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计算与行动美文
陕北的四名青年决心到北京来卖陶瓷。他们是待业青年吴军、李建平和农民蔡阳、高小麦。四个人的想法十分简单,陕北的陶瓷历史悠久,很被北京人看中。一个月只要卖五件,就能在北京站住脚,生存发展大概没有问题,最终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只是,这个想法既缺乏市场调研,也没有资料考证……
四个人只是定了在北京的生活标准,每人每天不超过十块钱。他们不知道,如此低廉的标准,在北京根本无法生存。四个人就这样到了北京,显然他们把什么都计算错了,北京人通常只到正规的瓷器店买瓷器,对摆在地摊上的货色一向心存疑虑。四个青年碰壁后,便分兵几路,吴军开始跟着人去做室内装修,当小工。蔡阳到了早市,靠着身上的四百块钱贩菜卖菜。李建平去了建材城,做了一名搬运工。高小麦为水站蹬三轮送纯净水。
尽管四个陕北青年各奔东西,但为了省钱,他们还是住在一起,四个人租了一间9平方米的小房。为节约开支,他们不管多远,每晚都坚持回到自己的住地做饭吃。生活的艰苦可想而知。然而两年后,他们都有了起色,农民蔡阳在早市上已经成了蔬菜批发商。吴军也有了自己的小装修队。高小麦竟然自己办起了送水站……
他们不但比普通的北京市民过得好,而且都明确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向,很有奔头。虽然说不上是雄伟的事业,但他们发展得如此迅速,还是让人感到前途无量。
大约是在四个陕北青年进京的同时,七位北京青年开始了奔赴陕北的闯荡。他们都是大学毕业的高才生,其中两人拿过世界大学生发明奖,五人有自己的发明专利,总之都是佼佼者。在他们身后,还有大牌的赞助商支持,只要有好的选题,赚钱的项目,一切便不在话下。
七个人马不停蹄,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跑遍了陕北,吃喝住行花掉了5万元。考察调研了19个项目,可行性报告写了27份。然而经过左右衡量,仔细分析,他们总是觉得这些项目各有不妥,不是风险太高,就是投资成本回报太慢,其中有两个项目,在他们的忧虑中,又被当地人先行一步立了项。
定不下适合的项目。他们在陕北一共呆了9个月,花掉资助费14万元。最终放弃陕北,两手空空地回到北京。
同样都是青年人,陕北青年出门闯荡,重在行动,及时调整自己,无条件地迎合市场需要,一步步迈得都很扎实,虽然所干的算不得什么丰功伟绩,却在最短的时间里体现出了个人的最大价值。北京的几位高才生,虽然头脑里装满智慧,才华横溢,却在无尽的算计与斟酌中丧失了一个又一个机会,放着优厚的条件,无功而返,劳民伤财。
人生在世,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同样的。在同等的时间里,有人早早地拥有了自己该拥有的,有人却在掂量、计算中消耗掉了本该属于自己的。
一名哲人说得好:“天下并不缺少有才有智的聪明人,他们的复杂往往使他们并不一定能干成事,倒是缺少一步不停、勇于实践的简单者。”
英国的设计师凯迪,一直梦想着盖一座世界最高的顶尖级建筑,这是他毕生的理想和追求。为此,他准备了数十年关于高层建筑的理念,又鉴定了什么样的材料最为合适,图纸画了上万张。在他无休止的推敲与拖延中,美国、新加坡等国先后盖起了自己的摩天大楼。凯迪到死也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他的理想还是一堆图纸。
像凯迪这样,由于完美的算计而最终只能为自己留下遗憾的人,天下真是太多了。凯迪在自己的遗嘱中告诫人们:不要总在自己的圈圈里打转转,世上没有被计算到最完美、最精确的事物。上帝从来也没有把万无一失、一切到位的福分交给人类,你总要去实践,总要在差不多的时候,赶紧迈步前行。一味地计算,会使你和世界都变得复杂难办,好事也会变得一团糟。更可怕的是,如此的计算,除了一无是处,最终还会无情地吞掉你的生命,让你一生积攒起来的精华枯萎凋谢。
世上有多少本可能成为英雄豪杰的人,他们都是误在了由于“算计权衡”的拖延中,他们共同犯的错误,就是对事物斟酌的时间过于漫长,把利益得失估计得过于细致。天下事,并非是在人们的头脑中计算出来的,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第二篇:为什么不愿行动美文
为拖延症?
如果你长期觉得拖延不仅影响你的工作,而且让你产生负罪、无法胜任、自我厌恶、紧张和忧郁的感觉,那你十有八九可以被称为拖延症者了。美国德保罗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约瑟夫·费拉里研究了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委内瑞拉、秘鲁、土耳其、加拿大、意大利等国的情况,发现慢性拖延症者的比例达到20%,各个国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
他在接受采访中说,这些人知道自己需要尽快开始工作,但总是拖延,他们去做一些有趣甚至有益的事情来逃避工作。他们甚至还会去做一些平时讨厌的事情,比如洗衣服、打扫房间、修窗户等。
“其实拖延的人不完全是懒惰或者没有责任心,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完全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拖延症背后的心理学因素很复杂,比如害怕失败,害怕成功,害怕被控制等。”《拖延心理学》一书的作者简·博克说。
是生理原因还是精神原因?
简·博克说:“拖延有它的生理学基础,但我不认为这是一种精神疾病或者成瘾行为。抑郁的人可能会拖拉,因为抑郁让他们缺少精力和动机做事情。那些有焦虑障碍的人也可能会拖延,因为他们很焦虑能否集中精力来做完事情。而睡眠障碍患者更容易拖延,因为他们缺少睡眠,就不那么容易集中注意力。在这些例子里,拖延是一个潜在精神问题的症状,主要的精神问题需要尽快处理,以便有精力处理拖延。”
所以,她认为拖延是一种行为,与其被称为可“治愈”的,不如被称为可“管理”的。“你可以通过了解拖延症背后的心理因素来管理拖延的趋势,让你的目标更明确,更合适,把目标分成一小块一小块,每一小块分配一点时间来完成,逐渐改变你的做事方式。”
之前人们认为拖延是完美主义、害怕失败、个性反叛造成的,现在研究人员从更宽泛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在接受采访中告诉我,他发现,并没有证据表明反叛、神经质或完美主义使人拖延。事实上,完美主义者比其他人少拖延,即便他们有更多的担心。此外他还发现男人比女人稍好一点,年纪大的人比年轻人好一点。
斯蒂尔还考察了以下几种情况:一个自信的人如何完成一项特殊的工作,一个容易分心的人如何完成一项工作,一个任务是很无聊还是很令人愉快,工作完成后如何即时奖励。他发现,如果你对成功的不确定性更大或者容易转移注意力,你就可能更加容易拖延。相反的,令人愉悦的工作、更直接的回报、更大的机会,就会让你有动力完成得更快。一项能够立刻带来回报的工作,相比日后回报更大的工作,我们更喜欢前者。
“这些研究说明拖延症不能仅仅归结于一个因素,它开始于不同人的不同个性以及所处的特殊的环境。”斯蒂尔说。他总结了和拖延最密切的四个因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
“如果你了解了拖延的成因,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就有可能战胜它。人们不能通过拖延来保护脆弱的自尊,而要发现自己为什么缺乏自信,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希望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接受自己,不要生活在拖延的压力和恐慌之下。”他说。
第三篇:只要行动,结局肯定有所不同美文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位年轻人用一枚曲别针换别墅的神话。年轻人叫凯尔,他在博客上说出自己的梦想:他想拥有一套豪宅,但不是通过现金购买,而是用手中的东西交换。那么,他用于交换的东西是什么呢?仅仅是一枚红色曲别针。这似乎是个笑话,听来有些离谱。但故事却有戏剧性发展:一对姐妹用鱼形笔换走了他的曲别针,一位陶器艺术家用小陶器换走了鱼形笔,一位居家男人用烤炉换走了小陶器,一位大男孩又用一大桶啤酒换走了烤炉,一位啤酒爱好者再用一辆雪地摩托换走了大桶啤酒……如此下去,凯尔将梦想变为了现实。
现在,拿到钥匙的凯尔并没有搬入豪宅,而是将居住权继续放在网上等待交换。据说好莱坞已向他购买了这个故事的拍摄版权,他自己也打算在不久的将来将这段经历写成一本书。那很可能是一本畅销书。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中国举办过一个创造学会,来自日本的学者村上信雄在讲演时拿出一枚曲别针,提问曲别针有多少用途。一位中国学者当场说出了三十多种。村上却回答有三百多种,并且放了幻灯片加以证明。就在他获得热烈喝彩的时刻,台下递上一个条子写道,我明天将证明曲别针可以有无数种用途。此人叫许国泰,他提出的方案后被称为魔球现象。
他这样分析:按曲别针最基本的解剖,它的颜色,它的重量,它的形状,它的质地,它的柔软度,将其因素一一分解,并列成横坐标和纵坐标,标出其在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外语等各个方面的用途。那么,曲别针的重量可以做砝码;作为金属物,曲别针可以和各种化学物质产生多种反应;曲别针可以弯成1、2、3、4、5、6、7、8、9、0和加减乘除、开方等各种数学符号,演变成所有的数学和物理学公式;曲别针可以弯成二十六个英文字母,可以是拉丁文,可以是法德俄文,于是乎,天下所有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曲别针表达;金属的曲别针还可以导电;在磁场中有磁性反应;将曲别针绷直可作琴弦。至于其他,如夹子,别针,绳索,挂链,项链,等等,只是在一类中的某一项或种类中的一种。
然而,平常人们想到曲别针的用途,想出三四种已经觉得很了不起了。只有看到它有无数种用途的时候,才是创造}生思维的体现。
当年轻的凯尔在博客上讲出自己的梦想时,相信不会有多少人认为这个梦想可能变为现实。但凯尔坚信,并且开始了一系列脚踏实地的行动。
关于曲别针的用途,我曾和许多年轻朋友讨论过。命题是如果你是一枚曲别针,你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将有多少种用途,你对于社会和人类能发挥多大作用?答案五花八门,非常有趣。
我建议他们不妨分析一下自己的家庭、社会关系、兴趣、爱好、性格、素质,包括所有可以称之为个性、特点的那些气质、风度、相貌等等。我开玩笑说,长得漂亮有漂亮的资源;长得特别一点的,还可以当葛优嘛。关键是你一定要有非常广泛的想象力,在任何时候都发现可以自信的东西。
很多东西当你没有想象力时,会以为是不足之处;许多人就经常用自卑的心理看待自己的某些特点,把它看成条件不好,因此把自己限定了。这样认识的结果就是,曲别针只有一个用途,就是夹页子。
经常听到很多人发出这样的感叹,这辈子大局已定。我非常不赞成。我对很多年纪大的人说过,人生永远没有大局已定一说。四十岁不许说这句话,五十岁不许说这句话,六十岁不许说,七十岁还不许说。人人都要重新开始生活,重新塑造自己,这才活得年轻,活得有希望。
当然,人生往往会面临很多具体问题,升学,求职,成家,立业,好像永远都被挤在一个个具体的压力之下。然而,真正在人生中游刃有余的,一定是永远对自己有良好感觉的人,永远自信的人,永远把自己看成有无数种用途的人,永远觉得自己的人生根本不是大局已定的人,因而他们永远在寻找新的机会,永远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创造。你这样做了,你今后人生中所经历的一切,是现在有限的经验和思路不能想象的。
第四篇:想法与行动
真正想的人,他们总是什么都不说就行动了
周六晚上回南京,在候车大厅看到一队自行车爱好者,穿着专业的衣裤鞋子,拎着自行车前轮,有说有笑,浩浩荡荡。
上了高铁后我和其中的一个女孩子攀谈,原来他们是从南京骑到镇江,然后坐火车返回。这只是他们周末的一个小旅行,他们还去过山东、河南、浙江、安徽。我看着姑娘晒出斑点的脸颊和稍显壮硕的大腿,觉得羡慕,发出了“哇你们好厉害,真是羡慕!”的感叹。姑娘笑笑说:“这有什么难?你也可以!“
我说:“我没有自行车。”
她指指另一个高个子男孩说:“你看他,大伟,他也没钱买车,都是借别人的车骑。” 我说:“啊?这样也行?”
她就笑了:“为什么不行!我们每次骑行不是所有人都会去,他就借那些不去的人的车。一辆好车几千块钱,他还是个大学生,正自己偷偷攒钱呢!”
我说:“我没经过专业的训练,坚持不下来!”
她说:“我们今天出发的时候是二十几个人,中途有几个坐巴士回去了。坚持骑到镇江的有十几个,还有几个骑行回南京,我们觉得体力不够的就坐火车。现在公路交通很方便,坚持不住就坐车回去呗。”
听她这么一说,我真不知道还有什么是不可以的。
有个朋友,家是苏北农村的,北漂,拿着一个月6000元的工资,每早在地铁里看电子书,晚上吃着泡面打dota,再过4年就30了。他常常跟我抱怨,说到最后就一句话:”他妈的混个屌北京,还不如回农村。家里两层的小洋楼,至少吃的新鲜住的舒服!“
我就说:”那就回去啊!“
他就说:”怎么可能!“
我说:”怎么不可能?明天递个辞职报告,然后买张火车票,不就回去了吗?“ 而他总说:”得了别闹了。“
我哪里闹了?辞个职,买张火车票,这很像开玩笑吗?
我 大学室友,她某天在一本旅游杂志上看到了一张照片,是一个女画家在巴黎街道边的小咖啡馆里给路人画肖像的工作照,喜欢的不得了,剪下来贴在床头,每天都和 我们说她要去法国当画家。我们当然都笑她,说她在做梦。我们不断告诉她那些她比我们更清楚地事实:你父母是工薪阶层,出国要花很多钱;你根本没有画画基 础;法语很难学,你甚至不会发小舌音;就算去了法国也不一定能留在那里,搞不好还是要回来……她不理会我们,在我们都忙着拍摄毕业作品不可开交的时候,她 报名学法语。
有一次我和她在图书馆熬通宵,我写分镜头,她在啃法语书。我熬的两眼发直,一抬头看到对面的她:左手边是一只大大的书包,高中 生才会用的那种双肩背包,右手边是一个学校跳蚤市场上淘来的电子词典,面前堆着两三本字典和法语书,她一边念念有词一边写写画画,眉头微微的皱着,佝偻着 腰。那一刻我被她感动得一塌糊涂,觉得她一定会成功。
去年她赶回来参加我的婚礼,并送给我一副她画的小画。席间我们出来吹风,她烫着大波浪 的长发过腰,染成大红色的指间夹着一支长长的女士香烟,竟然一点都看不出当年书海里啃字典的小女生模样。她说:“你记不记得有一次我们两个在图书馆熬夜啃 书?我觉得你认真画分镜头的样子真好看,我差点动摇,想留下来和你们混中国的影视圈,哈哈!幸亏……”我接下去:”幸亏你坚持住了!“
她说 她现在是一名摄影师,偶尔也在广场上给人画肖像,她说欧洲经济不景气准备回国,她说她还是没学会小舌音,她说你看你们都结婚了就我还混呢……她临走前我们 俩都哭了,她说她很想回来,果然被当年的我们说中了。而我知道,她不会真的回来,因为,如果她真的想回来,那么一定是上网查最近的机票,就和当年她二话不 说,把室友的钱借了个遍去报法语班一样。她的人生和我们是真的不同。我们总是一边抱怨生活的无聊一边羡慕着那些行动者,每个白天浑浑噩噩,一天当中做出的最大的努力就是思考中午该吃西红柿炒蛋盖饭呢还是炒米线呢,而每到晚上夜深人静扪心自问,又懊恼的恨不得登时死过去,并且咬牙发狠明天一定要怎样怎样。
我想,每当我们说”我想怎样怎样“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真的想,而是想让别人看起来像是想怎样怎样。真正想的人,他们总是什么都不说,一扭头找人借个自行车,骑着就走了。
第五篇:美食与美文
我睡前有看会儿书催眠的习惯。睡前挑的书需有技巧,如果不幸选中科幻小说推理小说,就会兴奋到两三点睡不着。又如前两天读了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半夜十二点躺在床上犯馋瘾,恰如书里所说,“人之犯馋,实在饱暖之余,眼看着、回想起或是谈论到某一美味,喉头像是有馋虫搔抓作痒,只好干咽吐沫”,可惜未能“得遂所愿,恣情享受,浑身通泰”。
尽管深夜谈吃很不厚道,但我还是喜欢读美食文章。写美食文章的人各有各的特点。比如汪曾祺写吃,一半篇幅都是自己的下厨经验,是真会过日子的人;比如陆文夫写吃,苏州的种种风物渗透其中,让人对苏州天堂浮想联翩;比如梁实秋写吃,博古通今且风趣幽默。
梁实秋提到杀黄鳝之残忍,讲了个《颜氏家训•归心》里的故事:“江陵刘氏,以卖鳝羹为业,后生一子,头是鳝,以下方为人耳。”还补充了一篇莲池大师放生文,顿时吓得我不敢动筷子了!结果先生下半截淡定地表示:“信有因果之说,遂作放生之论。但是美味所在,放者自放,吃者自吃。”好一句吃者自吃。《雅舍谈吃》里还提到徐志摩每值秋后必去杭州西湖烟霞岭下翁家山访桂,吃一碗煮栗子,认为是一大享受。有一年他去了,桂花被雨摧残净尽,他感而写了一首诗《这年头活着不易》。(吃货哭了)总之,写美食文章的人都是爱生活的人不会错。
有人说吃永远没法写好,因为百读不如一吃,我看倒未必。夏日卧于竹席上看别人漫谈美食是自有一份轻松惬意,被勾起馋虫后的口舌生津也是一种乐趣,想象下没吃过的(所谓脑洞)、回忆起吃过的,顿感人生丰盛,放下书本后的觅食则是满足自我与打破想象的拉锯。对此,梁实秋在书里记下了一个作为吃货的深刻体验:“我曾痴想北平羊头肉的风味,想了七八年;胜利还乡之后,一个冬夜,听得深巷卖羊头肉小贩的吆喝声,立即从被窝里爬出来,把小贩唤进门洞,我坐在懒椅上看着他于暗淡的油灯照明之下,抽出一把雪亮的薄刀,横着刀刃片羊脸
肉,重复钻进被窝,在枕上一片一片的羊头肉放进嘴里,不知不觉的进入了睡乡,十分满足的解了馋瘾。”这段读得我禁不住想象大冬天缩在被子里还忍不住不停伸手拿枕边羊肉的画面,能够嚼着肉睡过去真是人生幸福。不过,梁先生在此后也说了句深刻的大实话:“老实讲,滋味虽好,总不及在痴想时所想的香。”
人生有一张嘴,舌上五味蕾,真是天生容易犯馋瘾。不过究竟什么是馋,怎么看这个馋,我十分同意梁老先生的看法:罗马暴君尼禄,在大宴群臣的时候经常撕下一根根又粗又壮的鸡腿,举起来大嚼,那不是馋。埃及废王法鲁克,据说每天早餐一口气吃二十个荷包蛋,也不是馋。对某一种食物有所偏好,大量的吃,这是贪得无厌。馋,则着重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
说到底啥是品位其实我也不懂,忽然想起一个曾经挺流行的说法,就是“小资”。八十年代苏州陆文夫写过一个著名的中篇《美食家》,主角朱自治在“我”高小庭的眼里倒真的是个标准的资本家,而且是个好吃成精的美食家——早晨要起个大早去朱鸿兴吃头汤面,接下来到阊门石路去蹲茶楼,在茶楼里要讨论中饭去新聚丰、义昌福,还是松鹤楼。如果这些地方都吃腻了,就与同伴雇上黄包车或者马车,到木渎的石家饭店去吃鲃肺汤,枫桥镇上吃大面,或者是到常熟去吃叫花子鸡……啊,这种腐朽糜烂的资本家生活请务必带上我!
过不起小资生活,寻常人的四季美食咱还是能吃得上的。最后我一定要引用下《雅舍谈吃》里的这段,与各位爱生活爱美食之人共勉——
“开春吃春饼,随后黄花鱼上市,紧接着大头鱼也来了。恰巧这时候后院花椒树发芽,正好掐下来烹鱼。鱼季过后,青蛤当令。紫藤花开,吃藤萝饼,玫瑰花开,吃玫瑰饼;还有枣泥大花糕。到了夏季,„老鸡头才上河哟‟,紧接着是菱角、莲蓬、藕、豌豆糕、驴打滚、艾窝窝,一起出现。席上常见水晶肘,坊间唱卖烧羊肉,这时候嫩黄瓜,新蒜头应时而至。秋风一起,先闻到糖炒栗子的气味,然后就是炮烧涮羊肉,还有七团八尖的大螃蟹。„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过年前后,食物的丰盛就更不必细说了。一年四季的馋,周而复始的吃。”
祝你有个好胃口,每天都是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