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名初三学生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案例分析报告
文章题目:一名初三学生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姓 名: 李彦 身份证号: ***8132720
一名初三学生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职教中心 李彦
摘要:考试焦虑是指学生在应试情境下,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面临中考,适度的紧张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本案例中的求助者焦虑过高,严重影响了其学习、生活,针对本案例的特点,咨询师主要采用了来访者中心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其缓解了焦虑,改善了适应不良情绪和行为,最终求助者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考试,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每次考试的来临,咨询效果明显。一、一般人口学资料
陈月(化名),女,16岁,乡中学初三学生。父亲做小生意,母亲为农村劳动妇女,父母文化水平均为初中毕业,家境较好,家庭基本和睦,经详细询问、调查,无家族性精神病史及遗传病史。
二、个人成长史
独生女,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该生出生于一个农村普通家庭,出生及发育正常,从小父母对其学习要求非常严格,因家中无男孩子,便想把她培养成才,为家增光。该生小学时学习成绩优异,乐于助人,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担任班里的小干部,从未被老师和家长批评过。入中学后,成绩在班里中等偏上。至今,未经历任何重大挫折事件,生活比较平稳顺利。
三、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一遇到关键考试就有紧张不安,情绪不稳,心跳加速,手心出汗,失眠等焦虑表现,持续时间三个多月。
2.个人陈述:我的成绩以前在班里还不错,每次考试我都想考好,但升入初三以来,每次面临关键考试时,总是会感到心情紧张,担心考试失败,常常吃不下睡不着,有时还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累。特别是考试时,“怕比其他人考得差”的念头总闪现在脑海里。因为考前的紧张感加剧,所以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并且逐渐下降,这令她更加焦虑。中考临近,“考不上好高中怎么办?”害怕失败的阴影总困扰着她,学习成绩下降,总想找个理由回避考试,现在都有点不想中考了,对未来越来越担心,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在苦恼不堪的情形下,她找到了老师,诉说了一切。
四、观察和他人反映
1.据咨询师观察,求助者衣着整洁,举止得体,讲话声音清晰。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性格稍内向,情绪低落,思维意识清晰,言语逻辑性强,远近期记忆力正常,情感反应协调,人格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
2.躯体状态:无重大疾病史,身体无不舒适感,无疼痛,健康良好。只是考试前几天出现睡眠问题,临近考试时紧张,担心,害怕,心慌,焦虑,失眠等。
3.社会功能:学习成绩中等偏上,人际关系一般,朋友不多。现在每天还来上学,但注意力不及从前,学习劲头也大不如以前。
4.心理测验结果:
《EPQ人格量表》测验结果:N:59 E:42 P:45 L:43,《SAS自评量表》测验标准分为63分。《SDS自评量表》测验标准分为59分。
据心理测验结果,求助者为内向不稳定型人格特征,有焦虑情绪,轻度抑郁。
五、评估与诊断
1.对求助者心理状态的评估
综合临床所收集的资料,该求助者智力正常,自知力完整,注意力能够集中,记忆和思维状态正常,意志行为一致,人格稳定,烦恼、焦虑,情绪比较低落、抑郁,问题的产生与现实的客观刺激考试相联系,可以接受心理咨询。
2.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求助者表现出遇到考试紧张不安,担心,害怕,心慌,焦虑,头痛,失眠等症状。心理测验SAS得分63分,属于中等焦虑,心理测验SDS得分59分,属于轻度抑郁,从社会功能来看,求助者的问题已经影响了学习,成绩日益下降,求助者甚至开始厌恶学校,不想参加中考,症状有所泛化,且时间已持续三个月。
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种类为考试焦虑。鉴别诊断:
(1)该求助者并无重大疾病,可排除由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可能。
(2)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3)与神经症相鉴别:根据CCMD-3神经症的标准,该求助者虽有害怕、抑郁和焦虑的症状及出现回避行为,但问题是由考试引起的,与现实的客观刺激相联系,且考好考坏具有评价意义,与现实刺激有关,心理冲突表现为常形,从病程
(2分)、求助者精神痛苦程度、社会功能三方面的评分上看,因此不构成神经症。
六、原因分析
1.生物学因素:求助者年龄为16岁,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心理发展不成熟,很难全面客观看待、解决问题。身体无器质性病变。
2.社会因素:(1)求助者小学成绩优异,初中成绩不及小学,自己本来就有压力,再加上父母的期望过高,以至于焦虑过重;
(2)初三升学压力加大,学校的竞争更加激烈,而求助者屡次考不好,加重了其焦虑。
3.心理因素:
(1)认知方面:求助者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认知,如求助者认为考试必须考好,考不好别人就会瞧不起等;
(2)行为模式: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面对日益下降的成绩,不知所措,想要逃避,离开中考和学校;
(3)人际关系:不爱交朋友,缺乏沟通与交流;
(4)个性特征:求助者性格内向、敏感,遇到问题可能不善于寻求别人的帮助;从小父母要求严、期望高,性格可能存在完美主义倾向。
七、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1.咨询目标
咨询师和求助者共同商定了咨询目标。
具体和近期目标:帮助求助者缓解考试焦虑,减轻抑郁情绪,以良好的心态对待考试。改变不良认知从认识上正确面对中考,学会放松训练,自如的进考场,参加考试。
最终和长远目标:调整求助者对不确定事件的认知方式,多关注事情的积极面,给自己以积极暗示,要正确接受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的得失成败,促进心理健康,健康地学习、生活。让来访者变得自信自强,学会积极的面对生活及学习,对未来充满信心。
2.咨询方案(一)主要咨询方法:(1)来访者中心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哲学基础上的。罗杰斯的基本假设是:人是完全可以依赖的,人有很大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无需咨询师进行直接干预,如果他们处在一种特别的咨询关系中,能够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
罗杰斯把咨询师的态度和个性以及咨询关系的质量作为咨询结果的首要决定因素,咨询师的理论和技能作为次要因素,他相信求助者存在自我治愈的能力。
主要技术有:
①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的技术:包括关注(注意身体语言),设身处地的理解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
②坦诚交流的技术:并不固定咨询师的角色,自发性,无防御反应,一致性,自我的交流。
③表达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把来访者当成一个人来对待并持非批评态度,对来访者的反映要准确共情,开发来访者的潜力。
(2)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该疗法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所有认知行为疗法都建立在一种结构性的心理教育模型之上,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让他在治疗之中和治疗之外都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同时注意吸收多种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
贝克和雷米的认识疗法主要技术有: ①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
②检查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演示和模仿;
③纠正核心错误观念:灾变驱除,重新归因,认知重建;语义分析技术; ④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⑤认知复习;(3)放松训练
放松行为产生一种对抗自律神经兴奋的躯体反应。由肌肉紧张、心跳加快、手冷、呼吸加快到减轻肌肉紧张、减慢呼吸节律和心跳、使双手温暖,减轻焦虑。
(二)经双方协商,明确以下权利义务:(1)求助者及其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的意愿选择咨询师;对咨询过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对咨询方案、咨询时间等情况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约定时间不失约、不迟到,若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2)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热爱本职工作,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心理咨询师不得因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及可能的局限行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做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转介。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三)咨询时间与收费
(1)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45分钟,咨询次数为8次。(2)咨询与心理测验收费:因为是学校工作,咨询费用为免费。
八、咨询过程 1.咨询阶段:
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首先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并改变其对考试的焦虑心理;第三阶段是巩固与结束阶段,使求助者把在咨询中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生活。
2.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咨询师用真诚、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等技术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这是做好咨询的前提和关键。咨询师向求助者介绍了保密原则,并表达了自己想帮助她的诚意。从求助者的陈述中咨询师了解了其现状、成长经历及家庭情况。
求助者:上初三以后,父母对我期望更高了,要求也更严格了,平时不让我干家务,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刚上初三的一次模拟考试我没考好,爸爸就指责我,说我不争气,偷懒,把我骂的一无是处,我躲到被子里偷偷哭了好久,当时我下定决心下次考个好成绩给他看看。于是,从那以后,我更勤奋的学习,可是不知怎么的,一到考试就紧张害怕,特别想考好,但一着急本来平时会做的题却做不出来。
咨询师:没考个好成绩,你心里也不好受,而爸爸又那样说,我想你心里就更不是滋味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爸妈会这样责备你? 咨询师热情接待求助者,认真倾听求助者的烦恼并及时共情,对其能主动咨询给予积极关注,很快得到求助者的信任,使她能够尽情倾诉,并能积极配合咨询师。
第二次咨询:进行了EPQ、SAS、SDS心理测量。根据观察、访谈和测量结果,初步诊断为:考试焦虑。
第三次咨询:主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通过与求助者的交谈,咨询师发现她是从初三第一次模拟考之后才出现考试焦虑的症状,以前没有发生过。这很可能与第一次模拟考试没考好,挨了父亲的责骂有关,之后使其对考试更加看重,增加了求助者的考试焦虑,然而焦虑太高导致了考试失败,考试失败又反过来加重其焦虑,如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咨询师向求助者解释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也帮助求助者认识到原因的背后,其实是她的一些错误观念和认识在起作用。
第四次咨询:帮助求助者改变错误的认知和观念。咨询师:每次遇到考试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求助者:我想这次考试我一定要考好。咨询师:如果考不好呢?
求助者:如果考不好,我就惨了,别人就会瞧不起我,就会觉得我笨,什么都干不成。
咨询师:考试成绩的好坏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有必然因素比如你平常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很可能就会考好,也有偶然因素起作用,比如考试当天你的身体状况、心情、天气等等也会影响你的发挥。所以说是否会考好是一个不确定事件。即使我们准备得再充分,也没有可能一定会考好,你说是吗?
求助者:那我想我一定要考好,是不对的。
咨询师:也不完全是,你这样想说明你很有上进心,但是我们不妨换一种说法,把一定换成另外一种说法,一定要考好是不是太绝对了呢?
求助者:那怎么来换呢?
咨询师:比如可以换成我尽力考好,我努力考好。
咨询师用语义分析技术帮助求助者纠正不合理的认识,如我考不好别人就会瞧不起我,我很笨等。帮助求助者重新归因,树立信心。
布置家庭作业:反省和检查自己的不合理认识,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建立合理的认识。
第五次咨询:运用放松训练帮助求助者缓解焦虑。教授给求助者渐进性肌肉放松法。
引导求助者想象进入考场时的感受,来访者感到紧张不安,手心出汗,心跳加速等,同时在咨询师的指导下,开始进行放松训练。
布置家庭作业:
(1)每天练习渐进性肌肉放松法2—3次,每次15分钟左右。
(2)当自己焦虑时,尝试放松。
(3)每天想象一次考试的情景,用放松对抗焦虑。第六次咨询:家访。
求助者的问题与其家庭教养方式存在很大的关系。咨询师与其父母进行了谈话。从谈话中发现,求助者的父母对其期望值过高,与求助者的实际情况不符合。咨询师向其父母介绍了求助者的一些情况,解释了求助者问题产生的一些原因,求助者的父母也认识到了他们的教育方式对求助者造成的伤害,决定不再给求助者这么大的压力。咨询师与其家长探讨良好的教养行为,如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多给予孩子一些鼓励和帮助等等。
第七次咨询:邀请求助者和其父母一起参加咨询。在咨询过程中,请求助者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父母交流,父母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同时父母也把自己的内心向孩子敞开,达到重建家庭氛围,重组父母与孩子关系的目的。
3.结束与巩固阶段
第八次咨询:与来访者共同总结咨询心得,巩固检查咨询效果。再做SAS得分48,求助者的焦虑明显减轻。精神焕发,整个人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求助者自己也反映考试时手心不再出汗,发抖,心跳平稳。以前焦虑过度的症状都消失了。
九、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价:睡眠恢复正常,考试时不再过度紧张,生理反应消失,能够以从容的心态面对考试。
2.咨询师评价:求助者较第一次来,情绪积极健康,表情丰富,眼神充满光芒和希望。对考试有了合理的认识,能够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考试。心理测验复测:《SAS自评量表》测验标准分为48分,提示没有焦虑;《SDS自评量表》测验标准分为45分,提示没有抑郁。
3.教师和家长的评价:教师反应该生近来学习兴趣提高,考试成绩也有回升的趋势。家长与该生沟通良好,对其学习和生活都很关心,不再以为家争光为由给求助者施加过大的压力。
4.咨询总的来说是有效的,但在本次咨询中有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比如在纠正求助者错误的观念和认识时论据不够充分,论证不够有力。情感反应和内容反应技术也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郭念锋 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 二级》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87-90、103-111页。
2.Judith S.Beck 著.翟书涛等译.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版第16-19页。
第二篇:一例初三学生考试焦虑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题目: 一例初三学生考试焦虑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姓 名: 李平峰 身份证号: ***178 准考证号: 所在城市: 合 肥 市 庐 江 县 所在单位: 庐江县柯坦镇陈埠初级中学
一例初三学生考试焦虑心理咨询
案例报告
姓名:李平峰
单位:合肥市庐江县柯坦镇陈埠初级中学
摘要:
本文是针对一名初三学生,因早年亲情关系纽带有断层;在社会因素中父母缺乏教育引导孩子的正确观念及方式,在学校中缺少朋友,缺少教师对她的学习方式、考试方法的指导。因而影响了学习成绩,导致焦虑,影响到生理机制紊乱。本人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来访者进行干预,使来访者充分认识父母对她的爱,改善了亲情关系,对学习动机重新认知,又通过放松技术,使之正确面对考试焦虑,取得较好效果。关键词:
亲情纽带 焦虑 控制 完善。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唐某,女,16岁,某初中三年级学生,独生子,身高1.68米左右。该求助者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亲是客车司机,帮一运输公司开长途汽车,母亲为个体经营者,都是高中文化。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2、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出生在江淮之间的一小镇上,从小因为父母工作忙,从出生2岁后随外祖父祖母一起生活,至小学四年级。此间,每逢周末由父母亲接回家,但唐某就愿意在外祖父祖母住。为此,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其母亲放弃做生意回家陪读,此时唐某成绩较好,在小学升学考试时,因作文离题没考出理想的成绩,收到父母的批评,在初中分班考试中由于紧张,把英语选择题答案移抄到答题卡上时,对错了题号,结果未能进入重点班,受到母亲的训斥:“英语怎么考这么点点,那以往的成绩不会是抄袭抄来的吧?„„你要是不抓紧时间努力,考不到好成绩,将来别人都看不起你„„”。初中一年级平时学习成绩优秀,但两次期末考试成绩都没有达到父母预定的目标,父母认为学习不十分刻苦努力,经常受到母亲的责备,父亲也在旁边帮腔,因此唐某一到周末便去外祖父母处居住。在初二年级学年期末考试前,突然感到头痛,恶心,被同学老师送到医务室检查并没有什么异常,休息了两天好了,由于身体原因,在此次考试中,只考了一般的成绩,与父母的要求差的很远,自己感到在同学中很没有面子,回到家看到父母失望的神情,也很自责,听到父母的唠叨,又很恼火,同父母吵几句,又觉得理亏。在读初三上半年的期中考试中,在物理考场上又出现头痛难忍,以至于无法考试,被老师送回家。父母带她到两个有权威的大医院检查,做了脑CT、核磁共振检查,都没有查出器质性疾病。但由于学习紧张,担心不知何时又要犯病,自己感到很不安,由母亲陪同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测验结果:
1、SAS:总粗分:54,标准分68分,超过SAS标准分分界值18分。
2、SDS:总粗分48,标准分60分,超过SDS标准分分界值7分。
3、EPQ(T分):E:38;N:60;P:41;L:32。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害怕考试,担心考不好。
个人陈述:我平时坚持不迟到不早退,上课能认真听讲,老师上的课程都懂,习题也做了很多,而且都会做。但是一到考试前,我就会头痛、恶心,身体不舒服。在考场上,我心跳加快,手脚出冷汗,有时甚至发抖,开始还能忍着,勉强答题,到后来就难受的没法考试了。
三、观察和她人反映
心理咨询师观察印象:该求助者面色苍白、身体偏瘦、身材较高、话语很少,沉默时间多,不主动和别人说话,很少抬头看人,情绪低落,两只手相互撮动,显出焦虑的神情。
母亲主诉:她近一段时间,心情烦躁不安,情绪低落,学习成绩下降明显。性格内向,不爱谈笑,在家里话也不多,平时在家喜欢待在房间里,平时不抓紧时间学习,一考试病就犯。她平时不好好吃饭,吃的很少、忌口多、挑食、不怎么参加体育锻炼,身体虚弱。我们想让她有出息,考上重点高中,考上好的大学,将来有个好的工作,现在她连考试都考不了,马上要中考了,像这样能考好吗?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个性虽然稍偏内向和不稳定,但基本属于中间型人格。其情绪低落,主要为学习和考试而焦虑,为自己的前途焦虑,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焦虑,造成生理机制一定紊乱,身体虚弱。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探索的时间程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试结果和躯体疾病史,精神病家族史以及典型心理与异常的表现排除了精神障碍,例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病理性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
诊断: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是非病理性的情绪反应属于心理问题范畴,是考试焦虑。问题主要表现:
1、由于早年跟外公外婆生活,现在父母家,亲情关系纽带有断层;
2、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存在认知偏差;
3、生理机制紊乱,如生物钟紊乱、食少、忌口多、身体虚弱等;
4、在社会因素中父母缺乏教育引导孩子的正确观念及方式,在学校中缺少朋友,缺少教师对她的学习方式、考试方法的指导。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① 以实际行动增强来访者跟父母的亲情关系,使之感受到和认识到父母对她的爱;
②学会自我放松的方法,积极面对考试; ③ 保证正常的饮食、睡眠,改善身体虚弱状况。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①改变求助者在学习方法、方式上的不良认知; ②改变求助者的升学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对于考试的焦虑。按行为理论解释: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的认知评价能力,个性倾向,与其她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主要特征,以防御或逃避行为,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在一般情况下由考试产生适当的焦虑是正常的。但过度的焦虑并且出现了较严重的情绪、生理、行为反应,这就是有心理问题了。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会与周围环境互相影响和支配,在人的行为与环境的长期相互作用中,通过学习过程逐渐形成每个人不同的特定习惯或行为模式,其中一些人可能获得一些不利于个人生存发展的不适行为或不良行为习惯,并给个体带来极大烦恼或痛苦。这些过分的生理、情绪、行为反应都是其不良的社会适应模式所直接导致的,而这些不良的社会适应模式都是在其成长经历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形成的,并非偶然。求助者的情绪、生理、行为上的变化都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而行为的不断重复强化,又作用于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家长长期的对求助者在前途观上有失偏颇和同学间交往等等,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都起到了催化、加重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因此可以设计某些特殊情境和专门程序,使求助者清除反常行为,并经过新的学习训练形成适宜的行为反应,并通过调整认知结构共同引起心理状态的变化。所以应采取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来矫正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另外,求助者尚处在青少年期,心理问题不甚严重,也比较适用于上述咨询原理与方法。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义务。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小时,共约定6次。咨询收费:免费
心量测验收费:艾森克人格问卷测查:免费 焦虑自评量表测验:(SAS)免费 抑郁自评量表测验:(SDS)免费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1次咨询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的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第2次咨询 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
2、确定问题:提问及自我审查技术;
3、检验表层错误观念 方法:认知行为疗法。第3次咨询: 目的:
1.分析自己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核心错误观念)2.提高自我情绪和行为的调控能力。方法:认知行为疗法。第4次咨询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2.结束咨询。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本人和其她人的评价
(1)唐某焦虑情绪明显好转,自述“考试焦虑得到明显改善,能正常发挥平时水平了”。
(2)朋友和同学说:“唐某精神放松,情绪稳定,心情好转了”。
2、咨询师评估
通过回访,了解唐某本人目前状态稳定,精神面貌较初访时大有好转,焦虑情绪得到控制,咨询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
3、心理测验评估:
使用SAS 对求助者的焦虑情绪进行测量,SAS标准分34分,说明求助者心理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2011.6重印)。(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2011.6重印)。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2011.6重印)。
第三篇: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案例分析报告
文章题目:一例初中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姓
名:XXX 身份证号:XXXX 所在省市:XXXXXXX 所在单位:XXXXXXX 一例初中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XX
摘要:本校初中男学生小峰,多次在全体学生面前受到教师的责罚,内心受到伤害,产生了厌学心态。经过收集小峰的基本资料,与其本人及家人商定了阶段性的治疗目标,主要运用认知疗法、系统脱敏法等方法对其进行心理治疗,效果明显。
关键词:中度心理问题 认知重建法 系统脱敏法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一般资料
小峰,男,16岁,汉族,七年级学生。父母均为初中毕业,在村务农,家庭美好和睦,经济条件在当地居中上水平。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小峰是独生子,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未接受过正规学前教育,八岁上小学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团结同学,尊敬老师,各方面表现都好,在老师和家长眼里是好学生、好孩子。身体健康,未患过重大疾病。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在升入初中的二个月内我因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兴趣小组和班级板报小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几次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因回答不正确被同学嘲笑并老师批评,课间每当同学以此和我开玩笑时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脸涨红,心怦怦乱跳。放学后看到老师、同学、或自习时看到课本及作业本时,就感觉紧张害怕、心发慌,怕做不好再被老师批评和同学嘲笑。妈妈领我去医院检查,大夫说没什么病,是紧张造成的。我想转学或休学,爸爸妈妈说不用,说找个他们认识的朋友和我谈谈再和老师说说,就没事了,就领我来了。我也想好好学习,但一上课就紧张,在操场上玩还行,挺开心的。希望叔叔帮我,让我见到老师不害怕,最好再和老师说一下,别提问我,我会注意听讲,考试一定能考好。我在小学时成绩都在班级前十名的。
三、观察及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小峰身体和智力发育均正常,讲话声音清晰,意识清楚。接触交谈发现,言语流利,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都表现得比较自如,但在谈到上课的事情时,目光低垂,语速变缓,情绪明显焦虑。
家长反映:小峰从小活泼外向,讨人喜欢,小学考试成绩也很好,但自尊心比较强,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自从被老师批评几次后,一提起上课就不高兴,试图回避,要求转学或在家自学。特别是近几天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也不像以前一样做完家庭作业后主动找同学玩了,父母看此情况十分不放心,带其到医院检查,各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经人介绍,来进行心理咨询。希望老师指导我们应该怎么做,并帮助他能够像其他同学一样正常学习,克服他在班级学习时的恐惧心理。小峰与家长所述情况一致。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智力水平正常;但由于个人感情受挫,情绪不稳定,导致外部环境适应不良,学习成绩下降。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观察以及了解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器质性精神障碍,重症精神病。求助者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一般心理问题。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被老师批评后引发的情绪不良。
2、学习适应力不良。
3、回避态度。
原因分析
生理原因:求助者16岁,是处于青春期的男孩,自尊心比较强,心灵容易受到伤害。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呵护,形成了我是最好的,别人不能批评我的错误认知。经历剌激强度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自信心严重受挫。
心理原因:
1、个性因素:过度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
2、错误观念:老师的批评只是对自己的惩罚,同学的嘲笑是对自己的蔑视,认为自己不应该受到别人的批评,一旦老师批评自己就受不了,感觉糟糕至极。
3、对现实问题的误解或错误评价:担心上课后不会回答老师的问题,害怕同学们取笑。
4、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被老师批评的事情一直困扰着自己。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咨询目标: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正确理解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同学的态度,改善不良情绪,消除求助者对上课的厌烦,增强学习兴趣,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技术或积极的自我对话,以降低焦虑水平,改变其完美主义的认知模式;增强其自信心。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主要咨询方法:
1、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又称ABC理论,该理论认为:A是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事件,B是指个体遇到诱发事件后产生的信念,C是人的情绪和行为后果。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只有通过疏导谈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 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通过发现、挖掘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1、系统脱敏法。主要是建立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它的治疗原理是对抗条件反射。恐怖症是由于外界刺激而引起的情绪紧张,这种刺激与紧张情绪形成条件反射,因而患者一想到这只能够刺激情境就会产生焦虑。所以沃尔帕认为去除焦虑的积极方法就是解除恐怖对象,消除焦虑:当引起焦虑的刺激存在时,造成一个与焦虑不相符的反应,则能引起焦虑的部分或者全部抑制,从而削弱刺激与焦虑之间的联系。就是采用放松的方式,鼓励患者逐渐接近所恐惧的事物,直到消除对该刺激的恐惧感。系统脱敏的基本原则是交互抑制,即在引发焦虑的刺激物出现的同时让病人做出抑制焦虑的反应,这种反应可以虚弱、直至最终切断刺激物与焦虑的条件联系。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外在表现为害怕上课和与老师、同学接触,内在却是由于对学习环境及过程中某些现象的不正确理解且有完美主义倾向和缺乏自信等认知因素造成的。焦虑行为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及个性成长问题。另外,求助者目前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有他特定的年龄阶段,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七、咨询过程:
1、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第一次和第二次咨询):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方法:在咨询开始时,首先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充分接受和尊重求助者,用开放性问题收集详细资料;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让求助者尽情倾诉,与他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咨询阶段
(1)分析问题(第三次咨询)
目的:
①加深咨询关系。
②认识其不良的认知模式。方法:从生物、社会、心理等方面探讨他产生厌学的原因。布置家庭作业:
①再现事件,找出老师当众批评自己的内心想法及身体、情绪的变化情况,越细越好。
②找出自己的十个优点,写在纸上,每天大声朗读5遍。
(2)治疗的实施
第四次咨询:
目的:
①打破完美主义倾向,建立积极认知。
②学会放松
方法:会谈、认知重建法、行为放松训练、积极自我暗示。
反馈咨询作业:小峰说当听到要当众提问时,就立刻想到“答不好会被同学和老师笑话”、“多没面子呀”。越想越觉得烦躁不安,浑身紧张起来,越想“千万别紧张”就越紧张。小峰说找出自己的十个优点很困难,有的是问同学后得知的,大声朗读5遍后感觉挺好的。
认知重建:帮小峰识别造成害怕上课的上述消极思维,以及它们出现的场合,识别紧随消极思维之后的问题行为,帮助求助者制止这些消极思维,并建立理想的或积极的思维。如 “我也是一个普通学生,有优点也有缺点”、“即使我没有回答好问题,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笑也是正常的,也包含对我的帮助和理解,不是对我本质的评价”,“别人也会犯错误,也会受到批评,也会被别人笑”等。
行为放松训练:在咨询师的指导下练习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如:坐在椅子上,按手臂、头部、躯干、腿部的顺序,先紧张,后放松的方法,通过了解紧张与放松的不同,最终体会全身放松的状态。无论何时,当出现紧张状态时,都去想放松,通过肌肉的行为放松从而达到心理放松。
布置家庭作业:
①继续大声朗诵优点并积极体会;
②回去后按照咨询师所教放松方法,每天训练1-2次,以达到2-3分钟内迅速放松全身的目的。
第五次咨询: 目的:
①巩固认知重建结果。
②建立焦虑事件等级,并开始实施系统脱敏。
方法:会谈、系统脱敏法、积极自我暗示。
过程:找出求助者上学过程中感觉厌烦的环节,按各环节的程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程度根据0-100单位计。
根据与小峰交谈,共同商定建立的焦虑等级为9级:上学前一天晚上睡前20、早上起床30、出家门40、上学的路上50、学校门口60、教室门口70、坐到座位上80、跟同学讲话90、上课回答老师提问100。
家庭作业:依据设计的焦虑等级,让求助者回家做想象练习,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
第六至十次咨询:系统脱敏治疗
分为两个过程:
①想象脱敏。
通过想象唤起求助者对上学的焦虑状态,评估焦虑水平,然后运用放松技术进入放松状态,再次评估焦虑水平,直至焦虑水平达到最低值为止,每次可进行1-3个等级,视情况而定。
建立焦虑等级逐步脱敏,在想象中反复呈现情景,直到焦虑程度降到0,一次治疗可以推进几个等级,经过5至6次的脱敏治疗,求助者在想象老师提问时不再感觉焦虑紧张。
②实际情景演练
在想象训练达到目的后,由母亲陪同进行实际情景演练,从以下几个情景观察小峰的反应:从家里出发准备去上学;走在去学校的路上;走到学校门口;进入学校;走到教学楼前;走到自己的教室门前;进入教室。在每一个具体的情景中,如果小峰出现反应,则就地进行放松训练,达到完全放松状态时再进入下一个情景。
3、巩固与结束阶段(第十一次咨询)
请求助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自己的成长。
八、咨询效果的评估
1、求助者自己的评估:通过咨询,能理解和接受老师和同学以前的做法了,见到老师也不紧张了,上课能注意听讲,不再害怕提问了,还能主动回答问题,下课与同学正常交往、游戏,对咨询效果很满意。
2、求助者现实表现:开朗大方,情绪稳定,能正常参加各种活动。
3、求助者父母的评估:每次放假回家都很高兴,讲在学校的事。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对咨询效果很满意。
4、咨询师的评估:求助者经过咨询后,对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有积极的认知;情绪比刚来咨询时有明显改善,达到正常水平;能正常从事学习、娱乐活动;求助者的自我评价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心理咨询师(三级)、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修订版。
第四篇: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内容
1、一般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个人成长史、精神状态、身体状态、社会功能、心理测验结果
2、主诉和个人陈述:包括问题发生发展过程,求助原因。
3、观察和他人反映:包括心理咨询师观察的结果和求助者亲友反映情况。
4、评估与诊断:包括心理状态的评估、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依据。
5、咨询目标的制定:包括具体目标、最终目标、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
6、咨询方案的制定:包括方法与原理、双方责任与义务、时间和费用等.7、咨询过程:包括咨询阶段的划分,各阶段的任务与完成情况。
8、咨询效果评估:包括求助者自我评估及心理咨询师的评估和心理测验。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参考
一例自卑心理的案例分析
摘要:本案例是一自卑心理的案例。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整理,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是因其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离婚女人形象不好”所至,主要症状表现为: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有明显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苦闷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睡眠不良。该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有急切的求医欲望。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排除了精神病与神经症,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根据其心理问题的特征,采用针对此类问题最有针对性和效果的认知行为疗法。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后,根据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和他人反映,心理测验结果,咨询师的评估:焦虑情绪缓解,自卑心理显著改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本案例成功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有显著的效果。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刘某,女,36岁,某公司职员,会计,高中文化,离异,汉族,无宗教信仰,目前与父母同住一普通社区。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性格文静、内向,但在熟悉的人面前言语较多。在家排名最小,父母均为农民,上有一姐,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子女顺其自然管教,气氛宽松,促成求助者任性、固执,脾气急躁,姐姐平时也让其三分。幼时经常能主动与父母交流;曾听母亲说起一女邻居有婚外恋导致离婚,自此对离婚问题怀有负性想法,认为女人离婚不光彩。读初
三时有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意,求助者嫌其相貌丑陋而拒绝,并以此作为笑料在父母面前述说,遭到父母的责怪,认为不应嘲笑别人短处。自此很少主动再与母亲交流,但有些话愿意跟父亲说。觉得父亲虽为农民,但身材高大,脸相俊朗,而且善解人意,不轻易发火,还比较幽默。求助者数次在姐姐跟前表示,将来嫁人就要嫁爸爸那样的男人。为此曾遭到姐姐的讥讽,说求助者有恋父情结。24岁那年,偶遇初中毕业、做司机的小学同学林某。林某生性活泼,爱开玩笑。求助者无意间发现,林某1.8米个头,有几分父亲的“遗传因子”。两人相爱了,半年后结了婚。好景不长,求助者生完孩子不久,就发现丈夫有了外遇。规劝不成,继而发生争吵。争吵中林某常将其打倒在地。求助者想尽办法挽回,情况仍愈演愈烈,万般无奈之下,在孩子3岁时,两人离了婚。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有一与其有类似离异经历的女友。
3.精神状态: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情绪焦虑易紧张,有一定自制力但易激动,言行一致,人格较稳定。
4.身体状态:近两个月睡眠较差。
5.社会功能: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容易分心,考勤状况良好。
6.心理测验结果:(1)SAS:标准分55;(2)SDS:标准分56;(3)SCL-90:总分156,人际关系敏感2.2,抑郁2.4,焦虑2.1。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1.主述:离婚后,求助者摆脱了暴力阴影,但认为离婚是可耻的事。其一同样经历的要好女友,也持相同看法。也因此求助者对婚姻毫无信心,从不主动交男朋友。一直对外界刻意隐瞒离异一事。后来,一同事偶然得知她的事情,并告诉了其他同事。求助者知道此事后,心里很不安,开始觉得同事以异样的、甚至鄙视的目光在看自己,而个别同事有意无意问起其家庭的事,更让其感到是故意羞辱自己,觉得更加抬不起头来。在持续的心里压力下,工作开始分心,脾气急躁,单位领导和同事开始对她有了看法。她认为,领导和同事将她工作上的一些差错与她的离异问题作了因果联系,感觉呆不下去了,自感压抑,无法解决,前来咨询。
2.个人陈述:“离婚已有四年了”;“从小就认为离婚对女人来说是可耻的事”;“社会对于离过婚的女人,总是有偏见”;“我现在有点怕上班,怕他们问我离婚的事”;“有时觉得不要离婚好,有一个表面完整的家庭,人家也不会说三道四了;但是想想那种难受的滋味,还是离了好”;“不想再结婚,形象太受影响了”。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1.母亲诉述:有1个多月了,我女儿感到累,认为在现在的单位上班没劲,想换单位。问她为什么,她也不愿说。我也在想这情况是不是跟她离婚有关。离婚后,孩子、房子都给了男方,她跟我们住在一起,在家总是唉声叹气的,说是命不好遭离婚。以前她下班后喜欢到朋友那里去,但现在一下班,就把自己关在房里,总是看书听音乐,她那些朋友也都不来了。人家给她介绍男朋友,她也不感兴趣。
2.咨询师了解及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在婚姻上对自己要求很高,自小认为女人离异不光彩,是丢人的事情。坦言只要没有暴力,即使没有感情,也愿意维持婚姻。谈及前夫时,情绪激动,泣不成声。领导和同事过去对自己很友善,工作上有点小差错也不计较;自从他们知道自己离婚后,他们总是不给自己好眼色看,自己觉得在单位里成了“坏人”。要好女友的同样经历和观点,加强了其对离异问题的负性评价。只想离开目前的单位,对人的敏感也仅限于目前单位的同事,无泛化。求助者意识清楚,自知力完整,应答切题,情绪略焦虑,面色忧郁。
四、评估与诊断
1.评估: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偏内向、孤僻、较难适应
外部环境;胆小、固执,任性,依赖性强,敏感,易受暗示,情绪不稳定。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上存在错误的观念;心情压抑;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问题引发的躯体症状表现为睡眠不良。病程不到两个月。
2.诊断: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主客观世界统一,自知力完整,主动就医,并且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该求助者病程的症状表现(如焦虑,睡眠障碍等)不足三个月,精神痛苦程度不甚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没有造成严重损害,内容尚未泛化。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可以排除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
(3)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在近期(被同事知道离婚以后)发生的,内容只局限在公司,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可以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不主动就医,伴有幻觉、妄想、行为异常等。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神经症的特点是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问题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或半年。该求助者的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并不严重,病程不足3个月,评分不足6分,问题也没有泛化。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两个月。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也没有泛化,持续时间不足两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病因分析
(1)生物学因素:该求助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
(2)社会性因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离婚)。
(3)心理因素:存在不良认知(女人离婚不光彩);个性特征偏内向、孤僻、较难适应外部环境,缺少人际沟通。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经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改变该求助者认为“女人离婚不光彩”的看法;改善该求助者焦虑情绪和人际交往状况,使其心理测验结果恢复正常水平;改变该求助者的睡眠状况;平衡与他人比较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纠正其负性情绪和错误认知。
2.近期目标:坦然面对外界议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认知,增强其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树立自信心。
4.最终目标: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疗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离婚后自我形象的不认可。其原因是在其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在“离婚形象不好”的错误认知模式主导下,不能有效地应对离异、外界议论等应激性社会事件.而具有同样经历的女友的感受,使其错误认知和不良行为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认知和个性的偏离。不过,求助者目前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只是一般的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对此类问题是最有针对性和有效的。
为此整个过程应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式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并在新的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逐步内化成为求助者的自然行为。
2.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小时左右。
咨询收费:每次50元。
心理测验收费:SAS,SDS 20元/次;SCL-90 60元/次。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任务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了解基本情况,收集一般临床资料;
(3)紧张、焦虑与人际敏感行为的临床评估,有关心理测量;
(4)确定主要问题,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完成情况
(1)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倾听求助者的诉说,鼓励其宣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获取了求助者的信任和理解;
(3)收集求助者临床资料,了解其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4)求助者独立完成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90项症状清单的自测;
(5)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其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咨询师告知其为一般心理问题,进一步说明其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目前其睡眠障碍就是躯体化表现之一,需定期进行心理治疗;
(7)布置咨询作业:认真思考咨询师的谈话并提出问。
2.心理咨询阶段
任务
(1)加深咨询关系;
(2)识别负性自动想法;
(3)学会合理评价,提高自控力;
(4)认知行为干预。
完成情况
(1)反馈咨询作业:认为咨询师说的有道理,从理性上能接受“女人离婚并不丢人”,但不知为什么就会这么想问题;
(2)说明认知行为治疗原理;
(3)认知分析;
(4)结合认知行为治疗原理,咨询师与求助者就上述认知分析环节进一步商讨:早年女邻居因婚外恋导致离异而形成的错误认知模式,因此解决其心理问题的根本在于改变这一认知模式;
(5)与求助者进行角色扮演(咨询师扮演同事、求助者扮演自己),观察其情绪反应,让其描述具体想法;
(6)咨询师与求助者探讨婚外恋问题。让其意识到婚外恋并不都是不合理的,引导其重新审视当年女邻居的婚外情形象;
(7)布置咨询作业。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张和敏感了;觉得离异不是像自己以前认为那样不好的事情,不再像以前那样自卑,开始重新和朋友交往,在面对别人评论的时候也没觉得什么不舒服。”
2.他人反馈:同事认为刘某变得开朗了;刘某的母亲也说刘某下班后不再把自己关在房里,也不提换工作的事情了。
3.心理咨询师评估:求助者已基本纠正了不良认知;自卑心理得到了克服;情绪症状(自卑、紧张、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得到了改善;躯体症状(睡眠不良)已消除;能够较坦然地面对外界议论,轻松的和同事相处。
4.心理测验结果:1)SAS:标准分48,2)SDS标准分51,3)SCL-90:总分146,人际关系敏感1.9,抑郁2.0,焦虑1.8。
总结:本案例中的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是因其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离婚女人形象不好”所至,因焦虑、紧张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人际关系紧张;睡眠不良。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和症状标准,排除了精神病与神经症,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可行的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后,根据所定的咨询目标进行评估可知:本案例成功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得以缓解,自卑心理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人格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略
第五篇: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本文是一例关于高中生分班后成绩不理想而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来访者在分班后由于压力较大、存在内心冲突和错误的认知,出现心情焦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和入睡困难等症状。咨询师根据来访者的情况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来访者识别不合理信念,建立恰当的认知模式。经过数次咨询,来访者能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身边发生的事件,乐观、坦然地面对现实生活,其焦虑情绪和睡眠问题等基本解决,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关键词:考研焦虑、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杨某,男,汉族,18岁,未婚。父母皆是职工。祖父母、外祖父母均建在,但不共同生活。无精神病家族史、无重大疾病史,体检无躯体疾病。
(二)个人成长史
来访者出生在本省一个经济条件一般的普通家庭,自幼性格内向、敏感、执着。入学后,来访者学习成绩优秀并且担任班干部,深得教师喜爱,性格变得开朗了许多。他的初中生活如鱼得水: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是老师的好助手,文体活动的主力军,深得老师偏爱。初中毕业,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所以复读。后考入当地一流高中,但学习上的绝对优势不复存在,而且由于复读,比同班同学大一年,还带有略微自卑心理,同学间竞争激烈,加上自己学习方法的偏离,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且经过努力仍没有提高,于是挫败感油然而生。面对高考,来访者不忍心让母亲失望;另一方面,觉得自己无力回天,无缘名校,内心非常痛苦。
(三)精神状态
来访者衣着整齐,举止得体, 说话有礼貌,与咨询师交谈正常。注意力能集中,言语清楚,思维敏捷。情绪低落,精神不振,意识清楚,求助愿望迫切。
(四)身体状态
来访者自幼体健,未患过严重躯体疾病。近来情绪低落,郁郁寡欢,食欲不佳,并且睡眠质量下降,体型消瘦。
(五)社会功能
来访者学习效率下降,逃避去自习室学习,人际交往淡漠。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心烦、焦虑、自卑,入睡困难,醒后无精打采
个人陈述:按照计划复习备考,精神压力较大,对复习以外的事情从不多过问,喜欢独处。最近二模成绩不甚理想,内心十分焦急。最近一个月来,入睡困难、多梦,出现头痛、记忆力下降,食欲不振。自觉无力高考,将来前途一片黑暗,心烦意乱,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总是觉得这次考试又要失败,认为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前途,亲朋好友都会看不起自己,母亲也会更加失望。自己想要认真复习,争取金榜题名,却又觉得学习找不到方法,对于知识难以掌握,认定自己考不上好大学会失去一切。近两周来,无心学习,寻找各理由回避去自习室学习。对同学也变得冷漠,交流减少。总之,是对学习失去兴趣,对未来充满焦虑和无望感。不知道如何改变自己的状态,也不知道如何面对将来。迫切希望咨询师可以帮助自己,改善自己的心境状况。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一)心理咨询师观察
来访者由一名亲友陪伴而来,身材高大,发育正常;五官端正。进入咨询室时显得很紧张,坐下后不主动说话。在咨询师询问后开始叙述,言语条理清楚,回答切题,语调适中,定向准确。整个叙述过程注意力集中,思维反映较敏捷,智能记忆好。情绪波动大,激动时语速加快,对咨询结果有良好期望。
(二)父母反映
最近杨某不爱说话了,老躲着人群走。半个月来,每天早上都找借口不去自习室。人变得懒散,生物钟混乱。
四、评估与诊断
(一)心理状态的评估、诊断
根据综合收集来访者的资料,来访者是正常心理范畴内的心理不健康,可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属于可以进行心理咨询的范畴。诊断依据如下:
1.来访者的消极情绪是由客观的社会事件引起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是统一的;来访者的知、情、意等心理过程是协调的;个性相对稳定,其个性没有发生明显、根本的改变。有自知力,为自己所陷入的心理状态担忧,主动求助,迫切希望解除烦恼、焦虑,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所以可以排除精神病。
2.该来访者表现出烦恼、焦虑、抑郁、情绪低落等症状,是由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强烈现实刺激引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痛苦情绪持续达半年之久;反应对象由对考研的焦虑泛化到对前途的担忧,已经超过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可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二)鉴别诊断 与抑郁症相鉴别
抑郁症的典型症状表现有兴趣减退甚至丧失、对前途悲观、无助感、感到精神疲惫、自我评价低、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以上抑郁症状至少持续两年,且至少与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抑郁状态可判断为抑郁症。而该来访者虽然有兴趣减退,对前途感到迷茫等轻微的抑郁症状,但与焦虑症状相比,是伴随症状而非主要症状,且持续时间不够诊断抑郁症的时限。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
(三)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来访者处于发育期,本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学习,而来访者由于经历了复读,与同龄人的人生节奏相比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对复读有隐形抗拒。
2.社会性原因
(1)家庭教养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高中前成长顺利,一直受到师长的肯定和赞赏,抗挫折和抗压力能力较差;母亲要强、好胜,对 来访者要求较高,期望值偏大,对来访者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有较大影响。
(2)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来访者复习期间很少跟父母沟通,而且父母学历较低。
3.心理原因
(1)人格特征:高傲、敏感、争强好胜、苛求完美、易受外界影响。
(2)不恰当的归因方式: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外部不可控因素,对内部可控因素的挖掘不够。
(3)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中考失利,经历复读,内心郁闷、惋惜。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商定,确立以下咨询目标:
(一)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缓解烦恼、抑郁、焦虑的情绪,减轻自卑感,改变非理性观念,改善错误的认知模式和不恰当的归因方式,增强自信心。
(二)最终目标与长远目标
完善来访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来访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方法与原理
为实现咨询目标,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该疗法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和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如果某人有正确的观念,他就可能愉快的生活,否则,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就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困扰。因此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改变造成来访者情绪困扰的非理性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来访者克服自身的情绪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具 体方法是:通过与来访者交谈,找出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来访者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与自身的非理性观念的关系。[5]咨询师运用多种技术,帮助来访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消除不良情绪和不适行为。
七、咨询过程
(一)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2次咨询)采用摄入性会谈收集来访者的有关资料,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精神状态、行为特点以及求助动机,咨询师通过共情、理解、关注等技术与来访者初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使其感到被尊重、被接纳。
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做出评估和诊断,与来访者共同确定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介绍咨询方法、原理及过程,签订书面协议。
(二)领悟阶段(第3次咨询)
根据合理情绪疗法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通过面质提问等技术进一步使来访者认识领悟到这种思维模式是错误的,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所产生的一些信念是不合理的列举出来访者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辩论。使来访者领悟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自己应该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责;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自身存在的各种症状。
(三)修通阶段(第4、5次咨询)
咨询师主要帮助来访者了解什么是合理的信念,什么是不合理的信念,指导来访者寻找和确认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学会区分合理信念和不合理信念。同时鼓励来访者主动体会自己不同的信念对自己情绪和行为产生的不同影响,自己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
(四)再教育阶段(第6、7次咨询)
巩固前几个阶段所取得的结果,帮助来访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 合理信念和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并对来访者的沟通技巧予以指导,从而使来访者在咨询结束后能利用学到的心理知识、方法技术应对今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咨询师一方面帮助来访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学习“黄金法则”,强化新观念,另一方面,注意指导来访者用新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咨询师和来访者全面回顾和总结整个咨询过程,帮助来访者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把咨询中获得的方法,体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进行心理测验,对照咨询开始时的测验情况,评估咨询效果。结束咨询。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来访者自我评估
自述心情好转很多,认识到以前的很多想法是非理性的,现在感觉轻松多了,心态和平稳了。认为自己会重新投入到复习中,尽力考出理想的成绩,但如果录取院校不满意或依旧未被录取,也觉得仍然有其他事情值得奋斗。认为母亲会理解和支持自己。
(二)心理咨询师的评估
咨询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基本实现,来访者基本消除和缓解了抑郁、烦恼、焦燥的情绪。来访者在认知、情绪、行为模式上出现了积极变化,人际关系改善,自我认识趋于合理,能适当地评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