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学习效果的作用研究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学习效果的作用研究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为了使他们能够健康的、愉快的、顺利的学习,取得理想的成绩,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人们应当给予足够的关注。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为主要因素。为了避免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教育应当从这些因素入手,消除不良影响,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成果。
中学生心理健康;学习效果;研究
如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学校、家庭、社会、媒体等方方面面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学生学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在成长过程中犯下错误、题酿出苦果的报道屡见不鲜。这些报道让人们充分的认识到,从多方面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不能够只是单单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够真正的学有所成。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学校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教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为中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学生的情感细腻而丰富,情绪波动较为明显,教师不经意的言行举止都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因此教师在批评或者处罚学生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自尊心,在不伤害学生情感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教育,绝对不可以使用辱骂、体罚等错误的教育方式,造成学生因羞耻感产生的自卑、自暴自弃等消极的情绪。
2.同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学校,同学是与他们接触时间最长,陪伴他们最多的大群体。同学之间的相互友爱的情绪可以帮助中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反之学生之间的霸凌现象则会导致被欺辱同学自闭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在这个过程中欺凌他人的同学和被欺凌的同学同时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都需要外界力量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二)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对每一个人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期,父母的文化素养、家庭的教育方向以及家庭是否和睦都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1]。有较高素质的父母、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都有助于中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受教育程度偏低的父母、片面的甚至负面的家庭导向和经常发生争吵、暴力的家庭,会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推入深渊。
(三)社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获取各种各样的社会信息,包括新闻、影视、综艺、教育等方方面面。这些信息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在这些网络信息中,有的对于中学生有着积极的帮助,例如新闻可以扩大见闻、增长知识面,好的影视作品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成功的教育频道可以引导孩子勤奋努力;但是也存在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的暴力、拜金、色情等不良信息。中学生意志力相对薄弱,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不健康的心理,从而步入歧途[2]。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习效果的作用
(一)学校的心理教健康教育对学习效果的作用
学校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采取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教师作为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期的引导者,最为了解学生日常的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比较准确得了解学生的心理,并且日常的观察和其他学生的反馈也使得教师较为容易的掌握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的核心[3]。此外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待学生的评价、周围同学的态度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因此学校的心理教育对于中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是最直接、最长久的,来自于学校的心理教育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氛围、学习环境,是否具有学习兴趣、能否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的深远程度不言而喻。
(二)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习效果的作用
家庭是学生情感的归属地,良好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感觉到温暖、安全,这种良好的心态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家庭对于中学生的情感影响可以直接决定学生是否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指导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目标。来自于不同家庭,受到不同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投入度不同,因而学习效果不同。
(三)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习效果的作用
社会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广泛的环境,从影视、新闻、舆论等各个方向影响学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媒体对于勤奋者的赞许可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消极的影响例如宣传金钱、色情、权利等影视作品则会歪曲学生们的价值观,扭曲学生学习的初衷,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来讲,是无形的,利弊共存的,对于接收到不同影响的学生来讲,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的学习效果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传统教育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往往被忽略,应试教育使得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将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将成绩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事实上,只有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走出内心的困境,获得积极向上的心态,让他们健康的生活,快乐的学习,才能使得他们能够真正的学有所成,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与辉煌。
[1]李朝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2018.[2]齐原.信阳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8.[3]张涛.中学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以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北京一零一中学)
第二篇: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研究
【内容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道德工作的重要内容。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成为学校及其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分析了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意义,探讨了中学生青春期常见的学习、人际关系、挫折适应等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文章最后还在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关键词】青春期、心理健康、意义、成因、措施
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青春期教育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例如经济、科技、军事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育发展《纲要》明确了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研究维护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有利于直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生理变化是心理变化的物质基础。随着生理的变化,以及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因此在心理发展上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特点。青少年期作为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在心理发展方面更是错综复杂。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如下:
一、智力发展显著。青少年期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其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个时期,他们的感觉、知觉灵敏,记忆力、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来反映事物的关系和内在联系,并从片面化和绝对化的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地利用理论思维,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的提高。这是,他们会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提出许多有关“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生活理想”等一类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个人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他们常常会为此感到苦恼、迷茫、沮丧与不安。
二、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意识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或者说是对自我及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个体进入青少年时期,随着对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方面进行关注和评价,并且凭借这些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也即是说,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在对自己作出评价时,有时会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突出自己的优点,对自我评价过高,导致沾沾自喜,甚至居高自傲、盛气凌人的心理。由于对事物识别能力不足,看问题时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他们往往又会走入另一极端,灰心丧气、怯懦自卑、抑郁不振,甚至自暴自弃。评价别人时也常带有片面性、情绪性和波动性。而且,他们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是青少年期常遇到的心理问题。
三、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青少年时期第二性征的出现,意味着性机能的逐渐成熟。这一变化反映在心理上会引起性意识的觉醒。所谓性意识,一般指青少年对性的理解、体验和态度。性意识的觉醒,指青少年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别和两性的关系,同时也带来一些特殊的心理体验,如有的青少 年对自己的性特征变化感到害羞和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示好奇和关注等。
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思考 :
(一)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国家机关要为营造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的环境而尽职尽责。加大对黑网吧的整治力度,严禁未成年人接触不健康思想,清理学校周边环境。经营者要自觉拒绝向未成年人出售黄色书刊,影视部门拒绝未年人观看不健康影响作品等等。同时要大力倡树新风正气,保证青少年有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要教育、引导青少年自觉远离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等不宜进入和涉足的营业性娱乐服务场所;要努力以丰富多采、健康向上的活动吸引青少年,满足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积极营造适合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家长要努力建设好适合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
(三)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把政治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课上好,建立健全网络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四)全面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应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普及心理健康有关知识的过程中积极进行心理指导和心理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总之,我们要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立足青少年实际,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使其
成为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的合格人才。
第三篇:论文:浅谈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浅谈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家庭教育存在三个误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家长言传多于身教;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应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即发挥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和良好的家庭氛围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
一、引言
实现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人们更重视教育问题,家长更希望孩子成才。
二、心理健康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心理健康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1.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近几年来,心理学界提出了一个比较新的观点: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智商影响只占20%,而情商因素则占80%,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它将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首要因素。智商是人的智力水平的指标,用来比较人的聪明程度。情商指人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主要包括认识自身情绪、管理自身情绪、自我激励能力、认知他人情绪及人际关系管理五个方面。情商教育注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乐观进取的性格等对人的影响。情商教育让中学生学会情绪管理,学会为人处世,让他们更加快乐、自信、受欢迎、有爱心和意志力,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情商是人心理健康标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是对人才的首要要求。
2.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这是指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念,现实地接受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越相符,就越有利于适应环境,表明其心理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
(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情绪反应适度。所谓合乎常理地认识客观现实,是指对一些人人皆知的常识性东西的认识不要悖于常理。心理健康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合乎常理的,适度的,该大喜则大喜,该小愠则小愠。
(3)对挫折有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的人遇到挫折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一些自我防御的方法,将由于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紧张情绪消除掉,从而表现出对挫折有较好的耐受力。
(4)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社会对各种角色有相应的要求或规范。个体的行为与其充当的角色的规范基本一致,是其心理处在健康正常状态的表现。
(5)正常健康的交往。能够以正常的方式与周围的人交往,没有诸如社交恐惧症和极端的自我中心之类不正常的交往行为。
(6)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健康的人格是统一的,因此它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二)、当前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意义深远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要素。
然而当前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 1.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
家长很舍得教育投资。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除了正常在校学习之外,家长还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自己为人父母的任务就完成了。在他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智力教育。而这样做完全忽视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使孩子觉得学习不快乐,生活没意思,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和对父母的逆反心理,甚至逃离家庭,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家长言传多于身教
有些家长对孩子说教不断,整天对孩子唠叨做人的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不厌其烦。而他们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按不同的原则处理问题。如此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经常使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和立足社会。
3.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
家长普遍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家长大都有求必应。如果孩子学习进步,成绩提高了,家长更乐于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负面情绪,多表现平淡,只一味督促孩子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学习,否则会影响成绩。虽然丰衣足食,但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关心和爱护,觉得孤独无助。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有效交流很少,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情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家长只重视中学生身体的健康、知识的进步,严重忽视了中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忽视了要教给孩子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合作,如何为人处世„„而这些才是让中学生受益终生的。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家长在与子女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利用家庭的环境氛围,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子女施以影响的活动。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个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
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关键作用。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攻击反应试验,结果发现孩子倾向于模仿成人动作。这一实验向人们证明了榜样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品德修养,一言一行,甚至神态表情,动作细节,无不对中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示范行为会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
2.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1)教养方式一般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溺爱型。家长以孩子为中心,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造就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溺爱使孩子自私,任性,骄横,自我中心,缺乏责任心,不懂得尊重、关心和感谢。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家庭,走向社会,会处处碰壁,无所适从。家长的爱恰恰害了孩子。
第二种,专断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格苛刻,粗暴生硬,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家长的简单粗暴使孩子自卑、懦弱、冷漠、逆反,没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或唯唯诺诺,或冷漠麻木,或无所畏惧,很难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孩子身心都受到严重伤害。
第三种,放任型。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家长对孩子不关心,使孩子冷漠、自私,不懂爱和关心,行为放纵,没有责任感和同情心。这样的孩子一旦受外界刺激,容易产生偏激行为,导致违法犯罪。
第四种,民主型。家长对孩子关心、尊重、理解、信任,爱而不惯,严而不苛。对孩子多鼓励和引导。家长的关心和尊重使孩子真诚、自信、自尊,积极进取,有责任感,人际关系融洽,社会适应良好。显然四种教养方式中只有民主型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健康成长是最有益的。
有研究表明,家长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人格特征形成及其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都有重要影响。家长良好的教养方式使孩子情绪稳定,轻松兴奋,自信开朗,能促进中学生人格特征健康发展和形成,使中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不良的家长教养方式让 孩子或自我中心、骄横任性,或自卑懦弱、敏感多疑,或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人际关系差,适应能力差,主观幸福感缺失,导致中学生形成不健康人格特征,使中学生形成自责、幻想、退避、僵化等消极应对方式。
(2)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智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孩子情商的教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要关心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关心帮助他人,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会很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为孩子的日后成功和一生幸福奠定基础。
3.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作用
家庭氛围主要指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气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这里只讨论夫妻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夫妻感情是否和睦时刻感染着孩子,夫妻关系是否融洽对孩子成长有重大意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乐园。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为了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了他们的快乐成长和一生幸福,父母应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这是家庭氛围良好的基础。夫妻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给孩子创造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健康快乐成长。夫妻间有矛盾分歧,应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即使夫妻离异,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要让孩子感到父母仍然爱着自己。在爱的氛围中长大,孩子也懂得了爱,学会了爱,变得活泼开朗,积极向上,豁达大度,善解人意。
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担负着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中学生健康成长有赖于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爱护,更离不开家庭环境的熏陶与滋养。
参考文献: [1]王楠.现代中学生亲子关系产生冲突的原因及解决策略[J].时代教育,2009(1).[2]中国中学生研究中心“中俄大学生价值取向对比研究”课题组.中俄大学生价值取向对比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3]南怀瑾选集:第10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郑维廉.中学生心理咨询手册[K].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5]张改叶.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特征、应付方式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23(6).[6]凯瑟林〃K 〃墨西思[ 美].案例、案例教学法与教师专业发展[J].世界教育信息,2004,1-2 合刊.[7]南国农等.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孙菊如等.课堂教学艺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肖锋.学会教学:课常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火学出版社.[10]许高厚,施铮.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四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
俗话说的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循循善诱。帮助后进生不能急于求成,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后进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最后我们 必须重视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医生”。由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导致了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表现在学习上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惧;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怀疑、孤僻、嫉妒;表现在社会关系上的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学习、生活等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态度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平时我就开展一些有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如“学雷锋、献爱心”社区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主班会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主题班会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于一体,寓教于乐,陶治学生的情操,转变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我们要注意主题班会内容的系列化,内容丰富,又符合学生实际,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艺术审美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的模范行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因为学生不仅听其言,而且观其行。要求学生做到。班主任只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才能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五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应该在各个在中小学校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要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
2、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3、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的健康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
4、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孩子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