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教材给乡村教育多一种选择

时间:2019-05-15 10:1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土教材给乡村教育多一种选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土教材给乡村教育多一种选择》。

第一篇:乡土教材给乡村教育多一种选择

乡土教材给乡村教育多一种选择 “我爱拉市海”

沿着丽江古城向东北方向行走,在翻越重山之前,远远就能看见山脚下一泓清澈的湖水,那就是拉市海。你可能早就对这个地名有所耳闻,拉市海是国际重要湿地,鸟儿的天堂。如今,当你走近拉市海时,除了清泠的湖水,翔舞的飞鸟,也许还会注意到湖边有老师领着一群孩子,正在做着什么游戏。老师告诉孩子们,中间的空地就代表拉市海,周边站一些同学扮演群山,其他人扮演溪流,绕过一座座山流入拉市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拉市海属于金沙江水系,流域汇水面积有265.6平方公里,这么多水,是由40多条大小河流和很多小溪水汇集而成的。”老师说,“如果没有山区人民对水源地的保护,拉市海的水从哪里来呢?同学们,拉市海流域不仅包括山和水,还包括山上的森林,我们的村庄,和海边的田地,连我们自己也是拉市海的一部分。”

实际上这是拉市乡的小学生们在根据《我爱拉市海》这本乡土教材学习了解家乡。你所看到的游戏正是这本乡土教材中的一个教学部分。这本名为《我爱拉市海》的乡土教材,是拉市乡8所学校和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乡村教育促进会、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及推广中心等机构专门为拉市乡小学生编写的。2006年秋天,1500本这样的乡土教材被免费发放到全乡的五年级学生手中。孩子们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教材设置的教学环节,了解到家乡的历史、地理以及变迁,认识到他们居住其中的木楞房和三坊一照壁是那么独特而美观,也逐渐明白,和时髦的牛仔服比起来,象征着“披星戴月”的“优轭”(羊皮披肩)并不土气,而是盛满了故事和纳西人的智慧。

拉市海地区是中国目前正在经历巨大变革的千千万万个乡村中的一个,环境在发生变化,村民的生活方式在发生变化,观念和文化也在悄然转变之中。生活在其中的孩子们需要知道家乡曾经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的变化,以及在这些变化中,他们可以做些什么。这样的一本教材当然并不指望能够回答“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我爱拉市海》“只是一粒种子、一滴水,希望有一天,这些乡村少年的心里装着森林、大海走世界。”“天下溪”负责人郝冰在“湿地保护区乡土环境教材”总序里说,她希望孩子的人生行囊中多一样东西——对家乡的记忆和理解。“无论他们今后走向哪里,他们都是有根的人”。2 乡土教材在中国

一直以来,“乡土教材”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中国对乡土教材关注和研究的缺乏。不过,顾名思义,乡土教材是和本乡本土关系密切的教材形式,内容往往涵盖当地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民族风情习俗、宗教信仰、语言文化等等。

2006年10月8日,教育部民族教育司下达了《关于协助搜集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函》,2006年11月24日,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又下达了《关于报送协助搜集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有关负责人名单的便函》,要求各地相关部门协助做好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在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滕星教授看来,这两个文件的出台,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对乡土教材领域出台正式文件,中国乡土教材的搜集和调查终于开始进入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决策视野,乡土教材的搜集和研究工作开始由民间走向官方。

与此同时,由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共同发起,滕星教授全权负责的“中国乡土教材收藏与研究中心”开始筹建,招募志愿者的启事刊登在中青网网站上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然而这个小小角落里传递出来的声音,却折射出100年来中国教育工作者一份极为重要但长久以来被忽略和漠视的思考和实践。

当看到一份教育大纲上写着:历史“尤当先讲乡土历史”,地理“尤当先讲乡土有关系之地理,以养成其爱乡土之心”,格致“宜由近而远,当先以乡土格致”这样的文句时,你能想象到这些意见与规定竟出自清末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吗?那是在1904年,距今已有百余年。在这一百多年中,教育思想,教材体式和内容发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又引起多少唇枪舌剑的争执,在一波波汹涌浪潮下,“乡土教材”的发展却似暗流般平静但绵延不断地流淌。20世纪的20~40年代,是中国乡土教材开发的兴盛时期。一方面在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各省各地方的教育体系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各地的学校教育主要是以县为单位编写教材,更多地反映地方的历史和文化;另外一方面,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乡村建设运动进一步促进了乡土教材的开发和使用。20世纪初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时期的梁漱溟、晏阳初和陶行知等就是其中杰出的践行者。

1949年以后,国家统编教材的实行使得地方性的乡土教材逐步退出各地课堂,虽然仍有像徐特立等著名教育学家为之鼓与呼,但统编教材的力量压倒一切,乡土教材的发展进入蛰伏阶段。这一眠便到了2001年,这一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后根据《纲要》精神编写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开始大量出现。2003年是另一次更大的转机的开始,教育部颁布条例,允许各地自己开发本土教材。这之后,一批教育界人士和民间机构,迅速进入这个领域。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就是其中之一。从2005年起,“天下溪”每年都要举办一次乡土教材编写与使用研讨会。这个研讨会没有豪华的会场,也没有繁琐的程序,一间不到5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几张简易工作台一拼,参会人员围坐四周,介绍自己编撰乡土教材的经验,更多的则是困难与教训。而参会的20余家相关机构,可能就是今天中国民间乡土教材编撰的大部分力量所在。这些机构包括致力于西部环境保护的“绿驼铃”环保组织、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等等,还有来自一线的老师们,怀着深切的忧虑与希望。郝冰介绍说,2007年“天下溪”希望能到教材使用地去开一次研讨会,在当地推动“乡土教材”的开发和使用。3 乡土教材何为?

“老师,柳树是什么?枣树呢?”这是四川梁山彝族地区学校一个孩子的问题,在他的课本里,有《柳树与枣树》的故事,可是在他生长的地方,既没有柳树,也没有枣树。面对这样“简单”的问题,老师不知道该如何做答,资料和图片不能够代替实际的生活经验,于是知识的传递只能模糊而懵懂地进行。相比起柳树,超市、飞机、地铁,对于乡村孩子来说,是更为陌生而遥远的概念。然而这类名词和概念,却伴随着其整个学习过程。“要达到同样的教育目的,为什么不能利用当地的素材呢?如果课文里讲的不是柳树和枣树,而是当地的一种植被,孩子们学习起来是否会更容易?”郝冰发出这样的疑问。同样的问题,徐特立也问过:“我在延安时,曾见有人写了一篇关于宇宙知识的文章,写得太深。我问他:‘为何不从延安出发?’他说:‘从延安出发怎么能讲宇宙观?’我说:‘延安是否有天,延安是否有地?如果是有的话,那就可以从延安出发讲宇宙观。”头上的天,脚下的地,人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一方水土,正是教育所应当依赖的最基本的素材,这是许多乡土教材编写者编写教材的出发点。

“统编教材在课程设置时,是按照学科系统编写的。比如数学,一个孩子上过数学课之后,可以了解到各种数学定理、学会解方程式。但是他可能初中毕业,还不会基本的簿记。”统编教材铺就的通往更高层级学堂的道路并不适合每个人,而在寻找新的发展途径时,以往书本上的知识便显得远不敷用。“教育不为人生提供帮助,是一大失败。”温和的郝冰谈及此时,显得有些愤怒。从扶贫的角度切入,成为乡土教材编写的另一向度。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联合开发的《好日子等着你》——“实用语算”、“实用生活技能”教材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从“如何养好猪”、“开一个自己的小商店”这样适用于留住乡村的生存技能,到“了解城市公交车”、“如何签订合同”等城市生存的基本常识,都被包括在这样一套教材之中。

目前,还没有人和机构对乡土教材进行全面研究与规范,乡土教材的内涵与外延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对于什么样的内容应该被编写入乡土教材,乡土教材的编写者们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关注重点。不过,“把根留住”的呼唤,成为目前大多数从事乡土教材编写工作成员的共同理念。中国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令大部分乡村孩子面临终有一天离开乡土的命运。背井离乡之时,怎样看待曾经的家乡,不屑、歧视还是充满珍视,在大一统的教育中,这些问题没有被给予解答。乡土教材的编写者希望能够回答此类问题,并尝试提供一种“珍视乡土”的价值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被认为是近年来编写乡土教材最早的实践者之一。他称自己是从教育部《新语文课程标准(草案)》中受到了启发。课标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钱理群的忧思更为深远,2003年出版的由其主持编选的《贵州读本》明确提出“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这一理念。钱理群语重心长地指出:“我忧虑的不是大家离开本土,忧虑的是年轻一代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以及土地上的人民产生了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和心理上的疏离感。所以乡土教材不仅仅是增加学生对一些乡土的了解,更主要的是建立他和乡土,包括乡土文化及乡村的普通百姓、父老乡亲的精神血缘联系。” 4 困境与希望

“你们有多少预算?”在2006年乡土教材开发编写与使用研讨会上,一名参会者向绿驼铃提出问题,讲台上绿驼铃的工作人员正在介绍编写民勤县荒漠化乡土教材的构思。略微沉默之后他回答,“我们只有2000元”。2000元,也许仅仅是一张机票的价格,但却是绿驼铃编写民勤县乡土教材的全部预算,“全部”意味着从前期调研到后期印刷、发送,都必须从这2000元里开支。但这样的答案并没有激起其他与会者的惊叹,因为他们手中可以支配的资金,也并不宽裕到哪里去,最多也不过在2万元左右。在所有乡土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编撰者都是义务的,没有一分钱的稿费。即使这样区区2万元,也必须依靠其他项目基金会的资助。比如“天下溪”开发的乡土环境教育教材系列,就是在国际鹤类基金会的资助下才得以完成。与经费稀缺相对应的,是这些教材一般都以免费发放的形式推广。有着项目资助的教材,也并非一劳永逸,项目都是带有试验性质的,试验虽然成功,后续的开发和使用如何进行,也成了摆在乡土教材开发者面前的大问题。

与资金同样短缺的,还有人。一方面,从外部推动乡土教材开发的志愿者队伍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我爱拉市海》只有薄薄45页,但主编者却为此忙碌了整整一年。2005年11月中,天下溪拉市海乡土教材开发项目组一行四人赴拉市海进行前期调研,走访了坝区的数个村庄及学校,拜访当地村民,与教师交流。通过这次的调研,项目组收集了当地文化、风俗、环境等方面资料,与当地教育部门及学校建立联系与合作。回京后,项目组完成了教材大纲及细目的编写工作,但这仅仅只是开始,教材细目被发回拉市海,当地的老师反馈回他们的意见,修改,反馈,再修改,最后拟定的大纲发往拉市海,由当地教师自愿参加教材编写。然后是一稿,专家统稿,改写,二稿,2006年5月,《我爱拉市海》的编写工作才告一段落。利用暑期,《我爱拉市海》的开发人员再次与当地教师进行交流,并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试讲,根据试讲实际再进行修订。这些琐碎而重要的工作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是地方上认同乡土教材理念,并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推广教材的教师;在《我爱拉市海》的封底上,有着一长串名字:其中既有韩静、王小平这些外在推动者,更多的则是拉市乡的乡村教师们的名字:和恩胜、和建国、木作良、木金?拧?…“外在的推动是暂时的,我们希望的是给乡村学校带来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作为一个外部推动者,郝冰的希望是有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乡土教材的编写与推广中来,最后转变成他们自觉自主的事情。

除了资金和人力资源,与当地教育机构的协调,和应试教育的冲突等等都是横亘在前无法忽视的难题。作为统编教材之外的补充教材,一方面是谁来教,用多少课时教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在升学压力渐增的当下,老师和学生愿意投入多少精力,又有多少兴趣的问题。在天下溪主办的研讨会上,对在应试教育下乡土教材生存空间的探讨也是与会者交流的主要问题。

然而困难和希望总是相依相傍,先行者的步履虽然缓慢,但每一步都有其价值和意义。北京47中位于海淀区北部,是一个农村中学。学校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对周边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作了搜集和整理,汇编成了《谁不说俺家乡好》的乡土教材。47中校长国敬华校长介绍说,“原来学生总觉得家乡属于农村,文化落后。但自从看了乡土教材后,许多学生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家乡也很美。原来一聊起家乡觉得无话可说的学生,现在都能给别人当故乡的导游了。”而郝冰在2003年参与编写的《其其格的故事》原本是设计给草原上的小朋友们看的,“没想到很多牧民也被吸引了,他们常常一口气读完,兴奋地指着其中的插图说:‘以前草原就是这样的。’”《其其格的故事》最初只印了1000本,后来,给这本书画插图的陈继群和几个好朋友凑了几千元钱,加印了8000册,然后开车去大草原,分发给那里的小学校和牧民。“觉得自己的理念是和当地人能达成共识的,是和那块土地上的人的脉搏能够相振动、相吻合的时候,是我最喜悦的时刻,也是我最大的动力。”

郝冰不愿意为“天下溪”目前所做的事情赋予更多更高大的意义,“我们现在做的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不要把它说成是那么大,能承载那么多的东西。文化的自信心等等,不是靠一本教材能建立的。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东西,我们所做的是多提供一种选择,在孩子们面对人生,面对未来,面对变化的时候,能够多一种价值选择。但是怎么选择,接受多少还是孩子们的事情。”(记者 熊彦清)

第二篇:石壕小学红色乡土教育校本教材开发方案

石壕小学“红色乡土特色教育”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的

案(初稿)

校本课程是红色教育的载体,而红色文化是红色教育的灵魂。为弘扬红色乡土文化,打造红色特色教育学校,构建学校红色乡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特拟定此方案。

一、课程设置(指导思想):

编辑校本教材《红色的土地》,把革命传统教育揉进学生的思想教育中,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革命、家乡红色历史的认识和学习,使学生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让学生不忘历史,学会感恩,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培养少年儿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迹及红色文化,从而加深对家乡人文社会和红色文化的了解。

(2)、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时尚感人的节目解读红色文化。(3)、通过学生分组活动,提高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综合表达的能力,发展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组织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走访等形式收集家乡红色文化历史、革命英雄人物事迹、红色诗词,丰富课堂内容。(2)、引导学生亲近家乡的红色文化,关注时代的发展,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和学校内外的联系。(3)、创建并运用品牌节目,把丰富的声、像导入综合实践课,激活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热情,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参与组织筹划、合作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学会与人协调,明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做好事情的前提。

(2)、从本土生活实际出发,关注身边的环境、社会、风土人情。通过活动的组织与参与、感悟与反思,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教育学生关注生活,进而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感和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及活动结束后自发把自己打造成具有红色“性格”、红色“气质”的人。

三、课程内容:

加强与县文联、县文化馆、县文管所、县博物馆、县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的联系与沟通,积极收录整理本地区及县、市乃至全国的红色革命斗争故事、红色人物传记、红色散文、红色诗词、红色名言警句、革命歌曲以及学校、家乡的历史传统文化,编写特色校本教材《红色的土地》----红色革命传统教育读本。坚持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大目标,要求整套教材要设计精美,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使红色文化校本教材融知识性、时代性、趣味性于一体。为了使红色文化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要让校本教材成为学生的必读书目,安排专门学时进行讲授,并组织开发相应的教学参考书,以此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文化积累,陶冶学生精神世界,激发学生诵读激情。

四、课程结构:

根据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特色和本校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把“红色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编写出阅读教材。

根据学生的认知年龄特点,将《红色的土地》校本教材共分低段、中段、高段三册,每册若干篇课文。按照 “红色纪事”、“红色颂歌”、“红色传承”的思路,开发校本课程系列教材,构建红色文化校本课程。低年级使用《红色纪事》、中年级使用《红色颂歌》、高年级使用《红色传承》。每册书可分为“红色中国、红色人物、红色家乡、红色故事”等四个单元。课堂结构可分为“红色人物我介绍”、“红色故事我宣讲”、“红色精神我畅谈”、“红色文化我实践”四个环节。课后设计一些诸如看一看、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拍一拍、访一访等多种形式的课后练习。低、中、高年级教材内容、课程目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五、课程的编写:

1、编写目录:根据工作分工安排,由各红色乡土教育兴趣小组教师组织编写各年级校本教材《红色的土地》的课程目录及内容简介;由音乐老师组织编写《红色的旋律》课程目录及内容简介。

2、组编教材:教导处(或红色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根据计划,组织编写校本课程。

六、课堂展示、汇报成果的形式:

1、子午书简﹙我爱诵读

红色诗词组﹚

2、幸运52﹙知识竞赛

红色知识组﹚

3、艺术人生﹙红色记忆

红色故事组﹚

4、我爱记歌词﹙K歌比赛

红色歌曲组﹚

5、实话实说(1)、你说我说:体会交流(2)、各抒己见:拓展延伸

七、课时安排:

红色文化校本课程作为对学生学习的补充教材,采取课时集中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每周1-2课时,可利用每周班会课等时间进行教学,要有教案、记录等。

八、学科渗透

特色校本课程学科渗透,将革命传统教育渗透于其他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培养他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学科教学中实施“5-3-2-6-3-6”活动渗透红色文化理念,积淀丰厚红色校园文化。

语文教师每期做好五件事,即每堂课前组织学生发表一条红色宣言,每天至少读一首红色诗词,每周至少背诵一首红色诗文,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红色诗词朗诵会或红色故事演讲会,每期至少开展一次红色诗文征文比赛,让红色文化的元素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品德社会课教师每期做好三项事,即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教育,每期举行红色革命故事会不低于两次,每期让学生收集红色故事或红色案例等轶闻佚事不少于两个,每年开展红色考察活动至少一次,让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音乐教师每期做好两项事:教唱红歌不低于两首,每期举行一次学生红歌比赛,让红色文化的声音响遍校园。

体育教师要在体育课加强学生行、走、集队、纪律等教育,按照革命军人的标准对学生实施队列、跑步、形体、仪表、速度、纪容等方面训练,让学生学会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集合排队齐如整,强化学生素质,让红色的革命种子穿透岁月茁壮成长。

美术教师每期至少各安排一至两次让学生画红色画、写红色字,每期至少举行一次学生书画展,通过这三项活动让红色文化开满校园,花香果美。

当条件允许时,微机教师要组织学生做好六件事:积极制作和开发红色文化课件,创建红色文化网页、论坛、博客、博客群、QQ 群等,并定期开展红色文化优秀课件、优秀网页、优秀博客的评选活动,让红色校园文化到处传扬。

其它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该科特点渗透红色文化的理念,有效落实红色校园文化建设。

各学科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地挖掘教材中的跨学科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找到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横向联系,激发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掌握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九、课程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

2、对教师的评价。重视教师角色的定位,看教师是否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组织者、辅导者,是否成为学生各种能力和良好品质的培养者以及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其次是教师的经验总结。

十、课程开发的管理和保障措施:

1、教导处负责红色乡土教育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和评价工作。

2、班主任及各年级红色乡土兴趣小组教师在教导处的指导下负责学生的“红色乡土教育”校本教材的编写编辑及教育教学工作。

3、期初,授课老师拟定好校本课程学期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

4、学校对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在外出学习、教学研究、校本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物质支持。

5、学生的校外活动要在指导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展开,并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6、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十、校本课程纲要(选材):

1、第一板块:(镇、校)

以本校本地区现有的红色资源为核心内容,学习介绍中共党史。前奏:(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大革命及大革命的失败;(3)、土地革命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简介;(4)、红军长征的背景。主题:

(1)、历史的丰碑:红军长征过石壕

①历史背景;

②革命斗争;

③鱼水情深;

④精神永存;(2)、红军司务长的故事;(3)、红军洞的故事;

(4)、红军桥的历史;(5)、石壕红军烈士墓;(6)、红一军团长征驻石壕指挥部旧址;(7)、红军长征过石壕有关将领的人物生平解说。

尾声:(1)、红军长征过石壕后的故事:土城战役、四渡赤水、„„(2)、红军长征的结束;(3)、红军长征的概况、经过;(4)、红军长征的重大意义。

注意:所选内容中可选有关红军或红军长征的小故事、人物传记、革命歌曲、红色诗词、散文、重要会议等。

2、第二板块:(县)(1)、巴渝大地的惊雷:重庆第一党支部的诞生及影响

①历史背景;

②綦江地下党支部的建立;

③綦江革命斗争的开展;

④綦江地下党支部建立的重大意义。

(2)、綦江党史人物解说:

①革命先驱邹进贤;

②红军骁将王良及红色长篇小说《璀璨的将星》; ③革命先烈王奇岳;

④霍氏三杰; ⑤革命烈士陈治钧;

⑥红岩烈士明昭„„

(3)、綦江的解放。

3、第三板块:(重庆市)“不朽的红岩魂”:重点是《红岩魂》中有关红岩烈士、渣滓洞、白公馆等方面的红岩故事、红色诗词、红色人物等方面的学习。

4、第四板块:(全国)

其他各地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红色故事、红色诗词、散文、红色人物、红色歌曲等。

5、第五板块:(地域文化)(1)、石壕镇及石壕小学的历史变革、本镇的历史风土人情;(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乡的思想感情);

(2)、綦江地域文化及綦江“僚人”的历史传说、考证。

綦江县石壕镇中心小学

2011年10月

第三篇:多给乡村学校与教师

多给乡村学校与乡村教师“贴金”

——试谈制约我省县域内城乡小学教师均衡配置的因素

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条件与民族习惯各不相同,近期内,甚至永远不可能完全实现城镇化,这就将永远存在城镇教育与乡村教育两个问题。

一、乡村小学当前的大多面貌

(一)、校舍。近些年来,上级党和政府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与农村村民积极办学相结合,许多农村学校校舍都由木房改建成砖房,但仍存在在危旧校舍里上课的村级学校,教师没有专用宿舍,大多借住在办公室。学校没有校门,没有围墙。

(二)、教师。当前在村级小学执教的教师,绝大部分是“民转公”过来的教师,他们虽然在教坛上工作了几十年,但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教育教学知识相对缺乏。加上年纪偏高,已很难适应当前新课标下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学生。农村本来就居住分散,人口少,加上现在有的村民举家外出打工,学校生源明显减少,结果就形成了一校一老师,办学几乎如同过去的私塾。为了保住学校不被撤并,老师就把一些尚未足七周岁的儿童也收进了课堂。学校由于只有一个老师,工作非常随便,大都是早上老师与学生一起集中,下午大家一起分散。学校缺少一种育人的氛围。

二、产生城乡教师配置不均衡的因素。

(一)、人们的习惯追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们都羡慕城镇居民相对殷实的物质与文化生活享受,农村人都以能在城镇工作或生活而感到光荣、神气。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都想留在城镇,在乡村工作的机关干部或教师也都千方百计往城镇调动。自从县城有商品房出售之后,许多农村教师舍弃家中的责任田、责任山于不管,甚至不惜借贷也到县城买它一套房子,他们不怕贷款要付利息,不怕往返县城需要车船费,可就是这样,还为能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到城头住上几天而感到光荣。他们在退休之前是绝对没有调动进城的机会。可见,能进城,能在城头工作或生活是农村人梦寐所求的。

(二)人为的主观安排。现在的农村小学,特别是村级小学,一个老师顶一个班、两个班的课是常见现象,而城关学校的教师却在超编。似乎有着个不争的事实,城关教 1 师只进不出,调入城关的教师虽然不是平庸之辈,但都有着一定的这样或那样的背景才能调入。他们一旦从农村走出,不但是人走,有的连编制也带走,城乡教师配置自然不均衡了。

(三)、城乡教师相互对调调动的不协调。上面曾说,城关教师似乎只进不出,虽然有城镇教师到边远学校“支教”的工程。但是,从城关学校出去“支教”的也大都是到乡镇中心学校,就是到村小也要交通方便的地方,他们出去只是一年,长不过两年,然后又回到城关学校。农村教师真是扎根农村,他们来来往往从一个村小搬到另一个村小,有的甚至人越老,却搬到离家越远的村校。风里来,雨里去,十分辛苦。

三、如何解决城乡小学教师均衡配置的问题

1、合理并校,扩大乡村学校办学规模。通过调查论证协调,把相邻较近的村小合并,通过这样来扩大办学规模,而且教师集中,有利于日常教学的相互探讨,更能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有利校园文化建设,增强育人氛围。

2、提高乡村教师的政治待遇。乡村教师如同一头孺子牛,默默无闻地为党的教育事业辛勤工作,他们耐得寂寞,他们忍得吃苦,他们是伟大的。但目前,在城镇的大型学校管理中,对少数工作成绩落后,思想有疙瘩的老师,往往就把他们往下一级学校调动了事。曾经有人讲过,如果中心学校的教师谁的教学质量差,谁的工作不积极的,我们就把他调往边远学校。孰不知,您话中的言外之意,在边远村校工作的就是教学质量差或曾经是教学质量差,工作不积极的人?所以我说,我们要提高乡村教师的政治待遇,如同给有三十年教龄的教师发荣誉证一样,给在乡村特别是边远村校连续工作五年或十年、二十年„„的教师发荣誉证,有表彰会时,请他们坐前排。还要创造条件,组织他们走出山门外出参观学习,开开眼界,让他们感受温暖。我们乡村教师同行,自然也感到光荣。

3、同等看待城镇与乡村小学教师。前面虽然说,乡村教师大都是“民转公”而来,但经过他们的努力,许多人都获得了中级职称资格。现今,普遍实施教师职称评聘分离制度。但是,城镇与乡村所得的中级职称比例就高低不同,有的悬殊一倍以上。由于指标少,乡村学校里自然就有更多的落聘教师。想一想,农村条件差,工作艰苦,但职称 2 的比例不知为何要比城镇少。改革开放几十年,城乡差别还是这样大?农村落后,更需照顾啊!

4、设立农村边远学校教师特殊岗位津贴。现在的边远乡村学校教师绝大部分是本村人或邻近村的人。可以说,教师与学生是近亲“繁殖”。外村教师来,工作不安心,本村教师在,群众又有着这样那样的不满意。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能否通过评估,给特别边远的村校教师设立岗位津贴。上世纪70年代,农村教师工资中就曾有过“小伙食”补助,因为村级小学校或当时的办学点没有食堂工友,教师要自己煮饭,所以工资中多出一两元的“小伙食”补助。如果我们现在设立了边远学校教师岗位津贴,调城关或中心校教师去边远村校工作,起码不让他们亏得多。我们管理起来也理直气壮。

5、改变一岗定终身,实行教师有期轮换。在同一乡镇或同一片区内,实行教师教学岗位轮换,这样让中心校教师也能到村校锻炼接受考验,村校教师也有机会到中心校学习。还可以避免过去中心校调某人到村校工作时有故意贬低或排挤打击某人之嫌。教师按程序有序流动,没有思想包袱,好让他们在村校大干一场,做出一番事业!

6、实行城关学校教师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城关学校城镇学校是每个教师向往的学校,虽然不可能一下子解散城关或城镇学校全体教师,重来竞聘上岗,但教育主管部门应有一个可行方案,在城关学校或城镇学校教师有自然减员空缺时,应面向全县公开选聘在职教师。通过这一渠道,让农村先进教师能人教师有晋升机会,也让农村教师因为有同事能脱颖而出而自豪。让为数众多的农村青年教师有更大的工作积极性,有利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总之,县域内城乡教师不能均衡配置的问题是历史形成,不会一朝一夕就能解决。想到从同一所学校毕业,能力水平差不多,但分在城镇工作的同学在聘称上,生活享受上比我们农村的教师优越得多,我所想的“多给乡村学校与教师‘贴金’”的念头早就萦绕心头,希望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政治与经济待遇,势必对均衡配置城乡教师带来一定帮助。

第四篇:观看警示教育教材心得体会

观看警示教育教材心得体会

《你永不可逾越》警示教育片通过几个典型案例,讲述了公安部“五条禁令” 从颁布到现在走过的五年治警之路,反应了公安部“五条禁令”执行以来,公安队伍纪律作风和精神面貌发生的变化,印证了“五条禁令”是不可触碰“高压线”,是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刚性标尺,也是各级领导对广大民警的深切关爱。教育片中,那一幕幕触目惊心的“血与泪”的场面,一组组令人痛心的“罪与罚”的数字,一个个让人惋惜的“忏与悔”的战友,深深地震撼着自己的心灵,使我们更加认识到颁布“五条禁令”必要性和遵守“五条禁令”的重要性,再一次坚定了严格遵守五条禁令的决心,坚决杜绝在酒、枪、车、赌四个方面出问题,切实做到:常温禁令莫违规,守住底线不掉队。

五条禁令” 寄托着党和政府对警察队伍的企盼、关心和爱护,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从我们自身来讲,管不好自己的枪,何以为警?制不住酒瘾,何以清醒执法?而酒后驾车和赌博本身就是违法行为,这些发生在极少数民警身上的违法违纪行为,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严重损害了广大公安民警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荣誉,败坏了公安机关的形象,这是党纪、政纪、警纪和国家法律所绝对不能允许的。因此,认真贯彻执行“禁令”是人民警察这支铁的队伍对每一个公安民警素质的最基本要求。

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公安部颁布“五条禁令”和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是强化公安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对全体公安民警政治上的关心。使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五条禁令”的重要性,真正理解到公安部颁发五条禁令的初衷,要引以为戒,对照自己实际进行深刻反思,决不违反五条禁令,要警钟常鸣,坚决执行“五条禁令”,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赖。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人民警察,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抵御不良思潮的侵袭,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执法中,不能时刻以管人者自居,要多为人民群众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解人民群众之所难,同时真正克服反腐倡廉工作与己无关的错误思想,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五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54 选择一种物品介绍给大家范文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54 选择一种物品介绍给大家,如蔬菜、水果、玩具、文具或电器。在习作前,通过观察、访问、阅读说明方法等方式,尽可能了解这种物品,然后再想一想,可以从哪些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用上哪些说明方法。一名称,来自哪里(产自哪里)

二外形(样子、颜色、大小、一般什么季节成熟)刚长出来的样子,成熟后„„ 三吃法(先„„再„„然后)

四营养价值(举例说明)看说明或电视讲座后„„ 五人们对“ ”的评价

应城市科技馆绿色作文辅导班2012年 应城市实验小学五(6)班 邓宇驰

“把把绿伞土里插,条条紫藤地上爬,地上长时不开花,长下地串大甜瓜”。你知道这道谜语说的是什么吗?告诉你吧,那就是地瓜,也叫凉瓜。我可喜欢吃地瓜了。秋天到了,妈妈从超市买回来一大袋地瓜。你别看那地瓜长得怪怪的,其实它的味道很甜,地瓜颜色是土黄色的,大约有两个拳头那么大。

刚刚长出来的地瓜长在土里,要看是什么样子,要挖起来才知道。挖出来颜色是土黄色,外形奇形怪状,有的扁圆形,有的到三角形,有的歪脖子菱形,„„谁也说不清楚是什么形状。不是歪倒就是斜倒,再就是两三个一叠,总之样子不规则,很难看。它和红薯看起来有点像,但它含有充足的水分,吃起来脆脆的,容易咬,不像红薯那样硬。

地瓜吃起来很简单。我拿出一个地瓜,先把泥土洗干净,再把外面薄薄的一层皮剥掉,一闻有一阵淡淡的清香。可以直接像香蕉啊、苹果一样吃。也可以把它切成一块块,用牙签扎着吃。我可不想麻烦,剥了皮就吃。我拿着地瓜边看电视边吃,一会儿就吃完了。吃完了后我的手已经粘乎乎的,我去洗了个手。

地瓜还可以招待客人呢。把地瓜切成一块块放在盘子里,给客人吃。有一次,我的外婆带着表哥来我家玩。我拿出地瓜招待他们,没想到一袋子地瓜都被我们吃光了。

地瓜可以生吃,也可以炒着当菜吃。地瓜不仅含有充足的水分,是解渴的上等佳品,而且营养很高,含丰富的维生素,还有植物纤维和植物蛋白。有一次我指甲那的手掉了皮,翘着很疼。妈妈说这是我营养不良,缺维生素。于是买了一些地瓜回来,吃了几天,我的手果然就好了。

我们应城都种了地瓜。其中以挨着皂市、天门处产的地瓜最好吃。因为地瓜的生长受土质的影响,土质疏松的话长出来的才好吃,否则吃起来像木楂。有经验的人们挑地瓜时会挑那些个子大,长得扁的地瓜。

地瓜不仅好吃,而且价钱也不贵。一到秋天,应城的大街小巷都有卖地瓜的。家乡人的们都喜欢吃地瓜。它是家乡一种重要的农作物,越来越受大众的喜爱。

指导老师

丁琼芳

喻吟

下载乡土教材给乡村教育多一种选择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土教材给乡村教育多一种选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