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抄必备,2011年最新辽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知识点归纳
2011年最新辽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知识点归纳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育学)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尔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
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36、古代教育发展的首要事件是作为教育的专门机关--(学校的产生)
37、教师的来源是我国夏、商、周时代的(师氏、保氏、大司乐、大司徒)
38、我国最早的学校是在夏代,是时称为(校、庠、序)
39、埃及古代最早的学校是前21世纪的(宫廷学校)
40、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发展有两个典型时期(西周教育)(唐代教育),外国的典型代表则有(古代希腊教育)(欧洲中世纪教育)
41、学习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
42、(西周)代表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发展水平,西周形成了完备的教育制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分为(国学)和(张学教育)
43、希腊6世纪形成了著名的(雅典)(斯巴达)教育体系
44、从雅典教育的课程内容看,他们非常重视体育、智育、和美育,史称”和谐“发展的教育”称他们开设的主要学科一一(文法、修辞、辨证法、几何、天文、音乐、算术)为自由七艺。
44、唐代教育有(言学)(么学)。言学分为(中央官司学)和(地方言学)
45、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大学校典型(言学)(私学)(书院)
46、(唐代)教育是封建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教育
47、五世纪后欧洲的教育掌握在教会手中,(教会学校)是教育制度的主题,称(骑士教育)
48、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
49、“骑士教育”的内容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称“骑士七技”。
50、有历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学业校(是夏朝)
5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士)独立阶层是我国第一代教师群体.74、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心理的发展)(社会适应性)
75、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的稳定性和
52、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
可变性)(发燕尾服速度的不均衡性)(发展内容和53、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54、俄国教育家(乌伸斯基)说:教师职业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
55、(古之学者必有师)出自韩愈的师说《师说》
56、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加里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57、1985年开始我国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来源:考试大
58、《中华人民铬镍钢和国教师法》又时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做出了全面的规定。
59、教师的一般认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
60、教师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三种。
6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63、教师职前教育分为(非定向师范教育也称开方式师范教育)和(定向师范教育也称封闭师范教育)
64、我国师范教育分为两级四个层次(中等师范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两级。分(中考、专科、本科、研究生)四个层次。
65、教师职后教育有(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岗位锻炼)。
66、脱产学习包括(读研、读博、访学、进修)
67、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建立(建立教师资格考核)1986年颁布的。
68、1995年12月12日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持有国家颁布教师资格证书者才聘任。
69、经济的发展与下列那些因素有依存关系:(教育人口数量)(教育程度、教育年限)(教育资金支付)(学科专业设置)。
70、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
7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地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教育内容)。
72、教育通过对文化的(传递)(选择)(融合)(创造)来促进文化的发展。
73、科技是(科学)和(技术)的简称。
程序的差异性)
76、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前提作用的因素是(遗传)因素。
77、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一影响(不起决定作用)
78、实践活动在作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79、教育在儿童发燕尾服起(主导作用)
80、广义上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81、作为人们在观念中存在的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是(教育目的)
82、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是(因果关系)后因前果
83、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是由(教育价值)决定的84、教育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个人价值)
85、在近现代西方(康德)(卢梭)(杜威)等人,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
86、在西方教育历史上(尔干)(孔德)(凯乐斯仄德纳)等人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
87、(个人与社会发展统一性)是马克思的代表总结
88、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是(教劳结合)
89、德育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90、美育是对受教育者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的教育
91、乳儿期(出生至一岁)婴儿期(一至三岁)幼和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22-14,15)青年期(14,15-17,18)
92、1999.6.13中央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93、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的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
94、我国近年学制的开始是由(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95、壬寅学制又名(钦定学堂章程)
96、癸卯学制又名(奏定学堂章程)
97、壬寅和癸卯学制的制定参照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
98、首次规定男女同校的学制是(壬子一癸丑学制)
99、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一第一个学制)
100、壬戌学制借鉴的是(美国学制)
101、近代颁的两个学制是(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
102、我国现代阶段初中毕业后,进入高一般采用的是(统一考试)制度。
学理论)(系统论教学理论)
120、系统论教学理论所遵循的教学原则是(整体性原则)(及时反馈原则)(教学民主原则)(主体性原则)
121、结构主义教学论的代表人是美国心理学者(布鲁纳)
122、什么是学校中心工作(教学工作)
123、教学工作包括(备课)(上课)(辅导答疑)(作业布置与批改)(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环节。
103、我国学制体系由哪几部分构成(学前教育系统)(初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系统)
104、学前教育的任务是(根据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向幼儿进行粗浅和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发展他们的思想,想象和言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俗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105、幼儿园一般分为(一年)(二年)或(三年)制。
106、初等教育又称(小学教育)
107、国家学制系统中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小学)
108、《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入学的年龄是(6-7岁)
109、中等教育分为二级(初级中等教育)(高级中等教育)来源:考试大
110、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向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培养合格的后备力量)
111、普通中等教育包括(初中)(高中)
112、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术)(持工学校)
113、学制的三种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
114、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个阶段。
115、现已开办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种类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行政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在职攻读同学学历硕士研究生教育)等
116、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分析课程分(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感知课程)(动作课程)(体验课程)
117、学科课程有(科目本位课程)(综合学科课程)(学术性学科课程)
118、我国课程改革未来的走向是(以学生为本)119、我国在教学研究上二种理论观点是(认识教
124、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是(卡尔罗杰期)
125、合作教育学派,数学理论以(雷先科娃)(沙塔洛夫)(阿莫纳什维利)为代表
126、教师直接备课要写好三个计划是(单元教学进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
127、(上课)是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
128、(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29、三项工作(了解和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准备各种教学用具和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30、语言性教学法有(讲授法)(讹诈法)(读书指导法)
131、学生学习结果检查与评价方法(观察)(调查)(考查)(考试)
132、参观与讲解相合我们称其为(现场教学)
133、评价教师的工作质量是人(目标)(过程)(效果)三个方面
134、课堂教学检查与评价的基本内容(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的形式和结构)(教态自主)(教学基本功)
135、现代儿童观与近代相比有新发展,表现在(儿童权利观念)(儿童至上观念)(儿童智能开发观念)136、最早的学前机构的出现在(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工厂建立幼儿学校)
137、德国教育家(福禄内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138、中学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具有承上启下特点的并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部分,它的任务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实施教育。139、中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不要过早定向)。
140、中学教育一般具有双重任务: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后备力量。
141、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初中阶段的三年属于义务教育
142、在1993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小学德育纲要》,成为小学德育最重要的政策法规文件。
143、在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学德育大纲》)。
144、中学生品德评定依据为:(《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145、中学智育的目标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智力目标)。
146、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147、体育课教学包括(体育基础知识、身体锻炼)两部分。
148、中学卫生保健工作包括(教学卫生、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疾病防治)四部分。
149、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目的是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150、智育的目标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智力目标)。
151、智、德、美三育提出在(1906)年(王国维)的《论教育之宗旨》;五育提出在(民国时期)。
152、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它是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之上,对(六到十一二)岁的儿童实施的学校教育。
153、小学学习的技能主要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人际交往技能)。
第二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教育学资料节选自中国教考论坛
一、概念、单选、判断、多选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代高等教育的开
端。不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开端,之前有带有高等性质的大学。
3、在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4、1998年8月29日通过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
18、威斯康星大学在任校长范。海斯提出的“威
斯康星思想”而著名。威斯康星思想明确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
本途径:
1、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
2、专家服务。
1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0、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
21、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规定。
34、高等教育两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
个人本位观可溯源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近代代表人物18世纪法国启蒙学家卢梭;20世纪初永恒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赫钦斯再次弘扬自由教育理念。
35、社会本位观在西方可溯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
教育和军人教育。
36、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美国20世纪教育家杜威他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的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
49、我国成人高等学校从形式分
1、职工大学和
职工业余大学;
2、广播电视大学;
3、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
4、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
5、其他(包括教育学院和中小教师进修学院、管理干部学院等);
6、除了以上由具体机构承担的成人教育以外,我国还建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又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学校“。
50、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
大学;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德国柏林大学创设的哲学博士学位。
37、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教育内容以“六艺”,51、我国目前的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80年
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古希腊教育内容包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
5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
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对高等教育概念的表述是: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学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5、(多选题)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有四个方面:
一、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制约着高等
教育体制
四、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6、高等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
7、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8、(单选题)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对应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经济结构中的技术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经济结构中的消费和分配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形式结构;经济结构中的国民经济的区域结构对应高等教育地区结构。
9、苏联学者斯特鲁米林的研究:运用受教育年限的长短来确定劳动简化率的方法计算出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30%。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研究: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的方法来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3%
10、美国丹尼森的研究:应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5%。
11、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和最明显的是对高等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影响。
12、文化对高着等教育的影响四个方面: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高等教育的实施;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式;高等教育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更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13、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14、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五所: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
15、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新式大学有四所: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山西大学堂16、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这是大学现代化的开端。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原则:“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17、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社会服务的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国 《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以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为代表的部分赠地学院开创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
22、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又重申高等教育必
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23、1999年6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素质
教育的实施,对教育方针的内涵作了具体的阐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24、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
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25、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必须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26、教育目的的性质体现为两个方面,1、教育
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
2、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
27、高等教育的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28、(多选题)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
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29、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1、德与
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30、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三个方面,首先,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察认人的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利是构成劳动能力的两个对立统一的要素,它们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其次,人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
31、高等学校德育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性质的体现。2高校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育。
32、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经主要有三个方面:
1、教学工作,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
33、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算术,几何学,天文学,这些内容被称为“七艺”。
38、通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他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39、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
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
40、课程体系应该“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型”转变。
41、英才高等教育和大众高等教育是指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最初由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他认为,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其高等教育发展属于英才教育阶段;当该比例达到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42、英才高等教育阶段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
征,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
43、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
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张为主的日本模式。中国走日本模式。
44、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
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45、高等教育的效率反映了教育内部的投入与产
出的关系
46、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47、举办者角度将高等教育概括为四种基本类
型:
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意大利);
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法国);
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澳大利亚);
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日本和美国)
48、国外大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
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
2、大学和专门学院;
3、研究生院。中国分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及其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公布。
53、各国招生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统一考试的组织者既可以是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是社会中的民间组织。在亚洲,统一考试普遍被采用)2.有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美国)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日本)
54、1998年我国决定将实行‘3+X’方案,‘3’
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X’为综合科目考试,有文理大综合和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小综合两类。
55、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逐步推行了定向生制度、保送生制度、委培生和自费生制度。
56、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
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
57、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第一,系统原则,第二,整体效应原则,第三,最低岗位数量原则,第四,动态性原则。
58、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
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59、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及代表国家:
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瑞典。其中以法国尤为典型)2.权利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国)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德国、日本、英国)
60、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即‘两极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61、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1.欧洲大陆模式(以
学术权力为主,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并深刻体现了学术权威影响的高等管理模式)2.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强调规范,实行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的高校管理模式)3.英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两者相互制约的高校管理模式)。62、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1989年后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63、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见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1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
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
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64、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四个:1.经济因
素(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要素)2.文化、传统因素 3.科学、技术因素(科学技术因素对高等教育影响主要体现在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上)4.教育因素
65、层次结构(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
85、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86、大学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87、课程的定义: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
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合。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上的短学程化;
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
和多样化。
99、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总
结和学业成绩评价等
100、多选题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101、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
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
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114、科研程序:科研准备阶段(一、选题
二、申请课题); 科学实验阶段; 研究成果评审、报奖和推广应用
115、大学的科研成果分六类:
一、理论性成果
二、应用性成果
三、发展性成果
四、阶段性成果
五、教学研究成果
六、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书。
116、凡属于发明的科技成果及重大理论性的研
究成果,在上报成果的同时,可以向国家科委申请发明奖与自然科学奖。
102、(多选题)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1、117、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
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66、科类、专业结构(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67、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68、能级结构(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
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列关系。我国目前分三个能级:1.设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和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3.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学校)。
69、地区结构(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
成状态。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布局形成的较为突出的模式有两种。1.梯度结构模式2.中心城市模式)
70、高校教师的任务有三点:1.培养高级专门人
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
71、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1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3高校老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72、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1职务结构2学历结
构3年龄结构4专业结构。
73、高校学生生理发展特征: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2个生长高峰期’的后期。74、高校学生的记忆以逻辑记忆为主,思维能力
尤其是辨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75、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
高等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
76、专业的概念(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的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 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77、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
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专业设置与调整既要遵循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又要依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78、高等学校对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最基本的途径
是教学
79、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80、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学生能力发展的 2
个重要方面
81、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82、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独立性的增强2学习的自主性增强3学习的探索性增强 84、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高校
教学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化与经验、活动。
88、(单选多选判断)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可分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选课形式(课程要求)上看,可分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将课程划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划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根据课程有否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将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89、隐性课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学生
从学校的组织和制度的特征中习得规范和生活态度,学校在无形中亦完成了社会化训练、阶级结构的维持等功能。
90、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91、多选题教学计划的组成:
1、专业培养目
标和基本规格
2、课程设置
3、主要教学活动
4、时间分配
5、学年编制(简称校历)。92、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93、多选题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具体要
求):
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94、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
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95、班级授课制(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照大
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96班级授课制最先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
〈大教学论〉中作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在我国,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兴学堂,班级授课制逐渐在我国各级学校中普遍推行。
97、散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
1、19世纪末美
国出现的巴达维教学法;
2、欧洲出现的曼格依木教学法;
3、20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的“开放教学“;
4、50年代初英、美等国的”协作教学“。
98、多选题(单一条易出单选题)班级授课制发展变化趋势主要有:
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
2、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
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
2、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
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103、(单、多选题)大学教学方法分类:
1、教
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问讨论法等;
2、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3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104、选择题(二者概念和区别)讲授法是通过
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也称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辩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取得共识和交流,分享不同见解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单向的,讨论法是双向的。
105、(多选题)近代直观性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包括看图、演示模型、标本、参观等各种教学手段
106、(多选题)教育技术的领域包括四个方面:
1、学习者
2、学习资源
3、教育开发职能4教育管理职能。
107、多选题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1、对教育决策的影响
2、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3、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108、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将计算机用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逐渐与通讯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等融为一体,具有交互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功能这样一种技术组合。
109、1999年6月,教育部制定〈关于发展我国
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提出“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的十六字方针。
110、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准则包括:教学素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的实际效果。
111、自1982年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设立国家级
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112、科学的学业评价有六个步骤:
一、确定和
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编审试题;
三、建立试题题库;
四、实施考试,取得信息;
五、阅卷评分;
六、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113、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一、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二、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
三、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
四、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
五、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
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等学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
118、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 119、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军事训练
二、专业实习
三、生产劳动
四、社会调查
五、智力扶贫
六、参观考察。
120、思想政治教育三个特点:
一、鲜明的阶级
性
二、广泛的群众性
三、很强的实践性 121、(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个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疏导性原则;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四、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五、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 122、思想政治教育的六种方法:
一、调查研究
法;
二、说理启迪法;
三、情感交流法;
四、榜样教育法;
五、参观访问法;
六、品德评价法
123、(概念掌握)说理启迪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榜样教育法是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为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的方法。124、(多选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课活动;
二、教职员工的“三育人”;
三、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
四、校园文化;
五、社会实践;
六、各课教学
125、(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三类:
一、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2、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3、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
4、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
5、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
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
2、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
3、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
4、革命传统教育);
三、按阶段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1、新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二、三年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高年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26、(多选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1、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
2、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
3、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过程。127、(简答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1、用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2、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启发和教育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
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独立性态阶段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务的和
学思
科 想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内容更加丰富。1956年,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出版了《教育五,各种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特点作为了解。第2节
学校教育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我国学校教育体制发展概
况
1902年制定了我国第一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
据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
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
和
思
想
: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
结
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
种
途
径。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 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
而
弗
达
”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
父
”
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
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三中
心。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
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
心
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
育
学
。过程》一书。教育
概
述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
展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由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
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段性相对独立性。
教
育的起
源神话起源生物起源心里起源(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教育的社会起源论,认为教育最根本的起源首先是劳动;其次,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
要)
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1985年的《决定》和1993年的《纲要》的内容。30——31 当前我国学校的主要类型与系统 主要类型:幼儿初等中
等
高
等
主要学校系统: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和成人教育 第3节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 特征:强制性
和
普
遍
性
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义务教育法;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 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经济的关
系
: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
速
度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制
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
教育
结
构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
容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
方法等的变革
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在生产的重要途径
(三)教育能够生产新的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
作
用
(一)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
(二)教
(三)教育能够整理文化
(四)教育能够活化文化 之间的交流、吸收和融合
1、生理前提
2、发展过程和成熟程度制约人发展的年龄特征
3、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
用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其(巨大作用)
(三)学校教育在 人的福禄贝尔、裴斯泰罗齐):认为教育应丛人的本性本
能
出
发
3、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
发
4、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马克育能偶选择文化
(五)教育能够促进文化
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的关
系
: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
导
权
(二)政治制约着受教育
权
(三)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一)教育能够培养和早就
政
治
人
才
(二)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
治
民
主
(三)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发
展 第三节教育与文化的关
系:
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
用
(一)宏观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发
生
影
响
(二)微观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构成。
(六)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 第四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
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
(二)科学技术影响学生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
(四)科学技术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
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
进
作
用
(一)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
(二)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
(三)教育能够加速科学
与技术的转化
(四)教育能够姜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
展
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人的发展的动力观67内发论(孟子)外铄论(洛克)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
其作
用
(一)遗传提供物
质
前
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四)个体主管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念95: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任务和受教育着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培养人的具体
要
求。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96:导向、调控、评价和激励功
能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98:
1、国家教育目的2、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在完成某一课程的教学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4、教学目标(预期教
学结束时所达到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
四、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及代表人物101
1、无目的论(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
2、个人本位论(卢梭、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五、我国教育目的
(一)理论基础10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的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基本观点:
1、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
2、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3、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
约
4、人的发展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5、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
动
相
结
合第二节素质教育 素质与素质教育 基础素质包括身体和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
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让学生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让学生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的特征: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内容的基础性;空间的开放性;目标的全面性;价值的多元化教
师
与
学
。生
业学习的主
体
务
素
养 生 ;
3、课程计划的结构包括:规定教学科目;规定学科的设置顺序;规定各门学科的教学时数;规定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4、课程标
5、准
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的文件,6、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169:最基本的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方面。
二、中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
律
(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辨证统一规律(教师主导:由其职责决定;决定学生的学习质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学教师与学生关系 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133:尊重与被尊重的人际关系;爱与被爱的朋友关
系;
教师(本章内容涉及案例分析中的基本理论素材:如教师职业素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等内容)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教师职业角色115: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
者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18
(一)教师劳动对象具有主
动
性
(二)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
和
示
范
性
(三)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
和
协
作
性
(四)教师劳动的时空范围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
连
续
性
(五)教师劳动过程及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
(六)教师劳动具有创造
性
三、教师的职业素养120:政治思想素养;教育思想素
养;
职业道德素养(对待教育事业:忠于教育事业;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同事: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服务与被服务的工作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教育关系
; 中学课程 课
程
概
述
课程概念。课程最早出现在唐朝《五经正义》中。
二、课程类型139:
1、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2、经验课程(活动课程)
3、综
合课
程
当代
学校的课程倾向于由各种课程类型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课程类
型主要有:1.从课程类型固有的属性区分由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3、从课程
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区分由必修课程和选修
课
程
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区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第二节中学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概念。
1、课程设计以(课程计划)、(课程标
2、准)和(教材)的方
式
表
现。
规范和质量要求。第三节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理念157: 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理念;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缔造取向的课程实践观;民主化的课程政
策
观;
中学教学(上)中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以教材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途径。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
一
途
径。
中学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
力
3、培养学生具有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优良的道德
品
质。
4、发展学生的体力和个性。
第二节 中学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量;决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主体;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正确处理二种关系)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辨证统一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强调统一,但不排斥差异;掌握知识道发展智力的条件;防止两种倾
向)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辨证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知识与思想品德相互联系、辨证统一;教学中坚持教育性,防止两
种
倾
向)
(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习动机——感知课程内容——理解课程内容——巩固知识和技
能——应用知识和技能——对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情况的检查和评定
第三节中学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2、根据教
学内容的需要,3、为学生提供有关的事实、实物和形象,4、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
经验,5、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概念、发展智力和思想品德等奠定基础;
2、启发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6、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7、使其掌握课程内容原则:教师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25、使学生逐步的、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6、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发展。
7、因材施教原则:察,获取关于事物的感性认识,说明、印证和巩固可通所讲内容的一种教学
方
法。
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的场所,对实际事务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获得知式:复式教学。中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环
节
备课(备教材:目标,重、难点,领会插图,钻研习题,备提问;备学生;备教
法)
上课(教学目的明确,内的本质,8、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使学生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10、学会独立的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指
11、教师在教学中密切
12、结
合实际,13、讲清理论并引导学生把读书与实践、思想与行为统一起来,14、指
15、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具体问题,16、达到有知能用。
4、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指
17、教师以准确无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武装学生,同
18、时
保证所举实例、所用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的科学性,19、并结合课程内容的学习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20、将
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5、巩固性原则:指
21、教学中教师应使用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22、并在掌握技能、技巧方面达到熟练的程度,23、当需要
时能很快再现出来,24、并能熟练的运用于问题解决。
6、循序渐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
27、特
点进行教学,28、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
29、特点,30、又
要照顾个别差异,31、从实际出发,32、有的放矢的进行教
学,33、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中学教学(下)中学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坚守课程内容的方法。它是中小学各科教学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具体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谈话法: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师生交谈,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提高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教
学
方
法。
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教师提出的议题,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弄清问题的一种方法。读
书
指
导
法
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各种实物,教具,音像资料或作示范实验,以指导学生通过观
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一种方法。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以获得与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实习作业法: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
方
法。
中学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 历史上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小队教学;特朗普制;开放教学; 我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特点:以“班”为学生人员组成的单位;以课时为教学的时间单位;以课程表为学生活动的基本周期;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基本
单
位。
类型:单一课,综合课。我国中学的教学辅助形式:个别指导和现场教学 我国中学教学的特殊形
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的好,师生互动的好,教师
有
基
本
功
作业布置与批改(口头、书面、实践性作业)课
外
辅
导
学业评价(包括认知学习的评价、技能学习的评价和情感学习的评价)德育 德
育
概
述
1、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指
2、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鉴于大德育的思路,3、我们把德育的定义表述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4、组
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5、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
统
活
动。
6、德育的功能 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 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经济思想,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
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德育具有生存功能;发展
功能;享用功能。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 德育可以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德育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德育目标和内容 说服教育法榜样教育法道德叙事法交往实践法道德讨论法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特
点
7、班主任角色 班级物质环境、人际交往环境、健康的班级舆论和班
风)
第三节班级管理 一、班级概念:班级是学校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将一定规模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4月12日通过,2006年6月29日修订的。义务教育的对象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入学年龄是六
或
七
岁。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德育目标的特征: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 德
育
过
程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德育过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
践
性。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
渐
进
性
德育原则(对每一原则的概念要理解)知行统一原则
2、循序渐进原则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4、爱和
民
主
原
则
7、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
则
德育方法(重在理解其含义及应用情境)
班主任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和社会生活规范的训育者 班主任是学生发展潜质的发展者和学生自主发展的引
领
者
班主任是学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和整合者
8、班主任工作的时代任
务
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帮助学生肃清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 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充分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
展
适当协调社会发展需求与脚掌教育意愿之间的关系
三、班主任胜任力的时代要
求
1、教育教学能力
2、班级管理能力
3、道德反思能力
4、精神关怀能力 第二节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和
方
法 创造性的设计班级建设目标 合理为班级成员进行角色
定位
构建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 班级文化环境(包括的学生组织起来,编织成相对正式的团体,以便对其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和管理。
二、班级组织的发育 班级组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它需要在不断的矛盾运动、分化整合中渐进成长。班级组织的发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孤立探索阶段——群体分化阶段——组织整合阶
段
三、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岗位建设;班级规则建设;学习型团体建设。第十一章教育法规知识问
答 教育法于1995年9月1日
实
施。
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教育事业;立法依据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法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各类教育 教师法是于1994年1月1日
施
行的教师法的立法依据有三个方面:宪法依据、客观依据、政策依据。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学生管理权;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进修培训
权。
范是2008年9月颁发的。规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十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2004年3月22日颁布的。
第四篇: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
有些老师教你学习方法,让你自己可以学到东西……而最好的老师,其实往往是伤害过你的人。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1
科目一(中小学通用)
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行为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教师职业道德
(一)爱国守法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2)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
(3)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
(1)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对工作高度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2)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不对工作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
(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2)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4)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
(1)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启发学生创新精神。
(3)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
(1)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2)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3)谦虚谨慎,团结协作。平等对待学生家长,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不以粗鲁言行对待家长。
(4)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责之便牟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
(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遵守教师培训制度,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2)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潜心钻研教育教学业务,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2
科目二(中学)
德育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
(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5)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因材施教的原则
(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8)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指导实践法
(5)品德评价法
(6)品德修养指导法
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2)直观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量力性原则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演示法
(4)练习法
(5)实验法
(6)讨论法
(7)参观法
(8)读书指导法
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3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一)生理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二)安全需要
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社会安定和国际和平。
(三)归属和爱的需要
也称为社交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和谐的人
际关系、被团体接纳的归属感等。
(四)尊重的需要
表现为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具体表现为认可自己的实力和成就、自信、独立、渴望赏识与评价、重视威望和名誉等。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所谓自我实现是指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创造力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四种气质类型特征
(一)胆汁质:
具有很高的兴奋性,行为不均衡,易感情用事。
工作、学习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二)多血质:
(1)外表上活泼好动、不甘寂寞、善于交际;
(2)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注意力容易转移,缺乏耐力和毅力;
(3)情绪和情感易产生也易改变,体验不深但明显表露在外。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容易适应环境。
(三)黏液质:
(1)安静稳重、交往适度;
(2)反应缓慢、沉默寡言;
(3)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易外露;
(4)注意稳定但难以转移;
(5)善于忍耐,沉着坚定;
(6)做事不够灵活、因循守旧。
其显著特点是安静、均衡。
(四)抑郁质:
(1)行为孤僻、动作迟缓;
(2)多愁善感、体验深刻;
(3)情绪不易外露、敏感多疑;
(4)情感细腻,善于察觉别人不易发现的细小事物。
其显著特点是敏感、多疑、忧郁。
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开设有关心理辅导活动课;
(3)教学中逐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心理辅导的方法
(1)强化法
(2)行为塑造法
(3)系统脱敏法
(4)理性一情绪疗法
(5)来访者中心疗法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
第五篇:2010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资料(小抄版)
1.2.3.4.5.近代高教开端是:欧洲中世纪大学
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教学
七艺: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资产阶级革命后,工业革命初期,中等教育开始和高等教育衔接起来
19世纪后半期高教的扩展和丰富表现:高教层次多样化、高教形式多样化、英才教育转为大众教育
32.31.30.性
高等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高等教育目的作用:导向、调控、评价、激励
1961年高校六十条,1998年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应当是学生比较系统的庄我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33.34.制定培养目标确立的关系:1.德与才2.身与心3.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见31页)
54.35.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见32-35页)35.36.全面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工作、科学研究、社会实践
高教价值的两种选择: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开始于古希腊。个人本位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老子的道。社会本位源于柏53.52.利用市场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4.教师的和嘎权益要得到有效的保证,监视高校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在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物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高等教育攻关管理体制的模式:1.中央集权型(法国),权力分散型(美国);既权和分权相结合(德国、日本)
体制改革:1.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丹蒂高效的统筹权;2.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3.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活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管理模式:欧洲大陆模式(学术权力,法国、意大利)美国模式(行政权力);英国模(两者结合),1989年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特点: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校长是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行政管理层次:校、学院、系
79.78.77.76.75.74.73.养,完善个性品质
活动形式:军事训练、专业实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智力扶贫、参观考察。
一些关系:1.出人才和出成果2.社会实践活动和教学科研3.学生自主性和教师指导4.深入性和广泛性5.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人在私营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人、塑造人的意识观念的教育活动
特点:鲜明的阶级性、广泛的群众性、很强的实践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遵循规律:1.遵循大学生思想活动、思想发展规律2.遵循高等教育规律3.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它包括:它有各种教育因素组成;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在矛盾中进行;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矛盾运动的过程
过程:1.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2.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3.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过程
内容:1.系统的马克思基本理论2.马克思主义6.7.8.1998.年8月29日公布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高等教育:在完全的中等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1.决定领导权2.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制约高等教育体制4.制约高等教育的方针和目的9.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4
10.经济发展对高教的决定作用:1.是高教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旧额定乐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高教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高教的结构
11.高教的经济高能:1.高教促进经济增长2.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提高人们收入 12.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体现:通过改善教育对象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结构,拉提高其从事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的能力;通过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推动科学技术在申汇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13.斯特鲁密林研究:老董简化率
14.舒尔茨研究: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的方法来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15.丹尼森的研究:美国
16.科学技术对高教的影响:1.内容2.手段 17.高教的科技功能:1.高教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功能2.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18.文化对高教的影响:1.内容2.高教的实施3高教特色的形成.19.高教的文化功能:1.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20.高等学校的社会功能: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
21.18世纪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功能:1.人才培养职能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与欧洲中世纪,是现代教育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2.高校出现在西方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柏拉图在公元前387年创立学院。我国追溯到西周时期……..22.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功能: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23.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功能:1862年莫理尔法案,范。海斯的维斯康恩思想,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
24.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法长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5.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途径(教学、科研、社会实践)26.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接班人
27.99年阐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8.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29.教育目的性质:是一种理想教育、具有客观
拉图的哲学家教育和军人教育;孔子理论。
55.37.如何看待两者:1.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2.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
56.38.通才和专才:六艺:礼、乐、射、书、数、御。结论:两者在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以57.及社会政治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各有不同的体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两者的内涵和外延有较大的区别。
39.通才:一种同时教育,棋迷是培养具有高尚58.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特征;1.传授知识侧重基础59.性和经典性2.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60.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0.专才:配有比较狭窄专业人才教育,教育内61.容主要涉及某一 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特征:62.1.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2.教育内容和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针对性,63.偏重于应用
41.通才专才的结合: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64.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3.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
65.42.马丁。特罗:15%
43.英才高教阶段体现了传统高教的特征,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德培养,大众高教反映66.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44.高等教育应遵循的原则: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67.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45.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68.包括:哪些学校?主办管理单位,性质和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
46.依据:1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水平。2.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3.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47.办学体制特征: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69.门(意大利);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多重公立和管理系统(加拿大和德国);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日本70.和美国)
48.成教的类型:1.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2.广播电视大学3.函授.4.夜大5.其他
49.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西欧的中世纪 大71.学,确立是19世纪德国洪堡
50.高教职位设置的原则:系统、整体效应、最低岗位数量、动态性原则
72.51.改革重点和方向:1.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2.行政管理改革方向:1.调整权力机构,下移权力中心,扩大自主权,权责统一2.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规范化管理,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意识3.建立富有竞争力的高校人事制80.度,包括职称评定、人事聘用、分配制度绩考核4.高校后勤社会化,影响教育结构的因素:经济、文化传统、科81.技、教育因素
结构状况:1.层次结构(水平结构)2.科类专82.业结构(12个专业)3.形式结构4.能级结构(比例关系)5.地区结构(梯度/中心城市结构模式)
高校教师的作用:传承文化、培养人才,服83.务社会
任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个体性和群体性
培养和提高:1.切实加强2.选拔培养学术带头84.人和骨干3.加强职业教育
教师结构:1.职务结构(职称比例,倒金字/科研;卵型/并重;金字塔型/教学)2.学历结构3.年龄结构4.专业结构
结构优化:1.完善教师聘任制2.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合理流动3.克服近亲繁殖 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3.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85.高校师生的特点|:1.主体性和互动性增强2.独立性增强。希望平等的交流知识,建立融洽的感情
改善途径:1.加强理解和沟通2.教师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威,以学以德服人3.树立正确86.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宽容 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指导思想;1.尊循经济社会87.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3.专业范围覆盖面宽广5.专业设置布局合理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专业调整:.基本要求:1.以社会主义现代化88.建设和公民个人需要为出发点;2.积极复制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3.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的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具体做法;1.拓宽专业面2.改变培养方式3.避免几种倾向:89.一哄而上、盲目扩大招生,缺乏社会需求预测
90.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1.较高的认为素质和道德风貌2.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3.具有现代91.意识4.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
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1.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教的总体目标一致2.与社会需要一致3.个人发展一致4.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
92.社会实践的特征:1.目的在于培养学生2.有定向选择内容3.通过先斯参与的方式实施4.与高校其他教学环节具有互补并进的效果 93.作用:1.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2.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3.发展大94.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能力4.提高大学生修
人生观、世界观3.马克思主义道德观4.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5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
原则:方向性、疏导性、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统一要求和个性化相结合的原则
方法:1.调查教育2.说理启迪3.情感交流4.榜样教育5.参观访问
基本途径:1.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马列主义课、思想品德课教学)2.教职员工的三育人3.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4.校园文化5.社会实践
高教科研的地位和作用:1.是高等教育法真的客观要求2.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3.科研是提高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水短4.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5.科研是学下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特点:1.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2.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3.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4.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快的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5.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室高校科研的特色之一
遵循原则:1.社会经济效益和学术水平相统一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3.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4.项目指南和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5.支持青年人元。开拓新的研究领域6.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科研方法论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2.注意理论的层次性3.加强综合研究
教学过程的特殊属性:1.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2.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的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3.它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观、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教学的任务: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油画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地位和作用:它是中心工作,是实现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特点:独立性/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探索性 增强
课程分类:1.认识的主体或客体上分,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2.从分科型或综合型分,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3.层次结构上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4.选课形式分,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
教学计划的组成:1.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2.课程设置3.主要教学活动4.时间分配5.学年编制
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育实用性
大学教材的特点:1.专门为教学服务2.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3.能够反映与学科有关的实
际问题。有一定的创建性、针对性和科学性4具体、生动、图文并茂,便于学习5.统筹安排、综合平衡
95.编制教学大纲的意义:它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张节、客体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教学指导文件。按照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是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96.形式:说明、正文和附录。说明部分阐明本
门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编选的依据,教学方法的提示。正文部分安排教材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的讲授内容、基本论点和教学时数。附录列举参考书目
97.课程建设的意义:1.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2.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相互联系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4.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98.内容:1.课程教学的内容、体系的改革2.教学
设施的建设3.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
4.教学组织与管理
99.要求:1.富有特色2.教材合适3.教学资料完整
4.考核手段科学5.有效的教学方法6.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100.教学组织形式的分类:个别教学制,有利于
教师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教学效率低;班机授课制(捷克夸美纽斯最早提出),它有利于扩大规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同学之间结成团结的集体。但他强调统一,忽视个性差别,不利于因材施教
101.教学组织形式的趋势:1.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
模化2.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3.场所的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102.103.主要环节: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实习、科研和毕业设计 备课的要求:1.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2.广泛阅
读和积累有关材料3.了解学生,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
104.组织讨论课的要求:1.避免讨论课的无计划性
2.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3.善于控制讨论进程4.及时总结
105.教学方法的共同趋势:1.以启发式代替注入试
2.由交给学生知识相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
3.强调灵活的、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106.教育技术的作用:1.对教育决策的影响2.对教
学模式的影响3.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影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效率、有利于扩大规模、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
107.学业评价的步骤:1.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
学目标2.编审试题3.建立试题库4.实施考试、取得信息5.阅卷评分6.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