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区为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1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业区为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业区为教学设计》。

第一篇:工业区为教学设计

5.6“工业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湖北省浠水县第一中学 申振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

本课是一堂新知识的传授课,“综合国力竞争”是紧接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和经济地理格局内容之后安排的,因而本部分教材是对全单元知识的总结,也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知识构成:一是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讲的是理论;二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则是理论的具体应用。

2.说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方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综合国力的概念及构成要素,掌握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途径。(2)能力培养方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3)思想教育方面:使学生关心政治,正确认识世界形势,提高民族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关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

3.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大纲,本课的重点是: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和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途径。难点是:对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的理解,及对中国提高综合国力途径的理解。

二、说教法

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设问法:导入新课,以设问的形式直奔本课的两个重点内容,然后逐一展开。

(2)示意图法:由于综合国力包括的五个基本要素,每一个要素又包含多个次一级因子。如:基本实体包括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等方面,其中地理位置进一步分析,又包括自然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国防地理位置,为了把这些多层次的国力因素,简明、直观地表现出来,采用了示意图法。

(3)自学辅导法:为了让学生全面地掌握构成国力的各要素,以及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归纳出综合国力构成要素示意图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示意图,采用了自学辅导法。

(4)投影教学法:为了将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多个途径简明直观地表现出来,并加深对各构成要素的理解,采用了投影教学法。

(5)讨论式教学法:为了加深对国力构成要素的理解,以及分析和理解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结合投影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

(6)类比教学法:学生理解和掌握综合国力的基本理论后,在学习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途径这一内容时,采用了类比教学法,将国力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实际。(7)互动教学法:在落实本课的两个重点、突破两个难点内容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讨论分析,既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又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教学过程。

三、说学法

为了更好地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内容,学生在学习时采用了以下三种学法。1.自主学习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了构成国力的各种要素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等内容后,拟出自学提纲,画出国力要素构成示意图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示意图。在形成对本课内容的整体认识过程中,都是以学生自学活动为主。

2.讨论式学习法

学生在教师提问的基础上,自学完教材内容后,为把握本课的重点内容,突破难点内容,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积极思考、认真讨论。例如,在分析投影资料涉及的国力要素以及讨论我国为什么采取这些途径?这些途径涉及了哪些国力要素时,师生之间共同讨论、分析,形成共识。

3.师生互动学习法

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时,教师始终和学生一起参与,教师重在“导”,学生积极认真地“演”,从而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

四、说教学程序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本课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旧课,提问导入新课。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课新知识,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充满信心地学习新知识,结合学生的思维过程,安排以下设问。

设问一:(教师)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中,谁是世界的头号强国?(设问是建立在学生掌握前三课内容的基础上)

(学生:美国)

设问二:(教师)为什么它是世界的头号强国?凭借的仅仅是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还是经济优势呢?(学生疑惑:是军事力量,还是经济优势呢?)

设问三:(教师)它凭借的既不是单纯的军事力量,也不是单纯的经济优势,而是其强大的综合国力。那么,什么是综合国力?其构成要素有哪些?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国要强大起来,应着手做好哪些事情呢?这就是本课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教法①)

教师板书课题:综合国力竞争 第二环节:学生自学,分析理解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形成理论。

依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学生自学过程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内容、目的和方法、指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归纳出自己的综合国力要素构成示意图。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辅导,对学生自学结果应及时反馈,以便教师的教学调控。第三,运用自学辅导法,教师对教材处理的原则是“宜读则读,宜练则练,宜讲则讲”。其中的“讲”包括学生之间的讨论,以及教师指导性和总结性的解释。

依据教材特点、教法和学法,本环节安排以下四个程序:

第一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完教材内容后,了解综合国力的概念,形成对综合国力的整体认识,归纳总结出各自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示意图。(教法②、③)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示意图,此过程中,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简图。(教法②、⑦)

第三步:展示投影①,让学生对照,对自学画出的示意图进行修正、补充。(教法④、⑦)第四步: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展示投影②,结合学生自学掌握的知识,师生共同分析投影资料涉及到哪些国力要素,加深对国力要素的理解。(教法④、⑤、⑦)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其一,构成综合国力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例如,国土面积与自然资源之间等;其二,各个国力构成要素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不断变化的。例如,投影②中的资料一提到的北极地区交通地位的变化。

教师接着阐明:对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各国的学者看法不尽一致,不同学者在评价综合国力时往往选用不同的指标、测评方法和计算公式,但无怎样评价:美国目前的综合国力位居世界第一,因而成为当今世界头号强国。

第三环节:围绕理论,进行类比应用。

经过学习,学生形成了综合国力的理论后,教师设问:要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应该从哪些途径来增强综合国力呢?安排以下程序,使学生将所学的综合国力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实际。(教法①)

第一步:师生一起讨论,归纳出我国提高综合国力主要有五个途径,形成示意图(展示投影③)。(教法②、④、⑦)

第二步:教师启发学生分析思考: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每一个途径,体现了哪些相关的综合国力要素呢?让学生把投影③与投影①进行类比,师生一起共同分析,理解这一内容,在投影③的基础上,形成更完整的示意图(展示投影④)(教法④、⑤、⑥)。

第三步:学生对照投影④,对自己画的示意图进行修正、补充。(教法④、⑦)教师进一步诱导学生,在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中,我国为什么要采取这些途径呢?这些途径能不能照搬到其他国家呢?如:我国采取的实行计划生育这一途径,学生讨论分析后,得出:这是我国人口众多这一国情所决定的。因而使学生明白:综合国力理论在应用时,必须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1.教师用简练的语言,结合板书设计,将所学的内容和重点,进行小结。2.布置练习:课后活动课题目。

附一:板书设计 5.4 综合国力竞争

一、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理论)

1.概念

2.基本要素:

二、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途径(应用)

(1)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

(3)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4)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5)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维护世界和平。

附二:投影资料

投影①:综合国力构成要素示意图

投影②:综合国力各要素理解资料 资料一:

(1)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中国,希特勒入侵苏联,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分析国力要素:国土面积大

(2)新加坡、巴拿马、埃及等国,拥有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这些国际通道,平时可以借其地缘优势发展本国经济,战时则是制约别国的重要砝码,使本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身价百倍。其中埃及和巴拿马两国原先地位位置并不十分重要,但随着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开通,使这两个国家在世界交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分析国力要素:交通地理位置在一定条件下是变化的。

(3)北极地区长期以来是个寒冷而不引人注目的地区。但随着世界各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显示了出来,因经北极圈内的航线是欧、亚、北美三洲间较近的航空线。可以预见,随着航空时代的发展,北极的战略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分析国力要素:交通地理位置随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4)目前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是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但由于其缺乏资源,许多与国家安全和发展息息相关的战略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因此,日本在经济竞争中,资源的供给如果被控制,那么这个国家庞大的政治、经济机器就会陷于瘫痪。从这方面看,日本虽说是超级经济大国之一,但其综合国力的排名不如俄罗斯。

分析国力要素:自然资源。

(5)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先生曾把世界比做一棵有大树、小树、匍匐植物的巨大森林。他说俄罗斯、中国、西欧、美国是大树。其他都是小树和匍匐植物,其中一些小树可能长成大树,而匍匐植物则由于缺乏人口及资源,永远不能长成大树,这里李光耀将什么因素看成是大国地位的重要条件。

分析国力要素:人口数量

资料二:(1)美国的军费开支,战后40多年中,美国一支步枪的造价由50美元增加到160美元。一辆坦克由10万美元增加到240万美元,一架战斗机从20万美元增加到3000~4000万美元,而轰炸机、航空母舰、潜水艇等的造价更高达上亿或几亿美元。因而,不论是平时还是战时,要装备并维持一支高度现代化的军队,必然要花费较大的军费开支。美国1986年军费高达3050亿美元,1994年的军费达2000多亿美元,可见没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只能是纸上谈兵。

分析国力要素:经济力量

(2)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历时才18天,双方损失坦克高达3390辆,比当时美国在欧洲的坦克总数还多1000辆。以色列平均日消耗弹药8000吨,战前储备的10万吨弹药,仅十几天就消耗殆尽,据估计以色列作战每小时要花费1000万美元。

分析国力要素:经济力量(工业生产能力)

(3)1990年美国在海湾战争中的消耗高得惊人。空战期间每天耗资2.95亿美元,地面战争期间则每天平均耗资5.2亿美元。40多天的海湾战争,多国部队耗资共600亿美元,科威特损失600多亿美元,重建尚需700亿~1000亿美元,伊拉克的损失则大于2000亿美元。

分析国力要素:经济力量(4)英国曾在世界上建立起比自身国土大近100倍的殖民体系被称为“日不落帝国”,从18世纪下半叶起称霸世界100多年。这是因为英国的工业实力在当时处在遥遥领先的地位。据统计,在1860年,英国的铁产量占世界总量的53%,煤的产量占50%,现代工业生产能力占世界的近40%,其商船吨位超过荷兰、法国、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的总和。

分析国力要素:经济力量(工业生产能力)资料三:

美国之所以能打赢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稳定畅通的通讯保障是重要前提。两次战争中美国不仅使用了国防通信系统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单信道地面和机载无线电通信系统等通信手段,还利用了国防通信卫星系统和舰队通信卫星系统。这些先进通信手段的综合运用,保证了美国本土和海湾、伊拉克、海上与地面空中和地面,以及各级司令部之间的通信畅通,情报传送及时。

分析国力要素:科技、通信能力。

若有时间,教师还可搜索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朝鲜战争,科学技术对美国、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等有关历史、时事资料,并在教学中进行分析。

投影③: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途径示意图:

投影④:分析提高中国综合国力每一途径包含的国力要素示意图:

点评:本节说课设计是高中地理选修教材5.4的内容。作者在说课中充分体现了备课的全部思维过程,说清了本节课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及教学程序等“说理”内容。在学法指导中,采用了自主学习法、讨论式学习法、师生互动学习法,使学生在掌握本课的重点、难点中,能综合分析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说教学程序中,结合学生的思维过程,以提问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全课程的学习。同时教学环节围绕师生讨论、教师启发、学生分析进行,再配以投影资料,使课堂整体结构完整,设计周密,教学思路清晰,富有技巧性,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第二篇:传统工业区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

设计人:杨雨青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

一、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

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内容分析:教材简单介绍了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区位优势、工业部门以及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开始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而其中鲁尔区是世界最重要的传统工业区之一,教材选择了鲁尔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因此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鲁尔区的发展—衰落—综合整治这一主线,通过图片、数据对以鲁尔区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区进行逐步剖析,使学生充分理解传统工业区的发展历程。

教学对象分析及教学策略:

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因此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特别是对于这些传统工业了解的学生不多,所以在自主预习完成导学案时就显得特别困难。但经过高一上半年的培训,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点评环节能顺利进行,让学生利用教材德国鲁尔工业区为案例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分析其形成的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再通过 “德国鲁尔工业区”与“辽中南工业区”的案例对比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学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二、三维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工业形成与发展的调查

3、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鲁尔区资料、信息的收集学会分析鲁尔区的发展条件,和衰落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2、通过鲁尔区和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对比,明确对传统工业区的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传统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变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鲁尔区优越的区位条件及衰落的主要原因。2.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

难点

1.传统工业区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讨论辽中南工业区的综合整治。

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对比归纳法、知识迁移应用 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

设计人:杨雨青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并列出本节课的问题单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目标,直接进入学习主题。

(一)、自主学习:传统工业地域的基本概况

【教师引导】展示学生课前完成的自主预习部分的答案 【幻灯片】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图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传统工业地域的基本概况。

⑴.主要分布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的辽中南工业区 ⑵.工业基础:丰富的煤铁资源等

⑶.工业部门: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 ⑷.特征:大型企业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⑸.问题:原料、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

⑹.传统工业共同的区位:丰富的煤铁矿、水源等资源;便利交通运输条件;广阔的市场 承转:德国鲁尔工业区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工业区,下面我们就以鲁尔工业区为例来探讨传统工业区的区位条件、衰落原因及综合整治措施

(二)、合作探究:德国鲁尔工业区

【讨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站起来讨论,讨论加展示(每小组将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幻灯片】每小组展示和点评的任务(参考PPT)

【探究一点评】从图中可知,德国鲁尔区附近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并靠近洛林铁矿;有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流经,水源充沛,水运便利;整个工业区铁路公路交通便利;且邻近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幻灯片】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区位图。

引导学生从位置、原料、能源、水源、交通、市场等方面来分析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通过对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传统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

⑴.丰富的煤炭资源; ⑵.离铁矿区较近; ⑶.充沛的水源; ⑷.便捷的水陆交通; ⑸.广阔的市场。【幻灯片】辽中南工业区

让学生利用教材和导学案中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的资料,从上述角度分析辽中南工业区发展的区位因素、基本特点。

【探究二点评】从教材图中可知,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的区位特点有:煤铁石油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捷,市场广阔等。【思考讨论】,让学生利用教材中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的资料,归纳比较辽中南工业区和鲁尔工业区区位条件和生产特点的异同。【探究三点评】从前面两个小组展示和点评的结果来看,我国辽中南工业区和鲁尔区工业区位的相同点是: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不同点是:鲁尔区仅有煤炭资源,而我国辽中南工业区不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还有铁矿和石油资源。承转:随着社会的发展,鲁尔区繁荣了100年后开始走向衰落,是哪些原因致使其衰落的呢? 【探究四点评】从教材阅读部分可知,⑴、鲁尔区工业部门方面特点:以传统工业为主。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

设计人:杨雨青

并高度集中于少数重工业部门。工业结构单一。

⑵、重工业集聚会带来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方面的问题。⑶、读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图分析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的变化从而得出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煤炭工业衰落的主要原因)

⑷、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得出当时世界性钢铁过剩。【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⑴ 工业结构单一 ⑵ 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⑶ 世界钢铁过剩

⑷ 钢铁工业布局不合理

⑸ 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地价上升等 ⑹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承转:面对经济的衰落,应该如何进行综合整治?

【探究五点评】从鲁尔区所面临的问题来寻找整治的措施: ①业结构单

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钢铁过剩→调整工业结构; ②工业布局不合理→调整工业布局;

③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发展科技、教育,发展第三产业; ④环境质量恶化→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幻灯片】展示鲁尔区整治后的图片,与整治前进行对照,以加深学生对综合整治的理解 承转,同样的,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我们该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呢?

【探究六点评】通过阅读资料,将辽中南工业基地面临的问题与鲁尔区对比,得出:

1、要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和增强竞争意识,2、要发挥固有的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3、要调整所有制结构,4、加大技术改造,5、消除环境污染

【总结归纳】通过材料、数据、图表,进行分析得出,对于传统工业地域,我们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工业地域发展的区位因素(条件); ②工业地域发展的基本特点; ③传统工业地域面临的共同问题; ④针对问题提出综合整治的措施。

八、课堂总结

学生整理导学案,总结本课的重难点知识,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九、课堂练习:习题见导学案部分

十、课后反馈:上交本节课的导学案,教师给出评价 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

设计人:杨雨青

附:

板书设计:

4.3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代表地区

2、发展条件

3、特点

4、工业部门

5、存在的问题

二、典型案例——德国鲁尔区

1.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2.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3.鲁尔区的综合整治(1)调整工业结构(2)调整工业布局(3)发展第三产业(4)优化环境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特色在于围绕案例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仅学到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学会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看出学生在提取图和文字中的地理信息并作加工、分析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对比分析的方法也还有待加强,需进一步引导。

第三篇:《为学》教学设计

《为学》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主体课文,也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课文用故事做比喻说明“立志为”的道理。全文基本上是叙述蜀鄙二僧的故事。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它不仅说了“为学”,也阐明了难与易的辨证关系,从而告诫人们只要坚忍不拔,难事也能变得容易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2、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

3、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情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的语气和情感。

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为”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勤奋学习的名言、故事。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为学》。观题质疑,“为”是个多音字,组词,在此处读什么?“wéi”是什么意思?做。文题的意思呢?

2、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及本文相关资料。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

第一遍:读准生字字音;

第二遍:能正确停顿、读得流利;

第三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2、初读后,你知道了什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读后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说一说。

4、结合文后译文,读一句原文,读一句译文。试着解决刚刚的疑问。可以小组交流。

三、精读感悟。

1、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文中说了几方面的内容?指导朗读,要引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

本段中你发现了重复的句子吗?

“则难者亦易矣;则易者亦难矣”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自己说一说。

2、理解“去南海”这件事是否容易?从哪里看出来的?在文中画出来,读一读。

3、重点指导对话部分的朗读。

贫者说话的语气;富者从疑问——轻视——惭愧的态度变化。

富者说“子何恃而往?”两次不同的语气变化。

(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表演读等)

4、相机指导理解重点字的意思:“鄙、恃、去、顾、为”等字。

四、拓展延伸。

1、请孩子们想像一下,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后,看到富和尚,他们见面时的场景及对话,写下来。

2、文章主要用(对比)写法,来叙述这件事。为的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3、说一说你知道的哪些人是通过勤奋来取得成功的事例。

五、实践活动。

1、请从“人之立志“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2、推荐阅读书中两篇文章。

六、板书设计。

为 学

彭端淑

天下事:

为之:难→→易。贫者

学之:难→→易。

不为:难 富者

《为学》教学反思 《为学》这篇课文是清代文学家彭端淑为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读书而写的。本文选自他的《白鹤堂集》。这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篇文言文。亮点:

一、文章的导入的设计比较新颖,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很大一部分同学们也能够积极参与。

二、以小故事为切入点进行课文分析。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提示,一步步走入故事,品味语言,又能够走出故事,得出启示。

三、板书设计较有新意,能够为教学效果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四、学生预习很认真,比较到位。因此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 不足:(主要为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一、解题。

解题中应该加入对文章原题目和作者初始写作用途的解读。

二、重点词语的解读。

这个环节,采用学生讨论法,讨论后提出依然不懂的词语,教师解答后进行归纳。再归纳的过程中,我只注重了实词意思的总结,而忽略了课文中虚词的归纳和总结。而且并没有逐字逐句的去解释重点词语。帮学生抓牢基础。在课文翻译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三、课文分析。

由于文章中讲述了“蜀鄙二僧,欲之南海,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小故事,大部分同学们都会对这个小故事印象深刻,因此,以这个小故事为切入点来分析文章,分析后得出道理“事在人为”。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很快的就将道理渗透给学生,而并没有运用大量的时间来品读课文,让学生品味对而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人物形象。应该让学生在我环环相扣的问题的索引下,慢慢的解读课文。

总体反思与改进:

一、对文本的研究和解读,依然不够深刻;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翻译要作为重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对文本的解读,最大限度的减小自己的疏忽和漏洞。

二、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透彻,总是急于将自己知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甚至要想到,上课时如果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有多少种答案。

三、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考纲考点的落实依然不够到位,研读考纲考点,尽量在平时教学中,进行归纳总结和渗透。

四、由于本人急于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整节课课显得有点前紧后松,在以后的教学中本人一定克服这一点。

《为学》教学设计之二

教材简析:

本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主体课文,也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课文用故事做比喻说明“立志为”的道理。全文基本上是叙述蜀鄙二僧的故事。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它不仅说了“为学”,也阐明了难与易的辨证关系,从而告诫人们只要坚忍不拔,难事也能变得容易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2、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

3、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情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的语气和情感。

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为”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勤奋学习的名言、故事。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为学》。观题质疑,“为”是个多音字,组词,在此处读什么?“wéi”是什么意思?做。文题的意思呢?

2、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及本文相关资料。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

第一遍:读准生字字音;

第二遍:能正确停顿、读得流利;

第三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2、初读后,你知道了什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读后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说一说。

4、结合文后译文,读一句原文,读一句译文。试着解决刚刚的疑问。可以小组交流。

三、精读感悟。

1、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文中说了几方面的内容?指导朗读,要引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

本段中你发现了重复的句子吗?

“则难者亦易矣;则易者亦难矣”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自己说一说。

2、理解“去南海”这件事是否容易?从哪里看出来的?

在文中画出来,读一读。

3、重点指导对话部分的朗读。

贫者说话的语气;富者从疑问——轻视——惭愧的态度变化。

富者说“子何恃而往?”两次不同的语气变化。

(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表演读等)

4、相机指导理解重点字的意思:“鄙、恃、去、顾、为”等字。

四、拓展延伸。

1、请孩子们想像一下,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后,看到富和尚,他们见面时的场景及对话,写下来。

2、文章主要用(对比)写法,来叙述这件事。为的是告诉我们什么呢?

3、说一说你知道的哪些人是通过勤奋来取得成功的事例。

五、实践活动。

1、请从“人之立志“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2、推荐阅读书中两篇文章。

《为学》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的:

1、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是“事在人为”。

2、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感情,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理解“认知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教学方法:阅读式、讨论式。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中一定都遇到过困难,那么面对困难,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吧。

二、引导学生读课前“阅读提示”及书下注释①,了解如下内容:

①解题:为学即求学、做学问。本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勉励他的子侄们努力学习的。示:给„„看。

②作者的简单情况。

三、读文体会

1、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生字词看注释或查字典。

2、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读一听,互相纠正错误。

3、三读,订正读音。

出示需注意的字,集体订正。不逮人久而不怠焉迄乎成屏弃而不用蜀之鄙子何恃而往

4、学生再次放声读。提示:读准字音。

5、指导朗读,读顺句子,读好停顿

出示下列语句,要求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多字、不错字。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蜀之鄙/有二僧贫者语于富者/曰子/何恃而往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6、读、译课文

两人小组互说互订正,存疑。

读、集体读并讨论

全班齐读。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老师适当点拨。

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b、吾欲之南海,何如?

c、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d、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e、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f、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g、贫者语于富者曰:

h、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四、听读课文。

老师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质疑

1、研读课文作者对“为学”是怎样看的,又是怎样提出看法的?“人之为学„„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作者通过两问两答提出看法。为学难易的转化在于是否“为”。每一设问中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作答。这样,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

2、本文说的主要是关于做学问的道理,为什么开头却从“天下事”写起?

因为“为学”是“天下事”之一,这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说明事物道理的方法。

第2-3段各写了什么内容?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第2段采用对比的方法讲述了昏庸聪敏不是固定不变的道理。

第3段叙述了蜀鄙之僧朝南海的故事,在写法上采用了设喻论证的方法,用贫富两僧的故事来讲道理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运用对照比较一贫一富两个僧人十分鲜明,形象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3、“贫僧自南海还”、“富者有惭色”的故事结尾说明了什么?它与作者看法有什么关系?

说明“事在人为”,这个故事是一个例证,作者用它来生动形象地证明作者看法的正确。

4、第4段得出什么结论?

人贵有志,事在人为。

二、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蜀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说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告诉我们主观努力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背诵课文

方法:给学生3-4分钟自己背,然后老师读课文,学生随之默读;请若干学生试背,全班结合投影提示背。

三、拓展练习积累内化

(1)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鄙”和“曰”

(2)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勤奋学习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丰富课外知识。

四、总结:

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把蜀鄙之僧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为学

人之为学

贫僧:一瓶一钵

富僧:欲买舟而下,富者有惭色

人之立志,故不如蜀鄙之僧哉?

第四篇:为学教学设计

《为学》

[教学目标及重点]

1.进一步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

2.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贫者至而富者不至的原因,从而得出世事无难易,重在立志地去为的道理。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二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讲述《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然后变换角度提问,启发学生认识天资和勤奋的关系。

问:在正常的情况下,龟跑得过兔吗?(不能)这说明什么?(龟不善跑,受到天资的限制。)龟能取胜,除了兔睡大觉而外,还有别的原因吗?(不停地走)这又说明什么?(天资差这个条件,并没有限制它——它以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条件的限制。)

(对兔的失败也可仿此提出问题,要达到的结论是:有好的天资却屏弃不用,结果跟天资差的没有什么不同)《为学》这篇文章中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1、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为学》。观题质疑,“为”是个多音字,组词,在此处读什么?“wéi”是什么意思?做。文题的意思呢?

2、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及本文相关资料。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一遍课文。

2、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结合工具书和注解自己理解文章,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3、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指生读。

学:①学习②学问 资:天资 材:通才,才能 怠:懈怠 道:学问 卒:最后 鲁:愚钝 鄙:边境 语:告诉 恃:凭借,依靠 越:到了 之: ①的 ②他或它,代人或代事 ③前往,到 买舟而下:攒钱坐船,顺流而下.去:距离 顾:难道 是故:因此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让学生复述故事。

(复述时不许看书,避免学生搞机械的翻译。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作创造性的复述。复述完毕,教师可作适当的评点。)

2.思考讨论:文章以“为学”为题,但却以较长篇幅写了二僧去南海的故事,为什么?

明确:二僧去南海是属于“天下事”的范畴。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证明了天下事无难易,关键在“为”。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天下事”和“为学”之间的关系,引出文章的论证方法“借事喻理”。

3.思考交流:文章中蜀鄙二僧的故事其实并未结束,请根据文中二僧的性格特点,给二僧的故事补上结尾,重点突出富者的神态,语言和行动。

4.再读全文一遍,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对于侄们的希望是什么?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明确:“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由此可再引申为“贵在立志”或“立志为学”。

②作者告诫子侄们最重要的话是哪几句?

明确:“是故聪与敏……自力者也。”

现在,我们大家该懂得《为学》这篇文章之所以出名的原因了吧?这个原因就是它表达了所有的长辈对下一代的希望。我们决不能辜负长辈们对自己的希望。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来回报长辈们对我们的爱!

第五篇:为学 教学设计

为学

陈静

教材分析:《为学》是彭端淑写给子侄们一封信。本文主要通过两个和尚去南海的事例,说明凡事都事在人为。阐述了做学问没有难易之分,立志苦学,为学不难的道理。

学情分析:阅读教学应该是读者、作者、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针对本课来说,主要抓住人物形象,体会寓意、概括寓意,发展语言和拓展训练,迁移运用等能力。综合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本篇文章的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同学们能够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

志去为”的道理。

教学目标:

1. 流利地背诵课文,明确“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语气和“为、语、恃、逮、怠、屏、迄”的意思。2.认识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体会作者借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文字较枯燥的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方法:以导读为主兼用讨论法、自我发现法。两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平时生活中有无难易相互转化的事情(学生举例)

二、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文言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为、恃、钵、鄙、惭

2、一词多义:之

3、古今词义不同:明年、买舟

三、重点学习课文“蜀鄙二僧去南海”一段

1、思考:文章以“为学”为题,但却以较长篇幅写了二僧去南海的故事,为什么?

引导:二僧去南海是属于“天下事”的范畴。

2、分析:二僧去南海的这段文字是如何与作者的观点一一对应的。

结论: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证明了天下事无难易,关键在“为”。

3、引导学生说出“天下事”和“为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文章的论证方法“借事喻理”。

4、利用媒体制作动画,引导学生根据动画复述故事内容,体会文中二僧的心态和语言,并与下列一段文字作比较,说出优劣。

“富者曰:‘吾数年而来欲买舟而下,犹恐资粮不足,故未成行。子何恃而往?’贫者曰:‘吾所恃者,志耳!子姑待之!’遂行。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所历告富者。富者有惭色,曰:‘子诚勇者,吾恨不与子同往也!’”

四、思考交流:

文章中蜀鄙二僧的故事其实并未结束,请根据文中二僧的性格特点,给二僧的故事补上结尾,重点突出富者的神态,语言和行动。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难 ———— 易

不为

七、教学反思:

《为学》一文能得到广泛的传诵,是因为这不仅说了“为学”,也阐明了事物的一般道理。在论证过程中,插入贫富二僧的故事,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教给读者从根本上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的方法——要有志向和知难而进的精神。这些认识,只有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才能领悟,因此,教学的起始要紧紧抓住学生自我诵读、自我领悟这些环节。疏通文意应力求把握住一句或一段话的整体意思,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放在对原文的直接理解上,从而改变“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的读死古文的方式。基于对《为学》和古文教学的这些认识,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教学要求中的第一条:指导学生流利地背诵课文,做到背准字音、背对停顿、背出语气。在读、背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涵义和作用,及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迪。视学生程度,在较好的班级还可以讨论文章里所涉及的几种关系:天下事和为学、为学和蜀鄙二僧的事例、蜀鄙二僧的事例和人之立志、人之立志和知难而进相互间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印发苟子《劝学》的片段进行比较阅读。

下载工业区为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业区为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条件和工业部门。[来源:学&科&网Z&X&X&K] 2.掌握传统的鲁尔工业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了解它的衰落原因及其综合整治......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五篇材料]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四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 2. 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教......

    工业区简介

    工业区简介****工业区是经市政府批准的县级工业区,位于***县城东北部,工业区占地6.8平方公里,计划分三期进行开发建设。工业区是***县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的核心区。今后几......

    《为学》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理解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加强诵读,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训练学......

    为学教学设计一

    《为学》教学设计一 〖教学要求〗 1、流利地背诵课文,明确“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语气和"为、语、恃、逮、怠。屏、迄”的意思。 2、认识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 3......

    为学教学设计修改

    《为学》教学设计 李惠利中学:李敏 教学目标 1、学习利用对话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2、品读“贫富二僧去南海” 的故事,感悟人之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重点:......

    《为学》教学设计5篇范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 熟读课文,流畅的背诵全文 ,能够准确的默写课文第一自然段。 2. 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 的意思和基本用法。 3. 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并理清文章结构,......

    《为学》教学设计(合集5篇)

    《为学》彭端淑 一 教材说明 《为学》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本文有删节。原来曾入选过初中语文教材。文章用意在于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方能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