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语总结课文
我学国文的经验
周作人
文章开篇对自己的国文阅读经验先抑后扬:“因为我不但不曾研究过国文,也没有好好地学过”“我与怎样学国文的上面就压根儿没有经验”,暗指自己对读经教育的鄙视;之后“当作故事讲也有点意思,似乎略有浪漫的气味”,暗指自己热爱并钟情于推广现代文教育。
之后文章叙述了周作人自己学习国文时的经历及感受:首先提到启蒙教师,“从这三位先生我都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再到三味书屋读经“干脆一句话,以前所读之经于我毫无益处”。对三个秀才人物的负面描写侧面写出周作人对读经教育的片面否定。
之后提到了自己跟随祖父读书的经历:“他很奖励小孩看小说,以为这能使人思路通顺”。建构了一个开明、有趣的祖父形象,同小说教育的开放是吻合的,侧面表现周作人对小说教育的热爱。而再后作者写了自己国文进步的历程:读《聊斋》略知文言趣味,江南水师学堂作论读书的无用,读翻译作品打开了对西方文学探索的大门。
最后再次强调自己读书与人生的关系:多读书、读杂书、在读书中建构品评的能力;通过读书培养健全的人生观,“磨炼出一种精纯的趣味”。
秦腔
贾平凹
秦腔是贾平凹对陕西农村生活的描写,展现了陕西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人文风景。
秦腔开篇使用欲扬先抑手法,介绍、赞美秦腔以及秦地与秦人。写外地人“害怕秦腔”,秦腔“大喊大叫”“成了惩罚的代名词”都是为了写之后秦腔与秦地秦人关系,进而描写当地风土人情做铺垫。1.描述秦腔与秦人、秦地的关系:秦人朴实豪放、秦地空旷厚重,与秦腔相似吻合的粗犷。写“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是秦川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还借用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反衬秦腔的高亢激昂与沧桑悲凉。
2.写秦地人民教育自己的子女不用动人的迷丽的童话,是为了讽刺都市文化的虚弱、苍白和精致无用,衬托乡村文化的朴实与不加修饰。
3.描写“天幕下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汉唐时期石碑的残字”与对秦腔的描写相融合,展现秦腔与秦地古老文化联系密切,表现秦腔的历史文化悠久。
之后描写秦腔在农村排练、出演时的场景,展现了秦腔在陕西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秦腔是陕西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相亲到迎接远客的礼仪,再到红白喜事,再到农民工作累了的时候休息抒情,都可以唱秦腔。
2.秦腔是秦人用以建构族群认同,维系族群关系的工具。“秦腔的戏台是全村人共同的事业”。
3.秦腔是秦人宣泄情感、抒发压力的工具。保证了秦地的社会稳定,充当了社会稳定器。秦腔上演之时,台下观众可以谈恋爱,偷东西,相互吆喝打骂;台上的演员可以不尊长幼有序的规矩,尽情释放。
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哭大乐之众”,点明秦腔高亢宏大,与秦地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天才梦
张爱玲
本文主要表现了张爱玲强烈的名利意识。但作者对这种主题处理的极好,使读者不生反感。
首先张爱玲利用童年的天真感来抵消名利的反感,不突兀,令人感到可爱。“七岁时写了第一部小说”“八岁那年写了乌托邦的小说”“九岁时决定做一个钢琴家”。
其次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现实生活际遇的缺乏来抵消自己的自大感,生活的不顺意与自我天赋的极高产生对比,表现郁郁不得志之感,使读者心生怜悯同情之感。此外,还通过自己生活技能的缺乏与不善交际:“不认路”“不会煮饭”“母亲教我的那些知识”,是读者对其产生同情。
最后通过雅俗之间的分别描述,她既懂得如何看“七月巧云”“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又懂得“吃盐水花生”“摘树叶”,用现实生活的不顺衬托自己艺术情趣的高雅。建构起自己清高的形象,淡化名利感。鸭窠围的夜
沈从文
作者沈从文生长于湘西,本文也是对湘西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的再现。
文章开头写湘西的自然风景,既描绘了湘西的山川秀美,又表现了湘西人的生活艰辛。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湘西的热爱。
之后对吊脚楼的描写,是去情化的描写。写作者眼见水手们在船上休息、在吊脚楼吃荤烟、在船上烤火三个情景,通过一些比较琐碎的但充满着人情味的描写,理想化了水手与妓女的关系,既是对都市文明庸俗的批判,又写出了对农村生活原始、淳朴的推崇。
在之后,作者对农村原始生活的场景进行了描写:巫师将活生公鸡用口把头咬下,人们捕鱼时接近仪式化的描写,表现了作者的观点:人类最原始的行为所铸就的生命力可以让国民不再虚弱。作者希望借助农村原始化的行为,用原始主义改造国人,增强国人。
最后,作者站在了批判与怜悯的立场上,反思湘西文化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不只反映了湘西文化生活的场景,也展现了作者作为一个背井离乡、离开湘西多年的文学创作者自有的文化优越感,他希望自己能够远离湘西文化。尤其是对吊脚楼回忆的描写,表现出他对湘西生活可以保持的距离感。
李鸿章办外交 王元化
本文是一篇掌故笔记,同时文章内也引用了晚清时的两篇掌故笔记《春冰室野乘》与《庚子西狩丛谈》,分别表现了对作者以及当时国人对李鸿章外交时的傲慢态度的不同反应。
作者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去表述自己的观点。先引用了《春冰室野乘》的评论,他对李鸿章用年龄辈分压倒洋人的傲慢态度大加赞赏,认为这个行为是助我国威。但作者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以年龄辈分压倒别人只是中国习俗,外国不管这一套。
之后引用《庚子西狩丛谈》中的观点,他对李鸿章来临前后洋人大相径庭的态度以及李鸿章在洋人面前换衣服羞辱洋人,描述大家当众交谈的神态表现自己的欣赏之意。而作者并不认同,认为这是清廷外交舍本逐末的表现,注重琐碎细节而闹出的笑话。
之后作者还举了两个中国外交官出使别国时因为自己琐碎的礼数而闹出笑话的事例,婉转的批评了当时国人外交“精神胜利法”的虚伪。王元化认为,这些外交上所谓的胜利,正是国民精神胜利法的表现,战争失败,只能通过外交上的细节挽回面子,予国民精神以安慰,何其可悲!
当然,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王元化这篇文章是一篇五四话语。他本人持中国应全盘西化的观点,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是制约中国现代化的桎梏。李鸿章作为清朝士人的代表自然受到了王元化否定晚清思想的攻击。客观上说,王元化缺乏对晚清历史环境背景的整体理解,并未看到李鸿章外交之外的苦衷。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陈寅恪
本文是作者陈寅恪对王国维自杀原因的解释,由“殉清说”上升到“殉文化说”。表面上二者不同,实际上二者并不冲突,“殉文化说”是“殉清说”的发扬和推进。将王国维的死由对一个王朝的陪葬提升到了对一种文化的陪葬。
所谓“殉文化说”是指王国维自杀是为了随清朝覆灭而覆灭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臣之纲。在碑铭中,有“独立”“自由”这些来自西方文明的词汇,用在王国维、陈寅恪身上,实际上是表现王国维、陈寅恪这些文化保守者,在五四之后,西方自由、民主、科学、进步等思潮的冲击下,仍然孜孜不倦的恪守传统文化的思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这一批学者自然是不受欢迎的,但他们仍然坚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使国家不断进步的成分。他们坚持自己的文化立场,对抗五四时期激进的文化思潮,是多数人中的少数派,因此自诩为“独立”“自由”。
西湖七月半
张岱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作家,本文是他回忆晚明七月半游玩西湖时的场景,展现出晚明文人的高雅志趣。
值得一提的是,晚明文人游西湖并非发自内心,而是处于区分士人阶层的需要。由于游玩西湖花费高昂,一般人无法承受,因此游玩西湖在当时被视作高贵身份的体现。然而晚明经济较为发达,因此游玩西湖接近平民化,晚明文人为了体现自己士人阶层的高雅,就创造了一个更为高雅的游玩方式,因此写了这一篇文章。
文章第一段写了五类游西湖的人:名为看月实不赏月的官宦阶层、附庸风雅的上层妇女、推销自己的俗人、市井做作之徒以及晚明文人自身。其中,前四类人喧闹、做作,而晚明文人冷寂、清幽。雅俗对比展现出晚明文人的志趣高雅。
而晚明文人对于雅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其对食物的烹调方式上追求“淡”“鲜”,反对过度烹调丧失食物原有的风味;其对家具的追求上是简朴、不求精致。
史记·刺客列传(节选)
司马迁
文章开头描写了四位专业刺客,描述了他们刺杀或成功或失败的往事,为荆轲出场而铺垫。在描写荆轲刺秦的过程中,司马迁表现出自己对荆轲和太子丹两人不同的评价。
司马迁认为太子丹与荆轲之间并非像前四人一样士为知己者死,牺牲自己生命报答君主,而是单纯的利益交换关系。太子丹给予荆轲车骑美女,荆轲帮忙太子丹刺杀秦王。然而太子丹并非单纯的为了燕国的利益而刺杀秦王,其早年在秦国做人质时所受到的不公的待遇也成为其要求荆轲刺杀秦王的原因。
司马迁认为荆轲武艺不精,不适合做刺客,然而荆轲仍然去刺杀秦王,并且司马迁还将此事记录下来。这里司马迁通过荆轲刺秦表现自己对于“士为知己者死”的思考,究竟君主做了多大的丰功伟业或者施与士人多大的恩情才能让士人为其奋不顾身的赴死。在本篇文章中,司马迁对于太子丹更多的是失望,因为司马迁认为太子丹并不信任荆轲,相反他还排了秦舞阳去与荆轲一同前往,既有协助作用,又有监视作用。在荆轲“待客与俱”时,太子丹“请先遣舞阳”,同样表现了其对荆轲的不信任。
除此以外,司马迁对于荆轲的死充满了同情。《史记》上下都充满着对失败英雄的同情,比如:项羽、荆轲等。除此以外,司马迁还寄寓了对个人生命价值的思考。这是与当时汉代主流价值观:马革裹尸、士为知己者死所不符的。司马迁认为荆轲的死实际上是不值得的,是没有必要的,同前四个刺客意义不同。徐文长传 袁宏道
这篇文章袁宏道采用春秋笔法,夸大了胡宗宪对徐文长的赏识,而对于徐文长道德上的缺点,尤其是杀其继室进行淡化,没有进行道德评价。实际上是借助着徐文长表现袁宏道自己的文化立场,二者立场相同。
传文一开头,就写出袁宏道与陶望龄阅读徐文长诗集《阙编》的惊喜欢跃情状:两人跳起来,灯影下一面读,一面叫,将已睡的僮仆都惊醒,恨与徐文长相识之晚,表现出发自内心的欢喜钦佩之情。
文章中着重写了徐文长的傲气。觐见胡宗宪的时候,侃侃而谈;写徐文长的悲愤,空有一身奇才却科举失意,“不得志于有司”。描写他的狂放与悲愤,以及他不惜以生命与世俗相抗衡的悲剧命运。这才是《徐文长传》的主旨。而作者显然就不是只写徐文长的奇人奇事,而是慨叹于当时许许多多失意者的共同遭际了。
不亦快哉 金圣叹
本篇文章主要表现出作者狂放不羁、不受约束的性格,这是晚明文人所推崇的性格。其对正统规范的偏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别具一格的文体:“不亦快哉”体,每段只讲一个小故事,并且每个故事都已“不亦快哉”结尾,展现金圣叹别具一格的文风;
与众不同的故事:作者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琐事,没有多大的历史意义,然而就是逗人捧腹;
否定“文以载道”的概念:传统文化中的文章都是为现实服务,教授仁义道德,传播正统观念;而金圣叹的文章则只是单纯抒发自己的情趣,不是教人讲道理;
注重感官快乐和个性表达:传统文化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金圣叹的文章直抒胸臆,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
第二篇:大语总结
一.采薇:①《诗经》以四言诗为主,多用重章叠字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
②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借代,对比,对仗,叠字)
④“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出征在外,没有家没有房,都是因为猃狁入侵的缘故。靡:无,没有。不遑:没有闲暇。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我的心里多么的痛苦,长期在外征战,恐怕永远回不去了。孔:很,非常。疚:痛苦。来:归来,返回。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今我返回家乡,大雪下得纷纷扬扬。思:语助词,无实义。行道:行路。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心里好难过啊,没有人理解我的悲伤。
二.山鬼:①屈原,战国时期政治家,诗人。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开创了我国文学由集体创作向个 人创作过渡的新时代,创作了“楚辞”(骚体诗)诗歌形式。②山鬼:山中女神。表现了人类对爱情的忠贞追求。
③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 思;留灵修兮澹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 兮荫松柏;猿啾啾兮穴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
④遗:赠。憺:安。晏:晚。华:“使。。年轻”的意思。徒:白白的。离:遭受。
三.春江花月夜:①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这首诗被后世誉为“孤篇横绝”。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 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四.长恨歌:①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是唐代存诗最多的诗人,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组织人和代表作家,主张“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②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玉环对你笑一笑,天下所有美女都会黯然失色。眸:眼珠。六宫粉黛:皇宫里所有妃嫔。
③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五.永遇乐: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②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多写贵族少女,少妇悠闲的生活,词风清丽婉转;后期则多写对国事的忧思和生活流落得痛苦,表现出一 种凄凉孤寂的心境,词风沉哀凄苦。
③上片描写当前元宵节的生活情景,表现主人公“物事人非事事休”的悲悯;下片回忆中州元宵节的欢乐盛况,然后写自己时下的 憔悴和落魄,今昔对比后倾诉了自己的万般无奈和痛苦失落。
六.水龙吟:①辛弃疾,字幼安,号嫁轩。是继苏轼之后著名的豪放词人,有“苏辛”之称。
七.雨巷:①戴望舒,其诗歌明显受到中国古典诗词和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追求朦胧的意象,强烈情感表达的含蓄和语言形式上的韵律美 感。因《雨巷》而一举成名,并由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②丁香姑娘正是诗人心目中那美好而又难以追求到的理想的象征。
八.《论语》五则:①“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③殆:疑惑。九.《孟子》:①孟子,名轲,字子舆。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梁惠王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大丈夫。《滕文公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告子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天下》。十.郑伯克段于鄢:①《左传》又称《春秋左式传》或《左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擅长描写战阵。作者左丘明。十一.冯谖客孟尝君:①《战国策》是属国别体小说,其文长于记事,善于寓言和比喻说明抽象的道理。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②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
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 目光短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④属:嘱托。草具:粗劣的食物。責:通债,欠别人钱。矫命:假托孟尝君的命令。说:通悦。十二..谏逐客书:①书是文体。论点:驱逐客卿的做法是错误的。
十三.。垓下之围:①司马迁: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时称《大史公书》,三国号称《史记》。《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要内容,不但概括
了各种历史事件,而且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③骑:单乘叫骑。度:估计。伏:伏身。王我:立我为王。自矜:自夸。
④成语: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十四.怀念萧珊:①选自《随想录》,被誉为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说真话的大全”。
②巴金,《雾》《雨》《电》(爱情三部曲);《家》《春》《秋》(激流三部曲)。
本文写作特点:一丰富强烈的感情色彩。二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
十五.**:鲁迅,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十六.哈姆雷特:①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有“英国戏剧之父”的美誉。
②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麦克佩斯》《奥赛罗》《李尔王》
第三篇:四语课文回顾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内容回顾
1、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的,作者描绘出江潮从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2、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说明大峡谷位列世界第一。
3、《鸟的天堂》是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去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第一次看见的生机勃勃的大榕树,第二次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写大榕树时用了从远到近的写作顺序,写鸟时彩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4、火烧云上来和下去的全过程都是绚丽多姿的。我会背描写山水风光的对联,至少5幅。
5.《题西林壁》告诉我们要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人缘身在此山中。描写庐山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的句子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游山西村》中写农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在写景中寓有哲理的句子是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缝生,所对应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爬山虎的脚》作者是叶圣陶,文中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 事物的强烈兴趣。《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肖复兴怀念叶老先生的文章,文中写了是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和请“我”到他家做客两件事。表现了叶老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和温暖。作者说“在我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与题目呼应,叶圣陶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7.《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中的一篇观察笔记,从中我们感受到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蟋蟀。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1912年,魏格纳做了 《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引起地质界的震动。从中感受到魏格纳的仔细观察,执着探索的精神。我会背月花歌谣: 其中适用于本月(农历11月,12月呢?)的月花歌谣是:
9.《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童话,巨人的冷酷、自私赶走了春天。我们从中体会到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10.《幸福是什么》的主人公是努力去寻找幸福的青年,美丽善良的智慧女神。告诉我们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11.《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告诉我们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
12.《小木偶的故事》属于拟人体童话,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13.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很高傲,它的高傲表现在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的声调“严肃郑重”,步态“大模大样”,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与鹅有关的古诗句是“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14.《白公鹅》是外国作家叶 诺索夫的作品,表现了它的海军上将派头,课文写了白公鹅走路“慢条斯理”的特点,活动“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特点。拟人和夸张的手法,风趣幽默的语言是本文的写作特点。
15.老舍笔下的猫性格古怪,满月时的猫淘气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全文采用总分段式,其它的段式还有总分总和分总。
16.老舍写的母鸡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因而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我会写描写动物的词语:龙、虎、马和其它动物的。
17.长城是世界遗产,文章不仅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对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国的世界遗产还有颐和园、秦兵马俑。毛泽东在《清平乐.六盘山》中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句子。
18.《颐和园》风景优美,写作上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洋溢着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移步换景,按浏览的顺序来记叙。“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滑”字反衬出昆明湖的静。我能写出颐和园月波楼的对联:还能写出山东济南大明湖的对联:其它名胜古迹 的对联我还能写出两首:
19.《秦兵马俑》中“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既是文章的过渡段又是中心段,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中心段的作用是概括全文内容。
20.我学过的送别友人的诗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之的意思是:去,到。故人:老朋友。使:出使。浥:湿润。更尽:再饮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叙事的句子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明是写景实是抒情的句子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元二使安西》写的是王维的友人元二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别,其深厚情谊,有言可知。写景的句子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写送别的句子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我还知道的送别诗句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江伦送我情。21.《搭石》写了搭石形成的的画面美和人们的心灵美。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显的精神。我会背孟浩然写田园生活的《过故人庄》,其中写景的句子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叙事的句子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相约再来的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的李博士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所急。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有海峡相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代代相传。
23.《卡罗纳》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理解,互相关爱。文章主要采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是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爱的教育》是一部日记体儿童小说,写的是发生在四年级学生中的一百个动人的故事。
24.《给予是快乐的》是美国作家丹 克拉克的作品,作者从关爱弟弟,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小男孩身上体会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知道的立志名言还有:有志者事竟成。
学习名言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珍惜时间学习的名言有: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做人名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6.《乌塔》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从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沂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
文中多用“对比”写法,德国女孩和作者对比,又把中国孩子和外国孩子对比。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由两封信组成。书信的格式是:开头称呼要(顶格)写,称呼后面要加(冒号),信的最后要写上(祝福语),信的末尾要先写清楚(写信人的姓名)再写清(写信时间)。文章告诉我们:尺的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只有不断发现和学习别人的长处,才能飞快地进步。与其意思相同的的句子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9.《呼风唤雨的世纪》指的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这是设问句。文章还用对比方法,举例子等揭示科技对人类生活的意义。课文用来表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的的诗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0.《电脑住宅》按照空间转换顺序来介绍的。
31.《飞向蓝天的恐龙》是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并据此寻找证据。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文中“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飞翔的鸟儿。”从“一支”“漫长”“最终”几个词中,感受到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指的是经过航天旅游的植物的种子。文章远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我知道的科学名言有(3个):
第四篇:大语读书笔记
《雾都孤儿》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立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
小说描写了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赞扬了人们天性中的正直和善良,也揭露抨击了当时英国慈善机构的虚伪和治安警察的专横。同时,作品又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充满着人道主义情怀。
作者狄更斯(1812-1870),生于英国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海军小职员,10岁时,狄更斯全家被迫迁人债务人监狱,11岁就开始承担繁重的家务。狄更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就取得了惊人的成功。1836年下半年,他25岁时担任《本特里》杂志的主编,于1838年10月完成了小说《雾都孤儿》。
本书完全忠实于原著,语言流畅准确,情节生动,精美的插图更使此书增色不少。相信少年朋友们拿起此书会爱不释手的
第五篇:大语朗诵
命运与挑战
作者:艾君
我曾经在狂风暴雨中徘徊,我曾经站在浪尖上在苦苦思索,我曾经向贫困与落后呐喊。
我终于站到了历史与今天的长河里,我要发誓:向命运之神去挑战!
不要去买埋怨父母给我们的贫穷与落后的土壤;不要去埋怨,世间的沧桑摧残过我们瘦弱的脊骨。
我绝不会去祈求上帝,降给我一片肥沃与文明的家园而让我会在安逸碌碌中死亡。
既然是命运,我要向命运去挑战,我愿是上帝的叛逆者!
多少次我曾经在风雨中漂泊,漂泊与寻觅让我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多少回我曾经在浪尖上思索,思索与梦想让我看准了航标。
在贫穷与落后的起点上,我要沿着历史与今天的河流航行......面包在哪里?在哪里啊?!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在与命运挑战的厮杀中,我永恒的信念:那就是我的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