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北京茶馆文化范文
每个地区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区域特征,就茶馆文化而言,全国每个城市也是各有千秋。如果说四川茶馆以综合效用见长,苏杭茶室以幽雅著称,广东茶楼主要是与“食”相结合,北京的茶馆则是集各地之大成。它以种类繁多,功用齐全,文化内涵丰富、深邃,为重要特点。
北京历史上的茶馆是很多的,就形式而言,有什么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贰浑铺、红炉馆、野菜馆等等,至于菜摊、菜棚更不计其数。北京向来是文人多,闲人多。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士民众庶,于本业之外总要有适当的交往地点与场所。茶馆较正式厅堂馆所活动方便,较饭店酒楼用费低廉,较家中会友自由,无家无室的京客也可以找个暂时休歇之地。这种特殊的人口结构造成对茶馆的极大需要。所以,老北京的茶馆遍及京城内外,各种茶馆又有不同的形式与功用。这里,重点从文化、社会功用角度介绍几种。
1.书茶馆里的评书与市民文学
在我国文学史上,明清小说占有一个光辉的地位。然而,中国的古代小说与西方的古典小说不同。中国最优秀的古代小说,特别是长篇名著,大多数并不是完全由作家的书斋里诞生,而是来自民间艺人的“活本”,是从城市里的茶肆、饭馆,从说唱艺人的口头文学转变而来。如《三国》、《水游》等名著,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所以,中国的古代小说比其他文学形式在民众中植根更深,也更有生命力。在这个问题上,宋元以来的茶馆文化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北京的书茶馆便是最好的说明。
老北京有许多书茶馆,在这种茶馆里,饮茶只是媒介,听评书是主要内容。评书一般分“白天”与“晚灯”两班。“白天”一般由下午三点至六、七时,“晚灯”由下午七、八时直至深夜十一、二点。也有在下午三时前加说一两个小时的,叫作“说早儿”,是专为不大知名的角色提供的演习机会。这些书茶馆,开书以前卖清茶,也可为过往行人提供偶饮一两杯歇息解渴的机会。开书以后,饮茶便与听书结合,不再单独接待一般茶客。茶客们边听书,边品饮,以茶提神助兴,听书才是主要目的。茶客中,既有失意的官员,在职的政客、职员,商店的经理、帐房先生,纳福的老太太,也有一般劳苦大众。听书客交费不称茶钱,而叫“书钱”,正说明书是主题,茶是佐兴。旧北京的书荣馆多集中于东华门和地安门外。东华门最著名者称东悦轩,地安门的,称同和轩。有人说天桥的“书茶馆”最兴旺,其实,天桥茶馆主要是曲艺,介于书茶馆与大茶馆之间,并非典型的书茶馆。著名的书茶馆布置讲究,有藤椅藤桌的,有木椅木桌的,有的墙上还挂些字画,首先造成听书的气氛。茶馆预先请下先生,一部大书可以说上两三个月。收入三七开,茶馆三成,先生大成。先生也算文化人了,茶馆老板是十分敬重的。评书的内容,有说史的“长枪袍带书”,如《三国》、《两汉》、《隋唐演义》之类,有“公案书”,如《包公案》、《彭公案》等;有“神怪书”,如《西游记》.、《济公传》、《封神演义》之类。也有说《聊斋》的,”《聊斋》虽然也是神怪故事,但多优雅的爱情篇章,很不好说,过俗失作品原意,过雅听客不易明白。需雅俗共赏。有的艺人却说的很好,把鬼狐故事说成人间世态炎凉,听客们在饮茶中遨游于人间地下与天上,似乎与茶的气氛更容易一致。
天桥一带的书茶馆,主要是曲艺,什么梅花大鼓、京韵大鼓北极大鼓、唐山大鼓、梨花大鼓,种类很多。曲艺虽也说书讲故事,但大多为片段,除了选取大部评书的段子外,还有些应时应景新编的故事,如《老妈上京》、《辞活》、《红梅阁》等等。
书茶馆,直接把茶与文学相联系,给人以历史知识,又达到消闲、娱乐的目的,于老人最宜。如今北京这样的茶馆已没有了,倘若能兴起这种书茶馆,老人们也可以有一个去处了。
2.“清茶馆”、“棋茶馆”与北京人的游艺活动
书茶馆里市民文化的味道虽浓,但毕竟单调一些。为适于各种人清雅的娱乐,北京还有许多清茶馆。这些地方确实是专卖清茶的,饮茶的主题较为突出,一般是方桌木椅,陈设雅洁简练。清茶馆皆用盖碗茶,春、夏、秋三季还在门外或内院高搭凉棚,前棚坐散客,室内是常客,院内有雅座。茶馆门前或棚架檐头挂有木板招牌,刻有“毛尖”、“雨前”、“雀舌”、“大方”等名目,表明卖的是上好名茶。每日清晨五时许便挑火开门营业。到这种茶馆来的多是悠闲老人,有清末的遗老遗少,破落子弟,也有一般市民。北京的老人有早起锻炼的习惯,称为“遛早儿”。朝日未出即提了鸟笼子走出家门,或是城外苇塘之边,或是护城河两岸,挂上鸟笼子,打打拳,伸伸手脚,人与鸟都呼吸够了新鲜空气,便回得城来,进了茶馆。把鸟笼顺手挂于棚竿。要上壶好茶,边饮茶,边歇息,边听那鸟的叫声。鸟笼里的百灵、画眉、黄雀、红靛,蓝靛等便开始叫了起来。这些鸟儿经过训练,不仅发出本音,而且会模仿喜鹊、山鹊、老鹰、布谷、大雁、家猫的叫声,可有十几套叫法。于是老茶客们开始论茶经、鸟道,谈家常,论时事。在茶与自然的契合上,北京的老茶客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清茶馆的老板为招揽顾客,还帮助知名的养鸟人组织“串套”,即进行“茶鸟会”。老板要向老人发出花笺红村的请帖,又于街头“张黄条”,至时养鸟者皆来参与“闻鸣”。老人们以茶会为怡乐,茶馆也利市百倍。而到冬天,茶客们除取暖聊天外,又养蝴蝶、斗蛐蛐,用茶的热气熏得蛐蛐鸣叫,蝴蝶展翅,于万物萧疏之时企望着新的生机,给老人们的暮年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这也算北京的一绝。中午以后,清茶馆里的老人们早已回家休息,于是又换了一批新茶客,主要是商人、牙行、小贩。他们可以在这里谈生意。
北京还有专供茶客下棋的“棋茶馆”,设备虽简陋,却朴洁无华,以圆木或方木半埋于地下,上绘棋盘,或以木板搭成棋案,两侧放长凳。每日下午可聚茶客数十人,边饮茶,边对奕。北京人,即使是贫苦人也颇有些风雅之好,这棋茶馆中以茶助奕兴,便是一例。喝着并不高贵的“花茶”、“高末”,把棋盘暂作人生搏击的“战场”,生活的痛苦会暂时忘却。茶在这时,被称为“忘忧君”是名符其实了。
3.与园林、郊游结合的“野茶馆”和季节性茶棚
北京人爱好郊游,春天去“踏青”,夏季去观荷,秋季看红叶,冬天观西山晴雪。还有些老人爱郊外的瓜棚豆架,葡萄园、养鱼池。于是,在这些地区便出现了“野茶馆”。这些茶馆多设在风景秀丽之地,加朝阳门外的麦子店,四面芦草,环境幽僻,附近多池塘。许多养鱼把式常到这里捞鱼虫。每当夕阳西下,老翁们扛着鱼竿行于阡陌之间,使渐渐向这茶馆走来。又如六铺炕的茶馆,处于一片瓜棚豆架之间,茶客们到这里,看着那黄瓜花、茄子花,黄花粉蝶,一派田园风光,大有陆放翁与野老闲话桑麻的乐趣,在这种地方饮茶,人也便感到返朴归真了。朝阳门外还有个葡萄园茶社,西临清流,东、南皆菱坑、荷塘,北有葡萄百架,并有老树参天,短篱环绕。于是,文人们看中了这块地方,常来此处聚会。
老北京的好水十分难得,城内多苦水,只有西北部山来才甜美,所以清代宫廷用水皆取于玉泉山。因此,一旦发现好泉水,自然成了野茶馆的最佳场所。安定门外有所谓“上龙矿与“下龙”,便是既为风景好,又因水质好而兴起的茶馆。上、下尤其实不过相距百步。清代此地有兴隆寺,寺北积水成治,大数十亩。庙内又有三百年树龄的“文王树”,花开时香布满院。寺外有一口好水井,甘甜清彻。这是一个集文物、风景、好水于一处的饮茶住地。于是茶老板在井例播下天棚,卖茶兼卖酒,还卖馒头。小小一座土房建于土坡之上,可临窗小饮,看着那寺里的老树,池中的菱苇,井边的老树,西山的落日;听着那古刹钟声,乡间的鸡鸣、犬吠;喝上一杯“上龙”井水沏出的清茶,人间的苦辣酸甜便尽在其中了。至于高架桥畔、白石桥头,则因清代游船所经过而兴起。这些野菜馆,使终日生活在嚣闹中的城里人获得一时的清静,对于调节北京人的生活大有神益,又使饮茶活动增添了不少自然情趣,虽不如杭州西湖茶馆的幽雅,却更多了些质朴,于中国茶道思想的本色似乎更为接近。
同类茶馆,还有公园里的季节性茶棚。这种茶棚以北海小四天最著名,菜棚临水而设,举杯可吸茗,伸手可采莲。饥时又有杏仁亲。豌豆黄、苏造肉可吃,能坐上半目也算福气。
4.与社交、饮食相结合的“大茶馆”
老北京的大茶馆是一种多种功能的饮茶场所。在大茶馆里既可以饮茶,又可品尝其他饮食,可以供生意人聚会、文人交往,又可为其他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提供服务。从老舍先生的名剧《茶馆》,我们可以看到老北京大茶馆的模型,而今天的前门 “老舍茶馆”也使我们看到大茶馆继往开来的局面。正因为大茶馆功能多,服务周到全面,所以曾经十分“走红”。北京的大茶馆以地安门外的夭汇轩最为著名,其次是东安门外的汇丰轩。
老北京的大茶馆布置十分讲究。大茶馆入门为“头柜”,负责外卖和条桌帐目。过了条桌即“二柜”,管“腰栓帐目”。最后称“后柜”,管理后堂及雅座。三层柜台各有界地,接待不同来客。有的后堂与腰栓相连,有的中隔一院。
大茶馆茶具研究,一律都用盖碗。一则卫生,二则保温。北京人讲礼仪,喝茶要不露口,碗盖打开,首先用于拨茶,饮时则用于遮口。在这种茶馆里饮茶,可以终日长钦,中午回家吃饭,下午回来还可接着喝,堂官会把您的茶具、茶座妥为照应。
北京的大茶馆,以其附设服务项目而分,又有红炉馆、窝窝馆、搬壶馆等类别。
红炉馆是因设有饽饽烤的“红炉”而得名,专作满汉点心,北京称之为饽饽。但比一般饽饽馆作的要小巧玲珑。什么大八件、小八件,样样具全。边品茶,可以边品尝糕点。
窝窝馆专作小点心,更合民间日用,北京的艾窝窝、蜂糕、排叉、盆糕、烧饼等,皆随茶供应。
搬壶馆放一把大铜壶为标志,介乎红炉馆与窝窝馆之间,雅俗共赏。
还有一种大茶馆叫作“二荤铺”,是既卖清茶,又卖酒饭的铺子。所以取名“二荤”,是因为既可由店馆出原料,也可由顾客“带粮加工”名为“炒来菜”。如西长安街曾有座二荤馆叫“龙海轩”,是教育界聚会之所。清末保定新型学堂骤起,学界常有京保之争,每有纠纷,京派人物便到茶馆来聚,饮上几道茶,又填几道菜,开一个校长联席会来商议对策。所以有人称京派叫“龙海派”。
大茶馆集饮茶、饮食、社会交往、娱乐为一身,所以较其它种类茶馆不仅规模大,而且影响也长远。这便是时至今日“老舍”茶馆”一兴便受到各界欢迎的原因。在这里。茶,确实仅仅是一种媒介,茶人之意不在茶,茶的社会功能超过了它物质功能本身。
第二篇:老北京语言文化
老北京语言文化
点个卯儿—北京土话,到那儿报到或看一眼,打个照面儿的意思。
如:你好歹也去狐狸弟弟家点个卯儿,没准儿能蹭顿饭吃呢!鸡贼(鸡)—小气,吝啬,暗藏私心。
如:这人办事儿真够鸡贼的,就知道把好处全揽在自己身上。砸窑儿—为了不与大家分享偷偷藏起来。
如:和他一起共事儿颗要小心,这孙子办事好砸窑儿。
局气(局)—仗义,大方,豪爽。有时也指守规矩,例如玩儿牌,办事的时候不弄虚作假。
如:居士这人不错,办事特局气,绝对没的挑。
咱玩儿牌可要局气点儿啊,别弄猫儿腻!
果儿—被泡的女孩。尖果儿就是漂亮的女孩,类似网络语言“美眉”的意思。
如:这是谁家的尖果儿?
苍果儿(或涩果儿)—难看的女孩。类似网络语言“恐龙”的意思。戏果儿—跟泡妞,嗅蜜一个意思,台湾话叫把马子。
孙儿—被泡的男孩。但是和北京话的“孙子”不是一个意思。尖孙儿—漂亮的男孩。
傍家儿—情妇,现在官称二奶。
如:你看楼上的小张儿,现在有两个傍家儿呢!
土鳖—形容没见过世面不开眼的人。
如:呵呵,艺库斑斑真土鳖。上厕所还要蹲在马桶上!小力笨儿---在店铺或车站码头做粗活、杂活的学徒。水三儿---老北京对送水的称呼,多为山东人。
言语---北京的口语,即说话的意思,其中“语”的读音是轻声(yu)。
如:京华论坛就是我们广大网友的家,谁要有事儿谁就言语一声。翻车---北京土话,即翻脸的意思。
如:听说倾城斑斑不让狐狸弟弟打她们家玻璃,她俩翻车了? 练家子---北京土话,练武术的人。
如:你看居士逃跑的样子,分明是个练家子。瞎了---北京土话,即倒霉了、完了的意思。
如:这菜炒瞎了,把味精当成白糖放进去了!
念秧儿---北京土话,自言自语,但又故意让旁边的人听见。
如:你能不能不在我边上念秧儿啊? 摔咧子---北京土话,发脾气的意思。
如:你小子是不是跟我摔咧子啊?有本事你自己抢沙发坐去!半不啰啰---北京土话,半截儿,事情做到一半,尚未完成。
如:你看“大二”兄,从来不发这半不啰啰的帖子。大拿---北京土话,能作主管事儿的人。
如:谁是版主谁就是大拿!今天这顿饭就是大拿请客了!
大限---即寿数。过去人们迷信,认为人的寿命都是有定数的,“大限已到”就是快到死的意思。
如:艺库,你的大限已到,还不说出你的存折密码??? 火筷子---老北京人捅火炉子的铁棍,也叫通条。
末了儿(临了儿)---北京土话,最后、最终的意思。注意“了”的读音,念liao(燎),三声。
如:千龙网真不局器,临了儿还不给我碗豆汁儿喝。颠儿了---走了。老北京管走称作:颠儿
如:我先颠儿了啊,听说今天倾城斑斑请我吃大腰子!
横儿---北京土话“横是”的简化音,“横儿是”是“横竖”的变读,有大概、反正、也许的意思。
如:横儿是倾城斑斑今天不请我吃大腰子了??? 咕拥---在身体蠕动的意思,北京方言。拥,读轻声。
如:老伴儿,你在晚上睡觉的时候能不咕拥么? 号儿---监狱或拘留所的别称。
猫着---北京土话,闲呆着的意思,也有躲藏的含义。
如:别总在家猫着。
葛---北京方言,即脾气古怪。有时也用作形容词,形容什么事儿或什么东西葛。
如:今天我遇见一件特别葛的事,北三环在下午6点的时候居然不堵车了?
燕么虎---蝙蝠。北京方言。
盘儿---北京的黑话,即脸蛋。盘儿,从“脸盘”这个词衍化而来。底儿掉---北京土话,知道对方的老底。瞜瞜---北京土话,看,瞧,瞅的意思。
扫听---北京土话,四处探听,扫听与打听不同,“扫”带有更为主动的意思。
如:谁知道千龙网什么时候发红包啊?帮忙给扫听扫听。消停---北京土语,踏实的意思。注意停,读清音。
如:唉……,我拉登叔叔那边可算消停了。应场儿---北京土话,应酬,到某种场合参加活动。
端了---北京土话,抄了的意思。端,即“连锅端”的简化用语。
如:昨天我看见狐狸弟弟在桥地下卖毛鸡蛋的时候,被警察给端了。把不住---北京方言。把,是动词,管束不住自己的意思。
如:孙悟空总是把不住自己的嘴,总偷我家的葡萄干儿吃!全须全尾---北京土话,完整,整个身子的意思。尾,读“以儿”。
如:狐狸弟弟,你什么时候请我吃回全须全尾的饭啊?
眼里见儿---北京常用语,指眼里有活儿,不用别人提醒就能及时动作。
如:居士是个好孩子,特有眼里见儿。谁家闺女嫁给他,准没错!拿大顶---北京方言,倒立。
如:谁要是看帖不回帖,去上墙角拿大顶去。同意的请举手。发小儿---北京方言,从小一块长大的,发,读fa,四声。
五积子六瘦---北京土话,形容因吃不上喝不上,骨瘦如柴的样子。
如:看见艺库斑斑那满嘴流油的样子,就知道为什么狐狸弟弟五积子六瘦的样了!
老家儿---北京土话,指父母。“老家儿”读快了就成了“老尖”,北京人常用语。百年---北京土话,死的意思。(前两天看“牛栏山二锅头”的广告词说:
百年牛栏山,百年经典!我就想,都“百年”了,能不经典么?)他大爷的---北京土话,不带脏字的骂人的话。(全国各族同胞们,以后你满要是来北京,谁说这话,可千万别以为是在问后你的家人啊!)哪一出儿---北京土话,什么事儿的意思,是一出戏的简化。
如:我买了2斤羊蝎子花30块钱,还给了我2斤羊排,这算哪一出儿啊? 完菜---北京新流行语,完蛋的意思。此语是由“歇菜”、“瞎菜”等引申而来,“菜”作为后缀词语,并没有实际意义,如北京话中的“戏”作为后缀一样。框儿外的事---北京土话,即出格的事,带有违法乱纪的意思。
晕菜---北京新流行语,晕了的意思,“晕菜”与“瞎菜”,“完菜”等类似。脏口儿---养鸟人的术语,串了杂音(污言秽语)。'百灵'能学各种声音,但忌讳学杂音,一旦'脏口儿',鸟儿就不值钱了。
光荣喽---北京新流行语,光荣牺牲的简化。光荣,即牺牲,也就是死。棒槌---北京话,蠢笨,外行的意思。
哈着---北京土话,央求的意思。哈,有点头哈腰,巴结对方的含义。
如:你们知道“狐狸弟弟”为什么哈着我么?因为我欠他一分钱,就是不还他!
上赶着---北京土话,主动的意思。
如:狐狸弟弟上赶着给我倒洗脚水我也不还他那一分钱!套瓷---北京新流行语,套近乎的意思。
如:狐狸弟弟,你再跟我怎么套瓷也没用,我就是不还你那一分钱!
裹乱---北京土话,从中插入干扰的意思。
如:孙悟空,你在里面裹什么乱啊?我就是不还他那一分钱!谁教他不请我和豆汁儿?
褃节儿---北京土话,关键时刻,如同节骨眼儿一词。褃,ken,四声
如:看在狐狸弟弟褃节儿上帮过我的份儿上,一分钱,还你了!
姥姥的---北京土话,感叹词语,作惊讶状时用。如不加“的”,单说“姥姥”则是反驳词,有“胡说”、“不行”、“不干”的意思,但加上“的”的意思就变了。“的”读“dei,逮”。吃黑枣---挨枪子。
裹乱---北京土话,从中插入干扰的意思。
碎催---北京土话,指伺候人、为人奔走的人,带有贬意。半不啰啰---北京土话,半截儿,事情做到一半,尚未完成。
归了包堆---一共的意思。例:卖了一大捆报纸,归了包堆才一块八。瞅不冷子---突然、偶然的意思。例:瞅不冷子窜出只猫来。
例:别瞧我穷,瞅不冷子也买瓶雅诗兰黛。哒萨---把残余的归在一起。(其实就是“打扫”说白了)
例:把昨儿个的剩饭全哒撒着吃了。*了吧唧
北京人在语言交流中习惯用 *+了吧唧来做形容词的后缀,起加重语意的作用。用于贬义:傻了吧唧
软了吧唧
木了吧唧
不举例了 北京人都知道
酸了吧唧
黑了吧唧
用于褒义时,“了”、“吧”压缩成“不”,后缀儿音,成为*不唧儿结构:
甜不唧儿
牛二喝起来有点甜不唧儿的。
红不唧儿
这孩子脸蛋儿真白,还挂点红不唧儿的。
滑不唧儿
那儿的豆腐脑挺嫩,咽下去还滑不唧儿的。资(二声)扭(轻声):表示不服,不满但又没完全表现出来的那种样子。齐活:表示某一件事的完成,多用于刚完成此事或马上要完成此事的一种感叹。
垫(二声)吧了:吃。
人五人六儿:形容人装模作样,假正经,有时候有狐假虎威的意思。
撅尾(音以,三声)巴管儿:原来北京胡同儿里的人和水龙头嘴对嘴儿喝自来水的行为,也常代指水龙头。
呵呵,突然想起一个土话:
里(一声)格(轻声)冷(一声),楼下的北京朋友们给解释解释,有些北京话,解释不出那个味道,只能意会。
第三篇:老北京文化
老北京文化:
老北京的“吆喝”
胡同叫卖“吆喝”
“吆喝”是老北京胡同里的一种叫卖声音,如果按照有了北京的胡同才有了吆喝的说法,在有着与人类差不多相同久远历史的叫卖家族中吆喝确实太年轻了。吆喝虽然很年轻,但因集唱、念、表演于一身,并带有典型的京腔、京韵、京风、京味儿,所以能在叫卖家族中脱颖而出,并且算得上是最丰富、多元和最具有光彩的,同时也是最引人入胜的。
由于这胡同里转悠出来的魂儿是在六朝古都这块文化积淀深厚的沃土上培育起来的,因此必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至今依然活跃在结婚、开业,演出、庙会活动等喜庆场合当中,无意中重现了老北京“贩夫走卒”、“五行八作”的民居风情。
昔日的老北京吆喝
昔日北京胡同里的吆喝叫卖声的确不算少,无论挎篮的、肩挑的,还是推车的,在吆喝时,总是以一只手捂着耳朵,对吆喝叫卖之物均要加上不少的形容词,其词颇有韵味,使人听了不觉厌烦。此外无论一天或是一年之中,沿街串巷的吆喝者,总是日分早晚年按时令售卖物品。只要是京城的老住户一般都能道出什么时候卖什么的该吆喝了,常此下来,人们便可从吆喝声中了解到京城四时的一些风土人情。吆喝的语言特点
“吆喝”浓缩并突出了北方语言体系的特点,并独树一帜地创造了老北京独有的方言。有人说北京话听不清楚,还有发音,好象先被开水烫了舌头。但是如果你听过了地道的北京吆喝,就不会这么说了。同样是儿化字的大量运用,同样是连音连字的一气呵成,但吆喝出来的字正腔圆、曲调音韵的优美和字里词间的鲜活,以及幽默、诙谐、好懂耐听„„这一定会让你明白北京话和普通话相比的“活色生香”。
响器
京味吆喝得以流传还有一个特点是它的音乐元素。甭管是对合辙压韵的吆喝词的说唱声音处理上,还是手里的那个拨浪鼓、把号,或者干脆就是两片音叉一挑、一堆锡铁片子相互撞一撞,都是极简单的材料作成的响器,就成了卖每类货物的序曲啦。
老北京叫卖大王:臧鸿
吆喝,说穿了就是大声叫卖,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市井文化。据说,老北京的吆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不过,现在北京城里会吆喝的人已经不多了,臧鸿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吆喝大王”。数百年的吆喝,到了臧鸿的嘴里就变成了炉火纯青的艺术。他的绝技是一口气能喊出170多种老北京的叫卖声。一大批反映老北京生活的电影、电视剧中,高低错落、京味十足的叫卖声大多出自他之口;在人们的婚丧嫁娶仪式上,往往是他的一声嗓子,就把人们飘飘悠悠地带回到了老北京的往昔岁月。
傣族文化:
佛塔.寺院.小和尚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佛教的一个支派,即“南传上座部佛教”,经由缅甸、泰国传入我国傣族地区,至今已有1千多年历史。小乘一名本是大乘出现以后对早期佛教的一种贬称。小乘教派主张通过布施“赕”来积个人的善行,修行来世,达到自我拯救、自我解脱的目的。而大乘教派认为自己能够普渡众生,故称之对方为小乘,即小车之意。后来为了与大乘教派相区别,习惯上以小乘来称呼南传上座部,逐渐便成了该教派的专门称呼,不再含有贬意。
相传小乘佛教最早的教派曾聆听过佛祖释迦牟尼亲口传教和布经,他们认为人若生前不积善修行,死后就会入地狱受苦受难;“为人行善,善多我德,德多我仙”。小乘佛教几乎成为傣族全民性宗教,傣族地区有村就有寺,到寺院赕佛,人所必为。小乘佛教提倡出家修行,西双版纳傣族男子过去从儿童时代起,必须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寺院生活。他们认为只有当过和尚的人才是有教养有学问的人,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没当过和尚的人被称为“岩百”、“岩令”,即没有知识、不开化的愚人。小乘佛教各派僧侣按其年龄和修养划分成不同僧阶,僧阶决定其在寺院中的地位。初入寺受戒者被称为和尚,和尚又有大小之分,傣语称帕异(大和尚)和帕囡(小和尚)。入寺受戒前需进行预备期训练,等初识寺规后方可入寺受戒。届时该男童由事先认定的义父(忠于佛主、知识渊博、有威望者)穿戴彩衣彩帽后,在亲邻的护送下人背或骑马前往佛寺,围观者一路向入寺男童抛撒米花。进入大殿后该男童跪地接受该寺主持为其举行的受戒仪式,然后由义父为其脱去彩衣彩帽,换披袈裟,就成为正式的小和尚了。此后便长住寺中,跟随佛爷学习傣文和佛经,还要负担外出化缘和寺内部分杂务。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其对佛经教义等掌握的程度可依次晋升为帕弄、都(佛爷,亦有大小之分)、祜巴等。升为祜巴的僧侣如无特殊情况将不再还俗,故愿晋升者不多,一般当到大佛爷便还俗成家立业去了。
傣族地区传说先有佛塔后有佛寺,由此看来佛塔比佛寺历史悠久,但佛寺却比佛塔多。佛寺是众教徒受教化的重要场所,傣族全民信奉佛教,所以有村寨就有佛寺。而佛塔是用以供奉佛牙、佛骨、佛发,即所谓佛舍利的,一般是中心佛寺旁才建有佛塔,亦有远离佛寺选地势高的地方独立建筑佛塔的。因为是供佛舍利的,所以佛塔建筑都比较精致。座落在西双版纳景洪县大勐笼曼飞龙寨后山上的曼飞龙笋塔,相传因有佛祖释迦牟尼所留足迹而建,其结构新颖美观,具有傣族建筑特点,因其外形颇似雨后春笋,故名。此塔建于傣历565年,(公元1204年),主塔高16.29米,围绕主塔有8座小塔,各高5.02米,塔形均呈葫芦状,塔身通体雪白,塔尖饰有铜铃风标,有风吹来叮咚悦耳。每个小塔座下都有一方形佛龛,内置石雕像,正南塔佛龛下岩石上有一人之足印,足印前方有一眼水井,据传均为佛祖所留之“圣迹”。此塔闻名遐迩,系傣族古建筑之瑰宝,版纳塔中之佼佼者。
第四篇:关于老北京胡同文化的论文
关于老北京胡同文化的论文
说起胡同文化,并没有很严肃地讨论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从琐碎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娓娓道出。北京的胡同方方正正、胡同内的四合院规规矩矩。胡同、四合院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反过来也可以说北京人的文化造就了胡同和四合院。许多人也许会感觉到,文化这样贴近我们的生活,文化也可以这样探究。
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
因此,我们研究本课题的最终目标是让更多的人除了认识,以及了解胡同建筑的特色外,还要对古建筑产生保护意识与责任感。了解国家对古建筑的保护措施,做到弘扬真正的中国文化,提高个人素质修养。
研究老北京的胡同建筑,我们不仅能从艺术建筑方面得到拓展,还能对几何数学、政治思想、语文古味、物理构造等方面进行升入感受。
对于高中生来说,这是体会课本以外知识的新技能。
现如今我们都住进了高楼大厦,可是邻里间没有胡同里内些老住户们间的熟络。尽管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更密切,而不是越来越疏离。
课题的研究对象已经被国家设为保护项目,北京城区划定了二十余条胡同为 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就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如今已经形成了追古文化的潮流之一。
我们组研究的这个课题作为一个文化课题,十分具有浓厚的古风气息,中国趣味。对研究人员来说既可以发现新奇的古文化,还可以边学边娱乐。社会方面,它符合现社会重点倾向,对城市发展也有了推动。
而且,我们组研究的这个课题涉及广泛,本组主要选择的研究范围是胡同建筑特色与胡同建筑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以及它传播特色的方式方法。
本课题是对“古代建筑对新时代的影响”进行了实质内容缩小,变成了主要研究胡同特色对新时代的城市规划突出影响与成就。研究内容是对胡同进行介绍,以及深入探讨胡同的真正意义,例如:记录了人们的风俗、改变了现如今一些小巷的特点、传播古中国文化特色。
本组进行选择的样本对象是德胜门附近的南锣鼓巷,鼓楼以及后海的宋庆龄故居。
我们组在研究这个课题时,采用的是分组合作。
首先,本组成员一起实地研究,主要研究的方向倾向于南锣鼓巷的胡同。具体分工如下:
2人照相,1人登记,2人观察,1记录,1人采访,1人引导。
其次,本组成员内部分工进行分类文献。1人收集,1人分类。
然后,本组成员开始抒写讲稿与教材合成。2人合成,2人演讲。
接着,本组成员全体总结个人所获,然后统计。
最后,抒写论文与成果展示。
据有关资料记载,胡同一词最初见诸元杂曲。关汉卿《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之语。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 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砖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变。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中说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处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进一步说:胡同本元人语。既是元人语,那就不能是汉语。元代将人划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所谓汉人,指北方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高丽人。这四种人并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语言。那么“元人语”也肯定不是“南人语”,至于色目人,包括的民族更多。故此“元人语”只能是蒙古语。
北京有些胡同的名字令人奇怪,因为用汉语无法解释。但是,如果把这些胡同的名字成蒙古语,就好解释了。试举几例:屎壳郎胡同,这名字多难听、多丑陋!当初此地的居民为什么要起这么个名字?其实这个名字译成蒙古语是“甜水井”!朝内有个“墨河胡同”,蒙古语的意思是“有味儿的井”,大概是被污染过吧。此外,如鼓哨胡同(或写做箍筲胡同),苦水井;菊儿胡同或局儿胡同,双井;碾儿胡同或辇儿胡同,细井;巴儿胡同,小井;马良胡同或蚂螂胡同,专供牲畜饮水的井。
我们组的研究结论是胡同文化,同样反应了北京市民生活和思想的特点。
胡同、四合院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的物质载体。
北京的胡同最早起源于元代,最多时有6000多条,历史最早的是朝阳门内大街和东四之间的一片胡同,规划相当整齐,胡同与胡同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南北走向的一般为街,相对较宽,如从北京火车站到朝阳门内大街的南小街和北小街,因过去以走马车为主,所以也叫马路。东西走向的一般为胡同,相对较窄,以走人为主,胡同两边一般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建筑是中国一种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四合院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从四面将庭院围在中间,形成一个院落,因此得名。四合院通常为一大家子人提供居所,按照中国的传统长幼有序,内外有别,提供了比较隐密的庭院空间。四合院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建造得较多。
北京是四合院最常见也最有特色的一个城市,因此人们提起四合院常常就是指北京四合院。北京城保持了元大都时期的很多街道和建筑,其中就包括了四合院。因此可以说,四合院积淀了几百年来深厚的北京文化.北京的四合院现在已经和北京胡同一起,成为北京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代表,成为北京城市的明信片。曾经是北京城市重要象征的胡同、四合院,狭窄、拥挤,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活,落伍于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变化。交通不便,街区各种生活设施落后,公用服务跟不上,成为胡同和四合院难以根治的顽症;而扩宽街道,危房拆迁改造,莫不涉及胡同和四合院。胡同之没落,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虽然许多人留恋胡同,留恋曾有的岁月,怀念邻里情谊、大家庭般的温暖,但是这些温情都阻挡不了胡同的没落。
北京胡同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苍桑,它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是北京古老文化的体现,现如今,国家非常重视北京胡同的文化发展,北京旅游局在一些保护较好的胡同中,开辟出了游览专线,旅游者可乘坐旧式三轮车游览胡同,还可到住在胡同里的百姓家作客。北京的胡同文化就这样传播到了全世界。
资料显示,北京的胡同名称包罗万象,有自然景观、生活用品、人物姓氏等。
有的名称反映了胡同的明显特征,如“宽街”、“八道湾”、“一尺大街”等;有的名称则表露出人们的美好原望,如“安福胡同”、“寿长胡同”、“永祥胡同”等。胡同的名称反映出胡同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北京的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而且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载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厚重复杂的土地利益面前,“故土情结”往往被误为矫情的呻吟;但即使作为社会运行的平衡,也需要一种科学的全面统筹的观念避免整个城市陷入功利泥沼,需要一种共识维护城市记忆和遗存。
众说纷纭。现在比较公认的文化定义,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32—1917)的看法,胡同文化:“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简单地说,文化是人们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的集合。
关于胡同的历史也相当的悠久。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胡同原为蒙古语,即小街巷。由于北京古时城建就有严格规划,所以胡同都比较直,星罗棋布,共有7000余条,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北京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公里;最短的一尺大街,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米,稍许胖点的人得屏住呼吸才能通过。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几千条,他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大部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三个朝代。
北京的胡同大多形成于13世纪的元朝,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发展。北京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宽度一般不过九米。胡同里的建筑几乎都是四合院。四合院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对称形式围在一起的建筑物。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个紧挨一个排列起来,它们之间的通道就是胡同。别看这胡同从外表上看模样都差不多,但它们的特色却各不相同。在北京城西部有个胡同叫九道弯,原因是一个小小的胡同竟要拐九个弯。有的胡同如果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那这条胡同就会以这个人的名字命名,比如石老娘胡同和王皮匠胡同。还有的胡同是按照其形状命名的,像羊尾巴胡同和耳朵眼胡同,听起来就这么生动形象。北京的胡同真是数也数不尽,有句俗话不是这么说吗:“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不少胡同里的一片砖、一片瓦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搏,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北京人对胡同有着特殊感情,它不仅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
胡同这种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已成为北京文化的载体。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就在这胡同的角落里,在这四合院的一砖一瓦里,在居民之间的邻里之情里。只有身处其中才有最深体会。
因此,有人称古都文化为“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此话实不为过。
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最终得出记下几条结论:
1·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城的象征
2·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历史的象征
3·胡同、四合院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
4·胡同、四合院是老北京人的根
5·胡同、四合院是老北京人的魂
6·胡同、四合院不但是老北京人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的、世界的。7·没有了胡同、四合院,京味文化将逐渐消失或仅仅保留在教科书、博物馆里。
第五篇:《遗失的老北京胡同文化》PPT备注演讲稿
遗失的老北京胡同文化
【开头】
昨天今天明天(音乐)
【昨天】简单走近——胡同之最——细节聚焦——胡同小吃——宠物情结
{由来} 【正文】胡同是北京传统的标志之一。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胡同?请让我们走进胡同。【返回】
{之最} 【正文】刚刚提到胡同的规划可以用整齐来形容,但是也有那么几条“不守规矩”的个性胡同。比如——(点)【返回】
{细节} 【正文】去年我和大禹去了一趟著名的南锣鼓巷考察了胡同。①实地考察。(点)②官方介绍。
【小结】小小胡同蕴含了极深刻的寓意。每个细节无一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胡同的这些细节已经很难再见到,但是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却一步也没有停息。【返回】
{小吃} 【互动】身在北京,吃在北京。同学们能不能说说你都知道哪些北京小吃?【互动】(点)
【正文】刚才同学们说的小吃都代表了老北京胡同特色。下面和大家分享几样最草根最常见的三样小吃!(点)
①炸酱面。【互动】咱们同学爱吃炸酱面吗?平时都放什么菜码?【互动】传统炸酱面的面码是八样。分别是——(点)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喜好去放不同面码,因此面码各种各样。(点)【互动】请同学念【互动】炸酱面真棒。
②吃过了炸酱面,咱们喝点儿汤汁儿。下面介绍的是豆汁儿(点点)豆汁已经成为了北京胡同小吃的一个象征。所以说——没吃过豆汁,就没到过北京城!
③除了以上两个经典款,下面介绍一个北京独有的VIP款——卤煮火烧。(点)
【小结】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北京作为古都,也蕴含着极其深远的饮食文化。然而随着时代进程的发展,有些小吃被各代改良创新,保留了下来,而另一些小吃,则像老北京胡同一样,永远消失在了最深处。【返回】
{宠物} 胡同人接地气,热爱大自然。所以,灵气的宠物也是胡同不可少的元素。(点)【正文】北京的天空总是湛蓝,却也总是灰暗。自由飞翔的鸟儿就成了活力自由的象征。(点)早起的鸟儿捉虫多,早起的虫子被鸟吃。但是在胡同人眼里,虫儿也是心爱的宝贝。(点)胡同人爱讲风水,家里得有风起云涌的灵气,于是,金鱼就成了桌上必备的宠物。(点)奥运公园。天上飞的、怀里揣的、水里游的都齐了,下面咱们看看最有灵性的。(点)随着经济的充实和品种的繁多,身边的小狗也从京巴变成了外国血统的贵族狗。京巴的身影越来越模糊。【返回】
遗失的老北京胡同文化
【今天】
{拆} 【正文】林家巷有胡同居民反映:长约120米、宽约7米的断头巷里,摊点挤在巷道两侧,每家缝纫店铺的缝纫机都已超过当初城管部门划出的安全线。再往里面走,油烟扑面而来,被油烟熏黑的电线凌乱地挂在墙上。路的一边停了一排电动车,另一边放满了水粉店用的器具,部分地方仅能容一人通过。如果突发火灾,消防车进不来,人逃不出去。安全隐患特别大。“这条巷道是条死胡同。缝纫店有大量布料、线头等易燃物。另外半条巷道也被饮食商家占据,屋外墙上挂满了电线。如果起火怎么办?消防车都进不来!”【小结】公共厕所、没暖气、电力不足、年久失修。
{留} 【正文】该院落保留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几十年来,院落多次翻修,结合当年林徽因女士的手绘图纸,格局始终未变。这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四合院的特点,院落格局反映了建筑的空间秩序和人们的生活信息。但遗憾的是,“梁林故居”的遗存建筑和建筑材料还未被细细研究,故居的保护方案也未确定,故居就遭到了毁灭性拆除。故居被拆有两个原因:一是经济利益的驱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开发商在拆迁项目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不惜铤而走险。二是名人故居的周边居民,期盼在拆迁项目中获得利益;政府部门对于名人故居的保护缺乏足够的重视;而文物管理部门普遍缺乏有力的措施„„以致不少名人故居已灰飞烟灭了。【资料】在城市发展的车轮下,每年究竟有多少名人故居被碾碎夷为平地呢?1998年是康有为的粤东新馆被拆除,2000年是赵紫宸的故居,2005年轮到了曹雪芹故居,据统计,北京近三分之一的名人故居已被拆除。名人故居的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小结】一座城市的发展并不是以多么金碧辉煌的高楼作为尺度,人类发展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精神领域的富足。我们必须采取果断措施保护名人故居,这样才能保护中国的建筑、文化和传统;维护中国人的文化尊严。林徽因名言。【返回】 【正文】(点)引入页。(点)
【明天】
{后现代} 【正文】如今的胡同也在随着时代而发展。它已经不是原来那么固守陈旧,而是越来越潮,胡同也能过上后现代生活(点)
《奋斗》有一个调侃的段子——刚端着夜壶出厕所、转身就进了油条铺子。但是这种场景在如今的北京胡同已经难觅踪迹。(点)【返回】
【总结】切一片西瓜四五两,真正的薄皮脆沙瓤。当四合院的茶房飘着茉莉花儿香。豆腐脑一块钱一碗,风声中飘着京韵大鼓的小段,喝一碗豆汁就一个焦圈。老城角的夕阳回荡拨浪鼓儿响。——老北京胡同文化中有些被我们保留传承了下来,而有些文化消逝在了胡同口的余晖中。希望同学们能珍惜胡同文化,从自身做起,投入到保护胡同文化的行列中来。胡同的昨天已成历史,胡同的今天正在跨步前进,胡同的未来正在由你创造!不要让胡同彻底消失在我们视野,不要让胡同文化失落在记忆之中。【尾页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