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修辞”思考和练习四、五、六
“修辞”思考和练习四
一、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比喻,说明各是哪种类型,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1)人需要真理,就像庄稼需要阳光,雨露才能生长、开花、结果一样。
这句的比喻是明喻,喻词“像”的前后由本体和喻体。本句式想把“人需要真理”(本体)这个比较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些、具体些、形象写,使人容易理解,并加深印象。
(2)波浪“哗哗啦啦”有节奏地打着船舷,溅起了千百多璀璨的水花,恰似撒下一把晶莹的珍珠。
这句的比喻是明喻。“似”是比喻词。用“珍珠”比喻“水花”,使“水花”更加形象生动,跟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3)生命如果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成功是果。
这是个比较复杂的暗喻。首先从总体上来比,用喻词“是”把“生命”(本体)比作树(喻体);接着根据“树”的特点,又从四个方面作比:用四个喻词“是”直接联系四个本体和四个喻体。全句通过“树”的各部分特点,把一个人的“成功”过程,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来了,表达效果非常突出。
(4)树影再长也离不开树根,雁飞再远也忘不了故乡,人走天边也怀念祖国。
这句用的是没有喻词的比喻。第一二分句是喻体,第三分句是本体。喻体和本体排列成结构相似、互相映衬得并列句式,有突出本体、使人印象深刻的作用。有人称这种比喻为隐喻。
(5)再往下走几十级,瀑布就在我们头上,要抬头看了。这时候看见一幅奇景,好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天边还留着几点残星。
这是明喻,“瀑布”是本体,“好像”是喻词,“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是连用的两个喻体,作者意在描写,把瀑布的奇景说成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进而又像“银箭直射而下”,是为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二、形式上带有“像、好像、同、如同”一类词的,有的是明喻,有的不是,是与不是的根据是什么?举例说明。A、(1)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溶化了。.
(2)那年轻人像他来的时候一样,匆匆忙忙地打开屋门冒着大雨走出去了。.B、(1)敌人进到直罗镇,真如同钻进了口袋。..
(2)泥塑《收租院》,如同真人真事。..
A、B两组的第一句都是明喻,把“红军”比作“火炉”,把“敌人进到直罗镇”比作“钻进了口袋”。“像、如同”前后的事物本质是不同的,但又有突出的相似点。又如“月光好像水银泻地一般”也是明喻。
A、B两组的第二句虽也有“像、如同”这类词,但它们前后词语并不表示不同本质的事物,所以不是明喻。又如“他像他哥哥一样高”也不是明喻,而是比较。
三、就下面两句进行比较,说明比喻和比拟的区别在哪里。(1)满天的阳光,一川的翡翠雕刻似的大瓜,一个个大如斗。
(2)沙家店一战,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一败涂地,再也不敢恋战,只有夹着尾巴冒死南逃了。
例(1)有两处比喻,例(2)是比拟(拟物)。比喻是取其一个相似点,通过喻体加以形象描绘,并不涉及本体事物其他方面属性的描写问题。如例(1)以“翡翠雕刻”喻瓜的色泽与整个光洁晶莹的外形,以“斗”喻瓜的大。比拟是物我不分,把拟体的特征加给本体,把本体完全当作拟体来描述,例(2)把敌人当作狗来描述,拟体(狗)并不出现,直说本体“夹着尾巴”,这就是比拟。
四、试就比拟的运用分析一下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的修辞效果。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运用了比拟修辞手法。作者用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情态的词语,如“送、迎、俏、争、报、笑”等来描绘大自然和梅花,把大自然的现象和美化人格化了,把无知觉无感性的梅花写得栩栩如生。通过比拟,赞美了傲霜斗雪的梅花,也就赞美了不为名利、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韧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五、借代也就是“换名”,为什么要“换名”?换名的方式有哪些?
借代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这主要是为了引起人们的联想,使表达富于变化,取得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换名的方式通常有这样几种:
(一)特征代本体。(如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
(二)专名代泛称。(如用“诸葛亮”代替有智谋的人)
(三)具体代抽象。(如用“头脑”代替思想)
(四)部分代整体。(如用“柴米油盐”代替所有日常生活资料)
六、举例说明拈连和比拟的区别。
(1)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的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2)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例(1)是拈连。拈连的特点主要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即甲乙两事物连起来的时候,把适用于上文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下文乙事物上。“种下”与“希望”的搭配是顺着“种下”和“树秧”的搭配关系而临时运用的。拈连的成立是依赖于甲乙两事物都出现。例(2)是比拟。比拟是由本体和拟体构成,在字面上只出现本体,而拟体是不出现的。“群山”“江河”“大地”都是本体,它们有共同的拟体——人,然而拟体并没有出现,字面上只是把人的特征——“肃立”“挥泪”“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直接加在本体上。
七、夸张常常借助哪些辞格加强它的表达效果?举例说明。
(一)借助比喻来夸张。例如:
(1)眼睛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2)跟随的人越来越多,霎时汇成了一条长长的河流。
(二)借助比拟来夸张。例如: 天简直热得发了狂。
(三)借助借代来夸张。例如:
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
八、运用比喻、夸张、比拟辞格,写一篇300——400字的短文(答案略)
“修辞”思考和练习五
一、双关的修辞作用是什么?从你读过的诗文里选出两个运用双关的例子,分析一下它们的修辞效果。双关有两类。
一类是谐音双关。例如: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第二句中的“杨、柳”字面上写的是轻轻飘飏之上九重霄的杨花柳絮,实际上是指杨开慧和柳直荀烈士,歌颂他们忠魂升天,永垂不朽。谐音双关,寓意深长。一类是语义双关。例如:
可是匪徒们走上了这几十里的大山脊,他们没想到包马蹄的麻袋片全踏烂掉在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曲波《林海雪原》).....“露出了马脚”的另一种意义是匪徒们露出了破绽。一语双关,含蓄幽默,很有表现力。
二、运用反语应力求明显,切忌含混,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试结合实例加以说明。采用下列办法可使反语明显,不含混。
(一)用上下文来显示某些词语是反语。例如: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行文“扭几扭”已将清国留学生留上小姑娘似的发髻的丑态描写出来了,接着却说是“实在标致极了”,这就是反语。
(二)用引号标明某些词语是反语。例如: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在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深恶痛疾的文字。(同上)“正人君子”加上引号,实指它的反面。
三、举例说明婉曲和反语、双关的区别。
(1)今天光明的新中国已经到来,他这个最有资格看见它的人却永远闭上了眼睛。(巴金《忆鲁迅先生》)(2)流氓欺乡下佬,洋人打中国人,教育厅长冲销学生,都是善于克敌的豪杰。(3)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
例(1)是婉曲。它是用委婉曲折的话来正面表达本意。这里不说“去世了”,而用“永远闭上了眼睛”来委婉地表达。例(2)是反语。它是故意使用和本意恰恰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里“豪杰”的本意与句中本意恰恰相反。反语的意思一定是与本义截然相反,或者是感情色彩上的对立的,对立越鲜明,反语的效果也就越明显。例(3)是双关。它有意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具有双重含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里的“夜”和“路”在本句可以是实指,但更重要的是一层意思却在于它们暗指黑暗的社会和革命的征途。双关的两重意思一般只有意义上的联系或语音上的联系,并不一定要求对立。
四、下面的诗文都用了什么辞格?
(1)朱毛会师在井冈,红军力量坚又强。不废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诗中末句用的是谐音双关。“羊”与“杨”谐音,指的是敌军师长杨池生、杨如轩。
(2)希望大家积极支持文字改革工作,促进这一工作,而不是“促退”这一工作。(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促退”仿“促进”而造,是仿词。
(3)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屠戮妇婴的“伟绩”、惩创学生的“武功”,都是反语。
(4)要不是咱们今天搞到这口袋小米,你们的行军锅就要挂起来当锣敲哩。(杜鹏程《保卫延安》)“你们的行军锅就要挂起来当锣敲哩”,是婉曲。
(5)我妈呀,心里总想着别人,就是不想自己,老是说:咱是党员,是人民代表,只能能奉献,不能索取。别人家里都现代化了,我们还是一贯制。
例(5)中末句用的是婉曲和映衬辞格,不直说自己家还没有现代化,不比别人富裕。
“修辞”思考和练习六
一、下边两句,一个是用对偶方法,一个不用。比较一下,用和不用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1)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应当向科学进军,不怕征途上的千难万险。(2)向科学进军不畏征途坎坷,朝四化迈步何惧道路崎岖。
第(1)句是一般陈述句,是散句形式,有口语风格,语言简单好懂,常用于一般语境。第(2)句是对偶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有节奏感,有书面语风格,语言凝练,便于记诵,常用于特殊语境。
二、排比的修辞效果是什么?了解排比的结构形式对写作有什么好处?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份排列起来的一种辞格,它可以增强语势,突出语义加深感情,提高表达效果。构成排比的各项往往有共同的提示语,因而节奏感强,和谐流产。在写作中遇有内容不便于做总括叙述时,可以采用排比列举叙述;有的虽然能作总括叙述,但为了加强语势,突出重点词语,也可采用排比句。排比多用于说理、抒情。用于说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于抒情,可以把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就下面两例谈谈排比和层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首都人民,全体中国人民,在自己的歌声中,表明了自己的要求,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力量„„。(2)后来我才体会到,这位老教师是怎样关心青年一代,关心教育事业,关心祖国的未来。例(1)是排比,例(2)是层递。两者的相同点:
(一)都有三个以上事物较整齐地排列着,例(1)是四个偏正短语并列,例(2)是三个动宾短语并列。
(二)都有提示语,例(1)是“自己”,例(2)是“关心”。两者的不同点:
(一)从形式上看,排比要求相同或相似,要求有共同的提示语,层递没有这样的要求。
(二)从内容上看,层递要求有层递性(递升或递降),排比没有这样的要求。
四、举例说明顶真和回环的区别。
(1)有翼的屋头仿佛靠着一个谷仓,仓前边有几口缸,缸上边有几只箱,箱上边有几只筐。(2)生产促进科学,科学促进生产。
例(1)是顶真,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或句子构成。它从甲到乙,从乙到丙,从丙到丁等,一环扣一环,递接而下,是上递下接的关系。例(2)是回环。它只由两个词或短语或句子构成。它是在词语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用颠倒语序的手段,巧妙地调遣它们,从甲到乙,又从乙回到甲,是回环往复的关系。
五、试给下面的(1)(2)(3)出句(上联)按正对、反对、串对分别填出相应的对句(下联)。(1)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正对)无粮要粮无钱要钱(反对)捕鸟得鸟捕鱼得鱼(串对)(2)乐观者从灾难中看到希望 开拓者从挫折中看到光明(正对)悲观者从幸运中看到失望(反对)革命者从失败中看到成功(串对)(3)江山添秀色
天地沐春晖(正对)风雨送阳春(反对)人民庆长春(串对)
六、下面的句子都用了什么辞格?
(1)时代变了,延安的歌就增加了新的曲调,换上了新的内容,歌唱革命,歌唱抗战,歌唱生产。
“歌唱革命,歌唱抗战,歌唱生产”,三项并举,都是动宾短语,这是排比。“歌唱”一词又三次出现,这是反复。(2)村子靠着山,山脚下有个大龙潭,龙潭的水流到村前成了小溪,溪水碧清碧清的。句中的“„„山,→山„„”、“龙潭,→龙潭”、“溪,→溪”,这是顶真。(3)生产产诗歌,诗歌歌生产,热带作物区里作诗,诗情最热。
“生产——诗歌,诗歌——生产”和“热带——诗,诗——热”,这是回环。
(4)我的许多作品,尤其是剧本,差不多都得到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他在日理万机之中挤出时间读剧本,看演出,提意见,使我深受感动和激励。
句中的“读剧本,看演出,提意见”,既有时间上的先后,又有事理上的先后,这是层递。
七、自拟文题,在对偶、层递、回环、排比、双关、拈连、仿词、反语中选用四种不同辞格写一段300至400字的短文。
第二篇:第六章修辞思考和练习答案
第六章修辞
思考和练习答案
思考和练习一
一、有人说:“修辞就是咬文嚼宇,修辞就是雕琢词句、卖弄文字技巧。”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第一种说法欠妥。它的弊病是把修辞看作单纯的文字技巧,贬低、缩小厂修辞的功用。不可否认,修辞是要从锤炼词语的角度咬文嚼字的,可这只不过是它的部分功用。修辞还要研究句式的调整、修辞格的运用以及语言风格与同义手段选用的关系等,单单在文字上雕琢是不够的。
第二种说法虽然比第一种说法扩展了修辞的功用,然而也不尽合适。选用同义手段提高表达效果虽然离不开对词句的雕琢,然而修辞是语言的综合运用,要恰当地运用各种积极的语言手段,涉及面很广,不是“雕琢词句”所能全面概括的。再说,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达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并非只是语言形式的雕琢问题,思想内容的锤炼更为重要,不能把修辞看作单纯追求文字技巧的问题,更不是“卖弄”。
二、结合实例谈谈修辞同语境的关系。
修辞中语言手段的恰当运用要以适应语境为前提,修辞效果的检验也难以离开语境。像适应表达内容一样,适应语境也是修辞的重要原则。
“超常”是修辞特点之一。修辞往往借助故意违反常规表达而取得不同一般的表达效果,但这要紧紧依靠语境的配合和制约。
双关就是故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手法,不管是利用词语意义,还是借助语音条件,总是以语境为前提的。这不必举例。
“种”是个动词,它可以用“花草、树木、药材”等做宾语,这是正常的语法结构,如果以“希望、理想、精神、意志”做它的宾语,是搭配不拢的,但是,在甲乙两件事连说的语境里,后一种用法却可“起死回生”,产生别开生面、含意深厚的表达效果。如说:“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在这句话里,把“种……树秧”的“种”同“希望”拈用一起,不仅不是病句,而且顿生文采,含蓄、隽永,别具一格。
修辞的情境意义、形象意义、色彩意义以及风格意义都要受制于语境。
三、修辞同语言三要素有什么关系?明确它们的关系对学习和研究修辞有什么好处?
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既非并列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
修辞从综合运用的角度、提高表达效果的角度研究语音、词汇和语法。修辞把语音的双声叠韵、叠音、轻声、重音、儿化、字调、平仄等作为语言手段加以调动,使之在特定题旨情境中以声传情,以音达意,收到较好的修辞效果。修辞还从筛选、锤炼的角度,就声音、形体、意义、色彩、用法方面对词语加以选用,使语言材料成为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语言手段。语言的表达更多的是靠句子传达修辞感受的。一般地说,修辞要在合乎语法的基础上进行,但有时也可突破语法规则。修辞往往是从同义手段选择的角度研究句子和句群的表达效果的。语言和文章的力量、气势、情采、义理、跌宕等方面的效果是离不开句式的选择和调整的。
总之,语言三要素为修辞手段的选用、为修辞效果的体现提供了条件,而修辞又在语言的综合运用中扩大了语言三要素的功用。
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综合角度研究语言的运用,有利于多方面地恰当地选用语言手段,也有利于了解修辞的某种特点并就此去辩证地分析修辞现象。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二
一、词语锤炼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为什么?
词语锤炼应该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人手。
在意义方面,应力求用最准确妥帖的词语集中地突出地揭示人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通过联想,用动态的词语去烘托、渲染静态的事物,使之栩栩如生;用含义比较具体、色彩比较鲜明的词语描绘事物,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还须注意词类活用,临时改变某些词的词性,赋予新的生命力。这些都应以提高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基础。
在声音方面应力求音节整齐匀称,平仄相间,韵脚和谐以及叠音、双声叠韵的运用恰当,使词语声音协调。因为词语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所以,要想以声传情达意,只有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锤炼词语,才能收到完满的表达效果。
二、下面这些句子在声音配合上各有些什么特色?
①您的光辉将永远照耀着雄伟的天安门广场,照耀着我们伟大祖国的河山,照耀着五洲四海,照耀着我们的万里征途。
叠韵词“照耀”(zhào)多次重现形成了声音的反复美。各分句谓语结构大体一致。又,“广场”(仄仄)和“河山”(平平)、“四海”(仄仄)和“征途”(平平),平仄相间,声音错落有致,悦耳动听。
二、下面这些句子在声音配合上各有些什么特色?
②他坚强不屈地斗争,铮铮铁骨,凛凛情操,真正表现了松树的风格。
“铮铮铁骨”(平平仄仄)和“凛凛情操”(仄仄平平),音节整齐匀称、平仄相间,有节奏感。又“铮铮”和“凛凛”叠音相对,音调铿锵,表现了一位革命家的崇高气节。
二、下面这些句子在声音配合上各有些什么特色?
③人民中国,屹立亚东。光芒万道,辐射寰空。艰难缔造庆成功,五星红旗遍地红。生者众,物产丰,工农长作主人翁。
这段文字或4个音节连用成句,或7个音节连用成句,或3个音节与7个音节连用成句,在音节配合—上比较整齐匀称,有变化,有节奏感。押韵自然,合辙(中东辙)上口,读起来很有诗词的格调和韵味。
三、比较下面各组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A组
①山愈聚愈多,渐渐暮霭低垂了,渐渐进入黄昏了,红绿灯渐次闪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②山愈聚愈多,暮霭低垂了,进入黄昏了,红绿灯闪着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例①用“渐渐”修饰“暮霭低垂”和“进入黄昏”,用“渐次”修饰“闪光”,描绘了夜景的变化和时间推移的过程,表现了人的悠闲的心情和细微的观察。例②虽也描写了夜景,但不能使人明显地感觉出它的变化,也暗示不出入的悠闲心情和细微的观察。
三、比较下面各组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B组
①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老黄风。
②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
例①对“老黄风”缺乏具体的描写。例②用“扬天揭地”修饰“老黄风”,写出了“老黄风”猛烈的情状,形象而有气势。
四、从词语锤炼的角度谈谈下面这两段文字中一些词语的修辞效果。
①金刚山的美景,被朝鲜人民引为自豪。
她位于朝鲜中部东海岸大白山脉的北部地区,绚丽多姿,四季有不同的雅名。春天万紫千红,叫金刚山;夏天飞泉腾空,浓荫蔽日,又名蓬莱山;秋天漫山红叶,层林尽染,外号枫岳山;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人称皆骨山。
“绚丽多姿”一语十分准确地概括了对金刚山美好景色的总印象。“绚丽”言其美,“多姿”言其变化,只此一语便包括了下文的许多描写。“万紫千红,飞泉腾空,浓荫蔽月,漫山红叶,层林尽染,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等四字格词语描绘了金刚山四季景物的变化,音节整齐匀称,声调抑扬起伏,富于音乐美。又“飞、腾、蔽、染、装、裹”等动词使静止的景物鲜明而牛动,随季节的变化更替的山名,史使人感到金刚山的四时之美。
四、从词语锤炼的角度谈谈下面这两段文字中一些词语的修辞效果。
②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
首句用了“多、清、静、柔”4个单音节形容词,简洁干脆,描写贴切,有容量。作为总写部分,很有概括力和形象感。次句对偶十分自然,“深潭”、“小渠”点出到处是深水浅流。第三句的“有河”、“有井”、“有溪”除了同前一句尽写这里水多之外,还暗含无水不成景之意。接下来的对偶句又含蓄地写出了这里的水给人的感官之美:清亮、平静、柔和。水之源头就是难老泉。这段文字用词准确形象,朴素自然,透出一股清新之气。单音节词用得平实稳妥,全文有整句的效果。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三
一、句式选择的总的原则是什么?
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一个意思可以用几种句式来表达。为什么用这种句式表达而不用那种句式表达?这说明人们在表达思想时对句式是要进行调整和选择的。调整和选择句式的总的原则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表达的目的,选择那种具有最佳表达效果的句式。这种句式应该是尽可能准确、鲜明、生动、简练的,尽可能连贯得体的。
二、从《白杨礼赞》中选出适当的例子谈谈句式选择的作用。
《白杨礼赞》中有短句、有长句;有整句,有散句;有陈述句,有反问句;有的句子有比较长的插入语。各种句式都有它的表达作用。以反问句为例,文中第七自然段连用4个反问句:“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4个用“难道”的排比句,语气激昂,极有气势和力量,启人深思,激人奋斗,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几句结构基本上相同,只是宾语越来越长,内容越来越丰富,热情地赞颂白杨树,赞颂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赞颂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写得有变化,有层次。
三、从句式选择的角度看,下列句子是哪种类型?它们有什么修辞效果?
①那种假统一论,不合理的统一论,形式主义的统一论,乃是亡国的统一论,乃是丧尽天良的统一论。
这个句子是个整句,有结构相同的两个谓语,形式整齐,气势贯通,有力地揭露了反共顽固派所宜扬的“统一论”的阴谋实质。
三、从句式选择的角度看,下列句子是哪种类型?它们有什么修辞效果?
②抑不住的颂歌啊,尽情地唱吧,止不住的喜泪呀,甜甜地流吧,金子般的光辉题词啊,把各族人民团结的金桥飞架!
这也是个整句,三个分句都是结构相似的主谓句,而且主语、谓语的末了都是押韵的,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流畅地抒发了赞颂党的真挚感情。
三、从句式选择的角度看,下列句子是哪种类型?它们有什么修辞效果?
③他生得身材高大,面貌敦厚,眉目间透出股英武的俊气。
这是个散句,两个分句结构不同,但语意贯通,散而不乱,描述了一个英俊人物的特征。
三、从句式选择的角度看,下列句子是哪种类型?它们有什么修辞效果?
④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这是书面语句式。句中用了“……而……,……而……”的结构,揭示了真、善、美的事物的发展规律,有严密的逻辑性。
四、现代汉语的句式多种多样,除了讲到的五组,还有哪些?举例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从修辞角度去分,常见的句式还有松句和紧句、常式句和变式句,等等。现将松句和紧句加以比较,说明其特点:
①中国人民是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人民。
②中国人民是勤劳的人民,是勇敢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例①是单句组成的紧句,“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三个定语集中在一起说,没有语音停顿,结构较紧。语意的重点是“人民”。例②是复句组成的松句,“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分开来说,作三个分句的“人民”的定语,分句间有语音停顿,结构较松,突出表明这三个定语是语意的重点。
五、分析下面各组的原句和改句,说明它们属于哪种句式变换,再指出改句的修辞效果。
A 原句: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传诵。
改句:苏轼有名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久为人所传诵。
原句的第一分句是宾语有同位短语的句式,因同位语列举全诗而嫌长,在表意上诗的内容不突出,语感上拖沓不爽。
改句将原句第一分句同位语中的引诗抽出来造成兼语句,引诗成了动词“云”的宾语,虽然形式上仍是两个分句,但诗的内容较原句鲜明突出,读起来更觉顺畅。
五、分析下面各组的原句和改句,说明它们属于哪种句式变换,再指出改句的修辞效果。
B
原句:他告诉将军:因为天气太热,要多喝开水,等会来了咸菜要猛吃。告诉他:下班时候要把鞋里的沙土倒干净,要不走到家就会打泡的!还告诉他:睡觉前要用热水烫烫手脚。
改句:他告诉将军:因为天热要多喝开水,等会儿来了咸菜要猛吃;下班时候要把鞋里的沙土倒干净,要不到家会打泡的;睡觉前要用热水烫烫手脚。
原句是个并列关系的句群,它由带双宾语的:三个单句构成。三个单句的谓语都有“告诉”,句群的中心意思比较明确:通过一再告诉,强调了要提醒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人们对将军的关照和热爱。如此表达,既可突出提醒的内容,又显得有条理。
改句把有三个单句的句群改成一个有双宾语的长单句,远宾语成了复杂的复句形式,把“告诉”的三个内容都集中在远宾语成分上,表达效果不如单句清楚。字数少了,句式化简了,但结构上拖沓,表意不如原句突出。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四
一、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比喻,说明各是哪种类型,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
①人需要真理,就像庄稼需要阳光和雨露才能生长、开花、结果一样。
这句的比喻是明喻,喻词“像”的前后有本体和喻体。本句是想把“人需要真理”(本体)这个比较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些、具体些、形象些,使人容易理解,并加深印象。
一、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比喻,说明各是哪种类型,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
②波浪“哗哗啦啦”有节奏地拍打着船舷,溅起千百朵璀的水花,恰似撇下一把晶莹的珍珠。
这句的比喻是明喻。“似”是喻词。用“珍珠”比喻“水花”,使“水花”更加形象生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一、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比喻,说明各是哪种类型,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
③生命如果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功是果。
这是个比较复杂的暗喻。首先从总体上来比,用喻词“是”把“牛命”(本体)比作树(喻体);接着根据“树”的特点,又从四个方面作比:用四个喻词“是”直接联系四个本体和四个喻体。全句通过“树”的各部分的特点,把一个人的“成功”过程,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来厂,表达效果非常突出。
一、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比喻,说明各是哪种类型,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
④树影再长也离不开树根,雁飞再远也忘不了故乡,人走天边也怀念祖国。
这句用的是没有喻词的比:喻。第一二两分句是喻体,第三分句是本体。喻体和本体排列成结构相似、互相映衬的并列句式,有突出本体、使人印象深刻的作用。有人称这种比喻为引喻。
一、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比喻,说明各是哪种类型,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
⑤再往下走几十级,瀑布就在我们上头,要抬头看了。这时候看见一幅奇景,好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天边还留着几点残星。
这是明喻,“瀑布”是本体,“好像”是喻词,“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是连用的两个喻体。作者意在描写,把瀑布的奇景说成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进而又像“银箭直射而下”,是为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二、形式上带有“像,好慷、同、如同”一类词的,有的是明喻,有的不是。是与不是的根据是什么?举例说明。
A①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溶化了。
②那年轻人像他来的时候一样,匆匆忙忙地打开屋门,冒着大雨走出去了。
B①敌人进到直罗镇,真如同钻进了口袋。
②泥塑《收租院》,如同真人真事。
A、B两组的第一句都是明喻,把“红军”比作“火炉”,把“敌人进到直罗镇”比作“钻进了口袋”。“像、如同”前后的事物本质是不同的,但又有突出的相似点。又如“月光好像水银泻地一般”也是明喻。
A、B两组的第二句虽也有“像、如同”这类词,但它们前后的词语并不表示不同本质的事物,所以不是明喻。又如“他像他哥哥一样高”山不是明喻,而是比较。
三、就下面两句进行比较,说明比,喻和比拟的区别在哪里。
①满天的阳光下,一川的翡翠雕刻似的大瓜,一个个大如斗。
②沙家店一战,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一败涂地,再也不敢恋战,只有夹着尾巴冒死南逃了。
例①有两处比喻,例②是比拟(拟物)。比喻是取其一个相似点,通过喻体加以形象描绘,并不涉及本体事物其他方面属性的描写问题。如例①以“翡翠雕刻”喻瓜的色泽与整个光洁晶莹的外形,以“斗”喻瓜的大。比拟是物我不分,把拟体的特征加给本体,把本体完全当作拟体来描述,例②把敌人当作狗来描述,拟体(狗)并不出现,直说本体“夹着尾巴”,这就是比拟。
四、试就比拟的运用分析一下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的修辞效果。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运用了比拟修辞手法。作者用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情态的词语,如“送、迎、俏、争、报、笑”等来描绘大自然和梅花,把大自然的现象和梅花人格化了,把无知觉无感性的梅花写得栩栩如生。通过比拟,赞美了傲霜斗雪的梅花,也就赞美了不为名利、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韧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五、借代也就是“换名”,为什么要“换名”?换名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借代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这主要是为了引起人们的联想,使表达富于变化,取得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换名的方式通常有这样几种:
(一)特征代本体。(如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
(二)专名代泛称。(如用“诸葛亮”代替有智谋的人)
(三)具体代抽象。(如用“头脑”代替思想)
(四)部分代整体。(如用“柴米油盐”代替所有日常生活资料)
六、举例说明拈连和比拟的区别。
①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的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
②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例①是拈连。拈连的特点主要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即甲乙两事物连起来的时候,把适用于上文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下文乙事物上。“种下”与“希望”的搭配是顺着“种下”和“树秧”的搭配关系而临时运用的。拈连的成立是依赖甲乙两事物都出现。
例②是比拟。比拟是由本体和拟体构成,在字面上只出现本体,而拟体是不出现的。“群山”、“江河”、“大地”都是本体,它们有共同的拟体——人,然而拟体并没有出现,字面上只是把人的特征——“肃立”、“挥泪”、“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直接加在本体上。
七、夸张常常借助哪些辞格加强表达效果?举例说明。
(一)借助比喻来夸张。例如:
①眼睛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②跟随的人越来越多,霎时汇成厂一条长长的河流。
(二)借助比拟来夸张。例如:
天简直热得发了狂。
(三)借助借代来夸张。例如:
他们行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
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五
一、双关的修辞作用是什么?从你读过的诗文里选出两个运用双关的例子,分析一下它们的修辞效果。
二、运用反语应力求明显,切忌含混,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试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采用下列办法可使反语明显,不含混。
(一)用上下文来显示某些词语是反语。例如: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行文“扭几扭”已将清国留学生留上小姑娘似的发臀的丑态描写出来了,接着却说是“实在标致极了”,这就是反语。
(二)用引号标明某些词语是反语。例如:
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同上)
“正人君子”加上引号,实指它的反面。
三、举例说明婉曲和反语、双关的区别。
①今天光明的新中国已经到来,他这个最有资格看见它的人却永远闭上了眼睛。
(巴金《忆鲁迅先生》)
②流氓欺乡下佬,洋人打中国人,教育厅长冲小学生,都善于克敌的豪杰。
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
例①是婉曲。它是用委婉曲折的话来正面表达本意。这里不说“去世了”,而用“永远闭上了眼睛”来委婉地表达。例②是反语。它是故意使用和本意恰好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里“豪杰”的本意与句中本意恰恰相反。反语的意思一定是与本义截然相反,或者是感情色彩上的对立的,对立越鲜明,反语的效果也就越明显。例③是双关。它有意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具有双重含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里的“夜”和“路”在本句可以是实指,但更重要的一层意思却在于它们暗指黑暗的社会和革命的征途。双关的两重意思一般只有意义上的联系或语音上的联系,并不一定要求对立。
四、下面的诗文都用了什么辞格?
①朱毛会师在井冈,红军力量坚又强。
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
②希望大家积极支持文字改革工作,促进这一工作,而不是“促退”这一工作。(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
③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④要不是咱们今天搞到这口袋小米,你们的行军锅就要挂起来当锣敲哩。(杜鹏程《保卫延安》)
⑤我妈呀,心里总想着别人,就是不想自己,老是说:咱是人民代表,只能奉献,不能索取。别人家里都现代化了,我们还是一贯制。
例①诗中末句用的是谐音双关。“羊”与“杨”谐音,指的是敌军师长杨池生、杨如轩。
例②“促退”仿“促进”而造,是仿词。
例③屠戮妇婴的“伟绩”、惩创学生的“武功”,都是反语。
例④“你们的行军锅就要挂起来当锣敲哩”,是婉曲。
例⑤中末句用的是婉曲和映衬辞格,不直说自己家还没现代不比别人富裕。
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六
一、下边两句,一个用对偶手法,一个不用。比较一下,用和不用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①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应当向科学进军;不怕征途上的千难万险。
②向科学进军不畏征途坎坷,朝四化迈步何惧道路崎岖。
第①句是一般陈述句,是散句形式,有口语风格,语言简单好懂,常用于一般语境。第②句是对偶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有节奏感,有书面语风格,语言凝练,便于记诵,常用于特殊语境。
二、排比的修辞效果是什么?了解排比的结构形式对写作有什么好处?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的一种辞格,它可以增强语势,突出语义,加深感情,提高表达效果。构成排比的各项往往有共同的提示语,因而节奏感强,和谐流畅。在写作中遇有内容不便于作总括叙述时,可以采用排比列举叙述;有的虽然能作总括叙述,但为了加强语势,突出重点词语,也可采用排比句。排比多用于说理、抒情。用于说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于抒情,可以把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就下面两例谈谈排比和层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首都人民,全体中国人民,在自己的歌声中,表明了自己的要求,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力量……
②后来我才体会到,这位老教师是怎样关心青年一代,关心教育事业,关心祖国的未来。
例①是排比,例②是层递。
两者的相同点:
(一)都有三个以上事物较整齐地排列着,例①是四个偏正短语并列,例②是三个动宾短语并列。
(二)都有提示语,例①是“自己”,例②是“关心”。
两者的不同点:
(一)从形式上看,排比要求相同或相似,要求有共同的提示语,层递没有这样的要求。
(二)从内容上看,层递要求有层递性(递升或递降),排比没有这样的要求。
四、举例说明顶真和回环的区别。
①有翼的屋头仿佛靠着一个谷仓,仓前边有几口缸,缸上边有几只箱,箱上边有几只筐。
②生产促进科学,科学促进生产。
例①是顶真,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或句子构成。它从甲到乙,从乙到丙,从丙到丁等,一环扣一环,递接而下,是上递下接的关系。例②是回环。它只由两个词或短语或句子构成。它是在词语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用颠倒语序的手段,巧妙地调遣它们,从甲到乙,又从乙回到甲,是回环往复关系。
五、试给下面的①②③出句(上联)按正对、反对、串对分别填出相应的对句(下联)。
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正对)
无粮要粮无钱要钱(反对)
捕鸟得鸟捕鱼得鱼(串对)
②乐观者从灾难中看到希望
开拓者从挫折中看到光明(正对)
悲观者从幸运中看到失望(反对)
革命者从失败中看到成功(串对)
③江山添秀色
天地沐春晖(正对)
风雨送阳春(反对)
人民庆长春(串对)
六、下面的句子都用了什么辞格?
①时代变了,延安的歌就增加了新的曲调,换上了新的内容,歌唱革命,歌唱抗战,歌唱生产。
“歌唱革命,歌唱抗战,歌唱生产”,三项并举,都是动宾短语,这是排比。“歌唱”一词又三次出现,这是反复。
②村子靠着山,山脚下有个大龙潭,龙潭的水流到村前成了小溪,溪水碧清碧清的。
句中的“山,→山”、“龙潭,→龙潭”、“溪,→溪”,这是顶真。
③生产产诗歌,诗歌歌生产,热带作物区里作诗,诗情最热。
“生产——诗歌,诗歌——生产”和“热——诗,诗——热”,这是回环。
④我的许多作品,尤其是剧本,差不多都得到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他在日理万机之中挤时间读剧本,看演出,提意见,使我深受感动和激励。
句中的“读剧本,看演出,提意见”,既有时间上的先后,又有事理上的先后,这是层递。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七
一、对比与映衬有什么不同?指出下列句子里对比、映衬的表达作用
①我急急走前几步伏在他身上,叫着、喊着。灶膛里火光熊熊,他的身体却在我的胸前
渐渐变冷了。
有的人死在战场上,有的人死在酷刑下,而我们的钱班长却死在他的岗位上——锅灶前。
②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偏巧,这天风和日暖,一路上山溪婉转,鸟语花香。莲子虽然没坐上花轿,心里依然是喜气洋洋。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映衬是用陪衬事物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例①中的“灶膛里火光熊熊”与“身体……渐渐变冷”是映衬手法,写出了钱班长忠于职守,死于工作岗位的敬业精神。又以钱班长死于锅灶前与“有的死在战场上”、“有的死在酷刑下”对比,死的环境虽然不同,但公而无私,其死重如泰山,是相同的,两者对比,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文中的映衬和对比连用更能表现出钱班长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革命精神。例②中的“风和日暖”、“山溪婉转”、“鸟语花香”用来映衬莲子的喜悦心情。这是用陪衬的自然景物来衬托被陪衬的人物心情,以收到“绿叶扶花花更红”的效果。
二、举例说明反复与重复的区别。
①红军哥呀,我盼你,夜里不能把眼闭,草枕天天用泪洗!
红军哥呀,我盼你,大浪里破船盼人救,旱焦的秧苗盼甘雨。(乔林《白兰花》)
②我们现在学习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现在学习是为了给社会主义添砖加瓦,我们现在学习是为了今后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更好地工作。
例①是反复。它为了突出语意,增强感情,特意反复使用“红军哥呀,我盼你”,这是一种常用的修辞表达手段,效果突出。例②是重复。字面有重复,语意也有重复。这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空虚,语言累赘乏味,根本没有什么修辞效果。
三、什么是设问?设问和一般的疑问句有什么不同?试从形式和效果上加以比较说明。
设问有时是自问自答,如“是谁把天安门打扮得这么漂亮?是劳动人民巧手一双。”设问有时是明知故问。设问可以使语言有波澜,引导人们注意和思考问题,或激发人们的感情。一般疑问句是有疑而问,要求对方回答的,如“你知道明天有雨吗?”对方回答:“我不知道。”它的效果就是使对方明白自己的疑问而作出回答。
四、按设问和反问连用的要求写一小段话。
什么地方最值得留恋?故乡最值得留恋。谁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难道那些红瓦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不像一幅图画吗?
五、什么是通感?它常借助子〃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
五官功能出现互相补充、互相转化的彼此沟通现象,这叫通感,也叫移觉。
通感借助于比喻。例如:
这声音将变成炽烈的火焰,永远照亮士兵的眼睛。
“声音”是听觉,“火焰”是视觉。听觉和视觉互相沟通。
通感借助于比拟。例如:
年年三月是歌节,月儿明亮歌儿甜。
“歌儿”是听觉,“甜”是味觉,这是听觉向味觉挪移,使人从听觉中获得味觉的感受。
通感借助于夸张。例如:
看着他慢慢朝前面走,坐在礼堂最后面的黄佳英的脸刷一下红起来了。
“刷一下”是听觉,又是夸张,“红起来”是视觉,这是听觉和视觉互相沟通。
通感利用感觉区的沟通,强化人们所得到的感受,使表达的事物更加具体形象,鲜明生动。
六、什么是警策?就你熟悉的作品举出三个例句来。
使某些语句语简言奇,含意深刻并富有理性的辞格叫警策,也叫警语或警句。
下面是三个警句:
1.事实就是事实。
2.实干是孕育理想之花的雨露,空喊是扼杀理想之花的屠刀。
3.种子将整个身心献给大地,并不意味着失去了自己。
七、下列文句都用了什么辞格?
①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官筒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对比。
②杨嗣信艰难地翻了个身,转脸眺望着窗外。夜空阴云密布,看不见一颗星星。可他那颗跳跃的心却是明亮的。
映衬。
③苏州城里,有不少这样别致的小街小巷: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石子路面,经过夜雾洒过,阵雨洗过,光滑、闪亮。在它的旁边,往往淌着一条小河,同样是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
间隔反复。
④是云?是雾?是烟?还是沙漠中常见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还是翻译同志眼尖,脱口而叫着:“骆驼!骆驼!”
反复。
⑤然而,如果拿这点成绩和整个共产主义事业比较起来,又到底有多大呢?这对于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呢?
两个反问。
⑥悦华瞟了世信一眼,这一眼像香槟酒一般使世信禁不住舔着嘴唇。
通感。
⑦修辞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警策。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八
一、辞格的综合运用形式有哪些?它们的修辞效果是什么?试举几个综合运用的例子,分析它们的类型和表达效果。
辞格的综合运用有连用、兼用、套用等形式。
辞格的连用是指同类辞格或异类辞格在一段文字中的接连使用。具有不同修辞效果的辞格交错使用,前后配合,互补互衬,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可使思想内容表达得更加丰富多彩,鲜明有力。例如:
杜鹃花开遍山头的时节,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来的那三十万根毛竹,让它们沿着满山旋绕的滑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袁鹰《井冈翠竹》)
这是比拟辞格的两次连用。“欢送”“毛竹”是把毛竹比作被欢送的人,这是一次比拟。让毛竹“一路欢唱着飞下山了”,是把毛竹比作能欢唱又能飞的动物,这又是一次比拟。文字写得极其生动活泼,使读者对毛竹有深刻的印象。
辞格的兼用是指一种表达形式兼有多种辞格,也叫“兼格”。它可以使多种修辞效果相得益彰,多彩多姿,使文章的表达更有文采和力量。例如:
真是天大的喜事!屋子里连扫帚也在欢笑。
这是拟人与夸张两种辞格兼用。扫帚在欢笑,是拟人,又是夸张。它描绘了喜事临门。皆大欢喜的景色。
辞格的套用是指一种辞格里又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套用的几个辞格互相配合,使大辞格有所借助,小辞格有所依托,大中有小,变化层出,从而加强了表达效果。例如:
风来花自舞,春人鸟能言。
这是对偶套用比拟。从结构形式上看,上句和下句构成对偶。分开来看,上句的“花”能舞蹈,是拟人;下句的“鸟”能说话,也是拟人。这副对联把春天的美景写活了。
二、从综合运用的角度分析下文的辞格。
①那黄河和汶河又恰似两条飘舞的彩绸,正有两只看不见的大手在耍着;那连绵不断的大小山岭,却又像许多条龙灯一齐滚舞。——整个山河都在欢腾着啊!分号前是明喻与拟人连用,分号后是明喻,破折号后是拟人。
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偶、警策兼用,其中套用暗喻。
③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首先是设问,其次是暗喻。
④这种感情像红松那样,根深蒂固,狂风吹不动,暴雨浸不败,千秋万载永不凋谢。首先是明喻,其次是夸张、对偶兼用。
⑤在古老的年代,玛瑙河对岸是一片森林,森林边上的村落里,有一个名叫米拉朵黑的年轻人,他是一个出色的猎手。
论力气,米拉朵黑能和野熊摔跤。
论人才,米拉朵黑像天神一般英俊。
论性情,米拉朵黑像一个温柔的少女。
“……森林→森林……”这是顶真,其次,三个“论……”是排比。其中套用夸张、明喻。
⑥东方白,月儿落,车轮滚动地哆嗦。
长鞭甩碎空中雾,一车粪肥一车歌。
第二行是拟人兼夸张,第三行是拟物,第四行是拈连。
⑦好!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好,谁有你挺得硬,扎得稳,站得高!
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第一行是拟人,第二行是排比,后两行是夸张,其中第三行兼对偶,第四行是排比。
四、有人把连用、兼用、套用的综合运用形式叫“混用”,你有什么看法?
辞格的综合运用是个复杂的问题。从复杂的修辞现象中进一步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辞格的连用、兼用、套用三种摹本形式,它们各有其特点和表达效果,应该各立门户。但有时候它们会有交叉现象,或在连用中有兼用,或在套用中有连用等,这种错综运用,有人又叫“汇用”。不管足哪种形式,通称“辞格的综合运用”,是有道理的。“分析”与“综合”相对应说,电很明确。“混用”的说法,笼统模糊,不必用此概念。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九
一、下列句子在声音配合上有不和谐的地方,请改正过来,并说明理由。
①动人的事数说不尽,丰收的喜讯到处传。
改为:动人的事迹说不完,丰收的喜讯到处传。
把“事”改为“事迹”,把“数说”改为“说”,再改“尽”为“完”,前后音节相称,配合得当,声音和谐。
②我是一名清洁工,为人民服务记心怀,挥舞革命铁扫帚,扫除一切旧传统。
这是一首诗歌,诗歌一般要讲究押韵,要将第二句末尾的“怀”改为“中”,韵脚才和谐,读起来才上口、好听,也比较好记。
二、比较下面两例的原文和改文,从音节方面谈谈为什么修改
①原文: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下时,将绳一拉,便罩住了。
改文: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子底下的时候〃,将绳一拉,便罩住了。
(鲁迅《从百革园到三味书屋》)
原文中的“筛下时”,是三个书面色彩的单音节词,读时音节短促,语气急速,不很适应上下文的要求。改文为“筛子底下的时候”,是三个口语色彩的双音节词,读时音节和谐匀称,自然顺口,语气舒缓,适应语言环境的需要。
②原诗:他要和你算账,不要你的银洋;
要交的朋友,也不是朱桂棠。
改诗:他来和你算账,不是要你银洋;
他要交的朋友,不是你这条狼。
(田间《赶车传》)
这首诗改了几个地方,就音节而言,改诗比原诗整齐匀称,第三句增加了一个音节,使每句都是六个音节。
三、比较下面各例的原文和改文,从词语的意义上说说为什么修改。
①原文:蜂王是黑褐色的……每只蜜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
改文:蜂王是黑褐色的……每只工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杨朔《荔枝蜜》)
原文中的“蜜蜂”是个大概念,它包括工蜂、蜂王(母蜂)和雄蜂,用“花精”供养蜂王的只是工蜂。改“蜜蜂”为“工蜂”,表意准确贴切,符合实际。
②原文:白天在图书馆的小书库一角,夜晚在煤油灯底下,他又在爬,爬,爬了,他要找寻一条一步也不错的最近的登山之途,又是最好走的路程。
改文:白天在图书馆的小书库一角,夜晚在煤油灯底下,他又在攀登,攀登,攀登了,他要找寻一条一步也不错的最近的登山之途,又是最好走的路程。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原文中的“爬”,是比喻陈景润攻关所做出的努力。“爬”是手脚同时着地向前移动的意思,它的方向可以是向上,向下,向水平方向,表意不很确切,人物形象也不够高大。改“爬”为“攀登”,是特指抓住东西向上爬,用手“攀”,用脚“登”,生动形象,既从正面写出陈景润攻关时坚忍不拔的神情,又从侧面烘托了科研山路之险阻,高峰之巍峨。
四、比较下面两例的原文和改文,从句式选择上说说改文的好处。
①原文: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手提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
改文: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
(彭荆风《驿路梨花》)
原文第二句是一个定语过多、结构过于复杂豹单句;文学作品不宜多用,因句子显得冗长,不便阅读。改文是结构较松的复句,它由三个短分句组成,内容突出,能更好地表达语意,语气也比较舒缓,便于阅读和理解。
②原文:碧梧园里游人实在不少,彩色的衣裙在温热的阳光中闪耀着,人的视神经被刺得晕晕的。
改文:碧梧园里的游人很不少,彩色的衣裙在炎热的阳光中闪耀着,人们只觉得眼花缭乱。
(叶圣陶《两样》)
原文中的“人的视神经被刺得晕晕的”是被动句。陈述的对象是“人的视神经”,其中的“视神经”是专用语,不通俗;从卜下文来看,语体色彩也不很协凋。改文为“人们只觉得眼花缭乱”是主动句,用语简练明确,通俗易懂,语体色彩协调一致。
五、比较下列各例的原文和改文,从辞格运用上谈谈为什么改文好。
①原文: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篷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
改文: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刘白羽《长江三日》)
船上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叫帆,也叫篷,把“帆”和“篷”合成一个词有点生硬,不好念,改用“帆”,念起来就顺畅得多。“篷”是口语,如改用“篷”,就和下面词语格调不一致了。
②原文:四周的人挤得紧紧,皇帝要避没法避,想要蹲下来,缩做刺猬似的一团,也办不到。
改文:人围得风雨不透,皇帝东撞西窜,都被挡回来,他又想蹲下,学刺猬,缩成一个球,可是办不到。(叶圣陶《皇帝的新衣》)
原文用“四周的人挤得紧紧”,比较抽象;改文用“人围得风雨不透”,是夸张说法,更好地描绘出人多的情态。原文用“缩做刺猬似的一团”,是比喻,也具体,但“一团”比较笼统;改文用“学刺猬,缩成一个球”,仍是比喻,但形象生动得多。
③原文:武震一到桥头,先听见一片人声,鬼哭狼嚎地从桥南头滚过来,转眼就有无数朝鲜人从烟火里涌出来……
改文:武震一到桥头,先听见一片人声,连哭带叫地从桥南头滚过来……(杨朔《三千里江山》)
原文中的“鬼哭狼嚎”,纯为贬义,不能用来比喻描绘朝鲜老百姓从烟火里逃出来的情景。改用中性词语:连哭带叫”,就比较贴切,符合实际。
六、改正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①这歌声似一盏灯把我的红心照亮。
这是用的比喻(明喻)手法,把“歌声”比作可见的“明灯”,二者毫无相似之处。可改为:“这歌声将变成一盏明灯把我的红心照亮。”
六、改正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②登山远望,对岸的一方池一方池的稻田,好像天上的繁星一样。
这里用的是比喻(明喻),把“稻田”比作“繁星”,也不恰当,二者无相似点。可改为:“登山远望,对岸的一方块一方块的稻田,好像绿色的方格锦缎一样。”
六、改正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③收割那天,我们拿着镰刀,走向田野,金黄的稻子吓得浑身发抖,低头求饶,好像在说,别割我,别割我!啊,我痛死了!
这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割稻的景况。镰刀割稻,稻子发抖、求饶、痛死,这与丰收的环境气氛很不协调。可改为:“收割那天,我们拿着镰刀,走向田野,金黄色的稻浪,随风起伏,好像在欢迎我们,齐唱:“来吧!来吧!快收获!快收获!”
六、改正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④人群欢跃,泥土也从地下伸出头来向着人们微笑。
这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泥土”,但缺乏真实的思想感情。“泥土”怎么能“从地下伸出头来”?可改为:“人群欢跃,土地也微笑。”
六、改正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⑤晨踏白霜,晚披红绸。
这是对偶,句中的“红绸”,语意不明。联系上文看,好像指的是晚霞。可改为:“晨踏白霜,晚披红霞。”
六、改正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⑥一个南瓜如地球,结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架到大西洋,世界又多一个洲。
这首诗歌是通过比喻来夸张的,但夸张得不合情理,没有实际基础。既然南瓜如地球那么大,又如何“结在”地球上的“五岳山上头”,又怎样把它“架到大西洋”,怎么好说“世界(指地球)又多一个洲”?思维混乱,矛盾百出。这是假话、大话、空话,故意虚张声势。应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创作。
六、改正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⑦大家决心学雷锋人,走雷锋路,接雷锋枪,使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这里用的是排比手法。“雷锋人”是生造词语。可改为“大家决心做雷锋式的人物,走雷锋的道路,接雷锋的枪支,使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第六章 修辞 思考和练习十
一、什么是语体?
语体是为了适应不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文体式,它是修辞规律的间接体现者。
二、公文语体和政论语体各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
公文语体的特点是明确性、简要性和规格性。
明确性是指公文语体所要求的时间、地点、数量、范围等方面必须写得明确,避免发生歧义和误解。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简要性是指公文语体的内容必须扼要、清楚、通顺,指出问题和争论之所在;不能废话连篇,离题万里。例如《征兵工作条例》规定:“部队应该派思想好、政策观念强并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干部和医务人员,组成精干的临时接兵机构,做好接兵工作。”
规格性是指公文语体有固定的格式,不能有随意性。例如命令、通报、决议之类的标题、编号、发文日期有一定的格式。
(关于政论语体的特点,可参照课本自答)
三、文艺语体有几种类型?
文艺语体可分为散文体、韵文体和戏剧体三类。散文体指小说、散文和特写等。韵文体指诗歌、词曲和快板等。戏剧体指话剧、歌剧和地方戏等。
四、比较下面两个例子,说明文艺语体、科技语体的主要特点。
①三株名松都在这里。“卧龙松”与“抱塔松”同是偃仆的姿势,身躯奇伟,鳞甲苍然,有飞动之意。“九龙松”老干槎丫,如张牙舞爪一般。若在月光底下,森森然的松影当更有可看。此地最宜低回流连,不是匆匆一览所可领略。(朱自清《潭柘寺戒坛寺》)
②细菌有三种主要形态:球形(球菌)、杆形(杆菌)及螺旋形(螺旋菌)。但在这三类之间,还有许多不显著的过渡形态。
细菌的形体虽然如此之小,但各类细菌间,其体积的差别很大。最小的杆菌,长约0.5微米,宽约0.2微米;一般杆菌的体积为2×0.5微米。(李杨汉《植物学.细菌》)
例①是文艺语体。它的特征是语言的描绘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努力追求艺术化。例②是科技语体。它的特征是语言表达具有精确性和严密性,不追求艺术化。
第三篇:四、五、六年级组谜语
四、五、六年级组谜语
谜语:一物生来力量强,又有爹来又有娘,有爹不和爹一姓,有娘不和娘一样。(猜一动物)答案:【骡子】
谜语:八个蚂蚁抬棍棍,一个蚂蚁棍上昆。[猜一字] 答案:【六】
谜语:陶令最怜伊,山径细栽培,群芳冷落后,独自殿东篱(猜一植物)答案:【菊花】
谜语:生在山里,死在锅里,藏在瓶里,活在杯里(猜一植物)答案:【茶叶】
谜语:背面灰色腹有斑,繁殖习性很罕见,卵蛋产在邻鸟窝,代它孵育自消遣。(猜一动物)答案:【杜鹃】
谜语:一个瓜,腰上挂,抽了筋,就开花,消灭敌人要用它。(猜一军事用品)答案:【手榴弹】
谜语:紫藤绿叶满棚爬,生来就开紫色花,紫花长出万把刀,又作药用又吃它(猜一植物)答案:【扁豆】
谜语:中间是画,四边长牙,有它漂洋过海。(猜一用品)答案:【邮票】
谜语:小鸭子,嗓门大,张口就是嘎嘎嘎,喷出火蛇一条条,打的敌人喊爹妈。(猜一军事装备)答案:【机关枪】
谜语:铁小伙,两个头,一头喝水一头流,山坡梯田它常去,禾苗点头乐悠悠。(猜一农机用具)答案:【抽水机】
谜语:空心苗,叶儿长,挺直腰杆一两丈,老时头发白苍苍,光长穗子不打粮。(猜一植物)答案:【芦苇】
谜语:木头身上铁脚板,带它下地把活干。干活还得人扶着,翻的土地松又软(猜一机具)答案:【犁】
谜语:不是葱不是蒜,一层一层裹紫缎,说葱比葱长得矮,像蒜就是不分瓣(猜一植物)答案:【洋葱】
谜语: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猜一动物)答案:【蝉(知了)】
谜语:前面来只船,舵手在上边,来时下小雨,走后路已干。(猜一日常用品)答案:【电熨斗】
谜语:弟兄六七个,围着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服全扯破(猜一植物)答案:【大蒜】
谜语:脱去黄金袍,露出白玉体,身子比豆小,名字有三尺(猜一植物)答案:【大米】
谜语:样子像小船,角儿两头翘,骨头在外面,肉儿里头包(猜一植物)答案:【菱角】
谜语:有根不着地,有叶不开花,日里随水漂,夜里不归家(猜一植物)答案:【浮萍】
谜语:花中君子艳而香,空谷佳人美名扬,风姿脱俗堪钦佩,纵使无人也自芳(猜一植物)答案:【兰花】 谜语:头戴节节帽,身穿节节衣,年年二三月,出土赴宴席(猜一植物)答案:【竹笋】
谜语:别看它的身子小,头上戴顶大白帽,睁开眼睛屋里亮,地上蚂蚁也能找得到。(猜一物)答案:【电灯】
谜语:象只大蝎子,抱起似孩子,抓挠肚肠子,唱出好曲子。(猜一乐器)答案:【琵琶】
谜语:小铁柱儿胆不小,头戴玻璃平顶帽。一只眼睛亮闪闪,哪儿黑往哪儿瞧。(猜一物)答案:【手电筒】
谜语:不走光跳,吵吵闹闹,吃虫吃粮,功大过小(猜一动物)答案:【麻雀】
谜语:一个老头,不跑不走;请他睡觉,他就 摇头。(猜一物)答案:【不倒翁】
谜语:大姐用针不用线,二姐用线不用针,三姐点灯不干活,四姐做活不点灯。(打四种动物)答案:【蜜蜂,蜘蛛,萤火虫,纺织娘】
谜语: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猜一物)答案:【桥】
谜语:小刺猬,毛外套,脱了外套露紫袍,袍里套着红绒袄,袄里睡个小宝宝(猜一植物)答案:【栗子】
谜语:有红有绿不是花,有枝有叶不是树,五颜六色居水中,原是海底一动物(猜一动物)答案:【珊瑚】
谜语:先修十字街,在修月花台,身子不用动,口粮自动来。(猜一动物)答案:【蜘蛛】
谜语:脱了红袍子,是个白胖子,去了白胖子,剩个黑丸(猜一植物)答案:【荔枝】
数学谜语:互相打招呼(猜一数学词语)答案:【对称】
谜语:打得鸳鸯各一方(猜一数学词语)答案:【公分母】
成语谜语:一路上化斋而来(猜成语一)答案:【行之有素】
成语谜语:黑人落狱全因黑(猜成语)答案:【不白之冤】
成语谜语:高兴死了(猜一成语)答案:【乐极生悲】
成语谜语:开口就叫穷(猜成语)答案:【一言不发】
成语谜语:连续评书(猜成语)答案:【不容分说】
成语谜语:佳(猜成语)答案:【人地两生】 成语谜语:秃头天才 答案:【聪明绝顶】
成语谜语:别难过(猜成语)答案:【不欢而散】
成语谜语:不让污染空气吹来。(猜成语一)答案:【别有风味】
成语谜语:“猫有猫窝,狗有狗窝”(猜成语)答案:【各得其所】
成语谜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猜成语)答案:【精益求精】
成语谜语:官职变动不必说(猜成语)答案:【另当别论】
成语谜语:平时不太会面,会面全是埋怨(猜成语)答案:【少见多怪】
成语谜语:发廊失火(猜成语)答案:【理所当然】
成语谜语:干工作总爱拖拉(猜成语)答案:【好事多磨】
成语谜语:“吾儿身体太弱,媳妇哪能怀孕?”(猜一成语)答案:【子虚乌有】
成语谜语:晶(猜成语一)答案:【日复一日】
成语谜语:黑白无常款款而谈(猜成语一)答案:【鬼话连篇】
成语谜语:求雨任务太容易。(猜成语)答案:【一头雾水】
成语谜语:土地爷离开土地庙(猜成语)答案:【神不守舍】
成语谜语:重灾(猜成语)答案:【祸不单行】
成语谜语:上场全是夫妻档(猜成语)答案:【无独有偶】
成语谜语:发言那位是以前的老领导 卷帘格(猜成语)答案:【头头是道】
成语谜语:开门迎来皆嘉友(猜成语一)答案:【所向无敌】
成语谜语:乳燕绕膝不肯去(猜成语)答案:【小鸟依人】
经典谜语:戾(猜三字口语)答案:【看家狗】
经典谜语:盗窃得手,舞厅寻欢。(猜口头语一句)答案:【偷着乐】
经典谜语:眼泪夺框而出(猜四字常言)答案:【流落在外】
经典谜语:抬步上西楼,泪依鬓边落(猜十字俗语)答案:【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经典谜语:决心进京活动(猜口语)答案:【凉快】
经典谜语:专拣奇的购(猜一服务用语)答案:【买单】
经典谜语:屡战屡败却得宠(猜四字谦词)答案:【不胜荣幸】
第四篇:修辞练习1
修辞练习1 1.下面不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
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2.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C.他的脸色跟纸一样白。
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3.以下几句运用修辞方法恰当,并确实增强了表达效果的一项是:()A.海外儿女思乡,思乡,思乡,此情此意久长。B.他的话没有实质内容,全得像战鼓一样。C.蒲公英柔软的茎上顶着小黄伞,雄纠纠地守卫在道路两旁。D.个人的自学,个人的努力,个人的独立钻研,是主要的;但是适当的讨 论,相互的讨论,集体的讨论也是必要的。4.下列各句中的比喻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跨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地轻快。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瞥见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5..对下面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方法和它的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A.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月光一泻而下的自然美。 B.用夸张的手法,极力表现荷塘上月色的清朗纯洁。 C.用比喻的手法,描绘荷塘上月光的清纯柔和。 D.用拟人手法,描写月夜的寂静安宁。
6.对下面所采用的修辞方法和它的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们的筋骨和脊梁。(运用了比喻方式,喻指不细致的工作作风。) B.“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运用了比喻方法,喻指不细致的工作作风。) C.我的心常在黑暗的岛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作者运用比喻修辞,表达了我在黑暗的日子里充满了苦闷彷徨的感情,如果没有光明在前面引路,也会消沉下去。)
D.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缝隙,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在半空中展开枝叶,像是和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样子。不管怎么样,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主人,好像少了谁都不该似的。(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美。)
7、下列句子在修辞使用上恰当的一句是()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把它
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 B.晚上,我们坐在院子里乘凉,听爷爷讲聊斋故事。他讲到紧张的时候,大家都屏住气;讲到轻松的时候,大家都拍手大笑。这时连月亮也探头探脑,冷眼瞧着我们。
C.距离高考越来越近了,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像决了堤的洪水,势不可当。
D.纺织厂里的机器声隆隆地响着,和着我的心跳的旋律,像一首动人的催眠曲。
8、含有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方法,并且使用都恰当的一句是()A.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像片片彩霞落在辽阔的大地上。B.雄伟庄严的天安门经历了千万次战斗的风雨,带着亿万人民胜利的豪情,傲然屹立。
C.当代艺术界、体育界、卫生界的不少女性,都有许多辉煌的成就,岂止不让须眉,还多占几分春色。
D.在那夜阑人静屋暖花香的氛围里,她的话正如打开闸门的潮水,快活地向外奔。
9、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方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例:虽然冬天的寒意还没有消尽,会场里却到处涌动着春天的热流。
A.我淡淡地笑着,想起当初,我还只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所看出去的未来,是一片无边的净土。B.在他们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们是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闪闪发光的金币,而是两个无限的、永远没有终点的世界。C.甩开牵挂,审视你的内心,有一星火光仍在顽强地闪烁,那是你早已遗忘的曾经有过的梦想„„
D.一株巨大的垂柳从那小院内探出半个身子,柳丝万缕,好像在频频招手欢迎每一位光临的旅人。
10、从修辞方法的运用角度看,下列各项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筑行业也不好干,工程需要垫款,各路神仙都得打点,一年下来,不但没挣多少钱,连原先的10万元钱也填了进去。
B.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廉洁奉公是最起码的要求。这正如富兰克林所说:“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C.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到处都能见到军人的影子,他们将寂寞炼成绿色宝石,镶嵌在无际的荒凉中。
D.工作的乐趣来自哪里呢?来自对工作的热爱,来自工作产生的实效,来自自身价值的实现。
11、从修辞效果看,下面横线上所填的文字最好的一项是()调查研究十分重要,只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作风浮躁的人是下不去、蹲不住的。即使是下去了,蹲住了,“身入”能“心入”吗?到头来。
A.还不是油锅里加水,看起来溶在了一起,实际上油花还是浮在水面上。B.还不是葫芦掉进井里,看起来是下去了,实际上还是浮在水面上。C.还不是水中的月亮,看起来沉在了水里,实际上还是高挂在天空中。
D.还不是井底的青蛙,看起来沉到了水底下,实际上它还能浮到水面上来。
12、选出比喻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A.母亲眺望的目光是一根无形的线,牵扯着远方游子的心。
B.人民群众的革命干劲真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C.眼泪,当不了子弹,顶不了油烧,流那有啥用?
D.他这次来,十有八九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13、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表述,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溅着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地纷纷落着。——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了水花的颜色、形状和动态。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了六国创业的艰辛不易。
C.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起泥丸。——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山势的起伏而又微不足道。
D.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说理的文章更加生动引人。
14、对下面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方法和它的表达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看人不能被美化了的假象所迷惑,要看他们的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B.监房突然像沉入无底的黑暗深渊,就是落下一根针也仿佛可以听见。——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牢房阴森恐怖的氛围。
C.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以桃花有情笑迎春风反衬故人难寻的痛苦。
D.“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描写了许多同志办事不认真仔细的工作作风。
15、对下列语句中的修辞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一篇新闻的正题是:先“拾柴”后“烧火”(副题是:某集团军新班子通过调查研究取得工作主动权)——正题综合运用了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寓意深远。B.而当太阳以轰响的光彩„„(艾青《吹号角》)——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太阳跳出地平线时给人的那种震惊感、辉煌感表现得动人可感。
C.在我们走向胜利的路上,不仅荆棘丛生,而且路旁随时有扒手在窥视着,想乘我们不备,窥取我们奋斗的果实而去。——其中一连串的比喻都是借喻。
D.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锋利的笔,去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去画出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其中的“笔”、“鬼脸”、“高等画家”用的是借代修辞方法。
16、下面是朱自清先生《匆匆》中描绘客观时间的一段话,其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手遮挽时,他又从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A.比喻 拟人 B.拟人 排比C.夸张 排比 D.排比 比喻
17、对下面一段话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A.引用 对比 比喻 排比 借代 B.引用 对比 借代 排比 夸张 C.引用 对偶 比喻 排比 拟人 D.引用 对偶 比喻 排比 拟物
18、从画横线的四个比喻中选出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色的晨雾那样温柔①;又像是情人的蜜
语那样芳醇②;又像朝阳跃出平静的海面③;低低的,轻轻的,又像微风拂过琴弦④;像落花飘零水上。A.① B.② C.③ D.④
19、下列句中,修辞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足球队兵败狮城,使进军世界杯的梦想再一次化为泡影,许多球迷伤心到了极点,那泪水就像自来水管喷射出来的一样。
B.你的报告我看过了,我看过了!这个问题还需研究研究,研究研究。
C.县长给水电局长下了一道命令:你带领一队精悍的人马,在十天内,必须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干旱的王家坝来。
D.运动员的两条腿飞快得象急速滚动的车轮一般。
20、注意下列句中加线的部分,选出在修辞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我还没迈进院子,就见娟娟飞出了房门,欢笑着向我奔来。B.一只水鸟从水面上掠过,光滑的水面上立刻绣上了透明的花纹。C.习习凉风在树叶间演奏着优美动人的小夜曲。
D.明月端坐在山顶上,看上去,分明是一座巨大的灯塔。
21、选出对修辞手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①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眼光正像两把刀”既是比喻,又是夸张。)②云水间,满眼翻飞的挽幛;风雪中,满耳坚定的誓言。(上下两句构成对偶;“云水”借指“天地”;“风雪”借喻“革命斗争”;“翻飞的挽幛”也是比喻。)③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像抚育自己的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育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些为我们美化生活的人。(整个问句是设问,里面包孕着三个辞格:“汗水”是借代;“像„„花秧”是明喻;“像„„花秧”里面又包孕着“抚育”这一借喻辞格)④不是有无数的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睹物思人,这些东西引起人们多少丰富和充满感情的想像!(两个设问句里分别包含两组排比句)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2、选出下列对加线部分修辞格的表达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A.阿凡提到“信得过”食堂吃早点。看看端上桌的油条,阿凡提没吃,却伸出两个手指,按在油条的一端。“趁热吃吧,还等什么?”服务员走过来问。“我看这油条干瘪瘦小,一定得病了,正给它诊脉呢!”——阿凡提用拟人兼委婉修辞,既避免了正面冲突,也委婉地批评了食堂,显得幽默而风趣。
B.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有四十五岁,却偏爱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子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宫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这里运用比喻,竭力将讽刺对象的缺点加以夸张放大,使之格外突出,将三仙姑的“丑”暴露出来,收到了良好的讽刺效果。
C.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着,“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这里运用借代手法,用“洋布”代旗,以“卑俗”来代替“崇高”,故意将崇高降下格来,将尊贵庄严的形象装进滑稽卑俗的外壳之中,收到了良好的讽刺效果。D.在欢迎日本青年代表团的宴会上,热情的中国朋友用著名的“人参母鸡汤”来
款待客人。不想这可为难在场的翻译了。原来,他没有记住日语“母鸡”这个词。只见他机灵地站起来,指着汤,笑着对客人说:“这是公鸡的太太和人参做的汤,请诸位品尝。”——这里运用借喻修辞,将崇高之人比一个卑俗之物的形象,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23、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恰当的一句是()A.从青龙桥下火车,顺着柏油路往西走,周围是群峰壁立。在山脚下仰望,蓝天夹在群峰之间,好像一朵梅花悬在头上。
B.春雨潇潇,唱着欢快的歌;依窗而立,追怀往昔的峥嵘岁月,耳边不禁又号角长鸣。
C.爸爸和你说,你不听;妈妈和你说,你不听;老师和你说,你也不听——现在,舒服了吧? D.手里的信,顿时似千斤重担压在我身上,压得我透不过气来。
(A项比喻不当,“蓝天夹在群峰之间”怎么像“梅花”呢?B项拟人不当,不合全句的凝重气氛。D项似嫌太夸张。C项排比和反语“舒服”的运用较得体。C)
2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锤炼欠佳的一句是()A.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
B.他们把枪一摔,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向敌人扑去,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C.小李干劲大,技术好,40亩地一天就犁完了,被大家评为“春耕能手”。D.酒味很纯正,油豆腐也煮得十分好。
25、下列各句中比喻不当的一个是(4分)A.在文学家的笔下,黄山是艺术殿堂;而在众多旅行家的心中,黄山又是一处人间仙境。
B.黄厂长对每个职工的脾气、爱好和性格都记得滚瓜烂熟,就像他肚里有把尺。C.如今,社会主义中国像一只猛醒的雄狮,向世人展示着他的英姿。
D.太阳出来了,小溪边那座竹楼,窗子打开了,绿色的窗口闪出一方红巾,火苗似的。
26、对下列古诗句加点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的样子,借代月亮)B.“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形容古代侠客一诺千金的豪气,是夸张写法)C.“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上”字是比拟修辞,以袅袅孤烟渲染荒凉景色)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借代叶,“红”借代花,“肥”、“瘦”是比拟修辞)
27、对下列语句中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花枝”借代枝头上怒放的梅花。用上一个“枝”字,说明不是“一点梅”,而是满枝的梅花。B.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在他紫酱色的脸皮上泛出来。——“铁青色”使用的是“词语移用”。它把肖像刻画与心理描写融合在一起。
C.假真真假凭罗织,非是是非靠引申,弹雨枪林走过了,归来阶下作囚人。——画横线的文字使用了对偶的手法,揭露了“四人帮”以假乱真,真假不分,以非压是,是非颠倒的滔天罪行。
D.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内热气腾腾。——用比拟手法,把火舌的形状、动态
逼真地描摹下来,以烘托草地晚餐欢快的气氛。
28、下列比喻句用得不恰当的一句是
A.纸灰在雾中飘浮着,它们是唐山孩子眼中一只只神奇的黑色蝴蝶,飞得很高,又缓缓飘落。
B.“熊猫宫”前站着一群游园的孩子,伸长脖子观看,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
C.注入式的教学迫使学生呆读死记,学生的积极性被扼杀,主动性被泯灭,教师成了“播放机”,学生成了“留声机”。D.黄河是一条宽而黄的长带子,小清河是一条绿的头绳,大明湖正是仙女放下来的一面亮晶晶的镜台。
29、下面句子中运用修辞手法,没有毛病的一项是(4分)A.东方渐明,天空万道霞光,美丽壮观,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B.我们的团支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的模范,学习的楷模。C.他们个个身强力壮,如狼似虎地奔跑在足球场上。D.孙淑伟在跳板与水面之间描绘出一连串从容的曲线。
30、对下列各句运用的比喻修辞方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A.明净的兴庆湖犹如一面照妖镜(“照妖镜”这个喻体,人们没有见过,越比越糊涂,改为“一面镜子”)
B.小强的脑瓜笨极了,就像桌子一样,不会动脑筋。(“人和桌子”没有相似的地方,比喻物和本体无相似点,不能构成比喻,改为“橡榆木疙瘩一样不开窍”)C.足球队员个个身强力壮,如狼似虎地奔跑在绿茵场上。(感情色彩不一致,“如狼似虎”不能比喻朝气蓬勃的足球队员,改为“生龙活虎”)
D.荷花淀几个青年妇女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样快。(织布穿梭、缝衣透针”比青年妇女驾船不贴切,不符合她们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乐观、上进的性格,应改为“箭一样飞去了”)
31、为画线处选填适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起来。(4分)___________ 镜子一样的水面,这里那里起了几道皱纹或是小小的涡旋,那时候,倒影在水里的泥岸和岸边成排的桑树,都晃乱成灰暗的一片。A.在他前面那第官河内,水是绿油油的,来往的船也不多。B.在他面前那条官河内,水是绿油油的,来往的船只很多。C.在他前面那条官河内,绿波起伏,来往的船只穿梭。D.在他面前那条官河内,绿波荡漾,来往的船只争流。
32、选出最恰当的一项填入下段文字的开头处(4分)___________。在这一瞬间,我看见两边的庄稼在暴雨的密网里挣扎似的摇摆,大树像跑步似的弯下腰;暴雨在汇成水流的大路上击起了泡沫和水花,狂风把水花吹成尘雾,打着旋儿。
A.一道曲折的电光,在墨一般黑的天空中颤抖了两下 B.轰隆隆一阵惊雷,仿佛要把整个天地炸裂
33、下列各句由于修辞不当而影响表达效果的一项是(4分)A.一颗心似火,三寸笔如枪。
B.她边唱歌边给孩子们缝衣服,缝进了母亲的期望嘱托。C.最近的事态发展进一步证明,某些国家表面谈友好,暗地派间谍;当面讲安全,背后搞颠覆;嘴里唱裁军,实际搞扩军。
D.铁锤声从车间传来,响亮、清脆!似机枪,如排炮。
34、从修辞及表达的角度分析下面文字中标线的部分,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分)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们所多的是生力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问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鲁迅《导师》)A.是三个比喻句,不是排比句。
B.使道理浅显易懂,使论述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引人联想。
C.从不同角度共同强调了同一道理,即要克服困难,改造环境,以求生存。D.分别揭示同一命题的多方面的含义,即告诫青年要根据不同的条件,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35、为下边短文中的□处选择一个贴切的比喻
四面是柳枝篱笆,篱笆上爬满豆角秧,豆角秧里还夹杂着喇叭藤萝,像 □,墙里是一棵又一棵的桃树、杏树、山楂树、花红果子树,墙外是一些杨、柳、榆、梨树,就像给墙镶上的两道铁箍。
A、童年五彩的梦 B、密封的四堵墙 C、二姐出嫁时坐的彩轿D、绣着红花的蓝布裙
36、对下面古诗句中加点的词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爱山的深厚情感。)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运用夸张手法,赞美诗人诗才出众。)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既是比喻又是写景,以景物喻愁思,烘托闲愁之多。)瞑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运用反衬手法,以彻夜听雨反衬叶落之多。)
37、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考虑,下面四句横线上应该填入的词语最好是 ①这里叫洋八股废止,有些同志却实际上还在提倡。这里叫空洞抽象的调头少唱,有些同志却硬多唱。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____。
②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 在____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与鼓励。
③短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____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④姑娘从泉边汲水归来了,辫梢上沾着几滴水珠;欢乐____在她那眼睛和眉毛上。工作 眨眼 拥抱 满开 起床 开口 抚摸 展现 工作 开口 拥抱 展现 起床 眨眼 抚摸 盛开
38、阅读下面一段文句,对比喻的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一次,北京自修大学李燕杰校长给台下特殊听众——下岗女工作报告。他用了两个比喻句作开场白,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不少女工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两个比喻句是“没下岗的如秧田里的苗,下岗的如同石缝里的草”。这两个比喻概括了下岗女工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
A、前一比喻意在告诉她们:在岗的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应努力创造条件,争取上岗。
B、“石缝里的草”即使在“石缝”里,也可以凭着自己的坚韧,为生活添上一珠新绿。
C、“石缝里的草”是说尽管生存环境艰难,但并没有失掉生存的希望。
39、请指出下面哪一项比喻不尽恰当?
日记:心的轨迹 撷取生活七色阳光的水滴 词典:知识的海 学问的帆 书山上跋涉的樵夫
笑:你是美的姐妹 你是艺术家的娇儿 你是碧空中那一抹烂漫的云彩
浪花:一朵浪花,一个跳荡的音符 一排浪花,一组激昂的旋律 一江浪花,一群欢乐的生命
40、对下列古诗句中加点的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刘禹锡《竹枝词》)
“晴”是双关语:既指晴雨的“晴”,也暗指情意的“情”。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孤”是拟人写法,“楚山”似乎也有诗人孤寂的心情。
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有新月吐蛾眉。(王涯《秋思赠送》)
“新月”“蛾眉”:作者浮想联翩,仿佛那弯弯的新月牙是娇妻的蛾眉。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锦貂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锦貂”“胡尘”,分别指唐军将士和边塞战争的激烈场面。
41、填入下文横线上最恰当的一个比喻句是
熏风阵阵,一望无际的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_______________ A、像铁骑驰骋在无边的草原。B、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C、像正在草坪上穿梭的剪草机。D、像列队正在扬帆出海的小船。
42、选出比喻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A、母亲眺望的目光是一根无形的线,牵扯着远方游子的心。
B、人民群众的干劲真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C、眼泪,当不了子弹,顶不了油烧,流那有啥用?
D、他这次来,十有八九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43、下列句子在修辞使用上恰当的一句是
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
B、晚上,我们坐在院子里乘凉,听爷爷讲聊斋故事。他讲到紧张的时候,大家都屏住气;讲到轻松的时候,大家都拍手大笑。这时连月亮也探头探脑,冷眼瞧着我们。
C、距离高考越来越近了,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像决了堤的洪水,势不可挡。
D、纺织厂里的机器声隆隆地响着,和着我的心跳的旋律,像一首动人的催眠曲。
44、从修辞效果看,下面横线上所填的文字最好的一项是
调查研究十分重要,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作风浮躁的人是下不去、蹲不住的。即便是下去了,蹲住了,“身入”能“心入”
吗?到头来,___________ A、还不是油锅加水,看起来溶在了一起,实际上油花还是浮在水面上。B、还不是葫芦掉进井里,看起来是下去了,实际上还是浮在水面上。C、还不是水中的月亮,看起来沉到了水里,实际上还是高挂在天空。
D、还不是井底的青蛙,看起来沉到了水底下,实际上它还能浮到水面上来。
45、从修辞角度看,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苦瓜苗就像一个____一样,自生自长,蔫蔫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然而,它却努力地活了下来,便渐渐地长大。它似乎满是敌意,一天比一天不规矩,或绕着南瓜藤,或在冬瓜架上________。我不得不找来一根棍子,把它绑在棍子上,________ A、病儿 胡搅蛮缠 限制它的生长 B、弃儿 胡乱缠绕 限制它的生长 C、病儿 胡乱缠绕 约束它的行为 D、弃儿 胡搅蛮缠 约束它的行为
46、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表述,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了水花的颜色、形状和动态。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了六国创业的艰辛不易。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山势的起伏而又微不足道。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说理的文章更加生动。
47、下面一段话中,划横线编号的地方有些是可以删去的。请将可删去的序号写在题后的横线上。
由于①人体②脂肪的③密度远④小于人体⑤肌肉蛋白和水的密度⑥,所以减掉一公斤脂肪后⑦所减去的体积⑧远大于由脱水而减少的体积。可以删去的是________________
修辞练习1答案 1.C 2.B.解析:此例考查辨析修辞方法正误的能力。比拟又称拟人。例①也考查辨析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方法的能力。A句中的烟囱“哽咽”、B句的花草儿“伸着懒腰”、D句中的水珠“偎依”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C句用的是比喻的手法,把闪闪发亮的“远处林舍”比作“姑娘送出的秋波”。因此答案是C。例②考查辨析比喻句与比较句的能力。构成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应是性质不同的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不同类事物,A、C、D三句能构成比喻,B句的“蔬菜”与“水果”是同样性质的东西,句中的“一样”只是它们的价格,属比较。所以,答案是B。例①和例②代表着两种测试方式。例1是题干给出了辨析的对象��比拟,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可以直接从辨析对象入手去找出没有用这种手法的句子。例②
是题干没有给出辨析对象,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从“三句”中归纳出辨析对象(修辞方法)是什么,再找出与辨析对象不同的一句,如果辨析对象归纳错了,就不能准确答题。因此,一般说来,后一种测试方式的难度要大一些。
3、A。A项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B项
把空洞的话比作“战鼓”,不妥。C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但把蒲公英比 作“雄纠纠”的卫士,不当,反而影响了表达效果,D项运用排比,但
“自学”、“努力”、“独立钻研”不能并列,自学已经包含了个人努力,个人努力包含了独立钻研。“适当”、“相互”、“集体”说的角度不一,“适 当”是讲程度,“相互”和“集体”说的是讨论的形式,三者也不能并列。4.答案为B。B项中的“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不恰当,脚踩在棉花上,步履维艰,不 可能有轻快的感觉,显然本体和喻体相矛盾。
比喻的使用要注意本体和喻体有相似点,否则便不能构成比喻。
5.答案为C。原文中没有使用夸张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方法,而是比喻,但A项的理解没有 抓住喻体“流水”的特征,而C项都抓住了,故C项为最佳答案。 正确运用修辞方法要首先理解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6.答案是C。A项运用了比喻,没有拟人。B项中分析错误,应为“主观主义的作风”。D 项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运用了拟人,如:“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另外,本段文字主要是表现松树的那种“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故综合这两方面考查,选C。
7、(B.拟人,不合氛围;C.夸张过分;D.比喻不当。A)
8、(A.比喻不当 B.无比喻 D.有借代而无比喻。D)
9、(拟人,例句为比喻。D)
10、(引用不当,所引与上文不合。B)
11、(注意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B)
12、选出比喻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感情色彩不合。B)
13、(对偶、夸张。C)
14、(分析不全面。D)
15、(D)
16、(B)
17、(C)
18、(C)
19、(夸张失当 A)20、(拟物,余为拟人 A)
21、(②“翻飞的挽幛”不是比喻;③“抚育”不是借喻;④不是设问而是反问 B)
22、(应为拟人 D)
23、(C项语意不明确,“40亩地一天就犁完了”不足以证明干劲大、技术好。如果用牛犁地,那就是夸张失实。C)
25、(C)
27、(B)
28、(感情色彩不当 B)
29、(D)30、(原比喻贴切,如改为“箭一般飞去”则与人物特点不协调 D)
31、(A)
32、(A)
33、(D)
34、(C)
35、(注意要填的这个比喻的上下文,上文有“四面是„„”,下文有“墙里是„„”,可见要从这个比喻里找到“四面”与“墙里”的联系,就只有选第二项。B)
36、(D项是以彻夜听雨写彻夜难眠,以表现游子思乡情深,不是反衬手法。)
37、(D第一句用了拟人的手法。在一般情况下,“休息”和“工作”相对,但在这里对“教条主义”用“起床”来和“休息”相对,显得更生动形象。第二句写星星的“欢笑”,是不可能有声音传来的,不能用“开口”,只能用“眨眼”,诉诸视觉形象。第三句垂柳的叶子只能“抚摸”,不能“拥抱”。第四句,“盛开”本来是用来描写花朵的,这里用“盛开”比用“展现”更能表现笑容的美丽。)
38、A
39、B(“书山上跋涉的樵夫”应指追求知识的人,而本项的本体是“词典”,所以不恰当。)
40、对下列古诗句中加点的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B“楚山孤”不是拟人,是诗词中常见的移情于物的手法,不是楚山孤独的意思,而是人有孤独的感觉,因而看山也觉得山是孤独的。其他的几项都是对的。)
41、(比喻句中要注意本体和喻体以及它们的相似点。本题中的本体是“麦浪扑打着汽车”这种景象,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因此CD两项是不合适的;A项则以“铁骑”为陈述对象,相应地本体也应以“汽车”为陈述对象,而原句中的本体则是以“麦浪”为陈述对象的。只有B项最合适。)
42、(B项的比喻在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上只顾了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洪水是向低处流的,且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43、(A项是恰当的。B项的月亮“冷眼瞧着”跟当时的“拍手大笑”的气氛不谐调。C项比喻的毛病见第七题的说明。D项催眠曲是使人产生睡意的,跟机器轰鸣的生产气氛不相称。)
44、(B此题要注意本体到底是什么,这段文字是要突出本体的哪一个特点;喻体是否和它有相似点。分析这段文字,就可以发现,它的本体是作风浮躁的人即便是下去了,心却没有下去,因此,喻体也必须具有这个特点。A项的喻体讲的是是否相溶,C项讲的是一个虚像,月亮没有“身入”,而本体是“身入”了的,D项的井底之蛙一般是比喻见识少,当然也可以另取新意,但“沉到了水底下”和“下去了”还嫌不够吻合。B项最好,不仅紧扣了“下去”又“浮起”,而且葫芦是空心的,当然就谈不上“心入”了。)
45、(注意到前面有让它“自生自长”的意思,第一空应该填“弃儿”;注意到“它似乎充满敌意”,第二空应该填“胡搅蛮缠”;把它绑住,并不是不让它生长,而是要让它不要规矩点,第三空应该填“约束它的行为”。D)
46、(C项不正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47、(这是一道关于“简明”的试题,和修改病句的要求不一样,修改病句的题目是要将有毛病不通的句子改通顺,而本题的句子从语法的角度看是通顺的,没有毛病,但是语言较啰嗦,也就是不够简明,必须将可有可无的词语去掉。去掉了这些词语,并不妨害原意的表达,而且更紧凑,语意更明确。可以删去的是①②③⑤⑥⑦。)
第五篇:四风六病五化
一、反对四风:
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二、“六病”:
各级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和基层组织都要注重解决组织涣散、纪律松驰的问题,机关单位重点整治不敢负责、执行力弱的“软骨病”,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冷漠病”,弄虚作假、浮夸冒报的“浮躁病”,铺张浪费、贪图玩乐的“享乐病”,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梗阻病”,得过且过、平庸无为的“懒散病”等“机关六病”,同时还要下大力气治理不恩进取、安于现状的“自满”症状,治理思想僵化、不敢创新的“僵化”症状,切实解决久治不愈的作风顽疾。
三、“五化”:
着力遏制“五化”。在宗旨意识淡化方面,重点查找和解决党员干部群众观点不牢、群众感情淡薄,无视群众呼声、不管群众疾苦,刁难群众、侵害群众利益等问题。在进取精神退化方面,重点查找和解决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无所用心,因循守旧、平庸无为,不负责任、不敢担当,纪律松懈、自由散漫等问题。在工作推进虚化方面,重点查找和解决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热衷表面文章、花拳绣腿,工作漂浮、落实不力,虚报浮夸、欺上瞒下等问题。在履职能力弱化方面,重点查找和解决岗位业务不精,本领不强,服务群众和群众工作水平不高,解决问题办法不多等问题。在生活追求奢化方面,重点查找和解决艰苦奋斗精神缺失、向往享乐奢华,讲究排场、铺张浪费,情趣低俗、玩心过重,弄权贪腐、谋取私利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