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必考人物之孔子教育思想

时间:2019-05-15 04:1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必考人物之孔子教育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必考人物之孔子教育思想》。

第一篇:教育学必考人物之孔子教育思想

教育学必考人物之孔子教育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私学兴起,在私学中影响较大的有四家: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中儒家和墨家被称为“显学”。提到儒家,必不可少的三个人是孔子、孟子和荀子。接下来,中公教育马小芳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文化教育上的贡献主要有两个:第一,编定六经;第二,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1.重视教育的作用

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一观点肯定了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人性论上,孔子还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是中人这部分,中人是有条件接受教育,可以对它们谈高深的学问。

2.“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都可以入学。

3.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即:礼仪、乐、射、御、书、数 以六书为基本教材:

4.教学方法

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三个过程:学—思—行

在学习的基础上还要深入进行思考,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几十年。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4)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5.主张自觉修养德行

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悌”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则。此外还提倡智、勇、信、义等道德。

道德教育原则:(1)立志乐道(2)克己内省(3)身体力行(4)改过迁善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5)中庸

6.树立教师的典范

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7.历史贡献(1)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2)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6)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要求;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中公讲师马小芳解析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山西教师招聘网 山西教师招聘 中公山西教师考试网

第二篇: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之必考人物汇总

在教师考试中,主要考查三个科目: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而教育学这一学科的比重最大,占教师考试的50%以上。纵览各地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已经成为了教师考试当中的一道常菜,但广大考生却往往被教育学中出现的众多人物所困扰。中公教育研究院老师帮你轻松搞定教育学中三大“名爹”,让你不再被“坑”。

教育学中三大“名爹”分别是: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之父

下面由中公教育教师考试研究院李芳老师为我们来一一介绍。

一、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

夸美纽斯(1592-1670)在1632年著写了《大教学论》一书,这本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也让夸美纽斯一炮而红,成为教育学之父。在此书中,夸美纽斯提出了以下观点:

1、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教学制度:首次提出班级授课制,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

4、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5、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二、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

虽然教育学在1632年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教育学仍不规范。200多年后赫尔巴特在1806年著写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赫尔巴特的教育观点:

1、提出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2、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3、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4、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曾经提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5、教育的目的: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三、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之父

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也是进步教育的代表人物,著作了《民主主义与教育》,成为了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杜威的教育观点:

1、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2、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

3、学校即社会;

4、从做中学。

5、提出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关于教育学史上的代表人物,主要以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等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考查内容主要是著名人物与其代表作和思想观点相对应,难度并不大,但是需要识记知识点。

关于“三爹”考题:

1、提出“清楚、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

2.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该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是()。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奇 C.洛克 D.杜威

3.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及其代表作是()。

A.布鲁纳《教育过程》 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C.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D.凯洛夫《教育学》

4.明确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苏霍姆林斯基

5.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标志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爱弥儿》 D.《教育学讲授纲要》

6.下列属于杜威提出的新三中心论的是()

A.教师教材课堂 B.学生经验活动

C.儿童课堂经验 C.教师学生课堂

答案:A A B A B B

第三篇:孔子的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

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联合国教科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孔子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这短短四个字,把历史分成了两截。

一、何为有教无类

在孔子之前,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学术文化知识都掌握在官府之中,所说的“学在官府”就是这个意思。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有权受教育,一类无权受教育。有权受教育的也有权办教育,无权受教育的也就无权办教育。办教育与受教育都是一种特权。孔子的贡献就在于他不仅首创了私学这种新的教育形式,而且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 这一思想。

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东汉马融注同:“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魏人何晏说:“类,谓种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南北朝时的黄侃日:“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从马融、何晏、黄侃的疏证来看,他们从贵贱的角度来解释“类”字,“类”即“种类”。宋朱熹,则解释:“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朱熹认为,人性皆善,虽因后大环境造成习染不同,也不应分善、恶两类而分别教育之。故可以说他也是把“类”当作“种类”讲的。孔子“有教无类”中的“教”字,原意是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接受影响之谓。

二、基本内容

“有教无类”的主张是孔子率先提出来的。“有教无类”见于《论语·卫灵公》,原文为:子曰:有教无类。译文: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全章仅此四个字,然而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却正是这四字。“有教无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不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

人虽说有贵贱之分,但应当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不应该因为种族差异和贫贱之分而剥夺一些人的受教育的权利。让所有的人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则人们就会向善,因此教育应该是全民的教育。他的弟子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中既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称为“贱人”的仲弓父;既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捉襟见肘的原宪和箪食瓢饮的颜回,还有穷困潦倒到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既有出狱的犯人公冶长,也有做过盗贼的严涿聚。这表明孔子是不看重学生的出身和等级,只要是诚心诚意来跟随孔子学习的,他都不会拒绝。

(二)人不论品行善恶、聪明愚笨,都能进行教育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其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不尽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回也闻一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差,“柴也愚,参也鲁”;但经孔子教诲,最终都成了高材生。在学习态度上,“有颜回者好学”,“宰予昼寝”,但孔子都收之为徒,因材施教。以上材料说明,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虽然对他们的智力素质要进行考察和评价,但他从来不因为其智力愚笨而将其拒之门外,相反,他对这些人给予了更多的启发诱导和鼓励,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学有所成。

(三)人不论地域和种族差异,也不论年龄和职业之分,都应该接受教育。

从地域上说孔子是鲁国人,但其学生不限鲁国,还有来自卫、齐、蔡、秦、宋等国。从种族说,属华夏的学生占多数,但也有蛮夷族和戎狄族,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当时吸收被中原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这一点。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没有年龄的限制,“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用现代的教育思想来解释就叫“终身教育”。这也是早期儒家教育体系中的闪光点。

三、有教无类的意义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不管对过去历史还是现在对现在的教学观念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历史意义

古代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的提出后,培养了大批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表现了鲜明的人民性、开放性,具划时代意义,孔子之后的孟子又沈“夫子之社科也,王者不追,来着不拒,苟以是心志,斯受之而已矣”(《孟子.尽心下》)唐宋以后兴起的书院制度,在教学中实行“门户开放”政策,若有名师来书院讲学,其他书院或外地书院的师生都可来听讲,而不受地域,贫富,年龄、学派的限制,也体现出儒家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思想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它打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普及到平民,把学校从“官府”移到“民间”,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让更多的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

2.“有教无类”思想推动了文化下移运动。它对中国以后的教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教育史上,官学时有时无,但私学自孔子以后从未停止过。

(二)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有教无类赋予其现代教育意义,可以解释为素质教育的全体性。随着民主教育深入人心,它使人们的教育思想与观念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两千多年以前的孔子所提倡的教育方针是“学而优则仕”,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而我们现在提倡的则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不仅如此,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在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上,又进一步将其外延。正如有人所提出的那样,我们今天的教育不仅是为了一切学生,而且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同时在人类社会跨入新的世纪以来,为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和发展,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宗旨和内容又赋予其新的内涵,即用发展性的眼光和手段去着眼于未来新一代劳动者的素质教育。不仅要使他们人人都受教育,而且使培养出来的人更具用良好的品德和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使之不仅会学习,会生活,有技能,会创新,更要会做人。这不仅进一步拓展了现代社会大教育的教育范围,同时又体现了今天的教育所非同以往的高度主体性和发展性。这难道不是对“有教无类”思想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吗?

1.有教无类,针对国家、社会而言,应广开各种办学渠道,使教育机会均等,让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人都能得到相应的教育。比如像小学、中学、大学这样正规教育的学校教育,应扩大招生规模;还要创办多样化的非正规教育,像自考考试、函授、广播电视大学,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为实现教育大众化、终身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们不必按传统方式到固定课堂上课,全球学习网等新的教育网点学习知识,通过互联网获取有效学习资料更容易促进自身有效的学习。

2.有教无类,针对教师而言,要求我们人人做园丁,而不是单纯做伯乐。园丁是全面地去培养和浇灌每一株幼苗(即每一个学生)。而伯乐只是把少数优秀分子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当然,今天的素质教育并不排除丛云云众生中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同时发展其个性、培养其特长。这也是孔夫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有所区别”的教学原则之一。

总的来说,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也是有着局限性的。他的教育对象是不彻底的,但其中的思想价值还是巨大的,孔子认为的通过教育,人人都可以革新自我。这样,人人接受教育就不是一种可能性,而是一种必要性了,也就符合当今我们国家所倡导的义务教育。

第四篇:《教育学》必考人物及教育观点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教育学》必考人物及教育观点大全

在各地教师招聘考试中,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及其作品观点等知识点历来是考试命题的重点之一。中公教育教师考试辅导专家周君老师分析各地历年考试真题的基础上,对该类考点进行总结梳理,供大家学习。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2.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3.“有教无类”——孔子

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5.“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7.“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8.因材施教——孔子

9.“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0.“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1.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2.“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1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14.“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15.“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16.“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17.“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18.“学不躐等”——《学记》 19.教学相长——《学记》 20.循序渐进——《学记》

21.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22.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23.《大教学论》,“泛智教育”夸美纽斯(捷克)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4.“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25.《教育漫话》;“白板说”;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26.“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27.《爱弥尔》——卢梭(法国)28.“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德国)29.《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30.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31.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 32.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33.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34.教育即生活——杜威 35.“在做中学”——杜威 36.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37.《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38.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39.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40.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霍尔、格赛尔 41.外铄论——荀子、华生、洛克

42.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43.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44.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45.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46.“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47.“学而时习之”——孔子——巩固性教学原则 48.“温故而知新 ”——孔子

49.“不陵节而施”——《学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0.“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51.“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2.“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53.“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54.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55.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年北京京师同文馆

56.“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57.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58.德育的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英国)59.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60.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埃拉斯莫斯

61.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62.“平行影响”教育思想——马卡连柯

第五篇: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教育学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育方式。孔子所处春秋时期,在春秋之前,在当时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去读书,获得教育的权利的,“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不官则无所授书”,教育、学术皆由“官府”世守,那时候的教育是“有类”的。到了春秋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下层平民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孔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无论学生是怎样的身份、地位、民族都愿意去教他们,所以在孔子三千学生之中,来自当时各个国家地区的不同身份的人,绝大多数出身贫贱。孔子对自己弟子的教育方法不是那种一味的灌输式教育,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只管老师我说。孔子对每一位弟子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弟子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去接受教育,在因材施教的同时结合启发式教学方法,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要求学生达到“愤”和“悱”的心理状态,然后再施以“启发”的方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所以他的弟子当中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七十二贤士。他的这些思想在《侍坐》当中得以体现。

美学思想:孔子的学说中最重要的就是“仁”,所以的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为中心,孔子强调善与美相联系。他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词,如“里仁为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样才算是善的、好的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帮助和赞成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和不赞同别人做坏事)等。这里所谓的“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出美育思想的人,孔子的美学思想以“诗”为基础,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在《侍坐》篇中可以看出他关注的是具体社会中的人。文质彬彬,是孔子典型的美学思想,它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与质的关系体现孔子所推崇的君子的的理想人格。这文与质的关系,礼与仁的关系都是孔子美育思想的体现。

二、苏格拉底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终身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并且有着自己的理论。苏格拉底一些教育思想与孔子极为相似。他没有建立自己的学校,他的课堂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对于学生如同孔子一样有教无类。无论是乞丐、农民、有钱人、贵族等等,都可以是他的学生。无论是谁只要去请教他,他都施教。当时智者施教是需要收取费用的,苏格拉底是不收取任何费用。苏格拉底教育目的是培育人才,这一点与孔子的目的相似,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苏格拉底倡导圣贤治国,认为群众缺乏理智和政治能力,治理国家只能依靠那些少数优秀人物。苏格拉底以培养造就有知识的治国人才为己任,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哲学和教育事业上。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一大批治国人才。在教学方法上,苏格拉底采用“产婆术”,包括讽刺、助产、归纳和定义。这个方法在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中得以体现。他认为真理是潜在地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的,教师的任务不是灌输既成的知识,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谈和讨论,消除错误的见解,形成正确的认识。,他在教学中,常用设问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认识加以回答。如果回答错了,他就用暗示性的提问适时引导,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他认为这样可以检验青年人的心灵。

美学思想:在《大希庇阿斯》篇中,通过希庇阿斯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对美本质的讨论,区分美本身和具体美的事物,提出美本身是“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最后得出结论:美是难的。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被称为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号召人们把目光从自然界转向人自身。苏格拉底从目的论和美德论出发,提出了他的美学思想,其核心观念就是美善同一说,是西方美学史上美善同一说的开拓者。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就是善,美与善是同一的。接着,他还谈及是美善同一的基础就是功用。“凡是我们用的东西如果被认为是美的和善的那就都是从同一个观点——它们的功用去看的”也就是说,美的和善的事物,应该很好地发挥其功能。功用不仅是美善同一的基础,也是判断事物美善的标准。同时他还对传统的和谐说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指出了和谐的合功用、合目的性基础,从而实现了和谐的客观规则向主观功用的转变。苏格拉底赋予了和谐说以目的性,并且也使和谐包含了主观性。

三、从苏格拉底和孔子探讨教育学和美学结合的意义与可能性

1、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二人虽然相隔万里,但是二人对于人才的培养都是一致的。美育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发展全面型人才。现在的教育都希望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育对其帮助很大。

2、教学方法的改革。二人都注重启发式教学,对于那种只注重灌输不管学生是否理解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这方面是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的。注重因材施教,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能够突出学生自己的个性与特点,不会抹杀学生的天赋。

3、注重道德。道德观在二人的美育观中都有体现。一个人不只需要知识,更需要道德的熏陶。

下载教育学必考人物之孔子教育思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必考人物之孔子教育思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7教育学考研: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2017教育学考研: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勤思教育学考研网为大家整理了一下2017教育学考研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备考2017年教育学考研的考生可以认真的看看。 孔子,名丘......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生于公元前551年 (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逝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他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因家族衰败而逃到鲁......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化学化工学院11化学(1)班苏萍学号:1107030014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

    教育学总结必考

    名词解释: 教学: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育:教育是按照一定目的来进行引导人的身心自觉......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感悟

    医者仁心 师者泛爱 ——记山东访学归来有感 2017年仲夏,正值伏天,骄阳似火,气温达到历史极值。而扬州市师资培训中心正组织第二期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一行同仁前往山东曲阜—......

    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心得

    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心得 为了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感受孔子的儒家思想,我们进修学院的全体教师于2012年6月底开展了游孔子故居,学儒家文化的实地考察活动。在孔子故居曲阜,我们先......

    孔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孔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11级英语专接本1班 白林艳 33号摘要: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创立的儒家学派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