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细评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故事 (3000字)
细评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故事
信工院 向文波 2011508031 计科11
内容摘要:性格叛逆的多情公子,倔强自傲的如花美眷,当他们在一个拥有封建制度的社会里相遇并深深相爱时,注定会被世人所不容,被封建的制度所束缚,命中注定在凄美与浪漫过后,会走向悲剧。可是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又是用有何等的勇气与力量啊,他们对权势的蔑视,对爱情的坚定都注定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关键字:宝玉 黛玉 爱情 封建制度 反抗精神 悲剧结局
《红楼梦》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这就是贾宝玉与林黛玉二人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这一悲剧是贯穿《红楼梦》全书最主要的叙事线索,也是《红楼梦》中最生动、最完整、最扣人心弦的故事。这一故事最终以悲剧作结,表明《红楼梦》中所描绘的社会是个充满悲剧气息的社会。宝黛二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既是一出性格的悲剧,也是命运的悲剧,更是当时社会的悲剧。但是我们在悲剧的结局中却看到了两位主人公特有的精神。也看到了主人公对封建制度的反抗。
(一)宝玉
贾宝玉,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主要的人物,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王、富贵闲人。由神瑛侍者脱胎而成,对绛珠仙草有灌溉之恩,因此有还泪一说,出生时口含一块玉,是贾府的宝贝,他曾说“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从小在女儿堆里长大,喜欢亲近女孩儿,与林黛玉的爱情是世间少有的纯纯之爱。他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根据脂砚斋评所述,其在情榜中被评为情不情。
贾宝玉一生下来就有着强烈的悲剧意识,在温香软玉的包裹中,他又依恋又彷徨,因依恋而更彷徨,因彷徨而更依恋,他知道生命的本质是必然消逝。知道这世上种种最后都必然成空,所以当命运使你身陷幸福,其实就是将你陷入没顶,在它釜底抽薪之际,要怎样的灵魂才能承受?
一开始宝玉的人生理想是在女孩子里混,混一天算一天,女孩子是最美好的事物,有着最纯洁的特性,甄宝玉挨打的时候,他总是“姐姐妹妹”的乱喊,他觉着这名字便抵得过痛。他以此皮肉之苦以此化解,贾宝玉则以此抵御人生的大悲伤,只要能和姐姐妹妹们在一起,他就能忘记时光的流逝,死亡的逼近,他的梦想是让死亡成为一个不速之客,拜访他的那一瞬,他依然身处于女子们的温柔馥郁之中,他还发狠说,那一刻之后就让他彻底消失吧,化成飞灰——飞灰还不好,还有形有迹、有知有识,不如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也就散了。
他终于明白,这一辈子,不能指望所有的人都陪着你,更不能指望所有的人都用眼泪葬你,只能够期待一个生命来与你的生命对照,“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只要有一双眼睛看到过你的灵魂你的人生,即便终有一天灰飞烟灭,你的这一生也就真实地存在过了。这双眼睛属于林黛玉,鲁迅说《红楼梦》,华林之中,遍布悲凉之气,呼吸感知于其间者,惟有宝玉一人。在我看来,却不尽如此,可以这么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不是缘定三生,不是木石前盟,这些不过是作者的修辞,他们的感情是建立在对于生命之美的共同感知与不舍上的的,他们不关心尘世的经济学问,仕途前程,他们永远直接地逼向生命的本真,去为所有美好的生命扼腕可惜。
(二)黛玉
林黛玉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四大家族贾家第四代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宝玉的姑表妹,贾母的亲外孙女。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黛玉聪慧无比,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
在爱情的理念上,林黛玉的观念的进步的,这个250年前的少女,敢爱敢恨,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无惧任何外界压力,在她所处的时代简直不可思议!她精心地呵护着自己的爱,她为她的爱快乐,她为她的爱忧伤,仿佛她来到这个世界,只为爱情而来!
林黛玉的爱是很自私的,有着强烈的排他性。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成长历程,使她从未有过家的感觉,因此,她完全依赖于她所爱的人,她总把贾宝玉看着是她生命的全部,她的一切总是以贾宝玉为中心,她时时刻刻地想着贾宝玉,担心着贾宝玉。然而现实是残酷,她的期望值越高,失望越大,这使得她本来就不好的身体雪上加霜。在这场爱情中,林黛玉完全丧失了自我,丧失了自身生命的价值。她在无限的忧郁中怅然死去。
(三)宝黛之恋
林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绛珠草。
“西方”,是极乐世界的意思。“灵河”,是虚拟的西方极乐世界一条河,“灵”有“灵敏”、“灵秀”、“灵气”之意。这些特点都是林黛玉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早期点评家张新之说,“灵河”是林黛玉的“心源”,心的源泉。林黛玉的聪颖才情是《红楼梦》之最,这是胎里带来的灵气,这灵气大大方方地、潇洒自然地、甚至肆无忌惮地表露,林黛玉的为人直率耿直,锋芒毕露,有话就说,说就说到点子上,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决不虚与委蛇,决不口是心非。
三生,本来是佛教观念,指前世、今生、来世或过去、现在、将来。三生石的典故出自唐传奇《甘泽谣》的《圆观》故事:李源和惠林寺和尚圆观是好友。圆观圆寂再世为人成为牧童,李源按其生前约定到杭州找他,牧童唱起“三生石上旧精魂”。后来文学作品用“三生石”来形容男女之间为情而生、为情而死,为情可以共生,可以共死,可以死而复生的再世情缘。绛珠草既然生长在三生石畔,她就必然要连续三世为情而献身。点评家张新之说“三生石”是林黛玉的“性本”,性情根本。爱情至上,为情献身是林黛玉性情的根本。
这株长在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绛珠草接受了雨露之恩才得以久延岁月,接受了谁的雨露之恩?贾宝玉的前身赤瑕宫神瑛侍者。
贾宝玉和林黛玉第一世情缘,是神瑛侍者侍奉、灌溉绛珠仙草。林黛玉常说自己是“草木之人”,没有什么金啊玉啊。在薛家大造“金玉良缘”舆论时,贾宝玉偏偏梦中说“木石姻缘”。林黛玉前身是绛珠仙草,贾宝玉是神瑛侍者。他们之间就是“木石姻缘”。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第二世情缘,是绛珠仙子在“五衷内对神瑛侍者郁结着缠绵不尽之意”,一心回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这是仙女和仙人的情缘。
神瑛侍者浇灌绛珠草的结果使得绛珠草久延岁月,修炼成绛珠仙女,是林黛玉的第二个前身。绛珠仙子“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话很简单,深究起来,含义却极其不简单。
绛珠仙草接受的天地精华和雨露滋养,就是大自然和中华文明的精华。最主要的是对爱的执着,爱的无畏,爱的无怨,爱的无悔。绛珠仙子“游于离恨天”外,离恨天是天的最高层,传说是悲哀气氛聚集的地方;绛珠仙子以“蜜青果为膳”,“蜜青果”的谐音是“秘情果”,秘密的感情。中国古代什么样的感情是秘密的感情?青年男女自主选择的爱情。绛珠仙子饮“灌愁海水为汤”。“灌愁”中“灌”谐音“惯”,是“惯愁”,习惯的哀愁,永远的哀愁。绛珠仙子的一游、一餐、一饮决定了林黛玉的性格本质,就是为爱而哀愁、而痛苦、而九死不悔。曹雪芹用诗意化的语言把中国古代最美丽、最聪慧、最哀愁的知识女性的特点集中到林黛玉身上了。从神话传说中的瑶姬,到现实生活的李清照,从楚辞里的山鬼,到戏曲小说里的崔莺莺、杜丽娘。她们都游离恨天,吃秘情果,饮灌愁水。追求爱情在封建社会是秘密的感情,是哀愁的源泉,离恨的根源。曹雪芹在林黛玉身上集中了现实和虚构的才女的才气和幽怨。林黛玉是潇湘馆的李清照,大观园的杜丽娘、崔莺莺。
这样一来,林黛玉就有两个前身,第一个前身是绛珠仙草,第二个前身是绛珠仙子,再加上贾府里的宝黛爱情,林黛玉跟贾宝玉的感情恰好是三世情。
(四)悲剧结局
建立在叛逆思想基础上的宝黛爱情,必然与封建制度发生尖锐的对立,形成对封建家世利益——统治者“中兴”希望的严重威胁,因而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容。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是必
然的,无法改变的,它在封建势力的高压下曲曲折折地发展,最后遭到毁灭。曹雪芹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在前八十回己经清清楚楚地预示了这个悲剧结局必将到来,高鹗的续书大体不误地完成了这个悲剧。
封建统治者不顾给宝玉造成精神上的折磨与痛苦,不惜置黛玉于死地,最后选择了薛宝钗作贾宝玉的妻子,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这不仅因为薛宝钗出身四大家族之一,门第相当,联姻可以加强他们“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因为薛宝钗的思想符合封建主义的要求和地主阶级的利益。只有她才有可能帮助贾宝玉这个浪子回头,重新走向封建主义的“正道”。己经频于破灭的“中兴”希望,自然地又转到了这位封建淑女的身上。因此对贾府统治者来说,在宝玉婚姻问题上对薛林二人的选择,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择配,而是关系到整个家族兴衰盛败的历史命运的严峻抉择。这个悲剧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惊心动魄之处,正在于此。
(五)看宝黛论社会
既谈《红楼梦》,就不得不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笔者发现曹雪芹在这两位主人公身上倾注了很多反封建心血,或者说在这两位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找到《红楼梦》的爱情反叛精神。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着墨最多的人物形象。作者对其性格特点及发展过程作了十分细致而生动的描绘。尤其重要的是,一,作者客观地展现了植根于贾宝玉内在性格中的叛逆种子能够萌发成长的基因———封建家族这一大环境的沉闷窒息在大观园这一小环境的“清静洁白”的对比之下显得尤其污浊,所以贾宝玉能够自觉不自觉地强化其固有的叛逆因子的作用,进而形成自己的认识;二,进而,作品展示了贾宝玉身上无时无处不在的失落与追求的矛盾———这种失落,不是传统的怀才不遇、功名蹭蹬之类的抑郁,而是“一点儿也做不了主”这样的个性价值的失落。因为这种反传统的精神苦闷,使他得以朦胧地寻求不以等级贵贱来衡量人的价值的个性自由,同情和尊重下层女性;
三、再进而,作品将贾宝玉要求的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在对钗、黛两女性的爱情婚姻选择中表现得至为突出。他敢于反抗“金玉良缘”的命定权威,死守“木石前盟”,其根源不只在争取婚姻自由的个性冲动,而且是更深的心灵契合和更多的叛逆意识的内在要求。
林黛玉这位爱情的又一主角,其思想性格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正如西园主人在《<红楼梦>论辨》中通过她与宝钗的对比后所说的那样:“宝钗有艳而不能得其娇,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
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香菱有其逸而不能得其文,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洵仙草为前身,群芳所低首者也。”如果说这一评价还更多地以形象的笔法,侧重品评黛玉的性格,我们不妨这样来判定黛玉的思想内核:在她的风姿韵态中,蕴含着特有的反抗意识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在表面礼法森严、实际庸俗龌龊的封建环境中,黛玉本能地感受到无形的重压,但又不愿牺牲自己的个性性灵求得与环境的妥协,其发自内心的孤寂、自尊、任性,也在沉重的精神负荷下扩张发展,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时,把主要的精神支柱选择定位于同宝玉的爱情。这是作品所着意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作品并未将宝黛爱情悲剧冲突放在肤浅的、表面的尖锐冲突状态,使之简单化。林黛玉并不是一进贾府就不受宠。相反,初到贾府时,上上下下对她可能成为贾府的儿媳怀着极大的兴趣。但随着黛玉性格中孤傲、叛逆因子的外现,她逐渐失去了贾府统治者们的喜爱。贾府所看中的是符合封建秩序要求和全套封建规范的淑女佳人,而不是一个封建统治的叛逆者。
正如恩格斯所言:“对于封建剥削阶级来说,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因此,林黛玉与贾府的冲突是表面平静而内里深刻的,是真正尖锐和无法调和的。她与宝玉的爱情悲剧决不是仅仅由于宝钗的出现,也不可简单地归结为凤姐、贾母等人的阻碍。无疑,贾母、凤姐、王夫人之流是宝、黛爱情悲剧的直接制造者,但她们也是按照封建社会不可抗拒的自然法规进行活动的。《红楼梦》就是这样揭示了真正爱情与封建利益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展示了爱情本身所包蕴的反封建色彩为封建社会所不容而造成的悲剧。这样就把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表现了出来,注入了深刻的思想性。
如前所说,《红楼梦》还写了一大群青年女性的爱情婚姻悲剧。这些年轻的女性处于封建社会上层环境,即使是丫环奴仆,其平常饮食起居也是平民百姓望尘莫及的。她们尚且如此,下层女性的爱情婚姻状况可想而知了。可见,爱情悲剧不只发生在几个人身上,宝黛的爱情悲剧是那个封建时代青年男女的普遍悲剧,宝黛爱情悲剧是轴心而已。作者通过诸多的爱情悲剧描绘,旨在激起读者的共鸣,让活在封建社会的人们看清真相和事实,鼓励他们自由恋爱,不要再被封建伦理观念的条条框框所束缚。
在《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独立和非独立性也是反叛精神的重要体现之一。独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身的独立;二是经济的独立。无论哪方面,贾宝玉都是不独立的。缺少了独立这个必要条件,宝黛之间的爱情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的。
有些研究者就认为宝玉不是一个爱情诚笃的人。木村的《红楼梦读后记》中说,“因为黛玉思嫁宝玉,但心思异常深刻,从不敢浅露出来,只用尽种种拐弯抹角的方法试探。在理
宝玉以男的立场,尽可于无人处,用一二真言去告诉她就可使放心。而宝玉偏不,忍令一个少女,为此事神魂颠倒清泪长流,自己所表现的,不过摔玉,发誓,你放心,以及‘任凭弱水三千, 我只取一瓢饮’的那些不着边际的话,这岂是一个多情的男子体贴女子的行为。”
从文本来看,宝玉对林黛玉真是体贴入微了,但就是因为没有独立,所以正经到了用人之际却又伸不上手。林如海身染重疾,写信接黛玉还乡,都是贾琏送去带回的。若宝二爷也能同往扬州,总比每天在房中暗自孤凄来得痛快吧。贾宝玉在家里,一边被祖母溺爱,一边被父亲斥喝,哪里还有说话的份儿呢? 那宝玉连出去上学,除了贴身的小厮外,还有李贵等三四个大些的仆役跟着。有一次私自溜到袭人家,也不过一半里的路程,却把个袭人吓得迟疑不定,她道:“这还了得!倘或碰见人,或中遇见老爷,街上人挤车碰,有个闪失,这也是玩的吗? ”家法森严的公子哥儿,每天只配坐在天井里往上看,没有多大的一方天空是自己的。而父母早亡的贾蔷,比宝玉大不了多少的年纪,已借元妃归省的东风,轻轻揽到一个下姑苏采买的差事了。说起大宗银子的往来,也是头头是道的:“爷爷说竟不用从京里带下去,江南甄家还收着我们五万银子。明日写一封书信会票我们带去,先支三万,下剩二万存着,等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幔的使费。”至此,完成一个少年到一个男人的蜕变,到以后,与那个叫龄官的女子邂逅时,才能坚守自己的心意,不会因外界的影响而迷失。
宝玉在赖尚荣的府上与柳湘莲相遇,问他可曾与秦钟上坟。湘莲告诉宝二爷,恐夏天雨大,已把秦钟的坟重新修葺过了。宝玉说:“我只恨我天天困在家里,一点儿作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能说不能行。虽然有钱,又不由我使。”宝二爷在家里岂止作不了主,他简直是把自己当孩子宠的。元春省亲之后,有谕命让家中姐妹去大观园中居住,命宝玉也进去读书。大姐姐想得如此周到,宝玉自然喜不自胜,正盘算和贾母要这个,要那个,忽见有丫头来说:“老爷叫宝玉。”宝玉听了好似打了个焦雷,登时扫去兴头,脸上转了颜色,便拉着贾母扭得好似扭棍儿糖似的,死也不敢去。这样一番做作之后,又拿什么去立世呢?他自幼不爱那经纶济世之论,这倒也罢了,既是天生的情种,且让大家重新听一听元春赏下宝钗与宝玉同样的端午节礼后,宝玉对林妹妹的表白: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然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要有第五个人,我也起个誓。
私下柔情蜜意的情话里,依然那么孝心一片。固然石头记开篇之时曾申明大义: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可比,在这顶大帽子的压迫之中,不敢让宝玉说出诸如“妹妹在我心上第一等重要”的话。可对于独自当家立计的人,情之所至,就不是转这迂回曲折的念头。
写爱情成立的条件——独立,这本身就是一种大胆尝试。这样旗帜鲜明的爱情反叛精神着实可贵。其实不光是宝黛爱情,《红楼梦》中的各个爱情描写都具有典型性:宝黛爱情把我们带入诗意的境界,充满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气息,深深地感动了千百万读者;尤三姐与柳湘莲、司棋和潘又安等人的爱情,也已它的淳朴、热烈而闪烁着动人的光彩;贵族小姐们的爱情在世家利益的要求下则成了无谓的牺牲品,令人扼腕叹息。这些爱情既充满了悲剧的意义,又都具有控诉封建社会的意义,它所以会付出鲜血的代价,并非“自惹”,更非“宿孽”,而是封建势力摧残的结果。作者是站在反封建主义的立场上进行含泪控诉的。
《红楼梦》里的爱情,都是美的爱情,而她的最美最动人之处,便是像封建主义的叛逆。她歌颂了反封建的青年一代,以及他们在反封建主义的思想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爱情。因此,《红楼梦》是一首反封建的爱情颂歌;是反封建者和反封建爱情的颂歌。
参考文献:
曹雪芹,红楼梦[m],中华书局,2005.李希凡,红楼梦艺术世界【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第4期.籍出版社, 1980.蒋和森,红楼梦论稿【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郑琪,浅析《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8月冯其庸,校红温议,红楼梦学刊[m],1992.启功,漫话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红楼梦研究集刊第4缉【m】,上海古
第二篇: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故事
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故事
《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红楼梦》通过一部家族的兴衰写尽当时那个年代的各色人物的不同命运。《红楼梦》中的人物大约四百人,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经历不同、性格各异。作者生活在封建的清朝,经历过大富大贵和穷困潦倒的生活,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悲剧在那个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但是他也不能够用先进的思想去解释那个充满悲剧的社会,只好把它归结为命运的安排。这种宿命的色彩在介绍宝黛的来历时表现得尤为浓重。
首先书中第一回介绍宝黛的木石前盟时,作者就安排了一个充满悲剧意味的神话。“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离于离恨天外……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神瑛侍者……下凡,在警幻仙子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还泪”之说,明白地揭示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注定要以悲剧作结的。曹雪芹认为这个悲剧性的结局不是宝黛钗等人能够把握或更改的,因而是命中注定的。作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荒诞神奇而又寓意颇深的神话故事来表明这一故事是一出命运的悲剧。但同时,作者也认识到悲剧产生的原因绝不仅是命运的捉弄,还有着性格和社会的因素。“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是《红楼梦》为宝、黛、二人的爱情所写的最后结局。然而造成这一悲剧的还是封建社会性。在那种社会下他们都无法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无力替自己作主。宝黛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同时他们又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着墨最多的人物形象。作者对其性格特点及发展过程作了十分细致而生动的描绘。尤其重要的是,一,作者客观地展现了植根于贾宝玉内在性格中的叛逆种子能够萌发成长的基因———封建家族这一大环境的沉闷窒息在大观园这一小环境的“清静洁白”的对比之下显得尤其污浊,所以贾宝玉能够自觉不自觉地强化其固有的叛逆因子的作用,进而形成自己的认识;二,进而,作品展示了贾宝玉身上无时无处不在的失落与追求的矛盾———这种失落,不是传统的怀才不遇、功名蹭蹬之类的抑郁,而是“一点儿也做不了主”这样的个性价值的失落。因为这种反传统的精神苦闷,使他得以朦胧地寻求不以等级贵贱来衡量人的价值的个性自由,同情和尊重下层女性;
三、再进而,作品将贾宝玉要求的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在对钗、黛两女性的爱情婚姻选择中表现得至为突出。他敢于反抗“金玉良缘”的命定权威,死守“木石前盟”,其根源不只在争取婚姻自由的个性冲动,而且是更深的心灵契合和更多的叛逆意识的内在要求。
林黛玉这位爱情的又一主角,其思想性格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正如西园主人在《<红楼梦>论辨》中通过她与宝钗的对比后所说的那样:“宝钗有艳而不能得其娇,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香菱有其逸而不能得其文,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洵仙草为前身,群芳所低首者也。”如果说这一评价还更多地以形象的笔法,侧重品评黛玉的性格,我们不妨这样来判定黛玉的思想内核:在她的风姿韵态中,蕴含着特有的反抗意识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在表面礼法森严、实际庸俗龌龊的封建环境中,黛玉本能地感受到无形的重压,但又不愿牺牲自己的个性性灵求得与环境的妥协,其发自内心的孤寂、自尊、任性,也在沉重的精神负荷下扩张发展,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时,把主要的精神支柱选择定位于同宝玉的爱情。这是作品所着意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作品并未将宝黛爱情悲剧冲突放在肤浅的、表面的尖锐冲突状态,使之简单化。林黛玉并不是一进贾府就不受宠。相反,初到贾府时,上上下下对她可能成为贾府的儿媳怀着极大的兴趣。但随着黛玉性格中孤傲、叛逆因子的外现,她逐渐失去了贾府统治者们的喜爱。贾府所看中的是符合封建秩序要求和全套封建规范的淑女佳人,而不是一个封建统治的叛逆者。建立在叛逆思想基础上的宝黛爱情,必然与封建制度发生尖锐的对立,形成对封建家世利益——统治者“中兴”希望的严重威胁,因而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容。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无法改变的,它在封建势力的高压下曲曲折折地发展,最后遭到毁灭。曹雪芹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在前八十回己经清清楚楚地预示了这个悲剧结局必将到来,高鹗的续书大体不误地完成了这个悲剧。
封建统治者不顾给宝玉造成精神上的折磨与痛苦,不惜置黛玉于死地,最后选择了薛宝钗作贾宝玉的妻子,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这不仅因为薛宝钗出身四大家族之一,门第相当,联姻可以加强他们“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因为薛宝钗的思想符合封建主义的要求和地主阶级的利益。只有她才有可能帮助贾宝玉这个浪子回头,重新走向封建主义的“正道”。己经频于破灭的“中兴”希望,自然地又转到了这位封建淑女的身上。因此对贾府统治者来说,在宝玉婚姻问题上对薛林二人的选择,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择配,而是关系到整个家族兴衰盛败的历史命运的严峻抉择。这个悲剧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惊心动魄之处,正在于此。
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黛玉又嘲讽宝玉心里有薛宝钗、史湘云的影子,宝玉说出“你放心”三个字。黛玉愣了半天:“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当黛玉说自己仍不明白,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 黛玉头也不回走了。丢下宝玉站在原地发呆。当赶过来送东西的袭人和他说话,出了神的宝玉竟以来是黛玉,一把拉住:“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只可惜,黛玉已先走了。只可惜,先走了的黛玉没听见这段话。这段掏心窝子的情话,宝玉只说了一遍,偏偏黛玉不在场。后来,宝玉再没机会重复这段话。后来,黛玉也再没机缘听见。再后来,黛玉是带着对宝玉的误会伤心死去。如果她真的早知道宝玉想说的话,如果她让宝玉把这段话当面说完,如果她确实摸透了宝玉的心思,她对宝玉的误会就不该那么深吧?唉,她为什么不听宝玉把话说完呢?这其实也是黛玉的一种病:在爱面前总是躲躲闪闪。这种病还是来自于另一种病,来自于她对爱的怕,对爱的不自信。
黛玉的病好不了,宝玉的病也好不了。他看得没错:黛玉是因为对自己不放心才弄了一身病。他说出“你放心”,希望这三个字是一味药。可这味药也未能把黛玉的病治好。宝玉自己也为生病的黛玉弄了一身病。他是在为黛玉治病,也是在给自己治病。他们害的都是心病。就是找不到最有效的灵丹妙药。黛玉病死了。宝玉的病不仅好不了,还变得更重了。黛玉既是他的病,更是他的药。如今,药没了,病还在,还在不断地加重„„不在了的黛玉,仍然是宝玉心头无法消除的疼痛。写爱情成立的条件——独立,这本身就是一种大胆尝试。这样旗帜鲜明的爱情反叛精神着实可贵。其实不光是宝黛爱情,《红楼梦》中的各个爱情描写都具有典型性:宝黛爱情把我们带入诗意的境界,充满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气息,深深地感动了千百万读者;尤三姐与柳湘莲、司棋和潘又安等人的爱情,也已它的淳朴、热烈而闪烁着动人的光彩;贵族小姐们的爱情在世家利益的要求下则成了无谓的牺牲品,令人扼腕叹息。这些爱情既充满了悲剧的意义,又都具有控诉封建社会的意义,它所以会付出鲜血的代价,并非“自惹”,更非“宿孽”,而是封建势力摧残的结果。作者是站在反封建主义的立场上进行含泪控诉的。
《红楼梦》里的爱情,都是美的爱情,而她的最美最动人之处,便是像封建主义的叛逆。她歌颂了反封建的青年一代,以及他们在反封建主义的思想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爱情。因此,《红楼梦》是一首反封建的爱情颂歌;是反封建者和反封建爱情的颂歌
参考文献:
曹雪芹,红楼梦[M],中华书局,2005.李希凡,红楼梦艺术世界【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蒋和森,红楼梦论稿【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郑琪,浅析《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8月第4期.冯其庸,校红温议,红楼梦学刊[M],1992.启功,漫话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红楼梦研究集刊第4缉【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第三篇:评《北京爱情故事》
评《北京爱情故事》
“再见青春,美丽的疼痛
再见青春,灿烂的忧伤
再见青春,永恒的迷茫……”在随着《再见青春》的主题曲响起,39集剧制《北京爱情故事》收宫了。以饱含悲情意味的留白式的开放结局,让观众留下了思索的空间。但同时也使好多人对“北爱”主角无一圆满的虐心结局而扼腕痛惜。虽然结局有些太过于理想,但这样的结局至少比大团圆来得更有价值。就像集主创、导演、主演三大角色于一身的陈思成对结局的感慨:“知道你们的质疑,原谅我的任性。她,醒来也会睡去,睡久了,就一定会醒来。其实,并不重要。而是想说,我们都还在,流逝的是时间。北京,还在。爱情,不死。故事,永生。”
《北爱》这部大剧,在2012开年就红了,很红很红的,引起了广泛热议。还曾有网友戏言,“正常青年看北爱,文艺青年看东爱。”不过无论褒于贬,这部与《东京爱情故事》几乎雷同的剧名以及相似的人物开场和部分相似的情节的大剧,从反响来看已经达到了导演的目的。但剧终,也许会感慨:“这一部电视剧告诉了我什么,教会了我什么? 关于爱情?关于友情?关于人生?或者说是在现在这个大社会里保持自己的原本模样,不迷失自己……”
一部《北爱》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80后的自己,也反映了现代青年对青春的茫然,迷失和不知所措。还有看似诙谐幽默,细品却能咂出一番心酸与无奈的台词,也道出了好多人的难言之隐。青春是残酷的,没有一代人的青春不经过伤痛就能成长起来,变得成熟。也许,青春更是一场盛大的独白,在这个容易感慨的年龄,有一种回忆叫思念成灾。
有多少人在青春里,懵懂地寻找、等待、迷失;又有多少人在青春里静静地无奈、伤感、颓废。但无论成长过程怎样,最后的结果也都是一种叫成熟的东西。生活本无奈,人性本矛盾,生命又是一个复杂的个体,而矛盾也是一切戏剧的源点,这样生活才有了悲欢离合。也许,人生犹如忐忑,没有准确的歌词,却依然跌宕起伏。
陈思成很好地处理了这种复杂与矛盾,才有了我们看到的《北爱》。在寻爱的过程中,慢慢长大,成熟。用自己的方式感悟着爱情、友情、人生,坚持自己的信念去奋斗,让青春无悔。这也许是“北爱”向我们诉说的。
也许《北爱》有点理想主义的完美剧,但我们也许应该做的是学会接受不完美的完美。
每部热播剧都会红及一时,热议之潮也会随时间而勇退,本不能使众人之说成一人之言,故褒、贬之评不要紧,更重要的是它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第四篇:中国法学专业院校细评
中国法学专业院校细评(节选)
一、老牌劲旅,雄风不减
昔日名扬四海的“五院四系”,堪称法学界的老牌劲旅,他们欣逢盛世,在激昂奋进的发展中在法学领域独领**,雄风不减。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提供的相关信息显示,2006年法学专业全国各院校综合排名中,脱胎于“五院四系”的9所高校中,仍有8所雄霸前八名的宝座。
学校名称 编者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 老牌法学强校,民商法实力最强
武汉大学 国际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全国领先
北京大学 法学理论名师云集,实力雄厚
中国政法大学 有统有分的培养模式,法制史、诉讼法水平一流
西南政法大学 学科体系齐全,经济法学傲视群雄
吉林大学 律师实务颇具影响,法学理论全国闻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4个部省级重点学科,知识产权法研究独树一帜
华东政法大学 国际法实力强劲,法律史、经济法、刑法全面开花
西北政法大学 刑法和经济法实力不俗
二、名校战队,底蕴深厚
除了“五院四系”外,国内还与许多知名高校都设有法学专业,凭借名校效应、深厚的学术底蕴、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及一流的科研条件,这些学校的法学专业也得到众多考生的追捧。
学校名称 编者点评
清华大学 后来居上,民商法最具实力
中山大学 地域优势明显,诊所式法律教育特色鲜明
厦门大学 地处经济特区,国际法、民商法实力不俗
浙江大学 法理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为考研热门
复旦大学 学科发展均衡,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
南京大学 增强对外交流,中德合作办学
三、特种兵团,优势明显
在中国开设法学专业的院校中,有这样特殊的一类,他们凭借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或地域优势,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法学专业。也许,他们并不像法学名校那样声名显赫,但其特色法学亦极具发展潜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商法
大连海事大学 :海商法
上海海事大学 :海商法
云南大学 :民族法学、东南亚国家法律研究
上海大学 :知识产权法,研究实力较强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法、环境资源与保护法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法
除了以上介绍的大学以外,湖南大学、黑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辽宁大学、贵州大学、河南大学、海南大学、广西大学、重庆大学、深圳大学等院校的法学专业也各具特色,实力不容小觑。
全国招收法学硕士的高校汇总
华北区:
北京高校
中国社会科学院 法学理论 法律史 宪法与行政法 刑法 民商法 诉讼法 经济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国际法、北京大学 法学理论 法律史 宪法与行政法 刑法 民商法 诉讼法 经济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国际法、中国人民大学 法学理论 法律史 宪法与行政法 刑法 民商法 诉讼法 经济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国际法、中国政法大学 法学理论 法律史 宪法与行政法 刑法 民商法 诉讼法 经济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国际法
清华大学 法学理论 宪法与行政法 刑法 民商法 诉讼法 经济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国际法
对外经贸大学 民商法 经济法 国际法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法学理论 刑法 诉讼法
北京工商大学 民商法 经济法
北京师范大学 法学理论 刑法
中央民族大学 宪法与行政法 经济法
北方工业大学 法学理论 经济法
外交学院 国际法
中央财经大学 民商法 经济法
首都经贸大学 经济法
中央党校 法学理论 经济法
北京邮电大学 民商法
北京科技大学 民商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民商法、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法、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刑法、北京理工大学 法学理论、中国地质大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天津高校、南开大学 法学理论 法律史 宪法与行政法 民商法 诉讼法 经济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国际法、天津师范大学 宪法与行政法 经济法
天津财经大学 经济法
天津商学院 民商法
天津大学 经济法
天津工业大学 经济法
华东区:
上海高校
华东政法学院 法学理论 法律史 宪法与行政法 刑法 民商法 诉讼法 经济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国际法
复旦大学 法学理论 法律史 宪法与行政法 刑法 民商法 诉讼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国际法
上海交通大学 法学理论 宪法与行政法 民商法 诉讼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国际法上海社会科学院 法学理论 宪法与行政法 刑法 民商法 国际法
同济大学 法学理论 宪法与行政法 民商法 国际法
第五篇:《宝玉挨打》教学设计与反思
《宝玉挨打》教学设计
备课人:唐丽燕
【教学目标】
1、探究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
2、理解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3、尝试研究性阅读的方法,培养对经典名著的兴趣与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及其社会背景,理解宝玉挨打这一事件的实质,即两种思想观念的一次大冲撞。
【教学方法】
点拨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开放性阅读教学 学法:分层合作式研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西江月》判词
问:这首词出自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词中所写人物是谁?从这首词中你看出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叛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2、把握宝玉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叛逆精神.3、掌握名著阅读的基本方法。
三、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是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宝玉和封建礼教熏陶下的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四、教师总结宝玉的叛逆性格:
老师总结:父亲贾政希望儿子走读书做官,仕途经济的道路,但是宝玉不喜欢;贾政希望儿子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比如贾雨村,但儿子却对贾雨村之流厌恶万分;还有宝玉由来已久的厌恶读书、专喜在“内帏厮混”的毛病„„这些都让贾政痛心疾首!
五、拓展延伸
到目前为止,老师已布置同学们阅读了《红楼梦》的前25回。在《红楼梦》前25回中,有许多情节体现了贾宝玉的叛逆精神,你能举出几例吗?
(1)宝玉摔玉(蔑视封建礼节)——第三回
(2)贾环既是他弟弟,又是庶出,“他家规矩,凡做兄弟的都怕哥哥”, “须要为子弟之表率”,但宝玉却是“不要人怕我”。
——第二十回
(宝玉极其轻视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3)听《山门》戏文 ——第二十二回
(4)与黛玉共读《西厢记》(向往爱情自由)——第23回(5)对仆人没有主奴界限,直接破坏封建秩序(6)对女人的尊重
他曾说:“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沫而已。”他甚至认为“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世界如鲍鱼之市,女人世界则若芝兰之室。
(7)“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外号儿叫人家‘禄蠹’;又说只除‘明明德’外就没有书了,都是前人自己混编纂出来的。”
——第十九回
“还想什么念书,我最讨厌这些道学话,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诓功名混饭吃也罢了,还要说代圣贤立言,好些的,不过拿些经书凑搭凑搭还罢了,更有一种可笑的,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扯西扯,弄得牛鬼蛇神,还自以为博奥。” ——第82回
(厌恶仕途经济)
(8)不喜欢官场应酬
(9)不爱读书,整天在内帏私混
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幅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燃藜图>>是鼓励人读书的画,贾宝玉一看就烦,可见他是极厌恶读书的。——第五回
结合月考题目“试以第二十三回‘共读西厢花纷纷’的情节,分析宝玉和黛玉的性格特点”的答题情况,强调读书要思考。
六、总结阅读方法 名著阅读基本方法:
1、关注回目;
2、瞻前顾后;
3、勤动手,多思考;
4、立足文本,筛选罗列;
5、抓主要性格,析全篇宗旨;
七、布置作业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一本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包涵着服装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还有医学、经济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伦理学、植物学等等。书中刻画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红楼梦》往往抓住人物最最特出的精细部分,通过具体细节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作品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听到他们的声音,嗅到他们的气息,从而感受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比如《宝玉挨打》,展示了相关人员对宝玉挨打所持的态度,从而让我们看出各色人物思想情感的差异。
思考并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宝玉挨打后,人们的不同态度来揭示众多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教学反思: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降低难度,引导学生走进课文;
二、给学生的讨论时间要注意控制节奏,不能被学生拖着走,也不能急躁,要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三、以文本为中心,使学生的阅读更深入;激发学生兴趣,掌握基本的名著阅读方法。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展开活动的联结点,无限的对话进程就从对文本的阅读中产生,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以文本为中心的阅读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文本就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课由于脱离了文本这一中心,教师更乐于展示精美而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或者更多的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去设计课堂,甚至把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和班会课。学生上完了一堂课,对文本的内容印象模模糊糊,更不能真正体会一篇文学作品的妙处所在。
其实,阅读教学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审美愉悦,获得知识的更新和提升,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重新塑造自身的目的。对于任何一个文本,由于每个人的阅历和视角的不同,每个人的理解和审美体验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在这堂课上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倾听者,希望能听到学生们对作品的最真实地感受。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学生对文本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