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志愿者精神
1、简述“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的宗旨。
通过有一定汉语教学水平的中国公民发扬奉献精神,在世界有需要的地方承担汉语教学的任务,支持当地汉语教学,介绍中国文化,加深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发展友谊,促进交流。
2、志愿者在国外服务期间应遵守怎样的纪律?
作为一名肩负汉语传播使命的志愿者,要发扬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精神,按照《汉语教师志愿者出国任教协议书》履行支援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严格遵守所在国法律,尊重当地风俗习惯。
遵守外事纪律,在对外交往中不卑不亢,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
不参与所在国的政治活动,不从事第二职业和任何以营利为目的、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保持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认真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遵守任教学校纪律制度,服从任教学校安排,尊重领导、热爱学生。恪守法律,自尊自爱,作风严谨。
遇到突发事件,及时求助于任教学校,并向汉办和中国驻所在地大使馆。
3、请谈谈你对志愿者精神的理解?如何做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我国对志愿者精神的表述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强调的是非血缘关系的责任。在团队指挥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有效的沟通交流。
要做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其次还应当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具备较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外语沟通能力。在严格履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增强团队意识,注意有效的沟通交流。当把志愿服务的承诺作为挑战自我的动力,进而从履行承诺中感受志愿服务的意义、获得自我完善、提升及进步。
4、你怎样理解国际上对“志愿者”定义的三个方面——自愿、不计报酬、利他?
自愿是志愿者参加志愿工作的前提。志愿工作是志愿者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在非强制性要求下主观自觉选择的。
不计报酬是志愿工作的特点。志愿者的判断标准不是看有没有报酬,而是看目的。志愿者是为个人和集体服务的,动机上不追求物质报酬。但不否定开展志愿服务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利他是志愿者参加志愿工作的根本动机。志愿者的目的是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等特征,对服务对象和社会都具有许多积极的意义,同时志愿者自身精神和心灵也得到满足。因此,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同时也“乐己”。
5、判断正误:国际教师要在各种场合显示出自己的亲和力、责任感、合作精神与策略性。
此句正确。参考《国际汉语教师标准》10.4
6、“我们志愿者要有:激情、热情、豪情,和高度的光荣感、自豪感、使命感投入到国际汉语推广工作。”此话是否正确,志愿者应具备的“三感”、“三情”应该是什么?
此句错误,志愿者应具备的三感是“光荣感、使命感、责任感”,三情是“热情、感情、激情”。
7、请评述:在世博会上的志愿者、奔赴汶川灾区的志愿者以及在国外服务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他们之间的异同。
作为志愿者,他们之间有相同之处:(1)无私奉献,个人自愿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2)禀承志愿精神,服务于人类社会;(3)都代表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形象;(4)不为物质报酬。
志愿服务已成为整个世界文明的一部分。原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国际志愿者年大会上说:“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 这些话指出了志愿精神的本质,也表达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由衷赞美。无论是在世博会上的志愿者,还是奔赴汶川灾区的志愿者以及在国外服务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他们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共识。也就是说,他们的志愿服务的精神都包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与世博会、汶川地震志愿者相比,汉语教师志愿者有自己的特点。
(1)地位重要。汉语教师志愿者是国家对外关系的一项行动计划,直接服务于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是近年来我国外交关系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外交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作用重大。中国正在崛起,但是,我们“不称霸”,坚持和平外交理念。“十二五”期间,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为此,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把更多体现中华文明魅力的精品介绍给世界是应有之义。从这个角度看,承担文化输出任务的汉语教师是树立大国和平外交的重要媒介。
(3)使命艰巨:宣扬中国传统文化。汉语教师志愿者服务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传播汉语知识和中国文化。在世界有需要的地方承担汉语教学的任务,支持当地汉语教学,介绍中国文化,加深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发展友谊,促进交流。
(4)要求全面:汉语教师志愿者要求具有人格素养和专业素养。也就是,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同时还要具有语言素养、教育素养、文化素养等,和一定的组织、管理、交际的能力。
(5)对象特殊:汉语教师志愿者服务环境多为世界各地,服务对象为非汉语人员。
8、做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应具备哪些素质?
一、人格素养。作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首先应具备健全的人格。要需要积极适应国外生活,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试和完善自己;能够既认识自己、肯定自己,也能尊重别人、欣赏别人,获得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能够潜心研学、善于尝新,逐步胜任教学工作并不断取得进步;要德才兼修,努力塑造自身的健全人格,不断提升人格素养。尤其要能够将其志愿行为及教育行为根植于爱中,只有爱才能赢得爱,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
二、专业素养。
1、语言素养(1)普通话标准;
(2)比较系统地掌握汉语言知识,并具有智慧、灵活、生动地应用语言的能力;(3)会一门以上外语,最好能掌握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语言,能与学习者有基本的交流,能借助学习者的母语帮助课堂教学。2.教育素养
(1)教育理论。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育论、课程论等基本原理、规律和方法,并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2)熟悉教材教法,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技巧、方法和技能,尤其要具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技能。
3.文化素养:了解一定的中外文化常识(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了解一定的国际礼仪常识,掌握一些中华才艺等。
4.情感素养:能用积极友爱的情感态度掌控情绪,使自己与他人及环境和谐相处。5.其他素养与能力,如学习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不定项选择题
9、志愿者赴任后发现当地生活方式、工作风格、风俗习惯等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大,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落差。针对这一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
A 这是正常的现象,每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多多少少都会有些落差 B 接受现状,调整心态,积极投入到工作中
C 熟识身边的人,先努力适应当地人生活,再以自己的行动来宣扬自己的文化 D 鄙视所赴国居民的生活、工作方式和民族习惯,自以为是、自高自大、我行我素
10、志愿者赴任后排遣孤独、寂寞等心理压力的措施不包括(D)
A 积极的与亲朋好友交流沟通,适当的把自己孤独寂寞的感受表达出来、B 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安排好自己的独处时间 C 融入当地生活
D 躲在房间里一个人伤心、难过
11、赴任后工作或者生活中,被误会、受委屈,情绪非常激动时,下列所说的正确做法有(A/B/C/D)
A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做出冲动、过激行为
B 在对方情绪平稳下来后,再选择恰当的时机与对方沟通 C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释放情绪 D 客观、坦诚地向相关领导说明情况
12、赴任后由于环境的改变会引起多方面的不适应,不包括(C/D)A 情绪表现:焦虑、抑郁等
B 生理表现:睡眠质量下降,饮食规律紊乱 C 人格障碍
D 身心疾病,如胃溃疡、慢性头疼等
13、处理人际关系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B/C)
A 与人相处要注意深度 B 与人相处要注意广度
C 与人相处要考虑对方的生活背景和风俗习惯 D 与人相处以自我为中心、绝不吃亏
14、当你感到身边有领导或者同事对你的工作不认同或者对你有意见时,下列所说的哪些是合适的处理方法?(B/C/D)
A 与领导、同事针锋相对
B 了解别人对自己意见可能存在的原因都有哪些 C 积极主动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D 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真诚地请教领导、同事帮助自己如何更好的开展自己的工作
15、志愿者王华赴任后,总觉得无精打采,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感到自己思维迟缓、工作效率下降,也不愿意参加各种社交活动。针对这一情况,下列所说的哪些是合适的处理方法?(A/B/C/D)
A坚持工作 B按时吃饭、睡觉 C 每天坚持一项室外运动
D 这一情况如何持续一月以上,需要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16、赴任后身边发生了重大突发事件,你总是莫名的感到不安或焦虑,这时你该如何处理? 我们赴任后有可能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如瘟疫、自然灾害、政治**等。这类突发性事件有可能会引起焦虑和不安。这种焦虑是状态性焦虑,它由某一种情境而引起,情境改变时,焦虑随之消失。但有时某种情境很特殊,产生的焦虑十分强烈,有可能产生短暂的人格变化。因此,我们需要给予重视,积极求治。
首先,我会进行自我精神疗法。主动感知自己的情绪,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相信自己通过合理的方式可以消除不安和焦虑。如果可行的话,我会查找有关的医疗资料,科学地调节自己。同时,积极地和国内的家人、朋友以及赴任国的朋友们(如果有的话)交流,倾诉自己内心的不安,争取他们的帮助。
其次,在进行自我精神疗法的同时,进行自我松弛疗法。在工作之余,练习太极拳、听音乐、练习书法、写作、画画、唱歌、跳舞等有益心身健康的活动,有意识、有步骤地控制自我生理活动和情绪体验。
最后,如果上述方法还不能明显改善自己的情况,我会主动地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通过使用药物、接受心理治疗,尽快地消除自己的心理问题,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新的工作,迎接新的生活。
17、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包括哪些?
1)改变生活方式
2)确定一个“放松时段”融入到日常生活里。试着养成放松的习惯。3)尽可能多做令你感到愉快的事情。4)不要让压力积起来。
5)记住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并表扬自己。6)做到劳逸结合。
7)承认压力的存在、问题的存在,正视它们,接受它们,然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8、在国外,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有哪些?参考资料:王登峰《驻外人员心理健康讲座》视频 1)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国外孔院汉语课堂的教学中。2)积极地参与当地的社区活动。
3)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志愿者同伴,共分享同分担。
19、在赴任国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如何面对其宗教、文化、民俗、民风等问题?
首先要在赴任国的环境中努力提高自己跨文化的交际敏感性,了解国外文化的特点,对所在国的地域文化、风俗、民俗和宗教状况有一定的认识,了解并且尊重别国的文化传统,避免和所在国人民的情感对立。
其次,要树立对他人积极期望,努力调整自我的内部认识。当我们看在所在国文化和自己文化程度不一致时,既不能应为所在国文化程度高而自卑,也不能因为赴任国文化的落后而产生某种国种的优越感。不管他人多糟糕,我们都要对他人信任,对所在地的文化持有尊重的态度。
最后,在了解和尊重赴任国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要坚持自己的文化和信仰,对当地的文化有所辨别,坚持和而不同,积极适时地传播中国文化。
20、在志愿服务期间,赴任国某知名企业希望高薪聘用你,你该如何处理?
作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应遵守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守则规定,在志愿服务期间,不得从事与志愿身份不符的的其他活动。赴任国某知名企业高薪 聘请志愿者,如果是在志愿服务期间,这是与志愿者身份不符的活动,应予以谢绝;在志愿服务结束以后,如果双方仍有合作意向,则可以继续接洽。
21、在国外生活,如何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遇到与个人文化价值观不同的情况,作为一名志愿者该如何面对,如何处理?
保持积极健康心态,首先,以正确和宽容的心来认识和接纳自己。了解自己,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改善和接纳自身,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也有助于在人际交往和教学实践中,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同时,也能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找准目标,永远不会迷失自身建设的方向。其次,以乐观的心态观察和接受环境。进化论说:“适者生存。”当我们面对陌生的环境时,难免有焦虑情绪。但是,如果能积极观察,悦纳他人,以乐观的心态努力适应环境,就能有利于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遇到个人文化价值观不同的情况,志愿者应该现对他人的价值观很好的理解,并表示尊重,在遇到有与个人价值观严重矛盾的情况下,也应礼貌地向他人表明自己的价值观立场。
22、在圆满完成一期的培训任务,你想搞一场“中国文化秀”的活动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校方表示赞赏,但无法提供任何资金上的援助,你该如何处理?
首先,感谢校方的赞赏,对他们无法提供资金援助表示理解,同时与他们协商——第一,能否为我们的文化秀划出一个时间上的空档,并授权我邀请其他学校同事和学生家长来参加;第二,能否为我们的文化秀提供场地和录音设备上的支持(基本都是他们现有的)。其次,与学生们进行沟通,告诉孩子们我们的文化秀计划——即使没有豪华奢侈的装饰背景,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中国物品,但我们有我们自己,我们可以用自己这一学期学到的东西来展示中国文化!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参与、排练文化秀的节目。
最后,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精心设计出一份节目表,如何花最少的钱(资金老师自己想办法解决)办一场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表演。比方说,如果教学对象是初 高中生的话,可以以春节过年为题材,编排一出关于“年”的小品剧(台词和旁白都由学生来说,包含中英文),由学生来扮演怪物“年”,害怕“年”的古代中国 人以及最后用红色的东西把“年”吓走的中国人,在这个小品剧中就能体现中国很多文化元素,如古代服装(可以自己带领孩子用纸和颜料制作)、对联、红“福” 字、鞭炮、灯笼等。小品剧结束后,可由老师带领学生邀请来参加文化秀的家长、学校员工一同包饺子(提前把面活好、馅儿准备好,所以现场只需要一口锅、一个 电磁炉和水即可,简单易操作)
23、你的邻居在常常在晚上举行酒会,非常嘈杂,并且持续到深夜,影响你的休息,你会有何感想,并采取怎样的措施?
首先,我觉得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是与邻居相处融洽的关键。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我个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参与其中,与邻居交朋友。
2,与邻居沟通,商量减少每周晚上酒会次数;挪到周末,或者对酒会时间略做调整。3,可自己采取一些抗噪措施,比如戴抗噪耳机等。
在国外,因文化差异,相信我们经常会遇到与目的国人们生活习惯不一样的情况,但我们要学会
自我调节,尽早适应当地生活,与他人和谐共处。
第二篇:志愿者精神
概述
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这句话指出了志愿精神的本质,表达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由衷赞美。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1.奉献
“奉献”原指恭敬地交付、呈献,即不求回报地付出。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志愿者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权的情况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活动,这些都体现着高尚的奉献精神。1938年,白求恩大夫放弃优越的物质条件,不远万里从加拿大来到中国,为八路军提供医疗救治服务,帮助创办了军区卫生学校,亲自编写各种教材并讲课。1939年秋,他在抢救伤员时因不幸感染病毒而牺牲。白求恩大夫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中国,这种国际主义精神也是奉献精神的重要体现。
2.友爱
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精神。志愿者之爱跨越了国界、职业和贫富差距,是没有文化差异,没有民族之分,没有收入高低的平等之爱,它让社会充满阳光般的温暖。如无国界医生,他们不分种族、政治及宗教信仰,为受天灾、人祸及战火影响的受害者提供人道援助,他们奉献的是超国界之爱。1999年10月15日,无国界医生组织因“一直坚持使灾难受害者享有获得迅速而有效的专业援助的权利”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3.互助
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那些处于困难和危机中的人们。志愿服务者以“互助”精神唤醒了许多人内心的仁爱和慈善,使他们付出所余,持之以恒地真心奉献。“助人自助”帮助人们走出困境,自强自立,重返生活舞台。受助者获得生活的能力后,也会投入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活动中,这些志愿活动都涵盖着深刻的“互助”精神。
4.进步
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志愿活动中无处不体现着“进步”的精神,正是这一精神使人们甘心付出,追求社会和谐之境的实现。
伸出你的手,初次相识却是朋友
放飞和平鸽,蓝天大地响彻我的问候
挽起你的手,风雨同舟并肩向前走
放歌新时代,五湖四海接受新神州
我们是青年志愿者,用奉献共创温馨家园 我们是青年志愿者,用爱心把旗帜铸就
我们是青年志愿者,用真情迎接美好明天 我们是青年志愿者,用热血来书写春秋
青春似火,青春闪光,青春无悔,青春不朽 让我们用爱谱写明日的赞歌!
第三篇: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
国旗下致辞——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
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又称学习雷锋日,共青团中央确定3月5日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近日下发通知,从2000年开始,把每年3月5日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组织青年集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通知指出,自1963年3月5日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以来,3月5日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年传统的学雷锋活动日.。
在3月5日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近年来许多地区通行的做法.。
广大青年志愿者奉献给社会的不仅仅是服务,同时也向全社会昭示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
青年志愿者精神是对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光大。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灿烂的东方文明,虽未曾举起过“志愿者”的旗帜,但从“乐善好施”的先哲千年古训到“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无数仁人志士早已吟唱出人类道德情感的华采乐章。尤其是雷锋精神,教育和培养了几代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青年志愿者行动既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和光大;青年志愿者精神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芒。
青年志愿者精神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弘扬和体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追求效率、利润,鼓励竞争,同时也注重公平、道义和爱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的是一种公平竞争、共同富裕,而决不是惟利是图、弱肉强食、不择手段、不讲公德。市场经济要尊重价值规律和利益原则,但不能把社会关系都变成经济关系,一切向钱看,任何事情都讲经济利益和物质报酬,甚至连问路、救人都要收费,这恰恰是对市场经济的曲解。
青年志愿者精神也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志愿服务”是一个国际性口号,在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已有了几十年的历史。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些善良而又勇敢的人士,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自愿奔赴战场救死扶伤,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志愿者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更多的志愿者活跃在抵抗法西斯的战场上和大后方,我国人民所熟悉的白求恩大夫便是其中的时候杰出代表。
总之,青年志愿者精神是我国传统美德、时代精神和人类共同文明的有机结合。我们深信,随着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精神将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充溢社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力量。
第四篇:志愿者服务精神
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
青年朋友们:
青年志愿者精神是对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青年志愿者行动既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和光大;青年志愿者精神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芒。
青年志愿者精神也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志愿服务”是一个国际性口号,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已有了几十年的历史。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志愿者服务事业丝毫没有因为外力的介入而有所停滞。在当代,青年志愿者在很多国家中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涉及环境保护、扶弱助残、赈济贫困、救灾抢险、社区建设、公益活动等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志愿者身上所洋溢着的自我牺牲的品格、奉献敬业的境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社会进步的执着追求,深受人们的推崇和敬佩,也无疑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所称颂和效仿的。
青年志愿者奉献给社会的并不仅仅是服务,同时也向全社会昭示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总之,青年志愿者精神是我国传统美德、时代精神和人类共同文明的有机结合。我们深信,随着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精神将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充溢社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力量。
第五篇:青年志愿者精神
对青年志愿者精神的理解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是当代青年志愿者精神的概括,它又可以扩展为“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共同进步”三句话。
志愿者精神的内涵是丰富的,也是与时俱进的,随着志愿者事业的发展,对志愿者精神也将有着新的理解,以上只是有代表性的几点,也是最基本的几点,我们每个志愿者都可以而且应该积极的去发掘,探索志愿者的精神内涵,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志愿者,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志愿者事业才能得以发展,壮大。
当前,我自感是志愿者事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困难期。志愿者事业到了十字路口,而一切阻碍志愿事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归根到底便是对志愿者精神的曲解或者认识不清。
从志愿组织而言,目前我国大学生是志愿者的主力军,而大学中的志愿组织绝大多数都是隶属于团委的行政化组织。这与志愿行为发展的内在规律是相违背的,必然导致志愿组织独立性的丧失。这又导致志愿者自主性的丧失,进而导致形式化、功利化、官僚化,从而使志愿者精神的神圣性得到践踏,志愿者积极性被消减,志愿者资源流失,志愿组织的管理工作陷入被动甚至恶性循环。关于这些在“青协存在的几个问题”中会具体介绍。
从志愿者自身而言,由于对志愿组织神圣性的漠视,致使志愿者精神丧失甚至成为被侮辱、嘲笑的对象,志愿者在没有志愿氛围环境下感受不到志愿精神的存在,由希望、渴望转为失望,即使参与到志愿组织、志愿活动中的人动机也不再那么单纯,致使志愿者精神进一步被践踏,志愿者没有了志愿精神的支持与维系也便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动力,做事不主动,遇到任务相互推托,办事效率低下,这又进一步损坏了志愿组织的形象,形成恶性循环。
可见,要改变这一切,最关键的是要树立起正确的志愿服务观念,要正确的认识志愿者精神,如果我们不能确保绝大多数的志愿者认识到志愿者精神,我们所说的发展、梦想,全都是空中楼阁。志愿者的任务就是通过活动来传播志愿者精神,用志愿者精神去感召更多的人,以此扩大影响力,营造志愿服务氛围,进而营造和谐温情的社会氛围,进而培养人们的公民精神,如果我们没有认清志愿者精神,我们所搞的那些活动意义何在?如果没有意义,为什么我们还要搞?其背后的原因是为了传播志愿精神吗?我想未必,如此追问下去,我不由心凉。
记得我曾经说过,志愿组织应该是离心灵最近的组织,应该是最纯粹的组织,最神圣的组织,最真实的组织。而一个志愿者应该是一个心中充满爱愿的人,一个敏感的人,一个有理想的人,一个有追求的人,一个敢于担当的人,一个理想主义者。
志愿组织也许不是完美的组织,志愿者也许不是完美的人,但是在我们心中我们应该坚信志愿组织就是应该一个完美的组织,志愿者就应该是完美的人,他们是一个概念,是一个目标,而现实存在的只是他们客观存在的前身,因为种种局限,他们才会有瑕疵。也许我们不能达到完美,但是我们可以无限接近,幸福不是一种目的,而应该是一种征程。所以,我们切不可以因为现实的种种而放弃了追求,否定了梦想,我们应该将真正的志愿者精神与现实的伪志愿者精神分开,应该看到也应该正视当前志愿组织与志愿者身上存在的问题,如此才能去伪存真,进而发展壮大,形成良性循环!
志愿者事业的前途是光明的也必然是坎坷的,然而只要志愿者精神在,只要志愿者在,志愿事业就一定会发展起来!我坚信着、快乐着、幸福着。。。
我不会是一个孤独的行者。。。浅谈志愿服务精神的价值
志愿者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这种崇高性集中体现在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所凝结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基于道德和良知的不图回报的精神,一种自觉自愿奉献社会的精神。这种精神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从2008年我们看到,每当国家需要的时候,这种精神便会熠熠生辉:抗震救灾,志愿者冲在第一线,将坚强和温暖带给灾区人民;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从最细致的工作入手,在每个环节上精益求精,以真诚的微笑服务赢得了世界各国宾朋的高度赞誉。
首先,志愿服务精神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承。国际志愿服务的历史已近百年,它起源于最初的战争救护、重建家园、安臵孤儿等与战争相关的救助活动。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有勇敢者本着人道主义精神,自愿奔赴战场救死扶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更多的志愿者活跃在反法西斯战场和大后方,中国人民所熟悉的白求恩大夫便是其中
2的杰出代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更是谱写了一曲志愿大军的壮歌。在和平时期,世界各地的志愿服务事业同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涉及环境保护、扶弱助残、赈济贫困、救灾抢险、社区建设、公益活动等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志愿者身上所洋溢着的自我牺牲的品格、奉献敬业的境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社会乃至人类进步的执着追求,深受敬仰和称颂。
其次,我国志愿服务精神体现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以自愿、无偿为前提的志愿精神,引导着我国大批志愿者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在做好事、献爱心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这有利于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落到实处。志愿服务形式多种多样、方式灵活便捷,适应了目前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特点,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们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展示特长的愿望,有利于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志愿服务领域宽、渠道广,能够广泛动员社会资源,有效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的不足,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什么是志愿者精神?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官方报告第一次给出了奥运志愿者的清晰定义:一是志愿,二不为报酬,三是利他。当“志愿蓝军”在奥运赛场内外以他们真诚的微笑和完善的服务赢得世界赞叹的时候,中国志愿者事业迎来了隆重的“奠基礼”。奥运志愿精神饱含中国特色,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并塑造着和谐社会的新型道德观。自1993年北大爱心社在高校中擎起志愿服务的大旗,15年来,志愿服务事业在高校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公益活动参与人数逐年增加。志愿者精神,逐渐成为引领广大青年的一面旗臶。
志愿者身上闪烁着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奉献”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内省的精神。北京奥运志愿者所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代表了一种符
3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精神,包含了尊重他人、同情弱者、与人为善、严于律己、勇于奉献的现代意识,带有时代进步的鲜明烙印。志愿者身上闪烁着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无论是骄阳酷暑还是瓢泼大雨,停车场永远是我们的舞台!”一位交通志愿者朴素的话打动了很多人。他们在开幕式的现场站了几个小时,却没有机会转身看一眼这无以伦比的世纪盛况。爱岗敬业既是实践活动,又反映着人们的精神风貌,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于尚未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志愿者来说,北京奥运会的志愿服务是一场特殊的培训。
志愿者身上闪烁着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对志愿者来说,北京奥运会是一场大挑战。最大规模的国际盛事、国际标准的运行机制、细致严格的岗位要求,在中国无先例可循的奥运志愿服务,整个奥运志愿服务的过程成为了志愿者们锐意进取、不断开拓创新的平台。在北大体育馆,志愿者将运动员成绩报告分发路线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创造性地优化了分发策略,使每位志愿者分发成绩时所跑的路线都大大缩减。交通保障志愿者在实践摸索中建立了“车长——联络员——调度指挥”三级交通运行模式,最大程度保证了志愿者全员到位准时出发。
志愿者身上闪烁着团结协作的精神。奥运志愿服务是一个团体项目,需要每一个成员通力合作。团队精神是新时期集体主义精神的延伸和深化。集体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战胜困难的法宝。“鸟巢一代”得以在奥林匹克的大聚会中谱写出青春之歌,也必将在未来的伟大事业中书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
广大青年志愿者奉献给社会的不仅仅是服务,同时也向全社会昭示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
青年志愿者精神是对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光大。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灿烂的东方文明,虽未曾举起过“志愿者”的旗臶,但从
4“乐善好施”的先哲千年古训到“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无数仁人志士早已吟唱出人类道德情感的华采乐章。尤其是雷锋精神,教育和培养了几代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青年志愿者行动既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和光大;青年志愿者精神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芒。
青年志愿者精神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弘扬和体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追求效率、利润,鼓励竞争,同时也注重公平、道义和爱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的是一种公平竞争、共同富裕,而决不是惟利是图、弱肉强食、不择手段、不讲公德。市场经济要尊重价值规律和利益原则,但不能把社会关系都变成经济关系,一切向钱看,任何事情都讲经济利益和物质报酬,甚至连问路、救人都要收费,这恰恰是对市场经济的曲解。市场经济不仅需要建立完善的经济秩序,同时也需要建立良好的道德秩序和必要的社会保障。竞争作为市场经济运行手段是无情的,但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有情的。人们希冀在建立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渴望真情,渴望精神文明随之发展,社会风气不断好转,建立互助友爱、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全新事业,同样需要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青年志愿者行动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要求,着眼于帮困扶贫,救急救难,有助于公正合理的经济秩序、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必要的社会保障。
青年志愿者精神也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志愿服务”是一个国际性口号,在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已有了几十年的历史。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些善良而又勇敢的人士,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自愿奔赴战场救死扶伤,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志愿者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更多的志愿者活跃在抵抗法西斯的战场上和大后方,我国人民所熟悉的白求恩大夫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和平时期,志愿服务事业在有些国家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涉及环境保护、扶弱助残、赈济贫困、救灾抢险、社区建设、公益活动等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志愿者身上所洋溢着的自我牺牲的品格、奉献敬业的境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社会进步的执着追求,深受人们的推崇和敬佩,也无疑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所称颂和效仿的。
总之,青年志愿者精神是我国传统美德、时代精神和人类共同文明的有机结合。我们深信,随着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精神将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充溢社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