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世界带到你面前美文
黑木敏幸20岁那年,在芝樱花丛旁遇到一位名叫山口婧子的姑娘,两人一见倾心。他向她承诺,要带她去周游世界。婚后,黑木料理着几亩田地,婧子在家照顾3个孩子,生活艰辛却很温馨。
孩子渐渐长大,家里经济条件愈发拮据。工作变得更繁忙了,一年365天没有休息,每天早上4点就起来劳作,两人计划的旅行一次又一次泡汤。
婧子52岁那年,由于严重的糖尿病而导致失明。医生说,此种失明已经不可逆转。对于这个憧憬着旅游并热爱着生活的女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那天,一个疯狂的念头从黒木脑海中蹦出:“婧子最喜欢的花是芝樱,她无法看到芝樱开放的美景,可她能嗅到花香啊!如果……”说干就干,黑木开始背着婧子实施自己的计划。
初夏的一天,黑木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婧子走出院落,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芝樱气息。她惊讶地说:“老头子,怎么回事?你买了很多芝樱啊?”黑木动情地对她说道:“这不是我买的,是我栽的。我把院子里栽满了你最爱的芝樱,这样,虽然你看不见,但你能闻到它们的味道。虽然我没有办法带你去环游世界,但我希望这片花海能吸引全世界的人来到你身边……”
就这样,经过两年的工作,黑木种下了10000株芝樱,粉红色的芝樱花完全覆盖了2000平米的角角落落,这里成了一片花海,吸引了日本各地游客的造访,最多时达到每天7000人。
每年的四月,盛放的芝樱花都会向婧子展示着爱人永远的爱意。
第二篇:遇到你真好美文
周末,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个慵懒闲散的午后,“酷狗”循环播放着喜欢的歌曲,我坐在地板上整理收纳箱,一打很久以前存放的信件和高中毕业留言册不经意间出现在眼前。
展开信纸——
“妈妈,田田祝你生日快乐。”在一张明艳的小卡片上六岁的女儿歪歪扭扭地写着这样的一行文字,下面标注着书写的日期是我生日的那一天。
“妈妈:不要生气好吗? 这次没有考好是田田的错,我一定努力学习,争取下次考出好成绩。”下面标注的日期告诉我写在明信片上的这行稚嫩的文字写于女儿小学四年级。
“梦想的开始大多都是如此:独自站在远方的战场,但众神站在彼岸反对。但妈妈,不管怎样,我都要手握理想的武器,因为我始终相信,流过的所有泪水受到的所有的磨难甚至伤害都将会是自己人生的勋章!”这是女儿高中毕业报考志愿的时候写给我的长长的一封信中的一段,工整的文字里透着一股子倔强,这也是我收到的女儿的最后一封纸质的信件。
“宝贝儿,我刚才看到你以前给我写的信了,要不要读给你听听?”我打开微信给女儿发送了一条语音,没有回复。女儿应该正在忙着她的大学毕业答辩论文吧,我翻开了高中毕业留言册。
“在一个浪漫的雨季,有人扣响我的家门,你说:无事,来坐坐……临别时,我说:有空,来坐坐……”“当年华已逝,会有两个满头银丝在微风中飘飞的老妇人手挽手一起追忆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吗?”“只有相濡以沫,此情天长地久!”……一段段留言旁边大都是一张两寸黑白照片,那时候照彩照是一种奢侈。翻看着留言册上同学们那一行行娟秀灵动或疏朗飘逸或龙飞凤舞的文字,也细瞅着照片上一张张还略显青涩的清纯面庞,一种温暖的感觉和久远的回忆一起在心中升腾回旋。
“各位亲们,想看看你们30年前的书法真迹和妩媚俊朗的青春模样吗?请我吃大餐!”我在高中同学微信群里发了这样的一行文字,然后选择继续读信。
“老师,我不忍心去麻烦您,有好几回我悄悄地立在青坪小石子路上等您,渴望能够在您路过的时候遇见您。可是当您真的从办公室出来的时候,我丧失了迎上去见您的勇气……”这是一个署名“晓琳”的女学生在二十年前写给我的,清秀的字体一如她秀美的模样,但我清楚地记得,她文章写得极好但因为有口吃的毛病,所以非常自卑甚至封闭,几乎不和别人交流更是从来不敢在公众场合说话。为了让她走出自卑,我采取了给她写信、面谈、把她的文章当范文在班上诵读等等很多的方式,还呼吁科任老师和班上的同学都去关心帮助她。
“明天我就要回到母亲的身边了,这个暑假,我要好好陪着她,全心地爱她,因为她也一样地爱我、疼我。我要告诉我的妈妈,在河南荥阳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和她一样爱着她的小草,然后看着舒心幸福的笑怎样溢满她沧桑的脸……”读着这个曾经自名无人疼无人爱的“小草”的信,我不由得嘴角上扬,想到她最初的叛逆对自己单亲妈妈的仇视,想到我们一次次在校园内散步在操场上谈心,想到周末请她到家里做客想到她高中三年的巨大转变。
突然地非常非常怀念那些写信读信的日子。
写信时想象着对方最近的生活情状想象着两人在面对面娓娓而谈,寄出信就开始想象对方读信时的表情和心情,然后是迫切等待对方的来信的心情以及拆开对方的来信及读信时的惊喜和愉悦……那由一个个用心连缀的文字构成的书信所传达的情愫是在键盘上敲击的规范一致的文字所不能比拟的啊——打印出来的文字横平竖直却失去了很多手写文字的温情脉脉和文字中飞扬的真切情意了呀!现在重读信件,曾经的令人感动的美好回忆在脑海中一一复活了,等到鬓生华发时能够拿出我们手写的信笺读一读品味一下那时那年美好的瞬间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
“妈妈,我出生时爸爸给我写的信、你和爸爸给我印下的小手印小脚丫我都记得;你把我十二岁生日时你们送我的书打开,扉页上是不是有你写着……你和爸爸给我写的所有的信我都拍了照片收录在我的百度云盘里。对了,妈妈,未知的远方太让人迷恋……”手机屏幕上显示这样一行文字还有亲亲抱抱的表情。
“亲爱的,我们高中的留言册你还保存着,强烈要求观看我的照片和留言,不过,要私聊哟!”“别嘚瑟,我也有你写的留言和照片,有没有看看的冲动,发个红包就给你看”“强烈要求保护我的肖像权” ……当然更多的是习惯性的沉默,就是那种即使发个红包也是只抢红包不发声的那种沉默。“让短信飞一会儿吧”,我在群里写下这样的一行文字留下一个狡黠的笑的表情。
据说晓琳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胆小自卑的女孩子了,她后来做了一个小小的手术,说话早已不再口吃,自信优雅的她现在是某品牌在某省的总代理,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生活优裕和美好。小草现在怎样了呢?她毕业后我们通过几封信的,然后就慢慢地没有了联系。她应该也早已结婚生子,和母亲一起过着温馨幸福的日子吧。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赵咏华的老歌《最浪漫的事》在耳畔回响。岂止是爱情,亲情、友情、师生情不也是如此吗?人生最理想最浪漫的生活状态就是相遇后我们彼此珍惜,后来的我们一直都在一起有联系!
但是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我们无法阻止像纸质书信等这些传统的事物的衰退、消逝,就像我们无法挽留住一些曾经的师生情、同学情一样。但是没有了纸质书信,却有了电子邮箱、微信、QQ、百度云等更便捷的社交工具、平台让我们天涯咫尺;一些人陪伴我们走一程然后离开了,但让我们曾经的岁月不荒凉不寂寞,更重要的是,又有一些人走过来继续陪伴我们前行。
龙应台在她的《目送》一文中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亲若父女母子也逃避不了分离的结局。细想一下,面对广袤的空间和强悍永恒的时间,分离是世上所有遇见的必然宿命。也许,我们不应该太贪婪,不能想着纸质书信的温馨又恋着网络平台的快捷,不能奢望每一次相遇每一种感情都有“后来”。也许,对于生命中遇到的所有美好的人和事,我们由衷地说一声“谢谢,遇到你真好”就够了!
整理好收纳箱,天色渐晚,夕阳下的窗台温暖而明亮,两只麻雀在窗台叽叽喳喳欢快地跳跃。
第三篇:让幸福快乐找到你美文
一日在街上遇到一位退了休的同事,一年多不见,竟然老去许多。问他退休在家的生活情况,他告诉我,他和老伴都有退休工资,儿女也都很孝顺,是不缺吃,不缺穿,一切都不用劳心费神了,一心只图个安度晚年,可谁知,吃了睡,睡起来吃的安闲生活使他们很无聊,还患了病,虽说都不是什么大病,但天天得吃药打针,活着不觉得幸福快乐。“人活着,觉不着幸福快乐,那是因为你没有学会让幸福快乐来找着你呀!”听罢他的诉说,我告诉他。
是的,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要学会在一种为人生的努力中去品尝生活的滋味。美国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进行的一项实验发现:如果一个人能学会在为人生的努力中品尝劳动,品尝创造的滋味,并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灌注进去,那么幸福快乐就会找到你。
幸福快乐是一种追求。人生一旦没有了追求,就失去了生活目标,也就湮没了生活的乐趣。年轻的人是这样,老年人也是这样。许多老年人都是在“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中体味着无比的快乐。我们县里一位副县长的母亲82岁了,还在街邊手工做鞋垫卖钱。我理解那位母亲,也理解那位做县长的儿子。“晚霞未必逊晨曦”,这些老人一生都在追求,生命因追求而充实,因充实而幸福快乐着。
第四篇:世界在我面前(报告文学)
世界在我面前(报告文学)
冬日的北京,庄严的人民大会堂。
中央统战部组织的“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正在这里隆重举行,2万多人通过视频会议系统,把目光聚集在会场上那鲜花簇拥的演讲台。
“下一位演讲者是九三学社的代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杨佳教授。”主持会议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高声宣布。
在万众注目下,杨佳在姐姐的引领下走上讲台,一身白色裙装在淡雅中透出刚毅和从容。她为什么要由姐姐牵引着走上讲台?人们的心中掀起一阵小小的波澜。
她的演讲一开始就让人心潮难平:“失明将我的人生一分为二,29岁前超越别人,29岁后超越自我。”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杨佳质朴而深情的演讲被掌声一次次打断。她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她对生活火热的激情燃烧着台上台下。
坐在主席台上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同志,无党派人士代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听众,流下了热泪……
黑暗中那道亮丽风景
29岁时,杨佳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一名讲师。
在面对硕士生、博士生的讲台上,她1米72高挑的身材,白晳、清丽的面容上,那双眼睛清澈而智慧,再加上讲课时优美的教态、脆丽的音调、流畅的板书,浑然成了教室里一道亮丽的风景。世界,为她而绽放。
然而,就在那年冬天,在北京一个寒冷的早晨,她醒来时眼前一片漆黑,那双因视神经病变、久治无效的眼睛彻底失明了!
失明!可怕的中途失明,距今已整整20年了。
面对突袭而来的黑暗,风华正茂的杨佳,有多少事业要继续、有多么漫长的道路要走啊!
杨佳生活的路是从故乡长沙开始的,岳麓山是定格在窗前的风景。
她就读的湖南师大附中,是人才辈出的百年名校。杨佳是这所中学那届实验班的学习委员和外语课代表,并在长沙市中学生数学、外语竞赛中名列前茅。
老师发现了这个学生的优异潜质,在她念高一下学期时就动员她不上高二直接报考大学。于是,15岁的杨佳成为郑州大学英语系的学生。
郑州大学同样十分看重这位年龄最小、成绩最佳的学生,让她提前半年毕业留校任教,教二年级。那年杨佳19岁,相当一部分学生年龄已超过这个小老师了。
工作三年,22岁的杨佳再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4岁杨佳研究生毕业再留校任教,于是她脚步轻盈地走进中科院研究生院教室里。
但是,29岁的她,却陷入永远黑暗的世界。
这本来是她在世界上最熟悉的一方空间,却整天四处碰壁,一迈步踢倒了暖壶,一抬手碰倒了茶杯,多少次半开的门碰破了头,桌椅板凳撞伤了腿。多少次习惯性地拉开窗帘,期盼着一缕曙色、一抹夕照,哪怕是一点点星光!
光亮不但没来,黑暗却更深了。杨佳的婚姻也遭到了变故。做一个残疾人多难啊,做一个残疾女人更难上加难,而失明又是残中之残啊!深陷黑暗的杨佳路在何方?
挺起来,迈开步!
像孩子一样,她在父母的帮助下学穿衣、吃饭、走路。用吸管喝饮料,用盲杖探路。不能看书就听书,不能写字就学盲文。盲校不收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就单独拜师,从ABC摸起。
阅读关过后,她要重返讲台。
从家到学院要坐公交、挤地铁,横穿北京。当时她家住十楼,而电梯的开动时间是早6点半到晚12点。为了赶上早8点的第一节课她必须6点之前离开家,也就是说她每天早晨都要在狭窄的楼道里从十楼走到一楼。对于一个盲人来说,这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后来家搬到没有电梯的六楼,一上一下又是100多级台阶。多亏妈妈那双手啊,那双把杨佳从幼年拉到童年、又从童年拉到少年的手,而今又拉起而立之年的杨佳,上下于楼道之间,奔波在人群内外,保证女儿在上课铃声响起前走进教室。
爸爸退休之后,退而不休,尽管腿有伤病,仍然从妈妈手中接过女儿的手,这三双手20年链接出了浓浓亲情。
为了站稳讲台,为了准确无误的板书,趁教室无课无人,杨佳让妈妈领着自己一步步丈量从门到讲台的距离,讲台到黑板两边的距离;多媒体教学的触摸屏上,杨佳请爸爸帮着贴上一块块作记号的胶布,提示她准确无误地操作;为了提问时不张冠李戴,她必须把每位同学的声音存进记忆……几周课下来,学生们居然没有察觉他们的老师再也看不见自己的学生了。
又是一个平静的早晨,杨佳像每天一样走进教室,同学们全体起立,一道道目光透过睫毛下的蒙眬,目送着老师走上讲台,班长走上前去把一束鲜花轻轻送到老师手里。
突然飘来的芳香,让杨佳明白了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发生在老师身上的一切。她把鲜花抱在怀里,声音很轻:“谢谢同学们,谢谢!”
“谢谢老师——谢谢老师——”同学们异口同声。
声音落下,教室里变得很静,仿佛能听到眼泪夺眶而出的声响,清晰而激越……
大洋彼岸的掌声
新世纪到来的时候,研究生院提出了创建国际知名、亚洲一流学院的目标。为了适应学院的发展需要,杨佳决心继续深造,再读书,而且去世界最好的大学,去学最新的专业!
2000年,已失明八年的杨佳报考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准备攻读公共管理硕士。
杨佳从容不迫,凭借熟练的英语、敏捷的才思和丰厚的知识贮备,对答如流,完美发挥。当考官听完杨佳回答的最后一个问题,满意地笑了,笑得像北京的春天。
在肯尼迪学院最后审定录取名单时,庞大而严格的录取委员会,要重点听取面试考官对杨佳情况的汇报,因为这个考生太特殊了!
面试考官认为全面介绍毫无必要,她语气坚定得不容置疑:“这位中国考生优秀得让哈佛除了录取别无选择!”
5月,杨佳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北美洲7月的阳光拥抱了这位风尘仆仆的东方学子。
肯尼迪学院二楼的教室里,杨佳总是坐在前排靠窗的位置。
哈佛大学这座培养出八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府,授课从不照本宣科,学生全凭笔记。杨佳用学校专为她提供的特殊键盘不停地打字。一堂课下来,她的笔记已是一篇完整的讲义。她每天学习到凌晨,不仅完成了所有的学习任务,还多学了三门课程。
领导艺术是肯尼迪学院的权威课程,讲的多是美国总统的领导艺术。这让杨佳心里暗暗不平,卓越的领导人西方有中国也有!于是,杨佳开始撰写自己的论文:《论邓小平的领导艺术》。
导师为杨佳的论文破例打了哈佛最高分“A+”。
毕业典礼是学校的节日。院长约瑟夫·奈亲自为杨佳颁发毕业证书。全场的目光聚焦过来,院长的声音洪亮又充满磁性:“祝贺你,中国的杨佳,哈佛的杨佳,我们的杨佳!”
哈佛归来,中科院研究生院支持杨佳开设《经济全球化》、《沟通艺术》等新课,并把她所授课程评为“优秀课程”,又把她从优秀教师再评为杰出贡献教师,并授予她中科院“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称号。
在任奥运会专家顾问期间,她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制定了“NP3S”专业服务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她还担任《科技助残全球化与标准化》科研项目负责人,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唯一一位盲人女性。
2008年杨佳第一次参加两会,就应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邀请,用英语直播为期两周的“杨佳日记”,把自己两会间的独特感受传播到全世界。北京奥运会期间,她再次主持“杨佳日记”专栏,有声有色地推介奥运、介绍北京。
向世界证明
2008年10月下旬,杨佳随全国政协视察团去上海视察,一份急电中断了她的行程,要她立刻赶赴纽约竞选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委员。
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是监督、审察《残疾人权利公约》执行情况的机构。按照公约规定,委员会要由12名专家组成。目前已有23名候选人,要由当时的41个缔约国投票选出,竞争相当激烈。
11月3日投票开始。联合国总部功能齐全的会议厅里座无虚席,副秘书长亲临会场。41个缔约国都派出高级代表,23个候选人所在国更是派出大使和大使级的官员。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刘振民坐在杨佳前面,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刚刚接任安理会轮值主席的张业遂大使也专门赶来。
大会第一项议程是23个候选人所在国分别介绍自己选派的候选人。刘振民代表中国政府介绍杨佳:“联合国早在2000年开始研究制定保障残疾人权利的文件时,杨佳就已参与其中,她是这一公约诞生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投票结果,杨佳在第一轮就高票胜出!
坐在前排的张业遂大使抑制不住激动,握住杨佳的手:“祝贺你,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委员。”
2009年2月,委员会首次会议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召开。主要议程是选举产生主席团。
杨佳发现候选人中唯独没有亚洲的代表,这无疑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歧视,对未来的履约也极为不利。
在听到几位委员自荐的发言后,杨佳举牌要求发言:“我们委员会是全球残疾人维权的监督机构,当今世界哪个洲残疾人最多?亚洲!哪个国家残疾人最多?中国!因此,这里理所当然的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区域,这里工作优劣决定着我们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全球工作的成败……”
杨佳的一席发言引起强烈共鸣,作为亚洲代表,她被提名为候选人,并当选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在2010年选举时又获连任,成为4名官员中唯一的连任者。
北京,杨佳的家里。
新闻联播正播送青海玉树地震消息,又一批健全人在一瞬间进入残疾人的行列,杨佳心急如焚。
在她的请求下,两天后,全世界看到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为中国青海玉树地震发表的近千字的深情而感人的声明:“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与蒙受地震灾害的中国政府和人民同甘苦共命运,谨此向灾区表达深切的同情与关切,委员会感谢中国政府在应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所作的种种努力……”
沉甸甸的殊荣
2011年是杨佳相当繁忙的一年。
她两度赴美,三赴日内瓦,还去了一次韩国。
3月10日,杨佳收到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贺信,祝贺她获得该院校友成就奖的提名。
校友成就奖是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1997年设立的,“旨在表彰在某领域作出重要贡献、成就、创新及履行社会责任,从而使人们的生活得以改善的杰出校友”。目前包括杨佳在内的120名校友被提名候选,他们个个都是遍布全球的精英,被提名就是一种荣耀!
在过去的14年间,仅有18人获得此项奖励,而且宁缺毋滥,14年中有4年空缺。在获奖的18人中15位是美国人,他们有副国务卿、美联储主席、州长等,多为政府高官。中国大陆尚无一人获得此奖。
由院领导、教师、毕业校友和在校同学组成评委会经过层层选拔、多轮淘汰,杨佳在120名获得提名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校友成就奖2011唯一的得主,同时也成为中国大陆获此殊荣的第一人,成为全世界获此奖励的第十九人。
5月14日上午,颁奖仪式在肯尼迪学院著名的肯尼迪报告厅举行。杨佳深深地吸一口从查尔斯河岸飘来的久违的花香,走进这阔别十年的大厅。
这十年,她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讲台走上了联合国的讲台。
这十年,她从中国走向世界,路漫漫困难重重。
这十年,每一天都是对黑暗的一次果敢的穿越,每一步都是在既无光亮也无尽头的隧道里一往无前的跋涉。
评委会的评语是:“作为一位杰出的残障女性代表,杨佳长期从事保障残疾人人权和利益的工作,不只是在中国,而是在世界范围内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她29岁失明后,成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教授,她是中国政协委员,并在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担任领导职务,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为推动北京300多个残疾人家园的发展,为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为搭建全球残疾人服务性网络平台均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手捧奖状的杨佳有些激动,在掌声稍微平静时即兴感言:“亲爱的老师、校友们,亲爱的哈佛肯尼迪学院,时光过得好快,记得十年前,我就是坐在这里参加新生入学第一天的培训,一位老师对我们说,学校对你们充满信心,甚至超越了你们对自己的信心!这话让我温馨至今。”
掌声打断了杨佳的话,她平静一下自己:“请让我借用惠特曼著名的诗篇《大路之歌》来同大家一起分享我此刻的感受:
我轻松愉快地走上大路,我健康自由,世界在我面前……”
第五篇:活出自己 世界才能找到你
活出自己
世界才能找到你
我们都在说活得像自己,那什么才是自己呢?是那个感觉自己不漂亮,然后想着美容化妆的你吗?是那个觉得自己不名一文,想要购这买那的你吗?是那个到现在还是单身,总想着找个伴的你吗?我们活在自己描绘的理想里,却把当下的自己糟蹋得千疮百孔。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
一个人,生活可以变得好,也可以变得坏;可以活得久,也可以活得不久;可以做一个艺术家,也可以锯木头,没有多大区别。但是有一点,就是他不能面目全非,他不能变成一个鬼,他不能说鬼话、说谎言,他不能在醒来的时候看见自己觉得不堪入目。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
命运不是风来回吹,命运是大地,走到哪里你都在命中。贾宝玉是真性情,鲁智深也是真性情;鲁智深一句唱词儿“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贾宝玉眼泪就下来了,顿时就有了感觉。可是你让贾宝玉抡个棍子去打,那无疑是找死。他们爱好不同,性情很不一样,但是呢,都是真性情,它就通了。
只有在你生命美丽的时候,世界才是美丽的
我到了新西兰一个小岛上,把身体交给了劳动。四年之后,有一天,我忽然看见黑色的鸟停在月亮里,树上的花早就开了,红花已经落了满地。这时候我才感到我从文化中间、文字中间走了出来。万物清清楚楚地呈现在你的心里,一阵风吹过,鸟就开始叫了,树就开始响了。这个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在你生命美丽的时候,世界才是美丽的。
生命的美丽不在于全是美和喜悦,在这个阴阳混生的世界里,没有暗就没有亮。你打开一半的暗,就会暗淡一半的亮,就意味着失去一半与暗辉映的迷蒙美。举着放大镜活着,看得越细,镜里的自己越狰狞
人的更大痛苦,不是清楚不了,而是糊涂不了。想清楚有聪明就够了,想糊涂却需要智慧。这个世界,更多的是聪明人,越聪明越清楚,越清楚越计较,最后痛苦得撇不开,放不下,挣脱不了。
活得清醒就不一样了。如果说清楚的人在水中,清醒的人就在岸上。清醒的人不是站得高了,而是离得远了,明白了有些浑水不必蹚,有些鱼儿不必羡,活得太清楚才是最大的不明白。清醒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清楚的人是什么都想要。
什么都想要,才是最大的麻烦。生活中,我们不懂得做麻烦的减法。常常是没麻烦,自找麻烦。举着放大镜活着,看得越细,放大镜里的自己,样子就会越狰狞。你只有活出了自己,找到了自己,这个世界才能找到你
恬淡平和的人,容易活得清醒。清醒的人,不是逃避开了尘世的喧嚣,而是在这样的喧嚣中让自己安静了下来。用林徽因的话说,就是学会了“在自己的内心修篱种菊”,他们更关注精神和灵魂,宁可丢下尘世的脚步。人可以不清楚,但不可以不清醒。要让一颗心,慢慢地欣赏在路上,而不是憔悴挣扎在路上。活一回,不是来过、活过,而是没自来、没白活。至少,你要活得像自己。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你只有活出了自己,你找到了自己,这个世界才能找到你。那么多人没有活出自己,就是不能接纳现在的自己
活出自己的方法也只有接纳,之所以那么多人没有活出自己,就是不能接纳现在的自己,抗拒排斥现在的自己,对现在的自己不满意,于是设想出了很多个理想的自己,以为那个才是真正的自己,也误认为只有那样的自己才是精彩的,其实,这都是人的欲望的产物。欲望无限,即使那样的自己达到了,还有另一个自己没有实现,于是沉溺在痛苦的泥沼中。
那个对身材不满想要整容的你是真实的你吗?那个单身独处想要找个人陪的你是真实的你吗?那个感觉马上不名一文难以处理匮乏感的人是真实的你吗?这些都不是,这些都是你的欲望,都是你的逃避。
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的接纳自己的时候,才能成为真实的自己,不被世俗的观念限制,不理会外在的评价,不拿外界的标准来约束自己,比如,当社会认为什么是漂亮的时候,不去韩国整容,不去化妆品店,你有自己的观念和原则,那就是真实的自己。也唯有你成为真实的自己,你才能活得精彩,你才能活出自己,因为没有约束,那就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