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文言10篇

时间:2019-05-15 10:12: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短篇文言10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短篇文言10篇》。

第一篇:短篇文言10篇

《短篇文言10篇》注释

【按】这十篇文言短篇,均选自钟叔河先生的《念楼学短》,其中《跋渊明集》、《不受献玉》、《广陵散》三篇选自第一分册《逝者如斯》,《念亡妻》、《消夏湾看荷花》、《周兴残忍》、《晏子讽谏》四篇选自第三分册《月下》,其余《与林天和》、《寒食帖》、《自齐遗文种书》三篇选自第五分册《毋相忘》。钟叔河先生是我非常喜爱和敬仰的学者,《念楼学短》五册更是我床头的常驻之书,任自卷舒,余味无穷,获益良多。所选的这十篇,涉及多种文体,篇幅短小,语句流畅,又多少涉及一点历史文化知识,读来增广学识,意味无穷。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译文,仍以钟叔河先生翻译的白话为基准,因为没有谁比他译得更好了。我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对作品略加说明,以助理解。

跋渊明集(陆游)

【原文】吾年十三四时.侍先少傅居城南小隐.偶见藤床上有渊明诗.因取读之.欣然会心.日且暮.家人呼食.读诗方乐.至夜.卒不就食.今思之.如数日前事也.庆元二年岁在乙卯.九月二十九日.山阴陆某务观书于三山龟堂.时年七十有一.【译文】还记得十三四岁的时候,我跟着先父住在城南的别墅里。有一次偶然在藤床上看到一部陶渊明的诗集,拿着看看,觉得有味,便慢慢地读下去。一读读到天色向晚,家里人喊我去吃饭。我正读得高兴,三喊四催,总不肯把书放下,直到天黑,硬是没有去吃这顿饭。如今回想起来,这件事还历历在目,好像是前几天才发生的一般。可今年已是庆元乙卯年,当年十三四岁的小孩已经变成七十出头的衰翁了!

【说明】最后几句,没有直译。“岁在乙卯,九月二十九日,山阴陆某务观书于三山龟堂,时年七十有一”,陆游不厌其烦,郑重其事地写清年号、时间,以及自己的籍贯、名讳、年龄,大概是感慨时光易逝、年少不再吧。而他写自己青涩的年少废寝忘食读书的美好时光,倒让我记起席慕容的另一番慨叹:凡是美丽的/总不肯/也不会/为谁停留。一生坎坷,念念不忘“九州同”的陆游,七十一岁写下的这篇短文,千百年后读来,仍旧让人慨叹不已。

不受献玉(《左传》)

【原文】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之.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译文】宋国有人得到了一块玉,拿去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这东西我请玉工看过,玉工说它很珍贵,才敢来献的。” “这玉是你珍贵的东西,不贪污不受贿的品德是我珍贵的东西。” 子罕道,“玉若给了我,你我珍贵的东西都失去了,还不如各自留着的好。”

那人听了跪下磕头道:“我一个小小的老百姓拿着这么贵重的宝玉走来走去,实在不安全,献出来也是为了求平安呀。”子罕就把他暂时安置在本城,找来玉工将玉琢磨好,卖了个好价钱,让他带上钱回家。【说明】“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没有直译,因为意译更能表达人物的心理。子罕拒贿的故事我们在小学五年级就有了大概的了解,选文的精彩之处在于这个故事还有后半部分。子罕当是时宋国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但他不愿意用自己的品德去换取别的东西,即使是玉。子罕追求完美品德的理想是多么可贵啊!

广陵散 《世说新语》

【原文】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译文】嵇康在洛阳东门外被杀时,到了刑场,神色不变,镇定如常。他要来一张琴,弹了一曲《广陵散》,弹完后道:“袁孝尼找我要学这首曲子,我不肯教。从今以后,这《广陵散》只怕也无人能弹了。”太学里三千学生上书,要求赦免嵇康,让他去教书。晋王司马昭不准,还是将嵇康杀了。不过这位后来被尊为文皇帝的奸雄,据说也有一些后悔。

【说明】有一句歇后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这时还是晋王,但早已虎视眈眈欲取魏而代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终于立晋称帝,谥之曰“文”。当时宣布处死嵇康的理由是:“今皇道开明,四海风靡,边鄙无诡随之民,街巷无异口之议。而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 慷慨就义易,从容赴死难。嵇康在众口一词时偏要讲自己的话,在齐颂皇道开明时偏不屈从,他最终走向死亡的结局也早在自己的意料之中,这才是他临刑不惧的根本原因。三千太学生的上书,给这场血腥的政治谋杀涂上一抹温暖的亮色,可这恐怕也是加速嵇康死亡的重要原因吧。

念亡妻(蒋坦)

【原文】去年燕来较迟.帘外桃花.已零落殆半.夜深巢泥忽倾.堕雏于地.秋芙惧为猧儿所攫.急收取之.且为钉竹片于梁.以承其巢.今年燕子复来.故巢犹在.绕屋呢喃.殆犹忆去年护雏人耶.【译文】去年燕自来时,院内桃花已经开老,残红遍地了。也许因为迟到的关系,他们的超造得比较匆忙,附着在梁间不够牢固,有天夜里忽然倾侧,幼雏掉到了地下。妻怕小狗来伤害,就连忙将其捧起,小心呵护,又将倾侧的巢扶正,下面钉些竹片加固,然后把小燕子放回巢。今年燕子来时,桃花正在盛开,它们的旧巢仍在,妻却不在了。再也没有人和我并肩携手,看双燕在花里轻飞,看它们在梁间私语了。归来的燕子啊,你们不断地绕屋飞鸣,不断地穿帘入户,恐怕也是在苦苦寻觅那曾经给你们温存照拂的贤惠女主人吧!

【说明】秋芙,作者的亡妻,姓关名瑛,能诗词。作者在哀悼亲人之际,感到无常之痛时,见到比翼双飞的归燕,当然会生出深深的惆怅。

消夏湾看荷花(顾禄)

【译文】太湖洞庭西山脚下,有一处荷花最多,最好,最适宜欣赏的地方,叫做消夏湾。这里到处都是荷花,盛夏时荷花盛开,满眼云霞锦绣。来此避暑的人,坐在游船上,吹着湖上清凉的风,闻着荷花的清香,流连忘返,有道还要等到月出东山,赏玩湖上夜景,甚至留宿船上,让翠盖红裳伴随入梦。

【说明】翠盖红裳,即荷叶荷花。这一则短文,仍以意译为主。

周兴残忍(张鷟)

【原文】周秋官侍郎周兴.推劾残忍.法外苦楚.无所不为.时人号牛头阿婆.百姓怨谤.兴乃榜门判曰.被告之人.问皆称枉.斩决之后.咸悉无言.【译文】大周刑部侍郎周兴大搞刑讯逼供,务求入人于死,杀了好多人。审讯时犯人受不了各种酷刑,喊冤枉喊得惊天动地,当时人们送他外号“牛头阿婆”。为此周兴专门在公堂前贴出一张公告:“犯人被审问时,没有一个不喊冤枉的;砍掉脑袋以后,就都不再吱声说自己冤枉了。”

【说明】武则天建立“大周”,重用刑部侍郎周兴(因过去斩决人犯在秋天,故刑部主官称“秋官”),提拔他为尚书右丞,炮制了无数冤狱。因为有武皇撑腰,周兴肆无忌惮,即使有人怨谤,也视若无睹。他张贴的这纸公告,活脱脱暴露了他流氓无赖的丑恶嘴脸。周兴寡廉鲜耻高调宣讲他的流氓理论时,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很快就被一个比他更黑的酷吏来俊臣“请君入瓮”了。真是活该!

司马迁在《循吏列传序》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修身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这样看来,该“入瓮”的,倒是那个幕后指使的人。周兴也好,来俊臣也罢,都不过是武皇实行特务统治的棋子而已。

晏子讽谏(陶宗仪)

【原文】景公所爱马暴死.公怒.令刀解养马者.晏子请数之.曰.尔有罪三.公使汝养马.汝杀之.当死罪一.又杀公之所爱马.当死罪二.公以一马之故杀人.百姓怨吾君.诸侯轻吾国.汝当死罪三.景公喟然曰.舍之.【译文】齐景公有匹爱马得急病死掉了,景公很生气,下令将马夫肢解处死。晏子请求由他来宣布罪状,于是对马夫说:“你有三条大罪:派你养马,马却死掉了,这是第一条死罪;”你不好好照顾主公的爱马,这是第二条死罪;因为你,主公不得不为了一匹马而杀人,使得百姓觉得主公残暴不仁,使得列国都看不起我们齐国,这是第三条死罪。你真是该死,死定了。”景公听了,只好叹一口气,说:“算了,还是把他放了吧。”

【说明】晏子善于辞令,《晏子使楚》有记,本篇尤为出色。以反讽的方式进行劝诫,往往能收到意外的效果。齐景公的荒唐,不下于晋惠帝。好在有个会说话的晏婴,他也不是那种既蠢且拗的糊涂蛋,才没做下遗臭万年的糊涂事。

与林天和(苏轼)

【原文】某启.近日辱书.俯承别后起居佳胜.甚慰驰仰.数夕月色清绝.恨不对酌.想亦顾影独饮而已.未即披奉.万万自重.不宣.【译文】收到来信,很高兴地得知,别后生活很有意思,我的心也就放下了。近几天晚上月色极佳,正好在月下举杯同饮,可惜却无法做到。想必你也只能和我一样,呆呆地望着自己在月下的影子,在没有朋友的难堪的寂寞中,默默地吞下这一杯苦涩的孤独。此情此景,一时无法尽行倾诉,只能匆匆写下这几行。最要紧的是,务必请多多保重。

【说明】写此信时,苏轼被贬谪居惠州。此信可与《记承天寺夜游》比照看去。

寒食帖(颜真卿)

【原文】天气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只数日间.得且住.为佳耳.【译文】天气真不好,是不是一定得走?眼看就要过节了,如果能多住几天,我看也挺好。是吧?

【说明】颜鲁公(颜真卿封鲁郡公)的字写得好,这篇文字也是因为书法流传下来的。不过,平心而论,这二十二字,寥寥数语,又何其深情雅致!清丽流畅,真像一首小诗,不能不让人倾心拜倒。

自齐遗(wei)文种书(范蠡)

【原文】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尽.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乌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译文】天道往还,有春的生机,就有冬的杀气;人事反复,有得志之日,就有失意之时。能掌握时机,决定进退,而又能做的堂堂正正,就算得上是大智大勇的贤者。我当然不行,不过略微能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罢了。勾践这个人,只看他雄视阔步指点江山的样子,便可以知道他是那种只能与之共患难不能同享乐的人。过往经历如同打猎,你我只不过是他的弓箭和狗;如今猎物已尽,弓箭便没有用处,狗也可以杀来吃了。依我看,这样的事,他这种心狠手辣的人是一定能做出来的,你还是和我一样,早点离开他吧。如果还不快走,大祸必然临头。千万别再迟疑了,赶快走吧!

【说明】范蠡就是民间传说中和西施泛舟太湖隐姓埋名做生意发了大财的那个人。他在《为书辞勾践》中说:“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已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他和文种都是楚国人,进入越国,辛辛苦苦帮那个“卧薪尝胆”的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好不容易才灭了吴国。范蠡懂得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赶快离开勾践,下海经商做老板去了。文种却要帮忙帮到底,不听范蠡劝告,结果被勾践赐死,请他到地下帮先王去了。结局反差之大,故事性之强者,无逾此二人者矣。

封建皇权历来具有嗜血杀人的本性,中外古今莫不如此。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虽也有“病好骂医生,念完经打和尚”的忘恩负义,比起勾践赐死文种还是仁慈多了。如果再看看大宋开国天子留给继位者的“戒碑”,就更有意思了。

第二篇:让文言灵动起来

对本组“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老师的‘讲’和充分调动学生独立主动的‘学’”

一问题的重新审视

我们石桥子语文教研组提出的问题是“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老师的“讲”和充分调动学生独立主动的“学”这一问题。”学生中流传已久的“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的顺口溜从某些侧面反映出了学生惧怕文言文的学习,同时也是对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法的不认可。因此这个问题的提出具有较大的研讨价值,尤其对于一线的语文教师更具有极大的挑战。下面我就对于这个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提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一、对问题及原因的剖析

任务单中对于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剖析还是有一定的见解的,但我个人认为分析时候浅尝辄止,意犹未尽。这个问题的出现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剖析的到位的,它的出现纵向看有历史的原因,横向分析有执教者和受教者两方面的因素。

1、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薄弱,导致对文言缺失好感。

从文言到半文言及白话的发展演变那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人类语言的形成是需要一个氛围才能更好发展的。一个孩子从胎教开始所接触的环境就少有甚至缺失对文言的感知,那么等他长大后贸然学习文言文,这的确是强人所难了。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从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直至大学毕业出国后连菜都买不回家的原因了——缺失了应有的语言环境。因而,应该把文言普及到小学甚至从幼儿抓起。从学校到家长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学习文言的好环境,让孩子从小就对文言萌生好感,积累对文言的感知程度。

2、老师不注意梯度教学,强行灌输扼杀了学生的兴趣。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讲文言知识,丝毫不去考虑孩子们的认知程度。试想一下,把高中甚至大学的知识讲给初中学生听会出现什么情况。因此这又回到了学生对文言的积累成度,以及教学梯度的问题上了。分析背诵实词、虚词,赏析语言,分析故事情节等等,从初一开始到初三毕业班,大部分教师对文言文的讲解都是一个模式下来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扼杀了学生对文言学习得兴趣,又怎能谈得上活力课堂?生命课堂?对于这样的课堂只能称之为“病态课堂”。

3、应试教育让师生深陷误区。

无论素质教育喊的多么震天响,自始至终应试教育的魔棒都在或明或暗的发挥着它的威力。老师不是神,他们也是凡夫俗子。一切教学为了学生那是口号,抓成绩,争优秀,进职称那是事实。学校对教师的考量看的就是你的教学成绩,“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老师唯有考出好成绩,才能评优晋级。所以,哪个老师不拼了命的抓成绩啊。管他基础不基础的,让学生抄下来背!背!得高分才是硬“道理”。要想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剔除应试教育刻不容缓。

二、问题解决策略

1、营造学习文言的环境,以活动带兴趣学以致用

学好文言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捷径,因而对于文言的学习要从娃娃抓起,从家庭到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应该也必须营造一种很好学文言的氛围。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学习文言的热情。如多鼓励学生背诵传统的文言经典篇目,进行诵读比赛或者文言听写大赛等;也可以设立文言社团把爱好文言的同学组织团结在一起;组织以“我与文言的故事”为主题的手抄报或者演讲比赛;组织国学故事表演等等形式丰富多样的各种活动。

2、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注意梯度教学,提倡文言“海量阅读”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明确每个年级的学生应该掌握的文言目标,不能出现初一到初三一个教学目标到底的不良现象。我认为初一的孩子能够“阅读浅显文言文”,应在记诵上下功夫,老师不能过度的讲,独霸课堂唱独角戏,要让朗朗的读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初二的孩子要在积累重要的虚词实词和文言句式上下功夫,并且注意知识的内化,能够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迁移到课外文言文中。要想让个学生巩固知识,我提倡要在文言上实行“海量阅读”。初三的孩子继续加大阅读量,还应该在赏析上下足气力,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

3、从学校考评开始,削弱应试教育的威力。应试教育已经成为上好文言课的致命“瓶颈”了,要想彻底剜除这个“毒瘤”,不是一个两个教师的呼吁就能够解决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革的了的。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如何关键不再于教师的水平有多高,而在于学校的决策如何。学校领导只要不把成绩作为考评教师的重要依据,就能为老师们的课堂改革打开绿灯。总之,对于文言文教学的教与学的争议由来已久,改革的步伐也曾未停止,但改来改去真正实用的又是少之又少。在此我就本组《问题任务单》中教学问题的重新审视,粗略谈了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不当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指教。

第三篇:文言心得

学古代汉语的心得

古文,我们从初中就接触了,那时觉得那一句句的“之乎者也”甚是拗口。而且那些语法、句式、词义难以理解,但是因为那时的语文老师对我们的文言文学习抓得不严,因此就得过且过了。到了高中,我为了高考的时候能在文言文那块拿高分,所以在学习古文的时候可是下了一番苦功,句式、断句、词义、翻译、、、、、、都一一苦记,正是因为这样,往往我就忽略了文章的一些更深的涵义。

终于寒窗苦读十二年我如愿考上大学,并选择了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再次接触古文,这次学习古文我觉得我不能局限于课文本身的词义解析了,我应该深入一点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在老师的循循引导之下,我懂得了学习古汉语要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在学课文的时候可以在脑海里展开一幕幕相关的联想,结合知识理论感受文言理解文言。

记得上第一节古汉语课时,老师就跟我们说为什么要学习古汉语,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基础课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而我们又是师范生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古汉语知识,而且“古代汉语”还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以便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不仅这样学习古代汉语还有利于理解、学习和运用现代汉语,并且,学习古代汉语我们才会欣赏与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要想教好中学语文必须要学习古代汉语。

经过接近一年的学习古汉语给我留下了很多印象深刻的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抄写小篆,在这个抄写的过程我虽然带有应付的情绪,可在抄写的过程,我还是学到了不少有趣而且有用的知识。看着那些笔画繁杂的字,如一幅幅名家的画向我们娓娓道来那时人民的生活的情景,让我们身处二十一世纪的人也能了解、走进那个我们之前不曾了解过的世界,感受那时特有的人文气息。还有呢,在上学期,我做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的家教,刚好,她的语文习题有关与小篆的,恰好那几个算是简单的小篆我认识,所以就颇为轻松地解答出来了。看着小女孩崇拜的眼神,心里那舒服。

学习古代汉语通论的时候,才知道之前我所接触的古文知识只是冰山一角。在这里我学到了更多专业的古汉语知识填充了我贫瘠的脑袋。有人说学习古代汉语时有一把钥匙,只要掌握了这把钥匙,我们就能开一切古籍之门,不是讲一篇懂一篇,不讲就不懂。至于有没有这样一把钥匙呢?我想答案是见仁见智,在我看来如果把这把钥匙看成为灵丹妙药,希望不劳而获,这样的钥匙自然是没有的啦。如果说,认真学习课堂内容,讲究学习的方法,课后积极探讨,那么这把钥匙还是有的。在我看来,学习好通论是学习好古汉语的一把重要钥匙,当然要真正学好古汉语不仅仅是学好通论,还有文选和常用词,只有把这三部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了,那么学好古汉语就不再是摘星之说了。

当然,学习了这么多篇传承千古的古文,心中还是有很多感触的,看到一些激励人心的文章,心里便如注入一股动力,一股永往向前、毫不畏惧的动力。看到一些教如何为人处事的古文,心中更是油然而生对先人那种看破世事、大智如愚的广阔胸襟的羡慕和向往。

每当老师讲一篇文章,我便不由自主的想把这古文读透,然后久久沉溺其中。还记得老师《左传》的时候,我心中对《左传》极其好奇。于是就把书上的课文大致看了一遍,当然,因为一些句式和词义难以理解,所以我阅读起来难度很大。不过,在查阅书本和借助网络,我还是勉强的读完书本的那几遍文章。其中,我觉得我之所以能读懂,大部分还得归功于一直以来坚持的课文翻译,因为翻译多了,对一些经常出现的词的意思和用法就会比较熟悉,这样不仅减少了阅读的难度和时间,也为自己的古文词汇量增加不少。所以,我就总结出了一个学文言文的笨方法,多看翻译,多做翻译。方法虽然笨但贵在踏实,能真正学到和记住知识。

不过说起我最喜欢的古文,我还是最喜欢《诗经》,里面的诗歌句句经典,句句动人,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人心扉的歌。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和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的源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部巨作里,我可以看到古人那股傻傻的单相思情结,触摸到主人公内心的欢乐和悲哀。读之,能让我看到他们的心情和性格特点,如《氓》中的情仇爱恨、悲欢离合。也教会我最容易得到的是感情,而最容易失去的也是感情。读《君子于役》中因丈夫远役而倚门伫望、愁思无限的女子的寂寞。读之,让我懂得了爱一个人要耐得住寂寞。看《静女》中的相约城隅、爱而不见的男女主人公那焦急的心情,两人的形象放佛就要从作品走出来一样,音容笑貌,愁情别绪,逼真而丰满。读之,不免想起自己等心上人的情景,不也是这般焦急又期待嘛!还有叹《硕鼠》百姓那艰辛的劳动生活,而可恶地主坐享其成的不公。读之,让我想起现在中国的官场贪污腐败,让百姓苦不堪言的尴尬现实。每一首诗歌,都触动着我内心的那根弦,由此不得不佩服那时的劳动人民的坚强和乐观。即使出困境仍能作诗写词自娱自乐,给后人留下一笔憾世瑰宝。

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我学到的不仅是书本的知识,还有为人处世的方法、还有日后为人师表的一些的技巧和讲课方法,其中最大的一次锻炼是上那三尺讲台为台下的同学讲解《诗经》中的一首诗——《芣苢》,虽然我不是上台的那位同学,可是在制作幻灯片的时候,我懂得了从老师的角度出发制作课件,而不是以个人的喜好出发。还有,在制作的过程中,我学到的知识不再是停留高中的那种赏析诗歌的方法,而是比那更深入的探究写作背景和中心思想。当然,过后老师的点评也给了我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总的来说,一年下来的学习经历,让我对古代汉语的认识更深了,这短短的心得体会虽未能把我的全部心情说出来,可不管怎么样,我学习古代汉语最大的心得体会是学好它难,但是只要有方法,有兴趣,有恒心就会把难度从一百下降到自己所能接受的高度。而学习这门课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开始对做好一个语文老师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和确定了一个相对正确的方向。现在,我还是个对古代汉语心存懵懂的四分之一个中文人,不过,我相信,只要努力学习了就会有成果的,我相信四年后我不再是古代汉语的门外汉。还有,我会是个合格的正式的中文人。

第四篇:文言倒装句

文言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定)主------(状)谓-----(定)宾/补。【概念点】文言倒装句 【类型】

(1)宾语前置句(2)定语后置句(3)谓语前置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和多项修饰语

【概念点】宾语前置

【定义】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类型】1.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重要特征】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当“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实例】(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3)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

【类型】2.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重要特征】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实例】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类型】3.宾语前置时,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之”、“之为”、“是”、“焉”等字作标志。【重要特征】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能用“之”作前置标志。后来,形成了一种凝固格式“是之谓”、“此之谓”,有时可以活译为“这叫做”。【实例】

(1)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姜氏有什么满足呢?](2)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我们周朝东迁时,依靠那晋国、郑国。](3)唯利是图(唯是图利).(4)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译文:俗语说:“没有嘴唇,牙齿就会寒冷。”大概是说这类事吧?] 例(1)至(3)是名词宾语前置,例(4)是代词宾语前置。

【类型】4.介词“以”“于”等的宾语前置。【实例】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 [译文:楚国用方城山作为城墙,用汉水作为护城河。](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因为这个原因,君子让屠宰烹煮的地方远远离开自己。](3)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译文:夏启便放纵享乐,在野外吃喝。](4)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左传·昭公一九年》)..[译文:俗话所讲的“在家里生气却在大街上显出一脸怒气”这句话,是说楚国呀。]

【概念点】定语后置

【定义】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文言文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类型】1.数量词定语后置:中心词+数量词。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后置时,翻译应改为前置。【实例】

(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命令子封率领两百辆战车去讨伐京。](2)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译文:我拿来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

【类型】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实例】

(1)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离骚》).... [译文:驾驶着八条蜿蜒的长龙,插着迎风招展的云旗。](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类型】3.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也就是说,将定语化成一个者字结构,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有时,在中心语与定语之间插上“之”字(个别的插“而”字),还有的插上“有”字。【实例】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史记·刺客列传》).... [译文:太子和知道那件事的宾客,都白衣白帽去送别荆轲。](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译文: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3)五谷者,种之美者也。(《孟子·告子上》)..[译文:五谷是美好的植物品种。]

(4)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译文: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伸诉的穷苦百姓。]

(5)郑人有欲买履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译文:有个想买鞋的郑国人。]

【概念点】谓语前置句

【定义】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谓语或表达某种感情,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这就叫做谓语前置句,或者叫主谓倒装句。

【类型】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实例】

(1)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概念点】介词结构后置句

【定义】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类型】1.动+ 以 + 宾 【实例】

(1)请以矢,盛以锦囊。.[译文:请出那三支箭,用锦囊装着。]

【类型】2.动 + 于(乎,相当“于”)+ 宾 【实例】(1)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2)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同意她。]

【类型】3.形 + 于 + 宾 【实例】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译文:人本有一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墨子·公输》)..[译文:楚国在土地方面有余,在人口方面不足。]

【辨析】当“于字结构”充当动词“在”、“至”的补语时,译时只需去掉“于”字而不需要调整语序,或者保持“在于”不译。(1)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译文:读书人的争论,特别注重名称和实际的关系。](2)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贾谊《论贵粟疏》)..[译文:想使百姓致力农业生产,在于提高粮食的地位。]

【概念点】多项修饰语的次序

【定义】文言文中多项修饰语(包括状语和定语)的相互次序,大都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也有个别不同之处,理解和翻译时应加注意。

【类型】1.几项定语次序不合 【实例】(1)大王,亲高皇帝孙。(《史记·淮南王列传》).[译文:大王是高皇帝的亲孙。](2)鄂君子皙,亲楚王母弟也。(《说苑·善说》).[译文:鄂君子皙是楚王的亲母弟。]

【类型】2.几项状语次序不合 【实例】(1)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译文:把沛公的话都报告项王。](2)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同上).[译文:汉军已经全部夺取楚地了吗?这里为什么楚地人这样多呢?]

【类型】3.状语插在其他成分之前 【实例】(1)素天下士归之。(《汉书·窦婴传》).[译文:天下人士一向归服他。](2)汤武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荀子·正论》).[译文:商汤和周武王是天下最善于令行禁止的人。]

第五篇:文言故事

黔驴技穷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所用,放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应应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 黔州,现今贵州省境内。蔽:躲藏。且:将要。益习其声:逐渐习惯了它的叫声。荡倚冲冒:碰撞,靠近,冲击,冒犯。庞然:身体高大的样子。应应然:小心谨慎的样子。骇:恐惧,惊骇。遁:逃遁,跑开的意思。搏:搏斗。狎:表示亲近但态度放荡、不庄重。踉:踉跄。乱步行走的样子

柳宗元:人名,生于公元七七三年,死于公元八一九年,是我过唐代著名的大作家。

与虎谋皮 宋·李昉《太平御览》

周人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言未卒,羊相呼藏于深林之中;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言未卒,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注释:

周:朝代名,姬发(武王)所建立。少牢:古代祭祀时,天子所用牛、羊、猪三牲为祭品叫“太牢”,诸侯只用羊、猪二牲作祭品叫“少牢”。练习:

一.解释加点词语:

1.周人欲具少牢之珍: 2.言未卒: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2.狐相率逃于重丘之下。

三.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它给你什么启示?

余音绕梁 《列子·汤问》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注释: 韩娥:周代韩国最会唱歌的人。雍门:齐国的西城门。梁(lì):栋梁。练习:

一.解释加点词:

1.昔韩娥东之齐: 2.鬻歌假食: 二.翻译全文:

三.积累成语:余音绕梁

余勇可贾 《左传·成公二年》

(齐、晋鞍地之战前一日,)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曰:“欲勇者贾余余勇!” 注释:

高固:人名,齐国大夫,又叫高宣子。桀:通“揭”,举起。桑本:连着根的桑树。练习:

一.解释加点词:

1.桀石以投人: 2.禽之: 3.以徇齐垒: 二.翻译全文:

三.积累成语:余勇可贾

沧海桑田 晋·葛洪《神仙传》

(东汉时,仙人王方平,降蔡经家,召麻姑至,年十八九,貌美丽,手爪似鸟。)麻姑谓王方平曰:“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会时略半,岂将复还为陵陆乎。” 注释:

王方平:《神仙传》中所记仙人名,名远,后汉峄(yì)人,官至中散大夫,曾弃官入山修道。蔡经:后汉人。麻姑:古仙女名,建昌人,修道于牟州东南姑余山上。蓬莱:传说中的海中仙山名。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向到蓬莱: 2.水又浅于往昔: 二.翻译: 1.水又浅于往昔。

2.岂将复还为陵陆乎。

三.“沧海桑田”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笑里藏刀

北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李义府传》

义府貌柔恭,与人言,嬉怡微笑,而阴贼褊忌著于心,凡忤意者,皆中伤之。时号义府“笑中刀”。注释:

义府:即李义府,唐高宗时的奸臣。贼:这里指狠毒狡猾。褊(biǎn):狭小,狭隘。著:通“着”,附着。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文言词: 1.义府貌柔恭: 2.凡忤意者,皆中伤之: 二.翻译: 阴贼褊忌著于心

推 敲

南宋·胡仔《隋唐嘉话》 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马上得句云:“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初欲作“推”字,练之未定,不觉冲尹。

时韩吏部权京尹,左右拥至前,岛具告所以。韩立马良久,曰:“作„敲‟字佳矣。” 注释:

贾岛(799-843):字阆仙,唐代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因屡试不中,曾出家当和尚,后来还俗,做过小官,一生穷愁潦倒。京师:京城,国都,这里指长安。练:通“炼”,锤炼。韩: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散文家,先世居昌黎,世称韩昌黎。吏部:官署名。京尹:京兆尹,官名,治理京都地方的长官。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

1.贾岛初赴举京师: 2.初欲作“推”字: 3.时韩吏部权京尹: 4.岛具告所以:

二.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请说明好在哪里;而后代也有人认为“推”字更好,也请说明好在哪里。

画虎类狗

东汉·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注释:

马援:东汉时的名将,茂陵人,字文渊。兄子:侄儿。龙伯高:名述,汉代京兆人。清:指好人。浊:指坏人。谨敕(chì):谨慎。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字:

1.忧人之忧,乐人之乐: 2.父丧致客: 二.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三.马援为什么告诫自己的侄儿要学龙佰高,不学杜季良,谈谈你的观点。

四.语言积累:忧人之忧,乐人之乐

形容词意动用法:忧:以……为忧,乐:以……为乐

望梅止渴

《世说新语·假谲(jué决)》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注释:

魏武: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行役:行军。指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的路上。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

1.乃令曰: 2.可以解渴: 3.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 二.翻译:

1.魏武行役,失汲道。2.乘此得及前源。

三.语言积累:查《古汉语字典》,整理总结“乘”字的所有读音和义项。

朝三暮四 《列子·黄帝》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注释: 狙(jū)公:养猴子的老头儿。狙,古代的一种猴子;公,年老的男子。芧(xù):橡实。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文言词: 1.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2.俄而匮焉,将限其食: 3.与若芋,朝三而暮四,足乎: 二.辨析下列文言词的意义:

三.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教育?

比肩继踵 《晏子春秋·杂下》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荫,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注释: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代齐国的相国。傧(bīn)者:迎接客人的人。临淄(zī):齐国都城,因城临淄水而得名,在今山东省广饶县南。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以晏子短: 2.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3.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2.然则子何为使乎? 3.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4.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

三.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能体味晏子高超的论辨艺术吗?

解铃还须系铃人

明·瞿汝稷《指月录·法灯》

金陵清凉泰钦禅师,性豪逸,众易之,法眼独契重。

一日,眼问众:“虎项金铃,是谁解得?”众无对。师适至,眼举前语问,对曰:“系者解得。” 注释:

金陵:南京的古称。清凉:即清凉寺,在南京西面清凉门内的清凉山上,风景清幽,为南京名胜之一。泰钦禅师:一个佛教和尚的名字,又叫法灯禅师。法眼:即法眼禅师。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

1.性豪逸,众易之: 2.虎项金铃,是谁解得: 二.翻译: 1.法眼独契重。2.师适至,眼举前语问。

三.知识积累:形容词活用如意动词:易

想当然 《后汉书·孔融传》

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时,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注释:

邺(yè)城:古地名,在今河南安阳一带。袁氏:当时的豪强割据势力袁绍。妇子:指袁绍的妻子刘氏和儿子袁熙等家中之人。丕:曹操的长子曹丕,字子桓。融:孔融。武王伐纣:周武王,姓姬,名发,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妲己:商纣王的妃子。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鲁国国君的始祖。他曾帮助周武王灭商,武王死后,他掌握周王朝大权。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

1.初,曹操攻屠邺城: 2.袁氏妇子多见侵略: 3.融乃与操书: 4.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 二.翻译:

1.称武王伐纣时,以妲己赐周公。2.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班门弄斧

明·杨循吉《蓬轩别记》

采石江头李太白墓在焉,往来诗人题咏殆遍。有客书一绝云:“采石江边一抔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般门前掉大斧。” 注释:

采石:即采石矶(江河中的石滩),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长江东岸。江头:江边。鲁般:即鲁班,名叫公输般,春秋时代鲁国人,著名的巧木匠。掉:卖弄。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 1.采石江头李太白墓在焉:

2.往来诗人题咏殆遍: 3.采石江边一抔土: 二.请向同学讲一个关于鲁班(般)的故事。

三.成语“班门弄斧”常含贬义,但我们完全可以贬词褒用。请以“要敢于到鲁班门前弄斧”为话题说一段话。

请君入瓮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注释:

周兴:唐代武则天当皇帝时的酷吏,官至尚书右丞。丘神勣(jì):唐代人,官至大将军,后因谋反被杀。太后:这里指武则天。来俊臣:武则天当皇帝时的酷吏,官到御史中丞。鞫(jū):鞫讯,审讯犯人。推事:研究刑事。推:求。内状:宫里的命令。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文言词:

1.囚多不承,当为何法: 2.火围如兴法: 3.有内状推兄: 4.因起谓兴曰: 二.翻译: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2.囚多不承,当为何法? 三.周兴、来俊臣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酷吏,你知道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有名的酷吏,请向同学讲述一下这些酷吏的故事。

嗟来之食 《礼记·檀弓下》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注释:

黔(qián)敖:齐国人。辑:收拢。屦(jù):古代的一种鞋。贸贸然:眼睛不明的样子。贸:通“眊(mào)”,眼睛看不清楚。嗟(jiē):不客气的招呼声,如今之“喂”。从:跟从,这里当“赶上去”讲。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文言词:

1.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2.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二.翻译:

1.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三.请对饿者“不食嗟来之食”一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人琴俱亡

南朝·宋·刘义庆《世语新说·伤逝》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注释:

王子猷(yóu)、子敬: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两个儿子,一为王徽之,字子猷;一为王献之,字子敬。恸(tòng):极度悲哀,指痛哭。练习:

一.解释加点词: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2.而子敬先亡: 3.子敬素好琴: 4.月余亦卒: 二.翻译: 1.语时了不悲。2.都不哭。

三.“人琴俱亡”是一个成语,它后来指什么含义。

叶公好龙 汉·刘向《新序·杂事》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注释:

叶公子高:春秋末期楚国令尹(官名)沈诸梁,字子高;“叶”是他的封地,所以称叶公。钩:钩具。写:描摹其形状。凿:凿具。雕文:雕刻和文饰。施(yì):延伸,这里是“拖”的意思。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叶公子高好龙: 2.天龙闻而下之: 3.屋室雕文以写龙: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2.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三.好龙的叶公是一个怎样的典型形象?现实生活中有无此类人物?

按图索骥

明代·杨慎《艺林伐山》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跌日,蹄如累麹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麹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所谓按图索骥也。注释:

伯乐:姓孙,名阳,战国时代秦穆公时善于相马的人。伯乐,神话中的星宿名,掌管天马的,因孙阳善相马,故称他为伯乐。隆颡(sǎng):形容额角丰满。跌日:形容眼睛闪闪发光。蹄如累麹(qū):形容蹄子又大又端正。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其子执《马经》以求马: 2.略与相同: 3.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二.翻译全文: 三.积累词语:按图索骥

《战国策·楚策》: 骥服盐车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大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幂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注解:

至:这里指马齿全部出齐,正是壮年时期。大行(xíng,又读háng):大路。行,路。一说大行即太行,太行山。湛(chén):同沉,垂,下垂。胕(fū)溃:汗水象决了堤的水在全身乱流。胕:同肤,皮肤。漉汁(lùzhī):液体往下渗滴。漉:液体往下渗。白:指汗碱,汗干后留下的白色痕迹。交流:指汗干了成为汗碱,汗碱又被汗水冲成一道一道的。纻(zhù)衣:用苧麻布做的衣。俛(fǔ):同俯,低下头。金石:指钟、磬(qìng,用玉、石或铜制成,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等响器。练习:

一.查工具书解释加点词:

1.夫骥之齿至矣: 2.服盐车而上大行 3.中阪迁延: 4.伯东遭之: 5.解纻衣以幂之: 二.翻译全文。

三.伯乐为何为马而哭?说说这个故事的寓意。

《孟子·公孙丑上》: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余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解:

耘(yún):除草。练习:

一.指出加点词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二.解释加点词:

1.今日病矣: 2.其子趋而往视之: 三.翻译第二段文字。

四.揠苗助长者犯了一个什么错误?我们自己是否犯过类似错

《庄子·天运》: 丑女效颦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练习:

一.解释加点词:

1.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2.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3.挈妻子而去之走: 4.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二.丑女效颦引起的反响是什么?你能说说你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吗? 三.语言积累: 形容词用如动词:美

《战国策·魏策》: 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解:

魏安釐(xī):魏国国君,公元前276-前243年在位。练习:

一.解释加点词:

1.衣焦不申: 2.吾用多: 3.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二.辨析加点词不同的意思: 1. 2. 三.翻译: 1.方北面而持其驾 2.将奚为北面?

3.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

四.故事中那个南辕北辙的人,现实中有没有?能举例说明吗?

五.语言积累:

形容词用如动:广地尊名。名词作状语:北行。

《战国策·燕策》: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能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注解:

苏代:战国时洛阳人,是当时联合东方六国抗秦的著名纵横家。惠王:赵惠文王,公元前298年至前266年在位。练习:

一.辨析“而”的不同意思:

①季梁闻之,中道而反;②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③蚌合而箝其喙;④虎求百兽而食之;⑤渔者得而并禽之

二.选出与“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一句中“之”相同的一句()①渔者得而禽之; ②恃王国之大; ③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三.翻译:

1.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2.故愿王之熟计之也!四.鹬蚌蠢在什么地访? 五.语言积累: 通假字:禽

下载短篇文言10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短篇文言10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预备班文言

    预备班文言一、《论语十则》《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通假字:不亦说乎(......

    文言翻译

    《大同》: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选拔贤明的人,推举能干的人,讲 求诚信,修习亲睦。所以人们不只是亲近他们的亲人,不只是疼爱他们的子女,使老人能够安享天年,青年人能够不吝......

    文言词语

    文言词语——于(于)文言文中常用作介词,由它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常放在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在翻译时应提到谓语前充当状语.如果“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在句中用作状语,翻译时......

    文言翻译

    文言翻译 一、刘恕,字道原。刘恕做学问,从历数、地理、官职、族姓到前代官府的公文,都拿来仔细分析认真求证。刘恕为了得到书来读,即使跑几百里路也不怕远,亲自接近书,一边读一边......

    文言故事

    人教版《语文练习册》八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翻译 (2010-03-05 10:46:09) 转载▼ 标签:分类: 实践反思 文言文翻译 和氏 玉工 厉王 王羲之 邠州 教育人教版《语文练习册》八年级......

    文言典故

    (一)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选文]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

    文言整体

    文言文阅读的整体把握及解题技巧 赵 永 胜 阅读文章的基本规律是整体—局部—整体。如果颠倒过来,效率必低,效益也差。过去做文言文方面的练习往往一“点”一练,对巩固某一知识......

    课外文言

    初一期末文言文复习试题 (一)郑人逃暑①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