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_教育学必考知识点.精讲

时间:2019-05-12 14:0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_教育学必考知识点.精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_教育学必考知识点.精讲》。

第一篇: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_教育学必考知识点.精讲

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学必考知识

第一章 学校教育,使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3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4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5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库姆斯等人的陈述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张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提出构建学校化社会的理想是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7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病重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级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8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古代印度,婆罗门所教的《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西欧中世纪两种教育: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近代教育的变化特别表现在:(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12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13 孔子的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中分得反映。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成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映。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他提出“泛智教育”。卢梭的作品《爱弥尔》。洛克提出《白板说》。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标志是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美国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规范学科的开始。康德于1776年在德国的科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第一个讲授教育学的人)

17赫尔巴特: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前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第二章 教育的四大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科学技术发展功能。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印度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较低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个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在生产劳动力(2)教育在生产科学知识。6 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作“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人力资本”,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它类似的可以一些从事生产线改造的能力。教育基本储量:是指股价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

8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加以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过年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学校的精神或功能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第三章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再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 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1)内法伦(2)外铄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2)成熟(3)环境(4)学校教育(5)个体主观能动性 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个性以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和独特性。7 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3.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 4.教育目的的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6.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7.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a.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b.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c.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理论基础)a.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b.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c.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d.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e.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f.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8.1995年,八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9.《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0.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1.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a.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b.可塑性与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1989年联合国通过《儿童权利公约》,基本原则为:(1)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无歧视原则 3.学生的身份:(1)国家公民(2)未成年的公民(3)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4.学生享有的权利:(1)人身权(2)受教育权 5.学生应尽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6.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7.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8.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包括: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的相关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1.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 教师的人格特征:(1)优良的个性品质(热爱、同情、尊重学生;知识广博、肯教人;耐心温和、容易接近;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教学方法好)(2)不良的个性品质(经常骂人、讨厌学生;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人看死;上课拖延时间、下课不理学生;偏爱、不公正;教学方法枯燥无味)

10.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六章 课程 1.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2.课程的分类:按任务分(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

按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3.制约课程的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4.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5.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6.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7.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8.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9.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构成。10.教学计划在基本内容上主要指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11.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2.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13.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4.课程评价模式:目标评价;目的游离评价;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

第七章 教学(上)

1、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2、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含以下几个内容:(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备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教训的主要作用有:(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题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4、教学的一般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教学过程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6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其主要观点有: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特殊性包括 认识的间接性 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7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教学具有教育性是赫尔巴特率先提出的}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8、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最终目的] 5)检查知识。

9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10、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1)直观性原则 {一是事物直观;二是模象直观} 2)启发性原则 {

1、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3、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

4、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不愤不发,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开而。”的教学要求,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产婆术”,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 4)循序渐进原则 {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是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基本要求: /书本知识和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1、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2、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讲授法是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第八章 教学 下

1、教学工作一上课为中心环节。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血液成绩的检查与平定。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指定教学进度计划。{指定教学计划进度:/学期(年)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2、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3、课的类型。根据教学任务可分为 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可分为 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4、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5、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得当 /表达清晰 /气氛热烈。

6、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7、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8、测验的难度是 指测验包含的试题的难易程度。

9、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既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10、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一向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

11、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12、班级授课的优缺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班级授课制也有她的缺点 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成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13、分组教学制 /外部分组(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内部分组 14 教学策略专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

15、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综合性 /可操作性 /灵活性。

16、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 /内容型策略 /形式型策略 /方法型策略 /综合型策略。第九章 德育

1、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2、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3、我国学校德育内容有: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4、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要素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5、德育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6、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7、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8、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制进行德育要把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9、德育的途径:/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劳动 /共青团活动 /班主任工作

10、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其基本方法有:/说服法(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榜样法 /锻炼法 /陶冶法(人格感化、环境陶冶 和艺术陶冶)/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11、德育模式:/认知模式(重知 皮亚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论))/体谅模式(重情 彼得。麦克费尔)/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第十章 班级管理

1、《大教学论》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2、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是最早的班级。

3、中国最早的班级是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4、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成分的、全面的发展。

5、班级管理的模式:/常规管理 /平行管理 /民主管理 /目标管理(德鲁克)

6、班集体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 /明确的共同目标 /一定的组织结构 /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想容的氛围

7、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次序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8、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第二篇:2014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简答题必考

中学教育学简答题

1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

2简述新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作了哪些调整。

3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4简述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正确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5简述班主任应如何建设和管理班集体。

6学校文化具有哪些特性?7环境对个体发展有何影响?8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9教师应该如何给学生布置作业?

1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11.简述教育的质的规定性。12.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13.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14.社会模仿模式对我国德育发展改革有哪些启示?

15.现代教育学的发展主要有哪些特征?

16.教材可以概括为哪些主要的表现形式?

17.何谓教学,中学教学有哪几项一般任务?

18.何谓德育目标,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19.何谓班级管理,其功能是什么?

20.青年期的心理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

21.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22.简述美育的基本任务。23简述课程设计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24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5.班主任应如何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26学校教师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27.与原始社会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呈现哪些特点?

28.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29.教科书编写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0.简述中学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

31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32.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3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什么?

34简述《教师法》中规定的教师应承担的义务

35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36.简述班级常规管理的基本内容

37.简述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38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39试析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试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41.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42 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43.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哪些独特的功能?

44.教学的主要作用有哪些?45.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46.对于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47.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48.简述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教育对人类地位提升的作用。

50.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51.简述增长教学的一般任务。

52.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答:

1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④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2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③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①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②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③学生特点;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5①了解学生、研究学生;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包括确定发展目标,建立核心队伍,建立正常秩序,开展教育活动、形成正确舆论等;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6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④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7.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8①转变课程功能;②调整课程结构;③更新课程内容;④转变学习方式;⑤改变课程评价;⑥改革课程管理。

9.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③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④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以便发现教和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10①有助力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11.答: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1)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2)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3)培养人是

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4)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1分)

12.答:(1)人才规格是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劳动力的规格,进而也决定着教育所培养人的规格,所以当我们考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时,必须深刻地把握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与要求。(2)教育结构通常指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教育的比例构成,如不同级别、类型学校的比例关系,不同科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等,都要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13.答:(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2)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14.答:在探讨道德教育与行为形成方面,社会学习理论的许多成果值得借鉴,对我们加强道德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有较大启迪作用;(2分)社会模仿模式强调自我效能感,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等,对我国德育工作也有较大的启迪作用。(3分)

15.①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16.①教科书教材;②图书教材;③视听教材;④现实教材;⑤电子教材。

17.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一般任务有: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18.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有:①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②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③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④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19.班级管理是班级管理者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遵循班级教育和管理的规律,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的功能是:①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②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③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20.①认识能力有了深入的发展;②情绪、情感不仅丰富而且复杂,意志趋于成熟;③自我意识发展逐渐趋于成熟;④对异性好感与爱慕;⑤热烈追求理想,开始探索人生意义。

21.(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22.(1)传递审美知识,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审美的情趣;(3)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4)教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也不仅仅限于运用各种美去进行教育,更是指把一种精神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去,使教育的过程成为一种审美过程。

23.(1)产生新的课程方案;(2)对现有课程进行修改和重新组织;(3)合目的性;(4)合科学性;(5)合发展性。

24.(1)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5.(1)养成尊师爱生的风气;(2)定期联系任课教师,经常互通情况;(3)调节各科教学负担,妥善作出全面安排。

26.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资格和任用;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待遇和激励;教师的考核与评价。

27.答:(1)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2)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3)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5)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28.答:(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生产力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人力与时间,生产力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财力与物力;(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29答:(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一些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30.答:中学教学方法的特点有:(1)师生之间在运用教学方法时的互动和联系加强;(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逐步增加;(3)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

31.答:(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2)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3)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32.答:(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33答:(1)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把育人为

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3)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4)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5)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34答:(1)遵纪守法的义务;(2)教育教学义务;(3)思想品德教育义务;(4)爱护尊重学生的义务;(5)保护学生的义务;(6)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

35答:(1)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合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解决问题和合作能力等;(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现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36答:(1)班级组织经律管理;(2)班级环境与卫生管理;(3)班级文档管理;(4)班级工作计划和总结。

37答:(1)目的是为了改进实践;(2)研究的内容是教育教学上的问题;(3)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研究;(4)研究的循环性。

38、现代教育特别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发展趋势。包括: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和大众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建立有利于国际交流的教育制度;⑦建构终身教育制度。

39、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包括: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包括知识的数量观念和知识的质量观念。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发送信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接受信息。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首先,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使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这有别于传统教育。第三,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信息技术将使面对面的教学成为偶尔的情况,知识与长者和德者完全分离,教育中无法避免的师生尊卑差异将完全可以避免,这将极大地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40、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系到科教兴国的战略的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包括: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

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又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这是因为: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②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面对多样的、多变的世界,任何一个人、一种职业、一个社会都缺少不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③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41、教学任务是由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①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都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只有扎扎实实完成这个教学任务,才能有条件完成其他教学任务,确保培养的人才的质量规格。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不仅是顺利地、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要求,因而这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态度,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青少年的品德、审美情趣和世界观正处在急速发展和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原因在于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知识、智力、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不仅使学生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和开拓创新个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42、班集体的形成,实际是一个教育培养与类化的过程。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有以下几条路径: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种。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和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43.【要点】(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4.(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45.(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46.(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47.【要点】(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8.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1)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2)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3)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所做“人力资本投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宪章;(4)人力资本理论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它是资本形态,因为它是未来的薪金或未来的偿付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的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49.教育使得人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人的个性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之作用包括:(1)教育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即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2)教育充分发掘了人的潜能。人的潜能很少能自动表现出来,必须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能实现。(3)教育对人的力量发挥的作用。教育是人的身体力量发展的途径之一,教育不仅需要分别培养和发展人的身体之力和精神之力,而且要力图使人的身心发展得到和谐,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50.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个体对环境持积极态度,就会发掘环境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克服消极的阻力,从而扩大发展的天地。(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为人是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

51.教育的一般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52.课程实施的结构包括:(1)安排课程表。课程表的安排,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适宜原则。(2)分析教学任务。包括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其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和灵活性。(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第三篇: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独立性态阶段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务的和

学思

科 想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内容更加丰富。1956年,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出版了《教育五,各种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特点作为了解。第2节

学校教育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我国学校教育体制发展概

1902年制定了我国第一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

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

径。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 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

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三中

心。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

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

。过程》一书。教育

述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由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段性相对独立性。

育的起

源神话起源生物起源心里起源(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教育的社会起源论,认为教育最根本的起源首先是劳动;其次,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

要)

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1985年的《决定》和1993年的《纲要》的内容。30——31 当前我国学校的主要类型与系统 主要类型:幼儿初等中

主要学校系统: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和成人教育 第3节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 特征:强制性

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义务教育法;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 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经济的关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制

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

教育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

方法等的变革

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在生产的重要途径

(三)教育能够生产新的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

(一)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

(二)教

(三)教育能够整理文化

(四)教育能够活化文化 之间的交流、吸收和融合

1、生理前提

2、发展过程和成熟程度制约人发展的年龄特征

3、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其(巨大作用)

(三)学校教育在 人的福禄贝尔、裴斯泰罗齐):认为教育应丛人的本性本

3、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

4、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马克育能偶选择文化

(五)教育能够促进文化

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的关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

(二)政治制约着受教育

(三)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一)教育能够培养和早就

(二)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

(三)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发

展 第三节教育与文化的关

系:

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

(一)宏观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发

(二)微观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构成。

(六)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 第四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

(二)科学技术影响学生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

(四)科学技术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

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

(一)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

(二)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

(三)教育能够加速科学

与技术的转化

(四)教育能够姜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

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人的发展的动力观67内发论(孟子)外铄论(洛克)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

其作

(一)遗传提供物

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四)个体主管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念95: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任务和受教育着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培养人的具体

求。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96:导向、调控、评价和激励功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98:

1、国家教育目的2、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在完成某一课程的教学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4、教学目标(预期教

学结束时所达到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

四、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及代表人物101

1、无目的论(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

2、个人本位论(卢梭、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五、我国教育目的

(一)理论基础10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的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基本观点:

1、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

2、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3、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

4、人的发展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5、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

合第二节素质教育 素质与素质教育 基础素质包括身体和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

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让学生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让学生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的特征: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内容的基础性;空间的开放性;目标的全面性;价值的多元化教

。生

业学习的主

养 生 ;

3、课程计划的结构包括:规定教学科目;规定学科的设置顺序;规定各门学科的教学时数;规定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4、课程标

5、准

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的文件,6、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169:最基本的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方面。

二、中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

(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辨证统一规律(教师主导:由其职责决定;决定学生的学习质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学教师与学生关系 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133:尊重与被尊重的人际关系;爱与被爱的朋友关

系;

教师(本章内容涉及案例分析中的基本理论素材:如教师职业素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等内容)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教师职业角色115: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18

(一)教师劳动对象具有主

(二)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

(三)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

(四)教师劳动的时空范围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

(五)教师劳动过程及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

(六)教师劳动具有创造

三、教师的职业素养120:政治思想素养;教育思想素

养;

职业道德素养(对待教育事业:忠于教育事业;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同事: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服务与被服务的工作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教育关系

; 中学课程 课

课程概念。课程最早出现在唐朝《五经正义》中。

二、课程类型139:

1、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2、经验课程(活动课程)

3、综

合课

当代

学校的课程倾向于由各种课程类型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课程类

型主要有:1.从课程类型固有的属性区分由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3、从课程

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区分由必修课程和选修

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区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第二节中学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概念。

1、课程设计以(课程计划)、(课程标

2、准)和(教材)的方

现。

规范和质量要求。第三节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理念157: 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理念;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缔造取向的课程实践观;民主化的课程政

观;

中学教学(上)中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以教材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途径。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

径。

中学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

3、培养学生具有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优良的道德

质。

4、发展学生的体力和个性。

第二节 中学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量;决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主体;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正确处理二种关系)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辨证统一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强调统一,但不排斥差异;掌握知识道发展智力的条件;防止两种倾

向)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辨证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知识与思想品德相互联系、辨证统一;教学中坚持教育性,防止两

向)

(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习动机——感知课程内容——理解课程内容——巩固知识和技

能——应用知识和技能——对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情况的检查和评定

第三节中学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2、根据教

学内容的需要,3、为学生提供有关的事实、实物和形象,4、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

经验,5、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概念、发展智力和思想品德等奠定基础;

2、启发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6、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7、使其掌握课程内容原则:教师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25、使学生逐步的、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6、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发展。

7、因材施教原则:察,获取关于事物的感性认识,说明、印证和巩固可通所讲内容的一种教学

法。

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的场所,对实际事务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获得知式:复式教学。中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环

备课(备教材:目标,重、难点,领会插图,钻研习题,备提问;备学生;备教

法)

上课(教学目的明确,内的本质,8、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使学生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10、学会独立的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指

11、教师在教学中密切

12、结

合实际,13、讲清理论并引导学生把读书与实践、思想与行为统一起来,14、指

15、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具体问题,16、达到有知能用。

4、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指

17、教师以准确无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武装学生,同

18、时

保证所举实例、所用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的科学性,19、并结合课程内容的学习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20、将

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5、巩固性原则:指

21、教学中教师应使用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22、并在掌握技能、技巧方面达到熟练的程度,23、当需要

时能很快再现出来,24、并能熟练的运用于问题解决。

6、循序渐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

27、特

点进行教学,28、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

29、特点,30、又

要照顾个别差异,31、从实际出发,32、有的放矢的进行教

学,33、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中学教学(下)中学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坚守课程内容的方法。它是中小学各科教学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具体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谈话法: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师生交谈,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提高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教

法。

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教师提出的议题,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弄清问题的一种方法。读

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各种实物,教具,音像资料或作示范实验,以指导学生通过观

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一种方法。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以获得与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实习作业法: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

法。

中学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 历史上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小队教学;特朗普制;开放教学; 我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特点:以“班”为学生人员组成的单位;以课时为教学的时间单位;以课程表为学生活动的基本周期;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基本

位。

类型:单一课,综合课。我国中学的教学辅助形式:个别指导和现场教学 我国中学教学的特殊形

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的好,师生互动的好,教师

作业布置与批改(口头、书面、实践性作业)课

学业评价(包括认知学习的评价、技能学习的评价和情感学习的评价)德育 德

1、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指

2、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鉴于大德育的思路,3、我们把德育的定义表述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4、组

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5、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

动。

6、德育的功能 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 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经济思想,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

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德育具有生存功能;发展

功能;享用功能。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 德育可以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德育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德育目标和内容 说服教育法榜样教育法道德叙事法交往实践法道德讨论法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特

7、班主任角色 班级物质环境、人际交往环境、健康的班级舆论和班

风)

第三节班级管理 一、班级概念:班级是学校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将一定规模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4月12日通过,2006年6月29日修订的。义务教育的对象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入学年龄是六

岁。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德育目标的特征: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 德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德育过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

性。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

德育原则(对每一原则的概念要理解)知行统一原则

2、循序渐进原则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4、爱和

7、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

德育方法(重在理解其含义及应用情境)

班主任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和社会生活规范的训育者 班主任是学生发展潜质的发展者和学生自主发展的引

班主任是学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和整合者

8、班主任工作的时代任

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帮助学生肃清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 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充分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

适当协调社会发展需求与脚掌教育意愿之间的关系

三、班主任胜任力的时代要

1、教育教学能力

2、班级管理能力

3、道德反思能力

4、精神关怀能力 第二节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法 创造性的设计班级建设目标 合理为班级成员进行角色

定位

构建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 班级文化环境(包括的学生组织起来,编织成相对正式的团体,以便对其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和管理。

二、班级组织的发育 班级组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它需要在不断的矛盾运动、分化整合中渐进成长。班级组织的发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孤立探索阶段——群体分化阶段——组织整合阶

三、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岗位建设;班级规则建设;学习型团体建设。第十一章教育法规知识问

答 教育法于1995年9月1日

施。

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教育事业;立法依据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法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各类教育 教师法是于1994年1月1日

行的教师法的立法依据有三个方面:宪法依据、客观依据、政策依据。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学生管理权;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进修培训

权。

范是2008年9月颁发的。规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十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2004年3月22日颁布的。

第四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教育学资料节选自中国教考论坛

一、概念、单选、判断、多选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代高等教育的开

端。不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开端,之前有带有高等性质的大学。

3、在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4、1998年8月29日通过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

18、威斯康星大学在任校长范。海斯提出的“威

斯康星思想”而著名。威斯康星思想明确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

本途径:

1、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

2、专家服务。

1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0、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

21、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规定。

34、高等教育两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

个人本位观可溯源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近代代表人物18世纪法国启蒙学家卢梭;20世纪初永恒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赫钦斯再次弘扬自由教育理念。

35、社会本位观在西方可溯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

教育和军人教育。

36、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美国20世纪教育家杜威他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的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

49、我国成人高等学校从形式分

1、职工大学和

职工业余大学;

2、广播电视大学;

3、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

4、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

5、其他(包括教育学院和中小教师进修学院、管理干部学院等);

6、除了以上由具体机构承担的成人教育以外,我国还建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又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学校“。

50、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

大学;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德国柏林大学创设的哲学博士学位。

37、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教育内容以“六艺”,51、我国目前的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80年

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古希腊教育内容包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

5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

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对高等教育概念的表述是: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学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5、(多选题)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有四个方面:

一、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制约着高等

教育体制

四、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6、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

7、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8、(单选题)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对应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经济结构中的技术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经济结构中的消费和分配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形式结构;经济结构中的国民经济的区域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地区结构。

9、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的研究:运用受教育年限的长短来确定劳动简化率的方法计算出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30%。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研究: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的方法来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3%

10、美国丹尼森的研究:应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5%。

11、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和最明显的是对高等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影响。

12、文化对高着等教育的影响四个方面: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高等教育的实施;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式;高等教育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更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13、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14、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五所: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

15、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新式大学有四所: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山西大学堂16、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这是大学现代化的开端。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17、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社会服务的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国 《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以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部分赠地学院开创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

22、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又重申高等教育必

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23、1999年6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素质

教育的实施,对教育方针的内涵作了具体的阐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24、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

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25、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必须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26、教育目的的性质体现为两个方面,1、教育

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

2、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

27、高等教育的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28、(多选题)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

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29、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1、德与

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30、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三个方面,首先,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察认人的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利是构成劳动能力的两个对立统一的要素,它们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其次,人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

31、高等学校德育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性质的体现。2高校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育。

32、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经主要有三个方面:

1、教学工作,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

33、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算术,几何学,天文学,这些内容被称为“七艺”。

38、通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他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39、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

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

40、课程体系应该“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型”转变。

41、英才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是指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最初由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他认为,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其高等教育发展属于英才教育阶段;当该比例达到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42、英才高等教育阶段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

征,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

43、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

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张为主的日本模式。中国走日本模式。

44、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

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45、高等教育的效率反映了教育内部的投入与产

出的关系

46、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47、举办者角度将高等教育概括为四种基本类

型:

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意大利);

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法国);

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澳大利亚);

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日本和美国)

48、国外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

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

2、大学和专门学院;

3、研究生院。中国分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及其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公布。

53、各国招生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统一考试的组织者既可以是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是社会中的民间组织。在亚洲,统一考试普遍被采用)2.有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美国)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日本)

54、1998年我国决定将实行‘3+X’方案,‘3’

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X’为综合科目考试,有文理大综合和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小综合两类。

55、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逐步推行了定向生制度、保送生制度、委培生和自费生制度。

56、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

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

57、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第一,系统原则,第二,整体效应原则,第三,最低岗位数量原则,第四,动态性原则。

58、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

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59、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及代表国家:

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瑞典。其中以法国尤为典型)2.权利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国)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德国、日本、英国)

60、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即‘两极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61、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1.欧洲大陆模式(以

学术权力为主,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并深刻体现了学术权威影响的高等管理模式)2.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强调规范,实行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的高校管理模式)3.英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两者相互制约的高校管理模式)。62、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1989年后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63、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见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1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

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

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64、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四个:1.经济因

素(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要素)2.文化、传统因素 3.科学、技术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对高等教育影响主要体现在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上)4.教育因素

65、层次结构(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

85、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86、大学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87、课程的定义: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

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合。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上的短学程化;

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

和多样化。

99、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总

结和学业成绩评价等

100、多选题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101、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

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

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114、科研程序:科研准备阶段(一、选题

二、申请课题); 科学实验阶段; 研究成果评审、报奖和推广应用

115、大学的科研成果分六类:

一、理论性成果

二、应用性成果

三、发展性成果

四、阶段性成果

五、教学研究成果

六、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书。

116、凡属于发明的科技成果及重大理论性的研

究成果,在上报成果的同时,可以向国家科委申请发明奖与自然科学奖。

102、(多选题)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1、117、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

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66、科类、专业结构(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67、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68、能级结构(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

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列关系。我国目前分三个能级:1.设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和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3.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学校)。

69、地区结构(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

成状态。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布局形成的较为突出的模式有两种。1.梯度结构模式2.中心城市模式)

70、高校教师的任务有三点:1.培养高级专门人

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

71、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1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3高校老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72、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1职务结构2学历结

构3年龄结构4专业结构。

73、高校学生生理发展特征: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2个生长高峰期’的后期。74、高校学生的记忆以逻辑记忆为主,思维能力

尤其是辨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75、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

高等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

76、专业的概念(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的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 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77、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

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专业设置与调整既要遵循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又要依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78、高等学校对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最基本的途径

是教学

79、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80、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 2

个重要方面

81、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82、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独立性的增强2学习的自主性增强3学习的探索性增强 84、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高校

教学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化与经验、活动。

88、(单选多选判断)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可分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选课形式(课程要求)上看,可分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将课程划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划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将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89、隐性课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学生

从学校的组织和制度的特征中习得规范和生活态度,学校在无形中亦完成了社会化训练、阶级结构的维持等功能。

90、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91、多选题教学计划的组成:

1、专业培养目

标和基本规格

2、课程设置

3、主要教学活动

4、时间分配

5、学年编制(简称校历)。92、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93、多选题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具体要

求):

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94、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

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95、班级授课制(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照大

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96班级授课制最先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

〈大教学论〉中作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在我国,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兴学堂,班级授课制逐渐在我国各级学校中普遍推行。

97、散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

1、19世纪末美

国出现的巴达维教学法;

2、欧洲出现的曼格依木教学法;

3、20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的“开放教学“;

4、50年代初英、美等国的”协作教学“。

98、多选题(单一条易出单选题)班级授课制发展变化趋势主要有:

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

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

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

2、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

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103、(单、多选题)大学教学方法分类:

1、教

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问讨论法等;

2、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3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104、选择题(二者概念和区别)讲授法是通过

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也称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辩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和交流,分享不同见解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单向的,讨论法是双向的。

105、(多选题)近代直观性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包括看图、演示模型、标本、参观等各种教学手段

106、(多选题)教育技术的领域包括四个方面:

1、学习者

2、学习资源

3、教育开发职能4教育管理职能。

107、多选题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1、对教育决策的影响

2、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3、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108、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将计算机用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逐渐与通讯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等融为一体,具有交互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功能这样一种技术组合。

109、1999年6月,教育部制定〈关于发展我国

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提出“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的十六字方针。

110、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准则包括:教学素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的实际效果。

111、自1982年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设立国家级

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112、科学的学业评价有六个步骤:

一、确定和

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编审试题;

三、建立试题题库;

四、实施考试,取得信息;

五、阅卷评分;

六、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113、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一、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二、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

三、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

四、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

五、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

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等学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

118、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 119、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军事训练

二、专业实习

三、生产劳动

四、社会调查

五、智力扶贫

六、参观考察。

120、思想政治教育三个特点:

一、鲜明的阶级

二、广泛的群众性

三、很强的实践性 121、(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个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疏导性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四、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五、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 122、思想政治教育的六种方法:

一、调查研究

法;

二、说理启迪法;

三、情感交流法;

四、榜样教育法;

五、参观访问法;

六、品德评价法

123、(概念掌握)说理启迪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榜样教育法是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为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的方法。124、(多选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活动;

二、教职员工的“三育人”;

三、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

四、校园文化;

五、社会实践;

六、各课教学

125、(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三类:

一、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2、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3、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

4、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

5、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

2、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

3、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

4、革命传统教育);

三、按阶段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新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二、三年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高年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26、(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1、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

2、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

3、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过程。127、(简答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1、用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2、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启发和教育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2003年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卷

2003年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卷

秀秀聪者

一、选择题

1.中国最早出现学校教育形态,是在()。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战国

2.儒家经典“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A.《荀子》 B.《礼记》 C.《孟子》 D.《学记》 3.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

A.《爱弥尔》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漫话》

9.《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这体现了()。A.循序渐进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10.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是为()。

A.实验法 B.实习法 C.练习法 D.演示法

11.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这是测验的()。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12.西方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出阐述的是()。A.赫尔巴特 B.乌克兰兄弟会 C.夸美纽斯 D.杜威

13.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坚持正面教育,这体现了()A.导向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人施教原则 D.疏导原则 14.教学过程是一种()。

A.认识过程 B.特殊的认识过程 c.育知过程 D.育德过程 15.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A.条件 B.因素 C.基础 D.关键

二、填空题

16.我国古代私学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时期是________。17.中国古代主张“有教无类”的是________。

27.以他人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是________。28.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其理论的核心是将传统的________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 ________为中心的管理。

29.培养学生良好的________,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和完善,这是学校________教育的内容之一。

30.________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________。它通常由老师、一群________及环境组成,通过师生交互影响的过程实施________活动,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三、简答题

31.二次世界大战后,教育改革与发展呈现出哪五个新特点? 32.《学记》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什么意思? 33.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有哪些作用? 34.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哪些? 35.中学思想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36.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哪些?

四、论述题

37.评析这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38.长期以来,班主任最关心的是两件事:一是如何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数;二是让学 生听从老师。你对此是怎么看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B 4.D 5.D 6.B 7.C 8.B 9.A 10.C 11.B 12.C 13.D 14.B 15.C

二、填空题

16.春秋战国 17.孔子 18.心理学 19.民族素质 20.舒尔茨 21.IT22.遗传 23.隐私 24.受教育 25.教学方法枯燥无味 26.重要条件27.榜样法 28.他控式 自我管理 29.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 30.班级 行政组织学生教育教学

三、简答题

31.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全民化;③教育的民主化;④教育的多样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8.(1)从第一件事来看,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分数成为至高无上的,教师的奖励和惩罚以及教师在校内的地位都与所教学生的分数成绩直接相关。因此,教师不得不关心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的分数。其次,学校把分数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主要尺度,教师则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就的主要指标,由此形成班级管理的极为简单的因果关系。学得好的,受到鼓励,学得差的,受到指责,两极分化更为突出。(2)从第二件事来看:让学生听从老师,是为了维护教师权威不受损害。维护权威是为了控制好班级,确保班级的教与学不受干扰。维护权威成了教师控制学生,排除干扰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其结果是班级管理过程成为教师个人专断管理的过程。

下载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_教育学必考知识点.精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_教育学必考知识点.精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2年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卷

    2002年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卷 一、选择题 1.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B.裴斯泰洛奇C.杜威D.布鲁纳 2.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A......

    2008年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卷

    2008年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2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

    2008年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卷[范文大全]

    2008年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2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范文大全)

    有些老师教你学习方法,让你自己可以学到东西……而最好的老师,其实往往是伤害过你的人。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教师资格证考......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无简答题) 1.教育学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基础性的学科。 2.※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

    2006年10月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卷

    2006年10月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卷 秀秀聪者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体现我国教学的根本方向和特点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

    2009年1月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卷

    2007年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30) 二、单项选择题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书名为。 A.《教育心理学大纲......

    2007年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精选5篇)

    2007年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