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他和他的梦美文
“让我们永远铭记历史启迪我们的伟大真理!”
明日就要随军赶赴前线,这是他在家中的最后一夜。母亲坐在床头把他军服上松动的扣子按了按,还是放心不下,寻了针线来缝紧。纽扣浑圆而坚硬,穿在儿子身上的时候抹上去也能同时被儿子亢然的心跳触动到。自己的小儿子自幼就不让人省心,二十了还没娶亲说是现在不兴了,那也没关系,可他要撇下一家子去打仗,竟怎么劝也不肯听。儿子说的话都是自己听不懂的,可儿子的神情如山,明明白白地写着这件事的无可转圜。儿子说他是去救国家,可这国家和他什么相干!他说这也是救自己。母亲好像懂了,看儿子的时候多了一点骄傲。后来她死在数枪之下,脚边是一颗她下死命砍下的日军头颅。
儿子并不知道,他只记得母亲送来的军服上的斑驳泪渍,他接过的时候手抖得厉害,却在之后的多少个夜晚里手握住腰间的枪时无比用力的坚定。后来他赢了,因为他属于正义。
如今你尽可以抬头而不必担心从天而降的灾难,那里是无数只白鸽,它们的双翅振得自由愉悦,洁白的光泽从远方平和宁静的天堂穿透碧蓝的天幕而来,被那群灵动纯净的精灵张开羽翼承接过来,再恣意扇动,散向人间。
“我宣布,中国裁减军队员额三十万!”
中国,那个此刻接受着白鸽洗礼的国度,他轻而易举地将这句话掷的有声地道出。他的一路走来太辛苦了,那些无情的枪炮与将士,叫他不得不用军队将自己护裹起来,他从前很害怕,但并不畏惧。后来他坐在联合国属于他的一席之位上,交叠着双腿在香烟燃出的烟雾里决夺世事;他慷慨而不失尊重地命自己的子民去帮一帮深陷危难的他国人,却转身无偿地说这只是责任;他终于可以睥睨天下,却郑重而不欲挽回地言明:永不扩张,永不称霸。他在自己行进的路上铺满青嫩芬芳的橄榄枝,于是道路一直延伸,永不止息。
后来他赢了,因为他选择和平。
我做了个颇好的梦,梦里有人扛着锄头走上田垄弯腰去揉一把长势正好的稻苗;有人背起钢筋送上运输的车辆低头擦掉流至腮边的汗水;有人倒在工作台边没有再起来,手里紧紧攥着的纸张举世皆惊;有人跳入水中将孩童推上岸边没有再出现,激起的朵朵浪花仿佛不会再归于平静;有人衣装光鲜仍备了零钱下车放入那个破碗中;有人身居高位仍将送进家门的连城贿礼亲自奉还;有人手里接过镊子、纱布、刀片始终有条不紊,听见生命征兆回复的提示音才惊觉几十个小时不曾合眼;有人笔耕不辍一打稿纸写了数十年,字字珠玑可较却将奖金尽数捐献于世;有人……还有好多人,他们面容模糊看不清楚,可我却知道,后来他们赢了,因为他们叫做人民。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第二篇:他和他的信仰
他和他的信仰
“治病救人是一种信仰”。电视剧《心术》中的这句台词是周福德的座右铭,也是他真实的人生写照。
春天来了
“感谢周医生妙手回春,治好了我的病!春天来了。春天往往是悄悄地来到你的身边。首先是柳丝黄了又绿了,曾记鹅黄上枝头,几日不见绿如阴。接着是各种小鸟在树梢跳跃玩闹,不厌其烦地喧闹:春天来啦。玉兰花枝像是落下一只只鸽子,红的白的,不声不响,但分明在大声地喧嚷:看看我呀,春天来啦。”
这段关于春天的美丽诗句,出自周福德的一位患者写给他的感谢信。
他是一位来自河北的73岁的语文老师,在2014年春查出得了肾病综合征,腿脚浮肿,身体状况甚差。70多岁的年纪,需要做肾穿刺,当地好多医院是没有把握的,稍有不慎就会出差池。他四处求医,寻觅无果,来到北大医院。
“别人不敢做,我们敢做。”在经过周福德悉心诊治后,这位老师又信心百倍地走上了讲台。他感激万分,写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信中写下了这段感人至深的话。在近日的“好大夫”颁奖典礼上,周福德获奖,这位老师特意赶过来,在台上当面感谢周福德,并给他深深地鞠了一躬。
是的,对无数患者来说,周福德及他的团队就是他们的春天。无数患者的生命在周福德手上被救回。在周福德的个人网站上,他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来自患者的感谢信。在全国3万余名肾内科大夫的“好大夫网站”排行榜上,他的排名是第一位。2014年,周福德荣登“中国好人榜”。
初见周福德
被这么多患者所感激的周福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大夫呢?
走进医生办公室,眼前这位身材高大、头发不多的大夫,就是周福德。他朴实憨厚,笑起来有两个深深的酒窝,一下子让人感觉温暖和踏实。
谈起他的从医心得,周福德娓娓道来。
周福德一年的门诊量有7000人次,平均每天要看20个病人。对于这样的工作量,周福德不但没有觉得累,反而觉得很自豪。他看上去,永远总是那么精力充沛。
“昨天看了51个病人,其中加号加了38个病人,下班已经晚上8点40分。”为什么要给那么多病人加号?周福德感慨说,本来患者挂他的号就很难,而且医院的号贩子又很猖狂。周福德觉得,病人本来看病就不容易,号贩子一个号卖2000多块,实在是在病人伤口上撒盐,他对号贩子的行径深恶痛绝。
在周福德科室,成立了一个“全预约门诊”,由周福德100%给患者预约挂号,没有号贩子参与,大大方便了病人挂号。原来可能整宿都排不上队,现在花14块钱就能挂到号,病人对他非常感激。
另外,作为病房主任,他每周要六次查房,每天用来吃午饭的时间,平均只有5分钟。
科室的工作已经这么忙碌了,如何能有时间回复网站上患者的问题呢?周福德说,有什么困难,我帮他一把,他的命运可能会因此不同。”
有患者由衷赞誉周福德,说他像他的名字一样,是“种福,收德”。
“种福”
作为全国闻名的大医生,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周福德对于患者的服务,都好到了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在周福德科室,提倡的是“三声”服务,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病人推门进来,他会礼貌地打招呼,“您好!”病人走了,他会说“您慢走”。他还要求科室医护人员,叫病人时不要冰冷地床号,而要直接叫名字,或用亲切的称呼,如阿姨、大叔等。周福德说,病人需要安慰,安慰也是一种治疗,永远要给病人以温暖和希望。
他坚持电话随访制度,经常打电话给患者询问状况,核实药有没有吃对,叮嘱病人复诊。
周福德还提倡“首问负责制”:如果病人有什么问题,哪怕是找不到路,如果第一个问的是你,也要跟他解释详细。“病人来到这已经很不容易,如果这样服务,他会感到很舒服。”
另外,肾内科做透析的病人非常多,而透析费用又比较昂贵。周福德有时自发捐款,有时发动社会资源帮助。2011年,他的一位患者尚月梅,当时在读大三,家庭贫困,他发动媒体朋友宣传,为尚月梅募集了10万善款。多年前,周福德及北大医院还推行“欠款出院制”。
对于病人的“红包”,周福德也有他的办法。他的科室曾有位危重病人,周福德每天早上都来看望他。有一天,这位病人的家属给周福德送来1万元红包,周福德不接受,这位家属放下就走了。后来,周福德把它用作病人的住院费。病人知道后,非常感动。
少数患者不理解医生,周福德将信息透明化,在微博上直播一个病人的处理过程。
另外,他在个人网站上已注册了8年,帮助了1万多名患者,相当于1年半的门诊量。
这些做法,都是周福德坚持“品牌”服务的冰山一角。周福德说,“要赢得患者的信任,医生要付出很多。”
“收德”
面对这样的好大夫,患者能不尊敬和感激吗?
“难以相信两周的时间,那个刚刚从生命线上抢救回来的残破不堪的我,已经基本恢复成为一个正常人了!我和我的家人喜出望外,感激不尽,无以言表……”
这位患者名叫史兰,就是周福德科室的病人,她给周福德写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周福德的科室墙上,更是挂满了病人的送来的锦旗。周福德说,每个锦旗背后,都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有位名叫葛秀芬的患者,4年前由于患血管炎,专程从东北来到北京看病,经有效治疗好转。后来又来医院治疗了几次,效果都很好,葛秀芬对周福德非常感激。最后一次来之前,葛秀芬告诉周福德,她出现咯血症状,当地医院诊断她为肺癌。葛秀芬怕在当地诊断不准确,又来到北京。
“她说来北京的目的,一是为了确诊是否肺癌,二是跟周大夫告个别。”说到这里,周福德的眼眶有些湿润。葛秀芬现在人已经去世,她与周福德有一张合影,这张照片成为了永久的纪念。
正因为周福德将每位患者都放在心上,几乎周福德的每一位患者,对他都是这样的感激之情。“橘井泉香,种德收福”。这是一位患者对他的由衷赞誉。
不放弃每一个患者
回想起他的从医之路,周福德说,选择了肾内科,很幸运。当时周福德所在的班,代表北大医院考试考了第一名。“我们那批大夫,经过了很特别的强化培训,各科都是由顶级专家亲自培训。”
对于年轻的肾内科医生来说,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周福德说,首先要具备很强的责任心。“面对生命,病人把他托付给你,你要如履薄冰,把小事当大事处理。”然后是要有好的心态,要有感恩的心态。“你的看病经验,都是病人给你的。”
周福德很喜欢他现在的工作,因为他觉得病人找他,是信任他。病人有时遇到在其他医院治疗不了的情况,他常为病人打抱不平。周福德说,“病人都很朴实,他们应该得到救助。”
周福德在参与援疆医疗期间,曾遇到一位棘手的患者。
那是个星期六,在新疆哈密地区,一位产妇孩子没保住,陷入高烧、昏迷中,有生命危险。当时周福德在乌鲁木齐工作,距离哈密约600公里。周福德赶紧为她制定方案,经过输血浆后好转。后来一周之后情况又不佳,周福德买了第一趟航班去了哈密,为她做血浆置换。但由于当地条件限制,没有做血浆置换的机器。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于是,周福德就亲手自制了一个透析机,把孕妇血浆清除出来。周福德还叫救护车来。救护车从600公里外的地方一路开来,还路遇大风雪。家属曾一度想过放弃,周福德掏出5000块钱,坚定地继续救治患者。就这样,经过2个月的救治,这位产妇完全康复。
周福德就是这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说,在偏远地区单枪匹马的救治经验,对他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做医生是一种信仰
谈话进入尾声,周福德贴心地递给笔者一瓶“阿尔山”矿泉水,打趣地说:“这是我们内蒙古老家的水,喝了不长肿瘤。”
他的身上,仿佛总是充满着阳光和正能量。他的微博、微信中,每天发布的也都是正能量的消息,让人感觉非常温暖。是什么样的信念,带给他这样的正能量呢?
谈到关于“信仰”的问题,周福德说,这个理念是他在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心术》电视剧中有这么一句台词,“做医生就是一种信仰。”2013年10月,周福德在他的博客中阐释了他对这句话内涵的理解:
第一,是成就感。“我每天都在回想,今天解决了多少病人的事情。”曾有个小女孩得了肾病,从深圳跑到武汉,再跑到北大医院。之前多个医院都诊断不清,在周福德这里诊断清楚,经治疗后完全康复。“完全治好了,她能回家上学了,多令人高兴啊!”
第二,是责任感。周福德说,医生有责任去救死扶伤,能帮的就要帮。
第三,是积德感。这份“德”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科室,为医院,为病人。去年夏天的一个病人,更让周福德对“积德”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当时有位病人,因多脏器衰竭被转到肾内科诊治。危机解除后,他从ICU出来,被转到普通病床。周主任与他聊天时,知道他是一名来自山东的村医,是当地祖传的第六代中医。他用中草药给病人看病,每年能为病人节约1到2亿的治疗成本。周福德说,“他积了20几年的德,危难的关键时刻肯定能挺过来!”
如何跟年轻医生分享这些感悟?周福德说,他的查房与别人不一样。查房前20分钟,他要与大夫沟通。上一课讲的是怎么做医生:第一,要给人以希望。第二,要学习。第三,把时间还给病人,第一次看病要看40分钟。第四,写好病历。第五,主动值班。第六,服务要好,坚持首问责任制、“三声”服务、微笑服务。第七,称呼地热烈一点。
周福德用自己的行动,不仅给年轻医生做出了表率,也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周福德开玩笑说,“有什么事我顶着,我个子高嘛。”
周福德,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医师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会长。曾经担任北京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专家组成员(2005-2007)、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副院长(2008-2010,援疆干部)。他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积累了对肾脏疾病特别是危重肾脏病的救治有大量经验,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身份在SCI收录的杂志中发表论文8篇。
周福德,2010年,被北京大学评为共产党员标兵; 2010年,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评为二等功,优秀援疆干部;2011年,被北京大学医学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被卫生部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2012年,被北京大学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被北大医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被北京大学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
第三篇:他和他的狗王随笔
记得小时候家里养过一只狗,一只普通的狗,我爸管它叫狗王。。
它很聪明,也很爱我。跟其他的狗没啥区别,喜欢我给它挠痒痒,喜欢摸摸头。
之后不知怎样的发现它不爱动了,每一天都趴在地上,叫它名字也只是有气无力的摇摇尾巴,胃口也不好了。我明白它病了,但始终不明白原因。[由整理]
我只能蹲下身子抚摸它,期望它能够好受些。
时光长了发现它瘦了一大圈,无意间摸到它肚子上有一个大包,好像是个肿瘤。由于家在农村,也没人会关心狗狗生什么病。我也无能为力。只能蹲在它身边一如既往的挠痒痒摸摸头,静静的看着它。似乎能看见它眼角的眼泪。
直到有一天,我端着给狗狗准备好的早餐呼唤它的名字,可它却一向没有出现。我爸说它明白自我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不想让我悲哀,所以趁着夜色离开了家。
那段时光我相信它只是在外面迷失了方向,在外面看见相似的狗狗我都会叫一遍狗王。但是之后,再也没见过狗王了。
它虽然走了,但它的眼神却一向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其实我一向都相信,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有自我的灵魂。
嗯。好好的。
第四篇:关于她和他情感美文
她不确定在他的心中她是怎么样的位置;
她不确定在他的记忆里她是美好的还是被遗忘了的;
她不确定他在想起她的时候是沉默的还是微笑;
她甚至不知道他是否还记得她;
她唯一能确定的是:她还爱着他。
她和他,很小很小就认识了,但在她的记忆里,因为家庭原因,她离开了他在的地方。后来,她又回来了,她坐在他自行车后面问他:’‘你喜欢我吗?’‘ 他说:“喜欢。” 那日,阳光明媚,她13岁,他12岁。以至于后来的她都会怀疑那时的自己怎么会懂得爱情呢。
19岁她高中毕业,没有考大学,她去了北方。因为她从来都不确定他是不是爱她的,她想一个人离开了,她想去很遥远的地方,一切交给时间来解决。她以为时间会告诉她一切答案。再后来,她想忘记他,可是在多少个夜晚,独自一人的她还是会那么思念他。
偶尔,他会跟她聊天,他问她;你好吗?她都会告诉他:我很好。其实她想告诉他:她很想他。可是她说:我恋爱了。然后,久久的,他都没有回应。她只是想知道他会什么态度,而他却什么都没有说。
再后来,她真的恋爱了,那是一个对她极好的男子,她生病了他会着急,会给她买药,带她去看病;她说饿了,他会不管有多忙都会给她带吃的;她说她难过了,他就会很及时的赶来陪着她;她想哭时,他总是在她眼泪落下之前把她的眼睛挡住。身边的朋友都说世界上居然还有这样的男人。他什么都不说,差不多一年了,他说了:我家想让我结婚。她不是没有感动。但是她退缩了,她知道,那时候的她不会结婚的,她更知道在她的心底深处始终有一个人的存在。所以,她总是在想,像她那么坏的女孩,是不该也不配拥有那么好的男子和那么多的关心。
最终,他们分开了。
她说:我要去很多很多的地方,看很多很多的风景。而她真的去了很多很多地方,看了很多很多风景,她想她可以释然了,可是为什么她的心里还会难过呢?
直至今日,她21,他20,她在北方,他在南方。很多东西很多人都在变,而唯一不变的是:她还爱着他。
或许有一天,当她拥有足够的勇气,她会回去南方找他。不管结果如何,她都能淡然面对时、、、、、
第五篇:他的情感美文
翻过这座山就可以到达你想去的地方了,他这样说道。他,时而幽默时而严厉,强大的自尊心导致了他阴晴不定的个性,泛黄的烟斗数落着逝去的岁月,一缕缕烟丝从烟斗上端植入,点燃,最后烟飞云散。强烈的二氧化氮弥漫着整个空间,安静的气息使人窒息,我凝视着他的眼睛。他说:“等你再大一点就懂了”。
后来我真的在他的襁褓中长大了,他说:“你该出去闯荡闯荡了”,当他把房门关上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但又感觉缺失了些什么,眺望着天空,真的翻过这座山就可以到达我想要去的地方吗?眼睛似乎有些湿润,不敢敲开房门向他索取答案,似乎我真的很怕他,他那么庞大,那么强壮,黝黑黑的皮肤,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岁月的痕迹刮破了他原本就不和蔼的脸颊,仿佛多了几分威严。
现在我已经翻出了那座山,带着你送我的闯荡,翻出了那座,你告诉我只有越过它,就可以去我想要去的地方。可是,我发现他欺骗了我。无论我怎么行走,都走不到我想要去的地方。我疲惫的坐着山顶,呆呆的看着他,泛黄的烟斗咬的有些憔悴。
烟斗,你是否跟我一样在寻找他说:“翻过这座山就可以到达你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