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活的意义是什么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活法》读后感
前些日子拜读了稻盛先生《活法》一书,让我重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在社会中如何体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对个人而言,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应该从不同的领域最大化的实现自己的价值。挖掘自身的潜力,做一位成功的人士。让后人记住。这样的人生才活着有意义。
那么对于做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亲戚、朋友,以及同事。我的言行举止,喜怒安乐会不会影响周围的人。我希望传达给他们的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而不是一种消极的心态。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怀有一颗成功的心,那么成功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那就是你必须内心要有那种强烈的愿望。只是一般的愿景是不行的,更不是茫然的想,局限于“如果能够这样就好”是不够成熟的想法,应该是抱着强烈的愿望,废寝忘食地渴望,思考着,全身上下,从头到脚都充满着这种愿望。加上坚定不移的信念,然后不觉把它渗透到你的潜意识里去,这就是事业成功的首要条件。
年轻时每个人都怀有梦想,心里都有一股潜在的力量,但能不能够把把那些潜力挖掘出来,也是人与人活得彩的差异所在。而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样改变自身的心态呢?我的理解是:
一我们要抱有感恩的心,感谢上苍赐给我们的食物,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的生命,感谢公司给予我们的工作,感谢同事给予我们的帮助,感谢大地给予我们生存的环境。
二简单的心态,怀有一颗童心,让自己活得开心,更轻松,生活过得也更会有质量。
三敬业 专心努力的工作。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才会有收获,不要总是想到失败。坚持不懈的朝着自己的目标走就一定会成功。
四空己也就是说在工作中忘记自己,忘记那些参杂个人感情的东西。全心投入到工作中,对于企业而言,这才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员工。
五利他都说现在时代变了,人的观念也变了,但是我个人觉得无论怎样变化,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要有自己的活法。好好活着,离不开平时学习,离不开劳动,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希望.而那些在菜市场,在超市,在马路摆摊,在饭店等等。在你不以为然或者从来不注意的地方凭借着双手凭借着勤奋,认真的活着的人,都让我倍受尊敬。如今这个社会靠一个人去完成一件事情那是不现实的问题,大部分的工作时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有利他的精神支撑。同样,换位思考,那些过分的自爱而不顾及他人感受的人往往容易导致失败,只有提高自己的情商,抛弃那些狭隘的心思,做好这些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最后,让我们怀抱一颗感恩的心,明确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为创维光电美好的明天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一起努力工作吧!
第二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意义重大
按照中央统一安排,自7月起XX省正式启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地区各部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精神,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
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对此我们有切身体会。5年时间遭遇汶川特大地震和芦山强烈地震两次巨大灾难,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党群齐心、干群携手、万众一心、共渡危难,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一个又一个胜利,这正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我省的真实体现。
站在新的时间节点,党的十八大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总书记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号召。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明确提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确立了实现“两个跨越”、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奋力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要实现这样的奋斗目标,关键取决于全省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取决于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支持。
党的历史表明,凡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紧密的时候,就是党的事业高歌猛进的时候;凡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时候,就是党的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的时候。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人民是最根本的影响因子。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始终保持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清正廉洁,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独特优势,引导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推进四川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凝聚强大力量。
第三篇:人活两个我美文
记得一位作家说,一个人的生命中有两个“我”,一個是行走坐卧的我,一个是能够欣赏行走坐卧的我。两个我,前为客,后为主。后者对前者,是审视,是监督,是把持,而最高的境界,是欣赏。有人无人处,时时让暗处的“我”静静打量明处那个说着、做着、悲欢着的“我”,不是随意地,而是带着审视意味地凝视。
比如说,作家村上春树多年来一直坚持每天长跑一小时,用独处的时间得一份安静和沉默。他撰文说:“至少在跑步时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谈,不必听任何人说话,只需眺望周围的风光,凝视自己便可。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
三岛由纪夫却说:“我是诗人,摘去画皮就是俗人,再摘去画皮就是诗人,再摘去画皮就是俗人,再摘去画皮就是诗人。我是怎么也剥不见核心的洋葱。”他不仅去凝视,而且把“外我”一层层剥了皮,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内心看似顽石一样难以破碎,其实如洋葱心儿那般清甜细嫩。
一个人,多情又敏锐地对待自我与万物,对这个世界来说,总归是一种幸运。
《徒然草》里说,若心中有主,则万事不入我心。这个“主”,便是那个“内我”,内我清醒,有主见,外界的是非恩怨,尘嚣烦恼甚至指责叱骂,便缠绕不住、阻碍不了。
曾经创作《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等优秀作品的美国作家福克纳,在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受到肯尼迪的宴请。福克纳却拒绝了,他说:“我老了,不能去那么远的地方跟一帮陌生人吃饭。”他遵从着内我的约定,不为一时的风光荣耀迷惑,牢牢坚守着自己的本心。
孔子曾告诉子贡:人生的更高境界,是内心拥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君子的欢乐不会被贫困生活所剥夺,即使富贵后也能保持彬彬有礼。
这样的欢乐基于清醒、睿智的“内我”,所以当子贡以《诗经》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作比时,得到了孔子的赞赏。切、磋、琢、磨,不就是“内我”的审视么?
第四篇: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
人生需要信仰,亦需要脚踏实地
上周五的时候,我们讲外国文学,讲到世界及文学大师——列夫托斯泰。他一生致力于人的本性、人的存在、人的使命的探索和反思。人是什么?人性是善还是恶?人为什么会孤独、恐惧、绝望?人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人的价值和意义又是什么?
面对这样的问题,活在滚滚红尘里的我们恐怕很少想到过这些吧。从老师那里,我们对托尔斯泰有了更进一步了解。他虽然出生贵族,却对农民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同情。在这方面他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说明,82岁的他,因为把自己的财产分给了那些可怜的农民,而与家人产生了种种矛盾,之后毅然离家出走。他幼年丧双亲的不幸,他从姑妈那受到的良好教育,让他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也让他把大爱撒给贫弱者。试问能有多少人做到这样无私的奉献呢,讲到这些外国文学老师给我们讲了个让她感动的身边人的故事。这个人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平时只要村里人有事,凡是他能做到的,一定会去给别人帮忙。他的邻居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孤寡老太太和一个有智障的儿子。天下了大雨,把他们的围墙给冲塌了。这对无依无靠的母子,把希望全都寄托在这个农民身上,希望他能帮他们把围墙筑好。于是这个农民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这个任务。筑围墙是个很辛苦的活计,和混凝土,搬砖这些都需要很大的体力劳动。而这个普通的农民还患有心脏病,医生早已叮嘱他不要从事强体力劳动,否则很不利于他的身体健康。于是当他答应义务为老人做这件事的时候在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家人认为他身体有病,如果因为过度劳累累坏了身体,还得住院什么的;更何况那个老太太可以雇佣别人去做这些事情,不一定非得他来做。这样为一个非亲非故的人做事,很不值得,并且在别人眼里这就是一个傻子的表现。而这个农民却不这样认为,他说人活着有什么意思啊?就这么短短的一生,光为自己而活更没意思,人家遇到困难了,能伸手帮一把就帮一把。很简单的几句话,没有托尔斯泰的高度概括,没有那种很系统性的哲理分析,他只是凭着自己内心一些道德标准去约束,规范自己;他为别人做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生活中很琐碎的事情。然而就是这些很平凡,很渺小的事情却足以让我们这位很乐观,很有激情的外国文学老师潸然泪下,直到情绪失控。那一刻,我们默然,那一刻我感到泪珠滑过我的脸颊。这不是作秀,不是盲从,而是因为一颗真善之心触动了我们心底最敏感的情愫,也许这种情愫并非每个人都有,但我仍然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有。只是它被生活的繁杂,人性的复杂所湮没,但它的的确确存在着,或隐或现,深深掩藏在内心一个最深的角落。
在这之前,我和舍友看了一个名叫《时代秀》的节目,讲到一些曾经为抗日战争做过贡献的老兵,而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在使命完成以后就回归了人民群众当中,过着简朴的生活,有的在年老孤寡之后,生活条件很是艰苦。于是社会上的好心人发现了这群特殊的群体,为他们改变生活境遇做了很多工作。跟设有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都有很多感慨,因为真的有很多好心人他们结成志愿者去默默地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当他们看到别人因为他们的帮助而改善生活,改变命运时内心是多么快乐,这种快乐是真正的快乐,多少钱都无法买来。如托尔斯泰所言,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孤独,绝望,恐惧,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这种体会吧。尤其是自私到无可救药地步的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把自己的欲望弄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离孤独也就不远了,这种孤独不是短期的,而是永远伴随着他那无止境的自私的欲望。
前不久,在吃饭的时候,一个女孩坐到我对过,问可不可以跟我聊天。我很诧异,因为在我们学校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后来她告诉我她是从加拿大过来留学的,她的爸爸是香港人,妈妈是广东人。我们谈到了文学,又由文学谈到了人生的困惑,进而又谈到信仰的问题。她是信奉基督教的,她说自己在读中学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惑,比方说她觉得当她看到一些人不快乐的时候她很同情他们,也会想着帮助别人。然而,她又认为让另一个人快乐了,必然会牺牲掉一些人的快乐。根据她在书中看到的,在生活中关察与体会到的,并不跟基督教所宣传的完全一致,所以她对自己所信仰的也一度产生怀疑。她又跟我举了很多例子,可是由于语言沟通的障碍。她不能很清楚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说的东西,这是我无法了解她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不过有一点我是肯定的,她觉得人生必须要有信仰,她现在是一个很虔诚的基督教徒。来到中国后,他们在学习之余,会和自己的同伴去公园做义工,捡捡垃圾什么的。还会和路边的乞讨者聊天,他们觉得自己很快乐。之后她告诉我如果我有兴趣可以加入他们,还给了我一个联系方式。但我以考研为借口,委婉拒绝了。一来因为,我确实想要考研,真的没有太多时间去参加这个样的活动;二来,我不清楚她找我谈话是不是要给我灌输基督教思想,我不是排斥这个宗教,而是我目前还没打算去信仰哪个宗教。但并不是说我是个没有信仰的人,我有自己的道德观念,每当遇到一些自己和外界有矛盾冲突的时候,我不会只为自己考虑,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我不会轻易越过道德的篱笆。我没有太多时间想那个女孩一样去做义工,但我可以随手把空教室的灯关掉,可以帮同学拎壶水回来。这都是再平凡不过的小事,然而并非每个人都会意识到,注意到。我们学校一个教理科的老师,阅读到屈原的《离骚》时甚是喜欢,于是不惜高价买来《楚辞》所有的研究成果来研究屈原及其作品。于是他真的是非常喜欢屈原的作品,屈原的人格。他甚至把教专业课的时间都用来研究《楚辞》了,为此有人把这件事情反映到了系主任那里,批评他不好好教学。他回答说孙中山,鲁迅可以弃医从文,我为什么就不可以弃理教文呢?而且看他们在革命,文学,思想方面远远要大于他们在医学方面的贡献,让社会向前走了一大步。而且,自己在公选课教授方面也并不是没有效果,他把学生的作业拿给系主任看,从里边确实看到了学生思想的变化。那不是敷衍式的作业,而是真正的感悟,思想的进步。也许这些不足以说明什么,但我却相信自己的眼睛,在这个老师反复给我们强调节能环保等等一些意思和思想后,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行动了。这些都是小事,本来就该老师不强调也该去做的,这就是所有人的看法。可恰恰是这种忽视,使我们对于能源危机的问题漠视。很多老师也会谈及一些这方面的问题,但谁也没有着未来时强调的多,而且他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每次他出去吃饭,都不适用一次性筷子,他会自己在包里装上自己的筷子;每次上课,再用多媒体授课时,他都会把用不着的灯关掉,每次都这样,无一例外。这是长期养成的习惯,已成为他的人生信仰,行为准则。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人活在世界上不能只为自己而活,那样便只剩下了孤独。我们总该去相信一些美好的东西,为自己创造舒适美好的同时不要忘记你的同类。我是这样感悟的,借用冰心先生的一句更为上乘的生命感悟:
第五篇:人活两个我故事
一位作家说过,一个人的生命中有两个“我”,一个是行走坐卧的“我”,一个是能够欣赏行走坐卧的“我”。两个我,前为客,后为主。后者对前者,是审视,是监督,是把持,而最高的境界,是欣赏。
有人无人处,时时让暗处的“我”,静静打量一下明处那个说着、做着、悲欢着的“我”,不是随意地、可有可无地,而是带着审视意味地——凝视,这种凝视的力量或许极其稀薄,但那些刹那间的审视、观照、反省、觉悟,慢慢集中起来,会将一颗心打磨得玲珑剔透、熠熠生辉。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一直坚持每天长跑一小时,拿独处的时间,得一份安静和沉默。他撰文说“一小时长跑,对我的精神健康来说,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功课。至少在跑步时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谈,不必听任何人说话,只需眺望周围的风光,凝视自己便可。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宝贵时刻”。
一个人,多情又敏锐地对待自我与万物,对这个世界来说,总归是一种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