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定位论文
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一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每一个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表现。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现今条件下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我国目前的师生关系。
我国目前的师生关系仍然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大体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师生之间的关系疏散。
当今学校组织中,一位语文教师担任一个班甚至好几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每班的人数大都在60以上。教育形态日益趋向科学化与企业化,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密切联系。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学媒介的广泛应用,远程教学的日益发展,为师生关系趋向疏散提供了可能性。语文教师肩负着诸如批改作文等这样工作量很大的任务,这种情况下师生直接交流的时间就更少。有些语文教师如果不热爱教育事业,那他与学生的关系就更可想而知了。
2、师生的关系趋于单向。
人际关系的类别很多,一个人与他人的接触,有些仅止于独特的一面,有些则必须广泛涉及多方面的关系。前者如推销员与顾客的关系,后者如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当前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教育的“选择”功能,强调学生应学一技之长,教师对学生的教导偏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较忽略人格的陶冶,分科教学后,师生关系进一步单一。语文教师虽然可以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但在中国目前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许多语文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只偏重了知识的传授。
3、教学评价过于客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考查学生的成绩,包括认知(学业)及人格(操行)两方面的表现。现代社会,教育实施逐渐制度化与标准化,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不得不排除个人情感因素,客观评价教学效果。用分数来评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人格的评定则主要看是否符合制度化的要求,如校规。语文教师也是如此,这就导致学生觉得教师缺乏人情味。
4、师道观念趋于现实
传统师道观念认为教师应具有完美的人格以表率群伦,有渊博的知识能启迪学生,要有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以献身教育工作为终生的追求。而现在,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已经不具备这种思想了。
二、时代需要新型的师生关系。
目前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要求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老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性关系。语文科要达到教文育人完成其基础工具性的任务,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必须改变主从型的师生关系。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语文教师要爱学生,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要在实际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通过查看档案,开家长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知道学生原有的阅读水平,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讨论、总结,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就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活动了解学生的作文心理实际,调查内容包括题材来源方面的、题目方面的、文章体裁方面的、思想情感方面的、习惯态度方面的、词语使用方面的等等。只有教师了解学生的作文心理实际才能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将心中已有的生活积蓄用文字的形式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样,学生也应该对教师有基本的了解,体谅教师,相信大部分老师做事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好。如果学生认识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优秀品格、丰富常识、强烈的责任感及对他们深深的爱,学生就会自然地亲近老师,学习上也会比较自觉。当然这样的前提是教师本身具备那些优秀的品格。这种情况下师生关系就会比较融恰。
2、目前每个班大都在60、70人,一个语文教师往往要带两个班,每年可能还要换班,要同每个同学进行密切的交往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抓住需要重点培养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指导与联系。可以通过批改学生的周记等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把握。批评和表扬学生要分场合,注意言词。
3、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平等的,教师要认识到,他与学生的关系不仅止于知识的授受,而且包括人格的影响,不但要言教,而且要身教。优秀的语文教师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如于漪、钱梦龙、宁鸿彬等语文特级教师都是具有非凡人格魅力的教师。目前的教育改革,非常注重师生“交互主体的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求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老师引导,师生共同生成答案。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1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一、目前的师生关系
当今的师生关系仍然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大体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师生之间的关系疏散
当今学校组织中,一位语文教师担任一个班甚至好几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每班的人数大都在60以上。教育形态日益趋向科学化与企业化,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密切联系。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学媒介的广泛应用,远程教学的日益发展,为师生关系趋向疏散提供了可能性。语文教师肩负着诸如批改作文等这样工作量很大的任务,这种情况下师生直接交流的时间就更少。有些语文教师如果不热爱教育事业,那他与学生的关系就更可想而知了。
2、师生的关系趋于单向
人际关系的类别很多,一个人与他人的接触,有些仅止于独特的一面,有些则必须广泛涉及多方面的关系。前者如推销员与顾客的关系,后者如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当前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教育的“选择”功能,强调学生应学一技之长,教师对学生的教导偏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较忽略人格的陶冶,分科教学后,师生关系进一步单一。语文教师虽然可以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但在中国目前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许多语文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只偏重了知识的传授。3、教学评价过于客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要考查学生的成绩,包括认知(学业)及人格(操行)两方面的表现。现代社会,教育实施逐渐制度化与标准化,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不得不排除个人情感因素,客观评价教学效果。用分数来评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人格的评定则主要看是否符合制度化的要求,如校规。语文教师也是如此,这就导致学生觉得教师缺乏人情味。4、师道观念趋于现实
传统师道观念认为教师应具有完美的人格以表率群伦,有渊博的知识能启迪学生,要有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以献身教育工作为终生的追求。而现在,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已经不具备这种思想了。
二、时代需要新型的师生关系
目前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进行,要求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老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性关系。语文科要达到教文育人完成其基础工具性的任务,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必须改变主从型的师生关系。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语文教师要爱学生,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要在实际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通过查看档案,开家长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做相应的记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录。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知道学生原有的阅读水平,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讨论、总结,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就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活动了解学生的作文心理实际,调查内容包括题材来源方面的、题目方面的、文章体裁方面的、思想情感方面的、习惯态度方面的、词语使用方面的等等。只有教师了解学生的作文心理实际才能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将心中已有的生活积蓄用文字的形式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样,学生也应该对教师有基本的了解,体谅教师,相信大部分老师做事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好。如果学生认识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优秀品格、丰富常识、强烈的责任感及对他们深深的爱,学生就会自然地亲近老师,学习上也会比较自觉。当然这样的前提是教师本身具备那些优秀的品格。这种情况下师在60、70人,一个语文教师往往要带两个班,每年可能还要换班,要同每个同学进行密切的交往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抓住需要重点培养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指导与联系。可以通过批改学生的周记等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把握。批评和表扬学生要分场合,注意言词。
3、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平等的,教师要认识到,他与学生的关系不仅止于知识的授受,而且包括人格的影响,不但要言教,而且要身教。优秀的语文教师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如于漪、钱梦龙、宁鸿彬等语文特级教师都是具有非凡人格魅力的教师。目前的教育改革,非常注重师生“交互主体的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求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老师引导,师生共同生成答案;而不再是仅教师讲学生听,听完后将课本一合,能力上并没有什么大的提高,不能培养学生自己的能力不说,反而使他们原有的想象力、思维力都退化了。
4、注重个别差异。语文不是短期就见成效的学科,学生的水平有很大差异。有些学生数理化成绩非常好,偏偏语文成绩很差,有些则恰恰相反。语文教师要秉着有教无类的原则,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老师只有公正、公平、不偏心,才能赢得学生的普遍爱戴。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过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这种关系一旦形成,将会给老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及成长带来很大的便利。新的时代迫切的要求语文教师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实践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就会比较融恰。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三篇:初中体育教学论文 在体育教学中应协调好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论文:在体育教学中应协调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和谐,对体育教学有积极的意义,对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对此,体育教师应有充分的认识,积极创造这种和谐关系。
建立真诚的师生情感。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有良好情绪的人容易让人接近,也有利于倾心交谈,教师只有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以情感人,倾注“母亲”般的爱去关怀他们,真诚相待,学生才会理解教师,信赖教师。全国优秀体育教师裴顺安平时关心和热爱每个学生,从不鄙视那些生理上有缺陷和体育差的学生,经常鼓励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用科学的手段训练他们。他所培养的学生赵学恩获得残疾人奥运会跳高冠军,并保持世界纪录。只有象裴老师那样关心和爱护学生,师生之间才能够建立起信任,师生之间才会有共同的语言,才能在一种感情融洽、团结友爱的气氛中密切合作,形成和谐环境,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现代学生个个生龙活虎,生气勃勃,精力旺盛,他们大都喜欢运动,喜欢上体育课。对于体育明星、体育健将有着强烈的崇拜感,喜欢模仿体育明星的形象,渴望得到体育教师的正确指导。因此,体育教师应特别注意自身的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的素质。体育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时,不能仅拘泥于教材,应适当引进一些鲜活的资料,传递一些新科技信息,增加体育教学的“磁性”以吸引学生。因此,体育教师应不断吸取本学科的新鲜血液,多积累一些资料,以便在教学中不断推出新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一位品德高尚,事业心强,正直公道,平易近人,言行举止文明的教师,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和敬佩,是效仿的榜样。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统一思想,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淳淳善诱,晓之以理,使学生真心佩服。这样就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交朋友,并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协调师生关系。体育课多数在室外进行,学生与教师接触多。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且还要练,若教师能身体力行,主动参与学生的练习、活动、游戏,无形中就缩短了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尤其是在学生上了几堂的室内理论课后,一旦走进体育课堂,就会象出笼的鸟一样感到无比的兴奋,跃跃欲试。教师若能安排好体育课的活动量和活动密度,掌握好分寸,就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调整,师生的感情得以交流,学生各得其乐,师生关系就更为和谐、融洽。如果学生前一堂是理解性较强的课,那么接下来的体育课就应在准备活动部分适当地安排些游戏活动,轻松一下学生神经。如果学生前一堂课是音乐课或实验课,体育教师就应在接下来的体育课中首先安排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此外,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灵活、合理、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很多体育差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兴趣淡薄,解决他们的认识问题,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体育教师要注重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己,对学生,对教学,对工作都是一举多得的。当然要注意把握正确的思想方向,以免适得其反。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四篇:主体性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论文
摘要:
本文针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主体性体育教学的认识,以交往理论作为师生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以文献综述法,以前人的研究为根基,试图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体育教学目的的主体性体育教学理论,对主体、主体性、主体性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内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主体性体育教学的特征及师生关系。
关键词:主体性;体育教学
对师生关系进行阐述,是由于对师生关系的研究是主体性体育教学中争鸣的热点中的热点,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也是对主体性教学进行研究的完善,到目前为止,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教学三体论。
此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要处理的是体育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之间的“三体问题”。教师和学生在对环境的关系上都是认识的主体,但是他们又彼此发生认识论上的关系:体育教师要对学生施加影响,就要把学生当作认识客体来研究,而自己则在对学生的关系上成为认识的主体;与此同时,学生也在不断地了解教师,这使学生就成为认识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为认识的客体。在这两者的关系中,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中心人物,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体育教师要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接受自己施加的影响,就要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动作用。
二、主导主体说。
这种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教主体性体育教学研究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学这个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既然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必须是能动的、主动的、独立的活动,教师包办代替不了,那么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则需要自己做主。应该说,教师为学而存在、为学服务的。否则,教师的主导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和意义。教师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生的学习。因此,单从学习这个角度来观察,学为主体是毫无疑义的。即使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统一起来观察整个教学,学生也是主体。
三、复合主体论。
这种观点认为,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所组成的。教师与学生虽然存在着认识与实践水平的差异,但都是具有认识与实践能力的人,因此共同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学主体就是由教师与学生所共同构成的复合主体。这种复合主体内部的矛盾运动体现为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对立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是不同的;统一是指他们都是具有认识与实践能力的人,因而都属教学主体。他们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各自的角色地位是相对的,而作为主体来完成这种活动则是对的、共同的,由此构成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这种统一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作为教学主体,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其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并不具有绝对单一和固定不变的意义。按照不同的条件和场合,可以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转化,或者一身而二任。
四、双主体论。
这种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就参加者来说,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而且包括教师,是双主体而不是单主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两者间并不构成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当这两个主体间发生联系时,其表现出来的不是两个主体的抗衡,而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则是教的对象、教的客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则同教学内容一样都成为学的对象、学的客体。在对师生关系的争鸣中,还出现过教师单主体论、学生单主体论、轮流主客说、教学主体的滑移位错说、否定主体论等观点,之所以出现对师生关系的主客问题争论不休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分析一下近年来发表的几百篇、部论文及专著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就不难发现:这些论争是从不同的立场和出发点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的,当然会得出不同的答案。第一种观点的教学三体论因其主张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都是主体,故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错误的。第二种观点是主导主体说,这一命题是对教师单一主体和学生单一主体两种主张加以折中和修正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三种观点是复合主体说,这种观点承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双主体,无疑是正确的。但谈什么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并不具有绝对单一和固定不变的意义,或者体育教学的参与者一身而二任,从而把师生关系抽象化,无法使人洞彻其深刻的内涵,更无法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以指导教学。第四种观点双主体论,用分离“教”和“学”来解释“双主体”,则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在教的过程中出现“教师中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学生中心”,整个教学过程作为教和学的叠合,就有“两个中心”,难免会出现,甚至是经常出现“两极相反”的不协调现象。
教和学只能从思维上加以解析,实际上是不可能分离的。任何教学活动一开始,就不会有教和学的先后更替,而是同时发生的,教伴随着学,学伴随着教。这种互为主体的解释,实际上是把教和学作为两条平行线,而无法找到两者的祸合点。
五、结语。
在体育教学领域,对于师生关系的研究,迄今共形成以下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教学三体论。
(二)主导主体说。
(三)复合主体论。
(四)双主体论。
本文在对师生关系在综述及评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主体性体育教学是指体育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内在的体育活动需求,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体育教学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与实践的主体。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种共识性的完整的主体性体育教学理论。它是一种新型的把人作为教学目的的体育教学理论;是一种凸显学生主体性的体育教学理论;是一种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最爱上的、充满着成功和欢乐的体育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王道俊。关于教育主体性问题的几点认识[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1
[2]洪焕珍。论体育教学中的“双主体”。山东体育科技[J],1999。3
[3]侯槽。浅谈体育教学中主体的主体性。体育科研[J],1997。2
[4]胡敏中。主体主体性主观。哲学动态[M],1990。11
[5]李云龙。主体概念的历史演变。北方论坛[J],1994。2
第五篇:论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应用中的定位
论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应用中的定位
浙江定海六中 钟鸣
一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信息技术革命,正悄然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阅读、思 维方式。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近年,教育部对 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推进信息技术建设非常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研 究,已逐渐成为语文同仁努力达成的共识,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声势。但是,声势浩大的 背后隐藏着不少问题,它应引发我们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尤其是应用研究的定位问 题。
一、离位——问题的剖析
信息技术是由“硬件”“软件”“应用”三者组成的互为依存、互相制约的整体。这一 整体中,人们往往看重物化的硬件、软件建设,而忽略了“应用”的研究,致使“应用”研 究薄弱。
而在语文学科的应用研究中,又因观念的模糊,对信息技术的特点未能全面认识,存在 着这样和那样的误解,致使应用出现一些偏向,走入了误区,例如,“盲目机械”“画蛇添 足”等现象。
多媒体计算机集声、像、图、文为一体,其形象性及直观性显而易见,从直观性入门去 认识它,无可非议。但是,我们更应该认识和研究多媒体计算机的其他特点,如它的交互性、智能化以及它对海量信息的快速处理能力等等。这些特点对于教学的意义是重大的,影响将 是深远的。形象直观仅仅是计算机的浅层表象,“电子板书”“多媒体文字”在计算机运用 于语文教学的初级阶段是有意义的,但是,停留在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盲目机械”容 易走上“形而上学”的迷途。
语文学科的内容极其丰富,尤其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其丰富的内涵并非一个画面、一幅情景所能表达及包含的。不可否认,恰当的使用高品质、多元化的媒体信息可以给教学 锦上添花。但是,切切不可为简单的“描绘形象”而去对文学作品机械地“诠释图解”,画 蛇添足只会破坏语文教学美妙的韵味。不恰当的运用可能导致非预期的效果,例如,文章内 容思想性较强的,容易变成思想品德教育课;而说明文体弄不好会将语文课上成“生物课” “地理课”“历史课”„„这种偏离语文学科“本位”的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制作多媒体课件往往是非常费时费力的,除了自己付出劳动,还要依靠计算机老师,真 有点“劳民伤财”。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课件质量直接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高耗低效” 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除了所付时间和软件质量外,还有其他因素,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长时间的探索。
二、定位——问题的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要发挥其潜在巨大的优越性,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及制 约。对教师而言,当务之急便是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深入地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意义 及作用,目的在于更好地利用这一现代技术手段。
(一)工具论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计算机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也 日益深入。近年来,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作为工具应用的另一发展,是作为教学过程中一种辅 助学生学习的有效的认知工具。
对于“认知工具”的理解,戴瑞(Derry)1990年对认知工具作了如下定义:“认知工具
是一种支持、指引、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①
对此,有三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其一,认知工具思想的提出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由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认知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 与,而是由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内部的心理过程包括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即过去的知识与经验)。“认知工具”的思想核心在 于将学生放在认知主体的地位上。②
其二,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多媒体信息系统的优 越特性在于信息载体的多样化,媒体系统的交互性及集成性,能够帮助人们超越意识、记忆、思维、学习以及问题解决方面的限制,信息技术是认知工具的最佳物化环境。具体表现为: 不仅能扩充学习者的信息量,而且能促进学习者建立新旧信息之间的内部联结;提供自我验 证的功能;提供相对真实的学习任务环境;提供一种非常容易的信息重组、变动以及任意组 合的功能,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迁移、巩固。
其三,由于认知工具的理论建立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和学习观的基础之上,因此它把重 点放在思维技术以及思维环境的开发上,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这 种环境具有如下特点:
(1)所创设的情景能够帮助学习者掌握某项知识及技能。
(2)注重激发学习者探索的主动性,并提供帮助。
(3)所设计的学习活动与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认知活动相对应。
因此,将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应有一定的原则,如:在学生与实际的教学之间建立缓冲区;提供支持自主学习的学习背景;在学习活动中体 现学习需求等等。③
“有效的认知工具”思想是我们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研究的新理念。有它的 指导,我们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遵循学习者的发展规律,科学选择教学设计方法,更有 利于学习者的培养和发展。
(二)能力说
在“信息化与教育”的命题中,重要的核心课题之一是如何培养新一代的“信息活用能 力”,提高信息素养。这也是我们对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定位”问题要着重思考的第 二方面。
“信息能力”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信息的判断、选择、整理、处理能力及新的信息的创造与传递能力。
2.信息化对信息化社会及人类影响的理解。
3.信息伦理。
4.信息科学基础及信息手段特点的理解、操作能力的培养。
由此看来,在大力提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及课程整合的今天,我们广大语文同仁心中的 “语文能力观”应该得到更新,应该注入信息化的新理念。例如,在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 设计,可否将阅读的“认读、理解、鉴赏、评价”诸能力培养过程与信息的“判断、选择、整理、处理”能力培养过程相整合,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新 模式。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发展议会2000年11月发布的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学会学习》 咨询文件中明确提出“以读写听说为主导,带动其他学习范畴,各学习范畴有机结合,相连 互通的多元化课程组织加上有效的教学、学习及评估”作为香港中国语文教育的课程宗旨。并明确将培养学生运用资讯科技能力列入培养学生九种共通能力之中,分阶段确立培养目标。
这种站立于新时代高度的语文教学新理念是具有前瞻意义的。
当多媒体计算机走进语文课堂,当互联网介入语文教学,当信息化社会正在或即将对人 类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出更新要求的时候,中国的语文教学已经昂首阔步地迈入了一个 崭新的领域。
这一领域的特点是:
1.语文阅读形态得到极大的丰富。学习者能以开放性的阅读心态,主动适应信息社会高 密度信息、全方位信息输入的理解方式。
2.语文表达训练的科学化模式得到充分的发展。智能化多媒体以组织中介或辅助目标的 角色参与表达训练,使培养对象能适应信息社会对公民文本表达和超文本表达能力的需求。
3.多媒体组合式语文教材一定会以渐变的形式逐渐取代纯文本性教材。这是由于理解方 式和表达方式引导的必然变化。这种具备组合性、动态性、适应性、灵活性的新型教材,将 在动态发展中始终保持信息的新颖性和教材的先进性。④
就阅读而言,有人认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将由单篇的课文学习转向以博览精读为目标、以整体感悟为主的多样化阅读训练,例如主题式阅读、选择性阅读、取样阅读、程序性阅读、超文本阅读等等,它将体现整体性理解、缩微显影、淡化背景、反馈矫正、主动学习等特征。而这种教学设想,必须与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加以与检验和发展。
三、复位——问题的探究
一位国际华语地区的汉语专家曾就本地区语文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走的弯路深有感触地
提醒同行,要重视“应用研究”,这既是整体研究的薄弱部分,也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所 应深深扎根之处。
试想想,更新换代迅猛的硬件环境,丰富多彩的软件及教学资源,若不能真正为提高语 文教学质量服务,我们整体研究的效果将会大大削弱。“硬件”“软件”“应用”三者之间 是互为依存、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必须尽快改变三者间结构不合理、比例失调的局面。
因此,“复位”的含义,就在于强调语文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在于新型学习模式的探 索。就全国范围而言,虽然目前这方面的探索发展不平衡,但也已经出现一批为其潜心致力 的探索者。
例如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的“四结合”学习模式、“双主教学模式”⑤;我们尝试 的“三维六阶主动探究式阅读模式”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网络阅读学习模式”; 还有广东省佛山、深圳、东莞、珠海等地中小学探索的网络环境下的创新学习模式等等。这 些经验为整体应用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示范和参考。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而不断地 超越,不断去开拓新的领域,攀登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①②③李永键、何克抗《认知工具——一种以多媒体计算机为基础的学习环境教学设计 新思路》
④吴柳《信息化社会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
⑤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
⑥吴惟粤、林小苹、区竟志《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