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场经济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市场经济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在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发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号召,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时期。在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过程中,必然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学校的德育工作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正确把握学校德育价值取向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鉴于这些一般特征的存在,我们不难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家的效益意识,时间观念,平等竞争思想等等,不仅反映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样也符合人类进步、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都有利于学校德育能更贴近现实生活,使德育自身更具有时代精神。
同时也应看到,市场经济意识与学校德育在价值取向上,还有相悖的一面。市场经济的根本还是创造利益,利己的,利他的,互利的,互不利的。处在菁菁校园,或许我们还不能成熟的理解市场经济对于我们的影响。故而学校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学校在引导学生处理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时,要突出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但是社会主义道德行为不排除互利,但是经过良性的引导,这种互利是可以建立在以利他主义上的,道德行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而受道德意识和社会的道德舆论的策动和制约,然后我们从道德行为获得一种精神的满足。学校德育所坚持的价值观不能简单地以市场经济内涵为转移,而要充实新的内容,注入新的内涵,从而使之与新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并对后者产生积极的反作用。
道德的优越性就在于它总是引导人们去做对一 般人来说难以做到的事。纵观从古到今的各种不同社会,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倡导过不同的社会道德理想以及理想的道德人格。道德教育具有高于现实的特性,道德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虽然扎根于现实的经济生活,但道德更直接反映的是人们精神需要和追求,高于现实去追求美好的理想。
今天的青年,一二十年之后,将是社会的中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我们面临着社会环境将更加复杂,肩负的历史任务将更加艰巨而伟大,面对这样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正确把握道德价值取向,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一环,
第二篇:市场经济下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市场经济下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将是建设祖国的骨干力量,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人生价值观的树立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 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社会正在经历着飞速的发展。然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引发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浮现。市场经济有着自身的盲目性,缺陷性等消极方面,这都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本文粗略的谈述了市场经济下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取向,简要的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解决途径提出 了一些见解和看法。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人生价值观 信仰 道德品质
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生长在社会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充分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便利和持续快速发展的文化熏陶。他们热爱人民,拥护 党的领导,有着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理想。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 初始阶段和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现象,对其人生 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为: 大学生功利意识的浮现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论述,物质是决定意识的。因此现今社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飞速发展,在带来大量物质财富的情况下,也对人的意识产生巨大的冲击作用。市场经济强调等价交换 和利益最大化原则,这令大学生更多的利用利益来作为行为的准则,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价 值观产生了偏差,他们更注重于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失或怎样可以得到更多。甚至于出现 一种这样极端的情况,个别大学生在面对别人对帮助的请求时,首先会问: “在帮助你之后,我能得到什么样的好处?”。这种实用主义越来越严重,雷锋精神很难在这种功利意识下得 以继承和发扬。这种偏差也使得大学生的行为失去了得道层面上的约束。为了得到更多的利 益,部分大学生放弃了自己的道德去损人利己。在面对利益与道德的考验时,他们往往做出 了令人失望的选择。大学生个人主义的加重 人是生活在整个社会中的,是与社会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然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 并不是永远协调的,也会产生冲突和矛盾。但面对这种冲突时,大部分大学生能做出正确的 选择,但仍有很多大学生过于重视个人的利益,对集体主义观念淡漠。当今社会节奏逐步加 快,人们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频繁和紧密,但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对社会接触过少,生活 的范围局限于学校,所参与的集体活动也仅限于班级和学院,没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和责任 感。一些人甚至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毫不热爱,对国家大事不予了解,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大学当成一个文凭的获取地,当作未来人生的跳板。然而毕业生求 职行为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其价值观念趋向的变化。现今市场经济下严苛的就业环 境和前景,使得他们首先关心的是毕业后能否找到满意适合的工作,而不是说在某一方面为 祖国做出什么贡献。所以说,经济体制的转型使大学生的价值本位观念转向自我性。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摘要 我国社会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已经成为 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原因分析,揭示了树 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 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 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 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也就是指一个人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 自我价值,并做出相应的选择。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 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不仅 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进程加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 社会价值体系正经历着一个与日俱新的过程。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时期 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正确的方面
1、正确积极的政治态度。当代大学生亲眼目睹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 就,感受了我国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肯定的。经过 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学习,大学生认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 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赞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目标。同时,他们也发现 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不一味地坚持错 误观念,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认识的成熟和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评价社会问题的 理性态度,是当代大学生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同时,当代大学生善于接受和运 用新生事物及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特别是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 要工具。大多数同学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以及对重大事件的处理,能够表示理 解赞同和支持。这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维护国家发展的良好的思 想态度。
2、主动务实的学习观和职业观。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转变,特别是就业的 压力,使得许多大学生开始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开始由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向自 身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面向新世纪,把自己塑造成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标。随着市 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当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增强,不同利益关系 的出现给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追求提供了众多的选择方向,追求职业所带来 的实际利益成为求职大学生的首要目标。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与选择,许多大学生 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而把努力拓宽知识 面、开阔视野、锻炼各种驾驭生活的能力、了解社会、树立自强自立放在第一位。多学些本领,多掌握几种技能,适应竞争,适应社会,已得到当代大学生普遍认 同。
3、强烈的民族观念和集体观念。当代大学生在主体上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有献身于祖国的责任感和坚强意志,希望祖国强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希 望人民生活安定幸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多数大学生集体观念强,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愿意为集体效 力和争光。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不正确的方面
1、在衡量价值时不能分清孰轻孰重。一些大学生把自我价值简单地等同于个 人的知识或一技之长。他们忽视了思想品德所具有的价值意义,没有良好的思想 品德,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样是无法取得成功的。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知识的多少,能力的高低,智力的强弱,的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思想品 德的锻炼修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2、功利思想,拜金主义的兴起以及享乐主义思想严重存在。一些大学生以有 用或功利为标准,讲求实惠而轻视理想,注意实际而忽视理论,追求功利而忽视 贡献。在一些的大学生看来,自我价值就是自私自利,钱是万能的,金钱至上,崇拜金钱,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从而陷入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 主义的误区。更有一些大学生过分看重物质享受,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这 里。他们将大量时间花在吃喝玩乐上,有的为了达到物质上的享乐,甚至不惜损 害人格、国格,以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享乐主义思想严重的大学生,对周围事物 经常抱怨和指责,对社会发展、祖国前途漠不关心,对政治学习、社会活动、集 体活动厌倦,无所用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对任何事都无动于衷,从而导致了价 值偶像的的错位。
3、缺乏爱国主义精神。大学生应该维护祖国统一而且坚决同民族分裂活动和 势力作斗争,憎恨甚至仇视一切污蔑和凌辱中国的事情。但是大部分同学仅仅是 停留在口头上,空有一腔热情,却几乎不付诸实践。大部分人都只对国际交往的 不平等、腐败现象、就业困难等现象极度的愤恨,但是很难要求他们以积极地态 度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更有的同学从来不关心我国的整体现状,也无心改 进甚至促进大家的民族精神的进步,对相关实事信息了解甚少甚至不知道,不读 书读报,在网络上也从来不关注相关信息,对国家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4、诚信缺失,缺乏责任意识。诚信是每个人应有的生存和发展理念之一。但 当代大学生在诚信方面的表现是很令人担忧的,考试抄袭之风在校园蔓延,假文 凭、假证书、假学术之风屡见不鲜,一些学生不守诺言、作风虚浮、毕业违约等 不良现象有所抬头。此外,大学生就业的诚信问题尤为严重,表现为在简历中提 供虚假材料,如伪造证书、编造社会实践经历等,在面试中自我拔高,对自己各 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夸夸其谈,还有一些人随意毁约,给用人单位造成了很大的损 失。所有这些,暴露出的深度的问题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离。而责 任意识的缺失包括重个人前途,轻社会理想,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盲目夸大自我价 值,片面追求自我发展,他们的学习目的从单纯的一张文凭转向校外竞争激烈的 实际生活,人生价值取向表现出不确定性和不正确行。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一切以“我”为中心。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人利益。在 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工作轻松稳定等。二,大学生价值取向现状的原因分析
1、开放多元的社会思想文化影响。一是随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西方价值观念 涌入,对当代大学生产生深刻影响。二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庸俗、甚至错误的思 想观念,如“厚黑学”“权谋术”“成功学”等,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被“翻新”、、。三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方式的出现,为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交融,提供了广阔舞台、便捷渠道,也更广泛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 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的 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不同价值观相互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特别 是当代大学生造成了思想混乱、价值迷茫,产生了大量道德失范现象。加之社会 一些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使他们很容易产生消极的观念,对改革开放和 国家的发展前景以及个人前途产生困惑,在彷徨与苦闷的思考中他们转向崇尚自 我,走进自我迷宫,主体意识也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得 失,注重物质享受和拜金主义倾向明显。2, 学校不健全价值观教育机制。随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 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从而应该建立新的教育机制。学校在学生价值观教育 上目标过高、缺乏层次递进性,远离时代;过度强调认知、理论与实际的脱离,价值观教育变成了单纯的知识教育;价值观教育只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而不能运 用于实际中。
3、家庭教育的缺乏。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一些父母出于对子女适应现实社会的担忧和对其眼前利益的维护,往往在具体问 题处理上又采用实用主义的做法,在价值观教育上倾向于个人本位和“金钱”本 位,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4、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全球化如同一柄“双刃剑”,各 国在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同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也 迅速地在全球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这些西方腐朽思想通 过大众传媒和文化产品,向人们宣传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一些西方社会思潮也趁虚而入,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渗透到大学生日常行为和社会认知之中。
5、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的作用和影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 学生所处的是一个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如网络、影视、书刊等热衷于宣传和 介绍西方各种价值观念,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困惑,有的精神 空虚,缺乏理想信念,终日沉迷于网聊、网游之中;有的价值导向异化,一味模 仿明星和西方饮食、服饰、生活方式。
6、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不足,心理发展 不成熟,他们的思维、情感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他们在各方面的心理特点上充满 矛盾,处于极不稳定的变化中,观念的多元和多变又使他们无所适从。这样就容 易导致他们在多种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下,很难独立进行正确的选择。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必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青 少年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尤其是教会大学生做人,这是关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长 和国家命运大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给我们的全面发展创造了 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了解掌握青少年价值 取向,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 识形态工作,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进程加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体系正经历着一个与日俱新而又痛苦嬗变的过程。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时期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思考研究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引领其形成积极科学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
1、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善于捕捉和接受新生事物,报纸、广播、电视,特别是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大多数同学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以及对重大事件的处理,能够表示理解赞同和支持。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贯穿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2、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是务实的。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与选择,许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而把努力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锻炼各种驾驭生活的能力、了解社会、树立自强自立放在第一位。多学些本领,多掌握几种技能,适应竞争,适应社会,已得到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
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进取的、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对“追求健康向上、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生价值观普遍持认可态度。他们富于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追求完美的人格质量。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区
1、人生理想的失重与个人主义的抬头。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中个人主义的现象有所抬头,表现在:只顾自己利益,处处为自己着想、不愿关心和帮助他人,不参加集体活动,狭隘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现象严重。
2、拜金主义的兴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个别大学生开始接受并认同金钱至上的观点,出现了拜金主义,崇拜金钱,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3、对优良传统的冷漠与价值偶像的错位。近年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与个别大学生的高消费、高享受的追求已经格格不入了。在个别大学生心里逐渐产生了价值偶像的错位。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六个方面:
(一)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折射和影响 大学生价值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不同价值观相互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特别是当代大学生造成了思想混乱、价值迷茫,产生了大量道德失范现象。
加之社会一些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使他们很容易产生消极的观念,对改革开放和国家的发展前景以及个人前途产生困惑,在彷徨与苦闷的思考中他们转向崇尚自我,走进自我迷宫,主体意识也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得失,注重物质享受和拜金主义倾向明显。
(二)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
全球化如同一柄“双刃剑”,各国在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同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也迅速地在全球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这些西方腐朽思想通过大众传媒和文化产品,在消遣和娱乐的幌子下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和渗透,向人们宣传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一些西方社会思潮也趁虚而入,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渗透到大学生日常行为和社会认知之中。
(三)学校价值观教育机制的不健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新的工作体系尚在建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学校在学生价值观教育上目标过高、缺乏层次递进性,远离时代;过度强调认知、理论与实际的脱离,价值观教育变成了单纯的知识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把价值观教育过程看成单纯的外炼过程,把教育过程和内化过程分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
(四)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的作用和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所处的已是一个信息激荡、传媒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如网络、影视、书刊等热衷于宣传和介绍西方各种价值观念,甚至封建迷信的某些歪理邪说,加上对很多新生事物的迷惑不解,许多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困惑,有的精神空虚,缺乏理想信念,终日沉迷于网聊、网游之中;有的价值导向异化,一味模仿明星和西方饮食、服饰、生活方式,成为所谓的“新新人类”。
(五)家庭教育的缺乏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我们国家目前的家庭教育非常缺乏,尽管多数家长在主观上也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但出于对子女适应现实社会的担忧和对其眼前利益的维护,往往在具体问题处理上又采用实用主义的做法,在价值观教育上倾向于个人本位和“金钱”本位,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六)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
当前大学生缺乏对国情民情的切身感受和具体了解,缺乏生活实际的磨练和对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思想意识的思考,这样很容易在价值观的选择上产生偏差。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思维、情感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他们在各方面的心理特点上充满矛盾,处于极不稳定的变化中,观念的多元和多变又使他们无所适从。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理论引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的理念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基本规范和准则,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保障。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并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展开。我们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主导因素,并结合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更新教育模式,以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利用各种教育阵地,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教育,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决弘扬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树立先进典型,抓好示范教育,为大学生价值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类网站要把握好正确的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育活动;依法加强对高校周围的文化、娱乐、商业活动的管理,坚决打击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三)注重价值观教育的方法手段 注重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首先应当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环节。教师应当多采取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的头脑始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其次,应当尽可能地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于一切可以运用的技术手段,将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从而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用科学思想丰富学生头脑,加强主渠道能量,提高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影响,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四)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历来是高校精神文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非强制教育手段,主要通过创造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来实现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内化了教育要求。要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作用,运用理论、文化、宣传等手段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明朗、健康、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文化,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高层次精神体现,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的历史性及其时代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每个大学生深层次的价值观的形成,乃至于他们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五)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 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须使社会的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这样才能使大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创造社会所需要的行为,并从而体验到自己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与意义。首先,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教育影响转化为大学生内在价值观的基础。要加强实践的环节,开展各种活动让大学生承担一定的社会任务,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在社会动态的发展中寻找大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有机结合点。其次,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然后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在外化为行为和习惯,最终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他们在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思想道德规范与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评价和调节人际关系及他人行为的需要。
最后,大学生要身体力行,从实践体验中去认识、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逐渐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从而实现由知到信,从信到行的两次飞跃。
(六)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首先,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父母与子女朝夕相伴,对子女的情况最熟悉,教育也最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其次,家庭教育增加了情感教育,可以更好地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为此父母要注意加强对子女的品德、人格教育,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后,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协调,呼吁学生家长加强学习,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多与孩子交流和讨论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使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合力,共同把大学生培养成一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参考文献:
1、何国清.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构建[J].求索,2004(1).2、谢廷平.德性培育论[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3).3、王绍玉,冯佰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2(5).4、曾燕波.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分析与再塑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5(3).5、文萍,李红,马宽斌.1987~2004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纵深研究及教育建议[J].社会科学家,2005(2).
第三篇: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误区及价值取向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误区及价值取向 1
摘要: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学生道德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工具理性、知性德育、与现实脱离的误区。道德教育要增强实效性,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培养具有独立道德人格的学生;道德教育要立足于现实生活,重视大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和需要,既要成为呵护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更要在大学生中倡导崇高的道德理想。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价值取向
当今社会,急剧变化发展的市场经济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的空间;另一方面,物质的丰富并没有使人自觉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道德的荒芜、精神世界的失落使现代人尤其是使身处社会激流中的大学生不知何去何从。高校道德教育作为呵护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实践活动,理应承担起大学生精神重塑的重任。近几年来,高校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根深蒂固的教育误区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消弱了德育的实效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误区,以及走出误区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误区:
高校道德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本是一种鲜活生动、充满人性魅力的教育,但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利益关系、目标追求、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性、复杂性和现实性,使目前大学生道德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以下误区:
(一)在道德教育的方向和目的上,迷失于功利主义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不断深入推进,社会物质财富的急剧积累,越来越唤起人们的个人意识和利益意识,使人们受压抑的物质需要得到了空前的释放,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使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因物质欲望的满足而带来的实惠,产生了所谓“成就感”、“幸福感”。人们越来越沉溺于眼前的物质世界,人成了自己所创造的物质的奴隶,“现代人成了没有心灵的享乐人。”面对物质主义的泛滥,道德教育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是迷失了它的终极目标,成为浅薄的功利主义教育。
这种趋向功利性的教育导致部分大学生处世冷漠,功利意识过强,缺乏与人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一些善恶是非问题上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态度,以至屡屡出现大学生人格扭曲的极端事例。在这种情况下,道德教育应该利用自身的批判和反思功能,帮助 1
大学生形成理性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和健全的心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而实际情况却是面对市场利益的冲击,道德教育往往“无可奈何”地舍弃自身合理、本质的内在价值,去满足物质经济等外在发展的需要,迷失于功利主义。
(二)在道德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上,受制于工具理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有效地培养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化知识人才,教育把受教育者纳入学校教育的生产过程,用统一的教育技术、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育工艺流程,把人制造成标准的教育商品。加上我国的德育过分地强调外在价值和功能,强化道德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工具价值。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道德教育不得不强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把德育看作是培养为经济、政治服务的辅助工具,导致个人主义泛滥,丧失了德育的价值引导功能。不可否认道德教育具有工具性价值——满足其他实践活动及其主体之需要的属性,也就是为社会培育适应性人才,并为社会服务;但同时德育又具有主体性价值——满足自身需要的属性,是一种以发展人、提升人为宗旨的活动。而且道德教育的主体性价值是源、是本,是工具性价值的基础。
德育工具理性的强化,必然促使德育从各种规范出发,强调规范对人的约束,要求人无条件地、机械地按照道德规则行事,听话、顺从成了“好学生”的标准。在工具理性驱使下的道德教育把追逐功利作为自身的目的,学生主体的情感和需求退居次要地位,使生动、充满人性魅力的道德教育成为死板、教条、扼杀人性的规范教育,成为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知性德育。结果是德育主体地位逐渐丧失,导致“无人”德育的出现。
(三)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上,局限于知性德育
道德教育原本是生活的一部分,人类最初的德育是与生产、生活过程融为一体的。近代以来,受道德教育主知主义倾向的影响,道德教育逐渐按知识教育的逻辑来进行,而不是按道德形成的内在逻辑去进行,使得道德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知性德育。人们过分注重了认知能力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德育事实上成为道德知识的传递过程。这种德育方式认为只要教给了关于道德的知识,学生就会获得相应的道德认识,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就能外显为一定的道德行为。其实,单方面的灌输和空洞说教只会导致言行不
一、知行脱节和普遍的虚假,不仅不能使学生形成真正的道德认识,而且使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习惯等的培养也成为空谈。
知性德育与生现实脱节,阻断了学生德性发展的源泉和渠道,“进行一种‘无根’的教育”,能做的只是不断地向学生讲授,而后再通过考试等途径了解学生是否已经“知道”了教给他们的“道德”,对那些现实生活层面的东西,却总是鞭长莫及,力不从心,致使德育教学在辛辛苦苦地做着“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德育日益陷入困境也是必然的结果。
(四)从道德教育的效果看,脱离学生现实生活,成为枯燥乏味的说教
由于道德教育漠视当代大学生的独特生长环境,漠视他们的内心潜藏的愿望、热情等现实生命所指的方向,缺乏生活的情景性和生动性,造成德育脱离大学生实际生活。这样的德育没有改善大学生正在进行的生活状态,学生不能从德育活动开展中感受到生活的充盈与精神的愉悦,德育更多地进行的是与学生个人真实生活并无关联的活动,所以在有些学生眼里德育就成了“虚假的教育”,成了枯燥无味、令人厌烦的灌输和说教,严重削弱了德育的实效性。
二、正确把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
德育是为人服务的教育活动,应该充分体现人的价值和地位。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误区,势必消减了德育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和魅力。现代德育要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走出误区,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道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培养具有独立道德人格的学生
现代教育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关怀人的生命终极之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这种尊重表现为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表现为要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体验到作为人的一种荣誉感和幸福感。德育是以发展和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为根本任务,是塑造学生心灵的活动,其意义不在于道德知识的传授和行为的训练,而在于心灵的感应,关键是引导人去建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使学生的生命成长在道德的人文关怀下健康发展,它所体现的中心和灵魂就是人本精神。
建立在这种人本教育理念基础上的现代德育价值观告诉我们,道德教育是引导大学生自主的选择,并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过程中确立属于个体的道德尊严、人格尊严。道德原则能否对大学生的选择产生影响,能否对其行为产生约束作用,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自觉接受这一原则,“人之道是自由之道,人之德便是自由的创造生活”。人只有具备独立的人格,才会尊重他人的人格,把他人视为与自己具有相等价值、平等地位的一员来对待,所以,培养具有独立道德人格的学生是我国当前高校德育主要的价值追求。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相对于他们的前辈来说,更加崇尚个性与自我;同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为今天的大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自由选择的空间,他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性。道德教育只有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的个性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和谐的发展,才能培养适合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独立道德人格的学生。
(二)道德教育要立足于现实生活,重视大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和需要
道德教育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还需要立足于现实生活,把学生视为成长中的完整的生命体,尊重学生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
首先,德育要立足于现实生活。人的德性品质无疑是在现实生活中生成的,德育要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发掘丰富的德育内容,从“生活之变化”中吸取生动的、直观的、本真的道德素材。这些道德素材主要是大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需要,如该不该给街头乞讨者钱物,如何看待大学生在校外租房,通过网络红人我们看到了什么等等社会热点问题。力求从大学生所熟悉的事件、人物和环境切入,尽力避免强制性的灌输和外在训导;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自觉地接受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操守。以生活实践为素材的德育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理解、创造性接受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德育课程的学习和自觉提高自我品德修养的实践中去
其次重视大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和需求。尊重大学生的整体性就是把学生作为生活中完整的人来看待。生活在信息社会的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需求日趋复杂,高校德育作为一种关怀大学生精神成长的教育,要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关注学生在生活中整体性发展和需求,必须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渠道认识和了解大学生的全部,既包括他的学习、交往、健康状况及个性发展,也要了解他的学校、家庭及社区生活等。惟有如此,德育才不会把人当作工具来培养,而是作为目的来培养。
(三)道德教育要坚持引领并高于现实,既要成为呵护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更要在大学生中倡导崇高的道德理想。
道德教育要以现实生活为根基,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并不是无条件的迎合现实、迎合学生一时的兴趣,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现实。道德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欢乐与哀愁、所面临的挑战与诱惑,善于综合利用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经历、经验、感受与体验,和学生一起面对现实中出现的尴尬、压力、恐慌、挫折,引导大学生直面现实,培养、提高其自我解决问题、面对问题的能力,让道德教育成为呵护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
不仅如此,道德教育在对现实世界客观、全面认识基础上形成的道德思维,能够使大学生站在高于现实的理性高度上,引导学生朝更高的道德境界发展,克里夫.贝克认为“不应该把道德看成是目的本身,而应看成是通向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德育作为一种精神生活,内在指向的是人的未来可能美好生活,充满生命活力的大学生对自己明天的生活寄予了极大的渴望,这种渴望使人的生存具有了高于现实生活的价值。道德教育要充分挖掘、保持大学生的内在的精神需求并使其与时代的发展趋势一致,使学生在对善的、道德的追寻中建构起更为完美、充实的意义世界——道德理想。这种道德理想不是大而空的说教,而是学生基于对现实理性思考后的自觉选择,它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去选择过有道德的生活,在有道德的生活中感受人生的幸福和高尚。
正如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所说:“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着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道德里蕴含着的是人类善的愿望与追求,它推动着现实向着至善至美的方向发展,而前进的现实生活又不断地结出更美的道德果实。高校道德教育就是在倡导这种崇高的道德理想中实现塑造人、生成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2]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3]赵汀阳:《论可能的生活》,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第109页。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
[5]克里夫.贝克:《学会过美好的生活——人的价值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1刘晴,1970年出生,女,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文发表于《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第20期(全国中文核心)。
第四篇:慎独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慎独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摘要:“慎独”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源远而流长,古老而风韵犹存。本文以“慎独”思想为切入点,探讨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问题,在了解了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以及网络道德教育的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发现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其次,说明慎独的含义及其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呼吁道德主体加强自身的自律性,分别就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两方面提出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融入慎独思想的几条途径。
关键词:慎独;网络;道德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55-02
一、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及教育的现状
约翰?诺顿所言:“互联网就像迎面而来的卡亚克斯咫风,以20英尺高的浪潮袭击我们,这场暴风雨经过太平洋数千英里的能量积蓄,足以使你腾空而起,再将你重重摔下,计算机相互连接的时代近在咫尺……互联网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1]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1月),截止到2013年12月,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2]。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互联网普及率已接近饱和状态。
网络道德就是在网络社会中调节网民与网民、网民与网络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对网民的网络行为起到的规范、约束和指导作用[3]。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2014年5月),截止截至2013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56亿,占青少年总体的71.8%,超过全国互联网普及率平均水平(45.8%)26%。大学生网民依然呈上升的态势[4]。一方面,学生群体不可置疑的成为使用网络的主要人群,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另一方面,网络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在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不断的渗入,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极大的便利。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隐匿、虚拟和自由性的特点,使得大学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宣泄自我,而不必担心在对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同时,通过网络可以自由选择浏览内容,能够接触到现实社会中接触不到的大量信息,包括部分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内容。另外,网络的开放、流动、变化、多元等特点,又使得大学生能够在网络世界里充分地张扬自我,甚至可以肆无忌惮的开展攻击行为。道德失范行为大量的存在于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其中常见的不良道德现象包括:沉溺网络、利用网络侵犯他人隐私、浏览和传播不良信息以及传播网络病毒、干扰和破坏网络程序等。著名的CIH病毒,就是大学生陈盈豪自制的病毒,这一病毒在当时造成全球几十万台电脑受损,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计。另外还存在着许多网络诈骗和偷窃事件,利用网络攻击他人事件等都严重影响着网络秩序的良性发展。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睁眼看世界的年龄阶段,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处于孩童和成年的交界处,渴望得到成人的认同,对任何未知和新鲜的事物都会无比好奇,但又缺乏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新奇而开放的网络世界正好满足了他们这一需求,在网络中大学生可以自由畅快地寻求刺激和被尊重、被认同的感觉,这些都如同毒药一般正一点点地侵蚀当代的大学生。
我国的网络道德教育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不够全面和完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是教育部颁布的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行为准则,其中在提到网络时指出大学生要文明使用互联网。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时必须遵守网络道德,那么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慎独的含义及其在网络社会的道德价值
“慎独”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慎独”既可以作为一种修身方法,也可以作为一种人们要达到的精神境界。总结整理研究者对“慎独”思想的注解,可以将“慎独”的含义分为两类:一是独处时谨慎不苟;二是内心意志专一。这就是要告诫我们无论是在有人监督还是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服从内心高尚如一的意志,始终如一的约束自己,做到表里如一。
任何的道德教育都是实现自身道德发展的自我构建活动,因此道德教育就是为了实现大学生网络道德成长的一种自我构建活动,其目的在于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性,最终促使大学生形成网络自觉性,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这与慎独精神所蕴含的独处时谨慎不苟和内心意志专一的思想,强调依靠理性自觉,形成自身道德自律的人格修养方法有着内在的相似性。由此,在高校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建设时就可以把“慎独”思想作为新的支撑点,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养分,增强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自律性,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结构和体系。
慎独思想对于当代的网络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理性的网络认知水平。网络道德认知是网络道德情感、信念和行为的基础,“慎独”思想中提到的独处时谨慎不苟的自觉遵守道德准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的认识水平和能力,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自身网络道德意识的基础和网络道德自律的导向性机制的形成。其次,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识是在道德形成过程中起着动力作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时,也需要加入情感因素进行催化,形成网络道德的情感体验。传统的“慎独”思想所强调的自我道德监督,意志合一的理念能够指导大学生自觉增强对网络道德的认同感,将道德情感同道德意识结合起来,进一步形成坚定地网络道德意识,始终坚持网络道德规范和原则。再次,有助于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道德理想是人们对道德标准和理想人格的最高追求,更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一环,不仅对于网络道德的养成有着重大意义,也对大学生自身的人格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慎独”精神提倡内心意志专一,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课程中融入慎独的思想,能够强化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修养的愿望,从而不断地激励自己在网络生活中始终向善,追求高尚的网络道德。最后,有助于减少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失范行为。“慎独”的思想倡导大学生在进行网络生活时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道德自律,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认知和网络道德意识,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提高网络道德的自觉性。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推行“慎独”的途径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时可以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条途径来进行,在理论教育方面主要是采用理论知识讲授的方法,把慎独精神的内在要义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出来,从而使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自觉克服不良现象的影响,远离不健康的内容。另外,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实践教育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让大学生能够身体力行地体会到正确积极的网络道德观念的莫大益处。
第一,要做好“慎始”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接触网络之初,就该让大学生明了网络世界是同现实世界一样的客观存在,都有着自身不可违背的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原则,必须做到洁身自好,谨言慎行,以确保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念朝着正确恰当的方向发展。
第二,要做好“慎微”教育,告诫全体高校学生切勿在细枝末节处犯错误,特别是进行网络浏览时防止出于好奇、无聊等原因而导致的行为失范,微处更应自律,自觉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
第三,要做好“慎隐”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性,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要自律,自己独处时也要做到内心的意志合一,特别是在网络生活中,很难为大学生构建他律的环境,此时,“慎隐”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第四,要做好“慎言”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和语言的诚信度,在网络虚拟且自由的特征下,也要恪守道德规范,拒绝信口开河及各种不恰当、不健康的言语,教导大学生认识到网络中语言的重要作用,自觉做到文明用语、诚信上网。
第五,要做好“慎行”教育,行动是展示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最好平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促使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得到改善。在大学生中推行慎行教育,构建有效的监督和奖惩机制,时刻提醒高校学生在使用网络时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恰当选择浏览的内容。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网络行为的理性意识。
研究者们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提倡,在高校道德教育课程中渗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开展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慎独”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历久弥新,所提倡的独处时谨慎不苟和内心意志合一的理念对于今天大学生道德教育有着非常大的价值,特别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更需要以慎独的精神作为支撑和重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和未来的发展以及网络环境的精华和维护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英]约翰?诺顿.互联网从神话到现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3]张卫.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8.[4]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
第五篇:大学生道德教育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社会关于大学生道德缺失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主要归结为评价标准的滞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社会大环境和个人素质等几个方面。根据分析结果,文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重要性,从社会、学校及家庭个人等各个方面提出建议,形成合力,协同努力、配合育人,共同筑起道德的铜墙铁壁,从而唤起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重塑我中华民族的良好道德形象。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缺失,思想政治教育,措施探讨;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各种矛盾凸现。在这个深刻变化的时代,一些大学生由于受到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受到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多元文化、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道德水平出现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和谐的现象,诸如,有些大学生在家是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坐享其成,在学校也是很孤傲,没有涵养,同学之间关系冷淡、僵化,常常因一些小事争吵不休,互不相让,有时大打出手,甚至走向极端、闹出严重后果、触犯法律[1]……。
众多媒体更是推波助澜,严肃批评抨击了80后一代,认为这是一个理想信念不足,爱情观轻率,诚信缺失,好逸恶劳铺张浪费、道德观念淡化的一代。在众多媒体的曝光下,当代大学生俨然已经成为桀骜不驯的叛逆者,更有媒体以“马家爵事件”进一步衍射理想信念不足、心理素质脆弱,以个例未婚先育的女大学生严厉抨击当代大学生爱情观轻率、贞操观淡化,以助学贷款还款率低、毕业生就业违约率高等现象渲染了诚信缺失。是媒体言过其实还是我们的大学生真的出了问题,其实关于道德的进步与滑坡,很多时代的很多人都有过争论,差不多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感觉自己处于一个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时代,当然现在的大学生身上确实在很多方面存在问题,比如说诚信问题等,但这并不单是中国的问题,日本、美国的情况也类似,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据16号文件指示和要求,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该怎么做呢。
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评价标准滞后于道德水平的发展是根本原因
判断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学生道德是发展了,还是倒退了,首先就必须弄清楚评价标准是什么,评价标准不同判断的结果就不一样,现在来看,目前我们不自觉使用的两个评价标准可能已经不适合当代的大学生了。
其一是已经过时的标准,即用旧时代的标准来衡量现代的大学生,国家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道德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的变革,用过去的标准来要求现代的人,不论对那个人群来说,都是有问题的,比如说节俭问题,“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节俭标准对现代的大学生来说确实需要改进,节俭是很重要的,但随着时代的不同我们就不能像过去那样来要求现在的学生了。再比如说现在比较敏感的恋爱问题、贞操观问题,其实潜意识里,很多人还是用过去的标准来衡量评价当代的大学生的,70-80年代的人们,在他们那个时候恋爱本身就是不好的,自然就转入地下,而21世纪的大学生,受到西方爱情观的冲击,尤其是性解放、性自由主义的影响,他们的恋爱观、贞操观已经发生了变化,你还用已经被修正的标准去评价判断当代大学生,结果就是你会发现现在的大学生身上到处都是问题。
第二个就是用理想化、浪漫化的标准去评价衡量当代大学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理想,每个社会也有它的道德理想,目前来看,大学生这个群体仍就是中国社会的精英群体,社会对他们具有更高的期待,这是正常的,但是道德理想和道德期待是一个主观的东西,过高的,过浪漫的理想作为人生的追求是没问题的,但是作为一个普遍的评价标准就有问题了,就像现在很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给孩子造成了巨大压力,压抑了孩子的积极性,出现了负面影响,对于大学生也一样,我们的整个社会像一个大家长,对他们过高期待反而使道德教育显得虚伪,显得假太空。[2]
2市场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是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
道德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关系,市场经济强调物质需求方面的多一些,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非常突出的,比如说没理想、没追求、功利化、利己主义,这些在西方国家也是一样,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往往是“配套”的,市场经济所追求的就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利润的最大化,从消极的方面来说,个人主义走向极端所导致的利己主义的东西就会增多,因为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物质化的社会,物质化的社会往往是越来越俗气,无论你怎么评价,很多时候整个社会大众的美丑观和审美趣味都在降低。
3社会大环境影响是大学生道德缺失的间接原因
社会没有理由一味地指责大学生,今天他们的行为,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也是现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受害者。现在的社会上不讲信用的人、铺张浪费的人、投机取巧的人比比皆是,社会成员普遍缺乏理想信念、缺乏责任感。为官的虚报政绩,结果反而官越做越大,为商的制假卖假,反而发了大财等等。这些“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叫大学生们作何感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大学,耳濡目染慢慢随波逐流了。
4学校有效教育缺失是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直接原因
教育体制的缺陷和教育者的失误对大学生的道德缺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几十年来教育体制一直是应试教育,它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心理和思想道德教育,缺乏一种文理兼备的教育观、人的全面发展观。一般来说教育的投入主要放在硬件上,而缺少对人文教育的过问,忽视了道德建设。殊不知拥有过硬的道德素质,对一个大学生的成才起着决定性作用[2]。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坏了,这个人的本事越大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所以高等院校在向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注重良好的道德素质的修养,并且呼吁全社会也要更多地认可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技能。
其次,大学德育工作机制存在着缺陷,大学德育工作被机械地分解为相对独立的模块,“两课”教师集中于社科部或马列部,而设有的专职德育工作人员如班主任、辅导员又归属于各个院系。“两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课后却缺乏与学生的深入交流而未能对学生更进一步的教育指导,因此难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与思想困惑;作为院系的专职德育工作人员又由于理论知识不足,自身素养的缺乏,加之工作琐碎、繁杂,也只能顾及学生的日常管理,从而以“堵”代“疏”,视德育任务为对违反纪律的大学生以惩处。加之教学、管理各块之间相对独立相对封闭,缺乏交流与协调,导致德育工作的失效。
第三,由于受科学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影响,道德教育演化同其他教育一样,成为了一种知识教育、认知教育,视德育智育化,把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的等同于道德知识的掌握,以机械的限制性的管理、处罚替代德育。全然忽视大学生日常在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多样化的道德实践,忽视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导致道德规范难于有效的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信念,致使德育停留在他律的层面。
另外我认为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这一问题也是值得商榷的。
5个人基本素养降低是造成道德缺失的主观原因
在当今大学校园里,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仍然是主流,只不过是少数学生的道德败坏行为影响了校风、学风,从而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形象。近年来的高校扩招,让许多人圆了大学梦,但是招进来的学生只凭分数,道德水平却参差不齐,甚至一部分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存在缺陷。
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到个人主义的影响,集体主义观念很薄弱,自我约束能力很差,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顾集体、国家利益,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没有集体主义荣誉感,认为学习是为了个人前途”或为“家长争面子”,很少有人会将自己的命运前途与国家的未来联系起来,这些人多时主观上认识不够深入,学校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时间长了,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于是出现了一些“道德残疾”的大学生。
此外还有媒体方面的原因,媒体把某些问题凸现出来是有功的,但从评价的角度讲是相当不全面、不理性的,媒体喜欢能够吸引眼球的新闻,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新闻,一方面他是事实,另一方面他的取样是特别少、不足以代表全面的,所以有时他会误导整个社会。
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措施探讨
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及家庭个人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形成合力,协同努力、配合育人,共同筑起道德的铜墙铁壁,从而唤起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重塑我中华民族的良好道德形象。
1强化道德意识,净化学生心灵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实际上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外部反映,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增强自身抵抗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德育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最大限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主动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把自己塑造成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从而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德育必须坚持以正面教育为辅,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主,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通过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自觉克服不良思想和行为,并主动接受和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形式。在德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是认识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他们接受教育的过程,既是运用理论知
识解决思想认识的过程,也是通过解决思想问题进行自我教育过程,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从外界获取知识、接受教育,而受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其自身的深刻认识。作为教育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约束、自我评价,实现由“被动教育”到“主动教育”的转变,还要教会其自我教育的方法,如内省法、慎独法、自我分析法等,以便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最终实现德育的目标[3]。
此外德育教育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自身和谐全面展。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个体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基础。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要采取切实措施,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不断探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和谐健康发展,成为和谐社会的真正有用人才。
2加强道德建设,健全道德体系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六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先后作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发展。随着贯彻落实《纲要》的不断深入,正确的道德观念在人们心中越来越牢固,人们充分认识到,每个公民既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也是道德建设过程的参与者,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在自觉参与中使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改善了居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提升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文内涵,使老有所养、失有所助、贫有所帮、灾有所救,公民道德建设让整个社会日益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园,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逐步在形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互交融,产生了强大力量,正不断推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向前发展。
面向未来,公民道德建设仍然任重道远,有德则安,循德则兴。当前,我国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充分发挥道德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各种社会评价机制十分重要,没有一个完善的社会评价体系,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而作为社会缩影的学校也就不可能“出污泥而不染”,只有加强社会道德法制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踢开德育的绊脚石,才能使德育工作有本可宣。
3强化学校职能,开展道德教育
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离不开“德才兼备”的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阵地,面对高校德育现状,面对形势的深刻变化,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探寻、创新高校德育工作,努力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德育所要面对的对象是一个整个的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合,所以我们要掌握德育原则,即必须遵循德育发展的自身规律,符合科学性的要求,同时德育工作在复杂的社会中面临复杂的问题和对象,必须借鉴相关学科的方法,如心理学、伦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做到既要解疑释惑,又要凝聚人心,既要理直气壮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又要和风细雨、恰如其分地分析是非曲直,让受教育者心服口服。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可以说目前的德育教育是有缺点的,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已经形成了强制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即教师上课就是教,学生学,然而对于思想道德这样一个特殊的课程,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不但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可能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所以我们必须创新教育模式,创新德育模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忽视主体需要、轻视人文关怀、注重教条灌输的经验型、工具型、单项式的德育模式,以实现高校德育模式的现代化。使高校德育凸显主体精神,回归生活世界,强化隐性德育的渗透功能,提升大学生的品格高校德育。4构建德育环境,营造文明氛围
道不可以坐论,德不可以空谈。德育工作的关键是践行,重点应放在知行统一上。德育环境包括两个层面:即学校的内环境和社会的外环境。学校的内环境指学校内部的班级、同辈群体、课堂、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社会的外环境指学校外部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大众传媒以及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心理等。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环境内部的各要素有一致性,也有不一致性。重要的是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减少磨擦,构筑新型的德育环境,形成社会化和开放性的道德教育体系。重视和加强显性的道德课程,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培养学生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同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潜在道德教育作用。重视学校各科正式课程教育的德育功能,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同时,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关
注不良事件的背景,如谁的观点、什么文化背景和历史情境,教育学生永葆民族文化的精华,坚守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御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3]。
努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内外部生活空间,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为此,我们必须占领宣传教育主阵地,在电视、广播台、新闻报纸,互联网上大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传播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讲话精神,同时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定大局的间题,旗帜鲜明的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思潮敢于开展批评;其次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利用一切手段传播介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同时,使他们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宽视野;再次可以在学校、社区设立心里救助站或心理咨询中心,使每一个心里不畅快的学生都可以找到一个倾诉的地方和倾诉的对象,通过心理咨询和救助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思想问题,提供单独的指导和帮助,实施个性化德育教育[4]。最后必须在校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精心策划,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励志青春主题报告会,网络道德问题辩论,重大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等,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来感召他们。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整个社会最有活力最有生气的力量,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当代大学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能很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并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反之,如果让少数大学生的错误思想蔓延、任其发展,忽略德育,就会影响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大学生德育对于创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和重要性,认真努力地探索、研究、加强、改进、做好大学生德育工作,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