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语课文教学之三·五·七论文
人教社“六·三”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贯彻新大纲精神,课文的遴选组合坚持贴近而又开拓学生生活领域的开源导流方针;坚持以表达方式为主线,从综合(初步)到分解再到综合,由简及繁,由浅入深,三阶段逐步递进的语文基本训练程序,坚持在语文基本训练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觉悟的文道统一原则,既导学,也导教,科学性和操作性很强。根据一年多的实践和研究,我认为,要提高课文教学的效果,必须。
一、打好三个基础。
1、认真研读教材。
首先,要养成在假期或开学初通读、分析和批注教材的习惯;其次,要养成课前进一步熟悉教材的习惯;第三,要养成教后回顾,认真反思,及时对新发现、新思考加以梳理记载的习惯。这种反复研读分析,最好与大量查阅语文期刊、资料和相关工具书相结合,最好与自身生活阅历、生活感受的审视、把握和品味相结合,以尽量打开眼界,打开思路,真正弄清教材的编写体例、内容网络、编写意图、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做到无论其整体还是局部,无论其优势还是瑕疵,全都了然于胸,不仅知道“是什么”、“怎么样”,而且知道“为什么”、“怎么办(教与学)”,并把这一切融汇为自己的德肉魂魄。这样,我们就占据了应有的高度,而通常所说的“以本为本”,就有了可靠保证,教学中就有可能进到一种左右逢源、驾取自如的境界。
2、认真研究教情学情。
所谓教情,包括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学校的教学设施水平,还包括了教者自身的知识储备、个性特质、教学功底等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所谓学情,包括了学生总体上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非智力状况,还包括了学生在智力非智力方面所存在的层次差异和个体差异。对教情学情的研究,务必做到深入、周详、扎实,并与教材研究相结合。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教情学情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必须经常进行,天天进行,结合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进行,这样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3、认真搞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它产生于深入的教材研究和教情学情研究之后。其关键就是依据教材、教情和学情特点,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找准学生的兴奋点和教学的切入点与着力点,由此出发,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并形成教案。(教案主要用于课堂备忘、课后查阅和总结,故应条理明晰,行文简要,要素齐全,并应反复推敲,及时做出修改或调整,而不宜繁缛冗长,不宜片面追求洁美,不宜写成后就撂到一边而不再审看。质言之,万不可陷入形式主义,不可空耗时间和精力。)
以上三项,都是实打实的基础工程,而且彼此联带,缺一不可,做好了这三项基础工作,课堂上我们就能高屋建瓴,就会游刃有余,反之,就会捉襟见肘,就如瞎子摸象。因此,我们万万不可马虎。
二、建立五条常规。
1、每学期开学时,应先指导学生研读课本“说明”和课文目录,使学生了解课本的内容、体例、要求。
在此基础上,最好将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本注一览表》印发给学生人手一份,并适当加以解说和强调,使学生明白全学期的学习目标和学期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明白学期目标和阶段目标之间的关系,知道达成这些目标的基本途径。
2、逐单元进行教学时,应行指导学生结合单元目录研读“单元提示”,使学生知道本单元的内容是什么,学习任务是什么,训练重点是什么,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3、逐课文进行教学时,应先让学生围绕“训练(学习)重点”、“预习提示”(自读课文是“自读提示”,文言诗文是“阅读提示”)和“课文注释”进行认真的预习,自己动脑动手,扫除一般性的字词障碍,弄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尤其要围绕“训练(学习)重点”,对课文做一些分析和品味,并记下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这种预习功夫,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改革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故应高度重视。如果学生一时还不会或不习惯预习,教师就要加紧训练,务必使之尽快学会并习惯预习。(其中包括辟出一定的自习或课堂时间,进行专门的预习训练,也包括把预习干脆作为课文教学的第一环节,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指导,就是提问题、指方向、教方法。)
4、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可进入课文教学的实质性阶段。
此时,可抓住“课后练习”,按照“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的三级阶梯,指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思考、讨论。(注意层次差异,处理好选做与必做的关系。)一般来说,只要这一环节抓得比较得当和扎实,课文的学习就达到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就有了质和量的保证,“训练(学习)重点”就得到了落实。(在有把握的情况下,教师也可对“课文练习”加以改动或干脆自拟思考讨论题纲,引导学生充分深入地读、想、议、练——这一切,当以吃准并落实“训练(学习)重点”为原则。)
5、一篇课文的教学结束时,应辟出一点时间供学生小结、回味、质疑或相互检测。
进入新课文或新单元时应指导学生比照一下前一篇课文或前一个单元的“训练(学习)重点”,看看前后的“训练(学习)重点”有何区别与联系。一个单元的教学结束时,应带领学生来一个回头望,把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及主要知识点加以梳理,制成图表。全册教学结束时,应制发全册训练系列及主要知识系列一览图表并用于学期复习。新学期开始,则先领着学生对上学期制发的训练系列及主要知识系列一览图表作一温习,借以唤起已知,提出未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然后进入新授。三年教学结束,即将各学期训练系列及主要知识系列一览图表汇装成册,据以查漏补缺纠偏,展开学段总复习。
我认为,按照这五条常规办事,教是清醒的教,学是清醒的学,易于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即使是缺乏功力、灵气和教学艺术的教师,也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勿犯七项禁忌。
新教材之新,还表现在广泛吸收优秀传统和国内外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充满了强烈的改革意识,对语文教学上若干年来顽固存在的种种弊端发起了有力的挑战。因此,我们要想发挥这套教材的最大效益,就得更新观念,认真研究和改进教法。其中须特别注意的,就是勿犯以下七项禁忌:
1、老套。
老套是指沿袭数十年不变的那种刻板僵化的课文教学程式。
(1)背景和作者介绍;
(2)串讲字词课文;
(3)划分段落层次;
(4)归纳中心思想;
(5)分析写作特点。
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篇篇如此,堂堂如此。这种令人生厌的愚笨而又浮浅的教法,必须革除。需要提倡的,应该是从课文特点出发,紧紧围绕训练(学习)重点,立足于激发学生兴趣和激活学生思维,立足于多方培养学生听读说写的能力,讲究技法,不拘一格,富于变化地处理课文,使课文教学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足够的引力和活力。
2、求全。
求全就是面面俱到,对课文作“全息”式的分析和讲授,唯恐有点滴遗漏。每篇文章都要分别从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布局、思想性、艺术性等等各个角度穷搜冥讨,狂轰滥炸一番,并且都要求学生识记、理解和掌握。这是课文教学中极易出现的倾向,甚至是一些教师的偏好。使用新教材,我们一定要避免这种倾向,摒弃这种偏好。我们必须按照教材编写者的要求,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每篇课文,集中探究那么三两点甚至一点,赏英咀华,示范引路,其余则不妄涉足,不提要求,交学生自行处理。这种做法,叫做以简取繁,以点带面,它看似疏放,却能篇篇有所得,实在、管用。不用此法,面面俱到,其结果必是云天雾地,喧宾夺主,甚至面面不到,一个跳蚤也按不住,永难跳出费力不讨好的怪圈。
3、架空。
就是对课文凭空臆断,妄作解人,无端追求所谓的高度和深度。“思想性”、“艺术性”,乱贴标签;“阶级性”、“局限性”,乱套公式。极口赞“好”,却不让学生研究“好”在那里,为什么“好”;极口言“谬”,却不让学生探讨是否为“谬”,“谬”自何来。其结果是言而无度,言而不实,脱离课文实际,脱离学生实际,陷入于“放之四海而皆宜”的“套子”之中,陷入于茫然不知所以的困惑之中。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坚持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引导和组织学生深入研究课文,客观分析课文,实事求是,不武断,不失度,弄清楚然与所以然的问题,弃无知伪知而获真知确知。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金针度人,而不是虚妄误人。
4、包办。
就是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剥夺学生自己研读、自己思考、自己学习的权利,一讲到底,一灌到底。使用新教材,我们必须与此种做法决裂,必须学会调动和组织学生开展自学。即使是讲读课文,也必须以学生的自读自学、自求自得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讲固然是要讲的,但这种讲只能是点拨式和导引式为主,不可多和滥。我们要在营造吸引人、启发人的浓郁的课堂气氛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上下功夫,而切不可在包办代替上下功夫。前边谈到的课前预习,目的即在引导学生自学,此外,自读课文和语文课外活动也是专为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与习惯而设,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一定要统筹安排,组织好、指导好,万不可流于形式或干脆取消。
5、无序。
就是随意打乱教材,把后边的单元提到前边处理,把自己喜欢的或驾轻就熟的“重点”处理。如把文言诗文提前处理,把需背诵的篇章提前处理,把原来编排在多个单元的某类课文抽出来集中处理,把自感重要或有味的篇章实行课时翻番再翻番的沤泡式处理等等,总之是东一láng@①头西一棒子,哪好哪吃饭,哪黑哪歇店。此种现象,显然源于对新教材的无知和散漫的小生产习惯,是很不科学很不严肃很不可取的。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克服以前存在的散乱现象,注重铺垫、衔接和辐射,科学有序地安排教学的训练。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遵循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和有机联系,保持合适的教学进度(两个礼拜处理一个单元),精心按教材的编排意图办事。否则,便是糟踏教材,糊弄学生。
6、封冻。
主要是封冻思想,封冻感情,封冻目光,封冻口舌。封冻思想,就是不注重激活学生思维,不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思路。一篇课文,东敲一下,西抠一下,肢解得七零八落,至其起承转合之由来,挥洒生发之灵根,即十分关键的思路问题,却被撂在了一边,其结果是给学生塞一大堆破烂,令学生瞠目结舌,不明所以。封冻感情,就是不动情,无激情,教师干巴巴地讲,学生干巴巴地听,结果是心灵毫无感应,课后一无印象。封冻目光,就是无启发、无点拨,不能帮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鉴别,去发现。封冻口舌,就是只准学生听和记,不准学生问和读,只会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答案,不会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和体味。凡此种种,都是与新教材的听、读、说、写训练要求大相径庭的,必须坚决纠正。我们必须坚持以读为基础,思为核心,议为手段,注重语感培养,注重思路梳理,注重情感激发。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融汇为情感的激流,传情达意,传情说法;要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进入一种积极主动而又生动活泼的思考探究状态,敢疑善疑,敢问善问,多议多辩,多读多诵,造成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感染,相互启发,有滋味,有会意,有个性的生动氛围。这样,方合新教材的要求,方能收到好的效果。
7、划地为牢。
就是割断与生活的联系,搞孤岛政策,搞封闭式教学。这可以说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语文学科是与生活联系极为紧密的工具学科和综合学科,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一个没有生活的人是学不了语文的,他缺乏阅历和体验,他神经麻木、心灵空虚、感情贫乏,读《背影》无动于衷,观《小桔灯》一片茫然。时下的学生,很多是这种缺乏生活不懂生活的人。新教材正是针对此点,把联系生活当作了头等大事。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大语文观念,坚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圈,努力使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正确挖掘课本的生活内蕴和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使二者相互生发,相互融铸;二是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多方面投入生活,经受社会实践的磨砺,培养健康敏锐的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三是积极勾通其他学科,把其他学科教材用作语文学科的补充教材,把其他学科的教师调动起来作为语文学科的辅助教师。另外,同科教师之间互不勾通,缺乏交流和切磋,也是极不正常的一种划地为牢的表现,也应纠正过来。
第二篇:略读课文教学中“连接语”的运用
略读课文教学中“连接语”的运用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正式安排略读课文,而且每篇略读课文前面都插入了“连接语”来引导学习。既提示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内容和表达方法上的联系,又提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要点和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连接语的作用
教学中想要用好连接语,首先取决于教师对连接语的理解。只有了解了连接语的编写意图,才能为自己使用教材和达成教学目标奠定基础。在实践中,我发现“连接语”总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般从总结精读课文的内容或学习方法入手,提出本课略读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它用叙述与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是每课内容的高度提炼,同时又突出该课的重点和主题,揭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基本线索。可以说“连接语”就是编者告诉我们探寻文本内容和形式的一条重要线索。
1.提示在经典作品的来源处。例如:《景阳冈》的“连接语”中交代了“《景阳冈》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略有删改”。《猴王出世》则提醒“如果有兴趣,还可以读读《西游记》”。这样既交代了文章的出处,又把知识的触角往课外阅读方向引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提示在重点内容的理解处。例如:《永生的眼睛》前面的连接语中“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类连接语能有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内容感悟文本。
3.提示在精彩语句的描述处。例如:《刷子李》前面的连接语:“‘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作家又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这样的提示语能引导学生聚焦课文精彩语段,赏读表达方法,包括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
4.提示在学习方法的迁移处。例如:《金钱的魔力》课前连接语的第一句话“感受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形象”,这表明了前面的两篇课文是中国文学作品,而且这两课的重点就是品读人物形象,我们应该学会巩固迁移学法,把前面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迁移到品读“托德”和“老板”这两个人物形象中去。
5.提示在写作方法的异同处。例如:《与象共舞》的连接语要求“联系上一篇课文,比较一下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异同”。这类连接语目的是引导学生读中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6.提示在学习方法的积累处。例如:《父亲的菜园》的连接语要求“把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抄下来”,这类提示语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二、连接语的运用
(一)运用连接语,做自主学习的“方向标”
新教材的实施更加注重教给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连接语”作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是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对话者,是架设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桥梁,更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的良好示范。教师应该巧妙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它们,用它们指导自己的学习。例如:《金钱的魔力》中要求“认真读读课文,想想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老板和托德的特点,课文的哪些描写突出了这样的特点”。学生明确了预习任务后再去自学就显得更有针对性,更加高效。这样课堂上就可以直接从检查预习作业完成情况开始,从学生的真实起点迈出,课堂简单紧凑而又高效,能真正做到“长文短教”。
(二)运用连接语,做简约课堂的“主心骨”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紧紧抓住“连接语”就等于抓住了打开文本密码的钥匙,就能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就能收到片言居要、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阅读重难点,提高学习实效,又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大气、简约。下面就以五下《彩色的非洲》一课为例来谈谈“连接语”的具体运用。
本课的“连接语”:阅读课文,想一想,“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课文和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非洲的印象。
1.立足“连接语”,挖掘“切入点”
切入点是教学的突破口,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由这一“点”展开教学,化繁为简,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线”和“面”的学习,对阅读教学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课的教学就可以从略谈印象导入学习,也就是:
板块一:略谈印象导入学习。
(1)略谈非洲印象。
(2)出示课题,导入学习。
在初识过程中,通过预习检测,以学定教。
2.明确“连接语”,确定“重难点”
“连接语”中提出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说“连接语”中提出的任务就是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围绕上面的连接语,分解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板块二:抓连接语理主要内容。
(1)明确学习任务,点拨中心句。
(2)概括主要内容,点拨过渡句。
(3)概括方法总结。
在此过程中,把“连接语”的导学功能和梳理主要内容的功能发挥出来,一举双得。
3.紧扣“连接语”,选定“训练点”
围绕“连接语”中的任务,我们要挖掘课文中那些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语言因素,选定“训练点”展开教学,这样往往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板块三:品语言文字说印象。
(1)明确学习要求。
(2)品词析句中感受非洲印象。
①植物――朗读中感受印象。
②动物:点拨“一的一”结构。
③生活:衣一食(练习“一的一”)一住。
④艺术:点拨“排比句”并借助课件感受艺术的彩色。
围绕“连接语”中的“哪些方面”进行交流、品读、细化感受,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阅读、思考和交流的机会,适当予以学生精当的点拨,将对话引向深入,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实在、实际、实效。
第三篇:课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训练论文
摘 要:课文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综合性的语言材料,它包括小学生英语学习需要掌握的词汇、语音语调、句型、语法等内容。小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训练也是围绕课文展开的,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应从整体着眼设计,在学生掌握知识要点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应用课文的能力,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训练与提高。
关键词:课文教学 听说读写训练 英语教学
牛津版小学英语的课文基本上是以对话形式出现的,一课一个话题,且每一篇课文中都包含有词汇、语音语调现象、句型、语法等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抓基本知识的传授,又要抓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训练;既要重视口语,又要抓书面;既要重听说,也要练读写,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训练与提高。
下面,就以高年级课文教学为例,来谈谈在课文教学中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做法:
一、听能的训练
课文是很好的听力训练材料,听录音怎样发音、怎样朗读、怎样叙述、怎样用不同的语音语调表达不同意思的句子,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感悟和思考。在呈现课文之前,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特点,设计一些听力练习,让学生在听音做题的过程中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同时,此类活动更要求学生在短时间“输入”后能及时“输出”,也培养了他们听音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一篇课文可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师对课文的理解设计不同的听力题;不同内容及特点的课文,也可设计相同类型的习题。对于逻辑性、层次性比较强的课文,可设计听音判断、听音回答问题等习题,让学生在判断、回答的时候弄清课文的脉络;对于以讨论人物活动、爱好为主的课文,里面涉及到大量的活动词组,可设计听音连线、听音选择之类的习题;对于具有介绍、说明某种知识或文化,类似“说明文”的课文,可设计听音完成表格习题,表格是这篇课文内容的主要框架,反映了对知识的整理、汇总。
二、说能的训练
课文也是训练“说”能最好的语言材料,因为它提供了特定的情境、特定的语言、特定的交际。
在教学中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说的训练:
1.围绕课文说,包括看图说话和复述课文。
(1)看图说话。课文插图,是一种潜在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对课文内容的一种概括,也是一篇课文主题意义的直观表现。看图说话,一般出现在呈现部分的开始阶段,让学生通过看图展开想象、讨论(如:Who’she/she?Whataretheysaying?What’she/shedoing?…),并进行语言描述,让学生通过“说”来学习课文。
(2)复述课文。例如6BUnit7《Alettertoapenfriend》,教师提供以下句式:LiuTaowantstobe….Peteris….LiuTaowantstotellPeter….让学生复述课文。2.拓展运用说。
要充分发挥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内容丰富有趣等特点,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语言环境,把语言形式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自然或模拟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得到训练。
例如在进行6AUnit5《Onthefarm》的教学时,可根据内容设计话题:WhatdidyoudoatlastNationalDayholiday?可让学生根据话题回答问题并加以发挥,也可让学生模仿课文内容进行自编对话,在了解与交流中锻炼语言的运用能力。
三、读能的训练
《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英语的读提出的要求有:能认读所学词语;能根据拼读的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能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单信息;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
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能正确朗读所学单词、句型、课文的同时,还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读能的训练也就包含了朗读水平与阅读能力两方面的训练。
朗读水平的训练,首先是要听音仿读,让学生听录音模仿其语音语调,习得较纯正的英语语音;其次是自由练读,给予学生充分的练读时间,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使其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最后是朗读表演,包括分角色朗读、朗读竞赛等形式,通过此类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阅读能力的训练则需通过任务型途径来完成,在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其阅读能力。
课文教学是一个把课文内容再创造的过程,教师不能仅仅把眼光局限于文字内容本身,要适时切题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思考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刘莹谢乃莹王晓东主编小学英语典型课示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3。
第四篇:课文《七子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人在满怀丧权辱国的悲愤中呼唤母亲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的感情。
2、通过背景资料,体会诗歌表达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归这一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看黑板,齐读课题《七子之歌》。
2、初读课文,你们知道了谁对母亲唱着歌?唱的什么歌?(板书:赤子之歌)
二、品读诗歌,掌握学法。
1、朗读《澳门》,找出诗歌中你们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划出来并说明你们的理由。(教师相机引导并板书:梦寐不忘)
预设:
(1)学生谈到太久了,教师就应该巧妙地指导学法,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中的襁褓妈港等词语,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前阅读的妈港这个名字的来历的资料,谈体会,感受每一个中国人的悲痛之情。(相机板书:悲副板书的全部内容)你能不能用你的朗读表达你的感受?个性化朗读体验。
(2)学生他谈到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教师相机追问:掳去的意思是什么?被侵略者掳去的究竟是什么?请大家阅读大屏幕上的资料(CAI课件出示侵略者在殖民地的所作所为文字资料)学生交流阅读后的理解(侵略者掳去了土地、金钱、资源)作为一个澳门人,看到自己家乡的土地被占,资源被抢走,没有做人的尊严,他会怎样?(愤怒、生气;相机板书:愤)读出你的愤怒与生气。
过渡语:是啊,虽然失去如此多的东西,但是抢不走的是我对祖国的什么?(热爱)正如诗人所写的:祖国,你依然保管着我的灵魂。句中的依然一词,和文中哪个词相对应?(梦寐不忘)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感受?
(3)(放音乐)伴随着悠扬的乐声,试着用我们的朗读表现出我们的种种感受来。
2、看板书,总结学习《澳门》的读书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同桌之间互相帮助,自主朗读《香港》、《台湾》这两首诗,准备一会儿开展以同桌为单位的朗读竞赛。
朗读汇报,师生互动评价。评价中,教师相机板书:声声呼唤、战歌高唱
三、回顾历史,演唱表达情感。
过渡语:一次次期盼,一声声呼唤,六个孩子已相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请看大屏幕(CAI课件出示香港、澳门归来的历史瞬间),回首这段历史,你们的心情怎样?教师相机板书: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
澳门回归前夕,作曲家李海鹰为《澳门》这首诗谱写了曲子,我们和着旋律,一起唱起来吧。(CAI课件播放《七子之歌》MTV)
四、面对现实,蕴藏激情。
确实,当其他六子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安然入睡时,台湾正隔着台湾海峡孤苦地望着自己的母亲,我们相信台湾之回归一定会实现,让我们在分享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中静静地等待着吧!(CAI课件出示《乡愁》)全体轻声朗读。
板书设计:
梦寐不忘
七子之歌 声声呼唤 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
(悲愤)战歌高唱
副板书:
联系生活实际
想象画面 品读感悟
联系背景资料
第五篇:《识字七》课文优秀教学设计
【课前透视】
“是对非,长对短……”这几组意思相反的词语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识字7的内容,短短六行话,不仅为学生识字提供了语境,还蕴含着对对子的启蒙教育,真可谓一举两得。同时,传统蒙书的结构以及语言形式的借鉴使得这首对子歌节奏感极强,读起来韵味十足。良好品质的渗透又不愧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通过学习识字3,学生对对子已经很熟悉了,他们可以随口说出几句好听的对子,所以对这些好读好记的对子学生特别感兴趣。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挖掘学生的潜能,锻炼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他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虚、骄”等9个生字。会写“短、对”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几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的意思。
4、有主动积累对子的愿望。
5、感受对子这种语言形式的优美,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
【信息资料】
1、图片、生字卡、小黑板、课件。
2、学生搜集的对子。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对对子:
今天,我们一起做个有趣的游戏──对对子,比一比看谁接得快,谁的对子美。
(如:师:我说“云对雾”,生接:我说“花对草”。)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利用对对子、贴词语等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在玩中认识生字,在乐中感悟了句子,积累了词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提高了学生自主识字的效率。
2、谈话:
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评一评自己吧,要是实话实说噢!
(学生畅所欲言,揭示本单元主题──我们都有好品质)
导语引入:
“你爱劳动,我爱集体,他很诚实。我们都有好品质。我们都是好孩子。”
利用本单元的导语引入新课──揭示主题──好品质、好孩子,体现了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整合组织教材”的特点。
二、自学
1、借助拼音自由读:
把字音读准,把对子读流畅。
2、同桌互相读:
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3、把自己读得不够好的字或对子多读几遍。
三、识字
1、学生读对子,教师依次贴出如下几个对子:
是──非 长──短 赞──嫌
热情──冷淡 诚实──虚伪 虚心──骄傲
2、摘掉了所有生字的拼音帽子,你还能读吗?读了上面六组对子,你有什么发现?
(互相提醒注意“诚、实、招”读翘舌音,“赞”读平舌音。)
3、同学交流识字方法。
4、巩固识字:
⑴ 对对子:
学生用手中的字卡,一生举起“是”,手拿“非”字的同学立刻举起字卡,以此类推。
⑵ 看图贴词语:
图一:
两支铅笔,一长一短。
图二:
两个小朋友,一个热情地招待客人,另一个脸上表情很冷淡。
词卡:
长、短、热情、冷淡。
学生看图,将词语卡贴在相应图画的下面。
四、写字
1、课件出示田字格中6个字:
引导学生观察你觉得哪个字难写。
2、引导学生将字归类:
本节课写好“冷、淡、情”3个左窄右宽的字。认真观察每一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其中的一个字,其余两个字学生自主练习。
4、学生描红、临写,并展示写字成果。
根据汉字的特点,将字分类指导书写,有利于学生抓住规律,把握特点,自主写字。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切不可用多媒体课件代替自己的板书示范。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老师把上节课结识的生字朋友藏在了下面句子里,你还能认识他们吗?
小黑板出示句子:
1、妈妈待人很热情。爸爸待人很冷淡。
2、王晓红虚心好学,诚实勇敢,赢得了大家的赞扬。
3、我们要向别人学习,用他们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课前复现上节课要求认读的字,并把这些字编排在句子中,意在让这些字和孩子们反复见面,避免了认字多、巩固率差的弊病,而且这种复现方式完全符合认读的字的教学要求。即:在课文中认识,换个语言环境还能认识。
二、朗读背诵
1、和小组同学一起练读对子,请小组同学为你的表现打分。
2、小组派代表朗读对子,其他小组评议。
3、师生合作接读句子,生生自由组合对对子。
4、背诵课文。
三、感悟
1、你最喜欢对子中的哪些词语,用笔画出来。再读一读这些词语。
2、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
3、选择你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
四、练习
1、我会读。
2、你还能说出几个对子吗?你能像课文那样编几句对子歌吗?
3、把你课外收集的好对子展示给大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