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语文记叙文部分练习(二)
记叙文部分练习
(二)1、倒叙 《马伶传》、《金鲤鱼的百裥裙》《哭小弟》《纪念傅雷》 插叙 《爱尔克的灯光》平叙 《张中丞相后传》 2细节描写:《垓下之围》、《张中丞传后叙》、《先妣事略》、《哭小弟》、场面描写:《垓下之围》、《马伶传》、《西湖七月半》、《香市》、《蚂蚁大战》
3、象征
《秋夜》 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
《爱尔克的灯光》 故居大门内昏暗的灯光、爱尔克的灯光、“我的心灵的灯” 《都江堰》 “金杖玉玺,铁戟钢锤” 《我与地坛》“地坛和母亲” 《蚂蚁大战》 蚂蚁大战
4、课文的特色
《爱尔克的灯光》 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哭小弟》 叙事、抒情、写人相结合《都江堰》 夹叙夹议、思辨色彩浓
《我与地坛》 叙事、写景、记人和抒情于一体
《纪念傅雷》 叙后评议
《秋夜》 写景、叙事和抒情
《前赤壁赋》 景、事、情、理交融(《我与地坛》)
《张中丞传后叙》 叙事和议论紧密结合
5、人物刻画的方法:出题角度:人物性格特征←→描写方法←→具体的句段 《冯谖客孟尝君》 行为、对话
《垓下之围》 语言、行动、心理
《张中丞传后叙》 肖像、行为、言语、细节描写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对话 《先妣事略》 细节描写
《哭小弟》 细节描写、侧面描写 《我与地坛》 行为、心理、侧面烘托
6、人物的性格特征
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 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
项羽:勇猛、爱逞匹夫之勇(专持武力经营天下)、宁死不辱、知耻重义、多情、不善用人、缺乏政治远见
许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
张巡: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 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先妣事略》母亲:勤劳、简朴、待人厚道、严以教子 傅雷:坚持真理、刚直不屈
7、详略得当的课文:《马伶传》《种树郭橐驼传》《蚂蚁大战》
《秋夜》 选择题
1.《秋夜》中,象征旧势力的事物是()A.天空 B.小青虫C.小粉红花 D.发白的月亮 E.夜游的恶鸟 2.《秋夜》中,抗击旧势力的事物是()A.小青虫 B.枣树
C.天空 D.小粉红花E.发白的月亮 阅读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睞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A.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象征
B.“夜的天空”的寓意是什么?黑暗的社会现实
C从哪里看出夜空对民众的迫害? 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象征着统治者对民众的压迫
D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拟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A.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象征和比拟 B.“小飞虫”的寓意是什么?追求光明的年轻战士
C“小飞虫”的性格特征是什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坚定执着的牺牲精神;作者敬重他们爱护他们惋惜他们
D这里“火”的寓意是什么?象征革命、战斗、牺牲
《香市》 选择题
《香市》整体构思主要特点是()A.以小见大 B.场面描写 C.对比 D.象征 阅读
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虽然比平日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塌了,屋椽子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风化日“之下。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A.概括此段大意。描述了重兴香市后冷落的情景
B.为什么要写香市冷落的情景?为了与往昔的热闹进行对比,突出主题思想 C文中”市面”为何要引号?意味着香市十分冷落,已名存实亡。
在我看来,这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的打拳头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要是放在十多年前,怕不是挤得满场没个空隙儿么?但是今天第一天也只得二百来看客。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 A.”南洋武术班演出为什么会冷落?农民没有钱看演出 B香市冷落的情景说明什么?农村经济凋敝对市镇的影响 C作者用什么方法凸现冷落的情景?通过对比反托主题。武术班技艺高看客少和以前技艺低看客多比较,凸现出农村经济凋敝的主题
《爱尔克灯光》 选择题
1.贯穿《爱尔克的灯光》的线索是()
A.故居的变迁
B.阶级的不幸遭遇C.三种灯光的依次闪现 D.“长宜子孙”的联想 2.《爱尔克的灯光》抒情方式有()
A.在记叙中抒情 B.在议论中抒情C.在夹叙夹议中抒情D.直抒胸臆E溶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 阅读
“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宇!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被摧残了,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被囚禁了。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面憔悴地捱着日子。这就是“家”!“甜蜜的家”!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A.“长宜子孙”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要恨不能削去它?本意是给后辈安排的道路:礼教财富幸福。作者认为那是一条摧残青春和生命的罪恶路,所以恨不能削去它 B.从这里看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否定封建家庭和礼教
C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是什么意思?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自己决不会选择那条摧残青春和生命的罪恶老路
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我只得失望地走了。我向着来时的路回去。已经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转头,再看那个建筑物。依旧是阴暗中一线微光。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吧。她用这灯光来给她的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⑴阴暗中一线微光有何象征意义?象征封建家庭和礼教的苟延残喘⑵哈立希岛上的灯光有何象征意义。象征着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⑶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比喻的喻义是什么?收制于旧家庭旧礼教的姐姐悲惨命运 4这段文字在抒情和达意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在记叙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溶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类比中达意
《纪念傅雷》
一、词语解释
二、选择题
1.《纪念傅雷》主要写作特点()A.开头用倒叙
B.以怒为线索
C.人物性格鲜明 D.叙事后评议 E短小精悍,质朴情深 3.《纪念傅雷》作者引用俗话“秀才人情纸半张”,表现方法是()A.欲扬先抑B.欲抑先扬 C.比拟 D.夸张
4.作者写《纪念傅雷》用意是()
A.这二十年过得好快,我还没有时间写一篇文章纪念他们B.我和他虽然几乎处处不同,但我还是尊敬他C.这种刚直的品德,在任何社会中,都是难得见到的D.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
阅读
我知道傅雷的性情刚直,如一团干柴烈火,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这是可以理解的,我和他虽然几乎处处不同,但我还是尊敬他。在那一年,朋友中像傅雷那样的毅然决然不自惜其生命的,还有好几个,我也都一律尊敬。不过,朱梅馥的能同归于尽,这却是我想象不到的,伉俪之情,深到如此,恐怕是傅雷的感应。1傅雷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坚持真理,刚直不屈 2作者为什么要写象傅雷那样的人有好几个?揭示文革是一场浩劫
3写傅雷的妻子同归于尽,对刻画傅雷的形象来说是怎样的表现方法?侧面烘托 4写出其中的一个比喻及其意义。干柴烈火;比喻傅雷性格易怒、刚直不屈 《哭小弟》
一、词语解释
二、选择题
1.《哭小弟》文笔特色有()
A.生动形象B.质朴无华C.真挚缠绵D.感情激烈E.哀婉动人 2.《哭小弟》的内容是按照什么方式来安排的()
A.时空交错B.块状垒积C.夹叙夹议D.倒叙呼应E线状顺序 阅读
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请回答:
A.作者所哭的这些人共同性格和命运怎样?都是无私奉献的英年早逝的知识分子 B.这里塑造人物形象采用了何种描写手法?典型细节描写 C.这里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象征;排比和比喻
父亲为他写挽联:“是好党员,是好干部,壮志未酬,洒泪岂只为家痛;能娴科技,能娴艺文,全才罕遇,招魂也难再归来!”我那惟一的弟弟,永远地离去了。A.写出父亲、我、小弟的名字。当代哲学家冯友兰;作家宗璞;冯钟越
B.概括挽联的主要情感内容。赞叹小弟全才罕遇,无私奉献,痛惜小弟英年早逝,惋惜国家痛失人才。
C.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方法刻画小弟的?侧面烘托 《都江堰》
一、词语解释
颓壁残垣: 邈远: 圭臬:濡养:
二、选择题 1.《都江堰》采用拟人手法的有()
A.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B.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C.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D.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E.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 2.《都江堰》主要表现方法()
A.类比与象征
B.对比与象征
C.烘托与象征
D.烘托与对比 阅读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它,就是都江堰
1、这段文字揭示了都江堰怎样的文化精神?永久慈祥全心全意造福于民
2、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方法?象征和对比
3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雕塑和母亲是比喻;摆老资格和不炫耀;无所求是拟人 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返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我站得这么高还感觉到了它的砭肤冷气,估计它是从雪山赶来的罢。但是,再看桥的另一边,它硬是化作许多亮闪闪的河渠,改恶从善。人对自然力的驯服,干得多么爽利。如果人类干什么事都这么爽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样。
A.概括这段文字两个层次的大意。以“改恶从善”后面为分界线,前面是写都江堰的水势,后面是进行议论
B.这段文字使用了何种写作方法?运用类比方法 C.指出文中同时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的语句
脚下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返顾的决绝势头,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拟人:“义无返顾”、“凌厉锐进”。对偶:“挟着寒风,吐着白沫” 《我与地坛》
一、词语解释
二、选择题
1.《我与地坛》的抒情方式有()A在叙事中抒情
B.在写景中抒情 C在记人中抒情
D.在回忆中抒情 E.在议论中抒情 2.《我与地坛》中用多种事物来类比四季,这种联想方式是()A.相似联想B.时间统一性联想 C.相反联想 D.地点统一性联想、阅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万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A.这段话的中心旨意是什么?歌颂母爱
B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行为描写
C说园子大的用意是什么?是什么表现方法?园子愈大,车撤愈多,母亲寻找自己的走的路愈多,母爱愈深;用园子大车撤多来表现母亲的爱是侧面描写
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的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⑴这段文字可划分为两层,请概括两层大意。第一层写我与地坛的不解之缘第二层写我对人生的思考
⑵两层之间有何内在联系?第一层写我窥看自己的心魂是进行人生思考的前提。第二层是我的心魂在地坛里的投射
⑶第二个层次运用的是什么表现方法?象征 ⑷整体上第二层次采用了什么修辞?排比
⑸指出第二层次中心句。幸好有些东西的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⑹指出运用比拟的地方。描写雨燕、古柏、落叶的地方用了比拟 《蚂蚁大战》
一、词语解释
二、选择题
《蚂蚁大战》主要描写方法()
A.景物描写
B.人物描写
C.场面描写
D.背景描写 蚂蚁大战生动的原因有()
A.观察细致 B.描写细腻 C.画面清晰 D.类比贴切 E.拟人传神
阅读
这时,如看到他们各自的军乐队,在各方突起的木片上排成方阵,威武雄壮地高奏国歌,以振奋前仆后继的前线将士,并激励起那些奄奄一息的光荣斗士,我不会感到诧异.我自己是热血沸腾,仿佛它们是人。
1、说“如果看到”是什么意思?这段描写是作者的联想
2、为什么会有如此联想?由看到红黑武士生死对决的情景所激发的
3、这里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作者似乎是为斗士的英勇无畏而激动,实际上是对人类战争惊心,也是对战争狂热的揭露和嘲讽。
.放眼远望,我惊叹不已,木柴堆上到处都有这样奋力厮杀的勇士,看来不是单挑决斗,而是一场战争,两个蚂蚁王国的大决战。红蚂蚁与黑蚂蚁势不两立,通常是两红对一黑。木柴堆上都是这些能征善战的弥尔弥冬军团。地上躺满已死和将死者,红黑混杂一片。
1、概括此段描写的大意。描述两个蚂蚁王国大战情景
2、这里写出了蚂蚁大战的哪些特点?一是全体出动规模庞大;二是势不两立生死对决;三是残酷无情死伤遍野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场蚂蚁大战?从这里看,本文的主要表现方法是什么?为了暗示人类战争的残酷,激发人们的善良心性和反战情绪;象征
我用放大镜观察最初提到的红蚂蚁,看到它狠狠咬住敌方的前腿上部,且咬断了对方剩下的触须,可自己的脸部却被黑武士撕开了,露出了内脏,而黑武士的胸甲太结实,无法刺穿.这痛苦的红武士暗红的眸子发出战争激发出的凶光.它们在杯子下又缠斗了半小时,当我再次观战时,那黑武士已使敌人身首异处,但那两个依然有生命的脑袋,挂在它身体的两则,犹如悬吊在马鞍边的两个恐怖的战利品,两个红蚂蚁头仍死咬住不放.⒈这里描绘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描写的是红黑武士生死对决的结局。表现了蚂蚁大战的残酷性⒉从那里可以看出红武士极度的精神狂热。暗红的眸子发出 身死异处仍死咬住不放⒊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联想方式和表现方法?类比联想;象征
⒋作者对人类战争持什么态度?对人类战争极其狂热精神极其憎恶,对人类战争造成灾难极其哀痛
第二篇:大学语文记叙文部分练习(一)
记叙文部分练习
(一)《冯谖客孟尝君》
一、词语解释 1.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过 2.孟尝君曰:“客何好?” 好: 3.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固辞: 4.孟尝君怪其疾也 疾: 5.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说:
6、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反
二、选择题
1.“狡兔三窟”这一成语出自()A.《垓下之围》 B.《冯谖客孟尝君》C.《前赤壁赋》 D.《张中丞传后叙》 2.《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再三弹铗而歌的主要目的是()A.我行我素,张扬个性 B.不平则鸣,不甘人后 C.照顾家庭,赡养母亲 D.探求知己,以展怀抱
3、下列不是孟尝君的性格特点的是 A.深谋远虑 B.目光短浅 C.礼贤下士 D.心胸宽广
4、冯谖的性格特点是 A.深谋远虑 B.报效知己 C.礼贤下士 D.贪得无厌
5、“狡兔三窟”是指
A.广纳门客B.弹铗而歌C.烧券市义 D.游说梁国 E.立宗庙于薛
三、问答题
谈谈你对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的看法
四、阅读
37.阅读《冯谖客孟尝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A.冯谖再三弹铗而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B.从刻画冯谖形象看,文中的“左右”“贱之”、“笑之”、“恶之”有何作用? C.文中孟尝君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垓下之围》
一、词语解释
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卒: 2.期山东为三处
期:山东 3.愿王孰图之也
孰图
4.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败北 5.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伏:
6、项王自度不得脱 度
二、选择题
1.《垓下之围》中,表现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的细节描写是()A.“虞兮虞兮”的慷慨悲歌? B.“天之亡我”的三次呼告 C.嗔目叱退汉将赤泉侯? D.将宝马赠给乌江亭长 2.从《垓下之围》中,引申而成的成语有()
A.四面楚歌B.以五十步笑百步C.羞见江东父老 D.霸王别姬 E.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垓下之围》中项羽“羞见江东父老”的直接原因是()A.“天之亡我,我何渡为”B.“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C.“时不利兮骓不逝” D.“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 4《垓下之围》中细节描写是
A.霸王别姬B.弹铗而歌C.东城快战 D.愧见江东父老 E.嗔目退敌数里
5、项羽悲剧英雄性格特征是
A.无可奈何B.勇猛无敌C.知耻重义 D.宁死不屈 E.至死不知失败原因
三、问答题
结合太史公曰,谈谈你对项羽失败的看法
四、阅读
《张中丞传后叙》
一、词语解释
1.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就尽 日滋: 2.战百万日滋之师 师:
3.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志: 4.擅强兵坐而观者 擅强兵:
5.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延: 6.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讲:
7.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阳阳:
二、选择题
1.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当南霁云抽刀断指时,“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对刻画南霁云的形象来说,这里所运用的表现方法是()A.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C.心理描写 D.行为描写
2.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尤:
3、在《张中丞传后叙》“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的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是()
A、对偶和对比 B、对偶和反衬 C、排比和对比 D、比喻和暗示 4.《张中丞传后叙》在写作上的最大特色是()A、抒情和议论并重 B、议论和叙事并重 C、叙事和抒情并重 D、叙事和描写并重 5.《张中丞传后叙》写张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这种人物描写方法是()A.肖像描写 B.行为描写 C.言语描写 D.心理描写
6.在《张中丞传后叙》中,韩愈驳斥“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的谬论时,所用的比喻有()A.“当其围守时,外此蚍蜉蚁子之援” B.“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C.“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D.“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E.“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7.《张中丞传后叙》中提到人们建立“双庙”所纪念的两位坚守睢阳城的英难是()A.张巡和南霁云 B.南霁云和许远C.许远和张巡 D.张巡和于嵩
8.《张中丞传后叙》中,作者补记许远的事迹,采用的方法是()A.立论中补记
B.记叙中补记 C.驳论中补记
D.抒情中补记
9.《张中丞传后叙》中,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人物是()
A.张巡
B.南霁云
C.许远
D.于嵩
10.下列《张中丞传后叙》中的典型事例,用来刻画许远形象的是()A.背诵《汉书》 B.为国让贤C.拔刀断指D.抽矢射塔 11.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 且: 《张中丞传后叙》:“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指以相语”的是()A.于嵩读《汉书》事 B.南霁云抽矢射佛塔事 C.张巡慷慨就戮事 D.南霁云拔刀断指事 12南霁云的性格特征
A.宽厚谦和B.从容镇定C.骁勇善战 D.嫉恶如仇 忠贞刚烈
四、阅读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这段文字所驳斥的谬论是什么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概括文中的主要论据
《种树郭橐驼传》
一、词语解释
1.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之:
2、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致其性 3.驼业种树。业种树: 4.养其根而俟其实。俟:
5.早缫 而 绪,早织而缕。而: 6.隆然伏行 伏行:
7.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其肤
二、选择题
1.《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主要类比关系有()a.郭橐驼与“长人者” b.种树与治民 c.“他植者”种树方法与郭橐驼种树方法 d.种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与“长人者好烦其令” e.“木之性日以离”,与老百姓“病且怠” 2.《种树郭橐驼传》中,橐驼种树的基本原理是()A.其本欲舒,其培欲平
B.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C.其莳若子,其置若弃
D.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3.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所表达的根本思想是()A.“顺民之天”以治国B.反对辍飧饔以劳吏 C.种树要“顺木之天” D.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4.《种树郭橐驼传》中阐述种树的原理和方法时采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是()A.象征 B.类比 C.对比D.铺垫
三、问答题
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四、阅读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缫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故病且怠。1这里揭露了怎样的社会弊端?造成了怎样的社会危害? 2体现了怎样的治国思想? 3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方法?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一、词语解释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 略 从政有经,令行为上: 蛮夷之所则效也 则效
明德先论于贱 明德 贱
愿王孰图之也
孰图:深思熟虑; 从政有经,令行为上 有经:
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 负:
二、选择题
1.《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所体现的历史文化意义有()
A.战争形式由车战变为“骑射”
B.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C.思想文化方面的一次改革
D.开拓疆土观念的重要性
E.君臣协商一致才能成功 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所描述的中心事件是()A.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之地 B.赵武灵王招兵买马训练胡服骑射 C.赵武灵王与肥义谋划胡服骑射 D.赵武灵王就胡服骑射事说服公子成
三、问答题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令为什么能够成功推行?
四、阅读
35.阅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中一段文字: 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请回答:
A.这里记叙了赵武灵王坚持推行胡服骑射的哪一个举措? B.这里塑造人物形象采用了何种描写手法? C.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7.阅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A.赵武灵王为什么要“胡服骑射”?
B.说明“愚者所笑,贤者察焉”的表现作用。C.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前赤壁赋》
一、词语解释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倚歌: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长终: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自。? 枕藉: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虚御风: 举酒属客 属: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正襟危坐: 泣孤舟之嫠妇: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 郁乎苍苍 哀吾生之须臾
须臾:片刻;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鱼虾:
二、选择题
1.在《前赤壁赋》中,苏子认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里是想表达()
A.自然界的广博 B.造物者的万能C.消极无为的心态 D.积极旷达的心境
2、《前赤壁赋》行文的内在线索是()
A、时间的推移 B、感情的变化 C、事理的逻辑 D、想象的展开
3.下列成语,见于《前赤壁赋》的有()
A.冯虚御风B.正襟危坐C.望洋兴叹
D.分崩离析E.杯盘狼藉
4.苏轼《前赤壁赋》借以抒情、说理的主要景物有()A.明月 B.江水 C.扁舟 D.清风 E.白露
5.《前赤壁赋》所体现的文赋的特点有()A.主客问答,抑客伸主 B.语句骈俪,对仗工整C.骈散相间,灵活自然 D.句句押韵,一韵到底E.用韵自由,时疏时密
6.《前赤壁赋》继承和发展的赋体的传统手法主要是()
A.铺张扬厉
B.夸饰渲染
C.主客问答
D.骈俪对偶 7.《前赤壁赋》中,作者借以抒情说理的主要景物是()A.江水、明月、扁舟 B.江水、明月、清风 C.明月、清风、洞箫 D.江水、清风、白露 8.《前赤壁赋》全文展开的内在线索是()
A.感情的变化
B.逻辑的演绎
C.时间的推移
D.想象的展开 9.《前赤壁赋》“主客对话”中,“客”的主要情感倾向是()A.功名难就 B.乐观旷达 C.人生无常 D.适意自然 10.《前赤壁赋》所继承的赋体传统表现手法是()A.句句骈偶 B.主客对话 C.借景抒情D.通篇押韵
三、问答题
本文表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四、阅读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1、这段文字阐发了什么哲理 作者阐发哲理针对的是什么
3、为什么说这里的水与月是例证又是喻证 这段说理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化抽象为具体的
《先妣事略》
一、词语解释
孺人中夜觉寝 觉寝:
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荧荧 夜分 年十六来归 归 期而生有光 期 无一字龃龉 龃龉
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靡
二、选择题
1.《先妣事略》中母亲形象的特征有()A.勤劳俭朴
B.健康长寿 C.待人宽厚
D.教子严格 E.爽朗豁达 2.《先妣事略》的主要人物描写方法是()A.肖像描写B.细节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
三、问答题
《先妣事略》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叙事特色是什么
四、阅读
35.阅读《先妣事略》中的一段文字: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A.这里表现出孺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B.这段文字有什么语言特点?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C.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达到了什么效果?
《马伶传》
一、词语解释
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抗坠疾徐: 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俦: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过:
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 事: 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迨:.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 征:
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安从授之 掩其上
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 西顾更 无虑数十辈无虑
二、选择题
1.《马伶传》中写马伶与李伶的第一次技艺较量属于 A.环境描写 B.场面描写 C.行为描写 D.细节描写
2.《马伶传》一文的关键情节是()a.马伶与李伶的第一次技艺较量 b.马伶与李伶的第二次技艺较量 c.马伶偷以当朝宰相顾秉谦为师 d.华林部夜访马伶相与罗拜而去 3.《马伶传》一文在叙述方式上的显著特点是()
4.下列作品中,包含场面描写的有()
A.《李将军列传》 B.《马伶传》 C.《香市》 D.《兵车行》 E.《郑伯克段于鄢》
5.《马伶传》的中心意旨是()
A.反映当时金陵梨园的激烈竞争 B.讽刺当朝宰相顾秉谦 C.叙述名演员马伶一生经历 D.赞扬马伶深入生活、精益求精的精神
6.《马伶传》:“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这里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A.语言描写 B.细节描写 C.行为描写 D.肖像描写 7.下列《马伶传》语句中属于场面描写的有()A.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
B.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C.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D.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 E.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
三、问答题
作者写本文的主观动机是什么
四、阅读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某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1、概括此段大意
2、马伶获胜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马伶之口交代他拜顾为师的事实有什么好处
4、这里讽刺了什么人 《西湖七月半》
一、词语解释
31.不舟不车,不衫不帻:
34.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 怖: 34.弱管轻丝,竹肉相发: 灯火优傒优傒
轿夫擎燎,列俟岸上擎俟 峨冠盛筵峨冠
二、选择题
1.下列《西湖七月半》语句中使用了排比句式的是()A.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 B.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 C.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 D.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2.下列《西湖七月半》文句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A.名妓闲僧,浅斟低唱 B.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C.匿影树下者 D.或逃嚣里湖
三、问答题 《西湖七月半》“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可看七月半之人”开头对全文有何作用? 分析稳重杭人游湖与吾辈赏月构成的对比情景
四、阅读
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1、这里描写的对象是哪类人?
2、其看月的心态如何
3、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如何
第三篇:大学语文记叙文部分复习要点
“大学语文”记叙文部分复习要点
一、单元内容概要
记叙文是一种记载和叙述事件由来,描绘事物和人物情景状态的文章。它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游记、小说、童话、寓言及记叙性的散文等文体。
学习记叙文单元,应当熟识四种叙述方式,熟知人物描写的五种具体方法,了解环境描写的两个方面,掌握记叙文的两种主要抒情方式。
常用的叙述方式有以下五种:
l.叙事
记叙文的叙事要用叙述这种表达方式。叙述应具备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并用一定的人称、以一定的线索,采取某一种叙述方式。
(l)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如《追悼志摩》、《箱子岩》、《哭小弟》、《拣麦穗》、《我与地坛》等文章;还有第三人称,如《北京的春节》、《廉颇商相如列传》、《毛颖传》、《柳敬亭说书》等文章。
(2)叙述线索。有的以“人”为线索,如《廉颇商相如列传》;有的以时间为线索,如《北京的春节》;有的以事件为线索,如《狱中杂记》;有的以“题眼”为线索,如《哭小弟》,全文围绕“哭”字着笔。
(3)叙述方式。有顺叙(如《北京的春节》)、倒叙(如《哭小弟》)、插叙(如《箱子岩》)、分叙(也叫平叙)。
2.写人
写人主要有五种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即对话描写)、行动描写(即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写景
景物描写,是对于人物活动或事件展开的特定背景的描写。景物描写可分为两种: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前者为时代特征的背景描写,后者则侧重于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描写。
4.抒情
记叙文有两种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其中,后者可以采取记人寄情、叙事述情、写景寓情、状物抒情、说理言情等多种方式。
5.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与议论文中的议论有较大的不同。它与叙述相结合,并在叙述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表现为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和夹叙夹议三种形态。叙事、记人、写景、抒情、议论几种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二、知识要点总括
各课基本知识要点
1.《追悼志摩》,作者胡适,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倡导者。这是一篇追悼性写人散文。作者引用三封信作为典型论据来说理,还大量引用志摩的诗句来抒情写意,主要抒情方式是在议论中抒情。
2.《秋夜》,作者巴金,现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之一。这是一篇写人散文,其总体特点是通过记叙梦境来抒情写人、还多次运用象征手法和排比句式。
3.《北京的春节》,作者老舍,现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这是一篇记事散文。
4.《箱子岩》,作者沈从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这是一篇游记,文章富有思辩色彩。
5.《哭小弟》,作者宗法,当代著名女作家。文章开头所用的叙述方式是倒叙。文章的总体特点是抒情、叙事、写人相融合。
6.《都江堰》,作者余秋雨,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散文家。这是一篇游记,具有较强的思辩色彩,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
7.《拣麦穗》,作者张洁,当代著名女作家。这是一篇记事散文。文中写的“小火柿子”具有象征意味。
8.《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这是一篇记事散文,通过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烘托三种方式来表现母爱。文章写母爱,却落笔地坛,这实质上是一种象征性类比。
9.《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代表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这是一篇人物传记,记叙了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
10《毛颖传》,作者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是一篇寓言性传记,基本写作方法是拟人化,还运用了语意双关、象征寄托的表现方法。
11.《寓言二则》,作者柳宗元,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是两则讽刺性寓言。《哀溺文序》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方式来刻画溺死者“要钱不要命”的心态。《蝜蝂传》前后两部分,一写小虫,一写官僚,两部分之间是类比关系。
12.《柳敬亭说书》,作者张岱,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这是一篇写人散文,运用了欲扬先抑、对照反衬、铺垫等三种表现手法。
13.《狱中杂记》,作者方苞,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这是一篇记事散文。本文说服力强的主要原因是事例确凿、典型。
三、知识要点归类
1.关于作者
《追悼志摩》:胡适,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倡导者。
《秋夜》:巴金,现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之一。
《北京的春节》:老舍,现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之一。
《箱子岩》:沈从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哭小弟》:宗噗,当代著名女作家。
《都江堰》:余秋雨,当代艺术理论家、散文家。
《拣麦穗》:张洁,当代著名女作家。
《我与地坛》: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
《廉颇商相如列传》:司马迁,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毛颖传》: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寓言二则》: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敬亭说书》:张岱,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
《狱中杂记》:方苞,清代著名散文家,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
2.作者归类
现代作家:胡适、巴金、老舍和沈从文。
现当代著名小说家:巴金和老舍。
唐宋八大家:韩愈和柳宗元。
清代散文家:张岱和方苞。
3.体裁归类
游记:《箱子岩》、《都江堰》。
写人散文:《追悼志摩》、《秋夜凡《哭小弟》、《柳敬亭说书》。
记事散文:《北京的春节》、《拣麦穗》、《我与地坛》、《狱中杂记》。
传记:《廉颇商相如列传》、《毛颖传》。
寓言:《毛颖传》、《寓言二则》。
4.叙述人称归类
第一人称:《追悼志摩》、《秋夜》、《箱子岩》、《哭小弟》、《都江堰》、《拣麦穗》、《我与地坛》、《狱中杂记》。
第三人称:《北京的春节》、《廉颇蔺相如列传》、《毛颖传》、《寓言二则》、《柳敬亭说书》。
5.表现手法归类
象征手法:《秋夜》、《拣麦穗》、《我与地坛》、《毛颖传》。
较突出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北京的春节》、《箱子岩》、《都江堰》。
较成功的运用了场面描写:《北京的春节》、《箱子岩》和《柳敬亭说书》。
具有思辩色彩的散文:《箱子岩》、《都江堰》。
排比、修辞手法突出的:《秋夜》、《都江堰》、《我与地坛》。
四、课文重点与难点
《秋夜》
本课主要考核点:
作者胡适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议论中抒情的特点;文章通过引用典型材料来说理抒情的方法,文中所引用的三封信的作用;文章大量引用徐志摩的诗句来抒情的特点,并要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明这些诗句的寓意,指出其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这是一篇追悼性写人散文。文章抒写了作者对徐志摩因失事而遇难的无限悲痛之情,主要称赞了徐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理想及其为这一理想而挣扎、奋斗的精神。在学习时,应注意掌握好本文的以下重点内容,达到综合应用的能力。
1.段落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1至5自然段,抒写志摩不幸遇难给人们带来的悲痛和人们对他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包括第6至14自然段,称赞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观,并为他所遭受的不公正的责难进行辩解。
第三部分,包括第15至19自然段,赞扬志摩在逆境中坚持崇高理想,继续热情歌唱的顽强精神。
第四部分,包括第20至23自然段,呼应文章开篇抒发的悲悼、敬爱之情,以志摩精神永存收束全文——“他投的影子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他放的光亮也会永远存在。
2.写作特色
(1)在议论中抒情写人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文章除了第一、四两个部分的追悼性文字是直接抒情以外,全文的主体部分都是通过议论来抒情、写人。一方面,在立论中抒发对志摩的敬佩之情;另一方面,又在驳论中抒发对志摩不幸遭际的理解之情。文章在议论中抒情,寓情于理,情理交融,达到了理真且情浓的艺术境界。
(2)运用典型材料来说理抒情。本文的典型论据,主要就是三封信。一封是志摩写给妻子的信,直接证明了他离婚和再婚正是为了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理想。第二封信是梁启超写给志摩的信,通过梁表现出来的随俗沉浮的人生态度,从反面证明志摩为“美与爱与自由”苦苦奋斗的人生观。第三封信是志摩写给梁启超的回信,直接表明志摩决不随俗沉浮,愿为理想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这三封书信的引用,增添了辩解或赞美的力度。说理要有充分可靠的论据,才会令人信服。
(3)引用志摩诗句来抒发情意。在本文中,胡适大量引用志摩诗句来追悼他的逝世,可谓匠心独具,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抒情达意的方式——通过这些诗句,不仅体现出志摩一生的处境、心境和品格,而且使全篇荡漾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
文章所引诗句多以之为比喻:开头与结尾的诗句中以“云”为喻,慨叹志摩一生来去匆匆,寄托着后人无尽的哀思,情意深长,催人泪下。“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比喻志摩对生活的困惑和志摩突然死去带给人们的迷茫,贴切自然。“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喻指志摩一生对“爱与美与自由”的追求。“阴沉、黑暗、毒蛇似的境蜒”和“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比喻志摩一生的挫折、失败和苦痛。“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比喻志摩对人生、对生活的热情。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富盛名的诗人,文章引用他的诗句来悼念他,使作品的感染力大大增强。
《秋夜》
本课主要考核点:
作者巴金所处的时代背景;建国以来巴金的社会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文章通过记叙梦境来抒情写人的总体特点;结合有关写人段落,掌握其中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对刻画鲁迅形象的作用;明确文中运用象征的地
方,说明其象征意义;结合有关写景段落,简要说明景物描写对鲁迅人格的衬托作用;识别文中多次使用排比句式所起的作用。
本文一篇抒情色彩较浓的写人散文,是作者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而写的。文章记述了作者俯在鲁迅作品《野草》上做的一个秋夜的梦,着重歌颂了鲁迅热情关怀青年的崇高精神,表达出作者对鲁迅无限崇敬的感情。本文的感情较浓,需要对以下重点内容进行掌握:
1.描写方法
本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
外貌描写生动传神。文章第二部分写了作者在梦境中见到的鲁迅,通过对其外貌(“矮小的身材,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服饰(“黑色的长袍”)、神态(“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的刻画,使鲁迅先生的形象栩栩如生。
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如:“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燃烧”等描写,使鲁迅先生的形象跃然纸上。
同时文章还通过对鲁迅先生语言的描写,写出鲁讯先生对青年们的殷殷教诲,以此来展现人物的伟大人格。
2.景物描写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有一小段景物描写,这是为抒情服务的。写景抒情,情真意切,通过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温煦悠远的氛围,将鲁迅先生的形象衬托得更高大,将作者那种对鲁迅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象征手法
本文反复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富有诗意地体现出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例如: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三、四、五层反复描写鲁迅先生那颗“燃得通红的心”,写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这颗“燃得通红的心”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象征。
《北京的春节》
本课主要考核点:
老舍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老舍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描述中心是通过描写北京春节期间的一番热闹景象,反映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和风尚,并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显示了社会移风易俗的伟大力量;掌握文中的场面描写,划分其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掌握本文叙述描写中穿插
议论的特点,简要说明这些议论的画龙点睛作用;认知文章最后一段运用的对比手法。
下面的一道题目,可以体现上述部分的知识要点。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本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在进行叙述描写的时候适当地穿插议论,它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结尾部分的那段议论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时间。(2)一是使文字生色,二是画龙点睛,突出文章的思想意义。(3)通过解放前后北京过春节的对比,突出文章的主题。
《箱子岩》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沈从文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主题思想;各层次的描写角度;联系全文,简要说明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龙舟场面的热烈气氛;理解文中所描述的作者两次游箱子岩所见到情景之间有什么对比关系,简要说明作者从这一对比中引发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识别本文人物描写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联系全文,说明文章最后写到贺龙闹革命的情景有何寓意。
1.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记叙了相隔15年两次游览箱子岩的见闻,写出了湘西特有的风俗,在宁静清纯的叙述中,深蕴着作者敏锐而深造的思考;在朴淡如水的笔触下,潜伏着作者浓缩而多彩的情感激流,表达了他对乡土的挚爱,对故土故人生活中的痼疾与污秽的痛心,深情地呼唤湘西人民用划龙舟的精神与热力,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好。这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即本文的重点内容之一。
2.本文运用多种手法来描写人物,人物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其中,有正面描写,也有反面描写。作者用较长的篇幅绘声绘色的描述、刻画了家乡几个麻木乡民的形象。其中跛脚什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刻画描写,虽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人物个性跃然纸上,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既先从正面描写了他的外貌、动作、语言,又插入一段对他的发迹史的记叙,还从侧面写旁人对他的议论,以此进行侧面衬托,这样就把一个21岁的兵油子的个性写得非常生动。对这样一个“可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作者毫不保留地表达了自己的痛恨与失望。在这段看似平淡、冷静的叙述中实则饱含着作者忧心如焚的感情,但从他身上,作者又不得不寄托一种幻想。破脚什长这个人物形象就是从正面和反面两方面来描写的。
3.下面的一段题目,可以测试对上述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弦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团团五彩碎纸云尘。
(1)这段文字属什么描写?
(2)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
(3)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哭小弟》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课文作者宗璞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的主旨;认知本文抒情、记事、写人相交融的总体特点;掌握本文的倒叙方式以及将多方面的材料切成块状、交叉垒积的结构方法;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结合有关段落,简要
说明文中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品格的特点。
1.本文是一篇充满抒情色彩的写人散文。作者的小弟,是一位研究飞机强度的专家,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长期在艰苦的条件下奋发工作,不幸英年早逝。作者对此文发自肺腑,激情烈烈地赞美了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沉表达出对小弟早逝的悲痛。在学习本文时,需要对本文的重点内容,即写作特色进行掌握。
(1)本文的一大特色是侧面描写,通过间接手法表现人物。如第17至19自然段先从正面记叙小弟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认真负责、忘我工作的精神。然后引用小弟一个同志的来信,从侧面表现小弟强忍剧痛拼命工作的忘我精神、也表现出小弟周围同志的悲痛与怀念。
(2)构思别致,结构新颖精巧。文章围绕着小弟的病逝,把现实与回忆、家庭与社会、情与理交互相接,不采用单线性顺叙,而是把众多的材料分成块状,交错展现,交叉累积。这种叙写方法使文章内容层出层新,结构错落有致,避免了单调刻板。本文在写小弟的经历与事迹时;采用的就是这种叙写方法。
(3)文章大量运用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如小弟冬天用冷水洗脸,父亲给小弟写的挽联就是正面的细节描写,其中选取父亲为小弟写的挽联这个细节,即表现出老人的深明大义,又是小弟一生的最好总结,这样一位好党员、好干部和罕遇的全才,却壮志未酬身先卒,于国于家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小弟周围同志的悲哀和怀念,同事写给作者的信是侧面的细节描写。这些描写有助于完整地刻画人物形象。
2.下面的一段题目,可以测试对上述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他们已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
(1)本文是哭小弟的,这里为什么又要哭蒋筑英和罗健夫,(2)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弟、蒋筑英、罗健夫什么样的思想品质?
(3)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都江堰》
本保主要考核点是:
余秋雨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四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思想;掌握文中采用对比手法的地方,简要说明这些对比的意义;划分文中描绘都江堰水流壮观景象部分的层次,认知各层次的描写着眼点;识别文中所采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说明它们的比喻意义或比拟作用;认知本文较强的思辨色彩。其中重点掌握:
1.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游记。
本文通过对都江堰壮观的水利工程的描绘,高度评价和赞扬了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行为和举措。
2.划分和解析段落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四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中对水流壮观景象的描写是重点。
第一部分,即第一节,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得出长城固然伟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却更伟大的结论。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即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的观点。
第二层,包括第2—5自然段,分析都江堰比长城更伟大的原因。先说明“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接着在将两者进行对比,指出都江堰虽然在规模上空间上比不上长城的宏大与辽阔,但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驰,而都江堰却“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接着历数都江堰在从三国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期间所起的伟大作用,再次印证都江堰的伟大。然后将两者对比,指出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并把它比拟为一位用爱心细细浸润儿女,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比起长城的突兀、僵硬和傲慢来,它确实要伟大得多。
第三层,即第6自然段,以一句话再次对都江堰的伟大作用作出肯定性判断。
第二部分,即第二节,描绘都江堰水流的壮观。这一部分为纯记叙的语言,我们可以将它分为两层:
第一层,即第1自然段,写自己开始以为都江堰只是一处水利工程,不会有大大的游观价值。此为欲扬先抑之法,为下文盛赞它的壮观作反衬。
第二层,包括第2—3自然段,对都江堰的水流壮观进行具体而生动的描绘。先在第2自然段用三个含比喻的排比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来写水流的声音,极为形象、生动,这是正面描写;然后再写作者的感觉,“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这是侧面描写。第3自然段极写江水翻卷咆哮的壮观。开始从侧面将江水与海水进行对比,突出它的喧嚣的生命力。接着用汪洋恣肆的文笔对江水进行正面描写:它的运动“极有规矩”,遇到分水堤就“刷地一下裁割为二”,遇到坚坝后,“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突然又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它“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这一段大量运作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江水的巨大声势。
第三部分,即第三节,赞颂和评价李冰父子的伟大功绩,夹叙夹议,具有思辩色彩。它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即第1自然段,承上启下,指出都江堰的一切应归功于李冰。
第二层,包括2至12自然段,运用记叙、议论、抒情、对比等手法,展现李冰的光辉形象。
第三层,包括第13至15自然段,写李冰对后世的影响。由于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所以李冰父子的事业能够延续到后世,他们父子已成为为民造福的象征,最后,作者坚信,只要都江堰不坍塌,“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
第四部分,即第四节,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写横江索桥和二王庙。可划分为两层:
第一层,即第1自然段,写横江索桥的高、险及江流由凌厉锐进到驯服的情景,进一步称赞李冰父子治水的功绩。
第二层,包括第2至5自然段,由二王庙祭扫李冰父子展开议论,希望人民永远纪念李冰父子,从而进一步赞颂李冰精神的伟大。
《拣麦穗》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课文作者张洁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归纳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简要说明文章第一部分的铺垫作用;识别文中的对话描写和行为细节描写,简要说明它们的表现作用;简要说明文中关于“小火柿子”描写的象征。
本文是一篇情致感人的记事散文。本文的重点内容包括下列两个方面:
1.中心思想
文章描述了“我”童年时一段难忘的经历——卖灶糖老汉对“我”的疼爱,以及“我”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赞颂了这一老一少之间特有的纯真友谊,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冷漠和隔阂的敏感,表现出作者对人和人之间朴素纯真的感情的向往和追求。
2.写作特色
(1)善于通过人物语言、行为和景物的白描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语言描写,例如:“我”与二姨的对话“我要备嫁妆”、“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以及后来对老汉说的“我要天天吃灶糖哩”、“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等。表现出“我”的天真烂漫,行为细节有“我”做烟荷包的举动。景物的描写如对那颗红得透亮的火红柿子的描写。
(2)运用象征手法,语意含蓄。例如“那棵柿子树的顶稍稍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业,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这儿的“红得透亮的小火柿子”象征了卖灶糖老汉那颗虽历尽风雨却仍然“红得透亮”的“心”。
(3)文章第一部分是文章主体部分的一个铺垫,这个铺垫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的涵盖,后面所描述的“我”与卖灶糖老汉的情谊,就是拣麦穗的农村姑娘丢失的“美 丽的梦”中的一个。二是气氛的渲染,拣麦穗姑娘做“梦”的纯真和丢失的困惑。形成了笼罩全篇的基本情感氛围。三是情感的对比,第一部分说,“谁也不会关心她们还曾经有过幻想”,“连她们自己也甚至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而后面的“我”却是“常常想念他”,“常常想找到它”,前后构成对比,从而反衬出“我”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超世俗的执着追求。
第四篇:201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记叙文部分复习资料(二)(共)
成人高考网 http://
第五篇:201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记叙文部分复习资料(三)
成人高考网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