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柳智宇:我在大学的成长过程
我在大学的成长历程
北京的天空中总是有各种形状的云彩自在来去,秋天很凉爽,天空很蓝。从我们六楼的宿舍可以远望西山,苍翠的山峦,立在空阔的天地间,显得格外的干净和清爽。那些山在晴朗的天气里仿佛离我们很近,我曾想徒步一直向西方走,穿过立交桥和略显得古朴的街道,走入那重峦之间,将自己消融在宁静的山色里。而在阴天,不管怎样向西眺望,都只看到一片苍茫的灰色,那些山峰隐没在哪里呢?大一曾到百望山去定向越野,脚明明踏在这座山峰的背脊上,也在盘旋的山路上回望秋日的天空与城市,却觉分明地感觉到内心与这些山峦的距离。这所有的美景终将幻作记忆,在我的灵台上,在我的心田里,又会留下些什么痕迹呢?
大一的我,度过了经常失眠的上学期和在功课中苦苦挣扎的下学期。失眠多严重呢?有时一晚上都知道自己是在努力入睡却一直是清醒的。直到天都蒙蒙亮了,我索性放弃了入睡的努力,由它去了——结果居然睡着了一个小时。第二天整个下午都犯困,我记得有一节“管弦乐理论基础”是我一直期待的,因为高中听音乐不多,更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音乐知识。结果上课的时候昏昏沉沉,根本听不清音乐的调子。
我有很严重的眼病,看书的时间不能太长,多长呢?有时是半个小时,所以上课的时候常常得闭上眼睛,完全靠耳朵去听,而且无法作笔记。如果有时用眼的时间超过了这个限制,就很惨了,往往一两天,乃至一两个星期都疼痛难忍,难以恢复。大一上学期因为功课很多是高中自学过的,问题还不大,只是做作业实在是要命的事。
大一上学期数学分析期末只考了75分,因此到了大一下学期,我就准备真正花功夫去学习。这时就发现完全找不到感觉。这部分内容高中没有学过,不知道其中的深浅,有时一个地方以为自己搞懂了,看到后面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更多的时候一个概念我不知道它为什么要这么提出来。我学数学是希望与自然沟通,理解它的美和奥秘,高中竞赛的时候常能处处逢源,然而这些新的知识是我无法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的。大一一年我就没有听过几节能够激起我热情地课。这时多亏了我的同学们,他们帮我读书才使得我能够完成这一学期的学业。那时我们的班长每周都会抽两个小时时间与我一起做一个习题集。还有一位同学每周抽一些时间与我一起学物理。但很遗憾的是,我的自尊心太强,不知道怎样接受别人的帮助。我总难以启齿去恳求别人,总想拿什么东西去与别人交换,或者自己多为别人做一点也可以,不相信别人会愿意全心地帮助我。这种性格让我无法真心地去感恩别人,与他人的心相通。我请同学帮我读书的时候,因为羞于说“读书”或者“念书”——心理觉得这样仿佛在使唤别人——我就说:“这些内容你能不能帮我说一说”。这句话我觉得挺土的,又让我在这样讲时更加不好意思,而我居然这么讲了一个学期。更让我自己不能接受的是,我有时会挑剔帮我读书的人,觉得他这里读慢了,那里没有读清楚。与人家一起做题的时候,人家读完题,我总是做得比较快,有时我不敢立刻就说我做出来了,怕伤到人家的自尊心,有时又会立刻说出答案。这些都让我很纠结。因为我心里这种人我的对立,经常会把身边的人搞得很尴尬。他们都很愿意帮助我,但我对他们的帮助却不珍惜,有时只觉得我要多帮帮他们忙,赶紧把这人情还了,我总把自己看得很高。有几回和一位室友约了他帮我读书,而我居然几次迟到,没迟到的时候听他读也总是心不在焉。后来我就不好意思再找他读书了。
有一回导师约我们小组十个人去交流,大家围坐成一圈,分别谈谈自己最近的心得与困惑。有同学说高中没有搞过竞赛,完全无法适应大学的思维模式,上课听不懂,作业题想了一下午,一道都做不出来,非常难过;有同学说要办一个什么手续,因为没看清楚而没有办成,时间都花费了,很着急;还有抱怨说同寝室的同学作息时间不一样,很难相处;有同学说找不到目标,不知道学了这些以后有什么用,又没有兴趣,很茫然„„我听着,想想自己遇到的困难与同学们相比也并不是最严重的.我还想,我也许能为同学们做一点什么呢.导师建议我们办讨论班,巩固上课学习的重难点.我们的讨论班就这样成立了,我组织讨论班一直坚持了两年半.我大一一年都很迷茫,但当我看见大家因为听懂了一道题而露出微笑,内心也感觉到一种温暖.从六楼俯视校园,各种树木摇曳着缤纷的绿,映着高楼和远山.而在寒冷的冬天里,缤纷落尽,繁华消亡,只留下黑色或褐色的枝干,如一支支手伸向清白的天空。可是这些光秃秃的枝干就是树的本来面目吗?冬日看去,便觉万物终归于寂,可是后面还有个春天,有那黝黑的枝干上刹时间涌出绿芽的生机。我总觉得在这些苦难的背后,有什么力量正在生长。
大一的冬天,有几次去参加禅学社的活动,认识了一位师姐,那时她在艺术系读研二。不知为什么,一见到这位师姐,我内心就特别的温暖。师姐讲话的声音很柔和,仿佛抚平内心的伤痕;而她的微笑中流露着淡定,仿佛什么都已了解,什么都能包容。有一天晚上,禅学社要为元旦联欢会排演一个话剧,一位师兄的小办公室里挤了七八个人,大家都在商量怎么排演,很是热闹。师兄非常幽默,他写的剧本,还有一位大二的女同学很活泼,她演主角,而我由于看上去比较深沉,被安排演一位高僧。我穿上纯黑的海青,拿着一个师兄用来登山的黑色手杖,还带上一顶黑色的帽子,大家都拍手说真的很像呢。我也很高兴,不过内心还感受得到一种隐隐的伤痛,似乎眼前的欢乐并不能真正打动我的心。排演完了,我与那位大二的同学和师姐一起往宿舍走。我有许多问题想问师姐,这些问题困扰了我太久太久,我竟不知该从哪里开始。想了半天,要问的时候,又仿佛没有 什么可问的。冬夜的校园,格外的宁静肃穆。“师姐,我觉得和你在一起特别温暖”,我说。“是啊,我也是。”那位大二的同学说。师姐看着我们两个小孩子,笑了。那笑容像姐姐又像母亲。
“我想我愿意像姐姐一样关爱你,尽管我可能不一定能为你做些什么。愿你有烦恼时能想到我:)我喜欢你身上真诚的气质,因为它也随时在感染我~呵呵。”师姐在一条短信里这样说。师姐教我唱歌。
此事楞严尝露布,梅花雪月交光处。一笑寥寥空万古,风鸥语,迥然银汉横天宇。一笑寥寥空万古,风鸥语,迥然银汉横天宇。
蝶梦南华方栩栩,珽珽谁跨丰干虎。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飞鸿去。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飞鸿去。
师姐会唱许多好听的歌,歌声宁静又安详。这首《楞严一笑》讲的是一位禅师临终前生死两忘,逍遥无碍的悟境,我特别想学。有一次一起乘车去西山,师姐就在车上一遍遍地教我。师姐说:“梅花,雪,月,同是这世界上最光明最洁白的事物。它们交相辉映,那是怎样一种意境呢?《华严经》上说,无数世界,就如同无数宝珠,每一颗都在其它的宝珠中映出自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小相含,‘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人的心也能如此,无限的自由和宽广。”大一的下学期,我每天最盼望的就是中午到艺园吃饭,因为可以见到师姐。师姐一直想带我多与人接触,打开内心。可是那时我的心非常的虚弱,很不喜欢一群人,特别是不熟悉的人在一起的氛围,有一次禅学社去植物园春游,大家都在欣赏风景、聊天,很开心,我却觉得非常的孤独。植物园很大很大,的两旁的风景不断地变化,仿佛永远走不道尽头。山坡上的春草绿意盎然,遍野的鲜花迎风开放,却没有一朵花为我而开,没有一阵风吹绿我的心园。后来好长时间我都不想再参加这样的活动,喜欢一个人做题,沉思。可是一个人又好到哪里去呢?常常莫名其妙的心里就难受,觉得生活没有意义,题也做不进去。休息一下吧,想听音乐也听不进去。有一周师姐每天中午会在艺园四楼为我读一个小时书。后来我没有兴趣了,也就不读了。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五月。有一天晚上,师姐准备带我去看眼睛。中午的时候我们一起在艺园吃饭,好久,我们都没有说什么,气氛似乎有些尴尬。师姐抬头看看我,递给我一个微笑。“师姐,我不知道该说什么。”“那就不说好了,自然就好。”我心里突然一阵莫名的感动,也许是因为师姐话语间那种淡定、包容的神情,过去的许多经历,突然间涌上我的心头。“我总想为别人做些什么,可是似乎做什么都没有用。”我说这句话时,声音是支吾的。“仿佛世界上没有快乐,做什么都没有意义,都没有用。”师姐静静地听着,只是微笑。“即使我帮助了别人,这件事做成了,我还是会找个地方一个人痛哭。”这时,几滴泪珠已流下我的面颊。一瞬间,在师姐目光的注视下,我只想让自己的眼泪安静地流淌。“你中午提到的状况我想了想:问题能浮现并能被敏感觉察,已经是一个进步:)发现了问题下一步你自然就会调整好解决好。要有耐心,不要给自己压力,我对你有信心。”师姐发来一条短信。
傍晚,姐弟俩走在去看病的路上,我们谈了许多许多。在地铁里,师姐推荐我读一本书《了凡四训》,她把书上的故事讲给我听。温馨的夜缓缓降临,给城市带来一片安详。回来的路上,我和师姐一起唱歌,歌声飘荡在空旷的地铁车站里。有一位一起乘地铁的人听见了我们的声音,觉得很好听,就留给我们一张名片,说交个朋友,以后也许还会见面。我是一片云,一生都在天空里游。
一开始,我只是笑。我在大地的上方汇聚,与迎面吹来的风嬉戏。我在高山之颠,随云海奔腾而下,我在小河中央,投下调皮的影。
后来,我只是哭。我飞过战场,一只乌鸦在吮吸残剑上的血迹,七零八落的叫声,把夕阳都喊得苍茫。我走过烈日下的田野,苍老的牛驮着沉重的犁,眼角是纵横的泪光。我徘徊过孤独的城市,霓虹灯下,无家的灵魂游荡。
后来,我不再那么爱笑,也不再那么爱哭。我认真回想所看见的一切,云游四方只为看清世界的模样。最后,我看见草木枯萎了,大地焦灼了,人们在绝望的叹息,却只有汗水,一滴,两滴,就化作甘霖飞向大地。长风之側,飘荡无声的祝福;彩虹之际,滋润干涸的土地;烟消云散,梦中看见世界,生生不息。
这是我高中写的一篇作文的一段,我拿给师姐看过。我很珍惜与师姐在一起的时光,认真去体会她说的每一句话。我大二,师姐研三了,师姐要写毕业论文,很忙,慢慢的,我们便不常见面了。师姐说过要随缘而惜缘,我也觉得自己已慢慢走出低谷,前方的道路,该自己去探索。师姐当时在禅学社里办了一个“清凉合唱团”,希望我能去当骨干。我虽然非常想和师姐在一起,但从理智和直觉上都没有看到这件事的很大的意义,认真思考后便没有答应。大一的时候我也常参加耕读社的活动,和社长很熟,这时她问我愿不愿意当副社长。那时我已知道要为他人切实地付出、担当。社长和我谈起耕读社的理念,“知行合一”、“历事练心”等等,我听了觉得很对,便答应了。
大二上学期,由于禅学社活动很多,自己的课业也很重,在两者之间无法很好的取舍,常常急躁焦虑,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可是活动参加完了之后,收获似乎并没有那么多。眼睛的情况比大一好一点,但有时还是很疼。我从大一开始加入杨氏太极协会,一直坚持练拳。杨氏太极拳练起来非常辛苦,我咬着牙坚持,慢慢就有成效,身体的状况在转好。我在进入北大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可以凭恃的,身体这么差,心态也不好。我就从最下、最低的地方开始,一点一点努力去改善。自己的爱好、自己的习惯,我都先收起来。我想,如果我已有的这些东西就能引我走好人生的道路,那我为什么还会把自己搞得这么惨?如果已经积累的这些还不够,那就赶紧去学习新的东西,苦一点也没有关系。我为了锻炼自己,还曾经打扫过厕所。
我除了眼睛不舒服,还有咽炎、鼻咽炎,吹一点风就会感冒,中药西药都吃过很多,也不见好。我就自己慢慢注意饮食,注意和人讲话不讲得太多、伤到咽喉。北大的食堂很多,菜很好吃,有许多菜里放了辣椒的,此前虽然知道吃了不舒服,仍然忍不住去吃。此时不敢了。有时咸一点也会不舒服,我就在菜里泡上免费汤,把味道冲淡,因此大家看我每次打饭都是汤汤水水满满一碗。这样做了之后,短时间并没有成效,大二上学期有一段时间咽炎非常严重,连续一个月都在感冒,身体虚寒,要穿很厚的衣服。但我坚持这样用功,慢慢由粗到细,就对自己的身体有一种感知,知道什么时候适合吃什么、做什么。此前因为欲望很多,往往这个菜不吃了,又点了另外一个比较好吃的菜,常常这样骗自己,结果每回都要或多或少难受好几天。慢慢的,“克己”的功夫下实了,这些伎俩自己都能识破,欲望就再不能那么轻易地打着各种理由的幌子来作怪了。到了大二下学期,咽炎就基本好了。听课也是一样,有时觉得懂了,下课做题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这时我就知道要花功夫,把每个地方搞清楚。慢慢我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办法,说来也很简单:上课前花十分钟预习,知道大意,略知重点难点。上课前尽量提前到场,预习,作好准备。上课时认真听讲,不懂的听懂,懂的加深印象,节省复习的时间。下课后当天花十到二十分钟复习,过一两天再复习一次,这样用的时间少,知识记得很牢。认真做作业,力求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不把作业当负担,可是能灵活运用之后也不做太多课外题。大学的思维方式和高中不一样,往往不能把以前的经验套过来。要把心打开,接纳每一种新的知识,稍有不懂便要努力去问,去思辨。若不然,前面一直按自己原来一种错误的概念去理解,到了后来发现不对,就是一片糊涂,还不知错在哪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几句话的确有很深细的内涵。
帮助人也要注意适度。有时给同学讲题时间长了喉咙也会疼。一开始我觉得很委屈,我明明是在做好事,为什么搞得自己很难受。慢慢也就安然了,因为看到同学们听懂了很高兴,便觉得这样自己难受一点也没什么不好。许多次讨论班上我都是忍着喉咙的疼痛为大家讲解得。后来慢慢发现,其实有许多话是不必说的,而有时自己就是有一种习气要多说几句,说了就很激动,在激动的状态下控制不住又说了很多,这样喉咙就容易疼。我就练习尽量用简短的语言把意思表达清楚,并且控制自己内心保持平静。作了这样的训练,内心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语言和情绪,慢慢喉咙就不会因为给人讲题而难受了。这才发现以前的委屈都是在逃避,以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以“我在做好事”为幌子,不愿意面对自己的问题。
不过也有例外,有时豁出去反而没事。
那时有一位同学沉迷游戏,他期末考试数据结构要挂科了,我就去帮他补课。考前的最后三天时间,我都会抽两个小时去给他讲题。讲完之后,他说自己会看,可是到了第三天他说有些地方看不懂,我一看,不懂的地方很多,只好用这最后一天晚上给他讲。下午去的,他还在睡觉,我就一直等在他寝室。我想想以前自己需要别人的帮助时也不珍惜,心里觉得很惭愧。眼前这位同学的确非常需要帮助,我要帮他过这门课,给他信心。我就作好了今晚熬夜帮他补课的准备。可是我的眼睛怎么办呢?能熬得下去吗?正是冬日,窗外一片寒意。暖气烧得很旺。我拿起数据结构的书自己准备要讲的内容,尽量不用眼睛,而靠我对知识的记忆。我节省用眼,以便他醒来时再用。因为高中学过,对这些知识很熟,稍微看一看也就记起来的。想一想,如果不是要为他讲,自己复习恐怕不会那么认真。我的内心格外的安静,想想师姐为我的付出,我每次见到师姐,得到的总是温暖,可是她会不会有不高兴或者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呢?应该是有的,可她却把温暖给了 我。再想想自己的眼睛最近时好时坏,我对用眼的时间已经很克制了,还是不见好转。或许这也不是办法,今天倒不如索性一用,大不了也只难受一个星期。自己高中的时候因为学习太用功,把眼睛搞坏了,却没有给周围的人带来什么帮助;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够帮眼前这位同学通过考试,即使难受一阵也没有关系。我甚至想,自己这样一个人,身体不知能不能好起来,最近心情也很低落,这一生也许不会有什么用处。今天有一个帮助别人的机会,真的很难得。不知不觉的,我发现自己的心到了一种相当宁静和坦然的状态,前段时间想东想西,自己给自己找来烦恼,好久都没有这么轻松过了。晚饭的时候,他醒了。晚上十二点钟(我平时十一点一定睡觉)我讲完从他的寝室走出来,眼睛竟一点都不疼。奇怪的是,从那以后我的眼病一下子好了很多。连着几场考试下来都没事,数据结构还考了94分,那位请我帮忙补课的同学考了74分,也很满意。
日暮长河,水流潇潇。
一位中年男子,静静地观着流水,他的衣着显得很普通,他凝望的眼神却很深邃。最特别的是他的眸子,那么的真诚敦厚,让人一见到就忘掉了许多杂念。那眸子不是很亮,背后却有一种灵气在流动。
两位年轻人站在他身边:“夫子,您在看什么呢?”
中年人微笑,缓缓地说:“这流动的河水中,含蕴着君子立身处世之道。它长流不息,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生命,好似有德。虽有百折千回,却始终奔流向东方,又好似有志。面对千尺绝壁一往无前,又好似有勇。水流必下,浩大无尽而不回返,又似有道。清脆透亮,万物于水中,都能洗去污秽洁净自身,又似善于教化。河水有如此之多的美德,不正是君子立身处世之道吗?” 那位中年人就是孔子。
大二上快期末的时候,在耕读社看了两集《孔子传》,是山东电视台和济南电视台合拍的,共十六集。当时非常感动于孔子的人格和为天下苍生追寻大道的胸怀。寒假回家就和父母一起看了全剧,当时就立志要作孔子这样的人,也希望能找到像孔子这样的老师。受《孔子》传的启发,我建立了自己生命的宗旨:如《大学》所说,明明德于天下,或者说,要为大众付出,要肩负时代和历史的使命。在这种强烈的对理想的仰望支配下,整整一个月,我不管做什么都特别有劲,学英语时想到自己学会了这门语言就能与更多的人对话,将来能够帮助他们,也能够学习西方的文明成果;学数学时就想了解宇宙的奥秘,能与数学家伟大的心灵对话,眼前和将来能用数学启迪人的心灵;在社团或者讨论班了做每一件事都想能够锻炼自己,将来更好地为大众付出。想想能让别人得到快乐,这样即使忙一点,累一点,也觉得是应该的,我内心也很快乐而且很宁静。早上起床心情就很好,在街道上走,看着路人,就会觉得他们的心其实与我很近,晚上睡时总觉得这一天很充实。这时我正式成为耕读社的副社长,要做许多事情。填社团登记表、组织招新、迎新会,这对我都是第一次,还要和许许多多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这对以前的我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比如我非常不愿意填那些复杂的申请表。然而在生命宗旨的推动下,我很顺利地完成了这些,迎新会后,有人说我很儒雅。这种快乐和宁静的状态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就消失了,留下的是一种平常心。此前还有许多幻想参杂在理想中,那时自己还有些幼稚,慢慢的在社团里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看问题就比较现实,而努力将对理想的追求落实到一言一行当中,抓紧点滴时间为未来作积累。当时也遇到各种问题。我尽我所能地帮助所有能帮助的人,就把自己搞得很累,也很为别人担忧。那位爱玩游戏的同学,我为了帮助他要花去很多时间,常常等在他的寝室,还常常为他担忧。心里有了忧虑,学习和组织社团活动就静不下来,内心很矛盾。其实这时自己是副社长,责任变了,不应该像以前一样用全部心力来帮助一个人了。我又调整自己,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拒绝,学会把心思集中在最主要的事情上。
我发现帮助别人,受益最大的是自己。我帮助那位爱玩游戏的同学就得到了三个收获,一是因为集中注意力全心地帮助他,自己的身心状况得到的改变;二是吸取教训,学会了拒绝,抉择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每样都抓着放不下;三是学会了包容,给人家以成长的时间,不要求别人,只是尽我所能。
大二下我申请本科生科研,结果还不错,非常感谢导师和院长让我们参加了一个他们组织的讨论班,在班上我是唯一的本科生。参加这个讨论班大大地给了我信心,老师和学长们学术讨论的氛围启发了我,让我能自己得到一些结果,也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我想要学好数学,参加这样的一个氛围很活跃又相对切合自己实际水平的讨论班是很重要的。
大三的经历刚刚结束,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沉淀,我在耕读社以及数学讨论班上学到了很多很多东西,这里就不多说了。大四当更加努力,为大学生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大二期末的时候,师姐就要毕业了,她因为成绩优异,研究生毕业就到西安大学当讲师。在离开之前的一个晚上,她约我在静园草坪见,走一走。夜里很黑,我没有带手机,不知道师姐在哪里。正着急间,我想起了师姐教过我的歌,就对着茫茫的夜色,放声高歌一首《寒山僧踪》。唱到一半,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那是师姐,我赶紧奔了过去。
师姐走后半年,我们都没有联系,直到大三寒假才通了一个电话。我也并不觉得很忧伤,只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常常想起师姐,一想起有这样一个人这样地关爱过我,内心就充满了力量。大三暑假见过几次面,我们谈起这一年的感受,却像昨天才分别一样。
第二篇:在感恩中成长——柳奥迪
在感恩中成长
柳奥迪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在感恩中成长》。
又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早晨,我们相约在国旗下,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怀着感恩的心情庄严地注视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看校园里,落叶盘旋这纷纷掉落在地上,那是大树对滋养着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漂浮,变幻着一幅幅动人的图画,那是,白云对接纳它的蓝天感恩,羊跪乳,鸦反哺,与生俱来的感情结,是人类包括飞禽走兽在内所有生命共有的天性。
前段时间,一张照片在短短13小时感动了全球超过25万人。照片中一对父子走在人行道上,父亲穿着衬衫,手提公文包,尽管全身湿透,右手的伞坚定的举在儿子头上,呵护着他不受风吹雨打。相信我们台下已为人父母的老师们和我一样,都会觉得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因为为了孩子我们都会这么做。而更多的我们会想到自己家中的老父母,给他们一声问候,多回家看看,孩子们!感恩父母,不需要等到你长大了再给父母买好吃的,住大房子,因为他们只盼着你能过得比他们好。现在的你只要能体谅父母的辛苦,周末回家吃饭的时候主动给父母盛碗饭,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父母省心;只要经常同父母交流,听从父母的劝告,让父母顺心;只要经常同父母交流,听从父母的劝告,让父母顺心;只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取得满意的成绩,让父母开心。这就是感恩!孩子们!我们还要感恩像父母一样关心我们的老师。感恩老师也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举动,只需要对老师有依据真诚的问候,一个感激的微笑,课堂上的专注、作业时的认真,受到批评时的虚心接受,不去顶嘴,这都是感恩。
只要我们充满感恩之心,充满希望与热情,知恩图报,冬天就不再寒冷,黑夜就不再漫长,快乐就是我们最美丽的心情,幸福就会时刻陪伴我们。让感恩与成长同行,让我们做知书达礼的虹桥学子。
谢谢大家。
偃师市虹桥外国语学校
2018年5月7日
第三篇:孔子自述:我的成长过程
孔子自述:我的成长过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活了七十三岁,这篇自我总结从十五岁开始说,说到七十岁,可见是孔子快死的时候才说的话。我没有什么根据,但是以心印心,我觉得孔子是个老实人,没有美化自己的成长历程。要是他现在还活着,我估计孩子们都会喜欢跟他玩,偷他园里的果子他也不生气,揪他的胡子他也乐呵呵,貌似那么一个好欺侮的老头儿。我说不定会替他打抱不平,替他教训下那帮倒霉孩子。我会这么说:“敬老敬老,就是要敬而远之,只许看,不许摸。” 孔子呢,看我跟看那帮孩子没什么两样,我说什么他都不生气,我做什么他都乐呵呵。你说,谁家不希望有这么一个老的呢?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都是后人景仰他才说的赞美之辞,可是孔子自己在回顾自己成长的过程时,却像根快燃尽的蜡烛一样谦卑。
首先,孔子说十五岁的时候立下学习的志向。那时候在中国,男孩子十五岁是束发之年,按照《礼记》的说法:“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周朝的学制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今天我们也有小学和大学,可是学的东西却大不一样了。当时的小学和大学都学什么呢?按照朱熹的说法,小学从八岁开始,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而大学从十五岁开始,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我不知道朱熹是不是美化了周朝的教育,不过如果真像他说的那样,“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那么小学真可谓普及教育了。这种教育似乎更注重基本的技艺与礼节,说白了就是怎么做事,怎么跟人打交道。可是大学就不是向所有人开放的了,而是天子公卿之子弟和凡民之俊秀应该钻研的,那就是怎么参政、议政、为政。或许可以这么说,小学教的是你为自己谋生计所需的技艺和礼仪,而大学教的是你为众人谋福利所需的素质和理想。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当然不是立志学习某一专业,而是造福天下的学问——这种志向是超越个人成功的目标的,而常常要逆流而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所以这样的道路必定充满了挫折与失败。孔子的身世是复杂的,虽然有人硬要说他是贵族的后代,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贫苦的。在这样的苦境中,他和他的母亲都没有把谋生的“小艺”视为首要的目标,而是把造福众生的“大艺”作为最高的志向,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决定。我总以为时代是进步的,我们今天的父母亲对于子女的未来,应该抱有比孔子的母亲更高尚的期望才对——非常可惜的是,我发现今天的父母亲虽然也常常鼓励自己的孩子上大学,甚至念了硕士念博士,却不过是在为稻粮谋,为个人成功谋,为一己私利谋。立志或许只许一秒,但行道却需要漫长的时间。所谓“三十而立”,恰恰透露了孔子自认为在三十岁以前并没有“立”起来。从十五岁到三十岁,孔子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肯定有过摇摆、彷徨、迷失、愤怒和痛苦吧。是的,他花了十五年的时间,才坚定了自己的志向,立于世间不再摇摆。知道孔子跟我们一样,有过成长道路上的漫长挣扎,是不是让人更振奋呢?
三十而立以后,孔子有没有困惑呢?肯定有,所以他才说四十不惑。他有过什么样的困惑我们不知道,但是从那个年纪过来的人都知道,无非就是人和人、国和国、谁对谁错何去何从那些事。如果去详细阅读孔子的生平事迹,我们似乎可以说,从三十岁到四十岁,这可能是孔子最困惑的十年了,因为他的理想在不断遭遇挫折和失败。但是,孔子跟我们一样,需要穿越一段黑暗的隧道,才能见到光明。这一段隧道,他走了十年。终于,“四十不惑”。
四十不惑,是不是说孔子就没有任何疑问了呢?是不是说他什么都明白了呢?显然不是,至少他还不明白天命。他仍然有很多未解的问题,但是孔子不会被这些问题困住;他会带着问题往前走,而不是碰到问题就停下。另外,他也不再瞎问了,因为自己解答不了的问题,别人也无法替他解答。他开始寻求上天的指引。据说在这个年纪,他开始学易经,研究那些玄而又玄的东西。就这样过了十年,他五十岁了,孔子说自己知了天命。什么意思呢?孔子那么有使命感的一个人,到五十岁才知道天命?是的。孔子年轻时候的使命,是他个人的使命,所以带着一帮粉丝周游列国,畅谈各种理想,试图说服这个候那个君,造出一个理想国来;但是到了五十岁,他知道天命是高于他个人理想的东西,无论他的个人理想看起来多么伟大,都必须臣服于天命。
孔子五十知了天命,但在他的总结里,他好象也没有得意,因为他仍在继续成长。就算知道了天命这么深奥的事,他还要每日三省地度过十年,到了六十,才耳顺。有学者说耳不是耳朵的意思,还有说耳是个多余的字,还有的说耳是通假字,通“而”。我觉得做学问做到成这个样子,态度未免太不老实了——你不理解的,就任意改变,把甲说成乙?这简直就像是试图把大海装进杯子里,您就是把这杯海水研究得再透澈,您说的也不是大海了,而是一杯海水。孔子就不这样,他总是老老实实的,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他不仅见了老子,觉得自己很渺小,他甚至见了老农,也觉得自己很渺小。“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的人,最喜欢做的事却是拜他人为师。他从不尝试把大海装进自己的杯子里,他总是乐意抛下自己的杯子,尝习怎样在大海里浮游。那么,孔子自述“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依我个人的观察和体会,认识到天命这么大的事之后,人自然觉得自己洞悉了真理,即使往谦虚里讲也是认识了部分真理,自然听到自己认为不是真理的东西觉得不顺耳。孔子的境界比一般人高的地方就在于,他不跟人辩论,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他自我反省,自我成长,这样过了十年,终于达到了耳顺的境界。不管他听到了什么,他都不再从“我”的立场出发去评判,而是从“他”的立场去理解。传说有个穿绿衣的小人儿,跑来跟他的弟子辩论,说一年只有三季,孔子也说人家说得对,他不会强迫别人接受一年四季的概念。弟子不高兴,觉得孔子不尊重真理,孔子说:“你没看出来这个小绿人是个蚂蚱吗?他春生秋死,从没见过冬天。一年三季就是他看到的真理呀。”就这样,从五十岁到六十岁,孔子听了很多不顺耳的话,但是他不去纠正别人,而是尝试降伏自己的心,自己的耳,终于到了六十的时候,他耳也顺了,心也顺了。
从六十到七十,孔子听什么都顺耳,看什么都顺眼。这就是我开篇处说的那个挺好欺侮的老头儿吧?近来读古书,发现我所喜欢的一些人物,年轻时不管怎么倨傲和激昂,到老来都是这么一副“好欺侮”的样子,如杜甫,房上的茅草被顽童们轰抢了也没有咒骂;如陆游,孩子们在灯下玩牌不带他或算计他,他也安之若素;如辛弃疾,儿子们干活儿不着调他也只觉得可笑。他们记录这些事的口吻好玩极了,老杜写的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如果只这么写还不是老杜,他接下来写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由自己的寒冷想到了千万人的寒冷,他由自己的痛苦想了千万人的痛苦,他甚至愿意为了解脱千万人的痛苦而舍弃自己的性命。这就是老杜与孔子一脉相承的地方。陆游是怎么写的呢?“儿童欺老聩,灯下聚呼卢。”这可是写在贺岁诗里,他觉得能被孩子们欺侮也是一种幸福。辛弃疾则写:“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他不去纠正孩子们,而只是安享这村居时光。历代以孔子为师的中国读书人,都走过相同的道路:他们尝试去改善这个世界,但是到老来他们发现改变的只是自己。别人或许会嘲笑他们无功而返,可是只有走过这条路的人才会知道,如果他们没有舍弃自己的安逸去追求世界的改善,他们到老也只是以一己之私为念的人;因为他们曾经尝试舍弃自己,最终上天成全了他们,让他们获得了心灵的圆满。
这样耳顺的岁月过了十年,孔子七十了,终于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不必刻意去想要做正确的事情,但是他已经不会犯错了。他不必刻意去想要善待别人,但是他已经不会伤害别人了。哎呀,孔子说人无完人,我怎么觉得孔子成长到生命尽头的时候,已经成了个Perfect Man了呢?有趣的是,完人这个概念,不只咱们中国古书里有,你去查各个宗教的经典,出现的次数多着呢。阿博都-巴哈就说:“人是不完美的终点,是完美的起点。” 所谓完人,从来不是生就的,而是历炼的。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用那些高尚的准则来要求自己,而小人则用那些高尚的准则来要求别人。可是,如果我们看孔子自己的人生总结,我们会看到他也有刻求这个世界的时候,只不过他最终都放下了——面对孔子这份老老实实的人生总结,我们是不是也对自己充满了希望呢?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对孔子充满了喜爱呢?孔子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不止在于那些写在纸上的教训,还在于他走过的道路。
孔子不需要美化自己,因为他知道完美即是不断成长,而不是永不犯错。那些美化孔子的人,和那些贬损孔子的人一样,没有把孔子当成一个曾经活过的人,而是把他当成了一个塑像。而我喜欢的孔子,从来就不喜欢塑像。
第四篇:龚宇:我在新华保险的成长历程
我在新华保险的成长历程
新华保险河南分公司平顶山中心支公司龚宇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我来公司已经整整五年了。回首五年走过的日子,和大家一样,经历了风风雨雨,有困惑、有喜悦、有感激,我们共同见证了公司诸多重大变革,如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2010年的华丽转身,还有目前大家期待的IPO等等。在这五年里,是公司给我创造了成长的机会.为我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让我在工作中不断获得养分,不断获得成长与自信。在这五年里,我人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人取得一点点成绩,这与公司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转眼间,我也即将步入而立之年,我本人的几件大事都发生在这五年。曾被评
为分公司优秀组训、优秀服务标兵等。期
间我在公司新人班认识了我的爱人,成了家,有了儿子,并在家人、同学、同事的帮助下买了房子,在爱人的支持下通过成人教育学习获得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现在正在攻读在职法律硕士,平时仍坚持法学、经济学、健康养老学等方面的学习。2010年起我开始尝试撰写论文,包括《代理人考试辅导对运营的重要性》、《不可抗辩条款对寿险公司核保核赔的影响及对保险业的作用》、《浅谈基层寿险公司运营工作》、《保险企业中党建工作的重要性》等,其中《保险企业中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一文荣获2011年河南省社科类建党90周年学术论文一等奖。我一直认为,个人的成绩应该归功
于公司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公司崇尚进步创新、重视人才的传统给我的鼓励,是公司出台的各项政策等规定给予我实实在在的支持,是公司人性化的管理环境让我有时间停下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今年喜逢公司十五华诞,我为公司成功的华丽转身而喝彩,也为我能为公司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而感到幸福与骄傲。公司与员工是一个共同体,公司的成长,离不开员工的共同努力;公司的成长,反过来又给我们每一位员工提供一个更高更大更宽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成功属于过去,公司未来的发展还需要我们大家一如既往的努力,我愿和公司一起成长,愿公司这艘巨轮在以建设“中国最优秀的以全方位寿险业务为核心的金融服务集团”战略远景的指引下载着我们继续扬帆远航。
附:地址:河南平顶山建设东路20号(棉纺厂对面)新华保险
联系人:龚宇
电话:***03753977766
第五篇:父亲在小孩成长过程的重要性
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的重要性
父爱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幼儿积极情感的满足、能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的认识、更易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父亲教育”的方法:走近孩子,创造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亲近孩子,每天与孩子共享一段时光;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生理与心理;教育孩子,让孩子明白为人处世的原则。
关键词:父教缺位 父爱教育 父爱
一、“父亲教育”的现状——父教缺位,严重影响孩子健康
在当今社会,由于激烈的生存竞争,大多数家庭中的父亲忙于工作,在职场上全力打拼,而母亲的工作则相对比较轻松。于是,照顾家庭和教育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致使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被逐渐弱化,甚至渐渐淡出,出现了“亲情关系向母性群体倾斜”的现象。以下就是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亲历的“父亲教育” 的现状:“我希望爸爸能到幼儿园来接我”;
“我希望爸爸能陪我看一整天的动画片”;
“我希望爸爸和妈妈一起做饭给我吃”;
“我希望星期天的时候爸爸能带我到大象公园玩”;
“我希望下个星期爸爸来给我开家长会,每次都是妈妈来!”
“我希望„„”
这是在今年的“父亲节”来临之际,班里组织的一个主题活动——“我对爸爸的希望”。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表达着自己的愿望,虽然具体要求不同,但从他们委屈的表情和期盼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爸爸都很忙,平时很少有时间可以和他们呆在一起。但在孩子们的心里,父爱和母爱一样,是不可缺失的。
联系到平时开家长会、接送的几乎都是清一色女性的情况,我萌生了开个“爸爸沙龙”的念头。经过摸底调查、资料准备、分发倡议书等一系列前期工作,“爸爸沙龙”的时间到了。
离会议召开只有五分钟了,第一位爸爸才姗姗来迟。会议时间过去十分钟了,还有18位爸爸没有到,占参与人数的60%。最后,通过电话联系,还有5位爸爸因为临时的应酬和加班而无法赶来参加。我只有苦笑着开始主持。看来,在平时和孩子们的相处中,爸爸们也肯定经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无法兑现自己对孩子的承诺。这不仅有碍良好家庭关系的建立,更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按照预定步骤,我首先针对四个问题进行了调查,以下是当时的调查统计(参与调查总人数:25人)
问题 是(会)否(不会)1每天都会抽一定的时间陪孩子玩 6人(24%)19人(76%)2每周陪孩子的时间超过五个小时 7人(28%)18人(72%)3本来答应陪孩子,如果遇到临时的应酬,是否会取消应酬
3人(12%)
21人(84%)
4了解孩子近期的生理、心理以及情绪变化 9人(36%)16人(64%)[p25]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不难看出:父亲们实在是忽略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联想到网上看到的一个故事《爸爸陪我一天,将来我还你100天》 :“爸爸,我向你借一天,陪我玩一次,长大后我会还你100天。”这是一个孩子向父亲的诉求。他的父亲是一名长途车司机,每天早出晚归,有时甚至一连几天不回家。从孩子记事起,就一直过着没有
父亲的生活。父亲忙于工作,从没陪孩子过过一次儿童节,甚至忘记了儿子的生日。孩子说:“六一儿童节那天,看着别的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一起开心的样子,我就恨爸爸。我想问爸爸,难道地球离了你真的就不转了吗?” 此事并不是一个个例,父教缺位已成为社会上一个突出现象
二、“父亲教育”的好处——父爱无边,有利孩子幸福成长
专家呼吁,父亲在孩子眼里代表着无穷的力量与强大的依靠。父亲角色的弱化和缺失,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父性教育和母性教育结合起来的教育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如果父亲淡出对子女成长的关心和指导,不注意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也显示,由父亲带大的孩子往往更聪明、智商更高,在学校和社会上也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那么,父亲能带给孩子什么好处呢?七年来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经验告诉我:
1、父爱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一般来说,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勇敢、坚强、开朗、大方等个性特征。孩子在与父亲的不断交往中,既能潜移默化地感受着父爱,又能模仿、学习父亲的言谈举止。这与在“爸爸沙龙”调查中的结果一致:每天抽时间陪伴孩子的6位父亲,他们的孩子都比较外向,亲和力强,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也往往表现出更多的“组织者”形象。
2、父爱有利于幼儿积极情感的满足
父亲是孩子重要的游戏伙伴,也是孩子积极情感的满足者。一般来说,母亲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多会选择做一些安静而缺少变化的“小游戏”,比如手指游戏,念童谣等。而父亲则会更多地与孩子玩运动量大而刺激的“大游戏”,比如追逐跑、骑“马浪浪”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更喜欢与父亲玩。这一现象在班级进行主题活动“我对爸爸的希望”时就已经明确显现出来。
3、父爱能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幼儿对“两性关系”的认识最早来源于家庭。如果男孩与父亲交往过少,则容易导致“女性化”倾向。而对女孩来说,通过对父母性格特性的认识,会更加强化自己的性别意识,掌握性别角色标准。
4、父爱更易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研究表明,母爱与父爱对幼儿的智力影响是有差异的。母亲会较多地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孩子认识周围环境、学习交流方法、遵从社会准则。而父亲则会通过与孩子共同操作、探索多种形式的活动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以促进孩子求知欲、好奇心的发展。应该说,父亲的参与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班级“爸爸沙龙”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每周与孩子交流少于3个小时,“应酬”多于“家庭生活”的父亲,他们的孩子大多沉默寡言,参与活动消极。反之,家庭生活和睦、时刻关心孩子成长的父亲,他们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活泼、开朗,参与活动积极、遇事有主见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由此可见,“亲情关系向母性群体倾斜”是一种非常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现象,加重“父亲教育”的力度和强度已迫在眉睫!
三、“父亲教育”的方法——耐心育儿,积极承担教养职责
所谓“父亲教育”,即对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特征的家庭教育。虽然参与沙龙的父亲们已经体会到了“父亲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实施“父亲教育”还是一个“门外汉”。以下就是一些小小的建议:
1、走近孩子,创造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祖辈帮忙带孩子已成为时下一种流行“风尚”,这无形中也给父亲减轻了负担。他们往往会利用“反正有人帮我老婆带孩子”的借口来逃避教育子女的责任。时间一长,夫妻关系将不可避免地走下坡路,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所以,父亲需要从母亲的背后走出来,与妻子一同担负起照顾、养育子女的责任。作为父亲首先要做的是尽力在孩子面前夸奖、赞扬自己的妻子。同时夫妻俩还应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应有的爱慕行为。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家庭是多么地温暖。
2、亲近孩子,每天与孩子共享一段时光。
游戏是父子(父女)之间最有效的沟通方式。通过这种持续有效的家庭亲子互动,孩子不仅能够从父亲那里感受到关爱,而且能从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为自身的心理与智力发展补充养分。
3、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生理与心理
做父亲的应经常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聊天,通过这些最基本也最平常的交流使自己了解孩子,让孩子了解自己。同时根据孩子的情况随时作出适宜的教育和引导,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
4、教育孩子,让孩子明白为人处世的原则
当然,“父亲教育”也并不是一味地关心、爱护,任其为之。当孩子站在成长的十字路口时,父亲也要及时站出来,告诉孩子做人的基本准则,“该出手时亦出手”!重要的是,说了这些话,父亲还得以身作则去做,让孩子从自身的行动中看到这些道理。
新时代的父亲们,请你们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从母亲们的背后走出来,加入到共同养育子女的行列中,让你们的孩子在回顾自己的成长之旅时能深深地自豪:“我有一个伟大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