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思考练习六(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12:27: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语文思考练习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语文思考练习六》。

第一篇:大学语文思考练习六

大学语文思考练习六

一、单项选择题(10分)

1.《春江花月夜》至今还是何种乐曲:。

A.小提琴协奏曲B.美声音乐

C.交响曲D.民乐

2.《一片叶子》的作者是人。

A.英国B.法国C.日本D.印度

3.《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名诗。

A.杜甫B.李白C.李贺D.李商隐

4.东山魁一的《一片叶子》是作者对的一种沉思。

A.树叶B.自然C.大地D.生命

5.《赤壁赋》属于赋体中的。

A.汉赋B.骈赋(律赋)C.抒情小赋D.文赋

6.“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出自苏轼的。A.《念奴娇·赤壁怀古》B.《明月何时有》

C.《前赤壁赋》D.《后赤壁赋》

7.《赤壁赋》继承和发展的赋体的传统手法主要是。

A.铺张扬厉B.夸饰渲染

C.主客问答D.骈俪对偶

8.下列诗题中,属于乐府古题的是。

A.《迢迢牵牛星》B.《春江花月夜》

C.《登金陵凤凰台》D.《江南春》

9.成语“凭虚御风”出自。

A.《赤壁赋》B.《后赤壁赋》

C.《念奴娇﹒赤壁怀古》D.《陌上桑》

10.“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出自一诗。

A.《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B.《蜀道难》

C.《饮酒》D.《北征》

1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的“蓬莱文章”指的是。

A.先秦的文章B.汉代的文章C.两晋的文章

D.唐代的文章E.宋代的文章

二、多项选择题(10分)

1、所谓“吴中四士”指的是。

A.张若虚B.贺知章 C.张旭D.包融E.王维

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所用的修辞手法有。

A.比喻B.用典C.对仗D.拟人E.夸张

3.“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所用的修辞手法有。

A.比喻B.用典C.对仗D.拟人E.互文

4.《春江花月夜》描写“思妇”的诗句有。

A.何处相思明月楼B.可怜楼上月徘徊C.愿逐月华流照君

D.江水流春去欲尽E.白云一片去悠悠

5.《春江花月夜》中,在写景中通过暗示手法写人情的诗句有。

A.玉户帘中卷不去B.捣衣砧上拂还来C.白云一片去悠悠

D.江天一色无纤尘E.汀上白沙看不见

6.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表现在方面。

A.诗歌B.赋C.散文D.曲E.词

7.《赤壁赋》体现文赋的特征有。

A.主客问答B.抑客伸主C.骈散句交错

D.押韵E.含蓄朦胧

8.下列成语,见于《前赤壁赋》的有。

A.冯虚御风B.望洋兴叹C.杯盘狼藉

D.分崩离析E.正襟危坐

9.下列《赤壁赋》的句子属于对偶的有。

A.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C.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D.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E.挟飞侠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0.三、名词解释(10分)

赋体

四、解释下列古文中加点的词的含义(10分)。

1.月照花林皆似霰.

2.玉户帘中卷不去 ..

3.鸿雁长飞光不度..

4.碣石潇湘无限路....

5.落叶摇情满江树。..

6.飘飘乎遗世独立..

7.苏子愀然..

8.酾酒临江..

9.知不可骤得..

10.相与枕藉舟中..

五、翻译下列古文中的句子。(10分)

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2.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4.空中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5.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6.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8.舞幽壑之潜蛟

9.侣鱼虾而友麋鹿

10.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六、默写并翻译“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七、简答题(10分)

1.为什么说“月光”是《春江花月夜》全诗的灵魂?

2.《赤壁赋》是如何做到景、情、理有机结合,体现出理趣之美的。

八、作文

1.自选题目写一篇游记

2.我与大学语文

要求:脉络清晰,有一定文采,700-800字。

大学语文思考练习

(六)参考答案

一、1.D;2.C;3.B;4.D;5.D;6.C;7.C;8.B;9.A;10.A;11.B。

二、1.ABCD;2.BD;3.CD;4.ABC;5.ABC;6.ABCE;7.ABC;8.ACE;9.BDE;10.ABCD。

三、赋体:是汉代形成的文体,讲究文采、对仗、韵律、兼有诗与散文的性质,形式铺张扬厉、夸饰,有大量描述。赋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汉初的赋继承骚体传统,并逐渐向新赋转化;东汉后期出现了抒情小赋;魏晋六朝赋

朝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或“律赋”;中唐受古文运动的影响,产生了接近散文的 “文赋”。

四、1.细蜜的雪珠

2.思妇的居室

3.指信使

4.借指天南地北

5.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6.超脱尘世

7.忧愁凄怆的样子

8.斟酒

9.轻易得到

10.彼此相枕着睡觉

五、1.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2.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

3.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4.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5.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6.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

7.江面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遨游。

8.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

9.与鱼虾为伴侣,与麋鹿为朋友。

10.时盈时虚的事物就像月亮那样,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

六、默写(略)

翻译:苏子说:“客人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这样长流不息,可是它始终没有流尽;时圆时缺的事物就像那月亮,可是他到底不会增减,要是从它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竟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可能保持不变;要是从它不变的一面来看,那么万物和人类都是不会消失的啊,我们又何必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呢?况且天地之间,万物各有

主,如果不是属于我所有的,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那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便成了悦耳的声音,眼睛看到了便成了悦目的颜色,拿它无人禁止,享用它也用不完的。这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啊,就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七、1.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看,月光的确是控引全诗笔墨运行的轴心,是贯穿统领全篇的灵魂。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为线索,写了“月生、月照、月高悬、月斜、月落”的全过程。从内容上看,A.月光是景物描绘的主要对象,作者以月光统摄群像,描绘了潮水、波光、花林、沙滩、夜空、白云、青枫、闺阁、镜台、海雾等一系列景象,如铺展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水墨长轴,画面清丽,意趣盎然。B.月光是引发作者探索茫茫宇宙与漫漫人生两者关系因由的哲理思考的凭借。C.月光是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

2.江水、清风、明月,这三个自然意象,在文中贯串映现,或引启遗世独立的遐想,或引发惆怅哀怨的悲情,或喻指万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两重性,生发出即使在坎坷之中,有为的生命仍有其永恒价值的人生哲理。形象性、情感性和哲理性的统一使本文充盈着诗情画意和理趣之美。

八、作文(略)

第二篇:大学语文思考练习答案

大学语文复习题参考答案

《冯谖客孟尝君》

一、如果说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是自信的表现,那么形成他的这种自信的主客观原因何在?

主观原因:冯谖不甘碌碌无为的用世精神和深谋远虑的卓越才能。客观原因: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良好品质

二、联系“毛遂自荐”、“伯乐相马”一类故事,试析实行“唯才是举”(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等主张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毛遂自荐,伯乐相马都是讲了人尽其才的问题。而曹操的“唯才是举” 和龚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等主张都是为人才的 “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这在当时,就是人才制度改革的大胆探索和尝试,是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较高境界。在我们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更需要各类大量的人才,因此,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尊重科学,大胆探索,完善制度,形成一个科学合充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这样,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人才辈出、兴旺发达。

三、从择选、设计人生道路的角度,谈谈“狡兔三窟”的双重性意义(积极的和消极的)。

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的人生设计上考虑周全一些,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深谋远虑,才能使自己永远不处于危险的境地。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如果过多为将来打算,就容易使自己畏首畏尾,止步不前,失去创造力。

《容忍与自由》

一、胡适为什么要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胡适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什么思想?

胡适引用《礼记·王制》“四诛”的全文是让人们看清楚封建专制的不容忍必然导致灭亡的历史事实。通过对“四诛”的现代阐释,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思想?

二、胡适为什么要将中国古代的“四诛”与西方的宗教迫害并列为例?

为了说明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共同的习惯都是喜同而恶异的。因此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三、胡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论断的?他所提倡的“容忍”与他所追求的“自由”,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胡适在经过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思想、宗教等历史几十年深入研究探索总结之后,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论断。他所说的容忍主要是指容忍异己的思想、信仰等,他所追求的自由也是在首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见解的度量的基础上的自由。

《赞美》

一、本诗表现了作者哪几种复杂的内心情感?这些情感怎样构成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庄严宣告?

本诗在“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激情歌唱中流露出悲悯、痛苦、幸福、负疚、激昂、深沉等相互

交织的复杂情感。这些民族情感,通过对一组组的意象群客观冷峻的描写,得以飞升,构成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庄严宣告。

二、试析本诗中的农民形象塑造。

诗人采用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手法,抓住生活化的细节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吃苦耐劳、坚强不屈、勇于牺牲、无怨无悔的充分体现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农民形象。又运用超越时空的抽象性语言将个体形象提高到普遍性与群体形象的高度,使一个具体的农夫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主体形象的象征。

三、此诗与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都写了中华民族和祖国的命运,但作者处于两个不同的时代,诗中的形象和情感有何异同之处?

二者都选择了众多的意象组成意象群象征祖国的命运,《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选择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等意象和意象群来代表祖国不同阶段的历史。《赞美》则用乌鸦的声音、干燥的风、低压的暗云、埋藏的年代等看似祖国大地上的实景,隐喻着民族命运的衰败、不祥和诗人对民族生存环境险恶的认知,尤其注重对现实生活中的具象进行准确的提炼,使之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定格。比如塑造了一个具体的农民的形象。

《张中丞传后叙》

一、体会并说明本文记叙与议论并重的特色。(见教材99页)

二、韩愈写作本文的起因是什么?主要意图是什么?

天宝十四载冬,安禄山起兵叛变,长安危急,玄宗西避蜀中,各军则迁延不进。面对这种形势,张巡与许远合守睢阳,孤军奋战,以少击众,扼其咽喉,坚持一年之久,力挫叛军锐气,屏蔽了朝廷财赋主要来源的江淮地区,为以后官军全面反攻、收复失地创造了有利时机和条件。最后终因敌强己弱、粮尽援绝而城破身死,他们的英勇气概和历史功绩,深受后世称仰。

乱平以后,朝中有人利用张巡、许远后代的幼稚无知,竭力散布许远降贼有罪的谣言,制造破坏国家统一的舆论,为割据势力张目。韩愈对此十分愤慨,为说明事实真相,驳斥小人的谬论,他写下本文,以弘扬正气,打击邪恶。

三、具体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见教材99页)

本文几个英雄人物形象生动,光彩照人,这主要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张巡的好学、记忆力超人和就义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都是文中的精彩片断。其次,作者有意让英雄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之从容镇定、博闻强识、视死如归,许远之宽厚谦和、甘心让贤,南霁云之忠勇刚烈、嫉恶如仇,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此外,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也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

《拣麦穗》

一、本文歌颂了怎样的感情?在当时,作者为什么要歌颂这种感情?

本文歌颂了人与人之间那种真至善至美的爱,卖灶糖的老汉对小女孩的爱纯朴、真挚,不求回报。小女孩对卖灶糖的老汉十分依恋,像对亲爷爷一样。作者之所以要歌颂这种感情与她关注女性心灵天地、关注女性现实命运的创作风格有关,也与当时社会背景有关。

二、本文的开头先述说拣麦穗姑娘丢失的“美丽的梦”,这与后面所写的故事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三、找出文中人物对话描写成功的地方,分析它们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 “对呀!”

“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这些对话将小女孩的天真无邪和老汉纯朴、善良、善解人意的性格特征刻画得非常鲜明。

〈婴宁〉

一、请就上述三种解读发表自己的看法。(见教材167页)

二、作品中是怎样描写婴宁“笑”的音容姿态的?

“笑容可掬”、“笑语自去”、“含笑拈花而入”、“隐有笑声”、“嗤嗤笑不已”、“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笑声始纵”、“狂笑欲堕”、“且下且笑”、“女笑又作”、“微笑而止”、“浓笑不顾”、“极力忍笑”、“孜孜憨笑”、“笑处嫣然”、“笑极不能俯仰”、“一笑即解”、“不避而笑”、“见人辄笑”……

三、作品中是怎样描写围绕着婴宁的鲜花的?这些笔墨艺术效果如何?

婴宁生长在花的世界里,她手里总是拿着花,她爱种花养花,她的言行几乎都与花相关。人与花相映相照,处处充满浓郁的象征意味

四、有兴趣者,可把《聊斋志异·小翠》与本篇对照来读,比较二者在情节与人物上的相似处。

〈断魂枪〉

一、作者刻画沙子龙这个形象对表现作品的主题有何意义?

作品通过沙子龙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社会从传统向现代文明转型过程中,作者的矛盾心理,从而深化了主题。

二、从王三胜和孙老者的身上,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内容?

王三胜争强好胜,性格外露,以利己为待人处世之道。王三胜的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江湖艺人性格上的弱点,投射着老舍对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国民劣根性痼疾的嘲讽。

孙老者的形象显现了传统文化绵延不断、发扬光大的光点亮色。

三、本文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塑造人物善用对比和烘托手法

擅长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肖像、对话和动作 比喻奇异而又妥帖

〈公寓生活记趣〉(见教材185)

一、本文的艺术特色,是否就是那种“无技巧的技巧”的体现?你感觉如何?(见教材185)

二、你能从文中摘出作者非世俗化的、带有贵族气的句子吗?谈谈你的感想。

三、试写一篇千字左右的日常生活小景文章,请同学们看看,或许对你会很有帮助。

《苦恼》

一、马车夫姚纳为什么要再三对别人、甚至对小母马叙说他儿子死了的事?

老马夫姚纳想向别人倾诉失去儿子的痛苦,然而那么大的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好对着自己的小母马诉说。

二、小说是怎样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作对比的?这样对比有何作用?

文中姚纳先后四次想向军人、三个青年、扫院子的仆人与年轻马夫诉说苦恼,但这些人对他都漠不关心。最后他来到小母马跟前,小母马不仅听着“他的倾诉”,而且还“闻闻主人的手”。马有情而人无情,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更能引起读者对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世态炎凉的颤栗,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憎恶。

三、本文的人物对话描写有什么特色?对塑造人物形象起了什么作用?

小说的对话描写精当简练,能反映出人物在特定环境、场合中的性格特征与心理活动。姚纳与军人及三个寻欢作乐的青年的对话,不仅深刻揭示了军人与三个青年的自私自利、麻木不仁,而且也反映了姚纳内心深处极度苦闷的情绪。

四、举例说明本文中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所起的作用。(自己总结)

《蒹葭》

一、你认为《蒹葭》的中心意象是什么?这一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中心意象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象征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

二、以《蒹葭》为例,请谈谈你对诗歌中存在的“朦胧美”有何看法。(自己总结)

“伊人”究竟是什么人,没有具体所指,飘忽不定,似近而远;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

《翠翠》

一、试分析翠翠与爷爷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翠翠是个美丽多情、天真可爱的少女。她与爷爷在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不贪财,不羡贵,不嫌贫,不偷懒,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

爷爷是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撑渡老人。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安于清贫,忠于

职守,对女儿、外孙女有着挚爱。

二、本文在环境描写方面有何特点?与沈从文作品的整体风格有何联系?

本文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湘西地方色彩的描写,清澈见底的溪流,攀引缆索的渡船,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青翠逼人的竹篁中黄鸟的鸣叫声,五月端阳的划龙船……组成了一幅风景独特的乡村风俗画。

沈从文的作品,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本文的语言,有着诗歌的意境、哲理的隽永。充满了泥土气息,质朴之中蕴藉着深厚。

〈春江花月夜〉

一、有人认为,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哀而不伤”,请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却“哀而不伤”,并不颓废与绝望,正是由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到了一种欣慰。

二、“月光”是否是全诗的灵魂?为什么?

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讲,月亮都是控引全诗笔墨运行的轴心,是统领全篇的灵魂。

三、本诗哪些地方用了暗示手法? 白云、月亮的移动、鸿雁、鱼龙等

〈看蒙娜丽莎看〉

一、以眼神和微笑描绘女性的美和人性的魅力是文学艺术常常采用的手法。

课后请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诗经·卫风·硕人》、曹植《洛神赋》、白居易《长恨歌》等名篇,探讨这一手法的妙处。

二、为什么达·芬奇没有办法穷尽蒙娜丽莎的目光? 因为蒙娜丽莎不仅“被看”、“被欣赏”、“被品鉴”,她也在看我们,比我们更专注、更锋锐、更持久,更具密度、更蕴深意。

三、中国的文学鉴赏中,非常注重作品中的“文眼”。了解“文眼”的内涵,并分析这篇散文中的文眼。

一个“看”字,编织起作者的创作活动、作品本身的存在、作品反映的对象和读者的审美活动四方面有机的关联。在这样的关联中,读者与画中人,与达·芬奇,与读者自己,与整个人类形成了巧妙的互动审美观照。

公文格式:

ΧΧΧΧ关于ΧΧΧΧ的通知

Χ发【2008】Χ 号

ΧΧΧΧ:

为了ΧΧΧΧ,根据ΧΧΧΧ,决定ΧΧΧΧ,现将有关会议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ΧΧΧΧΧΧΧΧ

二、与会人员: ΧΧΧΧΧΧΧΧ

三、会议时间:ΧΧΧΧΧΧΧΧ

四、报到时间、地点:ΧΧΧΧΧΧΧΧ

五、食宿安排:ΧΧΧΧΧΧΧΧ

六、联系方式:ΧΧΧΧΧΧΧΧ

特此通知

ΧΧΧΧ(发文机关公章)

二OO八年五月一日

ΧΧΧΧ关于ΧΧΧΧ的请示

Χ发【2008】Χ 号

签发人:XXX

ΧΧΧΧ(只能一个):

为了ΧΧΧΧ,我单位„„„„„„„„„„„„„„„„„„„„„„„„

妥否,请批示。

ΧΧΧΧ(发文机关公章)

二OO八年五月一日

转发性通知的结构:

转发XX关于XX XX的通知

XXXX:

现将XXXX关于XX的通知“(文号)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X年X月X日 会议通知的结构:

关于召开XX会议的通知

XXXX:

为XXXX(目的),定于X年X月X日在XX召开XX会议,研究落实XXXX等问题,请你单位XX准时出席。

X年X月X日 印发通知的结构

××关于印发《××》的通知

××:

现将《 ××》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学习,并遵照执行。

附件: 《 ××》

××

×× ××年××月××日

第三篇:大学语文练习(6)

大学语文思考练习六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春江花月夜》至今还是何种乐曲:

A.小提琴协奏曲B.美声音乐C.交响曲D.民乐

2.下列诗歌属于乐府旧题的是

A.《春江花月夜》B.《山居秋暝》C.《归园田居》D.《长恨歌》

3、被称为“以孤篇压倒全唐”的诗歌是

A 《蜀道难》B 《代答闺梦还》C 《长恨歌》D 《春江花月夜》

4.将《春江花月夜》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的诗人是

A 徐志摩B 戴望舒C 闻一多D 舒婷

5.《赤壁赋》属于赋体中的A.汉赋B.骈赋(律赋)C.抒情小赋D.文赋

6.“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出自苏轼的A.《念奴娇·赤壁怀古》B.《明月何时有》C.《赤壁赋》D.《后赤壁赋》

7.《赤壁赋》继承和发展的赋体的传统手法主要是

A.铺张扬厉B.夸饰渲染C.主客问答D.骈俪对偶

8.下列诗题中,属于乐府古题的是

A.《迢迢牵牛星》B.《春江花月夜》C.《登金陵凤凰台》D.《江南春》

9.成语“凭虚御风”出自

A.《赤壁赋》B.《后赤壁赋》C.《念奴娇﹒赤壁怀古》D.《陌上桑》

10.被闻一多誉为“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的诗歌是

A.《登金陵凤凰台》B.《春江花月夜》C.《长恨歌》D.《登黄鹤楼》

1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

A.编年体B.国别体C.纪传体D.其它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

1、所谓“吴中四士”指的是

A.张若虚B.贺知章 C.张旭D.包融E.王维

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所用的修辞手法有

A.比喻B.用典C.对仗D.拟人E.夸张

3.“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所用的修辞手法有

A.比喻B.用典C.对仗D.拟人E.互文

4.《春江花月夜》描写“思妇”的诗句有

A.何处相思明月楼B.可怜楼上月徘徊C.愿逐月华流照君D.江水流春去欲尽E.白云一片去悠悠

5.《春江花月夜》中,在写景中通过暗示手法写人情的诗句有

A.玉户帘中卷不去B.捣衣砧上拂还来C.白云一片去悠悠D.江天一色无纤尘E.汀上白沙看不见

6.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表现在方面。

A.诗歌B.赋C.散文D.曲E.词

7.《赤壁赋》体现文赋的特征有

A.主客问答B.抑客伸主C.骈散句交错D.押韵E.含蓄朦胧

8.下列成语,见于《赤壁赋》的有。

A.冯虚御风B.望洋兴叹C.杯盘狼藉D.分崩离析E.正襟危坐

9.下列《赤壁赋》的句子属于对偶的有

A.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C.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D.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E.挟飞侠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0.苏轼文艺创作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等方面。

A.散文B.诗词C.小说D.绘画E.书法

三、名词解释(10分)

赋体::是汉代形成的文体,讲究文采、对仗、韵律、兼有诗与散文的性质,形式铺张扬厉、夸饰,有大量描述。赋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汉初的赋继承骚体传统,并逐渐向新赋转化;东汉后期出现了抒情小赋;魏晋六朝赋朝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或“律赋”;中唐受古文运动的影响,产生了接近散文的 “文赋”。

四、解释下列古文中加点的词的含义(10分)。

1.月照花林皆似霰(细蜜的雪珠0 .

2.玉户帘中卷不去(思妇的居室)..

3.鸿雁长飞光不度(指信使)..

4.碣石潇湘无限路(借指天南地北)....

5.落叶摇情满江树。(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6.飘飘乎遗世独立(超脱尘世)..

7.苏子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8.酾酒临江(斟酒)..

9.知不可骤得(轻易得到)..

10.相与枕藉舟中(彼此相枕着睡觉)..

五、翻译下列古文中的句子。(10分)

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2.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

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4.空中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5.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6.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江面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遨游)

8.舞幽壑之潜蛟(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

9.侣鱼虾而友麋鹿(与鱼虾为伴侣,与麋鹿为朋友)

10.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时盈时虚的事物就像月亮那样,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

六、默写并翻译“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苏子说:“客人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这样长流不息,可是它始终没有流尽;时圆时缺的事物就像那月亮,可是它到底不会增减,要是从它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竟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可能保持不变;要是从它不变的一面来看,那么万物和人类都是不会消失的啊,我们又何必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呢?况且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如果不是属于我所有的,即使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那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便成了悦耳的声音,眼睛看到了便成了悦目的颜色,拿它无人禁止,享用它也用不完的。这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啊,就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七、简答题(10分)

1.为什么说“月光”是《春江花月夜》全诗的灵魂?

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看,月光的确是控引全诗笔墨运行的轴心,是贯穿统领全篇的灵魂。从结构上看,诗以月亮升起到坠落为线索,写了“月生、月照、月高悬、月斜、月落”的全过程。从内容上看,A.月光是景物描绘的主要对象,作者以月光统摄群像,描绘了潮水、波光、花林、沙滩、夜空、白云、青枫、闺阁、镜台、海雾等一系列景象,如铺展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水墨长轴,画面清丽,意趣盎然。B.月光是引发作者探索茫茫宇宙与漫漫人生两者关系因由的哲理思考的凭借。C.月光是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

2.《赤壁赋》是如何做到景、情、理有机结合,体现出理趣之美的。

江水、清风、明月,这三个自然意象,在文中贯串映现,或引启遗世独立的遐想,或引发惆怅哀怨的悲情,或喻指万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两重性,生发出即使在坎坷之中,有为的生命仍有其永恒价值的人生哲理。形象性、情感性和哲理性的统一使本文充盈着诗情画意和理趣之美。

九、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这段话是谁说的?(这段话是客说的)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语出 三国 时代的曹操写的《短歌行》一诗。

3.“一世之雄”指的是谁?(指曹操,即文中的孟德)

4.“孟德困于周郎”指的是 赤壁之战 的往事。

5.这段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主要表现了苏轼政治失意后的消极苦闷及出世思想)

第四篇:大学语文练习

大学语文思考练习四

一、单项选择题(10分)1.《谏逐客书》选自 D。

A.《左传》 B.《汉书》 C.《战国策》 D.《史记》 E.《后汉书》

2.李斯是 C 国著名的政治家。

A.赵国 B.楚国 C.秦国 D.韩国 E.魏国

3.《谏逐客书》中的客指的是 B。

A.客人 B.客卿 C.说客 D.商人 E.本国士大夫

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D。

A.功施到今 B.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C.而陛下说之,何也 D.藉寇兵而赍盗粮

5.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B。

A.(东)得百里奚于宛 B.遂(霸)西戎 C.(蚕)食诸侯 D.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

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D。

A.(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B.(娱)心意、说耳目者 C.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 D.今逐客以(资)敌国

7.《谏逐客书》能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是 D。A.排比对偶连篇,文章气势雄浑 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 D.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要害

8.《二月兰》是一篇 B 散文。

A.怀人散文 B.回忆散文 C.抒写现实的散文 D.抒写历史的散文

9.在《二月兰》中,作者借二月兰的意象歌颂了亲情,更歌颂了 B 身上特有的美好品质。A.男性 B.女性 C.英雄人物 D.普通人

10.季羡林80高龄后还完成的一部80余万字的专著是 A。

A.《糖史》 B.《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C.《印度古代语言论集》 D.《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10)

1.下列著述属于李斯的有 ABCD。

A.《谏逐客书》 B.《论统一书》 C.《行督责书》 D.《自罪书》 E.《李斯列传》

2.《谏逐客书》的说服力来之于 ABCDE。

A.论点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 B.反复对比论证利害得失鲜

C.正言直谏,敢于批评秦王耽于声色 D.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E.语言铺陈排比,文章气势充沛

3.李斯在 《谏逐客书》中用以下历史事实论证逐客是错误的ABCD A.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B.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C.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D.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E.爱异国物,为客者逐

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四君”指的是 ACD。A.秦缪公 B.秦始皇 C.秦惠王 D.秦昭王

5.季羡林的主要著作是 ABCDE。

A.《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B.《印度古代语言论集》 C.《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D.《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 E.《季羡林佛教学术论文集》

6.季羡林的主要译著是 ABC。

A.《罗摩衍那》 B.《沙恭达罗》 C.《五卷书》 D.《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E.《印度古代语言论集》

7.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 ABCD。

A.东方学家 B.历史学家 C.作家 D.翻译家 E.书法家

8.《二月兰》中作者提到的女性有 ABCE。A.老祖 B.婉如 C.杨莹 D.延宗 E.德华

8.《二月兰》中与二月兰有关的人和事有。

A.老祖在二月兰旁的青草丛中挖荠菜 B.婉如穿过二月兰的紫雾匆匆而去的身影 C.小保姆杨莹结缘二月兰 D.小猫虎子和咪咪嬉戏于二月兰中 E.季羡林被斗得鼻青脸肿时砖瓦缝里盛开的二月兰仿佛在嘲笑他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10分)

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听说)(私自)(错误)...2.民以殷盛,国以富彊,百姓乐用。(因此)(“彊”同“强”)..3.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向西)(向北)(向南)...4.王者不却众庶。(推辞,不接受)...

四、区别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1.强 ①至今治强。——强大 ②强公室,杜私门。——增强,巩固 2.服 ①诸侯亲服——服从,听命 ②服太阿之剑。——佩戴

3.致 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获得,收罗 ②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到达 4.业 ①传道受业解惑。——学业 ②却宾客以业诸侯。——做动词,帮助......成就功业

五、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题2分)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有才能的士人而不重用他们,这就会使秦国没有富强的基础,秦国也不会有强盛的威名。)

2.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来成就诸侯,使天下之士离开秦国而不敢往西,裹足不敢入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武器借给敌人,把送给粮食盗贼”啊!)

3.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因此,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才能达到它的高大;黄河、大海不挑剔涓涓细流,所以才能形成它的深广;统治者不拒绝百姓,所以才能显示他们的德行。)

4.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那敲击瓦器,弹筝拍腿同时歌唱呼喊发出呜呜之声快人听觉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

5.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象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五、默写并翻译“臣闻地广者粟多„„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今译:我听说,地域广的,粮食必多;国家大的,人民必众;武器锋利的,兵士一定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鬼神也会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啊!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国而不敢往西,裹足不敢入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武器送给强盗,把粮食借给敌人啊!

六、简述题(20分)

1.《谏逐客书》中心论点是什么?(引用原文回答)(“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2.下面一段文字是课文最后一段。试从中找出能具体说明“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的逐客之弊的语句,用下划线标出来。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3.作者为什么以《二月兰》为题?

(“二月兰”是全文叙事抒情的线索,全文内容都是围绕着二月兰展开的。

它串联起了作者对人生的回忆;它凝聚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的思考。)

4.文章中说“原来以为十分平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不平常了”,作者提及了二月兰让他回忆了哪些琐事?(①老祖在二月兰旁的青草丛中挖荠菜;②婉如在二月兰的紫雾中匆匆而去;③小猫虎子和咪咪在二月兰丛里嬉戏;(2)“我”的遭遇以及老祖、德华、婉如和延宗等人对“我”的安慰;(3)“我”成为“极可接触者”以及对家人的思念。)

5.阅读最后一段,联系全文,说一说季羡林先生从二月兰那里得出了怎样的感悟?

(历经了人世沉浮,体验了生命悲欢的作者从二月兰平凡却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虽处逆境也能生长怒放,笑对春风的特点中找到了答案,即凡事顺其自然,逆境泰然处之,以豁达明净的胸襟和平静从容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沉浮,笑对世间的冷暖)

6.季羡林引用苏轼词《水调歌头》和陶渊明诗《神释》中的句子,其用意是什么?

(告诉人们,要一切顺其自然,在逆境中不颓唐消极,在顺境中也不得意骄矜,像二月兰那样“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这就是季老从东坡词和陶潜诗中得到的启示,也是季老人生观的写照。)

七、阅读下面文字,并回答相关问题(10分)

(一)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②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③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④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

粮”者也。

1.这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逐客就是损害自己,帮助了敌国。)

2.这段文字可分几个层次?概括每层的大意,并分析两层之间的关系。(第一层:论证不却众庶、广招人才方能取得事业成功的道理。第二层:论证驱逐客卿就是损害自己、帮助敌国的道理。

两层之间的关系:第一层是从正面论证纳客之利,第二层从反面论证逐客之弊,总体是对比的关系。)

3.第一层的三个句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第①句用地要广、国要大、兵要强的道理来暗示人才要多多益善;第②句以泰山、河海为比喻,说明君王要广罗人才;第③句以古圣先贤为例说明只有广揽人才,才能无敌于天下。)

(二)我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我注意到小山上的二月兰。这种野花大概也有大年小年之别的。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后稀疏地开上那么几片。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二月兰仿佛发了狂。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怒放”,这个“怒”字下得真是无比奇妙。二月兰一“怒”,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1.这段话主要写什么?(写二月兰怒放的情况。)

2.“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有什么深意?

(作者表面上写二月兰,实际上是写人,写像二月兰一样的普通人顽强的生命力及其原始的本能,寓示着作者本人及文中女性在险恶环境下的原始本能和顽强生命力量。)

第五篇:练习六

主备人:2014年月日周备2014年月日周用

练习六第一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实验教科书P127-130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解长征,激发学生对长征故事的兴趣。

2.通过朗读体会《四渡赤水出奇兵》歌词中体现的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和红军战士钢铁般意志。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四渡赤水出奇兵》歌词中体现的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红军战士钢铁般意志。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长征故事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

2013-2014学第二学期 五年级语文下册

练习六第一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实验教科书P127-130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解长征,激发学生对长征故事的兴趣。

2.熟读并背诵《清平乐 六盘山 》。能了解相关历史知识背景。3.练习口语交际,学习评说影视剧。

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清平乐 六盘山 》。能了解相关历史知识背景。教学难点:练习口语交际,学习评说影视剧 教学准备:多媒体

下载大学语文思考练习六(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语文思考练习六(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修辞”思考和练习四、五、六(5篇材料)

    “修辞”思考和练习四 一、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比喻,说明各是哪种类型,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 (1)人需要真理,就像庄稼需要阳光,雨露才能生长、开花、结果一样。 这句的比喻是明喻,喻......

    大学语文记叙文部分练习(一)

    记叙文部分练习(一) 《冯谖客孟尝君》 一、词语解释 1.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过 2.孟尝君曰:“客何好?” 好: 3.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固辞: 4.孟尝君怪其疾也 疾: 5.孟尝君不说,曰:“诺,......

    大学语文记叙文部分练习(二)

    记叙文部分练习(二) 1、倒叙 《马伶传》、《金鲤鱼的百裥裙》《哭小弟》《纪念傅雷》 插叙 《爱尔克的灯光》平叙 《张中丞相后传》 2细节描写:《垓下之围》、《张中丞传后叙......

    大学语文重点句翻译练习

    重点句翻译 一、《诗经》 1、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疾,我行不来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二、《郑伯克段于鄢》 1、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亻它邑唯命 2、都城过百......

    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练习

    阅读本文,回答下面试题: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012高教版大学语文练习答案

    大学语文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孔子,名( 丘 ),字( 仲尼),( 春秋时期 )鲁国人,是我国( 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而这个爱体......

    大学语文第一讲复习练习

    第一讲复习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 A. 提高写作水平 B.深化中学语文 C.增强人文修养 D.了解中国文学发展史 2. 大学语文课文篇目应该是 A. 古今中......

    华师在线大学语文练习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国家治理中,孟子认为最重要的一项是(人民 )。 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是(驳论点 )。 3、下列哪部著作不属于国别体史书(史记)。 4、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