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物形象与美学角度欣赏《诗经》中的战争诗

时间:2019-05-15 10:2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人物形象与美学角度欣赏《诗经》中的战争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人物形象与美学角度欣赏《诗经》中的战争诗》。

第一篇:从人物形象与美学角度欣赏《诗经》中的战争诗

从人物形象与美学角度欣赏《诗经》中的战争诗

【摘要】战争诗是指《诗经》中以战争的士卒将领(包括君王)为表现主体,歌咏、抒写他们在战争生涯中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体验的诗。战争诗是《诗经》中的重要题材,如吴培德就认为:“《诗经》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诗篇是直接或间接描写战争的。”①作为一部抒情性的文学作品,《诗经》中的战争诗表现出与世界他民族古代战争诗不同的风格,它不注重对战争场面、战争进程和战争情节的描写,不囿于以战争来写战争,而是选取不同的视角全面地展示了这场席卷整个社会和各个阶层的惊涛骇浪。将士的行役之苦、家园之思,思妇的空闺哀怨,“局外旁观者”的正面歌颂,不同身份地位和角色的人用不同的笔触,不同的情感基调勾勒出了他们心目中的战争。

【关键词】诗经 战争诗 人物形象 美学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至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正阐明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诗歌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先秦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及其理想愿望。而先秦时期又是中国社会最为分化动荡和斗争激烈的历史阶段,各邦国之间剧烈而残酷的兼并战争,中原地区与周边“四夷”的长期军事冲突,并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社会生活状况,作为这一时代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自然也在《诗经》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和记录。②这类诗歌,就是《诗经》中战争诗。《诗经》中的战争诗,散布于风、雅、颂中,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综观整部作品,战争诗的叙写不是囿于以战争来写战争,全面地展示了战争以及它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在多种视角的叙述下我们可以从抒情诗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战争但不拘泥于这一字眼来欣赏《诗经》中的战争诗,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题材的诗歌与众不同的魅力和所传达给我们的文化内涵。

一、人物形象

征人

对战争及由其引发的远行、戍边诸事,亲身参与其中的将士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以征人视角切人的战争诗在《诗经》战争诗中篇幅最多,也最真实感人,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将士同忾、保家卫国的昂扬斗志,同时更多的是体会他们的行役之苦以及对家园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秦风·无衣》就洋溢着这种保家卫国、同仇敌忾的豪情: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③这是《无衣》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军中的歌谣,反映了秦国兵士团结友爱、共御强敌的精神。全诗分为三章,采用兵士相语的口吻。在激战前夕,兵士们聚在一起紧张地修整武器。这时,有人顾虑自己没有衣裳。他的战友就充满友情地劝慰他:“谁说没有衣裳,我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又用大义来激励同伴: “国家出兵打仗,我们且把武器修理好,我和你面对着一个共同的敌人。”从诗中不仅可以看到兵士之间的友爱,也可以看到战士们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心甘情愿地承担起重大牺牲的爱国精神。诗歌音节短促,声调激昂,生动地表现了秦国兵士们同仇敌忾、慷慨从军的情景。《诗经》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战争诗篇的主题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生活灾难和精神创伤,诗歌笼罩着思念亲人、渴望回乡的情绪。

《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之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诗凡五章,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渴望归家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转到夫妻别时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了。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思妇视角

《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秦风·小戎》、《小雅·杖杜》等诗篇,通常被划归为思妇诗。④毫无疑问,它们是《诗经》中的思妇诗,但她们思念的对象为出征在外,常年不归的丈夫。如同硬币的两面,这些诗歌和征人叙事视角下的战争诗共同完成了间接表现战争主题的任务,实现了对相同主题多重叙述的可能性。因此为全面考察《诗经)中的战争诗,本文在这里还是把它们作为战争诗来看待。亲人的心都是相通的,当出征的将士思念家乡时,家中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在外的人。同样是怀人,与征战在外、伤于行役之苦的将士的形象不同,独守空闺的思妇是一副焦灼不安的形象:晨起梳妆之时,夜幕降临之际,外出采摘的间隙,思念都会没来由地袭来:我的丈夫他是否在忍饥挨饿呢?我的丈夫他什么时候能回来呢?战事频繁他是不是无暇休息呢?于是思妇唱出了一首首语言质朴,但却感人至深的心曲。以思妇视角切入的战争诗从叙述者的身份上来看既不是战争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远离战场,但它们的感情却是那么的真实。我们可以从思妇伫立眺望的视野中,无边无际的思绪里感受到战场的寒光、剑气和边塞的荒凉、清冷。

他人视角

周代的战争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周天子为抵抗外族侵略而发起的保家卫国的战争,另一类是诸侯国的对外战争。⑤对于第一类战争,《诗经》选取了正面歌颂的角度来抒写,所谓:“天子劳之而赐以诗,僚庶颂之而献以句,且有局外旁观发为咏歌以记其事”(方玉润语),亦即它们的叙述者大多不是战争的直接参与者,而是作为旁观者来记录战争,描述周天子军队的威严,歌颂天子和诸侯。因此,我在这里将这类诗歌定位于有别于征人和思妇的他人视角下的战争诗。以这一视角切入的战争诗包括小雅中的《六月》、《采芑》,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它们记录了周宣王时代讨伐四方夷狄的战争,体现了人民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愿望和热情,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⑥即便是这些为数不多的正面描写战争的诗歌,它们也不致力于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而是集中笔力记叙出征前的准备、将士的决心、军队元可比拟的声威以及凯旋归来后天子的嘉奖。《小雅·六月》是赞美尹吉甫奉命北伐猃狁获得胜利的诗歌,首二章叙写出征前的准备。四牡骙骙,载是常服⋯⋯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即成我服”,军队装备一新,待命出征。第三章借尹吉甫之口唱出众将士的共同心声:“共武之服,以定王国”。而第四第五两章叙写出征及班师凯旋则不着浓墨。末一章记叙宣王设宴嘉奖尹吉甫。饮御诸友,煞鳖脍鲤”。全诗不见征战场面的具体描写,而是清晰有条理地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小雅·采芑》写大臣方叔伐荆蛮之事,突出写方叔所率队伍车马之威,军容之盛。号令严明,赏罚有信。荆蛮闻风丧胆,皆来请服。《大雅·常武》则写宣王平定徐国叛乱,集中歌颂了王师的威力,尤其第五章用一连串的比喻,将王师的声威、气概形象具体地表现了出来。

二、美学风格——崇高与净化

关于战争诗总体的美学风格很难一言以蔽之,但净化之美、崇高之美、阳刚之美为其美学风格上的重要特点。⑦从整体格调而言,《诗经》中的多数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乐观精神,它虽没有直面血腥的战争场面,但通过对士气车马器械的描写,对整个宏大战争的写意勾勒,使战争诗呈现出了高亢壮烈的阳刚之美与庄严肃穆的净化之美。另外,秦风中的《小戎》、《元衣》等诗歌,也是对共御外侮的崇高精神的礼赞。

崇高之美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博大的民族精神,这种伟大的精神之花在战火的洗礼中会绽放的格外鲜艳、美丽。《诗经》之战争诗虽然数量较少,但是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展示了中国人最崇高的精神之美。《小雅·六月》记述尹吉甫奉周宣王之命,北伐猃狁取得胜利之事。“六月栖栖,戎车既饬。四牡骥骥,载是常服。猃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全篇虽然大段篇幅用于叙事,但都是围绕将士团结一致保卫家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而展开的,故全诗处处流露出高亢壮烈的艺术特点。朱熹评此诗说:“《司马法》,冬夏不兴师,今乃六月而出师者,以猃狁孔炽,其事危急,故不得已而王命于是出征,以正王国也。”⑧周民族是一个崇尚德义,安土重迁的民族,他们在六月农时出征显然完全是出自无奈的自卫。《小雅·采薇》是首著名的战争诗,诗中倾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清醒地认识到,痛苦的根源在于猃狁的入侵,并积极地投身到反侵扰的战争中去。“岂不日戒,狨狁孔棘”,在个体的幸福与国家的安危出现冲突时,周人则毫不犹豫地舍弃小家而为大家。

诚然,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建功立业思想是战争诗的主旋德,但并不是说这是战争诗的唯一音符,在许多诗篇中,慷慨激昂之情与思乡怀归之念相交织,在保家卫国的主旋律中回响着淡淡的优伤,所谓“少妇城南思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的相思怀念,共同形成了战争诗阴柔之美学特征。《豳风·东山》中路上归途的诗人并没有表现出生还的喜悦,而是重在抒发对妻子的深深怀念之情,不胜凄婉与温柔之美。⑨《小雅·采薇》末章情景交融,清丽的语言外含有无尽的哀伤与惘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一种引起读者无限情思的神韵在其中。《击鼓》中潜藏着浓浓的悲伤,使人低回万千。“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则成了诗人心中永远的企望与忧伤,而《伯兮》与《小戎》因其忧伤思念而成为千古闺怨之祖。⑩

净化之美

《诗经》战争诗在反映战争事件时,却极少去刻意描写战争的残酷场景,也不去有意地渲染战争的悲惨和可怜。《诗经》战争诗不同于其他民族描写战争的诗篇,把描写战斗场面作为重点,而是轻描淡写战场惨景,把诗歌的叙述中心和重点放在其他方面,比如总是站在爱国主义思想的角度,来描写武器装备的精良,将士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渲染战争波澜壮阔的气势,凸显王室的声威。11○作品中,只让人感到紧张的气氛,却断不到厮杀和呻吟,只有凯旋的欢乐,却看不到死亡的流血。即便是在《采薇》这样充满思乡情感的诗篇中。诗人一写到战场就会变得情绪饱满,激动不已。“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诗人赞美武器装备的精良,歌颂士气的高涨,而不是以悲观的眼光去审视战争的残酷。如《小雅·出车》写南仲奉命北抗獯狁之事,诗篇描述了整个战争的始末,尤其写将军觊旋之盛况,诗篇至始至终不见一丝血腥和残酷。“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獯狁于夷。”战争胜利了,王师凯旋而归,诗人本可以正面抒写南仲班师的欢乐场面,以及追亿疆场的威风与残酷,然两诗人却借其妻子的所见所闻,以及见到南仲凯旋时的欢乐,淡化战争应该具有的残酷性。这种曲尽人情之妙的手法描写的手法,不仅曲折成趣,形象地传达出周朝全国人民获得战争胜利时的喜悦心情,而且给读者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回昧,也使诗歌韵味更加深长悠远。”这种所谓取影之法最能使诗歌婉曲却饱满,北宋诗人梅尧臣在言及诗歌创作是曾说:“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诗经》战争诗为了使诗歌达到净化之美,妙用此法,令人感叹不已。

战争是残酷的,是具有破坏性的,同时它又具有壮阔性和激励性,每个民族的生存发展的史实之中都包含着或主动或被动地投入战争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当然不例外。有战争就有战争文学。《诗经》的战争诗以其独特的人物形象和独到的美学风格,为我国的战争文学书写了华丽的篇章。

【参考文献】

①赵沛霖 《诗经研究反思》1989 ②柯庆明 《中国文学的美感》 2001 ③王博文 论《诗经》战争诗的多视角书写[期刊论文]-语文学刊2010(13)④纳秀艳 《诗经》战争诗的美学特质

⑤周纯 《诗经》中士兵形象分析 [期刊论文]-剑南文学2009,(11)⑥王硕民 论《诗经》战争诗的情感特征与军事战略思想倾向[期刊论文]-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18(6)

⑦佟昌泉 试论《诗经》战争诗[期刊论文]-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4)⑧袁梅 诗经译注 1999 ⑨ 王轶 《诗经》战争诗艺术成就简论[期刊论文]-陇东学院学报2010,21(4)⑩游国恩 《中国文学史》 1980 11赵沛霖 诗经研究反思 1989 ○

第二篇:对《诗经》中战争诗特征的探索

对《诗经》中战争诗特征的探索

内容摘要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歌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滥觞。《诗经》包罗万象,记录了远古时期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政权兴衰、劳动生产、祭祀燕飨、婚恋嫁娶等社会现象在《诗经》中都有描述和反映,而对于战争这一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亦有不少诗篇加以记录和描写,这些诗篇不仅成为后世研究先秦时期征战历史的宝贵材料,更以其极高的思想价值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传关战争内容的诗篇所透露的情感特征与体现的军事战略思想倾向 ,有助于人们认识我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其特色 ,正确理解我国古代丰富的军事战略思想。对《诗经》中的 战争诗的理解是很重要的。探讨研究《诗经》战争诗的内容、当时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学习探讨《诗经》战争诗分类及主要描述内容;第二部分结合具体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诗经》战争诗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第三个部分论述《诗经》战争诗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 :诗经

战争诗

特征 唱千古。战争是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之一。《诗经》作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宝典 ,其有

一、导言

人们对战争诗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在开始的时候,大家只知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当我们逐一对《诗经》的了解时才发现,《诗经》的内容各不相同。现我就对《诗经》中战争诗特征谈一点认识。

二、探讨《诗经》战争诗的分类及主要描述内容 战争诗是《诗经》中重要的诗歌类型之一,《诗经》全书共收集诗歌305首,其中战争诗就有30多首。主要反映了西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主题,以参与战争的士卒将领(包括君王)为表现主体,歌咏、抒写他们在战争生涯中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体验的诗。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朝代的变迭,总少不了大大小小的战争,而处于战争之中,就势必面临死亡的威胁,就必须考虑和关心生命价值的问题,重点对其中涉及生命价值观的某些表现及其特征等问题进行探讨,根据表现内容和情感倾向上的不同,《诗经》战争诗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

(一)、缅怀、赞诵诛锄暴政、建立新朝的 “颂歌型”战争诗;

(二)、表现天子、诸侯、将帅士卒在平定叛乱、抵御入侵、扶弱抗暴等正义之战的 “军歌型”战争诗;

(三)、表现战争给士卒将领带来的忧思祸难和常年战争中的哀伤之情的“悲歌型”战争诗;

(四)、表达嘲讽、批判之情的“批判型”战争诗。

由于中国古代宗教思想等原因,《诗经》中战争诗的描述大多没有残酷的,鲜血淋淋的战争场面描述,相反,更多的则是中华民族崇尚德义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舍弃精神。自武王讨纣到幽王失国(前11世纪到前771年),西周王朝历时300余年。为了王权的集中,西周王朝采取了家族式、卓越战功能臣式的分封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各诸侯变得逐渐强大,与此同时,西周王室的奢淫和残暴也激起百姓的强烈不满,各诸侯之间开始不满足于自身原有的土 1 地,各自逐渐向外扩张,西周王朝为了集权的统一,由此开始了西周的年年征战。例如《江汉》: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

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既出我车,既设我旟。匪安匪舒,淮夷来铺。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江汉之浒,王命召虎。

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就是写在西周时期,周边诸侯骚扰,侵犯时,为了国家的安定而发起的战争。在《诗经》中,大多的战争诗都是描述战争给士兵带来的疾苦和思恋家人的哀伤,但迫于王权的统治压力,不得不参加战争的无奈。通过战争诗的描写,反映出当时士兵和老百姓的无奈、凄凉。其

一、自西周建国,不断受到外来侵扰,为了政权的稳定,必须对周边民族进行镇压。北方的戎狄,东南的徐戎、淮夷,南方的荆楚。同期,还有许多类似的作品产生,如:《小雅·采薇》《秦风·无衣》、《大雅·常武》等战争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如《小雅·采薇》是出征戎狄的士兵在归途中所赋。北方戎狄侵犯周朝,士兵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说明其所怨恨者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犯者充满了愤怒,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戌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际无限哀伤。其

二、对内镇压叛乱。武王灭殷之后,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国,并让管叔、蔡叔、霍叔监督武庚。武王死后,周公当政,武庚、管叔和蔡叔及徐国、奄国相继背叛,周公率兵东征。经历了三年的激战,最后平定了叛乱。《豳风·东山》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作品。反映的就是士卒的厌战情绪。出征三年后的士兵,在归家的途中悲喜交加,努力的想象着家乡的景况和回家后的心情。久征不归,现在终于脱下戎装,穿上平民的衣服,再不要行军打仗了。归家途中,触目所见,是战后萧索破败的景象,田园荒芜,土鳖、蜘蛛满屋盘旋,麋鹿游荡,萤火虫闪烁飞动,但这样的景象并不可怕,更令人感到痛苦的,是家中的妻子独守空房,盼望着士兵的归来。遥想当年新婚时,喜气洋洋,热闹美好的情景,久别后的重逢,也许比新婚更加美好?这里既有对归家后与亲人团聚的幸福憧憬,也有对前途未卜的担忧,整首诗把现实和诗人的想象、回忆结合在一起,极为细腻地抒写了士兵的兴奋、伤感、欢欣、忧虑等心理活动。由此可以看出,《诗经》中战争诗大多数都是通过对士兵心理活动细腻的描写,2 反映出无论是怎样的时代背景、发起战争的原因,他们更多的则是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对人生的哀伤和失望。

三、描述战争作者的不同,论述战争对各自利益主体的作用

自西周周文王到周幽王的王权衰落,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由奴隶制逐渐演变成封建制,到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最终瓦解,与此同时,宗教思想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术争鸣之状态。儒、道、墨、法、等各家学术争鸣。到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一个最主要的话题就是兼并,各诸侯国相互战争,以大并小,以强并弱,在王朝的兴衰变迭过程中,总是伴随着战争。然而,对不同的利益主体,战争的意义对他们是不一样的,统治阶级为了政权的统一,而士兵则是战争的附属品,他们的牺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现简要从官方和民间的角度出发,论述他们眼中的战争诗:

《诗经》战争诗主要反映了周王朝时期的战争描述。自周王朝兴起开始,便与毗邻的北方游牧民族经常发生摩擦;终周朝一代,西北戎狄频繁入侵,南方荆蛮间或离叛,山东诸侯亦不时作乱,对中央王朝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虽有文、武、成、康盛世威慑戎狄,有周公平叛、穆王伐戎以及宣王中兴,但周幽王还是被犬戎攻杀于骊山之下,强大起来的诸侯国亦时刻觊觎着京畿地区的丰腴土地与统领天下的权威。严峻的边患和无止无休的征伐成为周王朝时期重要的社会主题,战争自然被详述、生动地反映在诗篇中。

首先来看《大雅·常武》、《大雅·江汉》、《大雅·皇矣》及《颂》诗中的一些篇目,辞采华美,气势宏大,这类诗篇多是对统治阶级、上层将领征伐武功的赞美。《大雅·常武》以激昂的文辞夸耀王师的兵强马壮与士气高昂,气势撼人心魄,《大雅·江汉》更是以不吝笔墨、近乎矫情的夸耀直陈功业的辉煌,这种 “主旋律” 式的风格体现在许多同类的篇章中,多是对君王、诸侯王、将领平乱讨伐的歌颂。显而易见,这类诗歌更多的是出于政治需要,或出于仕宦之手,或经过史官乐官的润色加工,也由此可以发现,战争对于统治阶层,是建立荣耀与功绩的机会,记录并反映战争的诗歌必定会着力表现国力的强盛、胜利的辉煌、王师的威武与浩大,这便形成了审视战争的官方视角,在此视角统御下的战争诗,呈现出壮丽雄浑的艺术格调,折射出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要求。

而反观保存在《国风》中的一些诗篇,诸如《邶风·击鼓》、《王风·扬之水》、《秦风·小戎》、《豳风·东山》、《豳风·破斧》等,这些诗篇的字里行间则散发着浓郁的离愁别绪与厌战悲苦。且以《邶风·击鼓》为例,这首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是鲁隐公四年宋、陈、蔡、卫联合伐郑,这场统治阶级间的权谋利益之争给参战的士卒带来了灾难:“不我以归,忧心有忡”,面对国家强加给士卒的战争,“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战士们的心情糟糕到极点,因为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战争在民众心中毫无意义。厌战与畏死不是因为懦弱,而是战士们心中有家庭、妻子的牵挂,而这种柔情在随时会为不义之战送命的情境下更显温婉凄恻。“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现在多被用于婚礼祝福,充满了喜乐与温馨,而当面临绝境、生死难料的士兵们在 荒凉的郊外想起新婚时的情景,想起与爱人海誓山盟的这句誓言时,却是那样的苦楚与悲伤!“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这近乎歇斯底里的哀号令人寸断肝肠,唏嘘落泪。这类诗篇代表了下层士兵、平民百姓们的呼声,战争对于他们来说,荣耀与胜利毫无意义,而死亡与流离,却能带来致命的打击与难愈的伤痛。这类源自民间的战争诗,多是表达凄恻的相思、幽怨的愤恨与无边无际的怅然与伤感,这便是审视战争的民间立场,以其真挚深厚、感人肺腑的情蕴,呈现出悲伤的情调。

不难理解,战争的胜利是要以无数士兵的牺牲作为代价的,而普通士兵大都来自平民百姓,广大民众对战争的体验无疑是悲苦深重的。正义的抗敌也好,不义之战也罢,战争带给人民的永远是家庭的破碎、亲人的离散和生命的消亡。而作为统治阶层,他们眼中是权威与荣耀,功勋与利益,“一将功成万骨枯”,君王将领更在意丰功伟绩带给自己的流芳百世,无数死难士兵的亡魂只是他们通往成功的阶梯,这两种视角的分歧与对立可见一斑。而且这种对立是恒久的。

四、简要论述《诗经》战争诗风格对后期作品的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诗经》战争诗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现就《诗经》战争诗中最主要的写作风格进行探讨:

(一)、赋、比、兴的手法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是《诗经》战争诗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

(二)、句式和章法

《诗经》战争诗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三)、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诗经》战争诗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当时,汉语已有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其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其中某些具体的描绘,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诗经》中仅作为诗歌起头协调音韵,唤起情绪的兴,在后代诗歌中仍有表现。而大量存在的兼有比义的兴,更为后代诗人所广泛继承,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后世诗歌中的兴象、意境等,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后世诗歌中的兴象、意境等,都可以在《诗经》里看到萌芽。后代的民歌和模仿民歌的文人作品中,以兴句起头的很多。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以及魏晋时期许多文人的创作中,都不乏其例,这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而兴句和所咏之辞融为一体,构成诗的意境,则是《诗经》比兴发展的更高阶段。

参考文献:

①褚斌杰主编的《<诗经>与楚辞》[M] ②洪应明主编的《诗经》[Z]

③夏宇全和郭超主编的《诗经》[Z]

④裴金华主编的论《诗经》中战争诗的特征[Z] ⑤徐烨主编的《诗经》中的战争诗[Z]

第三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浅析林黛玉与茶花女的人物形象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浅析林黛玉与茶花女的人物形象

第一部分 导论

一个是阆苑仙姝,一个是风尘奇葩,一个是冰清玉洁的白色芙蓉,一个是明媚鲜妍的红色山茶。18世纪,在亚欧大陆两端的古老国度——中华帝国与法兰西,两位文采卓然的文学大师,曹雪芹与小仲马,“分别运用中国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西方艺术的‘再现’手法,为我们塑造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传神之形和玛格丽特真切感人的悲剧女性形象”。1中国古典小说的奇葩《红楼梦》,运用现实主义和诗意的手法,将封建社会的衰落这一宏阔画幅作为这场悲剧收尾的爱情故事的背景。《红楼梦》博大精深的艺术成就,使之成为永久的谈论主题。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全书的主线,对读者而言,林黛玉更是成为了不朽的“潇湘妃子”。小仲马先于1848年写下小说版的《茶花女》,后改编成为戏剧。受小仲马的启发,威尔第创作了歌剧《茶花女》。1935年,《茶花女》被搬上荧幕,名为《玛格丽特·戈蒂埃的故事》。茶花女这一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两个看似生平迥异的女子,却在文学艺术上有着异曲同工的美感。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出发,以作者曹雪芹和小仲马的生平及其所处社会环境、《红楼梦》和《茶花女》的小说本身以及林黛玉、茶花女的原型等角度为切入点,对林黛玉和茶花女的身世、生平、性格、爱情悲剧及根源、文学艺术之美进行多角度比较。关键词:红楼梦,茶花女,林黛玉,曹雪芹,小仲马

第二部分 正文

第一章 曹雪芹与小仲马的生平简介及其所处社会背景比较

1.1 曹雪芹与小仲马的生平介绍及比较

1.2 曹雪芹与小仲马所处社会背景比较

第二章《红楼梦》与《茶花女》简介

2.1.《红楼梦》简介 2.2.《茶花女》简介

2.3.林黛玉和茶花女的原型小考

第三章 林黛玉与茶花女的人物形象比较

3.1.林黛玉和茶花女的身世比较

3.2.林黛玉和茶花女的性格比较

3.3.林黛玉和茶花女的爱情悲剧比较

3.4.林黛玉和茶花女的悲剧根源比较

第四章 林黛玉与茶花女的文学艺术美比较

4.1.林黛玉和茶花女的文学美比较 4.2.林黛玉和茶花女的艺术美比较

第三部分:结论

山茶已去,墓冢依然;绛珠亦走,金陵梦断。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闺中女儿惜春暮,枉入红尘若许年。曹雪芹与小仲马,把林黛玉与玛格丽特这两个女子悲剧的一生描写得淋漓尽致。林黛玉与茶花女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两个经典的女性形象。悲剧性命运使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了可供比较性阅读的参照意义。她们同是用最宝贵的生命祭奠了人性的尊严,也正是在这种放弃和牺牲中,彰显出高贵的人性之美。

第四篇:广告中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特征——从传播学角度分析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广告成为一种宣传信息的主流方式。在广告中,无论是语言符号还是非语言符号的使用,都力求精益求精,带来最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出发,结合具体事例,对广告的语言与非语言符号使用特点进行简要的解读,使人们了解广告信息传播的特点和影响。

关键词:广告;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特征

引言

随着人们思维和创意的进步,广告已不仅仅代表一种产品的宣传,而被更多赋予了精神与文化的意义并且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语言是我们沟通交流的主要形式,它能够是信息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广泛地传播,使我们的信息得以保留和共享。因此语言符号是人际交往、信息传播的基础。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语言符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语言与文字或称之为口头语和书面语。除了语言符号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非语言符号,它是对语言符号的补充。起到一定的替代、强调甚至否定的作用。在传播学中,非语言符号是指除语言符号之外的其他所有起到传播信息作用的符号,包括声音、图像、表情、仪态、动作等等。

我们经常会说,话语是有力量的。这是用来描述语言对我们自己和世界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很明显,任何好的广告文案者们都知道如何用语言来展示需要或渴望的产品。他们决定出最佳的策略和建议、选择最佳的字或符号来增强听众的理解甚至控制听众的行动等等。

一、广告语言的本质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扩张,广告出现的频率也大幅增加,成为沟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重要手段。作为广告信息的主要载体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广告语言在广告传播中的重要的角色是不可小觑的。与此同时,广告作为大众传媒的子集,其信息在转播过程中也承载着民族、企业或产品的文化特征,具备时代性和大众性的特点。“广告语言是用来努力说服或吸引人们购买产品或服务、投给特定的政治候选人,改变其行为、或者是一些公司企业采用一些受欢迎的言辞来赢得人们的信任”。(盖斯,1994:42)

二、广告中语言符号的特征

语言文字是广告传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只有在广告的标志性文字上精益求精,使之具有特色、富有魅力甚至与过目难忘,才能引人关注,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在广告语言中,词语或者话语通常有着十分突出的象征意义,广告文案者们总是能找到或产生一个最合适的词或者符号来展示一个产品、一个企业甚至一种文化精神。而其中修辞的运用最为常见,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等将抽象的物体具体化,使我们产生共鸣。

1.语言符号的简洁性

为了能够达到使人们深刻记忆、长久记忆的效果,广告中的语言符号例如品牌名称、口号、标语的使用通常以简洁原则。广告语言过长则令人难以记忆,而过短则很容易被忽略忘记。因此,富有特色并且精炼简单的文字精炼是广告语言的基本特色。一种现象是,很多商品的品牌通常以一种固定的形式出现,表现为商品特点+商品类型+经营类型或者品牌名称+商品特点等等的模式,例如优衣库、韩都衣舍、无印良品、名创优品、聚美优品、京东商城等等。而对于宣传口号的策略则通常体现在三字、四字词语或简短的短语组合等。例如,可口可乐的广告语,就是可口可乐。简单明了地展现了自己的产品并且强调、加强了人们的记忆。静心口服液的广告也同样采用此类方法,以“女人更年要静心”为广告词,即突出了主题又强调了产品。

2.语言内容与语言结构的修辞使用

广告语言的内容与结构更是广告生产者们深思熟虑的结果。内容是整个广告语的核心,反映产品的信息,特点及企业的形象;而框架则是内容的依托,承载着内容也突出内容。优秀的广告内容是广告的灵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夸张与借代等等的运用是十分有效且不二的选择。例如,一个非常经典的广告语出自贝尔电话,“电话就是你的高速公路”,这里将电话的沟通,无线的传播过程比喻为高速公路,形象又十分客观具体地展现了电话高速便捷等的特点。此外,英特尔公司宣传语“给你一个奔腾电脑的芯”是非常典型的双关修辞的运用。这里以同音异义的“芯”来暗示人们的心脏。心是人身体的重要构造之一,对人体的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将此意义加注于电脑的芯片之中,自然而然的使其重要性和关键性显现出来。与此同时,拟人等修辞的使用在广告语中也随处可见,我们经常看到类似“小草微微笑”,“我怕疼,请绕道”等等的公益广告语,将这些花花草草等无生命的物体赋予人类的情感,使之更加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令人们产生感同身受的效果。

语言的结构对语言是否能够产生独特的效果十分重要。结构的平整性不仅能够体现独特的所在,对听众的记忆强化也十分有效。由于成语和古诗词的影响,人们倾向于“借用”与此类似的形式来造句。

第五篇:从护士的角度浅谈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从护士的角度浅谈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临床实习是护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主要阶段。同时也是护生向护士角 色转变的过渡阶段。因此,带教教师的行为、工作态度、专业素质、人生观、带教方法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护生。临床实习带教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着护生实习阶段的效果。随着大量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不断进入临床实习,对临床带教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式做好带教工作,在完成本 职工作的同时兼顾教学,是每个带教教师面临的严峻问题,现就目前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

1护生实习存在问题

1.1工作缺乏主管能动性

实行整体护理模式后,护理人员工作量明显增加,许多基础护理工作需要护理人员主动承 担。但护生往往被动等待教师指示,没有以一个独立当班者的心态去锻炼自己,工作缺乏主动性,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1.2 缺乏有效沟通技巧

整体护理需要护理人员注重病人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需要护理人员与病人加强交流并且掌握沟通技巧。临床上,护士长要求护生多与病人接触,但护生除进行常规护理操作外,很少主动到病房与病人交流。究其原因,主要是护生缺乏沟通技巧,因而难以对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及正规有效的健康教育。

1.3 相关知识储备不足

目前,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健康教育的成败影响病人的康复效果,而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需要护理人员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由于护生知识储备不足,在健康教育过程中,通常感到无话可说,不知道关键点。如卧床老年病人,护理记录中并未记录有预防压疮,整体护理强调对每一疾病有独立的护理诊断和计划,如果病历书写欠规范,那么护生在护理过程中就不易发现和解决问题。

1.4 组织纪律性不强

目前护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娇生惯养,自我约束力较差,所以实习过程中有些会出现迟到现象。

1.5 为病人服务意识淡薄

医院注重服务理念,争创品牌服务。护生在实习过程中普遍存在怕苦、怕脏、怕累问题,加之护理工作繁杂、艰苦,其价值并未被社会广泛认可,导致护生对护理工作产生困惑和不理解,主动服务病人的意识不够强烈。

2.护理带教工作中存在的问 题

2.1带教方法陈旧

传统带教方式,目前临床上多数仍采用传统被动教学的带教模式。带教教师只是按照传统的灌 注式教学法进行带教,注重知识的灌输,使护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带教方法单一陈旧,不能灵活多样、因人而异、开展启发式教学、激发思维和鼓励学生参与。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无疑制约了护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创造能力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无法达到满意的带教效果。

2.2教师的水平

护理专业操作性强,有些带教教师自己动手能力强,但示范、传授能力欠缺,加上现在患 者法律意识强,护生在执行护士监督下发生的差错、事故,除护生要负责外,带教教师要负 法律责任,所以有些带教教师担心护生操作失误而不放手,使护生操作机会较少,独立操作 能力得不到发挥。还有少数带教教师不注意操作规范,只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带教质量以及在护生中的形象。

2.3 带教环境改变

带教教师学历层次较低,随着护理教育的发展,实习护生学历也由以往的中专生为主转 为大多数是大专生甚至是本科生,然而目前临床带教教师学历参差不齐,存在中专带大专、大专带本科,甚至中专带本科的情况,带教教师知识结构有限,不能满足护生对护理知识的 高标准要求,严重影响到护生实习的积极性。还有部分在职护理人员专业思想不稳定,都将影响护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影响带教质量。提高护理带教质量的对策

3.1 严格教学管理体系

医院各级管理人员要重视护理带教工作,制定一套严格的带教计划,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制定相应工作职责条例和评价标准,不断提高带教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带教水平。

3.2 以人为本

实习护生初到医院要热情接待,拉近心理距离,学习上多帮助,人际交往上多指导,生活上多体贴,对学生应持友好、接纳的态度,有意识地培养师生感情,在最短时间里消除护生的紧张心理,使护生很快融入环境,进入新角色,愉悦地跟随教师开始临床实习。

3.3 加强教师管理

带教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护生的榜样,其言行对护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带教老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护理质量,又影响到带教质量。带教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热爱护理事业,善于把技能传授给护生。根据护士的业务水平、个人素质、职业道德、教学内容、能力结构等进行综合评价,择优选拔带教老师。理论实践结合

临床实习是护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在技术操作的教学中要应用讲解―示教― 回示―点评的方式,让学生在病人床边实际操作,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4.1 言传身教

制定护生实习应达到的标准,通过对护生及带教老师的考核,严格要求带教老师。使老师把对护理事业的 热爱、热忱、专业责任感、使命感连同教学内容一起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引导学生去关爱病人、关心病人、理解病人,以能为病人解除痛苦而自豪。启发学生会换位思考,提高护生在工作中的热情和积极性。

4.2 因人施教

采用一对一形式进行带教,每个学生都有固定的老师。这样学生和老师之间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容易发现护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做到离手不离眼。使护生的每一项操作都有老师现场指导,提高护生技术水平,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给护 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不放松对学生的监督、指导,做到既对学生实习中的行为负责,同时也对病人身心健康负责。

4.3 案例教学 法

应用具体案例引导护生分析和学习,对本科常见病例告诉该病因、临床表现、怎样记录护理病历,从哪些方面去观察病情、注意事项,出现问题应如何处理等。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护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确处理各种应急事件,切实提高护理警觉性,启发护生认识科内病人易发风险的因素、常见风险以及如何防范,建立科学的检查评价机制,及时消除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4.4 情境教学法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实践体验,帮助学生 理解教材。让护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实现理论与操作的有机结合。实施情境教学法后,护生不但操作熟练规范,而且在对病人人文关怀和健康教育方面做得更细致更周全。

4.5 重视重点教学

利用现代化的先进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训,包括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医疗护 理安全、心理素质、爱岗敬业等教育。理论紧密结合实践,定期开展集中授课、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

总之,临床带教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使护理本科生获得从事护理工作所必需的技能、态度和行为的同时,也促使带教教师不断学习护理专业新技术、新理论,提高专业水平,积累大量的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

下载从人物形象与美学角度欣赏《诗经》中的战争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人物形象与美学角度欣赏《诗经》中的战争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