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材即耐性美文
蒲丰是18世纪的法国数学家,他发明了数学史上著名的投针试验,被命名为蒲丰投针试验。后人根据这个原理,做了投针1000次、3000次、5000次的试验,获得圆周率。几千次的投针试验,的确需要耐性,这只是蒲丰的话的最直接解释。
引申开来,蒲丰的话可以被理解为:当别人已经无法忍耐而去的时候,天才是那个还在坚持的人。那些天才画家都是一直在画画的人(毕加索一生画了37000多幅画,平均每天一幅);那些天才音乐家都是一直在作曲的人;那些天才文学家都是一直在写作的人。在别人做其他事情时或者无所事事时,他们却一直在创作着后来被称为天才的作品,他们本人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天才。
如果深究这些天才的形成原因,你会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够坚持,之所以有那个耐性,是因为有来自内心深处的驱动力,而一般人是缺乏这种内心冲动的。只有热爱、酷爱,内心的纠结、焦虑,才能构成这种内心的冲动。纪德在日记中写道:“有一件东西最能使人们的思想有魅力,那就是不安。”许多成功的写作者都是内心备受痛苦折磨的人。由于内心的不安、痛苦和纠结,他们总在自问自答,于是写出来的东西就打动人。只不过痛苦有大小之分,如果仅仅是个人的琐碎的小痛苦,就是一个比较渺小的作家;如果是人类面临的大痛苦,就是一个比较伟大的作家。
发自内心深处的不安和焦虑不仅最能打动人心,而且形成永不枯竭的内心动力,最终产生天才作品,最终使人变成天才。
第二篇:时间即生命美文
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地移动,每移动一下就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日历,每天撕下一张,就表示我们的寿命又缩短了一天,因为时间即生命。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点什么事,学一点什么学问,充实自己,帮助别人,使生命有意义,不虚此生,那么就不可浪费光阴。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积极不懈地利用时间。
我自己就是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一个人。例如我翻译莎士比亚,本来计划利用课余,每年翻译两部,20年就可完成,但是我用了30年,主要的原因是懒。翻译工作之所以完成,主要是因为自己活得较长。翻译完成之后,我虽然仍有工作计划,但体力渐衰,有力不从心之感。假使年轻的时候鞭策自己,如今当有较好的表现。然而,悔之晚矣。
作为一个中国人,经书不可不读。我年过三十才知道读书自修的重要。我批阅,我圈点,但是恒心不足,时做时辍。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我年过八十,还没有接触过《易经》,说来惭愧。史书也很重要。我出国留学的时候,父亲送我一套同文石印的“前四史”,我在外国混了几年后又把它们原封带回来了,直到40年后才鼓起勇气读了“通鉴”一遍。现在我要读的书太多,深感时间有限。
无论做什么事,健康的身体是基本条件。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踢破过几双球鞋,打断过几只球拍,因此侥幸维持下起码的体力。老来打过几年太极拳,后来则以散步活动筋骨为主。寄语年轻朋友,千万要持之以恒地从事运动,因为健康的身体是做人做事的本钱。
第三篇:你有等红灯的耐性吗美文
前不久,在同济大学召开的一个“中德道路信号灯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红绿灯间隔时间设计不合理是造成行人乱穿马路的原因之一。行人等待红灯的忍耐极限,德国人是60秒,英国人是45秒,而中国从来没有做过相关的测试。
在红灯面前,一个人能“忍耐”多久,不仅仅是一个心理、行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解决交通效率、安全和更人性化的问题,而是反映了一个人性格因素的重要方面。为什么在中国没有人研究行人等待红灯时的忍耐极限?这既与中国人认为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有关,也与人们的“差不多”性格有关。
胡适先生有一篇描述中国人性格的文章,叫做《差不多先生传》。“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差不多先生的口头禅和行事原则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所以,他会把“千”写成“十”,不就是一撇的差别吗?最后他生病本应请姓汪的医生,却请了兽医王先生,因为医生也是差不多。由于这种差不多,他不治而亡。
表面上看,胡适先生是以夸张的形式为中国人画像,讥讽生活中的马大哈先生。但细细考量却指的是许多人性格中的不认真、大概、随意的痼疾,凡事估摸着办,不讲准确性和精确度,与西方人,如德国人的严谨、认真、凡事量化到数字、讲究程序等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人的大概和随意性与西方人的严谨和事事处处讲精确相比较,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小事上的表现。中国人遇到问路,一般的回答是:不远了。这是一种估摸着的差不多。但如果向德国人问路,他不会先回答你,而是让你走上几步,然后他会追上来说,以你现在行走的速度,一直向前10分钟就到了。显然,德国人的指路更为精确。
有了这两种国民性格的比较,就能很好理解,为什么英国人能测出他们在红灯面前的忍耐时间是45秒,德国人的忍耐时间是60秒,由此而设计红绿灯的时间,而中国人却没有这方面的测试,而是靠随意和大概,实际上就是“差不多”生活态度的另一种反映。在此基础上,中国路口的红灯才会有的亮64秒,有的竟然达到126秒。当然,大概和随意的特性也并非没有一点好处,在以靠感悟、经验和个案积累的工作和研究中,尤其是艺术中,也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在数字化生活的今天,当精确、量化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研究的必需,而且必得以精确和量化才能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时候,就不得不改变我们的随意和大概的特性了。
不仅仅是红灯面前应当测试国人的忍耐时间是多少,并精确到以秒为单位,就是生活中的许许多多地方都需要这种精确的测定,从而在量化和精确的科学基础上制定政策、设计产品和提出解决的对策。比如,柜员机、银行的柜台、超市的收银台、计算机启动、打开网页要等待多长的时间,才能既有效率又在人的忍耐限度内。还有电话铃响多少声接电话、公共场馆开多少门才会避免突发事故时因人们耐心不够造成拥挤的危险等等。又比如,生活中,你聆听意见和接受批评的耐性是多少,同理,你在给他人提意见和批评他人时,是否知晓对方的耐性是怎样的程度。掌握这些更有利于缓和矛盾和化解矛盾,和谐地处理问题。这些也是反映一个人是否有宽容的胸襟和豁达性格的大问题。
这些问题看似小事,但如果能通过测量和研究,量化到数字来精确地对待,而不是以大概和随意来设计,就会既有效率和安全,又人性化并让人们拥有生活和工作的好心情。
第四篇:尊重他人即伦理美文摘抄
每个人都有受尊重的心理需要,由此想起梁漱溟所说:所谓伦理,一言以蔽之,日:尊重对方。又想到一个外围小故事:纽约某商人在大街上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出于怜悯,他塞给那人一元钱。然后走开了。不一会儿,他返回来,从卖笔人那儿取出几支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自己忘记取笔了。临别时他特别强调: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东西要卖。半年后他俩再次相遇。这时那卖笔人已成了业绩不俗的文具推销商。他感谢纽约商人:你重新给了我自尊,告诉了我——我是一个商人!能施舍固然是有爱心的表现,但能激发被施舍者奋发图强的自尊心和进取心无疑更好。
陈丹青在2008年作过一个“教养与人文”的演讲。他说:通常所谓教养,第一条,总得有礼貌。礼貌首先表现为一种对他人在礼节形式上的尊重。美籍华人靳羽西在回答“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当好一名绅士”时说:就像英文gentleman(绅士)一样,首先是一个gentle(有礼貌的)的人,会为别人着想,尊重他人。她还说:任何礼仪的出发点都是为他人着想。如果好好地理解这句话,就会明白很多道理。只要你知道如何为别人着想,你就能知道该怎么样去做了。1994年联合过教科文组织召开了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和平文化的理念和培养世界公民的目标。和平文化所标举的伦理价值,第一条就是“尊重生命、尊重人、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尊重他人,伦理的精义在焉!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按常情常理,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送花的人周围满是鲜花,长刺的人身边都是荆棘。大文豪萧伯纳出访苏联时,和一个聪明活泼的小姑娘玩了很长时间。分手时,他对小姑娘说:回家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世界著名的萧伯纳。小姑娘看了他一眼,学着他的口气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是苏联美丽的小姑娘喀秋莎。这童言使萧伯纳大吃一惊。后来他把这件事作为教训,发誓要尊重他人。
反观现实社会,陈丹青感叹:今天整个人文状况有了问题……伦理也好,道德也好,我们民族长期传递的核心价值观巾断了。一个国家整体人文有了问题,我想,首先是许多个人的教养有了问题。很多人都缺乏教养,总体来看,很可怕!
而缺乏教养的一大表现就是缺乏最基本的对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这一伦理的精义不仅没得到彰显和弘扬,被不少人还弃之如敝屣。如今各行各业小有权力的人,大多生长在“那么一个粗暴荒凉的时代”,再加上片面追求世俗功利的时风熏染,他们趋炎附势、嫌贫爱富,对强势阶层摇尾乞怜,对弱势群体嗤之以鼻。或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以我为先,我字当头,只关注和强调我的自尊和快乐,而不注意别人的感受。于是乎,子女不尊重家长、学生不尊重老师、男性不尊重女性、城里人不尊重乡下人、领导不尊重下属、公务员不尊重纳税人、商家不尊重顾客、老板不尊重员工之类的现象比比皆足。
是否懂得尊重他人,是检验道德品行和伦理教养的一大标尺。平等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埘他人的尊重是平等待人的应有之义。
第五篇:一辈子三万天美文摘抄
一辈子三万天?
30000÷365=83(年)果然,如果活到83岁,大概只有3万天。
我原本对人生是没有概念的,以为过了今天有明天,过了明天有后天,过了后天还有大后天。真正有这样一个数字摆在眼前时,我突然觉得,人生真的好短。
你可曾静下心来想过:你有多少天是快乐的?多少天是不快乐的?多少天是激情澎湃的?多少天是平平淡淡的?多少天是充实的?多少天是虚度的?多少天是为自己而活?多少天是为别人而活……
人生短短3万天,不要等到生命走向尽头的时候,才后悔没有停下来享受生活,让自己空留遗憾。
试着把自己的目光从繁忙的工作和琐碎的家务中挪开,踩着细碎的阳光去林荫小道的深处散散步;在静谧的夜空下,悠闲地躺在阳台的藤椅上,欣赏一下月里嫦娥的舞蹈,找寻一下属于我们的星座……
诗人惠特曼说:“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林语堂也持同样的看法,他说:“我总以为生活的目的即是生活的真享受……是一种人生的自然态度。”
生活本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工作、学习、赚钱、求名外,还有许许多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享受:可口的饭菜、温馨的家庭生活、蓝天白云、花红草绿、飞溅的瀑布、浩瀚的大海、雪山与草原等。此外还有诗歌、音乐、沉思、友情、谈天、读书、体育运动、喜庆的节日……甚至工作和学习本身也可以成为享受。如果我们不是太急功近利,不是单单为着一己利益,我们的辛苦劳作也会变成一种乐趣。
让我们把眼光从“图功名”、“发大财”上稍稍挪开,去关注一下生活中的这些美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时不享受生活,等待何时?善待此生,改变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