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丁玲笔下爱情观的转型
从《韦护》到《青春之歌》——中国现当代女性
作家革命爱情观的转型
摘要:对于丁玲所创作的20世纪三十年代那个历史环境来说,爱情才刚刚被搬上舞台,尽管尚未完全发光发热,但仍然是吟唱的主角;然而在革命的大环境下,爱情必须做出让步,韦护所面临的两难选择也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人所面对的。然而杨沫所创作的建国后十七年文学背景下,随着“人”和“自我”的失落,政治、生产、社会主义这一切都已经超越曾经所信奉的爱情,爱情俨然已经退居幕后,成为渲染革命的一种陪衬品了。
关键词:革命;爱情;十七年文学;女性意识
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女性的地位一直备受压抑。“女子无才便是德”成了对女性的唯一要求,“相夫教子”更是被奉为传统妇女的“终生事业”。稍有些才华的女性也因为地位的低下而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而像蔡文姬、李清照这样文明古今的才女几乎是凤毛麟角。
近代国门打开以后,传统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大量的工厂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脱离传统的家庭模式外出工作,知识见闻都得到从未有过的拓展。而另一方面,西方进步思想渐渐传入中国,广大女性也开始接受新式教育。在受教育的一批新时代女性里,像丁玲、林徽因、凌叔华、谢婉莹这样一批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不胜枚举。新中国建立以后,直接将“男女平等”这一条例纳入了法律,女性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女性作家的数量也远远多于往期。
而另一方面,女性与爱情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人笔下的不朽主题。相比其他文学类别,女性作家更偏好于对美好爱情的抒写,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与期望付诸于作品当中,对爱情的思考占据了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作品的不少篇章。当然,处于不同时代的女性作家对于爱情的思考自然不会一样,任何文学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从现代跨入当代,历史环境更是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女性作家笔下的爱情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本文将以丁玲的《青春之歌》和杨沫的《青春之歌》为例,简述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革命爱情观的转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这一段时期的文学,文学史上将它命名为“十七年”文学。这十七年里,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段时期经历过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经历过反左反右思想斗争,经历过物质匮乏的三年自然灾害,给文学上也带来了几次重大的影响。在这十几年的历程里虽然有种种的不足和缺憾,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依然占据一定的地位。对于中国文学史来说,十七年文学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没有像之前的五四文学那样形成女性文学的高潮,但仍然涌现了一批像杨沫、茹志鹏、宗璞、陈学昭这样优秀的女作家的出现,她们的作品大都是在革命与爱情的冲突中突出主人公自身的解放与成长。但是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她们对于革命与爱情的思考也与20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以丁玲为中心的一批女作家有着质的不同。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女性刚刚得到解放,再也不用束缚于旧社会的“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藩篱。新时期的气象激发了广大知识女性创作的热情,当然这其中包括丁玲、冰心、卢隐、石评梅等一批优秀的女作家。而在这几位女性作家里面,哪位女性作家成就最高,这无从定论。但丁玲是第一个向世人敞开了觉醒女性成熟的内心世界:赤裸裸的性欲,灵与肉的纠葛,观察男人的视角,白马王子的幻想,对新式家庭的幸福感与失落感;这些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丁玲早期的作品《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都是反映“五四”退潮后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而在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完成第一部革命题材长篇小说《韦护》,这是她告别莎菲走向革命的重要转折。它以五四运动前的社会现实为背景,描写革命者韦护与小资产阶级女性丽嘉的恋爱和冲突。[1]韦护一方面是站在不可动摇不想放弃的革命工作上,另一方面又站在生命的自然上需要恋爱,经过几番强烈的思想斗争,终于革命的信念战胜了恋爱的欲望,离开了爱人丽嘉,到革命中心广州去。韦护走后,丽嘉虽然感到爱情幻灭的痛苦与悲哀,但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也决心要做出点事情来。
在这部小说里,丁玲刻意去表现韦护所遇到的革命与爱情不能两全的两难境地,在写作策略上,丁玲为了肯定革命的必要性和崇高性,着力地渲染爱情的神奇与美好,以此突出革命与爱情的两难选择;但最终男主人公还是以执着的革命信念战胜了缠绵悱恻的爱情羁绊,勇敢而决绝地抛弃了爱人,追随革命理想去了,从而凸显了革命事业的巨大力量,执着信念的不可战胜,契合了30年代革命文学的叙事要求。
在这篇作品当中,丁玲竭力强调革命与爱情是两个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关系体,选择了革命就意味着放弃了爱情,而选择了爱情则意味着放弃了革命。这种独特的构思心理正代表着丁玲在那个时代对革命与爱情关系的思考。在20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封建的包办婚姻刚刚废除,许多人开始渐渐走上了自由恋爱的道路,但是对于爱情大多数人是处在一种新奇、迷茫、不确定的状态,既兴奋又惶恐。而这表现在文人的笔下,则纷纷呈现了一种赤裸裸的性的描写,性的开放使得爱情与肉体的欲望混淆不清,充满了一种颓靡堕落的气息。故事中的主人公要么因为失恋而走向堕落的歧途,要么信奉着着爱情至上的原则逐渐走上理想主义的误区。爱情仅仅是一种个人欲望的发泄,而并非是代表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这在丁玲以及那个时代其他的作家的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然而此时的革命却处于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趋势,面对满目苍夷的中国,许多爱国人士都纷纷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更有许多青年跃跃欲试;此时的革命对于刚刚加入无产阶级阵营的丁玲来说,既是一种未来不可阻挡的趋势又是一种神圣而不敢侵犯的信仰。因此她在构思《韦护》这部作品的时候,内心包含着对革命的激情,将革命视为一种光明的正途,然而爱情却在某种意义上则是主人公走向光明个绊脚石,二者被视为一对无法解决的矛盾体,为了突出作品最后的革命性,男主人公韦护必然会放弃爱人丽嘉而最终选择革命,爱情最终成为了革命道路上的一种牺牲品。
然而在建国以后的十七年里,新时代的到来已经证明了革命的胜利,爱情也由曾经的幼稚发展为成熟。爱情与革命融合到一起,爱情甚至成为革命的一种正面力量。十七年文学有一个典型的特征,那就是政治凌驾于文学之上。[2]政治运动更是直接轻而易举地改变文学导向,面对那个时期的作品,我们甚至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期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期的人们的精神特征,然而这都表现为一种“人”和“自我”的失落。因此那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也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戏剧等等。这些作品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以满腔热忱和质朴的表现方法,讴歌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掀起一个新的高潮这几年的时间里,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在一群北大学生的帮助下,几经曲折走上终于革命道路,最后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故事。与《韦护》相同的是,这同样是一部革命与爱情交织的故事,故事的背景又都发生在20世纪初期,革命的热潮刚刚兴起;然而不同的是,女作家杨沫对革命与爱情关系的思考与丁玲对《韦护》的构思截然不同。
杨沫笔下的女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位美丽与智慧并存的新时代知识女性,她受过现代的教育,不满于封建传统到的束缚,因而在后母的逼迫下极力挣脱传统的包办婚姻,离家出走追求个性的解放。在她不断向命运抗争的过程中,先后遇到了余永泽、卢嘉川、江华这三个性格迥异的男性,并萌发了爱情。林道静在与余永泽的交往过程中,余永泽的自私卑琐、逃避现实让她更清醒地认识了自己未来想要走的道路,然后又在卢嘉川的鼓励帮助下初步了解中国共产党并走上革命的道路,最后又是在江华的陪伴下彻底地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并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女战士。1931年到1935年这几年的历史事件、革命形势是整部小说的脉络,但是林道静个人的感情以及与这三个男性的爱情是整部小说的另一暗线。[3]余永泽对林道静的爱情是自私而堕落的,然而卢嘉川的睿智、江华的果敢以及他们对林道静深沉的爱最终帮助林道静克服自身的弱点走上了无产阶级光明正道。余永泽的爱正是为了和卢嘉川、江华对林道静的爱情形成对比,突出卢嘉川、江华这两个光辉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形象,突出爱情的正面力量。
受十七年文学这个特定的创作背景的影响,杨沫塑造了两位意志坚定、近乎完美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卢嘉川和江华。他们有着强大的意志,超群的能力,对于林道静的爱情也是隐忍而深沉的,他们有着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信仰——无产阶级。林道静对他们的爱情最初是源于一种崇拜,正如林道静最初走向革命一半的原因是基于对卢嘉川的崇拜一样。渐渐地这种崇拜发展为一种爱慕,而这种爱慕之情几乎成为了林道静的革命道路上的精神支柱。杨沫在整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极力突出卢嘉川、江华二人对林道静的榜样力量,以完成林道静自身的不断成长、成熟。
因此这部小说和《韦护》当中革命与爱情两难境地的情况刚好相反,卢嘉川、江华这两个人成为林道静成长上的力量,而并非《韦护》里所极力表现的阻碍。这种爱情象征着光明,将林道静从余永泽的小资产阶级的堕落里解救出来,去追求共同的革命理想。爱情从牺牲品变为一种积极的力量。透过这两位女性作家的作品,我们便可以隐隐看出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革命爱情观的一种转变。
对于丁玲所创作的20世纪三十年代那个历史环境来说,爱情才刚刚被搬上舞台,尽管尚未完全发光发热,但仍然是吟唱的主角;然而在革命的大环境下,爱情必须做出让步,韦护所面临的两难选择也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人所面对的。然而杨沫所创作的建国后十七年文学背景下,随着“人”和“自我”的失落,政治、生产、社会主义这一切都已经超越曾经所信奉的爱情,爱情俨然已经退居幕后,成为渲染革命的一种陪衬品了。
参考文献 [1] 丁玲.韦护.[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 [2] 冉思玮.十七年文学时期红色文学与战争文化心态[J].文学评论,2012年22期 [3] 杨沫.青春之歌.[M] 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2.4
第二篇:浅谈丁玲笔下的莎菲女性形象
中国现当代作品名著选讲作业
浅谈丁玲笔下的莎菲女性形象
文学形象,从作家意义上说,有着自己的形象创造史;从时代意义上说,文学有自己的形象史;从民族意义上说,文学有自己的民族英雄形象谱。文学形象是生命的历史象征,也是文化的历史承载。在丁玲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人物形象,其中女性人物形象最为突出,涌现出一批“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和创伤的青年女性的绝叫者”。文学形象的艺术魅力主要来源于性格的的一种生命魅力和灵魂的深度。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在特定历史时期表现出中国女性性格生命魅力,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对于新时期女性寻求解放道路的艰难坚韧的探索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种女性意识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性和深刻性的典型女性形象。[1]
一、“莎菲”女性人物形象
莎菲是在个性解放的风潮走出家门的典型的知识女性,走上社会后,她发现并不能寻找到自己的理想,甚至找不到自己可以对话的人,好朋友只能在生活上关照她却不能理解她,异性朋友又令她失望,苇弟这个大男孩只会每日将泪水洒在他的手背上,凌吉士漂亮的外表下掩饰的是庸俗的灵魂这个社会把她看成“另类”。在一个封建礼教森严那个社会又怎能容得下这样一个寻求自我解放的女性呢? 既然“在这个社会里面是不会准任我去取的我所要的来满足我的冲动,我的欲望”,于是,莎菲便放弃、颓废、堕落,以自戕的生活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失望与反抗,哀叹着“悄悄的活下来,悄悄地死去”。莎菲是“五四”退潮后苦闷的知识分子女性形象的代表。丁玲以她那独特的女性心理,细腻地描绘了女性人物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一个不能自拔但又不甘沉沦的青年知识女性,在感情与理智的冲突中所进行的心灵的搏斗。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作, 它发表于1928年2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9卷第2期上。莎菲的诞生“, 震惊了一代的文艺界。”作为一个女作家,丁玲一直对女性的命运给与极大的关注,在她的作品多是以女性为主要人物,造就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如《自杀日记》中伊萨,穷困潦倒,无以为生,整天念叨着:“我要死去的”,但又没有死的勇气。还有陷入被男性欺骗的凄惨境遇的节大姐(《小火轮上》),靠着微薄薪金过活,在无聊的生活与纠葛中消磨时光的几个年青的小学女教员(《在暑假中》)。莎菲的独特性格决定了她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独具一格。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刻画了一个不甘庸俗、寂寞却又迷失方向的知识女青年。丁玲传神地刻画了莎菲因传统伦理道德的羁绊诱发的脆弱、多疑、敏感、抑郁的心态,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思想内涵。[2]
二、丁玲笔下的复杂的女性意识
“我感到寂寞、苦闷,我要倾诉,我要呐喊,我没有别的办法,我拿起笔抒写我对旧中国封建社会的愤懑与反抗。”作者以极大的勇气, 运用细腻的笔触,不加掩饰地,生动而真实地描绘了一位知识女性的复杂、微妙、矛盾的恋爱心理,刻画出一个新文化运动后追求个性自由和爱情至上的对封建礼教叛逆知识女性意识形象。丁玲笔下女性意识形象的塑造, 具有独创的典型意义。她在思想上大胆地反对封建传统礼教束缚,勇于打破旧的封建礼教, 给中国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增添了又一份女性解放的意识的道路。在丁玲对女性的形象描绘中, 从中可以让我们看到当时社会的形形色色人物形象, 又可了解当时那个年代女性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莎菲对灵与肉统一的爱情的追求, 代表了现代女性对爱情、性爱意识的觉醒。她笔下的女性意识,是与“ 五四”时期以“爱情”为主题小说中不同的,并不是以反对封建包办婚姻为满足, 以达到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为最高理想的女性,而是女性对自己的爱情有了又一个高度的深刻觉醒认识。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 不仅描写了女性对美满爱情的精神上的追求, 而且对莎菲的性爱心理更是给以大胆描写,这是当时其他女性作家所不敢描写的。在游戏式的爱恋中,在一度吻了那青年学生的富于诱惑性的红唇以后, 她就一脚踢开了这位不值得恋爱的卑琐的青年。这对于一个女性作家来说是多么大胆的描写啊!这不仅表明女性性爱意识的觉醒, 而且对传统的封建思想, 起着一种矫枉过正的冲击作用。莎菲女士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典型形象。莎菲女士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虽然追求个性解放失败了,陷进了更加深的空寂中,但是女性意识已经觉醒了。由于个人主义的局限和礼教森严的束缚使她们在探索出路的过程中必然以失败告终。[3]
三、艺术特色上的莎菲女性形象
《莎菲女士的日记》采用日记体, 文本主体是本人,具有更强的私化性、隐秘性, 真正是个人全部真实心境的写照, 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丁玲的小说主体性相当强,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心灵世界的流动,而目标往往指向社会批判。在文体形式上,采用了日记体。小说的成功也主要得力于作者对日记这一文学样式的选择。莎菲是五四时独特的女性形象,她的执着、追求、幻灭、苦闷,都让丁玲淋漓地倾泻出来,日记这种抒情形式正好为莎菲抒发内心的理想、倾吐苦闷提供了良好的文学表达形象,赋予了她一个描写自由女性挥洒的文学艺术形式。文学大师雨果说过“ 有一种比海洋更大的景象是天空, 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 那就是人的内心界。”作品中虽然有一些虚无的感伤情调, 但一种追求光明的力量始终掩埋在作品之中, 感觉到了生活的苦闷, 努力寻求个性解放的出路。五四时期的新女性莎菲吸收了新文化营养: 自由、民主、科学, 向往人性的自由释放。她大胆地用男子丈夫气分析自己。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种奔放不羁的气势,文风犀利,锋芒毕露。这种双重的人格意识,使丁玲的小说显露出一种别样的“女性美”。
丁玲以女性的立场和视角,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警觉,打量和审视男性及其周围世界。女性人物形象成为她文本观察和思维的主体,并争取到了话语主权,改变了男性以往审视的主
体地位。丁玲一步入文坛,便带来一种细腻地刻画人物复杂心理的特色,莎菲的心理描写,在这方面也代表了丁玲的主要艺术成就。她在心理描写上,精微细腻、大胆而又富有饱满感情。在语言风格上,极具阳刚之气又不乏柔和之美,文笔细腻、敏锐、灵活、强悍,正与莎菲那坦率真诚而又纤细敏感的性格相吻合,真实、准确、细致地完成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表现自我、主观倾诉、细腻抒情、大胆热烈而又刚柔相济的文笔,是丁玲小说的有一大特色。莎菲女士的女性形象在丁玲笔下描绘的是如此突出,给中国文学史上无疑是添上了新的一笔。
参考文献
[1]茅盾《女作家丁玲》
[2]钱杏、丁玲邨[M].北京:北京书局,1931.[3]丁玲.我的生平与创作[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4]李咏吟.形象叙述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5
[5]姚玳玫.想象女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
[6]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7]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8]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9]张汝敏.试论丁玲不同时期小说创作的三个女性形象的塑造.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5卷第1期2003年3月
第三篇:爱情观
爱情观
爱情是个谈不完的话题,也是一个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每个人对爱情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称这种对爱情的见解为爱情观。爱情观决定着一个人怎样对待爱情、怎样去选择自己的伴侣、怎样处理爱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爱情观是先于爱情而存在的,随着爱情的发展而逐渐完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情观包括和尚和尼姑(出家人五大皆空,看空爱情就是他们对爱情的见解,有见解就说明他们有爱情观),我自然不例外。
关于爱情的建立有两种说法,一是一见钟情、一是日久生情。在我的爱情观里,我更倾向于日久生情。都说人生如戏,那爱情就是这场戏中的一幕,这一幕的开场如下。一男生遇上一陌生女生,第一眼望去这妮还不错,当那女孩转头时男孩送去一个微笑女生本能的回一微笑。因为当一个人对你做出善意的举动时,你总不能以恶意相还吧?于是两人就会在善意的接触下相识。不论是朋友的结交还是恋人的相识,人都会因为本能,在相对陌生的彼此面前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彼此也都会被这种刻意展示的优秀吸引,这也就助推了感情的进一步发展!这时如果一人挑明关系而另一人又不明确拒绝时,这时就可以宣布两个人获得了初始的爱情,但不是稳固的爱情。俗话说“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爱情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都会暴露出缺点,新鲜感逐渐被审美疲劳代替,爱情就会进入第一个起伏期。这也是“老婆都是别人的好”这句话产生的原因,因为在相识之初,你看到的都是别人的老婆在相对陌生的你面前刻意展示的美好,就如初见自己老婆时一样。如果你真的和别人的老婆深入接触后就会发现,别人的老婆也不是那么完美,同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问题,进入爱情的第一个起伏期。出现问题是不是就预示着破裂那?不是,出现问题反而说明你对一件事情或是一个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时爱情观就要发挥作用了,如果双方都不斤斤计较彼此的小缺点,而是更多追忆对方的好,那么爱情就会慢慢地回到另一个高峰。就像蹦床运动员开始表演时那样,落下是为了下一次起得更高。相反双方如果都紧盯着对方缺点不放,爱情就会像蹦床运动员结束表演时那样,离开床的高度就会一次比一次低一直走向结束。如果两人能携手走过30年的风雨坎坷、起起伏伏,并还想继续相濡以沫。那么恭喜他们获得了一份真正的爱情!这就是所谓的日久生情吧!
世间最稳固的最永久的是亲情,爱情怎样才能像亲情一样稳固和永久那?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明白亲情是怎样浓厚持久的,是仅仅靠着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吗?我想不是或者不全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亲人之间的无私、包容和奉献。想来一个人对父母的感情是最深的,因为父母会包容你的任性、你的刁蛮、你的无理取闹。而且父母会奉献他们全部的关怀、全部的时间、全部的金钱也就是全部的爱。他们所有包容和奉献都是无私,是不图回报的,所以你能深刻的感觉到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同样爱情要想持久且永固,就要求爱情的双方无限的做到无私、包容和奉献。一份成功的爱情需要双方在生活中包容彼此的不足并帮助对方弥补其不足,而且可以凭借爱情持久的影响力让对方渐渐汲取自己的优点,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上乘的爱情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变成了我,我变成了你,最终促使双方无限的走向统一,也许就是夫妻相的由来吧。爱情会在无私、包容及奉献的促使下逐渐发展并最终转化亲情,到此就从根源解决了爱情怎样才能稳固且持久的问题。
爱情需要双方无限的做到无私、包容和奉献,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爱情的排他性。如果选择了一个人作为自己的伴侣就要对对方保持依恋感,绝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只要双方都没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只要尽力的做到无私、包容和奉献,就可以获得一份甜美的爱情。不仅是爱情所有的事都会因为种种的限制而不能有过多选择。如事业,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资源有限决定着我们如果想成功只能选择一个事业坚持做下去,只有这样你才能充分的发挥的你才能、充分的投入你的精力、充分的投入你的时间。从而对这个事业获得最多了解、最丰富的经验、最准确的预测,再加上坚持成功肯定会青睐于你。这也就是我“简单、唯一和坚持”人生观的由来,也从侧面证明了一夫一妻制的优越性。
爱情只是人生这部大戏中的一幕,另一精彩的一幕是事业,两幕戏要以怎样的顺序出场才能演好人生这部大戏?有个哥们告诉我,“成家立业”这成语告诉我们只有先成家后立业,虽说这种解释没什么科学依据但却不是全无道理。如果背后有一个支持你的伴侣,在你灰心的时候给你鼓励、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在你失败的时候给你安慰,就会大大助推你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们为什么会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每一个成功女人背后都一个默默支持的男人”。但不能说不成家就不去立业,一个人总不能天天坐等着结婚而不去奋斗吧。我认为爱情和事业没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关键在于遇见对的人。如果这个人遇见的早你就先完成爱情,如果这个人出现的晚你就先为事业奋斗着。有人说男人因孤独而优秀,女人因优秀而孤独,所以说爱情不怕等待最后总会有优秀的他或她会和你走到一块。对待爱情的态度应是时机不到不强求,机会来时就与她许下“生死契约,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
第四篇:爱情观
1.人永远不会珍惜三种人,一是轻易得到的。二是永远不会快离开的。三是那个一直对你很好的。但是这三种人一旦离开就是永恒的。
2.喜欢一个人最愚蠢的方式莫过于暗恋。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一个人在那边故作矜持,期望喜欢的人能跟你心有灵犀。可是那些东西都是电影里拍出来糊弄人的。事实上在你大演特演内心戏的时候,喜欢的人早就被身材长相皆不如你的但就是敢吐露心声大胆表白的人抢走了。
3.你这种路痴能轻易走到我的心里,还不是因为我悄悄竖了很多路牌…
4.我无法保证给你一段完美的感情,没有争吵,没有分歧。但我能保证只要你坚持,我定会不离不弃。
5.当我喜欢你的时候,不好意思我看谁都像情敌。6.最爱的人都会说:‘我一定不会伤害你’。可最终往往能让你痛彻心扉的的,恰恰就是ta。这世上,不是谁都有本事伤害我们,除了最爱的哪一个。爱,就是把伤害我的资格给了你。
7.很多女孩一旦被人感动了,就会迅速爱上对方。但一直想说,浪漫不是爱,陪聊陪笑不是爱,嘘寒问暖不是爱,那只是泡妞的手段。真正的爱,是牺牲了自己某一部分,来成全你,让你变得更好。所以不要找一个可以感动你的人,而要找一个爱你的人。爱不是感动,而是成全。
8.最好的恋情是,你可以彻底的做自己,并且你的;另一半依然迷恋真实的你。
9.绅士无非是有耐心的狼。
10.有人问上帝,喜欢与爱有什么区别?上帝指了指一个孩子,只见他站在花前,被花的美丽陶醉,不由得伸出手把花摘下来。上帝说,这就是喜欢。接着,上帝指了指另一男孩,只见他满头大汗的在给花浇水,又担心花儿被烈日晒着,自己站在花前挡光。上帝说,这就是爱。喜欢是为了得到,而爱却是付出。11.我们都像小孩,胡闹都是因为依赖你;懂礼貌,是因为你是外人。
12.为了让她爱上我,人们对我说:“要让她笑。”可是每次她一笑啊……明明是我又爱上了她。
13.当你开始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你就开始觉得对方怎么那么优秀,就好像谁都配不上TA一样,自己开始自卑,开始胡思乱想。其实不用想那么多啦,每个人都有喜欢上其他人的权利啊。放宽点心,该来总会来的。能在一起那就是上帝给的缘分,不能在一起的那都叫送狗吃了的青春。
14.被妹子拒绝的理由出奇的一致:你是个好人,我们不合适。潜台词:你要再坏一点,我就从了!
15.爱一个人的最好方式,是经营好自己,给对方一个优质的爱人。不是拼命对一个人好,那人就会拼命爱你。俗世的爱情难免会有现实的一面:你有价值,你的付出才有人重视。16.科学数据显示,人一生会遇到约2920万人。给你算一笔账,假设你的青春岁月占人生的15%,那么你这期间会遇到438万人,按男女人口比例1:1计算,你遇到这些人中约有219万是异性,而青年人在人口比例中约占27%,所以你青春岁月里一共会遇到了约591300名青年异性。遇到这么多人,还找不到对象,赖谁。
17.怕黑就开灯,想念就联系,人生就像蒲公英,看似自由,却身不由己。有些事,不是不在意,而是在意了又能怎样。自己尽力了就好,人生没有如果,之后后果和结果。18.有种快乐除了你,任何人都无法给予。
19.主动型:看自己指甲时把手背朝着自己,看鞋底时腿向前伸,有人搭你肩膀时或抬你下巴时能继续注视对方。被动型:看自己指甲时手掌朝着自己、弯着手指,看鞋底时腿向前后弯、扭头看,有人搭你肩膀时或抬你下巴时撇开视线
20.爱情的问题都是在床上解决的。---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21.当你真正拥有社会属性的时候,才有资格谈爱情。何谓社会属性?心智成熟,受助于人,也能为人所用。凭自己本事吃饭,靠自己能力生存。在此之前,谈什么都是扯淡。你两手空空什么都不是自己的,除了大言不惭为了爱能献出生命之外还有什么?可惜这不是武侠时代也不用抗日战争,你的小命,还真送不出去。22.男人的逻辑是:如果你爱我,你就不会走;而女人是:如果你爱我,你会来找我。
23.喜欢和爱的区分,喜欢一个人,第一眼你会看到她的优点,接着你会发现她还有很多的缺点,没有想象的那么完美,如果在你看来优点完全足以让你包容她的缺点时,那就是爱了。24.当开始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自己就已经开始失去掉一半的理智了,深陷在感情的漩涡里不能自拔。不怪你太让人喜欢,还是怪自己太喜欢你了。
25.“你喜欢一个人会怎么样?”“看他发的微博、朋友圈就像在做阅读理解。”
26.真正成熟的爱情,不是让两个人成为一个人,而是让两个人都因为对方能够变得更好,同时还能够真实的做自己。27.小矮子,你不用长高,我会弯腰。28.你就是嘴硬,欠吻!
29.“心里老住了个不可能的人,怎么办?”
“猛涨房租,逼她自己搬。”
30.有些事是要说出来的,不要等着对方去领悟,因为对方不是你,不知道你想要什么,等到最后只能是伤心和失望,尤其是感情。
31.人都是被自己打败的,而且首先给自己的情绪打败。控制不了自己情绪的人,别人的一个字,一句话,你就可以失眠一整晚了。
第五篇:浅析丁玲作品
浅析丁玲作品
内容提要: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现代文坛中很有成就的女作家,擅于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女性心理。笔下人物女性多追求个性解放,一些配角人物也个性鲜明,生动反映出当时社会景,其创作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女性爱情生活描写为主,文风哀伤;后期逐渐转向对现实生活的细微观察,表现当时社会现象。下面我将针对丁玲两个时期一些典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中可以体会其文风的变化及创作思想的成熟过程。
绪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过“五四”运动机文学革命的洗礼,文坛之中已被添入更多的革命现实的因素。男性作家成就非一般,而女性作家如冰心等,虽逐渐摆脱旧时代在言律上的束缚,但其对母爱及自然的赞颂,仍无法更深刻地触动当时刚刚逃脱桎梏的青年们的心。此时,丁玲“在谢冰心女士沉默了的那时,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于文坛”,抛下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撼。她作品中的人物尤其以一些女性形象的细微刻画使其蜚声文坛,并且随着大时代背景的转换,其描写的人物个性也趋于现实化。一,丁玲前期作品人物分析
1927年12月,丁玲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梦珂》。主人公梦珂虽只是一名学生,但性格倔强,个性反叛,勇敢理智,开场时便在看见女同学被教员欺侮时挺身而出,并且对那些同龄人充满不屑。她怀念仍有浪子情愫的父亲,喜爱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讨厌一板一眼的学校,在姑母奢华的家中小心翼翼的生存也体现其超越同龄人的成熟与聪颖。在这个大家庭中纠纷不断,尤其围绕梦珂竟也生出几位表兄之间的争端。梦珂也曾为表哥动了心,却因偶然发现其不轨意图而心灰意冷,最终不得不寒心离开这个虚伪的家。为独立解决经济问题而入了剧社,因感觉到自己卖掉灵魂却已身不由己而痛苦。故事终结于一个曾经纯真的少女已变为女明星的看似喜剧收场,但梦珂最后由于对于这个社会的隐忍而加在其心身的痛,却是如此悲哀。从开始时她勇救了一个被轻薄的女同学,到最终她成为被众人的浅薄的对象,无疑揭示了当时一个渴望解放个性的女性无力扭转的无奈。而小说中其他的人物,如残留着旧时代气息的父亲,善良友爱的匀珍,表面谦和温雅内心却大胆浪漫的表嫂,虚伪的表哥晓淞,有心机的澹明,整洁有礼的导演张寿琛,剧班中粗俗的众演员……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善与恶,当这些施加在尚还单纯的梦珂身上时,她时而彷徨时而振作时而挣扎时而隐忍。但无疑,最后社会中阴暗的一面给她上了沉重的一课。
较起梦珂的少女形象,完成于1928年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便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③几篇极富情感的日记,拼凑起一个内心痛苦复杂,追逐浪漫和解放的女性,但那个时代的沉重只会让她生下追求无果的空虚苦闷,对“不太会爱的技巧”的苇弟,他充满怜悯,但又难以忍受他的怯弱;对可鄙的凌吉士,她又爱又恨,但最后亲手遏住了对他的迷恋,因为他的市侩气与她是那样的格格不入。
她对相恋却不敢同居的毓芳和云霖表示不理解,这个大胆的描写在当时社会显然掀起了轩然大波。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早期代表作,使之以善写女性并持女性立场的形象在文坛树立并稳固,她将一个集个人主义,叛逆于旧礼教的莎菲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于读者面前,引起当时大革命失败后同样陷入困境的知识青年的共鸣。
而写于1929年的长篇小说《韦护》中的女主人公丽嘉是“莎菲”式的女性,她追求与共产党员韦护的爱情,却无奈于当时的革命背景让她的爱情梦无情破灭,这是当时盛行的革命与恋爱的概念的创作模式,留有翟秋白与王剑虹爱情生活得投影,虽歌颂了男主人公投身革命的热忱,但也表达了对丽嘉的无限同情。从丁玲早期作品的女主人公身上,不难看出正值青春年华时的她满怀了感伤情愫。
1931年的小说《从夜晚到天亮》通过对第三人称她的心理描画,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将两个女人复杂心理娓娓道出,写出了理性的虚伪,从而体现了丁玲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二,丁玲后期作品人物分析
从1931年的短篇小说《水》,丁玲开始清算过去的创作思想,克服了以往女性感伤情调,作品中融入了现实因素。《水》中没有特别明显的主人公描写,但通过对场景,语言,心态刻画,以同年中国十六县水灾为背景,将农民同洪水,饥饿抗争的惨烈情景再现。而对乡绅官吏的腐败无情充满愤慨。其语言描写十分生动,乡土气息浓厚,将对抗洪水的男人们的勇敢强悍,逃难女人们的无依无靠描述的震撼人心。
而后丁玲的作品越来越接近现实,并与时代背景紧密接轨。作于1937年的《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描述一个掉队小红军的经历表达了对国共联合的强烈支持及对广大抗日军民的赞扬。小红军机灵勇敢,善良执着,被老太婆领回家后先是竭力掩饰自己的身份以防暴露,念念不忘回到部队,因为“只有那种生活才能养活他”。被村里淳朴的人们感动后热情的向他们宣传抗日,宣传红军。被国民党抓住后敢于牺牲,并且镇定对要用枪杀他的连长说“还是留着一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我。”小红军人虽小,心却伟大,让当时叫嚣着抓捕“共匪”而无心抗日的国民党自行惭愧。这句让人感动地热泪盈眶的话,却从一个小孩子口中说出,足以让那些只为自身利益着想的国民党汗颜。而文中善良的老太婆,有着爱国热情的连长,代表了民众和国民党中的有识之士,代表中国抗战胜利的希望。少年红军则是刚刚壮大的红军队伍的形象代表,但他有足够强大的信念与勇气,鼓舞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奋起救国。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创作于1940年反映抗日战争中女性生活的作品。其中女主人公贞贞是个开朗乐观叛逆善良的女孩。十八岁时被日本人掳去受尽凌辱,后被共产党重用担任情报传递工作。她的遭遇让大多数人唾弃不屑,但她仍然自尊自爱,绝不因为现实的沉重枷锁而低头屈服。在家人好心“逼婚”时据理力争,并选择远离深造。不接受夏大宝事后的同情怜悯,对别人的冷嘲热讽也视若不见,热爱生活,有追去和梦想,使“新的东西又在她身上表现出来了”。通过第一人称你“我”对她的印象,将一个个性鲜明的少女刻画的鲜活生动,也反映了当时女
性的勇敢和对梦想的热烈追求。而文中出现的一些思想短浅陈旧的人,表现了旧封建思想的残余,小农思想的庸俗。由他们烘托,贞贞的形象愈见高大。丁玲再一次用手中的笔为女性形象鸣响礼炮。
1941年的作品《夜》中塑造了一对抗战时期的平凡农家夫妇,以最平实的笔调通过极其细致的景色,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将已年衰的妻子内心的荒凉无力,对自己日益衰老的悲伤自卑,对丈夫的依赖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而男主人公勤奋淳朴,忠厚老实,虽与妻子的唠叨与无理取闹也有嫌厌,但仍不离不弃,忍让劝说。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对中年夫妻。却也是很典型的。为着工作与家庭,柴米油盐而争论,但这些磕磕绊绊终在两人的平凡质朴中被化解。而正值抗日时期的二人生活也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生活。文中配角信桂英,丈夫才十八岁仍不满意,对男主人公数次暗送秋波却遭拒绝,由此可见当时社会上妇女地位的提高与女性大胆的自我追求。文中男主人公的名字“何华明”也是别有深意的,即“何时中华得到光明”,以一人之身寄托作者对抗战胜利的盼望,并在文章结尾处时,对主人公的名字进行呼应“映在曙光里的这窑洞倒也显得很温馨很恬适,天渐渐的大亮了”。这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无疑已摆脱丁玲早期时的哀伤文风,逐渐走向成熟现实的创作心境。
三、丁玲创作时期文风变化总括
丁玲的个人创作生涯中优秀作品仍有很多,其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如莎菲等激励了一代青年尤其是当时女性对个性解放的不懈努力。他的作品明显分为两个创作时期,前期以描写女性挣扎于新旧社会交替
处的叛逆,个性鲜明,追求浪漫爱情,向往真情的复杂内心为主,刻画得细致入微。她赞扬那些不屈、敢于与旧礼教斗争,独立有思想,并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着的女性,这无疑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并带有年轻人特有的朝气。经过前期文风与现实社会逐渐融合过度,后期作品已转向描写生活中平实的人物或一些革命者,从而表达其对广大淳朴人民的热爱及对革命人士的崇敬。
丁玲笔下的主人公们多为可敬可爱的人,他们不做作,不懦弱,对生活有热情的追求,这为那个沉寂或被极左极右思想控制的文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女性解放吹响了嘹亮的号角。
摘自毅真《中国当代女作家论》
摘自茅盾《女作家丁玲》
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莎菲女士的日记》(京华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