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的特点及指导策略(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10:0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区域活动的特点及指导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区域活动的特点及指导策略》。

第一篇:区域活动的特点及指导策略

幼儿区域活动的特点及策略

泸州市新马路幼儿园 李小芳

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不仅是幼儿园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还是学前教育中的科学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有机地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可以活动中起着组织、约束、调整幼儿活动行为和相互关系,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的活动权利等方面的作用,使得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抓好区域活动规则的建设工作,是保证区域活动有效地开展的重要前提.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园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当前幼儿园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指出的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自主选择,自发的活动,并且以小组的活动形式,有协商,有配合,精神上没有压力。但如何更好的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指导,让其形成良好的行为品德习惯,促进身心和谐的发展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区域游戏活动的价值与分析

国际21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到:“教育也是一种社会经历,儿童在这一经历中,可以了解自己,丰富自己同他人的关系,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经历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前,根据不同的情况以不同的方式开始。自基础教育阶段起,教育内容应培养学习兴趣、求知欲望与乐趣以及不久以后接受终身教育的愿望与能力”由此可见,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而终身教育对学前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作为区域活动能很好的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合作性等现代社会需要的重要个性品质。为他们今后能学会学习、学会关心、有自我教育能力,能在社会上自律自控,有责任感打下良好的基础。

1、教师角色的定位要准确把握。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什么?这是我们必须弄清楚的首要问题。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支持性指导是有别于集体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式指导的。也就是从活动的台前到后台,从一个引领者变成一个尊重幼儿意愿的支持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正确指导和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

2、教师介入指导要适宜。幼儿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情况的随意提供帮助。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理念: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具有敏锐地观察力和判断力。比如当孩子在很专注、很顺利地进行制作活动时,老师最好不要在此时去打扰他,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当孩子用橡皮泥在捏一个苹果时,不要去问:你在干什么呀?捏的是什么呀?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不能推动幼儿的活动,反而会影响孩子)

3、要体现教师的隐性指导。皮亚杰曾经指出:“在游戏中,儿童是自我主宰世界。”在活动区中,如果老师的指导太突出,完全处在一种主导、主动、主持的地位,有时反而会限制、影响幼儿的活动。比如在指导创造性游戏时,当面对孩子的无所事事,老师此时的适时引导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但老师的隐性参与指导要适度,只要达到引发、深入游戏的目的即可,不必长时间参与游戏,尤其是对中大班孩子。而且这种长时间的参与还会影响老师对其他孩子的观察和指导。

1.用作方法 实施研究课题,做课题,很多地区的幼儿园吧早已经实践过了,结论很多,现有的资料原始且杂乱无章。因此我们就采取整理与分析科研资料的方法。其次,我们组内的成员都养成了写观察笔记的习惯,每次区域活动都会写下观察随笔,至课题立项以来,我们就下意识的每天进行区域活动,因此我们此次用到的推广方法有观察法、教育实验法和理与分析科研资料法

2.操作原则

根据《纲要》精神,我们在区域活动中将充分扮演好“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努力创设一个幼儿能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学习、游戏环境。

3.幼儿时期具有的图吹特性(1)具有强烈的情绪性(2)爱模仿

(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4)自我保护意识差

二、围绕教育目标,为幼儿创造一个动态的物质环境

1、区域设置,适合幼儿。

游戏环境的创设是幼儿开展游戏的物质条件,也是表现游戏内容的辅助工具,幼儿游戏情节的产生和游戏玩具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

2、区域创设,具有弹性。

如果单靠教师提供游戏材料,其游戏材料跟进的速度往往会落后于幼儿的需要,为此,我们充分挖掘幼儿的潜能,将他们置于主要的位置,鼓励他们参与游戏材料的收集与提供放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作用下,进一步提升了对主题和自主性游戏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幼儿主动收集信息、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和能力。

3、材料投丰富得当。

材料具有安全性,材料提供的层次性也就是说我们要考虑到所有幼儿,提供符合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使每个幼儿在现有水平上有所发展。有可操作性材料锻炼了孩子们的手部肌肉,又发展了孩子们的认知、归纳能力。

4、操作材料,富有层次。

游戏必须要有材料的提供,保证游戏完整有序的完成,游戏中的玩具在幼儿成长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角色的替换,各种物与体的转变,也因玩具也是儿童阶段的伙伴,由此得出游戏与玩具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区域游戏活动的有效实施与指导策略

(一)组织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1)引导幼儿围绕区域活动的主题收集信息(2)引导幼儿注意安全

在孩子自主开展活动的时候,教师始终应保证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注意孩子的人身安全,当孩子想要拿高架上的物品时,教师要协助帮忙。

(3)开展活动之后要进行总结性的活动

(二)将建立平等互动、积极有效的师幼关系作为在区域活动中指导中的前提。

平等互动、积极有效的师幼关系是学前教育的基础,师幼互动不仅会影响互动中的教师和幼儿,也会影响到在场的老师和幼儿,产生场效应。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给幼儿创造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达到更好的师幼互动,但是,师幼互动,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传授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学前儿童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促进者。关注幼儿活动中出现的矛盾,关注幼儿心理情感的特殊需要,关注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关注个性的完善、情绪和情感等内容。

(三)创设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活动环境

《纲要》社会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明确指出: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区域活动中应让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激发其学习动机,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一个积极自主的空间。

在材料的投放中,应保持多样性、丰富性、趣味性。区角活动主要是通过活动材料的投放来实现教育的功能,让幼儿在与活动材料、环境、同伴的互动中实现发展的目标。

针对各个班幼儿年龄的身心发展规律,我们应该做到为幼儿提供数量充足的材料。研究表明,在活动面积较大,活动材料丰富的情况下幼儿的竞争性、侵犯性和破坏性都低于活动空间小、活动材料缺乏的情况。区角活动教玩具的种类不必很多,但同样的要多准备几套。例如幼儿间相互合作的,互相帮助的材料等等。

(四)建立规则意识

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活动中,也常常有“规则”规则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也处处体现,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教养幼儿的需要,同时它有益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可以起到培养良好情绪,形成一定的卫生、生活和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的生活和活动的能力提高

四、加强教师指导,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1、适时介入,恰当引导

在区域游戏中,教师要适时介入幼儿活动,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

2、尊重幼儿,科学评价

实施以鼓励为主,开放式的评价,能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升华、自尊心的建立、自信心的发展、个性的张扬,能为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活动时,不能强制、管制、限制、说教,而是应该在活动中让幼儿理解其含义,所以我们积极尝试用隐性规则来规范孩子的行为。

在区域活动中,隐性规则除了融合于环境的暗示之外,还存在于其他的两个方面:第一是教师指导的暗示作用。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活动中处于隐性的引导地位。教师通过参与活动和细心观察获得准确的信息,适时适度地运用有效的指导策略,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也是推进活动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二是材料的暗示作用,幼儿的自主发展是通过与材料的积极互动得以实现,因此,丰富的、不同层次的材料能给幼儿提供充分探索、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指导在区域活动的开展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一种隐性的指导,体现为创设游戏环境和提供游戏中的适宜指导两方面。这种指导既需要教师按计划落实完成,更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这种水平除了以往我们重视的“心中有教育目标”外,还体现在教师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对幼儿发展的理解,对游戏中学习因素的把握和在与幼儿兴趣需要互动中促进游戏能力等方面。

区域游戏的开展应引起重视,它每个幼儿个性发展和教育目标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作为教育者应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更为自由发展的空间。

第二篇:美术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指导策略——“教幼儿学会修改图像” 很多时候幼儿在进行美术绘画创作时,经常一画错或一不满意就换一个地方画,或把纸翻过来重画。在美术活动区中总会捡到画了一个圆圈、画了几根线的被孩子废弃的画。是画得不好吗?其实不是,只是幼儿的自信心不够罢了,总认为自己画得不好、画错了,于是总丢画。为了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不怕困难、有始有终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幼儿尝试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启发幼儿结合创作内容,对已有图象

进行大胆想象,并用改变图象、添加特征等方法进行弥补。有很多图案其实从不同角度观察,就会发现有不同的效果,在幼儿尝试修改自己作品的同时,也是在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使作品添画、修改成各种新的图案,来完善作品。

案例1:美术区域——圆形的变化(小班)

小班幼儿很喜欢拓印活动,经常会把老师提供的各种图形模板,蘸上水粉颜料拓印在纸上,可是拓印好的图形又能做什么呢?这时有的孩子发

现,原来小小的圆形就像小鸡的身体,圆圆的、毛茸茸的,也有的发现可以把圆圆的图形画成太阳、小花,于是我给小班幼儿提供了各种颜色的水粉颜料和小棉签,请孩子们自己在原来的拓印画上进行修改、添画,画出各种不同的图案,画一副新的图画作品。

案例2:美术区域——废弃画添画(中班)

我将幼儿之前觉得不满意或“失败的”滴墨吹画作品放入了美术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从不同方向的观察,感受同一形态在不同方向中可

以呈现不一样的形状,展开想象,把已有的半成品图(横看、竖看)变换方向观察,看看它与什么物品更接近,然后进行添画完成作品。这是就有孩子发现,其实这块红色块就像螃蟹的身体,而那个蓝色块就像小池塘,还有的孩子高兴地说:“我看出来了,这圆圆的就像我们的笑脸,我想把我画上去。”这时,孩子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

第三篇: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随着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现行的幼儿教育不但关注各个年龄阶段幼儿共同发展的轨迹,而且更多地关注儿童的个体发展,提倡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多样的环境,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于是,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动,便在幼儿园广泛地开展起来,成为集体教育的补充和调整,成为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区域设置的概念

教师要站在教育的角度去把握孩子的兴趣、需求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及可开发的教育生长点,为幼儿创造适宜的活动区。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应在了解孩子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的基础上,和孩子一起,共同来设置以下区域:学习性区域、社会性区域、运动性区域。

1、学习性区域: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目的主要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和探索中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客观事物。

2、社会性区域:通过角色的扮演,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社会性能力,积累社会经验。

3、运动性区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给幼儿一定的场地和合适的运动器械,让其自由选择,促进孩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增强其身体素质。

二、区域设置的原则

1、学习性和社会性区域活动有机结合

学习性区域是幼教领域教改实践中的一种新的教育手段,也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对其今后的学习会带来重要的影响,因此,往往受到幼儿教师的更多关注,但同时,社会性区域活动也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它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仿真的小社会,设置一些孩子经常接触的熟悉的角色区,把幼儿社会化技能练习融入在游戏中,比如尊老爱幼、遵守交通法规、谦让等,孩子从中体验到社会生活准则,尝试交往的多种方法,体验自主独立,对孩子的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化进程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关注学习性区域的同时,也应关注到社会性区域的价值,把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

2、在设置区域时,一定要注意动静分开的原则,以避免相互干扰。各区域之间通道畅通;活动区标志要明显;活动区布置要舒适温馨。

3、由于小、中、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及《纲要》对他们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在分配学习性区域和社会性区域的比例时,也应该有所区别,基本的设置原则是:小班和中班上学期,侧重社会性区域活动,但同时也纳入一定的学习性区域;中班下学期和大班,侧重学习性区域活动,但也保留一定的社会性区域。对于运动性区域,其活动原则是:幼儿园统筹安排,自由选择。

4、常设性区域和与主题相结合的区域活动有机交融

因为有些主题内容确实难以在区域活动中体现,所以,可以尝试常设性区域和与主题相结合的区域活动有机交融的模式。一般来说,像数学区、益智区、阅读区、美工区等,是班内的常设区域。其内容随着孩子的活动情况而逐步调整。而建构区、美工区则是最容易表现主题内容的,因此经常随着主题的变化而更换。

三、区域活动内容的来源

1、学习性区域——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预习、巩固、下放。面对一个班级几十个发展水平不一的孩子,传统的集体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让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实,而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区域活动因其是以操作摆弄的个别化学习为主的,不失为落实幼儿园课程的有利补充手段,由此,我们可以提出:将学习性区域活动纳入幼儿园的课程,作为一种教育的组织形式,与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主要体现在:学习区的内容一部分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延伸,通过区域的延伸活动中频繁的个体性操作和练习,将集体教学活动中没有达到的目标得以弥补,如大班数学活动《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一部分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预习,即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前,让幼儿首先到区域中对有关材料进行操作感知,以积累直接经验,如《有趣的磁铁》;另一部分则完全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下放,这类内容较常见于美工区,便于教师在小组活动中进行个别指导。如,折纸、泥工、剪纸等,可以把它下放到区域中,让幼儿在一周内自由选择完成。在区域的设置方面,由于立足点是“开放”,大前提是“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孩子可以在各个区域中按自己的兴趣和方式探索,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从而产生更大的活动积极性,使 幼儿个体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

四、区域材料的投放

1、材料投放要与教育目标达成一致性

以各班当前主题活动中孩子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与主题相关的操作材料,并且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区域内的多种教育作用,一个目标可以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一种材料也能为达到多项目标服务。孩子的发展目标与材料的教育功能对应,有目的地引导孩子进入区域。教师也应随着主题的推进及时、有目的地更换区域中的材料。

2、材料的投放要遵循层进性原则

层进性包括层次性和递进性,层次性体现在某阶段的幼儿达到这一阶段的发展水平,递进性则体现在不断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①首先,按照年龄层次的不同划分出层次性,如: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同样玩拼板游戏,材料投放上就应有很大不同,小班为简单的4——6块拼图板,中班为较复杂的12——24块拼板,且边缘接缝也较难,大班的拼版不但数量多而且方向顺序上的要求,难度最大,这就是有层次性的材料。

②递进性的材料以幼儿剪纸为例,幼儿剪纸能力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剪不光滑→能沿线剪→能折剪→能剪厚纸→会镂空剪纸,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年龄段中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水平去选择,并努力引导孩子选择能让自己“跳一跳,够得着”的材料进行操作,以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

3、材料投放要有趣味性

有趣的材料能够引起幼儿参与 活动的兴趣,提高目标的达成度。如在小班的“生活区”,让孩子学习“喂食”,如果仅让孩子把不同的“食物”从一个碗中夹到另一个碗中,他们就会觉得单调乏味,从而失去练习的兴趣,为此,我们可以做出多种动物的头像,并提供给孩子不同的喂食工具,这样,孩子就可以饶有兴趣地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工具给小动物喂食,他们一边喂,一边还会跟小动物交谈呢。另外,对于孩子在美工区制作的头饰、纸偶、花边等,我们应把它们收集起来,投放到表演区中,让孩子们用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自由表演,这样,一方面可提高孩子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对孩子劳动成果的一种尊重。

4、材料投放要注意丰富性

①形式要丰富多样。为了完成一个目标,由于孩子的喜好不同,这就需要准备不同形式的材料供幼儿选择。例如,在幼儿学习数的组成的时候可以安排超市购物、拔萝卜等多种内容,幼儿可以通过不同形式来完成目标,这样孩子们对数学区就会有新鲜感,始终充满兴趣。

②功能多样。因为一物多玩的材料能促进幼儿不断探索,玩出新的花样。

③品种多样。可以有成形玩具(现有的)、自然玩具(豆、米、贝壳等)以及自制玩具。

5、材料投放要有益于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①投放的材料要给幼儿留有发挥想象的余地,并且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

②材料提供时可设置一定的障碍。如孩子需要4个圆形,却只提供给他们3个,另一个得自己想办法,这并不是准备不充分,而是提供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但这里教师必须把握一个“度”,即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个问题他是否真的没有能力解决,如果真如此,那么教师就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语言上的提示或物质上的支持,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③充分利用本土的原始的废旧材料。

五、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

(一)教师是孩子的活动伙伴

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应作为幼儿的活动伙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活动过程,与幼儿共同探索操作,相互交流,共同遵守活动规则。教师的这种活动伙伴的平等身份,可缩短儿童与成人“两个世界”之间的距离,使还在觉得亲切适意,而非拘谨畏惧,从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精神心理气氛。由此,不仅可以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更有益于激活幼儿的思维,激发主体积极的创造性行为。活动伙伴的身份要求我们教师始终站在孩子的立场,想孩子所想,以便尊重幼儿的活动主体性。

(二)教师是一个有意识的指导者

(但要遵循先观察再间接指导的原则)

1、观察什么?

(1)幼儿的兴趣,选择什么区域、什么材料参与什么活动。

(2)活动的参与情况。幼儿在活动中的自我决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的表现。

(3)认知发展水平。幼儿在选择材料时的难易程度,操作物品的方式,完成情况。(4)遵守规则的意识,任务意识。(5)幼儿间发生的纠纷。

2、指导以间接为主。体现在:

(1)通过材料、玩具为媒介,引发新的活动。(2)以问题为媒介,引发新的活动。

(3)利用同伴间的经验让活动继续下去。

但不同的活动也要区别对待,有些活动是需要直接指导的,如:扣纽扣,系鞋带等。

区域活动时,教师还应注意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在幼儿活动时有目的地对幼儿施加积极的影响。对幼儿想做什么,怎样做和幼儿有可能怎样做要有心理准备。不能仅仅作为纪律的维护者和规则的体现者,站在孩子活动以外去监督裁判其行为,而应注意挖掘活动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充分实现和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需要关注幼儿的情绪、行为、环境与幼儿间的互动,比如,幼儿操作时为何皱着眉头?是否碰到了什么困难?当发现幼儿独立活动产生困难时,应给予适当的帮助,协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给幼儿更大的空间,在自由的气氛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孩子在探索学习时,教师要以最小的干预换取孩子最多的活动。当孩子的行为或希望得到认可时,当孩子发生困难,如纠纷而使活动出现停顿、有放弃的迹象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并且介入时的语言指导要讲求艺术性。小班应突出直观性、趣味性,因为小班孩子年龄小,理解语意的能力较差,这就需要老师用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 活动;中班应采取启发诱导的语言,因为中班孩子理解语意的能力已逐渐增强,也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交往意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就可采用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引发、指导孩子主动参与活动;大班应趋于理性的指导,因为大班孩子在理解分析问题上都有了一定的经验,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师抛给孩子的指导语就应趋于理性,使孩子能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三)交流讨论根据不同阶段老师的角色也不同。

小班——中班上以提问的方式进行,老师提问引发幼儿讨论。

中班下——大班,以幼儿讨论为主。老师在交流时要多问少答,多启发幼儿回答。评价对事不对人,要有针对性。

第四篇:小班体育区域活动指导策略初探

小班体育区域活动指导策略初探

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是对幼儿园基本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的一种补充。它是指幼儿在一定的体育活动区域内自主自愿的游戏活动。它可以打破幼儿年龄、班级界限。扩大幼儿之间的接触与交往,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提高与发展,同时也能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充分体现幼儿是活动的主人。

根据小班幼儿第一学期自理能力较弱,肌肉骨骼发育不健全,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中不安全因素比较多的实情情况,我们认为小班前期体育区域活动以班级轮换式适宜。小班幼儿自控能力较差,在活动中可能会由于兴奋而忘记老师要求,因此将幼儿的活动控制在一定区域内,一定时间进行轮换,便于全面观察和随机指导、保护。

对于班级轮换式的组织形式,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可分为三种组织形式。旨在遵循“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通过师生间的互谐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一)幼儿自由选择(两区域任选一),老师随机指导

幼儿只有在自己作主的活动圈子里,在没有来自成人压力的时候,才能真正体现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运动是幼儿的一种本能,它能满足幼儿身体发育的需要,也是幼儿探索环境的手段。老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季节变化不断创设新奇的活动环境,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尽量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则要善于观察,抓住时机进行随机教育,老师的指导应迎合幼儿的需要,指导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幼儿活动的意愿。

(二)全班幼儿分成两组,各跟一个老师活动

由于有些区域场地的划分的客观因素,两个区域范围较广,给老师的观察指导带来了诸多不便。要发展儿童就要了解儿童,而观察是 了解儿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教师开展活动的前提。在这里,幼儿不再是活动中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技能的传授者,幼儿和老师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老师要努力创设一个以幼儿为主的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和幼儿一起玩耍,一起欢笑,一起学习,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喜欢并主动投入环境,才会无拘无束,大胆自主地开展活动。

(三)老师固定自己指导的场地,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场地

在幼儿的自主活动中,教师处于辅助地位,教师应对幼儿的自主活动给予鼓励,帮助和推进。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充裕的玩具和和操作物,支持幼儿自主活动的延伸。当原有材料不满足当前活动需要时,可适时增添材料。当原有的材料的玩法在认知范围内已玩尽,教师可以提供替代物的选择和建议,这样可以使幼儿增加许多玩法以及玩的持久性和创造性,幼儿自主活动的意识也会大大加强。同时,两个老师也可以相互提醒幼儿到另外一个老师那里去学习更多的本领。

随着户外体育区域活动长期性地开展,小班后期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在逐步提高,自主活动意识在提高,可采取年级组活动式进行户外体育区域活动,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也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化,我们幼儿园也加大了改革力度,作为教师的我试图在课程实施中进一步克服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在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动机、兴趣、需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不同发展方向的要求。

(一)语言角色化

由其性质决定,体育活动多少总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以及小班孩子在尝试新器具的玩法及发生问题时往往手足无措,而影响了探索过程。在实践中发现运用游戏语言能更好地帮助幼儿降低不安全因素,享受探索过程的乐趣。

综合2是以玩车为主,还有呼啦圈,轮胎等器材。自行车是最受幼儿欢迎的,但由于数量是人数的一半有时会发生抢夺争执的现象。当清清哭闹着硬要拉着云云先拿到的车子不放时,我象个大法官开始调解:“两个妈妈怎么啦?云云妈妈的孩子住院了,云云妈妈很着急,要去看孩子,清清妈妈,你把车子借给她,等会儿你再骑着去幼儿园接你的宝宝,好吗?“清清还是撅着嘴,很不情愿的样子。”“清清妈妈,爸爸在桥上钓鱼,你也去钓鱼吧,等会儿烧给宝宝吃。”“在哪里?”清清好奇地问。“走。”我拉着清清,顺手把自制的小推车给她。“上桥喽!”我迅速推小推车上了木制的“桥”。“钓大鱼喽。”我把小推车放入“桥”下左右晃呀晃,“大鱼上钩喽!回家啦。”清清显然被我的游戏语言感染了,破涕为笑了。“清清,小树桩是你的家,快去吧!”清清飞快地推着小推车向活动前预先设置的“小树林”障碍物驶去„„活动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我及时提醒云云将自行车给清清骑会儿。运用游戏语言较好地解决了争执的问题,将游戏语言转化到幼儿的行为动作上去,能更好地进行户外体育区域实践活动。

(二)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事故巨大的。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对儿童幼小的心灵来说榜样与范例的作用就象太阳光一样重要。幼儿爱模仿,好学榜样,教师在体育活动中为孩子树立榜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的孩子活动能力强些,有的孩子活动能力弱些,但这没有什么关系。让幼儿教育幼儿,让能力强的和弱的幼儿在一起。能力强的幼儿往往很快能作出反应。弱的在一边看后,也会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也就能提高模仿运动技能。如在玩球中,能力强的幼儿能够运用羽毛拍等辅助材料赶小球,能力弱的幼儿看一看也会马上学样跟着去,几次一来,他慢慢地也就掌握了这一玩法。又如:抛投区湖动时,能力强的幼儿会拿抛掷物掷向靶子,能力弱的幼儿不会,能力强的幼儿马上会说:“是这样„„”于是能力弱的幼儿再看一次后投掷也会了。像这样幼儿互为榜样的方法,对能力强的幼儿来说他有着自豪感,觉 得自己帮助了别人而产生、愉悦的情感。而对能力弱的幼儿来说他没有负担,不必担心有人会说他,他也能安然处之。同时也会为自己对了,成功了而感到高兴,产生愉悦的情感,继而对户外体育区域活动充满兴趣。

(三)情绪感染法

在户外体育区域活动中,我特别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轻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兴趣。比如说在活动中看着幼儿眼睛讲话;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当孩子们对投放的器材表现出兴趣不足时,我就说:“器材宝宝起床啦,我们和它一起去玩喽!”当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前玩得很兴奋时我就说:“天黑啦,器材宝宝要睡觉啦!”户外在体育区域活动中,老师不仅仅是老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兔姐姐、鸡妈妈、小鸟等,根据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使那些内向、胆小的孩子有了一片“自己”的天空。他们看到熟悉的材料器具就如见到了久违的朋友,顿时变得轻松自在。在活动时老师自身的情感对孩子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幼儿犹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不断地探索学习,在走跑平衡区里把绒线辫子束在裤腰上当成马尾巴,双脚跨存在扫帚上,“驾,驾,驾„„”,在小土坡上飞奔。在钻爬攀滚区孩子们将钻爬器具“毛毛虫”当成了公共汽车,从公共汽车上下来到长长的地下超市(垫子),一个来回的钻爬,幼儿蕴藏着的创造力和活力油然而生,在钻爬时时而激动,时而蹙眉,还不时拉上老师与他们一起玩。

经过三年的实践与思考,我们深深体会到幼儿活动的内容来自于幼儿的兴趣和生活,培养幼儿自主活动能力时,活动的内容是从幼儿自身的兴趣中生长出来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满足他们自发性需要的,能够自由游戏和活动的空间,使幼儿能按自己的兴趣在自由的游戏和活动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第五篇:小班区域游戏指导策略

小班区域游戏指导策略

一、小班幼儿区域游戏特点

区域游戏是幼儿自选的、带有小组性质的学习活动形式,它以其独特的操作性、灵活性、随机性和幼儿发展自主性为优势,每个年龄段的区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小班区域游戏的特点尤其明显:

1.目标不明确

小班幼儿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不能够一下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他们在区域游戏中的表现往往是随意摆弄材料,活动缺乏目的性,他们在活动中经常不知道玩什么、怎么玩,或做些与活动本身无关的事情。教师应善于从中去捕捉幼儿所传达的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灵活调整自己的活动目标和指导策略,将孩子的需要转化成我们的教育目标,从而使区域游戏有目的地展开。

2.模仿能力强

爱模仿是小班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另一个特点,他们喜欢模仿教师和同伴,尤其是喜欢模仿同伴的言行。当看到同伴有了不同的言行时,他们容易放弃原有的行为而去模仿同伴的行为,这种模仿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班幼儿的经验、技能等往往是通过模仿而获得和发展的,模仿成为小班幼儿学习的动机,也成为小班幼儿学习成长的过程。

3.趣味性强

小班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活动的安排要偏重于直观性、趣味性,要求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性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最好是以游戏活动为主,进行插入式的教学方法,游戏中渗透着教育目标和内容。

4.规则意识弱

规则并非单纯的限制性、约束性要求,而应为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服务。但是小班的孩子对规则意识还是比较弱的,游戏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一会儿这边的孩子为抢玩具打了起来,一会那边又有人告状,孩子跑来跑去,混乱无序,教师要不断地维持秩序,游戏的质量可想而知。

二、小班区域游戏指导策略

小班幼儿年龄小,角色意识很弱,再加上他们注意力易分散,活动时常常会忘了自己的角色而犯一些“小”的错误。这时教师的指导在幼儿区域游戏中显得十分重要,指导过多不利于孩子的多种能力的培养,而完全放手也失去了指导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尺度、善于观察、懂得分析,使区域游戏成为很好的教育形式。

1.合理投放材料是开展区域游戏的必要条件

活动区游戏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复杂,既要满足幼儿的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我们要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兴趣以及主题活动的目标投放和积累活动区材料,吸引幼儿积极参与。

首先,投放的适当性和适时性直接影响到区域活动的效果。如小班幼儿特别喜欢“娃娃家”,教师可适当多开设几个“娃娃家”,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娃娃家”多了,区域活动材料也要不断更新,这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把家里的一些玩具放在“娃娃家”里玩,既增加了小班幼儿区域游戏的兴趣,又解决了材料的更新问题。同时又能保证幼儿对游戏的持续兴趣,确保游戏的质量与价值。

其次,材料的提供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什么有的区域“门庭若市、热闹非凡”,有的区域则“冷冷清清”?其根本原因是幼儿有无兴趣和需要。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询问和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来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如小班幼儿的求知欲较强,总是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就可以在科学区多投放一些材料,给幼儿提供一个可操作的空间,自己动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又如音乐区中的小舞台显得枯燥,可以增加一些头饰、服饰、磁带、录音机、照相机等道具后,幼儿不但可以逼真地表演,还可以将表演拍摄下来,这样,表演区一下子“兴旺”起来了,孩子的兴趣也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最后,材料的提供应具有可操作性。小班孩子动手能力相对较弱,提供成品材料,能满足大部分幼儿的发展需求,但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幼儿显得兴趣不浓,提供部分半成品便于这部分幼儿操作,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动手能力,促进幼儿的发展。合理地提供材料能满足不同层次发展的幼儿需求。

2.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

通过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做出正确的指导,反之,就会产生负面效果。如:“娃娃家”中,孩子们正在给娃娃穿新衣服,准备去别的家串门,老师走过去却问:“我能到你们家做客吗?你们家准备烧什么菜给客人吃啊?”教师是想与孩子们一块玩,可是无意间,却打乱了孩子的思路。对幼儿玩“娃娃家”的内容进行了局限。教师要做到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

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是否需要更长时间去玩,材料提供是否恰当,经验丰富程度如何等,再决定是否加入幼儿的游戏,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的技巧。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

3.规则意识的养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区域游戏也是一样,要使游戏顺利开展并做出成效,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建立和执行规则。

刚刚开展自选游戏时,教师需帮助幼儿建立一些基本的游戏规则,特别对于小班幼儿,通过规则引导他们适宜的行为。活动后引导幼儿对规则执行情况进行评议,对于其中不合理的或者不完善的地方进行商讨、修订,形成一致的规则。教师发现在孩子们商讨过程中大量出现这样的语句:“不能乱丢玩具”“不许大声说话”“不能„„”等等,这些语句容易在无形中约束了幼儿,使幼儿的实践缺乏兴趣和目标感,让规则变成了限制,从而失去了指引作用,甚至引起幼儿的反感。因为,每个幼儿的内心都有着强烈的自由、自主的需求。教师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可以给他们提出一些正面建议,如“你能„„”“如果„„”等等。由于规则是幼儿参与制订的,因此在游戏中,教师可引导幼儿互相督促、提醒,逐步形成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使游戏得以很好地开展。

4.将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鉴于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在幼儿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我们要努力将这两种活动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最大程度挖掘两种活动形式的教育潜能,这样一来,区域活动就可以作为主题活动的延续,围绕主题活动,激发幼儿开展进一步的延续活动。如:十月份的主题是《丰收了》,到了科学区里面,我们就可以展示各种丰收的图片;娃娃家里可以购买许多丰收的果实;手工角里为孩子准备一些果实的图片、水彩、蜡笔、各色彩纸、胶棒等材料,让孩子来“装扮”秋天的果实。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区域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我们将不断实践,不断总结,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中成长!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幼儿园)

下载区域活动的特点及指导策略(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区域活动的特点及指导策略(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区域活动的特点

    一、区域活动的特点:1、自主性区域活动一般采用自选游戏的组织形式,注重让幼儿自选、自由地开展游戏活动,充分发挥游戏的自主性特点,不论是主题的确定、玩具的选择、玩伴的选择......

    浅谈中班区域活动指导策略(教研总结)

    浅谈中班区域活动指导策略 中三班陈美羽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它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可以说,没有游戏就没有发展。区域活动是孩子们探索的天堂,是让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和教师相......

    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

    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 一、美工区 1、折纸:提供彩色手工纸、剪刀等2、玩泥:提供橡皮泥、泥工板等3、粘贴:废纸、色纸、香糊、湿巾等4、装饰画:提供钩线笔、油画棒、图画纸等5......

    小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5篇

    小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活动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操作与物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发展。区域活动能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无需受到“自己要与......

    区域活动中的导入与评价的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中导入与评价的指导策略 一、关于游戏开始前的导入: 1、关注新游戏材料投放的时机。 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幼儿兴趣的转移,需要老师适时地增加新的游戏,这时,可根据......

    中班幼儿的阅读特点及指导策略(最终版)

    一、中班幼儿早期阅读的特点 经过小班一年的培养,中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增强,阅读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已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经验积累不多,对事物的理解有限,因此幼儿......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两个率先” 全局,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 、“节约优先......

    大项目交付特点及策略

    大项目将会特点及策略 -----------------讲师:李晓东项目无大小之分,只有复杂与简单的区别,期望值与现实差距越大,越复杂。 大项目交付难点: 资源难客户难PM难项目一开始就确认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