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归何处散文

时间:2019-05-15 10:3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身归何处散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身归何处散文》。

第一篇:身归何处散文

从我高中开始住校的时候,就有人问我想不想家这个问题,到现在我大学都已经接近尾声了,我的回答就没有变过,一如既往的:不想。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很冷血,是不是只顾着自己逍遥快活,就把生养自己的父母抛在脑后了。这么说的话,我觉得我是不能够接受的,可能我不想家和我的性格年纪有关吧!

摩羯座的我生性冷淡,不喜欢向任何人吐露心声,既渴望被人懂却又怕别人把我看透,总之就是不管什么事都可以自己消化吸收的矛盾人格。正是因为这样,我对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有极高的要求,这对于我来说是生活必需品,而在我目前的生活中,能满足我这个需求只有一个地方:大学宿舍!这里是目前为止我能对自己的生活能最大限度掌控的唯一场所,唯一的!

在那里,我可以上完课之后吃饭,上课前吃饭,随时随地想吃饭都是可以的,关键是还不用自己做。虽然我也喜欢烹饪,但是那得看心情!在那里,我可以早起一会儿看书,晚睡一会儿画画,中间再放空自己或和自己对话,拉上床帘,那就是我自己的世界!在那里,我可以不用下地干活儿,不是因为嫌下地累,而是因为那是我不喜欢而且还累的事情!

家里乡亲们都问:离你姐家不远,是不是常去啊?事实呢,事实是因为学业很忙,所以除了放假基本上也没有时间去。而大多数时间我倒是愿意待在自己的世界里,看看书、睡睡觉、放放空。为什么呢?

明明是自己的亲姐,却为什么不太亲近呢?我也想过这个问题,自然我也得出了答案。原因就是三个字:不方便。她家里有公公婆婆住着,房间有限,我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就连我的衣服我都不知道可以放在哪里,而且不管怎样都会被人指摘,不自在。有时候我都觉得她家像宫斗剧,说话办事还都得揣摩对方的心思,话说完了还得想想,哪句哪句话是不是专门说给我听的。唉,我只觉得全身上下都被束缚,不能放松,所以,我更愿意待在自己能做主的可以放松的空间里。但是,我从不怀疑我姐是真心对我好,我不爱去她家,不代表我不爱她。再说到家里,家里其实还好,和自己的父母不用在意太多,我也是乐意给他们看看我的厨艺首秀的作品的,看他们满足的脸,我会很有成就感。把满是尘土的家里擦洗干净也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只不过家里的东西有时候也是不知道要放到哪里去,不喜欢的东西也是无能为力的,我希望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不是说要多豪华多奢侈,只要舒适干净其实就足够。

说这么多,不是说我嫌弃家里,归根结底是在家里我对自己生活的掌握度不够,而正常情况下的我却并不喜欢这种感觉,所以我除了寒暑假也并不常回家。

我常常幻想将来在自己的房子里我会做怎样的装饰,买什么样的家具,成什么样的格局,那个时候,内心会有一种莫名的开心和满足。因为我知道,在那里,我可以尽情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做一切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会不方便,不会不自在,不会不知道自己的东西该归置在哪里,因为那里,是我的家!

第二篇:身当何处生活随笔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写道:“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就是在他的生命中途,即他年轻力壮的时候寻找到他的使命。”

世界之辽远足以让每一个人在专属于他的地方觅得他的使命,并以开天辟地的姿态去挑战前途之障碍。但令人扼腕的是,多数人因不理解自身使命的价值而在昏暗中固执消磨人生,最后终身庸碌无为。

社会的结构并非是金字塔形,而是并列的栅栏。身份的低微并不意味着人格的低贱,更不应当以此为借口来消极牢骚。要知道,无论是人力车的把头还是整个国度的权柄,都是因为大家相信你才交由你手。污泥或碧莲,都不会因为高下而放弃努力。可对地位的盲目渴求到底使人失却了对自身位置的认同。如果人都往高处走而非冷静和气地坚守自己的位置,那人类之巨厦岂不是地基架空?充斥社会的悬空感逼迫人心惶惑摇摆,愈加向上以求安全感。由此陷入惡性循环。

正确认知自己的本质,找寻自己的位置,却又绝非是教人浑浑终日。若是一颗死去的种子,莫说种在不见天日之泥里,便是在天国也于事无补。

梵高在当时,确是极底层人民了,他的一张画布上总有数张油画相覆以节省布钱。可他不在意,他的心是热的,无论是《向日葵》或是《鸢尾花》总是糅进了他的一切,且并不因他的死而终结。他原本可以改行,却认定了命运的丝线系缚了他和《星空》中的星斗,于是他留在自己的位置,宣誓着画者的尊严。

是的,他赢了。可这仍旧是一场以人生为代价的豪赌——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这里是否是你的最终场,是否是你成功或死亡的地方。并非所有人都有勇气坚定自己的位置,坚定认为自己的价值正在于此,坚定自己的心会永远热气升腾,因此大多数人退却了,他们没有信念来完成这未卜输赢的终极游戏。但是相反,一旦你坚定自己,无论是何处深浅,此生无憾,仰不愧于自己,俯不怍于此地。

乔布斯说:“你须寻得所爱。”你愿为之不顾一切时,那便是你的位置、你的使命。

身当何处?

身当于此,不必多言。

第三篇:今夜,心归何处美文

寂静的夜晚,总能营造出淡淡的情思,心中飘过一丝的思念,感觉到这种思念是一种孤独的美。丝丝缠绕心中的痛,就这样不经意的撩拨我这颗驿动的心。音箱里一曲《白狐》淡淡地飘了出来,在房间里弥漫。本来很清冷的房间似乎更加的冷寂。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这首曲调,尤其是在一个人的时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喜欢关了灯,打开音响,微闭双眼,静静地坐在那里,守护着心门,如同守护一个千年的约定。

七天的假期已经过半,还有两天就要结束。时间竟是那样的无情和冷酷,当我去触摸它的时候,可惜这一切都成为过去。平时工作繁忙,渴望有个属于自己的假期,给心放个假,可真正拥有了,却没有想象那么美好。或许是连日几场秋雨所致,平添了寂寞和忧愁。一场秋雨一场寒。还没有集中供暖,房间到处是阴冷的分子。手脚冰凉,心有点冷。

终于,雨停了,天晴了,我却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想要干什么。背上包,独自一个人走出家门。要去哪里?哪里才是我该去的地方?我盲无目的地来到车站,买了车票,任由汽车把我拉到一个喧哗的城市。我像一个幽灵,从这条街走到那条街,从这个小巷走到那条小巷。匆忙行走的人,没有谁理会,一个丢失了灵魂的人是怎样踯躅街头。一个又一个的人从我面前走过,喜悦的,忧愁的,紧张的……一个老人跪在一个人流很多的地方,地上放着一个罐头盒,里面有几张一元的钞币,几枚硬币。走过来,走过去的人流,流露出的是冷漠和鄙夷,甚至是没有几个人愿意多看一眼老人。我从包里拿出一张十元的钞币,轻轻地放在那个寄托老人希望的盒子里,转身离去。身后传来老人微弱的“谢谢”声。我没有回头,我继续盲无目的地行走。我终于发现,我不属于这个城市。这个城市也不属于我。我其实是在寻找,寻找心中那份孤独。

想给熟人打个电话,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难得的假日,也许人家正在团聚,也许人家正在旅游。

返程的票是如此的沉重。

打开房门,回到家里,依然排遣不散的是那份淡淡的忧伤,偌大的房间,竟容不下我的一丝快乐。手里的东西拿起来又放下。想看书,眼睛在书上,心早已经不知道去了何方。

站起身来,来到窗前。窗外,树影婆娑,星星无语,我望着那颗又大又亮的星星,心终于有了归属。我想起了你,想你在做什么、想你是否也把我想起、想你凝视远方的时候,眼前是否有我的身影划过,想你进入梦乡的时候是否把我也带进你的梦里。想你轻声呢喃,呼唤的可是我的名字。

我知道我这样想你,你不一定能够感觉得到,但我也唯有这样想你,才有了一丝的温暖和感动。

因为想起了你,这个夜晚变得很美丽;因为想起了你,我的心不再抑郁。

此时,我的书屋里,早已心事堆积,让夜曲如苏般弥漫,放飞心绪,让我就这样静静地想你!

第四篇:“轴心时代”:中国文明归在何处

“轴心时代”:中国文明归在何处?

凯伦阿姆斯特朗(Karen Amstrong)2006年出版的著作,基本概念和著作结构沿用雅斯贝斯的“轴心时代”理论。其主题直译为“伟大转变:我们宗教传统的开端”(The Great Tansformation:the Beginning of Our Religious Traditions),中译者调整为《轴心时代:人类伟大宗教传统的开端》(孙艳燕、白彦兵译,海南出版社出版),直接以“轴心时代”为题,并在中译本封面上添加了一段“轴心时代”的定义:“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指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在北纬30度左右的地区,诞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佛陀、孔子、老子等先哲,人类文明精神获得了重大突破,至今都无法超越,未来也不可能超越。”从而加重了“轴心时代”的概念,可以认为此书是自雅斯贝斯本人算起第二部关于“轴心时代”的重要汉译论著。

《轴心时代:人类伟大宗教传统的开端》读后,恍然觉得,宗教史原来可以这样写。雅斯贝斯提出:“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所发生的精神过程,似乎建立了这样一个轴心。”“似乎”一词具有猜测不确定的含义,而现在,凯伦将它写实了。

与哲学家雅斯贝斯不同的是,凯伦是宗教学家。雅斯贝斯的另外一本著作《哲学概论:智慧之路》,其中重申了“轴心时代”理论的第九章题为《人的历史》。很明显,雅斯贝斯依循的是哲学智慧、人的觉醒的理路,而人的觉醒在欧洲是由文艺复兴完成的,文艺复兴崛起的背景是中世纪的宗教。而现在,凯伦无疑是在证明,轴心时代所开启的乃是人类的宗教传统。那么,到底是哲学与人性的觉醒,还是原始宗教的回归呢?

2“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have done to you”(“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成语,谈的是恕。恕是仁之一体,而“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与德还在仁、义之上。而现在,凯伦将“恕”定义为一个新名词:“金规则”(Golden Rule)。

凯伦不对具体的宗教派别表态,她支持所有的宗教(但反对强制性的教条)。她在印度教、犹太教、希腊诸神和“儒教”之中寻找共同点,即各个宗教的共同基础。她说:“轴心时代是在知识、心理、哲学和宗教变革方面最具创造性的时期之一。直至创造现代科学技术的西方大变革发生之前,没有任何历史阶段可与之相提并论。”而在“创造性”问题上,她关心心理体验、神圣感、精神气质。她说:人类“是探寻意义的造物”,这句话是典型的宗教叙述,随之又提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你相信什么,而在于你的行为举止。宗教关乎你所做的事,而这可以深刻地改变一个人。”说到底,她肯定的是“一种富于同情心的生活”。最终她说出了这样的定义:“宗教就是同情。”

轴心时代“这一时期创造出来的所有伟大的思想传统一致认同博爱和仁慈的极端重要性”。“就轴心时代的贤哲而言,尊重一切生命的神圣权利——而非正统的教条——即是宗教。”“轴心时代的各种信仰里都有一种共同的理想,即同情、尊重和普遍的关注。”“轴心时代的贤哲们把放弃自私自利和提倡同情精神当作首要任务。对他们来说,宗教就是„金规则‟。”这应该是全书的宗旨所在。

“同情心”,直白的表达可以称之为“关联”。民胞物与,道理遍在天地万物之间。凯伦所说的思想观念,中国人十分熟悉。所以此书读来,觉得只是宗教学形式与“金规则”新概念下的“恕道”。因此,此书虽然是宗教学的专门著作,并且使用“轴心时代”概念贯穿,但由于作者作出了的生活化、情绪化的叙述,变得比较亲近而易于被接受,借用当代宗教界的流行术语,很有“人间宗教”的意味。

凯伦极具思想与写作天才,她能将轴心时代的四个民族以类似蒙太奇的技巧作交替剪辑(荀子排列在韩非之后可能也出于这一点),但这些还不算最重要。

作者凯伦推崇中国文明,正如译者所说:“作者在书中对中国和印度部分所用的笔墨极重,可见她对东方文明的喜爱和推崇。”全书四部分共计十章,其各章标题,第六章《悲悯天下》、第七章《关注每个人》、第八章《万物一体》、第九章《帝国的思想》,显然借用了孔、墨、庄、商鞅的思想,可见一斑。

但由文献注释可知,该书撰写引用了西方汉学家的中国文明史论著与翻译的中国典籍,和少量中国或华夷学者的英文作品如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鉴于本国学者阅读经典已觉难明本义,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典籍的解读,特别是对其中默认而不明言的含义的理解,毕竟有限。而冯友兰所受疑古思潮的影响极大,早有学者撰写专文。

书中称《尚书》、《诗经》、《易经》、《乐经》、《春秋》为“一些书吏编纂的文集”,称《礼记》为“轴心时代之后才完成的一部典籍”。将五经等同于普通“史料”,以成书年代判定书中内容的年代,均为疑古派“辨伪”之残痕。

凯伦排列的诸子谱系,孔子在前,老子在后,中间为墨子、庄子、孟子、荀子。

她说:“正如雅斯贝斯所假设的,道家的圣人老子并非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他不是与孔子和墨子同时代的人,而几乎被确认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沿用了雅斯贝斯所获得的20世纪20-40年代的“新知识”。

作者对墨子施以重彩,称颂墨子的“兼爱”为“普遍的爱”、“关注每个人”、“墨子的„金规则‟”墨子正是清末民初的“显学”。

凯伦对孔子最感兴趣,称之为“金规则”的首创者,而她的文献的最主要来源是《论语》。实际上,阅读孔子除《论语》之外当有更多文献,诸如群经、七十子传记、各派诸子以及《史记》和《孔子家语》等等。研究孔子而只采用《论语》,也是“新文化”以后的偏颇之见。

在古代经典中,《论语》属于“传记”,汉代抄写制式为八寸小简,与抄写在二尺四寸大简上的经典有法定的区分。《论语》重要性的程度大约也如它的制式差距,低于正式经书两个等级。

日月之光照为明。“悬象莫大乎日月”,“遍照天下,无幽不烛,故云明”。因其高明,因其境界,因其灿烂,因其悠久,故称之为“文明”。“文明”是一个带有理想指向的词汇,与“存在”、“影响”不见得同步,甚至可能相反。

“影响”是很重要的一个元素,但它并不与合理性成正比。如果只论影响,那么现代世界格局莫不与纳粹、二战相关,在中国,影响重要莫过于秦火、文革。独立判断而不以成败论英雄,此即中国史学的独到之处。

从年代的一致性到地理位置的一致性,“轴心时代”是一个精巧的发现,但它只是一个现象层面,而不是真实层面。四个民族的组合具有偶然性,譬如人们熟知的最古老的埃及文明,在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和《轴心时代:人类伟大宗教传统的开端》二书中都没有正面出现,这不是因为古埃及文明不是“好的文明”,同理,被组合起来的四个文明也可能是“不好的文明”,总之无论“轴心时代”之内与“轴心时代”之外的文明类型,其存在与否都与“真理”无关。

雅斯贝斯的“轴心时代”理论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时代和科技时代四个基本阶段,但他放弃了第二阶段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四个“古代高级文明”不提,只把第三阶段的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和希腊四个文明连成一线。东、西、印文明是拉平了,而实质上中国、印度在“古代高级文明”阶段业已隆盛的事实以及希腊出于次生文明的地位都被遮掩了。

中国在公元前800-200年间乃是乱世,史称“晚周”、“衰周”,而虞夏商周所谓“四代”才是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轴心时代”。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则故事。宋澄子遗失了缁衣,认定途中一位妇人所服的缁衣为己物并要求归还,说道:我丢的缁衣是双层的纺缁,你现在穿的是单层的禅缁,你还我缁衣,岂不还白得一层里子吗?

疑古派摧毁经学,缩短古史,将中国古史“砍掉一半”、“打个对折”。在“轴心时代”的框架之下,中国古代文明被半数还原。在疑古派全面否定古史的背景下,这半数还原可以视为白得,然而整个事实却被颠倒了。

三代四代之学称为经学,晚周之学称为诸子学,二者一源一流,犹如父子,故而时代的取舍刚好造成了学术的中断和颠倒:以流为源,以子为父,以反题当正题,以乱世之学当文明景象。

“中国原始文明”一节,凯伦从商朝说起,然后再稍稍追溯“尧舜禹”,再稍稍追述黄帝、神农,同时不忘了在开始有关中国叙事的第三行处即写下“玄鸟生商”的神灵故事。“文明缓慢而痛苦地来到中国”,“所有这些传说中的贤明君王都将对中国轴心时代的思想家们给以启示”。在“中国商朝”地图中,商文化的影响范围不包括四川。这些都是典型的“后疑古派”观点。经过王国维“古史新证”之后,学者将《史记·殷本纪》还原为信史,但仍然不相信《五帝本纪》和《夏本纪》。

“中国缓慢渐进地发展着,直到公元前6世纪晚期,孔子首先发扬了完满的轴心精

神。”“中国危机当头”,“大约此时,一个叫孔丘的年轻人几近完成学业……中国的轴心时代即将开始”。而在中国古典学术谱系中,首先受到人们称道的是尧舜之道、唐虞之道,然后才是“周孔”并称,再后才是“孔孟”并称。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而不作”,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这是孔子本人的自我评述。孔子在自述中并且承认他所身处的政治环境既非大同,也非小康,而只是卫灵之无道、鲁哀之非礼。

从晚周开始,中国学术从来都是以经史为大宗,以诸子为旁支流裔。将诸子学作为主体,只是“新文化”以来百年间在摧毁神圣经典、倡言自由平等观念下出现的一个“新潮”。而现在,凯伦的著作告诉我们要向“轴心时代”寻找“神圣感”。“婢作夫人”,“附庸蔚为大国”,百年回首,神圣感“一片孤云何处寻”?

晚周诸子学的光芒是无可置疑的,孔子、老聃等等诸多思想者的贡献可以一一历数,虽然如此,并不能因此而无视三代四代学术的意义。三代四代经学是日月,孔孟老庄商韩只是

群星。中国文明所以伟大,所以超越世界各族,独树一帜,正在于它的前后承接、善继善述,经子相随、绵历不绝。

第五篇:把青春埋在何处散文

“在街角,铺一张油画,前面是路。他们很灵敏,是网上的蜘蛛。他们很茫然,是网中的猎物。”顾城的《小贩》言简意赅,冲击我的心脏!如今的三维生活结出密密麻麻的网,我们难免有时沦为猎物。生活在大时代,我们把青春埋在何处?

现在的你,或许即将踏出校门,举目不知何去何从;或许拎着破旧的行李箱,疯狂地追赶末班车;或许一个人擦去泪水,写下一篇痛心的日记;或许坐在窗前,遥想生命中最辉煌的一刻、、、、、、太多的也许,太多的未知,太多的可能。

生长在农村,我很庆幸!那儿青砖灰瓦,黄土绿水,处处藏着欢乐。儿时的点滴,犹如加奶的咖啡,浓香而苦涩。每当夜深人静,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回想一番,在意犹未尽中酣眠,告别一天的忙碌。

父亲年轻时,我很调皮,像个旋转的小陀螺,四处寻找奇花异草。只要感觉它是,就把它挖回家,移栽到小院,有时还亲自提供天然养料——小便。父亲严禁这种不文明行为,可现在想想,做法还是挺科学的。悉心的照顾下,我特希望它们能开花结果。但事与愿违,大部分是野草,有些竟是小树苗,万幸的是还有一棵桃树,虽然不大,但着实令我兴奋。上学后,疏于照看,桃树已长大,秀出青枝绿叶,开满粉红桃花。花谢不久,毛茸茸的小桃争先恐后地挂满枝头,露出青涩的脸。桃儿很小,容易落地,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雨,洗涤了谁的青涩;风,吹红了谁的脸庞。半青半红的桃儿在绿叶丛中若隐若现,须睁大眼睛仔细寻找,眨动一下都很难再找得到。让人垂涎欲滴的桃儿,同样也吸引着小鸟、毛毛虫。要想找到一个完好无损的大红桃儿,那可真要费上一番周折呀!如果想偷懒的话,干脆坐在桃树下,悠闲地等待桃儿的落地。可那也需要和蚂蚁争分夺秒,否则就被它们抢占先机。因此最好在桃儿七八分熟的时候,摘下些许放在水瓢里,清水泡上一阵。想吃时信手拈来,咬上一口,溢出的甜汁如同汩汩清泉,润润的,凉凉的,冰镇夏天的炎热!

农村虽贫,却不乏美食。知了猴,也就是蝉,住在地洞里。拎着铁桶,扛着锨儿,小伙伴们三五成群地到杨树、泡桐树下挖知了猴。尤其是小雨后,地面湿湿的,知了猴不是爬到洞口,就是爬到地面或树根,毫不费力就能挖到许多。没多久铁桶就装满了,有的连忙跑回家,把知了猴倒在木盆里,再跑回来继续挖,有的晚上还借手电筒到树林里逮知了猴。只要盯着树端的底部,就能逮到许多。

白天黑夜地逮知了猴,接下来就是母亲的任务了——油炸金蝉。

平时都是父亲烧锅,可是为了能够尽快吃到或只是闻闻知了猴的香味,我激情高涨,自愿烧锅。这可难得一见呀!

油在锅里“丝丝”地响个不停,这表明油已经炸熟。倒入金灿灿的知了猴,“啪啪啪”,锅里炸开了花。

“火小点,快焦了。”

口水早在嘴里直打转,我不知咽了多少次。

“阿妈,可以吃了吧。”

“馋嘴,等会儿!”

我站在锅沿旁,眼睛直溜溜地盯着香喷喷的知了猴。

“拿碗来!”

我连忙拿出碗来。

“不要靠这么近,当心油炸到脸上。”

我退了几步,又不知不觉地向前挪动着小脚。当母亲把一大碗的知了猴递给我时,我终于可以一饱口福了。

金黄的蝉壳在齿间脆脆作响,青黄的酥肉诱惑我的舌尖。尤其是知了猴的腹部,那儿肉多而鲜嫩,特能满足味蕾。

下载身归何处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身归何处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何处是吾家散文

    我心里一直觉得自己不属于现在的这个地方。大概十年前,我家从A搬到B。当时十岁的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直到若干年后有一天,我想起了姐姐过十三岁生日时,特别多......

    瘦尽灯花,梦归何处作文1200字

    瘦尽灯花,梦归何处作文1200字 瘦尽灯花,梦归何处作文1200字—忧伤时,看纳兰词,听伤感音乐,让心沉到忧伤的海底,尔后,我浮上来,会有种酣畅之感。虽然,我早已远离忧伤,可是,伤感如风,偶尔......

    何处芦花荡的散文5篇

    秋风里,几杆芦苇瞌睡打盹地站在河边。看它们这样子,我也似丢了魂魄。“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月明浑是雪,无处认渔家。”这样的盛景,像游子,不知何时已经远离了家乡的怀抱。这让......

    红尘如烟,彼岸何处优美散文

    时光如水,总是无言。人生之旅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在生命的历程中,不断的学会感受生命的每一个过程。人这一辈子,总是难求十全十美。诸多痛苦,诸多挣扎,诸多彷徨。人生这一程,总是......

    何处是我乡散文(5篇材料)

    很早离开那里那里是哪里?也许是家乡吧8岁前在的地方是家乡吧去了一个不是家乡的地方却住了22年这里是哪里呢反正不是家乡什么是家乡呢?什么是家呢有爸妈的地方就是家不是吗可......

    读散文集《飘零何处归》有感--平淡之美

    读散文集《飘零何处归》有感--平淡之美暑假我借到一本散文集《飘零何处归》,作者是於梨华。这位作家我很陌生,就想先翻看作者的简介,却没想到这本书对作者及其文章风格都没做任......

    青春心归的散文

    午后暖暖的阳光,就像你温柔的话语,在心上久久,让我感到幸福跳到的旋律,喜欢你坐在树下微笑的样子,走过来倚在你的肩膀,听你说要带给我甜美的幸福,抬起头看看你可爱的模样,透过碧绿的......

    归春河散记散文

    归春河不大,也不长,宽不过百米,长度从其发源地靖西到其注入黑水河,也就几十公里。而就是这条小河,却很有名,这不但因为它是一条中国与越南的界河,还因为它流经的地方有一处著名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