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立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迫切性论文

时间:2019-05-15 10:4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建立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迫切性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建立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迫切性论文》。

第一篇:高校建立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迫切性论文

论文摘要: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立足于教学质量,以政府经常化、制度化的评估制度为契机,以“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为目标导向,推动高校持续稳定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决定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受政府宏观管理及投人、政策导向等直接因素和生源、人才需求、就业导向等间接因素两方面影响。只有将内部保障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才能避免出现不顾人才市场需求或急功近利、“过分专业化和功利主义”等倾向。

根据高等教育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教学质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以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为基础,以校内全面质量管理系统为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系统。随着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环境的发展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在依法自主办学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更新质量观念,提高质量意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机制,是确保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战略性的迫切任务。

一、根本依据:“教学质量是生命线”意识

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要求高校及其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加人WTO等等,高等学校的危机意识越来越强,生存还是死亡,教学质量起着决定作用。因而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高效可行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于促进教学质量满足政府及社会需求,实现高校持续健康发展是必须而紧迫的。

二、外部动力:政府评估的制度化、连续化

政府经常化、制度化的评估制度,为促进高等学校建立自我发展、我自约束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从而最终形成国家、地、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供了推动力。国家于1994年起对1976年以来新建的本科院校进行合格评估,1996年开始对办学历史较长、水平较高的重点大学进行教学工作优秀评估,1999年开始对介于两者之间的高校进行随机性水平评估。2002年,教育部对上述三种评估方案及其标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统一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此基础上,2004年8月27日教育部正式下发《教育部关于设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职责任务、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正式宣布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重点工作一是要建立5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通过这种大面积、连续轮回的评估方式,建立起经常化、制度化的评估制度。综合评估工作全面反映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状况,同时要推动建立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制度。评估是重要的指挥棒,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是政府行为,体现的是国家和政府对高校办学的要求,对推动评估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将起到重要作用。要以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为契机,带动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相应的评估监控制度和组织机构,促进高等学校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部保障机制,积极引导和培育社会评估中介机构,形成国家、地方、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从微观事务管理到宏观决策管理的根本转变。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成立和教育部对高等学校实施5年一轮评估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

建立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是高校扩招以后保持稳步、健康发展的需要。扩招、改制和升格使各校办学条件全面紧张,师资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更为突出,经费投人严重不足,与规模发展很不适应。原有教学管理体制、机制、规章、队伍等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为保证新形势下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教育部于2001年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各校在贯彻落实文件过程中,逐步开展了新形势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研究和实践,但主要是侧重一些单项环节教学质量研究,如: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质量等,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于缺乏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经常性的质量保障信息资料积累,使得一些高校迎接评估,常常显得工作被动,也由于对教学评估的意义和对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实质没有结合教学及管理工作实际加以深刻领会和消化吸收,转化为学校内在的质量保障体系,往往达不到评估应有的效果。既然教育评估是有效教学过程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开展教育评估就不应是“额外负担”、“外加压力”,而应当视为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学校应将政府的水平评估与学校的过程管理及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相结合,以政府的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校内管理目标的参照,将社会中介机构及市场对学校的评价作为外部监督的重要因素,运用“人本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地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并完善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三、目标导向:“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以“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为指导方针和目标导向。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合校、扩招之后,正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思想逐步向纵深发展。许多高校已逐渐把学校改革的重点由宏观转向微观、由整体布局转向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完善,并采取一系列举措,以提高教学质量,走内涵发展的路子。

在教育经费普通紧张的情况下,我国高等学校如何在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使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使学校教学质量随着培养目标的变化不断提高,是一个需长期研究并不断完善的课题。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和确立是其中的核心。在教育资源一定条件一下,校内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系统。要坚持“质量至上”,以质量为核心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要通过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深挖潜力,以保障办学规模扩大的基本需求。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之本,“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目标导向要以质量保证和逐步提高为核心和主导目标。教学质量管理的目的,既要证明已经取得的“质量水准”,更重要的是在于持续不断地改进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最优化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多培养人才,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四、核心系统: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从2002年开始至今,教育部开展的高校学科专业教学质量的试点评估和专项评估等,在促进高校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推进教学建设和改革,促进学校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各校在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精神推动下开展的课堂教学质量督导评价、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管理、“两课”建设等都为建立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或直接成为体系的一部分。高校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通过全部动员、全员参与,以巩固成果,深化改革,促进教学管理由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随着广大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的质量保障意识的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也将得到全面提高,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

质量管理体系是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系统。校内质量管理体系应建立在“人本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以政府的评估指标体系作为管理目标,将社会中介机构及市场对学校的评估作为外部监督的重要因素,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地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能,从而建立健全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全员参与的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规划、决策、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堂教学组织、学术管理等方面应突出人本管理思想,调动人们的内在自主性、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事务管理、后勤事务管理等方面应强化程序化管理,规范化操作,不断提高效率和效益。

第二篇:关于高校建立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迫切性(一)

关于高校建立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迫切性(一)论文摘要: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立足于教学质量,以政府经常化、制度化的评估制度为契机,以“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为目标导向,推动高校持续稳定发展。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决定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受政府宏观管理及投人、政策导向等直接因素和生源、人才需求、就业导向等间接因素两方面影响。只有将内部保障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才能避免出现不顾人才市场需求或急功近利、“过分专业化和功利主义”等倾向。

根据高等教育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教学质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以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为基础,以校内全面质量管理系统为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系统。随着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环境的发展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在依法自主办学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更新质量观念,提高质量意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机制,是确保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战略性的迫切任务。

一、根本依据:“教学质量是生命线”意识

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要求高校及其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加人WTO等等,高等学校的危机意识越来越强,生存还是死亡,教学质量起着决定作用。因而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高效可行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于促进教学质量满足政府及社会需求,实现高校持续健康发展是必须而紧迫的。

二、外部动力:政府评估的制度化、连续化

政府经常化、制度化的评估制度,为促进高等学校建立自我发展、我自约束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从而最终形成国家、地、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供了推动力。国家于1994年起对1976年以来新建的本科院校进行合格评估,1996年开始对办学历史较长、水平较高的重点大学进行教学工作优秀评估,1999年开始对介于两者之间的高校进行随机性水平评估。2002年,教育部对上述三种评估方案及其标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统一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此基础上,2004年8月27日教育部正式下发《教育部关于设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职责任务、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正式宣布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重点工作一是要建立5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通过这种大面积、连续轮回的评估方式,建立起经常化、制度化的评估制度。综合评估工作全面反映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状况,同时要推动建立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制度。评估是重要的指挥棒,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是政府行为,体现的是国家和政府对高校办学的要求,对推动评估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将起到重要作用。要以成立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为契机,带动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相应的评估监控制度和组织机构,促进高等学校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部保障机制,积极引导和培育社会评估中介机构,形成国家、地方、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立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从微观事务管理到宏观决策管理的根本转变。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成立和教育部对高等学校实施5年一轮评估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

建立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是高校扩招以后保持稳步、健康发展的需要。扩招、改制和升格使各校办学条件全面紧张,师资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更为突出,经费投人严重不足,与规模发展很不适应。原有教学管理体制、机制、规章、队伍等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为保证新形势下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教育部于2001年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各校在贯彻落实文件过程中,逐步开展了新形势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研究和实践,但主要是侧重一些单项环节教学质量研究,如: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质量等,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于缺乏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经常性的质量保障信息资料积累,使得一些高校迎接评估,常常显得工作被动,也由于对教学评估的意义和对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实质没有结合教学及管理工作实际加以深刻领会和消化吸收,转化为学校内在的质量保障体系,往往达不到评估应有的效果。既然教育评估是有效教学过程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开展教育评估就不应是“额外负担”、“外加压力”,而应当视为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学校应将政府的水平评估与学校的过程管理及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相结合,以政府的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校内管理目标的参照,将社会中介机构及市场对学校的评价作为外部监督的重要因素,运用“人本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地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并完善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第三篇:关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重点

关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摘要: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 题 , 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建立教学质量长效机制的关键。本文 论述了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高校教 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阐明了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结构。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内涵现状 支持条件

一、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对人才需求 多样化的新形势下, 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并具有实践操作性的本科教 学质量保障体系, 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是高等教育生存与发 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高校内部自身的教学质量 保障体系和政府、社会通过对高等学校认证、评价等措施而建立的外 部质量监督体系。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高校通过建立科学 的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管理程序、制度和规章,运用测量和评价等手 段。整合内部各类教学资源,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能符合社会、个 体、学校的需要,同时“形成一个完整的培育组织学习系统。构成一 个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有效运 行机制”。

二、现阶段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目前 , 我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依赖于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监

督和控制,辅以物质奖励形式的激励。客观地讲,以监控为主的教学 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教学过程的测评和监控、教学管理效率的提高、教 学质量意识的加强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也暴露出它的不足。

(一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被掩盖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是为了鉴定、考核老师,还是推动、改 进教学 ? 是为了选拔、淘汰,还是发展教育 ? 前者侧重于鉴定等级、区 分优劣、排列名次;后者侧

重于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改进教学。这 才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前者是以监控为主的教学质量保 障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对稳定和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是, 从国外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比较成功的经验分析来看, 要调动教 师的积极性, 就必须淡化评估的鉴定性和评比性功能, 强化过程性和 反馈性,促进教师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不断发现问题、改进 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二 监控产生的“负效应”挫伤了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

教学效果的滞后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监控信息的样本量, 师 生之间、教师之间、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公正意识的状况,都影响 着教学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无论是学生评教, 还是专家或领导评 估,都要对教学作出量化评估,其准确度不可能不产生偏离.如果偏 离过大.就会挫伤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因为,第一,学生现 有的知识、能力不足以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第 二,有的教师很可能会因此而讨好学生,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第三, 有的学生打分随意、不严肃;第四,不区分课程性质、课程与专业培 养计划的关联性的评价, 不能真实反映教学要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 果,因而失去公允;第五,专家或领导评估,如果只听了教师的一堂 课,就得出评价结果,必然失去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三、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涉及学校的各部门、各个工作环节, 大致 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

(一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指挥系统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指挥系统是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 部分, 具体指在校党委和主管校长的具体领导下, 以教务处为主形成 的运转灵活、上通下达、权威高效的运行机构。从整体上看,指挥系 统的主要功能是, 按照学校总的教学质量目标.把分散的教学过程质 量要素和质量管理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 使教学环节有序运转、规范 协调,收到教学质量管理的最佳效果。从具体的运作上讲,主要分为 三个

层次:第一层次是学校,包括校长、分管副校长、校教学指导委 员会和教务处。在这个指挥系统中, 这一层次承担了教学质量管理的 决策、指挥、组织和调度的职能。其中.教务处是教学质量管理指挥 中心, 它起着上情下达和下请上传的作用。对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校 领导, 它需要如实反映教学质量的现状。提出质量改进的建议和教学 改革的设想,为学校作出合理的教学质量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对学院, 它是代表学校行使全校教学质量管理责任的专门机构, 主要 负责制定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方案。筹措教学经费和改善教学设施, 开

展经常性的教学调研。组织教学质量的评估和检测, 确定培养方案的 制定或修订的原则.落实或实施相关教学政策。第二层次是学院。其 主要职责是依照学校的使命、人才培养要求和教学质量标准, 管理所 属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和修订.协调教学环节的组织, 检查课程实施 的效果,完善教学基础建设.确保教学文档的齐全,监控各专业和教 师个人的教学质量.指导和协调实践性教学活动等。, 第三层次是系。系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础, 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和学院教学质量管 理的目标和措施,对所属专业的课程实施和教学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包括专业改革、课程建设、教材选用、讲义编写、教师业务培训和进 修、教研活动组织、教学经验交流、学生学习指导和开展本专业毕业 生追踪调查等。

(二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系统

教学信息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没有准确、全面、客 观的教学信息, 就无法保障高校的教学质量。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的信息系统包括教学信息收集、教学信息处理、教学信息的评估与诊 断和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的收集应该通过多种渠道, 有专家的信 息、有校督导组的信息、有校领导的听课信息.还有学生的听课信 息。教学信息的处理应该科学和全面。对一个老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科 学和全面的评价, 只听一堂课或是只看教师课堂上的讲课表现是不充 分的,要有足够的、长时间段的课堂教学样本量,以及教师课前的备 课情况.甚至要考虑课程的性质, 这样才能保证对教学信息处理的科 学、合理和公正。收集大量的教学信息以后, 对信息进行评价和诊断,形成结果, 并将结果反馈给被评估者本人, 不排序、不对比、不公示, 目的是帮助教师改进和提高教学。教学信息的反馈可以在网络环境下 实现。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校长可以查询全校教师的评估结果,院 长可以查询本院全体教师的评估结果, 系主任可以查询本系全体教师 的评估结果,而教师本人只能看到自己的评估结果。因此,这种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教师的“隐私” ,教师看到学生或专家对自己的 评估,就可以去分析存在的教学问题,思考如何提高、如何改进。(三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督导系统

督导系统是教学质量管理的约束机制, 由学校和学院两级教学督 导委员会。以及各学系本科专业委员会构成。它改变了过去督导成员 单纯由退休教师承担的做法, 建设了一支参与面广、能力强的督导队 伍。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由分管副校长、教务处长、各学院分管副院 长、教授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学院督导委员会由分管副院长、各学 系主任、专业负责人、教授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教学督导委员会的 职能是建立教学质量标准,监督质量管理规范的执行,深入课堂、实 验室、教研室、学生宿舍进行听课、调研和谈话等,认定和处理教学 事故,接受学生有关教学方面的投诉,以及引导教学改革的进行等, 从而监督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

(四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激励导向机制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还有赖于相关的激励导向机制。改变传统的奖励方式, 即 “物质加精神, 以物质为主”。这种低水平、一般意义的奖励手段仅发挥了激励的-4, 部分导向作用,难以涵盖激

励导向的全部内涵,更难以发挥强大恒久的动力效应。在指导思想上,要转变观念,正确地处理好监控和激励的关系. 牢固确立 “以人为本” 的激励导向机制,要改变过去只关注教师的横向比较结果,忽略了教 师自身现在和过去的比较.漠视了教师的进步和发展的现象。一个教 师如果进步较大,即使原来水平较低,也应该受到奖励,不仅体现了 人性化管理和人文关怀. 其效果也远比单纯的评比评估效果更加显著。要让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激励导向机制切实发挥作

用. 真正激发 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造力,鼓励教师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在 具体的措施上,必须有科学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作支撑。学校教学质 量的监控,对各项教学管理工作都应制定相应的教学的评估、评价指 标,以使各个环节的监控都有具体的标准可循,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监 控的效率。可以建立本科专业评价办法、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评价办法、课程建设评价办法、课堂教学评价办法、实验教学评价办法、本科毕 业论文评价办法、学院教学管理评价办法和教务教学人员评价办法等 一系列措施.内容涵盖本科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

四、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支持条件 教学质量是教学过程各个活动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教学质量保 障体系中任何一个人— — 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等,其工作和学习质量都会不同程度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高校是一个 独特的社会机构,即“大学是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在大学无政府 状态中,每个人都被看作是独立的决策者:教师决定是否教授,何时 讲授,讲授什么;学生决定是否学习,何时学习,学习什么。这一组

织特性决定了高校营造教学质量文化是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顺利 运转必不可少的支持条件。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所形成的质量意识、质量价值和质量行为规范的总和,是高校的教育 质量保障的思想文化基础。营造教学质量文化氛围,需要以学校的教 学质量标准,以及相关的支持性文件和程序性文件为核心,通过目 标认同、制度约束、活动引导等措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 学习动机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意识监督,尤其是学校领导的精力投入,使教学质量意识渗透于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首先.目标认同是营造教学质量文化的前提。教学质量文化本质 上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需要高校在形成独特的质量价值体系,包 括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针、质量价值观、质量目标、学风、工作作风和道德风貌的基础上,使教职工明确人才质量的标准和追求 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树立起“质量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进而使高 校的全体人员形成建立在教学质量目标认同基础之上的共同质量愿 景。其次. 制度约束是营造教学质量文化的核心。所谓制度约束是 “高 校为实现其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对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要求. 具有基 础性、长期性、稳定性和严肃性”。质量管理制度是高校质量文化的 硬件,是学校质量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是学校在教育教

学实 践中形成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学校实现质量目标的有力措施 和基本方针,是学校价值观和管理哲学的反映。也是学校质量科学化 和民主化程度的体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生多样化,使学校教学内

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当务之急。各高 校要建立适合校情、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除了要不断完善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之外,更要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把各体系环节 的过程管理落到实处,并确保教学质量管理程序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达到建设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

第四篇:关于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探析论文

论文摘要:从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影响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进而提出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由课程教学质量目标系统、课程教学质量控制系统、课程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课程教学质量评监系统和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信息反馈系统五个子系统构建而成。

论文关键词:课程 教学质量 保障体系

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好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教学质量。而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又是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教学质量在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位置。学校关于人才培养的一切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门具体的课程,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因此,就必须充分发挥与高等学校课程相关的各个方面的作用,实施对影响高等学校课程教学质量各种因素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过程的有效保障和监控。

一、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概述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一个多维的,不断变化的概念,它通过一套多维的指标体系来衡量一所高等学校的表现,其本质上是指高等学校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具有满足个人、群体和社会显形或潜在需求能力的特征的总和,往往通过受教育者、教育者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目标、标准、成就和水平等一套绩效指标体系表现出来。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就是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质量保障,是指提供某些实体为使人们确信某一种产品或服务能够校课程评估与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的适当信赖程度,在质量体系内实施并按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高等学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是指特定的实体依据一套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按照一定的过程和程序,对学校课程与教学,主要是学校的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审核和评估,并向学生和社会相关人士保证学校课程的质量,提供有关高等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各种信息,其基本理念是对学生和社会负责,保持和提高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整体发展。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追求和完善课程教学质量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因此,保障课程教学质量就尤为必要。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是以课程行政主体为关键,以课程评价为手段,以教师广泛参与为基础,以外部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和学校内部不断追求课程教学质量完善相结合的活动,以促进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为目的,全面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组织与程序系统。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目标是追求完美的课程教学质量,是为使高等教育消费者(政府、社会、家庭和学生)对高等学校课程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质量感到确有保证,而运用系统原理建构起来的组织结构与程序系统、过程和资源系统。这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评估的深化、结构化与系统化。其功能在于组织有关高等学校课程管理的各项活动,对课程与教学质量做出评价,及时反馈评价信息,从而保证有关部门进行准确掌握和调节。

二、影响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其对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表现在课程资源为课程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课程资源越是丰富,课程教学质量也会越高。其中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教材资源无疑是最直接的相关要素。

1.人力资源。教师是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主体,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希望,打造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校保障课程质量的前提。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组织高水平的教育活动,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从而使学校的课程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因此,师资问题尤其是师资的素质问题成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性问题。教师的素质可以从身体心理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身体心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物质基础;文化科学素质和审美艺术素质是教师从事其活动的工具和手段;思想政治素质是教育活动方向性的有力保证。具体而言,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宽阔的知识视野,健康的体魄。当然,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也包括以上几个方面,只不过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其教育和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2.财力资源。课程质量的保证离不开一定的财力支持。财力充足才能为课程教学提供各种硬件设施,如教学设备、实验仪器、教学场地、实践基地等,也能促进对课程与教学质量等软性指标的重视,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提供物质基础和前提。

3.教材资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高校课程最具体的形式。教材质量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因此,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要选好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教材,并根据专业特点编写一套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具有特色的高质量辅助教材或配套教材(教学参考书、图书资料及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习题等指导书)和直观教材(挂图、实物模型以及投影、幻灯、多媒体课件等)。并根据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

(二)课程管理

课程质量不仅受上述静态的课程资源要素影响,也与课程管理对课程活动进程中的动态控制有关。课程管理最主要的内容是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具体包括规划课程环境,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结构,选择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资源,组织课程实施,开展课程评价等。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和

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课程设置应体现社会对学校的需求、办学的宗旨及学生的自我发展。可以说,课程设置对教与学的整体活动具有原则性、方向性和指导性作用。设计优良的课程方案和选择优化的课程体系是保障课程教学质量极为关键的因素。

2.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最主要的途径是教学。

课程实施主体包括教育决策者、课程设计者、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和与之相关的社会人员。他们对课程实施是否理解、认同、支持、参与以及他们是否具备课程实施的能力将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其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行为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教师的课程再开发和创造性实施能力、对动态课堂的把握能力等都会影响到课程教学质量。此外,是否有一套适用、完备的教学文件对课程实施也有影响。教学文件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日历以及讲授提纲或讲稿、课程总结等其它教学档案。

3.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

要环节,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诊断、纠偏的重要手段,也是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主要依据。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评价的历史来看,教育评价往往是与课程改革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学业评价是高等教育评价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而课程评价则是高等教育评价最重要的部分。

(三)课程理念

要保证课程质量,除了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提供足够的条件支持,通过高质量的课程管理使课程从设置、实施到评价都能有序有效展开之外,还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因为课程思想是引领课程实践的指南,我们很难想象落后的课程理念会导致先进的课程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树立先进的课程理念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但是目前,高校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技能”。

三、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课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及影响因素的分析,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由五个系统构成。

(一)课程教学质量目标系统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目标系统是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根本。课程教学质量目标是对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高层活动的要求,它可以使学校组织明确其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方向、制订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的战略和计划,以及在制度上确保其实现,表明其能够提供所需的各类资源等。高等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目标明确阐释学校组织的职责,它主要包括建立课程教学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健全组织的文件体系和文件控制系统,展开一系列的质量策划、管理评估、内部沟通活动。同时它还包括建立全校性的课程目标以及教学过程的质量目标。

(二)课程教学质量控制系统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控制系统主要负责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协调工作。它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及教研室的负责人直接负责学校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它按照学校课程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目标,协调指挥整个系统的工作,以政策性、指令性、指导性决策的方式,统一调配高等学校内部各种资源为教学服务,对教学质量进行宏观把握。其主要任务为:确定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制定课程教学质量活动的政策和措施;协调学校各部门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关系;保证高等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地实现;总结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经验;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课程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三)课程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主要负责收集高校课程实施中和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具体的信息,并根据不同的用途加以整理和汇总,为学校领导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该系统由高等学校主管教学的部门具体负责,各系教学业务办公室配合,成为教学管理的常规工作。为了保证获取的信息比较全面,通常采用多种渠道来进行,信息来源主要有学生、授课教师、教学督导组成员等等。为了保证信息数据处理的科学性、可靠性,在数据处理时既要考虑到样本数总量的控制,又要考虑到对教师个人样本的大小对统计的精确度产生影响,采用科学、合理的数学统计算法。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网络优势,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能保证信息源的广泛性。

(四)课程教学质量评监系统

高校课程教学质量评监系统主要是完成对课程教学质量做出诊断性的工作和价值判断的任务。该系统由高等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聘请和组织一定数量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专家和教授,成立课程督导组,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要求,对高等学校的专业与课程建设、各主要教学环节、课程的授课质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及时做出结果分析,并把各种评价的情况汇报给学校和各院系的领导部门,提出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对高等学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

(五)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信息反馈系统

没有反馈信息的系统,要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目的是不可能的。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信息反馈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把通过调查、座谈、问卷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到信息,以评估结果的反馈为主渠道,及时反馈课程与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信息反馈系统的主要反馈渠道有:教务处的信息反馈、学校教学督导组的反馈、教学秘书的反馈、教师的信息反馈、学生信息员的信息反馈等。最后由教务处相关科室负责将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再反馈,以供各方面人员作为参考,并由系统监督整改措施的落实。

这五个系统虽然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但他们是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整体,共同发挥着高校课程教育质量保障的功效。

第五篇:试析地方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思想观念保障体系论文

[摘要]地方高校必须有符合时代要求和自身特点的教学质量观,并通过一系列的质量保障措施形成自身的人才质量特色。教学质量保障,实质上是关注提高教学质量的条件性保障,而非简单的、高高在上的监控评价。地方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思想观念保障是最基本、最关键的条件性保障,涉及管理层面的人才质量观、教师层面的现代知识观和教学观、教学督导层面的角色定位观和诊断观。因此,学校层面应当健全基于校本的质量标准研究机制,构建质量文化,教师应当注重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优化教学督导队伍。

[关键词]教学质量观 教学质量思想保障 学科知识心理学改造 教学督导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是20世纪80年代从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其目的在于以“自律”换取“自主和自由”,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以消解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批评。在我国,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关注和研究则始于2000年之后,特别是高校评估以来,基于传统的一维单向的管理人员对教师的“监控”所导致的教学质量隐性滑坡而提出的,使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进一步深化。

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本质

教学质量保障,广义上是指为实现既定的教学质量规格要求,学校内外必须具备的办学条件和实施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狭义上是指学校内部对教学质量的控制,包括学校层面的办学定位、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办学条件和绩效等;专业层面的人才规格和社会定位;课堂层面的教师的教学观念与素质;学生层面的基础与动力等。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是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理念,有学者总结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七大特点。

第一,它承认和尊重多元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认为高等学校应基于自己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实施质量管理。

第二,它坚持协商交流,强调形成质量共识,重视质量文化建设,体现现代评价思想。

第三,从以往更多关注质量结果到更加重视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从分割的质量控制措施转到系统、全面的质量管理。第四,从坚持高校自我价值导向到关注利益关系人的发展。第五,从过分推崇“大学独立、学术自由”到对外部进行质量承诺。第六,它全面引进工商企业质量管理的技术与方法。第七,高校内部质量保障重视已有管理制度的优化组合,明确质量责任。

因此,教学质量保障,实质上是关注提高教学质量的条件性保障,而非简单的、高高在上的监控评价。在众多的条件性保障中,居于关键地位的是教学质量观的保障,即教学质量管理的理念、思想和价值观。没有科学的教学质量功能和思想体系,教学质量保障就无从谈起,甚至是一种南辕北辙的保障,会造成教师的压抑、愤怒,产生隐性抵制。

二、提高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思想保障体系

地方高校是指由省级及其以下政府部门主管的普通高等院校。据浙江师范大学学者刘尧统计,截至2005年底,在全国2089所普通高校中,有1978所为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5%。一般而言,部、委属大学往往以精英化本科教育为人才培养定位,而对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培养应用型、技能型、职业型人才是其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因此,围绕应用能力培养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基本尺度。与之相应,提高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思想保障体系应当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学校管理层面,要树立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质量观

相对于部、委属大学而言,地方院校一般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一是隶属于地方管辖,地方政府的认可与支持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二是可利用的资源相对较少,特别是经费、学术大师;

三是培养的人才直接进入社会生产一线,接受功利性、实效性很强的市场检验;四是生源质量相对较差。

这些特点决定了地方高校必须有自己的办学定位、有自己的人才需求市场和“客户”、有自己的质量标准,如果一味向综合大学学习、模仿和复制,永远处于末流。基于此,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当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突出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因此,学校管理层面应当围绕应用、服务和就业三个维度设计教学质量标准,依次来评价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而不是一味地向综合大学看齐。

(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者的平等观和诊断观

沿用传统的工业产品质量保障的理念,教学质量保障就是控制与监督,就是对教学结果的评判与鉴别,是类似于“监工”身份的领导和督导的检查、听课、评估、调查等,存在着“重实践应用,轻理论探讨;重监控评价,轻条件保障;重定量指标,轻定性分析;重行政干预,轻学术批判”等弊端,导致教师与督导和领导的严重对立。其结果是,教师表面上按时上下课、足量辅导,但与学校确立的质量观却格格不入,质量监控成为摆设。因此,教学质量监控者的角色定位、监控的目标、监控的环节是实现教学质量保障的理论基础。现代教学质量监控观要求监控者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拥有科学的教学价值目标,以与教师平等的身份深入教学活动各个环节,与教师一道研究和诊断教学中的问题,持续地指导教学、改进教学,而不是单纯地以拥有行政权力管理者对教师指手画脚。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监控者的素质是实现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

(三)教师的知识观与教学观,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础

毫无疑问,教师是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教师的知识观和教学观是教师教学行动的基础。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对教学质量的价值取向、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专业的实践背景等,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最关键的因素。其中,教师所拥有知识的质和量,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处理知识、如何教学,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知识是客观的、确定不移的、外在的、面向过去的、静止的书面文字,因此,教师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知识不是科学家的学科知识,必须加以心理学化改造,对学生而言,知识是与学生个体的活动和经验融为一体的,是不断改造、不断变化、指向未来的、促进人的发展和改造社会的工具,是不可传递的。因此,教师必须以心理学为依据,加工、改造设计知识,才能生成学生的知识经验。当代教育心理学家也认为,知识不是单纯的经验积累,不是单纯的“是什么”知识,而由三部分组成,即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程序性知识(如何做)、条件性知识(什么时候,为什么)。我国学者研究认为,教师的知识包括本体性(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及实践性知识(课堂管理和控制)。国内外研究表明,教师的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成绩不存在统计上的相关。教师的学科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但并不是越多越好,超出一定的水平,它与学生的成绩之间不再呈现相关性。而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则最终决定学生学习的效果。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过程,是在学生充分主动的前提下,通过教师创设学习情景,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生成知识、形成能力和态度的过程。因此,教学重在活动过程,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的多寡,重在能力和态度的形成,而不是考试成绩。

据此,高校教师对自己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就是能否将知识心理学化,能否有恰当的设计、科学的施教,从而形成学生的应用能力,这对地方院校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学生自身的学习观、发展观、人才观等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思想保障,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方向。

三、构建地方高校教学质量思想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

(一)管理者要构建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校园质量文化

地方高校管理者,特别是党委书记和校长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设计者。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校领导在教学质量观上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应当用政治家的远见和教育家的睿智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需求和质量规格,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质量文化。质量文化主要包括理论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

所谓理论文化,就是学校把研究科学的质量观、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变化、未来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趋势、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结构等作为事关学校发展大计的问题去思考、去研究,并常态化。因此,地方高校的校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如政策研究室、高教研究所等机构扮演着重要角色。毫无疑问,地方高校要强化这些研究机构的校本研究职能,成为校领导质量管理的思想库,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评价其工作绩效的标准不是论文与专著的数量和层次,而是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此外,各院系、各专业、各教研室(研究室)等也应当积极研究本学科、本专业、本课程的科学质量观。全校形成自上而下的质量观研究体系,上下互动,上下贯通。

所谓制度文化,就是将基于校本研究的质量管理理论转化为各种管理制度,实现由隐形的理论形态向显性的管理行为形态转化。这些制度包括学校的所有管理制度,诸如学校规划设计、机构设置、干部考核、培养计划、学籍管理、科研管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等。衡量这些制度的标准应当符合现代质量管理思想、渗透校本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成果。

所谓管理文化,就是学校各个层面的管理者,是否体现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师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质量管理理念和物质形态。管理者是否以“诊断者”“研究者”“协商者”的身份与被管理者共同研究解决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指手画脚。从物质形态来讲,校园环境、教学设备、实践实验环境能否满足教师教学和研究的需要,等等。

(二)不断提升地方高校教师的专业化素养,以适应教学质量观的需求

我国新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质量保障体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教师是实现这些目标和转型的重要保障,因此,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目前,针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师培养标准》正在紧锣密鼓的起草当中。可以预见,针对高校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的问题也会摆在重要位置。

目前,高校教师,特别是地方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能适应现代人才质量观的要求,特别是不能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一是学科本位严重,衡量教师水平的高低,其标准往往是学科知识、科研水平、学历高低等,其背后的影子主要是学科知识水平;二是教学方法滞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采用“满堂灌”的方法,课堂控制与引导放任自流;三是缺乏专业实践背景;四是由于经费限制,教师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少;五是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侧重学历提高,而忽略教学理念与水平的提升。因此,地方高校教师的培训提高应当围绕“专业实践”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其适应性。其中,教育教学能力的重点是“知识的心理学改造”、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及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适应。

(三)不断提高教学督导的素质和优化教学督导队伍

教学督导是落实校本教学质量观的主要监控者和信息反馈者。因此,教学督导的教育理论水平、质量管理理念、平等的角色意识、对“督导”的正确理解,决定着督导的水平和效益。

目前,地方高校教学督导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行政化。教学督导一般隶属于学校教务处或院系,作为行政管理的一部分履行职能,并且大多数督导本身曾经担任过一定的行政职务,他们的身份、履职方式、督导结论等都具有浓重的行政色彩,实质上扮演了一种“监工”甚至“教师间谍”的角色,“导”的意识和功能无法体现,非常容易和教师产生对立。

二是高龄化。大多数督导的年龄接近退休或者本身就是退休后返聘,理念相对滞后、精力不足、创新意识差,完全凭自己的经验实现监督。

三是静态化。教学督导都有任期,在任期内角色相对固定,淘汰机制欠缺。

因此,教学督导的选拔方式和工作方式必须进行相应的优化,教学督导的教学质量观念也必须更新。为此,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学督导应当从中青年教师中选拔,因为他们是教学一线的主力,对中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心理状态、能力水平最为了解,和中青年教师有许多心理上的共融性和亲和力,也易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第二,注重督导的持续性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培训与提升,以“研究者”“诊断者”的身份指导教师教学。第三,确立督导效果评价机制,由教师评价督导的水平与质量。

总之,要提高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必须首先从思想观念上确立系统的保障体系,这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灵魂和方向。所以,人的问题、人的思想和观念问题是地方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和瓶颈问题。

下载高校建立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迫切性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建立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迫切性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方案(试行)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为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建立科学合理的日常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估有机结合......

    关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优秀范文5篇]

    关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摘要: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建立教学质量长效机制的关键。本文论述了高......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环节监控的想法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环节监控的想法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保证,建立科学、规范、可行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每所高......

    英美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析论文

    [摘要]本文从英美大学教学质量的外部保障、组织政策保障及其核。内容、中心力量和关注对象五个方面,探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张,教学质量问题日......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精心设计,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在认真总结了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理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思路,形成了以教学质量目标、教学资源保障、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

    同济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 本纲要将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列为四个主要方面,即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探析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探析 摘要:高校教学质量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浅谈构建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研究论文(合集5篇)

    论文关键词:教学质量 监控 保障 高等学校论文摘要:知识经济的发展、教学资源竞争的加剧、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给高等学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