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大学语文笔记记叙文

时间:2019-05-15 11:0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8年10月大学语文笔记记叙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8年10月大学语文笔记记叙文》。

第一篇:2008年10月大学语文笔记记叙文

2008年10月大学语文笔记记叙文

一、知识要点总括

各课基本知识要点

1.《追悼志摩》,作者胡适,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倡导者。这是一篇追悼性写人散文。作者引用三封信作为典型论据来说理,还大量引用志摩的诗句来抒情写意,主要抒情方式是在议论中抒情。

2.《秋夜》,作者巴金,现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之一。这是一篇写人散文,其总体特点是通过记叙梦境来抒情写人、还多次运用象征手法和排比句式。

3.《北京的春节》,作者老舍,现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这是一篇记事散文。

4.《箱子岩》,作者沈从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这是一篇游记,文章富有思辩色彩。

5.《哭小弟》,作者宗法,当代著名女作家。文章开头所用的叙述方式是倒叙。文章的总体特点是抒情、叙事、写人相融合。

6.《都江堰》,作者余秋雨,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散文家。这是一篇游记,具有较强的思辩色彩,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

7.《拣麦穗》,作者张洁,当代著名女作家。这是一篇记事散文。文中写的“小火柿子”具有象征意味。

8.《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这是一篇记事散文,通过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烘托三种方式来表现母爱。文章写母爱,却落笔地坛,这实质上是一种象征性类比。

9.《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代表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这是一篇人物传记,记叙了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

10《毛颖传》,作者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是一篇寓言性传记,基本写作方法是拟人化,还运用了语意双关、象征寄托的表现方法。

11.《寓言二则》,作者柳宗元,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是两则讽刺性寓言。《哀溺文序》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方式来刻画溺死者“要钱不要命”的心态。《蝜蝂传》前后两部分,一写小虫,一写官

僚,两部分之间是类比关系。

12.《柳敬亭说书》,作者张岱,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这是一篇写人散文,运用了欲扬先抑、对照反衬、铺垫等三种表现手法。

13.《狱中杂记》,作者方苞,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这是一篇记事散文。本文说服力强的主要原因是事例确凿、典型。

二、单元内容概要

记叙文是一种记载和叙述事件由来,描绘事物和人物情景状态的文章。它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游记、小说、童话、寓言及记叙性的散文等文体。

学习记叙文单元,应当熟识四种叙述方式,熟知人物描写的五种具体方法,了解环境描写的两个方面,掌握记叙文的两种主要抒情方式。

常用的叙述方式有以下五种:

l.叙事

记叙文的叙事要用叙述这种表达方式。叙述应具备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并用一定的人称、以一定的线索,采取某一种叙述方式。

(l)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如《追悼志摩》、《箱子岩》、《哭小弟》、《拣麦穗》、《我与地坛》等文章;还有第三人称,如《北京的春节》、《廉颇商相如列传》、《毛颖传》、《柳敬亭说书》等文章。

(2)叙述线索。有的以“人”为线索,如《廉颇商相如列传》;有的以时间为线索,如《北京的春节》;有的以事件为线索,如《狱中杂记》;有的以“题眼”为线索,如《哭小弟》,全文围绕“哭”字着笔。

(3)叙述方式。有顺叙(如《北京的春节》)、倒叙(如《哭小弟》)、插叙(如《箱子岩》)、分叙(也叫平叙)。

2.写人

写人主要有五种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即对话描写)、行动描写(即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写景

景物描写,是对于人物活动或事件展开的特定背景的描写。景物描写可分为两种: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

写。前者为时代特征的背景描写,后者则侧重于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描写。

4.抒情

记叙文有两种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其中,后者可以采取记人寄情、叙事述情、写景寓情、状物抒情、说理言情等多种方式。

5.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与议论文中的议论有较大的不同。它与叙述相结合,并在叙述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表现为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和夹叙夹议三种形态。叙事、记人、写景、抒情、议论几种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三、知识要点归类

1.关于作者

《追悼志摩》:胡适,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倡导者。

《秋夜》:巴金,现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之一。

《北京的春节》:老舍,现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之一。

《箱子岩》:沈从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哭小弟》:宗噗,当代著名女作家。

《都江堰》:余秋雨,当代艺术理论家、散文家。

《拣麦穗》:张洁,当代著名女作家。

《我与地坛》: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

《廉颇商相如列传》:司马迁,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毛颖传》: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寓言二则》: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敬亭说书》:张岱,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

《狱中杂记》:方苞,清代著名散文家,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

2.作者归类

现代作家:胡适、巴金、老舍和沈从文。

现当代著名小说家:巴金和老舍。

唐宋八大家:韩愈和柳宗元。

清代散文家:张岱和方苞。

3.体裁归类

游记:《箱子岩》、《都江堰》。

写人散文:《追悼志摩》、《秋夜凡《哭小弟》、《柳敬亭说书》。

记事散文:《北京的春节》、《拣麦穗》、《我与地坛》、《狱中杂记》。

传记:《廉颇商相如列传》、《毛颖传》。

寓言:《毛颖传》、《寓言二则》。

4.叙述人称归类

第一人称:《追悼志摩》、《秋夜》、《箱子岩》、《哭小弟》、《都江堰》、《拣麦穗》、《我与地坛》、《狱中杂记》。

第三人称:《北京的春节》、《廉颇蔺相如列传》、《毛颖传》、《寓言二则》、《柳敬亭说书》。

5.表现手法归类

象征手法:《秋夜》、《拣麦穗》、《我与地坛》、《毛颖传》。

较突出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北京的春节》、《箱子岩》、《都江堰》。

较成功的运用了场面描写:《北京的春节》、《箱子岩》和《柳敬亭说书》。

具有思辩色彩的散文:《箱子岩》、《都江堰》。

排比、修辞手法突出的:《秋夜》、《都江堰》、《我与地坛》。《哭小弟》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课文作者宗璞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的主旨;认知本文抒情、记事、写人相交融的总体特点;掌握本文的倒叙方式以及将多方面的材料切成块状、交叉垒积的结构方法;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结合有关段落,简要

说明文中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品格的特点。

1.本文是一篇充满抒情色彩的写人散文。作者的小弟,是一位研究飞机强度的专家,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长期在艰苦的条件下奋发工作,不幸英年早逝。作者对此文发自肺腑,激情烈烈地赞美了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沉表达出对小弟早逝的悲痛。在学习本文时,需要对本文的重点内容,即写作特色进行掌握。

(1)本文的一大特色是侧面描写,通过间接手法表现人物。如第17至19自然段先从正面记叙小弟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认真负责、忘我工作的精神。然后引用小弟一个同志的来信,从侧面表现小弟强忍剧痛拼命工作的忘我精神、也表现出小弟周围同志的悲痛与怀念。

(2)构思别致,结构新颖精巧。文章围绕着小弟的病逝,把现实与回忆、家庭与社会、情与理交互相接,不采用单线性顺叙,而是把众多的材料分成块状,交错展现,交叉累积。这种叙写方法使文章内容层出层新,结构错落有致,避免了单调刻板。本文在写小弟的经历与事迹时;采用的就是这种叙写方法。

(3)文章大量运用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如小弟冬天用冷水洗脸,父亲给小弟写的挽联就是正面的细节描写,其中选取父亲为小弟写的挽联这个细节,即表现出老人的深明大义,又是小弟一生的最好总结,这样一位好党员、好干部和罕遇的全才,却壮志未酬身先卒,于国于家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小弟周围同志的悲哀和怀念,同事写给作者的信是侧面的细节描写。这些描写有助于完整地刻画人物形象。

2.下面的一段题目,可以测试对上述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他们已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

(1)本文是哭小弟的,这里为什么又要哭蒋筑英和罗健夫,(2)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弟、蒋筑英、罗健夫什么样的思想品质?

(3)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都江堰》

本保主要考核点是:

余秋雨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四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思想;掌

握文中采用对比手法的地方,简要说明这些对比的意义;划分文中描绘都江堰水流壮观景象部分的层次,认知各层次的描写着眼点;识别文中所采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说明它们的比喻意义或比拟作用;认知本文较强的思辨色彩。其中重点掌握:

1.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游记。

本文通过对都江堰壮观的水利工程的描绘,高度评价和赞扬了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行为和举措。

2.划分和解析段落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四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中对水流壮观景象的描写是重点。

第一部分,即第一节,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得出长城固然伟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却更伟大的结论。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即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的观点。

第二层,包括第2—5自然段,分析都江堰比长城更伟大的原因。先说明“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接着在将两者进行对比,指出都江堰虽然在规模上空间上比不上长城的宏大与辽阔,但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驰,而都江堰却“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接着历数都江堰在从三国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期间所起的伟大作用,再次印证都江堰的伟大。然后将两者对比,指出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并把它比拟为一位用爱心细细浸润儿女,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比起长城的突兀、僵硬和傲慢来,它确实要伟大得多。

第三层,即第6自然段,以一句话再次对都江堰的伟大作用作出肯定性判断。

第二部分,即第二节,描绘都江堰水流的壮观。这一部分为纯记叙的语言,我们可以将它分为两层:

第一层,即第1自然段,写自己开始以为都江堰只是一处水利工程,不会有大大的游观价值。此为欲扬先抑之法,为下文盛赞它的壮观作反衬。

第二层,包括第2—3自然段,对都江堰的水流壮观进行具体而生动的描绘。先在第2自然段用三个含比喻的排比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来写水流的声音,极为形象、生动,这是正面描写;然后再写作者的感觉,“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这是侧面描写。第3自然段极写江水翻卷咆哮的壮观。

开始从侧面将江水与海水进行对比,突出它的喧嚣的生命力。接着用汪洋恣肆的文笔对江水进行正面描写:它的运动“极有规矩”,遇到分水堤就“刷地一下裁割为二”,遇到坚坝后,“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突然又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它“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这一段大量运作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江水的巨大声势。

第三部分,即第三节,赞颂和评价李冰父子的伟大功绩,夹叙夹议,具有思辩色彩。它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即第1自然段,承上启下,指出都江堰的一切应归功于李冰。

第二层,包括2至12自然段,运用记叙、议论、抒情、对比等手法,展现李冰的光辉形象。

第三层,包括第13至15自然段,写李冰对后世的影响。由于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所以李冰父子的事业能够延续到后世,他们父子已成为为民造福的象征,最后,作者坚信,只要都江堰不坍塌,“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

第四部分,即第四节,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写横江索桥和二王庙。可划分为两层:

第一层,即第1自然段,写横江索桥的高、险及江流由凌厉锐进到驯服的情景,进一步称赞李冰父子治水的功绩。

第二层,包括第2至5自然段,由二王庙祭扫李冰父子展开议论,希望人民永远纪念李冰父子,从而进一步赞颂李冰精神的伟大。

《拣麦穗》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课文作者张洁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归纳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简要说明文章第一部分的铺垫作用;识别文中的对话描写和行为细节描写,简要说明它们的表现作用;简要说明文中关于“小火柿子”描写的象征。

本文是一篇情致感人的记事散文。本文的重点内容包括下列两个方面:

1.中心思想

文章描述了“我”童年时一段难忘的经历——卖灶糖老汉对“我”的疼爱,以及“我”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赞颂了这一老一少之间特有的纯真友谊,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冷漠和隔阂的敏感,表现出作者对人和人之

间朴素纯真的感情的向往和追求。

2.写作特色

(1)善于通过人物语言、行为和景物的白描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语言描写,例如:“我”与二姨的对话“我要备嫁妆”、“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以及后来对老汉说的“我要天天吃灶糖哩”、“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等。表现出“我”的天真烂漫,行为细节有“我”做烟荷包的举动。景物的描写如对那颗红得透亮的火红柿子的描写。

(2)运用象征手法,语意含蓄。例如“那棵柿子树的顶稍稍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业,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这儿的“红得透亮的小火柿子”象征了卖灶糖老汉那颗虽历尽风雨却仍然“红得透亮”的“心”。

(3)文章第一部分是文章主体部分的一个铺垫,这个铺垫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的涵盖,后面所描述的“我”与卖灶糖老汉的情谊,就是拣麦穗的农村姑娘丢失的“美丽的梦”中的一个。二是气氛的渲染,拣麦穗姑娘做“梦”的纯真和丢失的困惑。形成了笼罩全篇的基本情感氛围。三是情感的对比,第一部分说,“谁也不会关心她们还曾经有过幻想”,“连她们自己也甚至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而后面的“我”却是“常常想念他”,“常常想找到它”,前后构成对比,从而反衬出“我”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超世俗的执着追求。

《秋夜》

本课主要考核点:

作者胡适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议论中抒情的特点;文章通过引用典型材料来说理抒情的方法,文中所引用的三封信的作用;文章大量引用徐志摩的诗句来抒情的特点,并要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明这些诗句的寓意,指出其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这是一篇追悼性写人散文。文章抒写了作者对徐志摩因失事而遇难的无限悲痛之情,主要称赞了徐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理想及其为这一理想而挣扎、奋斗的精神。在学习时,应注意掌握好本文的以下重点内容,达到综合应用的能力。

1.段落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1至5自然段,抒写志摩不幸遇难给人们带来的悲痛和人们对他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包括第6至14自然段,称赞志摩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观,并为他所遭受的不公正的责难进

行辩解。

第三部分,包括第15至19自然段,赞扬志摩在逆境中坚持崇高理想,继续热情歌唱的顽强精神。

第四部分,包括第20至23自然段,呼应文章开篇抒发的悲悼、敬爱之情,以志摩精神永存收束全文——“他投的影子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他放的光亮也会永远存在。

2.写作特色

(1)在议论中抒情写人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文章除了第一、四两个部分的追悼性文字是直接抒情以外,全文的主体部分都是通过议论来抒情、写人。一方面,在立论中抒发对志摩的敬佩之情;另一方面,又在驳论中抒发对志摩不幸遭际的理解之情。文章在议论中抒情,寓情于理,情理交融,达到了理真且情浓的艺术境界。

(2)运用典型材料来说理抒情。本文的典型论据,主要就是三封信。一封是志摩写给妻子的信,直接证明了他离婚和再婚正是为了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理想。第二封信是梁启超写给志摩的信,通过梁表现出来的随俗沉浮的人生态度,从反面证明志摩为“美与爱与自由”苦苦奋斗的人生观。第三封信是志摩写给梁启超的回信,直接表明志摩决不随俗沉浮,愿为理想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这三封书信的引用,增添了辩解或赞美的力度。说理要有充分可靠的论据,才会令人信服。

(3)引用志摩诗句来抒发情意。在本文中,胡适大量引用志摩诗句来追悼他的逝世,可谓匠心独具,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抒情达意的方式——通过这些诗句,不仅体现出志摩一生的处境、心境和品格,而且使全篇荡漾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

文章所引诗句多以之为比喻:开头与结尾的诗句中以“云”为喻,慨叹志摩一生来去匆匆,寄托着后人无尽的哀思,情意深长,催人泪下。“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比喻志摩对生活的困惑和志摩突然死去带给人们的迷茫,贴切自然。“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喻指志摩一生对“爱与美与自由”的追求。“阴沉、黑暗、毒蛇似的境蜒”和“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比喻志摩一生的挫折、失败和苦痛。“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比喻志摩对人生、对生活的热情。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富盛名的诗人,文章引用他的诗句来悼念他,使作品的感染力大大增强。

《秋夜》

本课主要考核点:

作者巴金所处的时代背景;建国以来巴金的社会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文章通过记叙

梦境来抒情写人的总体特点;结合有关写人段落,掌握其中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对刻画鲁迅形象的作用;明确文中运用象征的地

方,说明其象征意义;结合有关写景段落,简要说明景物描写对鲁迅人格的衬托作用;识别文中多次使用排比句式所起的作用。

本文一篇抒情色彩较浓的写人散文,是作者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而写的。文章记述了作者俯在鲁迅作品《野草》上做的一个秋夜的梦,着重歌颂了鲁迅热情关怀青年的崇高精神,表达出作者对鲁迅无限崇敬的感情。本文的感情较浓,需要对以下重点内容进行掌握:

1.描写方法

本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

外貌描写生动传神。文章第二部分写了作者在梦境中见到的鲁迅,通过对其外貌(“矮小的身材,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服饰(“黑色的长袍”)、神态(“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的刻画,使鲁迅先生的形象栩栩如生。

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如:“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燃烧”等描写,使鲁迅先生的形象跃然纸上。

同时文章还通过对鲁迅先生语言的描写,写出鲁讯先生对青年们的殷殷教诲,以此来展现人物的伟大人格。

2.景物描写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有一小段景物描写,这是为抒情服务的。写景抒情,情真意切,通过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温煦悠远的氛围,将鲁迅先生的形象衬托得更高大,将作者那种对鲁迅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象征手法

本文反复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富有诗意地体现出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例如: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三、四、五层反复描写鲁迅先生那颗“燃得通红的心”,写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这颗“燃得通红的心”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象征。

《北京的春节》

本课主要考核点:

老舍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老舍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描述中心是通过描写北京春节期间的一番热闹景象,反映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和风尚,并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显示了社会移风易俗的伟大力量;掌握文中的场面描写,划分其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掌握本文叙述描写中穿插

议论的特点,简要说明这些议论的画龙点睛作用;认知文章最后一段运用的对比手法。

下面的一道题目,可以体现上述部分的知识要点。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本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在进行叙述描写的时候适当地穿插议论,它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结尾部分的那段议论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时间。(2)一是使文字生色,二是画龙点睛,突出文章的思想意义。(3)通过解放前后北京过春节的对比,突出文章的主题。

《箱子岩》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沈从文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主题思想;各层次的描写角度;联系全文,简要说明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龙舟场面的热烈气氛;理解文中所描述的作者两次游箱子岩所见到情景之间有什么对比关系,简要说明作者从这一对比中引发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识别本文人物描写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联系全文,说明文章最后写到贺龙闹革命的情景有何寓意。

1.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记叙了相隔15年两次游览箱子岩的见闻,写出了湘西特有的风俗,在宁静清纯的叙述中,深蕴着作者敏锐而深造的思考;在朴淡如水的笔触下,潜伏着作者浓缩而多彩的情感激流,表达了他对乡土的挚爱,对故土故人生活中的痼疾与污秽的痛心,深情地呼唤湘西人民用划龙舟的精神与热力,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好。这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即本文的重点内容之一。

2.本文运用多种手法来描写人物,人物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其中,有正面描写,也有反面描写。作者用较长的篇幅绘声绘色的描述、刻画了家乡几个麻木乡民的形象。其中跛脚什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刻画描写,虽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人物个性跃然纸上,这主要是因为作者既先从正面描写了他的外貌、动作、语言,又插入一段对他的发迹史的记叙,还从侧面写旁人对他的议论,以此进行侧面衬托,这样就把一个21岁的兵油子的个性写得非常生动。对这样一个“可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作者毫不保留地表达了自己的痛恨与失望。在这段看似平淡、冷静的叙述中实则饱含着作者忧心如焚的感情,但从他身上,作者又不得不寄托一种幻想。破脚什长这个人物形象就是从正面和反面两方面来描写的。

3.下面的一段题目,可以测试对上述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弦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团团五彩碎纸云尘。

(1)这段文字属什么描写?

(2)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

(3)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我与地坛》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课文作者史铁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主旨;掌握文中通过行为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烘托三种方式表现母爱的地方,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了解文中运用象征手法的地方,简要说明其中的象征意义;简要说明文章第三部分将排比、类比、象征结合在一起的特点;识别文中运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的地方。

本文是一篇情意深挚的记事散文。学习时应把握好本文的重点内容。

1.中心思想

文章述说母亲对作者的无限母爱,表达自己对自身经历和人生命运的种种感受,渗透着只有在可怕遭遇、特定环境和宁静观察、反复思索中,方能领略到的对自然、人生、母爱的深切体验,表现出一种在苦痛与焦灼中挣扎、奋发的坚韧性格和意志。

2.写作特色

(1)行为描写。例如,写母亲无声的行动,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我上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从不问我为什么,而只是不停地位望。

(2)心理描写。例如,第6自然段写我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第7自然段写“我”在面对古园中一些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东西后,受到启迪与鼓舞,于是开始思考怎样生活的问题。

(3)侧面烘托。例如由“我”的口侧面描写出来的母亲的心理活动,她整日“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最低限度的祈求,“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中间作者又反复自责,从来没有替母亲想过,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4)运用象征手法。意在言外,使文章像诗一样寓意无穷。落笔地坛,却泼墨母爱,因为对“我来说,地坛和母亲都是抚平创伤、焕发新生的源泉,这在整体上是一种象征性类比。又例如在第三节也使用了象征手法,用多种事物来比喻四季,象征着”我“对自身经历酸甜苦辣和人生命运复杂多变的种种感受。

(3)文章的第三部分用多种事物来比喻四季,象征着“我”对自身经历酸甜苦辣和人生命运复杂多变的种种感受。这部分将与四季相应的多种事物进行排比铺陈,是各种体验、多种心境、复杂人生和沧桑命运的多重类比和象征。排比使文章句式整齐而又富有韵律,类比使人浮想联翩,物象层出,象征使联想升华,寓意含蓄,所有这些都使这部分文章像诗一样优美含蓄。

3.以下的一些题目可以帮助对上述知识点的理解:

A.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

(1)这里描述了一种怎样的情景?

(2)描述这情景是为表现什么?

(3)这里用的是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B.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

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1)这段文字的排比有何特点?

(2)用各种事物来类比四季,有何象征寓意?

(3)这里所运用的排比、类比、象征各有什么作用?

C.(2000.4.自学考试试题)阅读《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文字: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持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想生长弄出的响动。…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请回答:

(1)“蜂儿……”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蚂蚁……”和“瓢虫—…?”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象征着什么?

参考答案:(l)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这两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3)象征着“我”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和自强不屈的精神。这题考了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及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其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这一篇课文的重点内容之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司马迁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司马迁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史记》的体例;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本文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概括文章所描述的三个主要故事;理解本文善于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点;归纳廉颇和满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理解本文尖锐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简要说明“将相和”的意义。

1.这是篇人物传记。本文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故事,表现了商相如热爱祖国、机智勇敢、不计私仇的精神,也写出了廉颇忠心为国、勇于改过的优点。

2.在学习本文时要注意善于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是本文的写作特色。因为作者在刻画廉蔺这两个主要人物时,运作了大量颇具特色的对话,使读者闻其声而见其人。这些对话不仅是情节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如相如与赵王关于“予不予壁”的对话解决了赵王的矛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这些对话还对表现人物性格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如相如在秦廷的对话,根据不同的情境与氛围,语气也各异,;有时语气和蔼、谦恭礼让,有时直言相斥、雄辩折人,有时分析利害、有理有据,有时又怒气冲天、咄咄逼人。这些对话充分显示出相如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有智有谋、能言善辩的性格特点。通过对话,廉颇卤莽直爽、勇于认错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3.对于字词的掌握,历届考试有以下的题目: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

3.完壁归赵。

4.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6.赵王悉召群臣议。

《毛颖传》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韩愈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韩愈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辨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理解文中的疑难词语;概要说明本文寓言性传记文特征;认知本文的基本写作方法是拟人化,结合有关段落予以具体说明;识别文中明显具有双关意义的语句,说明其双关意义;认知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方;概括文章所寄托的感慨。

这是一篇寓言性传记文。作为传记,文章记叙了毛颖的祖先、出生、才能、性格和仕途经历。但由于毛颖是毛

笔的拟人化,因而毛颖的生平,也就是毛笔的生产经过、制作方法、社会功用和使用特点的形象化展现。同时,由于作者在拟人化的基础上,又采用了语意双关的象征性笔法,使这篇传记有了寓言性,因而毛颖的生平也就隐隐地体现了文人士子“南柯梦”式的仕途遭际,嘲讽了统治者的“少恩”,寄托了作者对自身坎坷命运的感慨。所以在学习本文时要从以下几方面把握好写作特色:

(1)采用拟人化的写作方法。在文中作者叙述了毛颖的先祖、它的被俘人宫、受封任用、才能品性以及它晚年的冷遇,赋予它以人的身世和仕途命运,使它具有人的才能、行为、性格和心态。将毛笔人格化,将其拟化为人,自始至终采用为人作传的规格、方式、笔法和语言来为毛笔立传。这就使本文该是一篇诠释性的说明文,变成了一篇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物传记,从而达到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

(2)运用语意双关、象征寄托的表现手法。这些语意双关、象征寄托方法的运用,言在此而意在彼,具有耐人寻味的特点。作者写毛颖的生平,始终相关着毛笔和文人两个方面,也就是将人与物一笔双写,文章处处看似写毛颖其人,却又处处无不是在写毛笔。例如,说毛笔的制作是“取其髦”、“拔其豪”、“聚其族”、“加束缚”、“赐汤沐”,显然对应着统治者对文人士子的选拔、集中、控制和礼遇;说毛笔的功能和特点是“无不纂录”、通于当代之务”、“善随人见”、“一随其人”,显然关联着文人士子的社会作用和某些习性;说毛颖“日见亲宠任事”、“累拜中书令”、“与上益押”、“日夜常侍”,显然象征着那些得志士子的腾达受宠。说毛颖”赏不酬劳,以老见疏“,显然寄托着作者对文人士子一生遭际的感慨。

3.对于字词的掌握,历届考试有以下的题目:

(1)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

(2)能匿光使物。

(3)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

《寓言二则》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柳宗元所处的时代背景;柳宗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辨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同语;归纳两则寓言所表达的共同主题;

掌握《哀溺文序》主要刻画了溺死者“要钱不要命”的心态;认识《蝜蝂传》的两部分之间的类比关系,指出这一类比关系的两个主要对应点;比较这两则寓言的主要异同点。

这是两则讽刺性寓言。二者的共同主题是讽刺那些喜好功名利禄、贪得无厌者,并揭示他们可耻下场。

《哀溺文序》通过记叙一个平素最善于游泳的人因舍不得钱财而被淹死的故事,讽刺了世上爱财如命之人的愚昧无知,警告他们若不猛醒回头,必葬身于名利场中。

《蝜蝂传》通过描述蝜蝂好负物、喜爬高以至累死摔死的习性,讽刺腐败官吏对高官厚禄的贪欲,嘲笑他们的见识与小爬虫一般低下,并指出他们最终难免自取灭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从

以下两方面重点把握好写作特色。

(1)《哀溺文序》的特色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主要刻划了溺死者要钱不要命的心态,使全文叙述相当精炼,人物形象十分生动传神。

正面描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行动描写,“尽力而不能寻常”,暗示钱的累赘;二是语言描写,“吾腰千钱,重,是以后”,说明他明知关键在钱,却仍不愿割舍;三是表情描写,两次“不应,摇其首”,说明他要钱不要命,至死不悟。

侧面烘托也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反衬,“善游最也”,借他人之口指出他平素善于游泳,从而反衬他今日“尽力而不能寻常”的反常行为;二是对比,把最善游泳的他反倒淹死,与本来游水本领不如他的人都能安全到达彼岸进行对比。三是用“己济者”的呼号,从侧面揭示他的蒙昧心隆。

(2)《蝜蝂传》的两个部分分别扣住蝜蝂和腐败官吏各自特点展开议论。第一部分抓住蝜蝂善负物,喜爬高两个特性;第二部分讽刺腐败官僚的贪得无厌。两部分相互对应,意理一贯,内在逻辑十分严密,将小虫和官僚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简练而精警。

这两则寓言小品,虽然一则是虚拟人物故事,一则是实写昆虫习性,但却表现了共同的主题思想,即讽刺贪图名利者终将自取灭亡;两者的具体表现手法虽有较大差异,但在总体上都运用了言在此而意在彼,彼与此相类比的基本表现手法。

(3)对于字词的掌握,历届考试有以下的题目:

A.水之氓咸善游

B.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C.中济,船破,皆游。

《柳敬亭说书》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张岱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概括文章的主旨;识别文中所运用的欲扬先抑、铺垫,前后照应三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这些表现手法的作用;认知文中运用的对照手法的地方,简要说明这一对照的反衬作用;认知文中的场面描写,识别这段描写中的正面和侧面描写;认知文中用比喻、夸张修辞手法描绘柳敬亭说书声音的精彩语句。

1.这是篇写人散文。文章通过对柳敬亭外貌、神态、动作、细节以及说书场面的描写,绘声绘色地表现出他高超的说书技艺。学习时要着重掌握以下几点写作特色进行:

(1)第一段中动用欲扬先抑、铺垫对村烘托等手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时,文章先写柳敬亭平庸甚至丑陋的容貌,再写他说书时却神采飞扬;运用铺垫手法,写柳敬亭说书的价钱很高,即使早早下定金还常常不得空;将柳敬亭与当时红极一时、风流妍美的名歌妓王月生相提并论,则运用的是对照反托的手法。这些叙述,为下文渲染柳敬亭说书的技艺营造了足够的氛围。

(2)文章的最后一段与第一段前后照应,两者为写柳敬亭的外貌与说书技艺,使前后首尾呼应,给读者留下了咀嚼不尽的意味。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文章对柳敬亭说书的场面描写异常精彩:“叱咤叫喊,汹汹崩屋”,“其疾徐轻重,吞吐抑扬,人情人理,人筋人骨”是对柳敬亭说书时的动作、声音的正面描写:“主人必屏息而坐,侧耳听之”则是对观众反应的侧面描写。

(4)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声如巨钟”用来比喻柳敬亭说书的声音,“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则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柳敬亭说书的艺术效果。

2.对于字词的掌握,如以下的题目

1.南京柳麻子,黧黑。

2.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3.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

《狱中杂记》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方苞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辨别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本文组织众多材料所围绕的中心;理解本文说服力强的原因是事例确凿、典型;选出文中典型事例,简要说明作者用朴素、简练的语言点拨人物性格的特点。

1.这是一篇记事散文。作者通过自己在刑部狱中所见所闻的大量确凿事实,揭露了清代监狱种种黑暗的内幕,反映了清代封建体制下司法部门的极端腐朽。所以在学习时要注意本文写作特色主要有两点,一为选择确凿、典型的事例来增强说服力,二为运用朴实、简练的语言来描绘人物性格特征。

(1)本文记事,全用确凿、典型的事例,有极强的说服力。这些事例,或是作者亲身经历或是作者耳闻目睹,真实、具体、可信。运用这些典型事例说明问题,对于揭露清代监狱的黑暗内幕,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2)描写人物性格时语言朴实、简练,作者运用平易的笔触,准确而细致地叙述了大量事实真相,语言十分朴实、简练,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清代狱中种种腐败现象。如写杀人犯郭四的神态,“意色扬扬,若自矜诩”显露出其有恃无恐的心理。又如对山阴李姓的描绘,居狱外“漠然无所事”出狱反而“怅然”。

2.要结合一些例题,灵活地掌握上述所说的课文的知识点。如:

A.(2000.10.自考试题)阅读《狱中杂记》中的一段文字:

凡死刑狱上,行刑无俟于门外,使其党人索财物,名曰“斯罗”。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支解尽,心犹不死。”其绞缢,曰:“顺我,始缢即气绝;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用此,富者赂数十百金,贫变馨衣装,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主缚者亦然,不如所欲,缚时即先折筋骨。每岁大决,勾者十四三,留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待命。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瘤疾。

请回答:

(1)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2)这段文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从这段文字来看,《狱中杂记》的即使有什么特色?

B.解释加点的字

1.见死而由窦出者,日四三人。

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日:“此疫作也。”

3.余叩所以。

第二篇:大学语文笔记(推荐)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1.《诗经》又名《诗》、《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产生于西周初至春秋中的五百多年间。分为三大类:“风”、“雅”、“颂”。“风”有15国风,160篇;“雅”有大雅,小雅105篇;“颂”有周颂、鲁颂、商颂,40篇。

“赋、比、兴”是其成熟的艺术手法。2.《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原名《左氏春秋》,它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同为解释《春秋》的书。

3.《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4.《战国策》简称《国策》,原有《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是我国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共33篇。

5.《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和活动记录,全书20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者。

6. 庄子,名周,战国宋之蒙人(今河南商丘)。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一书共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7.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楚国人,是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作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楚辞作品。楚辞:继诗经之后在南方地区兴起的新诗体,体制上语言表达较自由,突破四言体,多用“兮”字。

8.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艰辛撰成《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130篇,其中本纪12篇,书10篇,表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9.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10.刘义庆,南朝宋代小说家,著有我国第一部“志人体”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

11.初唐四杰指的是唐初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在初唐文坛较有成就,扭转了当时过于靡丽的文学风气。

12.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名篇有《鸟鸣涧》(五绝)、《送元二使安西》(七绝)、《观猎》(五律)。“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赞王维之语。13.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过故人庄》(五律)描绘了绿水青山的田园风光和“把酒话桑麻”的农家情趣,体现了诗人与村民的真切感情。《春晓》(五绝)写春晓之景及早春之情,成为流传千古的好诗。

14.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著有五绝《静夜思》、《秋浦歌》、七绝《望天门山》,五律《送友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有《李太白全集》。

15.高适,字达夫,唐代边塞诗人,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七绝)。

16.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等。

17.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18.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还有《卖炭翁》(七古)、《钱塘湖春行》(七律)等。

19.柳宗元,字子厚,河东(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捕蛇者说》,寓言散文《三戒》,山水游记《永州八记》等,著有《柳河东集》。

20.杜牧,字牧之,晚年居住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善用绝句形式讽咏时事,如《赤壁》、《过华清宫绝句》三首。著有《樊川文集》。21.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代表作有《无题》、《隋宫》、《贾生》、《夜雨寄北》等。

22.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第七,世称柳七,又曾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著有《乐章集》。

23.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也称王文公。临川(江西)人。北宋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其散文雄健峭拔,“唐宋八大家”之一。

24.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25.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女词人,我国第一位女词人。其词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有《李清照集》。

26.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诗作《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为世传诵,《诉衷情》、《钗头凤》是很有艺术特色的词,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27.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共为豪放派的代表。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28.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词人,其词多为写景咏物、记述客游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

29.关汉卿,号已斋叟,元代杂剧(戏曲)作家,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所作杂剧达60多种,今存14种,以《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最为著名,有《关汉卿戏曲集》。《窦娥冤》是我国戏曲史上典型悲剧之一。30.王实甫,元代杂剧(戏曲)作家,代表作《西厢记》,以歌颂反封建的爱情为主题,歌颂张生和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31.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家、散曲家,所作杂剧15种,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

32.《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33.吴敬梓,字敏轩,清代小说家,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34.唐宋八大家 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人的合称。

35.元曲四大家 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的合称。

36.吴趼人,号沃尧,清末小说家。所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37.李宝嘉,号伯元,清末小说家,他的《官场现形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第二部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

一、中国现代文学著名作家作品: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尝试集》;

茅盾:《蚀》、《子夜》、《春蚕》、郭沫若:《凤凰涅槃》和《炉中煤》、《三个叛逆老舍:《二马》、《离婚》、《老张的哲学》、《断魂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屈枪》、《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原》、《虎符》;

巴金:《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徐志摩:《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闻一多:《死水》、《发现》;

戴望舒:《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狱中题鲁迅:《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白话壁》、《心愿》;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小说的开山之作)、《孔乙己》、《**》、《药》,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诗集《野草》;

邹韬奋:《萍踪寄语》、《萍踪忆语》;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校长》、《倪焕之》

艾青:《火把》、《我爱这土地》; 冰心:《往事》、《寄小读者》;

萧军:《八月的乡村》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李劼人:《死水微澜》; 《欧游杂记》;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田汉:《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曹禺:《雷雨》、《日出》;

朱湘:《采莲曲》; 臧克家:《宝贝儿》;

卞之琳:《断章》;

孙犁:《山地回忆》、《荷花淀》,沈从文:《湘行散记》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夏衍:《包身工》;

周立波:《暴风骤雨》;

钱钟书:《围城》;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张恨水:《八十一梦》;

贺敬之:《白毛女》。袁水拍:《马凡陀的山歌》;

二、中国当代文学著名作家作品: 杨沫:《青春之歌》、杨朔:《海市》、《荔枝蜜》、铁凝:《哦,香雪》、李存葆:梁斌:《红旗谱》、刘白羽:《日出》、《长江三日》、《高山下的花环》、罗广斌、杨益言:《红岩》、冰心:《樱花赞》、韩少功:《爸爸爸》、杜鹏程:《保卫延安》、吴伯萧:《北极星》、阿城:《棋王》、吴强:《红日》、老舍:《茶馆》、《龙须沟》、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刘知侠:《铁道游击队》、曹禺:《明朗的天》、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姚雪垠:《李自成》、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魂》、赵树理:《三里湾》、田汉:《关汉卿》、余华:《河边的错误》、《现实周立波:《山乡巨变》、《铁水刘心武:《班主任》、一种》、《活着》、奔流》、卢新华:《伤痕》、格非:《迷舟》、《褐色鸟群》、柳青:《创业史》、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方方:《风景》、李准:《李双双小传》、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池莉: 《烦恼人生》、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刘震云:《一地鸡毛》、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刘恒的《狗日的粮食》、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人》、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雷抒雁:《小草在歌唱》、宗璞:《红豆》、事》、余秋雨:《文化苦旅》、闻捷:《天山牧歌》、《复仇的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张洁:《挖荠菜》、《拣麦穗》、火焰》、王蒙:《蝴蝶》、《春之声》、《无字》、郭小川:《致青年公民》、《甘谌容:《人到中年》、陈忠实:《白鹿原》、蔗林——青纱帐》、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史铁生:《我与地坛》、贺敬之:《回延安》、《桂林山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王安忆:《长恨歌》、水歌》、《雷锋之歌》

《沉重的翅膀》、张承志:《心灵史》、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张贤亮:《龙种》、《灵与肉》、张炜:《九月寓言》、黄宗英:《小丫扛大旗》、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韩少功:《马桥词典》。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何士光的《乡场上》、焦裕禄》

贾平凹:《鸡窝洼的人家》、《商秦牧:《花城》、《土地》、州初录》、《怀念狼》、第三部分 外国文学

一、英国著名作家作品:莎士比亚和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夏洛特.勃朗特和《简.爱》;

艾米莉.勃朗特和《呼啸山庄》;

哈代和《德伯家的苔丝》;

狄更斯和《大卫.科波菲尔》、《老古玩店》;

雪莱和《西风颂》;

拜伦和《唐璜》。

二、法国著名作家作品:莫里哀和《伪君子》、《吝啬鬼》;

巴尔扎克和《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司汤达和《红与黑》;

福楼拜和《包法利夫人》;

大仲马和《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 小仲马和《小酒店》;

莫泊桑和《羊脂球》、《项链》;

雨果和《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三、俄国及苏联著名作家作品:普希金和《自由颂》;

来蒙托夫和《当代英雄》;

屠格涅夫和《猎人笔记》;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罪与罚》、契科夫和《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

列夫.托尔斯泰和《战争与和平》、《复活》;

高尔基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肖洛霍夫和《静静的顿河》;

法捷耶夫和《毁灭》、《青年近卫军》。

四、德国著名作家作品:歌德和《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席勒和《阴谋与爱情》;

海涅和《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之歌》。

五、美国著名作家作品:惠特曼和《草叶集》;

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马克.吐温和《汤姆索亚历险记》;

海明威和《老人与海》。

六、其他国家著名作家作品:挪威的易卜生和《玩偶之家》;

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和《唐吉珂德》;

匈牙利的裴多菲和《自由与爱情》;

意大利的但丁和《神曲》;

印度的泰戈尔和《吉檀迦利》;

日本的川端康成和《雪国》、《古都》、《千纸鹤》。

第四部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历法

1、天干地支:古人用干支纪日,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二者依次配合,组合成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2、特殊称谓:从一个月来说,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大月

十六、小月十五叫做望,近在望后的日子叫做既望。

3、地支纪时:古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用地支的十二个字表示,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其对照如以下:

子:23-1 丑:1-3 寅:3-5 卯:5-7 辰:7-9 巳:9-11 午:11-13 未:13-15 申:15-17 酉:17-19 戌:19-21 亥:21-23。

二、礼俗

1、年龄代称:孩提:幼儿时期。童龄:换牙时期(七八岁)。弱冠:二十岁左右。而立:三十。不惑:四十岁。知(天)命:五十岁。花甲:六十岁。古稀:七十岁。

2、官位升降:拜:授给官职。除:免去旧职任新职。出:出任。升:提升官职。迁:调动官职升官。革:革除官职。罢:罢免、停职。免:免除官职。黜:废黜、贬退。谪:降职远调。削:革职、罢官。废:罢免或废黜。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斥:屏弃不用。去:去职,被调离。左迁:降低官职调动。擢:提拔、选拔。

3、山水阴阳: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五岳(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4、三教九流:三教包括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指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5、五行、五谷、五音: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谷是指稻黍稷卖菽;五音指宫商角徵羽。

三、姓名字号

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四、敬称、谦称

“令”含有善与美的意思,因此对对方的尊称于称谓前加上“令”字,如“令尊”、“令堂”、“令兄”、“令妹”等。“尊”字也有类似含义和用法。常用的自称谦辞有“愚”、“鄙”、“不才”、“在下”、“敝”等。“家”一般用于向别人称自己在世的长辈与年长的亲属,如“家父、家君、家严、家大人、家母、家慈、家兄、家姐”等,“舍”一般用来向别人称自己在世的比自己年幼的同辈亲属或晚辈,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等,但不用于自己的儿女,自己的儿子称为“犬子”,女儿称为“小女”。

五、科举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第五部分 语言知识

一、汉字基础知识: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前四者被认为是造字法,后二者是用字法。

2、形声字在现代汉字中占到80%以上,成为汉字发展的主流。由于形旁和声旁的位置不同,其结构方式大致有六种: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外形内声、内形外声。

二、词语基础知识:

1、词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合成词由两个及以上语素构成。

2、词类指词的语法分类,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实词指能在句子中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叹词等;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三、句子基础知识:

1、句子按照语气的不同,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

2、句型可分为主谓句(可以分出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的单句)和非主谓句(难分主谓或不具备主谓两部分的单句)。

3、单句的句子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4、复句的类型:按照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复句可分为联合复句(包括并列复句、等立复句、承接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取舍复句、总分复句)和偏正复句(包括转折复句、因果复句、条件复句、假设复句、目的复句)。

四、修辞基础知识:

1、比喻,即借助联想利用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以另一事物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也叫“打比方”。构成比喻一般有三个要素: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即用来做比的事物;喻词,即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比喻又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类。

2、比拟,即借助联想把物当做人来写,或把人当物来写,又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3、借代,即借用与之相关的名称,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

4、对偶,即对对子,是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表达意思。从内容上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5、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大体相等的词组或句子,成串排列表达意思。

6、对比,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

7、设问,即无疑而问,自问自答。

8、反问,无疑而问,只问不答。

9、反语,即说反话,表面所说的话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或反话正说,或正话反说。

10、双关,即有意使语句兼有表里两重意思,言在表而意在里。

11、顶针,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句子前后首位蝉联。

12、反复,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种思想或感情。

13、夸张,即故意言过其实,以突出事物的某些特征。

14、通感,是利用感觉的转移造成的一种修辞,也叫“移觉”。

补遗:

2.《赵威后问齐使》选自《战国策/齐策》。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属国别体杂史,是散文集。是汉代刘向整理编订。《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3.《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文。孟子名轲,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与充沛的气势。

4.《秋水》选自《庄子/秋水》。这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庄子名周,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激烈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5.《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代表作,载于《史记/李斯列传》中,是一篇议论文。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又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其文章长于说理,散见于《史记》及《古文苑》中,其它文。《泰山刻石文》《琅玡台刻石文》。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6.《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篇后叙,即写在文章后面的跋文,议论与叙事并重。《答李翊书》是一篇书信体的议论文。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主张辞必己出,强调惟陈言之务去。文章特点: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成就斐然,著有《昌黎先生集》。

7.《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北宋庐陵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散文有说理畅达,抒情委婉的风格,作品有《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和《新唐书》(与宋祁合撰)

8.《答司马谏议书》选自《王临川集》。本文属于书信体驳论文。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独特地成就,他的散文以见识高超,议论犀利,逻辑严谨,笔力雄健著称,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作品有《临川先生文集》

9.《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寓言性传记文。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作品《柳河东集》《始得西山宴游记》,属山水游记。

10.《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一篇题画记,也可看做文艺随笔,兼具悼念性记人散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被列为唐宋八大家,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江城子》属小令,是悼忘之作。苏轼是唐宋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清新豪健,自成一家,词开豪放一派,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是一篇文赋,即散文化的赋,文赋的主要形式特征:主客对答,抑客伸主,散句与骈句交错使用,押韵。

11.《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左传/隐公元年》。是一篇记叙文,属历史散文。《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著。《左传》着重记叙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善于叙事。描写战争尤为精彩。

12.《李将军列传》选自《史记》。是一篇人物传记。司马迁:字子长,《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其中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品。

13.《报刘一书》是一篇书信体记叙文。宗臣:字子相,著有《宗子相先生集》,其创作较少摹拟堆砌习气,散文成就在后七子中较为突出。后七子: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14.《马伶传》是人物传记,属记叙文。侯方域:字朝宗,号雪苑,明末清初著名诗文作家,其部分作品反映了明末清初的现实生活,明末参加复社,对魏忠贤及阮大铖进行过斗争。作品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

15.《氓》选自《诗经/卫风》。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诗歌305篇。《诗经》分为风(十五国风,共160篇),雅(有《大雅》《小雅》,产生于王都附近)。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用于宗庙祭祀用的诗)《氓》是一首四言古诗中的叙事诗,《诗经》以四言为主,讲求节奏和用韵,民歌则常有重章叠句,多用比兴手法。

16.《国殇》选自《楚辞/九歌》,原为战国时楚地的民间祭歌。本诗用于祭奠为国捐躯的战士。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屈原的诗采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采华丽,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17.《上邪》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爱情诗,选自《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大都由宋人郭茂倩所编。这些民歌,是汉乐府思想,艺术成就的主要代表。汉乐府民歌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8.《短歌行》是乐府旧题诗。曹操: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大都以乐府旧题表现新内容,曹操诗歌的基本风格是苍凉悲壮。有《曹操集》

19.《从军行》是乐府旧题诗中的七言绝句。王昌龄:盛唐著名诗人,是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擅长七言绝句,基本风格: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20.《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多写世途艰难和离别的伤悲。李白,盛唐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感情豪迈奔放,想象丰富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独特风格,诗集是《李太白集》

21.《关山月》是乐府旧题,是七言歌行体。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现存诗九千三百多首,数量之多,为中国文学史上所罕见,风格雄浑悲壮,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

22.《饮酒》是五言古诗中的田园诗。陶渊明:名潜,东晋诗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田园诗的著名诗人。风格: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有《陶渊明集》《饮酒》《归园田居》是他的代表作。

23.《山居秋暝》是五言律诗中的山水诗。王维:盛唐著名诗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以观察细致,感觉敏锐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意境幽远,其诗融诗情画于一体,有诗中有画的特点。作品集《王右丞集》

24.《兵车行》是一首新题乐府诗中的叙事诗。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被誉为诗史。基本风格:沉郁顿挫,继承了《诗经》和汉乐府的传统,又有自己的开拓和艺术创造。是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先声。有《杜少陵集》。《登高》是七言律诗。

2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白雪歌,也是一首送别诗。岑参: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基本风格:气势磅礴,想象新奇,格调激越高昂,与高适并称为岑高,诗集是《岑嘉集》

26.《杜陵叟》是一首新乐府诗中的叙事诗。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中唐诗坛中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词合为事而作。在诗坛上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

27.《无题》是一首七律爱情诗。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一号樊南。是晚唐著名诗人,擅长七律,七绝,情致婉曲,构思精巧,文采富丽。以无题诗尤为著名。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作品集《樊南文集》《李义山诗集》

28.《虞美人》是词调。是一首抒情词。李煜:史称李后主,南唐著名词人,李煜的优秀词作真率天然,擅长白描,形象鲜明,对后代颇有影响,李煜与其父亲李璟之词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29.《八声甘州》又名《甘州》,是词调,是一首慢词。其主旨:抒写羁旅行役之苦。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他大量制作慢词,对我国词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乐章集》

30.《声声慢》是词调,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之一,是首慢词。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女词人,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风清丽婉转,后期词风沉哀凄苦。作品为《漱玉词》

31.《摸鱼儿》词调,属于长词,是一首抒情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继承苏轼开创的豪放一派,以苏辛并称,词风以豪放悲壮为主,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也有不少清丽明快,缠绵妩媚之作。作品集是《稼轩长短句》。《破阵子》是豪放词。

32.《天净沙》是一首散曲,属小令,被尊为秋思之祖。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其作品杂剧《汉宫秋》,散曲《东篱乐府》

33.《长亭送别》。王实甫:元代前期杰出的杂剧作家,剧本内容多写儿女风情,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特点:风韵优美,曲词清丽。《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34.《山坡羊》是一支散曲,属小令。张养浩:元代著名散曲家,他的散文集名《元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35.《石崇与王恺争豪》选自《世说新语/汰侈门》。是一篇按内容分类的笔记小说。刘义庆写作特点:文笔朴素,简练,生动,于选用富有典型性的言行来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

36.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是中国近代思想界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最早高度评价和极力提倡小说创作的人。有《饮冰室合集》

37.李大钊:字守常,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著述结集出版的有《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文选集》

38.鲁迅:本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1918年4月开始用鲁迅这一笔名,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39.朱光潜: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学述成就主要在美学领域。重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对奠定我国美学研究的基础有重要作用。

40.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散文家,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他的《论说文集》是一本世界性的名著。

41.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是五四以来很有影响的一位作家。他的小说多采用自叙传的方式和第一人称的写法,曾和郭沫若,成仿吾组织了创造社。代表作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集《达夫散文集》《屐痕处处》《闲书》

42.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和重要组织者。他与郑振铎,叶圣陶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并与鲁迅,瞿秋白等致力于推动左翼作家联盟的发展。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

处女作:《蚀》三部曲和长篇小说《腐蚀》,散文名篇:《风景谈》《白杨礼赞》

43.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著名作家,处女作《灭亡》小说有《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及《夜》《憩园》。散文集《生之忏悔》《旅途随笔》《静夜的悲剧》

44.冰心: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是五四时期涌现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早期作品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和《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和《往事》。解放后有散文集《樱花赞》《小桔灯》《再寄小读者》。其作品以散文见长。早期作品除表达爱国思想之外。大都歌颂母爱,赞美自然,文笔清丽,意蕴隽永,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45.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其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腻,感情真挚,有浓厚的诗情画意。抒情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代表名篇《背影》《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46.郭沫若: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文化战士。原名郭开贞。五四运动前后,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成新文学团体创造社。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写下了《屈原》《虎符》等历史剧和《沸羹集》《天地玄黄》《今日蒲剑》以及《战争集》《蜩螗集》。建国后写了诗集《新华集》《百花齐放》《长春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

47.闻一多:原名家骅,又名亦多,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1923年出版了诗集《红烛》,1928年与徐志摩等人创办《新月》杂志。同年出版诗集《死水》。《一句话》是一首现代新格律诗,选自《死水》。有《闻一多全集》

48.戴望舒:原名梦鸥,浙江杭县人,是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词人。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有《戴望舒诗选》

49.屠格涅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小说著名,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家。短篇故事集《猎人笔记》是他的成名之作。六部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被称为俄国19世纪40至70年代的社会历史编年史。

50.高尔基:俄罗斯革命作家。苏联文学创始人。《福马/高尔杰耶夫》《三人》是最早的两部长篇小说。190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母亲》(列宁对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人间》《我的大学》被称为自传体三部曲。

51.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我国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5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离婚》。中短篇小说《月牙儿》《断魂枪》。戏剧有《龙须沟》《茶馆》

53.孙犁:原名孙树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和散文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传奇》

54.莫泊桑: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以短篇小说《羊脂球》一鸣惊人。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

55.契诃夫:俄国小说家,戏剧家,重要作品有《一个小官员的死》《变色龙》《万卡》《草原》《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带小狗的女人》。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与莫泊桑齐名。戏剧有《三姐妹》《樱桃园》

56.欧/享利: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代表作《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的藤叶》。其小说诙谐默,寓悲于喜,形成了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

第三篇:记叙文重要笔记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记叙文的要点概括 文意把握

记叙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 记叙文阅读之段落的作用 第一部分:梳理作文的脉络 第二部分:实践写作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记叙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二)表达方式

第一部分:说真话

抒真情 第二部分:实践写作

记叙文阅读之语句的含义和作用、阅读:

①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②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③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④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言。

⑤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⑦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⑧课外阅读名著《童年》和《昆虫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习惯。⑨背诵规定的诗文,积累语言。

记叙文基础知识

一、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

按照写作内容记叙文可分为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

写人的记叙文以描述人物的行动、心理、语言等为主,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

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交代清楚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重点写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写景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以写景来寄托情怀、表现主题。在表达上做到情景交融。

三、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如《藤野先生》

②按事物或观察的空间方位顺序来记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用: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2)倒叙: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如《背影》。

作用:埋下伏笔,突出重点,加强表现力,增强文章的生动性,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如《爸爸的花落了》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探望爸爸的情景;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引出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情形;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的病和爸爸因病不能料理花,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唱骊歌,想到盼望自己长大,忆起爸爸让她汇款一事。

作用: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和衬托作用,可以帮助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

五、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叙述:记载、述说人物活动的一般情况和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用:(1)介绍人物的身世、地位、经历、事迹等,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变化过程,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等。(2)为议论文提供事实论据,以用来证明论点。

例:她是一个青年教师,刚由外地调来不到半年,课讲得很好,虽然说话带点口音,可学生喜欢她。

说明: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点、构造、功能、作用、成因、关系等所作的客观的介绍。一般不是感性形象的描绘。

作用:(1)用来把事物的外形、特点、性质、构造、功能等解说清楚,使读者对这一事物有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2)是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也常在议论文中与议论交叉使用。(3)常用于应用文。

例:泡沫塑料内部充满了气孔,所以透气性好,又耐洗易干,即使气温升到200℃,或是降到-32℃时,它也不变,保持着良好的柔软性。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作用:(1)是议论的主要表达方式。(2)在记叙文中常穿插在叙述、描写之中,用以点明或更鲜明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例:虽然她年纪轻、资历浅,又初来乍到,可是她教学水平高,工作又认真负责,所以她深受学生的爱戴和欢迎。

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划。

作用:(1)再现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山川风光,抒发感情。(2)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和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刻划人物形象。(3)描写人物活动的自然或社会环境,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帮助刻划人物性格,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阅读记叙文,要做到“字不离句,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从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思路,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头一回作者的态度、感情。

1、概括梳理故事情节或复述故事:这种题型通常表述为: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文章故事内容或故事情节,或复述文章内容,复述大意等。这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是:(1)把握大意。复述故事内容首先要读懂文章的内容,确切把握文章的大意,理清作者的思路,依照一定的线索想想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2)提取要素。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要提取文章的基本要素,提取各段各层关键内容,如一般记叙文要抓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而小说情节的概括要抓住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组织答案。要提取文章有价值的关键词句,加以组合回答,注意语言通顺、简练、概括,并注意字数要求。

(4)一般答案的形式为:谁?做了什么事?怎么做?结果如何?

2、概括文章中心:这种题型通常表述为:阅读全文,请用一句话(或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中心,或者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或阅读全文,归纳文章主旨。答题切入点:

(1)分析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文章那个标题,能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

(2)注意开头:文章开头往往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突出中心的作用。

(3)留意结尾:文章的结尾通常起着点明事情的结局,起着总结全文的作用。

(4)抓关键句:阅读时注意以下四种语句: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抓住这些句子有利于快速把握文章主旨。

(5)组织答案方法:A、摘录法:直接摘录文中的中心句、主旨句,作为解题答案。B、提炼法:提炼文中的基本要素和关键词句作为答题的答案。一般答案形式为:本文通过写„„反映(表现、抒发、揭示、批判、赞美)了„„(某种主题或思想感情)

3、理解文章标题:

(1)考题形式:怎样理解文章标题或者文章为什么要以“„„”为题,说说你的理解?

(2)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A、交代文章内容B、示文章主旨,画龙点睛点明文章中心C、提示文章行文和感情的线索D、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揭示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E、表达效果:形象生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新颖独特,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给人启迪等。

(3)解题方法:A、析字法:从理解标题关键字词的含义入手,在联系文章内容和中心,答出标题的深层含义及在文章中的作用。B、析手法:即结合文章标题采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联系文中人物形象及蕴含的感情来理解文章的标题的含义及作用。C、析内容主旨。即联系文章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思想,分析标题所揭示的思想内容。

(4)分析背景结构:看看题目是否表明了文章故事发生的背景。

一、复习目标:

1、梳理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体系。

2、梳理一般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二、复习重点:

品味重要词语、关键句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三、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计划:一课时

五、复习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同学们能说说都学过那些记叙文吗?

(二)中考中记叙文的考点:

1、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和思路。

2、归纳文章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4、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5、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段落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6、对文章的某一方面提出疑问并有自己的看法。

(三)记叙文知识体系:

1、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的概念)

一般来说,记叙文就是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2、记叙文的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来分:(1)写人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

(2)叙事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

(3)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

(4)状物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安塞腰鼓》。

3、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时间、地点 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 物 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 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事件的经过 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事件的结果 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4、记叙的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阅读时注意标志时间的词语或句子。如:《最后一课》,按照时间顺序记叙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2)倒叙,即以回忆的形式先把事情的结局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如:(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5、记叙的线索: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一般分为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就清楚地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6、记叙的人称 通过辨析相关标志,予以确定。

第一人称:通常以“我、我们”的身份或语气叙述事件,使文章内容更真实确凿。

第二人称:通常以“你、你们”的称谓来叙述事件,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通常以“他、他们”的称谓或直接出现人物姓名来叙述有关第三者的事件。

7、记叙的详略

与主题有关者详写,与主题联系不紧密者略写。如《散步》一文,对散步过程中产生的分歧一笔带过,而着重写解决的过程,详细描写了“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这一场面,其原因只有一个,更好地表达文章主题:中年人对生活的使命感。

8、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常常辅以议论、抒情和说明。(1)记叙: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2)描写: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3)抒情: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4)说明: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5)议论: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9、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夸张、衬托、渲染、抑扬、白描。

(1)象征:通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如《海燕》,用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用风云、雷电象征反动势力。

(2)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如《故乡》中,通过“我”回乡搬家时的见闻和感想,运用大量的对比手法,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的历史真实,深刻揭示了帝、封、官压榨下的旧中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热烈追求。

(3)夸张:通过对“事件”作扩大或缩小的形象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效果,启发联想,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皇帝的新装》,写皇帝被骗,竟一丝不挂地沿街出游,突出他的愚蠢和虚伪。(4)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如《我的叔叔于勒》,为了批评极端势利的菲利普夫妇对自己亲弟弟的冷酷无情,就用约瑟夫对叔叔的深切同情来反衬。(5)、渲染: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寂静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条、没有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

(6)、抑扬:所谓“抑”就是按下、抑制;“扬”就是抬高扬起。如《变色龙》中的奥楚篾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即席说了一大道“义正辞严”的慷慨之语,大有“为民除害”的清正之势,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以后的多“变”则是对他第一次表态的极大讽刺,使他欺下媚上的卑劣个性暴露得更彻底、更清楚。

(7)白描: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它一般不用修辞手法。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就是白描的写法,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遭遇和个性都显示了出来,既没有夸张,也没有刻意修饰,却显得更加真实。

10、品味重要词语、关键句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1)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例句:①“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狡猾”本是贬义词,用在这儿怎么理解?这样的用词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狡猾”本是贬义词,含有“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儿童” 和“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再结合文章的主题是为了刻画一位温柔、可亲、慈爱、公正、热爱学生的女教师形象,抒发“我”对启蒙老师无限敬爱的真挚感情。则可以推断出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②“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无非的本意是“只不过”的意思,如果不联系上下文,很难确定这句话的意思,可能误解为指东京的风光与中国的差不多,或误以为作者指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跟国内学生差不多,都盘辫子。如联系上下文,可知作者来东京探求救国救民之道,而看到清国留学生花天酒地不学无术的丑态,十分失望,此句正是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绪。

结论: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联系词语的本意,借助上下文和主题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

语言表述:原指„„,这里指„„,起到了(表达了)„„作用(感情)(2)理解关键句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关键语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记叙文的主旨句一般在文章的结尾。如《社戏》结尾写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其实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美好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一般穿插在行文的过程中或结尾,起到深化中心、烘托心情、表达情感、点明主旨的作用。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第四段在叙述我到医院后总理打来电话询问我的伤情后写道“周总理真是人民的好总理,我们工人阶级的贴心人哪!”用这样抒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的开头写道:“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过渡句):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九段写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一句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归纳解题方法: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

意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关键语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文章开头的段落。

2、文章中间的段落。

3、文章结尾的段落。关键语句、段落的作用:

(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点明主旨(画龙点睛),表达作者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2)从结构看,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上句子和段落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文章开头: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设伏笔、作铺垫、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等作用、尾句总结、中间句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在文章中间:有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3)从表达效果看:起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4)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作用。

11、实战训练:

上一页 [1] [

第四篇:大学语文听课考试笔记

1.来函收悉,各项准备工作已就绪。希告知考察团到达时间

2.××公司:

你公司托运的设备已抵达赣州东门货运站,请速提货

3.应用文是人们再处理公司事务时经常使用的一种实用文体。

3.调查报告

3月15日,我们某某物价班45名同学在实习老师的带领下,从广州抵达赣州肇庆,我们呢将在肇庆的大腕。作为其一个月的生猪收购成本调查。上午听完肇庆食品公司经理的情况介绍。下午我们就分为两个小组

4.应用文的特点:使用的广泛性、功能的实用性、体式的规范性、读者的明确性、运作的时效性

4.关于给予张同志的严重警告处分的通报

张某系我系09级餐饮专业学生,自入校以来该同学无视校规校纪,累计旷课达二十课时,张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校规校纪,在同学中造成不良影响,经系研究决定,给予张同学严重警告处分,希望同学们引以为戒

系办

年月日

5.会议通知

各系部团支书:

经我院商议决定,定于10月25日召开诗歌朗诵大奖赛筹备会议,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与会人员

二、会议时间地点

三、电话、联系人

威职团委

时间

6.兴平派出所关于表彰庞的通报

某某:

庞同志,系黑龙江省兴平派出所民警。因在某某某。镇充分表现了一个民警的信念与宗旨。服务于人民,在警察工作中起了木反带头作用。经上级研究决定,予以庞同志以表彰嘉奖!

派出所

二0一0年三月二十日

7.应用文主题的提炼:基于深入的时间和丰富的材料、抓住事物的本质,在深入开掘上下功夫、以新颖的角度体现时代精神、7.寻物启事

各位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本人因粗心丢失一眼镜盒,盒为粉红色内有黑框眼镜一副,因没有眼睛给自己学习带啦极大不便,王哟捡到的同学归还于我。谢谢!

联系电话:

某系学生

年月日

8.迁址启事

各位顾客朋友们:

应广大新老顾客需求,本商店将于某日前往新址办公

本店新址:

联系电话:

营业时间

因搬迁,可能望见谅,往前去购物

某商店

时间

9.某市特产公司关于修复简易仓库的请示

某市供销社:

本公司仓库南门库房在今夏一场洪灾中被破坏,已无法使用,为做好今后收购茶叶的储存工作,请示如下

1.立即修复简易仓库300平方米

2.所需修建费拟从公司自筹基金中解决

当否,请批示

某市特产公司

时间

10.某市供销合作社关于同意特产公司修建简易仓库的请示的批示

某市特产公司:

你公司《关于什么的请示》(A特[2000]20号)收悉

批复如下:

同意修建,所需资金,望专款专用,抓紧施工,争取早日

此复

某市供销合作社

时间

11.某部关于商洽派遣赴美业务员的函

某省人民政府:

中国进出口贸易分公司决定于某某某

拟请贵省某公司派遣一名熟悉业务并懂得英语的业务员参加。如同意,请将某人员的批件与何时寄予某公司。

请研究复函

某部

时间

12.某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派遣赴美业务员的函

某部:

来函收悉,经某省商议研究,现复函如下:

同意派遣某某某

某省人民政府

时间

13.应用文材料的特点:材料的真实性、注重第一手材料、大量使用数字统计材料

14.材料的搜集与使用:观察体验调查检索材料要能为写作目的服务、材料要

真实、典型、材料要新鲜

15.应用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概括说明、定义说明、分类说明、举例说明、比较说明、数字

和图表说明

16.行政公文是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的简称,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和进行公务的重要

工具

17.行政公文的特点:作者、读者的法定性基本职能的社会管理性、内容的权威性与约束

力、格式的严格规范性

18.行政公文的格式:眉首、公文份数序号、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

识、发文字号、签发人(主体)公文标题主动机关正文附件成文日期 印章附注(版记)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

19.命令的特点:权威性强制性严肃性

20.命令的种类:公布令、行政令、嘉奖令

21.决定的特点:指挥、决策性、约束性、行文的严肃性

22.决定的种类:知照性决定、指挥性决定

23.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传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24.公告的特点:内容的重要性、行文的权限性、传播的公开性

25.公告的种类:重要事项类公告、法定事项类公告

26.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

27.公告的特点:强制性、广泛性

28.通告的种类:法定性知照性

29.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

机关办理的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以及任免人员

30.通知的特点:使用的广泛性、功能的多样性、31.通知的种类:批转、转发性通知、指示性通知、告知性通知、会议通知

32.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33.通报的特点:内容的典型性、功能的教育性、行文的时效性、34.通报的种类:表彰性通报、批评性通报、情况通报

35.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36.报告的特点:单向性、陈述性

37.报告的种类:工作报告、情况报告、大福报告

38.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39.请示的特点:期复性、单一性

40.轻视的种类:事项性请示、问题性请示

41.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42.批复的特点:被动性、权威性

43.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名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常务委员会提

请审议事项

44.议案的特点:制作主题的法定性、内容的特定性、提交议案的适时性

45.议案的种类:立法性议案、重大事项的决策性议案、任免性议案、机构设置或变动性议

案、建议性议案

46.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47.函的特点:用途的广泛性、行文方向的多样性、写作的灵活性

48.函的种类:申请函、商洽函、询问函、告知函、答复函

49.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放法

50.意见的特点:使用的广泛性、行文的多样性

51.意见的种类:指导性意见、建议性意见、实施性意见

52.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53.特点:纪实性、概括性、指导性

54.种类:办公会议、工作会议、座谈会议

55.计划是单位或个人对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活动做出安排的一种事务性文书

56.计划的特点:预见性、目的性、可行性、约束性

57.计划的分类:专题性、综合性工作生产购销 教学 科研学习国家部门

单位个人

58.格式:标题正文开头主体目标 措施步骤其他结尾落款

59.计划的写作要求:要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一致、要求事实上求是,合理适度、要详细

具体,责任分明

60.总结是单位或个人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系统问题回顾、分析评价,并从中得出规律性

认识以指导今后工作的一种事务文书

61.特点:对象的本体性、内容的回顾性、认识的客观性、实践的指导性

62.总结的分类:专题、综合、学习、工作、思想、科研、项目、地区、行业、单位、班组、个人、、半年、季度、月份

63.格式:标题、正文 基本情况概述、现有成绩与不足、经验教训的总结、改进意见与设

想、落款

64.写作要求:坚持实事求是、注重个性特色、无比突出重点

65.调查报告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根据某一特定的目的,对某一事件、某一情况、某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后写成的书面报告。

66.特点:用事实说话、针对性强、观点鲜明

67.分类:社会现状的调查报告、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历史实物的、反映情况

68.研究性和预测性

69.格式:标题、前言、主体、结尾

70.写作要求: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占有资料、明确写作目的,坚持实事求是、71.简报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用来汇报工作、反映情况、传递信息、交流经

验常使用的一种简明扼要、带有新闻性质和指导意义的事务性文书

72.特点:简、快、新、真、活

73.分类:工作简报、会意见报、动态简报

74.格式:报头、报核(按语、标题、正文)报尾

75.声明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遇到一些重大问题及有关事项,需要

说明事实真相或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态度是,使用的一种应用文体

76.特点:公开性、严肃性、广泛性

77.分类:严正声明和联合声明、郑重声明和遗失声明

78.格式:标题、正文、落款、附项

79.启事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公民用以公开申明某一事项并希望有关人员

知晓或给予协助的一种事务文书。可在报刊上公开刊登张贴

80.特点:广泛性、回应性、自主性

81.种类:公布告知累、征求招聘类、寻求帮助性

82.标题、正文、落款

83.消息是对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迅速、及时的报道

84.含义:放映的对象是有价值的客观事实、反应的事实的新近发生、发现或正在发生的、事实只有经过报道才能成为消息

85.特点:真实性、新鲜性、公开性

86.分类:简明消息、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述评消息

87.格式:标题、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88.要求:要素齐全、结构合理、叙述客观、89.演讲稿作用:备忘、规范、限时

90.特点:有声性、针对性、鼓动性

91.写作要求:对象要明确、主体要鲜明、感情充沛、语言通俗、逻辑严密、结构精巧

92.学术论文是对自然与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研究成果的文章

93.特点:科学性、创建性、学术性、专业性

94.写作:搜集资料、确立论点、拟定提纲

95.格式:标题、主体、文尾

96.市场调查报告特点:针对性、客观性、时效性

第五篇:大学语文串讲(记叙文)

郑伯克段于鄢

文学常识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左丘明所著。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记述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争权夺利,最后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件,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无情和虚伪卑鄙。重要成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 通假字

无庸,将自及。庸通用。

若阙地及泉,隧而想见。阙通掘。疑难词句

1、亟请于武公。亟:数次。

2、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不过:不超过;参国:三分之一国都。

3、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贰:两属,西鄙与北鄙这两座城市既听庄公的命令,也要听共叔段的命令。

4、不义不昵,厚将崩。昵:亲近;厚:土地扩大。

5、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完:修治完。聚:积聚;甲:盔甲;卒:兵卒。乘:战车。

6、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隧:动词,挖隧道;

7、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人的统治,君王将对他怎么办?

8、姜氏何厌之有?厌:满足。

9、爱其母,施及庄公。施:影响,推广。

10、公赐之食,食舍肉。庄公赏赐给他食物,他吃的时候把肉挑出来放在一边。学习要点与难点

分析本文的情节与段落层次。本文情节发展有四个环节: 1,交代兄弟不和的原因;

2,共叔段野心勃勃,而庄公故意纵其欲,养其恶,等待时机来收拾他; 3,共叔段密谋袭郑,庄公出兵伐之;

4,庄公幽禁姜氏,后又后悔,采纳颍考叔之计,母子和好。掌握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这篇文章的重点在于揭露统治者的残酷无情,骨肉残杀。为了表明这个主旨,对战争前共叔段的活动,庄公的态度,写的十分详细,细到说的什么话都写得明明白白;战后幽禁姜氏及采纳颍考叔的计策,也写得十分详细,这都是为了要突出主题思想。而克段于鄢的战争过程因为与表现主题关系不大,因此一笔带过,写的十分简略。人物性格分析(重点)

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工于心计。姜氏为共叔段请封给“制”这个地方。庄公因为“制”是险要地方,坚决不给,足见其精明;共叔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庄公表面不动声色,内含杀机,故意纵养其恶。等到时机成熟,火候已到,这才一举击败共叔段。庄公在一怒之下幽禁了母亲,后又怕担上不孝的坏名,采纳颍考叔的计策,为自己摆脱不孝之名找了个台阶。表现他的虚伪。

共叔段:贪婪狂妄,愚昧无知,野心勃勃,先是自己居住的城墙扩大,又命其他城市贰于己。他看庄公没有反应,认为庄公老实可欺,于是发动叛乱,很快就失败了。

姜氏:偏狭昏愦,以私情干政。立长是西周以来继承王位根本制度,她却要进行干涉,埋下了以后骨肉残杀的种子。甚至她帮助共叔段袭郑,来打她另一个儿子,其昏愦可见。

颍考叔:聪慧机敏。他出给庄公的计策,是用偷换概念的方法,庄公说的“黄泉”是黄泉这个词的联想意,引申义,即黄泉代表死亡,地狱;而颍考叔偷换了概念,它采用了黄泉的直指意,本意,黄泉的本意是地下水。这样颍考叔就解决了庄公的一个难题。掌握本文的细节描写的作用

本文细节描写有“庄公寤生”颍考叔“食舍肉”姜氏母子“隧而相见”等。“庄公寤生”表现了姜氏偏狭的性格特征,并引起下文的兄弟不和。颍考叔“食舍肉”,表现了它的聪慧机敏的性格特征;

“隧而相见”表现了庄公的虚伪可笑。

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本文主要人物是郑庄公。

以共叔段贪婪狂妄,衬托庄公的老谋深算。以姜氏的昏愦,衬托庄公的精明。重点段落简析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不义不昵,厚将崩。” 共叔段的性格:贪婪狂妄,不断扩张; 庄公的性格:阴险毒辣,工于心计;

中心人物是庄公,次要人物是共叔段,公子吕。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到衬托的作用。

冯谖客孟尝君

文学常识

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史书。其整理者为西汉的刘向。共33篇,12册。本文主旨

通过冯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经营三窟,巩固政权的故事,赞扬了冯谖深谋远虑,有胆有识的政治才能,显示了多谋善断的策士在战国时期纵横捭阖的斗争中的重大作用,也暴露了战国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重要成语 狡兔三窟 通假字

能为文收责于薜乎?责通债。何市而反?反通返。孟尝君不说。说通悦。无纤介之祸者。介通芥。课文串讲

本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描写冯谖初为门客,弹剑唱歌,要鱼,要车,要求抚养老母。第二部分:3---5自然段。描写冯谖在薛地矫命焚券,为孟尝君“市义”。第三部分:6----8自然段。描写冯谖经营“三窟”。

第四部分:9自然段。总结冯谖为孟尝君做出的巨大贡献。疑难字句 左右以为君溅之,食以草具。

译文:左右认为孟尝君看不起他,就给他吃很差的饭。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译文:门人们说这就是那个唱长铗回去吧的人。

食之,比门下之鱼客。给他吃,比照门下有鱼吃的客人。窃以为君市义。

译文;我私下认为是为你买了义。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食物与门下其他客人一样。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揭:高举;过:拜访; 孟尝君客我。客:以„为客。.孟尝君怪之。怪:认为„„很奇怪。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怪:奇怪;衣冠:穿好衣服; 以何市而反?

译文:买了甚么东西回来?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市义者:买的义。乃:竟然。

学习要点

了解冯谖为孟尝君市义行为中的民本思想。冯谖为孟尝君市义,求得百姓的拥护,巩固孟尝君的地位,在客观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对百姓有一定好处的。这种行为含有“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冯谖的性格特征。

深谋远虑,机智果敢,胆识超人。掌握欲扬先抑的写作特点。

先描写冯谖没有能力,没有本事,这是先抑;然后再描写他的超人的能力与本事,这是扬。

重点段落分析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表现冯谖深谋远虑,机智果敢,胆识超人的性格特征; 通过对话描写,以及用孟尝君衬托方法; 表现了民本思想。

《李将军列传》(重点课文)

文学常识

司马迁和《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共130篇。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李将军列传》是一部人物传记。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记述西汉名将李广功勋卓著,却长期遭受压抑,最终被逼自杀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李广才略和人品的钦佩,对李广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揭露了西汉朝廷赏罚不公,刻薄寡恩与黑暗无道的社会现实。重要成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通假字

皆惊,上山陈。陈通阵。虏卒犯之。卒通猝。胡虏益解。解通懈。汉军罢。罢通疲。南绝幕。幕通漠。疑难词句

1、广家世世受射。受:传授;

2、用善射杀首虏多。用:因为;首:首级;虏:俘获。

3、未到匈奴陈二里所。陈:阵地;所:许,左右。

4、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正:整齐,严加约束。

5、吏当广所失亡多。当:判决;失亡:损失,死亡;

6、用此,其将兵数困辱。用此:因此;

7、可数百里。可:大约。

8、广军功自如,无赏。如:相当;

9、东道少回远。少:稍微;回远:迂回,路远。

10、军亡导,或失道。亡导:没有向导;或:同“惑”,迷惑。

11、南绝幕。南:向南;绝:渡过;幕,沙漠。

12、“急诣部,如书。”马上到右将军部队去,就像“命令”上写的。

13、余睹李将军,恂恂如鄙人。诚恳谨慎的样子,就像乡下人一样。

14、皆惊,上山陈。陈通阵,布阵。

15、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即,倘若,如果。

16、胡虏易与耳。与,对付。

17、胡虏益解。益解,逐渐松懈。解通懈。

18、以为李广老,数奇。数奇,命运不好。学习要点与难点 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包括两方面内容,1,记述李广的才能和品行;2,写出李广一生的不幸遭遇。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骁勇善战,机智勇敢,胆略过人,使匈奴闻风丧胆。他轻财爱士,身先士卒,忠实诚信,深受广大将士的爱戴。但是,他生不逢时,一生遭遇不幸。长期遭受压抑,最终被逼自杀。文章又通过名声比李广差得很远的李蔡相正反对比,揭露了西汉王朝赏罚不公,刻薄寡恩的社会现实。文末作者赞语的含义。

太史公就是司马迁本人,这段赞语表达了司马迁对李广的赞美,引用《论语》的话,赞美李广立身端正,以身作则的品质。并用谚语,进一步深情地歌颂了李广的品德。李广的性格特征。

李广的性格特征可分为主要性格特征和次要性格特征。

主要性格特征:通过四个大战役,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北平之战,随卫青出征,表现了骁勇善战,从容镇定,临危不惧,机智勇敢,善于应变,胆识过人。

次要性格特征: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表现了李广负能使气,轻财爱士,口讷少言,忠实诚信。

对比手法的运用。(重点)

本文大量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主要对比有五处。与匈奴射雕者对比。射雕者伤中贵人,杀其骑将尽,而李广亲射杀二人,擒一人。与部下对比。上郡遭遇战。遭遇匈奴大队人马,李广部下惊慌要跑,而李广却沉着镇定,抓住匈奴摸不清他们的底细,以为是“诱饵”,采取“兵不厌诈”的大胆措施,化被动为主动。

与程不识对比。两人带军打仗,程不识治军严谨,李广治军简易,而匈奴更怕李广,士兵更愿意跟随李广。写出了李广治军的特点,受到士兵的拥戴的原因。

与李蔡对比。李蔡人品下中等,却封侯,位至丞相。李广功勋卓著,人品高尚,却长期遭受压抑,不能封侯。此一对比,揭露了西汉王朝朝廷的赏罚不公。

与部下对比。右北平之战。面对强大的敌人,士兵吓得面无人色,而李广益治军,意气自如。

细节描写的作用

本文的细节描写很多,略举一二。

雁门出击战。李广兵败被俘,装死,然后“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脱险。表现李广的机智善骑。

善射,见草中石------。“中石没镞”表现李广的膂力过人。

右北平之战,汉军死伤过半,箭也快完了。李广命军士拉满弓不发,自己用强弓射杀敌军。表现了李广沉着善战。重点段落简析 文章第二段

“广乃遂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这段描写上郡遭遇战;

描写李广精于骑射,勇猛善战,足智多谋,临阵不乱。

通过典型情节,李广的言行来刻画李广的性格;同时运用对比手法。文章第七段。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这段表现李广的性格是:轻财爱士,善射; “射宽狭以饮”属于细节描写。

李广射箭的特点是:非在数十步,度不中不发。

士兵拥戴李广的原因是:爱护士兵,身先士卒,对部下宽缓不苛。3,文章第11段。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这段话写的是:李广与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的李蔡相对比,来突出李广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

采用的是对比手法。

李广与李蔡的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压抑人才,赏罚不公的现实。

祭十二郎文

苏轼对此文的评价: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 , 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 , 抒发悲伤情感 , 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 , 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1.重要字词读音(拼音后数字为声调――编者注)怙hu4 殁mo4 抚fu3 省xing3悟 汴洲bian4 孥nu2 薨hong1 遽ju4 辍chuo4 万乘sheng4 嗣si4 殒yun3 敛lian4 窆bian3 曷he2 颖ying3 飨xiang3

2.通假字

远具时羞之奠 羞通“馐”,美味食物。皆不幸早世 世通“逝”。敛不凭其棺 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3.古今异义

当不复记忆 复 古义:再,又。今义:重复,往复。明年,丞相薨 明年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吾去汴州 去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几何 古义:过不了多久。今义:几何学的简称。而齿牙动摇 动摇 古义:牙齿松动。今义:不稳固,不坚定。

又可冀其成立邪 成立 古义:成长立业。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4.一词多义(1)省

①动词,xing3,知道 不省所怙(《祭十二郎文》)②动词,xing3,看望 汝来省吾(《祭十二郎文》)③动词,sheng3,减少 省徭役,减征赋(2)致

①动词,表达 乃能衔哀致诚(《祭十二郎文》)②动词,使„„来 将成家而致汝(《祭十二郎文》)③动词,达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名词,情趣,兴致 树草栽木,颇有野致 ⑤动词,招纳 致食客三千人(《孟尝君传》)⑥名词,诚意 乃能衔哀致诚(《祭十二郎文》)(3)诚

①假设连词,如果,果真 诚知其如此(《祭十二郎文》)②副词,实在,确实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祭十二郎文》)(4)就

①动词,趋,赴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祭十二郎文》)②动词,就职上任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十二郎文》)③动词,接近金就砺则利(《劝学》)④动词,完成 三窟已就(《冯谖客孟尝君》)(5)知

①动词,预知 而寿者不可知矣(《祭十二郎文》)②名词,灵魂 死而有知(《祭十二郎文》)③动词,知道 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祭十二郎文》)④动词,主持 产将知政

⑤动词,了解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⑥动词,识别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⑦名词,知觉 手等有痛痒之知 ⑧名词,知识 两小儿笑曰:“孰为(谓)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9名词,知己,朋友 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 10通“智”,名词,智慧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5.词类活用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远,形容词作状语,在远方。(2)莫如西归 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3)东亦客也 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在东边居住。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4)而视茫茫 视,动词用作名词,视力。

(5)将成家而致汝 致,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来。

(6)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业,名词用作动词,继承„„的事业。(7)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夭,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夭亡。(8)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全,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9)长吾女与汝女 长,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长,养育

6.文言句式

(1)惟兄嫂是依 宾语前置,“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惟依兄嫂”。(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宾语前置句,应为“尤何”

(3)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汴州佐董丞相”。(4)从嫂归葬河阳 省略句,应为“从嫂归葬于河阳”。(5)未可以为信也 省略句,应为“未可以之为信也”。(6)其然乎?其不然乎? “其„„其„„”,是表示选择关系的复句的常用格式,译为“是„„还是„„”。课文分析

《祭十二郎文》全文共十二个自然段,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格式,正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1自然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第一部分:

2、3两自然段,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2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第3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

第二部分:4至9自然段,写十二郎之死。

第4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5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6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第7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8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第9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第10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11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惧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第12自然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重要翻译 乃能衔哀致诚

译文:才能强忍哀痛,倾吐衷情。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译文:连父亲是什么样子都记不清,唯一的依靠,就是哥哥和嫂嫂。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译文: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译文:话有说尽的时候,而悲痛的心情却是没完没了的。

种树郭橐驼传

文学常识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参加王叔文变法,变法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任柳州刺使,世称柳柳州;与韩愈齐名,同为古文运动的创导者。作品有《柳河东集》。《种树郭橐驼传》是寓言性传记文。柳还有著名的寓言作品《三戒》。主旨

文章通过郭橐驼善于养树的寓言故事,揭露了当时统治者政令繁多的社会弊端,阐发了作者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疑难词句

1、驼业种树。业:以„„为业。

2、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即或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甚至长得高大茂盛,结果早又多。硕茂:高大茂盛;实:结果实;蕃:多;

3、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寿:活得长久;孳:繁殖得多;

4、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天:自然规律;致:使获得,让„„自然发展;性:树木的本性。

5、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用手指去抓;肤;树皮;

6、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字:养育;遂:喂养好,使动用法;

7、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莳,栽种。

译文:在移栽它时,像爱护自己的子女,栽完后,不再管它,就想弃掉一般。

8、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译文:所以我只是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甚么办法能使他高大茂盛;我只是不抑制损伤他的果实罢了,并不是有甚么办法能使它的果实结的又早又多。

9、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可是,我住在乡里,看见当官的喜欢繁琐地发布命令,好像是很爱百姓,结果因此给人民带来祸患。

10、故病且怠。病:困苦怠:疲劳

11、吾小人辍飧(sun)饔(yong0以劳吏者

译文:我们这些小百姓放下饭碗去慰劳那些小吏.12、官命促尔耕,勖(xù)尔植 译文: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

13、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译文: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灾难。

14、故不我若也。

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啊。学习要点与难点

识记这是一篇借为人物立传的形式发生议论的寓言性传记文。掌握本文整体上的类比进行说理的方法。

在说理上,从整体上面采用“种树”与“治民”类比的方法。从种树与治民的指导思想看,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治民要“蕃吾生而安吾性”,形成类比; 在实际种树的方法,“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与治民要让百姓休养生息相类比; 在结果上面,种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治民“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相类比。

掌握本文对比的手法。

在课文的第三段,以郭橐驼善于种树与他植者不善种树进行对比。郭橐驼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使“木之性日以离”;郭橐驼种树依照树木的本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而他植者“根拳而土易”等等;郭橐驼“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他植者“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对比手法的应用,为下文进行种树与治民的类比作了充分的铺垫。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文章描写他植者种树,对种树马马虎虎的情况,仅一笔带过,写得十分简略;而对“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的情况则详细加以描写,写得很细。详写这种情况是为了与后面“长者好烦其令”进行类比的,使文章脉络前后照应,贯通一致。重点段落简析

文章第三段中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故不我若也。” 划分层次。

第一层,由开始到“非有能早而蕃之也”。写郭橐驼善种树的原因; 第二层,从“他植者则不然”到“故不我若也”。写他植者不善种树的原因; 郭橐驼善种树的原因: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运用的是对比手法。

他植者不善种树的原因是:一,态度马虎;二,“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始得西山宴游记

文学常识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古今异义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 古义 未尝 今义 没开始 攒蹙累积 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递进连词 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 更换交替 今义 更加 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 拨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颓然就醉 古义 接近今义 就是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从前 今义 朝 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 记 今义 志气、志向

是岁元和四年也 古义 代词,这 今义 判断动词 一词多义

始指异之: 称奇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独特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别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余自为像人: 成为

故为之文以志: 为(表目的)通假字

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重点翻译 自余为戮人

译文: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译文: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译文:只见所有几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垫下面。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文: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简答题

1、作者为什么说“游于是乎始”?

西山之游不仅使作者领略了西山之奇,更让作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感悟和超越。从而让自己真正从苦闷中解脱出来。

2、文章为什么在写西山之前,先写游众山的情景?文章采用了何种手法?

这里采用是铺垫手法。它对宴游西山起到了衬托作用。

项脊轩志

文学常识

志,记的意思,它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归有光,明代著名的古文家,明朝“唐宋派”中成就最高者,被誉为“明文第一”,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他的散文多写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重点字词

雨泽下注 下:向下,名词作状语。垣墙周庭 垣墙:院子四周砌上围墙,名词活用作动词。迨诸父异爨 迨:及、等到。爨:灶。东犬西吠 西:对着西边,名词作状语。凡再变矣 再:两次。

先大母婢也 先:已经死去的。而母立于兹 而:你。大母过余曰 过:探望。久不见若影 若:你。

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阖:关门。轩凡四遭火 凡:共。

吾妻来归 归:旧指女子出嫁。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亲自,名词作状语。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

作者在抒写思亲之情的时候,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以多样的表现方法,赋予这些本来极为平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平常的意义。写母亲,只再现了当年她扣门扉问饥寒的情景,以表现母亲的慈爱心肠。写祖母,则只抓住赠“象笏”这件事,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写到妻子时只写“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或“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夫妻志趣相投,一个勤学好问的妻子形象跃入脑海。简答题

1、项脊轩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 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文中通过“百年老屋”的几经变迁,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2、文中结尾为什么要写到枇杷树?起何作用?

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增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重点翻译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译文:在北面开了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阳光(从北墙上)反射回来,室内才明亮起来。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译文: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珊珊可爱。

译文: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月光下,庭中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树影摇动,美丽可爱。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译文:我的妻子嫁到我家,经常来到轩中,问我一些古代的事,有时伏在桌案上写字。

报刘一丈书

文学常识

宗臣与李攀龙,王世贞等被合称为明代“后七子”。有《宗子相先生集》。本文属于书信体记叙文 本文主旨

作者接到刘一丈的来信,针对刘一丈对作者“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评价,就“上下相孚”的内情,本质作了揭示,反映了当时严嵩父子把持朝政时官场的混浊,吏治的腐败。疑难词句

1、何至更辱馈赠,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辱:谦词,对方年长于己,这样是屈辱了对方;馈赠;赠送的东西;益:更加

2、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门者:守门人;袖:动词,藏在袖子里;私之:偷偷给他刺:名片

3、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权门:有权势的人;岁时:一年中的季节;伏腊;伏祭与腊祭;一刺;拜见一次;经年:整年;间:间或;

4、斯则仆之褊哉。褊:气量狭小。

5、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策马:用马鞭打马。重点翻译

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译文:何至于又劳您赠给我礼品呢,我更加不知道拿什么来报答您了 上下相孚,才德称位

译文:上司下属互相信任,才德跟自己的地位很相称 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译文:至于不能取信于上司的毛病,那我就更为严重了。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译文:(他)就献媚说好话,装得象妇女的样子,袖子里藏着银子偷偷地送给守门人。官人幸顾我

译文:幸蒙您关照我。

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

译文:因此常常不为长官所喜欢,我却越来越不顾这些。(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

译文:家乡多灾多难,不能不触动离乡者的愁思。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

译文:老天爷给予您的天资是很丰厚的,不要说您自己不肯轻易抛弃它。分析人物形象

干谒者:求宠时先向守门人百般讨好,不耻于立在马厩之中;被召见时,奴颜婢膝;出门则大肆吹虚,得意忘形。权贵者:贪婪虚伪。门者;狐假虎威; 闻者:趋炎附势。文章第二段,用夸张的笔法描绘干谒者,权者,守门人的言行举止。重点段落简析 文章第二段

此段对某人干谒权门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拍马求宠,决非一朝之事。某人的经历说明了这点。先是进门难,再是权者故意不立刻接见,在马厩等待,又得第二天再来;等第二天好不容易见到权者,献上礼金,权者又不肯接受,只得几次“固请”,方才收下。文中就是通过干谒者受阻于门难入,脸难看,权者难见,礼金难送,一波三折,揭示出“上下相孚”的真面目。人物的典型形象写的活灵活现。

马伶传

文学常识

侯方域,明末清初诗文作家。参加复社,对魏忠贤进行过斗争。其代表作《壮梅堂文集》等。本文主旨

通过马伶与李伶较量技艺先败后胜,说明文艺创作的成功在于深入和熟悉生活,并要在现实中学习;事业的成就来自不怕挫折,刻苦钻研,持之以恒。侯方域是复社的成员,痛恨閹党,文中又有讥讽权奸之意。疑难词句

1、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译文:等演到一半,演唱合音律节拍,声音高低快慢,两个班子都演得很好。„„因为马伶比不上李伶的演技,感到耻辱,脱掉戏衣走了。„„兴化部不肯换别的演员,就停止演出了,而华林部就此特别出名。

2、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俦:同类;

3、问桃花渡,游雨花台。问:探访;

4、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凌:超出; 重点翻译

1、梨园以技呜者,无虑数十辈。

序言: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大约有几十个。

2、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

译文;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

3、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己易衣遁矣。

译文;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

4、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

译文;您虽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是不可能超过李伶的。

5、我闻今相同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

译文;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

6、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

译文;见到顾秉谦就犹如见到了严嵩一样,让严嵩本人来教演严嵩的人,怎么能不精妙呢? 学习要点与难点

这是人物传记。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本文主要描写马伶与李伶两次较量技艺,前一次较量,详写李伶演出引起的效果,略写马伶的演出。后一次,重点写马伶,而又采取以李伶的“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的反应来衬托。

本文的倒叙手法。

文章先写马伶第二次与李伶较量,然后再记述马伶走京师学艺的情况,是倒叙的手法。故事情节起伏变化,吸引读者探究原委,又以事实为铺垫,使对马伶获胜的原因的揭示更加坚实,充分,令人信服。

本文的写作动机。

侯方域是复社成员,痛恨朝中閹党,写此文意在讥讽朝中奸权。马伶扮演奸相严嵩,却仿效当朝宰相顾秉谦,一举成功,“见昆山犹之见分宜”,有力地提示了严嵩与顾秉谦是一丘之貉,具有很强的讽刺意义。重点段落简析

文章第三,四段。马伶与李伶第二次较量的情节。

这段情节采用的是倒叙手法。先写较量,再写学艺。可以引起悬念,增强吸引力,以事实为铺垫,使读者信服。

西湖七月半

文学常识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本篇选自《陶庵梦忆》。这是一篇简洁优美的游记小品文。本文主旨

它追忆了明代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风习情景。它构思别出新裁,寓意愤世疾俗。不难体会到,作者在入清后,写这样一篇追忆明末杭州风习的小品,勾画出这一幅人情世态,是怀有国破家亡的悲愤。课文分析

诗人卞之琳有诗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张岱游山玩水,观赏自然风光和人文美景,还不忘观察游山玩水之人。《西湖七月半》主要描写的,不是自然风光的美丽,反而侧重刻画赏景之人。文章专注于游人,把他们的情态刻画得生动逼真。这里表现的已经不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在作者看来,七月半看月之人有五类: 一是“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的达官贵人; 一是“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的名娃闺秀;

三是“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的名妓闲僧;

四是“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的市井之徒;五是“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的文人雅士。这五类人都成了作者眼中的风景。

张岱中年经历明朝的覆亡,家境也随之败落,所以他的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国之痛与沧桑之感。

中国传统是在八月中秋赏月,七月半赏月,无论是风雅还是热闹程度都不及八月半。我们知道,七月半在民间也被称为鬼节,是祭祀先人的日子。《西湖七月半》是追忆过往之作,作者是文雅之士,不写八月赏月,却写七月,其实也是其心情的写照。写作手法

1、文笔诙谐流畅

2、采用对比手法

往事

文学常识

冰心原名谢婉莹,五四时期涌现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文学研究会”成员。早期作品有《超人》《寄小读者》《繁星》等等,作品热情歌颂了母爱,童真,大自然。解放后有《樱花赞》《小桔灯》《再寄小读者》。

《往事》是一篇抒情散文,选自《往事》。文本主旨

文章借想象塑造了海神的形象,揭示赞美了大海温柔沉静,超绝威严,神秘有容,虚怀广博的性格与美德,托物言志,从而启发激励人们培养大海似的品性,陶冶情操,努力做个“海化”的青年。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谈海的缘起。交代了谈海之难。第二部分(3----15自然段)“一次和弟弟们------竞没有一个海化的诗人。” 从谈海说起,由赞颂大海的风姿和品性,引到对人生理想的追求。第三部分(16自然段)对人生的思索,点出谈海的意义。首尾呼应。学习要点与难点

掌握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作者用大量篇幅想象描写海神的形象,着意突出大海的秉性,用来象征人的性格气质,借大海这一具体的物象,来抒发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认识,体现自己的情感志向,这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掌握拟人化的写作手法。

作者通过弟弟们之口,把大海当成人来描写,使大海不仅有人的衣着打扮,而且有人的行为感情,并由静到动,将海活化为人。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不仅形象地突出了大海的特性,而且赋予大海明确的象征意味。

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文章开始写我认为海太单调,提不起写海的激情,就是先抑,然后再赞颂海的美德,这是“扬”。重点段落简析

文章开始1---2自然段。

“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常常因此默然,终于无语。”

作者反复表示自己常忆起大海,说明她写大海念头已久;并说明写大海之难,大海的深广,内涵丰富,难以把握;这时先抑后扬的手法。这两小段对全文起到铺垫作用,为下文转入大海象征人格的主题作了情感与内容的铺垫。

爱尔克的灯光

文学常识

巴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处女作《幻灭》,《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及《寒夜》等等。

本文写作于1941年,收入《龙,虎,狗》之中。本文是抒情散文。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抒写作者回故乡时的所忆所念,所思所感,控诉了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家庭对年轻生命,年轻心灵的摧残,表现出巴金对受害者的深深同情,并由18年后“回来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景”的观感,显示作者对封建势力的本质及其顽固性的深刻认识。作者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唯一的出路就是和旧家庭决裂,年轻人应该走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寻求光明的前途。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描写作者“我”重访10年前的故居。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12自然段“守门的卫兵用怀疑的眼光看我---------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描写作者在故居前的所忆所思所念所感。第一层:(2------8自然段)“守门的卫兵用怀疑的眼光看我-------我走了很多的路。”

由故居内昏暗的灯光,看到家族走向衰败,由眼前的灯光联想起哈立希岛上爱尔克姐姐的灯光,并引起对自己姐姐的怀念,姐姐被专制的封建家庭所扼杀,“我”18年来走过许多路,又返回家乡,就是为吊唁亡故的姐姐。第二层:(9-----12自然段)“19年,似乎一切全变了---------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作者感到眼前一切与19年前没有变化,闭塞,停滞,落后,愚昧,后代人仍然重复着前人的悲剧,作者对“长宜子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表达了自己要冲破封建家庭狭小天地束缚的决心。第三部分:(13-----15自然段)作者离开了小家,走向广大世界,受心灵的召唤,去探索自己应该走的道路。学习要点与难点

1、“长宜子孙”的意思。

“长宜子孙”的原意是封建家庭的家训,意思是封建家长要创办家业,长久地宜于子孙后代舒适的生活。而要保证“长宜子孙”,既要有足够的财富,还要维护封建家庭,继承与恪守封建礼教。

2、本文所展示的两种人生道路。

一条路是祖辈依照“长宜子孙”的家训,为子孙创建家业,积攒财富,希望为子孙谋求舒适的生活,实质却葬送年轻可爱的生命,囚禁了许多年轻人的心灵。另一条路是作者自己正走着的路,即与封建大家庭彻底决裂,冲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

3、掌握灯光的象征意义。本文出现三种灯光。

旧居大门内的灯光。代表笔者的故居,象征那个狭小的旧家庭,象征旧家庭,旧礼教的没落与衰亡。

哈立希岛上的灯光。即姐姐爱尔克的灯光。既表现姐弟之情,又象征苦难与希望的破灭。“我心灵的灯光”,象征作者坚定的生活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掌握灯光是贯穿全文的行文线索(注意:灯光在全文中起到的作用,一是象征,二是行文线索)

本文以灯光为题,还以灯光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在旧居前看到大门内的灯光,联想起具有悲剧意味爱尔克的灯光,引起对自己姐姐的回忆,更清楚地认识到旧家庭,旧礼教的罪恶,对“长宜子孙”进行了评判,从而作者心中的灯点亮了,指明年轻人应该走的人生之路。本文还通过灯光突出文章中评判的“长宜子孙”的内容,是作者的思绪与情感推进得更有层次。

4、对姐姐回忆的作用,与表现主旨的关系。

文中对姐姐的回忆与作品的主旨是论据与结论的关系。姐姐应该有幸福的生活,然而却悲惨地早逝了,死后还受到冷遇。作者对姐姐的回忆,暴露了旧家庭,旧礼教摧残青春和生命的罪恶,从反面揭示出,应冲出狭小的家庭,走向广大的世界之中。

5、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的推移来记事,由景及情,触景生情,见物生情,插叙了(注意“插叙”)对姐姐的回忆,抒发了姐弟之情。进而引出作者深邃的思考,这种思考以议论说理方式出现。

重点段落简析 1,第九自然段。“十九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难道在这许多年中间所改变的就只是装束和名词?我痛苦地搓自己的手,不敢给一个回答。”(1)如何理解“十九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

十九年中,改变的只是装束,名词;没有改变的是封建家庭,封建礼教摧残青春与生命的悲剧。

(2)此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表达作者对旧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愤慨。

2、第十五自然段。即文章的最后一段“忽然在前面的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之间-------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1)如何理解“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光里照出来的”?

因为可怜的姐姐已经死了,所以那灯光不会是爱尔克的灯光照出来的。另外,爱尔克的灯光的具有象征义,而我要走的路与姐姐的路完全不同,因此指引作者前进的光亮,不会是“爱尔克灯光照出来的”(2)“那一线光亮”是“我心灵的灯光”,象征光明,希望。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灯光。

道士塔

文学常识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课文分析

(一)一个悲剧;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二)一片惨白;愚昧对文明的修葺;

(三)一种痛心;野蛮对文明的拯救;

(四)敦煌在中国;屈辱与光荣;

小结:本文以道士塔为引线,记叙了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掌管下,敦煌文物被破坏以及被外国冒险家劫掠的经过,表达了作者由这一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生发的悲怆苍凉的感情。简答

1、作者对这三种人的不同行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惋惜、痛恨、无奈(王道士)痛恨(腐败政府)谴责(外国冒险家)

2、“我好恨!”恨的是谁?

王道士、满清官员、外国冒险家。

写作特点(1)对比手法

(2)讽刺手法的运用

故都的秋

文学常识

郁达夫五四时期小说,散文创作方面得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多采用“自叙体”。他与郭沫若,成仿吾组织创造社。本文主旨

本文着眼于故都的秋色,秋声,秋意,突出表现“色彩浓,回味永”以及“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天的特点,表达作者向往,热爱北国秋天的思想感情。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了作者想饱偿故都之秋的迫切心情。第二部分:(3-----9自然段),采用描写与议论两种方法,具体描绘北平之秋的景象,还插入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议论,写中外不同的文人对秋的相似感触-----秋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第三部分:(10----11自然段)总结全文,再次以南国秋色之淡,反衬北国秋色之浓。学习要点与难点

识记这是一篇记游散文。

文本围绕北京秋天“色彩浓,回味永”这一中心线索展开全文的结构特点。文章开头说明自己要来北京就是为了对“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看饱,尝透。文章结尾,又强调北京秋天的特点“色彩浓,回味永”,前后呼应。中间部分的内容全是围绕中心来描写。

3、掌握对比手法。

本文主要描写北京之秋,却两次描写南国之秋。这是运用对比手法来描写北京之秋的“色彩浓,回味永”。通过南国之秋的“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从反面来衬托北京之秋的特点。

香市

文学常识

茅盾为笔名;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参加者和组织者。创建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等。本文1934年收入散文集《话匣子》。写作主旨 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钢枪,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把中国拖入半殖民地的深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绝不是为了让中国强大起来,而是要把中国当成他们的殖民地,推销他们的剩余产品的市场。随着中国殖民地化的步步深入,中国的经济也步步走上破产。本文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写出了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本文主旨

作品通过传统香市昔盛今衰的对比描写,以小见大,反映了江南农村经济的破产,市镇的凋敝,写出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经济的特征,并揭示出造成这种严酷事实的社会原因。课文串讲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4自然段,从开始---------“所以香市也是儿童们的狂欢节”)写作者幼时所见香市热南景像,以及给作者留下的难忘记忆。第二部分:(5-------11自然段,“革命以后---------可是他们这计划失败了。”

描写1927年大革命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军阀反动势力深入农村造成农村民俗的变化,香市由于被视为迷信而被取缔。后虽恢复,但香市不再是农民的节日,而只是小商人为振兴经济的计谋,因而香市萧条,冷清。学习要点与难点

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思想。

这篇文章并不着意介绍故乡的习俗,而是以香市的变化,以小见大,揭示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乡镇日益凋敝的现实。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如此大的主题,得益于对比手法的应用。香市昔盛今衰,包括场面,气氛等的对比,就形象地表现了主题内容。作品描写昔日香市盛况的层次。第一层,说明香市主要内容是“吃”“玩”; 第二层,从视觉角度,描写庙前的场面; 第三层,从多种感官出发,描写庙里的情况; 第四层,从听觉的角度,描写庙里庙外的声响。表现重兴香市的冷落运用反衬手法。

重兴香市一方面极写武术班技艺高超,“表演卖力”,票价便宜,另方面又强调看客很少,特别是往常的香市主角----农民,差不多看不见。从过去三流的演出,吸引大量看客,到现在艺高价廉的演出却无人去看,反衬出香市的冷落。

香市主角转换的深意。

香市本是农民借佛游春的一种需要,所以,香市主要的游客是农民。重兴后的香市,农民差不多看不见了,主角换成了小商人。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农民已经没有经济能力游玩散心了。农村经济的破产,直接影响了市镇商贸的繁荣,镇上的小商人借重兴香市的机会,企图振兴市面,结果也失望了。重点段落简析

第五自然段“革命以后,据说为的要破除迷信,------社庙的左偏殿上又有什么蚕种改良所的招牌。”

第一句,表明香市重兴的背景,并说明大革命以后的时代环境,社会文化对香市的影响; 第二句,以公安分局象征国民党反动统治已占据农村;

第三句,蚕种改良所更有深意。30年代,洋货充斥市场,严重地冲击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农民不得不废弃“土种”,购买“洋种蚕”。意味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步步深入,揭示农村破产的重要原因。

故乡的野菜

文学常识

周作人(1885.1.16~1967.5.6),原名櫆寿,又名奎缓,字星杓,自号启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以小品文成就最高。

“五四”前后,与鲁迅、陈独秀等人一起,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他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周作人发表文章所常用的别号,有岂明、启明、知堂 等。一般文人则喜欢用他书斋的名字,称他苦雨斋老人或苦茶庵主。因为生活上,嗜喝苦茶,写苦竹,居「苦雨斋」,文章总也夹杂苦涩味。“五四” 退潮后,周作人的思想上前进与后退的矛盾日益加深,他说自己是“叛徒”与“隐士”的合身,是“流氓鬼”与“绅士鬼”的一体。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同时有两类不同风格的散文:一类颇有“凌厉浮躁之气”,一类则表现出平和冲淡的韵味。主要文学主张

1.主张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

2.文学以表现自己为主体,所以要用自己的文句与思想

主张”文艺以自己 表现为主体”之”个性的文学”(自己的园地文艺上的宽容)。3.推崇晚明的小品散文

由于尊重个性,强调心灵自由,故而十分推崇晚明信腕信口,皆成律度的小品散文,并编选明人小品集。4.文学内容:

在家常絮语中,纵谈文史,描摹风物,细究人情物理,针砭社会时弊,兼具知识性、哲理性、生活性与趣味性。

5.文风:具体表现出一种耐人咀嚼的「闲话风」与「简单味」。6.文学语言:融文言、白话、方言及外语于一炉而极雅致。代表作品

周作人的平和冲淡的散文小品,如《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喝茶》、《乌蓬船》、《鸟声》、《谈酒》 简答

1.本文由北京的现实生活情境转入对故乡的回忆,引子是什么?

由妻子买菜买回荠菜引入家乡吃荠菜的风俗.2、作者在文中想起了哪些野菜,作者的叙述有什么特色?

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在叙述上象一个老人在拉家常,由一件事想到和他相关的一件事,很随意地娓娓道来,那随意道来而亲切自然的语句更多地写出了生活中的一切细微而又引起感触的小事小物,用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无不成趣。使人们如品香茗,回味无穷。这种行文是典型的我手写我口,好象心中想到什么,口中想说什么,就随手而记,这是闲话体散文的行文特色。

3.本文作者处处为家却又极念旧怀乡的情怀,在本文何处可见?由此可见作者的哪种文章风格?

作者由荠菜想到家乡吃荠菜的风俗,进而想到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展开的浙东的民俗,作者一一道来,如数家珍,看似家常口谈,其实却蕴含对家乡的极大热爱,没有这种热爱,不会对家乡的这种小事有如此深刻的记忆,不是这种热爱,不会对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有这般钟情和文化的引申,作者从这些野菜身上看到了自己家乡的人情风俗,更看到了家乡的环境打在他身上的烙印.这正是作者行文的风格特色:冲淡平和.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谈中表达无限的深意.冲淡平和,在周作人的散文中就不只是写作上的特点,而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境界。在《故乡的野菜》中,作者就是用这种艺术的态度品味生活的。

4.作者在文中,引用童谣、顾禄清嘉录、日本俳句大辞典,融合文言、白话,这样的引用好不好?为什么?近代作家,哪位也有类似的风格?

《故乡的野菜》即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且带着清新的野趣。在这篇散文里,作者不惮其烦地介绍了习见于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而文中引述的“荠菜马兰头,姐姐嫁在后门头。”“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野趣也真沸沸十足。这正如周作人自己所说:“王阮亭评梦梁录,亦谓其文不雅驯,盖民间生活本来不会如文人学士所期望的风雅,其中不能中意自是难怪,而如实地记述下来,却又可以别有趣雅,但此则别为他们所不知者。”然而如果全部“如实地记述”,大概要夹杂一些恶俗的东西,这就需要作者笔下长眼,要有分寸,要有取舍:“浙东扫墓用鼓吹,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不家虽没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紫云英与杜鹃的花束,”用笔极其简练明净,从而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情趣。由此可以见出,以质朴的语言对民俗的东西忠实地记述,以存野趣;以独特的审美标准去芜存精,是这篇散文以及周作人若干散文野趣为雅趣的契机之一。

还不仅仅如此,周作人往往把浙东的民俗推广到深厚的文化背景里去。《故乡的野菜》虽然只不过千二百字,引文却占据了将近六分之一。其中他征引了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顾禄的《清嘉录》,以古证今,把浙东民俗提高到文化史的层次从而古今打成一片。由于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喜欢以东洋的习俗中土比附印照,譬如主到黄花麦花果时即以日本的“御形”做比,“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而在记述紫云英时又引证《诽句大辞内》充分体现了作者渊懿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浙东的民俗放置一个横的文化比较的剖面了。这样,也使作品带有明显的笔记体散文的特色。

作者又写到一些关于野菜的典故或习俗,表面上是为故乡的野菜而写,实际上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将雅趣与野趣融合,提炼而成的闲适冲和的艺术真趣,是周作人散文的个性和灵魂。一切都贯注着周作人的艺术趣味。

《故乡的野菜》这本散文集从根本上可以说是一部纪录江南风土人情的历史,写百草园,写花鸟鱼虫,写江南的雨,江南的风,江南的水。当然,周作人也记录北京的一切,不过多添加了对江南的对比,记录日本的一些风俗习惯,也是和江南对比。一切的一切都能感觉到那十几年的童年和少年生活竟然对他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就像鲁迅的杂文和散文一样,处处是江南的痕迹。

沙滩上的脚迹

文学常识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子夜》。文学研究会发起人。曾参加左联。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他”在沙滩上寻找“真的人的脚印”描写了人在寻找、悲观、等待、失望、前进中的种种心路作者面对黑暗势力的愤懑和彷徨心情,也表现了作者在逆境中对前途仍充满希望和信心的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本文主要手法 象征手法 三种脚迹:禽兽的脚迹:各种黑暗势力的残暴高压;

穿着人的靴子的妖魔的足迹:道貌岸然、口蜜腹剑的政治欺骗; 真的人的脚迹:不懈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一代代先贤走过的道路。

箱子岩

文学常识

沈从文现代作家,京派代表作家。代表作《边城》。本文是一篇记事散文。

本文主旨

本文记叙了作者相隔15年两次游览箱子岩的见闻。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民的热爱。文中描写湘西人民的纯朴,悠闲,对生活的满足,与世无争。作者冷静地感悟到自己的乡亲父老在越来越远地游离于社会现实之外,这种近乎延存自然生命的做法,无异于自动放弃参与社会的权力。作者对于乡民既敬仰,又对乡民那种麻木不仁,即将被历史所淘汰而感深深忧虑,深情地呼唤要用划龙船的精神来重塑故乡人民灵魂的心愿。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对于其余书上叙述到这件事情时,同样不能再给我如何感动。

描写作者第一次游箱子岩。看到乡民赛龙舟的场面,想道几千年来,湘西人民惨遭杀戮,受尽剥削,却不知改变历史,仍然麻木地应付生活,希望家乡人民能以划龙舟的精神改造湘西。

第二部分:十五年后----------不由人不寄托一种幻想------。

描写作者十五年后重游箱子岩。作者感到家乡人民仍然过着麻木的日子,而市侩“文明”正在悄悄侵蚀着这块纯朴的土地。

第三部分:最后自然段。呼唤家乡人民猛醒,期盼英雄出现,改造家乡。

下载2008年10月大学语文笔记记叙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8年10月大学语文笔记记叙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语文记叙文部分练习(二)

    记叙文部分练习(二) 1、倒叙 《马伶传》、《金鲤鱼的百裥裙》《哭小弟》《纪念傅雷》 插叙 《爱尔克的灯光》平叙 《张中丞相后传》 2细节描写:《垓下之围》、《张中丞传后叙......

    大学语文记叙文部分复习要点

    “大学语文”记叙文部分复习要点 一、单元内容概要 记叙文是一种记载和叙述事件由来,描绘事物和人物情景状态的文章。它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游记、小说、童话、......

    大学语文记叙文部分练习(一)

    记叙文部分练习(一) 《冯谖客孟尝君》 一、词语解释 1.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过 2.孟尝君曰:“客何好?” 好: 3.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固辞: 4.孟尝君怪其疾也 疾: 5.孟尝君不说,曰:“诺,......

    大学语文 听课笔记1(合集)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上辅导 大学语文前 言 1.学习目标: 本章共10篇文章,其中文言文4篇,白话文6篇;通过10篇议论文的学习,要求掌握: (1)议论文的基础知识; (2)提高阅读分析议论文的能力;......

    大学语文串讲笔记1(5篇)

    议论文篇: 语文知识 包括作者作品知 识、语言知识。作者作品知识,包括文章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与作品本身有关的诸如文体之类的一些信息。语言知识,以教材中的议论文、说明文、......

    四川师范大学语文公共课考试笔记

    1一曲妇女的悲歌—— 《诗经•卫风•氓》 • 《氓》是一首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地叙述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

    幼儿园月教养笔记

    教养笔记 入园适应性 (2011学年第一学期) 小班 徐静洁 小班新生刚入园,第一次离开自己的亲人,难免会对父母、爷爷奶奶有所依恋,大部分孩子都会大哭大闹,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也......

    201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记叙文部分复习资料(三)

    成人高考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记叙文部分复习资料(三) 翻译本段。 《冯谖客孟尝君》(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战国策属于国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