第一篇:第六单元教案:面积
第六单元
面
积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4页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教学重、难点: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学具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建立面积概念
1、物体表面的大小
(1)(出示大作文本、生字本)谁能摸一摸他们的面在哪?
本的封面、本的底面,他们都是本的面。大作文本和生字本的封面那个大?你怎么知道?(2)(出示两片叶子)谁能摸摸他们的面在哪?比一比,那片叶子的面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
观察、重叠)
(3)请同学们摸摸自己课桌的面。课桌与刚才那些面比,谁的面的?谁的面小?(4)课桌面、作业本面、树叶面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谁还能举例说说那是物体的表面?(5)物体表面有的有小,物体表面比较大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大,物体表面比较小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小。2、平面图形的大小
(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他们的大小指的是他们的那部分?指名学生摸)
(2)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封闭图形的面积。
3、概括面积意义:谁能说说什么是面积?阅读课本概念。(板书课题:
面积)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
(1)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面积相同),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他们的大小。
(2)数格比较大小(将两个长方形背面展示出来,他们的背面画有相同的方格数)谁的面积大?为什么?
(3)同一格子标准(指名三生,发给每人一个画好各自的长方形,让他们各自背着同学数出格子数,并告诉大家格子个数)
谁手里的长方形面积大?为什么?(出示各自手中图形)你们发现了什么?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国际上规定好的方块叫做面积单位。(板书
面积单位)(4)认识面积单位 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5)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形成大小概念。①各自比比,那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出示1平方米的纸,估计一下能站上多少个同学?
④找一找,在我们周围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
3、设计比赛(回家完成)
你还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有趣的图形吗? 要求:(1)图案面积都是5平方厘米。
(2)给自己设计的图案起个名字。
作业: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对比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2、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3、学会合作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下面两个图形的名称,分别指出各自的周长,面积。
(2)计算周长常用哪些单位?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1分米、1米各有多长。正方形、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叫做他们的周长。厘米、分米、米都是计算长度用的单位,叫长度单位。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二、新课
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多了“平方”两字,但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计量单位。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
观察、比较课本第74页例1图形,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汇报,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体验1厘米是指线段的长度,1平方厘米是指图形表面的大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请生自己先在纸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然后比较,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3、谁能说说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区别?请生用手势比划1米和1平方米。
三、巩固
1、(出示物体或图形)正确选择用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1)测量这根绳子有多长用什么单位?
(2)测量这个长方形有多大用什么单位?测量它的宽呢?测量它的周长呢?(3)测量教室地面有多大用什么做单位?(4)测量讲台桌有多高用什么单位?
2、选择合适单位填空:课本第76页第4题。
3、估一估、摆一摆:课本第75第2题
4、课本第76第3题(独立完成后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四、本课小结:跟小组同学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识? 作业:
第3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77~78页(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参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在学生实际操作,抽象概括,得出一般结论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出示长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1)这两个分别是什么图形?为什么?(2)动手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
2、面积和面积单位
(1)什么是面积?请生摸摸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2)同桌合作,动手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桌子上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有次序地将长方形和正方形摆满)(3)汇报结果
二、新课
1、导入
上面用面积单位测量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但要测量黑板、草场或更大的地面面积,使用面积单位一排一排的实际测量行吗?今天就寻找一个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规律,推导出计算公式。
2、猜想
请仔细观察刚才摆的面积单位,沿长边摆了几个?长是多少?沿宽边摆了几个?宽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验证 同桌合作,完成课本第77页例2的(2)
观察比较,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4、概括
(1)长方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 要用公式计算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2)想一想:同桌讨论 正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
三、巩固
1、完成课本第78做一做
2、完成课本第79页1、2、3、4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面积等与长乘宽,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应该注意的是计算面积单位一定要用面积单位,不要与长度单位混淆。作业:
第4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78页例3,第80、81页练习。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2、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面积=----------------
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
二、新课
1、出示例3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求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
2、练习
(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2)摸摸数学课本的周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
3、讨论交流: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1)意义不同
(2)计量单位不同
(3)计算方法不同
三、综合练习
1、课本81页10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后独立完成启发学生看表发现,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当长和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2、学生按题目要求,自己准备图形剪一剪,观察、计算、比较三种不同减法,剩下部分的面积相同,周长不等。第一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相等,后两种情况的周昌都比原正方形长,增加了哪几断?
四、小结
五、作业
第5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82、83页(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
2、指导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概括能力。教学重点:探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3米=()分米
()厘米=5分米 米、分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引入新课: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二、新课:
1、探究例4(1)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一共是多少个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3)你发现了什么?
(4)阅读课本第83页,书空。交流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讨论,1平方米=多少平方分米?
你是怎么想的?仿照课本,把思考过程也写下来。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小结: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多少?
4、换算
3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5平方分米 300平方分米=()平方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强调:换算面积单位名数时,需要先弄清两个面积单位那个大。
三、综合练习
1、选择正确的答案的字母填在()里。
(1)正方形边长40厘米,它的面积是()。A、160平方厘米
B、1600平方厘米
C、16平方分米(2)长方形长2米,宽4分米,面积是()A、48平方米
B、80米
C、80平方分米
2、课本第85页第1题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第6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84页(公顷、平方千米)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用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二、新课:
1、引入
同学们都到过我们美丽的文庙广场吗?你们估计一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同学们会朝很大的数量去猜想)
告诉学生:它的面积约是79606平方米,这个数量很大。所以在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要用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2)实际感受
到操场量出边长时10米的正方形土地,让同学们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100个1公顷就是1平方千米。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5平方千米=()公顷
800公顷=()平方米
三、练习:
1、课本85页第2题
2、课本第86页第4题
四、小结。
五、作业
第7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第86、87页(综合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2、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理解题目,从而正确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正确理解分析题意,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整理本单元学了那些知识?
2、板书
二、练习
1、填空
3米=()分米
3平方米=()平方分米 900平方分米=()平方米
1块塑料布长3米,宽2米,它的面积是()平方米。1块正方形木板,边长5分米,它的面积是()。
2、判断
(1)、边长是4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2)、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相等,周长也一定相等。()(3)、一个长方形宽40米,长30米,它的周长是70米。()
(4)用8分米长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大。((5)、用2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8分米。(3、课本第86页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讲评,交流自己的想法。
4、完成课本第87页8、9题。作业:))
第二篇:人教版 三下 第六单元 面积与面积单位 教案
《面积与面积单位》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观察、触摸等实际操作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
2、通过测量认识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3、会用相应的面积单位去测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
4、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有序操作,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三个面积单位并理解它们的意义。教学难点: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根据实际选用正确的面积单位。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1平方米白纸、1平方厘米白纸、1平方分米白纸
学具:1张正方形卡纸、1张长方形卡纸、1平方厘米白纸、1平方分米白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同学们喜欢阿凡提的故事吗?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阿凡提的故事。话说一个财主,他的一个长工给他种了一年的地,到给工资的时候,长工给他种的是一块正方形的地,财主给长工的工钱却是按一块长方形地给的,并且说两块地是一样大。长工觉得里面一定有问题,就去找阿凡提。(看看,这就是那两块地,课件出示)你们觉得是一样大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阿凡提又是怎么办的呢?
其实啊,这和物体表面的知识有关,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面积与面积单位》。(板书)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都有表面,比如黑板的表面。你们能举出还有哪些吗?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 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大家看一下下面这些图形。(课件出示)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板书)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5)黑板和课桌的面积一眼可以看出,好比较,我们再来看看财主的两块地(课件出示),这两个的面积差不多,他们是不是一样大呢。
1.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为什么?(重叠法)老师发给每个小组两张纸,请你们拿出来比一比。
2.同学们刚才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没法比较土地,怎么办? 3.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每小组各选一个图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进行拼摆。
4.小组汇报摆的结果:(你真能干,帮长工解决了以个难题。)
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我们来看一下。(课件出示)5.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 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
小组汇报自学结果: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板书:面积单位平方厘米(边长1厘米)
平方分米(边长1分米)
平方米(边长1米)2.课堂练习
①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为什么?
① 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课件出示)
② 比一比: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③ 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三)、练习:
1、P76 T1、T4
2、小笑话:放学回家后,小马虎一家坐在1平方分米的方桌旁吃饭,一不小心一粒石子把小马虎那颗1平方米的大门牙嗑掉了。顿时,鲜血直流,小马虎赶紧掏出4平方厘米的手帕,捂住嘴巴往离家50厘米的医院跑去„„
小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根据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去测量。不然就会闹笑话,小马虎就是的。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安排:
1、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填空。(课件出示)
(1)量较大物体的面积,如测量操场面积,用(平方米)做单位。(2)量一般物体的面积,如测量手帕面积,用(平方分米)做单位。(3)量较小物体的面积,如测量邮票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
2、填空(课件出示)
(1)房间面积18()(2)讲台面积28()
(3)电话一个按钮面的面积约1()(4)天安门广场面积约39660()(5)小明身高145()
八、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是面积。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2)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说教法和学法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围绕“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个专题编排,由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其中《太阳》《月球之谜》写的是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果园机器人》展示了现代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这种安排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同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本组四篇课文是介绍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在写法上各有特色。《太阳》是采用举数字、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太阳的知识;《月球之谜》则紧扣“谜”字,把与月球相关的若干不解之谜讲出来;《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是通过叙述“我”的一次上网经历来介绍互联网的相关知识;《果园机器人》中机器人的特性则是随果园生产的需要一步步体现出来。
二、单元整体设计:
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资料的搜集非常重要,拥有一定的相关资料不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至关重要,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另外,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课文的学习到完成口语交际和习作,无不需要丰富的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科学创造的说法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会认19个生字,会写42个生字。掌握要求掌握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5、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6、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激发学生对网络和科技的兴趣。
7、了解果园机器人的基本情况,引起对机器人的兴趣,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8、选择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写下来。
四、教学重难点:
1、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5、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激发学生对网络和科技的兴趣。
6、选择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写下来。
五、课时安排
21《太阳》
2课时
22《月球之谜》
2课时 23《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2课时
24《果园机器人》 1课时 《语文园地六》 4课时
21、太阳 教材分析:
《太阳》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第二部分讲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设计思路:
将“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地读书,并将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我认为《太阳》这篇课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很好的例子。因此,在学生学习完太阳的特点时,我设计了一个写《月亮》的小练笔,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自然地迁移到“写”中去,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写的训练和提高。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抵得上”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教学重难点: 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是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培养学生初步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和兴趣。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写一个”日”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师相机板书:太阳。)
师引导学生说出课前查找的有关太阳的资料。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同时也让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交流。】
师随机鼓励引入下一环节:同学们对太阳的了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太阳的课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对太阳有更多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师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问:看看通过阅读你能读懂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谁想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师相机板书:
师:《太阳》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它的特点和与我们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写的。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太阳的特点。
三、学习太阳的特点。
1.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了解它,很高兴,特意赶来了,你们听——(课件播放:动画画面、太阳公公说话的录音及文字。)
“同学们,我离你们很远、很远,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
这时,一学生站起来说道:“我只知道太阳的三个特点是:远、大、热,但它远、大、热到什么程度并没有说清楚,所以我觉得太阳公公说的话不清楚。(师进行鼓励,进入下一环节。)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特点进行阅读。
3.分组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喜欢的特点进行重点学习,并分为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结果,想学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上有了选择性,这样他们不仅乐意去学,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4.汇报。
学习“远”的学生汇报: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学生将课文中的内容读了出来。)
师引导:不错,你读出了重要的部分,能不能就这个内容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这个内容说清楚的。(学生不知该怎么说。)
师用课件演示、引导:一亿五千万公里有多远?课文中怎样说的?
走——三千五百年,飞——二十几年。
学生看课件做口头练习: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以我们知道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师板书:列数字
师: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看。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发现问题的能力。】
这时学生们高举右手,有的学生忍不住脱口而出:“还运用了写传说故事的方法。”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调动。
学习“大”的学生汇报: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130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对学生能说出列数字的方法进行鼓励。)
师用课件演示,进行引导:左边是地球的动画,右边是太阳的动画,中间由等号连接引出: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时学生顿时领悟了,大声说道:“拿地球的大小来和太阳作比较。”
对学生的细心观察进行鼓励,并进行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师板书:作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说明太阳“大”的特点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仍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中去寻找答案。】
学习“热”的学生汇报:(此时,学习“热”的学生有了以上学习的基础,回答问题就相对有条理)课文在写太阳热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师:那中心温度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片刻,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一千五百万度。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真有一千五百万度吗?
这时有学生强调:是估计,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是大概的数。
师进行鼓励:同学们注意了“估计”,特别好。说明你们读书很细心,那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又有学生起来说道:用钢铁与太阳的温度作比较,说明了太阳的温度真的很高。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这是一个比喻句,在说明文中这种方法叫打比方。
教师让学生一起读一读描写太阳大、热特点的段落,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写作方法,使理论与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练笔。
1.教师写一个“月”的象形字,让学生说出最早这个字指的是什么?
(生答:月亮。)同时教师演示课件:用图画的形式出示有关月亮的资料:
月亮距地球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到月亮上去步行要800天,骑自行车要400天,坐飞机要200天,49个月亮等于1个地球。
先让学生说出资料上月亮有几个特点(远、小)。
(师出示的资料为程度差一点的学生保底。)
让学生自由说出课前查阅的有关月亮的资料。(学生用课外知识再次进行交流。)
2.生进行练笔。
要求:选取月亮的两三个特点写一写,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争取把月亮的两个特点说清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说明文《太阳》,通过昨天学习,大家应该对说明文有所了解。谁来用简短的话来说说什么是说明文?
2.指名回答问题。
3.师:现在,我们来看看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向我们介绍太阳的。
二、复习课文:
1.速读全文。问:全文共几个自然段?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学生回顾:
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请用简短的话说说。)
3.指名回答问题。其他学生与老师补充。
4.引导学生复习前三个自然段,课文是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
三、练习:
1.句子转换练习:(换一种说法,句意不变。)
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2.填空练习: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太阳()、()、()这三个特点,分别用了上()()()()和()这样的说明方法。
四、继续学习课文:
师问:太阳与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有什么关系呢?
请大家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
1.指名回答问题,师出示句子: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问:在文中,这是什么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指名回答问题。
3.默读课文4至8自然段,然后按要求说话,看谁说得多,说得好。A 有了太阳,地球上的……
才能……
地球上才会有……
B 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
C 情景说话:有一天,太阳公公和我们的地球母亲发生了争论,地球母亲说:“早知道你这样不讲理,还不如当年后羿射日的时候也把你射下来呢!”假设你是太阳公公,你会怎样反驳地球母亲的话呢?
五、填空:巩固复习
1.地球上的()和(),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到处是(),没有()、()、()、(),没有()、()、()(),自然也不会有()。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
2.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的作用)
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六、课外延伸:
1.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增长了哪些知识?
2.师:请你认真地进行课外阅读,多读一些科普知识的文章吧!
3.推荐的好书——《中国科学童话金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2月球之谜
教学目标:
1.认识“悬、遐、奥”等8个生字,会写“幕、临、悬”等14个字,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通过讨论初步认识月球及其未解之谜。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月球表面照片及能表现出月色皎洁、清幽的图片;乐曲《春江花月夜》。
2.为学生印发有关月球奥秘的图文资料。
3.学生收集的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教学重难点:
认识月球、了解月球,讨论月球未解之谜。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导语:茫茫太空,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太阳,今天,我们要走近地球的近邻──月球。
2.(出示能反映月色皎洁、环境清幽的图片)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激起无穷的疑问。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就曾问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今天,我们面对着这散发着冷冷清辉的明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她吗?(及时肯定鼓励,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3.嫦娥奔月、吴刚伐桂都是民间传说。人们多想登上月球,去解开心中的疑问。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板书课题)。
二、提出自读要求
1.画出生字新词,练习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课文中列举的月球上有哪些难解之谜。
3.就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结合上节课搜集的资料和小练笔,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猜想。
三、组内交流
1.小组长设计形式,检查组内同学的生字、生词认读情况和课文朗读情况。
2.组内同学交流所画出的月球之谜。
3.讨论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关于月球之谜的猜想。
四、全班交流
1.各组选派代表或组员接读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朗读的正确、熟练程度,其他小组注意对生字词的正音。
2.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
a.有条理地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如,月球是从哪儿来的?它跟地球一样吗?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等等。
b.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样奇异的景色?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生命吗?宇航员在月球上怎么行走?
五、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1.对某一未解之谜感兴趣的同学结为一组,大家共同猜想谜底。
2.据老师提供的“资料袋”展开讨论,组内成员分工,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教师提供的资料,供参考)
a.课后“资料袋”。
b.月球起源之谜:目前,人类关于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种假说:月球被捕获说,地月同源说和地球分裂说。到目前为止,三种假说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因此产生了第四种假说──“月球──宇宙飞船”说。
c.月球年龄之谜:根据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可以测定月球的年龄。经分析发现,与地球上90%年龄最大的岩石相比,月球岩石99%年龄更长。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月球岩石年龄为53亿岁,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有些科学家提出,在地球形成之前,月球早已在星际空间形成了。
d.两位宇航员在登上月球后,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竖立在月球上,纪念碑上刻着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图像,上面还刻着:
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然后,又在月球表面安装了电视摄像机;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间距离的激光仪,测定月震的月震仪。他们又取出美国星条旗,神色庄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们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月亮和地球间的第一次通话。
e.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氮-3,并运回地球,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
f.从“阿波罗”8号开始,10号、11号、16号、17号都曾目击或拍摄过月面不明飞行物的照片,甚至早在1966年,美国的“月球轨道环形器”2号就发现,在月面上有一些排列有序的12~23米高的塔状建筑物,随后,苏联的宇宙飞船也发现了这些建筑。
h.月球表面照片和课文插图。
3.举行月球奥秘发布会。
a.各小组选派代表有感情朗读本小组感兴趣的月球之谜,力争通过朗读激起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
b.派中心发言人有条理地说清本组对月球之谜的猜想。
c.听了其他小组的发言,你们对月球又产生了哪些疑问?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读读写写,并发现生字的记忆方法
夜幕降临
悬挂
曾经
奥秘
努力
登上
任何
撒在水藻
一旦
一项
估计
年龄
二、创设情境,感悟月亮的文化内涵
1.出示月色皎洁的图片,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古往今来,人们赋予月亮各种各样的情感,有数不清的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音乐绘画。下面,就让我们在《春江花月夜》这首名曲中,把自己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月亮的名句写在黑板上。(教师板书课后诗句)
2.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反复吟诵几遍,再抄写下来。
三、实践活动
人类虽然登上了月球,但并没全部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月球上的无穷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感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通过阅读和登录网站,去进一步了解月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3.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使用电脑网络的兴趣。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信息高速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好处;学习上网,交流上网的体会。
3、运用学过的电脑知识操作电脑。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讲了哪两件事; 知道信息高速路指的是电脑网络,了解它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好处;
初步了解文章中出现的名词术语:网络、网站、电子邮件。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高速路和普通道路相比,有什么优越性吗?你乘车行驶在高速路上有什么感觉?车速快,心情舒畅,因为道路畅通无阻。这高速路上行驶的是各种车辆,那信息也有自己行驶的道路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解题
题目中的信息高速路指的是电脑网络。课题是我家的电脑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四、学习生字新词
1、易读错的字:屏、宜
2、区别形近字:捷――睫 幕――慕 购――沟
3、理解词语:便捷、迫不及待、目不转睛、应有尽有
五、学习课文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哪两件事?
2、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3、讲读第一自然段课文
读课文,再讨论什么是“信息高速路”?它有什么作用?
4、全班发言。
5、老师小结:网络的作用很大,把大家联系到一起了,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小村庄。大家交流起来就非常方便而且快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自然段,通过爸爸的话,使我们了解什么叫电脑网络,他有什么作用。下面通过写“我”上网的两件事,具体的介绍了网络功能。
二、学习课文
1、请学生读课文后一部分,想想课文写了哪两件具体事?
(上网查信息和发电子邮件)
2、读第二、三自然段,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你有过上网的经历吗?在网上查过什么信息?从哪些词句看出我对网络的喜爱之情?
3、读第四自然段,从爸爸妈妈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4、读第五自然段,讨论网络还有什么用处?尽情发言。
三、交流感受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信息高速路对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自由发言,说信息高速路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
2、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网络知识,网络的用处。(积极交流)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积累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4课 果园机器人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通读懂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电脑的神奇;
3.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电脑真神奇,不仅可以使我们跨上“信息高速路”,还能指挥机器人工作呢!
2.出示课件:机器人
3.师:你们知道机器能干些什么吗?那这个机器又是干什么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4课《果园机器人》。(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通读准课文。
(2)读一读,想一想,课文写的机器人是怎样的?
(3)想想有哪些地方读得不明白,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三、讨论与交流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泡泡”。
2.重点讨论交流课文写的机器人是怎样的,相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课文哪些地方有趣。
2.展示:学生读课文中有趣的地方,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齐读课文。
五、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你知道机器人还能干什么。
(1)小组交流;(2)班级交流。
2.教师小结。
3.课后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词句段进行摘抄,养成积累的习惯。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关注科技发展,展开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乐于参与口语交际,交流自己想发明什么样的机器人,并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就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大胆想象,先说后写,与同学交流后再修改。
3、能发现多音字的规律,正确掌握6个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读音。
4、认记8个生字,积累关于天气预测的民间科技知识。
5、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了解和积累科技知识。课前准备:
1、介绍“智能机器人”的课件。画一画自己要发明的机器人的样子,并简单标注它的功能。
2、多音字注音卡片。
3、引导学生平时关心科技发展,做科技新闻剪报和科技知识卡片。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果园机器人》一课,知道机器人是那样聪明能干。在机器人的大家族里,有的可以进入险区,排除险情;有的可以潜入深海,寻找宝藏;有的可以进入人体,查病治病……老师还知道同学们也想发明更加聪明能干的机器人。让我们先来给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取个名字吧。(板书课题:我想发明的机器人)
2、学生拿出设计好的图纸,为自己要发明的机器人取名。
二、创设情境,明确交际要求。
1、机器人协会要举办“未来的机器人”大赛,评出“最佳创意奖”。你们有没有信心参赛,介绍自己发明的机器人?
2、我们不能打无准备的仗。要想获得好成绩,该怎样介绍自己要发明的机器人呢?大家讨论一下。
3、通过讨论明确:第一,对机器人的样子及本领的想象要既奇特又合理;第二,要说得清楚明白。
三、示范引路,感悟要领。
1、要把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介绍得生动有趣,让评委爱听,还要把自己的想象说明白,让评委听清楚,是获奖的主要条件。怎样才能说清楚说生动呢?请大家来看一看。(播放课件)
2、你们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自由发言)
四、展开交际,多向互动。
1、学生自由练说自己要发明的机器人,重点说清经的样子和本领。
2、教师扮演评委,请一名学生扮演参赛者,师生合作演示说、评的交际过程。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并评选出组内“最佳创意奖”。
4、请各组的优胜者上台介绍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老师和其他同学当评委,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提问和点评。
5、全班学生进行评议。引导学生进行评议时,主要从三方面来评:第一,想象奇特合理;第二,说得清楚明白;第三,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表情自然,说话有礼貌。
五、总结拓展。
1、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人们对机器人的研制越来越先进。自1997年起,日本每年举行一次国际性的机器人足球世界杯比赛,而我们国家的机器人足球竞赛水平还相对落后,愿同学们设计的机器人能早日诞生。
2、展出优胜者设计的图纸。
第二、三课时习作 教学过程:
一、激发习作兴趣,拓展思路。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上节课交流了自己想要发明的机器人,未来的机器人可能就是你们今天的想象。那让我们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未来的人吃穿住行会变得怎样呢?
2、学生自由说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根据学生说的内容,适时小结,启发学生明白本次习作既可以写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工作用品,也可以地玩具、公共设施等,只要自己感兴趣就可以。
二、明确习作要求。
1、题目可以用“未来的……”,也可自己拟定题目.2、想象奇特而又合理,语句通顺,叙述有一定顺序.三、说出想象,初步修改。
1、教师示范说,并真诚地邀请同学们提出修改建议。
例如:未来的食物
老师最不喜欢进厨房了,一直到今天也做不出美味可口的饭菜,每天一到下班要做饭时,常常为要吃什么而发愁;而在厨房里烟熏火燎之后,往往连自己都不再想吃饭了。我幻想着未来的食物……
未来的食物当然是色形味俱佳,由新鲜的、绿色的原料加工而成。儿童食物的形状是各种卡通形象;成人的则是各种自然植物、水果的造型。这些食物放在超市中,只要买回来就可以吃,免去了买菜、买面的麻烦。
未来的食物不需加工就可食用,因为高科技的包装,它始终保持着最新鲜的状态和最理想的温度。我们的厨房完全可以改做游戏室了,我们的妈妈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未来的食物营养丰富,有人体必需的各种维生素,我们只要按时吃饭就能保证身体健康。再也不用考虑一天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几两肉的问题了,而且吃多了也不用担心身体会发胖。
怎么样,同学们,想尝尝未来的食物吗?
2、请同学们提出建议或意见,老师表示虚心接受。
3、把自己的想象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并请大家提出建议;认真听别人说,看能受到什么启发。
四、自主习作。
1、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2、在浏览中注意发现想象奇特有趣、叙述角度新颖、富有个性的典型习作。
五、自己修改,自我评价。
1、多读几遍自己的习作,修改不满意的地方。
2、为自己的习作配上一幅插图。
3、自我评价一下:五颗星,你的习作能得几颗?画在自己的习作后。
六、引导互评。
1、与你的好朋友互换习作,给对方进行星级评价,并将写得好的地方画上波浪线,写两句评语。
2、各小组内互读,评出一篇在想象上新奇有趣、叙述上清楚明白的习作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推荐几名写法上有个性及进步较大的学生,当众朗读,给予鼓励。
七、拓展活动。办一期“美好的未来”板报,展出学生的优秀习作。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1、自读,注意带点的字,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一字多音,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读音不同)
2、教师用卡片或游戏方式检查学生认读多音字的准确情况。
3、指导学生用词语说句子,体会多音字的读音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定。
4、拓展认识。你在课外阅读中发现过多音字吗?小组合作仿照课本写词语,看哪一组写得多。
日积月累
一、读读认认
1、自读韵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比一比谁读得正确。
3、小组内指认生字,说一说记字的小窍门。
4、教师出示字卡,以“开火车”方式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二、读读背背
1、自由读这5句民谚,看谁读得最正确。
2、同桌互相说一说知道了哪些关于天气预测方面的知识。
3、通过小组间、男女生间、师生间多种形式的对读,达到背诵积累的目的。
宽带网
一、激发交流资料的兴趣: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同学们一直在课外关注着科技的发展,收集了很多科技新闻和科技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召开一个“科技新闻及知识发布会”。
二、整理资料,准备发布。
1、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翻看并加以整理,确定几条你认为重要的科技新闻和科技知识。
2、试着练一练怎样发布这些重要信息。
三、组内练习,进行评选。
1、组员轮流发布重要的科技新闻和科技知识。
2、评选出资料丰富、分类保存最合理的同学。
四、全班交流展示资料。
1、各组优胜者轮流上台进行新闻发布,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2、接受小记者的采访,主要说清收集资料的途径及筛选、保存办法。使大家明白可以通过收看(收听)新闻、查阅报刊、询问、上网途径获取信息,在多方获取信息后要进行筛选,用记录、剪报或知识卡片等形式保存下来,便于查找。
五、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次新闻发布会,老师发现大家不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收集资料。让我们到生活中去学语文、用语文吧!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篇:第六单元教案
授课时间:2014年5月12日-5月23日 课题:《太阳》
教学目标:
1.认识太阳的远、大、热,知道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2.培养阅读说明文的兴趣,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3.理解“„„其实„„”“如果„„就„„”“虽然„„但是„„”等关联词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多种方法
教具准备: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同学们,在晴朗的日子里,我们天天都能见到太阳,可是关于太阳的知识你知道多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篇介绍太阳知识的课文。(板书课题)
根据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作板书,)
接下去我们来看看课文,是不是写这些东西。
二、自由朗读课文,自学:
(1)一边读,一边对照刚才的问题在课文中的哪部分,想—想每段写什么。(2)自学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识记字形。
三、证实审题推测。理出课文思路。
根据审题时学生推测的内容,逐一与课文有关段落对应起来。板书:
远(1)
特点 大(2)
热(3)
太阳
动植物(4)
关系
天气变化(5-6)
(4-8)防治疾病(7)
总结全段(8)
四、学习“提示”,对照以上板书,明确阅读训练重点,给课文分段。1.看板书,说说课文安排哪几方面的内容,课文可以分几段。
2.齐读“提示”,对照刚才的归纳,看看是否归纳正确,强调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了解课文作者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五、检查字词学习情况(词浯表中11个词语),重点教学“繁殖”、“水蒸气”两个词。
六、细读第一段。
1.读读下面的句子,给加点的词语换个意思相近的词语,A.其实(),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B.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却大得很。C.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D.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
七、作业
1.抄写课后习题4中的词语,含生字的词多写两次。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太阳有哪三个特点?用数据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二、细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并回答;
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划出总起句和总结句。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具体说明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边讨论边板书:
(1)动植物人的吃穿用靠太阳
关系
(2)云雨雪是太阳带来的,密切
(3)热冷风是太阳带来的(4)太阳光可用来防冶疾病
3.齐读最后—个自然段。讨论:
(1)这段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总结,强调)(2)在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特点?(正面叙述和反面叙述配合),哪—段也是这样说明的;
(3)在段中分别找出“光明”和“温暖”的反义词: 4.朗读第4和第8自然段。
师导读:“太阳离我们这么远,„„关系密切。”作者从正面叙述—
生接读:有了太阳„„
师导渎:从反面叙述——
生读:如果没有太阳„„
三、本课是一篇说明文,这类文章一般有什么特点呢?(可从内容、表达方式、结构及语言方面来认识,详细见《教参》)
四、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直接写太阳离我们很远的句子是哪几句?
可不可以单列为一段?与原文相比,哪种开头好?为什么?(进一步理解“传说”)
五、作业(1)听写词语。(2)作业本第3、4、5题。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太
阳
远
1.5亿公里
特点
大
130万个地球
热
6000度1800万度
与地
球的关系
植物、动物 气候
疾病
地球
吃 穿 用 云 雨 雪 风 细菌
人类、世界
课题:《月球之谜》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夜幕、降临、悬挂、曾经、奥秘、努力、登上、任何、一旦、估计、年龄、神秘、探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3、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4、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教学重难点:
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具准备:课文插图,月球表面照片及能表现出月色皎洁、清幽的图片;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导语:茫茫太空,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太阳,今天,我们要走近地球的近邻──月球。
2.(出示能反映月色皎洁、环境清幽的图片)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激起无穷的疑问。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就曾问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今天,我们面对着这散发着冷冷清辉的明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她吗?(及时肯定鼓励,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3.嫦娥奔月、吴刚伐桂都是民间传说。人们多想登上月球,去解开心中的疑问。我国宇航员就登上月球,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板书课题)。
二、提出自读要求
1.画出生字新词,练习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正确、读流利。2.画出课文中列举的月球上有哪些难解之谜。
3.就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结合上节课搜集的资料和小练笔,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猜想。
三、组内交流
1.小组长设计形式,检查组内同学的生字、生词认读情况和课文朗读情况。2.组内同学交流所画出的月球之谜。
3.讨论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关于月球之谜的猜想。
四、全班交流
1.各组选派代表或组员接读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朗读的正确、熟练程度,其他小组注意对生字词的正音。
2.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
a.有条理地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如,月球是从哪儿来的?它跟地球一样吗?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等等。
b.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样奇异的景色?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生命吗?宇航员在月球上怎么行走?
五、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1.对某一未解之谜感兴趣的同学结为一组,大家共同猜想谜底。
2.据老师提供的“资料袋”展开讨论,组内成员分工,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a.课后“资料袋”。
b.月球起源之谜:目前,人类关于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种假说:月球被捕获说,地月同源说和地球分裂说。到目前为止,三种假说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因此产生了第四种假说──“月球──宇宙飞船”说。
c.月球年龄之谜:根据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可以测定月球的年龄。经分析发现,与地球上90%年龄最大的岩石相比,月球岩石99%年龄更长。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月球岩石年龄为53亿岁,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有些科学家提出,在地球形成之前,月球早已在星际空间形成了。
d.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氮-3,并运回地球,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e.从“阿波罗”8号开始,10号、11号、16号、17号都曾目击或拍摄过月面不明飞行物的照片,甚至早在1966年,美国的“月球轨道环形器”2号就发现,在月面上有一些排列有序的12~23米高的塔状建筑物,随后,苏联的宇宙飞船也发现了这些建筑。3.举行月球奥秘发布会。
a.各小组选派代表有感情朗读本小组感兴趣的月球之谜,力争通过朗读激起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
b.派中心发言人有条理地说清本组对月球之谜的猜想。c.听了其他小组的发言,你们对月球又产生了哪些疑问?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读读写写,并发现生字的记忆方法
夜幕降临 悬挂 曾经 奥秘 努力
登上 任何 撒在 水藻 一旦
一项 估计 年龄
二、创设情境,感悟月亮的文化内涵
1.出示月色皎洁的图片,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古往今来,人们赋予月亮各种各样的情感,有数不清的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音乐绘画。下面,就让我们在《春江花月夜》这首名曲中,把自己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月亮的名句写在黑板上。(教师板书课后诗句)2.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反复吟诵几遍,再抄写下来。
二、实践活动
人类虽然登上了月球,但并没全部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月球上的无穷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感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通过阅读和登录网站,去进一步了解月球。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22、月球之谜
?
遐想??试验??研究(继续探索,解开奥秘)
第五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p71——74)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教学重、难点: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学具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物体表面的大小
(1)(出示大作文本、生字本)谁能摸一摸他们的面在哪?
本的封面、本的底面,他们都是本的面。大作文本和生字本的封面那个大?你怎么知道?(2)(出示两片叶子)谁能摸摸他们的面在哪?比一比,那片叶子的面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 观察、重叠)
(3)请同学们摸摸自己课桌的面。课桌与刚才那些面比,谁的面的?谁的面小?
(4)课桌面、作业本面、树叶面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谁还能举例说说那是物体的表面?(5)物体表面有的有小,物体表面比较大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大,物体表面比较小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小。、平面图形的大小
(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他们的大小指的是他们的那部分?
(指名学生摸)
(2)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封闭图形的面积。
3、概括面积意义
谁能说说什么是面积?阅读课本概念。(板书课题: 面积)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创新动力,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
二、探究新知
1、设疑
(1)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面积相同),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他们的大小。
(2)数格比较大小(将两个长方形背面展示出来,他们的背面画有相同的方格数)谁的面积大?为什么?
(3)同一格子标准(指名三生,发给每人一个画好各自的长方形,让他们各自背着同学数出格子数,并告诉大家格子个数)
谁手里的长方形面积大?为什么?(出示各自手中图形)
你们发现了什么?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国际上规定好的方块叫做面积单位。(板书 面积单位)(4)认识面积单位 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5)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形成大小概念。①各自比比,那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出示1平方米的纸,估计一下能站上多少个同学?
④找一找,在我们周围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检测
A
B
五、家庭作业
你还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有趣的图形吗? 要求:(1)图案面积都是5平方厘米。(2)给自己设计的图案起个名字。答案:A 1.8平方厘米 2.略
B 1.第一个面积最小,第二个面积最大。
2.邮票用平方厘米、课桌面用平方分米、教室用平方米、操场用工请坐单位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