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初建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10:52: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初建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初建教学反思》。

第一篇:《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初建教学反思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生在幼儿园已有初步的接触,接受起来不是很困难。但学生大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此,教学的重点就要落在“为什么是这样的”,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弄清比较大小的方法,真正会比较数的大小。另外,大于号、小于号的运用也是个难点,学生容易混淆,所以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教学,便于学生记忆,从而降低难度,正确应用。

通过这次上课,发现自己存在很多问题,结合教学设计进行总结:

首先,在组织课堂方面,必须要用学生们喜欢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且要有序的组织教学,既要控制住学生,又能够使学生更大极限的参与到教学中。如果能够找到他们的平衡点,那将会对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在教学设计方面,设计有点偏离了轨道,注重了教学环节的设计,希望可以更加出彩,却忘记了更重要的一面,所有的出彩设计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掌握知识要点,并能够解决数学问题。因此针对这方面,我以后不仅在设计环节上加强逻辑性与灵活性,而且要深入理解教材、教参中的重点与难点。

然后,在教学环节上,这一节课的开篇,以学生们做游戏拔河比赛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引导学生去掌握两个大数更直观的比较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采用师摆,学生配合的方式,这样使学生不能身临其境的去体会比较的过程,若采用先启发学生想一想,然后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通过展示不同的方法,使学生自己尝试找到最好的办法来比较两个大数,也使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一对应的好处。

其次,在引出大于号与小于号时,首先我采用介绍两位孪生兄弟的方法吸引学生,然后再引出两个数的大小比较,这样不符合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的方式,应该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时提取出大于号与小于号。而且关于大于号与小于号的区别介绍很少,应该加上儿歌,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形象的记忆。最后,我是在做题的过程中来强调大于号、小于号的区别,应该是先学习大于号与小于号的区别,再通过练习加强和巩固知识要点。

最后,在讲课的语言方面,应该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与语言,不应该用成人化得语言与他们沟通,这样会适得其反,要引导、启发他们,与他们沟通,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而不是教师在给他们上课,要做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

第二篇:《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刘宁宁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青岛版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2-15页信息窗3 教材分析:

学生在前面刚刚认识了1-10各数,这部分内容是在数数的基础上学习数的大小比较。教材呈现的是拔河比赛的场面,图中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有拔河的人数、啦啦队的人数、观看的人数及男女生的人数等。首先利用两边拔河人数不相等,引导学生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接着利用跑过来的同学加入到比赛中,使两边人数相等,学习两数相等的关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比较方法,最终要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

学情分析: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生在幼儿园已有初步的接触,接受起来不是很困难。但学生大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此,教学的重点就要落在“为什么是这样的”,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弄清比较大小的方法,真正会比较数的大小。另外,大于号、小于号的运用也是个难点,学生容易混淆,所以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儿歌形式教学,便于学生记忆,从而降低难度,正确应用。教学目标:

1、在拔河的情境中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会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教学难点: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教学关键: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教学准备:

学生:小圆片、1-10数字卡片 教师:课件、小圆片、1-10数字卡片 过程设计:

活动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拔河比赛吗?谁能说说应该怎样进行这个比赛?今天一(1)班的同学正在进行拔河比赛,咱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

[设计意图:由拔河的谈话引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交谈中明确拔河时两边的人数要相等,从而为本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活动二:认识大于号、小于号

1、比赛怎么还没开始呢?怎样才能知道哪边人数多,哪边人数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快动脑筋思考,想到了同桌相互说说,比比看谁的办法好!(学生思考后交流)

2、汇报展示:谁能说说你的好方法?(指名到黑板前演示,学生可能会出现用数的方法、摆小圆片的方法等)

3、讨论:哪种方法能让人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引导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4、9比10小,10比9大。在数学上有一对符号可以表示数的大小关系。你们看,他们来了:(课件演示两个符号的自我介绍)听了它们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关注它们的形状很相像,开口相反等)5、9比10小可以写成:9〈 10,读作:9小于10 10比9大可以写成:10 〉9,读作:10大于9 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你有什么好办法区分大于号和小于号呢?(引导学生交流,可以用儿歌如: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可以用手指如:把左手食指和中指撑开,形成一个小于号,“大口朝右

小于号”,把右手食指和中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等等。)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注意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围绕同一个问题,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树立这种意识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关键的。同时还注意了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再次,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活动三:认识等于号

1、现在我们再回到拔河的场地看看,现在可以比赛了吗?为什么?同桌相互说说。

2、你能像刚才那样用圆片摆一摆,使别人一眼就看出两边的人数同样多吗?

3、同样多用哪个符号表示呢?你知道吗? 第2/4页

10等于10可以写成10=10,读作:10等于10 [设计意图: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的过程中,应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是学生能说的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能教的就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小伙伴。] 活动四:练习与拓展

1、练习使用“<”“>”

在比赛现场还有许多啦啦队员,哪边的人数多呢?你能用大于、小于表示吗?试一试!同桌相互说一说。

2、游戏:排排队。请10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6、7、8、9、10,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1)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2)谁最大?谁最小?你能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吗?(每个学生用 “﹤”“﹥”摆一摆)看谁想的多!再上台汇报。[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一方面复习了前面所学的1-10各数,另一方面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弹性练习空间,满足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通过汇报交流,又给了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活动五:总结与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课题)下课后请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我们下节课交流,比比看谁找得多!

[设计意图: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再在课堂中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通过交流,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比较数的大小 9比10小 9〈 10 10比9大 10 〉9 10等于10 10 = 10

第三篇:教学设计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高新区第一小学

齐冬梅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2-15页信息窗3

【教学目标】

1、在拔河的情境中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会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境串说明】

本节课以“拔河比赛”为主题,创设了以下几个情境,将学习大于、小于、等于号融入这一大情境之中。学生在前面刚刚认识了1-10各数,这部分内容是在数数的基础上学习数的大小比较。教材呈现的是拔河比赛的场面,图中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有拔河的人数、啦啦队的人数、观看的人数及男女生的人数等。首先利用两边拔河人数不相等,引导学生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接着利用跑过来的同学加入到比赛中,使两边人数相等,学习两数相等的关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比较方法,最终要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

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拔河比赛吗?谁能说说应该怎样进行这个比赛?今天一(1)班的同学正在进行拔河比赛,咱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

【设计意图:由拔河的谈话引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交谈中明确拔河时两边的人数要相等,从而为本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比赛怎么还没开始呢?怎样才能知道哪边人数多,哪边人数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快动脑筋思考,想到了同桌相互说说,比比看谁的办法好!

(学生思考后交流)

2、汇报展示:谁能说说你的好方法?(指名到黑板前演示,学生可能会出现用数的方法、摆小圆片的方法等)

3、讨论:哪种方法能让人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引导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4、9比10小,10比9大。在数学上有一对符号可以表示数的大小关系。你们看,他们来了:(课件演示两个符号的自我介绍)

听了它们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关注它们的形状很相像,开口相反等)5、9比10小可以写成:9〈 10,读作:9小于10 10比9大可以写成:10 〉9,读作:10大于9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你有什么好办法区分大于号和小于号呢?

(引导学生交流,可以用儿歌如: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可以用手指如:把左手食指和中指撑开,形成一个小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把右手食指和中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等等。)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注意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围绕同一个问题,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树立这种意识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关键的。同时还注意了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再次,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1、现在我们再回到拔河的场地看看,现在可以比赛了吗?为什么?同桌相互说说。

2、你能像刚才那样用圆片摆一摆,使别人一眼就看出两边的人数同样多吗?

3、同样多用哪个符号表示呢?你知道吗?

10等于10可以写成10=10,读作:10等于10

【设计意图: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的过程中,应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是学生能说的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能教的就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小伙伴。】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练习使用“<”“>”

在比赛现场还有许多啦啦队员,哪边的人数多呢?你能用大于、小于表示吗?试一试!同桌相互说一说。

2、游戏:排排队。请10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6、7、8、9、10,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1)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

(2)谁最大?谁最小?你能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吗?(每个学生用 “﹤”“﹥”摆一摆)看谁想的多!再上台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一方面复习了前面所学的1-10各数,另一方面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弹性练习空间,满足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通过汇报交流,又给了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3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课题)

下课后请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我们下节课交流,比比看谁找得多!

【设计意图: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再在课堂中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通过交流,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篇:《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青岛版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2-15页信息窗3

第1、2个红点和一个绿点 教材分析:

学生在前面刚刚认识了1-10各数,这部分内容是在数数的基础上学习数的大小比较。教材呈现的是拔河比赛的场面,图中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有拔河的人数、啦啦队的人数、观看的人数及男女生的人数等。首先利用两边拔河人数不相等,引导学生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接着利用跑过来的同学加入到比赛中,使两边人数相等,学习两数相

等的关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比较方法,最终要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学情分析: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生在幼儿园已有初步的接触,接受起来不是很困难。但学生大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此,教学的重点就要落在“为什么是这样的”,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弄清比较大小的方法,真正会比较数的大小。另外,大于号、小于号的运用也是个难点,学生容易混淆,所以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儿歌形式教学,便于学生记忆,从而降低难度,正确应用。教学目标:

1、在拔河的情境中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会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教学难点: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教学关键: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小圆片、1-10数字卡片 教师:课件、小圆片、1-10数字卡片 过程设计:

活动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拔河比赛吗?谁能说说应该怎样进行这个比赛?今天一(1)班的同学正在进行拔河比赛,咱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 [设计意图:由拔河的谈话引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交谈中明确拔河时两边的人数要相等,从而为本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活动二:认识大于号、小于号

1、比赛怎么还没开始呢?怎样才能知道哪边人数多,哪边人数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快动脑筋思考,想到了同桌相互说说,比比看谁的办法好!

(学生思考后交流)

2、汇报展示:谁能说说你的好方法?(指名到黑板前演示,学生可能会出现用数的方法、摆小圆片的方法等)

3、讨论:哪种方法能让人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引导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4、9比10小,10比9大。在数学上有一对符号可以表示数的大小关系。你们看,他们来了:(课件演示两个符号的自我介绍)

听了它们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关注它们的形状很相像,开口相反等)5、9比10小可以写成:9〈 10,读作:9小于10

10比9大可以写成:10 〉9,读作:10大于9

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你有什么好办法区分大于号和小于号呢?

(引导学生交流,可以用儿歌如: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可以用手指如:把左手食指和中指撑开,形成一个小于号,“大口朝右

小于号”,把右手食指和中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等等。)[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注意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围绕同一个问题,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树立这种意识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关键的。同时还注意了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再次,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活动三:认识等于号

1、现在我们再回到拔河的场地看看,现在可以比赛了吗?为什么?同桌相互说说。

2、你能像刚才那样用圆片摆一摆,使别人一眼就看出两边的人数同样多吗?

3、同样多用哪个符号表示呢?你知道吗? 10等于10可以写成10=10,读作:10等于10 [设计意图: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的过程中,应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是学生能说的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能教的就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小伙伴。]

活动四:练习与拓展

1、练习使用“<”“>”

在比赛现场还有许多啦啦队员,哪边的人数多呢?你能用大于、小于表示吗?试一试!同桌相互说一说。

2、游戏:排排队。请10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6、7、8、9、10,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1)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

(2)谁最大?谁最小?你能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吗?(每个学生用 “﹤”“﹥”摆一摆)看谁想的多!再上台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一方面复习了前面所学的1-10各数,另一方面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弹性练习空间,满足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通过汇报交流,又给了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活动五:总结与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课题)

下课后请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我们下节课交流,比比看谁找得多!

[设计意图: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再在课堂中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通过交流,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 9比10小 9〈 10 10比9大 10 〉9

10等于10 10 = 10 创新特色:

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

游戏:排排队。请10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6、7、8、9、10,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1)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2)谁最大?谁最小?你能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吗?(每个学生用 “﹤”“﹥”摆一摆)看谁想的多!再上台汇报。

这一设计,是在学生已认识了1-10各数及大于、小于、等于的基础上安排的一个开放性练习。在这样的题目中,学生既可以得到基础性的训练,又可以开阔思路,发散思维,同时增加了练习的乐趣,避免了呆板、枯燥的练习。与常规练习相比,学生更乐于参与这样的游戏练习,效果较好。

另外在课的结束,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下课后请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我们下节课交流,比比看谁找得多!

这样就把简单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原来藏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而学好了数学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悄悄的播下了“学好数学大有用处”的种子,也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并不遥远,就在身边”,从而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第五篇: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案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七级吕戈庄小学 姜福海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8-21页信息窗4 【教材分析】

学生在前面刚刚认识了1-10各数,这部分内容是在数数的基础上学习数的大小比较。教材呈现的是拔河比赛的场面,图中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有拔河的人数、啦啦队的人数、观看的人数及男女生的人数等。首先利用两边拔河人数不相等,引导学生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接着利用跑过来的同学加入到比赛中,使两边人数相等,学习两数相等的关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比较方法,最终要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教学目标】

1.在拔河的情境中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会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现实情境,让学生数一数、比一比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形成有论据、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与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教学难点】

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教学准备】

学生:小圆片、1-10数字卡片 教师:课件、小圆片、1-10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拔河比赛吗?谁能说说应该怎样进行这个比赛?今天一(1)班的同学正在进行拔河比赛,咱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

【设计意图:由拔河的谈话引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交谈中明确拔河时两边的人数要相等,从而为本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认识大于号、小于号

1.比赛怎么还没开始呢?怎样才能知道哪边人数多,哪边人数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快动脑筋思考,想到了同桌相互说说,比比看谁的办法好!(学生思考后交流)

2.汇报展示:谁能说说你的好方法?(指名到黑板前演示,学生可能会出现用数的方法、摆小圆片的方法等)

3.讨论:哪种方法能让人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引导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

4.9比10小,10比9大。在数学上有一对符号可以表示数的大小关系。你们看,他们来了:(课件演示两个符号的自我介绍)

听了它们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关注它们的形状很相像,开口相反等)

5.9比10小可以写成:9〈 10,读作:9小于10 10比9大可以写成:10 〉9,读作:10大于9 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你有什么好办法区分大于号和小于号呢?

(引导学生交流,可以用儿歌如: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可以用手指如:把左手食指和中指撑开,形成一个小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把右手食指和中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等等。)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注意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围绕同一个问题,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树立这种意识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关键的。同时还注意了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再次,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三、认识等于号

1.现在我们再回到拔河的场地看看,现在可以比赛了吗?为什么?同桌相互说说。

2.你能像刚才那样用圆片摆一摆,使别人一眼就看出两边的人数同样多吗? 3.同样多用哪个符号表示呢?你知道吗? 10等于10可以写成10=10,读作:10等于10 【设计意图: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的过程中,应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是学生能说的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能教的就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小伙伴。】

四、练习与拓展 1.练习使用“<”“>”

在比赛现场还有许多啦啦队员,哪边的人数多呢?你能用大于、小于表示吗?试一试!同桌相互说一说。

2.游戏:排排队。请10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6、7、8、9、10,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1)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

(2)谁最大?谁最小?你能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吗?(每个学生用 “﹤”“﹥”摆一摆)看谁想的多!再上台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一方面复习了前面所学的1-10各数,另一方面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弹性练习空间,满足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通过汇报交流,又给了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五、总结与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课题)下课后请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我们下节课交流,比比看谁找得多!

[设计意图]: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再在课堂中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通过交流,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 9比10小 9〈 10 10比9大 10 〉9

等于10 10 = 10

下载《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初建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初建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虎头小学王海伟 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只需在此基础上......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王家庄小学马迎花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着力体现新课标的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我创设生动的情景,用生活中装修买家......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的思路是以填空的形式引入,学生复习基础的大数知识,再比较数的大小,为后面大数的比较做基础,引出大数的比较。把我国面积最大的六......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5篇)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焦莉莉 1、本节课采用导学案教学,通过温故互查让学生复习三年级已学过的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接着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让学生有目......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专题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作者:王莉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11更新时间:2009-10-282009年3月,我第一次接触到“生本教育”的理念,对“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

    亿以内数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第五课时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亿以内数大小比较(教材第11页的内容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亿以内数的大......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模拟上课教案

    《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模拟上课教学设计 宁真海尔希望小学 李青 活动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拔河比赛吗?谁能说说应该怎样进行这个比赛?今天一(1)班的同学正在进行拔河比......

    《比较数的大小》教学反思

    《比较数的大小》教学反思 《比较数的大小》教学反思1 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都是在教师的激励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而学生的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化,学生的学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