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划在危险边缘美文(共5则)

时间:2019-05-15 10:5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红线划在危险边缘美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红线划在危险边缘美文》。

第一篇:红线划在危险边缘美文

这是一座天然海滨浴场。海滩上铺满了晶莹剔透的细沙,厚厚的、软软的,赤脚踩上去说不清有多么舒坦。从海边向海里游去,大约一百七八十米就到了“禁区”。所谓“禁区”,就是说,这一百七八十米之内的海底是平缓的、安全的,水深处最多不过一米七八;而在一百七八十米之外,海底就像山崖一样,突兀的、笔直的。齐刷刷地深入下去,深不见底,深不可测。此处水温骤然下降十几度,且有鲨鱼出没,十分危险可怕。据说,每年盛夏时节,这里都要发生多起游人溺亡事故。

后来,海滨浴场为安全考虑,在大约一百米处的海面上拉起一道“红线”,告诫游泳者“到此为止”,不要再向前游了,否则就有生命危险。

为什么不把“红线”划在一百七八十米处,而定在一百米处呢?管理者说,这样做是为了留有余地,保险系数大一些,万一有人越过“红线”,还有七八十米的“地带”是安全的,不至于一过“红线”就会发生什么事故。如果出现什么险情,抢救也来得及。可见,管理者的用心是良苦的。

然而,令人不解而又难以想象的是,“红线”标出后,仍有一些胆大妄为者不听招呼,独闯“红线”,铤而走险。有人还满不在乎地说:“怕什么,从这红线过去还有几十米才到危险区哩。”自以为风平浪静,保险得很。殊不知,那七八十米的“安全地带”并不是那么“安全”的,有人游着游着就一下子滑进了“万丈深渊”,再也上不来了。

后来又有人提出,干脆把“红线”移至一百七八十米处,一点“安全余地”都不留,过线即是“鬼门关”。如此“警戒”,果然奏效。从此,再也无人敢冒生命危险越过“红线”了。

第二篇:一个人的世界边缘美文

《神秘的快递家族》基本是一集一个舞台,第一集是迷宫般复杂的城市,第二集是海洋,第三集是丛林,第四集是沙漠,第五集……第五集很丰富呢,但着墨最多的应该是山谷,写作期间我去了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所见所感就变成了笔下的画面。对于热爱东奔西跑的人而言,写这么一部主角东奔西跑的书真是过瘾,拖稿也有了取材的意义。虽然随着故事的不断发展,一些场景还是会被重复使用,但每一次的侧重和感受肯定还是会不一样的。

比如这一集依然写城市,却是成为了废墟的城市。

废墟有两种,一种是经历了岁月或战争的摧残后,遍体鳞伤的所在,更确切的称呼应该是“遗迹”,这种通常带有相当的历史意义和人文色彩;而另一种“废墟”,保存相对完好,建筑也没有遭到过度破坏,但就是没有人住了,整座城市虚有其表。

如果把“遗迹”形容成一具枯骨,那么“空城”更接近于行尸走肉。我觉得后者更瘆人,因为它的外表更合乎常识,内在却是陌生的。好比你在深夜漫步,城市还是那座城市,一切却都似是而非,仿佛危机四伏。细思极恐就是这个意思吧。

每到过年的时候,我走在街头,都会有一种恍惚。那么多的店铺都关闭了,那么多的人都消失了。仔细琢磨这种感觉,忽然发现一句流行语概括得很全面,那就是——寂寞、空虚、冷。

我在高考前有一阵子,特别喜欢半夜溜出去骑自行车,体会着熟悉的街道变得陌生乃至狰狞,感到刺激又有些浪漫,现在想来,那是一种对“改变”的需求,因为那是人生最压抑的时期。

老家的村子里有一座造船厂,我从小玩到大,似乎任何时候进去,那里都是隆隆的机器作响。后来厂子关门了,但东西都还留着。我忍不住又钻进去一次,看那些库房、设备、水岸、林木……还是原来的模样,却全都哑口无言,仿佛失去了灵魂。我想起在这里玩耍的时光,心也一点点被掏空了。

猴年马月,混迹厦门,朋友来时招待去鼓浪屿浪荡,挑了些私家冷门的路线带她走,经过一座别墅,高墙大宅,荒无人烟,铁门锈迹斑斑。两个人就心血来潮地爬进去探险。走楼梯时看到几件衣服熨帖地散落台阶上,就你一言我一语地拼凑起一个故事:“这里其实是一个神秘的实验室,这些不是衣服,是尸体,透明的尸体……”后来朋友说这是整个旅行里她觉得最有意思的一站。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真切地喜欢上这种文化。可能仅仅只是在安全范围里寻找一些探险感,但好像也能装模作样地解读出“生活在别处”的渴望。也许我只是在意新鲜感,不管那是令人幸福的,还是令人心寒的。而城市废墟可以轻易地给予我那种体验。一墙之隔,天堂地狱,而它们又都曾属于人间,这真是令人着迷。

开始琢磨这一集的“神快”故事前,我参加了鲁院的一个短期学习班。学校不远处是曾经很有名的度假山庄,小学时我们甚至来这里春游过。我还记得那些花园豪宅、雕像泳池,那些记忆十分美好。于是我跑去怀旧,赫然发现它已废弃很久。又见城市废墟,于是我又一次爬了进去。

地面铺满无边的腐叶,砖缝里的野草比人都高,雕像斑驳出了恐怖片质感,建筑全体锁着门,长着裂纹与灰尘的玻璃后是一室空虚。最惊心动魄的是游泳池。我小心地穿过破了一个大洞的玻璃门,穿过白惨惨的瓷砖、遍布四角的蛛网、褴褛招摇的窗帘和冰冷的莲蓬头,错觉进入了一家闹鬼的病院。而走出更衣室,豁然开朗后,看到的也不过是一座干涸破败的泳池。曾经在这里游玩的画面,全都不真实得有些诡异。

我战栗了一下,就在那一刻决定了这一集“神快”的舞台。

那一瞬间,我站在世界边缘。

第三篇:《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读后感

《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读后感郎咸平,1956年生于中国台湾,祖籍山东潍坊,香港中文大学最高学术级别的首席教授,国际知名的公司治理与金融专家,素有“郎旋风”、“最敢说真话的经济学家”之称。他用开阔的视角,独到的分析阐述各种经济问题。从国际经济形势,到中国百姓民生,他用大胆诙谐、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经济现象。不但具有诊断性,同时更有预见性。本书中,他用独到犀利的眼光,更像是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心情,对当前中国经济问题和很多行业存在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发人深醒,耐人寻味,让人深刻的感到,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到我们的工作环境、家庭和每一个人。看看这几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3Q大战,“通货膨胀”“成本增高”“国企改革”“吴英案”“民间高利贷”“达芬奇案”“淘宝大战”“股市乱象”等等,每个事件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很多人会认为《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是不是言过其词?其实不然。

中国的确经过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但是资源的消耗,铁矿、煤、石油、气资源用了不少。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今年确定经济增长目标7.5%,次我们将多年来8%以上的中国经济增速目标调低到7.5%,主要目的就是要真正使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增长,真正有利于经济结

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真正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摆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污染环境,走上一条节约资源能耗、保护生态环境的正确道路上来,真正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最终惠及百姓的民生。

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我们既要与时俱进,时刻警醒着大环境的瞬息万变,在中国经济调整过程中稳步行走,又要适应环境,谋求自身的发展,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看了此书,想到了公司领导关于新能源发展方向中“墙外开花墙内香”的市场方向以及加大研发投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等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我最深的感受,是中国制造已经丧失成本优势,这是核心的问题。我们的实体经济现在面临的经营环境有目共睹,税赋重、地租增长、物流费用高居不下、融资难且融资成本高,管理环节多,腐败且效率低下,再加上通货膨胀带来的人工费用和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等。经济学家时寒冰曾经讲过: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强大的原因或资源丰富(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或创新能力强(如日本、德国)、或有低成本优势(如中国),或兼而有之(如美国)。如果中国制造丧失成本优势,而我们又没有资源优势和制度优势,那时候的中国经济将面临严重危机!看见现在欧洲的债务危机,不禁为我们的未来担心。

本书内容深刻,只读一遍,很难领悟,所以读后感写的也比较浅薄和简单,在以后的时间,会再读几遍,希望能有更准确的领悟。

第四篇:《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读后感(范文)

《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读后感

“一个没有危机感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人应当树立危机意识,而不是把别人的的威胁当成自己强大的证明。美国的危机意识,让其变的越来越强大。

起初看到这本书,当时在想《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是不是言过其词,有些危言耸听?但当仔细阅读本书之后觉得,其实不然。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其实大到国家经济,小到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每一件事,都应当存在一种危机意识,让这种危机意识激励自己进步,让这种危机意识刺激自己变的强大。

本书中作者郎咸平用独到犀利的眼光,对当前中国经济问题和很多行业存在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发人深醒,耐人寻味,让人深刻的感到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到我们的工作环境、家庭和每一个人。看看这几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3Q大战、通货膨胀、成本增高、国企改革、吴英案、民间高利贷、达芬奇案、淘宝大战、股市乱象等等,每个事件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之前,我从未读过关于经济的书,所以刚刚读时,对一些术语极其陌生,我也是记下来进行查找,去搞明白,经济作为一个国家的核心问题有着它的独特魅力,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好才可以国富民强。

本书主要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经济目前的现状。

第一部分全面分析了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重重危险。中国经济已经全面陷入衰退,通胀高企不下,制造业成本迅速上涨,产业升级遥不可及。

第二部分谈的是如今的国企改革已经陷入停滞。因为我们给国企制造了懒惰的温床--它享受着巨额补贴,它无偿占有公共资源,它靠政策倾斜垄断市场。结果就是,国企拒绝改革,民企无路可走。

第三部分谈的是金融系统问题丛生。因为我们的银行已成了最暴利的行业,我们的民间信贷被全面狙击,我们的股市创造性地引入国际板。结果就是,中小企业贷款无门,老百姓储蓄被稀释,无数股民被套牢。

第四部分谈的是我们的民营企业节节败退。因为我们企业的税负重、租金高,我们陷入知识产权危机。结果就是,实体店全面消亡,洋品牌占领市场。

第五部分谈的是中国经济改革路在何方。笔者给出答案:中国经济改革应重塑三大目标--共同富裕、藏富于民、真正做到以民为本。为此,笔者呼吁:重新明确国企的定位、有效监管国企,构建科学的预算体制、实行“国企分红、民企减税”的税负体系。

伴随着美国几家银行的倒闭和股市的迅速下跌,金融危机俨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2009

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一片暗淡,再加上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祸起萧墙,愈演愈烈,长时间没有得到好转和明朗,致使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出口量缩减,经济发展陷于低谷。在这之前,国内企业出现亏损纷纷倒闭,涌现裁员潮,工作难找,工资低等问题困扰着广大民众。政府出台多种对策来解决问题,帮助人民群众和各大企业度过难关。今年以来,欧债危机从希腊向西班牙等大国蔓延,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回落,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使得我国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特别是4月份以来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呈全面趋弱态势,就业形势进一步恶化,出口量存在下降态势,而物价上涨压力明显减缓,国际收支趋向平衡,面临通货紧缩的格局。

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我们既要与时俱进,时刻警醒着大环境的瞬息万变,在中国经济调整过程中稳步行走,又要适应环境,谋求自身的发展,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我最深的感受是中国制造已经丧失成本优势这是核心的问题。我们的实体经济现在面临的经营环境有目共睹,税赋重、地租增长、物流费用高居不下、融资难且融资成本高,管理环节多,腐败且效率低下,再加上通货膨胀带来的人工费用和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等。经济学家时寒冰曾经讲过,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强大的原因或资源丰富,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或创新能力强,如日本、德国、或有低成本优势,如中国或兼而有之如美国。如果中国制造丧失成本优势,而我们又没有资源优势和制度优势,那时候的中国经济将面临严重危机,看见现在欧洲的债务危机,不禁为我们的未来担心。

本书内容深刻,只读一遍很难领悟,所以读后感写的也比较浅薄和简单,在以后的时间会再读几遍,希望能有更准确的领悟。

第五篇:《华夏边缘》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读书报告

【摘要】中国边疆民族史学者王明珂在《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中,以族群边缘研究为视角,运用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借用历史记忆与失忆的概念,对华夏以及华夏边缘认同如何形成、扩张与变迁进行了系统阐述,同时也是对西方人类学界族群理论所作的一个本土话语应对。其崭新的研究取向为我们开辟了新的视角,给以启发反思以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族群边缘、集体记忆、溯源研究、民族史边缘研究

一、背景介绍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是台湾中央研究所王明珂博士“族群边缘研究”的重要成果。作为一位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史的台湾学者,作者引用大量历史、考古和人类学资料,从一个新的角度——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历史回忆——来解读华夏(中国人)的本质,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成为非华夏。作者明确指出了以往历学、社会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族群溯源研究的不足,他以中国人“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为主要研究对象,努力构建一个族群边缘理论,来诠释一般性的人类族群的认同与认同变迁现象,最终来回答“什么是中国人”这个本质问题。

二、作者简介

王明珂,1952年出生于台湾。1979、1983年先后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199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责任职于中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曾任教于台湾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东吴大学等校。主要从事于中华民族史、族群认同、历史与社会记、游牧社会及其历史研究。近十年来从事羌族社会文化、历史记忆与族群现象的田野调查研究。

三、主要内容

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30年来社会人类学界族群理论的发展历史,并提出自己“民族史边缘研究理论”以及与此相关的作者对于历史文献、考古遗存和当代口述资料的看法。当代的社会人类学界,关于族群本质的研究存在两大理论:

一、族群客观特征论,即通过个体的体质特征或文化特征(语言、服饰、宗教等)来判断其族群身份。这种族群划分方法的缺陷是明显的,首先、体质相同的个人或者群体间,可能由于主观认同的或客观文化特质的差异而属于不同的族群;其次、不同的文化因素在族群间划分的人群范畴不一定能彼此吻合;再者、语言、体质、文化在人群中常有同有异,相似到哪一个成度就是一个族群并没有一个学术上的客观标准。

二、主观认同下的族群与族群边界,它的代表是挪威人类学家巴斯(F.Barth),他宣称造成族群特征的是由它的“边界”,而非包含语言、文化、血统等内涵。一个族群的边界不一定指的是地理边界,而主要是指社会边界。他与文化特征论者所持有观点不同,而认为“族群”理论更趋向一种主观认同,客观文化特征最多只能表现一个族群的一般性内涵,而无法解释族群边界的问题。

围绕着认同是如何产生、变迁,产生了西方人类学族群研究的二大理论方法,即工具论和根基论。工具论者视族群为人们在现实利益考量下,限定共享资源人群范围的工具。有时工具论者又被称为况遇论者,因为他们强调族群认同的多重性,以及随情势变化的特质。他们用政治、经济资源和竞争与分配来解释族群的形成、维持、变迁,并认为族群的认同是多变、可被利用并随变化而定;根基论者以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于“根基性”的基本情感,克利福德·格尔兹指出:“对于个人而言,这种根基性的情感来自亲属传承而得的既定资赋。”[1]一个人生长在一个群体中而不自觉的获得的血缘、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等,因此他与群体中其他成员通过这种根基性练习来凝聚彼此。不过,他们并不强调生物传承或以客观文化特征来造就族群,只是注意文化性解释的传承。例如一个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并非一定说他真是炎帝或黄帝的后代,而是他的主观认同。

但是工具论和根基论都有明显的缺失,工具论无法回答族群认同与其他人类社会认同间的差别,同时,根基论也无法解释族群认同的特殊性及根基性的感情联系如何产生、维系和传承。作者结合社会学的集体记忆理论与前述族群理论,调合工具论与根基论之间的矛盾。集体记忆,可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结群,如家庭、家族或民族的一些基本问题。不但这样,更重要的是,这种理解使我们重新思考在历史研究中所重建的“过去”本质如何。将某一族群的“历史”视为一种社会集体记忆,用这样的历史记忆凝聚一族群,无疑合乎根基论的判断;同时,它也在现实资源分享与竞争情境下被人们集体建构、修改、遗忘,以改变族群的边缘,如此说来这样也适合于工具论的观点。

接下来,针对中国的族群研究现状,作者提出一个不同于传统史学和考古学界“民族溯源研究”的“民族史边缘研究”理论。作者对民族史进行边缘研究建立在一种对民族的定义上:民族被视为一个人群主观的认同范畴,而非一个特定语言、文化与体质的综合体。“民族边缘研究”在方法上也与“民族溯源研究”有相当的差别:在考古学上,由注重器物之传播、演变转而注意人类的经济生态,以重建族群边界产生的资源生态背景;在文献上,将文献记载当作历史记忆,着重于分析历史记忆中所表达的“我群”与“他群”边缘分野及其变迁。

第二部分主要讲华夏生态边缘的形成,在同时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探讨华夏的起源。新时代晚期气候的干冷化使华北、华西从事定居农业的人群开始逐渐走向移动化、牧业化和武装化。这样的农牧混合经济人群南移至晋、陕、冀的北方和西辽河地区,找寻宜于农牧之地,于当地的定居农业社会产生了土地资源的竞争。他们便是史书记载中的戎狄。南部的东周诸国,在此刺激下产生了一体的华夏意识,向北驱逐戎狄,以保护自己定居化的农业生产,并且修筑长城以抵御他们。华夏向北扩张,建立长城保护中原资源,如此,便使长城以北习于畜牧混合经济的人群完全投入游牧经济之中,专业游牧人群就此诞生。北方专业游牧化的形成,促使长城以南中原诸国农耕社会人群的华夏民族认同得到空前的强化。北方从事游牧的人群开始被视为“异族”和“非我族类”。由此,“华夏”也自认为是定居的,以农业经营为目标的,并且爱好和平的人群。长城的修筑,代表游牧、农业二元对立,华夏世界愿意积极保护农业资源区的极限,是一个折衷的选择。秦汉统一帝国的形成,促使北方游牧帝国的建立,也是华夏族群边缘确定具体化的象征。[2] 第三部分主要讲华夏边缘的形成与扩张,首先,“华夏边缘的形成:周人族源传说”,是全书关键性的一章。周人的族源研究,是中国上古史中最受人注目的一个主题,周人是构成华夏民族最西方的一支,换言之,追寻周人族源,无疑是追溯华夏民族族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通过周人与戎及姬、姜、嬴、戎所代表的族群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华夏边缘的成长过程。周人原出自混合经济人群——戎狄,但在他们与部分戎狄进入中原农业区,接着持续地向东扩张他们的势力以后,周人与西方、西北方的戎狄部落关系愈来愈呈疏远的态式。西周时期,姬周与戎之间仍若即若离,表现在姬、羌、赢(秦)、戎间的族群政治之间。在姜姓申侯和犬戎一起出兵灭了西周之后,“戎”终于完全成为“异族”的代名词。周王朝东迁后,尊王攘夷的呼声高涨,北部各诸侯国纷纷驱戎,修建长城,表现出强烈的华夏认同感,华夏实质性的边界——长城的修筑,是用于保护他们所共同拥有的农业资源。这种强烈的宣告,终于消除了华夏与戎之间最后的模糊界线。其次,华夏边缘形成以后,随着华夏的扩张华夏边缘也逐步向南和向西扩张。华夏边缘的扩张包括两个同时并进的过程:一是华夏定义谁是异族,一是原来的非华夏假借华夏祖源而成为华夏。[3]作者用华夏的“羌人”概念来探索华夏边缘的西向漂移。他并没有将“羌”视为一个在历史时空中迁徙的民族实体,而是将它看成是华夏心目中的“西方那些不是华夏的人”,也就是华夏的西部族群边缘。因此,分析文献中由殷商到汉代“羌”地理空间之漂移,也就是探索华夏族群西方边缘的扩张过程。另一方面,重组集体记忆以改变社会结群范围,春秋时期原来被视为“蛮”的吴国的正是通过这种方法假借华夏的祖源记忆以成为华夏的。

第四部分主要讲华夏族群边缘的维持与变迁,虽然在秦汉时期华夏与非华夏的族群与地理边界大体形成,但并非自此华夏子孙永为华夏,非华夏子孙永为非华夏。汉代是中国人异族意识与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代,这时华夏边缘的扩张达到了生态上的极限,逐渐明确化、固定化,边缘之内的人自称为汉人,匈奴、西羌、朝鲜地区、南蛮、西南夷、南越和东越因有不同的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组织而被排除在华夏之外。这种族群意识主要有两个主观的标准:一是人群间经济生态如草原游牧、森林狩猎游牧、农牧混合经济或游耕人群与农业定居人群的差异;二是群体在组织结构,即中国的君权统治方式和游牧、半游牧群体松散结合的方式之间的不同。华夏政权以通婚、贸易、征伐、封贡、赏赐等手段安抚羁縻边疆的民族与国家以维持这个边缘,而最为基本的则是族群意识深处的历史记忆。[4]

本书的最后,作者用“资源竞争、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为叙述目标,结束讨论。他强调了本书在思考华夏边缘历史变迁的三项主轴,即资源竞争、历史记忆和族群认同。从理论层次,他说明了在资源竞争与分配体系下,个人记忆与社会记忆之间的关系,以及典范观点的社会记忆如何使得边缘的声音被忽略,因而使部分人群落入社会边缘。

四、作品特色

在学术上王明珂强调了注重多元因素,边缘及微观声音,也形成了对现实人群的关怀。该书在许多层面上都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总结,尤其是在方法论、族群理论方面有着突出的成绩和贡献。

其一、研究方法独特,作者深刻的指出了在历史学、考古学和社会学界对历史研究和族群研究上的不足与缺陷。在本书中作者运用多学科知识并结合西方最新的人类学研究理论和方法,把研究对象确定为中国边缘的人,由边缘来探讨族群认同的本质及其形成。从时间、空间和认同的边缘上重构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变迁。全书对文献史料的态度是,将其视为一种“历史记忆”。所谓的历史记忆分析也是一种文本分析,目标不在于厘清文本所陈述的是否为事实,而是从文本分析中探求书写者所处的情境,及其个人情感与特定意图。

其二、这本书是华人界较早将族群理论运用于具体研究实践的代表性成果。在族群理论方面,本书以社会学的集体记忆理论,来发挥并补充巴斯以来的人类学族群理论与族群边缘研究,同时,用对亲近人群间之区分的微观研究来充实族群研究内涵。更重要的是,该书并非空谈西方社会科学的理论著作,而是以华夏边缘的历史变迁作为研究对象,在实证研究中修正、补充这些理论,以促进我们对历史的过去和现实社会都有所了解。

其三、提出“民族史研究的边缘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使作者的研究重点由民族内涵转移到民族的边缘。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一、作者认为民族是一个人类群体主观的认同范畴,而不是一个特定文化与体质特征的综合体。人群的主观认同即族群范围是由界定及维持族群边界来完成,并且族群边界是多重的、可变的,他主张利用边缘研究来观察、理解族群现象。

二、作者认为族群边缘研究应从造成族群边界出现或改变的资源竞争和集体记忆出发,考察边缘人群如何维持、传递历史记忆,如何假借、扭曲、遗忘历史记忆来造成新的族群认同或认同变迁。

三、作者主张进行结合人类学的历史研究,即将历史记载当做田野报告人的陈述,以人类学者田野调查的态度对比、分析史料。

五、启发感想

综观全书,作者理论可谓别开生面、钻之弥深,但也有一些值得商榷处。书名《华夏边缘》中的“华夏”是一个族群概念或者文化概念,而“中国人”是一个政治概念,作者在书中没有很好的区别与统合华夏的边缘与中国的边缘。另外边缘的形成是为了强调内部的一致性与边缘的异质性,作者在书中拿台湾与羌族对比,但两者的例子是相反的,羌族仍然处于华夏的边缘而未进入华夏,而台湾则努力想要从华夏内部跳出来,而刻意构建一个“台湾边缘”来造成于中国大陆的异质性。其

三、人们确实是依靠“边缘”来明确自己的认同,但有时,一个族群为构建一个认同,能动的对外来或内部的客观文化因素的选择性取舍,也往往造成族群边缘的改变。完成这个认同的过程同时认为的制造了一个边缘,这时认同先于边缘而存在,而不是客观边缘的存在造成认同的差异。

参考资料

[1]克利福德·格尔兹.旧社会新国家[M].1963 [2]罗丰.什么是华夏边缘——读王明珂《华夏边缘》

[3]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台北:允晨文化

[4]郭宏珍、何星亮.评王明珂的《华夏边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03.

下载红线划在危险边缘美文(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红线划在危险边缘美文(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爱是一根红线情感美文

    你来自天边,盈盈如水,倾泻而下。你腾自深渊,沉寂如冰,缓缓而出。一根线,牵连前世的情思,那如风般的岁月,你笑靥如花。多想自此紧紧握住你的手,吻你晶莹的眸,唤你沉睡的深情。一根线,紧......

    最危险的感觉美文

    一位游客为领略山间的野趣,一个人来到一片陌生的山林,左转右转迷失了方向。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迎面走来一个挑山货的美丽少女。少女嫣然一笑,问道:“先生是从景点那边走迷失的......

    危险无边缘安全记心间的演讲稿(5篇模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危险无边缘,安全记心间”。随着岁月的流逝,当我们经历着一些事情,感悟着工作、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时,我们是不是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尘世中最重要的东西......

    边缘生转化工作总结(共五篇)

    146班边缘生转化工作总结 本期在学校工作的安排下,通过各科任老师的共同努力。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去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做好边缘生的转化工作,现对本人工......

    活成个半吊子很危险美文

    解决一件让人挠头的事,最有效的方法,不是睡一个晚上,也不是远走千里万里,而是遇上另一件更让人挠头的事。为什么说人要活经历呢?经历带来的最大财富,就是能遇事不当事。或者说,遇事......

    《危险》教案(共5篇)

    7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 淮安市人民小学:成金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危险对自身造成的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2.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技能,提高安全生活能力,并......

    共赏美文

    共赏美文:关于秋天的散文 秋天的纪念自古以来,秋是悲伤的象征,是没落的表现,是人生愁绪的晴雨表。屈原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

    建筑红线及建筑退让(总结版)(共5篇)

    征地红线最大 规划部门根据征地红线及环境划出用地红线 有时候规划部门还会给你粗略的建筑红线,精确的建筑红线,还是得自己根据用地红线及建筑本身和环境来进行计算确定。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