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 大学生实习校企合作
摘要:由于受到近年来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影响,高校大学生踏入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实习工作也开始逐渐受到各界的关注,首先分析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实习的两种模式的不足,然后提出针对高等院校建立校企合作的新的大学生实习的模式,通过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实习基地和创新基地来更好地为社会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
1高校实践教学树立校企合作共建思路的重要意义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时代,加之未来几年内,我国在劳动力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大学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除了其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就业市场需求的原因外,究其自身原因,还在于他们在校期间统一整体的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尚不够,普遍存在就业能力危机。
大学生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每年都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加入就业大军,大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成为其在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能否突出重围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样大学生实习不仅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学生步入职场的一个必要的过渡阶段。
因此,着手加强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各类实践教学,大力推进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定和完善实践教学体制成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开展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针对专业需求建立稳定、优良长期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了下一步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
2影响大学生实习质量的原因
根据调查,笔者发现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实习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学校不具体安排实习时间,一般给半年到一年的时间,由学生自己联系,自由选择实习单位,自主确定实习时间,最后直接上交一份盖有实习单位公章以及签有实习单位鉴定意见的表格。另一种形式则是由学校在教学计划中集中留有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供学生在这一段时间突击实习。这两种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譬如第一种模式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专业特点和发展前途的岗位,呈现出实习岗位与就业目标一致性的特点。第二种模式则便于学校集中安排实习时间,把实习作为各专业学习的一部分内容,实现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完成的,这样较好地保证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内容相吻合。但是这两种模式目前也受到普遍的诟病,笔者认为具体原因如下:
2.1从教育系统内部看,影响实习质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教学观念上许多高校还是把课堂传授知识作为首要任务,而把实习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因此,一旦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发生冲突时,往往以牺牲实践教学为代价。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工作经验,而实习单位往往比较看重实践经验,所以对于像那些第一次找实习单位的大学生大多数单位都不太欢迎。最后很多学生为了应付学校的实习任务而随便找一个与他们本身专业并不适合的单位实习,或者利用其他手段仅是取得了工作单位的实习鉴定,而没有深度参加具体的实习工作。
第二,管理不严格,使教学实习效果不理想。特别是第一种模式下,仅仅凭借一张并不能说明问题的表格,而缺少相应的严格的管理和质量监控,这也使得一些校外实习流于形式,甚至变成参观游览。
第三,管理模式陈旧,没有顺应社会的变化。对于第二种模式,许多高等学校的实习方式都是延续过去多年的做法,即成批量进行,每次实习的时间比较短,并且各个学校几乎都在同一时间安排实习。这与企业的工作安排产生了矛盾,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大批量的学生参加实际工作,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企业需要人时,学校却按兵不动,这自然影响企业的积极性,影响了实习的效果。
2.2从教育系统外部看,影响大学生实习质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转制、实行岗位责任制、对工艺技术保密等因素,使许多企业对大学生的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已不如以前热情,有的甚至拒绝接受学生实习。其次,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对学生的教学实习是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的企业对教学实习是作为一项业务工作来经营。学生去企业实习,学校需要向企业付一定的实习费用,再加上学生的交通、住宿补贴等,费用较高,这对高等学校来讲,负担是比较重的。所以高校在对待学生实习这方面的问题上给予的支持力度不够,不是根据情况的需要,而让学生去自找门路实习。
3深化校企合作制度改革,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3.1制度引导,完善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建设
为了弥补以上两种模式的缺陷,笔者认为应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拓宽思路,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建立大学生实习新模式,走学校和企业合作,产学合作的实习模式。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实习工作是学校一方受益;而市场经济的特点是要双方均受益,这样才能长久。因此,寻找与企业共赢的契合点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基于此,学校应采取适当的形式,建立起与企业间紧密的、稳定的联系,并想方设法发挥出“准人力资源”的作用,拓展产学合作的内容,让企业介入教学实践环节。
首先,要大力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通过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及社会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使全社会都关心并支持大学生教学实习及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国家应从财政、税收、交通等方面着手研究制定一些有利于社会支持产学合作教育的政策和法规,逐步形成社会各界自觉支持教育的运行机制。
3.2建立新模式,加强企业与高校互动合作
在这种“校企合作”模式的指导下,高等学校要注重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大力推动各种形式的产、学合作教育,鼓励高校发挥自身优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3.2.1建立产学合作教育服务中心,这是侧重于提供信息服务的合作形式。
她打破了传统的学校教务处与相关院系共管、计划性强而灵活性不足的实习组织方式。产学合作教育中心的工作,主要负责整个学校的学生实习的全面服务型工作。一方面是通过与产方的紧密联系,分析研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反馈给学生,按专业需要和就业意向引导和指导学生参与实习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是积极地向企事业单位推荐学校的学生,为他们寻找到合适的人力资源;同时,跟踪合作教育的全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理论指导实践。在服务中心下根据不同的院系可在具体设立若干个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站,不同的学院对应不同的行业领域,这些工作站负责收集企业提供的技改课题,学校负责安排合适的学生进站工作,以解决企业的课题。同时,工作站又是具体实施产学合作教育的工作场所,在工作站中,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学校的教师共同组成了学生课题指导小组,对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提供帮助,同时对学生的生活、待遇等做出安排。
3.2.2成立股份制办学实体
这是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校企合作教育形式,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具体办法主要是在高校内部建立这种办学实体,成立类似于股份制办学的学院,该学院以集资入股形式创建,高校作为办学主体,以无形资产占30%的恒定股份,再在社会上寻找相应企业以资金或实物入股,共同组成董事会,共同管理该学院,利益共享、任务互担,使得企业与学校建立了以利益分配机制为基础的合作关系。学生校外实习主要在股东企业中进行。股东企业各异的生产品种和管理模式、不同的工艺流程和控制措施,不同年代、不同国别的设备以及不同的生产技术等,都将会极大地丰富实习的内容。或许由于一些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限制,有些高校还具备建立这种股份制办学实体的条件,但是可以尝试着与国内比较知名的一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进行共建。共建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取现场教学的办法,充分发挥企业生产设备的可操作性,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使动脑和动手在第一时间同时完成。
3.2.3与企业所属学校合作办学
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一般都办有自己的技术学校或职工大学,与这些企业所属的学校合作办学,对方可以方便安排实习学生的后勤管理和协助指导,同时也为这些学校教师进修、优秀学生深造开辟了一条通道。
3.2.4发挥大学科技园中企业的教育功能
大学科技园正在我国蓬勃兴起,由于大学科技园与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资产关系、技术渊源、合作关系、原来的上下级关系、师生关系、校友关系,更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和先进的技术样本,正是极好的实习基地。学校可以与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签订了高新科技产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在本科生中举办高科技创新创业管理强化班。强化班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企业见习和创业设计两个重要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大学科技园的特殊园区环境和氛围中迅速提高能力和素质。
以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学生实习为例,由学校在管理学院的实习生中组建这种强化班,再采取了咨询项目式的管理方式,班内分为若干个实习小组,实习的每个小组相当于一个项目组,由学校联系科技园中的相关企业,让实习的同学先进行为期一周的企业内部调研,然后是为期一周的企业外部调研,接着是为期两周的报告写作与修改时间,最后是赴企业汇报。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强调这种项目小组的团队合作精神,因为在实习活动要求每个小组在实习之前就制定好详细的实习计划和调研提纲,在实习结束后提交不少于10000字的调研报告,每位同学还要提交不少于6000字的支撑性报告,此外每个小组还要制作不少于60张的PPT到企业汇报并接受企业方面的质询。这样在实习期间,学生与企业的沟通工作比如联系访谈、分发问卷等工作全部由学生自己去做,这无疑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锻炼,而且这也是对集体协作能力的一种考验。通过对企业的不同方面的调研,学生必须发现问题,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考给出合理的决策化建议。实习过程中,每个小组需对自己的工作进展作中期报告,以保持调研工作的正确方向。实习结束后,企业会对报告做出相关评价,相当于项目验收。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咨询项目的一般流程,而且对咨询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方面也有了切身的体会把学生以往被动参观式实习变为学生主动调研式实习,学生必须学会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提交相应的调研报告或分析诊断报告。
4结语
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的不断发展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组建优良的教学实习基地是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促进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更是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举措。校企合作的未来是一个“共赢”的局面,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深入发展,大胆创新,结合各地高校的实际因地制宜,必能探索出一条带有各地高校鲜明发展特色的校企合作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小虎.校企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2]@陈小虎.多元化、多样式产学融合的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J].2008,(1/2).[3]@王晓听.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J].培养贴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2008,(2).
第二篇: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有效地提升了高职教育的质量,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文通过结合“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探索实施了校企合作机制对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相关的行业或企业在人才教育培养和技术开发、改造、创新过程中的相互配合、共同协作。校企合作机制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的本质要求。企业和学校作为高职教育中“两个主体”,共同担负高职教育的使命、质量。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是软件技术及相近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相应技能专项实训后,综合运用本专业(岗位)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校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训练。综合实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为进人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因此,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与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要积极参与进来,提出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中,进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之中;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主要的组织者,肩负着培养符合企业需求规格人才培养的任务。结合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在校企合作机制下,开展了讲座、师资互补、教学方式、就业指导、工作室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讲座
讲座较之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立体的、宽泛的知识,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知识面。立体指讲座可以跳出书本、传授更加全面、丰富的知识;宽泛指讲座本身带来的知识面、知识的体系更加宽。通过校企合作,针对“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有针对地邀请到合作企业资深人员来学校举办“软件项目管理”、“数据库设计及优化”、“PS页面设计”、“编码规范”等知识讲座。
“软件项目管理”讲座主要从软件开发团队组建、团队管理、成员之间如何进行相互协作,软件项目开发的流程及各个流程在资源(人力和时间)开销上占比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了解软件公司如何组织人员进行项目的开发,项目开发的真实流程,以及项目如何进行管理等知识。“数据库设计及优化”讲座主要介绍了数据库、表、视图等创建及在创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结合项目的业务流程,介绍了项目业务流程中设计到的数据表及对表的查询SQL语句及SQL语句的优化。结合项目中常见的几大问题,介绍了事务的处理方法及程序中如何实现事务的处理,数据库异常的处理等知识,本讲座结合企业中一些实例项目介绍了数据库的常见操作。“PS页面设计”讲座主要结合常见的网页设计软件,利用PS软件进行页面的设计,并对所设计出来的图片进行切片,结合CSS样式,实现将各切片图片制作成完整转换成网页。“编码规范”讲座介绍了公司在软件开发中对编码的要求以及规范性的命名方法等知识。这几个讲座分不同知识面、不同项目开发阶段为学生在专业知识进行了补充和扩展。
二、师资
师资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企业工程师有着对企业文化、企业运作、企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以及有着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等优势;学校教师有着组织教学知识的丰富经验。企业人员可以有力的补充学校教师在教学上的不足,为教学提供较真实“仿真”。学校将教师定期派遣到企业,以“访问工程师”,对企业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培训,同时也学习企业中软件开发相关技术,切身的体会企业文化。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先后从企业中引入了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师、设计师、软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数位企业人员进入课堂进行现场指导,使得实训课程更加贴近企业软件真实开发过程。
三、教学方式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以开发“B/S结构的软件”为项目依托,在教学中,积极地采用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学软件等多种方式来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通过采取网络技术,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对项目软件进行源码、文档的控制;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拉近校企之间的距离,在学校可以访问企业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将教学中产生的资源上传到企业,方便企业人员对学生的指导。通过采取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同时可以提升教学的知识数量,使得在相同时间内传授的知识更多。教学软件的采取,可以及时将操作演示给学生,学生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播放软件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接受新的知识,而且能很快地进行知识的运用。在教学中,还采取了多元考核的评价方式,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来自企业的指导老师以及学生。这样的评价方式,一方面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教学的主体,另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一个人评价方式,这是种较为合理的多元评价方式。
四、就业指导
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企业和学校作为高职教育中“两个主体”,共同担负高职教育的使命、质量。高职学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要就业,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符合企业的需求,更容易就业。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在“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组织上,特意安排了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了就业方面的指导,包括企业对软件技术专业技能方面人才需求、企业员工常见的纪律、企业对员工软实力的需求等方面。通过企业员工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使得学生对企业有了更深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就业的务实性。
五、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室)
学校专业机房是为教学班级进行整体性开放学习的场所,针对学生领悟性不一致的情况,为了保障教学效果,企业在学校设置了工作室。工作室一方面可以为企业人员提供办公地场所,另一方面也为提高领悟性较差或者需要提高专业技能的学生一个场所和机会。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工作室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对学生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帮助。
总结
校企合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其对教学模式的改进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正在快马加鞭地进行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有不到的地方,但更多的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坚持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高职教育一定能取得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安雪晶.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2] 安雪晶.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9年第3期.[3] 梁琦.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实训课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4月.
第三篇: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论文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行业越来越受国家和地方重视。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物流专业人才已经被列入12大紧缺人才,于是各大高校相继开办了物流管理专业,也愈加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在物流专业教学计划中,理论课程比例超过70%,实践教学课时数不足30%,然而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与社会脱节,影响未来就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实践表明,实践教学将理论与操作相结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提高教学效果。为了与企业物流结合更紧密,走一条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之路十分必要。而如何建立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学校为基础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物流教育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1物流管理专业现状分析
1.1学生对物流发展充满信心
自2009年物流业被国务院确定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带来了对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也给物流教育带来新的发展空间。通过对苏州科技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近几年招生报考情况进行调查,有60%以上的学生以第一志愿报考物流专业,30%左右的学生以第二志愿报考本专业,其他志愿或调剂到物流专业的学生不足10%,由此可见多数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报考热情和认可很高,对物流行业未来的发展也充满了期盼。
1.2学生对未来职业定位不明
尽管多数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未来发展充满期望和信心,但在校学生对未来职业定位不明的现象也不可小觑。以学校近期组织的“职场巅峰”求职模拟活动为例,很多低年级的同学在求职模拟中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些模糊或定位过高:1/2的同学应聘岗位为仓库主管,其他同学有的应聘物流经理,有的应聘采购管理,多数同学对自己的定位是管理者,但当评委问到关于物流管理者需具备的素质时,学生又略显迷茫。可见在校学生对社会物流人才的真正需求了解不多,多数局限在仓储领域,甚至认为自己一毕业就可胜任管理者职位,这种对未来过高的期许和局限的认识显然违背了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事实,这就需要老师提供更多的渠道让学生去真正体验物流工作,了解企业对物流工作者的具体需求,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1.3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崭露头角
目前已有一些地方政府、企业、学校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如天津市推出的“校企一体,产学相容”的校企合作模式,苏州科技大学也启动了为期两周的暑期短学期社会实践,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即聘请物流企业的专业人员到学校做讲座和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相结合,以直观和新颖的形式,帮助同学认识物流,了解物流,掌握当前社会物流发展态势,了解虚拟海关,仓库堆垛,港口装卸货,运输配送等理论知识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
2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种类比较多,如引企入校讲座形式,以企业命名的订单培养模式,学生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模式等,但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2.1校企合作缺乏统一规范的政策导向
目前的校企合作,多建立在学校与企业双方自愿结合的层面,其特点在于自发、短期、规范度不足,甚至部分仅靠私人关系维系合作,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行为,更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导向。合作企业不会因为参与校企合作而获得相关政策优惠,学校也不会因为参与校企合作而获得政府各项支持。在进行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需要支付企业一定的报酬,还要支付学生的实习费用,在高校财力和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高校的实习经费支出捉襟见肘。因缺乏统一规范的政策导向,使得目前出现了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一头热的现象,企业参与合作的吸引力不大,积极性也不高,进而限制了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
2.2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不理想
目前在校企合作中,实践教学主要来源于学校内部的模拟实验室和学校外部的合作企业基地两部分。学校内部实验室多以物流系统软件作为模拟核心,如Logist软件模拟系统,内部包含了仓储、运输、配送、加工、拣选等多个第三方物流模块,学生通过对这些模块的上机或实验操作,可以对物流作业的各个环节和流程进行梳理和熟悉;另一种校内实验室是以自动化设备为核心的物流实验室,如立体库设备,包括托盘、叉车、AGV、传送带、货架等,让学生通过观摩现代物流自动化技术掌握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然而因学校资金有限,物流设备昂贵,导致实验室建设的配置相对简单滞后,物流软件与企业实际应用软件差别较大;而校外的实训基地因时间、地点、学生规模等因素,导致组织工作相对麻烦,进而不能真正有效进行利用。
2.3校企合作中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校企合作中对物流学生的培养方面,高校与企业的态度不同,高校希望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企业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更注重经济利益,没有把培养物流人才纳入到企业基本经营理念中,缺乏一定的责任意识。有的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和避免麻烦,往往安排企业人员在实习基地进行简单的说明介绍,使学生对操作的理解流于表面;或者安排学生在低层次岗位上跟岗实习,做一些简单的体力搬运或装卸货工作,进一步的调度信息和系统层面难以接触,使学生得不到真正有效的实践锻炼,这些都与企业对该模式的学生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第四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开题报告定稿
枣庄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
《职业技术教育中校企合作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负责人:
段青
胡修玉 于全福 段青 唐俊涛 张利
主要参加人员: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
2011年9月
开
题
报
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人才的使命,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学生缺乏职业技能素质的训练,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熟练的技能和相关职业素质的获得,必须依赖于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实训教学不能离开企业的真实环境,教学内容也必须和企业技术改革及产品更新实时联系在一起。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职业技术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必由之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课题组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职校企合作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可谓“叫得响,落不实”,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企业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不能积极参与,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的状况;合作只是停留在文件协议上,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不够,校企合作处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简单协作,对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作用有限;合作程度不高,停留在表层,合作模式单一,缺乏长远规划和深度合作内容。这些问题反映出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中,还没有建立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地区经济发展和学校实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长效合作,互利共赢,共育高技能人才,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要构建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课题组要在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的深入调查,认真剖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实际,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为原则,构建
开
题
报
告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提出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为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提供解决方案。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产生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为学校、企业以及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本课题研究的成功,预期会产生如下的积极作用:
1、促进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从本课题研究成果中,选择适宜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促进建立更加有效地校企合作机制,营造良性、稳定、可持续的校企互动环境,促进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实现校企双赢。
2、促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和价值实现
本课题关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研究,要求学校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实际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标准,聘请企业领导、技术骨干参与课程改革,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交流等方面进行校企对接,这将大大促进职业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增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育价值和效率。
3、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
调查显示,人们的工作技能无论是专业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还是计划、组织、沟通能力,其获取途径 70%以上来自工作经验。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将有效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使毕业生真正能适应企业需求,成为企业乐于接收、愿意重用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三、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范围和对象
需要对本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对象进行界定。首先本课题的研究不是广义的校企合作,而是合作教育。广义的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活动。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在相关人才培养、培训中进行的合作,属于国际上通称的合作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即通过合作教育,使学生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实际工作中,然后将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和学,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开
题
报
告
本课题的研究围绕合作教育进行,即如何构建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培养具有较职业技术业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落脚在人才培养,体现的是教育价值,而对于校企合作的经济利益不做过多关注。
其次,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高等职业教育,而非普通职业教育。学校的类别与层次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同。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即高端技能型人才,属于高等教育层次而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因此要注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模式在这两种层次职业教育中的区别。课题组人员在选取案例时多以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的实践经验作为脚本,同时也对省内外多所职业技术院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进行了考察研究。
(二)研究的内容
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的理论研究(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涵义和特征(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2、国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主要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1)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及特征(2)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国际经验的启示与思考
3、国内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及成因分析(1)校企合作现状调查
(2)校企合作中存在问题: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4、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1)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依据(2)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保障(3)较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4)深层次长效合作模式的构建
四、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校企合作研究和实践国外起步较早。1871年德国宪法将职业技术教育定为义务教育。1900年德国让企业参与职业培训,承担培训的主要责任,这样的企
开
题
报
告
业和职业学校互相合作、互相协调、互相补充,形成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元制模式。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合作办学形式。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的典型代表。
2、学校主导、企业支持形式。英国‘三明治’教育和美国的‘学工交替’教育属于这种形式。
3、企业与学校合股办学形式。这是发达国家扩大职业学校自主权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果。
4、企业独立办职业学校。20世纪中后期崛起的日本、韩国都有鼓励企业创办学校的政策出台。
当今国际职教理论界最有影响的学者福斯特积极倡导“产学合作”的办学形式,提出了实践课尽量在企业内进行,尽力缩小正规学校职教与实际工作情景之间的距离的观点。这些思想可以说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先导。
近些年,我国教育理论工作和职教实践工作者在总结校企合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虽然我国职业技术院校大都在进行校企合作的实践,但大多处于较浅层次的合作,对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实践和研究不多,校企合作虽然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障碍。目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滞后于实践,缺乏对实践的归纳和总结,不足以回答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很多研究者引介推广国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先进经验,但是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地区差异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不能照搬照抄。所以深化和完善符合本地区和本校特点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更需要大胆地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总体思路:
运用文献研究,广泛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对职业技术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理论研究,寻找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对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并与现实案例和经验相联系,提出相应的观点和对策,使课题获得
开
题
报
告
充分的现实意义。
(二)具体研究方法:
①文献研究法 对国内外校企合作的有关文献进行查阅、收集、分析、综合、加工、整理。
②调查研究法 包括问卷调查、座谈、综合调查、访谈等。特别是要对校企合作教育现状进行实地考察,对企业家及员工中的毕业生进行访谈,搜集相关资料。③比较研究法 选择国内外、省内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的的理念、作法、经验教训,进行对比研究。选择不同模式,进行对比研究,从中探索规律、借鉴有益经验。
④案例研究法 以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等院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总结归纳,从而进行模式构建。
⑤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中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撰写有关论文,提升到理论,揭示规律,深化研究,指导实践。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选题,查阅国内外有关校企合作的理论和实践资料;(2)研究设计和制定研究计划;
(3)对国外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4)调查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及其他职业技术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5)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5)提出相应的观点和对策,并撰写相关论文;(6)在上述基础上形成一份研究报告;(7)提交结题申请。具体安排如下: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8月至2011年12月)
1.进行前期论证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学习,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拟定方案,确定任务分工;
2、撰写开题报告。
(二)实施方案阶段:(2012年1月至5月)
1、依据课题的总体构思和各自承担的任务,具体实施;
开
题
报
告
2、撰写阶段实验报告、经验论文、个案分析。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2年6月至7月)
1、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收集、编印成果材料,邀请专家鉴定。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研究报告和论文两种形式 预期研究成果
2011.10-2011.12 职业技术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论文 段青、唐俊涛
2012.01-2012.04 职业技术教育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 论文 于全福、段青、张利
2012.05-2012.06 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研究报告 段青、张杰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研究队伍
课题负责人段青和主研人员唐俊涛、张利已完成了《“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作用与影响研究》和《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化工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等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并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材料,他们取得的科研成果在社会上得到了良好的评价。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成员都是多年从事一线高等职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1人,所有人员年龄均在50岁以下,是一支年富力强的科研队伍,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团队半数以上为双师型教师,课题组负责人段青是工程师,曾在企业工作多年,有参与校企合作的实际经验,课题组成员中有市级骨干教师,有学科带头人,有 “优秀青年教师”获得者。他们工作责任心强,平时能够虚心学习、刻苦钻研,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完全可以胜任此项工作。所有课题组成员有充裕的时间从事课题的调查与研究,能保证如期完成研究任务。2.物质设施和经费保障
本校现有的文献资料基本能满足该课题方案的需要,缺少的文献资料可以到
开
题
报
告
沧州师范学院等兄弟院校查找,能够保证课题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该课题所需经费可以通过课题组人员自筹解决。
第五篇:校企合作论文
南溪职校开展与宜宾罗龙工业集中区
合作的探索
米运波张平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从分析当前我校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以政府主导,由宜宾市罗龙工业集中区企业服务中心、南溪区就业局、南溪职业技术学校三家单位共同参与做好学校与园区合作、解决规模化以上企业技术人才短缺等困难,形成“政府制度保障、市场利益驱动、校企优势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努力达成共识,互惠共赢,把校企合作深入推进。
【关键词】校企合作互惠互利长效机制
本着职业教育应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是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随着我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深入推进,在“校企合作”方面已经开拓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办学模式,作为我校重点建设的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技术应用三大专业,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具有自身专业的局限性,除了与校内企业联合外,更应该着眼于本土的宜宾罗龙工业集中区企业。宜宾罗龙工业集中区是全市唯一市区共建集中区,是目前全市发展最快、最好、最具规模的工业区,已形成“一区四园”的发展格局,截止到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149户,投产81户,随着后续企业的建成投产,企业在招工、用工、一线技术人才、高端技术管理人才面临巨大缺口。已有一部分企业向罗龙工业集中区领导强烈反应技术人才的短缺,区委领导也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已安排相应部门着手解决企业用工问题。有政府搭建平台并直接参与,学校与工业园区直接对接,对于帮助我校毕业生找到实现理想的就业岗位,企业用工招到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园区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到位
目前随着“国示”建设的深入推进,我校几个大的专业都与企业开展了各种层次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中有外地的,也有当地的,但从实践表明,这些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相当的肤浅。首先是对园区校企合作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在我校举行宜宾市机电职教集团年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各种活动时合作企业也参加,但是他们一部分不是自愿参与,很多企业认为是在给他们增加负担,会影响正常的生产,会使企业效益受损。其次是园区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高。很
多企业缺少长远发展眼光,对员工的人文关爱,福利待遇等制度不完善,花较高成本招进员工,待到员工积累有一定的技术经验时往往留不住,出现跳槽现象,在生产旺季招不到员工影响企业正常生产时就向相关部门反映招工困难问题。再次就是对中职教育认识不到位。很多企业认为从高等院校引进的才是人才,对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不了解,不注重一线技术人员的储备和培养。校企合作正如校企双方的联姻,需要双方在认识、情感等方面达成共识。
2、校企合作的机制监管不到位
校企合作可以说是世界各国职业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成功的主要模式。在他们成功经验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创设了重要的校企合作环境,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并有相应的机制常态监管,从而保证了制度的贯彻和落实。在我校现有校企合作中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但只是停留在粗放、宏观的层面上,可操作性不够强,其中倡导成分较多,刚性的制度则很少。目前基本没有一个对校企双方以及其他相关部门都能构成有力监控的主管机构,以致已有的一些政策和措施无法落实。
二、政府部门参与,建立常态化沟通平台
随着区委区政府强势推进“一区四园”的布局完善,规模以上企业投产后面临的瓶颈之一就是各类人才的引进问题,这一类企业领导多次向区领导、企业服务中心领导反应人力资源紧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企业面临的困难,区领导到罗龙工业集中区调研时指出,应综合利用好各种人才资源优势,务必为企业解决难题,为企业服好务。同时要求应联合多方,多措并举建立常态化机制为企业提供人才保障。南溪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区内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更应培养为园区企业输送合格、优秀的技术人才,应做好与企业的对接工作。要做好与工业园区的对接,我认为,必须建立完善的机制,才能使校企合作、与工业园区对接真正走向模式化、制度化。
1、成立领导工作组。由学校、企业两方构成的工作组,很多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出现效率低下,无法落实到实处,使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头上,表面上,无法深入开展工作。有政府部门作为参与者,才能高效推进工作的开展,为对接工作的深入推进,多措并举,多方合作的方式解决学校发展的瓶颈,解决企业用工、人才引进等困难。目前由罗龙工业集中区企业服务中心牵头,已成立了以南溪职业技术学、企业服务中心、南溪区就业局三家单位组成的工作组。
2、共建信息平台。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如何让学生高质量就业,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我们职教人责任使命。这就要求作为人才输出的学校与人才需要的企业建立常态的信息沟通平台,及时把握企业脉搏,了解企业岗位需求动态,为输送学生实习或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为企业也解决了技术人员短缺难题。当前罗龙工业集中区企业与企业服务中心已经建立“政企信息平台”,企业通过平台定期发布岗位需求信息,学校通过企业服务中心获取企业岗位信息,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的设置等都能提供极大的帮助,能起到双赢的效果。
三、互惠互利原则,建立对接机制
1、选择规模化以上企业。截止今年八月底统计,宜宾罗龙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已达149户,每一户企业的经济效益、管理理念、劳动保障等均存在较大差异,学校应当制定相应标准,筛选目标企业,把知名度比较高、管理比较规范、工资水平适当的企业首先纳入目标企业,学校要主动与之联系沟通,建立合作关系。与这样的企业合作,合作质量才有保证。校企合作办学应以《职业教育法》、《劳动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和处理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双方都有选择的权利。
2、坚持诚信合作。校企双方都要通过订单培养、员工培训、优先择生、技术服务、顶岗实习等方式合作,以诚信的态度建立起紧密合作的机制。任何合作都存在诚信问题,学校和企业都应讲诚信。学校要以诚实守信的态度与企业商谈合作项目,一旦决定合作,就不能随意变动。学校应该自始自终坚守诚信的原则处理合作中的问题,与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坦诚沟通,杜绝违约的现象发生。
3、明确合作约束条款。要充分利用协议、合同或办学章程等规范形式确立学校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并体现各合作方的平等性和责权利的高度统一。双方合作协议的条款越明确,合作才越顺利。长期合作的单位,除签订“实训基地”协议外,应在企业悬挂“校企合作单位”牌匾,并设立联络员,双方及时沟通合作信息。每一个合作项目开展前,双方应就具体的合作内容、时间、权利义务等签订合同,共同遵守。合作过程中,双方的学员或教师、项目负责人都应该自觉遵守协议。如派出学生到企业实习,都要制订相关协议书,约定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安全、保险、报酬等条款,由企业、学校、家长三方签署后各执一份,共同确保学生正常实习。如若发生事故,按协议约束条款执行,可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4、加强合作管理。合作项目开展后的管理非常重要。双方应本着“谋求双赢”的目标,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实习、实训管理,做好就业跟踪服务工作。例如:学生到企业实习,除了派出本校教师跟踪指导、聘请企业的实习指导教师等措施外,还应按企业成立实训小组,选定一名优秀学生当组长,明确组长职责,做好上班时间和业余时间两个时段的管理,及时与校方、企业方沟通联络。特别是对顶岗工作的学生,更要严格管理,防止发生安全事故。其他形式的合作,同样要有联络、汇报制度。
5、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合作办学既要将经济效益,也要兼顾社会效益,因此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从观念上要把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而不是权宜之计,否则很容易导致只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的短期行为。其次,要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讲信用、守合同,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合格专业技能人才为目的,对合作方和培养对象负责,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合作的成本,共同分享社会效益。
总之,开展“校企合作、与宜宾罗龙工业集中区合作”不仅是我校“国示”建设、学校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南溪区区委领导高度重视区域中等职业教育,要求培养本土化和永久性技能型人才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也是为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的需要,对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专业的设置、专业的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宜宾罗龙工业集中区企业服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南溪职中.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手册.内部资料,2012,5
【2】安杰山.中职校企深度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0,(28).【3】对中职学校推行深层次校企合作的思考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