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视孩子的动手能力物理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中发现小孩子的动手能力很差。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条件好的家庭请保姆照顾孩子、打理内务,根本用不着孩子插手,也无需他(她)帮忙;即使没有聘请保姆,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关系,忙得没工夫自己动手打扫卫生,家政便是一个很好的“帮手”。大人们都少有动手做事,何况小孩子。
而家长的看法则最根本地影响着孩子是否能学到生活技能。不少家长对子女学业成绩非常关注,认为“只要学习好,其他都不重要”,将生活能力的培养置之度外,包办了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小事;有的家长则认为孩子现在小,长大后遇到困难自然而然就能学会应对技能,“没必要现在强迫他(她)学”;更有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手里有钱就会有解决的办法,比如叫餐而不必自己动手做饭。
等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之后,还可帮着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例如帮爸爸妈妈洗碗、擦桌子、扫地板等等。
对孩子生活技能的培养,可以帮助孩子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掌握必要的生活知识和能力。
相信只有自己的事情能够处理好,才能有更多的发展。
希望父母也要重视。
第二篇:物理教学应重视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学应重视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既要重视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加强能力的培养,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哪些能力呢?
“大纲”中指出: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要重在理解。学好物理,要重在理解,要切实提高理解能力,这是基础的一环。这个基础薄弱,其它方面的能力,诸如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也就失去了依据。对中学物理教学来说,理解能力主要是指: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对用来表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各个物理量的确切意义,是否已经都弄明白了;对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是否理解,能否在简单情况下应用它们;是否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对同一概念和规律的各种表达形式是否已有清楚的认识,能否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等各种不正确的说法;能否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在平时学习物理学时,应十分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深思熟虑其含义,使之变成自己的观点。要花力量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素质。否则,若在学过物理学后,只是死记住一些定义和公式,则碰到具体问题时,就难以用科学的物理眼光去分析问题,不能把普遍公式与具体情景联系起来,或者不管条件乱套公式,看不清问题的实质。
“大纲”中指出: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其实,上面所说的理解能力,也包括在思维能力中,下面着重说一说推理判断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推理判断的能力,主要是指:根据已知的知识和所给出的物理事实与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或根据已知的规律或理论经过推导论证,得出新形式的定理或推论;或应用必要的数学对问题进行推导,得到新的结论或公式,作出判断。推理和判断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应该努力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物理学中的推理要以物理理论和事实为依据,思维过程一定要合乎逻辑,绝不能凭空臆造或不合逻辑的推理。因此,透彻了解和熟悉物理学的各个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认真分析具体问题所给出的事实,想清楚其中的道理,这是进行推理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要训练自己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只有周密的思考,才能进行正确的推理。
分析综合能力是思维能力的一部分,主要是指:能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给问题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弄清产生的原因与条件,这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钥匙,不但复杂问题要这样做,简单问题也应这样做。要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独立地、灵活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老师应该要求学生独立地运用所学的概念、规律和模型等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给问题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找出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或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能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综合解决物理问题。
处理物理问题时,有时可从不同的角度,或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这就要求有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要把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理解透彻,并力求融会贯通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处理物理问题时才会有较大的“自由度”,否则就会思维狭窄,缺乏从不同角度看清其中道理的眼光和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也表现在要求学生会独立地处理不熟悉或者未见过的问题。处理这类问题所需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都是学生已学过的,要求学生能独立地、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这类问题。这种能力对于优秀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这类问题并不一定复杂,有的看起来可能很简单,涉及的知识内容亦不一定多。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具有比较准确和深刻的理解,还要求学生能独立地把它们应用到所涉及的问题中去。
物理学是一门精确科学,与数学有密切的关系。物理学又是一门基础科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但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或多或少总要进行数学运算进行推理的,而且处理的问题愈高深,应用的数学也愈多。所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表达和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具体物理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作出物理结论。要学会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进行表述、分析和处理问题。这里的所说数学运算,既包括数字运算,也包括符号运算。既要重视定量计算,也要重视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和推理。
在中学学生实验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和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对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来说,实验能力主要是指: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教学大纲”中所列的学生实验,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并会控制实验条件,会用在这些实验中学过的实验方法,会正确使用在这些实验中用过的仪器进行观察和测量,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了解误差和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独立地写出简要的实验报告。应该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学生实验,都要理解其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与步骤。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能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非预期的现象。能准确记录数据,并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以得出正确结论。在物理实验中是离不开观察的。一个观察能力不强的考生,其实验能力也绝不会强。要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与物理有关的现象非常多,如果能培养起学生随时观察物理现象的习惯和兴趣,尽管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有些他们还可能不完全了解,但仍能激起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果学生能带着问题学物理,那将极大地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中学物理教学来说,观察能力主要是指:能有目的地观察,能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认识观察对象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以及变化的条件。要引导学生结合学到的物理知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中学阶段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等等。当然培养这些能力,应该是中学阶段各学科的共同任务。但应该指出,对于物理学科,这几方面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在这几方面的能力较弱,那么他们也是不可能学好物理的。所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该注意与其它学科配合,努力提高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 返回页首
上面我们归纳了“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的几方面能力,并简单地对其含义加以阐述。下面着重谈一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能力。
1.贯彻因才施教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老师要认真贯彻因才施教的原则,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水平、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那么无论老师如何努力,都无法使学生取得好成绩。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开动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讲解不宜过细,老师不要把自己所有的心得体会都一股脑儿地灌给学生,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空间。要鼓励学生独立地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教育学生自己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经过独立思考,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并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总之老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
学生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能消灭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去消灭这种差距,拉平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教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预定的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则应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开动思维,通过自我开拓,举一反三,加深对学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并在这种自我开拓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如果老师把本应属于学生自我开拓的内容,即心得体会,经老师开拓后灌输给学生,尽管这些老师是想使学生学得更深入一些,完全出于好心,也非常辛苦,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基础差的学生反而会感到物理内容高深莫测,分不清主次,而处于被教师牵着走的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就会逐渐丧失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与信心,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物理的料,处于一种“痛苦的学习”之中。而基础好的学生则由于失去了自我开拓、举一反三的机会,独立工作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所以这种教学方法不管对学习较好的或学习较差的学生都是不可取的。
教学的要求不是封顶的,高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物理课会也应该会启发他们对各种物理问题的兴趣。如果因为学生所提的问题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范围,或者因为高考不考,便一次又一次要求学生这也不要去想,那也不要去问,其结果就会使学生探求的欲望和创新的意识受到抑制,久而久之便会使学生陷入一种墨守成规,一切为了应付考试的“痛苦的学习”之中。这对培养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是十分有害的。所以“揠苗助长”和“抑制生长”都是教学中的大忌,应努力防止。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力求理解得更深一些,并充分发挥这些重点的概念和规律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物理”课的教学一定要突出一个“理”字,决不能把“物理”教成“无理”。大家都知道要想学好物理,必须重在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对物理现象的分析,因为它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基础。老师在讲解物理概念时,一定要重视得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过程。要通过对实例、演示或实验的分析,或者理论的推导引出新的概念、定理和结论,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老师要注意通过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讲解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知识要逐步积累、扩展和加深,独立工作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逐步提高,不能要求过急过高。否则就可能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讲解上。绝对不应该用讲解大量例题,来代替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讲述。应该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首先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而不应该急于做大量的习题。学习物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解题,决不能把老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作为物理教学的核心或重点。当然,在老师已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做了充分讲解的基础上,讲解适当数量的例题是必要的,但不是愈多愈好。同样在学生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等基本内容已有充分复习、理解的基础上,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必须的,但也不是愈多愈好。有人说,老师多讲一些例题,学生多做一些习题,可以使学生熟悉更多的题目类型及其解法。这样在参加考试时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老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其目的决不能是为了使学生熟悉更多的题目类型,以便应付考试。老师讲例题,是为了给学生做示范,教给学生如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综合运用学过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来处理、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学生做习题的目的,一是检查自己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否真的理解了,是否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地运用它们。二是通过做习题,锻炼并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逻辑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等等。所以学生每做完一道习题,都应总结一下,看看通过做这道习题,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有那些新的体会。检查自己是否能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习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产生的原因和有关的条件等等是否能独立地弄明白,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所以每做一道习题,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总之,学生做习题贵在独立完成,贵在精而不在多。应当要求学生做习题时,一定要经过独立思考,不能机械地套用老师讲过的例题或者自己以前做过的题目类型。只有这样才能期望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以应付各种有关的考验,当然也包括考试的考验。
有人说为了使学生日后能较顺利地应付高考,在平时教学中就要“瞄准高考”,使学生适应高考的要求。这也是某些老师虽明知“应试教育”不正确的,但在教学中又自觉不自觉按它办的理由。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参加的大规模考试,是在学完了全部高中物理课程之后进行的考试,其难度、所考查的能力要求以及试题的综合程度等等方面,与学生初学物理时的考试是不同的,要求要高得多。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如果在初学物理时,就瞄准高考,按高考的要求来考查学生,做大量类似于高考试题的题目,反而会使学生处于被牵着鼻子走的被动状态。结果不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削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无数事实都说明,过早地在教学过程中瞄准高考,越是瞄得准,偏差反而可能越大。瞄准高考进行教学的结果是,由于基本概念不清,基本规律不懂,基本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学生只能照葫芦画瓢。一旦高考的试题有所变化,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便处于无力对待的状态。所以“瞄准高考,一步到位”教学方法是要不得的,因为它违反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
目前在中学中普遍存在着所谓“题海”战术,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尽量多熟悉一些题型和解法,以便日后在参加高考时能适应高考,取得好成绩。但是,就是从提高学生高考成绩来说,“题海”战术也不是有效的。从近些年来的全国高考物理试卷来看,历年高考物理试卷中都有相当数量的试题,是着重考查考生知识面的。还有相当数量的试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并不高,是容易的或中等偏易的试题。这两类试题加起来,按占分比例统计大约占整个试卷的35%左右。此外中等难度和中等偏难的试题大约占整个试卷的45%左右,难的试题只占20%左右。前两类容易或中等偏易的试题,只要考生知道有关的知识内容,并能在有关的问题识别和运用它们,就不难做出正确的答案。对中等难度和中等偏难的试题,如果考生平时学习比较扎实,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理解得比较深入,又曾经认认真真独立自主地做过一些习题,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做对一半或三分之二应当不成问题。从这个分析中可以看出,即使这些考生对占20%左右的难题全部没有做,他的物理成绩也完全可能得到70来分。从历年高考物理的答卷中看,非常遗憾,不少考生连一些原本比较容易的考查知识面的试题都没有做对,以致影响整卷成绩。这可能是由于这些考生平时在学习时,没有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上,相反地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做习题上了。所以就从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这一角度来看,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教与学的方法,其效果也应该比“题海”战术好。历年高考物理试卷中确有少量很难的试题。这类难题即所谓“生题”,一般难就难在比较新颖,对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的要求特别高。企图用“题海”战术让学生多熟悉一些题型和解法来对付“生题”是不起作用的。
3.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关键是要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踏实的学习作风。老师在讲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要思路清晰,使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要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应用,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准确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只有真正地打好基础才能谈上全面提高能力。不能认为只有通过学习较深的内容,做较多较难的习题,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相反学好最基本的内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适合学生程度的习题,是提高学生能力的第一步。学生能力的提高,首先依靠学生平时对课程内容独立的、刻苦的钻研,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运用。不能只靠教师的灌输,也不能靠复习阶段的突击。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相当复杂的。有些人总希望能总结出一些很具体的几条内容,以为只要教了这几条很具体内容后,学生的能力就提高了。这种看法实际上是把能力“知识化”了,把能力的培养简化成知识的背诵。这样做,学生能力当然是得不到提高的。还有些人认为,在高
一、高二阶段应着重掌握知识,待到了高三后,再着重花力气去提高能力。这是把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分离的教学思想,也是行不通的。其实,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锻炼和提高的。当然,不注意能力的培养,也可能掌握一些知识,但所掌握的知识是死的知识,不会运用的知识。而且在这种不注意能力培养的学习过程中,还可能养成某些不利于提高能力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方法。如果学生在高
一、高二甚至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了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到高三时再想考虑培养能力,则首先必须花大力气去改变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但是高三的气氛已经不适合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了。结果,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落空了。所以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应从学习最基本的、比较简单的内容抓起。在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就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以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而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正是培养学生能力所必须的好环境。所以说初中、高
一、高二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时机。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的原因是难的习题做得少了。于是便花很大力气去攻难题,解一道难题,记住一种解法。这些学生脑子中虽有许多解难题和复杂题的方法,但一旦遇到自己没有见过的情景,脑子里的记住的各种题型和解法与不熟悉的物理情景对不上号,仍毫无办法,于是更加认为自己做过的难题还不够多。其实这些学生可能根本没有找到自己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差的症结所在。如果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问题和比较简单的习题,都是自己经过仔细分析后独立解答的,如果学生对求解过程中的依据,每一步涉及的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基本的物理规律都有深刻的理解,那么他就具备了独立解决较难的问题的基础,再经过解答一定数量复杂问题的锻炼,一般他就可能具有较强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但很多学生由于平时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的素质与习惯,因而在碰到陌生的或者复杂的情景时,首先从心理上就感到畏惧,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与独立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这也可算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但它却是与智力因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要通过教育和教学来加以培养的。
物理学是实验学科,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知识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必要基础。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要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要注意克服目前在某些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对要求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学生实验不够重视的倾向。如何真正将实验教学落到实处,而不是“纸上谈兵”,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到实验室中去做一做。所以每个学生实验都必须要由每个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决不能用黑板上讲实验或电视里看实验来代替学生做实验。演示实验也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对演示实验首先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的分析,并理解得出的结论。只有这样,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总之实验教学要落实到学生动脑动手上。
“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要求只是最低要求,各地各校都应该切实达到,力求做好。有条件的学校应适当增加学生实验的数目,特别是增加一些设计性、研究性的实验课题。这种设计性、研究性的实验课题虽然不能多,但做一些确实能使学生极大地提高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发挥学生做好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要加强对学生实验的指导。教育学生在做实验时要认真思考,独立操作,手脑并用,团结协作,遵守实验室规则,培养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和素质。对每一个学生实验,应要求学生理解其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与步骤。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能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非预期的现象。能准确记录数据,并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以得出正确结论。
第三篇:重视幼儿园玩教具制作,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重视幼儿园玩教具制作,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根据《纲要》中“因地制宜地提供丰富的、具有适宜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支持、引发幼儿与材料互动,注意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创造的乐趣”的精神,我们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废旧物品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引导幼儿制作课堂活动小玩具,有效锻炼了儿童的身体、大脑和各类平衡、协调能力,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了儿童健康积极发展。
一、加强学习以课题研究为动力,做好玩教具制作工作
对于幼儿来说,幼儿期是其一生中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阶段。科学研究证明,幼儿的心智与创造力大多是“玩”出来的,让幼儿玩玩具能够激发和强化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玩教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幼儿可看、可听,对于其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功能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玩教具的直观形象,则可以激发幼儿的联想活动,活跃幼儿的思维,最大限度地锻炼记忆力、想象力,发展创造力。
为了做好玩教具制作辅助教学这一工作,我们向县市教育部门申报了关于幼儿玩教具制作的研究课题,研究设置了相关的调查内容。通过向部分老师调查了解过去指导幼儿制作玩教具的情况,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反思过去在玩教具制作方面的经验与失误,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对幼儿玩教具开发使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从而为课题的实施掌握了第一手研究素材。在相关资料学习中我们认识到:幼儿园自制玩教具,是一种教学或辅助教学的用品,它是教师根据教育需要和幼儿发展需求,对各种自然资源和材料进行收集、分类、加工、改造、组合,重新进行玩具制作的产物。对此我园开展了园本培训,通过培训,使我园教师认识到自制玩教具对幼儿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价值。
二、集思广益激发教师玩教具制作的热情
为了让教师更直观地了解自制玩教具的特点,丰富教师对玩教具制作的设计思路,拓宽教师的视野,激发教师的创作热情,我们课题组成员定期对这一工作进行研讨,邀请县教体局专家进行指导,并针对玩教具的“可玩性”、“安全性”、“创新性”、“精美耐用”、“教育功能”等方面不断反思与改进,设计能力得到了加强。例如我们制作的会用表演、绘画、手工等多种形式表现自己的作品,老师利用纸盒、纸片、色彩画等,直观形象地引导幼儿学习语言、开发智力,发展了幼儿的形象思维。
三、立足课堂,指导幼儿利用玩具体会乐趣
自制玩教具最终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玩教具可用于科学、语言、音乐、健康等教育领域。在一次“绘画――串糖葫芦”的活动中,我没有机械地让幼儿练习画圆,而是给幼儿带来了许多圆圆的山楂,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孩子们可有兴趣了,在看和摸的过程中,幼儿了解了圆形的特征。接着,我现场制作山楂糖葫芦,孩子们更是看得津津有味,知道把山楂一个一个串起来就成了一串糖葫芦。由于有了直观的感性经验,孩子掌握了画圆的技能,不用老师示范,有的孩子还画出了一个连一个的大小不同的圆形。在让孩子练习涂色时,我又拿来了真实的苹果,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苹果不一定都是红色的,有的苹果一半红、一半黄,有的苹果整个都是绿的,于是孩子们涂出来的苹果红红绿绿,生动极了,比老师简单的说教效果好了许多。
四、不断反思,提高玩教具使用的效果
《纲要》第三部分“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指出:幼儿教育活动必须体现以下的原则:1.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2.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3.既体现内容的丰富性、时代性,又注重幼儿学习的必要性、妥当性以及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这些要求对我们开展课题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制作幼儿园玩教具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在利用玩教具指导幼儿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活动中避免老师讲、孩子看。有些幼儿教学课堂虽然能够体现老师的教学基本功,较好地发挥了老师的教学特长,但要把老师所讲的知识通过各种形象化手段来呈现给幼儿,让每个幼儿玩中学、学中乐,却需要老师认真来设计和精心组织。二是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做出一模一样的东西。由于每个孩子个性特征和关注点不一样,所以他的体验也是不一样的。同时,由于每个孩子的操作能力、控制能力不一样,那么得出的结果也很可能不一样。这样,即使没有体现出老师在上课前预设的教学效果,但培养了幼儿的求异思维,发展了孩子的智力,同样可以达到预期活动效果。三是注意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和操作学习方法的培养。如“踩高跷”的玩教具非常适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活动,小朋友们能踩着铁罐,拉着铁罐上的尼龙绳,在注意安全的情况下安稳地站在“高跷”上,并且能够自己控制脚下的高跷往前移动。这样不但发展了幼儿的协调能力,而且激发了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幼儿在玩中学到了知识、找到了乐趣,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其次,发扬合作精神,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在教学活动中,我能够注意吸取别人的长处,通过集体听课、评课活动,观察幼儿的活动心理,思考别人教学的亮点,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去年通过上全县评优课、园内观摩课,锻炼了自己。
自制玩教具对每个幼儿教师来说都不陌生,它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它既可以运用于教育教学,又可以对孩子进行热爱自然、珍惜资源、关心和保护环境意识的培养。只要我们认真去做,积极探索,玩教具的使用效果一定会凸显,开发幼儿智力的目的也一定会达到。
第四篇: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和善于教学反思
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和善于教学反思
姓 名:马良佐 工作单位:中河中学
联系电话:*** 邮 编:756000
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和善于教学反思
摘要:
本文谈了教师经常使用的三种教学反思: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的重要性。重点谈了课后反思的内容:
1、反思教学思想。
2、反思教学方法。
3、反思教学对象。
4、反思教学内容。
5、反思教学效果。以及教学学反思的方式:
1、写反思日记。
2、观看教学录像或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反思。
3、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反思。
关键词:
教学反思
课前反思
课中反思
课后反思
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举。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使自己从“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教师”呢?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久、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它包括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
一、课前反思。课前反思是指在每节课上课前备课时对以前上本节课的反思。教师可以根据以前上这节课的情况及上节课的课堂反馈情况及时反思、调整自己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策略。物理新教材在内容的设置上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反复调整教学设计才能实现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如上《测量物质密度》这节课时,我本想按以前上这节课的方法设计,即应用几个看起来毫无关联的实验来体现密度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从而使学生掌握多种测量密度的方
法,但又考虑到这样做会使知识失去连贯性,我经过考虑后选择了测量鸡蛋的密度,这样实现了通过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就能将各种方法融入其中的目的,通过实施表明,学生对于测量鸡蛋的密度十分感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及综合试验能力。
二、课中反思。物理课的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的偶发事件,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针对学生的表现、反馈情况灵活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和知识容量。如在《温度计》这节课的教学中,在引入温度概念时,我本打算用“天凉了,别忘了加件衣服„„”引入温度概念时,但又想起以前应用这个例子时学生表现平平。甚至有的学生说“这道理谁不懂”!于是我就冷静片刻说:“同学们买的烧饼,摸一下它是热的吧!从冰箱取出的饮料摸一下感觉凉吧!„„”这样我才引入了温度的概念,学生轻易地理解了概念,而且在后面内容的学习中学习兴趣高涨。
三、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指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及时针对自己本节课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归纳出教学的成功之处、失败之处及下一次的教学中如何修改。课后反思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反思教学思想。物理教学承担着对学生观察、实验、理解、分析综合、创新思维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任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每上完一节课,教师都应当积极反思教学中学生提出了几个新问题,当场解决了几个,课后还需要查找资料急需解决几个。教会学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反思,即
开阔了教师的知识面,也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
2、反思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经过教师潜心研究的教学方法才能有较强的实效性。一位聪慧、自信、博学的物理教师应该是能熟练驾驭多种教学方法的能手,而多种教学方法的熟练应用仰仗于教师平时课堂教学中的反复尝试与积累。对教学方法地反思会形成师生互动得教学效果,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还能使物理教师迸发富有感染力的教学热情,让学生正真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3、反思教学对象。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呈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因素、努力程度、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在认真分析学生存在差异的真正原因后,要针对学生的缺点“对症下药”,即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为学生“量体裁衣”,使其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对于优等生教师要反思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是否为学生创造了自主性、创造性学习的广阔空间,是否进行综合能力、应试指导等全面辅导。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反思在教学中是否实行了针对性的学困生转化措施,更应反思自己制定的教学进度是否过快学生是否能够接受。
4、反思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包括反思知识的讲解、理论的传授、例题的选取、习题的编制是否准确到位。反思教学内容可以使教师更加注重教学细节和教学效果,以此达到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
5、反思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效果就是反思学生通过学习后知、情、意、行是否落实到位。教师只有课后通过反思学生的练习、问题的解答、课后练习、课堂小测验等的完成情况获得自己课堂教学效果的信息。然后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尽管是在找自己教学中的缺点,是痛苦的,但对于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有特殊的功效,书写教学反思已经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那么,教学反思都有那些书写形式:
1、写反思日记。即以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对本节课的反思情况。反思日记要求详细具体,侧重于记载课堂以外的一些教育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教学研讨会后的认识、收获、体会等,是实现自我监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1)、记成功之举。如某些思想教育渗透的巧妙之举;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备课时未曾考虑到的而在上课时突然爆发出的灵感;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详细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并可在次基础上推陈出新。(2)、记失败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教师可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当的教学内容记录下来作为今后教学的参考。(3)、记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的灵感。记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表现,课内发生的一些意外事件和偶发事件的应对策略无疑对提高教师的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能力有促进作用。(4)、记课堂生成。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的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见解,使学生的一些好思路、好方法得以
推广,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5)记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那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及时记下这些得与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就可以为我们今后的物理教学注入新的源泉和活力。(6)、记教学体会。只要每位教师课前认真备课、上课。每节课后,教师都认真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就能够或多或少的发现一些自己教学中的独特之处,将它记录下并反复实践,就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观看教学录像或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反思。观看教学录像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手段。教师上课时可以请同事或摄像人员进行帮忙,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完整的摄制下来,下课后自己回放观看。在观看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易察觉和关注的各种教学问题。如:授课时的肢体语言和教学语言是否规范得体;课堂气氛的营造控制是否恰到好处;时间的安排是否科学;教师还可以请同事观看,针对课堂上发现的问题各抒己见,共同讨论解决,得出最佳的方案为大家所用,达到共同提高。
3、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反思。学生作为教学实践的客体对教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从自己实际需要、兴趣、爱好出发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等作出评价,使教师更清
楚的认识到自己教学上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从而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 初中物理》主编
张玉明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5
2、《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中学物理创新教法》
主编
王棣生
学苑出版社1999.8
4、《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 主编
孙宏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5、《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主编: 张大昌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7
6、《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6
7、《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初中物理》
主编:唐伟
丁召民
新华出版社
2005.4
第五篇:动手做做看教学反思
《动手做做看》教学反思
工北小学李华
《动手做做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还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这一课会带给孩子们很多启迪,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进行教学时,我开头设计了两个问题: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呢?再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学课文,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此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学习课文就特别投入,效果也较好。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理解和体验,也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而后在引导学生懂得道理时,我紧抓伊琳娜和朗志万的对话:“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和“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围绕这两句话,有序地引导学生自主读书、主动探究。学习时,还运用讨论、交流、实验、评价、点拨等手段,随着课文情节的发展,相机落实各项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并在入情入境的阅读实践过程中完成难点的突破。
在阅读对话时,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展示其在角色朗读中的个性化感悟,并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过程中,树立学习自信心,促进学习兴趣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来说,在教学时,我比较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内容源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打通了课堂的壁垒,把课内与课外,语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个人学与集体学结合起来,把封闭的课堂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课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把金鱼放到装满水的杯子里,看水是不是真的漫出来”,从而让语文教学活动化,实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