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吞毒蛇的人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0:4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活吞毒蛇的人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活吞毒蛇的人读后感》。

第一篇:活吞毒蛇的人读后感

见到这个题目,你们可能会心惊胆战,活吞毒蛇的人,听起来,就让人感觉到不舒服,而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

一个名叫李韦心的人,他就是活吞毒蛇的人。他的父亲是捕蛇高手,他在7岁的时候,看到毒蛇不害怕,还挺有意思,就和毒蛇玩起来,玩着玩着,就把一条毒蛇吞了下去,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他不觉得难受,反而很舒服,从此他经常吞毒蛇、蜈蚣等剧毒动物。

他除了吞毒蛇外,还有拿手好戏,让一条手指粗的毒蛇穿过鼻孔,然后从自己张开的口中爬出来,这种表演,让观众惊叹不已。

专家对李韦心的血液进行化验,结果并没有发现异常,但他的胃却比正常人的胃大三分之一。他不能吃鸡肉,一吃鸡肉就反胃;他不能喝糖水,只要喝一小口,就会呕吐不止。可如果长时间不吞毒蛇,就会感到全身无力;如果吞的是无毒蛇,也会感到胃胀不舒服,好像不消化似的。

活吞毒蛇的人不止李韦心一个,山西省什贴村的一个农民叫孙庆顺,他也爱吃毒蛇,还喜欢吃蝎子。多年来,他先后吃了800条毒蛇,长的达2米,短的也有30厘米。现在的他已经是70岁了,但身体依然强健,耳聪目明,精神矍铄。

这两个活吞毒蛇的人实在是太可怕了,尤其是孙庆顺,一些蛇见到他,就盘起来,非常听话,任由他摆布。他们这种奇特的嗜好,专家们还没有研究出来。如果是我们见到毒蛇的话,都会退后三尺,而他们则不害怕,活吞毒蛇,真勇敢。但是,我建议我们小孩子们不要模仿他们,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昨天,我看到电视新闻中说起一个美国中学生,从电脑中看到有“用火烧身”的一个节目,他就在家里模仿,最后导致他身体中有90%烧伤,给他一生带来了痛苦。

总之,我们见到有绝活的人,千万不要模仿,因为他们都是经过训练的。如果我们模仿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篇:农夫和毒蛇读后感250字

冬天的一个清晨,一个农夫出远门。走着走着他忽然见路边有一样奇怪的东西,农夫吓了一大跳,原来是一条冻僵了的蛇。农夫吓得把蛇仍了。

农夫是个很善良的人,刚走了几步,他想:蛇也有生命呀,我走了它会冻死的,我还是救它吧。

于是,农夫将蛇捡起来放入贴身的衣服里,用自己的体温把蛇焐暖。

蛇在农夫的怀里很快地恢复了知觉,它醒来后张开口就向农夫咬去。农夫感到胸口很痛,连忙解开衣服,发现是蛇咬了他一口。农夫气极了,抓起蛇用力一摔,把蛇摔死了。

蛇毒很快就流到心脏,农夫知道自己快死了,临死前说:“对于恶人千万不能怜悯啊!”

故事中的农夫因为心地太善良了,连毒蛇也要救,结果死在了荒山之中无人知晓。如果换做我是农夫的话,我一定不会救它。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恶人一定不能帮助他,不然一定会受到伤害!

第三篇:活著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水口小学 陆敏 在还未看内容时我曾做过这样的猜想:小说既然取名为活着,那必然是表现主人公在经历万难后仍然坚强的活着。带着这猜疑我细细品读余华的《活着》,读完之后让我倒吸一口冷气。虽为活着,但却让我不断地看着鲜活的生命在这个活着的故事中一个个死去。

《活着》这本书太过沉重,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线,那些曾经鲜活,最终变的死寂的生命却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书作者余华用冷静的令人发怵的笔调记述着这个故事。

在我看来余华是冷漠无情的,他何以让那么善良的妻子,那么聪明伶俐的儿子乃至更多人相继离福贵远去。只留下我内心无声的叹息和泪水。福贵的儿子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有庆对生活充满无限的向往和希冀,即使贫苦艰难的生活,即使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他都那么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他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面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衷心的笑了,因为我似乎看见了有庆的希望。可是令我无法接受的是有庆的突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被逼着去献血,他竟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不禁有些战栗。全书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更多难以承受的苦痛,我们依然要坚忍,顽强。这或许就是生命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活着的呼唤。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述说苦难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痛欲绝,还是幸免于难的麻木。正如我们终会明白,无论现在我们经历的是何等的幸福喜悦,抑或是何等的艰辛苦难,只要活着,再多的苦与累终究会被时间一一磨去棱角,或许在那时我们已经记不得有多苦有多累。

人们总说人犹如那树叶,抽芽、舒展、枯黄、飘落,终究腐烂在泥土里。但我想这不应该是我们惧怕和担忧的,树叶的美还在于衬托鲜花的娇艳,我们的一生终究还有过程的美丽。

像福贵那样活着,像那头老牛那样活着。尽管有些苍凉的意味,但终究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但终究还有福贵活着惦念着他死去的亲人。活着就是一种幸福。这本书于我看来揭示了一种高尚:那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正如主角福贵贵,一生坎坷多折,经历了家境的破落,经历了国共的战斗,经历了文革的**,经历了所有亲人先后离他而去的苦痛,最后与一头与他同名的老牛相依为命,默默的活着,无牵无挂的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我想余华最想告诉读者的是:活着给人以一种力量,一种使人坚强去面对一切的力量;一种支持人无论遭受怎样的打击,都坚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种隐藏在人们骨子里的一种力量。篇二:活着读后感2000字

活着读后感2000字

(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

刚看《活着》,看到的是只是对福贵的悲苦感到同情,对命运的作弄感到不平。现在,三年后,有了不同经历,再去回顾这本书时,所能理解的活着已经大为不同——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甚至会有倾羡福贵之意,他经历了年少轻狂,看过了世间疾苦,走过了战火纷飞,越过了高山流水。

起初我并不赞同,觉得人是为了比活着更高的理想目标而活着。而这样单纯的为活而活则会使生命显得空洞乏味。让我联想到那些为生活而奔忙的人们,那些起早贪黑养家糊口的人们,那些像福贵一样贫苦而命运坎坷的人们。他们是为了活着而活,吃饱肚子,有衣服穿,有间屋子可以住。像曾经有个记者采访的放牛娃一样,放牛为了赚钱,赚钱盖房子,盖房子为了娶媳妇,娶媳妇为了生娃,生娃了,再放牛···

这样的活着我不理解,虽然不能否认,但是却无法容忍在命运枷锁下为农奴的活着。没有精神追求的活着,就像是从来未曾璀璨的星空,只是周而复始的在浩瀚的宇宙中孤零零得打转。

可是,蓦然回首,是我自己对活着的理解抬狭隘了。所有在为活着努力的人,都是可敬的人,都是勇敢坚强的。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最好阐释,是生命完整的鲜活体现,不是单单的物质的活着,这才是福贵的活着。我们在世间行走,为了生存而活着,为了尊严而活着,为了理想而活着。而这一切的前提,便是我们行走于世间—活着。

福贵的命运多舛让每个人揪心,读他的故事,会心痛,会悲伤,会温暖,会坚强,会愤怒,也会安宁。

身为富家子弟,有着福贵的响亮名字,却因嗜赌成性,倾其家荡其产,老父亲因此成了第一个离开福贵的亲人。沦落为农民的福贵也顿悟了,决心踏实做人,改头换面。于是离家的妻子带着新生的小儿子回家和他团了圆。日子苦、穷,可福贵的母亲说,只要大家在一起就好。残破的家开始有了生气,踏踏实实过着日子。但兵荒马乱的年代哪里容得下安定的生活——福贵被抓去充了军。一去就是两年,家人对他音讯全无。而战场上死人堆里存活下来的福贵,带着能活着就是万幸的乐观终于回到了家。团聚的喜悦难以言喻,母亲的离开却又让福贵无比心痛。但活着比什么都好,能活着就行。朴实无华的一家四口人开始了新时代的生活。日子依然贫苦,但因大家的相互扶持而简单满足。然而厄运再一次降临在这一家人身上——儿子有庆因不负责的护士抽血过多而忘。这次,幼小的生命离开了福贵。一家人心痛着,悲伤着,可时代依旧在头也不回得前进,日子也一

如既往的继续走,幸好还有凤霞在。可凤霞呢,在家珍福贵为凤霞怀孕生子而沉浸在新生的喜悦中时,命运却又给了福贵一个晴天霹雳,带走了他唯一的女儿。凤霞走了,女婿二喜也在几年后工伤致死。自始至终陪伴福贵的家珍也带着病离开了世界。只剩下凤霞的儿子苦根。日子还是艰苦,但爷孙俩的相依为命,让福贵还有个依托。最残忍的是苦根居然最后也离开了福贵。

所有的亲人接连离开了福贵,可福贵还活着,一头老水牛陪着他,一起活着。很难想象福贵是如何一次次的苦难中走出来并坚强的。《活着》也许只写了一个命运悲苦的故事,一个人苦难的一生。但却格外有力量。因为活着远不止这些。福贵是坚强的。一个单纯的好好活着的心,是他这一生最好的陪伴。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又代表了什么。关于生命的所有词语中,活着这个词,或许就是本身最好的解释。福贵的活着是生命最有力的证明,即使最后他孑身一人,孤苦伶仃,他也依旧在努力活着.活着就有希望。希望是福贵像活着一样从未放弃的东西。无论是在最接近死亡的战场上面对死亡的威胁,还是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儿女活生生的笑容化为永久僵硬的活着的留恋,福贵都未曾放弃活着。是怎样一种巨大的力量才足够支撑着他继续生活。

父母离开了,还有家珍和孩子,他们需要福贵;有庆和凤霞走了,还有家珍和苦根,他们需要福贵;家珍和苦根也走了,福贵还有什么,还有谁需要他?只剩下和他不离不弃的命运了,让他又爱又恨,鼓励他却也夺走了他的幸福的命运。就像作者说的,这是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亲人在的时候,福贵活着,为了给需要他的家人带来希望,所有人离开后,活着,为了给死去的人带去慰藉。这也是《活着》最感人的地方。死亡永远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那份亲情,将会比死亡更加永恒。

有的人,会在失去后沉浸在悲痛中不可自拔,停滞不前;有的人,会把失去化作生命的另一种不可名状的力量,勇往直前。福贵就是勇敢的人。那些曾经陪伴着福贵一同分享喜悦和悲伤的亲人,那些在最绝望时的相互扶持和鼓励,那些承受着苦难却依旧选择坚强的心,都化为一股坚韧的信仰,让福贵能在命运中坦然直面人生,好好活着。活着的美好就是,只要福贵在,所有人就都活在他心中,从来不曾远去。

活着,为了希望,为了坚强,为了命运的抗争,为了对生命的执着,为了对至亲不离弃的爱,为了活着。这是我们活着的力量,承受生命的重量,所有的苦难与辉煌,对生命的乐观。

活着才有希望,活着才有梦想,活着,才有幸福。篇三:活着 读后感 而生命,对每个人都不公平,也没道理。只能扑向泥泞,迎向那阵骤雨,由不得你。——题记

活着,只是油墨上面的一角。明天之后,还有谁翻阅的的到。这是我国台湾歌手周杰伦在《逆鳞》中的一句歌词,同时也是这篇关于小说《活着》读后感的开场白。

《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主人公福贵的遭遇异常凄惨。故事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其实这部小说并没有太长的故事情节,相比于现代小说,青年文学,网络文学而言。当然更没有传世名著那样的鸿篇巨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小说没有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栩栩的细节描写,平凡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朴实和些许哀伤,同时也是对世道的批判与谴责。

小说采用的是插叙式的表现手法。作者身临农田采风,在与一位老农的聊天中娓娓道出故事的来龙去脉。期间不乏过去与现在的相互穿梭,让读者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有了自己反思的空间。作者在一个穷极无聊的下午,碰到了福贵和他的牛。然后一段段故事从这个看似平凡的老农嘴里讲出来。国民党抓丁,文革,疾病,死亡。福贵的亲人一次次离开他,最后只剩一头老牛。凤霞先聋哑,然后有庆献血而死,凤霞大出血死了。女婿也被砸死。老婆家珍等于被饿死的。孙子苦根是被豆子撑死的(太饿了)。经过一次次死亡的考验,老人以一种超脱的姿态活在世上,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寻死觅活,他心里的亲人没有死,都陪伴着

他,他在回忆,继续有努力快乐地活着。他把他的一生,讲给作者听,竟然有些像一个哲人,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个普通再也不能普通的农民。小说名叫《活着》,那么“活着”便成了故事的主线。怎么活着?如何活下去?小说主人公“福贵”用自己的生活告诉了我们。第一次感觉到活着好是在福贵被抓丁,国民党大撤退。福贵的战友都被打死了,没有吃的,什么都没有。福贵只想跑回家,看看家珍和孩子。当福贵举手向解放军投降的时候,使人心里喊出了“活着就好”。一句点题,道出了不管怎样活着,都要回家看看这样淳朴的思想。第二次心里喊出活着,是在龙二被枪毙的时候,福贵吓得尿了裤子。如果不是福贵赌输了祖传的房子,那枪毙的就是地主福贵了。能活着看到老婆孩子就是好。因祸得福的福贵感觉没什么保住命更好了。

第三次是有庆死了。开始有庆兴奋地给县长的老婆输血,结果被无知的医生活活给抽血抽死。无辜的生命被愚蠢的官僚主义害了性命。福贵呼喊着要医生的命,要县长的命,给儿子偿命,但后来发现原来县长是春生。福贵开始时并没有告诉家珍,但家珍知道有庆出事了。在一天旁晚,让福贵背着她上村西头看看。因为那里是福贵爹妈埋葬的地方。后来县长春生被打成反革命,要自杀,来找福贵道歉,福贵和家珍都原谅了春生。家珍最后冲春生喊“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令人感动的质朴的感情。心地善良的中国农民。他们没有很好物质和精神生活,却有最纯朴和实在的心地。

第四次是凤霞一家相继去世。凤霞因为生苦根而死。二喜在工地干活,活活被两块水泥板压死了。苦根听见别人跟他说你爸爸死了,他便回答了一声,我知道了。因为他还小啊,还不知道人的生离死别。直到福贵把他接回农村的家里,他还不明白为什么他爸爸不来接他回城里。而苦根因为饿的太久,在吃豆子的时候活活被撑死。

整个故事看完,不禁感情上抽噎了。当我们在抱怨生活的时候我们又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我们也一无所有了,我们的亲人们也相继离我们而去,我们的社会变得动荡不安,我们能像福贵那么勇敢的活下去吗?现在的我们应该怎么理解活着?如今的我们又该如何活着呢?珍惜,珍惜周围关心你、爱你的人,珍惜手头、身边的事物,珍惜每一段感情,不论友情还是爱情。我们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但生命却仅此一回,我们没有从新来过的机会。不懂得珍惜现在的时光,当我们老去时,我们又将作何感想呢?不把握现在的机会,珍惜当今的条件,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把自己的人生尽量完美。否则当我们真的后悔时,只能是悔恨,而不是时光倒流,昨日重现了。

福贵的一生真的犹如一场游戏,从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公子少爷,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穷困潦倒的贫民,他经历的太多太多,以至于到后来他心软到要花大价钱买一头要被人宰杀的老牛。因为他知道,活着比什么都强,哪怕一无所有,哪怕我们已经老去。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拥有了一切。生命,只有一次,活着,这有此生。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着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从另一个角度看,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生动写照。也正是一个人从年轻长到老的时间数轴。从民国末年到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再到现在,今天。一个个带有时代背景的事件穿插于小说的字里行间。我们不由得感到时光在流逝,感到时代的变化对人的影响,或大或小,或好或坏。总之,我们生活在这块大舞台上,我们便无法忽视它对我们影响。于是乎福贵经历的中国历史上最荡气回肠,最恢宏壮阔的五十年。五十年,也将一个好吃懒做的纨绔子弟磨砺成饱经风霜的耄耋老人。福贵的命运是悲惨的,一方面是他年少时没有理解父亲对他的教诲,另一方面便是时代背景对周围人的影响,于是也间接地影响了福贵一家。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真可谓是“苟全性命于乱世”。篇四:《活着》 余华 读后感 读《活着》有感: 读余华的《活着》让我回忆起童年,想起老一辈的苦涩人生。虽然他的文字写的是那样的平淡,但是却感到那样的真实,那样的亲切。小小的一本书,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用最简单朴质的文字,镌刻了生命的沉痛与恒久。

在《活着》中,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讲述一生的故事,有点凄惨有些不可思议,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中国人两千年的封建传统是为别人而活,父母为孩子而活,孩子为亲人而活。当就剩下自己时,我们又为谁而活呢?

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身边人陆续的死去。在他的一生中,不知失去了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朋友,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如果说龙二的死,春生的死告诉他人生的无常,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那么当他亲眼目睹他的亲人:父母、儿女、妻子、女婿、外孙相继离他而去时,他从悲伤到麻木,又从麻木到平静,当他真正认识到活着的本身意义时,他就以平常心态面对苦难、面对生活。人生的兴衰荣辱,酸甜苦辣他都尝尽,但在任何经历面前,他都不讳地摆着一个态度:“我要活着!” 《活着》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一个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当一系列的苦难降临,有时甚至是永无休止的苦难就象无穷无尽的风一样袭向作为人的生存之旅时,人会怎么样?人能怎么样?人应该怎么样?这是人在面对活着、面对生命、面对生存时不得不思考、也无法躲避的一个根本命题。对于工作了数年的我,人生阅历虽浅,但亦有所感受,现在读毕《活着》后,对人生的态度有了新的体会,我想: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而一旦人们认识到活着的本身意义时,生命才有价值,生命才可延续。

工作心得:

1、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活着,就是要时刻为我们的学生着想,关心学生,不要在工作上为自已找什么借口,“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作为教师,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责任。

2、小说中,青年的福贵是浪荡的富家子弟,输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后来他也因此有过深切的悔恨和反省,以及对自己的无法原谅。这也是他的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因自己的错误而造成的痛苦。并且这个事件也很快的戏剧性的演变为塞翁失马的幸运与欣慰。

福贵的一生,让我深刻体会到人在生活工作中当欲望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时,严于自律的重要性,不断反省反思的必要性,同时,对于工作上的不如意、不称心我们不必时时挂在心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3、亲情的可贵篇五:读后感5000字 活着

一、坚忍是活着的力量

“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不去死。”《活着》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在讲述死亡故事的同时,也让读者思考面对

如此困境,该怎么活下去。余华用简洁明了且朴素的文字将老农福贵的人生搬上文学殿堂。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由老农福贵所讲述的一个故事。读者和作者似乎都坐在老农身边,听他娓娓道来他那坎坷的一生。没起伏的语调,没激烈的情绪,更没有沮丧埋怨的哭声,一切都是那样的平静,那样的祥和。故事的主角明明就是老农本人,却“听着听着”就会觉得老农又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或许正是因为他太平静,太冷静,所说的语言对于他来说似乎都是无关痛痒的才会让人难以置信,从而思考为何面对如此坎坷的一生,老人却能如此淡定?是麻木,抑或是其他?我想应该是坚忍。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是福贵人生的记录,篇幅虽短,却能把福贵的一生写的淋漓尽致、活隐活现。没有华丽的词藻,丰富多彩的语言,没有精心雕琢堆砌的文字,更没起伏跌落、层出不穷的情节。有的只是浅显易懂的 语句,平淡朴实的话语以平白无华的语言文字却能刻画富贵不平凡的一生。富贵的一生可以说是多灾多难的。因为一连串的死亡始终贯穿他的一生。他亲眼目睹至亲之人是如何一个个从自己身边里去,又亲手为他们建碑立墓。从父母到妻儿再到女婿外孙,从老到小,没一个能留下来陪伴他走过他余生,又或者说没一个人替他善后的。一生中经历七次与至亲之人的生离死别最后只留他自己一个人孤苦零丁的活着。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七岁的外孙苦根。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而他却没那种“幸运”。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老牛在没犁完所有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她的生命提前逃离的。无论他想与不想,都得留下来活着,因为这就是他的命运。

福贵在身边的一个个离去后人活着,仍选择带着伤痛继续往前走,即便是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也一样,人常说:这就是命。其实这何尝不是对生命的一种坚忍,对生活的一种坚忍。只是传统的中国人习惯将之实俗化而已。或许将生活中的一切困难、挫折、艰辛、坎坷、痛苦、悲哀等归之为“命里有时终须有”,或许这样人们的心会更安分一点,接受它们也会变得理所当然一点。因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人力改变不了,既然改变不了就只能接受。这需有一点“认命”的颓丧思想在其中。只是人生在世,有时何尝又不是“认命”一点好呢!福贵说:“做人还是平常一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在福贵眼里“平凡是福”“认命”是活下去的力量。但平凡大众当中的那种认命态度何尝不是文人所说的那种坚忍!福贵就是亿万中国农民中的一位,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中国农民的代名词。在中国广袤辽阔的大地上,在亿千万中国人当中,福贵只是其中的一个普通代表。生活中什么人都不缺,更不缺像福贵有着这样人生经历的平凡人;身边什么人都有,像福贵这样坚忍活着的人更是屡屡可见。福贵的存在只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他代表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在那个时代的普遍所有。对福贵这些平凡人而言,人生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伟大的人生追求,他们从来就没有逃离过生存的底线;他们虽没有宗教、信仰等形而上的支撑,却在精神深处有着“对生命本源性的留恋和执着”。他们一生所要做的不是与命运、苦难进行抗争、喊叫,更不是以死来证明其生的伟大;相反的,他们是无声无息地顺从、忍受,用“生---活着”来向死亡挑战。文本最后,福贵与一头牛相依为命,怡然自乐,似乎是一种宁静平和,但透过这表面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对生活的无追求和绝望。而《活着》就是通过福贵来讲述那时的人民是如何熬过来的;是如何在时刻遭受着苦难与死亡的威逼诱惑,没有顺从,没有屈服,而是选择忍耐、承受的方式与苦难及死亡进行抗争。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与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困难和挫折,生离死别和痛苦不堪。坚忍,活着的力量。

二、真情是活着的信念

(一)苦难中的亲情 在《活着》当中,亲情是其的主旋律,虽然福贵苦难不断,但一家三代浓浓的亲情贯穿始终,忍受苦难却不孤独。福贵在输光家产后,家珍并没有埋怨,只是跟他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他娘那时却还在心疼他,没怪他却怪他老爹,只对他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而他爹虽气他却也没对他怎么样,只要求让他将债务换成铜钱挑去还债,目的是让他知道“钱来得千难万难”而已。

祖祖辈辈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家财就这样散尽了,家可以说是破亡了,但只要人还在,只要人还好好的再穷也会幸福。福贵被拉去从军后,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仍在枪炮声中,在又冷又饿的恶劣环境下坚忍的活着,因为老劝说过:“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所以他“想着自己的家,想想凤霞抱着有庆坐在门口,想想我娘和家珍。”正因有了对他们的牵挂、亲情的羁绊,福贵有了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的信念,只要还活着,就还有再见家人的希望在。凤霞因为家穷,有庆上学没钱而被迫送人。在被领走的的那一刻,眼里充满对这个家的不舍。因为在她眼里,家再穷,父母再贫贱,家仍是她的家,父母仍是他最爱的父母,小弟仍是他最不舍的小弟。所以就算养父母对她再好,她在那边的生活再富裕,也比不上有亲生父母和小弟在的那个“狗窝”。于是她在几个月后独自连夜跑回家,即使路再黑再远再难走,即使露水再浓再重再冷,她都无所谓。因为路的尽头是她渴望的那个家。福贵在送她回养父母家时,凤霞没有哭,只是眼睁睁地看着福贵。福贵在伸手去摸她的小脸时,她也伸手去摸福贵的脸,仿佛要将父亲那张脸深深记住似的,仿佛在对福贵说:爹,我不怪你。福贵在那一刻便决定:“就是全家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凤霞在见福贵背着她往回走一段路后突然紧紧的抱住福贵,因为她知道她可以回家了。那一刻,凤霞是无比幸福的,因为在孩子眼里,没什么可与父母对自己的不舍和关爱相题并论。

有庆死了,福贵在抱着他回来的路上走走停停,累了想把有庆放在背上,可心里就发慌。生怕他突然醒来他不知道,生怕儿子不知谁背着他而害怕,所以“不能不看着他”。因为怕妻子受不了打击,决定一个人悄悄把有庆给埋了。他用衣服把有庆包好放在坑里,用手把土盖上去,把小石子都捡出来,因为他怕石子烙疼有庆的身子。这浓浓的父爱,这无微不至的父亲情在此刻显露无疑。看着《活着》,有时就在想,其实活着本来就没什么重大意义吧!大家也都是为了能更好地生活而每天要求自己不断向上,不断披荆斩棘地勇往直前吧!这本来就是生而为人的本份、本职,来到这个世界就得对得起上天赋予你生而为人的使命。无论生活多苦多难多坎坷,只要你还在的一天,你都的往前继续走下去。福贵是如此,我们新一代中国公民更应如此。

(二)苦难中的爱情

如果说亲情是《活着》的主旋律,那爱情则是《活着》的主线。在《活着》那朴素,简洁的叙述中,爱情仍投射出温暖的光芒。福贵原是个地主少爷,家珍是城里米商的小姐,结合时二人都是富足人家的子女,可谓是门当户对。可当家衰败后仍能同甘共苦,互相扶持,相濡以沫,无怨无悔,共同走完坎坷苦难的一生也实在难得。

第四篇:人活两个我美文

记得一位作家说,一个人的生命中有两个“我”,一個是行走坐卧的我,一个是能够欣赏行走坐卧的我。两个我,前为客,后为主。后者对前者,是审视,是监督,是把持,而最高的境界,是欣赏。有人无人处,时时让暗处的“我”静静打量明处那个说着、做着、悲欢着的“我”,不是随意地,而是带着审视意味地凝视。

比如说,作家村上春树多年来一直坚持每天长跑一小时,用独处的时间得一份安静和沉默。他撰文说:“至少在跑步时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谈,不必听任何人说话,只需眺望周围的风光,凝视自己便可。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

三岛由纪夫却说:“我是诗人,摘去画皮就是俗人,再摘去画皮就是诗人,再摘去画皮就是俗人,再摘去画皮就是诗人。我是怎么也剥不见核心的洋葱。”他不仅去凝视,而且把“外我”一层层剥了皮,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内心看似顽石一样难以破碎,其实如洋葱心儿那般清甜细嫩。

一个人,多情又敏锐地对待自我与万物,对这个世界来说,总归是一种幸运。

《徒然草》里说,若心中有主,则万事不入我心。这个“主”,便是那个“内我”,内我清醒,有主见,外界的是非恩怨,尘嚣烦恼甚至指责叱骂,便缠绕不住、阻碍不了。

曾经创作《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等优秀作品的美国作家福克纳,在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受到肯尼迪的宴请。福克纳却拒绝了,他说:“我老了,不能去那么远的地方跟一帮陌生人吃饭。”他遵从着内我的约定,不为一时的风光荣耀迷惑,牢牢坚守着自己的本心。

孔子曾告诉子贡:人生的更高境界,是内心拥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君子的欢乐不会被贫困生活所剥夺,即使富贵后也能保持彬彬有礼。

这样的欢乐基于清醒、睿智的“内我”,所以当子贡以《诗经》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作比时,得到了孔子的赞赏。切、磋、琢、磨,不就是“内我”的审视么?

第五篇: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

人生需要信仰,亦需要脚踏实地

上周五的时候,我们讲外国文学,讲到世界及文学大师——列夫托斯泰。他一生致力于人的本性、人的存在、人的使命的探索和反思。人是什么?人性是善还是恶?人为什么会孤独、恐惧、绝望?人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人的价值和意义又是什么?

面对这样的问题,活在滚滚红尘里的我们恐怕很少想到过这些吧。从老师那里,我们对托尔斯泰有了更进一步了解。他虽然出生贵族,却对农民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同情。在这方面他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说明,82岁的他,因为把自己的财产分给了那些可怜的农民,而与家人产生了种种矛盾,之后毅然离家出走。他幼年丧双亲的不幸,他从姑妈那受到的良好教育,让他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也让他把大爱撒给贫弱者。试问能有多少人做到这样无私的奉献呢,讲到这些外国文学老师给我们讲了个让她感动的身边人的故事。这个人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平时只要村里人有事,凡是他能做到的,一定会去给别人帮忙。他的邻居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孤寡老太太和一个有智障的儿子。天下了大雨,把他们的围墙给冲塌了。这对无依无靠的母子,把希望全都寄托在这个农民身上,希望他能帮他们把围墙筑好。于是这个农民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这个任务。筑围墙是个很辛苦的活计,和混凝土,搬砖这些都需要很大的体力劳动。而这个普通的农民还患有心脏病,医生早已叮嘱他不要从事强体力劳动,否则很不利于他的身体健康。于是当他答应义务为老人做这件事的时候在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家人认为他身体有病,如果因为过度劳累累坏了身体,还得住院什么的;更何况那个老太太可以雇佣别人去做这些事情,不一定非得他来做。这样为一个非亲非故的人做事,很不值得,并且在别人眼里这就是一个傻子的表现。而这个农民却不这样认为,他说人活着有什么意思啊?就这么短短的一生,光为自己而活更没意思,人家遇到困难了,能伸手帮一把就帮一把。很简单的几句话,没有托尔斯泰的高度概括,没有那种很系统性的哲理分析,他只是凭着自己内心一些道德标准去约束,规范自己;他为别人做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生活中很琐碎的事情。然而就是这些很平凡,很渺小的事情却足以让我们这位很乐观,很有激情的外国文学老师潸然泪下,直到情绪失控。那一刻,我们默然,那一刻我感到泪珠滑过我的脸颊。这不是作秀,不是盲从,而是因为一颗真善之心触动了我们心底最敏感的情愫,也许这种情愫并非每个人都有,但我仍然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有。只是它被生活的繁杂,人性的复杂所湮没,但它的的确确存在着,或隐或现,深深掩藏在内心一个最深的角落。

在这之前,我和舍友看了一个名叫《时代秀》的节目,讲到一些曾经为抗日战争做过贡献的老兵,而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在使命完成以后就回归了人民群众当中,过着简朴的生活,有的在年老孤寡之后,生活条件很是艰苦。于是社会上的好心人发现了这群特殊的群体,为他们改变生活境遇做了很多工作。跟设有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都有很多感慨,因为真的有很多好心人他们结成志愿者去默默地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当他们看到别人因为他们的帮助而改善生活,改变命运时内心是多么快乐,这种快乐是真正的快乐,多少钱都无法买来。如托尔斯泰所言,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孤独,绝望,恐惧,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这种体会吧。尤其是自私到无可救药地步的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把自己的欲望弄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离孤独也就不远了,这种孤独不是短期的,而是永远伴随着他那无止境的自私的欲望。

前不久,在吃饭的时候,一个女孩坐到我对过,问可不可以跟我聊天。我很诧异,因为在我们学校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后来她告诉我她是从加拿大过来留学的,她的爸爸是香港人,妈妈是广东人。我们谈到了文学,又由文学谈到了人生的困惑,进而又谈到信仰的问题。她是信奉基督教的,她说自己在读中学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惑,比方说她觉得当她看到一些人不快乐的时候她很同情他们,也会想着帮助别人。然而,她又认为让另一个人快乐了,必然会牺牲掉一些人的快乐。根据她在书中看到的,在生活中关察与体会到的,并不跟基督教所宣传的完全一致,所以她对自己所信仰的也一度产生怀疑。她又跟我举了很多例子,可是由于语言沟通的障碍。她不能很清楚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说的东西,这是我无法了解她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不过有一点我是肯定的,她觉得人生必须要有信仰,她现在是一个很虔诚的基督教徒。来到中国后,他们在学习之余,会和自己的同伴去公园做义工,捡捡垃圾什么的。还会和路边的乞讨者聊天,他们觉得自己很快乐。之后她告诉我如果我有兴趣可以加入他们,还给了我一个联系方式。但我以考研为借口,委婉拒绝了。一来因为,我确实想要考研,真的没有太多时间去参加这个样的活动;二来,我不清楚她找我谈话是不是要给我灌输基督教思想,我不是排斥这个宗教,而是我目前还没打算去信仰哪个宗教。但并不是说我是个没有信仰的人,我有自己的道德观念,每当遇到一些自己和外界有矛盾冲突的时候,我不会只为自己考虑,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我不会轻易越过道德的篱笆。我没有太多时间想那个女孩一样去做义工,但我可以随手把空教室的灯关掉,可以帮同学拎壶水回来。这都是再平凡不过的小事,然而并非每个人都会意识到,注意到。我们学校一个教理科的老师,阅读到屈原的《离骚》时甚是喜欢,于是不惜高价买来《楚辞》所有的研究成果来研究屈原及其作品。于是他真的是非常喜欢屈原的作品,屈原的人格。他甚至把教专业课的时间都用来研究《楚辞》了,为此有人把这件事情反映到了系主任那里,批评他不好好教学。他回答说孙中山,鲁迅可以弃医从文,我为什么就不可以弃理教文呢?而且看他们在革命,文学,思想方面远远要大于他们在医学方面的贡献,让社会向前走了一大步。而且,自己在公选课教授方面也并不是没有效果,他把学生的作业拿给系主任看,从里边确实看到了学生思想的变化。那不是敷衍式的作业,而是真正的感悟,思想的进步。也许这些不足以说明什么,但我却相信自己的眼睛,在这个老师反复给我们强调节能环保等等一些意思和思想后,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行动了。这些都是小事,本来就该老师不强调也该去做的,这就是所有人的看法。可恰恰是这种忽视,使我们对于能源危机的问题漠视。很多老师也会谈及一些这方面的问题,但谁也没有着未来时强调的多,而且他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每次他出去吃饭,都不适用一次性筷子,他会自己在包里装上自己的筷子;每次上课,再用多媒体授课时,他都会把用不着的灯关掉,每次都这样,无一例外。这是长期养成的习惯,已成为他的人生信仰,行为准则。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人活在世界上不能只为自己而活,那样便只剩下了孤独。我们总该去相信一些美好的东西,为自己创造舒适美好的同时不要忘记你的同类。我是这样感悟的,借用冰心先生的一句更为上乘的生命感悟:

下载活吞毒蛇的人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活吞毒蛇的人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活两个我故事5篇

    一位作家说过,一个人的生命中有两个“我”,一个是行走坐卧的“我”,一个是能够欣赏行走坐卧的“我”。两个我,前为客,后为主。后者对前者,是审视,是监督,是把持,而最高的境界,是欣赏。......

    《活的教育方法》读后感

    《活教育的方法》读后感 我学习了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方法》,收益匪浅。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孩子心理学家及孩子教育专家。他一贯重视孩子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

    受活读后感(范文大全)

    受活读后感一天的时间读完了《受活》,读出了意犹未尽的绝望。受活村本就是个多灾多难的村,从建村伊始,就由着兵荒马乱年代的一个一朝得势的农民按自己的喜好而创的村,大都是些残......

    《清醒的活》读后感(汇编)

    《清醒的活》读后感今天终于完成迈克。辛格《清醒的活》这本书的阅读,书中围绕探索自我的旅程,帮助我们找到真实的自己,书中通过五个部分论述如何找到自我:第一部分 唤醒你的意......

    笑 对 生 活读后感

    笑 对 生 活 读《紫藤萝瀑布》有感 如果失败是漫漫黑夜中的路,那么微笑便是照亮夜行道路的明灯;如果失败是干涸的田地,那么微笑便是滋润大地的细雨. ——题记 读完这篇文章,不知......

    为热爱而活读后感

    为热爱而活读后感(一)紧锣密鼓忙完北京的事情,昨天返回洛阳,在北京西站候车的时候走进了一家书店,被一本封面是美女的书吸引,便买了它打发三个多小时的车程。阅读使人的思想深刻,书......

    人要多干点猴活(推荐)

    人要干点猴活人,本来就是自然中的一种爬行动物,但在进化过程中人的上肢基本失去了爬行的能力,于是器官的一部分机能渐渐失去。所以,人的四肢协调能力就逐渐地赶不上猴的协调能力......

    人活的意义是什么5篇范文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活法》读后感 前些日子拜读了稻盛先生《活法》一书,让我重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在社会中如何体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对个人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