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考教师(教育学必考三子)

时间:2019-05-15 10:1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起考教师(教育学必考三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起考教师(教育学必考三子)》。

第一篇:一起考教师(教育学必考三子)

教育学必考的3“子”

中国古代教育有三“子”,孔子、孟子和荀子

一.孔子

孔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孔丘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被他的弟子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论语》是世界上最早的论述有关教育的文献。孔子的相关思想总结如下: 1孔子与《论语》

我们应知道,《论语》不是孔子所著,而是由其弟子所写。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题目中会在这里设置考点。另外,关于孔子本人,也要知道他的相关事迹,比如陕西在2013年考过这样一道题目:

相传“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的大师是(B)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另外,湖北在2008年也考过这样一道题目:

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第一次大规模创办的办学形式是(A)A.私学 B.公学 C.书院 D.官学

关于《论语》这本书,考查方式主要是与《学记》进行区分。《论语》是我国第一部教育文献,而《学记》是我国乃至世界第一部教育学专著。注意区分下面两道题:

(河南,2008)我国的第一部教育文献是:(A)A.论语 B.学记 C.师说 D扎记

(河南,2009)我国以及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A)A.《学记》 B.《论语》 C.《孟子》 D.《中庸》

第一题是问的是教育文献,就是涉及到教育的材料,选A《论语》,第二题是问的是教育专著,是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选A《学记》。2孔子的思想(1)基本出处考查

孔子的相关思想在论语中有所反映。在相关考题中主要以判断某些观点是否出自论语或是否是孔子的观点的方式考查。见下列题目:

(福建,201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于中国古代的(A)。A.《论语》 B.《礼记》 C.《学记》 D.《孟子》

(福建,200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出自以下哪位思想家?(C)。A.朱熹 B.孟子 C.孔子 D.荀子

(福建,2010)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想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A)。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江苏,200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翻译为白话文是君子以他所说的超过他所做的为可耻,这在当今仍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这句话出自(C)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四川,2012)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有教无类”出自(B)A.《学记》 B.《论语》 C.《离骚》 D.《师说》

以上题目,均为孔子的思想,均出自《论语》。(2)孔子思想的考查 ①孔丘提倡“有教无类”

作为办学方针,认为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包括了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学而优则仕”确定了教育培养统治人才的目的,体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相关考题如下:

(湖南,2011)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追求的重要价值取向。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A)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 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辽宁,2013)孔子是教育平等的首创者,针对这一想法,他的论述为(B)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性相近,习相远 D.紧于未发

②孔丘主张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孔丘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收采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设新学科,虽袭“六艺”之名,但对所授学科都作了调整,充实了内容。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是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分科课程的雏形。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十几年,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在教学时必须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的,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然思考但有所领会,但不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的,此时可以去开导他。”考查方式如下: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符合以下哪条教学原则:(B)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④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采用因材施教的人。但是“因材施教”一次最早是由朱熹提出的,应注意区分。⑤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体现了学习要学思结合的。例:

(广州,2013)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在强调(B)A.学习者的主管能动性 B.学习与思考的结合

C.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 D.课内与课外活动的统一

⑥社会本位论

孔子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⑦关于教学过程

孔子提出“学-思-行”的教学过程,有的时候也可以总结为“学-思-习-行”。见下面真题:

(河南,2013)认为教育过程是学-思-行的教育者是(A)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二.孟子

孟子,名柯,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人们通常把子思和孟轲视为一派,这就是著名的思孟学派。思孟学派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是《孟子》一书。孟子在政治上的主要主张是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关于“孟子”的常考知识点。1思孟学派

思孟学派所提出的教学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考试重点,考生要记住。2内发论的代表

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从“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因此,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3“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另外孟子还是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的代表。4教学思想

1.深造自得: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所以,学习中特别重要的是由感性学习到理性思维的转化。“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2.盈科而进:“盈科而后进”指出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3.教亦多术: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4.专心致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5社会分工与教育

分工思想是孟轲的重要经济思想,也是其教育理论中重要的基础思想。他认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必要的。三.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的常考知识点如下: 1“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因此他认为应该以“礼”来约束。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因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变,所以荀子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也使选择题常考点。3环境决定论

荀子有一句名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者过度强调了环境在影响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一种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考试中常考这句,就以“环境决定论”来考察。4“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荀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荀子认为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充分的意义,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1)闻见

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但是又是有缺陷的,首先,感官不能把握整体与规律,其次,感官常因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错觉。(2)知

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的应对事物的变化。

第一,“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第二,“虚一而静”,“心”是藏与虚、两与

一、动与静的统一。(3)行

行就是知识的实践,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5论教师

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一个中介实现的,那就是他的施教。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荀况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第二篇:教育学总结必考

名词解释:

教学: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育:教育是按照一定目的来进行引导人的身心自觉发展以满足需要的社会性活动。

教育目的: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它制约着教育活动的性质和方向,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是整个教育活动的灵魂。狭义:教育目的是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是国家提出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一定质量和规格的人的总要求。教育功能:教育活动自身具有何种能力以及教育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作业和影响。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发生在教育领域中的制度,是在教育活动中约束和激励人的行为的一系列规范,它表现为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教育体系,以及为保障该体系的正常运转而设定的种种规定和规则。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者学校的性质、人物、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教师的职业角色:是教师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一整套行为规范和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人身心发展对教育活动的制约

① 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活动既要耐心等待人身心发展的成熟,又要循序渐进地遵从身心发展规律。

② 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活动要根据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采用不用的教育方法。

③ 人真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和最佳期,发展也是不均衡的。④ 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个体发展千差万别。教育活动要根据每个儿童自身的特点来进行,要发扬儿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

教育的起源

生物学教育起源论:沛西.能(英)心理学的教育起源论:孟禄(英)生产劳动的教育起源论:恩格斯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① 我国思孟派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② 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③ 德国的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④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之父——赫尔巴特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1986年4月12日通过,同日颁布,1986年7月1日起施行,2006年6月30日最新修订)。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教师的基本权利

① 学术自由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② 教育教学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③ 指导评价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④ 获取报酬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⑤ 民主管理权。参与教育管理权即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 ⑥ 进修、培训权。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教师的义务

①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义务

②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义务

③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则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和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的义务

④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

⑤ 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义务(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⑥ 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义务

人的三重性存在

① 人具有自然属性 ② 人具有社会属性 ③ 人具有精神属性

教育的基本要素

① 教育者。广义:凡是有意识向他人施教、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如家长、专兼职教师、社会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等。狭义:专指学校教育中的教师,那些具备教师资格并被学校聘任的专兼职教师。

② 受教育者。广义: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影响的人都是受教育者。狭义:专指学校教育中的学生,获得入学资格并在学校进行学习活动的全日制在校学生和非全日制在校学生。

③ 教育媒介。能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或者教育中的人与物之间产生关联的任何用于教育活动用途的事物。

教育目的的作用

① 定向功能。教育目的明确指出培养人的方向性问题,即“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② 规范功能。教育目的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教育方向。教育目的规范了课程的摄者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目的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育目的规范了学校管理。③ 评价功能。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进行一种教育评估以及教育督导。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题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也就是选择什么样的教育价值作为自己行动的方向或准则。主要有以下两大派:

①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应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②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立。

我国的教育目的蕴涵着全面发展的思想,其中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的教育目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①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② 培养劳动者

③ 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标准 ④ 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① 遗传。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的先天条件,是个体发展的基础,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决定人的发展。

② 主体性。主动性是个体自身条件的主观因素,体现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自我意识和自身努力等,主体性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内驱力。③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既对个体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限制。环境对人的作用的大小与环境本身的性质、变化相关,与个体发展水平相关。

④ 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动态因素,是内外因统一的因素,也是现实性因素,它能使潜在的转化为显性的,促成事情发生实际的变化,因此,在很多时候对个体具有决定性意义。

⑤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即相对于其他因素而言,良好和有效的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要的导向作用,能够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① 通过教育使个体掌握社会化的专业知识和生活技能 ② 通过教育使个体形成社会化思想观念

③ 通过教育使个体适应职业角色,承担社会责任

二、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① 教育能够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② 教育能够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③ 教育能够促进人的潜能的开发 ④ 教育能够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我国现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

① “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只公布并没有施行 ② “葵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由政府颁布并实施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③ “壬戌学制”《学校系统改革案》“六三三”新学制颁布了教育宗旨,学段划分更加合理务实,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制定了课程标准。

简答题

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挑战?

在信息社会里,教育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教育的发展变革要依托教育的进步和革新,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里的应用,传统教育已经不再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需要教育变革一适应新型社会所提出的要求。

① 信息社会改变了教育模式。信息社会计算机和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是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的组合,讲究教学设计,教学信息量大,信息的呈现可以是超文本的非线性的方式。② 信息社会改变了教育内容的传播方式。教育内容作为一种信息,其传播方式随教育技术的改进而变化,信息社会的多媒体办公系统为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便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探讨、协商,打破了学习者原先固有的线性学习方式。③ 信息社会要求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信息整合能使教育条件的充分利用和效益最大化,如何进行信息选择成了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培育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成为教育的一项任务。

④ 信息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做教育改革的实践者,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具备很强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具备相应的信息道德,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国际上当代学制发展的总趋势

① 建构学习型社会 ② 早期教育越来越重视 ③ 儿童起始入学年龄降低 ④ 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⑤ 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 ⑥ 高等教育呈现多样化发展

课堂教学是学校里采用最普遍的一种教育途径,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的劳动特点

① 复杂性。教师需要完成的任务的多方面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② 示范性。教师的劳动手段是教师自身,而模仿又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具有示范性,教师的示范性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③ 创造性。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中塑造发展中的学生。(表现在教师的因材施教上,表现在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

④ 反思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

⑤ 协作性。教师的成果是个体劳动和集体劳动相结合的产物。

教师需具备的专业道德

一、尊重

① 尊重学生的人格

②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③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④ 尊重后进生

二、爱

① 期望 ② 理解 ③ 宽容

三、公正

① 一视同仁

② 长善救失、因材施教

四、为人师表

① 塑造文明的教师形象 ② 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

教师的专业能力

一、表达能力

① 口语表达能力 ② 书面表达能力 ③ 体态运用能力

二、课堂管理能力

① 目标导向的能力 ② 激励与强化的能力 ③ 学习单位重组的能力 ④ 课堂秩序的管理能力 ⑤ 活跃课堂气氛的能力

三、教学监控能力

四、人际交往能力

① 师生关系 ② 教师与教师 ③ 与家长的关系

五、教育研究能力

六、教学反思能力

教师的专业知识

一、教师通识性知识。包括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广博的文化视野

二、教师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三、教师条件性知识。即如何将通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传授给学生,它包括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

四、教师实践性知识

上好课的要求或标准

① 明确教育目的

②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③ 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④ 能合理的组织和控制好教学过程 ⑤ 教学方法恰当

⑥ 教师语言清晰,能准确的掌握语言品质 ⑦ 布置好课外作业

教学的原则

①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②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③ 直观性原则 ④ 启发性原则 ⑤ 循序渐进原则 ⑥ 巩固性原则

教学方法

① 讲授法 ② 谈话法 ③ 读书指导法 ④ 演示法 ⑤ 参观法 ⑥ 实验法 ⑦ 实习法 ⑧ 练习法 ⑨ 讨论法 ⑩ 发现法

论述题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政治与教育一样重要,但是二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异,从而导致了相互制约的影响。

首先,社会政治可以对教育发展进行全面的控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领域,政治体制都不尽相同。不同的政治体制对教育的制约性不尽相同,通过不同手段来对教育发展施加影响。政治对教育有直接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作用影响到教育的方方面面,虽然影响程度并不完全等同,但政治对教育的控制是不所不在的。①政治可以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控制教育。如对教育机构的直接领导、对教育权的控制、对受教育权的控制等等、对教育用组织手段进行控制。②通过制定一系列方针和政策控制教育。政府和党政关于教育的方针政策,主要是某一历史时期国家的总任务、总方针、总政策在教育领域内的具体表现,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方针政策的内容表现不同,但总体上对教育的控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控制教育的目的、影响教育的内容以及影响教育的投入。③政治通过法律规范和强制教育。用法律来管理和控制教育事业发展是现代社会的国家常常运用的手段,我国1984年的《义务教育法》,推动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等等。④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这也是政治作用于教育最直接的手段,通过这种手段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政治立场,观点态度,形成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和行为,从心灵产生对人的约束力,将政治活动与教育活动合二为一。政治对教育的控制作用往往是以上四个方面的综合应用,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阶段会有侧重点,组织机构和法律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手段,这几种手段是相互配合的。

反之,教育对政治也有一定的影响力,①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合格的政治公民。在教育领域当中教育对政治的影响随处可见。无论是宏观的教育制度、教育目标,还是具体的学校教育内容、课程等都具有一定的政治意图和政治目的。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在促进合格的政治公民方面具有直接和重要的作用。②通过教育可以培养高素质的政治人才。教育还可以使年轻一代普遍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态度,而且可以培养出各种专门的政治人才或者为这种人才的成长打下必要的基础。③通过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利用教育自身的民主化来养成年轻一代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④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进行思想传播。高校师生的政治思想状态往往会成为一个国家政治形势的“晴雨表”,政治运动就经常从这里发端。

论述题

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但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的主导方,因此,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关键是教师。

①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合作,加强对话与交流 ② 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③ 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建立师生情义 ④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完善人格 同时,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准则有 ① 教师不能剥夺学生的话语权 ② 教师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 ③ 教师不能伤害师生间的感情

第三篇:2018年最新必考教师招聘教育学简答题

2018年最新必考教师招聘教育学简答题

第一部分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1.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

2.教育没有阶级性,实现原始状态下的机会均等; 3.没有文字和书籍,教育内容和方法简单原始

二、近代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

1.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普遍实施了初等义务教育 2.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3.教育逐步确立了使用功利的教育目的,科学教育兴起,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4.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 5.摆脱宗教,走向世俗化; 6.重视教育立法,实施依法治教; 7.班级授课制

三、教育学学科的特点: 1.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 2.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 3.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 4.理论类型的多元化和学科路径的多样性; 5.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

(教育学发展历程的实质:科学化和合理性的过程)

四、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的问题领域不断拓展;

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五、教育学的价值:

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六、教学的特殊作用:

1.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经验传授,使教学活动有秩序和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2.教学内容经科学选择,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编成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3.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和精心安排的过程中进行的; 4.教学能够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以上决定了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七、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基础、可能):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八、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制约):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 3.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 4.社会生活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

九、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导):

(一)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 3.学校教育是通过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任培养人工作; 4.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

(二)辩证的看待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不是万能的;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指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十、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决定): 1.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2.主观能动性通过活动表现出来。

十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 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

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

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内容;

5.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十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的途径

(1)教育是使科学技术得以继承和传递的重要条件;(2)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3)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 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十三、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2014年真题)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的机会和程度;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

十四、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为政治服务; 3.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十五、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 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3.社会文化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十六、教育的文化功能: 传承、选择、融合、创造

十七、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 2.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 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4.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十八、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十九、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的独立性表明:

第一,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 第二,教育要对社会有所批判; 第三,教育要对社会的适应有所选择。

(教育的独立性毕竟是相对的,既要反对抹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又要反对把这种独立性绝对扩大化的历史唯心主义。教育与社会具有紧密关系,我们既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又要同时回归教育自身和教育内在。)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二十、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要使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4.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二十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十二、素质教育的内涵(2013年真题)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素质教育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教育根本目的,在本质上是教育价值取向的改革。)

二十三、素质教育的内容

(1)政治素质教育(2)思想素质教育(3)道德素质教育(4)科学文化素质教育(5)身体素质教育(6)心理素质教育

(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大力实施创新教育)

第五章

教师和学生 二

十四、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能动性的人; 2.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3.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十五、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1.生理成熟期提前;

2.学习目的的多元化、实用化;

3.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5.心理问题增多

二十六、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有教师职业对象的复杂性决定)(2)创造性

教师需要因材施教,需要重组和再造教学内容,需要一定的教育机智,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之意。(教育机智,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能力)

(3)示范性(教师劳动最突出的特点、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最大的区别)(4)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5)长期性、协作性、艰巨性

二十七、教师的专业素质 1.崇高的职业道德 2.先进的教育理念 3.合理的专业知识

(1)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本体性知识)

(2)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本体性知识)(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条件性知识)

(4)精湛的专业能力(5)强壮的身体素质(6)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十八、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 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教师自我教育是专业理想、专业情感、专业技能、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

二十九、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理论

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境关注阶段(关心学生成绩)、关注学生阶段 2.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

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与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生涯退出阶段

十、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策略 1.确立良好的专业自我意识;

2.制定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自我分析、环境分析、确立目标、形成专业发展路径)3.以日常教育生活为资源,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与完善;(1)日常教学反思(“经验+反思=教师成长”)(2)个人行动研究(3)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4)同伴交流与合作(5)跳出教育谋发展

十一、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课堂教学活动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途径;(2)课外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的补充; 1.教师:

(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和尊重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2.学生:

(1)尊重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2)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自尊、自爱、自强,努力完成学习任务;(3)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努力与教师保持良好的关系。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十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 1.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七章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三

十三、课外活动的特点 1.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 2.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 3.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4.过程上的实践性

十四、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1.思想政治活动 2.科学技术活动 3.文学艺术活动

4.体育活动(学校课外活动中最普遍、最广泛的活动)5.社会公益活动

十五、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一)群众性活动

特点:规模大、时间短、人数多 活动类型:集会活动、展览、表演和竞赛活动,学科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访问、游览活动,文体活动等。

(二)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活动类型:学科小组,文艺小组,体育小组

(三)个人活动(课外活动的基础)

十六、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1)明确的政治思想性、方向性和教育目的性;(2)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

(3)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4)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5)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十七、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理念

突出学生主体、面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实践、强调活动综合

十八、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型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三级管理课程(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十九、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确立课题、查阅文献、研究设计、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十、教育研究的意义 1.提高教学质量; 2.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3.丰富教育科学理论; 4.增强教师自身素质。

第四篇:2011教育学必考内容

填空题

1.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__非制度化____教育的过程。

2.古代学校教育中作为教育内容的“六艺”是指:__礼____、乐、射、御、书、数。

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___赫尔巴特___。

4.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称为__义务教育____。

5.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___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___。6.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__了解学生____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7.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__学生____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

8.促进学习化社会产生并带来教育观念变革的“__终身教育____”概念是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的。

9.“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这说明教师工作具有明显的___示范性___。10.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课外辅导、__作业的检查与批改____、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___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___与学生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12.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尊重一个人。”这句话说明的德育原则是__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____。

13.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___教育者___。

14.教育目的的制定既受到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制约,还必须考虑受___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___。15.教师职业专业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___职业道德素质___,即必须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良好的道德修养。16.课程评价主要有___诊断功能___、修正功能和决策功能。1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__上课____。

18.教学策略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综合型和___方法___型四种主要类型。

19.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___间接性___、引导性、简捷性和交往性。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__专业人员____,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__课外辅导____、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2.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知识、___社会___和儿童。

23.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__京师同文馆___。

24.教学过程的内部发展动力是__新的问题懵境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____。

25.综合课大体上由组织教学、___检查复习___、掌握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等五个环节组成。

26.测验的___效度___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27.__学校德育____是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内部矛盾运动,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政治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以及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28.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要素构成,其中___受教育者___既是受教的客体,又是道德实践的主体,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内在因素。

29.___班级___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活动为基础,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特殊的社会组织,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30.在班主任工作中,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目标最能体现班主任作为___设计者___所发挥的作用。

31.学校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而其中最重要的又是__教职工____。32.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___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___。

3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__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____。

33.教育对个体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__延时____价值。

34.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___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___。

35.教育目的有三个层次,即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__教师的教学目标____。

36.根据《儿童权利公约》,学生是权利的____主体__,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37.《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揭示了教学的__启发性____原则。38.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__创造能力____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

39.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____职业角色的多样性__。

4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实现的过程是___学生身心发展___。41.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___最近发展区___。

42.关于个体发展的动因,有人认为它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这种观点被称为内发论;而有人认为它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这种观点被称为_外铄论_____。43.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____创新精神__和实践能力。

451.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直观教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物直观,另一类是___模像直观___。

46.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活动是___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___。47.学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___文字___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48.誉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57年发表的___《大教学论》___被认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

49.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可分为四大类:(1)知道是什么,(2)知道为什么,(3)知道怎么做,(4)___ 知道谁有知识___。50.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以_____马克思主义_______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

51.主张“有教无类”的古代教育家是______孔子_________。

52.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虽受制于一定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但同时它也具有___相对独立___性。

53.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___择业指导___。54.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称___二级课程___。55.初中阶段德育目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行为和____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__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56.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人的发展是由外部力量决定的,这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说中的__外铄____论。

57.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身心发展是在____社会实践__过程中实现的。58.国家的教育目的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而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所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通常称为___教学目标___。

59.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__人的全面发展___学说。

60.在我国中学常用的教育方法中。通过创设良好情境,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称为___情感陶冶___法。

61.课程的设计不仅要体现社会、学科的要求,也要体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这说明了课程设计要符合___发展___性的基本要求。

62.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____教学大纲__和教科书。

63.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___教学___。

64.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有关课程管理的改革趋势是实行国家、地方和___学校___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65.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是___教学___,学校教育工作必须以此为中心。

66.课的结构指课的基本环节及各环节展开的程序、时限及相互关系,综合课大体由五个环节构成:组织教学、___检查复习___、掌握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67.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班级授课制____。68.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______个别教学权_______、_______班级授课权______、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等。

69.在德育的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叫作______道德两难________。

70.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有:______常规管理_______、平等管理_____民主管理______、和目标管理。

71.在当前班级管理中,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常常偏重于__专断____型。72.班主任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和方法:了解研究学生、__组织和培养班集体____、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73.世界各国都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事业来管理,就管理体制而言,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___中央和地方合作___制。

74.正规教育又称制度化教育,是近代以____学校教育__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75.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____身心发展___从而影响人类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7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另一方面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具有___双重___性。77.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__论语____》一书汇集了他关于哲学、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78.___教育实验法___是教育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可采取三种形式,即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循环实验。

79.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培养人才、宣传思想和___促进社会民主化___。80.教育教学中“一刀切”,“一锅煮”的方式,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___个别差异性___规律。81.青少年学生是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其发展具有潜在可能性和___可塑___性,因此教育的引导至关重要。

82.现代师生关系模式主要有两种,__相互作用____模式和社会体系模式。

83.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思想。在选择与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最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论和___个人___本位论。

84.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___知___、情、意、行。

85.教师就某一思想道德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明白事理的方法叫__说服法____。86.班主任的领导风格一般可分为权威型、民主型和___放任___型。87.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______政治经济制度_______。

88.从层次来看,教育目的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__教学目标____。89.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具有先进的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和具有一定的____研究__能力。

90.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__相互促进___关系。91.普通教育学有两大基本任务。分别是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和教育学的___实践应用___。92.1657年发表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大教学论》的学者是__夸美纽斯____。

93.20世纪上半叶,对世界各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影响最大,与赫尔巴教育学形成对峙的教育理论,首推美国教育家杜威的___实用主义___教育理论。

94.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_______.高中______阶段。

95.古希腊提出问答法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___苏格拉伦___________。

96.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组组织的领导者,又是班组人际关系的______.艺术家_____。

97.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_________本质______和真谛。

98.制约课程的关键因素包括社会、儿童和___知识___。

99.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队 生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不断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称之为___个体身心发展___________。

100.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统称为教师的___教师人格特征_______。

101.常用的课程评价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和_____目的游离_评价模式。

102.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5个阶段,包括:__激发学习动机____、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

103.学生的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_______基础________。

104.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和_____行________。

105.教学过程中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____感知______教材和______理解_______教材。

106.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_____民主平等_____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__相互促进______的关系。

107.一堂好课的标准有: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___气氛热烈___。108.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___教师的教学目标___。

109.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__个体实践活动____。110.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作用表现为导向、激励和___评价___。111.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___教学___。

112.学校文化从其形式看,可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____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__。113.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的教学方法是___演示法___。114.教学作为学生的一个特殊认识过程,其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和___认识的交往性___、认识的教育性和指导性。

115.德育工作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晓之以理、___动之以情___、持之以恒、导之以行。116.《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学生享有的权利包括___人身权___和受教育权。

117.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问题,这一观点称为教学的___知、情、意统一___原则。

118.学生文化的特征包括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和___过渡性___。

119.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放任的和____民主的__。

120.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概括程度为标准,可以区分为四个不同层次的目标,即教育目的、__培养目标___、___课程目标__和___教学目标___。

121.我国中学德育主要内容有__政治教育____、思想教育、____道德教育__和____心理健康教育__。

122.建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应该①以满足学生的___需要___为目的,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__主体 ___地位,③训练学生___自我__管理班级的能力

123.从教育阶段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幼儿园课程、___小学___课程、___初中 ___课程和____高中___课程

124.理解教材,就是引导学生在__感知____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等思维加工,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___规律____。

125.德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__社会____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___道德品质____的活动

126.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________学校系统_____为核心的教 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127.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的____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___为标志。

128.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_______制度文化_______、________精神文化_____的统一体。

129.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_______质量标准______和总的_______规格要求______,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

130.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____人身权_______和_______受教育权________。

131.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______授受________关系,在人格上是_______民主平等_____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__相互促进_________关系。

134.教学大纲一般由_______说明部分_______和________本文部分_____组成。

135.讲授法可分为讲述、_____讲解________和_______讲演_______三种方式。

136.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_______京师同文馆______。

137.我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_________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_______________。

138.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辅导、_______生活辅导_______和________择业指导_______。

139.德国教育家赫巴特被西方教育史称为科学____教育学_____之父。140、孔子提出“庶、富、___教__”的观点,认为是治国的三个要素。141、____遗传素质_____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与可能性。142、2006年我国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学制,主要有“六三制”和____五四制_____。

143、____教育基本法律____是依据宪法制定的全面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的基本法律准则,它可以说是“教育领域的宪法”,是教育法规体系的“母法”。144、我过实施素质教育,以___提高国民素质_____为根本宗旨。

145、教师的教育专业能力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___研究能力_____。146、2011年教育部颁布____教育规划纲要_____,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开始。

147、我国小学的德育内容有统一的规定,它体现在1993年正式颁布的____小学德育纲要______里。

148.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_____学科____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149.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一定的教育____研究____能力

150.课程___目标___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1.答: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2.素质教育的全面性。3.素质教育的发展性。4.素质教育的主体性。5.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2.答:(1)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2)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3)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5)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3答:(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2)教师的特征;(3)学校的特点;(4)校外环境。

4.答:(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5.答:(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2)宣传思想,形成舆论;(3)促进政治民主化。

6.答:(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7.答:(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8.答:(1)日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气氛热烈。

9.答:(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10.答:中学教学方法的特点有:(1)师生之间在运用教学方法时的互动和联系加强;(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逐步增加;(3)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

11.答:(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2)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3)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12.答:(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3.答:教育的一般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14.答:(1)传递审美知识,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审美的情趣;(3)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4)教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也不仅仅限于运用各种美去进行教育,更是指把一种精神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去,使教育的过程成为一种审美过程。

15.答:(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6.答:(1)产生新的课程方案;(2)对现有课程进行修改和重新组织;(3)合目的性;(4)合科学性;(5)合发展性。

17.答:(1)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8.答:(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生产力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人力与时间,生产力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财力与物力;(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19.答:(1)养成尊师爱生的风气;(2)定期联系任课教师,经常互通情况;(3)调节各科教学负担,妥善作出全面安排。

20.答: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21.答:(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2.答:课程实施的结构包括:(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23.答: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24.答: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25.答: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26.答:(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7.答:(1)树立新型的师生观;(2)建立教师威信;(3)善于同学生交往;(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28.答:(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29.答:(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一些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30.答: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资格和任用;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待遇和激励;教师的考核与评价。

31.答:、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包括: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包括知识的数量观念和知识的质量观念。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发送信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接受信息。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5 DADCB

2-10 ADBDB 11-15 CACBC 15-20 DACBC 21-25 CDBCB 26-30 DDDCD 31-35AADBA

36-40CDBCC 41-45 CCBBB

46-50 BBBAD

51-55DDBBC

56-60 CBACC 61-65DCCBD 66-70 CCBCA 71-75 BCABA 76-80 BDDBA 86-90BADCA

91-95AACDA 96-100CCDAD 101-105ADCDD 111-115BDBBD 116-120 BCDBD

121-125ACCAB 126-130CABAC 136-140 ABCAA 141-145 AACBA 146-150 CDBDB

81-85 DABBD 106-110CAABC 131-135 CBDBC

第五篇:2014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简答题必考

中学教育学简答题

1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

2简述新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作了哪些调整。

3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4简述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正确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5简述班主任应如何建设和管理班集体。

6学校文化具有哪些特性?7环境对个体发展有何影响?8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9教师应该如何给学生布置作业?

1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11.简述教育的质的规定性。12.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13.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14.社会模仿模式对我国德育发展改革有哪些启示?

15.现代教育学的发展主要有哪些特征?

16.教材可以概括为哪些主要的表现形式?

17.何谓教学,中学教学有哪几项一般任务?

18.何谓德育目标,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19.何谓班级管理,其功能是什么?

20.青年期的心理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

21.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22.简述美育的基本任务。23简述课程设计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24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5.班主任应如何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26学校教师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27.与原始社会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呈现哪些特点?

28.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29.教科书编写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0.简述中学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

31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32.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3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什么?

34简述《教师法》中规定的教师应承担的义务

35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36.简述班级常规管理的基本内容

37.简述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38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39试析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试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41.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42 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43.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哪些独特的功能?

44.教学的主要作用有哪些?45.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46.对于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47.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48.简述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教育对人类地位提升的作用。

50.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51.简述增长教学的一般任务。

52.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答:

1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④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2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③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①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②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③学生特点;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5①了解学生、研究学生;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包括确定发展目标,建立核心队伍,建立正常秩序,开展教育活动、形成正确舆论等;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6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④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7.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8①转变课程功能;②调整课程结构;③更新课程内容;④转变学习方式;⑤改变课程评价;⑥改革课程管理。

9.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③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以便发现教和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10①有助力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11.答: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2)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3)培养人是

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4)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1分)

12.答:(1)人才规格是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劳动力的规格,进而也决定着教育所培养人的规格,所以当我们考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时,必须深刻地把握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与要求。(2)教育结构通常指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教育的比例构成,如不同级别、类型学校的比例关系,不同科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等,都要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13.答:(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2)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14.答:在探讨道德教育与行为形成方面,社会学习理论的许多成果值得借鉴,对我们加强道德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有较大启迪作用;(2分)社会模仿模式强调自我效能感,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等,对我国德育工作也有较大的启迪作用。(3分)

15.①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16.①教科书教材;②图书教材;③视听教材;④现实教材;⑤电子教材。

17.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一般任务有: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18.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有:①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③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④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19.班级管理是班级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遵循班级教育和管理的规律,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的功能是:①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②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③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20.①认识能力有了深入的发展;②情绪、情感不仅丰富而且复杂,意志趋于成熟;③自我意识发展逐渐趋于成熟;④对异性好感与爱慕;⑤热烈追求理想,开始探索人生意义。

21.(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22.(1)传递审美知识,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审美的情趣;(3)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4)教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也不仅仅限于运用各种美去进行教育,更是指把一种精神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去,使教育的过程成为一种审美过程。

23.(1)产生新的课程方案;(2)对现有课程进行修改和重新组织;(3)合目的性;(4)合科学性;(5)合发展性。

24.(1)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5.(1)养成尊师爱生的风气;(2)定期联系任课教师,经常互通情况;(3)调节各科教学负担,妥善作出全面安排。

26.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资格和任用;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待遇和激励;教师的考核与评价。

27.答:(1)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2)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3)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5)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28.答:(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生产力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人力与时间,生产力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财力与物力;(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29答:(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一些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30.答:中学教学方法的特点有:(1)师生之间在运用教学方法时的互动和联系加强;(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逐步增加;(3)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

31.答:(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2)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3)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32.答:(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33答:(1)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把育人为

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3)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4)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5)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34答:(1)遵纪守法的义务;(2)教育教学义务;(3)思想品德教育义务;(4)爱护尊重学生的义务;(5)保护学生的义务;(6)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

35答:(1)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合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解决问题和合作能力等;(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现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36答:(1)班级组织经律管理;(2)班级环境与卫生管理;(3)班级文档管理;(4)班级工作计划和总结。

37答:(1)目的是为了改进实践;(2)研究的内容是教育教学上的问题;(3)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研究;(4)研究的循环性。

38、现代教育特别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发展趋势。包括: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和大众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建立有利于国际交流的教育制度;⑦建构终身教育制度。

39、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包括: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包括知识的数量观念和知识的质量观念。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发送信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接受信息。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首先,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使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这有别于传统教育。第三,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信息技术将使面对面的教学成为偶尔的情况,知识与长者和德者完全分离,教育中无法避免的师生尊卑差异将完全可以避免,这将极大地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40、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系到科教兴国的战略的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包括: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

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又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这是因为: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②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面对多样的、多变的世界,任何一个人、一种职业、一个社会都缺少不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③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41、教学任务是由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①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都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只有扎扎实实完成这个教学任务,才能有条件完成其他教学任务,确保培养的人才的质量规格。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不仅是顺利地、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要求,因而这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态度,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青少年的品德、审美情趣和世界观正处在急速发展和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原因在于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不仅使学生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个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42、班集体的形成,实际是一个教育培养与类化的过程。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有以下几条路径: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种。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和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43.【要点】(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4.(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45.(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46.(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47.【要点】(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8.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1)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2)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3)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所做“人力资本投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宪章;(4)人力资本理论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它是资本形态,因为它是未来的薪金或未来的偿付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的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49.教育使得人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人的个性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之作用包括:(1)教育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即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2)教育充分发掘了人的潜能。人的潜能很少能自动表现出来,必须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能实现。(3)教育对人的力量发挥的作用。教育是人的身体力量发展的途径之一,教育不仅需要分别培养和发展人的身体之力和精神之力,而且要力图使人的身心发展得到和谐,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50.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个体对环境持积极态度,就会发掘环境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克服消极的阻力,从而扩大发展的天地。(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为人是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

51.教育的一般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52.课程实施的结构包括:(1)安排课程表。课程表的安排,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适宜原则。(2)分析教学任务。包括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其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和灵活性。(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下载一起考教师(教育学必考三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起考教师(教育学必考三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专业成长三子诀

    《教师专业成长三子诀》 生为本,德为先,能为重,学不厌。 (即: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爱与责,记心间,教无类诲不倦。 (即:爱心与责任心铭记在心,平等对待学生,耐心......

    教师考编教育学心理学题库

    教师专业知识试题:精选知识点练习1.中学生学完英语单词后,教师要求他们课后立即背诵。这里教师所运用的记忆规律是( )。 A.多感官参与 B.学习程度适当C.复习方式的多样化 D.......

    教师考编教育学考试大纲

    考点纲要 绪 论 第一节什么是教育学 1、什么是教育学2、教育学研究的对象3、教育学的任务4、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区别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

    教师考编心理学教育学试题

    教师考编心理学教育学试题汇编(二)选择题 选择题: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A.中国 B.埃及C.希腊 D.罗马 ( B) 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

    教育学重点 (教师考编必备)

    1. 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

    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_教育学必考知识点.精讲

    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必考知识 第一章 1 学校教育,使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之必考人物汇总

    在教师考试中,主要考查三个科目: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而教育学这一学科的比重最大,占教师考试的50%以上。纵览各地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已经成为了教......

    教师考编多选题单选题教育学心理学

    单选题 37 ( )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对外部和内部刺激觉知。 情绪 情感 意识 心理 C 38 在人的正常生活中,大多数心理活动是在( )的支配下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