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学:第8章 社会制度
教学目标:
1、理解社会制度的类型和构成
2、从社会学角度理解政治制度,经济制度
3、理解克尔曼报告对中国的启示
4、了解我国的教育制度
教学重点:社会制度的含义、构成,克尔曼报告的启示 教学难点:制度化,教育社会学观点 教学内容:
§8 社会制度
导言:
电影《孩子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一所简陋的山区学校师资奇缺。于是,队长就把一个在这里插队的知青安排到学校做教师。由于没有教材,知青便按照自己的一套方法教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了“孩子王”。他和学生以字典为赌注打赌,并在打赌过程中给学生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给学生讲述“从前有座山”的故事,使得朗诵该故事的声音从一个教室传到另一个教室……他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激起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但这些做法却违反了当时的教学内容和条例,最终他被退回队里。临走时,他把自己唯一的一本字典留了和他打赌的学生,并在上题了字……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按规矩办事往往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孩子王”就是没有按规矩行事,而丢了“饭碗”。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各种规矩。上街交通法规;学校校规、守则;超市店规;企业、工厂厂规„„从小到大我们也一直被灌输“遵纪守法、守规矩”的观念。
其实,在社会学视野中,规矩便是所谓的社会制度。
§8.1社会制度概述
在社会中,会受各种社会制度的管理和约束。而社会如果没有了社会制度,就会处于一生混乱之中。因此,社会学也关注对社会制度的研究。
在我国古代,就有比较完备的社会制度。我们所说的“礼”,就是古代社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周礼》、《礼记》就是记录和阐述我国古代社会制度的著作。在《礼记·曲礼》中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政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这里的“礼”就是社会制度,规定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行为模式。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就有丰富的记载。而现代的许多社会科学,对社会制度也非常重视。
社会制度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模式和规则,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它们规定了社会关系网络中每个特定角色的权利、义务及行为方式。
而在中国,社会制度具有三层含义:①宏观意义上的社会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②中观意义上的社会某一具体领域里的社会规范体系,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③微观层面上某一组织结构内部的规范规则,考勤制度,值班制度,学生守则,医生职责。社会学主要研究的是中观层面的制度。
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价值标准,组织规范体系和物质设备是制度的外在形式。根据这一认识,我们把社会制度定义为: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是指各种社会系统内,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规范与系统内社会成员的共同行为模式的总和。)
一、社会制度的特征
1、普遍性(一切社会中)
2、相对稳定性 如果一个制度朝令夕改,会使人无所适从
3、复合性
4、变异性
不同时代不同性质,不同社会有不同表现形态
5、强制性 强制性有强有弱,分成不同层次:
6、阶段性 阶级打上阶级烙印
二、社会制度的历史演变
首先要说一下社会制度的起源。社会制度为什么会产生?从理论的角度来划分,大体分为人类基本需要起源论和社会需要起源论。
人类基本需要论的人认为,制度起源于人类的四种基本需要——饥饿、爱情、虚荣和恐惧。饥饿产生社会自存制度,如工业组织、商业组织;爱情产生社会自续制度,婚姻、家庭;虚荣产生社会自足制度,如礼仪、娱乐等;恐惧产生宗教制度。台湾学者龙冠海也持这种观点:“人有营生的需要,便有经济制度; 有性的需求,便有婚姻制度;有生殖育种的需要,便有家庭制度; 有和平相处的需要,便有政治法律制度;有抵御敌人的需要,便有军事制度;有传达思想的需要,便有语言、文字、交通制度;有解释和对付自然力量的需要,以求精神上的安慰,便有宗教制度。这些制度都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而每
一个制度,都有一种基本需要为其依据。”
而社会需要起源论的人认为社会制度是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和途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社会制度的形成有两种途径。一是自发形成,由民俗升格为民德,再由民德发展为制度;二是立法产生,通过立法的形成制度。
三、社会制度形成的关键阶段:制度化
制度化是指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具体过程:
1、确定共同的价值观念
2、制定规范
3、建立机构
四、社会制度的类型和构成
1、类型
本源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家庭制度(满足生存和延续的需要)
派生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满足人类发展和社会秩的需要)
2、构成
(1)基本观念与基础理论
基本观念是制度的灵魂,体现社会的普遍价值。而观念系统不是专门设定的,而是体现在一系列的理论或思想中。如学校的教育背后总有一整套文化观念作为支持,包括培养目的、校训、教师的敬业精神等,折射出一个制度的灵魂。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辍学就是那一所山村小学得以存在的精神核心,没有这一观念的维系,那个学校早就维持不下去了。
(2)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都包含着一套规范体系,规范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等)以及行为模式。规范体系包括风俗、习惯、传统、惯例、道德、伦理等(不成文的)和准则、章程、条例、法律、纪律等(成文的)
社会中通常的规范形式包括习俗、规则、道德与宗教、法律等。(3)组织系统
这是制度的实体部分,涉及职能的分工和人员的分配,用以检查和推动制
度的运行。组织系统包括组织的管理者、职能部门和具体执行任务的组织成员。一项社会制度是否顺利运行,除了必备一套令人接受的观念系统,一套合理有效的规范体系外,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领带于一套分工严密、权责清晰、效率超前、领导有方的组织系统。例如,学校从校长到老师,再到保洁员,他们都必须遵守学校所要求的行为模式,他们的存在和工作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也就是说,组织系统是执行者和推动者。
(4)设施系统
是制度运行的空间场所和物质基础。没有物质设备,制度就发挥不了作用,设施系统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性的物质设施,如政治制度的政府、军队、法庭、监狱等;经济制度的货币、银行、公司、工厂、商店等;宗教制度的教堂、神庙、神器、经书等;教育制度的学校、教学楼、图书馆、教材等。另一类是象征性标帜,例如国旗、国徽、党旗、军旗、校徽等,具有一定象征意义,在一定范围内起到团结一致、增强凝聚力的作用。
以上四部分构成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制度,缺一不可,无法也不必要严格分开。即有它的灵魂(概念、规则)又具有躯体(组织、设备)
五、社会制度的功能
1、行为导向功能
为了使人们的角色行为保持一定程度的协调和一致,保障社会生活的有序性和连续性,社会总是通过一系列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社会制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通过规范体系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地位和角色,也就为人们提供了思想和行为的模式,使其依照行事。
2、社会整合功能
社会制度的调控与整合功能是行为导向功能的强化和延伸。社会制度通常通过鼓励及惩戒等方式来调适角色关系,消除社会运行的障碍,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促使社会行为有序化。人们只要规范行事,就会使整个社会关系结构完整,社会活动有条不紊,各方面默契配合,整个机体运转灵活。
3、传播和创造文化功能
社会制度作为一种整合力量,通过保存和传递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使之得以世代沿袭,并在空间上得到普及和发展。人类文化都是在制度中保存、施行、表现出来的,是靠制度规定来进行实践活动的,制度促进文化累积与继承,推运创造新文化。
4、社会化功能
人的社会化正是在社会制度的规范下进行,而学习的内容正是这些规范体系。也就是说,从制度的层面来看,社会化是制度化的过程,从社会化层面来看,制度化是社会化的手段和方法。
§8.2 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社会制度中的本源制度,它对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作出了规定(主要由经济法规、条令、经济组织条例及其职能和性质的规范等方面构成),社会学对经济制度的研究不在于经济内部结构问题,如供需、产销、征税等问题„„而在于研究经济与其他社会制度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经济制度起源与人类生活的需要。
一、经济制度对人们经济行为的规范(164页~165页12345)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2)对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分工的规定;(3)对社会经济运行中交换活动的规定;(4)对市场运行的规定;
(5)对经济活动中相互承诺的规定。
二、职业社会学
1、三种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林、牧、渔(与自然资源收集、开采)第二产业:制造业、工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服务行业、银行、医药、教育等)
2、职业的专业化
专业化职业:指必须具备广博而系统的理论和科学技术知识,并受过一定的训练才能胜任的职业。
专业化的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区别166页
三、劳动和异化
异化:人们在自己无力支配并认为是压抑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条件面前的体验的一种束手无策、孤独和毫无意义的感觉。
由于高度分工,工人担负责任很小,他们一无工具、二不拥有最终产品,三不能参加决策,生产的利润也进不了自己腰包。因此,失去了劳动的积极性,产生异化。
四、消费者社会的来临和消费社会学研究
§8.3 政治制度
一、政治制度概述
1、政治制度:指的是国家权利如何产生、如何行使和有关权力结构的规定,由国家颁布并强制执行的,用以约束社会成员和群体活动的规范体系。(换句话说,就是规范个人或团体获得权力并在社会中对他人实施权力的体系。)
2、功能
(1)维持社会秩序
(2)管理公共事务,起到协调、规划和监督作用
二、政治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是以政治制度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学分支。
主要研究社会现象中的政治现象,其中包括政治秩序、政治行为、政治权力、政治过程,以及政治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等。
三、权威的三种理想类型
1、权力:是一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身上(不管别人愿不愿意)的一种权力
2、三种理想类型 韦伯 权力合法性问题
魅力型统治的基础 知先、英雄、领袖、救星(卡里斯马型)传统型统治的基础 西欧长老制、世袭、家长制 法理型统治的基础 法令、规章必须合乎法律
§8.4 教育制度与教育社会学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既包括知识的传播,也包括人格的教育。
广义: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一切社会活动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人的品德,发展智力体力,以便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段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制度是社会的启导、延续和发展制度,是社会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传授知识与科学,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规范体系及其组织机构的综合。它的目的主要是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和科学技术代代相传并使之发扬光大,通过人的素质培养促进社会进步。
不管广义教育还是狭义教育,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而对社会个人有哪些具体的功能呢?
一、教育的功能
显见功能:被人们认识到、认可并有意造成的功能
1、推动社会经济、政治
教育与经济、政治与关系:(1)社会经济、政治决定教育,教育也离不开经济、政治的保证(2)教育对经济和政治有巨大的反作用,经济、政治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教育的发展。
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功能:(——生产力功能)(1)使劳动力增值(2)使科学知识增值(3)促进生产力发展 教育对社会政治的功能:(1)促进社会政治的延续(2)提示社会政治生活的质量(3)推动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
2、传播文化
通过教育使文化传承下来,并通过教育创造新文化并传播开来,受教育—学文化
3、凝聚社会力量
教育通过社会整合来凝聚社会力量。社会整合包括价值整合、功能整合、文化整合、人际整合。我们通过教育的启发引导,使人们具有共同的价值标准,具有大局意识实现责任分工、密切合作,和谐生活在一个大家庭,并通过集体观的教育引导,使大家团结协作,实现社会整合。
4、发展自我
人并非生而知之,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知识、技能,来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5、筛选人才
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人才能大小。因此,受教育程度的差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筛选人才的依据标准。
6、发明创造
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发明创造,发明创造的基础在于教育。潜在功能:
(1)社会流动和社会稳定(2)实现社会控制(3)看护班,婚介所
二、科尔曼报告及启示
1964年美国詹姆斯·科尔曼教授带领一个研究小组收集了美国各地4000所学校60万学生的数据,进行了美国教育领域所做的最大规模的调研。然后他们对这些调研材料大量地进行了分析,到了1966年,科尔曼向国会递交了《关于教育机会平等》的报告,这就是美国社会学史和教育史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
人们知道,在此之前,黑人学生的文化教育水平较低,而且相对于白人差距越来越大。科尔曼和大多数人一样,都以为这种差距主要是学校的物质水平和条件造成的,或是受教育的机会和种族不平等造成的。而调查结果发现:黑人和其他弱势少数民族后裔(拉丁裔和印地安人)相对比白人中产阶级缺乏一种改变和控制自己前途的自信。科尔曼把这种现象称为self esteem(自我评估)。受种族肤色等因素造成社会地位的影响,这些处于弱势的学生,自我评估比较低,他们觉得环境过于强大,不可能通过教育改变他们的人生。他们对自己的前途缺乏自我期望,觉得没有盼头,学习士气比较低。从而造成学习成
绩低,与白人相比差距越来越大。这就是美国当时的教育状况。而《科尔曼报告》出台后对美国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补充资料:
科尔曼等人研究的主要创新是处在于将学生学业成就引入到教育机会均等的研究领域,并在教育投入与产出间进行综合分析,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对学校的投入、师资水平、设备设施的调查而提出不平等性问题,其主要结论如下:(1)美国公立学校存在着严重的种族隔离问题。(2)校际间差距对不同种族的学生有不同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就更多地依赖于他们所在的学校,而白人学生的学业成就较少因为学校的设施、课程和教师条件等受到影响。白人学生中学业成就只有10%可归因于学校,而南部黑人学生比例高达20%。(3)造成黑人儿童学习水平低的原因主要不是学校物质条件,而是学校内的社会因素,即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同学的社会经济背景等。传统观点认为造成黑人和被人孩子学业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物质水平和条件,但科尔曼等分的调查结果发现,黑人学生所在的学校和白人学生所在的学校在学校设施、教师工资条件等有形条件上的差距,并不像以前想象得那么大。“科尔曼报告”就影响白人学校学生学业成就差异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同学的社会经济背景差异,其次是教师素质的差异,而设备和课程的差异是最不重要因素。“科尔曼报告”还指出,学生的学业成就还与学习期望有很强的相关性,学生处于不同的同学环境中将会取得不同的学业成就。(4)同学间的社会经济背景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有不同的影响程度。“科尔曼报告认为”将低收入阶层的孩子送到中等收入阶层占大部分的学校,对低收入阶层子女有好处,而对中等收入阶层子女不构成伤害。科尔曼等人认为,这是因为低收入阶层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受影响。科尔曼解释说,在中等阶层家庭,信心和成就根植于成人的监管和教育,中等阶层的孩子大都在家里学得多一些,从同学和老师那里学的东西要少一些。科尔曼对此问题的研究被许多后续研究所证实,即使是最激烈的反对学校种族融合的人也认为白人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因为种族融合而下降。这个发现也是“科尔曼”报告中极具重要意义的研究结果,甚至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科尔曼法则”。(家庭经济背景的差异最终造成的是家庭文化的差异,当它成为影响学生学业水平的主要因素以后,教师所能做的,就是除了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水平以外,就是帮助家长认识到家庭文化对孩子学业的影响,并帮助做一些改善工作。作为学校,在编班级的时候要把学生家庭经济背景合理搭配作为编班的重要因素加以考虑,以创造能够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环境。
调查发现: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主要是与学生本身的阶级背景相关。黑人学生大多来自下层阶级家庭,因而在对学习要求的准备上和精神动力上,普遍比多数中产阶级家庭的白人学生差。
说明学校教育不孤立的,而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
启示:学校教育确实存在着不平等的现象,而这种不平等的现象是由什么引起的?——社会的不平等和系统内部的不平等。
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例如“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的颁布——有法可依;学前教育——研究生及承认教育的完整体系的建立;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增加等。但我国的教育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足。特别是教育与公平的问题。
教育本来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它应该给予每个人平等的起点,应该不受出身、家庭收入、社会地位的影响,但由于我国教育制度的缺陷,使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功能无法发挥。
首先是义务教育发展部不平衡。80年代中期,基础教育权限下放,由地方政府负责。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同,产生了差异。政府投入不同。东西有差异,城乡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其次,面向学生的教育质量不公平。好学生、差学生,老师的态度截然不同。
导致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因素:
1、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分级管理”
2、学生家庭条件参差不齐
3、升学率导致的马太效应 教育系统内部形成的不平等
1、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差别
2、学生的成绩论等次
三、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1、教育制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独木桥——扩招,扩大高中职业化教育比重昂,终身教育政策
2、建立具有开放性和弹性的教育制度 职业学校、私立学校
3、保持不同层次教育制度之间的协调发展
调整结构,发挥教育整体
4、多出、快出和出好人才
一方面,依照规律组织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加强思想与社会之一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出合格人才。
四、教育社会学
社会的发展需要决定了教育社会学的产生。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领域有传统教育社会学派和新兴教育社会学派两种主要观点。
传统的主张站在教育学的角度研究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是教育学的分支;新兴的强调站在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教育体系结构,尤其是与其他社会制度的关系,认为是社会学的分支。
讨论: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
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式学习。
2、围绕主题通过图书馆、期刊网、互联网收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3、一周后,以小组为单位递交一份研究报告。(PPT格式)
4、由于小组成员1~2人汇报研究成果。
第二篇:印度的社会制度
印度的社会制度
一、印度实现免费医疗制度无论是上至心脏病,下至感冒牙痛等,都可以在豪华的印度医院里接受免费治疗,治疗期间还有标准为10美元/日的营养补贴,也就是说住院期间的饮食支出也是全免的。
二、印度实现免费的教育制度,在印度,所有适龄儿童都必须强制入学接受教育。但是并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学校方面还提供免费的午餐。而且这个免费教育的范围是从幼儿园到大学,为了鼓励一些外来移民和印度的少数民族入读普通的学校已融入印度社会,政府还对此有补贴。完善的高等教育,印度的高等教育体系承袭英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是人类最完善的高等教育制度。印度理工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理工大学,在美国和印度的教育界有“考不上印度理工,才到麻省理工来的”的说法。
三、印度发展从来不搞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上世纪印度独立时,美国著名化工大王杜邦拜访印度向尼赫鲁总统建言,在印度开设化工厂。但尼赫鲁总统拒绝了,他说,洁净的恒河水是印度人的母亲河,绝对不能有一丝污染。60年来印度从来没有化工问题,并且建立了以机械,钢铁,生物技术,IT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工业。
四、印度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分享了经济增长的成果。当下,印度人平均月工资65112卢比,约合人民币6650元。其中孟买和班加罗尔人均工资最高,目前人均约8.6万卢比,折合人民币12700元;与中国接壤的东北部首都地区最低,月均工资在52000至48000卢比(人民币4200至5360元)之间。
五、美国《福布斯》杂志统计印度40富豪榜,没有一个从事房地产。排在前四名的富豪财富综合高达2000亿美元,比中国富豪福布斯榜的前50名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而且其中有传统的石化、钢铁行业,也有新兴的IT技术和制药行业。
六、印度国营铁路是印度为数不多的国企,作为公营企业是被限制盈利的。印度火车大多是免费的,可以随时上车,随时下车。尽管每年依赖印度政府财政补贴,但是印度国营铁路一直拒绝出售车票牟利。
第三篇:什么是社会制度的公平
社会制度的公平与不公平是基于属性的而言的。
封建社会制度的公平是基于官位大小的。如果两个人的官位大小一样,那么他俩所受到社会的待遇是一样,这就是封建社会制度基于官位属性而言是公平的。
但是,封建社会制度基于其他属性是不公平的。比如能力属性,封建社会不会以一个人的能力大小而使受到的社会待遇不一样,而是根据他的官位大小来对待他的。所以一个有能力的人和一个没能力的人,他俩受到的待遇可能一样,因为这完全和能力没关系。有同样能力的人受到的待遇可能不一样,因此,封建社会制度基于能力属性是不公平的。
现代社会制度的公平是基于个人能力大小的。你能否应聘成功一个岗位,取决于你是否有能力胜任这个岗位以及有没有比你更有能力的人和你竞争这个岗位。而你拥有再多钱,也没法胜任这个岗位,就没法获得这份工作。这就是现在社会制度基于能力属性公平,而基于财富属性不公平。当然,你可能通过贿赂获得岗位,如果这确实可行,这似乎预示着现在社会制度基于财富也公平。但是,别忘了贿赂是大家都鄙弃的,也就是这种基于财富公平的社会制度是大家鄙弃的,大家认可的是基于能力公平的社会制度。
从上面可以看出,社会制度的公平往往是基于一个或几个相关属性是公平的,不可能基于所有属性都公平。所以,当我们谈论一个社会制度公平与不公平时,往往是从现在社会制度基于的属性在别的社会制度里是否受到公平待遇,来判断别的社会制度是否公平的。所以,这种判断本身是存在局限性的或者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是错误的。一个社会制度不可以笼统地评价它是不是公平的,而应该指出它基于什么属性是否公平。封建社会制度基于官位大小公平,基于能力则不公平;现在社会基于能力公平,基于官位则不公平(不是你做过省长就能成功应聘程序员的,如果你连计算机语言是啥都不懂你能做什么啊)。
第四篇:社会学总结
1、实证主义:
①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②现实的而非幻想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确切的而非含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2、社会有机体论:
社会和生物有机体一样具有结构性、功能性和相互依赖性。结构分化是功能分工的基础,功能上的分化带来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
3、社会进化论:
社会进化是一个持续的、没有倒退和不间断的过程,社会进化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始终,是永恒的现象。人类社会进化的趋势是从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转化。
4、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机械团结: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团结形式。
社会分工不发达,社会个体的活动、经历和生活方式大体相同,同质性程度很高。
有机团结: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相互依赖和发达的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社会团结形式。
5、科层制:
科层制是17-18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是相对于家长制的一种现代管理方式,它以正式规则为主体,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
6、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为什么个人要加入各种社会群体?自然人是如何变成社会人的?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怎样的? ②社会结构
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什么?人们活动于其中的基本群体形式有哪些?初级社会群体在其成员发展方面的意义何在?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怎样? ③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因是什么?社会问题对于社会变迁的意义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如何?
7、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和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8、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
唯识论:社会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社会学的任务是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
唯名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认识个人是认识社会的基础,认识社会的最终目的也是认识个人。社会学要研究个体行为背后的主观动机如何建构和形塑社会。
9、社会关系:
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中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9、文化堕距:
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变迁时,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差距和错位,由此产生问题。而若要避免社会问题的产生,就必须综合全面发展,平衡各部分发展速度。
10、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① 文化中心主义:也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文化中心主义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作中心和标准,以此来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和怀疑为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② 文化相对主义: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赖以生存的环境来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它的口号是:好的文化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文化。文化相对主义表现出了一种对外来文化的容忍。
11、文化震惊:
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惊讶或者不能认同)
12、文化边际:
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一般来说,一种文化的中心地带,往往位于该文化的起源地域附近,往往具有比较稳定的最能代表本文化特色的文化特征。该文化的力量在中心地带最强,因而他接受外来文化或受外来文化影响相对较少、较弱。然而在文化边缘地带,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大大减弱,外来文化的影响较中心文化增强,边际文化也常出现两种以上文化的混合。
13、农村社区特点:
①地域特征:土地的重要性;区位的边缘化;区位结构简单;地域范围较广;工作场所与居住空间合一。
②人口特征:人口数量少、密度低;人口同质性高、异质性低;人口文化水平低、知识结构单一;职业结构单
一、社会阶层分化低;人口的社会流动性弱。
③组织特征:社会群体及组织数量少;初级社会群体占主导地位;社会组织结构简单化。④文化特征:封闭性与保守性;经验型的思维方式;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重要性;注重血缘和宗族关系;人际交往的感情色彩较重。
14、城市社区特点:
①地域特征:区位的中心化;地域范围较小;区位结构复杂;以高层建筑为主;工作场所与居住空间分离。
②人口特征:人口数量多、密度大;人口同质性低、异质性高;人口文化水平高、知识结构多元化;职业结构复杂、社会阶层分化高;以机械增长为主、人口流动性强。③ 社会群体及组织特征:社会组织占主导地位;初级社会群体势微;社会组织数量多、类型复杂;社会组织功能的专业化;社会组织的科层化。④ 文化特征:开放性、包容性;世俗化、理性化;注重业缘关系;人际关系疏离、交往表面化。
15、二元结构:
—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实体内,同时存在两个有重大差别的部分,且二者又相互隔离、难以沟通的现象。
16、郊区化:
城市中的中产阶级远离城市中心,居住在郊区,从而将城市中心让给商业中心。这种人口从城市中心迁移到郊区的现象被成为“郊区化”。
17、社会群体的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群体纽带(如血缘纽带、地缘纽带、业缘纽带); ②群体成员之间存在着长期的互动关系; ③共同的群体规范; ④共同的群体意识(群体成员对该群体的认同感,即他认为自己属于某个群体并对之负有责任)。
社会群体的特征(王思斌《社会学教程》)
①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②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③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⑤ 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
18、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①规模较小:较频繁交往和建立亲密关系的保证;
②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直接的,情感性,经常的,综合的、多层次性的,全方位的; ③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情特征:成员间的交往富有人情味,而不是一种工具理性的关系; ④人与人之间不可替代的特殊关系;
⑤非正式的群体规范:群体内部的规范往往是非正式的,比如习惯、风俗、伦理道德和群体意识等。
19、中国现代社会家庭功能、结构的变迁: 功能:
(1)原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家庭结构的变动和大规模社会组织的出现。(2)变迁:
①家庭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弱—社会分工使生活和工作地点分开,社会化大生产。
②家庭的抚育功能(包括子女的社会化和老人的赡养)越来越弱,这些功能被社会化的机构所代替。
③生育功能减弱,性与情感满足的功能加强。结构:
(1)变化:大家庭越来越少,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逐渐成为社会上主要的家庭结构形式,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2)原因: 城市:
1、退休制度和养老制度等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削弱了养儿防老意识。
2、城市福利住房制度。子女不必依赖父母
就可以获得单位住房,导致不在一起居住—规模缩小。农村:
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建房热潮
2、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推行。20、社会化的涵义:
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与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21、逆向社会化:
由传统的受化者向施化者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也称“文化反哺”。
22、继续社会化:
个体在完成基本社会化之后,为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23、社会化的主体: ①家庭
家庭是最基本的初级社会群体,它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场所。②同辈群体
又称伙伴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相仿的人组成的初级社会群体。③学校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社会成员系统传授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当儿童进入学龄期之后,学校便取代家庭,成为个人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④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是以业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它是现代社会结构的基础。工作单位承担者对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进行教育和培训的责任。⑤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指以社会公众为对象,对其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包括报纸、书籍、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
24、佛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一)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生物性的我
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其成分是与生俱来的,包括人类的基本需求和本能性冲动,其由“快乐原则”支配。(2)自我—现实中的我
自我是在本我与现实世界相互接触并适应现实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于本我的各种需要在现实中不可能立即和全部满足,个体必须接受现实的限制,学会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其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功能如下:
(1)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命;(2)调解本我的需要,以符合现实环境的条件;(3)管理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4)调解本我与超我的冲突。(3)超我—道德上的我 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将社会规范及道德标准内化的结果,其遵循“完美原则”,超我的功能如下: ①管制社会所不容的原始冲动;
②诱导自我使其能以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 ③使个人向理想人格发展。
(二)人格发展理论
1、口唇期(0岁-1岁)
力比多集中于嘴部,婴儿通过咀嚼、吮吸、吞咽及咬等口腔活动获得性满足。主要任务:断奶
不能满足:抽烟、过度饮食等。
2、肛门期(1岁-3岁)
力比多集中于肛门一带,儿童从肛门粪便的滞留与排泄中获得性满足。主要任务:上厕所训练 不能满足:杂乱无章、吝啬、固执等
3、性器期(3岁-6岁)
力比多集中于生殖器,儿童通过抚摸及显露生殖器获得性满足,出现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
主要任务:俄狄浦斯情结 不能满足:虚荣、莽撞等
4、潜伏期(6岁-12岁)
抵御恋母情结,儿童进入相对平静的潜伏期,其性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主要任务:防御机制的发展
自我在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中用来保护自身的心理策略,通过自我防御机制,个体可以保持满意的自我意象和受欢迎的社会形象。
5、生殖期(13-18岁)
力比多集中于生殖器,原有的平静状态被打破,个体逐渐对异性感兴趣,并产生了一种希望接近异性的情感倾向。主要任务:成熟的性亲密行为
(三)其他理论观点(1)、无意识理论(2)、人格定型理论(3)、阴茎情结理论
我国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道德社会化的困境
①道德教育的内容陈旧、呆板,与现实社会实践相脱离,从而造成教育效果不佳。②道德教育的社会参与低。
(2)社会转型期成年人的继续社会化问题 ①婚姻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继续社会化困境。②职业的不稳定性带来的继续社会化困境。(3)代差的加大导致的青少年社会化困境
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其反映了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①代差的加大使施化者丧失了权威性; ②代差的加大导致青少年产生规范认同危机
25、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郊区化
城市中的中产阶级远离城市中心,居住在郊区,从而将城市中心让给商业中心。这种人口从城市中心迁移到郊区的现象被成为“郊区化”。②逆城市化
指城市人口迁往农村和农村地区人口增多的现象。③过度城市化
城市人口增长的水平大于经济和社会所能承受的水平所表现出来的不良现象。
26、解决策略: ①控制大城市规模: 限制大城市人口增长;建立卫星城疏导大城市人口;通过发展中小城市吸收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② 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中等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规模适中、经济基础好,避免了大城市的缺陷,又比小城市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辐射力。③ 积极发展小城市:20万人以下也包括小城镇
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活跃商品经济,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避免大城市过度膨胀。
社会互动的涵义:
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27、社会组织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1)社会组织正式结构: 为实现组织目标所设置的,并由组织规章正式规定的各层次、各职能部门之间稳定的关系模式。
(2)社会组织非正式结构:
组织内部成员基于共同的观点、爱好及情感自发形成的一种群体结构。
28、社会组织的非正式结构的正功能与负功能:(1)正功能:
①缓解正式结构所带来的压力;
②提供正式结构以外的丰富的控制和沟通形式; ③推动组织改革、维护成员合理利益的有效力量。(2)负功能:
①非正式结构的过分整合会消弱组织权威,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
②利用非正式结构拉帮结伙、谋取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行为会造成组织过度内耗; ③以非正式结构代替正式结构,工作程序发生混乱,破坏组织的正常运行; ④ 非正式的沟通联络容易导致机密泄露,谣言四起,造成人心涣散。
29、科层制涵义:
科层制是17到18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是相对于家长制的一种现代管理方式,它以正式规则为主体,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它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30、社会互动涵义:
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31、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
①人最本质特征是用符号表示各种体验的能力,人是符号的使用者; ②人运用符号彼此沟通,符号在社会互动中发挥着中介作用; ③人通过解释他人行动中所具有的符号意义进行交流和互动; ④由于互动情景的变化,人也在不断修改对事物的定义; ⑤角色扮演是最基本的互动方式,在角色扮演中人不断进行内部解释,即想象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行动的意义。
32、社会角色的涵义: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33、社会角色的涵义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34、社会分层:
指的是一种有等级的社会结构。通过这种结构,财富、权利和声望在不同社会地位的拥有者之间被不平等的分配。
35、社会流动:
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转变的过程。其表现为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动,也表现为个人社会角色的转换,实质上是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36、社会继替:
在分层体系不变的条件下,社会位置的出缺和填补的原则和规范。
37、社会交换论的五个命题 ①成功命题 ②刺激命题 ③价值命题
④剥夺与满足命题 ⑤攻击与赞同命题
第五篇:社会学感想
社会学是人类多元化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正如作者所说:“工业化、都市化、人口流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是推动社会学产生的直接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作者说社会学是在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后产生的;如果往上推,社会学是从启蒙运动后人类思想的转变而产生的革命而带来的。而启蒙运动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人脱离神本而寻求人本。所以,从本质来说,社会学是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的产物。
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与在发展中或发展后的问题,而试图以研究的结果来找到解决的方法。但事与愿违,社会学常常能找出问题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有时看似解决了,却只是短暂的表面上的治标不治本。因为社会学到底还是以人为本,是从人的角度去了解世界上的问题。人的社会关系是复杂多变的,人的行为也是复杂多变的。社会学的整体系统观和从行为入手的方法论,导致社会学研究上的综合性。社会学强调多因素的综合分析,以便更全面,更深入地探索社会诸方面的动态实况,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广角镜。我们有信仰的人都知道,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根本就是在于人是有罪的人,且人是没有办法靠自己解决罪的。所以,我认为社会学只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却不能找出问题的本质原因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以说社会学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神学才能找出问题的本质原因也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通常会认为,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其实这正是社会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可以说,社会学是从实际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也是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其理论与学说,他有一套系统而完整的,不断充实的,不断更新的操作技术和物质设备。
书的作者说“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这我不全赞同。社会学的确是认识社会的有效工具,却不是改造社会改变社会的有效工具。因为还没有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是因为社会学而带来的,我们也没有看见世界上有这样绝对的例证。社会学只能让我们更认识社会的现象,不能让我们改造社会。从神学、历史学与伦理学来看,宗教才是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的主要动力来源。社会学不外乎是研究关于人的问题和与人有关联的一切事物,社会学是离不开人的没有人就不会存在有社会学。而人是有人性的、宗教性的、是唯一有上帝形象的被造者,在社会学里社会学只把人作为高等的动物来研究,所以它只能研究人一切外在的表现与问题;却不知其本质的来源、过程中的意义与终极的结局。从本质来说社会学根本不懂何谓人,也更不能经过研究找出方法使人活得有永恒的意义与价值,也就不能让社会有一个真正良性的运行和协调的发展。社会学即不懂人,就更不懂人是有罪性的;而一切的社会问题都是从人的罪性中出来的,那它就更不懂了。要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从本质来说必须先解决罪的问题;这样说来,社会学对于解决社会本质问题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我说社会学只能是认识社会现象的有效工具而不是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宗教信仰才是,这不是神话或纸上谈兵,这是在史上可考的;欧美国家的历史、文化、科学、现代文明都是可以站出来佐证的。
那么说社会学不是完全无用了吗?不是的,社会学有其本身存在的价值。在上面我们已经提到,社会学是可以发现社会问题的,也是可以使人们更清楚认识社会的,它更是能帮助国家决策层、机构、教会;更好地了解当地社会的各个领域的不同情况,从而能更好地做完美的计划与决策来帮助社会。虽然说社会学是人文科学,对信仰本身无多大助益。但是对于教会却有很大的帮助,是教会了解社会需要的有效工具。所以社会学是很有用的,如果我们能以神学为根基去了解、解决社会学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将是对社会很大的益处,也是教会在社会中的贡献与见证。
好久以来,我都在关注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发展。甚至曾经有段时间打算以后去考这个学科的研究生课程,到现在为止,这个想法还一直萦绕在脑中,我暗下决心,如果有机会,可能真的要到这个学科去深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渐渐地了解了社会学的发展历程,而且也逐渐地找到了一些问题的答案。应该说,中国社会学有百年的历史,而之后的“文化大革命“又似乎证明其存在的必要性。20年之后,中国社会学研究早已被世界各国的社会学研究拉开巨大的差距。78年之后,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要给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补课。此时,中国社会学研究才算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所以,一个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不是轻而易举的,应慎而又慎。
何谓社会?在我看来,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在有关子系统的配合下它能够运转,而促使它运转的动力是人类的需求。人类有了需求,就要有生产,不同的人,不同的部门和组织从而形成生产关系。其实,社会的本质就是生产关系的集合体。具体到中国,有两大社会关系网络值得我们关注,一个是农村,一个是城市。二者的关系不言而喻,可是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村和城市的差距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在西部。中国的现代化与其说是城市的现代化,不如说是农村的现代化。计划经济年代,由于较为封闭的市场环境,城市的发展较大的受到农村发展的制约,可到今天,全球的视野使城市可以脱离农村而发展。我认为,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今后中国农民的生存都将成为问题。可悲的是,直到今天为止,真正为我们农民做事的又有多少人,谁能说的清楚我们的农民弟兄在想些什么,需要些什么,更不要说那些政府官员。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需要农村和城市的协同进步。特别是在民主化进程中,农村更需要帮助,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事实。在某些地区干群关系极为紧张,当农民的忍耐力到极点之时,“暴力”便会发生。这同样是事实。农村是一个巨大的组织,它蕴涵着极强的能量,这种能量的发挥要靠领导干部的合理引导!
中国是在农业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十分有限,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脆弱的情况下推进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历史角度看,我国人口历来是流动的,不是固定不动的,不少城市就是移民城市。城市化是要让一部分农民先进城,但又不仅是让农民进城,更重要的是通过进城农民的就业和收入结构的改变,使他们能有尊严地参与和分享城市化的成果,分享城镇中的现代生活。国际上通常以居住在城镇内的人口总数占该国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水平,这在操作上比较简便,也利于横向比较,但这种城市化的内涵缺乏全面性,容易产生重城市化数量,轻城市化质量。更不能只顾城市,不顾农村。不能只建设城市,而不建设农村。所以,城市化既是城市的事,又是农村的事,中央十分强调城乡统筹。在城市化开发度达到中期和工业化程度较高时,必须及时将城市化战略转移到以城市反哺农村,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城乡统筹发展。在不降低城市生产力的前提下,降低城乡二元结构系数,缩小贫富差距,推进社会公平,补助农业,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要从政策导向、物质支持、资金倾向、项目带动等方面对农村实施全方位的反哺。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十五”城镇化发展规划中,在强调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推进城镇化重要途径”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中国当今的城市化不能单纯以数量扩张为主,要十分注重质量。而提高城市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我们有一段较长的艰苦的路要走,不可能一蹴而就。
以上所说的这个问题,只是社会学中间的一个小小的分支,发现了问题,如何去解决问题,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社会学的价值即是为我们指出了一个方向,我们还要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