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她为什么不高兴》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学会在与人的日常交往中意识到别人不高兴,并表示关心。知道日常交往中让人讨厌生气的言行举止。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通过表演小品《她为什么不高兴》的学校运动会“接力赛跑”,让学生了解、感悟不高兴的“原因”,“感受”,参与活动,尝试自己不高兴时,需要别人的关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看演出小品,让学生充分体验令自己不高兴的原因,同情感上认同自己不高兴时,需要别人的安慰、关心,从而增强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与人的日常交往中能够意识到别人的不高兴,并知道哪些行为会引起别人的不高兴。让学生换位思考,当自己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有什么感受。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体谅别人的心情。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感受言行不当会引起别人不高兴。
2、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感知“不高兴”
激趣导入
1、导语:今天老师奖了一些小奖给一些听话的同学。你想知道拿到奖和谁拿不到奖的同学的心情是怎样的吗?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她为什么不高兴》
2、结合颁奖情景,找出拿不到奖的原因,他的心情怎么样。
设计意图:让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情境,通过目睹体会“她为什么不高兴”。
(二)、尝试、感悟、体会不高兴的事
A、表演小品《她为什么不高兴》。
1、由6个同学分别扮演:丹丹、何莹莹、张青众同学。
2、表演的结果分析、讨论:
(1)大家看了这个表演小品,感到精彩吗?
(2)小组讨论:《她为什么不高兴》找找原因。
(3)学生发言,教师板书。
(4)小组讨论:
● 丹丹和何莹莹谁对谁错?
? 张青是为自己的失败而难过,还是在生何莹莹的气。
? 丹丹和张青会说什么呢?
? 当自己有失误时,应该怎么办呢?需要别人(安慰、关心)
? 在很多时候,别人不高兴是因为什么造成的呢?(言行不当)
B、活动
1、运用学到的知识,体会在生活中与人交往时,自己有哪些言行会让别人不高兴。
2、揭示课文P41-P42,读白海豚的话。
(1)看图,找找看在生活中有哪些言行会让人不高兴呢。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读一读,说一说。
(1)说一说自己遇到不开心的事,需要别人怎么样?
(2)想一想,找一找在生活中自己有哪些言行不当的事,写在白纸上。收集起来,公布于众,再投放到回收箱里。
(三)总结: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由学生总结、教师给与评价,再作总结。
(四)作业: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书 何莹莹:很生气、责怪、埋怨
张 青:眼含泪水、失败、很难过
丹? 丹:安慰、关心
言行不当:给别人起外号、强迫他人做事
行为不当:不讲信用、动作挑逗等
第二篇:《“没头脑”和“不高兴”》教学设计
《“没头脑”和“不高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如果没有从小养成好习惯,长大就会给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认识“咒、暂”两个生字,掌握“满不在乎、垂头丧气、热闹非凡”3个词语。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如果没有从小养成好习惯,长大就会给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学习童话吗?为什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一起来看看讲的是什么吧!
二、讲授新课。
1、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三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3、细读课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给文章分为三个部分。①起因:(1—11)小时候不养成好习惯,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危害。②经过:(12—20)小时候不养成好习惯,会给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给社会带来危害。
③结果:(21)得到启示:要从小养成好习惯。(2)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3)提出探究专题,思考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 2
三、作业。
1、熟读课文,总结大意。
2、掌握生字、词。
3、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没头脑”与“不高兴”?他们遇到过什么麻烦吗?请你写一写。
4、想象一下,如果“没头脑”当了演员,“不高兴”当上了建筑师,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 2
第三篇:带上她的眼睛教学设计
《带上她的眼睛》教学设计
【导学目标】
1.体会文本伏笔手法运用的精妙。2.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伟大。3.找出文中的伏笔和照应之处。
4.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质,进而体会人性之伟大。【课时计划】1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管如何,时刻让你的眼睛探索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才是最佳选择,我们就应该时刻带好自己的眼睛用它们去捕捉每一个美的瞬间。不要让它们消沉下去,失去对美好世界的探索。回眸2016,中国科幻小说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这部《三体》,说到《三体》,就一定要提到作者——刘慈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有关“眼睛”的文章。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1)字音
点缀(zhuì)
漫步(màn)
迟钝(dùn)
闲暇(xiá)凸现(tū)拍摄(shâ)蔚蓝(wâi)合拢(lǒnɡ)(2)词义
迟钝:指反应迟缓;脑子不灵敏。闲暇:泛指闲空没有事的时候。
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
心有灵犀:现多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2.作者名片 刘慈欣,大陆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曾于1999年至2003年连续五年获得科幻小说银河奖,至今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20余部,他的作品因宏伟大气、想象绚丽而获得广泛赞誉。3.文体知识
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指导朗读
听范读录音,小组互读精彩片段。2.整体感知
(1)请看标题——《带上她的眼睛》,你能设计几个怎样的问题来考考同学们? 带上她的眼睛去干嘛?(带上她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交流点拨】①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带上小女孩的眼睛最后一次领略地球表面的风光。)②为什么是最后一次呢?(因为小女孩被困在地心里面再也无法出来了。)③为什么出不来了呢?(因为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飞船在地心出了事故,所以她被困在了地心。)(2)将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连贯起来,写成一段话,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我觉得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了,领航员小姑娘被困在了地心,再也无法看见地面世界,所以主任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步骤三 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 1.本文曾获得1999年第11届银河奖一等奖,其能够获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构思的巧妙。【交流点拨】第2段:“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第43段:“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年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写出了刚刚毕业的小姑娘,花季才刚刚开始啊,就被终身囚禁,太惨了!开头的那句“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是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这样的表现手法叫伏笔。
2.巧妙地运用伏笔与照应,可以收到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效果。文中像这样的伏笔还有不少,它们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运用旁批法来体会其作用。课文中原有一些旁批,找出文中其他地方的伏笔和照应之处,通过旁批的方式,说说这里的伏笔和照应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每个同学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旁批,写出自己独特的体会或疑惑。写完之后交换看,精选最棒的一则旁批交流。邻座的同学互相观摩,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组长负责组织。(1)“热,热得像——地狱。”小女孩说的这句话非常奇怪,为什么会热呢,因为太空中是很寒冷的,这不合常理。而且还说热得像地狱,这就更加难以理解了。这几处就是埋下的伏笔。
因为“飞船被裹在6 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 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当然会热得像地狱。
(2)小女孩为什么不想让大家知道她现在的处境呢?不想让文中的“我”知道她是一个被囚禁在地心里再也出不来的人呢?
【交流点拨】小姑娘是想一个人承担这些生命中巨大的苦难,不想朋友们为她担心,这是一个懂事的小姑娘。从反面来说,这也说明这个小姑娘处境实在是太惨了,惨得连她自己都不愿意向别人提起这个事情。
(3)“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这是一处伏笔,照应后文的“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交流点拨】因为小姑娘深知自己根本就没有希望回到地面了,所以她对这些小花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她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小花——那么脆弱,却又那么顽强。
3.同样的脆弱,同样的悲惨。小花的生命是脆弱的,小姑娘的生命同样是脆弱的。所以说,文中这么多的伏笔和照应,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表现出小姑娘的处境。小姑娘的处境怎么样?请你设想一下。【交流点拨】同它对接,在舱门打开的一瞬间,我看到了“落日六号”内整洁的陈设。我走了进去,那个小姑娘同二十年前相比,长高了,这是在失重环境中长期生活的人的通病。她对着我微微一笑,说:“你来了。”这二十年的光阴,就在她的微微一笑中烟消云散。我带着她回到了地面,她留下的资料果然起了大作用,人类对地心世界的认识更为充分,一个崭新的纪元开始了。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文中的伏笔与照应,构思巧妙,引人入胜,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科幻作品的无穷魅力。希望本文的学习能够为大家打开一扇阅读科幻作品的大门,领略科幻的神奇。
【交流点拨】今天通过对科幻小说伏笔的旁批与品味,我们不仅读出了构思的精妙,也读出了科学及献身的精神。愿同学们课外读更多的佳作,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能学上一招。2.拓展延伸
平时我们接触过不少科幻小说,请展示一下这些科幻小说。
【交流点拨】推荐刘慈欣的《2018》。《2018》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包含了《2018》、《鲸歌》、《诗云》等很多优秀的作品。我最喜欢的就是《鲸歌》,讲的是一个海盗训练鲸鱼来运送毒品的故事,可是鲸鱼在最后返航的时候却被捕鲸船捕杀了。这部作品有很强的讽刺意味,抨击了人类对动物、对同类犯下的累累罪行。虽是科幻作品,锋芒指向的却是社会现实。
第四篇:带上她的眼睛教学设计
带上她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浏览的方法,提取文章主要信息,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3.理解文中人物的探险精神与牺牲精神,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教学时间:1课时
一、情景激趣,导入课题
1.美国近代著名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曾写过一篇就目前来说,堪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把它译成现代汉语恰好是25个字,仅仅只有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同学们看到这则小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生自由汇报 3.教师总结
4.同学们知道哪些科幻小说? 5.介绍科幻小说
6.揭题《带上她的眼睛》
二、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1.检查字音 2.了解作者
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一边在山西省阳泉市的娘子关发电厂担任计算机工程师,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出版了13本小说集。他连续数年获得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2013年,更是以370万元的版税收入,成为第一位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科幻作家。2015年8月23日,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中国的科幻小说并不发达,但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3.检查预习情况,概括主要内容
“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了,领航员小姑娘被困在了地心,再也无法看见地面世界,所以主任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4.梳理文章线索,概括明线和暗线。
第一段(小标题前的部分):开端:我带上她的眼睛去休假。第二段(草原):发展:草原旅行我与她感受迥异。第三段(落日六号):高潮:她因落日六号出事被困地心。第四段(透明地球):结局:我能感受她的歌声与话语。
三、合作探究,找出悬念
本文曾获得1999的银河奖一等奖,能够获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巧妙的构思,比如:“带上她的眼睛”标题就设置了许多的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明确伏笔的概念(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2.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运用伏笔的地方,并找出文中照应的文字: 伏笔:“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
照应:“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年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伏笔:“热,热得像--地狱。”
照应:“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中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伏笔:“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 照应:“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四、互动探究,感悟人物
1.找出文章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1)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2)飞船已下沉到6300公里深处,那里是地球的最深处
(3)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4)飞船里中微子通信设备的能量最后耗尽 2.这篇小说想象奇特,构思巧妙,读来令人兴趣盎然。浏览课文,说说小说是如何塑造小姑娘这个虚幻的人物形象的? 3.品析文章中关键词句的含义(1)在我孤独寂寞的精神沙漠 中,那颗种子已长出了难以察觉的绿芽“ 明确:“种子”指:那次旅行看到的情景对“我”精神方面的影响:我已开始感受自然界的诗意。
作用:是对前面所写的在裤脚上发现了两三棵草籽的引申,暗示了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2)“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小姑娘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4.概括小姑娘人物形象 5.理解课文表达的中心
明确:通过写她深陷地心只能通过传感眼镜感性地了解地球的故事,歌颂了乐观、敬业为了科学而不怕献身的精神,也表达了最平凡的事物才更需要我们去珍惜的哲理。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本文写的是人类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地层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轻的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渡过余生的故事。作者讲故事的技巧非常高明,他用简朴的语言,轻易地操控着读者的阅读体验。这种操控有情节的:通过大量的伏笔与照应,使情节的发展既在意外又在意中。有人物的:故事中的女生最初给人的感觉是娇小、楚楚可怜,让读者产生同情和怜惜的柔情;随着故事的发展,她无理而任性,让读者觉得讨厌;而最终她的牺牲精神又让读者感佩。2.布置作业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请展开想象,续写,150字以内。要求:⑴故事要有波澜,巧设悬念; ⑵情节合情合理。
第五篇:18《她是的我朋友》教学设计
18《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
理川小学 李多强
教材分析:
《她是我的朋友》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选编课文的主题是“可贵的亲情、友情”。本篇课文写的是战争时期发生在孤儿院的一个故事。孤儿阮恒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小伙伴,毅然献出自己的鲜血,挽救了伙伴的生命。当问他为什么要献血时,他只是说“她是我的朋友”,课文通过对阮恒献血时的神情、动作的细致描述,生的地展现了他为救朋友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读写“查看、休克、迫在眉睫、草垫、呜咽、拳头、竭力”等词语。过程与方法: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进行描写的,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包含的对阮恒的敬佩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动作、神情的变化中体会阮恒的内心活动,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和阮恒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能初步养成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的能力。同时,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有关爱的主题,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编排了四篇关于“献爱心”的课文。因此,学生能够理解阮恒对朋友的无私的爱,本课的关键在于要让学生通过找出描写阮恒动作、表情的句子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从而更深刻地认识阮恒无私奉献的精神的可贵。
教学重点::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神情的语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内心活动。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和阮恒无私奉献的精神。教法、学法:
1、“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2、“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从《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通过轻声读、默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让其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有关抽血、输血的常识。教师:ppt课件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查看、休克、迫在眉睫、草垫、呜咽、拳头、竭力”等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2分钟)
同学们,《论语》里面有句话叫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就是说,有朋友从远方过来,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它说明了友谊和朋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一篇发生在朋友之间的故事。
1、板书课题:
18、她是我的朋友
2、既然我们的课题叫做《她是我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边听课文朗诵,一边思考标题中的“她”是谁呢。“我”又是谁呢,到底讲了我跟她之间的什么事情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切入文章内容,顺利引入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导学生抓住“迫在眉睫”这个词语,知道“她”是一个身受重伤、生命垂危、急需输血的小女孩;“我”是愿意把自己的鲜血献给小女孩的阮恒。]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8分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检查读书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自己练读、开火车读、齐读)(2)、全班交流识字方法,你是怎么记住它的?给大家介绍介绍。(3)、学生汇报识字方法。教师检查学生汇报情况,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
(4)、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识字和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扫清阅读障碍,同时进行默读训练,让学生初知课文大意.]
三、巩固字、词,指导书写6个生字。(10分钟)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自己观察识记,集体点拨.3、师根据需要范写重点字,学生书写练习。
4、出示本课生词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生字的认读,掌握多种识记方法】
四、快乐阅读(10分钟)必读篇: 选读篇: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增加课外知识。】
五、随文练笔(9分钟)
用本课的字词自由写作。
【设计意图:有意识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
六、随文练笔展评(1分钟)
七、板书设计:
18她是我的朋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2.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进行描写的,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包含的对阮恒的敬佩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动作、神情的变化中体会阮恒的内心活动,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和阮恒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出示本课词语开火车读。
2、回顾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
二、精读课文,深入研究(18分钟)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小女孩非常危险,献血迫在眉睫,那么有谁愿意为她献血呢? 生:阮恒
1、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阮恒表情、动作的句子,并说一说当时他是怎么想的。
a.献血前,“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让学生从中圈出表示动作的词,提出问题同大家讨论。如:沉默之后,阮恒为什么颤抖地举起小手?阮恒举起手为什么又放下,然后又举起来?两次“举”起手,有什么不同?
b.献血时,“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探究阮恒的内心世界,体会阮恒虽然很恐惧、很害怕,但为了朋友能活下去,仍然坚持献血的可贵品质。)
2、接下来,医生对他说了一句话,他很快停止了哭泣。同学们,想一想,医生可能对他说了些什么?(医生到底跟阮恒说了什么,使他有了这么大的变化?)
(设计意图:噢,原来是虚惊一场,但阮恒做出献血的决定的时候是以为献血会死的,他为了朋友是做好了献血的准备的。)
小男孩能够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她是我朋友)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阮恒和小女孩同在孤儿院里生活,平时一定互相关心和爱护,就成了朋友,所以在小姑娘生命垂危的关键时刻,阮恒决定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救他的朋友。此处结合孤儿院、战争这一时空特点,深入挖掘,体会尽管是在战争时期、是在孤儿院中,但人性中的真善美仍然存在,并大放光芒。)
3、课堂激辩:那么你们觉得阮恒勇敢吗?大家可以相互讨论一下,然后交流。(设计意图:阮恒在献血的过程中,有过犹豫、矛盾的心理和紧张、恐惧的心情,但这是不是不勇敢的表现呢?引导学生明白每个人面临死亡都会害怕恐惧,但阮恒最终还是战胜了恐惧,所以他是勇敢的。)
4、升华拓展:你有朋友吗?你的朋友是谁?现在就拿出你的纸和笔,写出你想对朋友说的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在感恩“爱”的同时,还要会表达“爱”,这里表达的是自己对朋友的爱。同时课堂小练笔也能起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的作用。)
5、课后小结:什么人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就是那些是能够相互帮助、能够让你有收获的人。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pián bì),友善柔,友便佞(pián nìng),损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谅,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说人坏话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友谊是什么,真正的朋友是什么,树立正确的友谊观。)
四、走进资料城(10分钟)必读篇: 选读篇:
【设计意图:学会欣赏美文,积累好词佳句。】
五、随文练笔(9分钟)
说说自己曾经与同学之间发生的故事,自己认为有趣的可以写下来。【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随文练笔展评(1分钟)
七、板书设计:
18、她是我的朋友
迫在眉睫
举──放──又举
(害怕紧张)啜泣
唔咽
低声哭泣
朋友
(竭力掩盖)捂住
掩盖
竭力制止
八、教学反思
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写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课文先写一名孤儿在炮弹爆炸中受了伤,急需输血;接着具体写了阮恒献血的过程,生动地描写了阮恒献血时的神情、动作,真切地反应了这个小男孩献血时的复杂心情,同时设下了悬念;最后点明阮恒内心矛盾痛苦的缘由和坚持献血的原因。因此,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神情的语句,理解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活动,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在阅读中自由感悟。通过自读,理顺文章脉络,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接着,我就把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词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情感变化上,通过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神情的语句,点拨学生围绕中心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深入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快抓住文章的主线,我请学生边读边画出描写阮恒献血前、献血时动作、神态的句子,让学生从阮恒的献血前、献血时的表现来感悟阮恒的心情是怎样的,阮恒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呢?这就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阮恒当时的矛盾、恐惧和挣扎的心情,为后文理解阮恒行为的无私和伟大做铺垫,同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深刻理解阮恒当时行为的无私,我还设计了辩论环节,让学生放开思路辩论“阮恒勇敢吗?”,真理越辩越明,学生在辩论中感悟并认识到:阮恒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是害怕自己濒临死亡,另一方面为了朋友又坚决地要献血,但最后还是做出了献血救朋友的决定,这就足见其伟大和无私。但由于时间关系,这个环节未能在课堂上展开。
随后设计的升华拓展环节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要学会表达爱,学会珍惜朋友和友谊,二是让学生小练笔,提高习作能力。从课堂上的效果来看,由于有前面情感的铺垫,学生都很快进入情境,纷纷的拿起纸笔,写下了对朋友想说的话,有的向朋友道歉,有的向朋友祝福,有的表达对友谊和朋友的珍视,情感培养目标基本实现。
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朋友观和友谊观,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这是基于大多数小学生不明白什么是真正朋友的现实情况所设定的教学环节。通过《论语》里面孔子对“损友、益友”的界定,学生明白真正的朋友是那些品行端正、学识渊博,对你有帮助的人,从而在生活中能更好的选择朋友。引用的《论语》里面的句子虽然是文言文,但三年级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下,还是能理解文意并背诵原文的。
由于本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十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价值目标培养,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大爱。总体来说,课堂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学生感受到了阮恒精神的可贵,情感上达到了共鸣,思想上受到了教育,树立了正确的朋友观、友谊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