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志愿者精神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志愿者精神
刘少杰 王建民
2012-11-5 16:42:58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成都)2009年3期
【英文标题】The Volunteer Spirit in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作者简介】刘少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王建民,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博士。(北京 100081)
【内容提要】中国的改革是计划因素逐渐弱化与市场因素渐次增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来由国家所承担的资源开发、组织与调配等功能让渡给一些非政府组织,曾经受行政权力强制的志愿者精神得以复兴。志愿者精神的复兴有其深层的人性基础,也是中国情理社会和市场化过程中“社会自我保护运动”使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志愿者精神是公民社会孕育和生长的智力基础。
【关 键 词】市场经济/志愿者精神/公民社会
中国社会的改革过程是计划因素逐渐弱化与市场因素渐次增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计划经济时代的政治动员逐渐向社会动员转变,即原来由国家所承担的资源开发、组织和调配等功能逐渐让渡给一些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公民社会①的孕育和生长。与此同时,市场不仅仅是一种追求效率最大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它还必须以效率与公平、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为基础。所以,市场经济必须与法制化的公民社会互为前提。公民社会的发展以非政府组织为基础,但离不开内在的志愿者精神,因此,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志愿者精神的兴起与作用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志愿者精神的扭曲与复兴
何谓“志愿者精神”?在一般意义上讲,所谓志愿者精神,可理解为以人文关怀、权益维护、社会责任与公益利他等内容为价值取向的、自愿的、不为经济报酬而参与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意识。志愿者活动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现代社会,志愿者精神是社会组织和公民社会的精髓。所谓的“志愿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志愿者指那些具有志愿者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计报酬的人;狭义志愿者指通过社团、组织或机构参与社会事务,不为报酬,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志愿者,其志愿者精神都表现为自愿、无偿、利他、公益、仁爱等方面。
笔者认为,志愿者精神虽然是一种人文情怀的体现,但它并不完全是超时代的抽象价值。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价值观念都与其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密切相关。由于志愿者只能在具体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中生活,其志愿者精神必然镶嵌在这一环境背景之中。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等人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动员了三千多名知识分子到农村开展以帮助农民学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运动,既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强民富国的志愿者精神,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落后贫穷的社会事实。因此,志愿者精神在本质上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社会现象。
对比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志愿者精神的特点,我们发现它呈现一个从“强制”到“复兴”的过程。具体来说,在改革开放前高度意识形态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里,国家权力的触角伸入到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人们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无不被打上国家权力的烙印。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是承认一个全能的政府,其代理机构就是各级单位组织,社会成员上到垂垂老者、下到落地婴儿都完全依赖于单位的资源分配与福利补贴。单位作为国家权力的代理人覆盖整个社会,以至于有论者称改革前的中国城市社会为“单位中国”[1]。
在“单位中国”,社会国家化,国家与社会高度重叠,这一特征表现在城市基层结构上就是社会生活的单位化。在单位“遍地开花”的形势下,志愿性社会组织已被单位所置换和取代。或者说,在社会组织内,日常生活已经被政治生活所侵占,严格意义上的志愿性组织处于“缺席”的状态。而在农村,人民公社制度下的社会生活同样呈现高度政治化的局面。在单位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的规约之下,个体社会成员在一个“总体性空间”中工作和生活,并形成对国家权力的高度依赖。因此,在计划体制之下,所谓的志愿者行动往往是国家权力动员之下的政治运动,而志愿者精神也常常是政治领袖权力意志的体现,或者说是政治权力建构的产物。
因此,志愿者精神在计划体制下实际上由行政权力所强制甚至扭曲,表现为政治压力下行动者以政治目标和政治标准从事“志愿活动”。既然“志愿活动”是权力动员的结果,而不是行动者个人发自内心的表达,那么所谓的“志愿活动”往往表现出权宜性、形式化和表演化的特征。也就是说,在行政权力的高压下,“志愿活动”常常是权力动员下的从众行为,而非利他举动,甚至只能是个人博取“政治正确”资格和自我保全的资本,用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话说,“志愿活动”成为行动者社会舞台上的自我表演和在他人面前的“印象整饰”。总而言之,在国家覆盖社会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志愿活动”并不“志愿”,而“志愿者精神”也往往被政治权力的压力所扭曲和淹没。
改革开放以来,全能的计划经济体制渐趋弱化,国家权力逐渐从基层社会退出,社会生活呈现出“去政治化”的过程。“去政治化”过程中社会自主性的增加使各种非政府组织有了成长的空间,而且,以往那样通过抽象集体主义和无数单位组织整合社会成员的做法对政府来说,无论在资源、能力还是效率上都难以实现,建设“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大势所趋。在这一背景之下,不仅仅大量的非政府组织得以兴建,志愿活动大量增加,而且志愿者精神也由压抑走向复兴。与计划经济体制权力动员下的“志愿行动”相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志愿者精神呈现自愿性、社会化、公益化、多元化、个性化等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下表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志愿者精神的特点②。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强制性 自愿性
国家化 社会化
政治化 生活化
集体化 个性化
同质化 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民间组织发展迅速,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截止2006年底,全国各类社会组织已有32万个,其中社会团体17.1万个,基金会975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4.7万个,从业人员300多万。现在民间组织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2]这些社会组织遍布全国城乡,涉及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各个领域,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和发展格局。这些社会组织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绿色江河”、“地球村”等环保组织在生态环境的宣传和保护上的贡献有目共睹。在众多民间社会组织运行的背后,表现为自愿性、社会化等特点的志愿者精神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志愿者精神复兴的原因
我们可以借鉴丹尼尔·贝尔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分析,来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志愿者精神复兴的深层原因。贝尔指出:“韦伯强调加尔文教和清教伦理——具体指严谨工作习惯和对财富的合法追求——是促使以理性生产与交换为特征的西方文明兴起的基本原则。然而资本主义有着双重起源。假如说韦伯突出说明了其中一个方面:禁欲苦行主义(asceticism),它的另一面则是韦尔纳·桑巴特长期遭到忽视的著作中阐述的中心命题:贪婪的攫取性(acquisitiveness)。”[3]贝尔将韦伯所说的“禁欲苦行主义”称为“宗教冲动力”,把桑巴特所说的“贪婪的攫取性”称为“经济冲动力”。可以说,“经济冲动力”与“宗教冲动力”一直在市场化的浪潮中存在,只是“经济冲动力”所带来的商品化浪潮越来越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
但是,市场化过程中的“宗教冲动力”并没有消失。在涂尔干的意义上,“宗教不是来自一种对超自然现象或对神的信仰,而是来自把世界(事物、时代、人)分成神圣和亵渎的做法。如果宗教正在衰微,那是因为人间的神圣王国一直在缩小,因为人之间的共有情操和感情纽带已经变得涣散和衰微的缘故。”[4]也就是说,所谓的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关于社会的认知与分类。在这个意义上,志愿者精神来自于行动者对社会生活的理想化期待,其复兴乃社会行动者价值追求的体现。可以说,价值理性的不可排除性乃志愿者精神的人性根据。经济冲动挑战了价值冲动但也刺激了价值冲动,志愿者精神是价值冲动的最明显表现。按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志愿者精神也体现了人自我实现的需求。概而言之,追求价值理性的志愿者精神植根于人的深层本性。
志愿者精神的复兴除了计划体制改革与价值理性依据外,还在于“自我调节市场”与“社会自我保护”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市场经济以追求效率最大化和利益最大化为突出特点,过度的市场化追求往往造成越来越多的“外部性”,如失业威胁、环境污染、拜金主义、人情冷漠等等。因此,社会需要自我保护以对抗自我调节市场的自由主义原则[5],在自我调节市场和社会自我保护的“双向运动”中,以志愿者为行动主体的民间社会组织有了用武之地。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中,超越经济利益的价值追求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需,这一价值追求的重要方面即志愿者精神的兴起。这是志愿者精神复兴的现实背景。
与此同时,中国伦理社会的特点为志愿者精神提供了复兴的文化土壤。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中国人缺乏集体生活,而偏重于家庭生活,中国人就家庭关系推广发挥,以伦理组织社会。[6]“差序格局”亦是对中国伦理社会的概括。费孝通认为传统中国社会是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与梁公所讲的“关系”伦理相一致,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7]。这是一个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由熟悉到陌生的网络,因而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人们总是依照“关系伦理”开展行动。中国伦理社会的特点并没有因市场化的开展而消失。
市场化在本质上是经济生活的理性化,如果理性化过程对以情理为依据的日常生活侵占过多,便会引发社会问题。中国社会以家庭为根基,这意味着中国社会的行为方式是建立在家庭生活之上的。家庭生活以情感和血缘为纽带,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也是以面对面的感性交往的方式开展的。这与西方社会有明显不同,虽然家庭在西方社会也具有生活单位的性质,但是由于基督教提倡的天下皆兄弟的群体精神,淡化了家庭中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因此,西方社会经由基督教的长期教化形成了倚重群体的团体原则,而这种孕育于基督教群体生活中的团体原则便是启蒙运动之后西方社会理性化和制度化的基础。
相比之下,中国社会并不具备西方式的社会理性化和制度化的组织基础。也就是说,中国社会缺少经由基督教孕育的那种理性化和制度化的基础,长达几千年的宗法制度和家庭制度使人们特别重视亲缘纽带、熟悉关系和圈子社会,这些感性层面上的关系成为中国社会成员的安身之根和立命之本。如此一来,促进社会转型的理性化和制度化是有限的,而对理性化和制度化有阻碍作用的感性存在却是广泛而坚固的。因此,以日常生活为根据去评价和抑制理性化造成的社会分裂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然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那么“情理”便成为社会行动者开展各种活动的基本依据,即使在改革以来剧烈的制度变迁条件下也不例外。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分化与重组正在向纵深发展。尽管一些站在市场经济前沿的社会成员或某些群体的理性精神和制度化意识已经有了明显提高,政府按照市场发展的要求规范社会行为和经济行为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并且法制化和制度化的社会理性化进程也在不断深入,但是广大基层社会成员在圈子社会中依赖亲缘关系和熟悉关系开展社会交往的习惯不仅并未改变,反而在风险重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而且,模仿、从众和沿袭传统等感性行为方式仍然是广大基层群众的基本行为方式,他们很难在信息匮乏、资源不足和自主性受到严格限制的条件下开展有效的理性选择,所以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主要是感性方式。[8]
在很大程度上,情理依据、感性选择与经济冲动是相互排斥的,前者奉行来而有往、彼此尊重、互利平衡的价值准则,而后者往往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甚至会为利益而不择手段。在日常生活中,情理原则维系着人们的“本体性安全”。所谓“本体性安全”指的是“大多数人对其自我认同之连续性以及对他们行动的社会与物质环境之恒常性所具有的信心,这是一种对人与物的可靠性感受”[9]。而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和原则的经济冲动无疑破坏了人们之间根深蒂固的伦理原则,进而威胁到人们生活的稳定性与安全感或者说“本体性安全”。因此,在应对市场化的消极后果时,讲求情理、公益、利他等价值的志愿者精神便有其复兴的本土资源。当然,这也可以看成市场化浪潮中“社会自我保护”运动的体现。③
三、公民社会发展离不开志愿者精神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自古便有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传统美德。虽然古代并无“志愿者精神”这一概念,但它已经在无数仁人志士的事迹和诗赋吟唱中大量表现出来。从“兼爱非攻”、“仁者爱人”的先哲古训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近代箴言,再到“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志愿者精神”一直释放着仁爱的光芒。尤其是雷锋精神,教育和培养了几代社会主义新人。志愿者精神既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吸取营养和力量,也是对其的发扬光大。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文化传统中“仁者爱人”、“礼尚往来”、“互敬互爱”的精神并没有在经济冲动下失去其价值。
在现实层面,改革开放以来,严格的计划体制和户籍壁垒逐渐松动,各种资源不断越出计划轨道流向民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政府治理的有限性和市场调节有限性的形势之下,为了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发展非政府组织尤其是志愿者团体以弥补政府和市场各自的不足。同时,改革开放也促进了社会流动的增加,如果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社会运行很容易出现失序状态。而且,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也需要在自主基础上实现组织化生存以适应利益格局的变迁。如此一来,中国改革的过程实际也是一个不断调整政府与社会、市场与社会关系的过程,也是公民社会孕育的过程,而志愿者精神则构成了公民社会的内在动力。
当代社会学有关公民社会的讨论有两个重要的理论视角:新社会运动理论视角与公共社会学视角。前者以法国社会学家图海纳(Alain Touraine)等人为代表,后者以美国社会学家布洛维(Michael Burawoy)等人为先锋。图海纳提出“行动社会学”以对各种各样的结构主义加以批判,由此彰显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图海纳主张把“社会行动”理解为“社会自身的某种历史质”(historicity)的体现,所谓“历史质”指的是“一个社会透过各种冲突和社会性运动,从各文化模式中建构其作为实践的能力”[10]。由是观之,志愿者精神以及志愿者团体的行动便是公民社会“历史质”的构成要素。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志愿者精神是公民社会的精髓。
布洛维则在对卡尔·波兰尼的理论脉络的延续下讨论公民社会问题。布洛维指出,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市场化浪潮,第一次市场转型将劳动力虚拟化,损害了劳动者劳动的权利,由此产生反对劳动力商品化的对冲运动,最后由工会出面维护;第二次市场转型将货币虚拟化,损害了公民的社会权利,由此产生反对货币商品化的对冲运动,最后由政府出面维护;如今席卷全球的第三次市场转型浪潮是将土地和环境虚拟化,由此损害的权利是人权,因此产生了反对土地、环境商品化或者反对自然商品化的对冲运动,必须由全球联合的公民社会来维护。[11]布洛维指出,由于第三波市场化引发了国家的共谋,社会学无法在政府或者市场上施加更多的影响,其命运也就取决于社会的命运,因此,社会学家必须去锻造他们自身与社会的联结,即发展一种“公共社会学”。
无论是图海纳还是布洛维,都在实践与认知两个层面讨论了行动者的主体意识对公民社会的积极作用。前者探讨了新社会运动及其对“历史质”生成的实践意义,并建构了积极的“行动社会学”;后者主张社会学家积极介入社会而不是充当旁观者,既积极地建构社会,又建构公共社会学。此二者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赖特·米尔斯早在1959年所提出的问题:“现在,人们经常觉得他们的私人生活充满了一系列陷阱。他们感到在生活世界中,战胜不了自己的困扰,而这种感觉往往是相当正确的:普通人所直接了解及努力完成之事总是由他个人生活的轨道界定;他们的视野和权力要受工作、家庭与邻里的具体背景的限制;处于其他环境时,他们则成了旁观者,间接感受他人。他们对超越其切身所处环境的进取心与威胁越了解——不管这种认识多模糊——就觉得似乎陷得更深。”[12]
面对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个人困扰”,米尔斯呼唤一种“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具有社会学的想象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历史舞台,能看到在杂乱无章的日常经历中个人常常怎样错误地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学的想象力可以使“个人型的焦虑不安被集中体现为明确的困扰,公众也不再漠然,而是参与到公共论题中去”[13]。因此,米尔斯所讨论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其实也指向了公民社会中行动者的主体性问题,即注重将个人困扰转化为公共论题并进而加以解决的行动能力,这种能力的增长乃公民社会运行的基本条件。
“公民社会”概念是西方社会的舶来品,它基本上强调一个独立于国家或者旧的宗族和封建纽带的个人行动自治空间的存在。这一概念在尊重国家权威的同时也强调不受国家干预的自由空间的存在。对于中国社会,人们往往认为公民社会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并没有形成。原因在于整体的法律框架尚不完善,公民社会组织还相对脆弱和不稳定,公民社会还缺乏足够的资源输入和循环,社会组织之间的社会资本尚不足以支持其与国家或市场进行平等谈判。但与此同时,公民社会的理念正日益被国家的发展战略吸收,例如2001年,NGO首次被写入国家的扶贫白皮书;同时,公民社会建设也被国际机构所支持。因此,可以说“目前中国的公民社会处于一个将有而未有的状态”[1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志愿者精神将推动“将有而未有”的公民社会的生长。新时期的志愿者精神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弘扬和体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追求效率、利润、竞争,同时也注重公平、道义和友爱,而绝不是唯利是图、弱肉强食、置社会公德于不顾。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仅追求效率提升和利润最大化,它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法制环境和道德基础,注重积极的社会效应,这与讲求公益利他、助人为乐的志愿者精神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志愿者精神同样是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建构的重要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广大社会成员积极地参与公共生活和志愿活动,也将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概而言之,志愿者精神是健全的市场体制和公民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看来,一个健康的市场社会有三类社会交往秩序:市场秩序,以货币关系为其特征;官僚秩序,以权力关系为其特征;社区秩序,以情感为其特征。[15]虽然理性化、制度化是市场化进程的基本特征和趋势,但我们需要的不是高度理性化却寒冷如冰的市场秩序和封闭压抑的官僚秩序,而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富有“人情味”的情理社会、和谐社会。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只是不认为市场化原则可以肆意扩张,以致侵犯了人们以情感为基础的日常生活。因此,从维系人们情感生活的角度看,不计经济利益的志愿者精神便成为捍卫“生活世界”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希冀在建立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渴望真情与爱的维系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进而建立互助友爱、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志愿者精神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要求,着眼于助人自助、扶危济困、救急救难、团结奉献,有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经济秩序与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进而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必要的社会支持。总之,志愿者精神是人性的价值理性、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随着志愿者团体的不断健全和志愿者精神逐渐深入人心,这一精神必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力量。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志愿者精神由计划体制下的强制走向复兴,其复兴是基于人性的价值追求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现代转化,志愿者精神是建构健全的市场体制和公民社会的巨大推动力。诚如布洛维所言:“我们不能仅仅消极地去服务社会,而应当去保存以及建构社会。”[16]韦伯说新教伦理促进了近代理性资本主义的繁荣,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志愿者精神的兴起则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孕育、生成与发展。虽然中国尚不具备发达成熟的“公民社会”,但我们至少可以在规范认识的意义上讨论志愿者精神与公民社会的关系问题。当然,对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来讲,我国的志愿者团体在组织、管理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但这需要另当别论了。
注释:
①“公民社会”(citizen society)常常被用来与“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互换使用。但笔者认为,“市民社会”概念在字面上带有浓厚的“城市主位”的色彩,将城市和市民之外的区域与社会群体排除在外,因而我们建议使用“公民社会”这一概念。
②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类型”意义上的对比。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社会组织与志愿者精神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别。
③需要说明的是,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引起社会结构的快速变迁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这必然反映到价值观念的变化上,进而表现在志愿者的价值追求中,对各种新出现的志愿者现象不能简单评价,如2007年元旦前后的“抱抱团现象”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点。“抱抱团”走上街头与陌生人拥抱,让对方体验“来自陌生人的温暖”,这一现象似乎难以用单一的答案来解释。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2]宋宗合.我国公益事业迈进崭新天地[N].今日信息报,2007-01-08.[3][4]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27,206.[5]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14.[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92-93.[7]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0.[8]刘少杰.经济社会学的新视野:理性选择与感性选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58-160.[9]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80.[10]Touraine, A., Return of the Actor.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8.p.3.[11][16]布洛维.社会学和社会的命运[A].沈原译.布洛维.公共社会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2][13]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陈强,张永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3.[14]朱健刚.草根NGO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J].开放时代,2004,(6).[15]汪丁丁.市场,自由,志愿者精神——那些平凡而普通的人[EB].博客网,2003-05-24.http://column.bokee.com/8305.html.
第二篇:论市场经济下的党风廉政建设
论市场经济下的党风廉政建设
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正在深入开展。在大力遏制腐败多发蔓延势头的同时,必须从源头上加以预防和治理,坚持标本兼治,整体推进,从根本上解决腐败滋生的问题。在源头治腐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才有利于这项工作的稳妥健康发展。
一、当前源头治腐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中之重,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近年来,在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下,这项工作已经开始取得进展。但是,我们要看到,这项工作极其艰巨、复杂,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目前,在一些单位和部门,已经开始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在反腐败这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应该说绝大多数同志都是拥护的。但是,这并等于说源头治腐的思想基本解决了。实际上,当源头治腐的制度真正触及到自已,落实到日常工作的各个程序和环节的时候,便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顾虑和困惑。
有的同志担心,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各种手段层出不穷,按照源头治腐的要求,如果每件事情都要严格按制度办事,势必束缚企业的手脚,导致在歪风盛行、正不压邪的社会背景下,最终危及企业的生存。现实中,企业确有很多事情要通过各种“公关”手段才能解决,一些政府部门和办事员“不给好处不办事”、“雁过拔毛”、“吃拿卡要”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将使相当一部分企业处于进退
2、实际工作中存在阻力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涉及到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社交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时时处处在规范和约束我们的行为,对多年来形成的套路和习惯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从某种程度来讲无异于一场真正的“革命”。在这一严峻的考验面前,会有少数人过不了关,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到了这场“革命”的对立面。
有些政府部门和执法人员把手中的权力视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多年来形成的衙门作风和贪欲的心理,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如今要在他们的领地推行源头治腐,其中的难度不言而喻。
有些单位由于是垄断行业,“虎”气“霸”气十足,行业不正之风根深蒂固。源头治腐工作要在这些单位真正落实,绝非轻而易举。如不动真格,不下大气力,将很难做到实际成效。
还有为数更多的单位,长期以来习惯于钻政策空子,打擦边球,搞所谓“变通”,搞自已的“土政策”。这些在某些人看来已经是约定俗成、天经地义的事情,与源头治腐的制度和要求格格不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这方面同样需要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在企业中,源头治腐工作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有的人平时也懂得按制度办事,但遇到实际问题便往往头脑发热,抛开制度另搞一套,使制度形同虚设;有的人出于个人的阴暗心理,对源头治腐不支持,不配合,消级应付,敷衍推诿;有的人热衷于搞小团体主义置制度、纪律不顾,对发生的问题知情不报,欺上瞒下。虽然这些问题从整体上看只是个别现象,但危害极大,影响极坏,务必予以肃清。
3、具体操作上存在难度。
从目前来看,有些制度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存在着执行难、操作难、坚持难的问题。而配套制度的缺乏,往往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比如说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和收入申报的规定,据了解,很多领导干部并没有申报,但却没有任何人来过问和追究。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制定出相关的检查监督制度,没有任何部门对此承担失察责任。又比如实行“企务公开”制度,本来是一项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的重要举措施,理应受到领导的重视和关注。但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缺乏上级部门的具体指导,另一方面又受到“商业秘密不能公开”、具体数据会引起群众误解“等意见的困扰,使得这项工作举步维艰,最后半途而废。
4、体制机制上存在缺陷。
源头治腐工作作为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配合。但是,当前宏观上体制机制的缺陷,对这项工作形成了严重的阻碍和制约。
政治体制的弊端。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使政府职能未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迅速转变,该放的权没有放,该管的事没有管,企业的经营活动往往受到政府的制约,政企之间利益时常发生冲突。如减轻企业负担,是源头治腐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因受到利益驱动,不愿放弃对企业的控制,一些巧立名目的摊派和费用照收不误,企业敢怒不敢言,致使源头治腐的有关规定形同虚设,难以落实。
经济体制的缺陷。现阶段,我国尚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市场本身还存在各种缺陷和漏洞。这既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也助长了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投机心理。在不正当竞争愈演愈烈的作的监督,针对业务经营中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不断加大制约力度,完善管理制度。认真开展了对领导干部住房、用车、出访、通讯工具、子女从业等一系列专项清理检查,把源头治腐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了实处。
在“管钱”上,要强化了资金监管,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坚持“一支笔”审批,收支二条线管理。严禁设立帐外帐,清理取缔“小金库”,制止对厂家乱收费,严格控制业务招待费,杜绝公款吃喝,查处奢侈浪费,定期进行财务审计,发现问题坚决予以处理。组织有关部门对各种罚款收入等六项收费管理进行调研,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在“用人”上,要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严格按干部选拨任用的规定和程序办事,在提拨干部时,坚持实行公开招聘、个人自荐、民意测评、组织考核和集体研究决定。对干部定期进行考核,民主评议不合格者予以免职。坚持实行“任前公示”制度,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在选拨领导干部工作中,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任前公示、任中考核、任后审计制度。使干部管理工作能得以顺利进行,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三、对今后源头治腐改进工作的设想
1、坚持党委、行政统一领导,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单位、各部门通力合作,协调行动,形成推动源头治腐工作的强大合力。要赋予纪委更高的职责和更大的权威,充分发挥纪委在源头治腐工作中的组织、领导、协调、监督作用,动员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
第三篇:市场经济下幼儿园管理策略
所谓管理,就是在组织中合法的设计并维持一种和谐有趣的环境,合理的开发和配置,人、财、物、时间等资源,使组织成员以高效率、高效益实现预定的目标。幼儿园管理就是幼儿园领导对幼儿园各方面的工作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也就是把幼儿园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起来,使之充分发挥作用,最有效的完成幼儿园的各项任务。
一、强化目标管理,制定发展规划
美国管理学家巴纳德指出,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愿望和信息沟通是构成组织的三大基本要素,其中共同的目标是组织存在的核心。幼儿园必须要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和发展规划,海尔集团“三只眼”的管理理论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作为幼儿园的管理也需要有一种审时度势的能力,即:一只“眼”盯住内部职工,创设有效地激励机制,营造人才能不断脱颖而出的环境,创造最佳绩效;另一只“眼”则要紧盯市场、社会发展以及家长的需要;还有一只“眼”就要盯着政府的政策、制度,为幼儿园的发展“保驾护航”。结合幼儿园自身状况及外部条件,在国家教育方针和幼教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分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长期、中期、短期目标和发展规划,将其作为全园教职工的奋斗方向。如幼儿园近期目标是达标局级示范园,中期目标为达标省级示范园,长期目标为跨入省级十佳幼儿园或国家级名园。为了保证其目标的实施,从纵横两方面分解目标。如在近期目标下,横向目标分为:管理目标,教育目标、保健目标、建设目标等;纵向目标分为:部门目标、教研组目标、班级目标、个人目标。目标管理应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管理的全过程,而且要在目标的指导下做好计划、组织和检查、评价工作。如:把幼儿园发展总目标量化到各部门、各班级的分层管理目标之中,落实到各个管理环节、教育教学过程和全园各类人员职责中,真正做到幼儿园发展有规划,园务工作有计划,责任落实有制度,检查工作有记录,确保幼儿园全方位管理规范化的运行。在目标管理中,还要做到近、中、长期目标不断转换,确保幼儿园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永远充满活力和生机。
二、完善竞争机制,优化保教队伍
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社会的需求优胜劣汰能者上,教育面向市场同样存在竞争。岗位的竞争、专业的竞争、管理的竞争、行业的竞争、市场的竞争都将是激活幼儿园管理的主要因素。在园内实行全员岗位竞聘制,本着整体稳定、工作量饱满的原则,根据岗位和工种进行定员、定编、定岗,全体工作人员实行公开竞聘。体现择优聘任、条件公开、双向选择、择优上岗、合理组合。通过竞争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优胜劣汰,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定岗的基础上,制定修改相关的岗位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安全制度及奖金分配制度等。本着按岗定薪,优者多劳、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奖优罚劣的原则,效益工资与考核业绩挂钩,使教职工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增强工作的积极性。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引进优秀人才。公开招聘学前大专、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和管理岗位,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实行“岗位试用,合格留用”,改善目前幼儿园师资队伍老龄化问题,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
通过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评定制、奖励激励制,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保教质量
1.加强园风建设和师德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大潮也冲击着幼儿园教师的队伍,因此,稳定教师队伍,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迫在眉睫的工作。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和师德演讲活动,使职工明确师德建设的目标、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多渠道促使教职工树立主人翁意识,在内部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发挥出
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教职工的改革意识,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完善教职工培养计划,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有的放矢的培训。
2.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关键是抓好人的培养,抓好队伍的建设,注意优化整体结构,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领导要懂得理解教师所需、所想、所思、所作。去想教师的需求,把握教师的脉搏,才能为教师提供创造的空间。通过举办评比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基本功,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园内培训和竞赛活动,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3.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对各级教师实施突现重点的园本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注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充分利用园的人力、物力、财力,把培训、教研、教学融为一体打造一支年轻有为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学历进修,不断增强文化底蕴。实行集体备课,通过每周一次小教研和每月两次大教研,以“学习研讨-实践观摩-点评交流-反思改进”的方式,组织教师围绕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开展说课、看课、评课活动,让新教师感受到多元的教学风格,浸润浓厚的教研文化。以科研为重点,以科研带教研,在教科研中努力发挥老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反展。
四、细化规章制度,规范管理体制
严格实行制度化管理是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明确行为规范、提高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建章立制,是幼儿园常规管理的基础。幼儿园要根据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修改、补充和完善。如制定服务标准体系和完善各项服务承诺。建立考勤制度、奖惩制度、安全制度、日常工作检查标准、期末考核细则、员工行为规范、卫生消毒制度、日常教学评价标准、午睡管理规定、幼儿户外活动要求及教职工行为规范考核办法等。为了保证教育教学和保育等每个工作环节的质量,制定《教师、保育员一日工作细则》。建立和完善各岗位职责,强化岗位责任制。建立评价监督机制,从教职工的考勤、个人综合素质、日常保教工作、班级管理等方面对每位教职工、每项工作、每个班级进行量化考核,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明确每个工作环节的标准、时间和责任人,使幼儿园呈现出“事事有人抓、块块有人管”的高效运转机制。
五、注重家园沟通,提升社会效益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幼儿园需要建立教师与家长联系制度。通过教师接待日、日常谈话、在家长园地上开设“交流热线”等方式,及时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情况,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情绪的随时变化。甚至让家长把对活动的真实感受记录下来张贴在室内的墙壁上供大家交流。以此为契机,让家长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邀请家长参与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请从事不同职业的家长来园助教。同时,还可以采用家访电话、家庭走访与家长沟通交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讲座、经验交流、家园联系册、幼儿成长记录、幼儿园网页等形式向家长进行宣传教育。总之,幼儿园通过与家长沟通、互动大力宣传教育理念,征得家长的了解、理解、支持和信任,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拓展办园空间,争取更大发展
今天的幼教行业,身处中国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中,社会对教育资源优化的呼声会越来越高,教育消费资金最终会选择优质高效的教育机构。现代幼儿园的管理是以知识为导向,以不断创新来满足市场要求为准则。幼儿园可以更好的幼儿教育服务产品、更好的课程设计
和更先进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是更好的家园沟通、更有效的招生宣传、更擅长于人才的招聘培训和使用,或者是更擅长于品牌的策划和名声的建立等这些优势资源的途径为幼儿园的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为幼儿园的特色化提供了可能。将有限资源进行聚焦,瞄准特定的市场,对招生对象或服务范围进行准确定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品牌优势,共同发掘各自的优质资源,取长补短,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与其他园所积极探索合作办园、联合办园,或在总园良性稳步运行的基础上,利用学校的硬件资源和自身的品牌优势,以园办园,开办连锁形式或教育集团性质的分园,也可以以代托管、代培训、加盟等多种模式,进一步扩大办园空间,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幼儿园不断壮大发展。
第四篇:市场经济下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市场经济下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将是建设祖国的骨干力量,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人生价值观的树立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 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社会正在经历着飞速的发展。然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引发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浮现。市场经济有着自身的盲目性,缺陷性等消极方面,这都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本文粗略的谈述了市场经济下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取向,简要的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解决途径提出 了一些见解和看法。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人生价值观 信仰 道德品质
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生长在社会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充分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便利和持续快速发展的文化熏陶。他们热爱人民,拥护 党的领导,有着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理想。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 初始阶段和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现象,对其人生 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为: 大学生功利意识的浮现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论述,物质是决定意识的。因此现今社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飞速发展,在带来大量物质财富的情况下,也对人的意识产生巨大的冲击作用。市场经济强调等价交换 和利益最大化原则,这令大学生更多的利用利益来作为行为的准则,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价 值观产生了偏差,他们更注重于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失或怎样可以得到更多。甚至于出现 一种这样极端的情况,个别大学生在面对别人对帮助的请求时,首先会问: “在帮助你之后,我能得到什么样的好处?”。这种实用主义越来越严重,雷锋精神很难在这种功利意识下得 以继承和发扬。这种偏差也使得大学生的行为失去了得道层面上的约束。为了得到更多的利 益,部分大学生放弃了自己的道德去损人利己。在面对利益与道德的考验时,他们往往做出 了令人失望的选择。大学生个人主义的加重 人是生活在整个社会中的,是与社会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然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 并不是永远协调的,也会产生冲突和矛盾。但面对这种冲突时,大部分大学生能做出正确的 选择,但仍有很多大学生过于重视个人的利益,对集体主义观念淡漠。当今社会节奏逐步加 快,人们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频繁和紧密,但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对社会接触过少,生活 的范围局限于学校,所参与的集体活动也仅限于班级和学院,没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和责任 感。一些人甚至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毫不热爱,对国家大事不予了解,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大学当成一个文凭的获取地,当作未来人生的跳板。然而毕业生求 职行为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价值观念趋向的变化。现今市场经济下严苛的就业环 境和前景,使得他们首先关心的是毕业后能否找到满意适合的工作,而不是说在某一方面为 祖国做出什么贡献。所以说,经济体制的转型使大学生的价值本位观念转向自我性。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摘要 我国社会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已经成为 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原因分析,揭示了树 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 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 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 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也就是指一个人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 自我价值,并做出相应的选择。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 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不仅 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进程加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 社会价值体系正经历着一个与日俱新的过程。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时期 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正确的方面
1、正确积极的政治态度。当代大学生亲眼目睹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 就,感受了我国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肯定的。经过 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学习,大学生认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 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赞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目标。同时,他们也发现 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不一味地坚持错 误观念,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认识的成熟和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评价社会问题的 理性态度,是当代大学生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同时,当代大学生善于接受和运 用新生事物及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特别是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 要工具。大多数同学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以及对重大事件的处理,能够表示理 解赞同和支持。这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维护国家发展的良好的思 想态度。
2、主动务实的学习观和职业观。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转变,特别是就业的 压力,使得许多大学生开始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开始由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向自 身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面向新世纪,把自己塑造成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标。随着市 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当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增强,不同利益关系 的出现给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追求提供了众多的选择方向,追求职业所带来 的实际利益成为求职大学生的首要目标。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与选择,许多大学生 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而把努力拓宽知识 面、开阔视野、锻炼各种驾驭生活的能力、了解社会、树立自强自立放在第一位。多学些本领,多掌握几种技能,适应竞争,适应社会,已得到当代大学生普遍认 同。
3、强烈的民族观念和集体观念。当代大学生在主体上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有献身于祖国的责任感和坚强意志,希望祖国强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希 望人民生活安定幸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多数大学生集体观念强,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愿意为集体效 力和争光。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不正确的方面
1、在衡量价值时不能分清孰轻孰重。一些大学生把自我价值简单地等同于个 人的知识或一技之长。他们忽视了思想品德所具有的价值意义,没有良好的思想 品德,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样是无法取得成功的。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知识的多少,能力的高低,智力的强弱,的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思想品 德的锻炼修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2、功利思想,拜金主义的兴起以及享乐主义思想严重存在。一些大学生以有 用或功利为标准,讲求实惠而轻视理想,注意实际而忽视理论,追求功利而忽视 贡献。在一些的大学生看来,自我价值就是自私自利,钱是万能的,金钱至上,崇拜金钱,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从而陷入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 主义的误区。更有一些大学生过分看重物质享受,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这 里。他们将大量时间花在吃喝玩乐上,有的为了达到物质上的享乐,甚至不惜损 害人格、国格,以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享乐主义思想严重的大学生,对周围事物 经常抱怨和指责,对社会发展、祖国前途漠不关心,对政治学习、社会活动、集 体活动厌倦,无所用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对任何事都无动于衷,从而导致了价 值偶像的的错位。
3、缺乏爱国主义精神。大学生应该维护祖国统一而且坚决同民族分裂活动和 势力作斗争,憎恨甚至仇视一切污蔑和凌辱中国的事情。但是大部分同学仅仅是 停留在口头上,空有一腔热情,却几乎不付诸实践。大部分人都只对国际交往的 不平等、腐败现象、就业困难等现象极度的愤恨,但是很难要求他们以积极地态 度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更有的同学从来不关心我国的整体现状,也无心改 进甚至促进大家的民族精神的进步,对相关实事信息了解甚少甚至不知道,不读 书读报,在网络上也从来不关注相关信息,对国家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4、诚信缺失,缺乏责任意识。诚信是每个人应有的生存和发展理念之一。但 当代大学生在诚信方面的表现是很令人担忧的,考试抄袭之风在校园蔓延,假文 凭、假证书、假学术之风屡见不鲜,一些学生不守诺言、作风虚浮、毕业违约等 不良现象有所抬头。此外,大学生就业的诚信问题尤为严重,表现为在简历中提 供虚假材料,如伪造证书、编造社会实践经历等,在面试中自我拔高,对自己各 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夸夸其谈,还有一些人随意毁约,给用人单位造成了很大的损 失。所有这些,暴露出的深度的问题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离。而责 任意识的缺失包括重个人前途,轻社会理想,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盲目夸大自我价 值,片面追求自我发展,他们的学习目的从单纯的一张文凭转向校外竞争激烈的 实际生活,人生价值取向表现出不确定性和不正确行。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一切以“我”为中心。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人利益。在 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工作轻松稳定等。二,大学生价值取向现状的原因分析
1、开放多元的社会思想文化影响。一是随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西方价值观念 涌入,对当代大学生产生深刻影响。二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庸俗、甚至错误的思 想观念,如“厚黑学”“权谋术”“成功学”等,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被“翻新”、、。三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方式的出现,为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交融,提供了广阔舞台、便捷渠道,也更广泛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 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的 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不同价值观相互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特别 是当代大学生造成了思想混乱、价值迷茫,产生了大量道德失范现象。加之社会 一些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使他们很容易产生消极的观念,对改革开放和 国家的发展前景以及个人前途产生困惑,在彷徨与苦闷的思考中他们转向崇尚自 我,走进自我迷宫,主体意识也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得 失,注重物质享受和拜金主义倾向明显。2, 学校不健全价值观教育机制。随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 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从而应该建立新的教育机制。学校在学生价值观教育 上目标过高、缺乏层次递进性,远离时代;过度强调认知、理论与实际的脱离,价值观教育变成了单纯的知识教育;价值观教育只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而不能运 用于实际中。
3、家庭教育的缺乏。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一些父母出于对子女适应现实社会的担忧和对其眼前利益的维护,往往在具体问 题处理上又采用实用主义的做法,在价值观教育上倾向于个人本位和“金钱”本 位,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4、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全球化如同一柄“双刃剑”,各 国在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同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也 迅速地在全球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这些西方腐朽思想通 过大众传媒和文化产品,向人们宣传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一些西方社会思潮也趁虚而入,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渗透到大学生日常行为和社会认知之中。
5、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的作用和影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 学生所处的是一个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如网络、影视、书刊等热衷于宣传和 介绍西方各种价值观念,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困惑,有的精神 空虚,缺乏理想信念,终日沉迷于网聊、网游之中;有的价值导向异化,一味模 仿明星和西方饮食、服饰、生活方式。
6、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不足,心理发展 不成熟,他们的思维、情感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他们在各方面的心理特点上充满 矛盾,处于极不稳定的变化中,观念的多元和多变又使他们无所适从。这样就容 易导致他们在多种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下,很难独立进行正确的选择。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必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青 少年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尤其是教会大学生做人,这是关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长 和国家命运大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给我们的全面发展创造了 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了解掌握青少年价值 取向,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 识形态工作,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进程加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体系正经历着一个与日俱新而又痛苦嬗变的过程。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时期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思考研究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引领其形成积极科学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
1、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善于捕捉和接受新生事物,报纸、广播、电视,特别是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大多数同学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以及对重大事件的处理,能够表示理解赞同和支持。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贯穿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2、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是务实的。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与选择,许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而把努力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锻炼各种驾驭生活的能力、了解社会、树立自强自立放在第一位。多学些本领,多掌握几种技能,适应竞争,适应社会,已得到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
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进取的、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对“追求健康向上、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生价值观普遍持认可态度。他们富于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追求完美的人格质量。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区
1、人生理想的失重与个人主义的抬头。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中个人主义的现象有所抬头,表现在:只顾自己利益,处处为自己着想、不愿关心和帮助他人,不参加集体活动,狭隘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现象严重。
2、拜金主义的兴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个别大学生开始接受并认同金钱至上的观点,出现了拜金主义,崇拜金钱,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3、对优良传统的冷漠与价值偶像的错位。近年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与个别大学生的高消费、高享受的追求已经格格不入了。在个别大学生心里逐渐产生了价值偶像的错位。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六个方面:
(一)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折射和影响 大学生价值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不同价值观相互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特别是当代大学生造成了思想混乱、价值迷茫,产生了大量道德失范现象。
加之社会一些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使他们很容易产生消极的观念,对改革开放和国家的发展前景以及个人前途产生困惑,在彷徨与苦闷的思考中他们转向崇尚自我,走进自我迷宫,主体意识也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得失,注重物质享受和拜金主义倾向明显。
(二)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
全球化如同一柄“双刃剑”,各国在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同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也迅速地在全球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这些西方腐朽思想通过大众传媒和文化产品,在消遣和娱乐的幌子下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和渗透,向人们宣传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一些西方社会思潮也趁虚而入,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渗透到大学生日常行为和社会认知之中。
(三)学校价值观教育机制的不健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新的工作体系尚在建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学校在学生价值观教育上目标过高、缺乏层次递进性,远离时代;过度强调认知、理论与实际的脱离,价值观教育变成了单纯的知识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把价值观教育过程看成单纯的外炼过程,把教育过程和内化过程分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
(四)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的作用和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所处的已是一个信息激荡、传媒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如网络、影视、书刊等热衷于宣传和介绍西方各种价值观念,甚至封建迷信的某些歪理邪说,加上对很多新生事物的迷惑不解,许多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困惑,有的精神空虚,缺乏理想信念,终日沉迷于网聊、网游之中;有的价值导向异化,一味模仿明星和西方饮食、服饰、生活方式,成为所谓的“新新人类”。
(五)家庭教育的缺乏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我们国家目前的家庭教育非常缺乏,尽管多数家长在主观上也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但出于对子女适应现实社会的担忧和对其眼前利益的维护,往往在具体问题处理上又采用实用主义的做法,在价值观教育上倾向于个人本位和“金钱”本位,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六)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
当前大学生缺乏对国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和具体了解,缺乏生活实际的磨练和对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思想意识的思考,这样很容易在价值观的选择上产生偏差。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思维、情感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他们在各方面的心理特点上充满矛盾,处于极不稳定的变化中,观念的多元和多变又使他们无所适从。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理论引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的理念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基本规范和准则,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保障。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并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展开。我们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主导因素,并结合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更新教育模式,以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利用各种教育阵地,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教育,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决弘扬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树立先进典型,抓好示范教育,为大学生价值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类网站要把握好正确的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育活动;依法加强对高校周围的文化、娱乐、商业活动的管理,坚决打击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三)注重价值观教育的方法手段 注重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首先应当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环节。教师应当多采取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的头脑始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其次,应当尽可能地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于一切可以运用的技术手段,将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从而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用科学思想丰富学生头脑,加强主渠道能量,提高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影响,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四)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历来是高校精神文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非强制教育手段,主要通过创造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来实现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内化了教育要求。要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作用,运用理论、文化、宣传等手段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明朗、健康、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文化,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高层次精神体现,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的历史性及其时代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每个大学生深层次的价值观的形成,乃至于他们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五)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 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须使社会的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这样才能使大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创造社会所需要的行为,并从而体验到自己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与意义。首先,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教育影响转化为大学生内在价值观的基础。要加强实践的环节,开展各种活动让大学生承担一定的社会任务,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在社会动态的发展中寻找大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有机结合点。其次,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然后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在外化为行为和习惯,最终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他们在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思想道德规范与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评价和调节人际关系及他人行为的需要。
最后,大学生要身体力行,从实践体验中去认识、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逐渐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从而实现由知到信,从信到行的两次飞跃。
(六)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首先,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父母与子女朝夕相伴,对子女的情况最熟悉,教育也最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其次,家庭教育增加了情感教育,可以更好地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为此父母要注意加强对子女的品德、人格教育,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后,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协调,呼吁学生家长加强学习,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多与孩子交流和讨论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使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合力,共同把大学生培养成一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参考文献:
1、何国清.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构建[J].求索,2004(1).2、谢廷平.德性培育论[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3).3、王绍玉,冯佰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2(5).4、曾燕波.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分析与再塑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5(3).5、文萍,李红,马宽斌.1987~2004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纵深研究及教育建议[J].社会科学家,2005(2).
第五篇:志愿者精神
概述
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这句话指出了志愿精神的本质,表达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由衷赞美。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1.奉献
“奉献”原指恭敬地交付、呈献,即不求回报地付出。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志愿者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权的情况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活动,这些都体现着高尚的奉献精神。1938年,白求恩大夫放弃优越的物质条件,不远万里从加拿大来到中国,为八路军提供医疗救治服务,帮助创办了军区卫生学校,亲自编写各种教材并讲课。1939年秋,他在抢救伤员时因不幸感染病毒而牺牲。白求恩大夫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中国,这种国际主义精神也是奉献精神的重要体现。
2.友爱
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精神。志愿者之爱跨越了国界、职业和贫富差距,是没有文化差异,没有民族之分,没有收入高低的平等之爱,它让社会充满阳光般的温暖。如无国界医生,他们不分种族、政治及宗教信仰,为受天灾、人祸及战火影响的受害者提供人道援助,他们奉献的是超国界之爱。1999年10月15日,无国界医生组织因“一直坚持使灾难受害者享有获得迅速而有效的专业援助的权利”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3.互助
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那些处于困难和危机中的人们。志愿服务者以“互助”精神唤醒了许多人内心的仁爱和慈善,使他们付出所余,持之以恒地真心奉献。“助人自助”帮助人们走出困境,自强自立,重返生活舞台。受助者获得生活的能力后,也会投入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活动中,这些志愿活动都涵盖着深刻的“互助”精神。
4.进步
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在志愿活动中无处不体现着“进步”的精神,正是这一精神使人们甘心付出,追求社会和谐之境的实现。
伸出你的手,初次相识却是朋友
放飞和平鸽,蓝天大地响彻我的问候
挽起你的手,风雨同舟并肩向前走
放歌新时代,五湖四海接受新神州
我们是青年志愿者,用奉献共创温馨家园 我们是青年志愿者,用爱心把旗帜铸就
我们是青年志愿者,用真情迎接美好明天 我们是青年志愿者,用热血来书写春秋
青春似火,青春闪光,青春无悔,青春不朽 让我们用爱谱写明日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