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技术的价值蕴涵的理解

时间:2019-05-15 10:1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科学技术的价值蕴涵的理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科学技术的价值蕴涵的理解》。

第一篇:对科学技术的价值蕴涵的理解

浅析科学技术的价值蕴涵

摘要

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科学技术的作用在于满足人类实践活动发展的需要以造福于社会,促进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同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在过去的数百年里,人类经历了两次大的技术革命,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推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昌盛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以及社会结构的良性变革,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更高文明发展。但是,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明显的带来了一些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资源浪费、失业加剧、互联网的负面效应等等。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蕴涵,引导其发挥积极功能,控制和减少其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正向和反向两个价值层面就科学技术的价值蕴涵展开探讨。

关键词:科学技术;价值;

1.科学技术的正向价值 1.1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个发展阶段。在这里,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在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大量的社会物质财富源源不断的创造出来,并向着越来越高的水平进化发展,表明科学和生产的关系日益密切,科学技术正不断的卓有成效地推进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技术是人工创造的、对实物以及其它类型的材料、能量和信息进行改造的手段。劳动者正式掌握了科学技术,才成为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通过掌握科学知识进行技术发明,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现代化管理成为生产力的一种新要素,现代科学为科学管理提供了一整套知识、理论和方法;同时,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控制论、系统工程等也为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解放前,我国的科学技术较为落后,劳动者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比较低,就连一般的自然灾害也不能预测和防备。致使经常遭受台风、旱涝、地震、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既影响生产的发展,又会危及人畜的生命安全。同时,还受到外来势力侵略和掠夺,造成生产停滞不前,国弱民穷。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科学技术技术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批批用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者脱颖而出,社会生产力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新兴科学技术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获得了新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大幅提高。未来科学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将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

1.2科学技术的社会经济功能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著名的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兹这样说到:“标志着现代经济的时代创新特征,是科学广泛地应用于解决经济生产的难题。”这种情况最早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当时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这一方面源于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一方面源于企业界和政府的支持。长期以来,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增长,在许多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看来,这是明摆的事实,觉得好象没有必要去论证。问题是,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粗放经营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低水平技术的重复生产,而集约经营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投入要素综合利用率的提高使产出趋向于最大化。亦即只有科技进步才有可能实现从依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投入进行低水平重复生产的粗放经营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要素产出率的集约经营的转变。从历史来看,科技作为人类器官的延长,它不但提高人类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推动人类对资源的加工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以小投入换取高产出,实现人类的经济原则,很显然,只有现代化生产技术装备和生物工程技术的产生,才会使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和优质高效、低耗的农业集约化经营出现;只有在几次技术革命发生之后,现代工业的机械化、专业化、自动化、低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发展才成为现实。

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改革开放以前,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全都是凭票供应,作为大多数人来讲,能住上普通的房子、粮食够吃,家里能买得起收音机、电视机几乎是奢望。现在住楼房,水、电、气、暖,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此,我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的成果,更要学习掌握科学技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3科学技术提高人类社会物质生活质量的功能

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推动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且推动着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扩大了人类的活动空间,扩大了人类的交往方式,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内容,也增进了人类的健康;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改变生活的事例越来越多。今天从人们普遍使用的手机、电视、MP3、笔记本电脑等日用家电产品,到看病时用的B超、X光、CT和PET照相等,无不深深的植根于科技的发展之中。不论是缓解交通紧张,还是解决能源短缺;不论是保证食品安全,还是增进心理健康;不论是治理环境污染,还是规避气候灾害;不论是解决两地通讯,还是解决跨海交通,我们的生活里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产品的丰富,科学饮食、科学养生、科学生活、科学决策等科学技术问题也都更深入地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进入各领域管理者的日常工作,可以预见,在未来科技发展的道路上,科学技术成果将会使人类的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1.4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

科学技术对的社会的推动作用,除了直接创造物质文明外,就是创造了新的更多的精神文明。科学技术是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科学技术为多种文化生活的选择提供了可能性,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对道德和法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对社会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信仰有巨大的作用。科学技术推动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科学技术推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进步;科学技术是战胜迷信和愚昧以及解放思想的精神武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直接推动社会教育的发展,科学和技术的成果还被越来越广泛的吸收和应用到文学、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中去,有力的推进着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进程。

科学的普及和发展把人们从传统的观念解放出来,改变了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如电子计算机、电视、电子出版物、信息互联网等等,为先进文化的传播骑到积极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多媒体的技术运用将微观、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以二位、三维数字模拟技术通过图像形式表现出来,为学生提供多途径的接触模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质量。以互联网技术为例:网络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发展迅速,中国的网民1997年只有62万,到2001年达到2650万,在2005年突破1亿,且每年以超过10%的增长率增长,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强了科技人员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特别是技术交流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实现个体与他人、本土与国际自由的互动,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事也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了更好的手段和条件。

1.5科学技术与社会变革

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制生产关系终于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取代;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它不仅推动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等思想上层建筑的变革,也推动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会影响到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促进政治的民主化和社会进步。

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新一轮科学、技术领域的革命,是社会外部因素与科学技术自身进步相结合的产物。它以一系列崭新的科学、技术的诞生为标志,促进生产力的变化,同时对经济活动、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并逐步引发人们在世界观、方法论、思想等领域的变革。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是,在不同领域,系统思维、科学模糊思维和战略思维都正在成为主要的思维方式。

对于我国来说,新一轮科学、技术领域的革命不仅是挑战,更是契机,是有

利于中国的历史机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纷纷将复苏的希望寄托在新科技革命上,希望能够提前判断科技革命发生的领域,并进行相应的规划与部署。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需要认真思考的是:如何走出一条既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又能有效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道路,从而在新一轮的全球竞争中赢得先机。

2.科学技术的负向价值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但也令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许多困境。关于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负面影响,爱因斯坦曾指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运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2.1科技进步带来物理威害

科学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正面的影响,在积极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也有巨大的危害性: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式”的伟大发现,原子物理理论的发展,使人类掌握了核能技术,但也带来了广岛和长琦的核灾难,带来了人类五十年的“恐怖的和平”,人类第一次具有了自己毁灭自己的能力;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可也带来了太多的战争太多的纷扰,也使得地球开始感冒发烧;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具备了以前由上帝垄断的创造生命的权力,可这也带来了伦理的紊乱;现代工业飞速发展使得生态问题日益尖锐,非再生资源的枯竭使资源形势越来越严峻等等。

2.2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价值带有阶级性和主管倾向性

规律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它既可以造福人,也可以危害人。当科学活动具有了实用目的之后,就既有利用和发扬或者避免和弱化客观规律造福人类之功能的那一面,又有利用和发扬或者避免或弱化客观规律危害人类之功能的那一面。但是,我们知道,核能技术没有错,错就错在不该将之运用于战争;石油勘探技术没有错,错就错在对立的利益团体或阶级之间的争斗,利用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去保存自己,发展自己,对抗对方;生物技术没有错,错就错在它挑战了人类伦理与道德的界限,形成了对人类社会的全方位扭曲;现代工业发展也没有错,错就错在它牺牲了过多的资源代价......发展正从个人趋势走向国家趋势和社会趋势,而这种追求与依赖正在以一种独特的价值观的形式变成国家趋势和社会趋势,科技已经变成这个世界上唯一正确的方向,一切与之违背的思想都要为之让路。是的,问题只在于科技代表了谁的意愿,只在于科技被谁掌握为谁服务,只在于人类不同的利益群体间的恶意利用科技的负面力量去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削弱和侵夺对方利益。随着人类社

会的发展,在科学技术既可能带来繁荣与进步,也可能带来隐患与灾难的未来,人类,尤其是掌控着科技的那少部分人,将如何规范自己,将怎样利用科技,让这把双刃剑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它的正面作用造福人类而非相反。

2.3科学技术反作用于人类

有人说,科技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主宰着人类的命运,科技发展的独立性早已超出了人类的控制,而反过来主导着人类,甚至某些问题的日益严峻,已经或者即将引发的全球性的重大灾难性后果,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技术能力所能够解决的范围。科技被神化,人却被工具化,这个毁灭性的趋势多么可怕!

当然,这种说法未免危言耸听了。是的,对于未能预料却降临而来的灾难,正如佛教所认为,世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只能说人类发现的脚步甚至还落后于未知的世界给人类带来的压力。但科技的负面影响不能归罪于科技,恰恰相反,同时也正是人类未能从整体上科学地认识世界,以及不合理使用科技所造成的恶果,是由于人类受自身的认识能力和社会条件的限制,在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对科技负面影响的来不及了解,或者根本不想了解,才形成灾难的发端。

3.总结

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但它不是万能的;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同时要限制和克服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当然要靠科学技术本身的继续发展,还需要依靠社会的进步。这就是科学技术的本质,这也是我们大力倡导科技创新、科教兴国的理论依据。

[1] 李新惠,卢家昆.论科学技术价值观及科学精神.理论纵横,2007(1)[2] 李晓芹.科学技术价值浅说.中共贵州省党委校学报,2010.4 [3] 朱法贞.现代科学技术的技术审视与伦理建构.辽东学院学报,2007(3)[4] 徐祥运.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J].东莞理工大学学报,2007.3.14.[5]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0.

第二篇:我对科学技术史专业的理解[推荐]

我对科学技术史专业的理解

夏秋时节温暖的阳光从宿舍的窗户中投洒进来,使人赶到几分安逸和慵倦。我独自坐在电脑前思索着老师给出的作文题目,校园外马路上汽车的汽笛声和校园内新生报到的嘈杂声,显示着外面世界正在发生着的热烈的生活。我的专业是科学技术史,一想到此,我就会掠过一阵异样的激动。因为数千年来科学先贤们为摆脱观念的困扰以及扩大知识的领地所做的艰苦卓越的工作,仿佛一部英雄史诗一样造福记录着科学的历程,勾起着我的崇敬和敬仰之情。虽然如此,到目前为止每次被问起我的研究生专业时,便都会有人质疑我学这个专业到底有什么意义?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为什么还要了解科学的历史?他们认为,在今天这个由科学自身造就的繁忙的世界上,谁还有闲暇来回顾过去呢?科学的历史就其作为猎奇的材料而言甚至已远远不如科幻作品。虽然我热爱科学喜欢历史,但是在正式踏入这个研究的领域之前,我想还是有必要对这些质疑进行深刻透彻的思索,以便于今后目标更明确的研究和学习。

今天,可能很少有人会问科学有什么用了,因为科学的实际用处随处可见,我们的日常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由科学来规定和支撑,例如我们吃的蔬菜、瓜果和食品是经过科学的栽培或者科学的工艺烹制的;我们的衣服是用科学的工艺纺织加工的;我们的居室里,也被塞满了电灯、电话、电视、空调等科学产物;再到我们住的带电梯的混凝土钢架楼房、开的混合动力外带车载电脑的车子······无一不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我们享受着科技文明的成果,谁也不会怀疑科学的用处,相反,当代中国人正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对于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的决定性意义。

在大约四百年前,科学的用处远未像今天这样变得显明,但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却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这是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从巨大的吊车、起重机,到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动机,再到一瞬间毁灭一个城市的原子武器和载人飞向太空的航天器,近代自然科学已经逐步向世人显示了这句名言的真理性。除此之外,这位处在近代科学创建时期为新时代高声呐喊的英国哲人还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读史使人明智”。在科学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人类生活各个层面的今天,我们需要回顾科学的历史,因为读史使人明智,阅读科学的历史将使科学时代的人们变得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我对科学技术史有如下的思考:

1、科学技术史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全景图,以全球的视角详述了西方、东方等文明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传统。它有助于我们展开视野、开阔思路、扩大知识面,从而达到对科学技术有全面的整体的了解。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既涉及到科学内部的因素,如科学认识的内部矛盾,科学认识的逻辑等;又涉及到社会外部的因素,如科学发展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等的制约和影响。科学技术史本身又包括了科学实验史、科学思想史、科学方法史等,它们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科学技术是人类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结晶,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科学技术宝库作出了贡献。从古希腊的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产业革命时期近代科学技术在欧洲的诞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在极其广阔的领域内发展起来。因此通过科技史的学习,我们可以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步伐、现在达到的宏大规模以及它发展的规律性。

学习科技史不仅是对科学成就的崇敬和对科学精神的思考,更多的是对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对创新的深入理解。学习这样的一个历史的进程,使我们知识面增长,使眼界开拓, 我相信这无论对增强理解力和创造性思维都是极有益处的。

2、学习科学技术史可以增加学习其他自然科学的趣味性,可以说是对其他自然科学的一个补充,尤其对于理科教学大有裨益。为了掌握一门科学知识,我们大多不是从阅读这门学科的历史开始,相反,我们从记住一大堆陌生的符号、公式、定律开始,然后实在教师和课本的示范下,反复做各种情形下的练习题,直至能把这些陌生的公式、定律灵活运用到处理各种情况为止,我们才算掌握了这些知识。但我们真的“理解”这些知识吗?那可不一定。例如,以前学高中物理的时候我只知道如何用牛顿三定律来解题,其他的一概不知。在读了科学技术史的书籍之后,我才对它的产生、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加透彻理解了牛顿三定律的含义,可以说它对物理、数学课是一个补充。所以,科技史对于学习自然科学是有好处的,因为在回顾历史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远比直接从枯燥的观念、定律和公式出发去学习要生动有趣的多,而且印象也深刻的多。

3、通过科技史的学习,使我们能正确认识科学和哲学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哲学思维对科学探索的指导作用,懂得作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必须用马克主义哲学武装自己的头脑。就拿蒸汽机来说,关于蒸汽机的发明,过去有些人给它披上了神秘的外衣,似乎是只靠灵感而发明的。其实,蒸汽机并不是瓦特一个人发明的。且不说纪元前一世纪埃及学者希罗已制造出了蒸汽机雏型,从十七世纪末以来,在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推动下,巴本、塞维利、纽可门等先后制造和改进了蒸汽机,瓦特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并发明了分离冷凝器,从而基本上完成了蒸汽机的发明。这说明,许多科学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发现往往需要许多代人的长期努力和集体合作,没有前人的工作及对前人的思想、方法的借鉴,任何天才也不能做出自己的创造。在科技的发展中我们温故而知新,科技史能让我们站在历史的肩膀上而创新。

4、此外,科技史还能使我们了解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品德修养,弄清了“巨人的肩膀”在哪儿,以便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有新发现、有新创造。科技史中出现了众多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有为科学真理而英勇献身的布鲁诺、塞尔维特;有为宣传哥白尼学说而惨遭迫害的伽利略;有把科学研究当作生活第一需要的居里夫人;有善于独立思考、富有革新批判精神的爱因斯坦等。他们终身奋斗的伟大业绩,不仅为人类的科学宝库贡献了无数科学珍品,而且,他们为人类造福而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不迷信权威、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创新精神,严肃、谦逊的科学态度,丰富多彩的科学方法,关心科学为人类谋利益的社会责任感,更是激励人们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前人的经验往往是富有启发性的。了解以往科学家、发明家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他们走过的道路,从中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治学态度、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从他们成功的经验中获得启示,失败的原因中吸取教益,这无疑对于我们年青一代的成长大有裨益。

5、当然,我们学习科学技术史也要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分析、评价历史上的科学家,使它们认识到任何杰出的科学家都是历史的时代的产物。既要看到他们的丰功伟绩,又要看到其历史局限性;既要看到他们的卓越才能,又要看到其不足之处;既要看到他们的成功记录,又要看到其失败的教训,并引以为戒。总之,我们需要的是认真地有分析地学习,而不是宗教迷信和盲目崇拜。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科学的时代。今天,我们对许多科学的东西耳熟能详,我们觉得许多科学的道理理所当然。但正如黑格尔曾经说过的,“熟知”往往并非“真知”。一切理所当然的东西都逃避了理性的反思,反而成为一种盲目的东西。科学对人类的命运影响如此之大,而我们对科学的本质也许还缺乏认识,这应该引起高度惊醒。我们作为正在成长这的一代年轻人,将主宰着未来的社会发展,如果一开始我们便通过熟悉科学的历史而全面地理解科学,那么我想,未来我们一定能更好的运用科学为人类造福。

第三篇:关于对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关于对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王晓东报告观后感

陈晓勇

(中国农大动科学院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号B11103129)

2011年9月21日下午,邀请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来农大给我们上《生命科学研究进展》课,听完报告后我有一些体会。

一、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是什么?科学就是探索、发现、挖掘未知,探寻内在规律以及现象背后的本质,科学很单纯,科学就是用一颗纯真、执着的精神去追求,去努力探索。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社会科学是对社会的认识和某些规律的总结,制度的探寻和尝试。

技术是以科学理论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而形成的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路径,是将人们认识的科学理论形成宏观的、能够产生效应的一种应用方法。自然科学技术概括地讲分为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生物技术、以工程理论为基础的工程技术和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社会科学技术可以理解为一些组织、群体、社会的运行、管理的制度、机制和方法,如社会形态、国家体制、政治制度、社会演变规律等。

那么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科学是物质基础,技术是方法论;科学是技术的指导,技术是科学的体现;科学是内在规律,技术是外在方法;科学是理论,技术是实践;科学不会直接产生效益,技术会带来效益;科学是单纯的,技术相对复杂,需要考虑条件、人为因素;技术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是随着科学的更新而不断创新的。

二、科学精神和态度

科学精神最核心的就是创新、怀疑,所以作为一个博士研究生,一定要有创新思想和敢于怀疑的态度。王晓东博士在报告中提到他们实验室原来有一个实验员,别人做不出来的PCR,让这个人做一定能做出来,原来他的秘密是对每个实验的材料、试剂都非常清楚,知道每个试剂的作用原理,从这个方面我感触颇深,有时候对实验方法理解的不是太透彻,所以这是我的收获之一。另外就是,科研一定要跟上实验技能的发展,有了好的想法一定要运用最先进的实验方法去探索和试验,这样才有可能做出高水平的成果。

说到科研生活,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如果把科研当成一个职业那肯定做不出好的成果,只有真心热爱科学,喜欢科研,把科研当成一种生活状态的人才能做好科研,而现实是,在我们国家,很多人把科研当成一种职业,把它作为一个谋生的手段,我以前也说过,很多老外是把科研当成一个事业来做,而我们很多中国人是把科研当成一种职业,所以我们出不了诺贝尔奖,我们国家现在的科研管理体制和科研评价机制扭曲了科研文化和学术氛围,不利于科学的发展,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第四篇: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的价值审视

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的价值审视

摘要:回顾人类社会的历史,技术曾经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帮助人类实现了无数的梦想,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深入地探讨,在此我们仅从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来论述。

关键词:科学技术;教育;教学

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科学活动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精神性活动,技术活动主要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两者是辨证统一的整体。

首先谈谈现实中科学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以及发挥的重大的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才能为下面的论述做准备。

一、科学技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发挥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在现实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不少科技应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现代科技影响到现代人生活的几乎每一个方面,自然也影响到人类文化传承的教育工作。从教育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有了教育技术。但只有当教育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会逐渐产生一个用于专门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技术学。

科学技术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最初的语言文字的产生为表达、传递和保存人类的文化成果提供了一种无以替代的信息载体。随后,纸张的发明、书籍的出现以及印刷技术的不断改进,又使得这种利用文字符号来记录和传递信息的过程变得更如快捷和方便,教育变得日益大众化和普及比。到如今的信息社会,电脑科技网络更对我们的教育有更大影响,应用电脑在教学上是近三十年来教学方法中最重要的改革。科技的发展推动了包括校园网在内的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学校以及网络支持的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网络教学新形式的形成。从

投影、幻灯、电影、电视、广播到计算机和网络,从投影片、幻灯片、教育电影、教育电视节目到CAI课件、网络课程、网络资源库和人工智能、智能导师系统、教学自动化设计,从远程网络到网络教育、移动教育、E-learning„„新技术大量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

(二)科学技术在现实教育教学中作用

科技在现实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摆脱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主要知识接受渠道的模式,教学的中心由教师转向了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这种模式下,一方面,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有了完全的控制权,为创新思维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网络教学中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途径。例如现今很多学校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完全取代了传统的粉笔黑板教育,多媒体由于运用了现代教学手段,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能把抽象的知识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对一些用语言表达不甚清楚的理论,通过多媒体手段,运用一些动画效果、色彩效果、音响效果等,可使学生对传递的信息一目了然,简单明了。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科学技术与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因为它我们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已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同样(第16页)有研究者对教育技术的正价值和负价值进行了分析,杨瑛霞等人认为:“教育技术的实践和应用也是一把双刃剑,其价值也同样会有正负的双重性。”教育技术的正价值是指教育技术对教育的有效性、高效性、功能的多样性等方面,而“教育技术的负价值是指教育技术的异化”,表现在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不当使用,违背教育规律,给师生带来不当压力和反感,以及对人类的创造力的抑制。

二、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

(一)科学技术在发挥作用时的有利方面

在现代社会上,科学技术继续发展,我们的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正面的影响,满足人类需求,为人类造福,是人类达到理想境界的阶梯,是创造财富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强大手段。科学技术的卓越表现是毋庸置疑的,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是得到肯定的,然而,世界万物都有两面性,无一例外,就算是我们崇敬的科学技术也是如此。从上述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直接促进了学校教学手段的进步,同时也间接地影响到了教学组织形式乃至整个学校结构的变化。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刀,利弊共存。

(二)科学技术必然也会对教育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1.影响创新意识的发展。网络造就了学生读、写、算、实验动手等能力的相对下降;沉醉于与网络的交流,学生阅读书本、思考问题的时间也相对缩短。在网络环境下,课外阅读量的减少必然会影响学生知识的存储与平衡发展。久而久之,阅读能力下降了的学生甚至会对阅读、思考产生厌倦情绪,以致影响创新意识的养成。

2.影响价值观的形成。网络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其信息包罗万象,再加上当前人们还不能完全控制网络输送的信息,网络自然会孳生大量有害信息。这对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但又极富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青少年来说,其思想意识很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负面影响。

在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上,似已达到了共识,即好像都承认科学技术有其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不过,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事实上很容易被低估。正像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和公众意识现在都比较着重看到科学技术的正面作用,对科学技术的正面作用的期望值也比较高,而对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则估计不足,他们倾向于科学乐观主义。然而,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问题已相当严峻,我们必须直面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正确审视科学技术。

正因为科学技术特别是教育技术具有两面性,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科学技术以及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三、对科学技术价值审视的必要性及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一)对科学技术价值审视的必要性

首先,根据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我们需要对科学技术有正确的价值审视,以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弥补传统的人文精神之不足。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

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但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学技术却落后了,而且后来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什么原因呢?从外部条件来看,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根本原因当然是中国长期的封建制度的束缚以及落后的生产力造成的。除此之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特有的“人文精神”也颇值得反思。在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中,除少数学派以外,大多是轻视科学、鄙视技术的。近代欧洲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倡导一种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为旗帜的人文精神,使得西方的科技迅速腾飞。然而在中国却是另一番景象:明清以后,封建统治者还是按八股文取士,大批知识分子埋头于注疏、考据、钻研儒学经典的死胡同。在这种完全排斥科学技术的文化氛围中,在这种“人文精神”的遏制下,我国近代科学技术怎能不落后呢?

其次,按照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更需要对科学技术有正确的价值审视,弘扬科学精神。想要使科学精神的得到更好的弘扬和发展,教育很关键。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在近现代的教育体制中,无论从教育对象,还是从教育内容来看,可以说占主导地位的是科学技术教育。近现代如此强大的理工教育不仅使科学家队伍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和改善,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地发展,而且也从根本上巩固和加强了科学在近现代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二)科学技术对于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是使得教育的时间变长了,终身教育观开始广泛的被大家认可和接受。二是教育空间变宽了。由之前的在校学习接受教育转变为现在的随时随地学习。三是教育的内涵变深了。以前教育只是面向少部分人的精英教育,现在转变为全人教育、全民教育。现代的学习强调实践、体验、感悟、建构、生成、交往,主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给大家构建了一个更好的学习的平台。

四、从哲学的角度审视科学技术及建议

(一)从哲学的角度审视科学技术

当技术步入教育这个极为复杂的人文领域时,遇到了比其他任何领域更为激烈的论争和障碍。

教育不属于物质资料生产活动,而属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教育的对象不是物而是人,不仅是活生生的、有生命活力的人,而且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识、有自主活动能力的人;教育活动更重要的特点在于: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并不直接改变学生的身体(物质)状态,甚至不和学生发生直接的身体(物质)接触,而只是通过语言、文字、表情、神态等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改变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情感意志结构,并通过这些心理结构促进和影响学生身心结构、社会实践活动结构的发展。因此,最初在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技术工具不是人类肢体的延伸,而是书本、黑板、粉笔等向学生传递信息的物质手段。近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技术在物质生产领域里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望洋兴叹,但对于人类自身生产的教育领域却影响甚微,直到本世纪初发展起来的视听技术在大众传媒中亮相之后,才迅速被引入到教学教育过程中来,由此展开了从媒体技术到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的生动画卷,这一历史事实本身就是令人深思的。它启示人们:教育技术的发展不仅要遵循技术发展的规律,而且要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当代教育哲学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大大深化了人们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由此推动着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观念更新。显然,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哲学修养,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师生观、课程观、教学观、教育评价观、教育管理观、教研科研观等,才有可能按照先进的教育思想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先进的教育技术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杠杆作用。

近年来,我院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方面的改善十分显著, 教学手段现代化有很大进展,这是令人欣喜的。但是,与许多学校一样,在推进这一工作的过程中也存在‘硬件过硬,软件过软’的问题。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建设了几十间多媒体教室,学生用计算机也大量增加,多个院系都建了计算机房,但对软件建设的投入则明显不足,适合教学需要的软件很少,设备利用率较低,硬件设备的作用不能很好发挥。这一方面可能与评建指标体系中关于‘硬件’建设的指标比较具体,而‘软件’要求则比较原则有关。另一方面与硬件环

境建设相比,包括软件建设在内的科学合理的应用则要困难得多,在许多方面它要求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相结合,需要伴随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教学管理者和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和努力,需要不断的探索、创新和改革,尤其需要树立以下几个方面的正确观念:一是要树立全面的现代教育技术人本观;二是要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技术价值观;三是要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观。

现代技术在教育方面的推广与应用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个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与其它领域的改革一样,存在许多困难和曲折,不可能一风顺,但只要我们加强学习和钻研,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观,用正确的理念指导我们的实践,就一定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

第五篇: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科学技术成倍增加、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科学技术和生产的整个体制发生变化。新的科技浪潮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特点标志着智力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面临的知识快速增长、知识更新率加快和向综合性方向发展的趋势,这一切都对基础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

1、科技发展速度加快,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知识更新加快。这不仅促进技术和生产的变化,也引起科学内容和人的思想的变化。加快感知新事物的速度,加快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转换速度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随着科学技术加速转换,信息处理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并且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最终给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乃至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带来了巨大变化。科学信息量不断增长,新的科学规律、新的科学原理和新的事物的不断涌现,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但扩充了某一学科的内容,也把该学科的知识扩展到其他科学技术领域。这样,阐明科学内容的信息量成倍增加。因此,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控制。在所谓的“知

识爆炸”面前,高等学校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二是培养信息评价的专门人材。

2、科学理论和科学手段作用不断增强

科学理论的作用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加强,要求高学生的各科科学理论准备水平;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根据地预测所学学科的发展途径。建立科学理论储备,虽然不能立即应用于实践,但它为未来的专门人材,其中包括科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当代科学认识手段的作用是巨大的,这是由现代科

学的特点决定的。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因特网的巨大信息资源为广大师生所用。网络不但使现代个人电脑进入课堂教学,而且通过高速的声像和资料连接,使所有的课堂和学生在彼此之间以及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很多教育工作者坚持认为,把计算机网络结合运用于现有课程的课堂教学计划势在必行。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基础,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学技术手段,即使是最完善的也只是教学手段的一种,不能过高估计它对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作用。

3、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现代科学发展的特征,是不同的知识领域之间彼此联系,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不同的学科利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各学科间相互结合常常导致新学科的出现,例如:控制论、仿生学、数学语言学、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学等。各学科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也影响到高校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方法,普通教学论和高校教学理论也相继采用了控制论、信息论、工程心理学、数学心理学以及其

他学科的知识。

4、科学技术和生产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科学技术和生产间的相互联系日益密切,科学研究成果的物化时间逐年缩短,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科学成为生产力的作用与日俱增,而技术日益成为科

学发展的要素。企业对专家的要求与其说是参加实践工作,不如说要他们对科技原理以及它和生产的联系和关系作出科学的解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一是技术科学化,二是科学“技术化”。因此,学校与社会其它各部门进行综合的创新丁作,对于高等教育意义重大,这也是培养管理自动化生产的高级专门人材的必不可少的步骤。

二、现代科技发展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培养综合性、创新型人才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也正在不断缩短,而在这其中,不论是科学技术的理论发展,还是向生产力转化的具体技术,都表现出了高度综合化的特征,这就对教育提出了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现实要求。

首先,科学理论的发展趋向综合化和科学与技术趋向一体化预示着当代科技的重大突破,不能只靠某一个学科或某一方面人才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单科的或局部的知识其应用度是十分有限的,而整体的、综合的知识才

具有广泛的、巨大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基础教育不能过份地强调对单一学科知识的继承,而需要基础教育培养融合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天体力学、计算机科学、地理学、生物学、大气科学等等众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其次,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趋向于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论是科学理论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还是人类社会生存质量的提高,都不再是一件孤立的事件。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紧密联系,呼唤着既具有“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又掌握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又具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道德观”的高科学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最后,面对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应在承认教育的继承功能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创新和发展。有创新才有发展,这是当今社会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所以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探究精神的教育,探究是连接教学与科学的桥梁,是创新意识的灵魂。可见,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基础教育以自然本身的综合性为背景,将自然科学教育视为一个统一的、综合的整体,适当软化已有的学科边界,以大科学观为出发点,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思维的策略与技能,减少对琐碎知识细节的记忆。只有这样,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三、科学技术发展对基础教育学科课程设置的影响

高等院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培养人才的基本模式。当代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向培养人才的模式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对课程设置的整体结构进行认真的研究。虽然诸多设课程理论各执一端,但都在促使课程设置朝着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要求的方向发展。我们从国外大学的情况,可以看出以下一些发展趋势:

1、强调理工文学科综合化教学

当前,许多国家都认为:工程科学发展是以社会需要为根据,又为自然、经济、政治等领域所制约的。因此,在大学课程设置上普遍重视理工文学科综合化,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的高度分化与综合,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和社会工作者共同解决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这就使人们逐步认识到,只有做好理工文学科综合化,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才能扩大工程师的智力界限,从而增强适应性。因此,许多国家都在改变狭窄的专业训练或单纯的工程训练,在理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安排一定比例的文科课程。从美国高等理工科院校来看,特别是一流的工科院校,都十分重视文科课程的设置。

2、强调基础理论课程教学

早在30、40年代,由于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国家的高等院校普遍偏重于专业技术训练,比较忽视基础理论教学。由于五十年代后期的“空间冲击”,促使这些国家的高等院校意识到:只有掌握了坚实、宽厚的基础理论,工程师才能有所发明创造。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他们又发现:应用科学比基础科学变化快,但应用科学又都是在基础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牢固的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应用科学的需要。基于这种认识,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又都普遍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在美国,理工科大学一般都强调基础宽厚、能适应将来变化的“通才”,整个四年的教学都是围绕加强基础进行的。在日本,大学新生必须先进“教养部”读一般教育科目,然后进入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学习。西德在培养工程师的教育中,头两年也用来进行基础教育,称为“基础学习阶段”,后两年为“主课学习阶段”。从上述几所理工科大学的设课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基础课教学在朝着强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并且具有起点高、基础厚、课程宽、选修多等特点

3、强调实践性课程教学

国外高等理工科院校在加强基础理论教程的同时,也强调实践性课程的教学,以便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比如美国许多大学的实验室和计算机都日夜开放,十分注重实验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科技冲击的浪潮下,各国高等院校都已经意识到了课程设置的问题,在朝着综合性、基础化和实践性的方向发展。无疑,对于我们培养人才的模式也提出了挑战,应该针对目前我国的现状进行思考。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是否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否能够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新要求。

3、科学技术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手段现代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手段是直接联系的。原始社会以前,人类是凭借着体态姿势和咿呀之语来进行信息交流的,教育的方式只能是口耳相传;经过若干年的演变,人类慢慢学会借助音节来表情达意,口头语言称为教育的主要手段;之后,文字的出现,特别是印刷术的出现,出现了书本。书本是以文字来表达、传递和储存教育信息,书本的出现是教育史上的一次大革命,教科书的普遍使用,促进了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这样,小组教学和班级教学模式就得以实现。;到了十九世纪末,幻灯、无声电影等视觉媒体应用到了教育领域,形象教学方式的引入,使教学别开生面;进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电影、广播、电视、录音、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等相继投入教育领域,六十年代开始,教育领域出现了闭路电视、录像、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人造通讯卫星、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等教学工具和手段。这些媒体共同构成了人类教育的立体传播时代,教育方式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出现了没有围墙的学校,使教育摆脱了手工业方式的束缚,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向着高效率、优质量的方向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也在迅速增加,知识爆炸的出现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要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扩大学习容量和加快学习进程,只能靠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随着人口的增涨,需要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又适应不了人口爆炸所代来的普及教育和扩大教育规模的要求,因此,必须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达到目的。为了解决传统教学形式和方式存在的比较抽象、受时间空间的局限较大、施教范围小和表现手法少等许多弊端,人们将新技术引进教育领域,研制出新的教学工具。广大教育工作者也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和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而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总之,为适应科技进步、知识增长和现代生产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就应运而生了,并且成为人们接受教育最快捷最经济的途径。随着以通信技术、视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兴起、凝聚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的不断涌现,人们开始借助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理论来共同探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利用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实现扩大教育规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和促进教育改革为目标。现代教学传播媒体的应用促成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于许多教育教学问题的新思考。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现代教育技术有其自身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大大促进了人们对学习资源、学习过程、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等问题重新思考,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大教育观、学生主体观、教师主导观、学习效率观、教学媒体观、终生学习观和终生教育观等现代教育观念的形成和更新。

下载对科学技术的价值蕴涵的理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科学技术的价值蕴涵的理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技术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到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江泽民关于科学技术创新本质的论述,都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反映了......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各个领域或各个方面的整体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科学是知识的理......

    如何理解西方文化的合理价值?

    3、如何理解西方文化的合理价值?西方文化价值观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第一,它提倡实证实验的科学精神,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科学特别是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获得显著发展。从科学的......

    对志愿者的理解

    青年志愿者是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现状,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有志青年。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

    对党的理解

    敬爱的党组织: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党的性质和本质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一切都得感谢党组织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以下是我的思想汇报。 一、增强了对党的性质的了解。......

    对弟子规的理解

    对弟子规的理解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从古时起中国就作为一个世界强国屹立于世界强林之中。从大汉王朝到大唐帝国;从纵横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到复兴盛世的当代中国,历史......

    对党章的理解

    主要是学习和深入理解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和现阶段任务。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自觉地按照党员八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在工作生产生活中发挥先锋模......

    对爱岗敬业的理解

    爱岗敬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岗是发自内心的承诺,敬业是人生价值的追求。爱岗敬业就是一种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立足实际,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这就是爱岗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