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规划笔记
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评析要点
1、居住区用地位置的选择是否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
2、居住区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是否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
3、居住区的空间结构是否合理,主次结构是否协调。
4、居住区的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均衡,是否形成完整的居住生活系统。
5、居住区内的建筑的选型是否经济合理、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是否有利于创造良好居住环境。
6、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完善,服务规模能否达到最优。
7、居住区道路是否满足居民出入方便、安全、便捷,而且有利于组织汽车交通。
8、是否具有完整同意的建筑艺术空间组织。
9、是否具有邻里公共生活的共享空间。
10、是否满足家庭私密性生活要求。
游览设施规划
第4.4.1条 旅行游览接待服务设施规划应包括游人与游览设施现状分析;客源分析预测与游人发展规模的选择;游览设施配备与直接服务人口估算;旅游基地组织与相关基础工程;游览设施系统及其环境分析等五部分。
第4.4.2条 游人现状分析,应包括游人的规模、结构、递增率、时间和空间分布及其消费状况。
第4.4.3条 游览设施现状分析,应表明供需状况、设施与景观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4.4.4条 客源分析与游人发展规模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
1.分析客源地的游人数量与结构、时空分布、出游规律、消费状况等;
2.分析客源市场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3.预测本地区游人、国内游人、海外游人递增率和旅游收入;
4.游人发展规模、结构的选择与确定,应符合表4.4.4的内容要求;
5.合理的年、日游人发展规模不得大于相应的游人容量。
第4.4.5条 游览设施配备应包括旅行、游览、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保健和其他等八类相关设施。应依据风景区、景区、景点的性质与功能,游人规模与结构,以及用地、淡水、环境等条件,配备相应种类、级别、规模的设施项目。
1.旅宿床位应是游览设施的调控指标,应严格限定其规模和标准,应做到定性、定量、定位、定用地范围,并按(4.4.5-1)式计算。
床位数=平均停留天数×年住宿人数/年旅游天数×床位利用率(4.4.5-1)
2.直接服务人员估算应以旅宿床位或饮食服务两类游览设施为主,其中,床位直接服务人员估算可按(4.4.5-2)计算:
直接服务人员=床位数×直接服务人员与床位数比例(4.4.5-2)
(式中,直接服务人口与床位数比例:1:2-1:10)
第4.4.6条 游览设施布局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应方便游人,利于发挥设施效益,便于经营管理与减少干扰。应依据设施内容、规模、等级、用地条件和景观结构等,分别组成服务部、旅游点、旅游村、旅游镇、旅游城、旅游市等六级旅游服务基地,并提出相应的基础工程原则和要求。
第4.4.7条 旅游基地选择应符合以下原则:
1.应有一定的用地规模,既应接近游览对象又应有可靠的隔离,应符合风景保护的规定,严禁将住宿、饮食、购物、娱乐、保健、机动交通等设施布置在有碍景观和影响环境质量的地段;
2.应具备相应的水、电、能源、环保、抗灾等基础工程条件,靠近交通便捷的地段,依托现有游览设施及城镇设施;
3.避开有自然灾害和不利于建设的地段。
第4.4.8条 依风景区的性质、布局和条件的不同,各项游览设施既可配置在各级旅游基地中,也可以配置在所依托的各级居民点中,其总量和级配关系应符合风景区规划的需求,应符合表4.4.8的规定。
典型景观规划
4.3.1在每个风景区中,几乎都有代表本风景区主体特征的景观。在不少风景区中,还存在具有特殊风景游赏价值的景观。为了使这些景观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且有长久存在、永续利用下去,在风景区规划中应编制典型景观规划。例如:崂山海上日出、黄山云海日出、蓬莱海市蜃景等,都需按其显现规律和景观特征划出相应的赏景点;再如:岩溶风景区的山水洞石和灰华景观体系,黄果树和龙宫风景区的暗河、瀑布、跌水、泉溪河湖水景体系,黄山群峰,桂林奇峰、武陵峰林等山峰景观体系,峨嵋的高中低山竖向植物地带景观体系,均需按其成因、存在条件、景观特征,规划其游览欣赏和保护管理内容;又如:武当山的古建筑群、敦煌和龙门的石窟、古寺庙的雕塑、大足石刻等景观体系,也需按其创作规律和景观特征,规划其游览欣赏、展示及维护措施。
4.3.2风景区是人杰地灵之地,能成其为典型景观者,大多是天成地就之事物或现象,即使有些属于人工杰作,也非一时一世之功,能成为世人皆知的典型景观,大多历经世代持续努力才能成功。因而,典型景观规划的第一原则是保护典型景观本体及其环境,第二是挖掘和利用其景观特征与价值,发挥其应有作用。例如河北南戴河沙丘和福建海坛沙山都有其形成原理和条件,把这些海滨沙景开辟成直冲大海的滑沙场是利用其价值,但是,在滑沙活动中会带动一部分沙子冲入海中,这就同时要求十分重视和保护沙山的形成条件,使之能不断恢复和持续利用。
4.3.3除少数特殊风景区以外,植物景观始终是风景区的主要景观。在自然审美中,早期的“毛发”之说,近代的“主景、配景、基调、背景”之说,均表达了其应有的作用和地位。在人口膨胀和生态面临严重挑战的情况下,植物对人类将更加重要,因而,风景区植被或植物景观规划也愈具有显要地位和作用。
在植物景观规划中,要维护原生种群和区系,不应大砍大造而轻意更新改造;要因景制宜提高林木覆盖率,不应毁林开荒造这修那;要利用和创造丰富的植物景观,不应搞大范围的人工纯林;要针对规划目标,分区分级控制植物景观的分布及其相关指标。
在处理各项用地比例时,要分别控制其绿地率和林木覆盖率,其中新建区的绿地率不得低于30%,并应有相当比例的高绿地率(大于70%)控制区。
在处理风景林时,要分别控制其水平郁闭度和垂直郁闭度,其中,由单层同龄林构成,其水平郁闭度在0.4~0.7之间者为水平郁闭林;由复层异龄林构成,其垂直郁闭度在0.4以上者为垂直郁闭林,常由3~6个垂直层次组成。
在处理疏林蓦地时,要分别控制其乔—灌—草比例,其疏林的乔木水平郁闭度应在0.1~0.3之间。其草地的乔木水平郁闭度一般在0.1以下,即在草地上仅有少量的孤植树或树丛。
4.3.4在分析风景因素中,有把建筑物比作“眉眼”、“点缀装饰”、“画龙点睛”,有把建筑当作“组织”和“控制”风景的手段,有把建筑物作为“主景”,把山水作为“背景”或“基座”。在保护自然的呼声中,也有把建筑物看作“肆意干扰”大自然的败笔或劣迹。当然,在风景区中,建筑物还是满足功能需求的设施。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们对建筑物在风景和风景区中的地位和作用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和描述。然而,建筑物和建筑景观,的确是风景区的活跃因素,将其纳入风景区有序发展之中,会是合乎情理的共同认识。
在建筑景观规划中,要维护一切有价值的原有建筑及其环境,各类新建筑要服人风景环境的整体需求,建筑相地立基要顺应原有地形,对各类建筑的性质功能、内容规模、位置高度、体量体形、色彩风格等,均应有明确的分区分级控制措施。
4.3.5溶洞风景是能引起景感反应的溶洞物象和空间环境。溶洞景观包括特有的洞体构成与洞腔空间,特有的石景形象,特有的水景、光象和气象,特有的生物景象和人文景源。岩溶洞景,可以是风景区的主景或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是一种独立的风景区类型。当前,我国已开放游览的大中型岩洞已有200多个,因而溶洞景观在风景区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人们不能安全到达和无法欣赏的岩溶地下环境没有风景意义,只有具备一定的游览设施和欣赏条件的溶洞,才有风景价值。有型洞府中,常常需要附加人工光源和相关设施才能欣赏风景。因此溶洞景观规划有着独特的内容和规律。本条规定的内容,是溶洞景观规划的基本要求。
4.3.6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程技术手段的进步,人们改造地球、改变地形的力度和随意性都在加大。然而,随意变更地形不仅带来生态危害,而且使本来丰富多采有竖向地形景观逐渐趋同或走向单调,同时,这也是同巧于利用自然的人类智慧背道而驰的。
竖向地形是其它景观的基础,也是最常见而又丰富多采的风景骨架。为了保护和展现地形特征,保护自然遗产,本条针对竖向地形规划的正反经验教训,提出了常规而又易于被忽视的基本要求。
风景游赏规划
4.2.1风景游览欣赏对象是风景区存在的基础,它的属性、数量、质量、时间、空间等因素决定着游览欣赏系统规划是各类各级风景区规划中的主体内容。通常包括景观特征分析、游赏项目组织、风景结构单元组织、游线与游程安排、游人容量调控和游赏系统结构分析等内容。
4.2.2景观特征分析和景象展示构思,是运用审美能力对景观实施具体的鉴赏和理性分析,并探讨与之相适应的人为展示措施和具体处理方法。包括对景物素材的属性分析,对景物组合的审美或艺术形式分析,对景观特征的意趣分析,对景象构思的多方案分析,对展示方法和观赏点或欣赏点的分析。在这些过程中,常常形成不少的景观分析图,或综合形成一种景观地域分区图,以此提示某个风景区所具有的景感规律的赏景关系,并蕴含着规划构思的若干相关内容。
4.2.3在风景区中,常常先有良好的风景环境或景源素材,甚至本来就是山水胜地,然后才由此引发多样的游鉴欣赏活动项目和相应的功能技术设施配备。因此,游赏项目组织是因景而产生,随景而变化;景源越丰富,游赏项目越可能变化多样。景源特点、用地条件、社会生活需求、功能技术条件和地域文化观念都是影响流赏项目组织的因素。规划要根据这些因素,遵循保持景观特色并符合相关法规的原则,选择与其协调适宜的游赏活动项目,使活动性质与意境特征相协调,使相关技术设施与景物景观相协调。例如,体智技能运动、宗教礼仪活动、野游休闲和考察深险活动所需的用地条件、环境气氛、及其与景源的关系等差异较大,既应保证游赏活动能正常进行,又要保持景物景观不受损伤。
本条所列六类48项活动,包括“古今中外地”适宜在风景区内“因地因时因景制宜”安排的主要项目类别,以利于择优组织。
4.2.4~4.2.7对风景游览对象的组织,我国古今流行的方法是选择与提炼若干个景,作为某个风景区或其他的典型与代表,并命名为“某某八景”,“某某十景”或“某某廿四景”等。面对风景区发展的繁荣和复杂态势,当代风景区规划已针对游赏对象的内容与规模、性能与作用、构景与游赏需求,以及景观特征分区等因素,将各类风景素材归纳分类,分别组织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结构单元之中,使其在一定的结构单元中发挥应有作用,使各景物间和结构单元之间有良好的相互资借与相互联络条件,使整个规划对象处在一定的结构规律或模式关系之中,使其整体作用大于各局部作用之和。
在诸多风景结构单元中,景物、景点、景区多以自然景观为主。而园苑、院落则需要较多的人工处理,甚至以人造为主,具有特定的使用功能和空间环境,游人在其中以内向活动为主。
4.2.8在游线组织中,不同的景象特征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游览欣赏方式。而游赏方式可以是静赏、动观、登山、涉水、深洞,可以是步行、乘车、坐船、骑马等。不同的游赏方式将出现不同的时间速度进程,也需要不同的体力消耗,因而涉及游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等变化所带来的游兴规律差异。游兴是游人景感的兴奋程度,人的某种景感能力同人的其它机能一样是会疲劳的,景感类型的变换就可以避免某各景感能力因一负担过度而疲劳。在游线上,游人对景象的感受和体验主要表现在人的直观能力、感觉能力、想象能力等景感类型的变换过程中。因而,风景区游线组织,实质上是景象空间展示,时间速度进程、景感类型转换的艺术综合。游线安排既能创造高于景象实体的诗画境界,也可能损伤景象实体所应有的风景效果,所以必须精心组织。
游线组织要求形成良好的游赏过程,因而主有了顺序发展、时间消失、连贯性诸问题,就有起景→高潮→结景的基本段落结构,规划中常要调动各种手段来突出景象高潮和主题区段的感染力,诸如空间上的层层进深、穿插贯通,景象上的主次景设置、借景配景,时间速度上的景点疏密、展现节奏,景感上的明暗色彩、比拟联想、手法上的掩藏显露、呼应衬托等。
4.2.9游览日程安排,是由游览时间、游览距离、游览欣赏内容所限定的。在游程中,一日游因当日往返不需住宿,因而所需配套设施自然十分简单;二日以上的游程就需要住宿,由此需要相应的功能技术设施和配套的供应工程及经营管理力量。在游程安排中不应轻视这个基本界限。
分区、结构与布局
第3.4.1条 风景区应依据规划对象的属性、特征及其存在环境进行合理区划,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同一区内的规划对象的特性及其存在环境应基本一致;
2.同一区内的规划原则、措施及其成效特点应基本一致;
3.规划分区应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人文、线状等单元界限的完整性。
第3.4.2条 根据不同需要而划分的规划分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需调节控制功能特征时,应进行功能分区;
2.当需组织景观和游赏特征时,应进行景区划分;
3.当需确定保护培育特征时,应进行保护区划分;
4.在大型或复杂的风景区中,可以几种方法协调并用。
第3.4.3条 风景区应依据规划目标和规划对象的性能、作用及其构成规律来组织整体规划结构或模型,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规划内容和项目配置应符合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并能促进风景区的自我生存和有序发展;
2.有效调节控制点、线、面等结构要素的配置关系;
3.解决各枢纽或生长点、走廊或通道、片区或网格之间的本质联系和约束条件。
第3.4.4条 凡含有一个乡或镇以上的风景区,或其人口密度超过100人/k㎡时,应进行风景区的职能结构分析与规划,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兼顾外来游人、服务职工和当地居民三者的需求与利益;
2.风景游览欣赏职能应有独特的吸引力和承受力;
3.旅游接待服务职能应有相应的效能和发展动力;
4.居民社会管理职能应有可靠的约束力和时代活力;
5.各职能结构应自成系统并有机组成风景区的综合职能结构网络。
第3.4.5条 风景区应依据规划对象的地域分布、空间关系和内在联系进行综合部署,形成合理、完善而又有自身特点的整体布局,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正确处理局部、整体、外围三层次的关系;
2.解决规划对象的特征、作用、空间关系的有机结合问题;
3.调控布局形态对风景区有序发展的影响,为各组成要素、各组成部分能共同发挥作用创造满意条件;
4.构思新颖,体现地方和自身特色
第二篇:2016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笔记复习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
第一篇:建筑学
1、功能分析与组织的核心:空间组合、功能分区及人流集散。
2、公共建筑组成:主要使用部分、交通联系部分和次要使用部分。公共建筑的人流组织一般有平面方式和立体方式;公共建筑的交通联系部分,一般可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及杻纽交通。
3、公共建筑群体组合:分散布局组合、中心式布局的群体组合。4、可能将户分为居住、辅助、交通、其它
5、低层,1-3,多层4-6,中高层7-9,高10-30层。
6、单栋住宅,160米,4*4,大于80米设人行出口,机动车出口150米,7、低层,占地大,基础市政设施投入大,高层,可节省市政建设投资。
8、12层以上设2部电梯;防火云梯高度30-50米;塔式建筑每层不超过500平方米。
9、寒冷地区,短内廊,住宅朝向选择应争取南向,充分利用东、西向,尽可能避免北向。
热带,夏季风,减少东西向阳光对建筑的直射。炎热地区住宅建筑朝向依次是:南向、南偏东30°或南偏西15°以内、东向、北向、西向
10、全厂性生产流程分为:沿轴,垂直轴、环状生产线。11、工业,交通道7米,交叉口视距大于等于20米。…………
12、建筑用地适用地适用坡度:工业0.5%--2%,居住0.3%-10%,机场0.5%-1%,同时,根据竖向规范,工业仓储最大10%,居住最大25%,公建20%, 13、一层60-100kpa,二层100-120kpa,三层120kpa,小于100kpa,变形问题注意。14、从防震观点看,建设用地分为: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15、建筑后退;允许突出红线的情况如下: 有人行道:2m.0.4, 2.5,1,3;3.5,1 5,1,3;无人行道:2.5,0.4,,5,1 16、场地入口:主干道交叉口,70米;过人行道非交叉口边5米;公交站边线10米,学校入口20米。
17、大量人流的公建工程,一面临路,1/6边长,2个不同的方向疏散 18、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日照、通风、景观。
19、设计场地:平坡、台阶、混合式;当小于3%时平坡,大于8%台阶,但500米,,20、设计标高高出洪水位0.5米,21、室内外高差,一般0.15(有进车道),无进车道时,0.45-0.6(0.3-0.9)22、道路中心标高低地块0.25-0.30米,23、方便排水,场地0.3%,最大8%。当建筑物无进车道时,地面排水坡度最好在1%-3%之间,允许在0.5%-6%之间变动。
24、设计程序,编制各阶段设计文件、配合施工和参加验收,工程总结。25、砖混结构;横向,纵向,内框架体系。
26、框架由楼板、梁、柱、基础4种承重构件组成。
27、单层刚架76米,拱式40-60米,简支18米,屋架预应力60米,使用最多的是24-36米。28、空间体系:网架,薄壳,和折板(27米)及悬索
29、高层结构,24米以上,一般24-50,较高50-100,超高100-200,200以上特殊高层。
电梯在超过8层的公建中,一般不少于2部,不多于8部。
30、东西墙是南向墙的2倍以上,屋面是南向墙的3.5倍左右的辐射热总量。
地下室高出最高水位0.5-1米以上时外培部分需做防潮处理;地下水位高于地下室…
一般建筑的功能构造有:防水、保温、隔热构造。
31、8度和9度防震情况:1)高差6米,2)有错层,3)各部刚度不同,32、中国古代木结构:枱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33、类似于现代建筑模数制,宋“材”,清“斗口”。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是宋朝的〈〈营造法式〉〉。
北京四合院中轴对称、内外有别、尊卑有序、自有天地,强烈地反应了封建宗法制度
34、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古代建筑等级差异主要表现在屋顶、开间和色彩。
35、“三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36、最早宫殿,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37、唐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最大唐代木结构。
辽代河北蓟县独乐寺,最古老的楼阁式建筑
宋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元山西芮城永乐宫
38、山西应县佛宫寺释伽塔,,世界现存最高的木塔,河南登封崇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砖塔。
39、园林“汉以前皇家,南北朝山水,唐全面发展,两宋推广,40、雅典卫城中心——雅典娜.帕提农的铜像
帕提农神庙,————多立克柱,伊瑞克先神庙——爱奥尼克柱 41、古罗马《建筑十书》券柱式,罗马建筑的成就——图拉真广场,万神庙——现代之前最大跨度的建筑。
古典建筑是指罗马共和盛期与罗马帝国盛期的建筑和希腊盛期的建筑的同称。
42、中世纪建筑,宗教特点,穹顶与帆拱,圣索非亚大教堂,罗马建筑——扶壁、肋骨拱与束柱——比萨教堂。
哥特式建筑——尖券、尖形助骨拱顶、钟楼、飞扶壁,束柱,花窗棂,巴黎圣母院
43、文艺复兴,世俗建筑。
巴洛克建筑————讲求感性,追求曲折多变动感,和视觉效果。
文艺复兴时————佛罗伦萨教堂之穹顶。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圣彼得大教堂。
巴洛克实例————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是巴洛克式广场的代表,44、水晶宫,第一座,,通用车间,真正的第一座现代建筑。45、新建筑运动与四位大师。
格罗皮乌斯——包豪斯校舍,功能、灵活不规则手法,造价低,建筑本身艺术。
柯布希埃——萨伏伊别墅,机器美学,朗香教堂,马赛大楼,密斯.凡.法.罗——钢与玻璃的运用。
赖特——有机建筑,流水别墅。古根汉姆博物馆。
46、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机器美学,肯定建筑的复杂与矛盾性,47、建筑造型:相似、变形、对比、均衡是基本常用手法。48、建筑不超过3种颜色。深度和层次是空间的本质。49、外部空间的类型,以人的视觉感受为依据,外部空间可以划分为开敞空间、围合空间和封闭空间,此时形成的人的视线与界面分别构成18°、45°、45°以上的视角
第二篇:城市道路工程
1、行人:净高2.2,净宽0.75-1.0,自行车: 2.2,净宽1.0 机动车净宽:小汽车2.0米,公共汽车2.6米,大货车为3米。铁路宽限4.88,电力高限6.5,5.5 2、航运,一级航道3000吨,净高12.5米,四级300吨,7-8米,六级50—100吨。
3、行车视距,计算车速80,115, 100,160米,120,210米,50,60米,60,75米。
4、路拱一般有抛物线形、直线形和折线形三种,常用的是抛物线形,采用各种变方抛物线的形式。
5、车行道宽度3.5米,混和3.75米,支路最小3米。6、一条车道1800辆/小时(理论)平均500_1000(小汽车),一条自行车800_1000辆。
7、车道拆减(0.8-0.89,0.65-0.78,0.5-0.65)8、双车道7.8米,四车道14_15米。
9、一块板次干道,单向车行道最小宽1辆公交,一辆大车,再过自行车即可。
设计横断面,通常选用“单向高峰小时交通量”规划机动车交通量。
10、1条自行车1.5,二条2.5,三条3.5米。自行车双向3.5米,加上其它,非机动道4.5米。
二辆自行车与一辆公共汽车或无轨电车停车站应宽5.5m。
自行车交叉口自行车交通组织方法:1.设置自行车右转弯专用道;2.设置左转弯候车区;3.停车线提前法;4.两次绿灯法;5.设置自行车横道。11、人行道宽,0.75,1800人/小时,地道等0.9米,1400人/小时。12、绿化带最大宽度一般4.5_6米。
13、平曲线最小于250米时,应加宽,超高缓和段15_20米,,10米。14、交叉口转角半径,15-25(主干道25—30公里),8-10(次干道20---25公里),5-8(支路15—20公里),3-5(单位出入口5—15公里), 15、人行横道,4-6m;30米,安全岛1米,停止线1-2米.16、交叉口拓宽,左转3-4辆,增左转车道,增设车道可窄0.25-0.5米。
交通量较小的交叉口,异形交叉口一般采用渠化交通和交通指挥的交通组织形式。
17、环岛车速0.5倍;交织角20-30度,宽度不小于18米,横坡不宜大于2%.18、地下人行过道宽4-6米,净高2.3-2.6米。19、互通最小净距,80(1000);60(900);50(800);40(700),一般有快速路网的城市,1—1.5公里左右。
20、变速车道,驶出端1/15—1/20,驶入端1/30的斜率。
21、平原城市,道路最大纵坡5%以内。人行坡道一般为10%-12%。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遇特殊困难纵坡度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施。
22、一般当坡度小于0.5%时,或外距小于5cm时,不设竖曲线;半径为10-20倍平曲。城市道路设计中,如果需要平曲线与竖曲线重合设置时,一般希望平曲线与竖曲线分开设置,实在不行将竖曲线在平曲线内设置。
23、小汽车、净高2.2,横净1.6,纵向2.0米,车尾1.0,构筑物0.5和0.6。横向安全距离:一般可取为1.0~1.4m。
24、城市公共停车场分为路边停车带和路外停车场(库)。
25、次干路设,应为港弯式或设分隔带与车行道分离,支路也宜为港湾式。26、露天停车25-30平方,路边16-20平方,室内30-35平方。
27、自行车停车设施,和1.93,宽0.60,总高2.25米(骑车头顶净高)28、视三角,最靠右的一条直行车道与相交道路最靠中间的直行车道……,1.2米高
29、设置立交桥的条件:快速道路大于80公里速度与其它道路相交;主干道交叉口高峰小时交通量超过6000辆当量小汽车时,……
30、设置人行天桥的条件:1)横过交叉口的一个路口的步行人流量大于5000人次/小时,且同时时入该路口的当量小汽车交通量大于1200辆/小时;
2)行人横过城市快速路,3)通行环行交叉口的步行18000人次/小时,且同时车辆2000 4)铁路相交,阻滞人口1000人次,或道口关闭15分钟。
31、绿化宽度宜为道路红线宽度的15%~30%,行道树分枝高度应为3.5m以上,分隔带上高度不宜大于1.2m。
32、道路绿化布置的原则是保证交通安全。
33、规划交通流量超过2700辆/小时,不宜设置环行交叉口。环行交叉口任一交织段上,规划的交通量超过1500辆/h当量小汽车时,应改建交叉口。
第三篇:市政公用工程
一、给水工程
1、总规:选址选工艺。估干管。分区,修正补充,详规:水量、水质、水压、布水管网,输配管径,校核水压。
2、城市用水分四类。生活、生产、市政和消防
3、用水量预测方法,五类:递增法,分类加法,人均,单位用地,发展增量法 4、水体五类标准,1,2类特殊控制区,禁止排放,;3类重点控制区,执行一线排放;4,5类一般控制区,三级排放标准。城市水源的保护包括水质和水压的保护。
5、地表取水点周围100米,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单独泵站、池周边10米;地下水源、水井周边30米。取水口位置距码头边缘至少100米。
6、取水构筑物:水深2.5-3米,100年防洪标准,枯水量保证90-97%,枯水位保90-99%;7、干管200,配水100,消防不小于150,入户20;树状和环状网。8、平行干管500-800米,连通管800-1000米。9、最高日最高时流量,是设计管网的主要依据。10、严禁非饮用水网,自备水网接入市政水网,11、给水管道相互交叉时,其净距不应小于0.15米,与污水管相平行时,间距取1.5米。
12、城市给水设施布置形式:统一给水系统、分质给水系统、分区给水系统和循环给水系统
二、排水工程
1、总规:排水制度,排放标准,提出污水综合措施,分规:控制管径,排水干管,主要工程设施位置;详规,统计计算污水量,复核管径,主要标高,处理工艺初步方案。
2、城市排水按照来源和性质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
3、污水量按70-90%生活用水,通常排放系数城市水污取0.7-0.8,城市综合污水0.8-0.9。4、污水处理分三级。一级物理,二级生物处理溶解可降解有机物,三级活性炭、离子交换等处理不可降解有机物和深解性无机物。5、污水厂,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生活区最小300米。
6、道路宽超40米,可两边设一条;最大埋深7-8米,超点0.6-0.7米。理想覆土厚1-2米,最厚6米。《综合管线规范》道路红线超30米,宜两侧布置给水配水管和燃也配气管;超50米,应在道路两侧布置排水管线。污水干管不宜设在交通繁忙的快车道下和狭窄的街道下,也不宜设在无道路的空地上,而通常设在污不量较大或地下管线较少一侧的人行道,绿化带或慢车道上.超60米,两侧消防……
7、重现期,一般1-3年,重要3-5年。
8、径流系数:0.6-0.85中心区;0.45-0.6(一般);0.2-0.45公园、效区等。与暴雨雨型、地面渗水性、洼地截流量有关,与用地性质无关。
9、雨水宜在人行或草地下,不宜在快车道下,也不宜在交通量大的干道上。10、雨水口间距25-60米。污水管最大埋深不超过7-8米。
11、排水泵站宜单独设置,泵站周围应尽可能设置宽度不小于10m的绿化隔离带
三、供电工程
1、总规:高压送电网和高压走廊,分规是高压配电网规划布局,详规中:计算用电负荷,规划10kv电网,选择布局变配电站,规划设计低压配电网。2、供电分区,照顾到电网结构形式,一般不超过20平方公里。
3、规划单位建筑面积负荷:居住20-60W/平方,公建30-120;工业20-80
规划单项建设用地:
居住100-400kw, 300-1200kw;200-800kw 1)电水平法中涉及的各功能分区用电水平分别为:
农业区用电水平:d=3.5~28万kwh/km2;
中小工业区d=2000~4000万kwh/k㎡;
大工业区d=3500~5600万kwh/k㎡;
居民区d=4.3~8.5万kwh/k㎡。
2)经济指标相关分析法、电力弹性系数法是比较先进的预测方法,其误差是一次性的,是应推广采用的。;
4、电源有城市发电厂和区域变电所两种。5、燃煤电厂贮灰场容量10年。电厂址,防洪堤应超过一百年遇洪水位0.5-1.0米.6、核电厂1公里为隔离区。
7、110-500kv变电所标高应在百年一遇洪水位以上。35为50年一遇。8、火电厂一般用地在15-70公顷之间。9、变电所供电半径:35----10;5—10公里。
110—35,10;15---30公里
220—110,10;50---100公里。
10、配电所一般为户内型,单台变压器不宜超过630kv.A,2台。
11、城市一次送电220kv,二次送电110kv,高压配电10kv,低压配电380/220kv.12、高压配电网——放射式、环式、或多回线
低压配电网——放射式、环式、格网式
一次送电网——环式,单环或双环,二次送电网——电网结构应与当地城建部门协商,并纳入总规并以落实。13、电力电缆:直埋敷设;沟槽敷设,排管敷设,隧道敷设,架空及桥梁构架安装,水下敷设。
14、地下电缆两侧各0.75米,海底电缆两侧各1公里,港区两侧100米,江河,各100米;中小河流50米。15、高压走廊:500---(65-75);330—(35-45);220—(30-40);110,66—(15-25).35—(12-20)
四、燃气工程
1、规划内容。分区确定输配干网,保护要求等。详细规划确定管径、计算用气量、估算。
2、燃气分为:天燃气、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生物气四类。
3、预测方法:比例估算法,不均匀系数法。用气不均匀,包括月不均匀,日不均匀,小时不均匀性。
4、液化石油气供站位于城市边缘,也服务站10公里,全小上。5、燃气的日用气量和小时用气量是确定气源、输配设施和管径确定的主要依据。也是燃气预测与计算的主要任务。
6、液化石油气各城市储存天数多在35-60天,厂供时灵活掌握,基地供时,计算月平均日用量的2-3倍。厂供根据供气规模、运输方式和运距等因素确定。7、燃气储配站三个功能:调峰、加压、混和。燃气调压站:稳压、调压。8、调压站分为:区域调压站,用户调压站,和专用调压站。0.5公里服务半径。9、瓶装供应站供气规模以5000~7000户为宜,不超过10000户。实瓶存量一般按计算月平均日销售量的1.5倍计;空瓶按1倍计;总贮量不超过10m3。供应半径一般不宜超过0.5~1.0km;与民用建筑保持10m以上距离,与重要公共建筑保持20m以上距离。
10、低压一级燃率低,投资高,只适合面积2—3平方公里的城市和地区,中压一级管网,投资省(适合新区),二级管网管道长,投资增加,但安全,中压B二级管网适合街道狭小,房屋密集的地区,三级、四级适事大中城市,三级供气可靠,但系统复杂,投次较大。
11、低压燃气干管网络边长300米为宜,中压环线2-3公里为宜。12、高压、中压A压力较高,——————城市边缘。中压管网是城区的输气干线,网路较密,一般在市内的非繁华的干道上。13、煤气制气厂属于一级负荷,应由两个独立电源供电,采用双回线路。大型煤气厂宜采用双回的专用线路,避开高压输电线路的安全空隙间隔地带,考虑预留发展用地
五、供热工程
1、规划内容:分区规划计算干管管径;详细规划计算范围内的热负荷,布局管网,管径。
2、热负荷分根据用途为:室温调节,生活热水,生产用热。根据性质,分民用和工业用。
3、“先小后大,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则。
4、居住区和公建,一般采暖综合指标建议值取60—67W/平方米。
生活热水负荷计算,主要涉及水温和热水用水标准两个重要参数,一般情况下,生活热水的使用温度为40-60度,计算水温为65度.空调冷负荷一般采用指标概算法进行估算,一般为70-90W/平方米.5、热电厂蒸气输远距离3-4公里,排灰渣场地10—15年。燃煤电厂贮灰场容量10年
6、热网可分为蒸气管网、热水管网和混和管网;也分为枝状网和环状网;也分为开式和闭式。从热源到热力点,为一级管网,一般采用闭式、双管或多管制;从热力点至用户间称二级管网,要根据用户的要求确定。7、热力管道和电缆之间最小净距为0.5米。
8、架空和地下敷设,地下敷分为:通行地沟、半通行地沟、不通行地沟和无沟敷设。其中无沟敷设是最经济的一种敷设方式。
9、1座供热面积10万平米的热力站,其建设面积在300平方,若同时供热水,增50平方为。
10、冷暖站供热面积宜在10万平方米以内。
11、热电厂、集中锅炉房等热源设施,全年运行的锅炉房宜位于居住区和主要环境保护区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季节性运行的锅炉房宜位于该季节盛行风向的下风侧,同时靠近热负荷比较集中的地区
六、通讯工程
1、人口密度大于2.5万人/平方公里,服务半径0.5公里。邮政网点 2、邮政杻纽和局所的选址原则。
邮政杻纽的选址:不宜面临广场,也不宜同时两侧都是城市主干道。
3、每座电话端局的终期容量为4~6万门,每处电话站的终期设备容量为1~2万门。
4、电话管道0.8-1.2米之间,埋深0.7-0.9米。5、微波通道,10倍,20度。
6、据统计分析,电话需求是国民经济增长的1.5倍;
7、移动电话网,根据覆盖范围,采用大区、中区或小区制。大区30-60公里服务半径,大区用户容量小450Hz,几十几百到最多一万户。小区制,分为基站区,1,5-15公里服务半径,900Hz,容量可达100万户。中区制15-30公里半径,1000-10000用户。
8、电话局的位置,应能适应整个局、所规划中各个时期的用户发展需要;交换区域形状尽可能成为矩形,最好接近正方形,避免其形状变成长形或交换区界的界线过于曲折。9、市话电缆线路不应与电力线路合杆架设,不可避免与1~10kv电力线合杆时,电力线与电信电缆之间净距不应小于2.5m;与1kv电力线合杆时,净距不应小于1.5m。
七、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1、详规中提规划区的环境卫生控制要求,以及垃圾收运方式。
2、城市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一般工业固体物和危险固体物
3、我国目前0.6-1.2kg/人,规划0.9-1.4kg/人。垃圾管道截面最小0.6*0.6米。
4、环卫车辆5000人一辆估算。
5、固废原则“减量化、资源化、减少资源消耗和加速资源循环。
6、焚烧处理减少体积:85-95%,重量70-80%;热解生活垃圾,减容量达60-80%。
7、我国要求对医院垃圾集焚烧。
8、公厕繁华街道300-500米,一般750-1000米,新居民区300-500米,未改造旧区100-150米。每平方公里不小于3座。
9、城市按2500-3000人设一座公厕。
10、建筑面积千人指标:新居住区6-10平方米;车站码头等15-25平方米;旧区20-30平方米。街道公厕5-10平方米/人;一座公厕面积30-50平方米。
11、废物箱:商业街25-50米,交通干道50-80米,一般道路80-100米。生活垃圾收集点70米半径,供居民直接顷倒的收集转运站200米,占地40平方。
12、小型垃圾转运站,150吨/天,用地面积1000-1500平方米,附属建筑面积100平方。
大型垃圾转运站,450吨/天,用地面积大于4500平方米,附属建筑面积大于300平
八、城市防灾系统工程规划
1、当沿街建筑超150米时,或总长超过220时,应设消防车通道。沿街没与内院通道80米,消防车道净高净宽4米(建筑物内)。
2、消防道路宽应大于3.5米,净高4米。尽端式道路回车场15*15米。
3、超3000座体育场,超2000座会场,占地超过3000平方米展览馆,应设环行消防道。
4、消防间距,6,9,13米。城市消防设施中,不可少的消防栓和消防站。
5、消防站:一级6,7辆,3000平方;二级4,5辆,2500平方;三级3辆,2000平方米。
6、消防站责任区4-7平方公时,5分钟;5万人以下城市一处消防站。
7、消防站与学校50米,与危险品设施200米,且位于其上风或侧风向。
8、消防栓间距120米;路宽大于60米时,两侧设置。距墙体0.5米。
9、防洪标准。特别重要的机场,110-200;重要机场50-100;一般机场20-50。
防洪堤的转弯半径通常应大一些,一般为5----8倍的设计水面宽度。
10、设防烈度6度,6,7,8,9,10等级。6度以下非重点。6度重要城市和国家重点抗震城市,以及7度以上地区城市。按照破坏程度进行分级,称为地震烈度,按震源放出来的能量来划分,称为地震的震级,震级小于2.5度,人一般感觉不到。
11、抗震间距12;6+0.8h;14+h。高层住宅与周围建筑的间距是根据耐火等级和建筑高度而定
防火间距,一、二级分别和一、二级和三、四级为 6,7,9米;三级分别与三、四级8,10米,四级与四级为12米。
12、抗震通道15米;场地分别,1,1.5,2.0,2.5人均避震面积。
13、人防面积:战时人口的30-40%,人均1.5平方。2%总面积或总造价的6%.14、防空设施避开易燃50米,有毒100米,人员掩蔽与生活工作地点不于于200米。
九、工程管线综合
1、压力和重力流;架空与地铺、地埋线。大于1.5米叫深埋。
2、工程管线的避让原则。
3、管线共沟敷设原则:热力不应与电力、通信、和压力管道共沟。排水管线应布置在沟底;凡是相互影响的,不能共沟。
十、城市竖向规划
1、一般采用高程箭头法、纵横断面法、设计等高线法。
2、高差1.5米挡墙要设护栏,护坡0.5-1.0;草坡坡度宜小于0.5。
3、挡墙1.5-3.0经济高度,不应超6米,超6米应退台,条件许可情况下,挡墙1.5米退台。
第四篇:信息技术应用
一、地理信息系统及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数字通讯和遥感。
1、GIS由数据的输入、数据的储存与管理、数据的查询与分析和成果的输出四部分组成。
2、地理信息系统将所处理的数据分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3、典型数据管理技术为关系模型数据库;投影与选择两种查询功能,加上连接。
4、电磁波反射,摄影和遥感。
5、数据的质量问题有五种:位置精度、属性精度、逻辑上的一致性、完整性和人为因素。
6、栅格与栅格的叠合最简单,矢量与矢量的叠合晨不同的“层”之间。矢量叠合有三种:点和面、线和面、面和面。
7、网络分析:沿交通、市政线分配点状供应设施的资源等。
8、格网分析。专门针对栅格数据的。常有坡度、坡向、日照强度,以及填挖方等。
9、矢量模型,适合大比例,边界明确的事物。
二、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
1、CAD和GIS结合,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减轻用户在购买软件和培训的负担;
2、遥感与GIS结合,用于更深层次的查询、分析与表达。3、互联网和CAD,GIS,遥感的结合。
互联网与CAD,将使远程协同设计得到发展。
互联网与GIS,使空间信息的查询以及简单的分析远程化、社会化、大众化,促进空间信息的共享和利用。
互联网与遥感相结合,使遥感图像的共享程度提高,应用更加广泛。
三、CAD与图形、图像下理技术。
四、遥感技术应其应用
1、大气窗口:选择合适的电磁波长范围,减轻大气的干扰。
2、光谱范围,光谱分辨率;图像覆盖范围和几何分辨率;时相是遥感影像的主要技术指标。
3、彩红外,过滤掉蓝光。又称假彩色。
4、图像解译的主要特征:波谱特征、物理特征、几何特征。5、卫星遥感技术向多光谱,高分辨率方向发展。超低空是指离地面500米左右。6、辐射较正,辐射差异带来图像色调的差异,往往需要较正才能正常使用。7、遥感信息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地形测绘、土地使用调查、建筑物调查、绿化、植被调 查,环境调查、景观调查,交通调查,人口估算。
8、图像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对比分析和统计分析。9、天气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削弱了大气层对电磁波辐射的透明度,因此,传感器选择的探测波段一般是反射、吸收散射率较少而透射率较高的波段。10、1)彩红外航空像片:色彩饱和度高,对植被、水体的分辨率高(植被呈红色)。
2)热红外扫描图像:白天黑夜均可成像,对地面温度的分辨率可达 5℃,常用于
城市热岛分析。
3)微波雷达图像:微波可穿透云层,能分辨地物的含水量、植物长势、洪水淹没等。
4)mss图像:美国的陆地卫星提供的图像,扫描通道有4个,几何分辨率为79m×79m。
5)tm图像:扫描通道有7个,几何分辨率30m×30m(红外通道是120m×120m), 6)hrv图像:由法国卫星提供,扫描通道有4个,全色通道几何分辩率为10m×10m,其余通道为20m×20m,周期为26天。第五篇:城市经济学
1、数学模型应用在城市领域中,较多地集中于交通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宏观城市经济学把城市当做一个整体,采用总量经济分析方法;微观城市经济学以单个的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城市土地利用、住宅、交通、就业、环境等问题。
2、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中常用名,也是微观经济分析的最有力工具;
经济学需求定义:在特定的时间内,在每个价格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经济学供给的定义:在物定时间内,每一个价格下,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给市场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3、供需理论三个假设:完全竞争、经济人(不是自由人)、完全信息
4、供给与需求曲线。需求与价格成反比。供给与价格成正比或者说,价格的升高会带来生产量的增加。
5、价格的弹性与刚性。必需品顷向于刚性;非必需品倾向于弹性。土地在行业层次和企业层次上的土地供给是有弹性的;住房短期是缺少弹性的。
6、基础设施,政府直接定价;如果企业自主经营,可以通过指令性限价或通过专营许可管理的办法。
7、政府价格如果高于均衡价,无实际影响;如价格上限在均衡价格之下,会造成需求超过供给,发生物品短缺;
8、补贴比价格管制好,不会直接影响市场供给,因而不会引起短缺现象。
9、如果说价格下限定得过高,会引起供应的过剩。
10、外部性。在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土地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均应考虑。
11、土地经济学内容:城市土地一般理论、土地利用经济、土地制度、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中的经济问题。
12、土地四特性:希缺性、边际效益递减性、使用方式变更困难性、区位效益性。
13、“价高得者”,土地经济学中常用地租竞价曲线。商业导向市中心集聚,居住、工业等在远离市中心的区域发展。
14、同心圆,持续压力,向外不断转移,即渗透;交通因素,扇形;乌曼,多核心。
15、土地产权中,所有权和使用权最重要。
16、土地供给、中长期是仍呈弹性。在行业和企业层次是有弹性的。政府要控制一级市场,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供给土地。总的来说,是不完全弹性的。
17、基础设施与一般商品相比具有特殊性:1)服务公共性与社会性:2)效益的内部性与外部性;3)需求的周期性与供给的连续性。
18、基础设施经营要从投次、经营和激励体上找原因。
19、基础设施按照商业化的原则经营:三个特点:
1)明确的目的、连贯性;2)拥有自主经宫权;3)财务的独立性。20、城市公共财政:计划时代:分配、调节、监督
市场经济:资源分配、收入分配、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21、城市公共财政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城市建设和违护。
22、财政收入来源:税收、利润、规费、债务四大收入。
23、财政支出:市政建设、科教文卫、生产支出、生活支出、管理支出。
24、霍夫曼定理。消费品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4 25、工业发展阶段论:农业经济阶段,工业净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小于20%;初兴20-40%;工业加速阶段大于40%。 26、产业成长阶段论:农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后工业化社会。其中工业化又分为前期(轻纺工业)、中期(重化工业),后期(机电一体化);后工业化社会,就是第三产业GNP比重高于一、二产业。 27、产业结构演进论:将经济发展划分为五个时期,即传统结构阶段以农业为主、二元结构时期的手工操作和半机械化、复合结构阶段(工业技术装备到各行业)、先进技术主导结构阶段以当代高技术为特征、高度化结构阶段(以完善的高技术体系为标志) 28、罗斯托“起飞论”三个条件:1)5-10%的生产投资率;2)选定一个或几个主导部门;3)起飞的制度保障等,有储蓄。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提出经济成长的基础是布登布洛克式动力——人类经济与非经济动机和欲望所造成。 29、经济增长,表现为值实物、价值、人口的增长三方面。30、需求指向理论,指城市外部市场对城市产品的需求; 供给基础理论,认为城市经济增长取决于城市的要素供给情况; 在城市经济中,供给基础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城市的物质与技术基础,二是专业化协作程度,三是投资环境。 31、两种经济的增长方式:1)要素推动,2)要素生产率提高。 32、经济增长路径四个不同阶段:1)要素推动,2)投资拉动,3)创新推动,4)财富推动。 33、城市与区域经济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 34、城市与区域一化化的五个内容:生产要素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空间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环境资源开发与保护一体化。 35、经济发展,两个最重要的结构性变化,即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比重下降和工业比重增加。 36、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基本源泉; 2)经济开放度,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强度和范围有决定性作用。 3)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增长方式选择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4)经济体制,计划模式下,政府是资源配置的主体,市场经济模式下,市场机制圣经济中的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 37、1965年,美国学者汤普森《城市经济学导言》标志着城市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8、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在国家的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划定国内生产总值是以生产的国界为准,而不是以投资和劳动力的来源为准。 第六篇:城市地理学 1、城市地理学的四个领域:1)城市形成与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问题与对策研究 2、城市首位律,4城市=P1/(P2+P3+P4),11城市=2P1/(P2+P3+……P11) 城市金字塔,K,不同等级城市数量之间关系,用每一规模等级城市数与其上一规模等级城市数相除的商,限K值来表示。 位序——规模法则。q=1,理想状态,q<1,分散状态,q>1为集中分布。 3、中心地理论。1937年,博士论文《德国南部的中心地》,1)不同等级的中心地;2)市场六边形;3)中心地组织; 2)中心地职能能够得以存在的条件是最大销售距离大于门槛距离,实际销售距离介于两者之间。 4、市场原则:K3,1,3,9,27……,中心地1,2,6,18…… 交通原则:K4,1,4,16,64……,中心地1,3,12,48…… 行政原则:K7,1,7,49,343……,中心地1,6,43,294…… 5、克氏认为:经济开放、交通方便的地区,市场原则是主要的; 山间盆地,联系不便,相对较为封闭的地区,主要是行政原则; 新开发区和发展中的年轻国家,交通线是开发关键,交通原则最为重要。 6、核心—边缘理论,其中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均衡增长理论认为,打破恶性循环,要维持各部门的均衡发展,可以避免供给方面的困难;非均衡理论不同意仅靠投资增加可以打破恶性循环。 7、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匀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增长极存在与否,决定在于有无发动型工业。 8、核心——边缘模式。在发展中,核心对边缘有两种完全不同效果,一种是负效果(极化),一种是正效果(扩散、涓滴效应)。很多学者认为是一种控制和依赖的关系。 9、城市地理学研究方法: 1)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方法:极点法、等高级法、网络法、相互作用法、密度法、地域等级体系法、栅格汉、系统动力学法、等七种。 2)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研究方法:景观分析法,城市填图法(又分为方格法和断面图法),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方法。 10、社会空间结构,包括社会区分析、因子生态分析方法(计算机技术)两种各有优点。 社会区分析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演绎方法,从整个社会的社会变动中推导出变化。第一步是指标的选取。形成三个复合概念:社会阶层、城市化、隔离。 11、城市化概念。1867年,西班牙赛达,《城市化理论》,我国是自下而上的城市化道路,是重要途径,即向小城镇集中。 城市化的复杂性表现在他的转化主体和过程.城市化的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市化;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从转化的主体看,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从城市化过程看,美国学者费里德曼分为城市化I型和城市化II型,前者是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后者是抽象的、精神的的过程。 自下而上的城市化道路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广域的城市化就是逆城市化。70年代逆城市化首先出现在英国。 所谓的效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即人口往郊区即效区化,效区人也向外移,即逆城化,80年代城市复兴,即再城市化。 1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预计2010年达到51.8%,我国47%。2)大都市带:3)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4)发展中国家仍以农村向城市为主 13、新中国城市化特征:1)波动性较大;2)一元到多元;3)规模体系动态变化明显;4)省际差异大。 “一五”时期稳步发展,”大跃进”时期过度城市化并第一次出现反向城市化,”文革”期间,第二次反向城市化,改革开放后,稳步提高.14、城市地域结构:第一圈层是中心商务区;第二圈层边缘地带,分布了批发业和工业部门;第三圈层是内城,主要是低收入者居住地。再外层是内郊,最初郊区化发展的地区,第五,第六圈层形成了大型室内购物中心及工业园区和商务区。 15、中心商务区,是墨菲和万斯,CBHI,高度指数>1;CBII强度指数>50%(建筑面积总和) CBHI,高度指数>4;CBII强度指数>80%硬核(商务用地建筑面积总和) 16、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有两种,即主要指标法(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和复合指标法(日本学者提出的城市成长力系数和城市度等)17、残差法是霍伊特为了简化直接调查的程序而提出的一种间接方法。他先把已经知道的以外地消费和服务占绝对优势的部门,作为基本部分先分出来,不再过细地区分内部可能包含的非基本部分。然后从基本活动不占绝对优势的部门职工中,减去一个假设的必须满足当地人口需要的部分。他假设的比例为1:1。18、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城市性质是相对稳定的,而城市职能是多变的,但却是客观存在的。 第七篇:城市社会学 1、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七个方面和四个内容。 1)历史、位置、区位结构与社会组织、动态过程、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导进 2)人类生态学、城市社区、城市问题、规划和城市化 2、社会构成的五个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思想文化因素 3、社会发展理论:社会运行几大主题(需要——互动——管理与控制——变迁与进步) 4、社会需要:生理、安全、友爱、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要。 5、社会控制:积极的和消极的。形式化和不怎以形式化的。美国罗斯首次提出“社会控制”。 6、社会变迁的几种理论。1)历史循环论,2)社会进化论,3)社会均衡论。 社会进化论的三个基本假定:一是相信变迁是一个积累过程,二是变迁增加了复杂性,三是变迁提高了人们的适应能力,因之激发了进步。 7、社会均衡论。均衡是社会体系运行的最终目标,在均衡系统里,社会体系是和谐而不无冲突的,它反对社会进步、革命、革新、趋向保守的理论。 8、人类生态学理论。芝家哥学派,20世纪20年代,将竟争、淘汰、更替优势的原理引入城市研究。 9、城市有两种希缺资源,一是经济商品,二是地理空间。 10、社会的发展过程分为:竞争、冲突、调节、同化。 11、城市生态过程:集中和分散、聚集和离散、隔离、侵入与演替。 12、社会地区分析,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一种城市社会研究方法。三个指标:社会阶层、城市化、隔离。 13、城市性状态理论:沃思,1938,城市“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的永久性居民点”,人口众多,居住稠密,异质性是城市居民三特征。人口规模、人口密度、人口异质性三个变量。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芝加哥学派偏重描述性研究忽视理论研究的倾向。 14、城市性状态的主要特征:复杂的社会分工、高度的社会流动性、城市居民在功能上有显著的依赖性、人际交往较强的匿名性、社会问题依赖正式的社会控制、居民宽容与容忍意识较强。 15、新城市社会学派。新城市主义学派的观点:现象不只是空间决定的,城市空间受财富和权力的支配,受资本主义制度和国家经济秩序的支配。 1)新韦伯主义认为:城市资源分配不公平是造成社会冲突的根本原因。 2)政治经济学派:提出资本运动三级环程理论。初级,产业和消费性生产投入,次级基础设施和物质结构,三级向科、教、文、卫、社会事业。 哈维认为:资本在次级环程投资是城市发展与变迁的主要决定因素。 3)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派:城市社会运动三个目标,即抵制利润获取,支持集体;社区文化创造与认同;自治管理与市民组织参与决策。 16、社会学收集资料方法: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件法。 17、城市社会学研究中运用经验研究方法,主要有社会实验法和社会调查法。社会学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 18、老龄社会:60以上10%,65以上7%; 19、失业,经济因素以外的因素:科技进步、季节性工作、人口发展控制程度和劳动力流动。经济的不发展是造成失业的根本原因。 20、社区构成的五要素:一定数量的社区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一定类型的社区活动、一定规模的社区设施、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 21、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两大类型。 1952年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通过“社区发展计划”,其宗旨是:加强社区间的联系;充分发挥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利用社区自身的力量,提高社区经济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解决社区存在社会问题。强调社区成员参与计划社区改造,通过改造达到社区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协调。 22、社区研究的方法:实地调查方法和分析方法。新生态学,“POET”四个变量。 23、社区邻里的三种理论:1)社区失落论;2)社区继存论,3)社区解放论。 24、街道与居委会是基本组织形式,三个行为主体,在三个层面互动的过程。 25、从历史角度:流动性社区,村舍型社区,农村社区,城市社区。 根据空间特征:居住社区,精神社区。 社区结构和特点: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26、城市社会隔离:由于阶层(扇形分布),家庭核心(同心圆),种族、民族团状集聚,三个因素叠加,形成总的社区隔离分布。 27、城市社会的整合:制度性、功能性、认同性整合。 28、城市更新的三个转变: 1)从清理贫民窟,到环境综合整治。2)从物质环境规划到社会、经济和物质相结合的方向。3)从急剧到小规模,分阶段,和适时,谨慎的渐近方式。29、1962年,规划选择理论,确立了倡导性规划概念。(《马丘比丘宪章》提出,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人之间的系统的、不断地互相协作配事的基础上。30、公众参与规划事业有以下作用: 1)满足市民自治需求,促进民主发展,2)在不改变存体制的原则下,鼓励参与、维持社会安定,3)市民参与,以稳定民心、使之合作,4)确保市民对政府的监督,确保维护公共利益,5)相互信任,促进规划实施。第八篇:生态与环境保护 1、生态学,德国赫克尔,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科学。 2、生物的物质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构成。其特点一为空间性二为营养性。 3、生物能量环境,太阳,一是热能、二是光能,其特点是唯一性、区间性。 4、生物圈,相互作用部分,位于大气、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的交接的界面处。 5、生态因子。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因子有能源(太阳能,其他能源)、气候(光照,温度,降水,风等)、基质和介质:岩石,土壤,水,空气等。 6、种群——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和。 7、群落——群落可简单地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 可分为陆生生物群落和水生生物群落。 8、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1)生物生产——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太阳能——化学能;消费和分解) 2)能量流动——形式转变,能量转移,能量利用,能量耗散。 其特点有:生产者对太阳能的利用只有0.14%;能量流动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流动,是不可逆的;流动中能量减少,并以热量形式消耗;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不高,在4.5%--17%之间,平均约10%(十分之一定律) 3)物质循环三个层次:生物个体层次;生态系统层次;生物圈层次(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物质循环三种类型:气相、液相和固相循环三种。 4)传递信息:物理、化学、营养、与行为信息,单向的,不可逆的。 9、生态平衡:广义,某个主体与其环境的综合协调。狭义,生态系统的平衡。 10、生态系统服务:既指生命支持功能(如净化、循环、再生等) 也包括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 11、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1).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微观与宏观协调发展; 3).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 4).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 5).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 6).环境资源的有限。 12、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城市生态系统,2)居民的生存环境质量,3)将生态学知识应用于城市研究、城市规划与管理。 13、城市生态系统: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14、城市生态系统是由城市人类及其生存环境两大部分组成。 15、城市生态系统一般分为: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一级系统。 16、城市生态系统的五个特点:人为主体;人工化环境;流量大、容量大、密度高、运转快的开放系统;依赖性、独创性很差的生态系统。其研究必须结合人文社会学科。 17、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三个:生产;生活(消费)、还原(调节),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来实现。还原功能包括自然净化和人工调节两方面。 18、城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多能源,多方式传递、人工,三废形式,单向性等。 19、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依赖性,输入与输出,生产性大于生活性,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流缺乏循环,物质循环在人为干预,产生大量废物。 20、环境影响评价三个目的:1)明确主体责任,2)提设计要求,3)管理依据,约束条件。 (1)原则:目的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动态性原则、随机性原则。2)方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类比方法。 21、项目保护途径有四个:保护、恢复、补偿和建设。 22、城市环境:自然、人工,(前二者为物理)社会、经济、景观五部分。 23、城市环境容量:人口、自然环境、用地容量、工业容量、交通容量、建筑容量等 交通容量,受城市道路网形状、城市道路面积、出车率、出行时间的影响。 24、自然环境容量:大气、水环境、土壤环境三种。 25、水环境容量:与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水质标准密切相关。 26、土壤的容量:取决于污染物的性质和土壤净化能力。 27、热岛效应:生产、生活燃烧;硬质材料;空气中大量污染物。 28、影响水体环境的因素:水体的自净作用;水体的稀释作用;水中的微生物;水体中氧的消耗与溶解。 29、CO约80%是汽车排放的。 30、飘尘,小于10微米;降尘,大于10微米。 31、“光化学烟雾”,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混和形成的污染现象。由大量汽车排气少量工业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 32、生活污水:浑浊、深色、恶臭、微碱性。生产废水不经处理即可排放??? 33、水体的PH值小于5或大于9时,大部分水生物不能生存。 34、交通噪声约占80%。减少城市噪声的最好办法是增加噪声源与受声点之间的距离。 3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宏观环境分析,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因素分析,制定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措施三个方面。 36、城市大气污染整治:1)合理利用大气容量;2)以集中控制为主,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37、城市水污染整治:1)合理利用水环境容量;2)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大力提倡回用水;3)强化水污染治理,4)排水系统合理规划,5)建水域污染整治工程。 38、固体废物:一般工业、有毒、城市垃圾和农业固废四种。城市固体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一般工业固体物和危险固体物 39、有毒固废处理:焚烧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40、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41、垃圾“灰化”,只有5%体积。 2014年《城市规划与法规》复习笔记 1.城市规划管理基本知识 l、1行政管理学的有关知识 1.1.1了解行政和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 1、行政的概念:行政是一种社会组织有序进行活动的形态、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通过一定的形式、活动和关系表现出来狭义行政概念:是一定社会政治意愿的积极推行、执行政治决策和实现政治目标,从属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广义的行政概念:行政是一个组织为实施自已的政策目标(一般是非赢利性的目标)而采取的活动。 2、行政管理的概念:行政管理是围绕执行公共权威而展开的活动,是国家的组织活动。它有三层基本含义;(1)行政管理是一种实践活动,行政管理是一种动态功能。它通过自己的各种形态的活动,通过完成自己的各种功能来执行社会公共权威,达到既定目标。行政管理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它产生于一定的社会,作用于一定的社会,它的活动涉及整个社会。行政管理活动构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系统。(2)行政管理具有一定的形式,通过行政体制与组织形式,来执行自己的动态功能。(3)行政管理体现一种关系。行政关系有多种形式,如权威关系、组织关系、人际关系、沟通关系、行政体系与社会的关系、行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等等。各类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能有不同的格式和性质,会对行政管理活动和形式产生一定的作用,影响行政管理活动和形式。从实践的意义上说,一是行政管理活动是政府管理外部各种公共事务的活动。又是政府为管理外部社会各项事务而展开的内部管理活动。1。1,2熟悉行政机构和行政领导的基本概念 1、行政机构的基本概念:组织、行政组织,是社会行政系统的结构形态。是行政行为赖以表现的组织基础。行政组织的含义包括4个方面:(1)组织结构主要是从职能目标的分工、权责大小的分配、层次等级的划分、管理幅度的确立、制度纪律的规范等方面来确定组织的表现形式。(2)组织行为组织中的人员为管理目的而活动,在人员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交往、沟通、协作、默契等行为。(3)组织环境组织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4)组织意识组织中人员对目标、行为、环境的认识和心态意识极大地也影响到组织的凝聚力。 2、行政领导的基本概念:行政领导是行政组织或机构的管理者通过一定方式指挥影响组织内的个体成群体,从而实现一定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行政领导有4层含义:(1)领导是一种行为活动的过程,旨在实现某一管理目标。(2)领导是一种上下双方共同行为的过程。(3)领导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的过程。这种影响一是来自权力的影响力;二是来自非权力的影响力。(4)领导活动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它不能超越环境的制约.因此,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构成了领导活动的三个层面基本要素。1.1.3熟悉行政沟通的作用和原则 l、行政沟通的作用行政组织决策、规划、指挥、协调、控制等职能的发挥,都离不开行政改沟通。首先,它是有效决策的依据。其次,行政沟通能增进行政人员对组织目标、工作环境的了解,促进行政人员对组织的认识和认同,形成一种积极的组织意识。最后,行政沟通能改善人际关系和组织气氛。 2、行政沟通的原则。行政沟通旨在为实现某一目标而产生一定的沟通效应、速度、广度和准确度。为了最大限度地取得沟通效应,沟通时应当坚持以下三项原则:(1)高效率原则指某一行政信息完成沟通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越少,沟通效率则越高。为了实现行政沟通的高效率原则,必须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保证沟通渠道畅通无阻,减少人为干扰和失真现象,尽可能选择最短、最直接、容量适中的渠道进行沟通。二是沟通技术现代化。(2)高质量原则是指行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所达到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尽可能地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干扰和失真,注意减少与信息接收者的要求成行政决策活动无关的信息。(3)民主化原则。就是要扩大行政人员参与决策的机会,创造一种民主、宽容、和谐的沟通气氛。1,1,4掌握提高行政效能的方法行政效能,就是行政投入与行致产出之间的比值。它是行政产出的能量、数量、质量与行政投入之间的综合比值关系,是行政能率、行政效率和行政效益的合称。提高行政效能应该采取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方法,应该把重点放在改革和完善行改内部的体制、结构、程序和提高人员 的素质上。把重点放在改善内部环境上,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自我改革和完善。(1)改革组织体制。划清楚各项行政职能的内涵和外延,简改放权,根据职能加效能的原则重新考虑行政机构的设置及其编制、规模。优化组织结构、健全决策机构,加强信息机构和监督机构的职能,控制并适当减少过于庞大的执行机构。(2)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要提高行政人员的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其次,要加强在职人员的知识教育与专业培训。再者,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尽快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从制度上保证行政人员的质量(3)完善行政过程。首先,要进一步优化决策,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其次,通过简化程序,减少中间层次和加强监控等方法消除执行和反馈中的“中间梗塞”和“信号衰减”现象。再者如强协调与合作。最后,加强规划工作,科学运筹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4)实现行政管理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将新的科学理论广泛应用到行政管理实践中去,以提高行政管理的科学化程度,采用电脑、图文传真设备等现代技术手段,从物质技术方面促进行政效能的提高。1。2行政法学的有关知识 1。2,1了解法律的概念和行政法渊源。 1、法律的广义概念:指国家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狭义的概念:是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在全国范图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行政法是由法定的国家机关依法定程序制定的,对社会各项事务实施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等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和。 2、行政法的渊源,又称行政法的法源,是指行政法产生的依据和来源及其外部表现形式。我国只有成文法才是行政法的渊源。(1)宪法。是制定各种法律、法规、规章的法律依据和来源,是行政法的渊源和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立法权的法律依据:宪法是行政法的最根本的法源。(2)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基本法律和法律,是制定其他法规、规章的依据、行政法律规范.(3)行政法规。国务院为实施宪法和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制定地方法规、自治条例及规章的依据。(4)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按法规程序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制定规章的依据。(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实施范围较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人民代表大会,它们在制定机关所辖民族自治地方范围内具有法律效力,是制定规章的依据。(6)规章。规章亦称行政规章,国务院规章和特定的地方人民政府规章。(7)法律解释。(8)其他规范性文件,决议、决定和命令。 1,2,2熟悉依法行政的意义P18—19依法行政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是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强化国家公务员和人民群众的行政法制观念,切实有效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强行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建设。 1.2.3熟悉行政行为的内涵P25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实施国家行政管理任务而产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行政行为必须具备以下5个要件:(1)是行为的主体,即履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法定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2)是行为的客体,即行政管理的对象,也就是行政行为所指向的相对方。(3)是行为的内容,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要求实现的管理任务。(4)是行为的形式,即行政行为的实施,必须以法定的形式表现出来。(5)是行为结果,即行政行为的实施,必定要引起一定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 1,2。4掌握行政法治原则的基本内容P19—21行政法治原则是指导行政法的立法和实施的基本原则。具体分解为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和行政应急性原则。(1)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管理权的存在与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具体内容包括3方面内容:①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要求行政主体(指履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在其法定的权限内行使行政职权。②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要求行政主体行使职权,既不能违反行政实体规范,也不能违反行政程序规范。不履行或拖延法定职责,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③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按法定程序进行,不得违反法律要旨。(2)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要求行政机关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得滥用自由裁量权。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情况有三种:①在法律没有规定限制条件情况下,行政机关在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所采取的必要措施。②法律只规定了模糊的标准,而没有规定明确的范围和方式,行政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和对法律的合理解释,在不违背常规情况下所采取的具体措施。③根据法律明确规定的范围、幅 度和方式,由行政机关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合理性原则的具体内容有5点:①行政行为应当符合相对方的客观实际;②行政行为应当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构因素;③平等适用法律规范,不得对相同事实给予不同的对待;④符合自然规律;⑤符合社会公德。(3)行政应急性原则。是指在某些特殊的紧急的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经法律授权的特定的一级政府批准,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法律依据或与法律依据相抵触的措施,事后必须报法定国家机关予以确认。从广义上讲,行政应急原则是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的非常原则,是它们的补充,是行政法治原则特殊的、重要的内容。一般而言,行政应总权力的行使应当符合以下条件:①是存在明确无误的紧急情况。②是非法定机关行使紧急权力,事后应报法定机关予以确认。③是行政机关作出应急行为应受有权机关的监督。④是应急权力行使应该适当,将损害控制在最小程度和范围内。 1,2.5掌握行政主体、内容、程序和权限合法的内涵P25(1)行政行为主体合法印实施行政行为的主体必须是有法定职权的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并在其法定权限范围内行使行政行为,不得超越职权和滥用职权。(2)行政行为内容合法即实施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明确、适当、合法的要求。(3)行政行为程序合法即将政行为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实施,必须符合与该行政行为性质相适应的法定程序要求,符合程序的一般要求。(4)行政行为权限合法指行使行政行为必须在一定的地域、时间、条件等方面的限度内,行政主体不能超越行政权限的限度。 1,2,6熟悉行政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关系P20行政合理性与合法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合法性原则适用于行政法的所有领域,合理性原则则适应于自由裁量权领域。通常一个行政行为如果触犯了合法性原则,就不再追究共合理性问题;而一个自由裁量行为,即使没有违反合法性原则,也可能引起合理性问题。随着国家立法进程的推进,原先属于合理性问题,可能被提升为合法性问题。 1,2,7了解行政立法的意义、内容和基本要求P26(1)行政立法的意义是:行政立法行为是实施行政行为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目的在于执行宪法和法律,实现国家行政管理职能,规范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行政管理行为、程序、内容和形式,是依法行政的重要法律保证。(2)行政立法包括立法主体、立法程序、立法表现形式和立法内容,中国有行政立法主体资格的行政有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特定的地方人民政府.(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经过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立法的一般程序包括编制立法规划,起草、征求意见,协商、审查、通过、审批、备案、公布。立法表现形式是制定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规和规章。立法内容是关于国家对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行政管理。(3)行政立法的基本要求是既要遵守我国立法的一般原则即社会主义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法制统一原则,以政策为指导的原则,还要根据行政立法行为的特点,特别注意贯彻初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1,2,8掌握行政责任和监督的基本内容P28—30l、行政法律责任(1)概念和特征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当事人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其特征有2点:一是引起行政法律责任的原因是行政违法,行政违法可以表现为行政机关违法和行政相对方违法,实体性违法和程序性违法,作为违法和不作为违法等形式。二是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既可以是行政管理相对人。也可以是行政机关和授权组织。只要任何一方有行政违法行为,符合应当追究其责任的构成要件,均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构成行政法律责任必须具备四个要件,一是行为人的行为客观上巳构成违法;二是行为人必须具备责任能力三是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有过错;四是行为人违法行为必须以法定职责或者法定义务为前提,四个条件缺一不可。(2)追求行政法律责任的原则:一是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二是责任法定原则,即构成行政违法的行为,必然是违反行政法的行为,追究行政违法行为的行政法律责任,也必须严格按行政法办事。三是责任自负原则,谁违法谁承担法律责任。四是主客观一致原则,追究行政法律责任必须实事求是,坚持主客观一致的原则。 2、行政法制监督行政法制监督是对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及其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和职务行为,依法作出的一种监督、检查和纠正的行为,主要从4个方面来考查和评价:一是否坚持宪法所确定的四项基本原则,是否坚持廉政勤政,努力为人民服务。二是否遵循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规定,坚持依法行政,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和尊严。三是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四是否积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行政管理法制监督分别按监督主体、监督对象、监督的表现形式、监督的法律效力、监督的方向、监督的程序,做不同的分类。1,3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知识 1.3,1熟悉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城市规划管理应是组织编制和审批城市规划,并依法对城市土地的使用和各项建设的安排实施控制、引导和监督的行政管理活动。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1)要充分理解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一项行政职能。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行政管理的性质,必须遵循行政管理的一般原则,负有行政责任。(2)要正确把握城市规划管理与城市规划编制的关系。城市规划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城市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审批;二是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三是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捡查。 1,3,2掌握城市规划管理的目的和任务 城市规划管理有以下4方面的目的和任务:(1)保障城市规划建设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政令的畅通。(2)保障城市综合功能的发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3)保障城市各项建设纳入城市规划的轨道,促进城市规划的实施。(4)保障公共利益,维护相关方面的合法权益。1,3.3掌握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工作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城市规划管理系统是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工作内容。(1)决策系统。是城市规划组织编制和审批管理,制定城市规划。(2)执行系统。即城市规划实施管理。(3)反馈系统。即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4)保障系统。法制保障。城市规划法律规范制定。上述四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种网络状态,循环关系。 1,3.4掌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优化及决策依据l、城市规划管理决策的优化:(1)优化决荣结构。决策结构包括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和决策系统三部分。①信息系统。一是规划管理人员尽可能获得有关决策事项的更多、更准确的情况作息;二是规划管理一定要建立尽可能完备的城市规划资料,历史档案资料以及其他相关的资料的信息库,从依靠个人智慧经验转向集体智慧系统。②智囊系统。其组织结构大致有4种情况:一是各种专家学者直接到行政机构中工作;二是行政机构聘请专家担任顾问;三是由行政机构拨款成立“思想库”;四是由专家组成学术团体为决策提供咨询。③决策系统。一般采取两种原则:一是首长负责制;二是委员会负责制。(2)提高决策技术。①决策硬技术。是指在决策中所运用的数学化、模型化、计算机以及相应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②决策软技术。是指具备与规划管理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并提高决策水平。③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与法制化。 2、城市规划的决策依据:有规划依据、法制依据、经济技术依据和计划依据。(1)规划依据。前一个管理阶段或环节的决策就是后一个管理阶段成环节的决策依据。(2)法律规范依据。(3)经济技术依据。经济技术定额指标和经济技术规范;地方性经济技术规范文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经济技术要求等。(4)计划依据。根据不同的规划管理范围、管理阶段或管理环节确定相应具体的决策依据。 1.3,5掌握城市规划管理控制及其过程l、城市规划管理。需从三个方面加强控制:一是系统内部的控制,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二是外部系统对管理系统的控制,为行政监督、人大监督、社会监督;三是管理系统对管理对象的控制,一系列规划管理活动。找市规划管理调控的作用:①指导作用;②弥补作用;③监督作用。 2、城市规划管理调控过程规划管理必须根据管理过程分别实施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1、3、6熟悉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方法 主要有行政的方法、法律的方法、经济的方法和咨询的方法。(1)行政的方法: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靠行政组织被授予的权力,运用权威性的行政手段,采取命令、指示、规定、制度、计划、标准、工作程序等行政方式来组织、指挥、监督城市规划的编制、城市建设使用土地和各类建设活动。行政方法的原意是通过职务和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能力来管理。(2)法律的方法:城市规划管理采取法律的方法,要加强立法、执法、守法和司法工作。城市规划法规是调整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总称。法制建设是由立法、执法、守法和司法相互联系的方面构成的统一体,其中主要是立法。城市规划管理严格执法,要贯彻执行“法无授权不得行,法有授权必须行,行政行为程序化,违法行政必追究”的原则。(3)经济的方法:就是通过经济杠杆,运用价格、税收、奖金、罚款等经济手段,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来进行规划管理。通过各种经济手段,从物质利益上来处理政府、企事业或集体、个人等各种经济关系。(4)咨询的方法:是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采用咨询的方法,吸取智囊团或各类现代化咨询研究机构中专家们的集体智慧,帮助政府领导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或帮助开发建设单位对各项开发建设活动进行决策的一种方式。1,3,7熟悉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原则P61(1)系统管理的原则①要强调城市规划管理的整体效应。②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系统内部的协调性。③注重城市系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①必须建立城市规划管理系统的信息反馈网络。(2)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3)依法行政的原则(4)政务公开的原则 1.3.8了解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特征P39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时序性、地方性、政策性、技术性、艺术性等诸多特征。尤其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就管理的职能而言,城市规划管理具有服务和制约的双重属性。城市规划管理就其根本目标是服务,在管理活动中为城市公共利益需要而采取的控制措施,也是一种积极的制约,其目的是使城市的各项建设不影响人民根本的、长远的利益。(2)就管理的对象而言,它具有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双重性。这是规划管理的要求所决定的。城市规划着眼于城市的合理发展,因此必须把每项规划或者每一个建设工程放在城市的大范围内考察,不能就事论事地处理问题。(3)就管理的内容而言,规划管理具有专业和综合的双重性。这是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综合体,具有多功能、多层次、多因素、错综复杂、动态关联的本质所决定的。城市管理包括户籍管理、交通管理、市容卫生管理、环境保护管理、消防管理、文物保护管理、土地管理、房屋管理及规划管理等等。城市规划管理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是一项专业的技术行政管理,有其特定的职能和管理内容。规划管理部门作为一个综合部门来进行系统分析,综合平衡,协调有关问题。(4)就管理的过程而言,规划管理具有管理阶段性和长期连续性的双重属性。这是由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所决定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必须体现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和长期性要求。在管理上应探索灵活应变的方法,留有余地、不要把文章作“死”,要具有应变的能力。(5)就管理的方法而言,规划管理具有规律性和能动性的双重属性。这是由于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门管理科学所决定的。 2、城市规划编制与审批管理 2,1城市规划组织编制管理 2,1、1熟悉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的组织编制主体。P69(1)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组织编制主体。直辖市和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2)城市详细规划组织编制主体。是城市人民政府,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详细规划覆益的面比较广,组织工作量比较大,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因此,一般由城市人民政府委托或法律授权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具体的组织编制工作。2、1、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和报批程序P72城市规划组织编制和报批的程序一般按以下几点进行:(1)拟定编制计划,保证规划编制工作有条不紊,有序地开展,避免重复和随意性。(2)制定规划编制要求,如城市规划的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技术要求等。(3)确定具有相应资质的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编制,对重要的城市详细规划,可用规划项目招标的方式确定规划设计单位。(4)协调城市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5)评审规划中间成果。(6)验收规划成果,审核成果的指导思想、内容及深度。(7)申报规划成果。验收合格后,由组织编制单位依照法定程序,向法定的城市规划审批机关提出审批该城市规划的申请。 2,1.3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的调整和报批程序,与2,2,3的内容基本一致P771、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的调整程序。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局部变更,应当由城市人民改府审批,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当涉及对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产生重大影响的调整,则必须经同级人大会或其常委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2、城市详细规划的调整程序对城市详细规划中的局部变更,如局部用地性质变更,可以征得原规划批准机关同意以后,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报批;对于重大的规划调整应当征得原批准机关的同意后,重新编制调详细规划,并按照法定的程序报原批准机关审批。2.2城市规划审批管理 2,2,1熟悉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的审核和审批主体P731、城市总体规划(含合分区规划)的审批主体:(1)国务院审批直辖市、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及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管辖范围内除上述城市以外的设市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市人民政府审批市管辖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3)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4)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城市分区规划。 2、城市详细规划的审批主体城市详细规划一般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的详细规划,除重要地区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外,其他一般地区的详细规划可以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2,2,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的审批程序P761、城市总体规划审批程序:(1)论证规划方案。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及专家对规划的内容初步论证,将论证意见报请城市人民政府审核。(2)城市政府组织审核。(3)报请人大审议。(4)批准总体规划。报上级人民政府批准。(5)公布批准的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即由该市改府公布。 2、城市详细规划审批程序:(1)申报规划成果。法定的城市详细规划组织编制单位,将编完的成果报法定审批机关。(2)会审规划成果。审批机关组织相关部门单位、组编申报部门、专家联审。(3)批准详细规划。审批机关据法律、法规及部门审核意见审查,并予正式批准。(4)公布批准的规划。审批机关据有关规定,公布批准的规划,接受公众对规划实施的监督。 2.2.4掌握城市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的审核内容和审核依据。P741、城市规划的审核内容(1)性质(2)发展目标(3)规模(4)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5)交通(6)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7)协调发展(8)规划的实施(9)共他内容 2、城市分区规划的审批内容:(1)分区的功能。(2)分区的人口建筑总量和基本分布。(3)分区公共服务设施控制。(4)分区的城市干道、绿地、对外交通设施、历史街区保护等控制。(5)市政基础设施建设。(6)其他内容 3、城市详细规划的审批内容:(1)规划用地性质。(2)规划控制指标和控制要素。(3)空间布局和环境保护。(4)道路交通。(5)市政基础设施建设。(6)规划的实施(7)其他内容。 4、审核依据:是指城市规划的审批机关在受理了城市规划的申报以后,如何把握有关法律、法规、上一层次城市规划对拟审批规划的控制要求,以及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等。城市规划的审批依据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是一致的。 2,3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 2、3,1了解各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条件P169 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的设计资格分为甲、乙、丙、丁四级。 资质条件要求 级别 甲 乙 丙 丁1.高级技术职称与其他技术人员比例 ≮1:5 ≮1:6 2.城市规划专业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数 ≮2 ≮2 3.城市规划专业中级技术职称 ≮2 4。其他专要求人数 ≮15大专学历、十五年城市规划工作经历 ≮10大专以上、10年城市规划工作经历 ≮8城市规划实践7年 ≮35年以上的城市规划工作经历5.工作业绩 两次单独承担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5年内获两项部、省级优秀规划设计奖或2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或承担过国家、部级标准规范、定额的编制工作 两次单独承担设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5年内有一项获省级以上优秀规划设计奖或一项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或承担过国家、部级标准、规范、定额的编制工作 两次以上单独承担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任务 单独承担过城市规划设计任务④研究拟定大型工程项目选址意见书。 3、丙级规划设计院可承担以下4类项目:①当地及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和修订;②中、小城市的各种详细规划;③当地各种专项规划;④中、小型工程速址的可行性研究。 4、丁级规划设计院可承担以下3类项目:①小城市及建制镇的各种详细规划;②当地各中小型专项规划设计;③小型工程项目选址的可行性研究。 2.3.3了解各级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审批程序P78①申请程序。规划设计单位根据资格分级标准及自身条件向单位所在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定级的申请文件。②审核程序。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收到申请文件以后,一是根据规定提出初步审核意见;二是组织专家对申请单位资格进行综合评估;三是根据评估意见,按规定程序审批或报国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③颁发程序。国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法定权限颁发建设部统一印制的城市规划设计资格证书,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甲级院的资格评定并颁证,乙级院的颁证,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甲级院的资格初审和乙级院的资格审核并向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报,负责丙、丁级院的资格评定并颁证。 3、城市规划实施管理 3,1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 3,1、1熟悉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的概念 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它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规划及其有关法律、法规对建设项目选址进行确认或选择,保证各项建设按照城市规划安排,并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行政管理工作。 3,1,2掌握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目的与任务l、保证建设项目的布点符合城市规划。 2、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进行宏观调控。 3、综合协调、建设选址中的各种矛盾,促进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的顺利进行。 3.1,3掌握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内容与依据主要管理内容: 1、选择建设用地地址。(1)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2)建设项目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协调。(3)建设项目与城市交通通讯、能源、市政、防灾规划和用地现状条件的衔接与协调。(4)建设项目配套的生活设施与城市居住区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衔接与协调。(5)建设项目对于城市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成破坏,以及与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和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保护规划、城市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等相协调。(6)交通和市政设施选址的特殊要求。(7)珍惜土地资源、节约使用城市土地。(8)综合有关管理部门对建设项目用地的意见和要求。 2、按定土地使用性质。 3、核定容积率。 4、核定建筑密度。 5、核定土地使用其他规划设计要求。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的依据: 1、城市规划依据。 2、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依据。 3、经济技术依据。3,1.4掌握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程序及操作要求l、程序:(1)申请程序。(2)审核程序。(3)核发程序。 3、操作要求:(1)申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范围。(2)建设单位申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操作要求。(3)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理建设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操作要求。(4)城市规划行致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操作要求 3。2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3.2.1熟悉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概念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规划及其有关法律、法规,确定建设用地面积和范围,提出土地使用规划要求,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行政管理工作。 3.2.2掌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目的与任务(1)控制各项建设合理地使用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2)节约建设用地,促进城市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3)综合协调建设用地的有关矛盾和相关方面要求,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土地使用要求,周围环境的相互制约和影响;有关部门对建设工程也有一定的管理要求。(4)不断完善、深化城市规划。规划管理就是将规划制定的成果体现在城市建设中,是城市建设规划的决策、编制成果具体化。3、2,3掌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内容与依据。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内容: 1、控制土地使用性质和土地使用强度。土地使用强度是通过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两个指标来控制的。通过审核设计方案控制。 2、确定建设用地范图。 3、调整城市用地布局。 4、核定土地使用其他规划管理要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依据有五点: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与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3个依据。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的依据和结果是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依据。计划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计划文件也是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3、2、4掌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程序及操作要求: 1、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程序为:(1)申请程序;(2)审核程序;(3)核发程序。 2、操作要求:1)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范围。(2)建设单位报送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操作要求。不仅指建筑还包括市政管线、道路、交通工程。建设工程、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求报送的其他文件、图纸等。(3)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操作要求。(4)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操作要求。(5)建设单位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操作要求。(6)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操作要求。 3.3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含建筑、管线和市政交通工程)。 3.3.1熟悉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的概念 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规划及共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对各类建设工程进行组织、控制、引导和协调、审核规划方案、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行政管理。3.3,2掌握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的目的与任务(1)有效地指导各类建设活动,保证各类建设工程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有序地建设。(2)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城市交通等公共利益和有关单位、个人的合法权益。(3)改善城市市容景现提高城市环境质量。(4)综合协调对相关部门建设工程的管理要求,促进建设工程的建设。3.3.3掌握工程规划管理的内容与依据l、内容(1)建筑物使用性质的控制。(2)建筑容积率的控制。(3)建筑密度的控制。(4)建筑高度的控制。(5)建筑间距的控制。(6)建筑退让的控制。(7)建设基地绿地率的控制。(8)基地出入口、停车和交通组织的控制。(9)建设基地标高控制。(10)建筑环境的管理。(11)各类公建用地指标和无障碍设施的控制。(12)综合有关专业管理部门的意见。 2、依据:(1)城市规划依据。(2)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依据(3)技术规范与标准依据。 3.3.4掌握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的程序及操作要求l、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程序(1)申请程序。分以下三种情况:①在原使用基地上建设且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建筑工程。是建设单位申请建筑工程规划设计要求并据以委托设计;二是建设单位送审建筑设计方案;三是建筑设计方案审定后,建设单位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②需要划拔、征用土地或原址改建需要改变原有土地使用性质的建筑工程。首先应经过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程序获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在此基础上进入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程序。(2)审核程序。一是提出建筑工程规划设计要求;二是审核建筑设计方案;三是审理建筑工程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3)核发程序。 2、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操作要求:(1)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筑物、构筑物范围。(2)建设单位申请建筑工程规划设计要求的操作要求。(3)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建筑工程规划设计要点操作要求。(4)建设单位送审建筑设计方案操作要求。(5)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建筑设计方案操作要求。(6)建设单位申请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操作要求。(7)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操作要求。 3.4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管理 3、4、1熟悉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保护单位、历史风貌地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l、文物保护单位:(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3)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4)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书资料等。(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以上5类经过鉴定并通过一定的程序确定需要保护的文物,按国家文物保护法及实施细则规定实施保护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 2、历史建筑保护单位:(1)在中国建筑史或城市规划建设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2)在建筑类型、空间、形式上有特色,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3)在我国建筑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4)我国近代著名建筑师设计的代表性作品;(5)反映某一城市或地区传统文化风貌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上述5类建筑物、构筑物经过专家鉴定和必要的报批程序后被确定为历史建筑保护单位。 3、历史风貌地区的概念:是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古镇、村落等,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4、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历史文化名城应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3.4,2掌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管理的意义(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抢救我国濒危历史文化资源的需要。(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需要。.(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发展旅游业的需要。(4)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延续历史文脉,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4。3掌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一方面要保护好城市各时期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又要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功能更新和市民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创造条件。(一)保护原则l、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本原则:①系统保护的原则。②特色保护的原则。③物质形态的保护与非物质形态的保护并重的原则。保护方法:①开辟新区、保护古城。②城市总体空间格局和历史标志的保护。③城市宏观环境保护。 2、历史风貌地区保护原则,是保护该地区的历史真实性,生活其实性和历史风貌完整性。保护方法:①法定历史建筑的保护。②逐步整治。③保护性更新。 3、法定历史建筑保护原则,必须遵循历史的原真性和建筑的完整性原则。保护方法:①建筑本体保护。一般情况:第一,修缮;第二,调整使用。特殊情况:第一,整体位移;第二,建筑主体保存;第三,意象保存。②建筑环境保护。一是划定法定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加强保护建筑周围的建设管理。二是环境整治。③财政支助和政策优惠。3.4。4掌握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单位以及历史风貌地区保护规划管理的内容与依据。 1、文物保护内容详见文物保护法的规定。 2、历史建筑的保护内容主要是建筑物实体和环境两个方面。 3、历史风貌地区保护的内容可分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物质形态方面的保护概括为以下三要素:①自然地理景现环境。②独特的街道空间格局。③历史建筑实体。 3,4。5掌握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单位以及历史风貌地区保护规划管理的程序及操作要求 可分为一般程序和特殊程序一般程序:就是将保护的规划管理纳入到建设工程的“一书两证”管理程序,法定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的建设活动的控制。特殊程序:主要是针对历史风貌地区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自然景观和风景区及法定历史保护建筑的保护而增加的必要程序。3.5城市规划实施监督检查 3.5.1熟悉城市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的概念与意义l、城市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的概念: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是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为了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的目标,依照城市规划法律和法规批准的城市规划和规划许可,对城市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活动实施城市规划的情况,进行行政检查并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的行政执法工作。 2、意义: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是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涉及到城市规划实施的最终结果是否实现规划管理的预期目标. 3。5,2掌握城市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的任务城市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的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土地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建设工程使用土地情况有监督检查;二是对规划建成地区和规划保留、控制地区的规划控制情况的监督检查。(2)对建设活动全过程的行政检查。具体任务有,两项:一是建设工程开工前的订立红线界桩和复验灰线.三是建设工程竣工后的规划验收。(3)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①查处违法用地。建设单位或个人未取得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核准的用地范围和使用要求使用土地的,均属违法用地。或属于违法审批。②划处违法建设。无证建设、越证建设,均属违法建设。(4)对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合法性进行监督检查。(5)对建筑物、构筑物使用性质的监督检查。 3.5.3掌握城市规划实施监督捡查的特点与方法l、特点包括:一是行政检查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它以行政机关的名义进行。二是行政检查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单向强制性行为,不需要征得建设单位或个人的同意。三是行政检查必须要依法进行,必须要有直接的法律依据。否则,建设单位或个人有拒绝检查的权利。 2、方法:①检查人员执行检查时,必须佩带公务标志、出示证件。②实施行政捡查时,监督检查人员应当通知被检查人在现场,检查必须公开进行。③检查在时间上必须是及时,即从捡查开始到结束不能超过正常时间。④检查结果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3,5.4掌握城市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的内容与操作要求l、检查内容,按建设过程的不同阶段来确定:(1)道路规划红线订界。(2)复验灰线。(3)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①建筑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内容。②市政管线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内容。③市政交通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内容。 2、操作要求:(1)建设工程复验灰线的操作要求。(2)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操作要求。3,5.5掌握查处违法用地和建设的程序及操作要求 严格遵循立案调查,查勘取证,作出行政处罚决定,送达当事人等法规规定的工作程序。注意以下操作要求:(1)掌握信息。信息来自四个渠道:一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来信、来访的举报;二是违法建设的单位或个人主动报告;三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核建设工程项目时发现;四是规划监督检查人员在对建设工程检查和日常巡视检查发现。(2)准备资料。首先弄清三个问题:一是违法用地或违法建设所在地的详细规划情况;二是违法用地或违法建设所在地的地形、地貌资料;三是查实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是否核发规划许可证件,以及规划许可证件核准的图纸的内容,确认是无证建设(用地)还是越证建设(用地)。(3)现场查勘。(4)草拟报告。(5)通知停工。(6)实施处罚。对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建投单位和个人、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发给行政处罚决定书。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范围,先通知当事人,按照当事人要求确定是否组织听证。对违法建设依法处理后,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恢复施工的,应当及时发出恢复施工通知书,送达建设单位或个人、施工单位。对停止施工供应用电、用水的建设工程,同意恢复施工的,也应当及时通知供电、供水部门恢复供应施工用电、用水。当被行政处罚的违法建设单位和个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逾期未履行行政处罚决定,又未申请行政复议,也未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的,城市规划 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外强制执行的要求,及时向人民法院递交申请执行书,其内容主要内容申请执行的请求事项和申请执行的理由。持人民法院审核同意后,积权主动配合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4、城市规划法规文体 4、1~4、6详见P147~P200 5城市规划方针政策和职业道德 5.1城市建设和规划的方针政策 5.1.2掌握我国现行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方针政策的主要内容l、城乡规划方面的方针政策(1)统筹兼顾,综合布局。在规划范围内,各项专业规划都要服从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应当和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衔接和协调。(2)合理节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一是科学编制规划;二是充分利用闲置土地;三是按照法定程序审批各项建设用地;四是严肃查处一切违法用地行为;五是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六是重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是把保护水资源放在突出位置;二是依据本地区水资源状况,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三是根据水资源状况,合理确定和调整产业结构;四是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并重视污水资源的再生利用;五是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地下水已经超采的地区,要严格控制开采。(3)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一是逐步降低大城市中心区密度搞好旧城改造工作。二是城市布局必须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三是加强城市绿化规划和建设。四是增强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要把解决好水体污染放在重要位置。(4)妥善处理城镇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①从区域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明确城镇的职能分工,引导各类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②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区城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基础设施的区域共享和有效利用。③限制不符合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开发活动,保护资源,保护环境。(5)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的提高。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环境建设,增强城市的综合功能。要合理调整用地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改善城市环境的目标。发展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交通、通信工程建设。加强居住区规划,加快经济适用住宅建设。(6)正确引导小城镇和村庄的发展建设。发展小城镇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方针。(7)切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8)加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9)精心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10)把城乡规划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严格实施规划。加强法制建设是料学制定和有效实施规划的保障。是做好城乡规划工作的根本途径。一是完善立法,建立键全城乡规划法规体系。二是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管理。经批准的城乡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建设活动必须遵守。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能,确保规划有效实施。三是深入开展执法检查,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四是强化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各级政府要经常对所审批的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健全城乡规划实施情况的自检制度。各级领导要带头依法行政,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城市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1)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启动住房消费,加快住房建设。一是全面落实住房分配货币化的各项政策;二是抓好政策配套,优化市场环境,加速住房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三是进一步拓宽住宅建设领域,扩大住房需求,要如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团是积极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切实加强质量管理,改善住房供应。(2)整顿和规范建设市场,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加强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工作。(3)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搞好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和建设。首先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第二,加强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和管理。第三,以创建国林城市和评选中国人居奖为契机。抓好城市环境建设和管理。(4)进一步推进建设系统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5。2城市规划行业职业道德 5,2,1城市规划行业的特点:城市规划行业,就其主要工作讲,包括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管理两部分工作。二者的关系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特征见1,3。 8、城市规划编制的特点。主要有五个方面: 1、综合性。 2、政策性。国家对建设的总体控制和宏观引导都直接合影响和反映到城市规划涉及的领域中,特别是在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为依据。 3、超前性。是通过须先的分析预测对城市以后的发展做出合理部署和安排,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规划又是地方政府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决策的参谋,要求作为建设“龙头”的城市规划要有超前意识,有战略远见。 4、长期性。应该根据实践的发展和外界因素的变化,适时地加以调整或补充,不断地适应发展需要,使城市规划更准确、及时地反映城市的实际。 5、科学性。用地布局,开发选址、交通组织,工程规划等都要符合科学要求。 5。2.2掌握城市规划行业职业道德标准l、编制城市规划的职业道德规范。(1)钻研业务,进取精神。规划人员必须更多地了解、学习其他专业的内容,自觉钻研这些相关业务,扩大自身的知识面,以便更好地协调组织,综合解决各单项规划间的矛盾和问题。(2)尊重科学,求实精神。(3)团结协作,奉献精神。(4)努力开拓,创新精神。(5)克服困难,奋斗精神。 2、城市规划管理的职业道德规范。(1)有事业心,敬业精神。(2)有责任感,原则性强。(3)无私奉献,竭诚服务。(4)民主决策、清政廉洁。(5)科学态度、求实创新。规范化、制度化规划管理模式才有生命力。(6)克服困难,开拓进取。一方面需要规划管理部门克思困难,顶住压力,多作各方面的工作,争取理解。另方面要多作宜传,取得领导干部的支持。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产生: 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指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指商品交换产生的 2、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剩余产品交换和争夺、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4、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 5、城市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6、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的结果 城市产生的定义: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聚集的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聚集,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当前所获得的共识: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乡村的基本特征: 1、人的活动、建筑的区域、居住地、生产地等的相对分散是基本特征 2、同一地区的人们生活有明显的同质性 3、大部分生活资料可直接来源于土地 4、社会结构较单一 5、能源使用多样 6、如同城市的变化一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驱使之下,乡村在各地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1、聚集规模差异 2、生产效率差异 3、生产力结构差异 4、职能差异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1、他们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但仍是一个统一体,不存在截然的界线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与进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象愈发明显 3、城乡社会、经济以及景观和聚落都具有连续性 城市与乡村联系的要素: 1、物质联系 2、经济联系 3、人口移动联系 4、技术联系 5、社会作用与联系 6、服务联系 7、政治、行政组织联系 城市社会经济的特点: 1、工业和服务业可称之为非农经济,是城市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2、城市社会的经济形式多样 3、城市经济分为: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主的经济活动的基本经济部类,和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内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主的经济活动的非基本经济部类。基本经济部类是城市发展的主因 乡村社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业和畜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2、农村社会的经济形式较单一 3、农村社会的经济多为自给自足的方式 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因: 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各种力量组合推动下的复杂过程,这些推动力量主要有: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 2、工业时期的城市发展主要动因有:农村的推力、城市的引力。现代城市发展凸现的动力机制 1、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 2、科技革命与创新 3、全球化与新经济 4、城市文化特质 城市发展阶段的划分 1、农业社会城市 2、工业社会城市 3、后工业社会城市 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规律: 1、从封闭的单中心开发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2、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 3、从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 4、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经济与技术环境因素 4、政策制度因素 城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1、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 2、无形的城镇化,即指精神上、意识形态上、生活方式上的城镇化 3、概况起来:城镇化被认为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也可以认为是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的过程,以及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的地理扩散过程。 4、城镇化是一个广泛设计经济、社会与景观变化的复杂过程 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 1、农村剩余的贡献 2、工业化的推进 3、比较利益的驱动 4、制度变迁的促进 5、市场机制的导向 6、生态环境诱导和制约的双重作用 7、城乡规划调控 城镇化的基本阶段 依据世界序列,可分为四个阶段 1、聚集城镇化阶段 2、郊区化阶段 3、逆城镇化阶段 4、再城镇化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 1、启动阶段:1949-1957形成了以工业化为基本内容和动力的城镇化 2、波动阶段:1958-1965即3年大跃进时期,这个阶段是违背客观规划的城镇化大起大落时期 3、停滞阶段:1966-1978即10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4、快速发展阶段:1979改革开发以来,我国进入稳步增长的城镇化阶段 健康城镇化 1、不是单纯追求人口意义的城镇化 2、依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化 3、注重城市整体质量的提高,更加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4、推行新型城镇化,实行城乡共同富裕 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2、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空间载体 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 2、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1、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条件 2、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的集约利用 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古希腊时期的城市: 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广场、公共建筑及市民集会场所形成的希波丹姆模式。典型代表:米列都城、雅典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 1、形成的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源自莫尔的乌托邦概念 2、形成的法律基础-----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英国针对工人的卫生和住房状况,设立的系列法规 3、形成的行政实践-----巴黎改建 4、形成的技术基础-----城市美化 5、形成的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 现代城市规划早起思想: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 2、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明日城市1922年、光辉城市1931年) 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提出的线性城市理论(1882年) 4、法国建筑师戈涅提出的工业城市设想(1917年)规划方法论: 1、综合规划方法论 2、分离渐进方法论 3、混合审视方法论 4、连续性城市规划方法论 5、倡导性规划方法论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1、城市计划大纲-----雅典宪章(1933年) 2、主要理论思想: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 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并于1990年4月1日施行 1982年1月15日,国务院批准了第一批共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07年10月28日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为城乡规划的开展确定了基本框架。自2008年1月1日施行。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通过《环境与发展宣言》和《全球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开始成为人类的共同行动纲领。 知识经济具有4个特点: 1、科技创新 2、信息技术 3、服务产业 4、人力素质 现代城市规划的核心:土地资源配置 环境规划的主要特征: 1、预警性 2、整合性 3、战略性 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和区域发展主要体现为: 城市体系的结构重组 第三章 城乡规划体系 根据《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的定义:城乡规划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改善为目的,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城乡规划法》中所称的城乡规划有: 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城乡规划的基本特点: 1、一级政府、一级规划、一级事权、下位规划不得违反上位规划的原则 2、规划作为政府职能,第一不能超越其行政辖区,第二不能超越法定的行政事权 3、城市、镇、村庄的规划是对点上建设的管理,国家、省、县是从上面协调若干点上的建设开发活动。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特点: 1、综合性 2、政策性 3、民主性 4、实践性 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成: 1、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 2、城市规划行政体系 3、城市规划工作体系 城市规划的作用: 1、宏观经济条件调控的手段 2、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3、协调社会利益,维护公平 4、改善人居环境 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构成: 1、法律 2、法规 3、规章 4、规范性文件 5、标准规范 我国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体系的构成: 1、城乡规划的实施组织 2、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3、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组织 2、专家领衔 3、部门合作 4、公众参与 5、科学决策 城乡规划编制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1、城镇体系规划: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报国务院审批;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国务院审批。 2、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 省、自治区所在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县人民 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3、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4、城市和镇可以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其他详细规划可以结合建设项目的开展由建设单位组织编制 5、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原则、内容与形式: 1、原则:公正、公开、参与、效率 2、内容:公众参与的目标控制、过程控制、结果控制 3、形式:城市规划展览系统,规划方案听证会、研讨会,规划过程中的民意调查,规划成果网上咨询等 第四章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的解释: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一定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本质特点是:相互联系。 城镇体系是区域城镇群体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镇体系规划的定义:一定区域范围内,以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 ①指导总体规划的编制,发挥上下衔接的作用 ②全面考察区域发展态势,发挥对重大开发建设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的综合指导功能 ③综合评价区域发展基础,发挥对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统筹功能 ④协调区域城市间的发展,促进城市之间形成有序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 2、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战略相互促进的原则 3、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明确国家城镇化的总体战略与分期目标 2、确立国家城镇化的道路和差别化战略 3、规划全国城镇体系的总体空间布局 4、构架全国重大基础设施支撑系统 5、特定与重点地区的规划 2006.7通过第三十三次城市规划部际联席会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内容: 1、以健康城镇化为目标,提出积极稳妥的城镇化战略 2、立足东中西多样的城镇化政策 3、构建多元、多极、网络化的城镇空间结构 4、建立以交通为核心的城镇发展支撑体系 5、加强对跨区域城镇发展和省城城镇体系规划的引导 编制省城城镇体系规划的原则: 1、符合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与全国城市发展政策相符,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其他相关法定规划相协调 2、协调区域内各城市在城市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矛盾,有利于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重复建设 3、体现国家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充分考虑水、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因素和保护耕地的方针 4、与周边省(区、市)的发展相协调 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1、区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 2、区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 3、涉及相邻城市、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两个阶段:规划纲要、规划成果 第五章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 城市总体规划涉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在指导城市有序发展、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先导和统筹作用。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与调控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具有公共政策属性。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必须检查的原则: 1、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 2、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 3、加快建设节约型城市 4、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方便 5、统筹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工作程序: 1、现状调研 2、基础研究与方案构思 3、总体规划纲要 4、成果编制与评审报批 城市规划的分析方法: 1、定性分析(因果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2、定量分析(系统评价、模糊评价、层次分析等) 3、空间模型分析(实体模型、概念模型)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要求: 1、规划编制规范化 2、规划编制的针对性 3、科学性 4、综合性 城市总体规划现状调查的内容: 1、区域环境调查 2、历史文化环境调查 3、自然环境调查 4、社会环境调查 5、经济环境调查 6、广域规划及上位规划调查 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 1、现场踏勘或观察调查 2、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 3、访谈和座谈调查 4、文献资料的运用 城乡规划实施评估的目的: 城乡规划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也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 对城乡规划实施进行定期评估,是修改城乡规划的前置条件 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 1、工程地质条件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3、气候条件 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1、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方面 2、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 3、社会、经济结构方面 城市土地的基本特征: 1、承载性,是城市土地最基本的自然属性 2、区位,城市土地由于其不可移动性,导致区位的极端重要性 3、地租与地价,地租指报酬或收益、地价指土地一定年限内使用权的价格,是国家向土地使用者出让土地使用权时获得的一次性货币收入 城市土地经济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1、基本因素层(土地区位、城市设施、环境优劣及其他因素) 2、派生因素层(由基本因素层派生出来的因素:繁华度、交通通达度、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环境质量、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建筑容积率) 3、因子层(从更小的侧面具体对土地的使用产生影响,包括商业服务中心等级、道路功能与宽度、道路网密度、供水设施、排水设施、供电设施、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城市用地的工程性评定分类: 1、一类用地,即适宜修建的用地 2、二类用地,即基本适宜修建的用地 3、三类用地,即不适宜修建的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 1、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 2、尽量少占农田 3、保护古迹和矿藏 4、满足主要建设项目的要求 5、为城市合理布局创造条件 城市发展的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2、社会发展目标 3、城市建设目标 4、环境保护目标 城市职能: 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1、基本职能指城市为城市以外地区服务的职能,是城市发展的主动和主导促进因素 2、非基本职能是城市为城市本身居民服务的职能 城市性质: 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能 1、城市性质的意义:不同城市的性质决定着城市发展不同的特点,对城市规模、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以及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水平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确定城市发展性质的依据: ①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对该城市建设的要求 ②该正式在所处区域的地位与所负担的任务 ③该城市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包括资源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建设条件和历史及现状基础条件 城市规模的概念: 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方法: 1、综合平衡法 2、时间序列法 3、相关分析法 4、区位法 5、职工带眷系数法 6、环境容量法 7、比例分配法 8、类比法 城市的用地规模: 指到规划期末城市规划区内各项城市建设用地的总和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 用地名称 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居住用地 25%-40% 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 5%-8% 工业用地 15%-30%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10%-25% 绿地与广场用地 10%-15% 城市环境容量的类型:、1、城市人口容量 2、城市大气环境容量 3、城市水环境容量 城市环境容量的制约条件: 1、城市自然条件 2、城市现状条件 3、经济技术条件 4、历史文化条件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任务: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经城市人民政府同意后,作为城市规划编制的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 1、文字说明 2、图纸 3、专题研究报告 市域城乡空间的基本构成: 1、建设空间 2、农业开敞空间 3、生态敏感空间 市域城乡空间的管制策略: 1、鼓励开发区 2、控制开发区 3、禁止开发区 市域城乡空间的主体功能区: 1、优化调整区 2、重点发展区 3、适度发展区 4、控制发展区 市域城镇空间组合的基本类型: 1、均衡式 2、单中心集核式 3、分片组团式 4、轴带式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 1、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 2、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3、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 4、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5、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6、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 7、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划定规划区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 2、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4、坚持可操作性 城市结构与形态大体分为: 1、集中型形态 2、带型形态 3、放射型形态 4、星座型形态 5、组团型形态 6、散点型形态 转型期城市空间增长特点: 1、新产业空间的出现与发展 2、新兴产业的出现并迅速发展 3、新居住空间 4、大学园区 5、生态保护空间 6、中央商务区 7、快速交通网 信息社会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发展趋势: 1、大分散、小集中 2、从圈层走向网络 3、新型聚集体出现 城市用地构成与分类: 城乡用地共分为2大类、9中类、14小类 城市用地共分为8大类、35中类、42小类 城市建设用地的分类: 1、居住用地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3、商业服务设施用地 4、工业用地 5、物流仓储用地 6、道路交通设施用地 7、公用设施用地 8、绿地与广场用地 城市用地空间布局的主要原则: 1、城乡结合、统筹安排 2、功能协调、结构清晰 3、依托旧区、紧凑发展 4、分期建设、留有余地 自然条件对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 1、地貌类型 2、地表形态 3、地表水系 4、地下水 5、风向 城市用地空间布局的主要模式: 1、集中式 2、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3、分散式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 城市活动概况起来有工作、居住、游憩、交通四个方面 城市用地空间布局的艺术问题: 1、城市用地布局艺术 2、城市空间布局要充分体现城市审美要求 3、城市空间景观的组织 4、城市轴线艺术 5、继承历史传统、突出传统特色 影响各种城市建设用地位置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 1、各种用地的功能对用地的要求 2、各种用地的经济承受能力 3、各种用地相互之间的关系 4、规划因素 城市居民出行的特性: 1、出行目的 2、出行方式 3、平均出行距离 4、日平均出行次数 现状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分析: 1、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交通增长的需要 2、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存在系统缺陷 3、交通混杂、效率低下 4、城市道路交通节点拥堵严重 城市交通政策的内容: 1、政策目标 2、政策背景 3、区域范围 4、政策中类 5、政府的执行机构 6、城市交通法规 城市交通政策的基本特征: 1、针对性与目标效用 2、多相关性和整体性 3、稳定性和可变性 4、向交通法规延生 城市交通发展的政策: 1、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2、特大城市应逐步发展地铁等快速轨道交通 3、适度发展死人交通 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 1、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 2、城市用地布局形态 3、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 1、满足城市各部门用地布局形态的要求 2、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 3、满足城市环境保护的要求 4、满足各种工程管线的要求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有关规定的分类: 1、快速路 2、主干路 3、次干路 4、支路 常见的城市道路网类型: 1、方格网式道路系统 2、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 3、自由式道路系统 4、混合式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衔接的原则: 1、低速让高速 2、次要让主要 3、生活性让交通性 4、适当分离 道路红线内用地包括: 1、车行道 2、步行道 3、绿化带 4、分隔带 城市公共交通的特征: 1、运量大 2、集约化经营 3、节省道路空间 4、污染小等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分为三个层次: 1、历史文化名城 2、历史文化保护区 3、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原则: 1、对于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护历史的原貌和真迹 2、对于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典型地段,也即历史文化保护区,要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保护城市中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还要保护和延伸古城的格局和历史风貌 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 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绿化对城市的作用与功能: 1、改善城市气候,调节气温和湿度 2、改善城市卫生环境,改变城市空气质量 3、减少地表径流,蓄水防洪 4、防灾功能 5、显著改善城市景观 6、承载游憩活动 7、城市节能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均匀原则 3、自然原则 4、地方性原则 城市绿地空间布局常用的形式: 1、块状绿地 2、带状绿地 3、楔状绿地 4、混合式绿地 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基本原则: 1、舒适性 2、城市审美 3、生态环境 4、因借 5、历史文化保护 6、整体性 工程管线综合布置避让原则: 1、压力管让自流管 2、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 3、易弯曲的让不易弯曲的 4、临时性的让永久性的 5、工程量小的让工程量大的 6、新建的让现有的 7、检修次数少的和方便的让检修次数多的和不方便的 管线共沟敷设原则: 1、热力管不应与电力、通信电缆和压力管道共沟 2、排水管道应布置在沟底,当沟内由腐蚀性介质管道时,排水管应位于其上面 3、腐蚀性介质管道的标高应低于沟内其他管线 4、火灾危害性属于甲乙丙类的液体、液化石油气、可燃气体、毒性气体和液体以及腐蚀性介质管道,不应共沟敷设 5、凡有可能产生相互影响的管线,不应共沟敷设 城市环境保护: 是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未来行动进行规范化的系统筹划,是为有效地实现预期环境目标的一种综合性手段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任务: 1、生态环境保护 2、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城市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1、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2、水环境保护规划 3、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规划 4、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的目的: 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利用地形达到工程合理、造价经济、景观美好的重要途径 详细规划阶段的竖向规划的方法: 1、等高线法 2、高程箭头法 3、纵横断面法 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 1、城市规划区范围 2、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 3、城市建设用地 4、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5、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6、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 7、城市防灾工程 第六章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2008年1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作用: 1、近期建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分阶段实施安排和行动计划 2、近期建设规划是落实城市、镇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 3、近期建设规划是近期土地出让和开发建设的重要依据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意义: 1、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的需要 2、发挥规划宏观调控作用的需要 3、加强城市监督管理的需要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必须遵循的原则: 1、处理好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条件的关系,注重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协调,符合资源、环境、财力的实际条件,并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维护公共利益,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4、严格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不得违背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城市近期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1、确定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 2、依据城市近期重点和发展规模,确定城市近期发展区域。对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空间分布和实施时序等进行具体安排,并制定和引导城市发展的规定 3、根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区等相应的保护措施、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方法: 1、全面检讨总体规划及上一轮近期建设规划的实施情况 2、立足现状,切实解决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3、重点研究近期城市发展策略,对原有规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 4、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 5确定重点发展地区,策划和安排重大建设项目 6、研究规划实施的条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7、建立近期建设规划的工作体系 第七章 城市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定义: 1、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以规划的综合性研究为基础,以数据控制和图纸控制为手段,以规划设计与管理相结合的法规为形式,对城市建设和设施建设实施控制性的管理。把规划研究、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相结合在一起的规划方法 2、是在对用地进行细分的基础上,规定用地性质、建筑量及有关环境、交通、绿化、空间、建筑群体等的控制要求,通过立法实现对用地建设的规划控制,并为土地有偿使用提供了依据 3、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国特有的规划类型,是通过规划研究确定的建设用地使用数据控制进行管理的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特点: 1、地域适宜性:规划的内容和深度,在不同城市或同一城市的不同地段,规划内容、控制要求和规划深度不同,但应与周围地段整体协调 2、管制法制化: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与管理的结合,是将管理由技术性转变为法制化,编制要保持一定的简洁性,程序性和易查性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要求: 要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及与权威性相容的灵活性,使规划管理人员在规划实施管理中有章可循、有理可据、有法可依,以法治取代人治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关系: 俩种规划均为城市详细规划,由于各自规划形式的差异,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修建性详细规划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作为工程建设项目规划管理的依据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1、是规划与管理、规划与实施之间衔接的重要环节 2、是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有机衔接的关键层次 3、是城市设计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手段 4、是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公共政策平台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特征: 1、通过数据控制落实规划意图 2、具有法律效应和立法空间 3、横向综合性的规划控制汇总 4、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控制方式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中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内容: 1、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4、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确定低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6、制定相应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011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的内容: 1、土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要求 2、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用地指标 3、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的用地规模、范围及具体控制要求,低下管线控制要求 4、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黄线)、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绿线)、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紫线)、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蓝线)等四线及控制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工作步骤: 1、现状调研与前期研究 2、规划方案与用地划分 3、指标体系与指标确定 4、成果编制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方式: 1、指标量化 2、条文规定 3、图则标定 4、城市设计引导 5、规定性与指导性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1、各地块的主要用途 2、建筑密度 3、建筑高度 4、容积率 5、绿地率 6、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 1、规划文本 2、图件(图纸、图则) 3、附件(规划说明、基础资料、研究报告)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作用: 是依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乡规划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对所在地块的建设提出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用以指导建筑设计和各项工程施工设计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特点: 1、以具体、详细的建设项目为依据,实施性较强 2、通过形象的方式表达城市空间与环境 3、多元化的编制主体 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 2、因地制宜 3、环境协调 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要求: 1、应当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所在地块的建设提出具体的安排和设计 2、应当充分听取政府部门的意见,保证有关专业规划的空间落实 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内容: 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室外空间与环境设计 4、对住宅、医院、学校和幼托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 5、根据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 6、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7、竖向规划设计 8、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城市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1、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土地主要用途 2、规划地段各个地块允许的建设总量 3、对特定地区地段规划允许的建设高度 4、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绿化率、公共绿地面积规定 5、规划地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 6、历史文化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地段的建设控制指标和规定,建设控制地区的建设控制指标 第八章 镇、乡和村庄规划 把握乡规划任务的属性: 1、确立不同乡镇的规划范畴 2、经济发达的镇、乡和村庄采用更高层次 3、不具备实现发达条件的乡镇范畴采用低一层次 4、特殊情况下的镇、乡和村庄规划范畴 镇规划的原则: 1、人本主义 2、可持续发展 3、区域协同、城乡协调发展 4、因地制宜 5、市场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规划技术原则: 1、科学合理性 2、完整性 3、独特性 4、灵活性 5、创新性 6、集约性 7、连续性 8、可操作性 镇规划的指导思想: 必须以建立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三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坚持城乡统筹的指导思想 镇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1、规划范围 2、规划建设用地规模 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4、水源地和水系 5、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 6、环境保护的规划目标与治理措施 7、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及利用的目标与要求 8、防灾减灾工程 镇规划编制的方法: 1、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2、确定村镇性质 3、预测村镇人口,确定村镇规模 4、确定总体规划经济技术指标 5、确定村镇总体布局 6、应当明确安排村镇重要公共建筑和主要基础设施的位置与规模,制定实施规划和政策措施 镇(乡)域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规划区范围、镇区(乡政府驻地)建设用地范围、镇区(乡政府驻地)和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环卫设施用地、历史文化和特色景观资源保护及防灾减灾等 乡和村庄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规划基本目标: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目标 2、规划指导思想: 因地制宜 循序渐进 统筹兼顾 协调发展 3、规划原则: ①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要求,以及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历史状况等,统筹兼顾,综合部署村庄和集镇的各项建设 ②处理好近期与远景发展、改造与新建的关系 ③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各项建设应相对集中 ④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安排住宅、乡镇企业、乡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建设布局,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⑤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绿化、环境卫生 建设 村庄分类的影响因素: 1、风险型生态因素 2、资源型生态因素 3、村庄规模和管理体制 4、历史文化资源等 村庄的类型: 1、城镇化整理 2、迁建 3、保留发展 村庄整治规划的原则: 1、尊重农贸意愿,保护农民利益 2、尊重农村建设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3、整治的重点要明确,避免盲目铺开 村庄规划成果: 1、一书 规划说明书 2、一表 整治项目表 3、五图 现状分析图 村域规划图 村庄规划图 主要整治项目分布图 农房建造及改造设计图 第九章 其他主要规划类型 居住区: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万-5万)相对应,配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区的基本要素构成: 1、住宅 2、公共服务设施 3、道路 4、绿地 居住小区: 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万-1.5万)相对应,配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 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0.1万-0.3万)相对应,配建由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区规划的目的: 居住区规划是满足居民在居住、休憩、教育养育、交往、健身甚至工作等活动居住生活方面的需求,进行的科学、合理以及恰当的用地和空间安排 居住区规划的基本要求: 1、安全、卫生 2、物质舒适性 3、精神享受性 4、与城市相协调 5、可持续发展 6、产业化 居住区规划的编制方法: 1、场地调研与资料收集 2、居住对象分析与定性定量分析 3、方案研究与比较 4、成果表达 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的主体: 1、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的主体是由所在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2、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主体是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第十章 城乡规划实施 城乡规划实施的基本概念: 就是将预先协调好的行动纲领和确定的计划付诸行动,并最终得到实现 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从理想的角度讲,城市规划实施包括了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所有建设行为 实施城乡规划的政府行为: 1、规划手段 2、政策手段 3、财政手段 4、管理手段 城乡规划实施的目的: 城乡规划实施的根本目的是对城市空间资源加以合理配置,是城市经济、社会活动及建设活动能够高效、有序、持续地按照既定规划进行,从而实现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城乡规划实施的作用: 1、使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为城市发展做好物质环境与基础实施的建设的准备 3、依公众利益,提升与优化城市功能 4、平衡各集团利益,维护社会公平 5、维护城市公共安全与环境友好 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1、行政监督检查 城市规划 (1)从福安富春溪滨水景观建设浅析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理念 兰成全 (3)对承德县“十二五”污染减排工作的思考 杨宏伟 (4)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 朱蓉 工程管理 (5)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分析 王秋明 靳立军 (6)谈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 肖锋 (7)如何提高沥青路面的平整度 杨军 (8)桥梁静动载试验的方法研究 戴泽涛 张春凤 (9)对建筑施工管理的相关问题分析 袁堂众 (10)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对工程质量相关影响分析 张春凤 戴泽涛 (12)城际轨道车站市政配套建设的管理问题 张小龙 (13)泵站设备安全管理初探 李胜云 (14)市政道路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 陈迪立 (15)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勘察方法与评价 卜勇 (16)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 黄晓燕 (17)建筑电气设备安装工程常见问题及应对对策 黄健明 (18)公路工程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 李新胜 (19)对地铁竣工验收测量的探讨 曾波 (20)关于我国公路工程评标办法和评标程序中的要点分析 李扬 魏超 (22)水利工程决算审计分析 吴慧萍 (23)谈市政工程质量管理研究 岳岭 (24)Excel在公路工程清单复核中的简单应用 曹原萍 金松灿 郭俊虎 (25)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的几点分析 李快贤 (26)哈大铁路客运专线项目建设物资管理模式浅析及思考 刘海燕 (28)高速公路养护管理 刘伟第三篇:2014年《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考试复习笔记
第四篇: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纯手打
第五篇: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