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好,才是最好美文
现在人们都追求幸福,這无可厚非。可是,人们用来衡量幸福的标准却参差不齐,有的人却认为自己拥有的越多幸福指数就越高,这一点,我不敢苟同。作家张曼娟在《幸福的秘诀》中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亿万富翁,什么都不缺,只缺快乐。一天,他路过城外,看见一个住在破屋子里的老鞋匠,衣衫褴褛,每天就靠补鞋勉强糊口维持生活,却日日哼唱着欢乐的歌,他想向老鞋匠购买快乐的秘诀,于是他付出了一大笔钱。可是,从此以后,再也听不到老鞋匠的歌声了,相反,他整日地食不安寝不眠,随时担心有人偷窃或抢劫,又烦恼着如何运用这笔钱。最后,他将钱全数退还给富翁,并且将自己发现快乐的秘诀告诉了富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什么也不必担心,就会很快乐。”其实,说白了,快乐、幸福就是一种正好的心境。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是一棵结满可能的树。”生活中,什么事都会发生,当然也包括那些意外的惊喜。《贤弈编》中就记载,有个牧童,穿着破衣烂衫,蓬头赤足,每天赶着牛羊群到山冈郊野中去放牧,常常放开喉咙唱着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放牧的任务也完成得不错。可是有一天,他捡到了一铢钱,从此以后,他的歌声逐渐消失了,牛羊也时常四面逃散不顺从他的驯养了。这个意外的惊喜,一下子打乱了他的生活,就像一块石头投掷在水中,整个水面都变得动荡不安。就是说,之前的生活,是正好的,也是最好的。可是,这个意外,让他变得无所适从,同时也唤醒了他心底的私欲,要知道,私欲的闸门一旦打开,往往会冲走你的所有,包括你的生命。很可怕。其实,在这样的意外出现之后,我们完全可以以平常心待之,这样就不会出现内心混乱的情形,原来该怎么生活的,就怎么生活。当然,还可以这样安慰自己:即使这块金子能为你换来更多的美味佳肴,你也消化不了多少,因为,你只有一个胃。这样想想,就没有化解不了的心结。
很喜欢这则笑话,一个人被老虎叼走,他的儿子要去救他,就拿起刀赶去杀虎,而他的父亲却在老虎的嘴里大声喊道:“我的孩子,你要砍,千万只能砍脚,不要破坏了虎皮,那可以卖很多银子呢。”这个笑话说明:私欲,扭曲了人格、人性。因此,我们要想过正好的生活,就必须控制好自己的私欲。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持一定的操守。《三国志》中记载,姜维的大军进至狄道,大败魏雍州刺史王经的军队,王经的部下死在水中的数以万计,张翼于是说:“可以停止了,不适合继续前进,前进可能使前功尽弃。”姜维很生气,张翼却说:“如果坚持前进,那就无异于画蛇添足啊!”很多人往往在成功和利益面前忘乎所以、失去理智,在这种情形下,就容易把事做过了,而过犹不及。而要想把握好这个度,就离不开我们过硬的操守。
我们常说见好就收,那好就是正好,它就像山顶一样,如果你再往前走,就有坠崖的危险了。所以,正好停下的时候,才是最好的时候。
第二篇:信任才是最好的老师
有人说,信任一个人需要很长的时。这话虽然没错,但是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基于一种“爱”的情感培养。而这种爱出自教师的主观意识。因此,只要教师愿意,就很容易做到信任学生。
很难想象,一个缺乏课堂新人的课堂能够成为融合的互动空间,一个缺乏信任的“传道、授业”能够达到“解惑”的效果。
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有的学生特别不好教,即使为之付出很多,都依然难以走进他们心中,结果造成教育效率低下。
面对这样的学生,在其他教育方式失效时,我们试着相信他,相信他的能力,或许这样我们面临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事实也是如此。
信任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第三篇:企业文化: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管理是一门实践科学,讲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近来,有关管理的各种理论、实践、学说、案例、方法、西方的、中国式的,层出不穷,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小企业而言,似乎每种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 理,左右为难,或者觉得外来的方法不适合自己,或者不管什么照单全收。从《谁动了我的奶酪》到《没有任 何借口》,管理仿佛是那么简单,其实又是那么难以掌握。笔者对于成长中的中国企业该学什么以及如何学习,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实践方法,供读者参考。
学习的误区
从二十多年前中国管理科学理论和实践的极度匮乏,到现在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的管理科学有了质 的飞跃。对于管理是个啥东西,我们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活生生的案例。海尔、蒙牛、联想等在引领中国企业走 向正规化、科学化的同时,也非常好地彰显了企业的学习意识和能力。企业不学习,就无法进步,就无法在当 今各行各业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存活。在新理念和思想变化越来越快、信息传播越来越迅速的当今,有 一些中小企业经常陷入学习的误区:
不学习
有一些企业,凭借着当时特定的市场机遇和企业家自身的聪明才智,在风起云涌的市场大潮中披荆斩棘,杀出了一条极具自身特色的成长之路。当该企业到达一定规模和行业地位后,企业家陶醉于成功后的自我满足,不屑于虚心学习和创新,固步自封,结果企业停滞不前乃至迅速进入衰退期。
学习,但没有明确的目的
记得几年前,笔者在中国的很多城市里看到这样一则标语:向济南交警学习!因为这句标语中没有宾语,当时笔者就曾暗自琢磨,济南交警怎么了?他们有什么先进事迹?各个城市要像济南交警学习什么?为什么要 学习济南交警?
无独有偶,现在的很多中小民营企业,自己深知管理水平的不足,非常如饥似渴地拜师学艺,不管什么理 论、主张和方法,只要企业家觉得好,就组织大家学习。学习态度固然好,但问题是企业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 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在没有明确目的前提下,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流于形式化,并不能解决什么实际 问题。
学习,像搞一场运动
中国人喜欢什么事都一窝蜂。与前一个误区类似,学习就像一场政治运动。企业家决定了要学什么,从上 到下马上不加分辨地乱学一气。这样往往导致先前学习的东西还没有真正理解、消化和实践起来,马上又换一 套理论狂学一通。世面上流行《给加西亚的信》则企业员工立即人手一本,流行《水煮三国》则大家又马上津
津乐道地转换话
题。企业把学习当做一种流行时尚,而并非深刻地反思学到了什么,学成了什么,学习并没有 给企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底蕴积淀。
学而不习
学习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实际管理水平,而是把学习当做一种洗脑的方法甚至是管理无能下的救命工 具,比如为了提高员工执行力,有些企业就要求员工必须按照《没有任何借口》中的条条框框来执行。再比如 现在世面上流行什么最新的管理概念,为了使自己显得不那么落后,就赶紧看几本书听个讲座充实一些侃资。企业学习后并没有进行认真和持续的实践,更没有真正地按照学习的内容去变革和提升自身的管理理念、流程、规章制度。
学习,然后机械地照搬照抄
有些企业,恨不能一年赶超联想,三年赶超 IBM,学习的急功近利思想过于严重。对于先进企业的管理经 验,在没有搞清楚自己的企业是否具备实施这些管理方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时,就匆忙地上马,全面照搬照抄。往往,这样机械执行的效果学习导致了员工普遍的怨声载道,不仅没有解决一些问题,反而连最基本的工作流 程也保障不了。到头来,企业家不去思考自己是否具备实施的条件和能力,反而置疑人家的方法是否真的好用。
总之,以上的这些误区,在很多发展中的中小企业经常会出现。学什么、怎么学、学了以后想干什么是这 些企业首先最应该做的自我思考。
成长中的企业应该学什么?
在学习之前,每个企业应该最先搞清楚的是学什么和为什么学。
每个企业,由于所处的行业、企业历史和文化、企业的规模、企业发展阶段、企业资金实力、企业人才素 质、企业管理水平、行业竞争激励水平等各项因素的极大不同,面临的问题是很不同的,因而要学习的东西也 是不同的。笔者认为,学习不是目的,而应该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手段。况且企业自身日常的管理经营工作又比 较繁重,盲目地学习一些超前的或者跟自身企业实际情况结合度不大的东西是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
学习品牌管理,是不是就非得学宝洁、可口可乐不可?学习质量管理,是不是就非得学 GE、丰田不可?学习创新精神,是不是就非得学 SONY、三星不可?这些优秀的企业是我们在管理书籍、MBA 案例、培训课程、媒 体中经常耳熟能详的,但我们很容易忽略这样一个事实:这些企业绝不是一夜成名的!他们都经过了几十年甚 至百年以上的发展历史沉淀,才有了今天傲视群雄的辉煌。中国国内的大多数中小企业,无论在规模、管理体 系、资金、人才等方面,与这些先进企业相比,差距相当之大,向这些企业学习管理实践非但不能起到积极的 促进
作用,反而会劳民伤财、一无是处。就像一个刚刚练短跑的运动员,如果盲目学习刘翔的训练方法,我相
信他永远也成不了刘翔。学习切不要赶潮流,别人的问题未必是你的问题,别人不是问题的问题对你来说未必 就不是问题。学习的关键是要对症下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要学习,就要学自己现在和在可预期的将来就会需要的东西;
要学习,就要学习如何处理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问题;
要学习,就要学习能够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并能可以行之有效的东西。
一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笔者根据多年咨询的经验,将企业按照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并简单说明了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学习的重点 内容,希望读者能用这种动态分析的方法针对性地对自己的企业做一个分析: 除了学习好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之外,经常去研究和分析一下一些企业是如何失败和消亡的也同样有非常好 的防微杜渐的借鉴意义。往往,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同,而失败的企业却有很多共同的失败原因:决策失败、管理失败、竞争失败等等。对于我们很多正在成长中的企业来讲,大家都会遇到很多同样的管理规范和灵活运 作的矛盾问题,多去观察和了解一下在同样发展阶段中的其它企业是如何做的,多吸取别人已经花了高昂的学 费得到的惨痛教训,也许这看似不起眼的他山之石,才真正可以攻玉。
成长中的企业应该怎样学习?
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自学,可以听课,可以集训等等。学习不必在乎形式,关键是如何将好东西学 到家。
学习的范围
依照学习参与人员的多少,可以分为个人学习、团队学习、企业学习。
个人学习,指个人自行的学习。作为企业中的管理者,应该把加强自己的素质和技能修养作为一项基本要 求,平时除了本职工作的业务学习外,还应该多学习管理、财务、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哲学、心理学等方面 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方式可以看书、上网、参加培训班、听讲座、与同行交流等等;
团队学习,指多于二个人以上的人员学习。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应该是一个充满学习气氛的团队。团队 应多加强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团队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学习方式可以看书、参加培训和讲座、组织研讨 会议等;
企业学习,指涉及到整个企业的学习。一个企业能否基业常青,最关键的是它的文化是否能聚拢人才、它的 意识是否能与时俱进、它的运作是否能快速响应市场情况的瞬息万变。企业应加强全体员工的企业文化修养、
不断地更新各级员工的意识、不断地改善各个部门的协作效率。学习方式可以召开
员工大会、组织座谈会、开 展学习竞赛等。
学习的要点
学习中切记的是:不要盲目地、机械地照搬照抄!
管理方法永远没有对和错之分,关键是是不是适合自己的企业。任何方法和经验都有一定的适用时间、适 用地点、适用人员、适用场合情形的前提条件,学习时除了理解先进企业好的做法外,更要仔细研究这些好的 做法当时的背景、适用的条件、过程中曾经遇到的问题和障碍、排解问题的方法等等。只有这些细节问题都学 到以后,在真正应用时才能顺畅,否则自己碰壁时,就会埋怨人家的方法不好。
学而常习之
学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在耗时耗力学了以后,最重要的是如何将学习的东西效益化。学习不能是走过场、不能是搞运动、不能是 做表面文章。学没学到,关键是看学了以后是否将学习内容转变为企业内部实实在在的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
学而习之,本人认为“习”更重要。中国人很聪明,看到别人这样那样做,往往很容易说:这太简单了!而 且也能很快地照猫画虎折腾一番,但往往并不能做到人家的水平来。学习,就要有个谦虚和钻研的态度,更重 要的是反复研习的求知精神。在“习”的过程中,一般都会有这样一个接受过程:本能抵触-被动执行-开始适 应-适应-养成习惯-顺理成章的新事物认知过程,相对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和企业学习则困难和问题会更多 和更复杂。即使非常好的思想和方法也难免在开始的时候给人们带来不适应的痛苦,在此期间而没有任何快乐 和收益而言。这时候,对学习的倡导者来讲,就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往往“习”的涉及面越大、与以往的传统冲 突越显著,考验也就越严峻。坚持也许就能胜利,浅尝辄止则前功尽弃。
学习也不是一个状态,而是持续不断的过程,企业的员工已经将学习的内容养成了自身良好的工作习惯,这才算学到家了。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端正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的研习过程=有效的学习!
作者: 作者:穆兆曦
第四篇: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演讲稿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首先请大家欣赏一副漫画,名字叫“开学了
毕业了”,刚进学校时,学生脑袋的形状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椭圆形,有的是梯形。可等到毕业时,原来长着不同脑袋的学生都成了和老师一样的圆形脑袋。这幅漫画形象地反映了当今我国教育的现状?即以大众教育为本位,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起点只有一个,而学生起点却有多个。教师要以多数学生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思维能力、自我意识等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似乎成了一个大工厂。教师是工厂里的操作工,学生是被批量生产的、规格整齐划一的产品。这就是“大规模、流水线、标准件”式的教育。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不管他有多少棱、角,随着年级的增高,都将逐步被磨去,渐渐变成“听话”的“解题机器 ”。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来不得半点马虎,一条路修不好可以重新来过,如果人的时间被耽误了,那是无法弥补的。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呢?其实好的教育是相对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其实我们每个孩子都是有差异的,要让每一个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
从前有一只乌龟,它已经很老很老了,不过,它很爱赶时髦。听说有一种导演服,上面都是口袋,于是,它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缝好了导演服。它穿上导演服,在镜子前面照了又照,它觉得自己很时髦,就想去外面转一圈。它在每个口袋里都装上了东西:有打火机、烟斗、手绢、钱包等等。街上的人都站住了,一直看着它,它觉得自己很美,更加得意了。老乌龟来到了歌舞厅,买了一张票。到了门口,别人跟它要票的时候,它掏了一下,不对,是钱包;又掏了第二下,不对,是手绢;又掏了第三次、第四次,都不是自己要的票。最后掏到了第四十九个口袋,才找到了自己要找的票,可是舞厅已经下班了,一个人也没有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不能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得看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是不是适合自己。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药可以包治百病,也没有哪一种方法可以包教百人,因此只有“因材施教”才是永恒的真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教无定法,学无常规。追先贤,因材施教;胜今朝,个性教学!
第五篇:作文题目,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作文题目,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作文题目,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摘 要:出作文题目是每个语文教师的任务。然而,如何才能把作文
题目出好,什么样的作文题目才算“合适”,是每个语文老师都会面临的问题。关键词:作文题目;合适;教师;成长;语文
有好几次,学生拿着诸如“淡看人生”“淡定”“心灵的宁静” “寂寞”等等作文题目,愁眉苦脸地来问我怎么写。我问:“题目哪来的,” 学生说:“老师让写的。” 听罢,我无语,也有点儿悲哀。
我悲哀的是,对高中生,甚至是初中生,我们语文教师怎么就想到了这类作文题目呢,合适吗,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也许很多。
要么,就是这些教师没有时间思考,不管三七二十一随意地就挪用了别人现成的题目。
要么,真是他们自己出的题目,也确实是他自己的人生感受。由此,我想到现在的语文教师该如何拟定作文题目的问题。
首先,从教师这方面说,我们得有起码的中学生心理学的知识,去因人施教。对高中生乃至初中生,语文教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思想特点,他们的兴趣特长,生活经验,乃至他们阅读的积累,总得有个比较透彻的 了解吧。反之,如果对学生没有起码的了解,硬生生地把我们教师成年人的感受和体验,强加给这些还在做着美梦的孩子们,把这些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题目扔给他们,他们有得写吗,愿意写吗,能写好吗,如此,是不是太为难他们了, 其次,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成长的角度来看,我以为,如果我们现在就让孩子们“淡定”“淡看人生”“心灵宁静”乃至“寂寞”,真是非常不妥。因为任何生命,他(它)们,都有一个由抽芽到长叶,到开花结果,到最终落叶的过程,我们怎能就轻而易举地掐掉学生生命中长叶、开花的这个过程呢, 人生中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如果我们掐掉青春生命中的这个美妙如花的季节,过滤掉他们人生中很多值得经历的过程,他们的人生会不会残缺不完整,会不会有遗憾, 作文,说到底,应当是生命过程中春夏秋冬的更迭演绎,是人生心灵驿站的先后承续,是人格状态和精神思想的成长写照。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让处在人生春天中的孩子们,用灵动的笔触,勾勒青春的风景,书写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独特的感悟和体验,绽放出青春最美丽、最年轻、最鲜活的思想,我们难道就没有责任, 很喜欢这样的一些题目《你听到了自己的心跳了吗,》《×××年,我的夏天~》《我的青春我做主》《流动的风景》等等;也喜欢这些高考作文题目《我想握住你的手》《我生活的世界》,《这世界需要你》等等,这些作文题目,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和热情,凸显着思想和想象的张力,更重
要的是,它们切合处在花季年华中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和人生经验特点。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今天,如何出好作文题目,应当引起每个中学语文教师的思考。
江苏省南通中学)(作者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