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情境认知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由情境认知理论的启示,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情境认知理论 工具性 文化性
1、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是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后,与建构主义大约同时出现的又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它强调学习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最好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类似真实的实践方式来组织教学,同时把知识和获得与学生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以莱夫等人为代表的情境认知的社会学视野,强调了“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实践共同体”等要素。“它意味着对一个活动系统的参与,其中参与者共享着理解,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以及他们的所作所为在他们生活中意味着什么,对共同体的意味是什么”。
情境观认为,实践不是独立于学习的,而意义也不是与实践和情境脉络相分离的,意义正是在实践和情境脉络中加以协商的。知识不是一件事情或一组表征,也不是事实和规则的集合,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建构与组织。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总之,情境认知理论的观点影响着教学系统设计与学习环境开发等多方面的教学理念,也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2、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情境认知教学的基础
2.1认知元是一个在联想过程或符号操作中起作用的心理反应的单位。
它具有完整性、一致性、稳定性,可以把复杂的输入综合处理,以决定是否需要引起反应。它可以保证知觉及时辨认。认知元一经形成后,就成为物体、空间关系、面孔或其他知觉单位的相对固定的神经符号,成为我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我国的认知心理学者在吸收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基于遗传的认知元的形成是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2心理健康课程的两个属性。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性。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一整套工具。工具和知识共享着若干重要特征:它们都只能通过运用才能完全被把握和理解;它们的运用既必须改变使用者对世界的看法,又必须适用它们所赖以存在的文化信念体系。因此,知识既是情境性的,又是通过活动和运用不断发展,不断充实和丰富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积极地使用工具,而不仅仅是满足于获取工具。而且人们在使用工具的同时,不断构建对于世界和工具自身丰富内涵的理解。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具的意义也不是不是抽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不能脱离具体的情境,否则,生硬的“知识”或“道理”无法在学生真实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得以延伸和应用。与生活中使用的其它工具一样,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工具同样反映了使用工具的文化的累积性、智慧以及个人的洞察力和活动体验。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应该是受到十分关注的。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历史积淀和结晶,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立的各种文明的总和。教育是文化传递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包括了思想、知识、道德、风俗及每一代人的认知图式等。这种传递并非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而是社会文化的积淀,是对社会文化世代连续性过程的同化与顺应而引起的文化潜移。也就是每一个民族或国家都通过教育使下一代将本民族或国家的价值观念、历史沿革、宗教、习俗等文化形态深深植根于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之中,从而构成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特定的文化背景。其次,教育在文化传递过程中也在不断调整、把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形态加以更新。文化的核心是哲学思维方式,各民族或国家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使其教育思想呈现了丰富的表现形式。还有,文化影响教育,关键是文化价值的定向作用。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持文化价值,按文化价值培养下一代,使该文化世代运行下去,他的产生、发展及表现形式就必然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2.3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状况。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传统做法是把知识与运用相分离,孤立地教授心理学的理论和原理,辅之以案例作为论据。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普通场景)听得津津有味,但在实际中,不能把知识整合运用来对自己或他人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和调整,因此也更谈不上发挥该课程的任何实践指导作用了。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普通场景(即常规课堂)的学习中,不能表达和相互交流学习体会,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脱离了学生自我情绪体验的具体情境。相反,在设置的专题情境教学中(如团体辅导、观看电影、任务驱动、仿真模拟等),学生却能成功把所学的相关心理学知识和自身很好的联系起来。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观
3.1鉴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关系到他们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境,他们在知识的获得与运用中利用生活经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情境认知与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习中,有效地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环境和场景对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有很大的意义。
3.2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就必须保证学生获得以下学习机会:既跟真实的社会境域相整合,又能十分贴切地满足社会实践的需求。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习中,提供给学生具有真实目的任务很重要。
3.3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和认知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情境认知与学习中学生必须获得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反思的机会,因为正是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形成生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发现与问题解决,从而加深对所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整固。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习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反思、指导实践的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究其实,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的所在。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的教学模式的提出,源于对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情境的观察。当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融入了让学生运用所学心理健康知识在他们的社会生活情境中的理念时,这门课的意义才有可能发生。因此,参与基于社会情境的一般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实践是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结构形成的源泉。事实表明,在情境中获得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比通过死记硬背或“满灌式”所获得的知识更灵活、更有用。为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大堆陈述性的知识,而是要这些知识置于社会文化情境中,进行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实践,把所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情境活动相联系。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4.1基于情境的行动。
情境认知理论学者认为,人们不是根据内心关于世界的符号表征行动的,而是通过与环境直接接触与互动来决定自身的行动的。在这种基于情境的行动中,在人的行动模式和处理事件发生的情感中,内隐的知识将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发挥作用。情境行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践者经常对情境进行反思。这表明,虽然随着实践者经验的日益丰富,其内隐知识的复杂性与有用性都会随之增加,但是当实践者必须处理不同情境中的问题时,他必须通过行动中的反思建构设计与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以便使情境行动得以继续。不同领域的实践都存在着情境行动与行动中的反思相互交替的现象。
4.2参与的形式。
“参与”意味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真实情境中,通过观察,体验、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情境学习中有关参与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社会参与的形式,学习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参与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用新的方式观察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透镜。
4.3社团实践与仿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学习将社会性交互作用视作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学习的重要组成成分。为此,一个概念必须强化,这就是“社团实践”。该概念既强调学习是通过参与有目的模仿活动而构建的,同时,它也同样强调实践与社团的重要性。其含义是:在情境认知中,知识被视作实践能力;意义可理解为一种社会单元的构建,该单元共享着某一共同情境中的支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作为一种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增强对社团体验的情境的参与。
由此,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提出以下四个建议:
一是,在教学中提供的真实与仿真的境域和任务要能够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方式。
二是,提供给学生对真实生活过程进行观察、体验的机会。
三是,组建的课外学习社团和实践社团,能足以支撑课堂知识学习的社会协作性建构,使内隐知识转变为外显知识。
四是,改变目前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提供针对学习的过程性的评价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的一个载体。对学生的文化适应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从出身直至生命的终结都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观察和实践接受着他所处社团的信念、行为标准与价值取向的影响,健康心理的获得是文化适应的结果。与此不相一致的情况是,目前的教学往往并不提供,或无法提供学生进行文化实践的机会,即便有机会也是非常少。这其中包括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包括教学体制,学校条件,教师的教学理念等等。反思目前的心理健康课程,情境教学与情境认知应纳入教学规划和课程设计之中,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与我们文化价值相适应的心理,这才是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朱晓斌.文化形态与职业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1996,6.[2]李维.认知心理学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3](英)泰勒.原始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4]情境认知理论[OL].百度百科.[5](美)J.莱夫等.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桂诗春,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7]曾金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困境及目标体系构建[OL].[8]孟万金.再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根基[J]江苏高教,2003,1.
第二篇: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残疾人教育康复
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残疾人教育康复(就业)支持系统的构建
将残疾人纳入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逐步建立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一)建立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实现应保尽保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的按规定纳入低保范围。提高残疾人专项生活补助标准,加大贫困残疾人生活救助力度,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建立市、县分担机制,确保应补尽补。逐步建立按残疾等级实施分类救助的生活补贴制度。加强贫困残疾人住房保障。落实贫困残疾人住房保障政策,对符合城镇购买或承租保障性住房条件的残疾人家庭优先予以保障。农村危房改造计划要优先解决贫困残疾人家庭的住房困难。
(二)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和各项待遇。积极帮助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县(市、区)政府,落实贫困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的政府补贴政策按规定享受参保待遇。城镇残疾职工按规定享受生活护理费、伤残津贴等各项特惠待遇。用人单位要按规定为残疾职工办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为残疾职工办理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单位)招用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可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按规定给予岗位补贴。按规定将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治疗、畸残矫治手术以及以治疗性康复为目的的运动疗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作业疗法、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言语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逐步增加工伤保险职业康复项目。
(三)实施康复人才培养工程将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从业人员及特殊教育学校复教师纳入国民教育和职业培训计划将残疾人康复服务技术纳入卫生系统相关培训内容年为每个基层康复站(室)及特殊教育学校培训至少1名康复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选聘至少10名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优秀大学生强化训练后充实到社区和专业康复机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专业医疗康复、教育康复人才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工作稳定残疾人康复人才队伍。
(四)建立规范化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稳定就业。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安置残疾人单位税收优惠、残疾人个体就业扶持以及政府优先采购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的产品或服务等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政府招录公务员时不得拒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报考和录用。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工种、岗位;对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按规定给予奖励。认真执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与管理、审计等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地税代收制度。对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依法落实资金、场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规定。
(五)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加快残疾人脱贫致富步伐。政府有关部门要将农村贫困残疾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对象予以扶持农村金融机构要向残疾人提供方便可及的金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要加强对残疾人的帮扶。落实好康复扶贫贴息贷款健全担保体系简化贷款程序提高贷款扶持贫困残疾人(户)的到位率和扶贫效益。探索公司农户等产业化扶贫模式帮扶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家庭副业等多种形式的生产劳动并为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保障农村残疾人充分享受各项惠农政策。巩固发展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政府举办或补助的面向三农的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要将残疾人优先纳入培训范围。
(六)健全残疾人维权服务体系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建立以各级司法行政部门提供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主导以有关部门、社会力量等提供的法律救助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救助体系为符合规定的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提供经费补助。市、县(市、区)残联要强化信访、维权和法律救助等职能,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站。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信访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健全信访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严厉打击侵害残疾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计划,作为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列入各有关部门、单位的职责和目标管理。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市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重大事项,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城乡基层组织要将残疾人保障和服务列入社区建设规划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将无障碍建设、扶残助残工作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创建内容。残联、统计等部门要加快建立残疾人事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财政投入要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增加各级残联机构应向同级民政、财政部门提报福彩公益金使用计划,民政、财政部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通过财政预算安排一定的福彩公益金用于残疾事业发展。各级慈善组织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实施扶残助残救助。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或政府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各类残疾人服务业。
(八)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党委政府针对残疾人的各项特惠扶持政策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残疾人观积极营造人人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的良好舆论氛围。大力宣传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扶残助残先进事迹。各地要将志愿助残纳入本地志愿服务总体规划开展志愿助残阳光行动培育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扶残助残志愿活动。各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要切实发挥自身优势依法维护相关残疾人群体的合法权益。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助残捐赠活动。
姓名:杜文武52
班级:10特教专一班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项目编号:14Q157
摘要:当今大学生价值观存在多元化的现象,多元化的价值观对心理状态会产生影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广泛开展,而且获得了显著成效,却也存在着一定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高校大学生具有健康心理的前提条件和根本基础,文中阐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并就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紧密结合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从而进一步增进了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C)-0000-00
纵观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仍然存在着教育的方式方法单
一、教育内容单调、教育反馈机制不健全、教育效果不佳等状况,特别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教育相结合的研究较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高校大学生具有健康心理的前提条件和根本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教育研究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高校大学生因多元化价值观引发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确切地说,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和问题:
(一)环境适应问题
学校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有重要影响。尤其对于新生来说,面对新的学习及生活环境以及陌生的群体会产生恐惧心理。意味今后将开始独立生活,面临的问题要独自解决,这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应激从而会引起一系列心理问题。学习条件和方法的变化也会带来学业压力,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并进而造成学习心理问题。
(二)自我发展问题
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不适应会使大学生对现实和未来充满憧憬,容易造成期望值过高或过于理想化,这种矛盾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结果是有的大学生试图努力重建被现实排斥的自我,重新树立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但也会有学生逃避现实,造成厌世心理。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逐渐完善,大学阶段的青年人在自我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不适。青年人需要对个人目标及其展望的形成和人生观的建立,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及其混乱,使他们往往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很难找到自己的目标以及人生观。
(三)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以下三方面:人格缺陷、人际交往缺陷和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与他人交往和独自接触的经验较少,缺乏必要的技巧和经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压力。甚至有的大学生人格特质方面存在缺陷,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体验,又进一步为自身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大学阶段个体逐渐独立地尝试多种类型的人际交往,在此过程中有的大学生会遭受挫折或自我否定而陷入焦虑与苦恼。
(四)恋爱与性问题
大学生的性生理已逐渐成熟,与之相伴的性心理也基本成熟。他们基本都是来自自我性意识的困扰,通常会带来一般程度的躁动和不安。但当困扰严重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影响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学生也可能获得一些不正确的性知识或不当的认识,片面追求性体验,这也会带来众多心理困。早期性经历到了大学阶段,仍会遗留一些较严重的心理阴影,由此影响到人际交往,甚至未来的婚姻生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及理论学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引方向
塑造和培养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要求,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告诫大学生牢记使命,努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及教育大学生,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为健康心理状态打下坚实基础。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科学知识,还要具备健全的人格特征及心理素养,大学生正处身心发展及自我意识强化阶段,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关系自身发展,更关系到祖国未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及健全的人格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以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征
实践是人格健全发展的必经之路。知识、能力的获取及形成,以及意志的磨炼都离不开实践活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与学习和生活相结合,认真贯彻和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鼓励广大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促使其核心价值观形成和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活动中,也应鼓励同学们多走出课堂经受锻炼,在实践中获得真知,进而在指导实践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健全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特征,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努力创造良好育人环境以实现大学生自身的“内化”与“外化”的统一
当今心理有障碍的的大学生不在少数,许多大学生有意愿、无行动,有理想、无目标,就别说心理困惑了。轻者,心理自卑、恋爱受挫、考试忧虑、行为不良等;严重则患精神疾病甚至犯罪等,因此创造良好的环境对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及健全心理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环境的熏陶,人格亦如此,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主要潜移默化、渗透的的方式。
(四)以队伍建设为契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专业地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专业性要求较高的领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的知识及技能。我国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高等院校教育体制的专业地位并未确立。尽管国家先后颁布一系列文件,但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必须建立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开展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有效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价值,这样可以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快速健康发展。心理健康队伍专业化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点,专业化队伍建设来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构建以及职业修养,努力提高心理咨询质量及专业水平,推进心理健康专业化进程。加强专业系统培训及资格认证,培训内容应包括专业化理念、理论知识、实践能力、道德修养等。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02版
[2]杜鹃,不同文化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影响研究[J],苏州大学,2010年
[3]温国政,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4]田永静、陈树文,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5期
赵永明,男,32,黑龙江省宾县,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黑龙江科技大学,助教,思想政治教育
马俊红,女,32,黑龙江省富锦市,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华德学院,讲师,比较教育学印度教育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总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材料总结
近因效应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们认知具有的影响。最后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阐释的后摄作用。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固然重要,最后的印象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对陌生人的认知中,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对熟识的人的认知中,近因效应比较明显。这就告诉我们,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既要注意平时给对方留下的印象,也要注意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
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出全面的结论。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种光环效应。光环效应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的结果。在光环效应状态下,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环被扩大,其优点或缺点也就隐退到光的背后被别人视而不见了。在人际交往中,你有过这种情形吗?对外表吸引人的同学赋予较多理想的人格特征,或为那些长相比较靓的同学设计美好的未来。例如,“你气质好,将来求职就业一定没有问题”,“那个人第一次见面就对我关心倍至,令我难忘”等等。
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映的就是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投射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指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具有某些特性,而把这些特性加到了他人身上。例如,一个对他人有敌意的同学,总感觉到对方对自己怀有仇恨,似乎对方的一举一动都有挑衅的色彩。另一种是指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不称心的特性,而把这些特性加到他人身上。例如,在考场上,想作弊的同学总感觉到别的同学也在作弊,倘若自己不作弊就吃亏了。目的是通过这种投射重新估价自己的不称心的特性,以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
刻板效应
刻板印象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主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主观、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不管他是否呈现出该类人的特征,都认为他是该类人的代表,进而把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刻板印象作为一种固定化的认识,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体作出概括性的评价,但也容易产生偏差,造成“先入为主”的成见,阻碍人与人之间深入细致的认知。例如,男生认为女生心细、胆小、娇气;女生则认为男生心粗、胆大、傲气。农村来的同学认为城市来的同学见多识广,但狡猾、小气;城市来的同学则认为农村来的同学孤陋寡闻,但忠厚、老实,等等。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极端的首因效应:一见钟情。
晕轮效应(英文The 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例:唐骏学历门事件。
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例:广东人、教师、工程师等不同的角色举例,可随机。
投射效应:所谓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故事: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我们推断的他人想法,往往其实是自己的想法。
心理异常(精神疾病)的判断方法
(一)一般心理问题:
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的依据为:
1、判断正常心理活动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精神活动的内存协调性一致性原则,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结合案例,如:根据此三原则判断,该求助者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统一,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其个性相对稳定,而且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故其心理活动在正常范围,可以排除重性精神病)。
2、根据心理冲突的常形与变形来分析:心理冲突的常形是与现实刺激相关联,而且有明显的道德性质,常人可以理解;而变形是指与现实处境不相联系,涉及到往往是一般人不值得为之操心的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且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常人觉得不可理解。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的心理冲突是常形,属于正常范围,不是神经症性的,由此可以排除神经症。3: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心理冲突由现实刺激引起,由此体验到不良情绪;持续时间为„„,超过一个月,不满两个月;情绪反应仍在理智的控制之下,行为始终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的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其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考试时需要结合案例回答。)综合以上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二)严重心理问题:
1、判断正常心理活动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精神活动的内存协调性一致性原则,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结合案例,如:根据此三原则判断,该求助者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统一,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其个性相对稳定,而且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故其心理活动在正常范围,可以排除重性精神病)。
2、根据心理冲突的常形与变形来分析:心理冲突的常形是与现实刺激相关联,而且有明显的道德性质,常人可以理解;而变形是指与现实处境不相联系,涉及到往往是一般人不值得为之操心的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且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常人觉得不可理解。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的心理冲突是常形,属于正常范围,不是神经症性的,由此可以排除神经症。3:符合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初始情绪反应剧烈,甚至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内心痛苦,不依靠专业干预难以摆脱,对社会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情绪反应已经泛化,与最初刺激相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发不良的情绪反应。(考试时需要结合案例回答。)综合以上,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三)神经症(以恐怖症为例):
1、判断正常心理活动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精神活动的内存协调性一致性原则,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结合案例,如:根据此三原则判断,该求助者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统一,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其个性相对稳定,而且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故其心理活动在正常范围,可以排除重性精神病)。
2、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求助者的心理冲突为变形,与现实处境不相联系,不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常人无法理解。而且按许又新教授六分法来评判:1)病程:不到3月为短程评1分;3月到1年评2分;一年以上评3分。2)精神痛苦程度:可以主动设法摆脱1分,需借助外界2分,无法摆脱,即使别人帮忙也无济于事3分。3)社会功能:轻微妨碍1分,显著下降2分,完全回避3分。4—5分为可疑病例,不小于6分为确诊神经症。(结合案例)3:符合恐怖症的诊断:对„„有强烈恐惧,恐惧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在发作时,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有反复的或持续的回避行为;明知恐惧过分,不合理,或者是没有必要,但是无法控制。(结合实际案例)综合以上,诊断为恐怖症。
当你身边有同学患有精神疾病并且行为异常时作为大学生你应该怎么办?
1.首先,报告老师或者辅导员
2.控制事态发张(控制现状)防止发生恶性事件,并注意附近是否有尖锐物品,例如,刀具,石块棍子等可至人受伤的工具 3.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保护自己及同学的安全
ABCDE理论的应用(合理情绪疗法):
完整的治疗模式由ABCDEF六个部分组成。
A:activating events,指发生的事件。
B:beliefs,指人们对事件所持的观念或信念。
C:emp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指观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后果。
D: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 指劝导干预。E:effect,指治疗或咨询效果.F:new feeling,指治疗或咨询后的新感觉。人们面对外界发生的负性事件时,为什么会产生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人们常常认为罪魁祸首是外界的负性事件(A)。但是艾里斯认为,事件(A)本身并非是引起情绪反应或行为后果(C)之原因,而人们对事件的不合理信念(B)(想法看法或解释)才是真正原因所在。因此要改善人们的不良情绪及行为,就要劝导干预(D)非理性观念的发生与存在,而代之以理性的观念。等到劝导干预产生了效果(E),人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及行为,心里的困扰因此消除或减弱,人也就会有愉悦充实的新感觉(F)产生。
ABCDE模式在心理自助中的运用
合理情绪疗法是艾里斯通过切身体验感悟和总结出来、用于帮助自己同时帮助他人进行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这种疗法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人们培养更实际的生活哲学,减少自己的情绪困扰与自我挫败行为,也就是减轻因生活中的错误而责备自己或別人的倾向(消极目标),并学会如何有效地处理未来的困难(积极目标),其操作模式如下。(1)找出使自己产生异常紧张情绪的诱发事件(A),例如当众讲话、考试、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
(2)分析挖掘自己对诱发事件的解释、评价和看法,即由它引起的信念(B),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这些信念,并且探讨这些信念与所产生的紧张情绪(C)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到异常的紧张情绪之所以发生,是由于自己存在不合理的信念,这种失之偏颇的思维方式应当由自己负责。
(3)扩展自己的思维角度,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D),动摇并最终放弃不合理信念,学会用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还可以通过与他人讨论或实际验证的方法来辅助自己转变思维方式。
(4)随着不合理信念的消除,异常的紧张情绪开始减少或消除,并产生出更为合理、积极的行为方式。行为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又促进着合理信念的巩固与情绪的轻松愉快。最后,个人通过情绪与行为的成功转变,从根本上树立起合理的思维方式,不再受异常的紧张情绪的困扰(E)。
合理情绪疗法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此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 ABC 理论,这一理论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对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艾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成效。
2.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思维所造成。
3.人具有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倾向于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维和无理性的不合理思维。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
4.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这将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因此,艾利斯认为,人可以通过治疗D(disputing)来把那些不合理的信念转化为合理的信念。在ABC理论中,通过D来影响B,认识偏差纠正了,情绪和行为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解除或减轻,最后达到E效果(effects),负性情绪得到纠正。
ABCDE技术案例分析
她是一个中师毕业的年轻教师,为使自己更具有职业竞争力而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一次考试中,由于情绪过度紧张,头天晚上还记得牢牢的东西,看见考试题目时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结果,三门功课成绩都很差。她非常沮丧,更糟糕的是从此对考试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心理。每次考试前总担心自己没有学懂,复习不够全面,在忧虑、集躁的情绪中夜以继日地学习,搞得精疲力竭。上考场的时候,情绪紧张万分,记忆与思维受到严重抑制,考出的成绩总是很不理想。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了恶性循环:越紧张,就越考不好;越考不好,就越害怕考试,在考场上就更紧张,成绩也就越差。
眼看原定进修计划不能按时完成,于是她决心调整自己的情绪,设法控制、消除这种有害的紧张。她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进行自我调适。
A(诱发事件):考试失败。
B [自己对考试产生的一些不合理信念(要千方百计挖出来)]:成绩必须超过别人,否则就是糟糕透顶;考试成绩代表了我的价值,门门都得好成绩,我的人生才有价值;教师各方面都应该为人师表,考试也是这样,教师考不好是最没面子的事,同事和学生都会笑话我,我就没脸站到讲台上;一次考不好,就证明自己能力差,以后也同样会失败;自己每次考前都复习得不全面,因此在考场上必定会碰到不会做的题目;不管对知识熟记到什么程度,也是靠不住的,到了考场上仍然会忘记。
以上不合理信念,有的对自己提出了过分完美的要求,有的歪曲了考试分数对人的意义,有的是缺乏根据的自我怀疑、自我挫败。这表明,我的思维是缺乏理性的,有绝对化、以偏概全和主观臆测的倾向。
C(由以上不合理信念导致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后果):考前害怕、担忧、焦躁不安,考场上紧张万分,导致身心疲惫,考试成绩下降。
D(与不合理信念展开辩论):一一将其驳倒。
①成绩必须超过别人,否则糟糕透顶。──每个人的能力和特长都不一样,在有的方面可能优于别人,在另一些方面可能比不上别人,这是正常的。只要尽了最大的努力,即使考得不如人家又能怎样呢?天又不会塌下来!
②考试成绩代表了我的价值。──考试只是检查学习成效的一种手段,考试成绩只能表明学习中的成绩与不足,说明不了更多。一个人的价值由许多部分组成,表现在品德、知识、能力、个性、理想、事业、家庭、友谊等方面,仅仅学习上的缺点与不足,并不能否定一个人的全部价值。
③我应该门门都得好成绩。──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大多数人只能在其擅长的方面做得优秀,而其他方面平平,这并不妨碍他们事业有成。我也不例外,我并非全才,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就应该满足了。个别科目若能发挥自己的专长达到名列前茅当然最好,但是没有必要斤斤计较,苛求自己十全十美,否则只会给自己造成难以承受的精神负担。
④教师各方面都应该为人师表,考试考不好,没脸上讲台。──考试成绩差,对自尊心的确是一种打击。但是,教师也是人,教师不是神,偶尔经历失败情有可原,大家应该能谅解。而且考试并不是为人的面子设立的,是为了检查前阶段的学习效果。如果我能够不为面子所累,就会以更平实的态度对待学习中的每一个缺点与不足,就会在平静的心态中稳步前进。而背负沉重的面子的压力,只会在忧虑不安中越走越累,越走越慢。
⑤每次考试前都复习得不全面,因此在考场上必定会碰到不会做的题目。──考试既然是对学习成效的检验,那么它必然符合我们所学知识的范围。自己每次考前复习得相当详细、深入,应当相信考题不会超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正是因为不必要的担心才使我在考前忧虑不安,分散了注意力,又迫使我超量复习,搞得疲惫不堪,考试中又神经紧张、思维迟钝,结果导致失败。这种无根据的担心使我自我挫败,必须清除。
⑥一次没考好,就证明自己能力差,以后也同样会失败。──偶然的失败不能证明能力差,重要的是客观、全面地总结教训,找到原因,针对可改变的因素千方百计以求改进。对那些自己无法控制的原因,不必怨天尤人,纠缠不休。一旦我真正改正了自己的缺点,下一次考试就一定有希望成功。倘若因暂时的失败把自己彻底否定,那么这种毫无自信的心态会埋下再一次失败的祸根。
⑦不管知识熟记到什么程度,也是靠不住的,到了考场上仍然会忘记。──如果不是我的大脑出了毛病,那么我应当同正常人一样服从记忆的一般规律,即只要对某一材料达到一定的熟记程度,就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完好的记忆。我在考场上忘记了有关的知识,并非我的大脑记忆功能低于常人,而是我的心理状态出了问题。紧张的情绪妨碍了我对头脑中贮存的信息进行成功的提取,出现了所谓“意识窄化”的现象,严重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因此,我不必怀疑、贬低自己的记忆力,要紧的是恢复自信心,以放松、镇定的情绪去迎接考试,表现出自己的真实能力。
E:放弃了关于考试的种种不合理信念之后,我开始用更为理性的态度去看待考试,情绪与行为随之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后的考试,我不再担心自己考不过别人,也不再把得高分看得那么严重,在复习时把注意力集中于学习本身,不再分心,不再焦躁不安,心情平静而稳定。上考场时情绪平和,头脑清晰,充满自信,遇到难题时能充分调动所学的知识,做出合理的假设与推理,考试的结果令自己十分满意。这使我信心大增,恐惧考试的情绪被有效地遏制了。
后来,这位教师再也没有出现过考试焦虑,顺利地取得了高教自考专科文凭,又圆满地学完了本科课程。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它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对爱情的认识、观点至今仍引发人们去争论和思索。冲过硝烟弥散的高三,跨进了大学这一环绕着神圣和浪漫光环的象牙塔,成为被人们给予厚望的天之骄子。然而,荣誉感和新鲜感退去之后,随之而来的大学生活却让我们无所适从:宽松的管理给了我们广阔的发挥空间,大量的空余时间去让我们倍感迷茫;远离父母家人的生活给了我们独立与自由,经验和知识的局限性却让我们不断受挫,欲行又止;大群聚居在一起的同龄人给了我们人际交往的无限机会,客气拘礼但缺少真诚热情的交往方式却让我们有了弦断无人听的感慨;校园里的恋人身影给了我们恋爱的启发,但真正适合的人生伴侣却不可轻易求得„„
关键字:爱情、恋爱观、心理健康、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大学生恋爱观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它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对爱情的认识、观点至今仍引发人们去争论和思索。冲过硝烟弥散的高三,跨进了大学这一环绕着神圣和浪漫光环的象牙塔,成为被人们给予厚望的天之骄子。然而,荣誉感和新鲜感退去之后,随之而来的大学生活却让我们无所适从:宽松的管理给了我们广阔的发挥空间,大量的空余时间去让我们倍感迷茫;远离父母家人的生活给了我们独立与自由,经验和知识的局限性却让我们不断受挫,欲行又止;大群聚居在一起的同龄人给了我们人际交往的无限机会,客气拘礼但缺少真诚热情的交往方式却让我们有了弦断无人听的感慨;校园里的恋人身影给了我们恋爱的启发,但真正适合的人生伴侣却不可轻易求得„„
一、何为恋爱观
拉罗福什科尔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从来不曾读过爱情字眼的话,就不会堕入情网之中。由此,我们可以先行树立一个观点,那就是,爱情归根结底,也是社会的产物。我们不必将爱情描述得如何神秘,如何圣洁。仔细道来,爱情是男女双方在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以及共同的生活理想的基础上,在内心形成的,对对方由衷的倾慕,同时,双方都渴望与对方结为终身伴侣的强烈、稳定、专一的感情。归根结底,爱情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异性间的崇高感情。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终身伴侣,如何找到真正的爱情,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恋爱观。人类对于恋爱这一问题所持有的基本看法、观点,就是恋爱观。爱情是人类繁衍生息所必需的条件,因此不论对个人,还是整体人类而言,它都是弥足珍贵,举足轻重的。我认为恋爱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恋爱感情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一个正确的爱情观会引导人走向健康、幸福和美好的生活。但是我们同时又应清醒的认识到:虽然爱情是一个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不是人生的全部。因此,正确地树立这一认识前提,我们才能建立正确恋爱观。
我们公认爱情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情绪。感觉和情绪本身就一种很玄妙的东西,作为这里面最复杂的一种,爱情就更是说不清道不明是个什么滋味了。爱情大约有四大作用:其一让男女双方愉悦,可以快乐的生活;其二进一步升华到婚姻,繁衍后代;其三激发灵感,生出新的艺术;其四解除人生的孤独寂寞。由此看来,爱情的每一个作用很伟大,每一个作用都是对人生的最大慰藉!然而,并不是每一场爱情都可以把四种作用全发挥出来,或者说不是每一份爱情都含有这四种作用。所以,我们亟需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把握爱情的内在规律,从而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爱情史!
二、不同的恋爱观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魅力恒久的人生课题。在人类发展史上,许多伟大的文艺作品都是与爱情有关的:我国的《诗经》、《楚辞》,希腊的史诗,莎士比亚的作品,甚至基督教的《圣经》中对爱情都有相当精彩而感人的描述。《诗经》首篇《关睢》即描述一名男子追求女子的恋爱过程。而莎翁笔下著名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茱丽叶》更是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除了文艺作品对爱情的描写,许多心理学家、哲学家也对爱情有着不一般的看法。黑格尔认为:爱情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她不止停留在性欲上,而是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内容,爱情不过是性本能的一种表达或升华。而哲学家休谟认为:爱情是由“美貌”、“性欲”和“好感”这三种印象或情感结合而发生的。这些笔者所罗列的对于爱情的阐述,距离爱情的本质依然还有一些差距。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认为,建立在男女性爱基础上的感情之所以是爱情,是由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所以,所谓爱情,不单单是由人类的生理需要的冲动而互相需要,更重要的是,爱情是基于双方志趣的投契以及心灵的相通。这些,前提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受特定的社会关系、经济地位和知识结构等等所制约。总而言之,爱情是男女双方在一定的客观的物质基础以及双方所共有的生活理想上,在双方心里所形成的对对方最真诚的倾慕,并且,双方都因为这倾慕而强烈希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爱情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在两性之间的崇高的感情。与友情相比较,爱情还有两性之间那生物性方面的吸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异性相吸。而爱情与好感的不同,就在于爱情是根植于男女双方的社会属性的基础上的。而好感却通常都只是单纯的感觉。
综上所述,关于爱情观,我们可以从它丰富的内涵中归结出四个要素:
一、性欲。这是爱情的生理基础和自然前提;
二、情感。这是爱情的中心部分,它往往表现为灵与肉相融而为一体的强烈感情;
三、理想。这是爱情的社会苊,也是爱情的理智向导;
四、义务。这是爱情的社会要求,表现为自觉的道德责任感。以上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
三、怎样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在众多的大学生恋爱中,不同的理想、信念、思想、人生观和心理素质,形成了不同的恋爱类型。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恋爱类型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慰藉型、友情型、理想型、志趣型、功利型、情欲型。可见,学生需要端正恋爱动机,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发展适当的恋爱关系。所谓恋爱观是指对待择偶和爱情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恋爱观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经济关系和道德关系的产物,是具有阶级性的。对于大学生而言,我们提倡树立科学的无产阶级的恋爱观。
大学生在进入恋爱状态前,就应该懂得,爱不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和奉献。在社会生活中,人具有两方面的责任:一是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二是个人对家庭、父母、孩子、朋友和爱侣的责任。第二方面的责任属于私人生活的性质,是社会干预最为微弱的生活领域,是主要依靠道德的修养和自觉的责任感来维持的。正因为如此,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形象。大学生一旦进入爱的王国,就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才能获得崇高的爱情。
此外,大学生还要注意提高恋爱挫折的承受能力。大学生恋爱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如单恋、失恋、爱情波折等种种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其中失恋是最严重的一种挫折。如果个体的承受能力较强,就能比较好地给予应付,如果所受到的挫折超过承受能力而得不到合理的情绪疏导,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提高爱情挫折承受力的方式之一是学习对挫折的“问题定向性应付”,即通过增强理智感、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来应付挫折。大学生应该认识到爱情虽然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提高爱情挫折承受能力的方式之二是学习对挫折的“情绪定向性应付”,即通过适当的情绪调节和转移,来减轻痛苦。如,应用合理化效应、让情感升华等防卫机制。所谓合理化效应即“酸葡萄效应”,指对某些不能改变的挫折在认知上给予调整,将挫折归为对方的不是。升华是将挫折所产生的愤怒情绪、仇恨和敌意、自责或愧恨等消极情绪,都作一种积极的处理,将它们作一种高尚的表达。当爱情受挫后,要用理智来驾驭感情,摆脱或消除烦恼和痛苦的思绪,在新的追求中确认而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即在爱情受挫后,应该冷静地客观地分析一下原因,进而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和思想水平。莫里哀曾说过:“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能战胜挫折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由于大学生还未走出社会,因此,这阶段的爱情会明显地表现为如柏拉图之恋般的不需顾虑物质基础。但是,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爱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只有正确树立这一意识,才能更好掌控爱情之舟。与些同时,大学生的爱情的特殊性又表现在,大学时候正是青年学生学习知识,锻炼生存技能的特殊时期。因此,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青年学生不能将大学的重要任务——求知,抛开,而应当正确地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相信你会得到一份美好的爱情!
参考文献:
[1]白山
《恋爱心理学》
电子工业出版社
[2]原田玲仁(日本)《每天读一点恋爱心理学》[3]弗罗曼(美国)《爱的艺术》 [4]百度百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