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孝道语句的分类(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10:0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语中孝道语句的分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中孝道语句的分类》。

第一篇:论语中孝道语句的分类

《论语》中孝道思想的语句

学而第一

       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    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公冶长第五

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雍也第六

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于其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           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子罕第九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颜渊第十二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路第十三  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    

  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微子第十八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尧曰第二十

第二篇:论语孝道感悟

《论语》中的孝道读后感

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加上自己对《论语》研读,对于论语有了更系统、全面的认识,对其中所渗透的孝道的感悟也更加深切了。

课堂上,老师经常用一个个通俗易懂却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还通过观看电影《孔子》,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这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根本、最重要而且影响最为深远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个人修身之道。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长辈、平辈、晚辈。而孔子所向往的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即希望自己能做到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这其中,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孝。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就我们个人而言,孝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体现在君子的品德中,是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而《论语》中的孝义也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道德和意志品质的形成。《论语》呼吁天下的儿女尊重父母,及时行孝,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下面,让我们走进《论语》,感受其中的孝义。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往往父母对我们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在父母去世之后,依然谨记父母的教导,那他就算是孝子。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近年来流行过年出去旅游,对于这种做法,大家的观念也不同。而我认为,过年就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我们应用更多的时间陪父母在一起,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再取追悔。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通常,父母会把我们的生日记得清清楚楚,给我们庆祝,让我们每年都过一个开心快乐的生日。然而又有几个人能记清父母的生日呢?又有几个人能在父母生日这天给他们庆祝?父母的要求不多,哪怕是一条短信、一个小礼物、一句问候、回家的一杯水、一个小举动,就能让他们非常开心。当然,对于父母来说,生日是喜忧掺半的,喜的是父母高寿,得享天年,做儿女的现在还有机会孝敬他们;忧的则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岁,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能够陪在父母身边尽孝呢?我们还能够有多少心愿真正来得及完成呢?也许,现在的我们并不能完全体会这句话,我们可以看现在父母给爷爷奶奶过生日的样子。他们更多地是担忧,因为我们能做的太少,父母能给的太多。所以,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等到那一天,不管我们再怎么追悔,一切也来不及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今年来,子女不孝的丑闻也经常搬上新闻,对于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欠父母实在太多,唯有在我们懂事之际、父母有生之年尽足孝道才能报答父母的恩情。什么是孝?在我看来,能让父母天天开心就是孝。我们尽力做到父母满意,生活里多关心父母,这些并不是难事,但在父母看来,却十分欣慰。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当今社会却有太多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孝,忘记了应该尽孝。〈论语〉让我们在诵读经典中认识孝,感悟孝。发自内心的尊重父母,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中体现我们对父母的孝心。只要父母还在,就是我们做儿女的福分。天下儿女心,就是在这个时候,想一想父母之年,以及在有限的岁月中,我们还来得及做什么,那么一切都有可能。

第三篇:论语中五大经典语句

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此句出自《论语》‚学而第一篇,第一章,是《论语》之开篇语。全句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能够用到实践中去,不是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志同道合之人)从远方来相聚,不是很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恼怒不怨恨,这不是君子的作为吗?孔子此言,字面上虽不具备很深之含义,但却实实在在地为我们透出了为人修养的“快乐、喜悦”之精髓。

此章有三层含义:

1、人首先要充实自己,这一充实过程便是个喜悦之过程;

2、人要与大家交流,与朋友交流,这也是个快乐的过程;

3、人要有涵养,涵养体现于自身的调节,要将怨气、怨恨之情绪于自身得到化解,以求得自身的快乐和喜悦,此为做人的最高境界。

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此句出自‚颜渊第十二‛篇,第五章。全句如下: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因为自己没有兄弟而烦恼,子夏却告诉他‚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同时阐明,一个君子,只要谨慎做人,避免失误,对他人彬彬有礼,合乎礼制,这样还会发愁没有兄弟么?四海之内,到处都是

兄弟。这句话告诉我们,人要面对现实,了解所处环境,行君子所应行,为君子所应为,这样就能够顺应环境,达到相应的目标。

三、德不孤,必有邻

此句出自‚里仁第四‛篇,第二十五章。全句如下: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独,一定能有与之亲近的人。此语含有一个道理,即道德虽属于个人修养之内涵,但其指向范围却具有极大的外延性,道德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显现的。

德不孤,必有邻,细细琢磨,此言与上述两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实存有异曲同工之妙。含义相近的三句《论语》经典,竟不约而同地被公众所推崇,可见今日公众对个人道德之修养、对社会道德之呼唤,确存有大企盼。

四、礼之用,和为贵。

此句出自‚学而第一篇,第十二章。全句如下: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意思是:有子说,礼的应用,要以能够斟酌损益,从容中和为最可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如果什么事情都死守着礼规不放,有时也会行不通的。一味地用和,而不用礼来规范,也是不行的。

礼之用,和为贵,是强调一种恰如其分的社会规范。因此,权力分寸的掌握绝非易事,当慎之又慎也。

第四篇:论语导读——期末作业——孝道

论语思想精髓——孝

论语—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之精髓—孝道

一、【论语中有关孝的句子】:

【1—13】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2— 5】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 7】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2—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4·18】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11.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二、【什么是孝?】【如何才能做到孝?】

《论语》中孝的内容可概括为善终追远、善事父母和师生之孝,即子女、晚辈敬仰与追念祖先,秉承先道,赡养、尊敬父母以及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仰幕。孝本身产生于血缘关 系,那么,应如何来尽孝呢? 《论语》提示我们:首先就是赡养和尊敬父母。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也就是说尽孝道,首先得赡养父母,但这远远不够,还得尊敬他们。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其次,奉养要承父母之欢。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就告诉我们要和颜悦色地奉侍父母,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始终如一,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父母在世时,不出远门游学或者做官;如果真要出远门,一定要讲清去处,安顿好父母。

再次,尽孝道不可违礼,态度要谦和。盂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也就是说尽孝道不可违背礼制。孔子在此还从为政的角度叙述孝道原则,孝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充到行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之人,这是施行德治的根本。大孝发展到现在即为追求道义,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谋福利。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 即对于父母的错误要耐心、委婉地劝谏,讲究方法,希望他们接受,但叉不可违礼。

最后,行孝要继承父志或父道。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上两句要求人们按古代礼制尽孝道,不改变父辈生前奉行的准则。继承其事业或完成其遗愿。这个可以扩展到更久远的祖先,善终追远,秉承先辈们的例行方式。

以上主要是孔子的孝道观。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孔子弘扬了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第一次将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给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并不遗余力、身体力行地进行践履、倡导。在当时来讲,它对于—————————里仁 明德—————————

论语思想精髓——孝

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淳化民风,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巩固正常的社会制度,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繁荣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儒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阶级立场决定了其孝的观点带有封建色彩、宗法等级色彩和政治色彩。它强调敬祖孝父,后逐渐扩展到政治和国家治理方面,具体表现为“孝治”,提倡忠君报国。封建统治者把“孝”作为选拔、任用人才的基本标准,并充分利用御用文人及各派思想把孝逐渐扩大到愚忠,把老百姓禁锢在伦理、纲常的桎梏当中,麻醉和欺骗人们,扼杀了个性、自由,“培养”了一些人的奴性,影响了中国人的人格特质,这对人性与教育的发展都是一个束缚。故我们要全面地、带科学性地看待孔子的思想,而孔子孝思想最主要体现在《论语》这本书中。

在《论语》中共收录了“孝”字19次,而这19个孝字又可以分为两种思想:一是无违,无违并不是毫无原则的和无选择的顺从,而是指不违背礼节、有主见的服从。二是孝养。孝养并不是单纯的物质上的养,更包括在精神上的和情感上的慰籍。

【无违】要尽孝就要无违。无违,就是不要违背,也是坚守孝敬之心、常怀感恩之情的重要内容。在孔子那里,无违的内容很丰富。

其一是不要违背孝敬父母的礼节。当时,一个叫盂懿子的鲁国大夫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简单地回答“无违”。什么是无违呢?孔子对其学生樊迟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敬父母,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有着一些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与父母一起吃饭。父母要坐在主人的位置,这就是一种礼节;父母生日这一天,尽管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但也要摆寿宴,喝寿酒,吃寿面,这也是一种礼节;清明祭祖,又是一种礼节,等等。这些风俗习惯和礼节实际上是孝敬父母的具体载体,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是不孝。

其二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2]这段话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表现得很好。父母不在的时候,子女还是表现得很好,而且连续保持三年以上。为什么要强调三年呢?因为能保持三年。也就能保持终身。二是说当着父母的面,子女表现得很好;背着父母,也一样表现得很好。子女能在这两个层面都做好了。就是孝顺的,就是孝子。孔子十分看重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他不仅在《学而第一》篇论述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一思想,而且在《里仁第四》篇重申了这一思想。

其三是正确对待父母的过失。孔子强调孝敬父母,但并不否认也有“不是的父母”。“父母不一定全对”。对于这样的父母,孔子认为,可以温和地劝导,但还是要无违。他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13]孝敬父母,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温和地劝导,他们若不听从,仍当恭敬,不可冒犯;内心忧虑,却不怨恨;即使提不同意见.也要有个限度。

孔子的“无违”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但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譬如,“无违”中说到父母有错,听不进规劝,做子女的还是要“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可能是以亲情掩盖了是非对错题,不能不给予慎重对待。孔子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也不一定利于好儿女志在四方,造福他—————————里仁 明德—————————

论语思想精髓——孝

乡。因此,要对孔子的孝道思想辩证地加以分析和改造,取其精华,使之成为建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

【孝养】做子女的。怎样才算对父母尽了孝道呢?也就是说,怎样才算坚守孝敬之心,常怀感恩之情呢?

尽孝以敬。在孔子看来,尽孝,坚守孝道,首先要敬。就是要从内心里敬重父母,敬仰父母,敬畏父母。为什么要敬呢? 因为对于一个人而言。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敬重父母。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敬重生命。生命的不可复制性决定了人们无论怎样敬重之都不为过。敬重父母还含有敬重劳动的含义。因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所花费的心思和做出的操劳都是难以计量和予以报答的。按照唯物史观,劳动是使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在人类的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史上,怎样评价劳动的作用也不过份。为此,孔子认为,孝是子女对父母带有浓烈情感的养。这种情感就是敬重、敬仰、敬畏。没有敬,就没有孝。如前所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一个人即使赡养了父母。如果没有敬重、敬仰、敬畏父母的情感,这与养一只狗、养一匹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只能算养,不能算孝。

尽孝不怨。孔子认为,孝的第一层含义是内在的。是心理和情感问题,这就是要敬。第二层含义则是外在的,是态度问题,要表现在脸面上。所以当孔子的学生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色难”。孔子告诉我们。子女在赡养父母上永远保持和颜悦色。永远没有怨言,很困难。色难,可以从许多人的人生经历中加以体认。应该说,我们这个社会绝大多数人是愿意真心孝敬父母的,特别是一些从农村经过考大学或其他途径奋斗进入城市的人,更是想好好地孝敬父母。他们把农村的父母接到城里,想尽点做儿女的孝心,让操劳一生的父母享享清福。而且开始时都做得很好,表现在尽量不让父母做家务事,尽量抽出一点时间与父母聊聊天。但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在态度上就会表现出不耐烦,不能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甚至还有怨言。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譬如。父母可能还是以农村习惯对待城里的生活,以给予子女小时候的态度对待长大的子女,这就和子女的生活产生了矛盾。又如,父母的年纪大了,动作不利索了,妈妈还变得啰嗦了。这可能使子女感到不适应。再如,父母的身体大不如以前了。经常要陪着他们上医院,一陪就是大半天,这就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工作、休息;如果父母久病住院,对子女影响就更大了。所以民间有“久病无孝子”的俗语。然而,在孔子看来,这是不应该的。他认为,无论何种原因,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作为儿女都应该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没有怨言,否则就不能算尽孝,不能算坚守孝道。他反问道:“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4]。父母有事,子女帮助做;子女有酒食,父母先吃,就算尽孝了吗?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伴随着和颜悦色,没有怨言,这才算尽孝。

三、【现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孝?——孝的当代价值】

儒家孝文化在经历了岁月的浮华,人世的变迁,直到新的世纪,孔子孝论对当代人类社会有着现实价值和积极意义:旧的道德规范和日益更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突出。孔子“孝”文化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对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团结,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溯祖归宗和凝聚性的作用。从家庭道德建设和个人修身养性看,现代中国正面临着家庭失—————————里仁 明德—————————

论语思想精髓——孝

和、老人失养、个人道德失落的危机。孔子“孝”论力倡家庭和睦,个人安身立命道德自律的人文关怀,对现代人的家庭建设和个体的心灵精神家园的落定,是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启示和裨益的。

今天我们进入到了一个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比较先进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发了极大的变化。在“去除糟粕,吸取精华”的指导方针下,建设新孝道和新孝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孝道对于维护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社会道德建设具有独特的作用

家庭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单位,父母不仅给予子女的生命,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产生了深厚的情感。亲子之情、亲亲之情成为人类最自然的心理情感。父母对子女的生育、抚养、照顾、爱怜、培养、情深意重,使子女难以忘怀。孝敬父母、报答父母,是人们最基本道德情感和道德准则。不管在何时何地,基于家庭而产生的血肉联系和感情基础是永远割不断的。

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子女孝敬父母晚辈尊敬长辈,赡养、爱护、照顾老人,使老人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有其普遍的社会意义。虽然传统的“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思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日益增加,在当今的父母中日渐淡薄,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部分父母对子女的物质报答的期望也在下降。但是只要加强教导,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之情会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子女为了使父母获得适当的物质回报和精神慰籍。子女必须好好学习,勤奋工作,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如果一个孩子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能去爱他人、爱集体呢?如果一个孩子对生身父母都没有深厚的情感,又如何让他充满高昂的爱国热情。”因此”自古忠臣出孝子”是有其一定的道理的.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家庭和睦,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安定,只有社会安定才能经济繁荣,只有繁荣才能国家富强。

二 孝道对于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国社会步入老龄化如此迅速,但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单单依靠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远远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中国的养老方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是几千年现成的传统模式,且中国的老年人70%以上还生活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还比较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必须依靠家庭成员的扶助而安度晚年。他们不仅要物质上的扶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

当然我们应该认识到,要实现上述孝道和孝文化的作用,就必须对传统的孝道和孝文化的内涵进行创新改造。我们不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也不能把古人的话当成是圣旨。封建孝道是在其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其落后性,所以我们必须要有选择性的继承。弃其糟粕、吸取精华。结合时代的特征,在道德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创新。我们要建立的新孝道,应该是建立在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的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符合现代的生活方式,体现民主、科学、人道的新型的伦理道德。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孝道,应该既有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精神,有其自身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特征。

—————————里仁 明德—————————

论语思想精髓——孝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孝道主要通过道德教育、教导、舆论鼓励和批判,启发人民的自觉实践。但是他也必须是在批判继承传统孝道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建立和完善必要的明确的规范。

综上所述,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孔子弘扬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第一次将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给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并不遗余力。身体力行地进行倡导。孝道文化的内涵,在伴随着中国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内容何特定的外延,成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普遍的伦理道德,熔铸于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及传统文化之中,以至于对后来中国两千年社会历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华文明能够几千年绵延不绝,与中国家庭的超强稳定性和巨大凝聚力是密不可分的,而传统道德在这方面是功不可没的。我们面对身后的孝文化传统,不应该妄自菲薄,而应该增强自信心,以自豪的情感,博大的胸怀,扬弃传统,综合创新,凝结出新时代的孝文化成果。

四、【结语】

“孝”的观念起源于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它衍生的丰富的内容也适应并且巩固这种形态的社会。要认识孝的思想来源,只能回到其产生的环境中去。而在中国历史中,一种理论从思想家头脑中的纯理论到现实操作中体现出来的思想,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孝”在孔子的描述之中是何等的温情脉脉,但是一旦诉诸行动,特别是在现实化、世俗化中渗入权力因素,甚至是国家权力积极推动其世俗化的进行,它便异化为一种对权力者有利的理论。

今天,我们面对社会的急遽转型,要探讨整个传统文化是否适应现代社会并且要以什么样的姿态适应现代社会,我认为首先必须检讨传统观念赖以建立的社会环境。只有先解释了那些观念的历史来源,才能考察它们的现代转化的可能性。

经典是深刻的。但是理解社会比理解经典更重要。看到社会变迁对儿女与父母关系的影响,看到由于社会疏离现象的加剧导致的“孝道”衰减,我们不能只想到说服教育,而应当从源头,从内心深处闹革命。中华文化就是孝道文化,它维系家庭的每一成员,进而凝聚为社会、国家,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资产,对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有其不可泯灭的贡献。“孝心”在很多时候是人们心灵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教育当然很重要,如果孩子们耳濡目染都是和谐,自然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的种子。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我们的社会道德水准才能有质的提高,我们的社会才能早日建成和谐社会。

—————————里仁 明德—————————

第五篇:从《论语》看儒家的孝道思想

从《论语》看儒家的“孝道”思想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汉师1212班21号 马瑞 1220301221 作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普遍的伦理道德,孝道文化在经历了中国几千年悠久文化的积淀和文明社会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特定的文化,并且逐渐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成为我们弘扬传诵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美德。当代新儒家曾昭旭先生说:“孝,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它的初意虽然只是善待父母,但到后来,却成为育艺的总会,并含有宗教与道德意义,乃至说中国的正统文化亦不为过。”与此同时,“孝道”也是《论语》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更是整个儒家文化思想的根基和主流,只有我们把握了《论语》中的基础孝道思想,才能进一步理解并弘扬更深层次的儒家“仁”的思想。

从古至今,父母都是子女的生命之源。而孝道的最终归宿不外乎是儿女要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提高修养、建立功业、让父母安心并且得以骄傲。在《论语》中,孔子不仅要求人们做地道的孝子,教育子女要好好的的孝敬父母,而且还教导子女如何对待活着的双亲和死去的双亲。孔子告诫人们不能一味的顺从父母,当父母出现错误的时候,作为子女应该进行劝导,但是即便父母不能接受,也不能对父母大喊大叫,要尊敬父母。因此,在《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孝之以敬——无怨而有礼。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曾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7)。孔子在这里认为,并不是让父母得到基本的赡养就能够称作“孝”,如果对父母没有尊敬之心,那么和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孔子提出了以“敬”为核心内容的孝道,强调对父母的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

不仅如此,在《论语·为政》中还记载着:“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所谓孝道,难就难在父母面前总能保持和颜悦色,即句中提到的“色难”。尤其是在父母年老体弱时,做子女的能做到心甘情愿、不嫌辛劳地孝敬、侍奉父母,始终如一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而不因为时间、情绪、环境的不同有所改变。正如《论语·学而》中写道:“事父母,能竭其力”(1·7)。乌鸦尚知反哺,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又怎能眼睁睁看着年迈的双亲因儿女不孝心碎难忍。回想我们的小时候,每一次受伤、生病,父母也就跟着揪心难过并小心翼翼的照顾我们,然而如今羽翼渐丰时,难道就能忘却曾经父母的养育恩情么。

就像孔子在《论语》中说过的话,“不敬,何以别乎?”“色难”“无违”,对待我们的父母,“孝”字在前,给予父母足够的敬爱之心,没有怨恨,没有争吵,而是恪守着做儿女的“礼”,也即是孔子所提倡的无怨而有礼的“孝”道。

其次,三年不改父之道——弘扬父母之志。

儿时我们总是能够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孩子,妈妈(爸爸)曾经的愿望现在就靠你实现了。”而这样一句话的源头出自哪里?——正是《论语》中孔子所提倡的一种孝道思想。

在孔子看来,作为子女不仅仅要供养父母,侍奉父母,更重要的是要弘扬父母之志,能够为社会去担当责任,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这才是孝。《论语·学而》曾记载孔子说过:“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11)在孔子的思想观念中,父母死后,作为孝子应该继承父母的遗志,完成他们未完成的事业。孔子在这里论及的“孝”,贯穿了父母和子女两代人的责任和义务,是父辈的引导和子女的继承。“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并不是强调从父之道正确与否,而是从为人子女者是否存在与父母之间的真感情,是否能够常加以怀念尊敬的心,而这也就体现了孔子认为的子女只有继承父志,才算是对父亲的尊重,才是真孝。他赞美孟庄子的孝,就是由于他能够继承父志。如在《论语·子张》中的记载:“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权,是难能也。”(19·18)

然而在当今社会看来,“三年不改父之道”的思想却是要改一改。我们不提倡“唯父母之命必从”的愚孝思想,因为现在的社会文明更加要求子女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创造性,父母更不应该限制并禁锢子女追求梦想的权利。因而我认为,如今的社会,子女有理想,并为之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便是对父母之孝道的最大贯彻,也更能体现着《论语》中所传达的“孝”之根本含义。最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在《论语·里仁》里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4·19)意思就是当双亲在世时,不提倡出远门而不归,更不能让年迈的父母独自留在家中无人照料。因为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由于交通的极不便利,通信的不畅,那时儿女的一次远游也许便是五年、十年的相隔万里甚至是更久的时间。孔子主张“不远游”,但是没有禁止远游而是提倡“游必有方”,无论子女你在何处,一定要告知父母你所在的地方,不让父母为你日夜担忧操劳,这便是孝道。

虽然“父母在,不远游”这个古老的孝道思想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社会里显得不是那么的合理和适用,但“游必有方”的要求是至今可以沿用的。在现代社会,子女们各有自己的事业,不可能一直守候在父母身旁,“空巢老人”的群体也在逐年增长,虽然由于通信的异常便利,儿女们在天涯海角也能够及时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但即便如此,短信听不到语气,电话看不到表情,视频触不到体温,对于父母来说,他们最需要的便是儿女在身边的温暖和问候以及一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场景。做儿女的我们,更应该主动经常回家陪陪父母,哪怕在他们身边陪他们说会话,父母也会感到相当幸福,能让父母幸福,这才是做儿女的最大的责任,也是最大的孝道。而只有“孝思孝行”,能敬长,才能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至今仍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其中所蕴含的儒家“孝道”思想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如何评价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批判迂腐也好,赞美孝顺也罢,都不可否认的是,《论语》更多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其养老敬老的基本社会道德更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研究和弘扬传统的儒学“孝道”文化是时代发展所必须的事情。

参考文献:

《浅谈<论语>的孝道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焦学强 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报 编号:250014 《浅谈孔子“孝”论及其当代价值》 关斐 文化商业报2011年10月 谈古论今板块 《对<论语>“孝悌”的个性解读》 寿可飞 现代阅读第12期 2012年12月

下载论语中孝道语句的分类(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中孝道语句的分类(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思想.txt你看得见我打在屏幕上的字,却看不到我掉在键盘上的泪!自己选择45°仰视别人,就休怪他人135°俯视着看你。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思想.txt-两个......

    论语精华语句范文合集

    《论语》精华60句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在如今社会,仍具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去慢慢感悟,细细品味。 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论语》分类诵读(精选五篇)

    《论语》分类诵读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论语正己分类语录

    《论语选录》 为学篇 子 曰:吾十 有 五而 志 于 学,三 十 而 立,四 十 而 不 惑,五 十 而 知 天 命,六 十 而 耳 顺,七 十 而 从 心 所 欲,不 踰 矩。《论语为政篇》 子 曰: 学 而......

    读《论语》有感于孝道和儒家精神5篇

    读《论语》有感于孝道和儒家精神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10级计算机一班 王玥 10509027《论语》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曾被誉为治国之本,也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

    高中语文教学弘扬《论语》孝道文化的实践

    高中语文教学弘扬《论语》孝道文化的实践 麻涌中学叶火晋何淑婷 内容提要:古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论语》是古文教学的经典篇目,《论语》里面的“孝道”内容是中华文化......

    公文中常用的词汇语句 常用语分类(精选五篇)

    公文中常用的词汇语句 公文常用语分类  开端用语——1.主动办文关于;据;根据;据报(据了解、据核实);查;兹有(兹因、兹为、兹悉、兹定于);为了;按照;遵照;由于;随着;目前;......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自己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梁启超也说:“《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当,此二书可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