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初中信息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论文(共)
论文关键词:信息教学 农村教育 素养提高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现代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将信息教学引入农村初中教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展好农村初中的信息教学,特别是加强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可以实现全民信息素养和农村教育的提高。
一、引言
现代的教育教学的共识即是“一切工作的首位是基于思想教育”。但是如何实现行动中认识的落实,从而真正的使得思想教育“就位”与“到位”,解决的方式相差甚远。传统意义上,思想教育就是语文和思想政治老师所要完成的任务,似乎跟其他的学科是毫无关系的,更别提信息教学。但是,思想教育的实现不是建立在某一门或两门学科上,是渗透在所有学科的教学中。尤其是如今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往往人们所看到的只是获得大量资源的便捷化程度,而其中的会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都给予忽视。计算机程序病毒肆虐于互联网,使得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充斥其中,大量隐私被侵犯。无疑都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不良后果,也是容易在信息教学中忽略的内容[1]。鉴于此,信息教学中思想教育其实不容小视,必须在信息教学中渗透始终。
如今,基于“校校通”的工程的不断实施,在农村的初中教学中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得到了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怎样进行思想教育,在农村初中的信息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欲立其业,先树其德”正是中国古人所言,显然人生当中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日常教学的进行以及管理当中,教师不仅要做到学科知识的教授,更重要的是实现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开设信息技术的课程,一般学生的印象都是“玩”,学习起来自然很轻松,教师的感觉似乎也是如此。当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之后,教师便放任自流。自制力不强的初中生,特别是农村由于发展上的滞后使得良莠不齐的信息极大的影响着他们。勿容置疑,思想教育的强化以及引导会促进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稳步形成[2]。
二、源头抓起,良好上机的习惯的培养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农村的初中信息教学中,从第一节课的开始,就必须坚持对学生做足以下六点的管理:第一,每个学生的座位必须由学习委员进行安排;第二,信息教学课程上机的记录册必须认真的填写;第三,必须在指定的文件夹中保存学生自己的文件;第四,在浏览计算机中存储的信息时,他人的文件不能随便的删除;第五,机房的卫生必须保持清洁;第六,课程结束后,正确关机收拾整齐自己的东西以及座椅之后离开机房。以上管理的事项,虽然都是一些细小的事情,但是实际教学中的便捷性却十分的凸显。学生不会随意的占用计算机,有序正确的进行文件的存储,不仅保持连贯性的课堂教学,而且不会出现学生座位的混乱。因此,不会出现误删他人的文件现象。特别是针对上午或者下午出现最后一节信息课时,这种习惯更能凸现其重要性。如果这种良好的习惯没有养成,不进行正确的关机操作,就会造成系统的不正常,此时学生又不予理睬,那么所造成的就是教师的工作量的繁琐。那么在信息教学的过程中,直接从源头开始,不断培养良好的上机习惯,促进学生对细节的重视、做人做事态度的端正等。
三、团结合作,弘扬学生的团队精神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团队精神,知识的经济更是一个依靠合作才能实现在竞争中取胜的时代。对于一个学生而言,获得成功的渴望不言而喻,怎样实现成功,必经之路就是加强团队成员间的合作,实现各种力量的组织协调。人与人之间合作关系的产生深化,更有利于营造人际环境中和谐亲密的关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据相关的研究数据表明,计算机信息技术会影响于正常的人际关系。因为,学生的自制能力差更容易沉迷于网络、互联网游戏,学生间的交往逐渐的缺乏,借助计算机或网络释放自己孤独的情感,严重的转变成心理障碍。所以,信息的教学中必须提供学生之间更多的适应性的合作机会,让他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共同的努力奋斗。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帮助以及扶持,使得团队成员间的友情得到加深,继而促使相互之间的交往协作[3]。比如说,具体的信息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某种形式的团队组成将一定难度的任务予以布置,通过相互之间交流的不断的深化,使得团队成员间的协作能力得到提高。最终实现的就是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相互协助、学习,达到共同性的进步。
四、正确引导,互联网资源的正确利用
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已经占据了人们现在生活的一部分。网络的普及大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是网络上信息又是铺天盖地,性质是良莠不齐,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利用。通常都是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上从事一些没有价值性的“虚拟”事情。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信息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当务之急。反之,思想的教育如若不能开展及时,那么结果就是在网络中不知不觉地学生即成为受害者,甚至有可能产生利用网络进行破坏的行为。
教学多样化的形式及渠道,在信息的教学过程中思想的教育是首先要进行渗透的,通过正确性的引导,避免社会上关于网络不良事件的出现,有意识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加以引入,有助于学生积极认识网络的价值,即网络只是一种获取信息的工具,生活中所要完成的就是实现真正价值的体现。主动性的善加利用而不能被网络所控制。不断的提醒学生在使用网络时注意其效应的负面性,比如消极性的思想、不实的言论以及充斥于网络上的一些不文明的语言等,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增加识别有害性信息的能力,将网络的道德以及规则教授给学生,做一个准纪守法的网民。通过不断加强和引导信息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促使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和抵抗不良信息的能力,使得学生信息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
五、充实教材,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目前,农村初中信息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如今都是针对一些应用而进行相应的教学,而真正的思想的教育并没有在实践中涉及。在信息的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前提就是要结合教材和学科的特点,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自然的融入思想的教育,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学生在学习信息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接受了思想的教育,而且影响是积极深刻的。我国虽然针对信息的教育相对较迟,但却在接轨世界水平的脚步上实现了短时间的跨越。在信息的教学中要不断的深化教材的改革,充实其中的内容,将思想教育的渗透作为一种评价机制。通过一些实践的数据研究表明,在教学的教材中,融入良好的思想品德,促使爱国主义思想的增加。
六、结束语
农村初中信息的教学,虽然目前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每周所能开展的课程数也是有限的,但是在教学的过程思想教育深化的不间歇性,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态度素养,在使用计算机的每一次过程中不断的规范自己的行为,作用的显现毫无疑问。面对新时代的要求,教育教学的工作者必须在信息课教学中不断的将信息的敏锐意识以及崇高的思想道德传授给学生。网络信息的不停更替,信息教学必须坚持思想道德的教育为前提,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思想教育的内容、途径及方式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教育的方式为参与式,使得枯燥的内容变得更加的生动[4]。农村初中的教育教学阶段,学生思想的单纯可塑性更强,思想道德的意识以及责任的培养更易于实现。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渗透很有必要,能有效的实现学生德育素养的提高,应该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桂兰.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教学的几点瑕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33
[2]汤林.浅析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现代化的促进[J].中国科技信息,2009,9
[3]王亚萍.浅述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的现代教育[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月刊),2009,4
[4]尹军.与信息技术携手共创美好明天—浅谈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9
第二篇:浅析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论文
摘要:文章从提高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整体教学效率入手,简述了信息技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中学信息技术课开始时间不算太长,而在农村中学,其开设之初,限于农村中学条件的简陋,不能达到学生人手一机,甚至是五十人的班级,仅有七八台计算机,而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不同,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相关操作,学会查找信息,筛选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内化并传递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信息技术课自身的实践性又决定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来检验、证明。所以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并不是取决于学生学会多少理论知识,而应是学生学会操作,会解决实际问题。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直接传授法、示范展示法、同步操作法、任务式教学法、伙伴教学法。
1.直接传授法
直接传授法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教学法,就是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细致系统地讲解,以教师的传授讲解为主。其他学科现在对其诟病比较多,认为老师的过多传授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就信息技术课来讲,这种教学方法对于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信息”、“信息技术”等概念性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并引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在讲解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时,可以结合相应的计算机器件,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并运用恰当的比喻进行讲解。这种教法针对基础性知识,有很强针对性,知识系统,便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常识性知识。
2.示范展示法
示范展示法就是由教师展示具体计算机操作,学生从教师具体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计算机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是一种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应用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操作姿势的示范展示,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教师通过自己的坐姿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坐姿;操作键盘、鼠标的指法,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操作,演示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如何操作;另一方面是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比如在讲资源管理器时,对于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
1、进入到指定位置;
2、选择“文件――新建――文件夹”;
3、转换输入法;
4、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择重命名;
5、输入文件夹的名字;
6、确定。全部步骤操作完成。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或多媒体广播系统进行一步一步地演示。
示范展示法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操作中学到具体的操作方法,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3.同步操作法
同步教学法就是学生与老师同步进行操作(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同步进行操作),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所学知识和操作内容。教师学生同步,就是教师在教师机上操作,而学生在学生机上按老师的讲解步骤,一步一步跟着操作,边讲边操作,师生同步操作,老师讲的轻松,学生学得明白,便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同步操作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信息技术课实践性强这一特点使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4.达标式教学法
达标式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在本堂课里完成教师预定的目标,达标式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内容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任务定得太多太难,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定得太少或太易,则造成时间浪费,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达标式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其任务的含义和完成方式不完成一样。目标在含义上有以下几种:一种是操作数量上的目标,如学生学习汉字输入后,教师要学生完成一段文字的输入;一种是操作速度上的目标,如学生学习指法时,完成了所有字母键的学生,教师要求学生输入速度应达到多少以上;一种是操作质量上的目标,如学生学会画图后,教师要求学生画一幅完整的画,要求主题鲜明,色彩协调,充分使用画图技巧。完成目标的方式主要有:一种是全体同学都按同样的要求完成任务。这主要是指教师在讲信息技术的一些基础操作时,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内容,如:窗口的使用,创建文件夹,保存和打开文件等;另一种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分别完成难易程度不一样的目标,如学生学完指法后,优生要求达到正确率100%,速度80以上,中等生要求达到正确率100%,速度50以上,而学困生要求达到正确率100%,速度20以上。
5.伙伴教学法
伙伴教学法是指由一个学生教另外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多用于课外活动,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法。对于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伙伴教学是由信息技术知识基础好(特别是家庭经济相对较好,有计算机的学生),学得好,学有余力的学生,经过适当培训,和基础差,学得不好的学生的“伙伴”结对,进行学生间的互助教学。这种“师生关系”可以在课上存在,也可以延续到课下。
伙伴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互助,特别是课外的互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学生之间的友谊,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于教学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第三篇:论文——思想教育中的情感投入
浅谈德育中的情感投入
内容摘要: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的情感投入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作法有:对学生要宽松和谐,不能高高在上,平等对待学生,消除学生压抑感,使被教育者不知不觉受你的教育;要抱有积极的期待,不要另眼相待,促使学生做出积极主动地反应。要以情感人,不讽刺挖苦,真正使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温暖和友爱;要严格要求,不迁就放松,对学生的不良言行,要大胆管理,善于管理,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按照教师的教育意图努力争取进步作为反馈,使德育目标得以很好的实施。
关键词:和谐期待情感管理
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灌输一定阶级的想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训练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然而这个任务的收效却不象智育或体育那样容易完成。由于社会环境、地区风气、时间、阵地人员以及经费等诸因素的困扰,使得德育工作的开展存有很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方式和方法上多下功夫,而教师是否注重情感投入将直接关系到教育意图能否实现和效果的好坏,因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因此,为了达到教育教学之目的,师生之间必须建立和谐融洽的感情,为此,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
一、要宽松和谐,不能高高在上
教师不要认为,我是教师,你是学生,因而在二者的关系上应该是我教你学,我讲你听,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异议或者有异议也不能当他的面说。德育工作更是要讲究细腻的方法,在情感和氛围上要和谐,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样教育才有实效。有时教师处理事 1
情不当,还强迫学生服从,这样做,表面上看好象学生“服”了,其实内心并未心悦诚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气氛中。”因此要达到教育效果,教师必须放下架子,平等对待学生,消除学生压抑感,使被教育者不觉得你是有意教育(教训)他们,在宽松和谐,“在友好和无拘束的相互气氛中”不知不觉“随着”你,受你的教育,甚至做你的“情报员”,“参谋长”,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的德育就是成功的。相反,如果你的自我意识很强,被教育者就会觉得你以教育者自居,你的教育其实是训话,这就必然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教育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二、要抱有积极的期待,不要另眼相待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能否取得较大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是否有期望,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教师往往对学习成绩好、语言文明的学生抱有积极的期待和良好的态度,因而这些学生从教师期待的目光、亲切的关怀中得到暗示和鼓励,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温暖的爱,自然会增强进取心和自尊心,从而自觉地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符合教师的意图。相反对本身素质较差的“坏小子”,教师不抱有期望,另眼相待,学生本人自然也从教师的言行、目光、态度中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偏见歧视,因而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可见,积极的期待这种情感投入不失为一种主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动力,它对学生来说,虽然是一种外在因素,但教师的期望是通过与教师对学生的表情、语气、接触、手势、目光等潜移默化的方式,非常微妙地传递给自己地学生,促使学生做出积极主动地反应,这恰恰达到了教师地教育意图。我们教师应善于应用这种方式争取更多地教育效果。
三、要以情感人,不讽刺挖苦
这个“情”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德育工作取得成功的催化剂。“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地尊重、信任和友爱,使感情上、心理上得到满足,一般学困生由于成绩差而自暴自弃,但往往又不希望别人说他“笨”,更时时担忧别人的指责与嘲讽。这种自卑的心理,严重的影响着他们的智力和发展,要使他们转变,教师必须与他们建立融洽的感情,主动的亲近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的对待他们,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切忌讽刺挖苦,更不能搞变相体罚,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品质要作善意公正的评判,努力成为他们思想上的指导者,学习上的辅导员,生活上的服务员,真正使他们感受到师生之间的温暖和友爱。“以情感人”的结果会使他们(学困生)的心灵深处迸发一股巨大的动力。
四、要严格要求,不迁就放松
对学生不严格要求,却迁就放松,常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自己喜欢的学生,或因某方面得到他人照应的“关系户”的这类学生,那不下面子。另一种是对表现差的学生,由于管不了或管不好,干脆不管。只要不捅漏子,盼其早日离校为快。有的教师甚至认为两年就毕业,何必得罪你;对学习上吃力的学生更是撒手不问,只要不闹就行,作业不交反省我的心。
对学生是否做到严格要求,这不仅是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水平问题,更是师德问题。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政治科教师不能
自我解除“武装”。要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要具有良好的师德,对学生的不良言行,要大胆管理,善于管理,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德育工作的重要一部分恰恰是要对学困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引导,使之不断进取,走出“差”的行列。
总之,人的情感这种主观心理反映不是凭空产生的,教师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加强自己工作的针对性,以满足学生心理上的“平等”需求,同时教师更要为人师表,注意自己的人格感召和行为感化,使学生感到你既有渊博的知识,又语言不俗,既令人生畏,又和蔼可亲。这样的反馈,学生就会积极按照教师的教育意图努力争取进步作为反馈,使德育目标得以很好的实施。
第四篇:也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思想教育
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强调语文要以人为本,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任务。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认为古诗文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人类借助于古诗文实现文化沟通和互动,从而推动文化发展和创造文化。在古诗文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能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触动,心灵受到震撼,这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要切实把握教材等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并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为此,欣赏古诗文所体现出来的内在魅力与爱国情感的体验,对于古诗文的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我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爱国古诗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爱国古诗文的审美心境
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努力攀登,向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奋进。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教学,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爱国古诗文除了对诗人作必要的介绍外,还要注重把学生带入对爱国古诗文的审美心境中。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的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染上一种情绪色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吟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吟诵边表演,这样可增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使他们与作者的爱国情感产生共鸣。
二、在教授古诗文时要耐心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的壮美山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祖国河山的优美古诗文。如:在讴歌祖国山河壮美的自然风光方面,成就尤为突出的是唐朝诗人李白。在讲述隋唐文化时,可让学生找出并朗诵李白描述祖国山河的诗,如描写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长江浩淼无际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描写黄河奔腾气势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以此来让学生切深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通过对这一系列诗文的学习、欣赏,可以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山河、对大自然的热爱。再如《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在写法上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不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所有这些诗文自然美与情感美的和谐统一,包蕴着一种催人奋发的力量,激发着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讲解这些诗文,要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国土辽阔、山川壮丽、人民勤劳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培养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坚强信念。
三、在古诗文教学中更注意运用历史、辩证的观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传统道德有其长久的渊源,许多良好的思想品格,都是在其特定时期内形成的,许多名言、古训又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立身处世的总结,并非绝对真理,加之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特点,因此,如果一味地讲古人,不讲今人,讲一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空话、套话,对学生是没有号召力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对传统道德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结合展现时代风貌的典型事例,用丰富的信息去充实学生的心灵。如讲孔子的“仁”时可结合讲学雷锋,讲希望工程,讲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传统道德的光芒仍然辉映在我们身边的人群中。再如《出师表》中表现出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思想,我们可以继承,但这种爱国思想只是忠于蜀汉朝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学生会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良好的爱国思想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把握学生心理,就一定能够在古诗文教学中耕耘出一片乐土。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水江小学
彭小芬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何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思想为先,思想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
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课本中思想性较强的课文,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道德品质形成的时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在此期间对他进行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再合适不过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那么,如何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呢?
一、通过课堂阅读,渗透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也就是把思想教育渗透到阅读中去。
阅读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获取信息量最多的手段。课堂阅读一般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这种阅读带思考性质,阅读要做到边读边想,并注重知识的对比、联系。
1、认识作者、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思想热情 古往今来,不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各行各业的事业有成者,他们创下的骄人业绩,谱写下的华章,都与他们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道德信念分不开的。利用作家和时代背景,可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
《示儿》作者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一生主张抗金,曾到抗金前线参与军务。他的抗金主张一直受到统治集团的压制,几度被罢免官职。作者盼望死后还能听到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消息,表现他对祖国热爱之深,对金统治者憎恨之极,虽然他已濒临死的痛苦,但在沉痛之中包含着希望与信心,悲愤中又交织着乐观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示儿》时要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介绍,更应结合作者高度的爱国主义感情,同时针对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思想,对台湾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喜欢《示儿》,而且更怀念陆游,敬重陆游的伟大人格,且表示对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把握好作者和背景资料处理,便会激发起学生的思想感情。
2、紧扣作品主题,引发学生思想共鸣
主题是作品的精神所在,每一个作品都有一个主题,有的讲清一件事,有的表达一种信息,有的阐明一个道理。小学教材中作品有诗歌、小说、散文、儿童文学等,无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求领悟作品的精神所在。
《春种一粒粟》是李绅的诗,作者用了“一折向左、再折向左、三折向右”的结构方式,先是由点到面地竭力铺陈敷衍宏阔壮观的丰收景象,随即将“农夫犹饿死”的结果猝然亮出,在特大丰收与农夫饿死这对矛盾的猛烈冲撞中,产生震撼人生的艺术力量。揭露了“农夫犹饿死”的现实则是在五谷丰登,一派丰收景象下出现的,这就更令人沉痛,更令人深思。为加深学生对这一特殊心境和作品的理解,上课时我用李绅的另一名篇《锄禾》作比较进一步渗透思想教育。《锄禾》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农夫们在烈日毒阳下汗水滂沱的舍命耕作的清苦情景。农夫们含辛茹苦,如牛似马,但过着花天酒地生活的达官贵人对他们又何曾有半点怜悯。这首诗之所以千百年来能打动各个层面的读者,是因为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对人们的残酷压榨,再现了当时劳动者的苦难生活,并表露了对他们的深挚的同情。同一作者,两首古诗,其作品虽然表现的情景不同,但有着相同的主题,就是揭示劳动人民的苦难。两作品比较下,同学们理解作者的心境和作品主题后,我抓住时机进行思想渗透:在生活富足的今天,孩子们要知道劳动人民的艰辛,我国仍有大部分地区处于贫穷,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忧患意识,珍惜粮食,节约开支,帮助有困难的人渡过难关,为祖国多做一点好事。
二、利用作文教学优势,渗透思想教育
六年级作文“让你感动的人或事”,学生有自己的认识,生活枯燥无味,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何来感动?说到父母,老师,学生居然说:“父母养育我们是天经地义,老师教育我们是职责所在,朋友帮助我们是理所应当.”我一时无语,现代孩子到底什么是感动?如何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我找来风雪中一位卖苹果的母亲的文章,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因感动而喜欢.我说:“你们会感动啊?这不是天经地义了?”学生大都垂下了自己的头.“或许你们的父母没有这么伟大,但是他们都用独特的方式爱着自己的儿女,你能感受到父母特有的爱了么?把你的爱大声说出来.”这次习作完成比预期的好.三、通过时代背景的差异,进行思想教育
六年级课文《景阳冈》是为了突出武松的英勇豪爽,在学习时,学生却认为武松是一个不爱护动物的粗鲁之人,这行为不值得我们学习.首先我表扬他们爱护动物这一行为,可是在那个时代,你不除掉老虎,老虎会伤人性命,他为人们除害,在那一背景下,武松的行为是值得称赞的.可在现在,老虎是珍稀动物,我们有义务好好保护,所有危害老虎性命的行为都是不对的,武松那时用拳头对抗老虎,如果现在你在山上碰到一老虎怎么办?学生用现代人爱护动物的观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在老虎威逼性命时,他们依然说出了打死老虎,这是正当防卫,但是却没有武松英勇,所以武松是好汉,是打虎英雄.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我布置学生写一篇《新武松打虎》.虽然学生“打虎”的方法五花八门,但是学生却受到了思想教育.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他们已有自己的思维,如果只是硬性规定,学生多半不服,并且会适得其反,只有让他们真正地体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灵活、充分发挥语文知识的功能,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教学艺术,在教学中如春风化雨露,润物细无声,从而取得高水平、高效率的思想教育效果。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一张笑脸,一次表示赞许的表情示意,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都能鼓励学生潜心读书,收到良好教育效果,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能光靠教师的灌输和说教,而是要循循善诱,在教学时善于抓住最佳时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