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了解的萧红情感散文
萧红,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这是我之前对萧红的所有了解。
她的作品在学校不像张爱玲的那么火,张的充满着整个校园。而她的几乎很少见,也没有人怎么谈论起她。
所以我对她的了解仅限于前面的那一点,要说开始关注她,还要从去年的记录电影《黄金时代》说起。
一个无聊的偶尔机会,看了由汤唯和冯绍峰主演的《黄金时代》,看到最后竟然哭了。好久没有因为一部电影或者一个故事而落泪了。因此,决定好好的了解一下萧红这个人,了解她璀璨的,短暂的,悲苦的一生。
对萧红的评价很多,褒贬不一。有很多都很是很中肯的,不过有一种我完全不认同。就是所谓的某几位学者,给萧红的评价是她做人不及格,或是她人性不洁。
这怎么说呢,其实我一直讨厌一种人,就是自己站在道德的最高点上去评价别人,而自己却在做见不得人的事。
对于萧红来说,她的爱情是悲苦的,从自己青春时的勇敢追求爱情,再到无助的寻找依靠。其实她一直需要的是一个爱情,一个可以真正依靠的人。她的未婚夫没做到,萧军是大男子主义,最后也没做到,端木也没做到。所以她一直追求着爱情,却又一直煎熬着寂寞的痛苦。她寻找的只是一个依靠,而并不是像某些人说的她可以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委曲求全地去满足某个男性的欢愉。就算是这样,也好过现在的人,白天正经端庄,晚上龌龊不堪。何况萧红对那三个男人都是有感情的,都是想要获得幸福的,只是她的内心太寂寞了,没人懂她。
还有就是她文学上的成就,这一点好像是有共鸣的,几乎所有的人都拿她与张爱玲做对比。其实对比也好,不对比也罢,她的作品就放在那儿,她的意义在不同的历史下会有不同的定义。也就不管她是“被高估了的张爱玲”还是“被低估了的萧红”,她们都是历史留给后代的财富。
至于现在有的人说她被抬这么高是因为她是左翼作家的事,其实我最佩服她的就是这一点,她生活在左翼的圈子里,但她写的东西并不左。她曾给一个朋友说,她没有朋友,她的朋友都是萧军党。而萧军党几乎都是左翼作家,所以她能在那样的环境中,创作的作品竟然能和政治没有关联,真的难能可贵的。所以她是一个正真的作家,而不是像现在的某些人几乎就是为了政治而创作的抢手。
我一直不喜欢女人抽烟,看见女人抽烟就想到是酒吧夜店里的那些了。可看到萧红坐在窗边抽烟的姿势实在是太美了,那种孤单,那种寂寞,那种过往的坎坷苦痛,都在那缭绕的烟圈中了。想象她夹着一支烟,在那孤灯下写作的意境,真的很想自己也抽一支,在灵魂上穿越到那个孤独的年代。
第二篇:萧红散文读后感
用生命感悟来写作
——读萧红散文集《商市街》有感
萧红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女作家。她作品的文字透着一种洗尽铅华的平淡,在那些看似寻常的文字下,透露着女作家对悲剧生命独特的感悟。她的自传体散文集《商市街》正是作家这一写作特征的体现。说到《商市街》,不能不提到萧红之前的那段惨痛经历。1931年10月,被软禁在阿城的张家老宅的萧红逃到哈尔滨。经过一段饥寒交迫的流浪生活,在寒冬来临的时候,陷落在未婚夫汪恩甲的情感圈套中,两人在东兴顺旅馆同居。在旅馆住了多半年,欠下老板数百元的食宿费,王以回家取钱为由,弃怀孕的萧红而去。当时,因两人欠下旅馆较多费用,萧红实际上已成为人质,失去自由。万般无奈下,她投书《国际协报》,得到萧军等左翼文化人的同情和帮助。趁着哈尔滨发大水,乘一只送柴草的小船出了牢笼。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即送人。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道里新城大街的欧罗巴旅馆,开始同居生活。同年11月,两人又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这部抒情散文集,写的就是那段时期的生活。
萧红是那种以全身心投入写作的女性,文字便是她灵魂的自传。在她的作品里,看不到炫耀、卖弄、矫揉造作的成分。她创作的素材大多来源于她的真实生活体验。她的遭遇、情爱与她的文字水乳交融,共同呼吸。在《商市街》中,她对细节的捕捉尤其敏锐,细腻地记述了寒冷、饥饿、孤独、寂寞等感觉,创造出完全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
在《商市街》所收录的《饿》中,萧红写道:“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写尽了那种求无可求告无可告的穷途末路之感。在严寒中饿着肚子,怎样的滋味!
“我饿了,冷了,我肚痛,朗华还不回来,有多么的不耐烦!连一只手表都没有,连时间也不知道,多么无趣,多么寂寞的家啊!我好像落下井的鸭子一般寂寞并且隔绝。肚痛,寒冷和饥饿伴着我,„„什么家?简直是夜的广场,没有阳光,没有暖。”萧红在等待朗华归来时忍受着身体上的饥饿和精神方面的寂寞心情展露无遗。这样的叙述以情动人,表现方式细腻,不是亲身经历,是不能写得如此深入人心的。也只有最善于描写人的感受和心灵的作家才能如此鲜明有力的描绘出来。
萧红忠于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她的语言生动单纯而又形象饱满。另一篇《飞雪》,作者用了大量细节描写来叙述自己的感受。“在屋里,只要火炉生着火,我就站在炉边,或者更冷的时候,我还能坐到铁炉板上去把自己煎一煎。若没有木柈,我就披着被坐在床上,一天不离床,一夜不离床,但到外边可怎么能去呢?披着被上街吗?那还可以吗?
“我把两只脚伸到炉腔里去,两腿伸得笔直,就这样在椅子上对着门看书;哪里看书,假看,无心看。”
——在严寒的威逼之下,22岁的萧红天真地想到把自己煎一煎,披被上街。最后她做的是把脚伸到炉腔里去,做了一只钻炉子的猫,让人于辛酸之余又感到可笑、可爱。萧红的一生都处在流浪漂泊中,没有人可以给她倚靠,给她安全和安定。父亲的绝情绝义、未婚夫的始乱终弃、萧军在感情上的若即若离、朋友的无情、同时代人的不理解,让她一直都想抓住什么,却什么也抓不住,最终客死异乡。每读一次《商市街》,我的眼眶便湿润一次,也更能体会命运多舛的萧红在生命的尽头写的:“我将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是如何的字字血,声声泪。在我看来,一部优秀的作品不在于它的主题是否深刻,而主要在于作家是否表达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人生体验,进而引起读者心灵的感应,触动读者的心弦。否则就是用再华丽的文字构筑起来的作品也不过是一具毫无生气的躯体。
萧红那些质朴而让人感动的文字,皆出于她内心的真实感受,传达着真实的生活和灵魂。这种用心灵和生命感悟写就的作品已经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成为读者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第三篇:情感散文:散步途中
晚饭后,太阳还没下山,在家宅得太久,肩酸头昏的,于是就想出去散步。
沿着体育路向东洲大桥走去,路面、楼房、树木、空气都被夕阳渲染得橙黄橙黄的,行人踩着夕阳,周身裹着橙色的光,一片昏黄的世界。一粒凉凉的雨水倏地落在我的面颊上,我抬头看天空,灿然灿然的,看楼房,一溜窗户紧闭。那一粒天外来客可是福音书了,我暗自欢喜。
过十字路口,灿然的天空飘着零星的雨点,心想着返回,可脚步依然向前,看着街上淡定的行人,我的脚步不再踟蹰。商铺仍然敞着大门,来往车辆依然如流,行人三三两两。踩着东洲大桥桥头的石阶而下,小小的地盘东南西北地摆放着几张小条形桌,青年男女两两一桌,红艳的龙虾秀色可餐,还有它的鲜香味。吸溜着这鲜香味一屁股坐在桌前,叫一声:“老板,来一盘油焖大虾!"那一声吩咐,怎一个惬意了得,可我嘴馋肚子却被晚饭填饱。再下五级台阶,脚就踏在了河边大道上。大道上的人儿挨肩接踵的,老人搭伴散步,年轻人结伴而游,儿童骑着童车、滑着滑板欢叫着穿梭在人群里,雨儿早已收住了雨线。
夏雨冲刷赤壁已半月,陆水河却浅浅的急急地向西北流去,河水浑黄。河岸是大理石路面,石桌、石凳、长椅、草坪、风景树。这些风景树从农村而来,带着乡村的朴素、静谧守候着这古老又年轻的陆水河。一条渔船从下游而来,船上摆放着一条白鲢,引来了无数人的目光。人群来来往往,结伴的人脚步不停嘴也不闲着。走累的人,坐在长椅上,他们背倚着古城墙看河水听水声赏夕阳。
走过实验二小的背影、走过南街背影。当走进实验一小的背影段时,一个空旷的运动场由铁栅栏围着,运动场上铺着红色、绿色塑料橡皮。乒乓球台、篮球场地、羽毛球场地、排球场地、跑道上都有人在进行体育活动,不时有人叫好。绿色的藤萝缠绕着铁栅栏,探头探脑的。栅栏外,有年轻的母亲把孩儿高高举起,孩子双手攥着栏杆,看着比自己大几岁的孩子跳跃在乒乓球台前,把笑声甩在栅栏外。
笑声飞跃云霄外,抬头看,那笑声挂在了彩虹上。彩虹南北横跨在陆水河的上空,散步的人纷纷寻个角度拍照。彩虹色带较宽,颜色明丽,有人说:现在难得见到彩虹,今天真是幸会了。
走过运动场,豁然开朗。南城门洞开,十几级的台阶下是一个空旷地,老年人、中年人分成两拨,交谊舞、广场舞不甘示弱。看的人也不少,卖水茶的人也多。一个高台处矗立着一座石碑,我好奇地迎上去:石碑高约两米五,七、八公分厚,正面左侧刻着"乾隆四十二年×月×日(月日我没看清),右侧刻着:“武昌府蒲圻县",中间刻着古城墙六个城门建立的情况,字是小楷,石碑上端有两条蟠龙在祥云里抢一颗龙珠。这石碑被拦腰截断,后人用水泥把它粘合好,矗立在这儿,栉风沐雨。
夕阳在音乐声里融进了夜幕,灯火次第亮起,散步的人越来越多,有点拥挤了。古城墙穿上了霓裳,灯火在水面跳跃,音乐声击打着水面,如果有依依呀呀的桨声,秦淮河的繁华是否就走进了这座小城。
踏着音乐前行,简易的廊上爬着绿萝。葳蕤的草坪上,一素衣男子打着太极,天地之气在他的手掌里搓揉着。一桥桥头墩下有两拨跳舞的队伍,女人居多,男子两三个。年轻女人们的裙在霓虹灯里舞动,如果南宋的刘辰翁看到此景,定会吟诵:天上低昂依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天上人间。
站在队伍后面,跳着苹果舞,终究是陌生,还是离开的好。
这地段曾是我熟悉的:菜地、垃圾场、污水排放地、钓鱼点。如今,旧貌换新颜。可惜,这一带繁华连同我的第一套房子都付与了别人。再见了,我的老房子;再见了,我记忆里的青春伴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磕磕绊绊;再见了,我女儿学习游乐的童年地;再见了,一个农村人接受城里人洗礼的地方。
再见了!我的青春、我的青涩、我的艰辛。
如今,我已有了秋的甜香!
第四篇:温馨的情感散文
凌晨四点钟,载着睡意惺松的我们的大巴车终于到县城了,郊区的路上没有路灯,除了车灯射出的光线,其它地方仍一片昏暗,一位同事的家正好在路边,车子停下来让他们下车,楼上的灯亮了,家人正依着栏杆等待,突然,门口跳出来三条可爱的小狗,簇拥着朝主人一家四口奔来,摇着尾巴欢天喜地地迎接主人的归来,车上所有人都被这气氛感染了,纷纷透过车窗向外看,看着这个场景,我的思绪不禁飞向了几年前的那个夏天……
那时我们到父母家来回都是搭班车,四叔家有一条黑白相间的狗叫大花,我们每次回去只要它看见了都会第一个迎接,然后围着我们转几圈。因为每天早晨,我们得五点半钟出发走一段山路去搭六点钟的班车,若是冬天天会有些黑,看不清路,大花总会走在前面为我们带路,我们习惯了一个队列,它走在最前,儿子在第二,我在第三,母亲在最后,它俨然是一个保镖,这给我们壮了不少胆量,由于我们跟不上,它便走一段路又坐在前方的路边等一会儿,若车子还未到,我们等车,它也坐在那儿静静地等着,直到看着我们坐着车子远去了,才和母亲一快儿离开了。
一个月后回家,没见着大花,心中阵阵失落,因为大花失踪了,听说可能是被不法分子偷去卖到饭店去了,三人走在寂寞的小路上,心里空荡荡的,脑子里仍是满是大花的身影。
老公,我想对你说
你的微笑对我来说是阳春三月,你的温存对我来说是冬日暖阳,你的爱对我来说是如沐春风,你的快乐就是我的幸福。
你是我的天空,有你的日子,世界变得好美丽,没你的日子,我的天空没有了色彩。如果你是大树,我就是树荫下的小草,如果你是宁静的港湾,我就是停泊在港湾中的小船。你的优点是太爱我,因为有你的爱我太幸福,你的缺点也是太爱我,因为太爱我,你付出了太多的痛苦。
你的一声长叹对我来说是漫漫长夜,眉宇间的一缕忧伤对我来说是暴风骤雨,你的一滴眼泪对我来说就是汪洋大海,你的阴风怒号对我来说就是世界末日。
你送给我一只装满爱的心形红汽球,在空中摇曳多姿,太美了,它虽很轻,但在我心里却重千斤,叫我难以承受,因为我怕再小心翼翼也呵护不好,一不小心转瞬即逝变成了漂浮在空中的片片残骸,而我的心也随之碎了。
老公,缘份让我们相遇,相识,相知,相爱。在这浮躁的世界里,让我们平静牵手,并肩相伴,一起慢慢变老,笑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共守一份坦然,一份清静。
第五篇:我的奶奶情感散文
奶奶姓唐,讳名开嫦。这个名字在湖南南方的旧中国里普通得像山上随处可见小花,自开自败,凋谢零落在山野的寂静里。只因一位亲友的家中老人几天前也老去,在酒席中识得一位慈祥的嬷嬷,说有位儿时的姑姑跟主家老去的女姥姥同名同姓,嫁去山寨窝一户叫铁锁的家中,再生第五个娃时,月子里染了风寒不幸去世。因她所描述的正是我的奶奶,赶忙应了自己正是她那位儿时姑姑的奶奶的孙子,正是她的后人。想起奶奶的身世的不幸,不争气的眼泪就流出来增添了哀伤的气氛,而这些淡淡的哀伤的气氛,在冬日的寒冷的火炉边,在食丧酒的主题中,总应是相宜的,也算是应景的举动。但这位慈祥的女性的长辈,却拉着我的手,说了很多我所不知道的奶奶的生世,捐了许多无辜同情的泪水,两位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因为有位消失在时空里飘渺的奶奶而一下子有了很多话,眼泪,和心中涌起许多柔软的,潮湿的,美好的情感,马上变得亲近起来。而这一切显得不可思议的巧合和水到渠成的自然。
一,洞房花烛
奶奶嫁过来的时候,婚礼肯定很热闹,因为几代单传的曾祖父,为这一天等了二十年,因为是独子,家中殷实的他硬是把个儿子当衙内来养。也指望娶得一门好媳妇,让老天开开眼,一起帮帮忙让儿子从吃喝嫖赌中出来缓缓神,从恶梦里苏醒过来晒晒午后的太阳。让老俩口喘一喘几口均匀的气。可是行娘子下轿时,新郎官却不见了,家里派出去打听的人又得知去了赌场。众亲友在后酒席散去,天也渐渐落黑,洞房里响起新娘子凄切的哭声。曾祖父只得和下人亲自去唤,当时爷爷赌得正红眼,不管不顾,回应道:“入什么洞房,不打紧,实在要入,你替我入……”说罢转身对其他人赌钱的人说:“来,来,来,押大赔大,押小陪小,开了喔。”。这句话,成了一个赌徒的名言,也成了家乡几代人拿来育儿的反面素材。我不知道在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妇女地位何其低下,更何况摊上这样一位没有责任心的男人,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了。
二,月子里染风寒
在生了三子一女的又一个男孩后的43天,大约是在公历1952年咋暖还寒的春天,奶奶因为在月子里起来舂米出了透汗,伤了元神,染了风寒而一病不起。在五个孩子无数期望中和无数的哀怨里,奶奶听见那些讨吃的小鸡叫得凄切,怕是扰得自己不好上路,用微弱声音暗示吩咐大点懂事的小孩喂一下鸡,听见了鸡幸福的吃食声,头朝右稍稍外斜一摆动,眼朝房子角落里死死地瞧着,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眼没有闭上的人走得心不甘啦,或许是放不下那些觅食的小鸡,偶或是自己身上散落下似小鸡般的小孩会像那些鸡一样鸣叫着内心的一些牵挂。大的十四岁,小的不足两个月,不久也夭折。父亲排名第三,年仅六岁。脚下有一女,约两三岁,在奶奶发丧后,接送别人家抚养。
三,无墓无碑无像片
自打记事起,每年清明节回老家扫墓,就没有奶奶的墓,爷爷在七十四去世时,一家人从天南海北赶回来奔丧。父亲和他的三兄妹企图在那些树底下和低矮无主的坟包里找出当年母亲的坟包,来寄托表达一些哀思,近半个世纪的昔日,很多村民到处取土烧砖,终因多年没有在坟堆上添土被岁月的风雨洗平,而记忆里不曾有凭空生出许多旧坟不确定而放弃。
奶奶的孩子除了一个夭折外,均已长大成人,那些子孙中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成了人民教师,有的成了工人,有的成了先富起来的新时代弄潮儿,在家务农的也是儿孙满堂。没有一个像爷爷那样不成器,成为窝囊废样的人,如果奶奶泉下有知,是否会释怀,慈祥地露出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