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分析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分析
英语1301 张梦瑶 29号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攻击,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在刘邓挺进大别山之前,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已接近平衡,而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这样就极大地加重了解放区的战争负担。蒋介石的战略企图是,集中主力于陕北、山东两翼,实施进攻,而将南线我军压缩在“乙”字形的弧内,聚而歼之。联系两翼的战线中央,则凭借黄河天险只部署少量兵力防御,就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中央部分就成了要害和薄弱部分。而刘邓大军所在的晋冀鲁豫战场是连系东西两战场的中间地带,正像这个哑铃的“把”。这也是国民党军兵力较为空虚的一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及时抓住战机,发展有利形势,果断地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开始转入战略进攻,把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毛泽东早已考虑成熟:战略进攻大别山区。大别山雄峙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3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那里崇山峻岭,绵延不绝,是革命老根据地,群众基础好,解放军容易立足生根。占据大别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沙,瞰制中原。毛泽东提出,进军大别山应采取跃进的方式,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先占领广大乡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然后再夺取城市。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于8月7日黄昏从鲁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经过20多天急行军,战胜了敌人的前堵后追,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在此期间,陈谢集团往返于潼关与洛阳间连续作战,歼敌3万余人,使敌不得不抽调在大别山的1个整编师和在陕北、晋南的两个旅回援。9月上旬,陈毅、粟裕率黄河北岸的华东野战军第6、第10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主力南渡,会同原在鲁西南地区的5个纵队(包括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组成18万人的西线兵团,并在菏泽以东发起沙土集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57师,迫敌从山东和大别山抽调4个整编师增援。接着,于9月下旬进入豫皖苏边区。
至此,刘邓,陈粟、陈谢3路大军布成逐鹿中原的“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协调行动,迫使国民党军大批兵力南调,给了其它战场的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以有力的策应。
在此次军事行动之前,毛泽东、邓小平及刘伯承曾经反复研究过这。这是一次大胆的军事冒险,甚至赌博。在出发前的誓师大会上,邓小平提出了这次行动的三种可能:
一、部队到不了大别山;二,部队到大别山后站不住脚;
三、部队扎根大别山。他继续提出,要坚决避免第一、二种结果,努力实现第三种结果。因为第一种的结果是刘邓大军被消灭,第二种结果是返回根据地打游击。纵观之前中国共产党的战争很少有直接跟蒋介石交锋的,主要是以游击战为主。在这个关键时刻,毛泽东充分展示出他的军事才能和气魄。他兵行奇招,出其不备,主动出击,挺近大别山。然而刘邓大军也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失,军队伤亡过半,并且失掉了所有的重武器,但是也正是因为这场战争为三大战役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是中国解放战争中的一招险棋!
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第一,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缓解了解放区军事压力。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重兵聚集陕北和山东,进行重点进攻,形势十分严峻。黄河,从陕北到山东呈“乙”字形。蒋介石的战略企图是,集中主力于陕北、山东两翼,实施进攻,而将南线我军压缩在“乙”字形的弧内,聚而歼之。为了缓解陕北及山东解放区的军事压力,经过对敌人战略的正确分析及充分估计,党中央毅然决定放弃后方,直插敌人后方,把战争引向敌占区。邓小平对他的部下说:我们晋冀鲁豫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大战场。我们要坚决执行党中央及毛主席的战略方针,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出去挑的担子越重,对全局就越有利; 第二,开辟了新解放区,缓解了老解放区经济压力。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解放区面积减少,人口减少,再加上自然灾害,经济极为困难。在陕北地区,本来就是贫瘠地带,陕北人民供应中央机关和陕北少量部队已很困难。因此,要想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必须将战争的地点转移到敌占区; 第三,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之后,立即开始了攻城掠地、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斗争,并在辽阔的中原战场上充分发挥我军运动战特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结果使得敌人从陕西及山东抽调了一部分兵力去围剿刘邓大军,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解放区的压力,从大的范围上打破了蒋介石在全国的战略部署,使我军由被动转入主动,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有两种评价,几十年来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双方的观点有很大差别。正面观点认为其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并调动和吸引了大量的国民党军于自己的周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成为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进军大别山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进攻样式及其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反面观点则认为刘邓大军共约12万人马创建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但立刻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结果只有6万人生还,并且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并没有吸引山东及陕西根据地的大批国民党军队,从战术上来理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它的失败被随之而来的辽沈战役的胜利掩盖了。因此,从根本意义上来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毛泽东战略决策的一个失误。
我赞成的观点是不能单纯的从战略和战术上考虑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胜利与失败、意义与教训,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结合历史背景,融合战略与战术综合考虑。通过综合考虑,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第一,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否加快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二,是否有其它的方法能够减少大别山人员伤亡而我们没有发现并采取;第三,千里跃进大别山初始制定的方针是否得以实现,或者实现了多少。由于上面两个观点相比差别很大,我们无法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即哪一种说法是符合实情的。但有一点却是双方也是所有人都认同的,那就是刘邓大军是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同敌人作战的,他们的这种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是有它积极的一面的作用的。以及,其中所体现的毛泽东思想也是值得在现代军事理论中继承发扬。
解放战争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极差、面临中外各方面的敌人的疯狂进攻及强大压力下进行的,它的胜利既是一个中国式的奇迹,也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性,它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只是整个战争中的一个插曲,不同的是这个插曲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与历史转折,尽管它真正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的证明,但这个证明与其他证明不同的是:不论结果如何,它产生的意义与价值都将是积极的,它好的一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它坏的一方面会留给我们一定的教训。为成功找经验,为失败找教训。这才是我们研究历史,并以史为鉴的标准。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大别山精神依然是我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不断开拓、不断奋斗。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在中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精神文明建设却蹒跚前进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学习革命前辈的优良作风,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世界上完成真正的崛起。事实证明,强大的综合国力必须有与之匹配的精神文明作为支撑,就好比一座高楼大厦要有深厚地基一样,革命精神是我们的革命志士在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时总结出来并发扬光大的,它是历史的沉淀与积累,是被证明正确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任何时候不能丢弃。
2002年一年内,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数次参拜供奉有日本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立即遭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的强烈反抗,而我们很少有人会考虑他为什么会不顾亚洲人民的反对而坚持参拜,可能有一部分的原因是为了取得选民的支持,但我们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他这样做会使得日本军国主义的精神在日本国民的心中生根发芽,并且不断生长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当我们看到这些时我们会提醒自己的国民防范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但我们却没有提醒自己的国民勿忘国耻、坚持学习在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精神。其实,有了这些革命精神,我们的国民才会不惧怕战争的来临,自然也不会害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毛泽东思想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挺进大别山正是这一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在和平年代,它都是我们国民的精神食粮,也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核武器,在外交中,它是我们震慑它国得有力“武器”。一个国家只有认真学习了自己国家在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精神思想才不会惧怕战争,这样才会离战争越来越远!
总之,革命战争年代的不怕牺牲、不畏战争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坚持!
第二篇: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解读
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解读
关键词:千里跃进大别山 陕西和山东 解放区 历史意义与教训 我的观点 革命精神 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 作者:电气工程学院2010级3班 周世忠 学号:201000191239 指导老师:
一、历史背景:
1946年6月,蒋介石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全面内战,经过仅仅一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就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由于长年的战争,解放区的生活开始变得异常艰难,老解放区的物质消耗的已经差不多了,已经无力承担战争的负担。为了建立新的解放区,进而支援新的解放战争,也为了彻底的打破蒋介石在全国的战略部署,把战火烧到蒋介石占领区,进而减轻陕甘宁边区、山东解放区的压力,并威胁蒋介石在全国的统治中心南京及武汉,毛泽东向刘伯承、邓小平发出了千里跃进大别山,进而开辟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指示。
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人民解放军如果能占领大别山,就可切断国民党军津浦、平汉和陇海三条交通线,还能东慑南京,西逼武汉,瞰制中原,直接威胁敌人长江防线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统治,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二、历史经过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于8月7日黄昏从鲁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经过20多天急行军,战胜了敌人的前堵后追,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在此期间,陈谢集团往返于潼关与洛阳间连续作战,歼敌3万余人,使敌不得不抽调在大别山的1个整编师和在陕北、晋南的两个旅回援。9月上旬,陈毅、粟裕率黄河北岸的华东野战军第6、第10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主力南渡,会同原在鲁西南地区的5个纵队(包括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组成18万人的西线兵团,并在菏泽以东发起沙土集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57师,迫敌从山东和大别山抽调4个整编师增援。接着,于9月下旬进入豫皖苏边区。
至此,刘邓,陈粟、陈谢3路大军布成逐鹿中原的“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协调行动,迫使国民党军大批兵力南调,给了其它战场的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以有力的策应。
三、开辟大别山根据的积极结果:
第一,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缓解了解放区军事压力。
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重兵聚集陕北和山东,进行重点进攻,形势十分严峻。黄河,从陕北到山东呈“乙”字形。蒋介石的战略企图是,集中主力于陕北、山东两翼,实施进攻,而将南线我军压缩在“乙”字形的弧内,聚而歼之。为了缓解陕北及山东解放区的军事压力,经过对敌人战略的正确分析及充分估计,党中央毅然决定放弃后方,直插敌人后方,把战争引向敌占区。邓小平对他的部下说:我们晋冀鲁豫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大战场。我们要坚决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方针,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出去挑的担子越重,对全局就越有利。
第二,开辟了新解放区,缓解了老解放区经济压力。
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解放区面积减少,人口减少,再加上自然灾害,经济极为困难。在陕北地区,本来就是贫瘠地带,陕北人民供应中央机关和陕北少量部队已很困难。因此,要想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必须将战争的地点转移到敌占区。
第三,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之后,立即开始了攻城掠地、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斗争,并在辽阔的中原战场上充分发挥我军运动战特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结果使得敌人从陕西及山东抽调了一部分兵力去围剿刘邓大军,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解放区的压力,从大的范围上打破了蒋介石在全国的战略部署。使我军由被动转入主动,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四、历史意义与教训:
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有两种评价,几十年来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双方的观点有很大差别。
正面观点: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并调动和吸引了大量的国民党军于自己的周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成为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进军大别山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进攻样式及其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反面观点:刘邓大军共约12万人马创建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但立刻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结果只有6万人生还,并且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并没有吸引山东及陕西根据地的大批国民党军队,从战术上来理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它的失败被随之而来的辽沈战役的胜利掩盖了。因此,从根本意义上来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毛泽东战略决策的一个失误。
个人观点:我个人认为不能单纯的从战略和战术上考虑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胜利与失败、意义与教训,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结合历史背景,融合战略与战术综合考虑。综合的考虑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第一,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否加快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二,是否有其它的方法能够减少大别山人员伤亡而我们没有发现并采取。第三,千里跃进大别山初始制定的方针是否得以实现,或者实现了多少。由于上面两个观点相比差别很大,我们无法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哪一种说法是符合实情的。但有一点却是双方也是所有人都认同的,那
就是刘邓大军是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同敌人作战的,他们的这种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是有它积极的一面的作用的。
五、革命精神在新时期的意义及应用:
解放战争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极差、面临中外各方面的敌人的疯狂进攻及强大压力下进行的,它的胜利既是一个中国式的奇迹,也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性,它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只是整个战争中的一个插曲,不同的是这个插曲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与历史转折,尽管它真正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的证明,但这个证明与其他证明不同的是:不论结果如何,它产生的意义与价值都将是积极的,它好的一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它坏的一方面会留给我们一定的教训。为成功找经验,为失败找教训。这才是我们研究历史,并以史为鉴的标准。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大别山精神依然是我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不断开拓、不断奋斗。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在中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精神文明建设却蹒跚前进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学习革命前辈的优良作风,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世界上完成真正的崛起。事实证明,强大的综合国力必须有与之匹配的精神文明作为支撑,就好比一座高楼大厦要有深厚地基一样,革命精神是我们的革命志士在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时总结出来并发扬光大的,它是历史的沉淀与积累,是被证明正确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任何时候不能丢弃。
六、结语:
2002年一年内,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数次参拜供奉有日本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立即遭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的强烈反抗,而我们很少有人会考虑他为什么会不顾亚洲人民的反对而坚持参拜,可能有一部分的原因是为了取得选民的支持,但我们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他这样做会使得日本军国主义的精神在日本国民的心中生根发芽,并且不断生长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当我们看到这些时我们会提醒自己的国民防范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但我们却没有提醒自己的国民勿忘国耻、坚持学习在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精神。其实,有了这些革命精神,我们的国民才会不惧怕战争的来临,自然也不会害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革命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大别山精神正是这一精神的一个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在和平年代,它都是我们国民的精神食粮,也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核武器,在外交中,它是我们震慑它国得有力“武器”。一个国家只有认真学习了自己国家在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精神思想才不会惧怕战争,这样才会离战争越来越远!
总之,革命战争年代的不怕牺牲、不畏战争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与坚持。
第三篇:羊山战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战(范文模版)
羊山战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战
“狼山战捷复羊山,炮火雷鸣烟雾间。千万居民齐拍手,欣看子弟夺城关。”这是刘伯承元帅写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一首著名诗篇。元帅在诗中提到的“羊山”,指的是著名的羊山战役。此役是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千里跃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场恶战,虽然此战“是我们打得最苦的一仗!阵亡的战士最多!”(刘邓大军二纵司令员陈再道语)但最终还是取得了完胜,全歼国民党军整编六十六师2.3万人,俘虏了该师中将师长宋瑞珂。此战结束后,刘邓大军挥戈南进大别山,直捣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区,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正式开始。
刘邓大军围羊山
1947年6 月30日晚,在黄河北岸,随着一声号令,刘邓大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按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构想和部署,出敌不意,势如破竹,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自以为可抵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进入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序幕。蒋介石大呼“不好”,觉察出解放军有藉由鲁西南“南犯”、在他的统治核心地区“钉钉子”的战略意图,急忙调王敬久率第二兵团的整编三十二师、整编六十六师、整编七十师(均为军的编制)等重兵云集鲁西南,欲消灭刘邓大军或迫使他们退回黄河以北。
刘伯承和邓小平心中明白,如果不在此地将这些围堵之敌消灭,挺进大别山将成为一句空话,于是发起鲁西南战役。自7月2日起,刘邓大军先后进行了郓城之战、菏泽之战、定陶之战、巨野独山集、六营集之战等战斗,并取得节节胜利。至7 月中旬,王敬久的整编三十二师和整编七十师已被全歼,唯有最精锐的整编六十六师还未“伤筋动骨”。
整编六十六师师长宋瑞珂,是地道的山东青岛市人。少时因家境困难,没读几年书就缀学进工厂当了名学徒工,后经人举荐考入黄埔军校3期,毕业后留校任内务长官。北伐开始后,他几次打报告请求参加北伐军,学校不允。他说动了校医,开了张“患肺病”的证明递了上去。学校教育长也知道这是一纸假证明,但终被他感动,批准了他的请求。
当时,陈诚是北伐军筹备处主任,他很赏识宋瑞珂的精明和热忱,说:“把他留在我这里。”从此,宋瑞珂便一直追随陈诚,成了“土木系”的中坚骨干,极受恩宠。1944年8月,年仅36岁的宋瑞珂就因抗战有功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中将军长,属国民革命军少壮派里的佼佼者,前程无量。抗战胜利后,第六十六军改编为整编六十六师,宋瑞珂继续任整编六十六师师长。该师系蒋校长的黄埔嫡系精锐,配置一流的武器装备,和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比起来,除编制配额略少外,装备和战斗力一点也不逊色。
蒋介石在1946年6月撕毁“双十停战协定”,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后,宋瑞珂积极追随蒋介石的内战路线,多次率部进攻解放区。在鲁西南战场,宋瑞珂屡屡同刘邓大军“过招”,虽没有占到多少便宜,但也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失。他眼见刘邓大军越战越勇,“兄弟”部队接连被“报销”,清楚自己孤掌难鸣,只好退守羊山。随后,刘邓大军对羊山形成了合围。
羊山是山东金乡城西北30华里处的一座海拔约400多米的小山,山脚下是羊山集,有居民千余户。羊山有三个突出山峰,远处望去,犹如一只绵羊卧在那里,羊山由此而得名。居民称东峰为“羊头”,中峰为“羊身”,西峰为“羊尾”,羊身高于羊头和羊尾,能瞰制整个羊山和羊山集。
鲁西南地处平原,险要之地不多,羊山却是个例外。羊山自有战争开始,便是屯兵据守之地。羊山的周围至今还完好地保留着明末时期的寨墙,寨墙外面,东、南、西三面有丈余深的水壕,这是侵华日军、汉奸队盘踞时留下的。整编第六十六师开进羊山集后,又在寨墙、水壕之间加筑了一道坚固的鹿寨。宋瑞珂是个有战术眼光的人,他巧妙地利用羊山的羊身、羊头制高点,与山下集镇的民房构成核心阵地,隐蔽工事一层又一层,像个铁筒,易守难攻。
此时,第二兵团司令长官王敬久见自己的整编三十二师和整编七十师已全军覆没,最精锐的整编六十六师又被刘邓大军围在羊山,他清楚该师是蒋介石和陈诚的“心肝宝贝”,唯恐有个闪失无法向蒋介石和陈诚交待,便命令宋瑞珂突围。
宋瑞珂没有理会他,他在“羊背”一座居高而又隐蔽的石屋里拿着望远镜四下眺望,很冷静地对部下说:“共军善打运动战,说不定已在突围路上给我们设好了‘口袋’,我们不上这个当。我们据险而守,以静制动,也许还有几分胜算!再说,有我们‘钉’在这里,刘伯承就不敢南窜!”
强攻三次均失利
1947年7月13日,刘邓大军扫除了羊山外围阵地后,当天就组织重兵攻打羊山。刘伯承和邓小平非常清楚,宋瑞珂是国民党军队中一流的军事人才,他和整编六十六师又经过抗战的“洗礼”,曾多次重创日寇,因此一开始就没敢掉以轻心,决定拿出陈再道的二纵和陈锡联的三纵两支精锐主力作为主攻部队,二纵攻“羊尾”,三纵攻“羊头”,东西两路同时向羊山发起攻击,其余纵队作为打援和预备部队部署在羊山周围。
攻山战斗打响后,二纵和三纵的战士们勇猛地往上冲,然而,整编六十六师部署在“羊头”、“羊背”、“羊尾”和羊山集制高点的守军配合得相当好,首尾相应,火力从四面八方一齐压过来。攻山部队前进受阻,在付出重大伤亡后,仍然无法往前突破半步,于7月14日拂晓被迫撤出战斗。
刘邓大军首次进攻受挫,宋瑞珂变得有些得意洋洋,发电向南京“表功”,蒋介石十分高兴,给宋瑞珂发来祝捷电报。电报称,“屹立羊山集的是宋将军,稳住鲁西南局势的也只有宋将军”。
紧接着,二纵和三纵对兵力火力重新做了调整和部署,于17日晚再次发起攻击。三纵八旅二十二团主攻“羊头”,他们在炮火的掩护下发动人海战术,终于攻上“羊头”,但“羊头”石坚土少,一时无法构筑工事,天一亮,全团兵力便暴露在山上守军的火力之下,伤亡很大,无法立足,只好又撤出战斗。二纵的十九团主攻“羊尾”,情况与三纵相似,虽然攻上了“羊尾”,但天亮后遭到整编六十六师居高临下的炮火轰击,伤亡太大,也不得不撤出战斗。
7月19日,刘邓大军投入了三个纵队的兵力,第三次向羊山压过来。由于自14日开始连下大雨,羊山脚下已成了一片沼泽地,水壕水深超过两米,攻山的道路很滑,再加上整编六十六师阻击的枪炮密集得像一堵墙。攻山部队再次受挫,有十几个旅团干部负了伤。7月20日天亮前,刘伯承命令部队再次撤出战斗。
羊山这座小山头上的恶战,同时牵动着国共两个最高统帅部的心。自羊山战役打响之后,蒋介石就不断催促陆军总司令顾祝同调集重兵驰援羊山。然而,由于国民党此时的兵力已经捉襟见肘,再加上各路援军唯恐钻进刘邓大军围点打援的“口袋”,大多行动迟缓,个别不睁眼的“急先锋”一到羊山脚下就被刘邓大军的打援部队消灭。7 月19日,心急火燎的蒋介石飞临河南开封,亲自督促部队驰援羊山。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也在日夜关注着羊山的战局。7 月23日,毛泽东再次从陕北发来电报。电报说:“刘、邓对羊山集、济宁两点之敌,判断确有迅速攻歼把握,则攻歼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直出大别山……”同时,毛泽东为了策应刘邓大军,还要求陈毅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和陈赓、谢富治集团配合刘邓大军向中原推进,共同实施战略进攻的任务,并规定陈谢集团挺进豫西后归刘邓指挥。毛泽东的这一战略部署,使蒋介石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大大减轻了刘邓大军攻克羊山的压力。
正处于鏖战中的刘伯承、邓小平对毛主席的战略意图自然心领神会,但是他们也深深感到,攻不下羊山,要走好下一步棋也不容易。他们认为,各路援敌尚在行进途中,完全有迅速消灭羊山守敌的把握。这次如果不把整编六十六师歼灭,“打蛇不死,必被蛇咬”,我军随后的南进一定会遭到该部的疯狂追击,其他人并不足虑,该敌才是“心腹大患”。
权衡再三,刘伯承和邓小平决定按原计划行事。邓小平坚定地说:“攻羊山的部队不能后撤!”刘伯承鼓励将士们说:“蒋介石送上来的肥肉,我们不能放下筷子!”“别看有蒋介石在开封亲自坐镇,我们也一定会啃下这块硬骨头。”接着,刘邓调整了作战部署,加强炮火,并使兵力上达到了10∶3 的优势。
“欣看子弟夺城关”
部署完毕后,刘伯承和邓小平立即亲临羊山集前线,向指战员传达了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并指示陈锡联、陈再道:“不能疏忽大意,更不能急躁。”命令他们要亲自到前沿查看地形,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攻不下来,并与指战员一起研究新的打法,尽快把整编六十六师消灭。
二纵司令员陈再道总结了前三次攻山的得失后,向刘邓建议,二纵和三纵最好能统一指挥。刘邓商量了一下,接受了这一建议,将三纵也交予陈再道临时指挥。陈再道当场立下军令状:下次如果不能活捉宋瑞珂,我就解甲归田。
刘伯承和邓小平决定,7月26日对羊山发动总攻。没想到7月25日夜里又下起大雨,直到26日天明还没有停歇的意思,壕沟里灌满了雨水,掩体工事被冲垮,这天的总攻计划无法实施,只好推迟到27日。
7月27日天一破晓,满天云霞,斑斓似锦,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将数日的阴霾一驱而尽。下午6时30分,一颗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刘邓大军的炮兵阵地首先“发言”了,一颗颗炮弹飞向羊山。炮击进行了40分钟后,刘邓大军的攻山部队突破了整编六十六师的一道道强固防线,如海啸般从四面八方向羊山山顶涌来。整编六十六师拼命顽抗,攻山战士一排排倒下,后面的又一批批冲上去,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27日晚12时,“羊腰”等制高点被刘邓大军占领,宋瑞珂仍在作垂死挣扎,多次进行反扑,妄想夺回“羊腰”,但均被打退。刘邓大军在山峰上居高临下,火力网控制了山坡和羊山集,把整编六十六师分割包围。但整编六十六师仍然十分顽强,双方短兵相接,互不相让,反复争夺,激烈到白热化程度。整整一夜,山上山下处处战火通明,枪炮声喊杀声震天。
宋瑞珂之所以坚持固守,希望正是在援军。在这之前几个小时,蒋介石还派飞机投来他的亲笔信。信中写道:“羊山苦战,中正闻之忧心如焚。望吾弟转告部下官兵暨诸同志,目前虽处于危机之时,亦应固守到底,援军日驰夜骋,不时即到,希弟信赖上帝庇佑,争取最后五分钟之胜利。”
宋瑞珂对援军望眼欲穿,而援军大都在隔岸观火。王仲廉部7月25日明明已经到了距羊山仅仅100多里的定陶县冉固集,但他怕钻进刘伯承的“口袋阵”,部队跬步行进,每天只走10华里,直到羊山快失守了还没有见到他们的影儿。援军王敬久部也近在咫尺,但除了一次次欺骗的电告,并不肯接近羊山一步。宋瑞珂哀叹道:“战不胜,守不固,非吾之罪也。”
到28日中午,羊山的所有制高点都已被突破,宋瑞珂知道大势已去,清楚这仗如果继续打下去,无疑徒遭更多的伤亡,便下令放弃抵抗。
至此,羊山战役胜利结束,国民党整编六十六师2万多人被全歼,宋瑞珂也做了俘虏。然而,刘邓大军也付出了牺牲8500人的沉重代价,陈再道将军后来曾感慨万端地说:“羊山集这一仗,是我们打得最苦的一仗!阵亡的战士最多!”当时,刘邓大军的很多指战员都对宋瑞珂憋了一肚子火,当宋瑞珂被从羊山押下来的时候,被二纵的一个干部发现,他发疯似地抓住宋瑞珂的衣领喊叫:“宋瑞珂,你就是宋瑞珂……”然后扬手给了他重重一耳光,接着准备掏枪将其击毙,幸亏被押送宋瑞珂的战士牢牢按住。宋瑞珂在晚年的回忆录中也说:“……(羊山战役)由于我顽抗了半个月,使双方损失都很大,使羊山集人民遭受惨重的损失,延缓了刘邓大军向大别山进军的时日,对国家人民造成严重损失,今天回忆起来不能不更加认罪忏悔……”
战役结束的第二天,刘伯承伏在油灯下,在黄色粗糙的纸上写着:“我们勉作毛泽东式的军人,在政治责任与任务需要上,必须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接着,刘伯承意犹未尽,又兴奋地赋诗一首:“狼山战捷复羊山,炮火雷鸣烟雾间。千万居民齐拍手,欣看子弟夺城关。”
羊山战役的胜利,为我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扫清了障碍,甩掉了包袱。其辉煌战绩,受到了中共中央的通令嘉奖。
1947年8月7日,刘邓大军经过10天的休整后,从鲁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并于8月27日胜利挺进到大别山区,中国的解放战争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宋瑞珂被俘后,先后在解放军教导大队和监狱学习、改造,1960年11月28日,被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释放。文革后先后被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监察委员、上海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和上海市政协委员。1995年逝世,享年88岁。
因为羊山战役打得异常残酷,我军作出了重大牺牲。为了纪念牺牲的同志,解放后,山东省金乡县委、县政府先后投巨资,在羊山头上建起了规模宏伟的烈士陵园和羊山战役纪念馆。
作者单位:山东省定陶县人民武装部
责任编辑:谢建平
第四篇:弘扬刘邓大军强渡黄河革命传统
文章标题:弘扬刘邓大军强渡黄河革命传统
弘扬刘邓大军强渡黄河革命传统
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努力奋斗
在7月5日召开的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会议上,***秘书长指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像插入国民党反动派腹部的一把尖刀,紧紧牵制住了敌人的主力部队,大大缓解了中国共产党中央的压力,为实现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刘邓大军面对十倍于自己的敌军,面临牺牲生命的危险,但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一往直前,去争取胜利,这是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顾全大局,勇挑重担。
***科全体同志就如何继承和弘扬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光荣革命传统、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濮阳而努力奋斗这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达成四点共识。
一是要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在世界上干成一件事,没有一点精神状态是不行的。要做好新时期的办公室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更需要一种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所以,我们一定要始终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清醒认识自己肩上的历史责任,牢固树立工作第一、奉献第一的思想,以苦为乐、艰苦奋斗的思想,发奋图强、争创一流的思想,恪尽职守,忘我工作。
二是要奉行举轻若重的工作态度。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服务领导、服务机关、服务基层,是市委办公室工作的基本职能。可以这样说,市委办公室的工作性质就是服务。这就决定了我们从事的工作看起来大多比较“小”和“轻”,比如说文电起草、会议通知、会场布置、文件传阅等,都是很具体、很繁琐的工作,但却是很重要的工作,容不得出现半点纰漏。所以,不管我们从事哪项工作,都要奉行举轻若重的工作态度,保持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不能有半点的大意与疏忽,决不能出现任何失误。
三是要强化顾全大局的工作意识。市委办公室是在市委机关的首脑部位工作,位置特殊,某一个环节的工作出现问题就可能影响到整个市委中心工作的大局。如果把市委办公室比喻成一台机器的话,那么我们当中的每位同志都是这台机器上必不可少的一个零部件,哪位同志的工作出现问题就不能保证整个市委办公室运转有序。所以,我们每位同志都要强化顾全大局的工作意识,做到心中有大局,工作为大局,办事顾大局,做事要积极,做法要稳妥,要慎言慎行,严于律已。
四是要培养独挡一面的工作能力。能有机会在市委办公室工作,有机会参与市委的工作决策、见证一个时期濮阳发展的历史,是人生中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精益求精地干好本职工作。但是干好工作,不能光凭一股热情,还要具备较高的工作能力。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要有强烈的本领恐慌意识,要加强学习,努力实践,认识新事物,了解新发展,开拓新视野,提升新境界,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力求为领导和基层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决不辜负组织和群众的期望和重托。
《弘扬刘邓大军强渡黄河革命传统》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弘扬刘邓大军强渡黄河革命传统。
第五篇:参观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心得体会
参观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心得体会
景阳冈旅游区
7月2号下午,我参加了由旅游局党支部组织的去刘邓大军渡河纪念馆参观的活动,缅怀先烈丰功伟绩,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使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们在纪念馆广场重温了入党誓词,接着依次参观了纪念馆的门厅、强渡河战役厅、英烈厅和群众支前双拥厅。这次活动不仅使我了解了刘邓大军渡黄河的历史知识,接受了一次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洗礼,而且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的内心一次次的受到震撼。
一、学习渡河精神。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展厅,这里陈列着一些珍藏的照片以及当时战场上使用的枪炮弹药,还有一些英烈的介绍和英雄事迹鞭策我要牢记历史,珍惜今天的一切;室内的雕塑栩栩如生,再现了当时阳谷人民支持解放军的情景,使我亲身感受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野战部队奋勇强渡黄河奋勇杀敌,夺取强渡黄河胜利的英雄事迹和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孔月仙老人”的一些摄影作品,让我们见到了那些可亲可敬的老人,回味着革命的鱼水情深!让我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也是军民团结的见证!
二、激发爱国热情。在强渡黄河战役中,千千万万将士为了民族解放事业前赴后继、英勇献身,使我更深切的感受到我们今天祖国的强盛崛起。今天的和平、和谐、和乐的生活环境是来之不易的,是一代又一代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使我更加热爱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热爱我们的党。
三、坚定服务信念。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要学习无数革命先烈大义凛然慷慨赴难的英雄气概。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大无畏的精神,奋不顾身干好一切工作。作为一名景区工作人员,我要以实际行动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努力工作,不断创新,勤于思考,刻苦学习,以更加昂扬的精神和更加积极的工作态度投入到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去。
同时,我对照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标准,认真检查了自身存在的问题,现将个人剖析状况汇报如下:
一、理论学习系统性不强,深渡广渡把握不够。虽然平时也用心参加组织的各种学习,但主动学、系统学、自觉学习的紧迫感不强,往往满足于完成任务、应付检查,在学深、学透、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不够,没有自觉地、有意识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汇贯通,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指导工作。
二、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做事情有时安于现状,处理方法比较简单,没有创新精神,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对问题不作深层次的分析,思考不深刻,有时还会把工作作为负担,却没有注意到工作方法的完善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动力。在工作标准上有时不够严格,不能从尽善尽美、时时处处争一流的标准上去把握。
三、主动服务意识不浓,宗旨意识不强。主要是对“服务是我们的天职”的思想体会的不深不透。具体表现为: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简单、急躁,缺乏耐心和换位思考。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改善措施:
一、坚定信念,增强宗旨意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时刻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放在首位,把它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奋斗动力和行为坐标,立党为公,甘于奉献,牢记党的宗旨,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二、加强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学习方式,增强紧迫感,系统、全面地学习政治理论以及旅游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为做好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做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人,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用理论指导实践。
三、进一步增强职责意识,扎实地履行职责。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树立坚定的意志和工作信心,要注重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勤于思考,用新的思维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立足自己岗位,认真扎实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四、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牢固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事业之中,坚持党的事业第一。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不追求享受;在思想上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工作上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永葆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整改时限:我保证所有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并长期坚持。红色之旅虽然结束了,但带给我的震撼却是巨大的。经过参观,不仅让我学习了革命战争的历史,接受了灵魂的洗礼,更重要的是,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用先辈的鲜血换来的这句话的分量,深刻体会到无私奉献的意识。作为景区一名工作人员,我要牢记党的教导,时时处处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在个人素养、业务水平、与人相处等方面不断进步,特别是应该具有勤劳上进、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以饱满的情绪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生活与工作中的每次挑战,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景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