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蜗牛的困顿随笔
感觉许久没有沉下来写些什么,是生活平静的犹如死水一潭,激不起一丝微澜?是困顿于某些人某些事总令我无法把握?或是这种颓废的精神状态一直纠缠着我,迟迟不肯离去?郁郁的,却发现,春,已去,夏,已深,随笔 蜗牛的困顿。
一直以来总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太轻,如鸿毛,至多引人一瞥,便随风去了;又太柔,又太忧,提起来,却总软乎乎,不够坚定,不具力度;总带着淡淡的忧伤,是我灿烂的面容下潜藏的本质?!很多东西自己都未能确定,只能积于心底,无法言说。
深深的夜,难以入眠,回首展望,展望又回首……生活,却一直不紧不慢的继续,白天与黑夜在喧嚣与沉寂中不断轮回。而今我只能立于夏的风口,任晚风吹起我蓬松的发,似乎爱琴海的风也追随着它。落霞,黄昏,归鸟,蛙鸣,原来又是新的一季。才是在翘望着春的呀?却闪闪眼就过去了。一如那逝去的爱情,风月摇曳里,我无力也无心再挽留什么。
近日试着写日记。未能天天坚持,但也能隔个几天写两句简单的话语,即便是几段无病呻吟式的文字,也是平淡生活的望激情,曾经桀骜不驯,曾经孤芳自赏…现如今已有些曲高和寡,经验交流《随笔 蜗牛的困顿》。将近30年来,未经历刻骨铭心的爱恋,无大风大浪,无大富大贵,平淡,幽静,一如那只默默的蜗牛,寄居在这个城市的一隅。偶然懒懒的探头探脑,对周遭的动静也没多大兴趣。壳并不坚硬,但总不忘记要背在身上。每天慢吞吞的爬行,慢吞吞的转动触角,似乎永远没什么远大的目标。蜗牛,能远到那里去呢?
还记得童年阴郁的雨天里,我总是趴在阳台上看一只只的蜗牛,用小小的手指触碰它软绵绵的身体。蜗牛一个早上也就爬个几米。我大声的问它:“要去哪里呀?”然后自问自答,又自说自话的,把它抓起来放到远远的一角,那是我给它定的目标,我以为蜗牛只能拥有这么“远”的目标。那时觉着蜗牛真是个不提气的东西呵!没想到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会把自己喻为一只蜗牛,一只找不到方向的蜗牛,一只日益困顿的蜗牛。
而现在细细想来,其实蜗牛是个极具耐性的小生物,它的方向感,一直是向前的;它的韧性,也一直是很有力度的。如果你留心一下它,就会发现,从早上开始直至日落西山,它就是那么不温不火的爬着,从不退缩,也不左顾右盼,也从未见它折回来倒爬。就是卯着个劲吭哧吭哧的往前,再往前。
嗳!在你不经意间,它已经离开你的视线了,四处搜寻之下,已到了远处。
我现在的状态挺像蜗牛,懒洋洋,慢吞吞。而我缺少的是蜗牛的那股子韧劲,就好比是个长跑运动员,如果一未追求速度而缺乏耐力,那么终点会是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持淡定,坚持,豁达,宽容之心!我开始起跑了,去追逐!追逐一个新的开始,全新的开始!
20xx年6 月30日
第二篇:蜗牛杂文随笔
这个初夏绵绵细雨不断,天气也凉了些,阴蒙蒙的天让人情也灰沉沉的,懒懒地不想动,也不愿多说话。今天早上一睁眼,天终于晴了,心情一下子豁亮了许多。午后趁着太阳正好,漫步在校园,整个人被这勃勃的生机照亮了。花坛里怒放的鲜花争奇斗艳,枝头上蓄势待开的花蕾也毫不示弱,那新抽芽的枝条更是拼命地疯长着,绿得逼眼,嫩得欲滴。那棵梧桐地树站在蓝天下,就着阳光肆意地伸展着每一寸枝叶,我似乎能听到枝条的生长声,和着微风,每片叶子都在欢笑。就连道旁不知名字的小草也在阳光下泛着光,甴不得我蹲下去想摸摸她们,更让我惊喜地是我细细的草径上发现了一只蜗牛。也许是我踫到草时它已预感到了危险,整个身子完全缩在它的壳里了。蜗牛是那样的弱小,全身没一根骨头,它却背负了整个家。它是那样的不起眼,它却是那样的坚强,据说曾在金字塔的塔顶发现过蜗牛,也不知蜗牛是否真的在葡萄熟了的时候爬上了葡萄架,这一刻它却启发了我。我站在草丛中深深地吸口气,感觉就象武侠电影中一个奄奄一息的人忽然获得高人给于的能量,顿时元气满满。
第三篇:冲破困顿 重塑自信
社交恐惧症是后天形成的,是青少年人格发展不健全进而导致习惯性的社交恐怖引起的,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但它并不可怕,一方面需要通过人际交往掌握社交技巧,以扩大社交面;另一方面要培养促进健全的人格发展,才可能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所以,增强自信、参加集体活动是战胜社交恐惧的关键。
社交障碍引苦恼
最近收到一名高二学生来信,她在信中说:“长期以来,我一直经受着心理障碍的困扰和折磨,给生活和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希望心理医生能帮助我。”
按照约定时间,心理医生接待了她。她神色慌张而羞怯,跨入咨询室后赶紧把门关上。心理医生热情地为她让坐,表明乐意为她排忧解难。
她认为自己是个怪人,有害羞的怪毛病。从不多与人讲话,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心怦怦跳。她不愿与班上同学接触,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怪人”。上课时,只有老师背对学生板书时才不紧张,常常因为紧张,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知所云。更糟糕的是,现在在亲友、邻居面前说话也“不自然”了。由于这些原因,她极少去社交场所,很少与人接触。
通过来信叙述和她与心理医生的面谈经过,心理医生分析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社交恐惧症。这种现象大多是由心理原因导致的,只要通过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可以逐渐消除。
悉心引导与治疗
首先,让她回顾所经历过的不愉快事件,分析自己性格形成的过程,找出造成她现在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在心理医生的耐心开导下,她细细地回忆道:“从小父母对我要求极严甚至苛刻,父亲动起怒来特可怕。记得一次我的考试成绩不理想,父亲让我重做考题,我不乐意。父亲怒气冲天,直接将钢笔甩到我脸上,笔尖刺伤了我的脸,鲜血直流,至今想起那件事还很害伯。父母很传统,不准我和男孩子交往,父亲认为女孩子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是不正经的。所以除了学校和家,我很少在外玩耍,从不和男生交往。到了中学,见到男女生之间的往来很反感。”
谈到不愉快的经历,她还讲道:“初中时,一向成绩很好的我,一次提问没答好,老师当众批评我,我难过得直流眼泪。宿舍一位同学来自农村,家境不好,我主动帮助她,可这样反而伤了她自尊似的,她不但不把我当朋友,反而时常刁难我,故意当我的面冷落我,这使我委曲极了。为此,我们还发生了冲突。不知不觉地我就怕和人接触了,愈来愈害羞了。”
心理医生耐心地听完了她的述说,时间已过了两个多小时,双方约定改日再谈。
第二次会见时,心理医生为她作了原因分析:①你的内向、孤僻、胆小的性格特征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内在因素;②父母对你交往中的禁忌以及灌输的与男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使你的性格中形成了较强的羞耻心,这对人际交往起着阻碍作用;③少儿时,你父亲发怒导致的恐惧反应和老师当众的批评、挖苦所产生的羞辱反应在你的心灵深处留下了负性心理印痕,这种印痕会由于日后的负性生活事件而被激活,对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助推作用;④在与同学相处中感到“好心未得好报”,反被误解,于是委屈、怨恨、愤激,又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这些挫折反应在潜意识中被转换为对那位同学的敌意进而导致产生了泛化心理现象(即由对某一人的敌意、回避发展为对周围的人都产生了戒备心和回避反应),自责、自怨更加重了性格中的羞耻心和胆怯。所以,人际矛盾是导致对人恐惧的直接的、现实的诱因;⑤正值青春期的你,一方面有着正常的与异性接触的愿望;另一方面你已经内化了的有关两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有意无意地使你批判自己的想法,抑制自己的欲望。因而,你常常处在一种是否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冲突之中,而害伯、羞于见男生这种病态反而减轻了你的这种冲突;⑥当你出现对人恐惧反应后,便批评、督促自已该怎样怎样,控制自己不要怎样怎样,这就产生了一种暗示、强化“症状”的作用。再加之你愈感到“不自然”“狼狈”“难堪”,头脑中就愈多地出现“想象观念”,这进一步导致了自我感觉恶化。如此恶性循环,早年的负性心理印痕被激活了,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除了回避同性,害怕男生外,还那么怕上课的老师的缘故。
在心理医生分析的过程中,她频频点头,表示赞同心理医生的看法。接着,心理医生给她提出了一些建议:①设身处地地站在那位被你帮助而又对你不友好的同学的角度想一想,理解并宽容她。同时检查自己是否存在过敏、多疑等不利于交往的心理。以此,逐渐解除压抑的敌意;②正确认识两性间的正常交往,认识青春期渴望接近异性很正常,摒弃旧的道德意识,尊重自己的正当意愿;③找两位关系较好的女生了解一下她们对你在与人交往中的反应,如脸红、发抖、目光恍惚等“不自然”状态是否确实。医生的目的是让她通过调查,克服“想象观众”的作用。起初她感到很为难,但经心理医生讲解了人际交往中的真诚原则,她勉强答应试一试。
初见成效重拾自信
一周后她再次前来,这次是敲门听见“请进”的声音才进来的,显然没有了前次的那种慌张神色。她有些兴奋地告诉心理医生,那天咨询后,有了克服自己心理障碍的信心,心里明朗了许多,好像“拨开了迷雾”。关键是,她鼓足勇气找了两位女同学述说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感觉和痛苦后,一位同学说她是“有些腼腆”,但认为这是她的性格表现,并不以为然;另一位同学说根本没觉察到也有什么“脸红”“发抖”之类的“不自然”表现,非常奇怪她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感觉”。两位同学的评价动摇了她内心坚定的“想象观众”观念,认为“可能我在她们面前是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不自然,那么狼狈”。但她仍然坚信还有同学、老师看出了自己的毛病,讨厌自己。
对于她的进步,心理医生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对于她的顾虑,在对障碍原因进一步讨论和对人际交往方面的一些方式方法作出必要的指导后,心理医生为她制定了下一步的治疗计划:①每天坚持写观察日记,着重观察周围人的举止言行和对你的态度;②分别调查两位老师和两位男生对你的评价,证实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确;③每天做二至三次想象——放松训练。即在想象中将最想见又最怕见的人(如某位男生),想回避又回避不了的人(如任课老师)突然呈现在自己面前,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然后放松,使情绪和肌体产生由紧张到松驰的反应,最后产生意向上的适应并扩展到现实行为中;④为其布置了“大目标小步走”的与人接触、交谈的作业;⑤加深对障碍产生原因的认识,淡化负性心理印痕,提高挫折承受力,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为了验证计划执行情况和进行反馈调节,心理医生又约见了她几次。从反馈中了解到,通过注意观察别人和写观察日记,她发现“别人各做各的事,各忙各的,并不特别关注我,也不在意我的行为”。在对男生和老师的调查中,她意外地获知:由于自己成绩不错,听课时埋头笔记,老师说她“很有潜力”,辅导员对她的懂事给予了热情鼓励。男生对她的评价是“文静、低调、矜持”,但并没发现她有什么异常,并没有讨厌她。这些评价证实了她自己过去“想象观念”的错误性,使她信心大增,逐渐改变了过去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坚持了想象放松训练,执行了逐步与人交往的任务,心理状态也逐渐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第四篇:《困顿中的莉莉》读后感
图书馆如同一个藏宝阁,里面有成千上万个宝箱,阅读就是开锁钥匙。阅读使我们忘记烦恼、忘记孤独,阅读让我们乐观自信、让我们变得顽强,阅读是我们增长知识的途径。这是我读了《困顿中的莉莉》所得到的启发。
莉莉因为得罪了大头领,被赶到了没有食物、没有欢乐的黑暗空间—图书馆。莉莉在饥肠辘辘,百无聊赖时,拿起了一本书看。莉莉从开始看不懂字母,只翻看插图,到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单词,学会了读句子、一小段文字、甚至一整页,最后竟然读完了整本书。莉莉给朋友们介绍阅读的作用,给它们讲故事听,它享受着读书的乐趣。阅读让莉莉得到了许多的惊喜,让它的伤心事烟消云散,甚至忘记了饥饿和困窘。
我也爱阅读,可我缺少的就是莉莉这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我的阅读都是毫无目的的流于表面,不能把书本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不能积极地去体会书中所写的内容,一本书看完了就弃而丢之,置之不理,到头来,一本都没看透。以至于每到写作文时,绞尽脑计,无从下笔。写的作文条理不清,枯燥乏味。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能开拓我们的视野,放松我们的心情,陶冶我们的情操。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我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第五篇:大学生的困顿与诱惑
用1天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张恨水先生的《现代青年》,余味未尽,大学生的困顿与诱惑-现代青年读后感。
为人熟知的是张先生创作的《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先后被搬上荧屏,而这本书的题目,实在不引人注目。
故事背后的深刻矛盾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让人越读越心痛不忍。农家子弟周计春少年时素有神童孝子之称,老父倾其所有、师长全力以赴支持他到北平求学。17年来,计春和父亲,从未分开过,这一下要分开,就像生离死别,作者对这一段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出神入化,连读者都不禁要为这离别的场面落泪。但父子二人心里都明白,这分别都是为了更好的相聚,所以这样的难受,又因着心里美好的期望而宽慰许多。谁曾想,这一别,真的就是生离死别,这一别,变成了一切不幸的开始。在父亲离开北平不久,周计春便经不住孔家大小姐的百般诱惑,堕落于财色虚荣之中。先与富家小姐孔令仪订婚,又和一干舞女打得火热,以致于被骗走令仪的钻戒,情急之下畏罪外逃。父亲为拯救儿子而再次倾家荡产北上,他万万也不会想到就在他流浪在北平街头卖“硬面饽饽”的时候,他那小字正躲在温柔富贵乡里乐不思蜀呢。最终周老板辛酸失望凄惨离世。投靠著名作家的计春机缘巧合成为明星,再次与孔令仪重归旧好。回乡探亲中光环捅破不禁恍然大悟,痛下决心继续求学……只可惜,已物是人非,父亲离开了,菊芬也不在了,这欠下的债,要怎样才能还得清...即使他真的可以改过自新,从头再来,却再也回不到那样简单而温馨的幸福之中了...现代青年》这一书文字非常朴实,对于人物的相貌、神态、举止、语言均是聊聊数语,却一语中的,就似一边读书,一边在自己的脑海里放电影一般,而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心理描写,占用全篇文字的80%,却并不显得亢长,可以看到人物的得意、窘迫、失望、快乐以及思想的激烈运动,对于心理的描写让人觉得真实、贴切,入情入理,读后感《大学生的困顿与诱惑-现代青年读后感》。让读者很清晰的看到一个志向远大的青年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沉沦的。在心痛愤恨周计春是如此经不住诱惑的同时,却又不得不感叹诱惑的魅力之可怕。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是因着这可怕的诱惑而迷失自我酿成大祸的。我记得有人曾说过,与其说你经得住诱惑,不如说诱惑不够大罢了。要想出淤泥而不染是何其之难啊,不管这个人本性多么淳朴多么善良,人性的弱点使然。只是作为真正的现代青年,我们应该吃得起苦,经得住诱惑,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美好的未来。才不至违背了我们学习和做人的初衷,才不至于辜负了父母的殷切期望!
当周计春走在去往父亲坟地的路上,看到别人父子天伦,回忆起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百感交集。迎着惨淡的夕阳,他终于大声哭喊:“父亲!我是天地间一个罪人,你饶恕我,让我自新吧!我的心碎了!”
及至读完这本书,才觉得这样的题目是一个讽刺罢了,对于那些自诩为“摩登人才”的“现代青年”的一种讽刺,当然也有深深的悲悯在里面。
书中的文字非常朴实,对于人物的相貌、神态、举止、语言均是聊聊数语,却一语中的,就似一边读书,一边在自己的脑海里放电影一般,而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心理描写,占用全篇文字的80%,却并不显得亢长,可以看到人物的得意、窘迫、失望、快乐以及思想的激烈运动,对于心理的描写让人觉得真实、贴切,入情入理。那西边的太阳,快要沉下去,发了土红色,靠近了白茫茫的江雾。它好像不忍看这大地;因为这大地上有无数的父母,在那里做牛马;无数的儿女,在那里高唱铲除封建思想而勒索着牛马的血汗,去做小姐少爷。
计春这一声“我是天地间的罪人”感动了太阳,所以太阳的颜色,也惨然无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