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朱子家训 Word 文档
《朱子家训》亦称《朱柏庐治家格言》,简称《治家格言》。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昆山现有柏庐小学),江苏省昆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朱用纯始终末入仕,康熙年间有人要推荐他参加朝廷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固辞乃免。其一生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
朱柏庐(1627~1698年)。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名用纯,字致一。昆山玉山人。明诸生。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差不多先生传》
(全文原载于民国八年出版的新生活杂志第二期)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礼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 1 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话,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李默庵(1904—2001),著名爱国人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七、八届常委、第九届委员,原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黄埔军校一期毕业)。
李默庵是湖南长沙人,于1925年1月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政治部干事;后曾任国民党军队10师师长,14军军长,第33军团长;1941年后,历任第32集团军总司令,第三方面军司令官,第一绥靖区司令官,长沙“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十七绥靖区司令官;1950年出走香港,在香港又同其他国民党军政人员一起通电起义。
李默庵此后移居阿根廷,1963年移居美国,1990年回国定居后任中国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1993年12月任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顾问,1995年6月起任中国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2001年在北京去世。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差不多先生传》(全文原载于民国八年出版的新生活杂志第二期)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礼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 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话,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第二篇:朱子家训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朱子家训》读后感
——10070204黄春慧
早就听说了南医大的传统,诵读《朱子家训》,写读后感,举行读书报告会,先前很是头疼,文言文于我而言实在是晦涩难懂。但拿到《朱子家训》的时候实在有点出乎意料之外,相对而言,通俗易懂,通读了全篇,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开篇,不禁让人联想到一句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新的一天来临,不要留恋于睡意,在黎明时分就清扫院落,使内外整洁。并不只是反映出一个人的生活习性,更是为了拥有一个愉悦的心情。讲究早起和整洁的人,同样会对事物保持严谨的态度,做事细心、井井有条。作为学生,黎明即起,收起懒散的态度,用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己,对事物严格要求,才会收获最完美的结果。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自奉必须简约,宴客切勿流连”。勤俭节约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于此处也得以体现。节俭,之所以在众多大家的著作中被一再提及,是因为他们体悟到,我们节约的不仅是粮食,财物,简约之中还能体现一个人内敛,自控的能力。
提到内敛,又想到“勿营华屋,勿谋良田”,“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几句。一个人厚重与否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财产,也不在于他拥有多高学历,重要的是他在拥有这些的同时,能否做到宠辱不惊。内敛之人,不用华美的房屋,肥沃的土地,俊美的仆从,浓妆艳抹的妻妾来标榜自己,这样的人把自己和大众放在一起,既能表现出他对别人的尊重,也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一句,是提醒众人要提前做好防范。这是一种超前的思想,是一种有准备的态度。在清晨时背单词,或早起进行晨练,阅读课外书籍、经典名著,每天坚持阅读报纸„„每一件事,都是在做准备。我们并不清楚机遇会在什么时候降临,但我们并不怯懦它的到来,因为我们有所准备。在这变化的越来越快的世界里,我们不清楚下一秒钟会发生怎样的意外,更不清楚该如何处理,这时,我们在平时积攒的知识也许能发挥作用,不至于手忙脚乱。做好准备,是我们学生必要的做人准则。
“和谐”是个时髦的字眼,殊不知,几百年前的朱子就用朴实的语言解释了什么叫做和谐。“与肩挑交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乡邻,须加温恤。”倘若天下商
贸真能做到公平公正,邻里之间温恤有加,这样的社会能不和谐吗?
《朱子家训》中主张人要温和理智正直,不贪意外之财,不饮过量之酒。对贫困的人不得落井下石,而要雪中送炭。这种脉脉温情在古代和现代都是难能可贵的。对人刻薄,自己也总究会受到别人的反击;不守伦理,乖僻古怪,很容易为人所弃;在对贫富上,讲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气节,对争诉,讲究温和甚至有点息事宁人的味道,但讲究的也不无道理,与人争诉,难免要结怨,结怨又易招祸灾即“讼则终凶”。
《朱子家训》中最为义正言辞的莫非此句,“见富贵而生谄荣者,最可耻;遇贫困而作娇态者,贱莫堪”,可以想象朱子在写到此句时的愤慨之情。阶级社会,贫富差距过大,数不胜数之人在金钱利益前面势力猥琐。
全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为人处世的“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僭诉,当忍寸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不是,须平心暗想”这句。是的,我们要善于倾听,但倾听不等于轻信,话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最广泛的交流沟通媒介,那么在争吵时怎么对待这汹涌澎湃的话语的波涛?矛盾无处不在,怎样化解以至加深矛盾双方的了解和信任,朱子给出了答案。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这句话在现在这个只认文凭的社会可以说是基本上是没有用的。但是在我看来“书”不是学业,此书指的是单纯的书,可以扩充为知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读书可以增加人的涵养,扩充知识面,甚至可以改变人生,其实科第一开始的作用应该也是选拔一些有修养,爱读书的人,可以从书中悟出许多道理方法的人,只不过到后来,都变得功利了,成了为科第而读书,为未来而读书,啥时候能为读书而读书,才掌握了读书真正的乐趣。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将高官厚禄当成读书的唯一目的,而朱子主张的为官目的,却是那么单纯与阳光。同样,他的“善欲人见,不实真善;恶恐人知,便实大恶。”也需要带着一份无私洁白的心境解读。要实现道德的完善需要一种高度的自觉性。古往今来,凡是成大事者,正因为他们有这种自觉性,才为自己的成功奠定基础。
一篇好文章,要有自己独立出众的地方。读过《朱子家训》,虽然觉得神清气爽,但翻来索去,似乎并未找到文章的精髓所在。其实,这些浅显易懂的居住
熟记于心后,自会发现,它竟然能够指导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朱子这些关乎亲人,朋友,礼仪,修养的最真诚的告诫是要让子孙们时刻不要忘记做人的根本。
当然,《朱子家训》也免不了时代的局限,残余着封建礼教的糟粕,有着消极的倾向,比如“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守分安命,顺时听天。”这些内容就像美玉上的瑕疵,但瑕不掩瑜,《朱子家训》仍是醒世的钟,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不禁顶礼膜拜,这些跨时代的劝诫势必代代相传,成为衡量人行为的一杆秤,成为人们处世的度量。
细细的诵读才能才能有所感,有所思,这个寒假,一篇《朱子家训》让我获益匪浅,正如鲁迅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一篇好的文章又何尝不是呢?
第三篇: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读书心得
黎明即起,洒扫庭陈,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闭门户,必亲目检点。。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朱子家训》朱子《朱子家训》是祖先留给后代的智慧和人生经验。是对道德,文化的继承和历史的延续。同时《朱子家训》更是家庭教育的典范,正因有了这些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了历代的大圣大贤,建功立业,名垂后世者,进而有了中华文化的上下五千年的光辉。
与《朱子家训》并称的家训有很多,如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明朝的《了凡四训》清代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这些家训的创作,均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把一生的经验和智慧传给子孙后代,为后来人谋福祉。。。
据我所知,《朱子家训》这种教育是扎根教育,伦理教育。从孩子抓起,主要培养一生的德行,人格,习惯,和价值观 正知正见等素质,这一阶段的教育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可想而知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未来无限可能,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多么重要。家庭教育如果缺失也是这个家庭,这个孩子的损失。古时的孟子,也正因有了孟母的善教何况我们这群正常人呢?
想到这里,我不由得佩服这本的作者朱子了,一开始我以为这个朱子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呢?仔细查看资料才发现真正的作者是他地九代后人的朱用纯,字致一,自号相庐,他是明末清初人,与朱熹一样,也是一个理学家和教育家,生于命万历四十五年,卒于康熙三十七年,曾是明代秀才,因痛恨清军,坚持民族气节,终生未入仕途,居乡教书养母。。。。《朱子家训》朱子综其毕生所学写成,秉承古圣先贤教育,给后代的一篇训文,堪称家庭教育的葵花宝典。
结合讲解资料,我有更深的了解了《朱子家训》许多资料称为道德修养,行为规范为人处事的准则。其内容涉及洒扫应对,择偶交友,求学励志,因果教育家道传承乃至修身齐家,做人处事,接物之大成极富智慧与蕴含。。
《朱子家训》实在是堪称家训之最,文章每字每词精妙不可,通俗易懂。我对之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粥一饭丹佛斯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由于这句话常出现在餐厅,我已经看了许多遍,理解也够深刻了。首先它倡导我们节约资源杜绝浪费,同时也弘扬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节检节约,最终也演变为了节俭身心,去除冗杂。才能修身养性曾益其所不能。
我想,《朱子家训》作为作为中华文化的典范,也是一种修身准则。我们也就应该无条件,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理解,进而发扬这种精神文化,这样才能修身,齐家,养性,达到自身人格,品格的升华!
——临床五班徐长达
第四篇:朱子家训全文
朱子家训全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 关锁门户 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 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 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 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 瓦缶胜金玉 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 实淫盗之媒
婢美妾娇 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 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 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 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 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 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 毋占便宜
见贫苦亲邻 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 理无久享
伦常乖舛 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 须分多润寡
长幼内外 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 乖骨肉 岂是丈夫
重资财 薄父母 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 毋索重聘
娶媳求淑女 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
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 讼则终凶
处世戒多言 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
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乖僻自是 悔误必多
颓惰自甘 家道难成狎昵恶少 久必受其累
屈志老成 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 安知非人之谮诉 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 焉知非我之不是 须平心暗想 施惠无念 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 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 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祸患 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 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 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 报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 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 虽饔飧不继 亦有馀欢 国课早完 即囊橐无馀 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 非徒科第 为官心存君国 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 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 庶乎近焉
第五篇:朱子家训心得
朱子家训》虽只有寥寥数百字,却以通俗易懂的文体表达了深刻的治家之道,使儒家的经典之作,几百年来,为世人所重。《朱子家训》是集为人处世多方面道理的经典著作。
在今天看来,《朱子家训》更是一部家庭教育,培育子女完善人格,接受传统文化的读本。读来不仅不觉得枯燥,还令人爱不释手。反复吟读,更觉得蕴涵丰富,深意绵长。
从第一句便有一种亲切塌实的感觉,进而似乎看见一种田园般的悠然生活,每日清晨,趁着凉爽将庭院打扫干净,干干净净地迎接新的一天,当最后一束阳光被收走,便就着月色进入梦乡,紧紧的大门将烦扰关在门外,宁静的是梦中人。这是一种多么让人向往不已的生活状态啊!在书中,可以品味到“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的礼节与信义。“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的宽阔胸怀„„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得意不宜再往”,不可否认,欲望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它就像一棵生命旺盛的小草,只要有适宜的条件,便会恣意生长。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好精彩。于是我们匆忙穿梭于市井繁华,为了名与利奔走,身心疲惫,没有多少人能明白自己究竟在苦苦追寻着什么,他们就这样走着,得到着,得到自己认为想要或该拥有的东西。然而,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拥有所有。
蒙特奎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追求幸福也就罢了,实际上我们追求的是比别人幸福。”不错,一个小小的“比”字,让无数架天平失衡了,让无数颗心劳累了。
应该学会知足,知足常乐。在奔波中留出一些时间,陪陪为自己操劳了半辈子的双亲,体贴关爱所爱的人,问候一下朋友„„有时候,幸福就是这样。百年之前的老前辈给了我们一点点安慰,也许这些与世俗格格不入,但我们不会认为它过时,它是鲜活的,也应当永远是鲜活的。当然时代在变,可能古经中的一些内容不适合这个时代,但大部分还是有道理的。人生是有取舍的,书中的内容也可以取舍。避开市井的喧哗,让我们读一读《朱子家训》,来审视心灵最底层的那一方空间!总之,受益非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